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稗记


我小时候,有一个“王騃子”每年立春前会来送印刷粗糙的黑白“春牛图”,每户人家都会给他大半升米,或两块年糕。这很像讨饭头。讨饭头是不能进门的,王騃子平时也来,可以进门,坐着和人说笑,吃饭喝茶,比讨饭头的地位要高得多。但小孩子还是怕他,就像怕讨饭头一样。
传说中的罗隐,我小时候觉得,就是王騃子一流人物,只是罗隐动不动出圣旨口,更加的恐怖且好玩。
那时,我们觉得比起王騃子,罗隐还更加亲近些,原因似乎是他在那些传说中,言行稀奇古怪,更合小孩子性情。
可是罗隐不是乞丐。他二十多岁到长安,一直在考试,一直考不中。另一个多次考不中进士的人,名叫黄巢,带兵攻入长安。罗隐躲到安徽池州,池州刺史窦潏给了他一个别墅住。
有民间传说将罗隐称为罗状元,说他才比状元,只是运道不好。传说中将罗隐与徐渭合在一起,也是有道理的。
这两个人都才华横溢,都恃才傲物,都屡试不第,罗隐考十次没捞到进士,徐渭考八次还是个秀才,于是民间故事为之痛惜,穿越时空,将他们搭配作命定的皇帝和军师,又偏偏出错。
民间故事还将两个角色重新分配了,取消了他们的很大一部分事迹,主要讲述那些可以成批成批复制的故事——
罗隐,当皇帝未遂,用他的圣旨口,说各种影响深远的话,改变各种自然规律和动物习性。
徐渭,永远在用他的聪明才智,谈笑间欺负人,并能脱口对出哪些难对的对子,羞辱老儒。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4 15:00:37 +0800 CST  
闯长安闯了个万儿

罗隐总是东一帮朋友、西一帮朋友的厮混,诗酒唱和。
他写诗很有名。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些名句,就是他写的,只是人们平日引用,不大计较作者是谁。
南宋时,洪迈也有这样的感慨:

士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谭笑,大抵皆唐人诗,后人多所不知从出,漫识所记忆者于此。

他举了十个例子,罗隐的诗占了五个,除了上述两条,还有: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柳》)
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柳》)
洪迈同时代的陆游也说:“今世所道俗语,多唐以来人诗。”其中举了《雪》的两句:“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当时喜欢罗隐诗歌的人很多。青州节度使王师范,常常写信带着丰厚的稿费来求诗,令狐绹儿子令狐滈中了进士,罗隐写短章祝贺,令狐绹说:“吾不喜儿得第,喜得罗公一篇耳。”
最喜欢罗隐诗的,恐怕要数魏博节度罗绍威,和郑小姐。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5 16:30:24 +0800 CST  



罗绍威就是发明“铸成大错”这个成语的人。
百年前,田承嗣割据魏博,招骁勇士卒五千人为牙军,待遇优厚,作为心腹自卫。时间久了,这支军队越来越骄横,《资治通鉴》说:“小不如意,辄族旧帅而易之。”就是一点不开心,就杀了节度使全家,换个长官。
罗绍威长得魁伟,英武非常,很厌恶这支牙军,可是又没有实力对付,就向亲家朱温借兵。当时朱温嫁给罗绍威儿子的女儿死了,朱温就派七万兵,借口奔丧突袭,罗绍威又派人偷偷搞断了牙军的弓弦、甲襻,这么里应外合,将这支牙军灭了。
朱温来了也不走,一住住半年,都是魏博六州供吃供喝供敲诈勒索,牛羊猪都杀了七十万,库中蓄积一空,天雄军从此衰弱。罗绍威说:

