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约

5引力与斥力
我们先画一个图,在纸上划两个圆,代表两个粒子侧面相对,再从一个圆的左边到另一个圆的右边划一条刚好切到两个圆的边的线,再划一条也相切到两个圆的边的线,这样两条线刚好打了个叉,每个圆上都有两个切点…
任何粒子都是会转动的,所以任何粒子都会对外产生压力,原质粒子也不例外,原质也有压力!我们上面所画的图形,两个切点中间的那段弧线所抛出去的原质是抛离两个粒子子之间的,会让两粒子之间的原质减少,使得他们中间原质压力减小,这会产生引力,而它们抛出的原质产生对冲又会产生斥力。两个粒子之间,斥力与引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哪一种表现的明显,哪一种相对比较弱而已。再看看我们画的图纸,你会发现,两个粒子靠的越近,两个切点中间的弧线越短,也就是说两粒子靠的越近,引力与斥力的比例值越小!虽然说两粒子离的越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力越小,但离的越远,引力占相互作用的力的比例越大,两个同电性的粒子侧面相对比两个异电性粒子侧面相对的斥力大,但两个同电性粒子之间只要有足够大的距离,它们之间的引力就会大于斥力,但由于距离比教远,力量不明显!
原子并不完全程中电性,这就是为什么原子之间会相吸,由于那是同电性的相吸,力量微弱,所以地球虽然那么大,但地球引力却不大。地球引力与电磁引力的区别就在于地球引力是同电性粒子侧面相对产生的引力,电磁引力是异名磁极间的引力,前者相对微弱,需要大量粒子在一起才会明显,就象地球一样有大量原子,地球引力才这么明显,但磁铁的引力就不同,只要两块小磁铁我们就能明显感觉到它们的力量的存在。我们再回到我们画的那个图形,我们在其中一个粒子旁边紧挨着再画一个粒子。接下来我们和早先一样划两条交叉的切线,两个一起的粒子各有一个切点,单独的那个粒子上有两个切点。这时你很明显能看出来,单独的那个粒子两个切点中间的弧线比原来只有两个粒子时短。也就是三个粒子要相吸的话,粒子间的距离比两个粒子相吸时,粒子间的距离越长。在一起的粒子越多,粒子间的距离越大。一大堆粒子相吸在一起,靠中间的粒子由于被四周的粒子挡着,它自旋时向四周抛的原质很难抛出去,因而靠中间的粒子相互间引力小,外围的粒子之间的引力大,但相对的,靠中间的粒子受到的原质压力是最大的,因而中间的粒子会受到很大的挤压。这些问题会造成很多自然象!比如太阳为什么密度很小?这其实是因为它的质量太大,内部粒子自旋向四周抛出的原质很难抛出去,周围又没有足够的天体给它足够的原质压力,因而太阳的密度很小!但必竞太阳的质量很大,因而最中心的部分受外围物质的原质压力很大,因而最中心的部分密度会相当大,但太阳中心之外的地方可能有很多空隙,甚至可能有比地理直径还宽的断层!白矮星与中子星由于外部有足够的天体给它足够的压力,因而它们的密度很大!处于银河最中心的天体可想而知,密度是相当大,但由于银河的质量过大,因而内部斥力也很大,因而银河中心之外的地方必定有很大的空间是没有天体的存在的。不论天体还是星系,当它质量太大,外部又没有别的物质给它施加足够的原质压力的话,它的内部就会有很大的空隙,空隙太大的话,它的外围物质不受中心控制自行凝聚,使得天体或星系产生分裂,所以天体和星系的质量是有限度的……

