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春秋:读春秋 无障碍

文姜嫁到

(第1句)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桓公三年春正月,鲁桓公鲁桓公在齐国赢地会见齐僖公。)
鲁桓公与齐僖公会见,这是由于和齐僖公的女儿订婚。鲁桓公篡位上台,根基不稳,急需攀附强大的齐国。齐僖公有两个女儿都是当时闻名的绝色美人,次女嫁给鲁桓公,是为文姜;大女嫁给卫宣公,是为宣姜。这两个美人都有很多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文姜,其婚姻一波三折,风流韵事轰动天下各国,《诗经》中《齐风·载驱》《齐风·敝笱》《齐风·南山》《郑风·有女同车》等篇章都流传着她的故事。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19:07:47 +0800 CST  
(第2句)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桓公三年夏季,齐僖公和卫宣公在蒲地会谈,没有结盟。)
“胥命”指双方相互以言语达成协议,不歃血为盟,就各自返回国。
(第3句)六月,公会杞侯于郕。(桓公三年六月,鲁桓公在郕地会见杞侯。)
上年九月,鲁国入侵杞国,现在杞国要求议和,于是两国国君会面讲和。杞侯见到齐鲁结盟,势力强大,不敢与之抗衡,只好讨好鲁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19:08:29 +0800 CST  
(第4句)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桓公三年秋季七月壬辰日初一,发生了日全食。)“既”,指太阳完全消失,即日全食。这是《春秋》第二次记载日食,第一次在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21:38:00 +0800 CST  
(第5句)公子翬如齐逆女。(公子翬替鲁桓公到齐国去迎娶齐僖公的女儿文姜。)
公子翬羽父当初联合鲁桓公发动宫廷政变后,受到鲁桓公重用。现在鲁桓公派他替自己前往齐国娶妻。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21:38:27 +0800 CST  
(第6句)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huān)。(桓公三年九月,齐僖公亲自护送女儿文姜到鲁国的讙地。)按周朝礼制,到外国迎接女子,应由国君亲自前往,而鲁桓公派大夫前去,是不合乎礼制的。齐僖公嫁女,亲自送女出嫁越出国境,这也是不合乎礼的。《左传》说:“凡是本国的公室女子出嫁到同等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就由上卿 护送她,以表示对前代国君的尊敬。如果是国君的女儿,就由下卿护送她。嫁给天子,就由各位大臣都去护送,国君不亲自护送。出嫁到小国,就由上大夫护送她。
齐僖公违反礼制亲自护送女儿文姜嫁到鲁国,表明齐僖公很重视女儿的这次婚事。因为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当初想嫁给郑庄公的世子姬忽,但姬忽却拒绝娶这位美女。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听闻这位美女的作风很有问题,不想戴绿帽。原来文姜早就爱上了她的同父异母的兄长姜诸儿(齐僖公长子,后继位为齐襄公),男女关系混乱。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21:39:15 +0800 CST  

(第7句)公会齐侯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齐。(鲁桓公与齐僖公在讙地会见。姜氏从齐国嫁到鲁国,成为鲁国夫人。)鲁桓公从齐僖公那里接受姜氏,并立她为夫人,是为文姜。这也了却了齐僖公一桩心事。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8 07:38:33 +0800 CST  
(第8句)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桓公三年冬季,齐僖公派遣他的弟弟夷仲年前来鲁国聘问。)
这是夷仲年第二次受命前来访问鲁国,第一次在鲁隐公七年。这次是为了护送文姜到鲁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8 07:39:04 +0800 CST  
(第9句)有年。(桓公三年冬季,鲁国五谷丰收。)“有年”,指大有年,即五谷丰收。这是喜事,所以记载。但《春秋》很少记载丰收的事情,这里记载丰收,实质上是“记异”,暗指鲁桓公弑君篡位,逆天理,乱人伦,天地为之谬戾,应出现水旱凶灾,但现在是丰年,这是一种“反常”现象,属于“异事”。也暗指鲁桓公在位期间,也只有这一年是丰年,其他年份是歉年。
此外,文姜嫁给鲁桓公,其实不是什么大喜事,而是暗藏祸害,将给鲁国和鲁桓公带来诸多不虞之患。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8 07:39:35 +0800 CST  
