青眼草木(连载)

@面冷心热 2013-01-04 17:55:27
青花兄真是劳苦功高!
新年吉祥!
-----------------------------
面兄好!好像你久未光临植物帖了,都在一杯咖啡中发现宇宙了:)
劳苦功高不敢当,喜欢是真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4 21:53:25 +0800 CST  
@深圳一石 2013-01-04 21:05:50
奥拓的手绘植物图册里的植物,总体感觉有点点硬。
-----------------------------
奥托的画,按现在的说法叫“植物科学画”,准确是第一位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4 21:55:28 +0800 CST  
0114、刺儿菜(小蓟)
刺儿菜(小蓟),菊科(Compositae)蓟属(Cirs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irsium setosum (.Willd.) MB.

2006年4月,在金华下新村附近的野地里一条很少有人行走的小路边,第一次看到它们,叶子比较有特点,叶缘细密的刺齿特别的明显,所以一下就记住了它和生长的地点。
5月19日,我看到它们开花了,花比较特别。
6月5日,在网上请教,有人说过是刺儿菜,但我不知怎么的居然忘了。

2007年,从早春就开始就关注它们的生长。
到了4月1日,又看到了它的花,当时,看到它晶莹的粉红色雄花冠的顶端五分裂并向四周微微翅起,中间,细细的花蕊伸出来,那种美与奇妙结合在一起给我的震撼,让我在野地的春风中茫然了,不由感叹天工造化。但此时它对我来说仍是“不知名的草本植物”。
6月8日,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和自己查对,才确切知道它是刺儿菜,也叫小蓟。
说来也巧,不久后我就见到了它的大哥大蓟。大蓟的个子比它要大,叶子边缘的分裂很厉害,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小蓟多一点。

2008年中,看得最多,拍照片也最多,算是对它们比较熟悉了吧。
2009年,又到那地方看到它们两次。
之后就未在其他地方见过它们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4 22:32:53 +0800 CST  
0115、野茼蒿(革命菜)
野茼蒿,菊科(Compositae)野茼蒿属(Crassocephalum),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

野茼蒿(革命菜)是比较常见的野生植物,据我所见,盘山公路边、山脚、茶园里很多,平野相对较少,有时在荒地里也能见到。按照某一种分类,它应算是一种杂草吧,对我而言,它是一种野生植物。只是从它的习性来说,很可能是一种外来植物。
野茼蒿(革命菜)植株相对高大,一般超过50厘米;叶较大,下半部分经常有羽状分裂;花总是耷拉着脑袋(这个用在它身上特别合适,因为菊科的花都是“头”状花序),小花呈稍显特殊的橙红色;成熟后的果实有许多白色的毛(冠毛)。这些特点,使得我比较容易地能认出它来。
细看野茼蒿(革命菜)的花,能看出全是管状花,花柱分枝曲卷,有一种柔软、梦幻的感觉。更进一步的细节则看不真切了。

我记不清楚自己初次见到野茼蒿的时间,而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我把它的名字和野塘蒿、东风菜搞混了。野塘蒿是因为名字接近,东风菜刚是由于野茼蒿还有个名字叫革命菜(《浙江植物志》就这么叫)。反正在2009年8月26日,总算是确切知道它叫野茼蒿,但是在确认它的拉丁名时出了些麻烦:
《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关于属的划分不一致,所以拉丁名当然也不一致:
《中国植物志》:野茼蒿,野茼蒿属(Crassocephalum),拉丁名: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浙江植物志》:革命菜,三七草属(Gynura),拉丁名:Gynura crepidioides
后来想到查《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此书2005年版,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纠正了1993年版《浙江植物志》中的一些错误,一翻,它科属划分及拉丁名与《中国植物志》一致。