“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

他还做过一件牛事。朱温受禅之后,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家里一塌糊涂,两个儿子,守文与守光打起来了,罗绍威写了封信给守文,守文就投降了朱温。朱温说,绍威一封信,胜过十万兵。
陶岳《五代史补》说,有一次罗隐没钱了,去魏州找罗绍威打秋风,先写信叙家世,称罗绍威为侄子。
罗隐的年纪,比罗绍威大了44岁,比绍威的爸爸罗弘信还大3岁,叫他侄子也没什么。可是罗绍威是节度使啊,封邺王,土皇帝一个,是给人占便宜的吗?
所以,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
这么一煽动,罗绍威应该立马派人将罗隐抓来,扔到堂下,踢翻在地,先打八十大板,火气再大一些,就将罗隐的脑袋砍下来了。
可是罗绍威英武风流,也爱写诗,他说:“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
于是大张旗鼓,拥旆郊迎,一见即拜,罗隐也不谦让。离开时,罗绍威送上百万钱,礼物无数,还写信给钱镠,请他照顾这位叔叔。
这还不算。罗绍威还喜欢写诗,罗隐别号江东生,诗集叫《江东集》,罗绍威的诗集,公然叫做《偷江东集》,他可算是罗隐最大的知音,最忠实的粉丝,所以罗隐《赠罗绍威》诗写道:“深荷吾人有知己,好将笔力当英雄。”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5 16:32:01 +0800 CST  

郑小姐是郑畋郑相国的女儿。
唐宋风尚,文人常常拿着自己写的诗文拜见贵官名人,得一奖掖,身价倍增。《唐才子传》说,罗隐曾以诗投相国郑畋,郑畋有个漂亮女儿,爱读诗,尤爱读罗隐的诗,尤爱读罗隐的那两句:“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
这个全诗已找不到了。郑小姐也有些奇异,喜欢这两句,而不是“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欲寄所思无好信,为君惆怅又黄昏”什么的。
郑小姐读了罗隐的诗,心心念念想着罗隐,“精爽飞越,莫知所从”。
忽一天,罗隐来了。郑小姐从帘后偷窥,眼看着西晋美女贾午偷窥发现帅哥韩寿暗通赠以异香被老爸贾充察觉于是得嫁韩寿的香艳圆满故事就要上演了。
没成想罗隐长得实在太抱歉。
“女从帘后窥见迂寝之状,不复念矣。”《唐才子书》说。
《昌司怜才慢注禄籍》这样描写郑姑娘偷窥罗隐:

遂轻移莲步,缓拖玉佩,悄悄走到珠帘边一望,看见罗江东猥琐丑陋,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吃了一惊,暗暗的道:“怎生恁般丑陋?若嫁与他,枉了一生。我相思差矣。”遂移步而进,再不出来观看。从此连诗帙都抛过一边,竟不吟其诗句,把“相思”二字遂轻轻放下。

罗隐貌寝,长得太难看,古书上是众口一词。《昌司怜才慢注禄籍》说,他本来长得也不错,有个相师还这么赞美:“子天庭高耸,地阁丰隆,鼻直口方,伏犀贯顶,目若明星,声如洪钟,顾盼英伟,龙行虎步,有半朝帝王之相,切须保重!”
可是他被紫府真人派黄巾力士擒了去,换了全身骨头,搞得支离破碎了:
罗江东回家,已是五更时分,倒在床上,大声叫痛,似梦非梦,早已惊醒了母亲,备述缘故。急急起来,对镜子一看,竟改变了一个人。但见:天庭偏,地阁削。口歪斜,鼻子塌。皮肤粗,猴狲脚。吊眼睛,神气撒。远观似土地侧边站立的小鬼,近看一发像破落庙里雨淋坏滴滴点点的泥菩萨。
就这样,罗隐与郑小姐的姻缘,如梦如幻如泡影了。
郑小姐不再想罗隐了,“不复念矣”,《旧五代诗》还说:“自是绝不咏其诗。”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说,郑小姐后来终身不读江东篇什,有举子以此嘲弄罗隐,罗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郑小姐的意思,冯梦龙有别解。他说,有人说郑小姐爱貌者也,非真爱才者也。这么说是不对的——
当年李德裕与白居易不和,每得白居易文章,就锁在箱子里,从来不看。有一次刘禹锡来访问起,他才从灰尘堆里拿出满满一箱子,打开看了一下又关上了,对刘禹锡说:“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同理可得——郑小姐终身不读罗隐的文章,是害怕自己回心转意也,乃真正怜才者乎。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6 22:32:52 +0800 CST  

