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春秋:读春秋 无障碍

鲁国再次侵伐邾国
(第4句)秋,伐邾。(桓公八年秋季,鲁国侵伐邾国。)
这是自鲁隐公以来,鲁国第3次攻打邾国。
(第5句)冬十月,雨雪。(桓公八年冬季十月,鲁国下大雪。)
周朝的十月,是夏历的八月,这还不是下大雪的时节。古人认为,这反常天气乃阴气太盛,是战争的征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2 19:19:23 +0800 CST  
周桓王迎娶王后
(第6句)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周天子的三公大臣祭公来鲁国,然后到纪国迎接王后季姜。)
祭公是周天子的三公之一,现代表周桓王到纪国迎娶王后季姜。《春秋》用一“遂”字,指周桓王这次娶王后,是鲁国做的媒,媒说成了,祭公就能顺利到纪国迎接王后了。
纪国受到齐郑二小霸的威胁,为了自救,嫁女给周桓王,不失为一个好对策。这也许是鲁桓公的主意。鲁桓公六年,纪侯朝鲁,请鲁桓公帮忙向周桓王求助,但鲁桓公表示无能为力。也许妨于情面,便想出为周桓王做媒的对策,建议纪国把女儿季姜嫁给周桓王。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2 19:19:52 +0800 CST  
周桓王立晋缗侯
《左传》补记:“八年春,灭翼。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
鲁桓公八年春季,晋国曲沃武公灭亡翼城。冬季,周桓王命令虢仲讨伐武公,武公退回曲沃。周桓王立晋哀侯的弟弟缗为晋侯,晋缗侯成为晋国第17任国君。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2 19:20:21 +0800 CST  
九、鲁桓公九年(周桓王十七年,戊寅年,前703年)
原文(共4句):桓公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夏四月。秋七月。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
札记:《春秋》记载鲁桓公九年发生只有2件大事,共29字。缺少夏秋两季内容,《左传》有所补记。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3 07:10:28 +0800 CST  
季姜嫁到
(第1句)桓公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桓公九年春季,纪国的季姜嫁到了京师成周。)
纪国季姜去年十月出嫁,今年春季才嫁到京师,可见周天子娶王后也不大容易,呵呵。
(第2句)夏四月。(桓公九年夏季四月。)
(第3句)秋七月。(桓公九年秋季七月。)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3 07:10:59 +0800 CST  
楚巴伐邓
《左传》补记:“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yōu)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聃甥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斗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鄾人宵溃。”
巴国国君巴子派使臣韩服向楚国报告,请求与邓国结为友邦。楚武王表示赞同,派大夫道朔带领巴国使者到邓国聘问。但这时发生了意外事件,邓国南部边境的附庸鄾国人攻击他们并掠夺他们的财物,又杀死了道朔和巴国使者。消息传来,楚武王大怒,于是派大将薳章责备邓国,邓国人表示不接受楚国的谴责。夏季,楚武王派大夫斗廉率领楚军和巴军围攻鄾国。因邓国与鄾国关系密切,邓国国君邓祁侯的外甥养甥、聃甥率领军队救援鄾国。邓军三次进攻巴军,但没有取胜。楚大夫斗廉在巴军之中横列阵队,与邓军作战时,假装败北。邓军不知是计,追逐楚军,不料陷入楚巴联军的夹攻之中,成为了“夹心饼”。邓军大败,鄾国也在夜晚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巴国,姬姓,子爵,与楚国友好。鄾国,曼姓,为邓国的附庸。邓国与楚国是姻亲国家,楚武王的夫人是邓侯之女邓曼。邓曼的儿子楚文王后来竟然率兵灭亡邓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3 07:11:44 +0800 CST  
曲沃被伐
《左传》补记:“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桓公九年秋季,奉周天子之王命,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五国联军讨伐晋国小宗曲沃武公,支持晋缗侯。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3 07:12:32 +0800 CST  
