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书,以及感想——很个人化的读

第十四篇,无辜的罪人(解读)

《俄狄浦斯王》在西方文学史上被认为是一部最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它是索福克勒斯相关主题的三部剧作中的第一部,关于主人公俄狄浦斯对其身份和罪行的自我发现;后两部是《俄狄浦斯在克洛诺斯》,《安提戈涅》——不是按照他写作的顺序,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俄狄浦斯所谓的“弑父”——杀死一位老人和其随从,与其说是罪行,倒不如说是正当防卫;而他的“娶母”更是荒谬,从动机上来说,他没有任何的罪意。可客观表现出来的,是如此的不堪,令人发指。
剧作家用这样一个极端的故事来说明人的局限性:盲目、无知及迷失,在这一点上,人与神区分开来。但是,剧作家如果仅停留在反映人类命运悲惨,存在诸多不可把握之处,剧的力量将大为减弱,不会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剧作家的根本意图在于:认识你自己!尽管后果可怕,可只要能够面对真实,勇于担当,人还是存有自我救赎之道——这是人的潜力之所在。俄狄浦斯刺瞎双目,自我放逐,历经苦难,在雅典城附近的一个村庄找到终点;其最后结局是等同为神——在第二部《俄狄浦斯在克洛诺斯》里。
跟“杜子春”的故事比较一下。冯梦龙笔下,杜子春成为神仙,是因为忘掉了情欲、积德行善和对神仙始终保持尊崇,无关认识自我与追寻真相以及相应的负起责任。这两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西方在对待人如何提升自己这一主题上,方法论的根本不同。
——无辜的罪人,在与命运的反复纠缠中,因为面对与担当,无论它们多残酷、代价多大,最终摆脱了命运的荒谬,战胜了厄运。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15 12:50:49 +0800 CST  
素福克勒斯的悲剧中弥漫着嘲讽的味道。先知特雷西斯是个盲人,但能知道真相;俄狄浦斯则陷在谜团中无法自拔。作为观众,面对这剧,我忍不住怜悯与叹息俄狄浦斯的“盲”:他不知道他做过什么、在做什么。所以,在得知真相后,他懊恼得用饰针戳烂双目:有眼睛却看不清真相,罪孽如此深重!
联想到芸芸众生,我们认识自己吗?放弃对真相的追寻和自我审视很容易,欺骗自己,生活在谎言里,假装幸福,而人生的姿势也只能是匍匐在大地上。
有人可能会说,俄狄浦斯也不全然是无辜的,他骄傲自大、冲动感性,但这些特质在我看来远不足以招致那可怕的惩罚;故事有一个根本的吊诡之处,他躲避厄运,主动(离开科林斯城)、被动地(刚出生即被亲生父母抛弃),越躲避,越执着,便越向那厄运靠近,直至它完全实现。他以躲避的方式试图掌控命运,可为此所做的努力竟通向了一条毁灭之路。剧中另一人物克里翁说:不要试图掌控一切,你掌控的,不会伴你终生。也就是说,你能掌控的,只是一时。
但是这一切与他勇于面对现实并不矛盾,他诅咒那可怕的命运,在厄运到来时,又勇敢地面对它,最终使自己抵达了升华到神的结局。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15 13:00:00 +0800 CST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15 13:31:31 +0800 CST  
这部作品有很多的解读。弗洛伊德甚至从中提炼出了他那个著名的“恋母情结”理论。本来想从“认识你自己!”这一角度,谈谈关于“自知之明”,可又一想,我本人活得稀里糊涂,哪有资格去谈!并且,指出问题并加以指责是容易的,但如何解决则困难得多。所以还是选取了一个最平实的也是我追求的话题来谈,着眼于人的救赎之道(问题的解决)。
这部作品不仅在表现出来的主题上令人震撼和着迷,在创作技术上也是高超。阅读时,我每每赞叹剧本结构紧凑,没有多余累赘的场景;剧情合理,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台词流畅、简洁;而合唱队的加入画龙点睛(点题),还烘托气氛,有与底下观众互动的效果。