一张嘴忒煞厉害
罗隐情场也失意,考场也失意。
他去京师时,路过江西钟陵,认识了营妓云英。十二年后,多次下第,再到钟陵,又见着了云英。
云英说:“罗秀才尚未脱白。”
罗隐不禁悲从中来,当即赋滑稽悲怆诗一首,并发明了“云英未嫁”的成语: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英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掌上身”,那么云英也是个美姬,正如罗隐是个才子,都蹉跎了十二年,少年子弟江湖老,风尘奔波,美人迟暮。
古书总是说罗隐傲慢,弄得公卿厌恶,所以当不了官。
王谠《唐语林》中说,黄巢事平,朝中大臣想召罗隐来当官,结果给韦贻范拦住了。韦贻范说了一个故事:

某与之同舟而载,虽未相识,舟人告云:“此有朝官。”
罗曰:“是何朝官!我脚夹笔,可以敌得数辈。”

所以不能召罗隐的,韦贻范说:“必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秕糠也。”
罗隐是个讽刺作家,别说官员了,他连皇帝也讽刺,《僖宗还京》这么说:

马嵬杨柳尚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玄宗乱世逃到四川,说是杨贵妃害的;僖宗又乱世了,逃到四川,这次不能再说杨贵妃害的了吧。罗隐这圣旨口又说坏了,僖宗回到长安,没等到过个年又乱了,逃到凤翔……下一次回长安,罗隐已经走了。
然后是昭宗即位。《唐诗纪事》说:

昭宗欲以甲科处之,有大臣奏曰:“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乎讥谤,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帝问讥谤之词,对曰:“隐有《华清诗》曰:‘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其事遂寝。

最后一个登进士第的机会,又被他的一首诗轻轻的给写没了。
不过说真是因为这首诗写没了功名,恐怕也不见得。写杨贵妃事的诗多了去了,也没怎么的,昭宗恐怕只是觉得既然身边有人反对,怕遭罗隐羞辱凌轹,变成了秕糠,那么就算了罢,不麻烦了。毕竟皇帝眼中,一个才子,也没什么打紧。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8 20:42:42 +0800 CST  



五代时有个李知损,好轻薄,江湖人称“李罗隐”。后汉时,他奉使郑州,节度使宋彦筠,轻功一流,能追及奔马,当小兵时,每次打仗,脑袋上搞个双髻,军中叫他“宋忙儿”。忙儿是牧童的意思。宋彦筠请李知损喝酒,喝多了,问:“众人何为号足下为罗隐?”
李知损说:“下官平素好为诗,其格致大抵如罗隐,故人为号。”
宋彦筠说:“不然,盖谓足下轻薄如罗隐耳。”
李知损大怒,厉声道:“只如令公,人皆谓之宋忙儿,未必便能放牛。”
可见在五代时,罗隐已经是轻薄儿的代名词了。
何光远《鉴戒录》有这么一个故事:

隐又与顾云先辈谒淮南高相公。顾为人风雅,时渤海公辟留,隐遂辞归钱塘,高与宾幕小酌,赆隐于海风亭。是时盛暑,有青蝇入座,渤海公命扇驱之。顾谑隐曰:“青蝇被扇扇离座。”隐立酬之曰:“白泽遭钉钉在门。”议者以才调相讥,两俱全美。

高相公高骈好巫术,与罗隐谈不来,这史有记述。顾云出身盐商之家,算是下层;罗隐爷爷当过小官,爸爸也是读书人。可是顾云更斯文,罗隐乡音乖刺,因此两人与长安子弟玩儿,顾云远比罗隐受欢迎。这也史有记述。
照理说,这件事,是顾云先挑起,将罗隐比作苍蝇,比喻甚是不堪,罗隐只是反击了一下,也不见得有多犀利。不过互相嘲谑,是朋友玩耍之常,又不是吵架。何光远与罗隐是同时代人,他文中说,顾云为人风雅,大家觉得两人互嘲,都很出色——他有点世说风,是两个都赞赏。
可是,后人一定要拿罗隐的性格说事。就是这个小故事,元明人引用,也要先说上这么一句:

