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家



发现这种花岗石珍品的当初,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为了拓展花岗石市场,在新产品的开发上独辟蹊径,寻找新的花岗石品种就成了公司的一个“尖端课题”。熊勇就生长在这片大山之中,他又有一种探险者的勇气。寻找宝藏就成了他的业余爱好。那时,他已经担任了杨坝区副区长,他就常常利用休息日和罗玲去钻大山,攀峭壁。一天,他们在大山里转悠了一天,正走得饥渴难耐疲惫不堪,在一处山弯歇憩,喝水时,水壶滑落了,水洒了一地。然而,奇迹出现了,被冲走浮土的岩石现出了斑斓的色彩。一个新的花岗石品种诞生了。

有趣的是,当罗元权开着车来运荒料时,却找不到那块石头。后来,这块历经苍桑的花岗石经切磨抛光,竟现出了一幅“老鼠嫁女”图。这块有老鼠嫁女图案的0.36平方米花岗石板材,居然被罗玲在一次博览会上卖到了8万元。

罗元权就停薪留职来帮助罗玲,成为了公司的汽车司机、石材厂厂长和机械工程师。他在部队学的机械修理,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当石材厂在安装机器遭到大城市来的工程师的刁难,将一堆“洋机器”搁到山上时,罗元权挺身而出,凭着在部队学到的过硬技术,终于玩转了这套洋机器,使花岗石加工设备顺利安装完毕,一次试车成功。

熊勇也停薪留职,参加到石材公司的经营中来。现在石材公司的固定资产已达400余万元。

罗玲又通过自学取得大专文凭,在大山里脱颖而出。她对这片大山充满了一种近乎迷信的虔诚。因为是大山养育了她,塑造了她,她也在大山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找到了自己的根。

罗森山雷映春夫妇突然觉得都市的生活变得单调而乏味,没有了忙不完的家务活,没有了需要教导的儿女,甚至没有了大山的阳光,土地的沉静,炊烟的馨香......也就没有了往日快乐、满足、充实的生活。

街道办了一个老年茶园,退休的老人便都爱往那里去聚会,下象棋、打麻将、喝茶、聊天,两个老人就想到那里去寻找一份认可和亲热,于是就轮了班,一人守店,一人去茶园。雷映春去两天,就失去了兴致。知青、农民、大山和大都市已经相距太远太远,可是雷映春不讲这些,她还能讲什么呢?罗森山生性乐观豁达,但是,他也只坚持了一个星期,因为麻将和长牌他都不会,也就和这里的老人失去了共同的语言。

一天,一个70多岁的婆婆来买味精,老人的话多,雷映春就请她坐,听她聊家常。她就说,家里来了一位农村亲戚,又蛮又笨,水龙头开得大,淘米时把米都冲跑了,又去撮米来淘,还是被水冲走了大半。天然气也开得大,一开始就把头发眉毛烧了,后来连铝锅都烧掉了底……罗森山和雷映春就只有听的份,连话都插不上。老婆婆走了,两人还沉默不语,心里不是滋味,仿佛他们就是那个亲戚,因为他们也不懂天然气,他们还是烧的煤球。

这时,他们才觉得,他们并不属于这座城市,虽然他们在这里生活了40年。但是,他们的家却并不在这里,他们只是这座城市的亲戚,他们的家在山里,他们的根在山里。

幺妹却不同,年轻人适应性强,3个月后,她就出徒当了挡车工,还带了徒弟。而让老人不解的是,她几乎每星期都会收到一封远方的来信。收到信,她就会独自悄悄地读,并把信藏了起来。开始两个老人以为是哥哥、姐姐的信,可是她又为什么把信藏起来,而且还神神秘秘地把那些信反复阅读。原来幺女儿恋爱了,恋人却仍然是在那牵动着全家人心的大山里。小伙子叫黄勇,忠厚、朴实,有着大山一样的性格。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分在坪河教书。小伙子的胸怀也跟大山一样宽广,他要让山里的孩子都读书,从而走出大山。

元萍悄悄问妈,妈笑;问爸,爸也笑。这样的孩子,两个老人当然喜欢。可是,一个在大城市,一个在大山林,城乡的差异,文明的距离会再一次隔断一段美好的姻缘,造成一起婚姻的悲剧吗?