曹太子朝鲁而叹
(第4句)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桓公九年冬季,曹桓公派太子射姑来鲁国朝见。)
《左传》补记:“冬,曹大子来朝,宾之以上卿,礼也。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施父曰:‘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 曹国太子射姑来鲁国朝见,鲁国用上卿之礼接待他,这是合于礼的。设享礼招待曹太子,首先献酒,接着奏乐,这时听到曹太子发出一声叹息。鲁国施父(鲁惠公之子、鲁隐公和鲁桓公的兄弟)说:“曹国太子恐怕会有什么忧心事吧?这里不是叹息的地方。”果不其然,第二年春季,曹太子的父亲曹桓公去世。
曹国,姬姓,伯爵。周武王克商,封弟振铎封于曹邑,为曹伯,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duó)。
古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察言行而知吉凶,可谓见微知著,深谙人性,洞察天机。如,鲁国施父闻曹太子叹息便知其有忧心事,郑国泄伯见陈国五父与郑国盟誓时心不在焉而知其不免于祸,等等。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3 07:13:17 +0800 CST  
曹太子朝鲁而叹
(第4句)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桓公九年冬季,曹桓公派太子射姑来鲁国朝见。)
《左传》补记:“冬,曹大子来朝,宾之以上卿,礼也。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施父曰:‘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 曹国太子射姑来鲁国朝见,鲁国用上卿之礼接待他,这是合于礼的。设享礼招待曹太子,首先献酒,接着奏乐,这时听到曹太子发出一声叹息。鲁国施父(鲁惠公之子、鲁隐公和鲁桓公的兄弟)说:“曹国太子恐怕会有什么忧心事吧?这里不是叹息的地方。”果不其然,第二年春季,曹太子的父亲曹桓公去世。
曹国,姬姓,伯爵。周武王克商,封弟振铎封于曹邑,为曹伯,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duó)。
古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察言行而知吉凶,可谓见微知著,深谙人性,洞察天机。如,鲁国施父闻曹太子叹息便知其有忧心事,郑国泄伯见陈国五父与郑国盟誓时心不在焉而知其不免于祸,等等。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3 07:13:46 +0800 CST  
十、鲁桓公十年(周桓王十八年,己卯年,前702年)
原文(4句):1桓公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2夏五月,葬曹桓公。3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4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札记:《春秋》记载鲁桓公十年发生4件历史大事,共49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3 11:53:47 +0800 CST  
曹桓公去世
(第1句)桓公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桓公十年春季正月庚申日,曹桓公姬终生去世。)
曹桓公死后,其太子姬射姑继位,是为曹庄公。曹桓公,姓姬,名终生,前756—前702年在位,在位长达55年。
(第2句)夏五月,葬曹桓公。(桓公十年夏季,安葬曹桓公)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3 11:54:30 +0800 CST  
虢、虞患难
《左传》补记:“虢仲谮(zèn)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
虢国国君虢仲向周桓王说周大夫詹父的坏话。但詹父有理,周天子支持他,于是詹父率领周天子的军队讨伐虢公。鲁桓公十年夏季,虢公逃亡于虞国。
