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通俗西藏史(原创深坑)

禄东赞在吞并吐谷浑的同时,他还敏锐的发现了唐朝在西域的另一个致命弱点,这就是唐朝府兵制的推行,导致其在西域能用于机动作战军队偏少,历次征伐西域军队均以少量唐军为骨干,再配以当地部族军队为主力组成。所以离间唐朝和西域各部族的关系,争夺各部族的支持,是吐蕃和唐朝谁能在西域站稳脚跟的根本。笃定了这条釜底抽薪的计策后,禄东赞又开始了新的布局。
公元662(唐龙朔二年)年,吐蕃和吐谷浑的血战尚未分出胜负,禄东赞命其子带兵潜入安西四镇,策动疏勒、弓月、龟兹等地的部落,秘密进行反唐联络。此时吐蕃到达西域的道路皆在唐朝控制之下,为了达到渗入西域的目的,吐蕃需要绕道印度河谷,出大小勃律,翻越坦驹岭(今兴都库什山),此路可谓千难万险,即便如此禄东赞仍毅然决定实施这个计划,由此可见他对西域地区重要性的敏锐的判断。
禄东赞的战略达到了他预期的效果,西域中不满唐朝统治的氏族纷纷作乱,唐朝一度失去了对安西四镇治所龟兹的控制。安西四镇的乱局再次牵扯了唐朝的注意力,这也策应了吐蕃在吐谷浑的军事行动。
公元662年十二月,唐命苏海政为日海道总管讨伐龟兹,同时命令苏定方灭西突厥后,唐朝分封的“兴昔亡”、“继往绝”两位可汗协助作战。“兴昔亡”、“继往绝”两位可汗本有旧仇,在西域又互不隶属,一直明争暗斗,此次出兵协助苏海政更是面和心不合。当苏海政率军行至“兴昔亡”可汗境内时,“续往绝”可汗密报苏海政“兴昔亡”可汗意欲谋反,在手下将领的撺掇下,苏海政听信谗言,假称唐朝皇帝有礼物送给“兴昔亡”可汗,将其诓骗到唐军大营,连同一起到来的其他部落首领尽数斩杀。“兴昔亡”可汗被杀后,其属部鼠尼施、拔塞干两部远逃,被苏海政和继往绝可汗率兵追击,征服了这两个部落。
“兴昔亡”可汗的被杀,震动了西域的其他部族,再加上吐蕃势力趁机大肆宣扬“兴昔亡冤案”,导致苏海政率领的唐军被极度孤立,周边部落人人自危,放眼望去苏海政身边除了“续往绝”可汗之外竟无可调之兵,唐军的后勤补给也成了空中楼阁。本来高宗皇帝分封“兴昔亡”和“续往绝”两个可汗在西域驻扎,且不互相隶属,是为了让二者互相牵制,避免一家独大,结果苏海政杀死“兴昔亡”可汗的做法不但打破了西域突厥力量的平衡,还给了吐蕃挑拨唐朝与西域民族之间关系的口实,这导致吐蕃势力成功的楔入西域,并渐渐扶植起了西域亲吐蕃的势力,可谓贻害无穷。
当唐军行至疏勒(新疆喀什)南部时,西突厥弓月部(即处月)引吐蕃军队会同弓月等部联军前来准备迎战唐军,但苏海政竟以“以师劳不敢战”为由,不敢与吐蕃交战,并采用了战争史的一个奇葩战术——“资敌以求和”的办法,将劫掠的“兴昔亡”可汗部落的财物送交吐蕃,以求吐蕃退军。吐蕃军队劳师远征,虽然联络了不少亲吐蕃的部落,但毕竟实力尚弱,不足以一战根除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再加上牵制唐朝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痛快的答应了苏海政的请求约合罢兵。
