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读书随记

有人给我发信息,说是在读《我们仨》,看得心疼了。
我想起自己当初读这本书的情形,从一开始的不知所云,到后来的潸然泪下。就如同走在阳光里,如同浸在海水里,你不知道哪些是快乐,分不清哪些是悲恸。
那么好的过往,可毕竟都过去了。
又想起林徽因。今天读了她的散文,《窗子以外》。讲的是对于自己沉闷生活的厌弃,以及对于窗外活泼生活的向往。然而,也只能是厌弃,也只能是向往。她太明白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生活,她和杨绛先生不一样。
杨绛先生也傲,可她终究是活在人间的。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5-06 22:59:36 +0800 CST  
适才读黄仁宇之《地北天南叙古今》,其序《玉垒浮云》颇有意思,中间有段文字这样说:
“历史之衍进却不可能全部出诸偶然,到头也仍具备它的合理性。……即是黑格尔与卢梭所说的‘公共意志’。”
这说法很新颖,也颇有可取之处。我读历史,读至某处,常见某人振臂一呼,则有百人千人、千人万人回应,事遂变,势遂易。于是忖度,若无此人,历史当如何如何,即觉此人万分重要。可再思忖,此人固有引领风云之作用,然而若无此人,亦必有他人引领风云,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历史,终归是众人一点点凿出来的,这大约就是公共意志吧。
——恰如流星扑地,燃起燎原大火!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5-07 16:12:41 +0800 CST  
《中国建筑史》于一年前购得,却始终不曾翻阅。一惧专业术语,隔行如山;二则人生大无趣,除却虚掷光阴,只怕会死掉。
今日出门,包中无书,若有所失,立于书架前徘徊三秒,遂抱此书出门。
认真的读了两则前序,大略知道,这书价值极高,思成先生却不满意,总想着修改,若无文革,算了——
但可见,先生做学问是很认真的,也不知道他生活里是不是这个样子。
按理说,学术性的著作读来,当是令人理智的,然而我适才读完序言,顺手又翻看了两张照片,居然就翻出眼泪来了。那两帧照片,一是云冈石窟的天花,一是林徽因侧身倚在木梯上测绘唐代经幢的。
黑白的,模糊的,居然就感动了。
我自觉莫名其妙,仔细想了一下,大约有点想明白了。
我感动,是因为梁氏夫妇在艰难的环境里,依然以严谨的精神坚持从事学术研究,这不容易;也因为,他们原本可以有更为舒适的选择,但他们却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并甘心为之付出许多的牺牲;也因为,我想到了北京古城墙被拆毁时候他们的心情,想必,是痛极了的吧。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5-09 12:10:03 +0800 CST  
肩膀疼,背疼…………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5-11 19:41:09 +0800 CST  
回家的路上敲下这些文字。
我有五分钟时间,谈一点关于《救赎者》的感想。
这书里出现了一个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杀手,人们叫他“小救赎者”。这个人是克罗地亚人,曾经在克罗地亚战争中创造了一个人炸毁敌方十二辆坦克的战绩。
书中的这个杀手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过去不知道克罗地亚这个国家,或者说是,地方,我只知道一点点南斯拉夫的事情,一点点,真的是一点点,那一点点就是,我们的使馆在那次战争中被美国给炸了。
长久以来,我由此判定了那场战争中的正义与邪恶的一方。
想起一则新闻,是波黑战争中克罗地亚族的一个将军,在海牙国际法庭服药自杀。当时,我是很盲目的把他当作英雄来看待的。
可是,他真的是一个英雄吗?
美国发动的那一场战争真的是非正义的吗?
我需要一杯咖啡,这本书看得我脑仁发疼。当然,它也矫正了我的一些认知,或许说是偏见。
我需要去查阅一些东西,哈,我去百度百科上查阅一些东西,这是不是很有讽刺性?!不然呢,不然还能去哪里?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发誓我不会考虑关于南斯拉夫的更多的问题。
那也许不是我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网里自由行走,只是,偶尔会痛苦的意识到自己并不自由。
这似乎不是很重要。
一个两岁的孩子在蹒跚学步,路边的玫瑰红的像血,河水在安静的向东流淌,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向北而去,一个白头发的老头拎着酒壶来打酒,远处有一群羊在咩咩的叫,一切顺利,无需思考。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5-16 21:56:32 +0800 CST  
虞美人·听雨
宋 ·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诗词魅力,在酝酿悲欢,在收缩人生,在三言两语,道尽许多纠结!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5-20 23:47:31 +0800 CST  
看《康熙大帝》,鳌拜被擒,居然看哭了…………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5-23 13:19:23 +0800 CST  
很久之前看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面讲的什么,统统都忘记了。至于眼前这本《地北天南叙古今》,倒还记得起一点点内容。
黄仁宇的文字生动形象,读来令人仿若身临其境;又妙语连珠,饶有趣味,例如其引用的史迪威将军调侃蒋介石的诗作,穿插其中,颇有意思,特摘引如下:

