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稗记


5,老兵与酒

东晋的谢奕,就是谢安的哥哥,爱喝酒,在老朋友桓温那儿当司马。桓温是曹操一流的人物,可谢奕不管,喝醉了拉着他不放,一定要再喝再喝。
桓温算是怕了他,逃到公主老婆那里。
谢奕见桓温跑了,提着酒拉着一个老兵一起喝,说道:“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恨。”
这么一场小酒,给写入了正史,成为一个著名的典故,这个碰巧被拉着喝酒的老兵,虽然还是不知姓名,也成了名闻千古的陪酒汉,后世吟咏不休:
兴来且作寻安道,醉后何须觅老兵。苏轼
得一老兵皆可饮,何须车马便惊猜。姜特立
座有老兵持共饮,路逢醉尉避前驱。刘克庄

发酒疯的老兵,轻易惹不得。张端义《贵耳集》说,有一个老兵醉入钱塘县衙,咆哮无礼,县令莫济叫人打他屁股,逐出。
没想到这个老兵大有来头,在太上皇高宗的德寿宫当差,太监报告了太上皇,太上皇大怒,通知皇帝孝宗,于是莫济倒楣,即日罢官。
不过事情又有突变。莫济拜这老兵所赐,反在皇帝心中留了印象。一年后,常州知府出缺,宰相对孝宗说,需要有个牛人去,整顿凋弊。
孝宗说:“朕有一人,向曾打德寿宫幕士者莫济也。”
莫济于是当县令只一年,就“得郡”升知府了。

————————————————
注:据《宋史·张说传》,莫济“得郡”当知府的事比较复杂,他和周必大等人反对“国表舅”张说升副相,被外放,“日下出国门”。第二年,这个张说推荐莫济、周必大当知府,莫济接受了,周必大没接受。这组文字说的是稗史,所以只讲讲故事。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3-27 13:13:39 +0800 CST  
6,扫地遇到了皇帝

北宋有个杂役老卒,扫地时遇到了仁宗皇帝。
文莹《玉壶野史》写道:

庆历壬午岁,王师失律于西河好水川,亡没数巨将刘平、葛怀敏、任福等,石元孙陷虏。
急奏入,已旬余,大臣固缓之。
仁宗因御化成殿,一宽衣老卒拥帚扫木阴下,忽厉声长叹曰:“可惜刘太尉!”
上怪问:“何故独语?”
此老卒曰:“官家岂不知刘太尉与五六大将一时杀了?”
上惊问:“汝何闻此?”
老卒因舍帚,解衣带书进呈曰:“臣知营州西虎翼一营尽折,臣婿亦物故于西阵,此书乃家中人急报也。”
上以书急召执政视之,大臣始具奏:“臣实得报,恐未审,候旦夕得其详,方议奏闻。乞自宽圣虑。”
上厉声曰:“事至如此,犹言自宽圣虑,卿忍人也!”
冢宰因谢病,乞骸骨。

此事甚奇。
打了一场大败仗,众多大将战死沙场,朝中大臣却扣下告急奏章,不告诉皇帝,倒是成化殿外的一个扫地老卒,靠着厉声长叹,才将报告真相的家信,送到仁宗手里。
这个传奇故事,真的假的?恐怕不能简单判断。

一,那个谢病辞职的宰相是谁?
可能是指王鬷。
《宋史·王鬷传》说:“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能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未几,得暴疾卒。”
王鬷早年就有人提醒,要留意元昊的举动,可他没有在意,出了事也没个主意。
从时间线看,也是符合的。《宋史·仁宗本纪》:
康定元年正月:西夏元昊寇延州,俘获刘平、石元孙。
这年三月:罢王鬷、陈执中、张观。

二,一场战役失去多少“巨将”?
此文的第一句是这么说的:“庆历壬午岁,王师失律于西河好水川,亡没数巨将刘平、葛怀敏、任福等,石元孙陷虏。”
这一句话,出了好多个错。
刘平、葛怀敏、任福,不是在同一场战事中吃败仗的,而是宋朝与西夏战争中,连续三年三大败仗中的三大将:
宝元二年(1040年),三川口战役,又叫延州之战,刘平与石元孙增援延州,中计被俘。
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战役,任福轻进中计,恶战而死。
庆历二年(1042年),定川寨战役,葛怀敏处置失当,中伏战死。

三,大臣隐匿战报,老卒递信给仁宗,是否可信?
这事只怕是有影子的。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叙述了三川口战役之后,这样写道:
延州民二十人诣阙告急,上召问,具得诸将败亡状。执政恶之,命边郡禁民擅赴阙者。公(富弼)言:“此非陛下意,宰相恶上知四方有败耳。民有急,不得诉之朝,则西走元昊,北走契丹矣。”
苏轼写此文为1087年,距三川口战役47年,亲历者尚在世,可信度较高。
综上,《玉壶野史》作者文莹和尚,将三场战役弄混在一起了。老卒若真的给仁宗递过信,那是宝元二年的事,不是庆历二年。

四,老卒递信,是不是偶然?
如果边民二十人指阙告急,没能将信息递交仁宗,那么,有可能找到宫中杂役老卒,走这条路子,而且老卒女婿也战殁前线,找到他也说得通。
那老卒的女婿战死沙场,他在宫内扫地,不哭女婿,却喊一声“可惜刘太尉”,衣带中还预先藏着报战事的家信,显然使了心计,是计划好了看准时机才出口的。
究竟扫地老卒有没有长叹递信给皇帝?
南宋洪迈评论陈师道《谈丛》时说:“然所载国朝事,失于不考究,多爽其实……盖前辈不藏国史,好事者肆意饰说为美听,疑若可信,故误入纪述。”
稗史就是有这类讨人喜欢讨人厌的毛病,后人只好姑妄说之,姑妄信之。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3-27 13:25:41 +0800 CST  
7,老卒一言决胜