公元663(唐龙朔三年)年,吐蕃会同弓月、疏勒部落进攻西域重镇于阗(新疆和田县境),重镇于阗位于疏勒与吐蕃领土之间,唐朝在失去了疏勒后,如再失去于阗,将使安西四镇南部两镇所辖的土地与吐蕃接壤,故此唐朝绝不容于阗有失。于是在得到了于阗危急的奏报后,急命安西都护高贤为总管,率兵急救于阗。对于此次出兵的结果,汉史和吐蕃史料均无记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于阗并未失守,但吐蕃威胁于阗的态势也未解除。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2 09:54:47 +0800 CST  
同年在青海吐蕃终于将吐谷浑彻底击败,而唐朝也发觉了失去吐谷浑这一缓冲地带后,吐蕃对河西走廊的威胁。于是高宗只得采用亡羊补牢之策,命唐军分别驻守 凉、鄯二州,以防备吐蕃。又以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为吐谷浑的后援。
禄东赞在击败了吐谷浑之后,一方面亲自在青海地区推行吐蕃制度,化解各部落矛盾,另一方面再次展示出他灵活的政治手腕,他遣使入唐对于吞并吐谷浑的举动表示自责,同时再次表示愿意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并第三次向唐朝为吐蕃赞普求婚。
此时的唐高宗皇帝虽然身体欠佳,经常目眩不能亲政,而且性格优柔寡断没有其父的坚毅果决,但毕竟在位已久,禄东赞的这种小伎俩还是瞒不住他的眼睛的,于是高宗皇帝断然拒绝了吐蕃的和亲请求,并派大臣刘文祥出使吐蕃谴责其吞并吐谷浑的举动。但是大唐对于吐蕃吞并吐谷浑的反应也就仅此而已了,此时唐朝也是有苦难言。第四次东征高句丽刚刚结束,虽然唐朝几乎是倾尽国力,但依然未能彻底征服高句丽,唐朝的辽东边境几乎是年年刀兵不断,这条流血的伤口依然在不停的消耗唐朝的精力。同时北部回鹘各部落也是屡降屡叛,虽然公元662年,唐将郑仁泰和薛仁贵平息了铁勒回鹘的叛乱,这就是汉史中被广为传颂的“三箭定天山”之役,但是在辽阔的北疆游牧民族仍旧时时威胁着唐朝的北部边防。
对于是否出兵帮助吐谷浑复国之事,唐朝大臣们的意见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丞相为首的文官大多以国内水旱灾祸不断,应以赈济灾民恢复国力为由反对出兵;一部分将领也认为吐蕃地处边远,山川地势均有利于吐蕃,大唐劳师远征靡费甚多,未必能彻底击败吐蕃,到时战事绵延,唐军必遭困境为由反对出征;只有少部分将领认为吐谷浑所地位置重要,为河西走廊屏障,如不趁吐蕃新占不久民心未附之时出兵夺回,待到青海局势稳定,吐蕃统治日久,必为唐朝心腹之患为由,力主出兵协助吐谷浑复国。高宗对各种意见犹豫不决,就在唐朝举棋不定、久拖不决之时,吐谷浑故地已渐渐被吐蕃收入囊中。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3 08:21:17 +0800 CST  


