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春秋:读春秋 无障碍

引子
《春秋》为孔子所编修,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古代读书人对它很重视、很熟悉,研究很深入,但现代人大多只知其名,对其具体内容则不甚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春秋》简要记述春秋时期鲁国及相关诸侯国长达242年的历史,全文原有一万八千多字,现存一万六千多字,语言简洁,深藏褒贬,蕴涵着孔子深刻的政治思想。其微言大义,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一面宝贵的历史镜子。孔子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前面有馋言却看不见,后面有贼子却不知道。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守着传统却不知道为什么,遇到变故却不知道变通。)
习大大说过:“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不能不学习《春秋》。
我们学习《春秋》,学史以明智,鉴古以知今,既可启迪智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又可提高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不轻易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蒙蔽,真乃读书人高雅之事也。
《春秋》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止,共记12位鲁国国君,分别是鲁隐公、鲁桓公、鲁庄公、鲁闵公、鲁僖公、鲁文公、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
因《春秋》文字过于简约,初学者难以理解,必须结合《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方可读懂其文意,了解其来龙去脉。一边学《春秋》,一边写札记,乐在其中矣。
《周易•大畜卦》象辞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我们学习春秋故事,正是“多识前言往行”,最终的收获将是“畜其德”(读史可以明智,可以培养我们的德行和器识)。
轻轻松松学《春秋》,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历史知识,我们将有一个有趣而深刻的发现:《春秋》所述,只不过是想让后人看看,一只苹果是如何烂掉的;让人明白“果子烂了,果仁还在”;同时启人思考,该怎么办?——这也许是《春秋》微言大义的根本所在。
读《春秋》,无障碍。Come on!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1 18:02:00 +0800 CST  
第一章 好仁不好学,死于继承人之手的鲁隐公
(元年~十一年)
一、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己未年,前722年)
原文(共7句):○1隐公元年春,王正月。○2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3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4秋七月,天王使宰咺(xuān)来归惠公、仲子之賵(fèng)。○5九月,及宋人盟于宿。○6冬十有二月,祭(zhài)伯来。○7公子益师卒。
札记:《春秋》记载鲁隐公元年发生的大事,非常简略,仅记7件事,63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1 18:03:37 +0800 CST  
我们先了解鲁国和鲁隐公的基本情况。鲁国,姬姓,侯爵,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国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鲁国是周天子姬姓的“宗邦”,在诸侯国享有崇高地位,先后传25世,36位国君,历时约800年。鲁国较完好保存和传承周朝礼制,是周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是诸侯观礼的首善之地。
鲁隐公是鲁国第14代国君(姓姬名息,周公八世孙,鲁惠公的庶长子),但他不愿终身当国君,只想暂时摄政,等其同父异母的宠弟(公子允,即鲁桓公)长大后再把政权还给他。但当他准备退隐让位给鲁桓公时,他却被有点猴急、有点不自信的鲁桓公派人给弑了。可以说,鲁隐公是一位悲剧性的政治人物。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1 18:04:26 +0800 CST  
为什么鲁隐公只想摄政而不想当国君呢?这要从其父亲鲁惠公说起。鲁惠公第一次所娶正夫人叫做孟子。孟子还未生育就死了,惠公续娶个姬妾叫做声子,生了公子息(鲁隐公)。后来鲁惠公又娶宋国国君宋武公的女儿仲子为妻,生了儿子允。仲子的来历不凡,生而神异,手掌有“鲁夫人”字样的掌纹,也就是说,她注定要嫁给鲁国国君做夫人。因此,仲子和公子允皆受宠,公子允被立为太子。鲁惠公四十六年(前723年),惠公临死前,因太子允年纪尚幼而未立其为君,鲁国大夫便拥立年长而又贤能的公子息为国君,是为鲁隐公。鲁隐公知道其父惠公的心愿,不想当国君,但为了将来太子允能立为君便代为摄政,打算在将来鲁国平定以后,再把权位归还给太子允。鲁隐公执政11年后(前712年),因受野心家公子翚的挑拨,太子允派公子翚(huī)秘密杀死鲁隐公,公子翚立允为国君,是为鲁桓公。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1 18:05:21 +0800 CST  
“大一统”与“奉正朔”
(第1句)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这是鲁隐公元年春天,周文王的正月。)