它名叫野茼蒿,据说是嫩茎叶的味道与茼蒿接近;至于革命菜这个名字,则不知有什么讲究。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5 22:23:29 +0800 CST  
@yaoyao971701 2013-01-05 23:20:31
青花拍的刺儿菜真漂亮!!
野茼蒿的花像是一个小毛刷,感觉摸上去似乎应该毛茸茸的,而且她的颜色很漂亮呢。
-----------------------------
写野茼蒿总觉得有些自己的观感没有写出来,你一说倒提醒我了。
补上一句:
我觉得野茼蒿(革命菜)花的精致细腻与植株整体的粗疏形成一种残酷的对比,老天爷并不是处处公平。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6 21:56:21 +0800 CST  
0116、芙蓉菊
芙蓉菊,菊科(Compositae)芙蓉菊属(Crossostephium),半灌木。
拉丁名: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inn.) Makino

我只见过一次芙蓉菊。
2009年8月22日,在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边上一个跟与海相通的岩洞边,见到一种叶子银灰色的植物,像草本又像小灌木,下面是浑浊汹涌的海水,它的周边有许多游人扔的硬币。当时自己大约是从生境和叶形判断,把它当成景天科的植物了,很长时间里也没有细究、确认。
直到2010年12月26日,整理照片时又看到它。在CFH群里与大仙(姚一麟)讨论了一番,自己又查《浙江植物志》,终于确认了是野生的芙蓉菊。
《浙江植物志》说:
“产舟山(普陀)、象山、椒江(台州列岛)、洞头、平阳(南麂列岛)。生于海滨岩缝。”
地点、生境都相符。
还有一点也许值一提:芙蓉菊属仅芙蓉菊1种,产中国。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6 22:14:28 +0800 CST  
@深圳一石 2013-01-07 22:55:15
青花瓷,芙蓉菊是花还是叶子?种在普陀,像有了一点禅味!
-----------------------------
有花,但我没见到。
我觉得应该是野生的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7 23:24:10 +0800 CST  
0117、秋英(附:黄秋英)
秋英,菊科(Compositae)秋英属(Cosmos),一年或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osmos bipinnatus Cav.
别 名:大波斯菊、波斯菊

黄秋英,菊科(Compositae)秋英属(Cosmos),一年或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osmos sulphureus Cav.

开始我只知道它叫波斯菊,查植物志才知道所谓的通用名是秋英或者大波斯菊。
我见到秋英的次数并不多,了解当然也不多。在网上照片见到不少,对它羽状细裂的叶和漂亮的花也有较深的印象。不过比较而言,自己对种植花卉的兴趣始终不如野生植物,也就没有进一步去了解。有确切记录的是2008年9月7日日在上海植物园内看到过,另外在杭州应该见过几次。

后来还知道同属还有种叫黄秋英。《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菊科秋英属分种检索表如下:
1、叶的裂片线形或窄线形;舌状花花色……………………………………1、秋英(大波斯菊)
2、叶的裂片披针形或稍宽;舌状花橘黄色…………………………………2、黄秋英(硫磺菊)
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

颇让我纳闷的是秋英原产墨西哥,却叫波斯菊。
更让我纳闷的是在网上见到的格桑花图片,似乎大多都是秋英,或者至少是同属,当然也有另外的比如蔷薇科植物金露梅。而且好像拉萨市花就是秋英。按上述,秋英原产墨西哥,难道是在西藏逸为野生并且泛滥了?
百度百科里有一段错误密集得让人哭笑不得继而只能叹服的介绍:
“生长在海拔5000米以上,属翠菊科的格桑花,就是杜鹃花,又称娑萝,它的故乡是西藏、青海、川西、滇西北那无边的大草原,被藏族乡亲视为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也是西藏首府拉萨的市花。”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7 23:25:07 +0800 CST  
0118、大丽花
大丽花,菊科(Compositae)大丽花属(Dahl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Dahlia pinnata Cav.
注:《浙江植物志》名为大丽菊

大约是2005年,我在金华五星村一户人家中第一次见到大丽花。之后陆陆续续见过几次,但频次并不多。照片倒是见过不少。

大丽花是一种外来花卉,《中国植物志》说:
“原产墨西哥,是全世界栽培最广的观赏植物,约有3000个栽培品种。”
我想像这种在哪儿都能生长的植物总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吧,比如生命力强、适应性强等等。但是从另一端想想,又觉得有些奇怪:既然生命力、适应性这么强,那么怎么没有早就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呢?

