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资本论》

(续前)
为什么说打造出金融王国、金融帝国就意味着它的末路呢?
因为,这个时候,它已经脱离了它最初的职责:即离开商品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我们现在称为实体经济),进入了一个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发生直接联系的、纯粹对货币及相关金融衍生品进行买卖的领域,就是像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银行业、投资投机行业等等我们现在称之为金融行业的那些,在这些地方,货币,不再主张自己的代表商品的权利,也不再主张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只是与它自己的代表物发生关系或者与其他国家的货币发生关系。
在这些地方,它根本不需要像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那样,转一大圈儿,才能生出更多的钱,而是纸对纸的那种。我说它从实体经济中跳将出来,自行玩耍。
我觉得,从事这些行业,就和从事赌博行业,从事玩网络游戏行业,差不多,都是靠玩乐赚钱的行业,所不同的主要是玩的对象不同而已。当然,还有玩家的水平的差别,像郎咸平教授所说,在这些行业从业的,都是些高智商的人,一般的人是混不进去的。还有玩的筹码的差别,这个行业的玩家们玩的都是大手笔,惊险刺激。当然,小打小闹的,也是有的,但,进去后,变成大鱼食的可能比能赚点鱼食的可能,要小多了。这一点,中国股民是深有体会的。
而这时的它,就不仅是有玩忽职守的可能了,它其实是离完全被分离出来也不远了。因为,它在这里,就只变成一堆数字了,玩家玩得,其实不过是个数字游戏。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1 16:42:31 +0800 CST  
我说说我为什么觉得它就是一堆数字。记得好像是刘晓庆就说过,对于钱多的人,钱那就是一堆数字而已。好些人不喜欢她这样说话,倒不一定是不赞成她的话。就是有些不舒服的感觉吧,像大家现在所说的仇富那种东西在作怪吧?我觉得,她说得还真对。
你说钱对我们都有些什么用处?我们穷人体会不到富人,像刘晓庆所说的那种富人那种感觉的,因为,我们的钱都是要用来生活:维持现在的生活,预备将来的孩子的教育、疾病治疗、养老等等,可能还嫌不够呢,它怎么能变成一堆无意义的数字?其实,当你所拥有的钱远远超过你的这些生活需要之后,那多余的部分,对你,真的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了。刘晓庆说它就是一堆数字,一点也不夸张。
我觉得,你要是硬要给它一种意义的话,也许,它的意义是可以证明你会赚钱、能赚钱,或者,它可以满足人的贪得无厌的胃口,它可以为你带来更多的钱,它可以让你因为有钱而成为社会上人们羡慕的对象,可以因为财大气粗而可以获取更多的虚荣、更多的权利,甚至可以对别人颐指气使乃至生杀予夺等等。当然,如果你对这种个人的贪欲、个人的利益厌倦了,或者你是个高尚的人,你可能会用它来做一些慈善事业,帮助别人,那就是伟大、高尚的。但,只要这些钱还在你手中,那它就是一堆数字。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1 16:51:54 +0800 CST  
在这些领域中的钱,还正是像富人们那些多余的、只剩下数字的钱,只不过是从社会再生产领域,也就是从实体经济领域中多出来的钱,不拿回实体经济领域去用,它就是一堆数字。大家对它做的,也就是一种游戏。所谓的货币战争,与CS、、黑客帝国、魔兽争霸等等的区别,只在于所用的媒介与游戏内容不同。巴菲特,是金融投机游戏的高手,而Sky是网游高手,而且,能达到这样高手水平与级别的人很少。当然,游戏中的赢家赢得的东西,也是不同的,巴菲特赢得的是令全球人眼热的巨额钱数,当然,也意味着他有更大的对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毕竟,钱,还没有与商品脱钩,它只是换个地儿玩玩,它的权利还依旧在,啥时候想回来,啥时候就回来,回来后想干啥就干啥。所以,这个游戏才成为一种最高的智力游戏,而且玩家是高手如云。人们是趋之若鹜。
它为什么能从实体经济中分离出那么多可供游戏,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我觉得,它的能够脱离肉身,还在于它的另一个特性。当金钱货币转化成纸币后,它就有了一种如如来佛般的自如之功,一会儿膨胀,一会儿紧缩,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搞得被代表的无可奈何,而且,这本来的主人,还处在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实体经济常会无故被拖累。最要命的,它只要留下一小部分,就可以保证社会生产(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我觉得,实体经济占GDP的比重,可以证明这一点],而日益膨胀的它们,则满世界窜,满世界地搞投机,造泡泡,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1 16:53:17 +0800 CST  
作者:红尘独步 回复日期:2009-03-01 17:12:58
马说: 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创造了价值.
马又说: 只有用于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
马还说: 商品价值是靠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于是劳动创造了产品,而产品不拿去交换是不能变成有价值的商品的. 既然劳动创造的产品不拿去交换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不用来交换的产品不产生价值,但这些不交换的产品同样凝结着人类的无差别劳动.