两位老人的心里又有了一份担心和忧愁。两位老人也因此悄悄存下了一个期盼:回到远山去,那里才是罗家的归宿。

其实,在罗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6个人中,幺妹的根在大山里扎得最深最深,她下乡时才6岁,6岁以前的城市对她竟毫无记忆,只有大山里才有她童年的梦。从记事起,她就和大山作伴,是大山孕育了她的性格和志趣。她的选择毫不犹豫:重回南江县。

1996年6月,罗森山、雷映春又含着泪,送别了幼女。这一年元萍22岁,在这之前,她在重庆总共生活了10年,在大山里生活了12年。她长大了,有了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她放弃了千万人梦寐以求的大城市户口,选择了养育了她的大山。走出大巴山的元萍又回到大巴山的怀抱。

经过考试,她成为了一位乡村老师,成为了笔架山孕育的又一名“秀才”。

自从幺妹离去之后,罗森山夫妇就真的感到了孤独、空虚和失落。虽然有一个副食店令他们衣食无忧,但他们却并不快活。30多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热热闹闹,喧喧嚷嚷,虽然忙碌、辛苦、焦虑,但是却踏实、快乐、满足。

这时的罗森山夫妇已经60岁了,进入了老人的行列。他们闲下来的话题便大都是那片大山,因为,那正是孩子们成长的时期,也正是他们人生中最丰富的一页。

虽然时时有书信传来远山的信息,虽然孩子经常轮流回来告诉他们南江的故事,但是,现在他们才感觉到,他们是多么留恋那片大山。

1992年,当罗玲的石材公司搞起来,到重庆去接两位老人时,罗森山夫妇就毫不犹豫地跟着女儿返回了南江。这是罗森山夫妇的第二次下乡。

第一次下乡是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安全和生活。

第二次下乡仍然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大山,为了那血肉相连的亲情,为了那梦绕魂牵的眷恋。

当年的一群细娃儿“知青”,如今都成家立业,在这片大山里扎下了根。

大儿子罗元权仍停薪留职给罗玲当厂长。他的女儿罗丹已经18岁了,在南江中学读高中。

二女儿罗元娣也早已通过考试转正,还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现在是坪河小学的骨干教师,二女婿李培万也是老师,是坪河小学教导主任。他们的女儿李玮也在县中学读高中。

三女儿罗玲和女婿熊勇正雄心勃勃地要把南江县的花岗石打入国际市场。他们的儿子熊涛在县中学读初三。

四女儿罗元萍,通过考试取得大专文凭,由坪河乡小学转到杨坝区中学。女婿黄勇仍然是教师,现任杨坝小学校长。他们的女儿黄歆,在杨坝小学读四年级。

回到南江,罗森山夫妇就快乐而兴奋地去拜访过去的邻居,朋友和领导,10年岁月流逝,但山里人却淳朴依旧,家家都煮出喷香的腊肉,捧出清甜的包谷酒,像当年欢迎他们下乡一样,又送给了他们最珍贵的友谊。

老朋友都戏说:“老知青”硬是有感情,62岁了还来当“知青”。雷映春说:做梦都在想,舍不得呀。老朋友说:有缘。

你命中带山啦。有人就排开了他一家的名字:说罗森山就是“落深山”,说雷映春就应该是“来应村”,说罗元权只有山上才有源泉,说罗元娣就落在了“原地”,说罗玲就落在了“山林”,说罗元萍就更应该落在“坪河”。

采访结束了,依依不舍地离别了大巴山,告别了频频挥手的知青部落的知青们。蓦然回首间,猛然醒悟:

时代和岁月虽然非常严酷,但命运之神却始终紧握在这群扎根在大巴山中的知青们手中……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09 08:25:16 +0800 CST  
无 题

任秉舜

有时突发奇想,应将虱子列入濒危灭绝物种之列,浩大的种群,仿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建议有关部门加以保护。说到这里肯定有人骂我是神经病。

