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春秋:读春秋 无障碍

鲁国开始讨好宋国

(第7句)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鲁国使臣柔合同宋庄公、陈厉公、蔡桓侯在折地结盟。)

柔是鲁国尚未正式任命的大夫。因郑庄公死了,郑国受宋国控制,鲁国来自郑国的危机感也有所缓解了。于是鲁桓公看准时机,马上派使臣与宋、陈、蔡等诸侯国结盟,以讨好宋国。

(第8句)公会宋公于夫钟。(鲁桓公在夫钟这个地方会见宋庄公。)

(第9句)冬十月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桓公十一年冬季十二月,鲁桓公在阚地会见宋庄公。)

由鲁桓公在短时间内连续与宋国会盟、会见来看,宋庄公通过控制祭仲来左右郑国政权,大有取代郑国的大佬地位之势,鲁国有趋之若鹜之意。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5 09:38:47 +0800 CST  
鲁国开始讨好宋国

(第7句)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鲁国使臣柔合同宋庄公、陈厉公、蔡桓侯在折地结盟。)

柔是鲁国尚未正式任命的大夫。因郑庄公死了,郑国受宋国控制,鲁国来自郑国的危机感也有所缓解了。于是鲁桓公看准时机,马上派使臣与宋、陈、蔡等诸侯国结盟,以讨好宋国。

(第8句)公会宋公于夫钟。(鲁桓公在夫钟这个地方会见宋庄公。)

(第9句)冬十月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桓公十一年冬季十二月,鲁桓公在阚地会见宋庄公。)

由鲁桓公在短时间内连续与宋国会盟、会见来看,宋庄公通过控制祭仲来左右郑国政权,大有取代郑国的大佬地位之势,鲁国有趋之若鹜之意。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5 09:40:26 +0800 CST  
十二、鲁桓公十二年(周桓王二十年,辛巳年,前700年)

原文(共9句):1桓公十二年春正月。2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3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4八月壬辰,陈侯跃卒。5公会宋公于虚。6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7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8丙戌,卫侯晋卒。9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札记:《春秋》记载鲁桓公十二年发生8件历史大事,共93字。鲁桓公十二年,是齐僖公三十一年,晋缗侯五年,卫宣公十九年,蔡桓侯十五年,郑厉公突元年,曹庄公二年,陈厉公七年,杞靖公四年,宋庄公十年,秦出子四年,楚武王四十一年。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5 09:41:42 +0800 CST  
鲁桓公频繁出访

(第1句)桓公十二年春正月。(桓公十二年春正月。)本月无大事记录。

(第2句)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桓公十二年夏季六月壬寅日,鲁桓公和杞侯、莒子在曲池会盟。)

《公羊传》、《欲梁传》把“杞侯”写为“纪侯”。纪国被齐国欺负,情况危急,鲁桓公为救援纪国,于是频繁出访,积极与众诸侯斡旋,但大国不与其同心,他只好与小国结盟。而《左传》认为,鲁桓公参加曲池会盟,是为了让杞国和莒国讲和。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5 09:43:19 +0800 CST  
(第3句)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桓公十二年秋季七月丁亥日,鲁桓公和宋庄公、燕国人在谷丘会盟。)

鲁桓公与宋国及南燕国会盟,是为了阻止齐郑结党吞并纪国,这是鲁桓公曲线救纪之策略。

(第4句)八月壬辰,陈侯跃卒。(桓公十二年八月壬辰日,陈国国君陈厉公妫跃死了。)陈厉公妫跃是陈桓公妫鲍的次子,前706年(鲁桓公六年),借助外戚蔡国人杀死篡位者陈佗(陈废公),立为国君,在位仅7年。陈厉公死后,其弟妫林即位,是为陈庄公。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5 09:44:09 +0800 CST  
(第5句)公会宋公于虚。(鲁桓公在虚地与宋庄公会见。)鲁桓公想和宋郑讲和,意图拉拢宋郑,分化齐郑联盟,从中帮助纪国。但鲁桓公不知宋国对议和并无诚意,在谷丘会盟之后,又在虚地与宋庄公会见。

(第6句)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桓公十二年冬季十一月,鲁桓公与宋庄公在龟地会见。)龟地会见,宋庄公拒绝议和。鲁桓公只好和郑国结盟。

(第7句)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十一月丙戌日,鲁桓公与郑厉公会见,并在武父会盟。)鲁郑结盟,目标指向宋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5 09:44:59 +0800 CST  
卫宣公死了