这是《春秋》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表面看并没有写到具体事情,但其内涵却非常丰富,寓千言万语于六个字中。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开宗明义”,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就点明宗旨,提纲挈领,统率全篇。如《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孝经》开篇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礼记》开篇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上皆是开宗明义的典范,但《春秋》开篇说“元年春,王正月”,只写一个特定时间,似乎并无大意,其实不然,也一样寓有大义。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1 18:06:28 +0800 CST  
“元年”指鲁隐公摄政的第一个年头,这一年是西历公元前722年。“春”是一年四季的开始。“王”是指周文王,“正月”是中国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即“一岁之首”。各个朝代的正月有所不同,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殷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为正月,自汉武帝以来中国传统的“正月”仅指夏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即寅月。文中说“王正月”,是表示周王朝大一统的意思。
其实,《春秋》开笔“元年春,王正月”六个字,主要含有三层大义。一是“谨始”(慎之于始),二是“大一统”(尊王),三是“贵义”(崇尚道义)。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1 18:07:23 +0800 CST  
1.“谨始”(慎之于始)。“元年春,王正月”,点明了国君的起始之年,也寄寓着“慎始敬终”、“善始善终”的良好祝愿。
中华文化非常重视“始”,“初始”“肇始”等观念,很早就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如人们所熟悉的成语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始天尊”、“慎之于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民更始”、“厉精更始”等;“始”又与“终”紧密相联,如“谨始虑终”、“慎始敬终”、“善始善终”、“始终如一”、“原始要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等,还有中外通俗话语“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些都强调了“开始”的重要性,因而突出“慎之于始”的重要性。
“谨始”,不仅强调要重视时间上的开始,还有更深一层含意,即重视念头上的开始。俗语说“成败得失只在一念之间”,“善恶只在一念间”,就是警诫我们要注意“一念之初”,当初之一念很重要,如果念头不正,如有邪僻之意,将会酿成大祸,正所谓祸患常藏伏于一念。鲁隐公最后身死人手,就源于当初不正确的“让位”之念。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提出“善护念”的法门,就是为了对治人们起心动念间常有“不正念头”生起之弊,教导人们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念头生起时的善恶正邪,要善于转恶为善、转邪为正,正所谓在念头上“防微杜渐”也。“谨始”之义,大矣哉!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1 21:14:48 +0800 CST  
2.“大一统”(尊王)。“王正月”,特指周文王(周王朝)的正月,表示以周天子(天下共主)为尊,以周王室(中央政府)为尊,维护周王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我们知道,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建周,分封诸侯,周天子成为天下诸侯的共主。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权威大大被削弱,大权旁落,诸侯雄起,列强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由此而感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在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好的时候,天下有道,像制礼、作乐、出兵征伐这一类的大事,都是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决定。在政治、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的时候,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这类大事就由诸侯决定了。诸侯决定这类大事,大概经过十代,很少不垮台。由大夫决定这类大事,大概经过五代,很少不垮台。由大夫的家臣掌握国家大权,大概经过三代,很少不垮台。)因此,孔子反对分裂割据,主张尊王一统,虽然他在《春秋》只写下“王正月”三字而没写“大一统”三字,但《春秋》处处流露着“大一统”思想。《公羊传•隐公元年》首先明确提出“大一统”这个政治理念:“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中国文化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就发轫于此。
“大一统”的“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地方政权)皆统系于周天子(中央政权),维护中央政权一统天下的权威。“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徐彦《公羊传疏》)“《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汉书•王吉传》)后世因此称各王朝统治全国、统一全国为大一统。