那到底是劳动创造了价值还是交换创造了价值?!
=====================================
我感觉,创造,肯定是劳动创造的,但劳动创造出来后,要是不通过交换卖出去,自己享用了那个劳动产品,比如我们自己做的饭吧,自己吃掉了,如果用我们平常用的价值概念,还真的不能说这饭没价值。不过,要用马克思的那个价值想想,反正是吃到肚子里去了,它费了咱多大劲儿,花了多大功夫,对它到我们肚子里后会怎样,真的没有什么,顶多是吃的时候的感觉与咀嚼的容易与否等等,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算算自己吃的这饭值多少钱,就是算了也没有意义,它喂饱了我们的肚子就行了。我觉得马克思的意思或许是这样的。并不是说花在它上面的劳动没有使用价值,而是说它对我们只有使用价值,别的不用考虑,考虑了也没用。
而假如我们做出来的饭不是自己吃,要拿来卖钱,那就要卖给别人(当然,你也可以硬说,卖给自己,但这真的,也没有意义),那么,它就有了要算算卖多少钱(在物物交换的时候,是算算咱可以换来点啥,换多少)。你不能说,好,我想要一件上衣,我的饭就要换你那件上衣,这种交换,不会是信口开河,随便说说就行了(像那种什么霸之类说,我就给你这些行了,或干脆就不给钱,强买强卖那种,是不算的,要算公平交易那种,双方都认可的),它总得有个标准之类的,大家认可的算法,可以保证交易的公平合理吧。
马克思认为,这个东西就是生产产品时花费的劳动,马克思把它叫价值(说实话,我真觉得他是不是应该给他起个别的名字,这名字和我们理解的价值相差真的太大了),很多人不同意,那么,它还能是别的什么呢?
关键是,人类都交换了N多年了,都说,买卖公平啥的,你说大家是怎么定出怎么换的?马克思说,那要看你生产产品时花了多少劳动时间(当然,马克思说你哪一个人生产时花了多少劳动时间,那还不是那个价值,得是整个社会生产这个东西的人们,平均要花多少劳动时间。不能照那个多的,也不能照那个少的计算,而是按平均的算。)
也许,他没这么说的时候,大家还真没想过自己的价是怎么定出来的,而且,好多时候也还真不是自个儿说了算的,得参考参考别人的,做买卖的人都知道这个吧。但大家到底是根据啥算出来,而真没有人说得清。
其实,你买来原料,做出新产品,要卖时,你一般是不是想想买料花了多少钱,自己花了多少工夫,需要卖多少钱自己才不白耽误工夫?还有咱平常说的工夫钱。这些是不是可以证明你那在原料之上多出来的钱是哪来的?而你要算整个产品的钱,是不是要带上原料的?卖你原料那个人卖的钱,是不是也和你卖给别人一样呢?所以,这样推到根儿,那么,凝结在产品里的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凝结在其中的全部人类劳动”。而这只有卖给别人才有计算的意义,也才能实现。
我是这样看的。真绕。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1 20:56:11 +0800 CST  
作者:g273968812 回复日期:2009-03-01 17:17:56
价钱高,就等于高尚!现代人的认知,还真是高!
高尚与高贵的,不再是灵魂!我不知道,社会要把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后代,引向何方!我也不知道,人类将走向何方!
----------------------------------------------------------

===============================
谢谢,请多提宝贵意见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1 20:57:32 +0800 CST  
作者:红尘独步 回复日期:2009-03-01 17:20:19

还有马主义者总喜欢用"宏观科学"来标榜马理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宏观"的定义,"宏观"是相对于"微观"来说的,是无数"微观"的集合.

既然旧的马理论连当今很多"微观"事物都无法科学解释.那这些旧理论还能算是"宏观科学"吗?

