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庄子


回读此文,发现至少有两处需改动: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有相同之处,但它们的本质都离不开历史、艺术、哲理框架”,其中“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有相同之处”应改为“有不同之处”。


“够始终伴随着人们?大概是这样,够,应为狗。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09-26 07:49:23 +0800 CST  
庄子在《外物篇》开篇就告诫人们:“外物不可必”。庄子强调,一切身外之物,它的利害都是没有定准的。庄子用一系列故事来论证他的思想。
由此想到一个穷苦读书人的命运,这个读书人的名字叫王沐。这个老而贫的王沐有个愿望,要出仕,要攀附依凭一个在朝堂为宰相的族兄的帮助来风光风光。
唐文宗重用幽躁小人李训、郑注,李训郑注为将相。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李训、郑注决意清剿宦官。不料走漏风声,被大宦官仇士良得知消息,仇士良来个先发制人,来定下一个阴谋。冬十一月,仇士良上奏石榴夜有甘露,此为奇瑞,是上苍所赐,请唐文宗率众宰相大臣去观赏。仇士良一党意在诛剿李训郑注等人。唐文宗于是率宰相等大臣去观赏,仇士良发动的政变成功,此次政变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仇士良诛杀了身为不可一世的李训、郑注,同时戮杀宰相王涯、贾餗等人。王涯、贾餗皆有文学名声,在李训、郑注的裹挟下而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们有公论。
宰相王涯也被宦官腰斩枭首。司马光评述王涯道:“夫颠危不扶,焉用彼相”!“李训、郑注小人,穷奸究险,力取将相,(王涯)与之比肩,不以为耻,国家危殆,不以为忧,偷合苟容,日复一日,自谓得保身之良策,莫我如也……盖天诛之也!”
按照司马光的评论,王涯之死并不足惜。然而他的一个同族弟弟王沐也随同王涯而死,死得是否也不足惜?
《资治通鉴》载:“(王沐)家于江南,老且贫。闻(王)涯为相,跨驴诣之。欲求一簿、尉。留长安二岁余,始得一见,(王)涯待之殊落寞。久之,王沐以嬖奴以道所欲,王涯许以微官,自是旦夕造(王)涯之门以俟命;及(王)涯家被收,(王)沐适在其第,与(王)涯倶腰斩。”
王沐骑着驴,一路艰难来到京城,想向兄长王涯求个一官半职。王沐在京城等了两年多才能见到王涯一面,还备受冷落,遭受白眼。这个老而贫的王沐巴结上王涯的奴才之后,才得到一个当个小官的承诺,于是乎早上晚上都去听消息。然而还没上任,承诺还没兑现,就随同王涯一起被腰斩,被枭首示众了。
《新唐书》的王涯传亦载:“(王)涯从弟(王)沐,客江南,困穷来京师谒(王)涯,二岁乃得见,许以禄仕,难作,亦死。”
《新唐书》文字简略,还看不出王涯、王沐的具体面貌,不足以通言警世。
王沐不问青红皂白,他不问王涯是否可以攀附,也不问勾心斗角的朝廷是否能容下他,已为老朽的他,畏畏缩缩,不顾尊严,最终是一官半职不得,竟然孤魂飘零,幽泣他乡,且为后人笑!
在没有道义可谈的时候,听天由命不可,安身全命岂不洒脱?不问青红皂白即攀援附会,王沐之死岂不宜哉!
外物不可必。我们切不可怀揣侥幸,要么守株待兔,要么身陷死地。庄子的很多故事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2018-9-26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09-27 07:09:26 +0800 CST  
@青鸟12345 2018-09-28 09:38:15
问支离疏老先生好!
-----------------------------
谢谢青鸟先生造访!送去问候!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09-28 19:58:12 +0800 CST  
我们都大谈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与庄子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们从中亦可看见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晋书》说阮籍“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任性不羁,不被外物羁绊也;喜怒不形于色,化之自然也,其外坦荡而内淳至也。此庄子之徒也。
阮籍著有《达庄论》,庄子说道:“人生天地之间,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精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情者,游魂之变欲也;神者,天地之所以驭者也”。
同为竹林七贤领袖的嵇康著有《养生论》。《养生论》有“修德以保身,安心以全身”之名句。嵇康终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缘故被司马氏集团杀害了。
阮籍有特异功能是青白眼。《晋书》载:“(嵇康)闻之,乃齎酒挟琴造焉,阮籍大悦,乃见青眼”。
嵇康被杀害了,阮籍却活下来,得以善终。
2018-9-29