大丽花名字好像就是属名“Dahlia”音译,查了下:
安德斯?达尔(Andreas Dahl)1751-1789年,瑞典植物学家,大丽花属命名人。
恶作剧地想,如果以那位西班牙怪异画家来命名,叫达利花,也是很有趣的。

2012年7月19日,到金华北山上的盘前村,在一户人家门前的地上见到开着红花的大丽花,漂亮是漂亮,但总感觉有些别扭。以前看陈从周先生的书,记得在一篇文章里陈先生对泰山上种雪松颇有微辞,说是不伦不类,当时不以为然,觉得雪松挺好看的,种在泰山又怎么了。此时在金华高山上的村落里见到大丽花,倒是觉得与陈先生心有戚戚焉。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8 23:58:04 +0800 CST  
@箱底 545楼
青花兄,福建志中是这样记录。
繁缕:石竹科繁缕属,花柱5,雄蕊10。
牛繁缕(鹅肠菜):石竹科鹅肠菜属,花柱3,少4,雄蕊10。
孰是孰非?我现是一头雾水。
求助中。。。。。
-----------------------------
查了些书,相关内容如下:
《福建植物志》第一卷,P582:
鹅肠菜属:雄蕊10枚;子房1室,胚珠多数,花柱5枚。
牛繁缕(鹅肠菜) Malachium aquaticum (Linn.) Fries:雄蕊10枚;子房卵形,花柱3枚,少有4枚。

繁缕属:雄蕊10枚,有时较少,下位或周位;子房1室,很少3室,胚珠多数,花柱3枚,极少为2枚。
繁缕Stellaria media (L.) Cyr. Char. Comm:雄蕊10枚,较花瓣稍短;子房长圆形,花柱5枚。

《中国植物志》
繁缕Stellaria media (Linn.) Cyr:雄蕊3-5,花柱3。
鹅肠菜 Myosoton aquaticum (Linn.) Moench:雄蕊10,。(属的描述中说:花柱5)

《浙江植物志》
繁缕Stellaria media (Linn.) Cyrill.:雄蕊5,花柱3。
牛繁缕 Malachium aquaticum (Linn.) Fries:雄蕊10。花柱5。


如上述,《福建植物志》中繁缕属描述与繁缕各论描述不一致;鹅肠菜属描述与鹅肠菜描述不一致。而且鹅肠菜描述中“花柱3枚,少有4枚”这样的说法恐怕有问题。我觉得福建志错了。
不过我发现《中国植物志》中牛繁缕拉丁名是 Myosoton aquaticum (Linn.) Moench,《福建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是Malachium aquaticum (Linn.) Fries,属名和命名人都不一样,但种加词是一样的(aquaticu:可能是“水生的”的意思)。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9 13:20:43 +0800 CST  
@小卦I 549楼
今天是雪停后第一个晴天,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问好青花瓷兄。
-----------------------------
小卦兄好!金华还是阴天呢,冷得很。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9 22:10:48 +0800 CST  
@林泠烟 550楼
茼蒿菜本地叫松毛菜,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小时候很讨厌这个气味,吃了会头晕,长大了却可以吃了。一直很喜欢她的花,像葵花,在早春的田野里灿烂。
格桑花的叶子跟秋英还是不一样,花倒是一模一样。我至今也不知道真正的格桑花该是什么样。
-----------------------------
茼蒿的气味我觉得和马尾松的气味有些像,至今我也不喜欢吃茼蒿。
格桑花我也不明白究竟是什么。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9 22:12:24 +0800 CST  
@箱底 551楼
能不能给我们上一堂豨莶属的课?
-----------------------------
箱底好!
我只是个业余植物爱好者,所知极有限,遇到的植物也少,上课实在是不敢的。
写“青眼草本”的只是写我看到并认识了的植物和认识的过程,要说有点想法就是想写出植物志的描述因体例的原因不能体现出来的东西,另外我对植物的名字也有兴趣。写这个系列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个学习的过程,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09 22:20:37 +0800 CST  
@纳兰风清 555楼
好帖,真是好帖,感谢楼主,带领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野花的芳名。
看了一下午了,满心的羡慕和敬佩。别以为认识这些野花的名字,是件小事,真的很不容易,我有切身体会,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
学习了,严重致意!
-----------------------------
纳兰风清好!
欢迎来看植物。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10 11:35:57 +0800 CST  
0119、鳢肠
鳢肠,菊科(Compositae)鳢肠属(Eclipt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Eclipta prostrata Linn.