那时候大多数人身上都生过虱子,论规模,我们班的哥儿几个为善养者。按宋小峰的辩证法,有与没有是内因和外因的必然。内因,只要勤换洗衣服,保持身体清洁。外因,少和班里的某些人接触,换句话说,就是篱牢犬不入,二者结合起来就能避免。宋小峰就没有虱子。应该有,应该没有虱子,在班上一次讨论一个现实的问题上跑了题,竟大打出手。

宋小峰和我同年到内蒙兵团,同一个班,并睡一条炕上。宋小峰高个儿,白白净净,长得斯文。同样的“兵团绿”军装,穿在他身上,板板实实,笔挺得体,衫衣的领子、袖口没有一丝污迹。就连摆弄康拜因收割机时穿的工作服,也是干干净净。每早洗漱和大姑娘绣花那么仔细。不管天冷天热,睡前总是把身子擦洗一遍。床单铺的平展,被子叠的整齐。想坐哪,准会从口袋里掏出块专用的手绢,双手“啪”的一抖,铺好再坐。正课之余,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洗涮衣服。

最看不上宋小峰作派的就是副班长张旺,说他洁癖,嫌他臭讲究,没和他的家庭划清界限。宋小峰见张旺脖梗上或手背上趴着虱子,嗤之以鼻,说他脏,没有做人起码的素质,俩 人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劲头。

9月中旬,连里传达上级、上级的上级转发下来的文件,进入一级战备。要求背包打好,着装睡觉,随时准备投入到苏修对我突然袭击的反攻战争中去。(后来才知道林彪叛国投敌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十多天没脱衣服睡觉,张旺身上的虱子更加狂獗,我是直接受害者,我俩是“一帮一、一对红”的对子,铺盖挨着。班上的其他人也生了或者被传上虱子。开始,觉得身上刺痒,后来也就习惯了,真是“虱子多了不咬,账多了不愁”。宋小峰不在其列,不论是多紧张,擦洗身子,换洗衣服雷打不动。战备警报解除,脱下衣服,我衬衫的衣缝里有若干蠕动的活物,有的正在衣缝里尽情的交媾,它们产下的后代豆腐渣似的藏匿在衣缝里。宋小峰见班上多数人生了虱子,把被褥晾出,狂扫多遍。把衣服用开水烫,再用凉水激,如临大敌。对他极度敏感,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张旺这人忒操蛋,趁宿舍没人,把宋小峰的被子抖落开,从身上抓到的活物放进去,再把被子叠好。这事是张旺偷着告诉我的,让我不要声张。

宋小峰发现自己被子里有了虱子,气急败坏,当晚把被子拆了。休息天,跟着去师部的车,买回两包六六粉,把所有的衣服都撒上药,又把他铺位周围撒上六六粉,以防他人的虱子越界,大家说他做得太过分。

连里让我们讨论“怎样才能阻挡苏修的突然袭击”,说着说着走了题,最后说到宋小峰有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瞧不起劳动人民,把自己同班里的人对立起来。说他外表干净,心里却脏得很。宋小峰也不是省油的灯,口中振振有词,举出很多例子进行反驳:江姐就义前穿上得体的衣服,把头梳理整齐,这是不革命吗?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穿着讲究,就是资产阶级思想?说像张旺之类的人,是给社会主义抹黑。张旺说宋小峰是反动谬论,宋小峰说张旺是混蛋逻辑。越说越激烈,越说越出格,宋小峰一拳打在张旺的眼眶子上。张旺大怒,把宋小峰按在身下一顿暴揍。班里的人偏向张旺,小峰不敌张旺,看打的差不多了,才把他们拉开。俩人气喘吁吁,脸上带着伤,谁也不服谁。

俩人打架,连里得知,责令他们做检查。经了解,打架的起因是虱子。再了解,不单是我班,其他班,包括连干部和平时装着温柔的女生们也都生了虱子。连长指示:炊事班做饭之余,用伙房两口十六印大铁锅烧开水,以班为单位,依次烫煮衣服,以绝虱患。

伙房热闹起来,各班把需要烫的衣服集中起来,放进大铁锅里。棉的、绒的、布的;白色的、绿色的、黑色的;外套、内衣、裤头煮上个巴小时,再用冷水激,水里顿时漂起一层芝麻状的虱体。女生们腼腆,怕男生们看到,利用夜间进行煮烫。每锅衣服烫煮后,锅沿上留下一圈厚厚的污物。伙房里散发着一股酸臭的味道,令人掩鼻。炊事班的弟兄们把锅洗刷后继续蒸馒头,炒菜。当然,这次煮烫活动,不包括宋小峰。