太阳温度很高,科学家们说是太阳内部核聚变的结果,但地球内部温度也很高啊,也有熔岩啊,甚至听说月亮上也有火山,这些难道这些能量也是核聚变带来的。我认为添体越大,其内部压力越大,这使得天体内部原子之间的距离越小,电子绕着原子转动,原子之间的距离变短的话,当电子经过两原子之间时,就把两原子顶开,电子经过后,两原子又靠近,于是这就造成原子的热运动,只要压力保持不变,天体温度就不变。我并不否认太阳有一部分热量来源于核聚变,但我觉得主要的热量来源还是因为原子间靠太近造成的。我的这些观点是有很可信的佐证的:那就是银河旋臂内的恒星比旋臂外的恒星密度更大,体积更小温度更高。
银河系内的各个粒子拌动了银河的转动,原质的流动如同风一样,风的流动使空气中的小水珠堆积成云朵,风的吹动也使平静的水面出现波浪。同样的道理,银河系内原质的流动使得星系内的天体堆积成旋臂,这也是各个星系旋臂的成因。旋臂的存在也是原质存在的有力证据。旋臂内的添体很密集,因而旋臂内原质压力比较大,旋臂内的恒星受到挤压,其密度比旋臂外的高,旋臂外的恒星由于密度小,因而体积大。旋臂内的恒星由于被挤压,内部的原子靠的比较近,因而热运动剧烈~~这也就是为什么旋臂内的恒星比旋臂外的更亮,温度更高,密度更高,体积更小。这些都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在银河系内)旋臂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的天体在原质的冲击下会追上旋臂,进入旋臂,处于旋臂前端的天体在流动的原质的冲击下,会走出旋臂,进入广阔的旋臂外的空间,天体在进旋臂与出旋臂的过程中,其体积会有变化,地球或许正在走出旋臂(也有可能相反),因而它的体积在一点点的膨胀,这使地球出现很多地震带。由于我没看到过地球是否在膨胀的新闻报道,所以我也不太肯定,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或者帮忙查找一下资料…
粒子自旋时向四周抛出原质,于是它内部的原质减少了,所以外部的原质会流向两极,进入粒子内部,因为两极原质压力小!这也就是说任何物体的两极的引力都比其侧面大。这也就是为什么银河系是扁的,太阳系也是扁的,传统科学家们认为同一个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是因为两极离地心近…但本人认为地球的两极的引力应该确实比赤道大,由于地球两极的引力确实比较大,这也就是为什么落在地球两极的陨石比较多。
粒子的自旋向四周抛出原质,由于内部原质减少了,外部原质会流向两极,所以粒子抛出的原质有一部分会向下流和向上流流回两极。这就会造成一些自然象,比如地球大气里的某些原子会流向两极!再比如银河中心的氢原子会向外流之后又向下流和向上流,流回银河中心…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01:35 +0800 CST  
6远古的生物为何那么巨大
远古的恐龙,远古的黄河象,远古的的鲨鱼都那么巨大,远古的巨莽十五米长,可以吞下鳄鱼!
远古的动物的巨大体形让我们无比惊叹!但动物们好像越接近现代体形越小。现代的动物与恐龙相比显得很秀珍。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远古的生物那么巨大?这个问题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地球的引力在远古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小的,在那个时候地球的位置一直在往银河的旋臂中间移,所以地球的引力越来越大。
首先我为什么说地球的引力在远古比较小呢?大家看动物世界的时候肯定看不到大象跳,,因为大象的体重已经达到某种极限,跳跃会使它的身体,内脏受不了。在远古的时候地球引力小,所以远古的动物可以有巨大的体形,但随着地球引力慢慢变大,体形的巨大也就失去了优势。霸王龙的奔跑速度很快,但如果让它在现在的地球奔跑的话,恐怕它的内脏和骨骼是无法承受的。
我之所以说地球正在往银河的旋臂中间移,就是因为地球往旋臂中间移,引力才会慢慢变大的。地球的引力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地球本身,一部分来自外部的天体对地球所施加的压力。周围天.体越多,地球受到的外部压力越大,所以远古的地球不只引力小,而且它的体积应当比现在大,密度比现在小。同样的道理,远古的太阳应该比现在暗,密度比现在小,体积比现在大。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10:55 +0800 CST  
8关于淬火
我们模具钳工经常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淬火。比如做顶针绞刀的时候,要把绞刀磨的发红后泡一下水,为什么烧红的铁泡一下水,让它急速降温它的硬度会很高,让它常温冷却它就变软呢?我认为金属在强烈的热运动的作用下,它的晶体会有很多原子跑出来。你如果让它急速降温,跑出来的原子就没时间结晶回晶胞,这时金属的晶体之间会有很多原子相连,于是金属的硬度会很高;但你如果让高温金属缓慢降温,那么原本跑出晶体的原子就有时间结晶回晶胞,于是晶体之间相连的原子就少,金属也就比较软。我个人认为,晶体又细又长的金属,可塑性会比教好,正如同把大铁棒折弯它会断,把细铁丝折弯它就弯了。所以我认为,金属的晶体细而长且晶体之间有教多相连接的原子,它就会程现出强度高韧性好的特点!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18:57 +0800 CST  

9导体
为什么有的物体是绝缘体,有的物体是导体。我人为一个物体,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的电子很少,这样的外层电子层经常会有空隙,当两个原子间出现这样的空隙时候,两原子就会靠的比较近!两原子靠的比较近的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碰撞会比较正面,力量会比较大。原子的核外电子一般处于质子上缺少一个电子的那个缺口的控制之下的。但是电子间的激烈碰撞使电子逃离那个缺口。逃离那个缺口控制的电子行动比较自由,于是这个物体就会导电,它是导体。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22:07 +0800 CST  