鳢肠是很常见的野草,也是我学着辩识植物后较早认识的植物之一。
2005年,我拍到鳢肠的照片,同时在踏花行和山花论坛请教,踏花行论坛应是当时的野生植物版块版主Liuzc老师解答,山花论坛忘了是哪位老师解答。

鳢肠的花(头状花序)不超过1厘米,白色,很不起眼。但仔细观察后,稍了解了一点后就觉得有趣:头状花序分两部分:外面是白色的舌状花,花瓣细长;中间是白中带点淡绿的管状花,黄色带淡黑褐色细纹的花柱分枝从管状花中伸出。自然造化常常在不起眼的地方就让能够注意观察到的人惊叹。
细读植物志:“盘花管状,白色,顶端4齿裂……”。这我倒没看出来,但从那些未开放的管状花顶端可以看到有十字形的裂纹,所谓4齿裂就是沿这些细线裂开吧。
折断鳢肠的茎,过一会儿断处就变黑了。因为这个特点,所以它的地方名中很多都着“墨”字:墨草、墨菜、墨旱莲、墨斗草、墨点水草……
鳢肠的果实像一个小盘子,又像小小的莲蓬,小巧、精致。

关于鳢肠这个名字,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记得以前翻1979年版《辞海》,无意中看到“黑鱼”条下说:“学名乌鳢。”金华话中黑鱼正是叫乌鳢。

鳢肠的生境具有常见杂草的特征,荒地、田野、草坪、路边、溪河边都能见到,而在真正原生的山林中少见,这中间透着蹊跷。我想这一类的植物(杂草)实在也是长期在与人共处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吧。
有时候想:如果鳢肠的花能够大一点就更好看了。这大约也是如有人恨海棠无香一般的心思。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10 22:47:05 +0800 CST  
@夏玥然2012 558楼
每周必去自然处散步,总见新的植物抽枝、吐芽、缀花、硕果,
那一份份欢欣的记忆,非同道不能体会。
总有个愿望,如青花瓷,去辨识、记录她们,
这样的妙帖,如饥似渴地先品赏几个,
收藏,要读尽所有用心写就的文字,读图将记忆中的植物对上号。
-----------------------------
夏玥然:
谢谢!
你的感受我完全能体会到,我看着植株在不同生长周期的细微变化以及各种形态,心里总是充满了喜悦和赞叹。
不过,我的记录只能做为参考,不能做为辩识的依据。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11 22:57:26 +0800 CST  
@箱底 559楼
青花兄,因为每一次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说是上课也不为过。
另,50盾果草(P2)和修竹兄刚的柔弱斑种草(P4),为什么我觉得是同一种?
附地菜、斑种草、盾果草,一定要见到果实才能区分吗?我现又开始抓狂了。
-----------------------------
箱底:
上一个回复忘记说了,我只见过一次豨莶,还无花无果,所以真的说不上来。倒是查了豨莶这两字,知道怎么念了?
我学着辨识植物相对较早,而你帖的植物很多我都没见过,我们相互学习吧。