为报仇我等了很久,
我终于有机会。
盯着花生的眼睛
往他裤子踹一脚。

旧鱼叉已准备好了
把握时机准确瞄准,
直到外面只剩下手柄,
一次又一次刺穿他。

这小混蛋发抖,
也说不出话来。
他脸色变绿颤抖
挣扎著不肯出声。

抵偿我所有疲倦的战斗,
抵偿我的所有困苦,
终于轮到我的回合,
将花生击倒在地。

我知道我还得受苦,
继续受累受委屈,
可是——啊——感觉好快乐!
我撕碎了花生的脸。

不过,我们不应为这一首小诗而误解作者对于蒋介石的态度,作者对于蒋介石,其实是崇敬回护并为之辩解的,所以我才读这书时,总是不习惯,因为里边动辄蹦出来“共党如何,毛派如何”的句子,这样的字词,总是有些刺眼。
但,难得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大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人和事,且常有警人之语。例如,他在行文之中提到,“为什么蒋介石不做毛泽东?”,例如,他谈到改革开放这一事件时,以饶有趣味的笔触写道,“今日大陆虽仍称共党,实在有‘金蝉脱壳’之姿态”,“在不松懈警觉性之前提下,我们应当相信,中国跨世纪的改革业已成功。”
这种类似的评断,是有很多的。
这样的评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去接近历史的真相。真相,虽然永远不可能抵达,但矫正偏见总比保持偏见要来得好。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即能够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观点,让我们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而这些不同的声音会减少人们的盲从。
这是一件可悲可叹的事情。我们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时候,读到某一小人物,做了某一件事情,这一件事情又跟历史上的某件大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他的名字早已经被淹没,被扭曲,被遗忘。
每逢这样的时候,我总是想要流泪,一个人,一辈子,几行字,即使这样,也绝对不能保证那几行字是真实的。倘若倾尽一生力气不过是落得了历史的误读,那我们的历史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无法可想!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5-30 13:41:19 +0800 CST  
凌晨一点,我得靠着读杨绛先生的文字入睡。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6-03 00:57:26 +0800 CST  
《悲伤的精确度》看完了,感觉没有之前的精彩,描述不够细致,情节不够惊心,没有那种勾着人往下看的魔力。不过语言还是一样的简练。值得一看。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6-11 00:27:50 +0800 CST  
质优价不廉,但,比上一本好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6-11 23:50:17 +0800 CST  
今日端午。
无龙舟,无屈原,无有雄黄酒;
有长雨,有冷风,有半日得闲。
诸位,端午节,天干地燥,小心火烛!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6-18 22:57:05 +0800 CST  
拜拜,奈斯博!
明天起,要读些别的东西了。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6-19 17:12:09 +0800 CST  
适才翻看杨绛先生的《杂忆与杂写》,其中有谈到翻译的问题。
先生说翻译作品是个“苦差事”,是“一仆二主”,既要遵从原主子的意思,又得满足读者的胃口,实在不容易。
其实,钱钟书先生也谈过翻译这回事儿,而且说得更专业,更通透,更幽默——呵呵,就是这么不矛盾,谁让人家是高级学霸呢——在《七缀集》之《林纾的翻译》中,老先生借着英国人的口,说翻译这事儿相当于原作的“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
这倒让我想起了傅雷。很多年前,读过他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当时读来,就觉得跟别的外国文学作品不一样,但是具体哪里不一样又说不出来。后来想明白了,那是翻译家的功夫在吃劲,他虽然改换了著作的文字,但却保留了原著的意思,保全了其“原汁原味”,故而读起来非但不晦涩,反而流畅愉悦,读者也能稍得其个中三味。
当然,老先生也提到了一些个胆大包天、无知无畏的“翻译家”,逮着机会就敢朝名著下毒手,倒是从来不掂量掂量自己。
以沙拉·迪斯 德尔的《LIKE BARLEY BENDING》为例,这首诗翻译最好的,我觉得是朱令的版本:
大麦俯身偃,海滨有低地,巨风动地来,放歌殊未已; 大麦俯身偃,既偃且复起,颠仆不能折,昂扬伤痛里; 我生也柔弱,日夜逝如此,直把千古愁,化作临风曲。
这是好的翻译,它能够为我们搭起一架通向外面世界桥梁,让我们有兴趣去看看原著是个什么样子。