云为人素雅重,而隐性傲睨。

罗隐真是牌子做倒了,所以明明他人挑衅在先,他也须承受这种评论——而这牌子本来也未必全是他自己做倒的,还要加上这种人云亦云。世事便是如此,只要说一句“也怪他老是讽刺人,第一印象很重要的”,责任还是归罗隐自己了,人云亦云则轻松无责。是以《唐才子传》评价罗隐道:“凋丧淳才,揄扬秽德,白日能蔽于浮翳,美玉曾玷于青蝇,虽亦未必尽然,是皆阙慎微之豫。”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8 21:00:51 +0800 CST  


罗隐不是没有富贵朋友,郑畋、李蔚、令狐绹都当过宰相,都很欣赏他。不过欣赏归欣赏,给不给他在皇帝和朝官那里说话,是另一回事。
况且这令狐绹做了十年宰相,嘴巴上说不喜儿子登第喜得罗隐短章,实际上谁知道呢,他儿子令狐滈,是“不解而第”保送考进士的,被人告了,只是宣宗没处分他。
孙光宪《北梦琐言》说他“最受恩遇而怙权,尤忌胜己”。温庭筠就栽在他的妒嫉上。他问一个典故,温庭筠说:“其事出南华。”又加了一句:“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令狐绹大怒,向宣宗说温庭筠“有才无行,不宜与第”。所以温庭筠没有中进士,写诗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李商隐是令狐绹的发小,因为老丈人和令狐那边的李德裕属党争的两派,他就将李商隐终身贬抑。罗隐呢,“受知于绹,毕竟无成”。
《北梦琐言》说:“以三才子怨望,即知绹之遗贤也。”
罗隐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他写了一本怪书,叫《谗书》,也是到处投递,给大理寺卿、秘书监、太常博士等等官员,希望他们延誉。随书所附书信,其辞谦卑,自是情理之中,有的还颇为凄婉:

伏知阁下爰哀弱植,俯降深仁。回日月於壶中,展方书于肘后。欲使徐甲之尸必起,蔡经之骨重生。
十年索米于京都,六举随波而上下。永言浮世,堪比多岐。
虽伤弓之鸟,诚则恶弦。食堇之虫,未能忘苦。所以远辞蜗舍,来谒龙门。

这些文字,与李白《与韩荆州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那种意气风发,没法子相比。
李白这样说:“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苏辙这样说:“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
苏辙给韩琦写信时年纪还轻,李白给韩朝宗写信时,与罗隐写成《谗书》之时,年纪差不多大,都三十多岁了,都到处干谒过,都很不得志,但两人的气质毕竟大不相同。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9 18:37:25 +0800 CST  

就是劝了一句话

罗隐决定回老家了。
他一向恃才傲物,自尊心是很强的,自卑心也是很强。三十年功名未得,白身回家乡,下这个决心很艰难。
《旧五代史》说,长安那时候有个相士叫罗尊师,大家都去找他看相,可是罗隐不敢让罗尊师看,因为长得丑啊,怕尊师不给姓罗的颜面,说他面相太差,所以他先发制人,每次聊天,都发大言故意挫折罗尊师。这是他自卑心作怪,表现出来的是自尊自大。
可他一直考不上,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一遍遍自问人生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往哪儿去?
好吧,这是我编出来的情节。当时,他必然考虑过回乡的事。
“明主既难谒,青山何不归。”进士刘赞这么劝他,“年虚侵雪鬓,尘枉污麻衣。”皇帝既然不用你,那就回去吧,你头发都白了耶。
总之,罗隐硬着头皮去问罗尊师了。

尊师笑曰:“贫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与语。今日之事,贫道敢有所隐乎!且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罗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