但虞国国君虞公也没有好日子过,因为他太贪心了。当初,虞公之弟虞叔收藏一块宝玉,虞公向他索要,但虞叔不给。不久虞叔后悔这件事,说:“周朝谚语说:‘百姓没有罪,怀藏璧玉就有罪。’我哪里用得着宝玉,难道要用它来买祸害吗?”于是就把宝玉献给虞公。虞公得陇望蜀,又向虞叔索示宝剑。虞叔终于忍不住了,说:“这是贪得无厌,满足不了虞公的欲望,祸害就会连累我身。”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出兵攻打虞公,虞公被迫逃亡到共池。
虢国(西虢国),姬姓,公爵,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虞国,姬姓,公爵,始封君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dǎn fù)之子仲雍的曾孙虞仲。虢、虞二国,都是周朝爵位最高的公爵诸侯国,二国相邻且二国君都担任周王室的要职,但他们灭亡却较快。鲁桓公十年,虢、虞二君先后受难。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3 11:55:05 +0800 CST  
鲁国麻烦大了
(第3句)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桓公十年秋季,鲁桓公去桃丘与卫宣公会见,但卫宣公没有和他会面。)
鲁桓公在“桃丘之会”吃了闭门羹,是因为鲁国因纪国的缘故而与齐郑二国结怨,而这时卫国正与齐国结党对付鲁国。鲁桓公麻烦大了。
(第4句)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桓公十年冬季十二月丙午日,齐僖公、卫宣公、郑庄公率兵杀到鲁国朗地与鲁军交战。)
齐、卫、郑联军伐鲁,这是因为四年前(桓公六年)鲁国在慰劳诸侯联军时惹怒了郑国太子忽,郑庄公以老大的身份纠合齐卫来教训鲁国。这场朗地之战,乃是郑国意气用事,为私怨而战,气小量窄,预示着郑国日后霸业难成。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4 12:11:05 +0800 CST  
读春秋无障碍(桓公十一年)郑庄公的小霸时代谢幕了

十一、鲁桓公十一年(周桓王十九年,庚辰年,前701年)
原文(共9句):1桓公十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2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3秋七月,葬郑庄公。4九月,宋人执郑祭(zhài)仲。5突归于郑。6郑忽出奔卫。7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8公会宋公于夫钟。9冬十月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
札记:《春秋》记载鲁桓公十一年发生9件历史大事,共82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4 12:12:10 +0800 CST  
恶曹之盟
(第1句)桓公十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鲁桓公十一年春季正月,齐国人、卫国人、郑国人在恶曹会盟。)
去年十二月,齐、卫、郑三国“来战于郎”,发动侵鲁战争,现在此三国又在恶曹结为同盟,形成一股铁三角关系的国际势力,严重威胁了鲁国、纪国等诸侯国。据《左传》记载,参加恶曹会盟还有郑国当年的死对头宋国。也就是说,郑庄公这时已完全摆平了宿敌宋、卫等国。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诸侯霸主。因此,他被称为“春秋小霸”。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4 12:12:45 +0800 CST  
蒲骚之战
《左传》补记,在齐郑雄起之际,南方的楚国也不闲着。楚武王分化汉江以东诸国,派遣莫敖(楚国最高官职,后地位逐渐降低)屈瑕(楚武王之子,屈姓先祖,屈原是其后裔)准备与“汉阳诸姬”的贰国及轸国结盟。但贰、轸两国的邻国郧(yún)国认为楚与贰、轸结盟将不利郧国,于是派军队驻守在蒲骚,并打算策动随、绞、州、蓼(liǎo)四国联合攻击楚军。屈瑕为之而忧心忡忡,楚国大夫斗廉献计说:“郧军驻扎在郊区,一定缺乏警戒,并且天天盼望四国军队到来。您驻守在郊郢(yǐng),密切注意和防御四国援军,我带领精锐部队夜袭郧国。郧军心有所盼又恃其城坚,必缺乏斗志。如果我们打败郧军,四国一定离散。”屈瑕说:“何不向楚王请求增兵?”斗廉说:“军队能够战胜敌人,在于团结一心,不在人多。商朝战胜不了周朝,这是您知道的。我们整顿军队出战,又何必增兵呢!”屈瑕心有所虑,说:“占卜一下如何?”斗廉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占卜是为了决断疑惑,没有疑惑又何必占卜?)屈瑕只好听从斗廉的建议,楚军果然在蒲骚打败郧军,最后和贰、轸两国结盟而回。