当年刘平、石元孙增援延州中计被俘,坐困延州的,是范雍,西夏人叫他“大范老子”,叫范仲淹“小范老子”。
范仲淹守边,西夏人说:“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元昊给范雍写了一封信,表示修好,范雍相信了,不作准备,于是遭突袭,兵临城下。
《梦溪笔谈》《挥麈录》说,延州城遭围攻七日,好几次差点攻破,范雍忧形于色,城里惊慌失措,都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有个老卒说:“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测,某甘斩首。”
西夏兵攻城的本事很差的,肯定攻不破,攻破了斩我的头好了。老卒这样说。
范雍觉得这话壮人胆气,鼓舞人心,自己也安心了些。时天下大雪,西夏果然退兵。那老卒料事如神,大蒙赏拔。又问他,为什么敢拿脑袋担保?万一城破,砍头了怎么办。
老卒笑道:“你也不想想,如果城池破了,大家各自乱逃,哪有空去找一个老兵砍他的脑袋?我那么说,聊以安众心罢了。”
这是老卒一言定人心。
《挥麈录》说,这是小范老子范仲淹之子范纯粹守庆州时的事。《挥麈录》作者王明清是南宋人,而沈括1080年知延州,所以沈括的说法应该可靠一些。

《史记》中也有一个兵士胡乱一句话,派了用场。
当年齐将田单困守即墨,让人将吃食摆在庭院祭祖,飞鸟都来吃食,田单当众仰天道:“神来下教我。”还让人传言:“当有神人为我师。”
有一卒玩笑说:“我可以为师乎?”
说着就跑。田单叫他过来,拜他为师。卒赶紧说:“我没本事的,骗你的。”
田单让他别说话,于是借“神师”之名,施展各种诡计,打败了燕军。

战场上,老兵也真不可小视。
明朝成化年间,鞑靼人大举深入,名将王越率兵突袭,“出榆林,逾红儿山,涉白盐滩,两昼夜行八百里”。
《明史》说“两昼夜行八百里”,是机械化部队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说“两昼夜行三百三十里”,估计是这个速度。
张燧是明朝奇士,博学多识,见解新异。他在《王威宁御士》中说:
夜袭虏帐,将至,风暴起,尘翳目,众惑欲归。
一老卒前日:“天赞我也。去而风,使虏不觉。归而卒遇虏入掠者还,而我据上游,皆是风也。”
越不觉下马拜。功成,推卒功以为千户。
大家跑了这么远,忽然风暴大作,看不清路,想回头了。这老卒看得远——《明史》改写了他的对白:“去而风,使敌不觉。还军,遇归寇,处下风。乘风击之,蔑不胜矣。”
王越也很性情,下马拜一个老卒。
《明史》记载这一仗的战果:
擒斩三百五十,获驼马器械无算,焚其庐帐而还。及满都鲁等饱掠归,则妻子畜产已荡尽,相顾痛哭。自是远徙北去,不敢复居河套,西陲息肩者数年。
这么说,要不是老卒一席话,王越可能回军不袭击了,西陲也没有了这数年太平。

王越很会打仗,待人也好,人皆愿为之死。
《王威宁御士》中说,他过陕西,向秦王朱公铭讨了一批伎女。
某日大雪,拥炉喝酒,诸伎弹唱,一个千户侦察回来报信,话语清晰,王越大喜,说:“冷了吧!”亲执金卮饮之。
喝了再谈,更喜,命令琵琶下酒,连金卮一并给千户。
喝了又谈,又喜,指着伎女中最漂亮的一个说:“喜欢她吗,赐给你了。”
“自是千户所至,辄为效死力。”张燧说。
——说远了。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3-31 22:32:08 +0800 CST  

8,克敌弓


“老兵为说刘都统,起坐舟中思满襟。”
这是元末江阴人王逢的诗。
王逢说,常州有个老兵能讲刘都统刘师勇的故事。元军攻常州,知州逃跑,通判投降,刘师勇率兵坚守五十余日,只剩得八骑跟着撤走,到绍兴病死。又后来有个无名老僧,死后人们在他的箱中发现刘师勇的官诰,不知道老僧是刘师勇本人呢,还是跟随的骑士。
老卒阅历丰经验富,心里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元明之际,危素危老大人撰《元史》,到处访寻旧事,袖子里藏着糕饼水果,请老兵吃,问元朝之事。
明清之际,顾炎武也是如此。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说: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史书也常有记述,官员到边地上任,向老卒询问地形风俗。钱谦益写孙承宗督师蓟辽:
公西巡周遭边塞,几三千里,皆奴虏出入残破之地,山谷崎岖,扶掖登顿。经边堡台墙,询问地冲缓,器有无,哨近远,尖夜老卒往往能置对,而将领眊然无以应。

江西洪氏,是南宋名门。洪氏三兄弟洪适洪遵洪迈,皆官至宰执,名满天下,人称“三洪”。
洪家兄弟与阅历丰富的老卒,也有故事。
《挥麈录》说,有个杂役老卒曾是韩世忠部曲,因此帮洪二哥中了状元。
洪适洪遵兄弟,绍兴十二年应博学宏词科,有一个题目是《克敌弓铭》。两位惘然,不知所谓。
巡铺老卒看了题目,说:“官人欲知之否?我本韩太尉之部曲,从军日,亲见有人以神臂弓旧样,献于太尉,太尉令如其制度,制以进御,赐名‘克敌’。”
原来是韩世忠改进了神臂弓,呈给皇帝,皇帝赐名“克敌弓”。韩世忠与金兵作战,克敌弓威力极大,所以撤退时不许扔掉,必须带走,带不走就砸碎,免得金兀术那家伙仿制。
《挥麈录》说,试官读到答卷,大惊喜,于是弟弟洪遵得状元,哥哥洪适得榜眼。
克敌弓源自神臂弓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讲得很详细,也提到了试题《克敌弓铭》,但没有老卒提点两洪的故事。
不过岳珂《桯史》说洪迈记错了,韩世忠改制的原弓不是神臂弓,而是制胜强远弓式,是和诜和子美知雄州时献给宋徽宗的,弓制实弩,极轻利,能破坚于三百步外,边人称为“凤凰弓”。
铭是博学宏词科考试科目之一,用古今体,即古文或时文,不用写骈文。宏词科选取的是“文学博异之士”,中了进士的人也可以报考,考生众多,但只取五人,所以取中了脸上光芒四射。