罗尊师的话,其实不是看相,而是看天下形势。这几年,董昌与钱镠数次出兵,打败了刘汉宏,董昌取代刘汉宏,做了越州观察史,钱镠做了杭州刺史。
听了罗尊师指给的两条路,罗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
这数日的“不知所措”,他的脑袋瓜子里面,乱作一团了。放下几十年的努力,空着手回去了?还是不回去,反正考了十次了,就再考一次?可是已经55岁了呀,真个是:“只知事逐眼前过,不觉老从头上来。”
邻居卖饭的老太太见到罗隐的样子,惊了:“何辞色之沮丧如此,莫有不决之事否?”
罗隐懵了数日,快闷出病来了,总算有人问起,就一五一十都向老太太说了。
老太太叹了一口气,说:“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
正如苏东坡说秦观秦太虚落榜:“此不足为太虚损益,但吊有司之不幸尔。”
于是罗隐下决心回家了,一舡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9 19:31:34 +0800 CST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英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
@酒醉扶墙走 2018-04-20 18:34:07
本来应该很难过,读着却忍不住笑。罗隐真是坏在嘴上,奚落自己也就罢了,还顺带把别人也捅一下,和他处一块,会不会被捅成蜂窝煤。
-----------
真是为谁辛苦不为谁甜。。。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21 22:33:33 +0800 CST  


没中进士,总究是罗隐心头之恨。
彭几故事中提过,连唐朝宰相薛元超,也因为“始不以进士擢第”为第一恨,何况罗隐白衣来白衣去。
当年在长安,裴筠与宰相萧遘的女儿定亲,才问名没多久,裴筠就擢进士第。罗隐写诗讥刺道:“细看月轮还有意,定知青桂近嫦娥。”估摸他内心是又不服,又无奈。谁叫他长得帅呢,罗隐长得帅,也娶宰相女儿了。
就算在钱王幕中受重用,罗隐也免不了遭羞辱。
南唐使者到来,接待的问:“见罗隐给事否?”使者说:“不识,亦不闻名。”接待的说:“四海闻有罗江东,何拙之甚。”使者说:“只为榜上无名。”
罗隐有个同事名叫沈崧,在钱瓘时作相。他比罗隐小三十岁,凡书檄表奏,大多是他写的。
钱镠获授镇海节度使,沈崧写谢表,极言浙西繁富,写完了给罗隐看。
罗隐说:“今浙西兵火之余,日不暇给,朝廷执政方切于贿赂,此表入奏,执政岂无意要求邪。”
你这么一炫富,朝廷中人,源源不断地要钱来了怎么办!毕竟罗隐这时已60岁,见识不同,且在长安又混得久,出入公候之门,知道当上了大官的这票人,是怎么一副嘴脸。于是罗隐修改谢表。
谢表送到朝廷,读到这两句:“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皇帝说:“这是罗隐写的。”
沈崧是进士出身。
他赶考时,考官取了二十五个进士,他取中了;第二年昭宗下令复试,黜落十人,留十五人,他又取中了。这是沈崧相当得意之事,经常忍不住要显摆一下。
有一次钱镠和罗隐、沈崧等一帮人喝酒,叫了一个美姬出来劝酒,大家都赞美她漂亮,长得像月中嫦娥。
沈崧说:“嫦娥很丑的,怎么比得上这位美女妹妹。”
钱镠说:“难道你认识嫦娥?”
沈崧说:“我两度到月宫,怎么不认识。”
马屁精就是会说话,拍了钱镠的马屁外,还吹嘘了自己两度折桂,顺带讥刺一下,座上有个老头儿,从没中过进士。
他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要刺激一下罗隐。
罗隐老了,快七十岁了,沈崧得到新科进士榜单,不知是不是故意的,封了送给罗隐看。罗隐就想起了旧时光景,滋味不大好,在纸末尾写了一首诗:

黄土原边狡兔肥,犬如流电马如飞。
灞陵老将无功业,犹忆当时夜猎归。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22 03:41:36 +0800 CST  
@青鸟12345 2018-04-17 20:38:47

-----------------------------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22 03:42:35 +0800 CST  