10中电性粒子为何不稳定

为什么几乎所有粒子都会自旋。不会自旋的粒子难道不存在吗?偏中性的粒子为什么不稳定呢?即使是中子离开原子核后也不稳定,为什么呢?中子有自旋,说明它还是有微弱的电性。我的观点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任何微观粒子内部都是有更小的粒层层叠叠所组成,比如中子和质子就是由正负电子层层叠叠组成的,其内部同电性电子轴与轴相对连成条,异性电子侧面相对并相互交错连成片。以上所说的就是核子的内部结构。中子内部正负电子的数量应该是相当的,因而它几乎程中性,当它某一层的电子失去一个电子的时候,它就变成质子,它失去一个电子的那层电子的转速就会和其它层电子不一样,由于它的转速不一样,在它的影响下,同性电子无法完全轴对轴,因而同性电子无法相溶合。而中子接近中性,每层电子转速几乎一样,因而轴与轴相接的同性电子容易完全轴对轴,容易相溶合。两个同性电子相溶合后太大又会分裂为两个同性电子,为什么会分裂,这和之前所说的星系分裂,星无法无限大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也就是中子会跑出电子之后容易变成质子的原因!中子到底会跑出正电子还是负电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原理运用到放射性的解释。你应该知道除了单核子氢以外,所有的原子核都有内部都有中子。我没什么时间看书,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的推理认为:原子核内部中子太多或太少都会形成放射性,因为中子与质子的转速不一样,原子核内的原子又是轴与轴相对连成一条,它们转速不一样的话,中子靠近质子的那一层电子受影响速度也会和别的电子层不一样,这使它内部同性电子无法完全轴对轴,因而原子核内的中子一般比较稳定。当一个原子核的中子太多时,平均起来每一个中子受质子的影响就小,中子就容易跑出电子,变成质子。当质子太多的时候,平均每个质子受中子的力就比较小,两个相邻的质子内相靠近的同性电子容易相互对接,之后爆裂,一个原子爆裂为两个原子。

原子核太大的话,处于中间的核子会受到比教大的压力,造成核子或者电子被挤压后相对接,之后产生爆裂。所以你翻开原素周期表就会发现,最后那几种原子数很大的原素都有放射性。由此可以推理:原子的质量无法无限大,而是有极限的。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23:02 +0800 CST  
11关于中子失去正电子还是负电子的问题

中子有转动方向,却几乎呈中电性,这说明中子内部正负力量相减之后的力量远远小于一个电子的力量,也就是说中子内部力量的不是一边比另一边多出一个电子,而是应该有更小的粒子单位,这个粒子单位应该就是中微子,也就是说中子内部正负力量中有一边比另一边多出了一个中微子。而电子就是由中微子组成的。多的一边转速差不多所以容易溶合,之后爆裂跑出电子!所以中子会蜕变为和它转向相反的质子 …天哪!最后这一点好像和资料对不上!以前看的都被健忘症给忘了!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25:26 +0800 CST  
12关于电子层的研究
我认同书上的说法:外层电子多但未满的原子容易得电子,外层电子少的容易失电子。我认为,中子缺了一个电子之后变成质子,核外电子并不是胡乱转的,它的周旋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是一样的,而且它们一般是对着质子缺电子的那个缺口进行周旋的。你们可以想象,两个原子在一起,其中一个最外层电子多,另一个最外层电子少,它们最外层电子相互撞击,最外层电子少的一边势单力薄,在外层电子多的那一边的冲击下会减速甚至逆方向前进,这时的电就容易被外层电子多的那个原子捕获。化合反应需要比较高的温度就是因为温度比较高时原子相互碰的力比较大,在相互碰撞的那一刻原子间的最外层电子会靠的比近,甚至最外层电子相互重叠,这时他们最外层电子的相互撞击会比较正面,撞击力会比较大,外层电子少的更容易失电子。温度太高的话,原子的速度太快,相互撞击后反弹的速度很快,会摆脱原子间的引力,相互分开,这就是分解反应。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27:40 +0800 CST  
13关于左撇子的研究
人为什么一只手灵活,另一只手不灵活呢?为什么通常都是右手灵活,左手不灵活呢?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只手灵活,另一只手不灵活呢?这其实是为了避免占用大脑太多内存,因为手越灵活就说明大脑中关于手如何运动的信息就越多。如果一只手灵活起到主导作用,不灵活的手起到辅助作用也能把想做的事做好,那也就没必要两只手都灵活,同时也可以减少占用大脑内存。