“大一统”观念的确立,使中华民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政治意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王正月”既包含“大一统”(尊王)思想,又包含中国文化中的“奉正朔”思想。所谓“正朔”,“正”指正月,为一年之始,“朔”指初一,为一月之初,代表历法。自古以来,中国的历法与政治统治密切相关。“奉正朔”指遵从奉行王朝的年号和历法,表示对王朝的效忠和拥戴。这个词一般用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有一些人拥戴新的统治者,就叫做“奉正朔”,不拥戴新统治者,就叫“不奉正朔”。南怀瑾先生说:“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都在‘历数’,‘历’古代叫历法,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阳历、阴历等等,这就是历。中国的历法、天文方面的学问发达最早,而中国所用的阴历、干支等等,代表了一个非常深厚的文化精神。”他还批评当代中国人崇洋媚外,已不懂得中国文化的精神在哪里,多次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自己拼命想把中华文化复兴,而文化的精神在什么地方却不知道。”“我们现在改用阳历,从文化立场来讲,我始终不以为然,这个是奉了洋人的正朔。四海一家可以,但是正朔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你们年轻人要懂得这个道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却奉了西方的正朔。”“我实在担心中国文化会断绝。现在不要说没有天文系,有了天文系,又有谁能够真正懂得中国自己的天文?中国天文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这都是讲起文化来,很悲哀、很可怜的事情。我常说,国家民族的文化如果断绝了,将会永无翻身的日子。”云南大学历史学、民族学教授林超民说:“奉正朔,是国家统一、文化认同、民族凝聚、服从中央的要义。”“奉正朔是中华一统的象征。”如果中华儿女都忘了“正朔”精神,失去民族文化之根,那中国文化就有断绝的危险,中华民族也将有倾覆之虞。
学习《春秋》,就要重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1 21:15:52 +0800 CST  
3.“贵义”(崇尚道义)。为什么孔子在《春秋•隐公元年》只写“元年春,王正月”,而没有写鲁隐公即位呢?鲁隐公为鲁国国君,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是公认的合法的国君,为什么不写他即位呢?这里藏有的深意是丰富而复杂的,一是成全鲁隐公的“让位”仁心,二是昭示鲁桓公“弑君”的邪恶,三是批评鲁隐公的“让位”愚孝,四是表明“崇尚道义”的精神。
“《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有时是一种“二律背反”式的矛盾。鲁隐公打算让位于鲁桓公,这算是“成人之美”,《春秋》不写鲁隐公即位,也是成全鲁隐公的心愿;但是,在鲁隐公将要让位时,鲁桓公竟然把他杀害,这“成人之美”的同时竟变成了“成人之恶”了,这不是一种矛盾吗?鲁隐公之所以想让出国君之位,这是因为他心性善良仁爱,也是因为他知道其父鲁惠公本来就想立鲁桓公为国君,他不想夺人之爱,只想成人之美,更想想满足父亲的心愿而尽孝。但是,《春秋》认为,让位给鲁桓公是不合正道的。因为鲁隐公把“好事”变成了“坏事”,他的继承人鲁桓公不等他让位就弑君夺位,说明鲁桓公是邪恶的。因此,《春秋》在成全鲁隐公的同时,也昭示了鲁桓公的邪恶。此外,还批评了鲁隐公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而让位的“愚孝”行为,鲁隐公不但不能尽孝,反而张扬了父亲惠公的邪僻之心。《谷梁传》说:“《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信通伸)道而不信邪。”(《春秋》崇尚道义而不崇尚个人恩惠,伸张正义而不宣扬邪恶。)这就点明了孔子“崇尚道义”的思想。《春秋》认为,鲁隐公虽然善良仁爱,又不贪恋国君之位,但他未能彻底履行道义,有失一国之君的职责。君王的道义就是要切实履行治国育民的职责,而不是把国家政权当作个人恩惠随便转让给他人,而导致悲剧诞生和国家动乱。
“元年春,王正月”,言微义大,这就是孔子的“春秋笔法”。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1 21:16:43 +0800 CST  
诸侯私盟之始
(第2句)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隐公元年三月,鲁隐公与邾国国君仪父在鲁国的蔑地会盟。)
邾国,又称邾娄国,曹姓,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自周初立国,到此时邾君仪父(名克)都没受周天子册封,无爵位,其国君只称“邾君”;直到齐桓公称霸后,为报答邾国的帮助,齐桓公奏请周天子,封邾国为子爵,邾君始称“邾子”,位列诸侯。战国时代为楚国所灭,故址在今山东省邹城。
因邾仪父尚未正式被周王室册封爵位,《春秋》不称其为邾子,而直呼其字“仪父”。记录这次会盟,是为了褒奖邾仪父逐渐进于德性,愿意与鲁国搞好关系。不记载这次会盟的日期,是因为盟约后来遭到背弃。
“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这次蔑地会盟,表明鲁隐公在执政之初就重视搞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没有周天子的授权下,各诸侯之间私自会盟的开始。按周朝的礼制,有“三年一朝,六年一会,十二年一盟”的定制以及“有疑则盟”的不定制两种制度,但“朝”“会”“盟”等活动都必须在周天子的主导下进行,诸侯国没有私下结盟的规矩。