有人说,罗绍威帮罗隐写了推荐信给钱镠,自称是罗隐之侄,是以罗隐得到了重用。这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罗绍威也是一方藩镇,封邺王,钱镠当时封了吴王,两人地位相当。
据说罗隐与桐庐的章鲁风齐名,钱镠要章鲁风做孔目官,不来,就抓了他。后来又让罗隐当钱塘令,罗隐害怕,献诗:“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钱镠自是始厚之。
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罗隐初见钱镠,惧不见用,给钱镠看了这诗,钱镠览之大笑,因加殊遇。
反正是这两句诗,是罗隐的见面礼。
至于罗隐去罗绍威那里打秋风一事,也透着点古怪。这次见面,是罗隐弃考回浙江投奔钱镠数年之后。获赠百万钱,也得有一支军队保护了南归。莫非打秋风是个借口,其实是钱镠派去的,暗中别有使命?
钱镠对罗隐很好。
北宋孔平仲《续世说》中说,有人写诗献给钱镠:“一条江水槛前流。”钱镠觉得在嘲笑,将这人杀了。罗隐讥讽惯了的,还敢提起钱镠没发迹之前“骑牛操梃之事”,钱镠“怡然不怒”。
当时西湖渔民,每天征缴数斤鱼,叫做“使宅鱼”。有一次钱镠召罗隐,叫他给《磻溪垂钓图》题一首诗,罗隐写道:“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何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这么当面讽刺,钱镠还是不生气,而是取消了使宅鱼之征。
《唐才子传》说罗隐晚年生活:

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发。镠爱其才,前后赐予无数,陪从不顷刻相背。

就这样,罗隐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累官钱塘县令,授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除著作佐郎,司勋郎中,历迁谏议大夫,给事中,发运使,赐金紫。”少年颠沛流离,最终毕竟是“享寿考温饱而卒”。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22 21:52:49 +0800 CST  

我们民间故事中,罗隐的结局,也是他的圣旨口决定的:
一次,罗隐与舅舅赶路遇雨,躲到一块大石头下。罗隐忽然说:“哎呀,这块石头要是掉下来,会压着我们的。”
舅舅大惊,连连说:“呸呸呸!”
罗隐笑道:“怕什么啊,被石头压住了,我们就变成蟹。”
果然,大石头滚下来压住了他们,他们就变成了蟹。至今,那种石蟹还在石头下趴着呢,溪中翻开石头,往往得见。
有的民间故事手说到这儿,就由此得出结论,说蟹是罗隐和他舅舅变的。
这个结论却靠不大住,一是罗隐之前,蟹就在世上了;二是罗隐知道世上有蟹,才能说变成蟹。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23 16:33:15 +0800 CST  


终于朱温的后梁,取代了唐朝。
罗隐这时是镇海节度判官,劝钱镠说,大王是唐朝臣子,应该兴兵讨梁:“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之羞乎!”
《资治通鉴》说,钱镠一直以为罗隐在长安这么多年,没一个皇帝用他,一定对唐朝有怨心,听他这么一说,虽然从形势看,不能采用他的发兵建议,“心甚义之”。
“心甚义之”这种心理活动,不知怎么给人知道了,写在书里,这个没法讲究。但罗隐这一劝,赢得了千古忠义之名。南宋王应麟将他与杜荀鹤相比:

昭谏说钱镠举兵讨梁,见《通鉴》,其忠义可见。视奴事朱温之杜荀鹤,犹粪土也。

北宋名相张齐贤写过杜荀鹤奉事朱温的事迹,将他写得泥一样的无聊怯懦,战战兢兢,从朱温府上回家,吓得生了一场大病,病体再去见朱温,朱温一声“杜秀才”,顿忘其病,忽又趋步如飞,连拜叙谢数四。
罗大经《玉林鹤露》中也表扬罗隐说:

故仲宣之忠于汉,陶渊明之忠于晋,罗昭谏之忠于唐,皆诗人文士之识大义有气节者。

元明之际诗人王逢也说:“诗狂昭谏客吴越,存心唐室人怜忠。”清朝洪亮吉说:“夫唐末诗人之能以忠义著者,不过司空表圣、罗昭谏等数人。”清末状元袁嘉谷还因此说他“品学兼长”。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也说:“盘盘罗昭谏,风骨无可拣。”
小时候听着罗隐的奇幻故事,觉得他只是在山脚下、竹林中捣事儿的神奇孩子,怎么也没想到,在古代许多人的眼中,他是这样一个罗隐:唐朝忠臣。
这样,罗隐的皇帝命,就算在那个乱世,也没了着落。老天给他换骨头,换得这么了得。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23 16:33:38 +0800 CST  
忘了注:(本文完)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23 16:35:02 +0800 CST  