洪家三弟洪迈,三年后也考中了宏词科。
周密《齐东野语》说,这三弟洪迈做翰林学士,那天制诏沓至,从早上写到傍晚。
他倒没有像梅询那样写得脑袋空白,思路蛮清晰,二十多篇写完之后,很是满意,在庭间散步,也看到了一个老卒,在花木荫下乘凉。
他当然也没有羡慕老卒快活,只是问谁在那里啊。老卒说:“京师人也,累世为院吏,今八十余,幼时及识元祐间诸学士,今子孙复为吏,故养老于此。”
又说:“闻今日文书甚多,学士必大劳神也。”
洪迈一听甚喜,搔着痒处了,说:“今日草二十余制,皆已毕事矣。”
今天二十多道圣旨,都搞定了。
老卒说:“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
洪迈更加得意,说:“苏学士想亦不过如此速耳。”
老卒见他如此,点头咨嗟,打击了一句:“苏学士敏捷亦不过如此,但不曾检阅书册耳。”
这时如果有地缝——洪迈懊悔失言,后来对朋友说——我就钻进去了。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2 02:30:14 +0800 CST  

9,又去晒太阳了

老卒躺着乘凉晒太阳,遇到梅询,“更快活了”,遇到洪迈,听他吹牛了,遇到张俊,就会给他踢一脚。
南渡诸将,张俊最会治产业。他家一年收租米就有六十万斛,藏了很多银子,每一千两银子铸成一个球,名叫“没奈何”,优伶说笑话,“但见张郡王在钱眼里坐”,说的就是他。
下面的老兵故事,出自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说是循王张俊的兵。不过元朝吴莱和明朝屠隆写诗,作《韩蕲王花园老卒歌》,那是说韩世忠的兵了,不知出处在哪。不管了。
罗大经说,春天时候,张俊到后花园,“见一老卒卧日中”,就踢了他一脚:“你就这样偷懒困觉!”
这一脚踢出了一个传奇。
老卒赶紧起来,说:“无事可做,只得困觉。”
“汝会做甚事?”张俊问。
“各种事都知道一点,就算做生意,也马马虎虎会一点。”
张俊心里一动。他哥哥老埋怨他不给他机会,他说给他十万缗钱,五千兵马,去做生意,行不行?哥哥默然半天,说不能。这时听老卒此言,就问:“你既然会做生意,给你一万缗钱,怎样?”
“不够的。”老卒口气蛮大。
“五万。”
“也不够的。”
“那你要多少?”
“不能百万,亦五十万乃可耳。”
这是个骗子嘛,狮子大开口的,一骗就是五十万缗,算个五十万两银子吧——就算宋朝一缗是七百七十文,五十万也是个浩大的数字。
可是张俊有钱啊,所以就给了老卒五十万。
老卒造了豪华大船,买了一百多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广收绫锦奇玩、珍羞佳果、金器银器,招募文吏武士十多人,兵卒百人,快快活活喝了一个月酒,出海去了。
一年后,老卒回来了,带回珠宝犀角香料药物,还有很多骏马,获利几十倍。当时诸将都缺战马,张俊得了这些马,军容独壮。
张俊大喜,问他怎么搞的。
老卒说:“到海外诸国,称大宋回易使,谒戎王,馈以绫锦奇玩。为具招其贵近,珍羞毕陈,女乐迭奏。其君臣大悦,以名马易美女,且为治舟载马,以珠犀香药易绫锦等物,馈遗甚厚,是以获利如此。”
这老卒冒充大宋官商……他穿越到元朝变杨枢、穿越到明朝变郑和了吗?
张俊开心坏了,厚赏自然少不了,又问他能不能再去。老卒说:“此戏幻也,再往则败矣,愿仍为退卒老园中。”
他又回到后花园,躺着晒太阳了。

(本篇完)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2 02:32:51 +0800 CST  





1

彭几彭渊材,平生有五恨。他若知道千年之后,整容业如此发达,便应有第六恨:恨整容术发明太晚。
彭乘《墨客挥犀》是这样说的——彭几小时候,一见范仲淹的画像,就呆了:

彭渊材初见范文正公画像,惊喜再拜,前磬折称:“新昌布衣彭几,幸获拜谒。”既罢,熟视,曰:“有奇徳者,必有奇形。”乃引镜自照。又捋其须,曰:“大略似之矣,但只无耳毫数茎耳。年大当十相具足也。”

惊,喜,再拜,前,磬折,做足了粉丝范儿。还觉得自己与范仲淹长得很像,只是耳上没毛,长大了就完美了。长得像,也不是说长得帅,是长得“奇形”。
后来到了庐山太平观,看见了大唐狄仁杰的画像,见他眉目入鬓——

又前再拜,赞曰:“有宋进士彭几谨拜谒。”又熟视久之,呼刀镊者,使剌其眉尾,令作卓枝入鬓之状。

狄仁杰飞眉入鬓,彭几没有,也让人化妆,眉尾剃掉一点,也算是飞起来了。家里人见了惊笑,彭几怒道:“笑什么笑!我以前见范文正公,恨耳毛长不出来;今见狄梁公,怎么还敢不剃眉?笑个鬼啊!”
见耳毛无奈,见眉毛动刀,彭几他也是有道理的:耳毛没长,那是天生的,没办法;眉毛可以剃,是人事。“君子修人事以应天”,你们这些没见识的家伙,笑什么呢。

吾每欲行古道,而不见知于人,所谓伤古人之不见,嗟!吾道之难行也。

北宋的整容业也就是剃个眉毛,彭几不知道后世整容业会这么发达,若是知道了,必又添平生一大恨,至少计为第六恨。否则他如果有点钱,“行古道”就容易了,跑到整形医院,嗟!一会儿整成范仲淹,一会儿整成狄仁杰。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4 05:05:35 +0800 CST  
2

彭几的五大恨事,《冷斋夜话》中是这样说的:

……又尝曰:“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
人问其故。渊材敛目不言,久之曰:“吾论不入时听,恐汝曹轻易之。”
问者力请说,乃答曰:“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闻者大笑,而渊材瞠目曰:“诸子果轻易吾论也。”