宋小峰病了,神经性呕吐。他说,一想起伙房大铁锅煮的衣服和留在锅沿上的污物就想吐,而且呕吐不止。卫生室给炊事班下了宋小峰病号饭的单子。病号饭不是大铁锅做的,病号饭除了面条汤,就是片汤,一顿能吃几个馒头的他,几天下来,瘦了不少。张旺解恨地说,是他饿得不疼。

连里死了匹马,连长让张旺几个人给挖坑埋了,张旺觉得可惜,解下死马一条后退,晚上在宿舍用脸盆给煮了。马肉的香味,不单是我班的,还招来不少外班的人,都说好吃。宋小峰经不住大家的劝,连续几天清汤寡水的病号饭,加上马肉香味的诱惑,也从盆里捡了几块马肉吃了。吃完后没多长时间,小峰觉得胃疼,到卫生室要了几片胃药,吃下不见效,疼得淌出汗来,捂着肚子嚎着:“我怎么这么没脸,嘴怎么这么馋,非得吃两块马肉呀,我真是小姐身子丫鬟命啊。”整闹了一宿。天亮后,连里安排车把宋小峰送到师部医院。

在全连大会上,连长把张旺和吃马肉的人闹了一顿:嘴怎么这么馋,是连里的伙食不好,还是故意出连里的丑?警告,再出现类似的事,要严肃处理。

宋小峰是胃粘膜出血,一个月后,出院回连队,像换了个人,外套上有几片汤渍,衬衣也不如以前鲜亮了。他说,医院的被子脏得很,虱子比张旺身上的还多,伙食和连里的相比,差多了,大米饭里吃出过耗子屎。

有人告诉他,脖梗上趴着一只虱子,宋小峰很自然,也很准确的把虱子抓下,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盖把虱子挤死,在衣服上蹭了蹭。“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改造人。”他用辩证的观点感慨地说。

这东西写完,还没有题目,我准备去秦皇岛找宋小峰讨论一下,“有与没有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然后再定题目。先暂时命名为“无题”吧。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14 08:37:48 +0800 CST  
永远的知青
树新

北京知青王晓琴是空军的女儿,父亲是解放军的首长,母亲得癌症不幸去世了。党中央为了照顾在岗的父亲,让王晓琴回到北京去照顾爸爸的生活,这样王晓琴就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五团可以调回北京了。连里的同志们得知王晓琴要回北京都替她高兴。那天中午,食堂组织了简单的小宴会,炒上了四个素菜,揉上了大馒头,喝上连队自己烧的白酒,大家正吃着高兴的时候,指导员从外边匆匆忙忙地跑进了屋里,大声地嚷嚷:

“别吃了别吃了,山上着大火了,把人工林烧了。这火烧的非常凶,眼看就到乌苏里江边了,如果越过了边境,烧到了苏联,那要惹起中苏边境的争端的。沈阳军区命令我们四师各个团,一定要下决心把这场大火扑灭在我们这一侧。”

大家听了这个消息,纷纷放下碗筷,站起了身子,很迅速的就上了一个大卡车。就在这个时候,王晓琴惊呆了,她自言自语地说:晚上我就坐火车从三棵树倒车回北京了,可是我正在中午这个时候着大火了,我能等着回家不去打火吗?我是咱们连自己培养的党员。

説着说着,她从衣袋里掏出了自己调转的手续,掏出了钱,从手腕上撸下了手表,告诉司务长,这些东西,就放在你这儿,我去打火,打灭了火回来,晚上我还要上火车呢。就这样,她也急忙匆匆的跑出了食堂,追赶着连队的大卡车,和战友们奔赴了火场。

全连的同志们奔向了火场,眼前是一片火海,这火烧的天连火、火连天,一大片。怎么办?怎么办?