(第8句)丙戌,卫侯晋卒。(十一月丙戌日,卫国国君卫宣公姬晋死了。)卫宣公是前719年(鲁隐公四年)石碏平定州吁之乱后拥立的公子晋。卫宣公在位时,屡次与郑、郕等国发生战争;曾在齐僖公调解下与宋国讲和,和齐僖公在蒲地会谈;前701年(鲁桓公十一年),同齐、郑、宋三国在恶曹举行会盟。卫宣公曾与其父姬妾夷姜私通,生急子,后为了立公子朔为太子而设计杀死急子。卫宣公去世,其太子姬朔继位,是为卫惠公。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5 17:29:21 +0800 CST  
鲁郑伐宋

(第9句)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桓公十二年十二月,鲁国和郑国的军队讨伐宋国;丁未日,在宋国境内交战。)

自上年(前701年)郑庄公死后,宋国干预郑国国政,鲁国开始讨好宋国,先后多次与宋庄公结盟会见,但宋国似乎不把鲁国放在眼里,于是鲁桓公一反媚态,竟然联合郑厉公攻打宋国。但鲁国在这场战争中被打败了。文中称“战”,是《春秋》对鲁国讳言它的战败。

自鲁桓公二年(前710年)宋国华督弑君政变、拥立流亡郑国的宋庄公以来,宋、郑一改敌对关系,和平相处了11年,但到了鲁桓公十二年,宋郑又开始兵戎相见了。

鲁郑宋三国关系复杂而有趣。当初鲁桓公、郑庄公收取宋国弑君者华督的贿赂而支持华督当宋国的宰相。郑宋由宿敌变为友邦,鲁国却因郎地之战而与郑国交恶。郑庄公死后,宋庄公威逼利诱郑国重臣祭仲帮郑国公子突篡位为郑厉公,鲁国开始巴结宋国,但宋国并无与鲁国结盟的诚信,最后导致鲁宋联手对付宋国。这印证了“没有永远的敌人, 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外交名言。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5 17:30:15 +0800 CST  
城下之盟

《左传》补记: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hàn)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鲁桓公十二年冬季,楚国攻打位于汉水中上游的绞国,驻军在绞国都城的南门。楚国莫敖屈瑕献计说:“绞国地小而人轻浮,轻浮就缺少主意。请对砍柴的人不设保卫,以此来引诱敌人。”楚武王听从这个意见。绞军俘获了三十个砍柴人。第二天,绞军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楚军坐等在北门,同时在山下设伏兵,大败绞军,强迫绞国在其都城之下签订了一份屈辱和约(史称“城下之盟”)而回国。楚国除了攻打绞国,同时还攻打罗国,楚武王正一步步地实现其“汉东霸主”的梦想。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5 17:31:17 +0800 CST  
十三、鲁桓公十三年(周桓王二十一年,壬午年,前699年)
原文(共5句):1桓公十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2三月,葬卫宣公。3夏,大水。4秋七月。5冬十月。
札记:《春秋》记载鲁桓公十三年发生3件大事,共51字。秋冬季无大事记。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6 18:36:21 +0800 CST  
又见诸侯混战
(第1句)桓公十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桓公十三年春二月,鲁桓公和纪侯、郑厉公会见;己巳日,鲁、纪、郑三国联军和齐、宋、卫、燕四国联军交战;齐宋卫燕联军溃败。)
这次大型战争,《春秋》不写地点。据《谷梁传》记载,战场在纪国。各方矛盾汇聚而激发为两大阵营的战争,纪国只不过是导火线而已。第一阵营为鲁、郑、纪,第二阵营为齐、宋、卫、燕。第一阵营以郑国为主导,第二阵营以齐国为主导。在郑庄公时代,郑齐是铁杆盟国,但到了郑厉公当政时,形势逆转,郑齐联盟分裂。郑厉公因不堪宋国多次向其索取财货,便站在鲁纪一边,为纪国出头,率郑鲁纪三国联军与齐宋卫燕作战,且大败之,可见郑厉公很有个性。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6 18:37:20 +0800 CST  
(第2句)三月,葬卫宣公。(桓公十三年三月,安葬卫宣公。)
鲁国又发生大水灾
(第3句)夏,大水。(桓公十三年夏季,鲁国发生大水灾。)鲁桓公元年,鲁国已发生一次大水灾,现在又发生大水灾。
(第4句)秋七月。(秋季七月,无大事记。)
(第5句)冬十月。(秋季十月,无大事记)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6 18:38:19 +0800 CST  
屈瑕之死
《左传》继续补记楚国大事: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鲁桓公十三年春季,楚武王派莫敖屈瑕攻打罗国,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回来时,对他的车夫说:“莫敖一定失败。因为他走路把脚抬得很高,表明他心神不稳定了。”于是进见楚武王,说:“一定要增派军队攻打罗国!”但楚武王拒绝了,斗伯比只好回宫告诉夫人邓曼。邓曼对楚武王说:“大夫斗伯比的意思是不在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说君王要以诚信来镇抚百姓,以德义来训诫官员,而以刑法来使莫敖畏惧。莫敖屈瑕已经满足于蒲骚之役,他会自以为是,必将轻易罗国。君王您如果不加控制,这不是等于不设防范吗?斗伯比所说的请君王训诫百姓而好好安抚他们,召集官员而勉 之以美德,见到莫敖而告诉他上天对他的过错是不会宽恕的。不是这样,斗伯比难道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出发了吗?” 楚王派人追赶屈瑕,但没有追上。
莫敖依然故我,派人在军中通告:“敢于进谏的人要受到刑罚!”到达鄢水时,楚军由于渡河而毫无秩序,又不设防。到达罗国,罗国和卢戎的军队从两边夹攻楚军,把楚军打得大败。最后,莫敖吊死在荒谷中以谢罪,其他将领被囚禁在冶父,等待处罚。楚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于是全部赦免那些将领。
楚武王是一位能认不是的国君,大有“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胸襟和气度。这是楚国能崛起的重要因素。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6 18:39:09 +0800 CST  
读春秋无障碍(桓公十四年)“春秋小霸”齐僖公死了