人生恨来恨去,历来有人计算。唐朝薛元超当过宰相,富贵已极,心中尚有不平,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清朝张潮恨得比较多,《幽梦影》说了十恨:“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
有的恨是隐痛,有的恨是吹牛,有的恨是共鸣,有的恨是扫兴,有的恨是风雅,独彭几之恨,到头来变成了笑话。
这是彭几的奇异之处,什么事到他身上,都会变笑话。
他前面三恨,是吃货之恨,最后一恨说曾巩不能诗,影响也蛮大,后来不少人为曾巩打抱不平,比如清朝袁枚、贺裳还列举曾诗辩护。
第四恨海棠无香,彭几恨出了花样。《墨客挥犀》说了个故事:

李丹大夫客都下,一年无差遣,乃受昌州。议者以去家远,乃改受鄂倅。
渊材闻之,吐饭大步往谒李,曰:“今日闻大夫欲受鄂倅,有之乎?”
李曰:“然。”
渊材怅然曰:“谁为大夫谋?昌,佳郡,奈何弃之。”
李惊曰:“供给丰乎?”
曰:“非也。”
“民讼简乎?”
曰:“非也。”
曰:“然则何以知其佳?”
渊材曰:“天下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
闻者传以为笑。

昌州在今重庆西部,彭几认为是个好地方,不是因为地方富、人老实,而是那里的海棠有香气。一听李丹要换地方,急得从饭桌旁跳起,吐饭飞奔劝阻。书呆子呆到这么痴,很了不起。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4 15:26:59 +0800 CST  
3

彭几的诗歌,似乎只留下两句:

雨过温泉浴妃子,
露浓汤饼试何郎。

就是咏海棠的。
惠洪《冷斋夜话》说,前辈诗中写花,多比美女,只有黄庭坚写酴醿,用美丈夫比花:“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
这何郎是何晏,著名美男子。《世说新语》说,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见何晏脸白,给他吃了一碗热腾腾的汤饼吃,看他是不是搽粉了。何晏吃完大汗,拿红衣擦了擦脸,“色转皎然”,是天生的白。荀令是荀彧,曹操的谋士,也是美男子,他到别人家做客,坐席三日香。
所以黄庭坚的酴醿诗是说,很白,很香。
惠洪接着说,彭几作海棠诗,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意尤工也。
金朝王若虚读到《冷斋夜话》,顿时怒了。
《滹南遗老集》中,王若虚写道,花比女人,那是挺好的,黄庭坚拿花比男子,不过是爱好陌生化,图个新奇,“渊材又杂而用之,益不伦可笑,此固甚纰缪者,而惠洪乃节节叹赏,以为愈奇,不求当而求新”,只怕以后有人要说花儿像武夫了,只要这武夫长得白净——“此花无乃太麄鄙乎?”
这语气,真有点痛心疾首。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5 04:33:55 +0800 CST  
4

彭几是江西筠州新昌人,时人品评说,彭几奇于乐,惠洪奇于诗,邹元佐奇于命,江湖人称“新昌三奇”。
彭几“奇于乐”,是个音乐家。
正史上他露面很少。
他研究了宋朝宫廷音乐,上书论五音,说:“本朝以火德王,而羽音不禁,徵调尚阙。”礼部员外郎吴时就建议让彭几到乐府当差。于是做了协律郎,是个八品官。
《宋史》说彭几是进士,《冷斋夜话》也写过他自称进士。但清《江西通志·选举》载有江西历代各榜进士,没能查到他的名字。
也有说他名叫彭攀龙。
明朝陆粲评《墨客挥犀》:“渊材名攀龙,于惠洪为叔父云。”清《江西通志·方伎》说:“彭攀龙,字渊材,新昌人,工于乐律,献乐书于朝,为协律郎,飦粥不给乃归。”
不管他叫什么,他生活很困难。
诗僧饶节有一首诗叫《送彭渊才如北都》,那么彭几还去过大名府。诗中说:“自言穷达机,默与寒暑运。功名盖偶然,未暇以身殉。”
彭几一直混得很不得意,不知去大名府,是出差、是访友还是寻找机会去的。
他似乎从来没什么钱,也就从不给彭源村家里寄钱。
《冷斋夜话》说:

渊材游京师贵人之门十余年,贵人皆前席。
其家在筠之新昌,其贫至饘粥不给,父以书召其归,曰:“汝到家,吾倒悬解矣。”
渊材于是南归,跨一驴,以一黥挟以布橐,橐、黥背斜绊其腋。
一邑聚观,亲旧相庆三日,议曰:“布橐中必金珠也。”
予雅知其迂阔,疑之,乃问曰:“亲旧闻渊材还,相庆曰:‘君官爵虽未入手,必使父母妻儿脱冻馁之厄。’橐中所有,可早出以慰之。”
渊材喜见须眉,曰:“吾富可埒国也,汝可拭目以观。”
乃开橐,有李廷珪墨一丸,文与可墨竹一枝,欧公《五代史》橐草一巨编。
余无所有。

这三件还真是宝贝,成竹于胸的文与可画,一代文宗的欧阳修草,天下第一的李廷珪墨,留到现在,价值连城了。不过拿回家救急,在当时似乎有点难度。
彭几出入京师贵人之门,贵人也都喜欢他,“皆前席”,爱听他说话——也许是爱看他的洋相。
他估计特别脸嫩面子薄,不好意思打秋风,也没积攒几个钱,书呆子脾气,留意的这些不能吃不能穿的物事,肚子饿着,内心倒也逍遥。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5 04:36:07 +0800 CST  
5

彭几一生,专闹书呆子故事,“鹤胎生”就是他的经典笑话。
《墨客挥犀》和《冷斋夜话》都记下了此事:

渊材迂阔好怪,尝畜两鹤,客至,指以夸曰:“此仙禽也。凡禽卵生,而此胎生。”
语未卒,园丁报曰:“此鹤夜产一卵,大如梨。”
渊材面发赤,诃曰:“敢谤鹤也。”
卒去,鹤辄两展其胫伏地,渊材讶之,以杖惊使起,忽诞一卵。
渊材嗟咨曰:“鹤亦败道,吾乃为刘禹锡佳话所误。自今除佛、老子、孔子之语,余皆勘验。”
予曰:“渊材自信之力,然读《相鹤经》未熟耳。”