公元665年(麟德二年)三月,吐蕃再次联合弓月、疏勒部落士兵向于阗进犯,此次于阗之战唐蕃领军将领各施计谋,斗的旗鼓相当。战役之初,钦陵料到吐蕃进攻于阗唐军必定来援,在全力围攻于阗城的同时,在唐军来援路线上设伏,力求击溃唐朝援军,以绝于阗守军的斗志。而唐军的援助部队,则分兵两路,一路星火疾行援助于阗,另有一支偏师由西州都督崔知辩率领取道突厥领地绕道吐蕃侧后,将吐蕃的补给基地放火焚尽。钦陵虽然将如愿将一路唐朝援军击败,但是后勤基地被毁军心不稳,而且于阗城久攻不下只得退兵。战后钦陵曾说:“崔知辩从五俟斤(西突厥右五弩失毕部——引者)路,乘我间隙,疮痍我众,驱掠牛羊,盖以万计。”此战吐蕃虽有小胜但在经济上遭到很大的损失, 吐蕃军团遂放弃对于阗的围攻。

公元667年唐乾封二年,禄东赞已经初步稳定了青海地区的民情,并以青海地区为跳板,开始向东部扩张,不断侵袭唐朝羌地十二州。而此时唐朝已于去年开始第五次东征高句丽,对于吐蕃在羌地的袭扰无能为力,最终羌地十二州尽归吐蕃所有。

就在这一年,唐蕃之间还发生了一场诡异的战斗,据《西藏王臣记》和《新红史》记载:禄东赞在青海地区用兵,遭到了时任安集大使的苏定方痛击,十万吐蕃军队被八千唐军击败,吐蕃全军溃败,十万军队最终逃回的只有八千人,禄东赞在战斗中受伤,并于次年逝世。藏地现在仍有这种传说,唐军随即攻入西藏,欲将文成公主随嫁的释尊十二岁等身像迎回长安,寺内的僧人将释尊佛像封闭在墙内,并在墙上绘制了一副文殊菩萨画像,最终唐军未能如愿,于是将布达拉宫纵火焚毁。

对于苏定方这次神奇的战绩,包括之后唐军攻入拉萨,烧毁布达拉宫之事,汉史再次全无记载,只有吐蕃史料有存,不过吐蕃史料在记载中,通常没有纪年,而且各种史料中互相之间矛盾之处甚多,故此唐军入藏之事几近传说。

不过可以确定是在禄东赞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几乎全部时间都生活在青海地区,为在此地推行吐蕃统治呕心沥血。公元667年,吐蕃军队在禄东赞的率领下对唐朝西羌州郡展开打击,唐朝因此被迫罢除西羌十二州,此地吐蕃与唐朝的缓冲地带。

公元667年,为吐蕃操劳一生的禄东赞去世。禄东赞从辅佐松赞干布开始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也因此被太宗皇帝慧眼识珠,对其厚爱有加。松赞干布去世后,面对芒松芒赞年幼不能亲理朝政的情况,禄东赞掌控全局,保证了吐蕃王统的延续。规范部落会盟制度,重新厘定法律,设立税收条例,进行户口普查,这一系列的施政措施,奠定了吐蕃政权稳定运行的基础。制订了吐蕃版图扩张的方略,先吞并吐谷浑,在青海站稳脚跟,而后离间西域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再与唐朝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在他有生之年终于完成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夙愿。其后吐蕃的施政方针基本就是围绕着禄东赞制定的方略在运行,并最终使吐蕃成为和足以与波斯、大唐等量齐观的霸主之一。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4 17:28:31 +0800 CST  
一代权臣倾朝野——噶尔家族之军神噶尔·钦陵赞卓

公元667年,禄东赞去世后,大相的位置悬而未决,当时的赞普芒松芒赞已经年满十八岁,按照吐蕃传统理应独自掌管朝中大权,不过此时噶尔家族早已是权倾朝野巨无霸集团。虽然很多官员都认为韦氏家族的韦·松囊才能卓著,应该是大相的最佳人选,但最终大相的位置仍然毫无意外的落在了禄东赞长子噶尔·赞悉若多布(汉史称其为赞悉若)的头上,而颇具人望的韦·松囊只能屈居副相之位,其后不久韦·松囊早死,赞悉若得以独揽朝中大权。此时赞悉若在拉萨控制朝政,其弟钦陵掌管吐蕃军事,国中大事均出噶尔家一门,噶尔家族虽无摄政之名而有摄政之实。

随着赞悉若接任大相之位,因禄东赞去世而产生的权力交接隐患被迅速消除,吐蕃的政权因而保持了稳定。钦陵接替他父亲的军权,常驻在青海的吐谷浑故地,而这也是钦陵作为吐蕃一代战神的主要舞台,唐朝因此而将面对一个更难对付的对手。

公元668年(唐总章元年),吐蕃正式开始在吐谷浑征税,这意味者吐蕃在青海地区的统治已趋于稳定,唐朝要想重新夺取青海地区将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几乎同时西域的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个曾经诬陷“兴昔亡”可汗,导致他无端被杀的西突厥“续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病死,突厥十姓群龙无主,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带领部众归附吐蕃,吐蕃此时在西域的势力更加强大。