但为什么右手灵活的人多呢?左撇子少呢?大家应该知道,有不少的植物是旋转着生长的,并且南北半球的植物旋转生长的方向相反。我也已经讲过原子并不完全程中电性的,其内部自旋力偏向某一边,于是原子有原子的自旋。它们的自旋力拌动了地球的转动,于是地球有自转。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暗藏着一个转动力。某些植物旋转生长就是受到自身转动力的作用,南北半球旋转生长的方向当然也就相反。人体当然也暗藏着一个转动力。你如果站在北极,按右手的方向转圈,你的转动方向应该和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一样的。而人类主要住在北半球,所以使用右手能利用人体暗藏的转动力,在战斗时出手会比较快,所以右手灵活的人有更多生存机会,所以左撇子比较少。由于人类一般使用右手,不论做什么,包括战斗都是右身向前,所以右半身容易受伤,所以人的心脏长左边,这样在战斗时心脏受伤的机律会比较小。
可是我从未听说南半球的原住民左撇子占多数,更没听过他们心脏长在右边!难道他们在南半球住的时间并不长…这真让我想不通!为什么地球北半球尽是陆地,南半球尽是水呢?难道地球处于银河系的北半边,于是地球南半球面对的天体比较多,水被往下吸啦?真复杂,这些难题我能力有限!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31:08 +0800 CST  
7:几个小推理
书上说,两个异性电子在一起会暝灭,并放出一个光子。其实你只要在纸上划一个简单的图你就会发现,两个异性粒子(也就是两个相反转向的粒子)侧面相对时,它们有一边原质对冲很大,另一边原质却被排空,这就形成一个推进机制,推动两个粒子前进,所以两个异性电子在一起并不是溟灭了,而是跑了,而且跑的很快。这种推进机制应该适用于星系飞行。开着宇宙战舰在宇宙中进行探险之旅是很多很多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其实,那是可以实现的,只要热爱科学成为全民思潮,那么只要50年,人类就能具备飞出银河系的技术力量,这个可以参考文艺复兴到飞机发明的短暂时间。只要我们贬低文人,抬高工匠,传播科学,那么人类就能迅速掌握科幻般的技术力量。然而科学的最大危险就是缺乏一本载体,这导致科学传教士缺乏传教载体。人的主观因素必然导致科学的思潮在没有外力的推动下会自动消退,所以科学急需一本“圣经”,科学如果能够有一本“圣经”作为载体的话,科学就能够像艾滋病毒一样顽强,我目前试图打造的就是这样一本顽强的《圣经》。传播科学圣经的主要困难在于:我不能告诉你我所说的话是神说的,我不能告诉你我所说的是绝对真理,不容许丝毫质疑……我无法用这种方法让大家产生痴迷与仰视,我唯一所能依靠的是你那理性的社会责任还有对未来世界的美好向往,是否参与传播科学教也只能依靠你的理性判断:值与不值。连邪教轮子功都传播得好好的,反而科学教的传播却存在种种困境,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扭曲,这就是科学的脆弱所在,因此我们要更加勇敢。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34:18 +0800 CST  

本性对人类的指引往往是正确的,但它又并非总是正确,我们只要对人类的本性进行科学的违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可以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的。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37:58 +0800 CST  
西方文艺复兴的范围并不大,而中国有十三亿人,并且人均智商超过一百,如果中国能够形成全民热爱科学的热潮,那么在五十年内制造出能够飞越星河系的飞行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38:56 +0800 CST  
通电的电线圈会有磁性,这是因为电子的移动会带动原质的流动。电线圈里的电流的流动会使电线圈形成一个原质的旋涡,也就是磁场,于是有磁性。