下一篇会写乔伊斯,最近精读过几篇《都柏林人》,趁记忆的小手还在撩拨,把感想记下来。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16 03:53:50 +0800 CST  
用电脑发帖,发了多少次都说“网络错误”。怎么了?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17 12:27:05 +0800 CST  
炎炎天气,发张图片,清凉一下心境。
夏安。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17 13:03:27 +0800 CST  
解读写到现在,十四篇了,一个月多一点儿的时间内。
太匆匆,该缓一缓。
前五篇是以前的存货,所以一次贴了出来。
其中的前三篇写得过于简略,或许把它们重写一遍。
第四五篇,两首译诗,米沃什和里尔克的,也不满意。我在译的时候,还是受到了以前所读过的这两首中文译诗的影响,尽管阅读是发生在多年以前。会重译一遍,尽量清空以前的印象,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去译。
解读也会详细些。我在以前的另个帖子里贴过米沃什的这首诗,有个网友敏锐地注意到了,说它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神似。是的,米沃什显然认为生活就是礼物:忘掉过去的痛苦,摆脱对物质的依赖,不羡慕他人;而“想想我还是故我,并不使我尴尬”这句很有意思,初读让我小惑。我的理解是诗人对自己的接纳,尽管这个“我”远非完美。这句与中国古人的“不以己悲”很对应。
策兰那篇写得好一些,因为很认真地参考、思考了一些东西。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18 03:23:17 +0800 CST  
@青鸟12345 2018-07-18 08:13:43
Whatever evil I had suffered, I forgot.
To think that once I was the same man did not embarrass me.
我所遭受的,无论多邪恶,我都忘记了。
想想我还是那个我,我不觉得尴尬。
感觉中文的“不以己悲”恐怕更多的是上面一句“我所遭受的,无论多邪恶,我都忘记了。”的意思,也就是对自己的境遇不萦于怀的意思。下面一句的意思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恐怕太过现代了一点。
-----------------------------
觉得有联系,便写出来,还是缺乏严谨思考。
这样的点拨很好,谢过青鸟兄。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18 09:01:45 +0800 CST  
@深秋的旷野 2018-06-07 15:21:24
第五篇:悲悯与舍己
Lord: it is time. The summer was immense.
Lay your long shadows on the sundials,
and on the meadows let the winds go free.
Command the last fruits to be full;
give them just two more southern days,
urge them on to completion and chase
the last sweetness into the heavy wine.
Who has no house now, will never build one.
Who is alone now, will long remain so,
will stay awake, read, write long letters
and will wander restlessly up and down
the tree-lines streets, when the leaves are drifting.

正在读的书:Autumn Day by Rainer Maria Rilke

主啊:是时候了。盛夏之后
把你那拉长的影子投射在日冕上
让风在草地上自由地吹
让最后的这些果实成熟
只要多给它们两天温暖之日
让它们功成名就 把最后的甜蜜
压缩成浓酒
此时无一所房子的人 将永远不会再有
此时孤独的 将孤独一生
将醒着,阅读,写长长的信
将踯躅在树木罗列的街道 内心焦躁
当落叶萧萧飘散
(本人译)

-----------------------------
这首译诗把“日晷”错写成“日冕”,惭愧,我知道sundial的英文意思,表现在中文上却未加思索地写成一个别词。
想重译,但想了想,还会这么译,就整首诗。刚才查阅了这首诗的多种英文译本,很确信我的译法,——当然带有个人色彩。
我的译本可能音乐性差一点?
多次说过自己的浅薄偏颇,从未自矜、拿自己当权威。只是呈在这里,诸位兄友不嫌,看一看,说两句,或者不说,我就很高兴了。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18 13:03:05 +0800 CST  
@Que_sera_ 2018-07-18 19:07:05
我也觉得英文转译多少都有点“衰减”。猜测楼主译“之后”应该是想刻意强调时态,不过“盛夏之后”这种表达感觉削弱了“盛”的偏重。其实如果抛开成语的通用含义,个人在几个译文里面倒比较喜欢北岛“盛极一时”的表达。曾盛极一时或者一度极盛?
至于误读,中文讲“诗无达诂”,窥一下别人的脑洞也不错。怕楼主抗打击能力差又弃贴了23333
-----------------------------
先问声好。
再次证明了有些人的心(mind)是能够相通的,这当然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力、阅历等因素之上。