人要学着与时具进,既然旧的东西不适用了,就要改良,如果无法改良就要放一边去.
===============================
同意。不过,我觉得,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要是还能用,特别是还好用,也可以用?老子更老的,大家不是觉得他还挺好,甚至更好?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1 21:09:28 +0800 CST  
继续我的自说自话(有网友批评说我的帖子只有我的自说自话和一些争论,说实话,头一次打理帖子,我还真不知怎样打理,如果大家有好的办法和建议,欢迎大家告知,谢谢)

结果呢?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就来了。
马克思说,经济危机就是过剩的危机,剩是什么?也就是满了,盛不下了,要溢出来;也就是足了,够了,而且还多了。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只有生产过剩的危机,还没有金钱过剩的危机,不过,金钱只要它还能代表商品,那么,过剩的,显然也还是生产的过剩,只不过,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而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产能力过剩(当然,应当排除通胀部分,即纸币的虚空部分,我觉得,它也是泡泡,可以称纸币泡沫)。而我认为,这种生产能力的过剩,就标志着,共产主义所需要的生产力条件的基本成熟。
当然,马克思那个时代,还不是这样,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的问题。而且,马克思认为,那时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是生产出来的东西,相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不足的过剩。一方面是产品的大量积压,而另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贫困。其实,美国电影对上世纪初期那次大危机下,工人等百姓的生活也有很好的再现。但是,现在的危机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我感觉,真的不会出现那么恶劣的状况了。毕竟,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当然,你说贫困地区如非洲的贫困,也许也可以证明这是相对的过剩,但从世界整体水平看,特别是从华丽丽的世界平均数字看,我觉得,应该是达到,或正在达到那个绝对过剩的水平。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0:16:23 +0800 CST  
困扰当代社会的就业问题,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995年9月,戈尔巴乔夫、布什、舒尔茨、CNN总裁、太阳公司高级经理、惠普公司老板等,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界的精英在旧金山费蒙特大饭店集会讨论21世纪的世界。与会者把未来简化为“20:80”的一对数字和一个“靠喂奶生活”的概念,即启用有劳动能力居民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而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被弃置不用,80%希望工作的人都没有劳动岗位。未来的社会轮廓将是富裕国家内将不再有数量上值得一提的中间等级。这就是所谓“全球化陷阱”。(摘自韩德强先生的一篇文章,可惜我找不到文章题目了)
这个20%与80%,到底说明了什么?
它其实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这样的一种程度:
有20%的人从事生产服务等劳动,也就是只要20%的人,从事劳动,就可以养活地球上所有的人,他们的劳动,对于满足这个社会上所有人的需要已经足够,“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这肯定不是说,只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可以满足社会的所有需要,也应该包括哪怕是奢侈一点的需要吧。已经足够。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0:19:09 +0800 CST  
而按我们现在的思路,它其实还是说,这个社会只能为20%的人,提供全日制的就业机会,而必定有80%人,失业。那么,这80%的人怎么办呢?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他们是社会的多余,需要种种的人道的、不人道的办法,把他们清理出地球,或从现在起,就要人为地拒绝新的生命(人)的降生,实行更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其实,如果没有这80%人的消费,那么,只有那20%的世界,那就不可能有什么繁荣可言。所以,世界精英的话,不是说地球只可以承载起20%人的生存,而是说,20%的人的劳动,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100%的人,都是地球的需要,是世界的需要。
我觉得,现代人控制生育的思维、眼光,真的是既自私又短浅。当然,现代人,对自私,那是,怎么说呢?如获至宝,甚合我意,对它就是觉得宝贝得不得了,怎么也不舍得动,更不会舍得扔,所以,为了一己之私,真的是可以谁也不顾,当然就会想出减少人口,唯我独存的道理与办法了。而且,明明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容,还美其名曰:“地球无法承载”!
地球是什么?大自然,是自然的财富,人类的立足之地,生命的共同家园!而现在,是人类要独占,并且是分而占之,而且,在他们心中还是越少的人占,越好,因为,那就意味着每个占领者可以占有得更多。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0:22:22 +0800 CST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私人占有之心。且不说,这种私心,这种思维主导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可以维持发展多久,这种自私的、短视的观念,能不能解决 现在 我们所马上就要面临的这80%的人的就业,从而生存问题——因为,依我们现在的政策,没有就业,就意味着难以为生,啃老,啃别人,如果可以,尚且有得啃,如果连这也啃不着,怎么办?我认为,不转换我们的观念,不丢掉事事以己利为重,不丢掉贪婪占有之心,是没有希望的。
很多人会认为,丢掉私人占有之心,就是丢掉私心,就会丧失自己的利益,这其实,就是一种误解。你以自己的一己私利为重,盯着别人,生怕别人得利多而自己得的少,处处算计别人,处处阻止别人的所得,而你可知,别人也是这样地对待你,你算计别人,别人也在算计你。“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这句古语,一针见血,比较得严厉些。温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的潜在的意思,其实也是佛之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报应,也就是一份,怎么说呢,与你行为相适应的,一种,自然或人对你的所作所为的回馈反应而已。虽然,我不相信佛说的因果报应,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有关系,向来都是相互的,它从来不是,也不会是单向的。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0:23:30 +0800 CST  
会想到《爱因斯坦的圣经》一书对物理学规律的俏皮描述。它对物理学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这样解释:“这个定律表明了在所有的神圣与凡俗物间的游戏是公平的”,“你怎样待人,人也怎样待你”。而后面这句,正是《圣经》中的名言,作者甚至认为它不仅是一条“基本的为人准则”,而且,“这个准则也许是所有道德教条中最伟大的一条”。
可见,全世界的人们,古今中外,对有些东西的认知,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
而恰如,你不是以私利当头,“一事在前,先替自己打算”,而是相反,处处替别人考虑,对别人谦让一些,对别人帮助一些,那么别人也会处处为你考虑,处处替你着想。你帮人,人也帮你。当然,贪小便宜,甚至以此欺负你,占你利益的,有没有?有,但绝不会是大多数。而且,对付这样的小人,不仅有社会舆论让其难以为继,而且,你也可以在让过他之后,在他屡教不改时,结结实实教训他个老老实实。(不过感觉,他也许不用你亲自教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1:43:18 +0800 CST  
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你还会觉得老子的话,很矛盾吗?而这,才是良性循环(前面那种,换来的,是恶性循环),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才能同心同德,劲往一处使,最少摩擦与阻力地前进。我始终相信,这样的发展,才是最科学的发展,而其发展的结果,将是必然的,又好又快。是全社会的,从物质到精神,全面的,优质的,和谐顺畅。一个只有相争,没有相让的社会,会更加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和谐,我是不信的,打死 我也不信。看看我们常会看到的互不相让的牛人、牛车及后面跟着的长长车队吧。
理想社会,其实是不难实现的。
放下私有之心,治疗近视。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1:46:23 +0800 CST  
好象,跑远了。再回头说