唐朝终于在公元668年9月,通过第五次东征彻底灭亡了高句丽。这场从公元644年开始,历时24年,两朝皇帝,几十万唐朝将士死伤的征伐,终于以唐朝的胜利结束了。唐朝朝野都以为东线再无战事,可以全力经营西域了,但是事实是残酷的,两年后,公元670年,高句丽爆发大规模反抗斗争,唐朝不得不再次派兵平叛,反叛时间长达四年。也就是在唐朝屡次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在被暂时搁置的西域,吐蕃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迅速崛起,最终成为令唐朝头痛不已的对手,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西域基本保持着吐蕃攻而唐朝守的态势。

公元670年(咸亨元年)春,稳定了政局的吐蕃开始对西域用兵,攻陷了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于阗向吐蕃投降,随即吐蕃联合于阗攻陷龟兹的拔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至此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尽归吐蕃所有,唐朝无奈罢除安西四镇。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吐谷浑、鄯善、且末之地,正式为吐蕃所据。

面对吐蕃在西域咄咄逼人的攻势,唐朝终于决定给予强硬回击。670年四月,唐朝任命 名将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领十万大军讨伐吐蕃。逻娑为拉萨的汉地译音,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唐朝出兵的目的绝不是号称的“为吐谷浑复国”这么简单,而是希望此次出兵能向之前李靖、苏定方挥军西域一样荡寇千里,从根本上决解吐蕃的问题。

八月,唐军行至大非川附近(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道路艰险,辎重难行,薛仁贵随即命令副将郭待封帅两万人守护辎重,在大非川险要处节寨固守,以保证唐军后勤和粮道的安全。自己这亲率唐军主力出击乌海(今青海兴海县西南苦海),约定待到唐军主力在乌海击败吐蕃主力后,辎重部队方可前进支援。这样唐军主力进可攻、退可守,可立于不败之地。薛仁贵的判断是正确的,钦陵率领的吐蕃主力确实盘踞在乌海附近,但薛仁贵不知道是钦陵为了击败唐军,几乎是倾吐蕃全国之兵,集中了甚至远在西域的守卫部队,有四十万之众。虽然战争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积,但是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吐谷浑的名字已经是过去时了,现在吐蕃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吐蕃已经占据了战争的天时、地利、人和,而唐军的每一步行动却像行走在迷雾之中。

唐军主力在薛仁贵的率领下,轻骑而出昼夜兼程,趁吐蕃军队不备直插河口,将河口的吐蕃军队打得大败,抢夺了大量的牛羊牲畜。吐蕃军虽初战不力,但未伤根本,钦陵命吐蕃军队借助机动能力,不断骚扰唐军,战场态势渐渐胶着。就在此时,驻守在大非川上的副将郭待封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葬送这次唐朝的远征。

郭待封本是唐初名将郭孝恪之后,对于出身贫寒的薛仁贵向来侧目而视,此次屈居薛仁贵的副将,心里颇有不平之意。他听说唐军初战告捷,大败吐蕃军队,以为吐蕃将败,担心军功都被薛仁贵占据,自作主张率领辎重部队离开大非川向乌海靠近。这一消息立刻就被钦陵得知,于是钦陵亲率二十万人在路上设伏,将郭待封所部全歼,全部辎重均落入吐蕃之手。

夺取了唐军辎重的钦陵立刻全军出击,在乌海将唐军主力包围,失去了辎重后援的唐军人心浮动,薛仁贵无奈只得带兵突围。从乌海到大非川的路上两国军队一路厮杀,直到大非川上吐蕃军队再度将唐军合围,疲惫的唐军再也无力突围,薛仁贵与钦陵约合,钦陵放还了部分唐军俘虏。最终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仅以身免,而随行出征的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5 08:53:32 +0800 CST  


唐军这次大败,史称大非川之战,虽然将帅不和是原因之一。但是唐军从关中平原远征青海地区,在乌海、大非川作战,此处海拔已经接近4000米,唐朝士兵对环境的不适应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吐蕃在吐谷浑统治的日趋稳定,使得吐蕃能够就地征集补给,吐蕃军队一半以上的军粮马匹都是在吐谷浑故地征集的,这更加重了远征唐军的劣势。