核变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因为它是来自比原子更加小的粒子的力量:核子比原子小。原子核内的核子都是同转向的,核子由电子组成,核子内的同性电子也是轴对轴的。同性粒子轴对轴时,原质对冲小,引力大,侧面相对时,原质对冲大,斥力大,所以原子核内的核子原本轴对轴,受到撞击后,轴与轴不相对了,于是产生巨大的斥力。这也就是核变力量的来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核聚变要用重氢,因为重氢有比较多的核子,核聚变的力量来源并不是核子的结合,而是核子的爆出:两个重氢能有六个核子,聚变后的氦只有三个核子,所以核聚变说到底也是核裂变。
物体在原质内移动的越快,原质的阻力就越明显!阻力的表现为重量的增加,这就是为什火箭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重量会增加。
如果磁铁能够以与其磁场赤道平行的线整齐地断掉的话,断掉的两个面是相吸的,是可以接上去的。但是一般情况下,磁铁是不可能断得这么整齐的,所以磁铁断掉之后一般是接不上的,因为两个相同转向的原质漩涡侧面相对是相互排斥的。
闪电的存在,那么多同性电子能聚集在一起,这说明同性电子之间是存在引力的,所以闪电才能存在,大量电子聚集在一起的电子群的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导体。氩弧焊的电弧打向的不是焊枪头所指的方向,而是打向最接近枪头的金属,这说明枪头周围聚集大量电子,形成看不见的由电子组成的导体,金属件不论某点碰上导体,那么电子就会从那个点进入金属件,这就成了一条电弧。上面说的是氩弧焊,我们再来说一下普通的电焊条,就是那种有一层药皮的那种。我们焊过之后让焊条冷却,之后你会发现那个焊头有一层黑黑的绝缘氧化层,想再焊的时候,需要多碰几次,碰破氧化层才点得着火,这说明由同性电子在空气中聚集所形成的电子导体,比某些原子组成的物质的导电能力更强。(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正负电会有巨大不同,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宇宙中的能量一直在相互碰撞、相互对冲、相互抵消,特别是正负能量之间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宇宙的运动速度一直在变慢,一直在走向静止,却永远都走不到静止,因为相对而言它们的速度永远都是一样的。虽然正负能量一直在相互抵消,但是它们的能量相对而言却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说,能量守衡定律应该改为“能量相对守衡定律”。正负能量永远都在相互抵消,但是它们相对而言永远都是一样大,所以太阳永远发射着光芒却不会熄灭,地球永远在转动不会停止,因为能量虽然一直在消耗,但是能量相对而言一直都没有减少,想要造出永动机就必须从这个道理入手。
宇宙一直在变慢,一切都在变慢,我们对时间的感受也在变慢,也就是说时间在变慢。按这个道理来说,遥远星系发射来的光波是以前的光波,那么它的波长来到地球会变短,因为以前的时间快,粒子运动频率高,所以被我们接收到的时候光波就变长了。但是,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个问题:虽然越早之前的光波它的频率相对现在越高的,但是相对的,我们在接收到它之前,它的飞行速度也是比我们接收到它的时候飞行速度更快的,这两者于是相互抵消,所以光波的波长不会因为距离问题而发生变化。但是,既然以前的光波飞行速度比现在快,这样一来,我们以光年计算星系距离是否有很大误差?既然时间或者说距离不会让波长发生变化,那为什么离我们越远的星系光波的波长越长,难道我们银河系所处的“大粒子”确实处于爆炸状态,还是说其他类似原因?比如处于一个粒子边缘要回流向粒子中心的那个位置,那个位置看起来也象在膨胀。
月球如果落在地球上,那么就等于地球表面多了一些物质,那么地球内部的原质就会难以往外抛,于是地球就会膨胀,撑开一些位置,让原质有足够的外抛空间。但是,相对的,月球落到地球上,地球的表面等于增加了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会增加向地心抛原质,于是地心密度就会增加,温度升高,地球的整体温度会升高。只要增加物质,其他什么都不用就可以让地球膨胀并温度升高。类似的道理,原质为什么不会聚集在一起,因为外部没有压力,它们无法聚集在一起,它们必须有一些分散充满宇宙,形成一个类似大气压强的原质压强,这样粒子才能凝聚。这个原质压强也是粒子间引力的一部分,引力不单纯是粒子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外部压力也是引力的一部分。
如果逆地球转向发射火箭的话会损失速度,但是可以跟容易离开地球,因为逆向放射的原质对冲大,斥力大。

月球总是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其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地球和月球是侧面相对的两个同性粒子,它们侧面相对原质对冲大(大家可以想象两个转向相同并且侧面相对的篮球,它们相对的两个面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两个球相碰会相互阻碍对方的转动),由于月球太小所以,拗不过地球而几乎停止自转,如果地球的力量再大些的话,月球可以逆转。第二个因素也是地球抛出的原质,圆球转动并侧面迎风,必然一边受力大,一边受力小,因为球的两边,一边是顺风,一边是逆风,顺风吃力小,逆风吃力大,这样风的吹动就会导致它停止转动。