一 适生小儿

绍兴虹桥里,惊起余天锡。
他看见外面红光烛天,好像烧起了熊熊大火。急奔到失火之地,却没有浓烟烈焰,只见赵希瓐家大门敞开,灯烛明亮。
余天锡进门问是何事,赵希瓐说:
“适生小儿。”
这个小儿后来取名赵与莒,是宋朝第十四代皇帝宋理宗。赵希瓐,将是皇帝的爸爸,皇帝的爷爷。
余天锡知道这个孩子不同寻常,就要求看一看,进入室内,闻到异香馥郁,恍惚间似乎有两个童子张着青盖保护着。
这个故事,记载在宋元间野史《东南纪闻》(著者不详)卷二之中。非常人物总会有非常的故事来装饰,这是向来的惯例。《宋史·理宗纪》中还记录了不少怪事。但史籍中没有迹象显示,余天锡也在绍兴虹桥里住过,所以此事有些不靠谱。
这应该是宋宁宗开禧元年正月初五(公元1205年1月26日)的事。赵希瓐虽是宗室,也只当过县尉,九品。
三年后,赵希瓐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与芮。
与莒7岁,与芮4岁,赵希瓐过世。
赵家可能有点钱,房子造得不错,某日上虞诗人赵师吕来做客,写了一首《过山阴希瓐侄新居》:

美哉轮奂构华堂,如鸟飞兮接大荒。
广植门墙千古秀,月中仙桂万年芳。
象贤应拟家声振,缮德还期国运长。
端是吾宗能厚积,故生麟凤兆祯祥。

这首诗看起来也有点算命先生的感觉。
余天锡,字纯父,号畏斋,舟山定海的甬东村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1275年。他是定海历史上第九个进士,嘉定十六年蒋重珍榜——同榜的应徭,名次比他高些。
余天锡的爷爷余涤,与丞相史浩是老朋友,史家请余涤到家里教书,余天锡也跟去了。因此余天锡与史浩的儿子史弥远,应该是从小认识的。
据《宋史·余天锡传》载,余天锡可能学问不错,丞相史弥远聘他为西宾,做弟子的老师。余天锡天性谨慎老实,一心教书,绝不过问外事,史弥远很器重他。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29 04:22:15 +0800 CST  

二 景献太子

宁宗皇帝的弟弟沂惠靖王,在开禧二年死了,没有儿子,就让赵竑(当时他叫赵均)继承香火。
宁宗生了8个儿子,都夭折了,就在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接了6岁的侄子赵与愿到皇宫,改名赵曮。青田传说,青田有圣旨街、宝幢街,名字来自当时使者到青田迎接赵希怿的儿子赵曮进京之事。赵希怿曾在辛弃疾手下,敢于顶撞,辛弃疾蛮欣赏他的——辛弃疾这个豪放派,脾气很差,手下都怕他。
理宗出生那年,就是开禧元年,边境军情紧急,金国要求诛用兵北攻的主谋。赵曮用了史弥远的计策,上奏说韩侂胄轻起兵端,上危宗社,宜赐黜罢,以安边境。当时他虚龄14岁,奏章是不是他写的,存疑。韩侂胄死后,宁宗立赵曮为皇太子,居东宫,改名为询,这就是景献太子。
嘉定十三年八月,景献太子去世,终年二十九岁。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30 04:32:01 +0800 CST  

三 故事

宁宗觉得国本未立,选 十世孙年十五以上者教育,参照“高宗择普安恩平故事”。 赵竑是其中之一。
普安王赵眘、恩平王赵璩,是宋 赵匡胤的七世孙,宋高宗的两个远得非常远的远房侄子。高宗有过一个儿子,只活到三岁,后来就一直没有生儿子,岳飞也曾上书建议早立太子。史弥远的爸爸史浩,建议在宋 赵匡胤一脉的普安、恩平两个王中,挑一个继承人。高宗说,好的。
据《宝庆四明志》,当年史浩教导普安王、恩平王两个皇子,有两件事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次,高宗写了两本《兰亭序》,交给二王,要他们各写百本。过了几天,史浩问普安王,写了吗?说,还在写。史浩说,多写些更好。又问恩平王,说没时间呢。史浩惊问,除了朝参,有多少时间啊,至于违命吗。后来普安王写了七百本呈给高宗,恩平王一本也没有。
又一次,高宗给二王各赐十个宫女,史浩教二王说,这些宫女平日都是侍候皇上的,应该待之以庶母之礼。后来高宗将宫女收了回去,发现普安王以礼相待,恩平王全笑纳了。
高宗赐宫女又收回,什么意思呢,看看谁好色谁不好色?考虑到当时高宗已经阳痿,这事就有点怪兮兮。
这样,普安王立为太子,后来当了皇帝,这是宋孝宗。于是,形成了一个宋朝特色的皇位继承系统:北宋除了 赵匡胤,都是太宗赵光义一脉;南宋除了高宋,都是 赵匡胤一脉。
除了赵竑,不知道当时还有谁入眼了。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30 04:33:00 +0800 CST  