唐蕃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复国的梦想彻底覆灭,唐朝遂于公元672年,(咸亨三年)二月将吐谷浑诺曷钵部于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鄯州地域狭窄,邻近吐蕃,吐谷浑畏惧吐蕃来扰,不安其居,因此,唐朝最终将吐谷浑迁于灵州鸣沙县(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以其部落置安乐州,意为既安且乐。

大非川战败之后,唐朝在西域的形势彻底崩坏,安西四镇相继失守,大唐在西域的羁縻府州统治自此开始全面崩解。此役之后,吐蕃获得了对唐朝的绝对战略优势,声威大振,并乘胜大举进兵,兵锋直至敦煌。唐朝无力与之相争,安西都护府治所被迫回迁到西州(今吐鲁蕃),至此大唐在西域已仅能控制沙州(今敦煌)-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蕃)-昆陵都护府-蒙池都护府一线以东地区,整个天山以北、以东地区,以及塔里木盆地均为吐蕃所夺占。此战之后,吐蕃钦陵之名震动两国,作为吐蕃的军神钦陵正式成为了唐军的噩梦。

唐朝经此一战精锐尽失,面对吐蕃的兵锋只能在河陇地区组织防御,暂时无力染指吐谷浑故地,而吐蕃虽然大胜唐军,稳固了青海地区的统治,不过调动了全国的军队驰援,也导致国内的矛盾开始显现,随后两年间吐蕃国内不断有叛乱发生,这也使得吐蕃不得不暂时停下了扩张的脚步。

公元672年(咸亨三年),吐蕃使节仲琮出使唐朝,唐高宗此时对于大非川之败余痛未消,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之后唐使黄仁素吐蕃也是无果而终。虽然两国使节往来不断,但西域已是两国必争之地,面对两国之间年年刀兵不断,此时身在拉萨的文成公主不知心中是何种感受。

正像禄东赞生前预计的那样,唐蕃之间争夺最终的焦点必定是西域这块土地,公元673年,唐朝趁吐蕃国内政局不稳,派遣萧嗣业发兵讨伐弓月,唐军尚未到达疏勒城下,弓月部落畏惧,便与疏勒一起投降了唐朝。弓月部落一直以来都是吐蕃的盟友,吐蕃每次意图染指西域必有弓月相助,这次弓月投降唐朝表明,吐蕃虽然占据了整个安西四镇,但并未能在此地建立稳固的统治,而生活在西域的民族基本上都是奉行墙头草的政策,谁的势力大就向谁臣服。公元674年,唐朝收服于阗,次年在于阗重置都督府,到公元676年(唐凤仪元年)唐朝完全收复了安西四镇。西域唐波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表明唐朝虽然经历了大非川惨败,但凭借强大的国力仍有一战之力,虽然吐蕃在西域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唐蕃之间在西域的角逐,还远远没有分出胜负。

公元674年,在西域还有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发生,在西方阿拉伯帝国军队已将原属波斯帝国的整个呼罗珊地区征服,并且越过乌浒水侵入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城市)。而布哈拉正属大唐安西都护府管辖,这是阿拉伯人首次染指西域土地。从此之后,西域控制权的争夺从唐蕃两国的争霸,演变成了唐蕃阿拉伯之间的三国演义。
公元675年1月,吐蕃大臣吐浑弥来长安请和,要求唐朝不再干涉吐蕃在安西四镇的统治,吐蕃也不东侵威胁唐朝河东、陇右地区。此时唐朝在西域已经收复了于阗、疏勒,进攻龟兹也取得进展,眼看重夺安西四镇指日可待,如何能将到手的利益弃之不顾,谈判当然是不欢而散。