一个粒子如果按其中轴线发射出去,它的路线应该是笔直的,如果按粒子的赤道线方向发射出去,那它的前进路线多少会有些弯曲,这和香蕉球的道理一样,因为前进方向空气压力大,旋转的球就会在空中向一边滚。发射出去的粒子会因为原质的阻力变慢,但是整个宇宙本来就在变慢,任何粒子都无时无刻受到原质的阻力,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原质的存在,我们只知道速度快的物体会变重,没想过这是原质的阻力。
银河系为什么是扁的,因为任何粒子的两极引力比较大,处于银河系上方和下方的天体会被吸收进银河系核心,核心吸收的物质太多就会向外膨胀,把物质抛向四周,所以银河系是扁的。由于银河系内的原质存在着这样一个循环:向四周抛出,之后向上和向下流,流回中心,所以银河系的大多数天体也存在这样的循环:从中心出来,偏上的向上走,偏下的向下走,回都银河中心。也就是说总有一天地球会被吸进黑洞,至少我可以说:地球所处的位置并非恒久不变的,当地球走到一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位置上的时候,人类的世界末日也就到了。有没有办法避免那样的世界末日?话说回来还是得依靠科学,人类必须掌握科幻一般随心所欲的未来科技,人类想要科学技术发展到能够与宇宙对抗的地步,那么现在就必须对科学进行最为极端的宣传,让科学以最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全人类对科学的热情,科学技术的飞跃是不可能的,科学也需要舆论铺垫,我现在所要唤醒的就是更多的人来做好这个铺垫。或许你会说你没有什么发明创造,这其实并不影响你成为一个科学的传教士,如同所有基督徒都没有写过圣经,但他们依然可以传教一样,科学信徒没有发明创造也可以传播科学教。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42:55 +0800 CST  
原子核内部的构造到底是怎么样的,这确实让人很费解。原子核内部质子的电性是相同的,相同电性的粒子侧面对侧面无法紧挨在一起,所以它们必然是轴对轴。粒子两极的引力大,质子也不例外,而它们的侧面又有斥力,所以在引力与斥力的作用下,它们很容易轴对轴对上,而它们内部的电子异性侧面会相斥,同性轴对轴会相吸,所以在斥力的作用下和引力的作用下,同性电子也会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核子的基本结构就是同性电子轴对轴,异性电子侧面对侧面相互交错。但是核子到底是呈扁形的还是呈长形的,这个又得依靠估计了,电子应该是和地球一样是圆的,核子应该和银河系一样是扁的。
恐龙的灭绝就是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的,只是恐龙震撼的体型和造型把大家迷惑了,大家不愿意去相信恐龙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也可以说是“进化”了),大家更加愿意接受小行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比较精彩、比较壮烈,这种说法与人类一贯的“造神”习性是相吻合的,电影里的主角都是英雄。

电子被光子击中后会脱离质子缺电子的那个缺口成为自由电子,这就是光伏作用…是否真的是这样?还是说是另外一种更加不可信的可能:电子绕原子转,被光子击中后速度变慢,电子周转速度变慢导致质子与电子之间原质对冲加大,斥力加大,所以电子溢出……这个想法可能性不大,因为电子速度变慢了,离心力会变小。

任何粒子与粒子之间都存在着间隙,所以任何物质都存在弹性,也就是说任何能量的传递都需要时间。不同的速度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比如车床,同样的进刀量,使用不同的转速,车出来的工件的光洁度不一样,转速快,车刀的力量没有足够的时间传递给工件,这样就不会带起毛渣,光洁度就会比较好。比如子弹可以在玻璃上打个孔,却不会让整块玻璃碎掉,因为子弹速度快,它的力量没有足够的时间传递给整块玻璃。
光波的波长长短不同为什么折射律不同?原质是很稀薄的,原质粒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所以原质粒子的飞行速度快慢会影响到光速的快慢,所以光的速度应该不是统一的。粒子震动产生光波,一般来说粒子的速度快,频率就高,所以红外光速度慢,紫外光速度快,速度快折射率就低。到底是不是原质粒子的冲击速度决定的折射率,我真的无法求证。
如果说光波的原质粒子的速度并非统一的,那么一个光波从遥远的星系传过来,它在传递的过程中,原质粒子会在相互碰撞中速度变慢,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的速度实际上比它出发的时候的速度慢,虽然它的波长不变,我们却因为它的速度变慢而以为它的波长变长了,从而以为是宇宙在膨胀。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我无法求证。
波总是有一个“固定”的速度,比如声波在空气中有个“固定”速度,在水中有个固定“速度”,在铁中有个“固定”速度,光波也有个“固定”速度……正因为波通常都有个“固定”速度,所以波中的粒子的冲击速度对波的速度所产生的影响就显得比较小,所以我们总是会忽视波中的粒子的冲击速度所带来的影响。 波在介质中传导,一个声波从你传播到我,它的传导在一个个的空气粒子中传导,力量的传递距离省去了你我之间的空气粒子,或者说省去了你我之间空气粒子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的那段距离,波的传导体现了介质传递力量的固定速度速度,正由于物质有一个传递力量的速度,所以光波也有一个传递的“固定”速度。
一个粒子撞上另一个粒子,它的力量不是一下子就传过去的,而是需要时间,它通过抛出的原质一点点地打到对方身上,一点点地把力量传递过去。也就是说在力量没有完全传递过去的时候,对方就会被撞击推动,这样两个粒子一起前进再撞上其他粒子,于是就会形成多个粒的堆积,相互传递能量。这样一来粒子的冲击速度对于波的速度的影响就不明显了:冲击上去的粒子速度快,冲击上去之后堆积的粒子多了就体现不出它的快了。冲击上去的粒子速度慢,在冲击上去之后由于粒子之间力量的相互传导,所以速度也就不显得慢了。如同你拿根竹竿打橄榄,虽然你没上树,但是竹竿帮你传递了能量击落橄榄。有竹竿这个介质帮助传递力量,竹竿传递力量的速度“模糊”了你挥竹竿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声波,光波有“固定”速度。介质传递力量的速度“模糊”粒子的冲击速度对波速的影响,但是粒子的冲击速度应该还是有它的影响的。当然我无法深入去求证。
空气原子的介质是原质,原质粒子当然也有它的介质。