诸侯私盟,鲁国开了风气之先,后来成为诸侯外交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正所谓,“三王无盟诅,盖盟诅之兴皆在季末。”(夏禹、商汤、周文王时代诸侯之间并无会盟活动,会盟立誓活动都是在末世才兴起。)“世道交丧,盟诅滋彰。”(世道败坏,诸侯会盟才频繁出现,日益发展。)春秋时期,影响深远的诸侯会盟有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徐州会盟等。诸侯会盟的发展,反映了周朝礼制的崩坏、周王室权势的旁落以及强大诸侯日渐坐大称霸。会盟和战争,逐渐成为春秋时代的两大问题。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1 21:18:05 +0800 CST  
郑庄公的政治手腕
(第3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夏季五月,郑国国君郑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其胞弟共叔段。)
郑国,姬姓,伯爵。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是为郑桓公。郑国位于周王都的东面,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0君。郑庄公,姬姓,名寤生,郑国第三任国君(郑武公之子),前743年―前701年在位,有“春秋小霸”之誉。
“郑伯克段于鄢”,这是春秋早期一起著名的历史事件,《左传·隐公元年》有详细记载,主要讲述了鲁隐公元年(郑庄公二十二年),郑庄公与其胞弟共叔段为夺国君之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以欲擒故纵的手段,先纵容其骄纵的共叔段与其 母武姜相互勾结,肆意扩大势力,意图举兵夺位,再抓准时机一举击败共叔段,逼他从鄢地逃亡到共地,他的儿子公孙滑逃亡到卫国。这一事件导致郑国日后与卫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国冲突不断,战争频发。
《春秋》用一个“克”字,对郑庄公和共叔段“各打五十大板”,谴责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有篡夺君位的企图,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因此不说他是郑庄公的弟弟。称郑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同时也谴责他长期蓄意杀弟太过分了。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也体现郑庄公的政治手段、性格和器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千古名言就是出自郑庄公之口。他沉稳冷静,老谋深算,成竹在胸,远见卓识。在春秋初期,郑庄公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能带领郑国在长年的战争中迅速崛起,颇能体现“多难兴邦”的要义。毛泽东对他评价很高,曾说:“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09:31:12 +0800 CST  
周天子给鲁国送礼
(第4句)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隐公元年秋季七月,周平王派宰咺到鲁国赠送鲁隐公的先君鲁惠公和仲子的吊丧礼物。)
鲁惠公于上一年(前723年)逝世,已下葬;而仲子是鲁惠公的宠姬,太子允(鲁桓公)的母亲,还没死。这时周天子向死者鲁惠公赠送礼物没赶上下葬,向生者仲子吊丧没有赶上举哀的时间,这是不合于礼的。“归”通“馈”,赠送。“賵”,以车马等物助丧家送葬。(《公羊传》:“丧事有賵。賵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賵(fèng),货财曰赙(fù),衣被曰襚(suì)。”)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14:16:48 +0800 CST  
鲁隐公与宋国讲和
(第5句)九月,及宋人盟于宿。(隐公元年九月,和宋国人在宿国会盟。)
鲁惠公晚年时,鲁与宋战,在黄地打败宋国。隐公即位后,九月,主动派一名官员到第三国宿国与宋国讲和,鲁、宋两国开始友好起来。
宿国,风姓,男爵。周武王灭商后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建立宿国,为周朝姬姓之外的异姓国。
鲁、宋两国在宿国会盟,这是春秋时期三国会盟的雏形。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14:17:44 +0800 CST  
鲁隐公力有所不逮
《左传》补记十月三件大事:1.冬季十月庚申日,改葬鲁惠公,鲁隐公只摄政,不敢以丧主的身份到场哭泣,所以《春秋》不加记载。惠公死时,正好和宋国打仗,太子又年幼,葬礼不完备,所以改葬。2.郑国共叔段叛乱,他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人替他攻打郑国,占领了廪延。郑庄公率领周天子的军队和虢国的军队进攻卫国南部边境,同时又请求邾国出兵。邾君派人私下和鲁国公子豫商量,公子豫请求出兵援救,鲁隐公不同意,但公子豫就私自和邾国、郑国在翼地会盟。《春秋》不加记载,因为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3.鲁国新建南门,《春秋》不加记载,也由于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14:18:35 +0800 CST  
王臣与诸侯私交之始
(第6句)冬十有二月,祭伯来。(隐公元年冬季十二月,周天子的大夫祭伯来到鲁国。)
“祭伯来”,应该是一件很严重的政治事件。祭伯身为周天子的大夫,没有奉王命而是私自来访,暗中与诸侯私交,是犯政治大忌的。“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这是当时的政治规矩。《春秋》用一个“来”字,一者批判当时诸侯对周天子不修朝觐之礼,有失人臣之义;二者批判王臣祭伯,不能辅佐周天子反而与诸侯暗中勾结,吃里爬外,开坏风气之始。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14:19:23 +0800 CST  
大夫之死
(第7句)公子益师卒。(鲁国大夫公子益师死了。)