1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09-29 08:23:48 +0800 CST  

阮籍跨驴赴任图

古人出行是骑马还是跨驴,很有说道,不能随意为之。驴其貌不扬,身材短小,而且被视为愚蠢拙笨,所以那些一食万钱的达官显贵们当然要骑高头大马,而那些地位低下或贫穷卑贱者则是非跨驴不可了。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南朝齐明帝第六子,那位年少的鄱阳王萧宝夤为躲避梁武帝的杀戮,仓惶出逃,不得不遁匿山间,最后好不容易弄到一头驴,就跨驴奔走,昼伏夜行,历尽艰险,才来到北魏,得以新生。仓促间要活命,何以顾得了身份等级,活命乃尔。
还有一位古人,也很例外,他被执掌朝政的司马昭直接领导,不能说地位低下,他为官赴任应该乘马,或必须乘马。可是,他偏跨驴而行。这岂非咄咄怪事?
这位奇人是阮籍。阮籍,字嗣宗。他的生活轨迹,在于魏晋时期。魏晋易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异常残酷激烈,司马氏为加紧篡夺江山,以儒家礼法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辅之以杀戮异己来恫吓。那是一个血腥的年代。司马懿秉政,阮籍官为从事中郎;司马师秉政,阮籍迁为散骑常侍。司马昭秉政,那些打着封建礼教大旗而招摇撞骗的臣子们为了攀附投靠司马氏,更加疯狂地向高洁之士袭来,于是在曹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那位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好友,年仅四十岁的嵇康被司马昭诛杀。嵇康因为不肯与司马氏合作而惨死在屠刀下,而容貌出众、志气宏放、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同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却安然无恙,而且曾为官赴任跨驴而行,颇有与时相左意味,其原因在哪里?
不是没有人恨阮籍,不是没有人想杀阮籍。那些打着儒家礼教大旗的伪君子们,那个奢靡成性纵欲无度的何曾,就是要把步兵校尉阮籍置之死地者之一。《资治通鉴》载:“司隶校尉何曾恶之,面质阮籍于司马昭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合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谓司马昭曰:‘宜摈之四裔,无令污染华夏。’”
何曾这个谄佞得无以复加的恶人,这个伪君子,他能让司马昭把阮籍流放到天涯海角,令其老死蛮荒之地?司马昭不动声色,依然庇护着阮籍。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这段话,说的是阮籍为全身远祸,不得不藏于酒,藏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然而《阮籍传》又说,“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场,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终是有大抱负者,可是在那样的乱世不得不藏身深眇,藏身深眇实在是太痛苦太压抑,于是才偶尔喟然长叹一两声,他悲慨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庆幸的是,他终于没有像嵇康那样能作《养生论》却不能养生保全性命,他终于深悟“缘督以为经”,他终于可以继续参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深邃涵义了。
阮籍虽然藏身于酒,藏身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还是没能做到人生七十古来稀。阮籍一藏一醉就是六十日,这哪是避祸远害之道?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五十四岁的阮籍病逝。阮籍化归自然,然而他用毕生行踪写就的那幅跨驴图却留给了历史。
《晋书.阮籍传》记载道:“及文帝(司马昭)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
阮籍乘跨两耳大身材短小的一驴到郡,颇具戏剧性。况且早在西汉,政治家们就把驴划归另类,年轻有为的贾谊被远谪,渡湘水,他联想到屈原,就写下一篇《吊屈原赋》,其中有“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之句,把蹇驴喻为蠢才愚材劣材;后来到了南北朝,北齐的宰相杨愔被杀害,由他人取代宰相,于是人们愤愤不平地评论道:“将涉千里,杀骐骥而策蹇驴,可悲之甚!”驴早就被定格在庸劣顽鄙之列,为士大夫们所不齿,而阮籍偏偏这样行走,其意欲何为?
阮籍自写一幅跨驴图,不是用丹青水墨,而是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用翛然而往,用翛然而来的标新立异写就!阮籍睥睨封建礼教,在那个殊死者相枕,桁杨者想推,刑戮者相望的非常时期,他对封建礼教桎梏法规不屑一顾,为官赴任居然跨驴而行,一路上无拘无束,尽情饱览天地自然景色,真是自在逍遥!
为了让读者更好品读欣赏阮籍跨驴赴任图,史家紧接着写阮籍到任后的作为:“(阮籍)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一到任,就把府舍的樊篱屏障清楚掉,解除人为的羁绊禁锢,让清新空气让自然风光还有官衙与市井内外相望的情景一起涌入,阮籍是在实践着天人合一人间和谐的政治理想。
跨驴去赴任,这幅跨驴赴任图乍读来感到有一些滑稽色彩,细品味又生发出庄严肃穆,随后是美丽惬意之遐想油然而来。阮籍跨驴赴任图真是一幅好画图。
2015、11、23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09-29 08:57:58 +0800 CST  