曲沃武公俘获晋哀侯
《左传》补记:“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fén xí),骖(cān)絓(guà)而止。夜获之,及栾(luán)共叔。”
鲁桓公三年春季,晋国曲沃武公攻打翼城,军队驻扎在陉庭,韩万(曲沃武公的叔父)为武公驾车,梁弘作车右。在汾水边的低洼地追赶晋哀侯,由于骖马被绊住才停下来。夜里,终于俘获晋哀侯和晋大夫栾共叔。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8 09:23:55 +0800 CST  
四、鲁桓公四年(周桓王十二年,癸酉年,前708年)
原文(共2句):桓公四年春正月,公狩(shòu)于郎。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札记:《春秋》记载鲁桓公四年发生的历史大事只有2件,共21字。只有春夏两季,缺少秋冬两季,可能是原文有所缺失。《左传》补记秋冬二事。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8 19:27:59 +0800 CST  
古代狩猎规矩
(第1句)桓公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桓公四年春季正月,鲁桓公在郎地狩猎。)
鲁桓公新娶文姜,意气风发,便带领众人跑到比较偏远的郎地去打猎,一是庆祝新婚,心情舒畅;二是远地狩猎,耀武示强。
隐公九年,鲁国曾在郎地建城。孔颖达说:“举地名者,皆言其非地。故知此郎,非国内之狩地,故书地也。若国内狩地,大野是也。哀十四年传曰‘西狩於大野’,经不书大野,明其得常地,故不书耳。由此而言,则狩于禚,蒐于红,及比蒲昌间,皆非常地,故书地也。田狩之地须有常者,古者民多地狭,唯在山泽之间乃有不殖之地,故天子、诸侯必於其封内择隙地而为之。僖三十三年传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是其诸国各有常狩之处,违其常处则犯害居民。故书地以讥之。”孔颖达认为,《春秋》凡是写明狩猎的地名,都是表明狩猎的地点有问题,不是国内固定的狩猎场所。按规矩,天子、诸侯只能在其境内选择“隙地”(山泽之间不殖之地)作为固守的狩猎场所,否则,就会对老百姓造成伤害和损失。
这次鲁桓公“狩于郎”,是违反礼制的,其任性程度比当年鲁隐公“观鱼于棠”,有过之而无不及。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8 19:28:40 +0800 CST  
《春秋》记载狩猎共4次。除了“桓公四年春,公狩于郎”外,其余3次分别是:“庄公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禚。”“僖公二十八年冬,天王狩于河阳。”“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古人对不同季节的狩猎活动,称谓不同。《谷梁传》说:“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sōu),冬曰狩。四时之田用三焉,唯其所先得,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一年四季的打猎活动,都是与宗庙祭祀有关的活动。春天打猎叫“田”,夏天打猎叫“苗”,秋天打猎叫“蒐”,冬天打猎叫“狩”。四季所得猎物的用途有三等,仅根据猎物获得的时间先后而定。一等用作充当祭品的乾豆(放在祭器中供祭祀用的干肉。乾,干肉。豆,祭器),二等用来招待宾客,三等用来充实国君的厨房。)
古人还强调 打猎要注意“行三驱之礼”。所谓“三驱”,是指打猎时,只围合其三面,让被围的禽兽有路可逃,不忍把禽兽完全捕杀。这既体现古人好生之德,又暗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行三驱之礼”与不搞“竭泽而渔”,异曲同工。)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8 19:29:08 +0800 CST  
周室访鲁的是非对错
(第2句)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桓公四年夏季,周桓王派遣宰官渠伯纠前来鲁国聘问。)
鲁隐公时代,周王室曾三度遣使访鲁。现在,周天子又派大夫渠伯纠前来鲁国聘问。《春秋》认为,这次周室聘问鲁国是不恰当的。因为鲁桓公“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周天子不能主持正义而讨伐他,现在反而聘问他,这是变相支持地方叛乱,大错特错!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9 09:20:44 +0800 CST  
秦国蠢蠢欲动
《左传》补记二事:秋,秦师侵芮(ruì),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桓公四年秋季,秦国军队袭击芮国,但失败了,因为秦国轻视芮国。冬季,周桓王的军队和秦国军队联合包围芮伯流亡的魏国,最后把芮伯姬万带回来。)
芮国,姬姓,伯爵。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今山西省芮城县)。周成王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称芮伯。