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稳定了国内政局的大相噶尔·赞悉若多布(赞悉若),得知了突厥各部反叛唐朝的消息后,立刻开始进行军事部署,重新对安西四镇的控制权发出挑战。他依旧采用了他父亲禄东赞的策略,派遣弟弟钦陵领兵通过吐谷浑故地发动进攻,威胁唐朝重地河陇地区,分散唐朝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大军攻击安西四镇的唐军。钦陵联合阿史那都之等部落,于公元676年三月大举入侵鄯州(青海乐都县)、廓州(青海化隆县西南)、河州(甘肃临夏市)、芳州(甘肃迭部县东南)和叠州(甘肃迭部县)等州郡,杀死唐朝官吏,掠走人口牲畜数以万计,唐朝急命周王李显(后来的唐中宗)、相王李轮(后来的唐睿宗)带兵抵抗吐蕃的进攻,可惜两王均惧战不出,任由吐蕃军队在河陇地区纵横劫掠。8月,吐蕃又攻叠州(甘肃迭部),破密恭、丹岭二县,就在吐蕃军队所向披靡,唐军即将崩溃的时候,吐蕃军队却停止了进攻,带着劫掠来的人口牲畜急速退兵了。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6 07:56:44 +0800 CST  

原来就在钦陵在河陇取得胜利的时候,吐蕃国内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去世了。芒松芒赞是松赞干布的孙子,他出生的年代目前没有定论,不过从他公元650年继位赞普时,禄东赞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全权主理朝政来看,应该年纪不大,到公元676年去世时,芒松芒赞尚在盛年,他的突然去世,给吐蕃政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此时芒松芒赞的儿子均在幼年,拥立那个儿子成为赞普,是吐蕃国内最重要的事情。国家的最高权利出现真空,这使得吐蕃国内的野心家们纷纷蠢蠢欲动,不得已赞悉若和钦陵不得不放弃有利的战争态势,赶回拉萨平息赞普死后的动荡局面。

及时赶回的赞悉若和钦陵稳定住了拉萨的局势,对外秘不发丧,对内积极镇压反叛者,同时拥立芒松芒赞的长子为未来的赞普,这就是杜松芒波杰(也称赤都松赞,《新唐书》称为器弩悉弄)。吐蕃的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完美,芒松芒赞死后三年,唐朝一直不知道吐蕃出现了权力真空。直到679年(仪凤四年),吐蕃才向唐朝通告了芒松芒赞的死讯,并公开祭祀芒松芒赞的遗体。

公元677年(仪凤二年),留在西域的吐蕃军队击败唐军,第二次占领安西四镇,唐朝再次被迫罢除四镇的设置。连续两年在河陇和西域的败绩显然是唐朝不能接受的,于是在公元677年,唐高宗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选择臂力过人、弓马娴熟的军事人才编入新军,以便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当时虽为文官,但他奋然应征参军开赴西域。就在各地勇士和低级官员奋勇参军,欲为国家建功之时,唐朝朝廷内部却是勾心斗角,互相暗算。

时任洮河道(军在鄯州城内)行军镇守大使的刘仁轨,也是唐朝一员名将,在征高丽的战争中屡建奇功,而且曾率领唐军水师在白江口海战中痛击日本海军,一时间名动天下。但就是这样一位中唐名将,因为与宰相李敬玄不和,明知李敬玄不是带兵之才,却向高宗皇帝上书推荐李敬玄领兵讨伐吐蕃。高宗皇帝识人不明,虽然李敬玄极力推辞,但高宗不许,于是就在情况下,李敬玄率领18万唐军出河源进攻吐蕃。

公元678年(唐仪凤三年)正月,李敬玄命刘审礼、王孝杰为先锋,率领2万唐军先行,自己则坐镇中军随后而行。七月,刘审礼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与吐蕃军队相遇,唐军连胜两阵,吐蕃军队败退数百里,唐军乘胜追击行至濠所。就在刘审礼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却未料到这正是钦陵的诱敌之计。钦陵早已得知唐军来袭,集结了三十万吐蕃军队,以二十万军队将前进到濠所的刘审礼所部团团包围,另外十万吐蕃军队则在唐军主力左右,时时骚扰唐军,阻其援助刘审礼。刘审礼率军力敌,然寡不敌众,未能突破重围。身为主帅的李敬玄却被钦陵的阻援部队迷惑,怯懦畏战,不敢向前。九月,2万唐军先头部队全军覆没,刘审礼、王孝杰被俘,李敬玄闻讯大惊,率军一路溃逃,史称:辎重弃于路旁,绵延千里。钦陵帅吐蕃军紧追不舍,吐蕃轻骑在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千户庄)将唐军堵住,吐蕃此时占领了承凤岭制高点,只等钦陵主力追至,唐军即将全军覆没。李敬玄无计可施,所部坐以待毙,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唐将黑齿常之帅500敢死队,夜袭吐蕃营帐,杀死300余人,吐蕃军大乱,黑暗中吐蕃将领不知唐军底细,忙率军退却,李敬玄得以突围逃入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