十四、鲁桓公十四年(周桓王二十二年,癸未年,前698年)
原文(共7句):1桓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2无冰。3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4秋八月壬申,御廪灾。5乙亥,尝。6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7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7 10:50:00 +0800 CST  
鲁桓公与郑厉公意气相投?
(第1句)桓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桓公十四年春季正月,鲁桓公与郑厉公在曹国会见。)鲁桓公与郑厉公都是篡位者,又是宋国的背叛者,上年联手攻打齐宋卫燕,现在又在曹国会见,大概是为了防备齐宋报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7 10:51:17 +0800 CST  
(第2句)无冰。(没有结冰。)周历的春季还是夏历的冬季,河水没有结冰,这是很不正常的天气情况。这是《春秋》记载怪异事件。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7 10:52:07 +0800 CST  
(第3句)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桓公十四年夏季,郑厉公派他的弟弟公子语前来鲁国结盟。)
郑厉公本来是借助宋国的力量而上台的,但现与宋国反目成仇,不可再依靠宋国了。在国内只有祭仲是最大的支持者,其他人不太可靠。所以,郑厉公必须加强与鲁国的友好关系,寻求国外盟友的更大支持,于是便郑重其事地派他的弟弟前来鲁国结盟。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7 10:53:05 +0800 CST  
(第4句)秋八月壬申,御廪灾。(桓公十四年秋季八月壬申日,储存祭祀谷物的仓库发生了火灾。)去年鲁国发生大水灾,今年又发生火灾。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7 18:36:57 +0800 CST  
(第5句)乙亥,尝。(八月乙亥日,鲁国举行秋季的尝祭。)平常的事《春秋》是不记载的,这件事为什么记载呢?这是为了谴责。八月壬申日,储存祭祀谷物的“御廪”刚刚发生火灾,而三天后的乙亥日就举行秋祭,大有“不时不敬”之嫌。一是灾后应以救灾为主,急于搞祭祀活动,不合时宜;二是举行尝祭,肯定没有准备好新的谷物祭品,缺乏诚敬之心。按照《谷梁传》的解释,举行尝祭必须有二十天的准备工作。《春秋》记载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暗含着褒贬态度。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7 18:38:04 +0800 CST  
“春秋小霸”齐僖公死了
(第6句)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桓公十四年冬季十二月丁巳日,齐僖公姜禄父死了。)齐僖公,齐国第13任国君,前731年―前698年在位。齐僖公在位33年,在位期间,齐僖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在诸侯国之间彼此攻伐结怨、纷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下,能主动协调化解宋国、卫国与郑国的宿怨,体现出难能可贵的“春秋义举”!与郑庄公联手“以王命讨不庭”,又平定许国、宋国内乱, 与郑国击败狄戎,使齐国形成小霸局面,为齐国第15任国君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奠定坚实基础。
齐僖公去世后,其太子姜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5-07 18:40:28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6435

发表时间:2016-04-12 0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3:03 +0800 CST

评论数:4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