《阮籍跨驴赴任图》是一篇前几年写的,没有修改。阮籍能在那个年代活命,《阮籍传》说的很明白,读一读吧。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09-29 09:02:53 +0800 CST  
这两天发现《汉书》随笔之《王莽年谱》有错字有病句,改了一下。再看到王莽的生死图景,为之黯然。
王莽之父王曼死得早,未获封侯。王莽不得不奋发图强,屈己折节,他终于成功了。在诸父提携推荐下,他获得封侯,当上大司马,执掌朝柄。再而“安汉公”、“宰衡”、“假皇帝”、“摄皇帝”,直至登基为天子。
王莽取得帝王之位后,变成这样:“忧懑不能食,但饮酒,啗鳆鱼,读军书倦,因凭几寐,不复就枕矣”。
王莽内外交困,忧惧无计,于是来个告天求救,《汉书》、《资治通鉴》记载道:
“(王)莽乃率群臣至东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大哭,气尽,伏而叩头。诸生、小民旦夕会哭,为设餐粥;甚悲哀者,除以为郎,郎至五千余人。”
王莽把最为荒唐之闹剧留给历史看。
苍天没有庇佑王莽。公元23年十月,刘氏汉家大军攻入京城,王莽被杀死。《汉书》、《资治通鉴》记载道:
“商人杜吴杀(王)莽,校尉东海公宾就斩(王)莽首,军人分(王)莽身,节解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传(王)莽首诣宛,悬于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王莽之死,非常恐怖。王莽舌头都被分吃掉,很惨很惨!很恐怖!

王莽在穷困之时,其妻是“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皆以童仆也。王莽执掌朝政初始阶段,也曾做出贡献。班固为此赞曰:“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及居位辅政,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岂所谓‘色取仁而行违’者邪?……”
然而他变化了,他把国家治理得:“国家空虚,用度不足。民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吏为残贼,岁增于前...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此非公卿守相贪残成化之所致邪?”
“勤劳国家,直道而行”,王莽倘能继续下去,振兴国家,历史将会不这样来写。他没再继续下去,究其原因,王莽沉迷于那个“物”(天下江山)的诱惑,不能正视自己,不能审时度势,而欲壑难填,背时而动,于是乎落个可耻下场。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09-30 15:35:52 +0800 CST  
1读书人能够读出节操,读出风骨来,读出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来,史上并不乏见。读书人读出利令智昏读出饕餮无厌读出鬼蜮一般来,史上亦不乏见。明朝有两位读书人,一位是杨一清,一个是张孚敬,可参照之。