此战史称唐蕃青海之战(或承凤岭之战),出征时可谓声势浩大,可惜用人不明,最终溃败,十八万唐军在最后的溃逃中损失过半,李敬玄逃入鄯州后,投笔从戎的娄师德奉命收集逃散的唐军将士,渐渐稳定了唐军的形势。之后娄师德又奉诏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与钦陵会谈,此时吐蕃境内热桑杰崩日叶、库赤聂止松举兵反叛,唐蕃双方均无战意,于是约合罢兵。

被俘的前军主将刘审礼死于吐蕃,而副将王孝杰据说因为长得与故去的芒松芒赞相似,受到了吐蕃的优待,最终被放还唐朝,战后娄师德因公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主持屯田事务。黑齿常之也因公被任命为河源军副使。这次轰轰烈烈的征伐战争,唐军损兵折将几乎一无所获,唯一的收获就是在军中荐拔出了娄师德、王孝杰和黑齿常之这三员战将,这三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西域屯垦戍边、修堡备战,将唐朝在西域的藩篱扎的紧紧的,这也让吐蕃朝野十分头痛。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7 11:41:14 +0800 CST  

公元679年(唐调露元年),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煽动部族,联合吐蕃在西域的军队,威胁安西都护府。唐高宗闻报在朝廷上商讨出兵讨伐西突厥,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李敬玄新败,唐军士气受阻,河陇地区形势尚未稳定,不宜出兵讨伐西域,而且西突厥并未明言叛唐,可以以计取之。此时恰逢波斯王卑路斯在长安去世,于是唐朝以送波斯王之子泥洹师回国的名义,派遣裴行俭带兵护送,取道西域回波斯。裴行俭的护送队伍行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之时,四处宣扬天气炎热,要等到秋天再继续前行,以此消息来麻痹阿史那都支。同时又在西州大宴西州豪强,追忆曾在此处游猎的往事,并言明意欲再次四处游猎,西州豪强子弟云集而来,从者近万人。裴行俭带着西州豪强子弟一路游猎而行,行至接近阿史那都支部落附近,唐军轻骑而出,军至都支营帐十里处,派人去见阿史那都支问安。阿史那都支毫无防备见唐军已到营边,只能出营投降,裴行俭命人取了阿史那都支的令箭传召各部首领前来议事,将参与叛乱的各部族首领一网打尽。随后唐军骑兵昼夜兼程,直插李遮匐部落,将李遮匐擒获。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被擒后,唐朝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平息西突厥各部的叛乱。

唐朝迅速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打了吐蕃一个措手不及,随后裴行俭在碎叶设立都督府,用碎叶(碎叶川旁,今苏联托克马克)都督府替代了焉耆都督府,并安排副使王方翼在碎叶筑城镇守。安西四镇第三次在西域设立,此时四镇治所分别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就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吐蕃正式将芒松芒赞去世的消息通报唐朝,虽然两国在青海、西域打得你死我活,但是两国朝廷的甥舅关系还是要保存的,于是唐庭也派遣使节去拉萨吊唁。赞悉若和钦陵为芒松芒赞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并将他安葬在山南琼结藏王墓,松赞干布墓葬的旁边。

芒松芒赞的安葬和赤都松赞的继位,代表着吐蕃因为赞普去世而产生的政治风波被平息,内有赞悉若为相,外有有钦陵掌军的形势代表着噶尔家族继续把持着吐蕃王朝的权柄,噶尔家族的辉煌还在延续着。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7 16:54:13 +0800 CST  