据《左传》记载,鲁桓公三年冬季,芮国发生了一场“逐君”政治动乱。“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 芮国国君芮伯姬万的母亲芮姜厌恶芮伯有太多的宠妾,因此发动政变,另立新君,把芮伯姬万驱逐到同姓的魏国。次年(秦宁公八年,秦宁公即秦宪公,前708年),秦国武力干预芮国新政权,与芮国发生战争,但由于轻敌,失败了。秦国请求周天子帮助平定芮国内乱,于是周、秦联军从魏国带回芮伯姬万。秦国积极干预芮国内政,目的是使芮国成为秦国的附庸。鲁桓公十年(前702年)秦国人才把芮伯万带回芮国。秦穆公二十年(前640年),秦灭芮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9 09:21:34 +0800 CST  
秦国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远祖多以驯兽驾车见长,从虞舜到周代屡屡有功。虞舜时,秦人先祖伯益辅佐大禹治水,舜赐 “嬴姓”,封于费地。夏桀之时,伯益后裔费昌离开夏桀归附商汤,为汤驾车,在鸣条打败夏桀。商朝时,秦人首领中潏(jué)镇守西戎,护商有功。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徐偃王称王作乱,伯益的九世孙造父为周穆王御车,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周穆王把赵城赐给造父,造父族从此为嬴姓赵氏。后因嬴姓部族卷入武庚叛乱而遭到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周孝王时期,秦非子(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善养马,被周孝王召至汧(qiān)水和渭水之间驯养军马,因牧马有功而受周天子封赏,“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秦非子成为日后秦国的始祖,秦成为周王室的附庸。周厉王时代,诸侯反对无道的周厉王,西戎攻打周王室,周厉王逃到彘地,召公、周公二相国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君秦仲为大夫,令其率军进攻西戎。前822年,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秦仲死后,由其长子秦庄公即位。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犬丘之地。前711年,西戎犬戎攻杀周幽王。秦襄公与卫武公、郑武公、晋文侯等诸侯击退犬戎,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赐以岐山以西的土地。这时,秦国结束附庸地位,开始成为周朝的诸侯国。“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秦国才可以与中原诸侯平起平坐。
现在到了秦宁公(秦宪公)时代,秦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断拓展势力范围。20多年后,进入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时代,秦国称霸西戎,逐渐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9 09:22:19 +0800 CST  
读春秋无障碍(桓公五年)繻葛大战 周王中箭

五、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十三年,甲戌年,前707年)
原文(共9句):桓公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夏,齐侯郑伯如纪。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葬陈桓公。城祝丘。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大雩(yú)。螽(zhōng)。冬,州公如曹。
札记:《春秋》记载鲁桓公五年发生9件历史大事,共58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9 10:43:29 +0800 CST  
死两次的陈桓公
(第1句)桓公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桓公五年春正月,甲戌日、己丑日这两天,陈桓公妫鲍死了。)
《春秋》记载陈桓公的死亡日期竟然有两个日子,实在出人意表。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从甲戌日(上年12月21日)至己丑日(当年正月初六),前后16日,陈桓公的死也太诡异了吧。据《公羊传》和《谷梁传》记载,原来陈桓公死于狂症(精神病),在甲戌日外去,到己丑日才找到他的尸体。