张孚敬乡试成功之后,再考进士,却“七试不第”。考七次都名落孙山,他一定是羞愤难言。张孚敬有股不认输的劲,几年后还是考中,不过已经四十七岁了。虽然蹉跎了十年二十年岁月,但毕竟步入仕途,还是应了庄子的那句话:“无私私覆,地无私载”。
张孚敬很会投机,凭着议大礼之争而时来运转,得到嘉靖帝的青睐,被拜为学士。由此一来,张孚敬却变得愈为孤独,《明史》说:“诸翰林耻之,不与为列”。
然而张孚敬纵横捭阖,无人奈之何。他睚眦必报,一饭必赏。
只举一例。张孚敬陷害出将入相的杨一清,《杨一清传》记下被迫害的杨一清:“(杨一清)大恨曰:‘老矣,乃为孺子所卖!’疽发背而死”。
时人称楚有三杰,刘大夏、李东阳、杨一清也。杨一清是一位“人或訾己,反荐扬之”的长者,唯独与张孚敬一党合不来。
杨一清,字应宁,是一个奇童,十四岁中举人,登成化八年进士。杨一清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他攘外安内,功勋卓著,明人把他比作郭子仪,比作姚崇。一身兼郭、姚二人之美,足见这位当年的首辅是何等光荣。
然而,他死在躁竞之徒张孚敬手中。
张孚敬这个拼死拼活的读书人,考七次而不中进士,考中之后开始害人,此之谓道之所生万物者也,豺狼虎豹亦生之,此正应了庄子天无私覆地无私载那句名言。
2018-9-30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02 20:44:58 +0800 CST  
@zhilishu9 2018-09-21 09:29:24
中秋节到了,让我想到张九龄。张九龄有一首《望月怀远》,其诗曰:
“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大概“天涯”论坛亦取义吧,美好的祝愿。
-----------------------------
@关粉儿 2018-10-02 22:31:04
若此时?有这个版本吗?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错一个字,“此”为“共”。谢谢版主勘正。
谢谢关版为《闲读庄子》加绿!问好!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03 09:33:05 +0800 CST  
《庄子》之《山木》篇再三告知人们,要去掉矜持逆物行为。还告诉我们,处世即使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也不能完全免于祸患,只有超然物外才可。
为此,庄子在《山木》篇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命题。
庄子在《知北游》又提出:“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以及“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这些拗口的文字我们还是耐下性子读读为好。
庄子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提到“物”,遂有“物我两忘”一词传至当今。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03 10:01:52 +0800 CST  
庄子在《人间世》提出“心斋”,在《大宗师》提出“坐忘”。在那个“殊死者相枕”、“桁杨者相推”、“刑戮者相望”的时代,”庄子提出心斋坐忘之说,不可等闲视之。
有趣的是,在庄子笔下,孔子、颜回都成为没有好恶之情没有固执的新人了。庄子真会重塑人物形象。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在《人间世》这样提醒人们。由此可知,庄子并未虚寂,并未浑无边际地虚寂。
我们曾提到王沐之死。王沐跨驴参谒那个时任宰相的族兄,只求一个官职哪怕一个小得再小的一官半职,孰料受尽冷落白眼,什么也没得到,最后竟然成为孤魂飘零,幽泣他乡的野鬼。王沐的故事印证了庄子的论断。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03 10:17:07 +0800 CST  

我出生在一个名字叫小黑牛圈的村落,小黑牛圈屯远近没有河流没有山丘,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平原。生于斯长于斯,五十年代中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小时爱看书,什么书都爱看,不认识的字去问问大人,也就把字记下来了。一次碰到一个生字“夔”,这个“夔”字把所有人都难住了,问谁谁都不认得。我只得问父亲,父亲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它的读音,它的属性。我至今还依稀记得,父亲嘀嘀咕咕自言自语什么“夔谓马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一足非一足”之类。已经知道夔是一种动物,已经知道他的读音,小孩子家已经知道这些就非常有满足感,也就没兴趣听他自言自语了。
后来长大了,读《庄子》,读《吕氏春秋》,才豁然明白,一位老实巴交地地道道的农民,原来当年父亲的自言自语,说的竟然是这些,我至今还为父亲骄傲。

我的曾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我的父母,还有叔父姑母都曾跟随我的曾祖父读书。读书读得最好的当然是父亲。我小时候家里还存有很多线装书,大都是儒家的书,父亲一有闲暇还拿出来读。我母亲从来不读,她一无闲暇,二无雅兴,她的精力都用在操持家务和七个儿女的吃穿上了。
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二日,农历腊月十四,父亲病逝,年仅五十七岁。父亲在土改时曾任农会秘书,农业合作社时还当过屯主任,我们兄弟姊妹七人,没能留住父亲生命,他走得太早。
我在外孙六七岁时教读《老子》、《庄子》。外孙是有条件的,有时满足不了他的条件,他会说“我再也不和姥爷学《庄子》了”。一次还在书上写上字来反抗。那时外孙已经会利用电脑玩游戏,尽管你尽力把《庄子》讲得生动形象,他也感到枯燥无趣。我的儿女小时候可不这样,给他们买一本《安徒生童话》,买一本《格林童话》,他们会高兴好几天。
时代不同了,与时俱进了,《庄子》也会与时俱进吗?我想也许还会吧,因为只要你提中国文化,你能绕开庄子吗?
2018-10-5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06 17:13:27 +0800 CST  