很不喜做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的解释,但还是忍住不耐说两句。
英语中,一个单词“read”不同的发音就能使对方知道你已读过这本书或刚开始读,而相应的中文表达就需要添点儿词语来表明。不是只有after...或者...later, 才可以译成“之后”。我看到回复,苦笑不得,这攻击的恰恰是我认为的巧妙之处呢。
我不认为这个帖子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
也不想再自谦浅陋隅见啥的,爱咋咋地,只要有时间,还会坚持下去。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19 09:13:02 +0800 CST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25 05:36:56 +0800 CST  
第十五篇 我的生活是一条装满弹药的枪

(一)文本

754
by Emily Dickinson

My Life had stood - a Loaded Gun -
In Corners - till a Day
The Owner passed - identified -
And carried Me away -

And now We roam in Sovreign Woods -
And now We hunt the Doe -
And every time I speak for Him
The Mountains straight reply -

And do I smile, such cordial light
Upon the Valley glow -
It is as a Vesuvian face
Had let its pleasure through -

And when at Night - Our good Day done -
I guard My Master’s Head -
’Tis better than the Eider Duck’s
Deep Pillow - to have shared -

To foe of His - I’m deadly foe -
None stir the second time -
On whom I lay a Yellow Eye -
Or an emphatic Thumb -

Though I than He - may longer live
He longer must - than I -
For I have but the power to kill,
Without--the power to die—




我的生活是一条装满弹药的枪
曾立在数个角落,直到有一天
主人经过,认出了我
把我带走

此时我们游荡在所属的森林
此刻我们猎杀那只母鹿
每当我为他发声
群山痛快回应

我如果微笑,如此热诚的光芒
照亮山谷
就像一张火山喷发般的面孔
让喜悦遍布

当美好白昼过去,夜晚来临
我卫护着主人的头
这比我们一起枕过的
厚厚鸭绒枕头更好

对他的敌人来说,我就是死敌
一击致命
我用一只最狠毒的眼睛对准敌人
或者以最有力的拇指

尽管我能活过他
他必须活过我
因为我有力去杀
却无力去死

(本人译)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25 07:44:02 +0800 CST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25 07:55:40 +0800 CST  
原诗中大写的不只是名词,诗人意在强调这些词;其中的小破折号,是诗人特有的一种句读。威苏维火山曾经毁灭了庞贝古城。Eider-Duck,其鸭绒长而柔软。
诗歌用词简单,没什么生僻词哈,但营造出的含义解读起来并不简单。
当我读到了鸭绒枕,我想起了《呼啸山庄》,Catherine, 因为思念情夫而把与丈夫同床共枕的枕头撕得稀巴烂。鸭绒枕,柔软舒适,对感情充沛的女诗人来说,却讨厌得很…
Owner, sovereign, my master…必须死在你前头。如此地爱,臣服。我深爱一女孩,想对她表白,请随便打骂我,无所顾忌,任意玩弄我…
说笑了。

稍后解读。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25 09:04:25 +0800 CST  
第十五篇 我的生活是一条装满弹药的枪

(二)解读

这首诗是艾米莉•狄金森的代表作之一,有力,但难解(powerful and puzzling)。诗没有标题,在其诗歌全编里是第754首。

诗歌共有6节(stanza):
第一节,首句用了比拟(metaphor),把自己的生活比作装满弹药的枪,充满了能量,但被动。枪本身是被动的,没有人的使用,枪无能为力。直到有一天被主人发现并被带走;
第二节,故事开始。和主人一起打猎,猎杀母鹿——象征女性,每当有枪声,群山都会发出回响;
第三节,诗人继续描摹开枪的场景,用了比喻(simile):像温暖闪亮的微笑,像火山喷发般的喜悦;
第四节,继而转向夜晚,守护着主人,甚于柔软的鸭绒枕头;
第五节,继续表白自己的献身,他的敌人会视我为死敌,我会射杀他们,用a yellow eye,恶毒的眼睛,也形容火药迸出,和an emphatic thumb,用以抓紧扳机,thumb,大拇指,也像子弹;
最后一节,画龙点睛。我必须比你先死,如果没有你,我的生活将毫无意义。