这话是从《世说新语》中套用的——晋蔡谟渡江,见彭蜞大喜:“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他告诉了谢尚,谢尚嘲笑道:“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
文中的刘禹锡佳话,指的是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其中一条是讲韦绚与老师刘禹锡,讨论鹤与鸬鹚都是胎生。
《相鹤经》作者浮丘伯,荀子的弟子,在《诗经》传世中做出过大贡献,经中说:“千六百年,形定,饮而不食,与鸾凤同群,胎化而产,为仙人之骐骥矣。”鲍照鲍参军作《舞鹤赋》,跟着写道:“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
彭几读了《嘉话》,相信了鹤是胎生的,不料他养的鹤忘恩负义,偏偏在他吹牛时削他面子,当场生下了一个倒楣蛋。
清朝梁章钜在《棣园》一文中说,扬州棣园主人包松溪也养了两只鹤,有一只生了。松溪问:“夙闻鹤为胎禽,而此乃卵生,何也?”梁章钜说,《相鹤经》说千六百年胎化而产,《博物志》说千岁皆胎生,那么鹤在活到千岁之前,还是卵生的了。开个玩笑拉倒。
羊祜羊叔子也被鹤削过面子:“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
“鹤胎生”与“海棠无香”一样,都是古代有名的公案,一直有人说来说去。可每到彭几这儿,就立马传为笑谈,彭老先生也真是命苦。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6 18:57:23 +0800 CST  
6

据说彭几还通晓多国语言。真不愧他的字,“渊才博赡,高志脱群。”
又据说,他还有一个爱好,是谈兵。
曾布任枢密使,彭几去谒见,论边事,极言官军不可用,应该用士人,曾布听得高兴,没想到这是纸上谈的纸上兵。
尽兴出来,到兴国寺吃素吃茶,很得意,结果一问仆人杨照,发现没带钱:

渊材色窘。余戏曰:“兵计将安出?”渊材以手捋须良久,目余趋自后门出,若将便旋然。余迫之,渊材以手挈帽搴衣走如飞。
余与奴杨照过二相公庙,渊材乃敢回头喘立,面无人色,曰:“编虎须,撩虎头,几不免虎口哉!”
余又戏曰:“在兵法何计?”
渊材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彭几住在东京太清观,研究兵法已很精深——咤曰:“行师顿营,每患乏水,近闻开井法甚妙。”
于是在太清观试验,天天相地掘水,掘来掘去没掘到水。
道士月夜登楼,望见许多坑,皱眉说:“吾观为败龟壳乎?何四望孔穴之多耶?”
渊材不怿。
——这道士好没分晓,好好的科学实验,有利于国防建设,却给他说成了破龟壳。彭几也许是这么想的。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6 18:59:57 +0800 CST  
7

彭几还有一项法术,叫禁蛇方。
他在郭天信家里,和郭太尉游园,又咤曰:“吾比传禁蛇方甚妙,但咒语耳,而蛇听约束,如使稚子。”看样子他不是认识了丐帮弟子,就是结交了白驼山人物。
正吹着牛皮,有蛇甚猛,来了。
郭太尉喊:“渊材快施法术。”
蛇举首奔来,彭几法术不灵,回身逃跑,汗出气喘,狼狈脱帽,说:“此太尉宅神,不可禁也。”
太尉一笑。
这郭太尉在太史局吃饭,是宋徽宗老朋友,徽宗在潜邸时,他预言将当皇帝,从此受宠。后来与蔡京作对,他就使用天文知识,常跟皇帝说,太阳有黑子,意思是臣蔽主明,说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搞得蔡京下野。
郭太尉就是靠方术出头的,彭几的伎俩如何瞒得过他?
所以彭几的“开井法”、“禁蛇方”两大本领,没地方施展,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墨客挥犀》和《冷斋夜话》讲完这两个故事,接着说:

尝献乐书,得协律郎,使予跋其书曰:“子落笔当公,不可以叔侄故溢美也。”
予曰:“渊材在布衣,有经纶志。善谈兵,晓太乐,文章盖其余事。独禁蛇、开井,非其所长。”
渊材视之,怒曰:“司马子长以郦生所为事事奇,独说高祖封六国为失,故于本传不言者,着人之美为完传也。又于子房传载之者,不欲隐实也。奈何书禁蛇、开井乎?”
闻者莫不绝倒。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7 13:49:55 +0800 CST  
8

《墨客挥犀》和《冷斋夜话》,是彭几的侄儿写的。
这两个侄儿,一个面目模糊,一个花样百出。
《墨客挥犀》作者彭乘。这人除了叫彭几“叔叔”,其他不明。四库全书的编者们也只考证出三条:一,书中称做过中书检正;二,至和中到邕州赴任,没说当什么官;三,自称曾到儋耳。
还有就是《墨客挥犀》中许多条目,颇与他书相同,彭几故事五条,比《冷斋夜话》少,但有四条是一样的。挺怪异的。
《宋史》中有《彭乘传》,不过这个彭乘比彭几年纪还大。彭几他们是江西人,老彭乘是四川人,曾写过“当俟萧萧之候,爰堪靡靡之行”、“才度岩岩之险,便兴恻恻之情”这样著名的诏书,获得广泛的嘲评。
这小彭乘的身世很可疑,《冷斋夜话》作者惠洪和尚的身世,倒是有点儿明白……他的名字有点儿多。
他是彭几的侄子,当然姓彭,黄庭坚也这么说。吴曾《能改斋漫录》说他姓喻。佛教典籍中,有的说他姓彭,有的说姓喻。
他原名叫德洪,字觉范,是个左撇子,十三岁出家,十九岁落发,曾被责令还俗,靠了宰相张商英,才又当回了和尚,靠了郭太尉郭天信,得赐“宝觉圆明禅师”之号。
他是在湖北峡州认识张商英的。他书中还写过张商英的笑话,也非常出名:
张大人爱写草书,又写得不好,别人笑话他也不在意。有一次得一句子,索纸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让他的侄子抄写清楚。他侄子看到难认之处,猜不出字来,拿纸去问:“这什么字啊?”张商英看了半天,自己也不认识,骂侄子道:“胡不早来问?致吾忘之。”
惠洪认识郭天信,是因为彭几彭老叔。
郭太尉在禁中,张商英是朝臣,内外勾结的勾当,就靠惠洪了,终于搞倒了蔡京。他是和尚,进进出出没人留意。看上去他比叔叔活络多了。可没想到蔡京也有咸鱼翻身死灰复燃的一天,张商英、郭天信吃瘪,犯了泄漏禁中语的大罪,惠洪也逃不脱惩罚,背脊被打了二十杖,发配崖州。
清朝贺裳《载酒园诗话》说:“僧诗之妙,无如洪觉范者。”说的就是他。他虽然和叔叔彭几同列“新昌三奇”,名气却大得多,结交权贵,傲视群师。
惠洪写艳诗也有一套,写观女优弹琵琶诗,有“十指纤纤葱乍剥”、“娇莺得暖歌唇滑”、“坐客渐欲身离榻”等句。王安石女儿读到他“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乡心未到家”一句,说:“此浪子和尚耳。”
胡仔也很不要看他,在《邵溪渔隐诗话》中说:

惠洪身为衲子,词句有“一枕思归泪”及“十分春瘦”之语,岂所当然。又自载之诗话,矜炫其言,何无识之甚邪。

清朝叶申芗看法不同:

僧觉范尝赋《西江月》赠女道士云:“十指嫩抽新笋,纤纤玉染红柔。人前欲展强娇羞。微露云衣霓袖。最好洞天春晓,黄庭卷罢清幽。凡心无计奈闲愁。试捻梨花频嗅。”此僧亦大通脱矣。

总之,人们对惠洪的看法很复杂,有人很鄙视,还说他不会评诗,有人很赞赏,说他的诗学黄庭坚学得好,有的诗放在唐诗里也看不出。
赞曰:好一个气宇轩昂的轻浮大和尚。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7 13:54:41 +0800 CST  

9

彭几故事流传,是江西新昌彭家的恐怖事件:
如此不遗余力让彭几出大洋相的人,是他的侄子。
写序一事,侄子是怎么说的?“闻者莫不绝倒。”多少得意。
——叔叔写了一本书,让侄子写个序,侄子调排叔叔,序中写了叔叔忌讳的糗事,这已有点过了吧;
——可这侄子又将这些事,一次次说给别人听,当作饭后谈资,搞得“闻者莫不绝倒”,这已经太碎嘴了是吧;
——得协律郎,品级虽低,却是彭几一生在官场的顶峰,也被侄子拿来无情取笑,定位成失败者,这有点残酷的是吧;
——在书中提到叔叔也就八九次,却讲了他十来个特别古怪的笑话,不但将他变成北宋第一逗逼,还让他贻笑千年,这什么仇什么恨哪。
这侄儿编排叔叔丑态,真是很费心,大概也很快乐。比如那个吃白食故事,这样描写:

渊材以手挈帽搴衣走如飞。
余与奴杨照过二相公庙,渊材乃敢回头喘立,面无人色,曰:“编虎须,撩虎头,几不免虎口哉!”

这丑化彭几的写法,是比拟《庄子·盗跖》中的孔子形象——
当年孔子硬要见盗跖,盗跖大怒不见,他死活求见,见了之后,说了一小篇道理,盗跖正在吃人肝,又大怒,数说了一大篇,孔子吓跑了——

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头,不能出气。

回来遇到盗跖的哥哥柳下季,孔子说: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所以惠洪大概是写了一篇小说,用戏拟手法,只是后来扯到“三十六计”云云,太也硬做,很不自然。但他每次到了描写叔叔之时,都特别用心,细节生动如见,表情丰富传神。
“禁蛇法”那个故事也是如此。
郭太尉家窜出来的那条大蛇,如果不是郭太尉养熟了故意放出来的,就是太尉派人拿着蛇形玩具,吓唬取笑彭几。
——我猜,这其实又是惠洪编出来的段子。
总之,彭几这么一个音乐家,生当北宋最后的太平时节,平生事迹,也只在他侄子笔下留下了这么一点儿:一个逗逼无双的猥琐大叔形貌。
有侄如此,恐是彭几之第七恨。


(本篇完)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08 05:04:21 +0800 CST  




换了一副骨头

我与罗隐熟。罗隐本来是要当皇帝的,他奶奶很早就知道了。
罗隐小时候一到庙里去玩,总会看到坐在那里的菩萨站起来,其实他也没当一回事,只是偶然和奶奶说了一下,奶奶当然不相信。但罗隐的奶奶与别人的奶奶非常不一样,她不是像奶奶通常做的那样,斥责罗隐的荒诞想法,就在围裙上擦擦手,拎着泔水桶去喂猪。她是个实证主义者,会做实验——事先在菩萨的腿上放了几个鸡蛋,然后带着罗隐进庙。
菩萨果然站了起来,罗隐自然看得见泥塑菩萨做出这种神奇的动作,奶奶却看不见,奶奶只看见鸡蛋从菩萨腿上滚下了地。
这一刻,奶奶知道了,罗隐将来要当皇帝。
我们小时候听罗隐的故事,都知道罗隐本来命中注定是要当皇帝的,徐文长徐渭做他的军师。他们的故事我曾经写过几次。有了皇帝,又有了军师,似乎样样都准备好了。但历史上,罗隐并没有当上皇帝,徐渭也没有在罗隐的时代出生,他比罗隐小了688岁,中间还隔了宋朝元朝两个朝代,这两个人就这样错过了。
错过的原因,大概就是鸡蛋从菩萨腿上滚下了地。
奶奶在庙里知道罗隐是真命天子之后,就领着罗隐回家,坐在灶下。
以前城里乡下的灶,都需要在厨房里用砖头搭一下灶台,装上锅,锅下是灶肚,烧柴。烧菜的人站在灶前,烧火的人坐在灶后添柴,所以灶后还有一条凳子,名叫灶火凳。灶肚中的柴烧成了灰,需要清理,暂时用火栝(tiǎn)划拉出来,贮存于灶坑,因此灶坑与灶火凳之间,还有一道小小的砖墙,名叫灶沿。
就这样,罗隐和奶奶坐在灶火凳上,作了一次影响天下气运的谈话。奶奶手拿火栝,就是拨火棍,一边说话,一边用火栝在灶沿上击打,加强语气。
奶奶数说的是亲戚邻舍们的事:谁,何时,不肯借钱,一遭;谁,何时,不肯借米,一遭;谁,何时,欺负了他们,又一遭。
火栝是一条铁棒,头上有个小小的叉。奶奶用火栝击打灶沿,惊动了一位神仙。哪一位?就是灶神。灶沿是灶神的屁股,灶神给奶奶打屁股打得痛,听错了奶奶的话,“一遭一遭又一遭”,听成了“一刀一刀又一刀”。
灶神吃了一吓,赶紧上天奏事,告诉玉帝,罗隐若当上皇帝,很可能杀戮无度,天下百姓要遭难了。
玉帝听信了灶神的话,就派雷神电光豁豁轰轰隆隆地下凡,给罗隐换骨,将皇帝骨头换成了一副讨饭骨头。刹那间,真命天子变成了真命乞丐。
小时候故事听到这儿,真个是惊心动魄。
罗隐的奶奶不是一般人的奶奶,一见风云起,雷电至,就明白事情不妙,不过她也没有办法阻止换骨手术,只好让罗隐咬住马桶沿。就这样,罗隐的骨头给上天换掉了,他的牙齿没有换掉,保留了他的“圣旨口”。
这是所有罗隐故事的开篇,此后我们民间传说中罗隐的种种事迹,都与他的“皇帝当不成,徒留圣旨口”有关。我从小就听惯了罗隐故事,像徐文长故事一样好玩。
罗隐的奶奶能明见天机,洞幽烛微,很可能是下凡的女仙,还不是一般的女仙,是熟悉灵霄宝殿处理公务流程的大仙。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0 04:28:39 +0800 CST  
罗隐换骨故事,流传了数百年,明末杭州人周楫周清源,编白话小说《西湖二集》,第十五卷《昌司怜才慢注禄籍》,就是讲这事的:

我浙江也有一个人,只因一句话上说得不好,昧了心田,却被紫府真人拿去,换了一身穷贱之骨。亏得后来改行从善,洗净骄傲之性,学做好人,文昌帝君爱其才华,重新奏闻玉帝准与禄籍。

书中说,操作换骨事宜的,是紫府真人。对抗换骨的人物,不是奶奶,是罗隐的妈妈,母子两个织布度日。换骨的原因,也是日子艰难,向亲友借钱,没一个肯借的,见了他的影儿就关门闭户。不料遇到一个看相的先生,说他有帝王之相。可是罗隐母子借不到钱,正没好气呢——

便忿忿的发愿道:“可恨这些贼男女恁地奚落,若明日果有帝王之分,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定要把这一干人碎尸万段,方雪我今日之忿。”母子二人忿忿的说了几日,果然“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四个黄巾力士将罗隐撮到紫府,“把罗隐扳翻在地,如哪吒拆骨还父、剔肉还母一般,根根骨头抽将出来,一一换过,独留得上下牙齿不换”。人也变得丑陋之极。

一日又遇到那个相士,大吃一惊,得知出了事故——

相士跌足道:“可惜半朝帝王之相。”又把他仔细一相,道:虽是一身贫贱骨,犹然满口帝王牙。

这个故事大致上与吾乡传说差不多,但有一点差别很大。

《昌司怜才慢注禄籍》说他母子忿忿发愿,要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将人碎尸万段雪今日之忿——这虽是一时激愤,心术却很成问题,那么他日当了皇帝,也很可能一时激愤滥杀无辜,紫府真人换他骨头,还是有道理的。
我妈妈当年给我讲罗隐故事,强调了一点,奶奶一遭一遭又一遭数落过之后,告诉小罗隐,做人不能这样子悭吝瞧不上别人的,要慷慨仗义,善待他人,救扶贫弱。
评书中上天的惩罚,是罗隐言行的后果。民间传说中,罗隐则遇上了冤案,是神仙和上天出了差错,误会了。
造成这样的差别,也是有原因的。
罗隐此人,历代争议很大,有鄙薄,有佩服,有嘲讽,有讨厌,有同情。这篇白话小说中,强调了罗隐性格缺陷,而民间传说是寄予了满腔同情。虽然奶奶教育罗隐善待贫弱之前,先数说了一通如何遭遇亲朋的冷遇漠视,有些儿奇怪,但也讲得通:她举反面例子,说明达则兼利天下才是正确的。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1 14:40:05 +0800 CST  

罗隐既然生来要当皇帝,南面称孤,那么他出生之时,照例需要一些瑞祥,所以《昌司怜才慢注禄籍》说:
他与吴越王同时降生。未生之前,有两条紫气冲天:一条紫气降于临安,生出吴越王,一条紫气降于新城,生出罗江东。
据史载,吴越王钱镠出生于852年,罗隐出生于833年,大了19岁,所以这两个人是没办法“同时降生”的。小说常常改变史实,这也不足为奇,比如它还将温庭筠的恃才傲物得罪权相的故事,生生地栽到罗隐头上。
但罗隐出生时出现异象,也是很早就有记载的。最早可能见于《吴越备史》。
《宋史·艺文志》说:“《吴越备史》十五卷,吴越钱俨托名范坰、林禹撰。”钱俨是钱镠之孙,钱俶之弟。书中道:

初,新登鼍江常有二气亘于江上,昼夜不灭。及隐洎丞相杜建徽生,而二气不复见,识者以为文武秀气焉。

杜建徽是一员勇将,与罗隐是老乡,都是富阳人,但他比钱镠还小12岁,比罗隐小31岁,那么这两道气在鼍江(钱塘江支流)上,恐怕盘旋了30多年。
罗隐所有的玄幻故事,就起源于这两道怪气。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1 14:42:22 +0800 CST  
他有一张圣旨口