《人间世》以“颜回见孔尼”开篇。洋洋洒洒,这对师生讨论得很热烈。
滔滔不绝,洋洋洒洒之间,颜回问孔子何为“心斋”?孔子回答道: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在《大宗师》篇提出“坐忘”,也是以颜回与孔子对话引出。不过这回是孔子虚心向弟子颜回请教:
“他日复见,(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为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如此心斋坐忘者世上能有多少?然而还是要坚持心斋坐忘,不断澄清心灵,做一个高尚的人。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09 09:17:39 +0800 CST  
儿子带孙儿同我们一起欢度中秋国庆两节。儿媳是大学老师,她带领着学生正在英国学习,没能回国,没能回来。
孙儿是2013年10月31日出生的,人家的孩子一周岁左右就会说话,可是孙儿却不能,直至去年还不能把话说得太明白。这一期间老伴非常着急,她有时吃不好睡不好,总是催着儿子儿媳到医院去检查。儿子儿媳再三解释,她还是催促。她催促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儿子儿媳很是嫌絮烦。
我对儿子儿媳也很不理解。住在省城,看病方便,为什么置若罔闻,为什么不能听一听父母的意见?
这期间,我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顺”二字来。何为孝顺?忤逆父母,当然不能称之为孝顺。
那一期间,老伴总是恨恨地说,如果把孙儿的检查治疗给耽误了,就不能饶过他们。她每逢这样说,我只是苦苦地一笑。
现在看来,儿子儿媳胜利了,我们是庸人自扰了。现在看到孙儿和他爸爸辩论的样子,讨价还价的样子,间有反问句或感叹句出现的样子,我不得不认为,我们当初不必要的担心是多么可笑。
孙儿很善辩,两节期间一次早餐,他们父子辩得火药味十足。孙儿问儿子,奶奶怎么没把姑姑给买的牛排拿来吃。儿子对孙儿说,早上吃不好,午间吃吧。这对父子辩来辩去,儿子似乎理屈词穷,就以吃饭后可以看两集动画片为代价,算是退让。孙儿还是讨价,讨来讨去,儿子就失去耐性,大吼大叫,还动手要打。我和老伴急了,站在孙儿一边。吃饭时闹得不可开交,儿子反倒责备我们错了,岂有此理!
我和老伴都很生气,对儿子很不满。
年岁大了,难免多事犯唠叨,还会患上杞人忧天,庸人自扰的毛病,很容易滑落到逆自然而动的那一边。虽曾栉风沐雨,虽曾沧海桑田,倏忽间那已是过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何其艰难(何其一人艰难,父母、子女亦为我艰难),年纪大了,还是少去生闲气为好。
我最近问自己,怎么才能不问子女事,怎么才能不管闲事,怎么才能讨好世俗,才能化去一些艰难。
但是,我突然顿悟,讨好世俗可以吗?

于是犯了两难。于是还是想到去心斋坐忘,好好去求人生真谛的好。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09 11:29:50 +0800 CST  

庄子在《大宗师》篇批评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庄子认为他们都是被别人所役使,是执意供他人快乐者,他们是违背自然天性的人,是“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者流。