紫草科对我来说也是难点。
修竹兄帖的柔弱斑种草,我看了也心里嘀咕,觉得很像我帖的盾果草。盾果草我也没有把握,我这儿山上较多这一种,看了别人帖的照片,又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过,就认为是了。相对而言,它的植株较高大,花也大一些。
附地菜和柔弱斑种草(我帖的那种)在我这儿属于常见杂草,两种的植株大小差不多,花大小也差不多(一般直径3毫米,不超过5毫米),见得多了,又查了些资料,自己觉得对附地菜还是有把握的,柔弱斑种草没有把握。这两种花有个明显的区别,附地菜花喉部(就是花中间那里)附属物黄色,柔弱斑种草喉部附属物白色(但是2012年8月我对一位专家说这种差别时,他反问了一句:“这种性状稳定吗?”我回答不上来了。)。另外,柔弱斑种草的花一般是单朵,而附地菜的花多为3-4朵开在一起(叫总状花序?)。还有,就是这两种植株形态、叶形上有些差别,看着能感觉到,但用文字我描述不出来。
附地菜的果序我是拍过,果实看不清楚,更不要说种子了。斑种草和盾果草的果实还没见过。
我这里还有一种相似的植物,花和梓木草差不多大,拍了很多照片,把《浙江植物志》紫草科都查遍了,愣是到现在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11 23:03:04 +0800 CST  
@yaoyao971701 561楼
呵呵,箱底,紫草科的的确很抓狂呢,我也拍了好几种紫草科的东东,都还在迷茫着呢。还有蓼科的,也是头疼的很呢。
-----------------------------
紫草科、蓼属(除了杠板归、刺蓼、戟叶蓼少数几种)、铁线莲属(除了女萎)……还有其他一些,我都在迷惘中。这些还都是野生的,更多的种植花卉不知道。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11 23:08:44 +0800 CST  
@深圳一石 560楼
植物迷越来越多了:)
-----------------------------
热爱自然的人越来越多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11 23:12:51 +0800 CST  
0120、一年蓬
一年蓬,菊科(Compositae)飞蓬属(Erigeron),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拉丁名:Erigeron annuus (Linn.)Pers

一年蓬是外来入侵植物,生命力异常强大,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它。《中国植物志》说:“原产北美洲,在我国已驯化。”我不知这个“驯化”是怎么个概念。

仲春时节,走在野地里,就能看到一年蓬正开得轰轰烈烈,有零星几株的,也有一大片的。远远的粗粗地看去,也就是一片的白色,并没什么感觉。而当走近了仔细地看,看那些小花自由自在地开放,外缘的白色舌状花与中间黄色的管状花组成黄白色的绚烂,深深地被那种生命力的旺盛和自然造化的神奇而感动,也有生命的欢喜。更仔细地看,白色舌状花的顶端有微妙的2-3分裂,黄色管状花的中间有的还有细细的花柱分枝伸出……
我找不到认识它的确切日期,反正应该是在2006年之前,那以后,每年都多次在多处见到它,也习以为常了。
2012年7月,在“行走金华”论坛里看到有人帖出照片,金华北山上的防火带上,全部开满了一年蓬的花,形成一条巨大、漫长的白色地带。热烈也好,壮观也好,我反正是顿时生出强烈的反感。


附记:
一年蓬在植物分类是菊科飞蓬属,我猜测,这个“飞蓬”与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的“蓬”或“飞蓬”没有关系。古书上的“蓬”应是一种按现代植物分类属于禾本科的植物,叶片线形、窄而长,根系较浅。这样,“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才说得通。按《说文解字》:“蓬,蒿也。”,或者属于大多的说法是蓬蒿,恐怕说不通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1-11 23:18:19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