诗人渴望爱情,寻觅得到,就无条件地陷身其中、绝对臣服于爱人的统治。从开始的owner(物的主人),到my Master(人的主人),连森林都是sovereign(有主权的),无不体现这一点。
诗人本身充满了炽热情感,但需要一个爱人来激出这热情,gun(枪)、thumb(大拇指)、以及射杀母鹿都很阳刚,这是诗人以心目中的爱人来实现的。而射杀本身犹如火山喷发,这愉悦实在是很极致了。
主人有了这条热情洋溢的猎枪,可以射杀母鹿(对我自身的克服),还可以射杀敌人。而我的价值也通过主人,以这些方式得到体现。
主人(爱人)是谁?可能是女诗人实际生活中真的爱人;也可能是她想象出来的一位情人;还可能不是人,是她热爱的诗歌、艺术。她离群索居,委身于诗歌,一生共写了两千多首,藏在抽屉里。没有诗歌,她的生活失去价值。而诗歌也通过她变得非常的有力,因为她充沛的情感力量。——这后一种解释较为通顺,在我看来。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25 13:03:14 +0800 CST  
这个解读,以及以上十四篇的,均是我的原创。

关于本诗的解读很多,很乱。
还有以下说法:
1、写的就是一条枪,无需过分诠释。——不对,这个解读无法解释第一句的比拟;
2、the gun 不是枪,是一种猎犬;
3、女诗人的性取向问题;
4、主人是指女诗人的父亲;
......

我会扫一眼这些评论,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做出我自己的解读。如果只是泛泛地引用,甚至抄袭,这个帖子将毫无价值,我也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在这个帖子上。
上午去图书馆,看了半天女诗人的诗集、传记等材料;下午完成了这一篇,包括译文和解读。本来想打扫房间,洗衣服,做点好吃的,结果都没做。
122楼图片,是诗人这首诗的手稿。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25 13:24:26 +0800 CST  
到图书馆附近的华人市场买了两磅樱桃。很好的价格,一磅不到两加元,又大又甜。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25 14:00:15 +0800 CST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26 09:10:32 +0800 CST  
读书。
别人能读出的,你亦然;别人读不出的,你能读出。
作者想让你知道的,你知道;作者不想让你知道的,或者作者未意识到的,你察觉了。
——当然这一切建立在常识之上。否则,易成为无稽之谈。


看了两本谈文学的书,作者都鼎鼎大名。可在我看来,鸡零狗碎,浅尝辄止,几乎没有思想,没有观点。缺乏理解的天赋,又显然没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没有技术,不明白怎么会那么红。


沈从文的文笔极好,这一点毋庸置疑。可他的代表作《边城》并不完美,为啥,里面的人物那种犹疑,那种黏糊,不真实——我不相信湘西人会这样谈吐,这样行为。作者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了其笔下人物身上,在每个人物身上都可看到作家的影子。
沈从文的作品有一股妖媚之气,同样的还有胡兰成。
在豆腐西施身上我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汪曾祺的散文写得爽快明白,尤其是谈吃的,是我喜欢的路数。
他的某篇小说,我记得有一句,好像是描写一位猎人的,写得极为做作。我读了,觉得很尴尬。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26 09:14:21 +0800 CST  
第十五篇本想写乔伊斯,可是关于此的写多了,拉拉杂杂,散见于这个帖子和家严的几个帖子,反而不想写了。
整本的《都柏林人》与其说是小说集子,倒更像是散文集。乔伊斯弱化了故事、情节,每篇都在表达着他对都柏林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的心情。他以最恰当的遣词造句,把他对于这些的印象写出来,街道像当时的街道,人物像是在街道上走,或者在客厅里闲谈、回忆,发愁。
他写得不费力,不刻意;以他的文笔,怎么写都可以。伊芙琳,可以先在窗边思想一番,再跑到码头去达到情感的高潮。如果设计成伊芙琳早到了一会儿码头,坐在码头那儿,思前想后,然后再接着和情人的会见及随后的挣扎,他也会写得很好。因为这一篇,作者只选取了一点(挣扎),往纵深里写。《死者》篇,因为人物的众多,场景的转换有几分必要——充分的空间使人物能够腾挪得开。

可我在想,如果我写了篇类似的小说,读者会不会认为结构的不必要、太散、以及主题不集中而拒绝接受?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7-26 10:14:36 +0800 CST  

楼主:深秋的旷野

字数:222331

发表时间:2018-06-07 19:00:1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20:34:13 +0800 CST

评论数:389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