地球南北两极的版图是一样的,并且都有一条肥尾巴。这或许说明地心并非是圆形的,地心应该有一块突出物。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43:43 +0800 CST  

宇宙的参照物只有它自己,所以宇宙无所谓大小,也可以看作无限,能量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如果说能量原本只有一个点,但是什么都是相对于它自己而无其他参照物,那么它就是无限的,可以填充无限的空间。如果宇宙只有两个粒子,比方说这两个粒子相向而行,那么不论哪个快,买哪个慢,都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样快的,因为参照物只有它们自己,也可以把它们看做无限快或无限慢,因为参照物只有它们自己……这两个粒子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宇宙中的正负能量。宇宙由正负能量组成,正负能量我们视之为横向力,那么纵向力到底去了哪里?或许这个宇宙机构只能由一种方向的力组成,不是横就是纵,这个机构的模式反正只容许一个存在,而纵力比横力可能是小了一点,纵向的正负力被视之为抵消了。纵向力与横向力所形成的冲突形式无法形成旋转的粒子,所以会产生各种抵消,最后弱的某一边归于零,最后只剩下力量多一点点的那个力,就是现在运作着的横向力。

光伏需要什么条件:最外层电子不多也不少,这样不同的原子间的电子比较接近,相互摩擦,速度慢,容易对不上核子的缺口,当光打上去的时候就容易把电子打出那个缺口的控制,形成新流动电子。光伏材料与金属原子的区别在于:金属的外层电子一直是流动电子,而光伏材料的电子需要在光的打击下才会脱离出来成为流动电子。

核子数少的原子容易成为气体,除此之外:外围电子不容易失去的原子也容易成为气体。而外围电子层不够满的(容易容易失电子的)容易成为固体。原子失电子之后,原子核多出了一部分力去作用到其他原子的核外电子上,这样原子与原子之间就有了相互抓紧的力。多出来的那些电子在扩散的作用下离开了我们这个“大粒子”,所以我们所处的这个大粒子不是中性的,电性是偏向某一边的,所以我们的星河,我们的地球并非中电性,如果推断没错,地球的自转方向与质子的自转方向是相同的。是否如此?我不知道。

如果能够往原子核打入质子或中子或外围电子,那么就能使原子核的中子数和核子数发生异常,使部分核子产生对接爆裂,但是爆裂出来的粒子太小,穿透力太强,难以形成热运动,难以为我们所利用。是否如此,我也不知道。

两个相反转向的粒子侧面相对,那么它们一边的原质会被排空,而另一边原质压力加大,于是它们会向一个方向跑。也就是说一个粒子的内部,其正负力量是不能够完全对等的,否则就会逃跑,一个粒子的内部的正负力量必须一个大一个小,这样粒子才会就地打转,而不是往一个方向跑。简单一点说,完全中电性的粒子无法存在,他会跑动,肯定会撞上其他粒子。

中子和质子应该达到了大小的极限,如同前面所说的极限,粒子太大,内部物质抛不出,于是边缘的物质凝聚跑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中子容易失电子。或许我之前设想的核子结构并不正确,或许核子某种电性比较多地集中在中间,另外一种电性比较多地包在外面,外面的物质比较少,而且由于在外面而容易失去。当一个粒子的内部粒子很拥挤的时候,其中间部分的粒子不论是否正负交错排列都一样,因为太拥挤了,粒子不论怎么排列,原质都一样很难排出去。如果这样的话,力量大的一边跑得快,这样旋转起来必然是力量大的一边把力量小的一边给包起来。我的构思存在诸多矛盾,或许真实的结构有些复杂,我的大脑功能难以构成那么复杂的图像,思考很困难。看来我的能力就到这里,我给大家的只是一条思路,剩下的靠大家。最后我还是想说其中肯定有一种非它不可的模式。

天体向外抛原质,它所产生的压力方向主要是侧面,所以银河系旋臂以外的天体由于缺乏周围天体的压力,所以赤道一带的引力小,而两级的引力反而会比旋臂里的天体大,因为在空旷的地方,它能比较容易地抛出原质,所以两极有大量的原质回流。