四 时间问题

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秋天,余天锡回老家准备参加乡试。史弥远说:“现在沂王无后,你如果遇到宗室中有贤良厚道的,希望能带来。”
这段话挺奇怪的。
景献太子死于嘉定十三年八月初六,史弥远就算在景献太子死的当天,知道赵竑将当太子,于是吩咐余天锡找人,看上去也挺古怪:如果余天锡要回去参加这一年的乡试,如果他八月初六接受史弥远的密嘱就动身,急急赶回宁波(庆元),八月十五日就一头扎入贡院考试,顺便还要留意宗室子弟——这时间也太紧了。
而且当时赵竑还是沂王的继子,没有转到宁宗名下做太子,似乎还不能直接说“沂王无后”。
嘉定十三年有礼部试(春闱),下一次春闱要在嘉定十六年,那么这年秋天,并没有乡试(秋闱),下一次乡试要到嘉定十五年,余天锡提前两年回家赶考,似乎又早了点——实际上,余天锡是嘉定十六年的进士。
《宋史》说,游似是嘉定十四年的进士,但不排除《宋史》手误,也可能出自皇帝之赐。比如薛极,是嘉定十五年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年也没有春闱。但《宋史·宁宗本纪》中,有薛极赐出身记载,没有游似赐出身记载。
如果事情发生在嘉定十四年秋天,那更对不上时间了——因为这年的六月,余天锡找来的这个宗室子弟,已经进了沂王府了。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30 04:34:54 +0800 CST  

五 全保长

话说余天锡领了史弥远的密令回家,渡钱塘江时,与一个绍兴的和尚同舟。船到西门,天下起了大雨。和尚说:“门左是全保长家,可以避雨。”余天锡听他的话前去拜访,全保长听说他是史丞相馆客,就忙着杀鸡备饭,接待得十分隆重。
席间有两个孩子侍立,保长说:“这是我的外孙,算命先生曾说这两个孩子以后富贵不可限量。”(按照《东南纪闻》,则余天锡早就知道孩子的前程了,有点扯。)余天锡问孩子姓名,哥哥叫赵与莒,弟弟叫赵与芮,排起辈份,应是 皇帝赵匡胤的十世孙。虽然也是宗室,家境却已败落。
余天锡想到史弥远的嘱咐,仔细观察两个孩子的言行举止,觉得还挺不错的,就连乡试也不去参加了,当即回到临安,告诉史弥远。史弥远就让余天锡带两个孩子一起来京。
全保长弄明白事情原委,大喜过望,心想到了沂王府,那是一步登天了。遂卖掉田产,替孩子整治衣冠,免不了召集亲戚朋友,大摆筵席,绘声绘色地讲述这番奇遇,隆重地送孩子赴京。
余天锡将孩子带到相府引见。史弥远善相,一见大奇。据说,史弥远让这孩子写字,写的是“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大惊,说:“这是天命啊。”不过赵昀这孩子写出这四个字,也没啥好奇怪的,大概他当时正在读《孝经》,如此而已。
书上说,全保长这样大张旗鼓,把这件事弄得人人皆知,究竟不妥当,史弥远又立即让他们回绍兴去了。全保长灰头土脸,惭愧无地,乡人也暗暗发笑。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5-02 01:42:12 +0800 CST  

楼主:须弥山主人

字数:83797

发表时间:2018-03-09 03:31: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5 11:40:35 +0800 CST

评论数:2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