那80%的人,怎么办?上面,我已经说了两种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的取向与可能结果。我认为,关键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私利的问题,因为,有私心,有私利,真的也没什么,这确实也是很自然的,放下放不下自己的私利,也无所谓的。关键的,其实是你怎样对待它。我觉得,我前面说的不以私利当头,反能成其私,也就包含了私利的合理存在。我所认为的优先为别人,多帮助别人些,也不是否认人的私利,不是说,你一定要放弃自己的私利(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的私利,也就是人们的生存资源,我说过,其实已经达到了足的程度,也就是到了没有必要你争我夺的地步)。我认为,不论这可不可能,都是没有必要的,至少,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
我们要抛弃的,是一种 私人占有社会(或自然)财富的那种欲望,贪欲。是那种对物的无限的贪欲。我认为,对自己的私利的满足,是要适可而止的。人类现在种种的问题,种种的痛苦,其根源不是有欲,而是纵欲,是对自己的欲望的不加节制,甚至“发扬光大”,是对物的过分贪欲。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1:47:30 +0800 CST  
知足常乐。 何谓足?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限度。吃一个馒头就饱了,而且,馒头的数量正够大家吃,你非得吃一个还要占一个甚至更多,问题就来了。适可而止的意思,也就是,不要多吃多占。你占那么多,也没多大意思,除了那种以后再谁也吃不着了的情况。想想看,如果每顿的馒头都够大家吃,哪一顿也少不了,你那多占,还有什么意义?
你说,物质财富,生活资料少、不足的时代,你占点,多占些,以备短缺之需,可以理解,也不能说不应该。其实,也不能说就应该。咱不说别的,就说在自己家里——小家,与大家对应的,如果穷得,也处在这样不足的状况下,我们家里人会怎样做?把家里本来就不足的东西,由哪一个人独占、独吃?还是大家凭实力抢了,谁有本事占多,谁就多占?还是,另外一种共享?我想,对大多数的家庭而言,肯定会如结拜兄弟那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且,丝毫不会更加逊色,而且还会老弱病残优先的。更多的甚至会是相濡以沫般的,深情款款,共生共享。
但是,在现代社会,真的会让人生出很多的无奈,很多的感慨的。富是富了,而且是衣食无忧;聪明是聪明了,信息爆炸,思维活跃,啥都敢否定,谁都不放在自己眼中。可总会有种,让人觉得没长大,长不大的感觉。
有些认知,真的是让人很无语的。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1:49:43 +0800 CST  
我就以相濡以沫为例。
有人对相濡以沫,也做出了骇人的最新解读,对它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当然,这也别太责怪他们,所谓饱汉不知饿汉之饥。对此持否定态度的人,好像是说,这不应当成为人们的好选择的,好的选择,是应当争取,如江河湖海般的宽广水域的,而不必在意那么一点点泡泡。
看似非常之有理,但,他却忽视了这种相濡以沫之款款深情的基础:那就是,短缺!就如同富足之前,我们人类的处境。江河湖海之宽广深厚的水域,哪条鱼儿不想?但对于那不得不相濡以沫的鱼儿,那是根本无法企及,根本无法得到的。它们的处境,是不仅得不到江河湖海,甚至连一点点儿水儿都得不到。在这种情况下,请注意,这个典故,这个说法,你要理解它的深义,那么就不得抛弃、离开甚至更改这个前提,在这种处境中,有两条鱼儿,面对即将来临的、不可避免的干渴而死,它们是选择各顾各,自己在那儿张嘴等死,对对方不管不问,不理不睬,还是相互依偎,相互安慰,相濡以沫,生死不离,相互鼓励,共同坚持,款款深情地“携手”走完这最后一段生命之路?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1:50:54 +0800 CST  
这样的不同选择的两对鱼儿,谁会拥有最幸福的完美一生?我所以说是一生,是因为,当生命的最后关头,还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可以推理它们之前的生命旅程中,它们是怎样相互对待的。其实,我们的祖先,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是要不要,或怎样改变那无水的必死处境的,而是要告诉我们 绝境之中,从而一生之中,我们应当怎样相处,我们应当怎样相待。
会想到在那个绝地反击帖子里,大家对农笑非的妻子的看法。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人儿,不是更容易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共创美好生活吗?!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1:53:47 +0800 CST  
作者:ganmin1982 回复日期:2009-03-02 21:55:54