陈桓公是陈国第12位君主,承袭其父陈文公之位,前744年—前707年在位,在位38年。陈桓公二十六年 (鲁隐公四年,前719)卫公子州吁弑杀国君卫桓公自立,陈桓公协助卫大夫石碏(què)杀死州吁。陈桓公曾联合宋、蔡、卫等诸侯国攻打郑国。后来,郑国主动求和,陈桓公不屑与郑国弃怨交好,反被郑国重创。鲁隐公七年,陈国与郑国讲和,陈国大夫五父(公子佗)与郑庄公歃血盟誓时心不在焉,被郑国大夫泄父预言将不免于祸;而郑国大夫良佐到陈国参加结盟时,也看出陈国将要发生动乱。陈国的动乱就发生在鲁桓公五年春季。鲁桓公四年(前708年),陈桓公病危,陈国发生动乱,国内臣民纷纷离散。第二年,陈桓公死,亲郑的公子佗(陈文公之子)趁国人暴动之际,勾结蔡人弑杀太子妫免,自立为君,但第二年他就被蔡人杀了。在郑蔡两国的支持下,陈桓公的儿子妫跃被立为国君,是为陈厉公。七年后,陈桓公的少子妫林让蔡人诱杀陈厉公,自立为君,是为陈庄公。陈庄公在位七年后就死了,由其幼弟杵臼(chǔ jiù)继位,是为宣公。至此,陈国动乱的局势才趋于平稳。
陈桓公死“两次”,表示死因可疑,暗示陈国发生了动乱。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9 10:44:04 +0800 CST  
郑庄公被削去周卿士之位
(第2句)夏,齐侯郑伯如纪。(桓公五年夏季,齐僖公、郑庄公到纪国去访问。)
《左 传》补记:齐郑访纪,要使阴招,想乘机袭击纪国,被纪国发觉,状告到周王室。周桓王乘机削夺郑庄公在周王室的卿士之位,郑庄公不再朝觐周天子。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9 10:44:37 +0800 CST  
周室破坏“公选”制度
(第3句)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周桓王派大夫仍叔的儿子来鲁国聘问。)
周王室第5次遣使访鲁。这次来访的使者是周朝大夫仍叔的儿子,《春秋》不记载他的名字,而只是说他是仍叔的儿子,这是隐微君臣关系而显明父子关系,谴责父亲老了儿子代替从政的世袭现象。
周朝虽是分封制,但选拔官员也有“公选”制度,曾出现不少受朝廷重用的影响深远的寒门人士。但周王室式微时,周天子不断破坏“公选”制度,“以私爱害公选”而出现了“父在子代仕”的世袭现象。因此,小人得政,视朝廷官爵为己私,权力私有化,导致国家一步步走向倾覆。
(第4句)葬陈桓公。(安葬了陈桓公。)
(第5句))城祝丘。(鲁国在祝丘这个地方筑城。)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30 09:25:19 +0800 CST  
繻葛大战,周王中箭
(第6句)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桓公五年秋季,蔡国人、卫国人、陈国人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
《左传》对这次由周桓王挂帅的联军伐郑之战,记述详细。这年(前707年)秋季,周桓王带领蔡、卫、陈等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桓王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军、卫军隶属于右军,周公黑肩率左军,陈军隶属于左军。面对周天子的强大攻势,郑国大夫子元(公子突)建议用左方阵对付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对付陈军,说:“陈国正发生动乱,百姓缺乏斗志,如果先攻击陈军他们必定奔逃。周天子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形,又一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和卫国的军队支撑不住,也一定会争先奔逃。那时我们可以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这样就可获胜。”郑庄公觉得OK,就听从了。派世子曼伯(公子忽)担任右方阵的指挥,大夫祭足担任左方阵的指挥,大将原繁、高渠弥率领中军护卫郑庄公,摆开“鱼丽”阵势,前有偏,后有伍,阵势严整,坚不可摧。
周郑双方在繻葛展开大战。郑庄公指挥若定,命令左右方阵说:“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郑军发起进攻,蔡、卫、陈军果然一起奔逃,周军大乱。郑军从两边合拢进攻,周军大败。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还能继续指挥军队边战边退,祝聃请求前往追赶。郑庄公这时却大发慈悲,说:“君子不想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自救,社稷无损,这就足了。”到了夜间,郑庄公还派祭足去慰问周桓王,同时也问候周桓王的左右随从。郑庄公果然是非常之人!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30 09:25:51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6435

发表时间:2016-04-12 0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3:03 +0800 CST

评论数:4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