狐不偕因不肯接受禅让而投河死,务光拒绝接受禅让而负石投水死,尤其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如此等等,庄子反对他们这样戕害自己,批评他们没有顺从自然,没有遵循养生主。如果联系那些风骨烈烈节操高洁或舍生取义先贤们,庄子的价值取向我们会接受吗?
庄子冷眼看天下,一付热心肠,他是在面对乱世说话,我们不要忘记这一点。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11 08:16:22 +0800 CST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儿取义者也”。儒家的这一价值取向,是对至大至刚浩然之气的最好注释。
《明史》旌扬舍生取义的篇章不知感动多少代人!
明朝的士大夫与奸党斗争,惊天地泣鬼神者不胜枚举。他们在同权奸邪恶斗争时置穷达生死于不顾,这些读书人,其气血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后人。
读《明史列传第九十七》,你会被那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笼罩,你会被那响彻云霄的呐喊所惊悟。我们看到了那个嘉靖皇帝是怎样放纵奸佞当道的。
与权奸严嵩作斗争的二沈(沈束、沈錬),是坚定的反腐斗士。不屈不挠,死而后已,其沈錬尤为历史传颂。沈錬,嘉靖十七年进士。沈錬弹劾贪婪之性疾入膏肓的严嵩父子有十大罪。沈錬被那个嘉靖帝搒之数十,被贬保安为佃奴。被贬之后的沈錬,应继续着与严嵩一党的斗争,嘉靖三十六年九月,沈錬竟被严嵩党羽杀戮。沈錬之子沈袞、沈褒亦被杖杀。
我们由沈錬会自然地想得杨继盛。杨继盛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严嵩执政,千方百计拉拢杨继盛,要使之“骤贵”,为己所用。然而不予理睬,杨继盛何止不予理睬,且弹劾严嵩:“……严嵩有是十罪,而又济之以五奸。…”
严嵩不仅丝毫无损,而且愈发得到嘉靖帝的委寄。嘉靖三十四年十月,杨继盛被斩首。
杨继盛临刑前留下一首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之死,《明史》为此记载道:“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
沈錬、杨继盛舍生取义,是符合儒家思想的,也是被历史赞许的,庄子倘能生活在当代,将如何评价之?沈錬杨继盛舍生取义,庄子是反对还是赞同?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11 08:31:25 +0800 CST  

更正:“舍生儿取义者也”,应为“舍生而取义者也”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11 08:33:20 +0800 CST  
1《庄子.让王》也在讲述尊生之道。《大宗师》、《外物》篇认为务光、伯夷、叔齐是在残害性命之,是违背自然之道全身养生之道的。而《让王》篇与《大宗师》、《外物》篇不同,対务光、伯夷、叔齐宁死不屈的精神是加以赞许的。由此看来,《庄子》并不止出自庄子一人之手。
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写道:“(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篋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酣畅淋漓漫言孔子之徒,《盗跖》一篇可谓之最。
孔子不听盗跖的兄弟柳下季的劝阻,一意孤行,去拜见盗跖,弄得羞愧难掩。盗跖这样教训孔子:
“……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报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何,为鱼鳖所食…介子推…尾生…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罹)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我们把前面谈到的有关伯夷叔齐等人的文字录下来,是为了说明《庄子》一书前后的分歧。《盗跖》篇是和《大宗师》篇的意见一致,甚而更激烈,思想感情更奔放。

那么,我们对明朝的沈錬、杨继盛,以及我们以后还要提及的杨涟、左光斗等人,又作如何评价呢?取《庄子》中的哪一说法呢?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12 17:37:10 +0800 CST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似梦似幻。偶有清醒时才知道,这种状态完全是由明朝那些与奸险邪佞斗争的刘健、杨一清、冯恩、沈錬、杨继盛、赵南星、杨涟、左光斗诸多形象所引发。读《明史》竟读到这等地步,自责。刘健等人一身浩然正气,挺身而出,与邪佞权奸进行殊死斗争,他们前仆后继,舍生忘死,此乃国士之风!
呜呼!我曾慨叹一切皆过往矣,孰料似梦似幻中被呐喊声惊醒,惊喜曰国士之风尚存!
2018-10-14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14 06:04:12 +0800 CST  
今天打开新浪鲁卑陬,发现几条通知,其中一条通知说,10月13日蓝虹喜欢了《汉书随笔.王莽年谱》。
我发在新浪的《王莽年谱》错字很多,还有病句。这位教授怎么还能喜欢?
另查到蓝虹在2018年7月6日曾收藏我的一篇文章。
我此前把《晋灵公嗾使的那只猛狗》和《说“三思五狗”》发出来,其一就是给她看。我想,我把“狗”说的那么不好,她一定不高兴。因为她是畲族,狗是他们的祖先。
看到她喜欢了我的《汉书随笔.王莽年谱》,我知道自己是多想了。
忽然想到庄子的“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来。“狗”之类的文字以后不要再写了,虽然褒贬在焉。

2018-10-14
楼主 zhilishu9  发布于 2018-10-17 06:08:36 +0800 CST  

楼主:zhilishu9

字数:109231

发表时间:2018-09-17 14:29: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8 14:30:30 +0800 CST

评论数:56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