罗隐一生讨饭,但长着一张“圣旨口”,说什么是什么。他改变了许多自然法则,还帮了很多人的忙。
青草蚊虫为什么不咬人?因为罗隐到芦田,在竹林过夜,被蚊虫叮得烦了,说:“罗隐芦田宿,蚊虫去叮竹。”一句话打发它们叮竹去了,而且从此芦田蚊子稀少。
他也让很多人吃了亏。他经过一片田畈,看见种田人吃面,可是只讨得了半碗面脚汤,他一生气,倒入田中,说:“大的变牛蛭,小的变蚂蝗。”这些牛蛭蚂蝗,至今还在咬种田人。
罗隐圣旨口的这种创世意味,建立在民间的圣旨信仰之上,即皇帝说出的话,绝不能更改,所谓君无戏言。
皇帝最有名的“圣旨口故事”,是武则天冬天下令开花,于是百花齐放。最初的记载,大概是群臣说开花了,想骗武则天看花去,图谋不轨,她心有疑忌,作诗下旨:“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于是花开,群臣咸服。后来敷衍出牡丹花不奉旨被贬到洛阳的故事,到《镜花缘》,事情闹得更大了。
罗隐出口成真,可他似乎没有意识到,他可以用自己嘴巴的威力,替自己谋点利益。如果他说一句“罗隐万贯钱,祥云集高轩,天天吃老酒,活到九十九”,那不是富贵一世了么。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3 02:13:22 +0800 CST  

罗隐说话应验,宋朝之时,还不是奇迹。
北宋陶岳的《五代史补》,记载了柳州人曹唐的故事。
曹唐在信州开元寺三学院病倒,众僧看见两个穿青衣的人缓步而至,东张西望的,说:“只此便是‘树底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说着闯入曹唐的卧室。众僧惊异,跟着进去,青衣不见了,曹唐死掉了。
书中接着说:

先是,唐与罗隐相遇,隐有题《牡丹》诗云:“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唐因戏隐曰:“此非赋牡丹,乃题女子障耳。”
隐应声曰:“犹胜足下鬼诗。”
唐曰:“其词安在?”
隐曰:“只‘树底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得非鬼诗?”
唐无言以对。
至是青衣亦援引此句,而唐寻卒,则隐之言,岂偶然哉!

“二青衣”什么的鬼怪故事,很常见;从一个人的言谈诗文中预言结局,也很常见,所谓一语成谶。
另一则预言,《吴越备史》也记载了:

隐性不喜军旅,唯与丞相杜建徽善。王初城西府,命宾僚巡览,顾谓左右曰:“百步一敌楼,足以言金汤之固。”隐徐曰:“敌楼不若内向。”及徐许之乱,人皆以为先见。

“徐许之乱”,指武勇右都指挥使徐绾、武勇左都指挥使许再思作乱。“武勇都”是钱镠收罗江淮孙儒的残兵败将建立的军队,据城造反,钱镠趁夜悄悄入城,平息叛乱,史称“武勇都之乱”。
罗隐这条预言,后人多有转载,添油加醋的,比如司马光《资治通鉴》、沈括《梦溪笔谈》、黎靖德《朱子语类》,还编出罗隐故意装作不认识楼橹,问钱王“此何等物”“设此何用”这样的情节。
钱王筑罗城,罗隐写过一篇《杭州罗城记》,开头写道:

大凡藩篱之设者,所以规其内;沟洫之限者,所以虞其外;华夏之制,其揆一焉。

所以“敌楼不若内向”的话,是有来历的。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3 02:16:04 +0800 CST  

到了元明清之时,罗隐的圣旨口已经神乎其神。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罗隐:

然性傲睨,好议评臧否,探隐命物,往往奇中,故至今杭人称前定不爽者,犹云“罗隐题破”也。

明初“三杨”中的杨荣,写过一篇《川石记》,说他老家福建建安,罗隐曾留下诅咒。
他说,建安之东有地川石,风景绝佳,多丰家巨族,溪滩崖石壁立,高出霄汉,像个书筒,后来书筒石沦没水滨。
唐时罗隐经过,当地人对他无礼,他就指着崖石说:“书筒落水,川石无官。”从此川石这地方,富家虽多,子弟聪敏,但都相信罗隐的诅咒,从不读书,世代无人做官。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叫陈伯进的人,让儿子陈怀慎读书取仕。怀慎说了罗隐的诅咒,陈伯进说,我们几辈子积善,不取一毫不义之财,后世一定会兴旺,这种诞妄之说,怎么可信?
于是陈怀慎让儿子陈升读书。不料“永乐初,徙南方富民实北京”,陈家也列入移民,忙了十多年,学业荒废,于是大家又疑心,果然是罗隐说过的,做不了官。
但陈升还是恢复了学业,中乙榜,当了武昌嘉鱼学官,出仕了。
杨荣就气愤了,他说,那种符谶之说,怎能相信呢,而且罗隐晚年在钱镠幕,也是致用之士,怎么肯说“川石无官”那种话。
这两个理由不见得能说服人,若有好辩之士,也会这样争论:陈升毕竟还是移民北京之后,才中了进士,所以罗隐的诅咒,也不能说不算数了。
但这建安陈家的事迹显示,罗隐那张嘴,到明初大家还相信是说一不二的,都很忌讳。而川石的富家历代如此,说明这种传说已经很久远了,追溯起来,只怕能够追过元朝追到宋朝。杨荣就是建安人,他的记载可信度极高。
罗隐圣旨口的传说,惹翻的不只杨荣一个。清朝宁波人徐时栋在《烟屿楼笔记》中说:

乡村间老翁小儿,并有“罗隐秀才,出口成谶”之语。始以为吾乡俚语耳。壮游四方,则大江以南,时有此言。又阅诸郡县志,凡横目二足之徒,所秉笔者,辄复阑入山川古迹间,可笑也。
近阅《宣州志·古迹中》一条云:“金鸡山,在建德寺草堂之北。罗隐过此,戏题曰:‘金鸡不向五更啼。’遂迸裂,有鸡飞鸣而去。”云云。
谬妄如此,亦俨然著书立说,可谓不知廉耻羞恶者矣。

徐时栋对罗隐圣旨口的传说,也很是不屑,他斥责那些写书之人将此载入书中——“不知廉耻羞恶”,深恨之。
他这篇文章还说明了两个问题——
罗隐传说的流传范围:“大江以南,时有此言。”
各地人附会传说的手段:“又阅诸郡县志,凡横目二足之徒,所秉笔者,辄复阑入山川古迹间,可笑也。”到如今,这种手段还是在各地景区普遍使用。
楼主 须弥山主人  发布于 2018-04-14 14:59:17 +0800 CST  

楼主:须弥山主人

字数:83797

发表时间:2018-03-09 03:31: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5 11:40:35 +0800 CST

评论数:2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