斗廉的一句名言“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体现了智者的高度自信和非凡胆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4 12:13:24 +0800 CST  
郑庄公的小霸时代谢幕了
(第2句)夏五月癸未, 郑伯寤生卒。(桓公十一年夏季五月,郑庄公姬寤生死了。)
(第3句)秋七月,葬郑庄公。(桓公十一年秋季七月,安葬郑庄公。)
郑庄公是郑武公之子,郑国第三任国君,在位43年(前743年―公元前701年)。他凭借着周朝卿士和诸侯国君的双重身份,率先打着“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号,东征西伐,能战能和,使郑国在内忧外患中迅速崛起,又公然挑战周天子的权威,与齐僖公党同伐异,拉开春秋争霸的序幕。但是,就在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以诸侯霸主雄视四方之际,他却死了。郑庄公的小霸时代开始谢幕了。
郑庄公五月死,七月下葬,似乎有点仓促,不太符合“诸侯五月而葬”的礼制。这是因为郑庄公死后,郑国已陷入内乱。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4 19:41:12 +0800 CST  
(第4句)九月,宋人执郑祭仲。(桓公十一年九月,宋国人拘捕郑国重臣祭仲。)
祭仲(又名祭足),当初是郑国祭地的封人(镇守边界的官),受到郑庄公的宠信,后被提拔为卿。郑庄公元年(前743年),在郑庄公之弟共叔段意图谋反的前期,他就提醒郑庄公要及时处理共叔段。郑庄公二十四年(鲁隐公三年,前720年),祭仲奉郑庄公之命带兵进入周王室境内,割取温地的麦子和成周的谷子,直接挑战天子权威。郑庄公二十六年(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卫国人带领南燕国军队进攻郑国,祭仲与原繁、泄驾带领三军进攻燕军前面,大败燕军。郑庄公三十七年(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交恶,周桓王率领陈、蔡、虢、卫等多国联军讨伐郑国。在繻葛之战中,郑将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当天夜晚,郑庄公派祭仲慰问周桓王的伤情。可见,祭伯在郑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4 19:41:52 +0800 CST  
当初,祭仲替郑庄公迎娶邓国女子邓曼,生下太子忽。郑庄公死后,祭仲拥立太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郑庄公三十八年(鲁桓公六年,前706年),太子忽奉郑庄公之命平戎救齐,齐僖公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忽,但太子忽却谢绝了,说:“人人都有配偶,齐国是大国,齐女不适合做我的配偶。《诗经》说‘自求多福’,靠自己就行了,何必攀附齐国?”祭仲对此持不同意见,劝太子忽娶齐女,说:“您一定要娶她。我们的国君姬妾很多,如果没有大国的支持您将不能继承君位,因为其他三位公子都有可能做国君。”太子忽不听,郑庄公死后,太子忽(郑昭公)继位后,君位果然不稳。公子突(郑厉公)与太子忽争权,就是因太子忽没有得力的靠山而被迫逃亡他国。
公子突是郑庄公娶宋国雍氏的女儿雍姞(jí)所生的儿子,也非常有才能。况且雍氏在宋国受国君宋庄公(公子冯)的宠爱,地位尊崇。宋庄公得知祭仲拥立郑昭公后,就诱骗祭仲而把他抓起来,威胁他说:“如果不拥立公子突,就杀死你。”祭仲只好答应宋国的要求,与宋国订立盟约,让公子突回国即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4 19:42:21 +0800 CST  
(第5句)突归于郑。(公子突回到郑国。)
在祭仲的安排下,公子突顺利回国夺位,祭仲改立他为国君,是为郑厉公。
(第6句)郑忽出奔卫。(太子忽郑昭公出逃到卫国。)
在这里《春秋》直呼祭仲、公子突、太子忽的名字,前二者是为了贬抑他们,后者是因为太子忽已失去政权。郑昭公(太子忽)流亡卫国,这是《春秋》第一次正式记载在位国君流亡他国
公子突为君,太子忽出逃,郑国开始上演了同根相煎、同室操戈的历史悲剧,二人先后各两度成为郑国国君。从此,郑庄公创立的“春秋小霸”基业没能发扬光大,郑国却开始代代衰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4 19:43:04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6435

发表时间:2016-04-12 0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3:03 +0800 CST

评论数:4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