老团长高声喊着:别着急,别着急,不要跟着火跑,咱们退回来,烧出一条火道,让这个火和大火迎一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扑灭火。光靠着拼命的打,火是扑不灭的。

王晓琴和战友们退出了火线两公里之外,点起了新的火来迎这野火。点着点着,风向变了,就把他们整个这一连的人卷在了火海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老团长高声喊着:脱下衣服,把头包住,迎着火跑哇,迎着火跑。大家脱下衣服包上了头,迎着火跑着跑着,不知跑多远,大家都跑回来了。可是当清点人数的时候,连里少了十四位战友,其中就有王晓琴。

这还了得,老连长说,赶快去找人,赶快找啊。大家放开了嗓子呼喊着战友的名字,呼喊啊,呼喊得嗓子都喊破了。十四位战友没了踪影。

到了第二天,在打扫火场的时候,他们看到十四位战友都倒在了一片烧的黑乎乎的草地上。十四位战友的遗体被烧成了一米长左右的一堆木炭。他们哭了,他们喊着,他们不相信这是事实,怎么能这样,像一场噩梦变成了现实一样。

王晓琴和十三位战友,为救国家的财产牺牲了。这件事震动了沈阳军区,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同志听到之后惊呆了。

我也参加了这场灭火,我也参加了十四位烈士的送葬。我们一大片知青和老职工站在庆丰农场的山坡上。为了让这十四位知青的亲人,不能看到他们的亲人烧的这个样子心里难过,把他们早早的就下葬了。

这时候大家都在等啊,等啊,在等什么呢?突然从天边传来了轰轰的声音,来了,来了一架直升飞机,慢慢落在小东山的旁边。直升飞机的门打开了,从飞机上走下了两位老人,穿着军大衣,相互搀扶着。他们来到这个坟地,没有直接来到女儿的墓旁。两位老将军围着这十四位死去的烈士的坟墓,一圈一圈绕着不停。最后陈锡联搀着这位老人——王晓琴的父亲来到了王晓琴的墓前。王晓琴的父亲、陈锡联将军他们是久经沙场的革命将军,他们亲眼看到过很多战友就牺牲在自己的身旁,他们没流过泪。可是当今的老将军,他们两人满脸都是泪水。王晓琴的父亲慢慢地弯下了腰,让警卫员拿出来一块崭新的布,把王晓琴坟头的一块黑土拿了起来,放在布上,慢慢地包上,然后把这块土揣在了怀里,紧紧地抱着。陈锡连搀着王晓琴的父亲转过头来,一步一步又走向了直升飞机。飞机飞了,慢慢的像一个大鸟,变成了一个小点,最后消失在蓝天白云中。

我们知青战友望着飞机,望着眼前王晓琴的坟墓,望着十四位战友的新坟嚎啕大哭。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在筹建知青博物馆的时候,又来到了四师三十五团,现在庆丰农场东面的小山上,王晓琴等十四位知青烈士的坟墓修的完完整整,旁边栽上的小松树已经长成了大树。

老场长告诉我们:这十四座坟,每当过节的时候,连里的乡亲们都会给这些人上坟,因为这十四个人是俺连里的亲人,更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榜样啊。他擦了擦脸上的泪,跟我们说,我们要把王晓琴等十四位烈士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代一代人讲下去,因为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知青。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16 09:50:24 +0800 CST  
社会总在进步,历史总是向前,旧的东西总在消失,新事物尽出不穷。
现在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行进在新征程。
我们不会忘记过去,为的是更加大踏步向前。
知青作为前四十年的产物,现在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当年的知青,才回忆起过去的岁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方知今日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感谢带领我们前进的伟人,我们尽自己力量,将社会建设得更美好。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19 08:40:15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20 10:06:16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21 08:48:40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22 09:06:13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23 07:14:09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24 10:00:56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25 10:14:29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26 09:31:02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27 08:06:31 +0800 CST  
欣赏佳作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28 11:21:06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29 11:24:31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1-30 15:21:18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2-01 13:11:59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2-05 10:15:55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2-06 14:44:43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2-09 10:41:00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ty_娃哈哈978  发布于 2020-12-12 11:29:50 +0800 CST  

楼主:ty_娃哈哈978

字数:144822

发表时间:2020-09-05 19:33:1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4 20:09:00 +0800 CST

评论数:9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