书上说: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一百米的大球,原子核只相当于一个绿豆,可见核外电子之间的距离是非常远的,它们想轴与轴对接会有难度,或者它们对接融合之后由于个子太大而再次分裂成两个电子,这或许就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辐射能里的一部分能量来源。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我说不准。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45:12 +0800 CST  
我们看的到的物质为什么比原质重,或者说比原质有“质感”,是否如同台风一样,旋转造成一个低压,周围的云雨被外部的高压压在中间?原质的漩涡使一些物质聚集在原质漩涡中,这就形成了粒子?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理论就要重新构思。一个漩涡由于旋转必然内部抛空导致质量比较轻,质量轻必然导致它在前进中会像香蕉球一样,行进路线是弯的,走一圈又回到原点,这与事实中的粒子又不符,所以粒子必然比原质重很多,然而为什么它旋转却依然能保持那样大的重量(密度),这是个问题。台风排出去的是空气,聚集的是比空气重的水珠,那么有什么比原质重呢?粒子是原质的漩涡,粒子转动排出的是原质,聚集进去的应该是组成原质的东西,只有它们才有可能比原质重。

木头遇水膨胀,干燥会收缩,如果木头总是一会受潮一会干燥(一会膨胀一会收缩),木头的组织结构很容易烂掉(这如同反复地折动铁丝可以把铁丝折断一样),所以木头要想用久必须维持不变的湿度。

木头干燥的时候会收缩,但是木头的各个部分软硬不同,收缩程度不同,外表收缩程度也与内部的收缩程度不同,所以木头会开裂,要想木头不开裂,那么就必须有物质去接替水分的位置,所以桐油可以防止木头开裂,举一反三的话应该可以有其他的物质也可以顶替水的位置。

特斯拉赶上犹太资本家们扇动科学的春风,否则他也难成事,我也要感谢土共所制造的崇尚科学的社会思潮,否则我是惨上加惨。科学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没有多方协调基本上是葬送。我没有宣传的能力,也没有做实物的能力……总之我没有跨领域运作,多方协调的能力,我的智力决定我无法掌握多项技能,即使能掌握多项技能,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运用,也就是说我只能完成这个工程的一部分,其他的只能由他人完成,这是一场接力赛。我是最落后的电脑运作着一个最庞大的软件,而你们这些先进电脑却一直处于关机状态,不开机工作的电脑再先进也没用。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47:08 +0800 CST  
余音未了

与其被动地等待中国出现一些划时代的科学家,不如主动让自己成为那些科学家中的一员。研究是残酷的,我们能够承受那要样的残酷,但是很多人无法面对那样的残酷,所以我们注定是孤独的战士,如同我一直都是一个人在战斗,无人伴随。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48:49 +0800 CST  

在传教的过程中必然会有遭受嘲笑的时候,因为人有损人不利己(恶意破坏)的本性,对我们的嘲笑就是这种本性的一个表现,所以大家不必在意那些嘲笑者,因为他们并非我们的传教对象,我们的传教对象会与我们产生共鸣的。我在这传教的道路上历经艰难险阻,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创作与布道,也一直在鼓励别人参与布道,什么叫做呕心沥血?我这就叫做呕心沥血,我今天的呕心沥血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奔向四方!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50:24 +0800 CST  
本来这个地方我的文本里配了很多图的,图太多就不在这里上了,因为用手机各种不方便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51:14 +0800 CST  


幸与不幸

白人在自由主义的毒害下必然完蛋,幸运的是人类文明有我们延续。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52:32 +0800 CST  

我们日思夜想的未来世界有可能实现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干者总是在实现耍嘴皮子的人所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当年说超音速的时候就一大堆人在那里唧唧歪歪说超音速不可能实现,最后实干家证明超音速是可以实现的。技术是什么?技术就是做到所有的人都认为做不到的事。蓝光led灯也这样,所有的人认为不可能,理论上也论证不可能,但是有个日本人做到了。理论上论证不可能的东西被做出来,这说明只有实干家永远做不出来的东西才是做不到的,超光速的命运终究会和超音速的命运一样。我们幻想中的未来高科技世界是可以实现的,但也并非我们干坐着就能实现,事在人为,我们至少要尽我们的能力去助涨科学的思潮,让热爱科学的思潮淹没所有人的大脑……

“我是传教的,我传播的是科学教,我为科学而传教。”这是我的口头禅,这一路走来有鼓励也有嘲笑,我知道在我们所布的道没有形成一种大众氛围之前遭受嘲笑是难免的。我知道只要这个文本能够不断地完善,并且传播有足够的信徒基数,那么科学的火焰就能点燃,这把火一旦点燃,没人能够阻止。如果你愿意加入我们就请使用鲁邦(或其他涵有工匠元素)的图片作为头像,或者在自己的相册中放一些关于鲁班的图片,以便相互识别,如果有自己的创意图片那更好。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2-06 09:53:23 +0800 CST  

楼主:寡人交友不慎

字数:229032

发表时间:2016-01-25 18: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22 16:55:33 +0800 CST

评论数:4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