当然,也有翻坏的版本,比如郭沫若他老人家的:
象大麦那样
在海滨的低地,
在强劲的风中
不断地低吟,摇曳。
象大麦那样
吹倒又起来,
我也要不屈不挠地
把苦痛抛开。
我也要柔韧地,
不问昼夜多长,
要把我的悲哀
变成为歌唱。
……嗨,怎么说呢,这么说吧,我对文坛第二大家的好印象,大概就是从这首诗开始,一点点坏掉的!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6-20 00:44:53 +0800 CST  
看《解密》,两个感触。
其一,文学作品的质量与其改编成的影视剧作品是不成绝对正比的。这关系,像妈跟孩子。妈厉害,但基因传承失败,大象生个老鼠儿,这也是常见的。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真是有点儿坑。有时则相反,基因重组优化,那就是强孙胜祖了,比如麦家的小说。
当然,不是说麦家的小说不好,也好,但是没有拍出来的效果好。至于《解密》,作者的目光依旧是投注在特殊人物,也就是天才的身上,但其风格与之前相比稍显温润,也更啰嗦了,更注重技巧了,这个我不喜欢,我喜欢故事性强的作品,或者你就跟马尔克斯一样,具备了那种驾驭新形式的能力了再去尝试,不然就写成了不知所云——或是我太肤浅!
其二,发现一个现象,即文学作品写的越是简洁,它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成功率反而越高,比如说《西游记》。我想了一下,这是为啥呢,大概是太过具体的东西拔高了人们的要求,也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吧!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6-27 23:40:42 +0800 CST  
看几米的漫画,我要学着做一个柔软的人,我要学着去爱这个世界…………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6-28 16:38:05 +0800 CST  
好文章是不能多读的,今天晚上我只读一篇杨绛先生的《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
充满烟火气的“爱情”,也有它动人的地方啊!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6-28 23:24:07 +0800 CST  
张北海的《侠隐》。
我是先知道的姜文,又知道的《邪不压正》,再知道的《侠隐》。
《邪不压正》是电影,由《侠隐》改编而成。
不得不说,姜文真的是很有眼光。
当然,也很有才华。
翻了几页,看到其中一个人物,裁缝关大娘,我看着那描述心里就隐约觉着,这符合描述的只有一个人哪,那就是周韵,只有她身上的那种明快动人的气质,才符合我对这个人物的想象。
后来一翻百度,我去,真的是周韵饰演关大娘。
真是,也不知道是关大娘等上了周韵,还是周韵等上了关大娘!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6-30 23:52:55 +0800 CST  
《难忘的一天》,一个老题目,小题目,中学生小学生必写的题目,杨绛先生却写出了波澜起伏,写出了万般滋味。
父亲病重,归心似箭——却因为时局动荡,在路上兜兜转转,归而不得,折腾了一天,竟然又回到了原处。
回到原处,又被告知,病重的父亲已经去了。
“悲恸结束了这紧张的一天,也是最无可奈何的一天。”
先生只在文章末尾淡淡的来了这么一句。
然而,这句话却让我的心忽然沉重,堵塞,一时竟不知作何言语。
我大约能理解一点先生的心情。
世间许多事,心有欲而身不逮,意有悔而力不及,时光一老,人一去,便是有了万千感慨,也都成了伤心的言语,不敢提及,所能提及的,大约也只能是伤心的引子罢了。
然而那毕竟是,难忘的一天!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7-03 17:06:11 +0800 CST  
《侠隐》确是不错的。
有恩怨是非,有儿女情长,有侠义之风,有家国情怀,可说是齐了。
更难得的是对于老北京的刻画,细腻的很。刚读的时候还有些受不了,觉得作者这就是在卖弄自己很熟悉那段历史。然而,此刻我坐在黑暗中,想起书里关于老北京的许多场景,心里又觉得感动。只有爱的很,才能把那隔了几十年的历史场景给复原过来。这是很难得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已经知道了各自对应的演员,什么彭于晏哪,周韵哪,姜文哪,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提前过一把当导演的瘾,边看边想他们该怎么演,该是什么表情。
很有意思的。
唯一遗憾的是,这场江湖中的恩怨,最后的解决方式居然是借助现代武器来完成的,这也是很无奈的一个讽刺吧。我看前边的时候,一直以为最后会实打实的打上一遭,谁知道最后啪啪几枪就给杀掉了。
嗨,冷兵器遇上子弹头,这也是势不可挡的趋势。
楼主 七柒大人  发布于 2018-07-07 23:40:27 +0800 CST  

楼主:七柒大人

字数:41354

发表时间:2017-10-05 03:20:2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7 22:30:22 +0800 CST

评论数:3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