《公羊传》说,对待大夫,要记载他死亡的日期,这是常例。不记载公子益师的死亡日期,是因为他是坏人,有罪恶。《左传》说,公子益师去世,鲁隐公没有参加他的小敛丧礼,所以《春秋》没有记载他死亡的日子。公子益师字众父,是鲁国大夫,生平不详,应该是当时一位重要人物。这里只写他死而不写他死亡的日期,寓有贬抑之意。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18:07:42 +0800 CST  
读春秋 无障碍之“隐公二年”

二、隐公二年(周平王五十年,庚申年,前721年)
原文(共9句):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夏五月,莒(jǔ)人入向。无骇帅师入极。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九月,纪裂繻(rú)来逆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纪子伯、莒子盟于密。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郑人伐卫。
札记:《春秋》记载鲁隐公二年发生的大事,共9件,71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18:09:20 +0800 CST  
鲁隐公出会西戎
(第1句)二年春,公会戎于潜。(隐公二年春天,鲁隐公前往潜地会见戎人。)
“戎”是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的通称,最早来自于周朝。中国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把其他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戎人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逐渐从西方迁至东方和北方。戎族分支颇多,有大戎、小戎、犬戎、姜戎、茅戎、北戎(山戎)等名称。周武王灭商后,曾放逐戎夷于泾洛之北,诸戎与周保持“以时入贡”、“王事天子”的关系。但戎人大多尚武好战,经常侵犯中原,成为周朝及中原诸国的边患。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犬戎与申侯勾结,攻杀周幽王和太子伯服,攻破都城镐京,西周因此而覆灭。国舅申侯趁机制造“烽火戏诸侯”历史流言,拥立其外孙姬宜臼(申后之子,原被废的太子)继位,是为周平王。周幽王被杀后,郑、秦、晋、卫四国联军击退犬戎,并于公元前770年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因周平王有弑父嫌疑,其继位的合法性可疑,导致周天子的权威被削弱。周天子地位渐失,社会便进入各诸侯相互征伐兼并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也是戎人惹的祸!
春秋早期,戎人势力很盛,善变又霸道。中原华夏诸国受其威胁较严重,秦、郑、晋、齐、燕等国经常遭其侵袭。但是,鲁国与戎人的关系貌似较友好。鲁隐公执政第二年(前721年),就主动会见戎人,以加强鲁惠公时的友好关系。根据《左传》记载,当时戎人请求与鲁国结盟,鲁隐公拒绝了。但是当年八月,鲁隐公与戎人在唐地正式结盟。
“公会戎于潜”,一个“会”字其实包含批评之意。《公羊传》说:“会者,外为主焉尔。”“会”是指鲁隐公前往潜地会见戎人,戎人是东道主。按当时的周礼来看,这次会见是不合规矩的。“诸侯非有天子之事,不得出会诸侯。”现在鲁隐公主动会见戎人,虽不能说是“私通外敌”,但肯定是破坏政治规矩的行为。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戎人虽凶狠,和其他少数民族如狄、蛮、夷一样,(东方曰夷 ,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有时会对中原华夏造成严重威胁,但他们最终还是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共同组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当然,这得益于中国文化中“武克祸乱,文怀远人”的政治传统。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18:10:07 +0800 CST  
莒子用武力抢回妻子

(第2句)夏五月,莒人入向。(隐公二年夏季五月,莒国人侵入向国。)

莒地,商朝为姑幕国,周朝为莒国,子爵,己姓,。建国于前1046年,建国君主是兹舆期,公元前431年莒国为楚简王所灭,共传23世,立国600余年。在春秋初期,莒国从计迁都莒(今天山东省莒县)后,国势渐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不断发动战争,是今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莒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遭受排挤时,多奔莒国避难。

向国,姜姓,诸侯小国,位于今安徽省怀远县。为什么莒国要入侵向国?据《左传》记载,当初莒子娶了向国妻子向姜,但向姜在莒国生活不快乐就回到了向国。莒国入侵莒国,是为了抢回向姜。可见莒子很有个性,老婆赌气回娘家,直接武力解决算了。但这也成为了春秋初期开始入侵他国的历史事件。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21:23:11 +0800 CST  
大夫擅自用兵之始

(第3句)无骇帅师入极。(鲁国大夫无骇率领军队灭掉极国。)
极国,姬性,鲁国的附庸国。隐公二年(前721年)被鲁国吞并。吞并极国并不是鲁隐公的意愿,是鲁国司空展无骇擅自带兵灭亡极国的。《春秋》不称无骇的姓氏展,是为了表示贬抑他,也谴责鲁国轻率灭同姓之国《春秋》记载,被灭亡的诸侯国52个。“无骇帅师入极”,这是春秋初期大夫擅自用兵之始。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12 21:23:58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6435

发表时间:2016-04-12 0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3:03 +0800 CST

评论数:4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