有思想的女生,

此贴要顶。

我也很喜欢马克思...
======================
谢谢,您过奖了。我只是说说心里话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2 22:00:23 +0800 CST  
作者:只是一个数字 回复日期:2009-03-02 22:59:32
======================================
唉,你说的太好了
我都有些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了。说实话,我还真没指望我就能看到共产主义的全貌,那怎么可能呢,不过,就是从马克思那里了解了点信息,也就是他所说的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我信。而这些年,因为我的一些感觉与想法,我觉得,我信的理由还挺充分的,就想和人说说,但,除了同事与老公和孩子,我又没地儿说去,而听过我说的一些东西后,他们又觉得我应该说出来,让更多的人听听。我觉得天涯人多,也许会有人会听,就跑这儿说来了
当然,我是知道自己的傻的,不过,不说也证明不了自己的傻。但我也觉得,我的有些话还有点道理,兴许会对谁有点帮助,就很自大地来说了
你说共产主义和我们没有关系,我觉得,也不完全是的,未来的社会,那肯定是我们子孙后代的社会,即使不能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个比较完美的理想社会,至少,我们不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个啥资源也没有的空壳,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
就是觉得,我们必须改变了,不管是为了什么,哪怕只是为我们自己
而我又觉得马克思告诉了我们一些向哪个方向改变的信息,所以,我就把我认为是我读到、感觉到的信息,说出来,希望大家也多想想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未来
我知道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但我觉得,我的话,也许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也许,大家都来想,就可以想出好的办法来
这就是我的目的,我是因为兴趣,是因为,怎么说呢,一种如我的名字般的傻气,而做这件事的,只是幻想可以于人,于社会有所帮助
见笑了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3 00:04:32 +0800 CST  
我儿子今晚和我说的他们学校的情况,让我更觉得,我这个傻傻的做法,起码是没有错的
至少,为了他们,我也要把我的一些想法说出来
我在这里说《资本论》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一份比较理想化的东西,一种也许会为大家所耻笑的,我自己觉得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东西,我真的是为这些可能大家会觉得傻傻的东西而说的,而且,我是用自己的心,在说,而且,说良心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似乎成了当今的笑话,但,我不相信,就再也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践行了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3 00:17:05 +0800 CST  
最后这句话,怎么觉得表述得很不对劲
我的意思是,我相信现在还依然有人坚持这种信念,并身体力行
楼主 张吉诃德  发布于 2009-03-03 00:22:30 +0800 CST  

楼主:张吉诃德

字数:377375

发表时间:2009-02-27 04: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5 11:53:08 +0800 CST

评论数:40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