就在吐蕃治丧期间,唐高宗曾召见裴行俭,意图趁吐蕃赞普交替之际进攻吐蕃。裴行俭认为吐蕃钦陵主政,内外朝臣和睦,不可轻易进攻。裴行俭的这番言论打消了唐高宗的进攻意愿。这次君臣奏对记载于唐史之中,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吐蕃的保密工作非常严密,芒松芒赞已经去世三年,但唐朝一直未能知晓,直到吐蕃前来报丧。其二,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互相谋算,一直在两朝中各自进行,并未因为两国的和亲关系而改变。文成公主时期如此,其后的金城公主依然如此,两国之间比拼的只有国力,而不是所谓的甥舅关系。

公元680年(唐永隆元年),在青海驻扎的噶尔·政赞藏顿(汉史称赞婆)率兵进攻潢川,起初吐蕃军队势如破竹,将唐朝的驻军打得大败,而后吐蕃进军攻击河源,遭到了黑齿常之的迎头痛击。吐蕃军队溃败。黑齿常之击败吐蕃军队后,在河源地区修筑烽燧堡寨七十余所,开垦军屯五千余顷,岁收军粮五百余万石,河源地区战守两备,至此战争态势逐渐稳固。

吐蕃兵败河源,于是转而向四川剑南用兵,在西南羌民的配合下,将唐朝在茂州西南修筑的安戎城(今四川茂县西番界)攻陷,并在安戎城驻军守备,这是吐蕃势力第一次在云南打开局面,而后西南诸羌纷纷投奔吐蕃,吐蕃在四川云南地区势力渐成。

公元681年(唐开耀元年)五月,赞婆率军3万屯驻于良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威胁河源地区。黑齿常之率三千骑兵夜袭吐蕃军营,杀吐蕃二千余人,吐蕃军溃逃,唐军缴获牛羊牲畜数以万计,并放火烧掉了吐蕃在良非川的后勤基地。

这一年吐蕃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怪异的事情,吐蕃大相赞悉若在悉里河谷主持会盟议事,同年噶尔家族的另一个权臣噶尔·芒辗达乍,在甲之河谷也召集了会盟议事。这在吐蕃是非常不正常的情况,吐蕃会盟议事是从松赞干布时期的盟誓仪式发展来的,当时只有松赞干布有权召开。松赞干布死后,禄东赞掌控吐蕃朝政,他将盟誓仪式发展为各部落首领的议事会议,在此会议上协调解决各部落的矛盾,一直以来只有吐蕃大相才有权主持议事会议。这年噶尔家族的噶尔·芒辗达乍也私自召集议事会议,这表明噶尔家族的拥护势力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不久之后,这种家族内讧演变成了流血的政变,噶尔·芒辗达乍在拉萨刺杀了赞悉若,自己登上了大相的宝座,随即将支持赞悉若的势力屠戮一空。此时钦陵屯兵在云南边境,得到哥哥被杀的消息时,噶尔·芒辗达乍已经挟赞普已领群臣,为了避免芒辗达乍直接宣布自己反叛,钦陵选择了暂时隐忍。为了麻痹芒辗达乍,钦陵派人去拉萨表示臣服,同时带去了大量的财宝礼物,并表示他全力拥护的是噶尔家族掌控朝权。但是暗地里钦陵却在联络忠于自己的将领和部众,等待时机为哥哥报仇。终于几个月后,芒辗达乍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控了吐蕃的国内势力,于是轻易的离开了他的老巢拉萨。钦陵得到芒辗达乍离开拉萨的密报后,率领自己的部队翻山越岭,奔袭千里,将芒辗达乍和他的护卫部队包围并全部杀死,然后钦陵挥军直入拉萨,在拉萨城内将支持芒辗达乍的势力尽数灭门。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拉萨的政治势力经过两次血腥的洗牌后,几乎被彻底清空,拉萨市内很多没有参与芒辗达乍政变,但在芒辗达乍执政期间站错了队伍的家族人人自危。此时一个睿智的女人出现在了拉萨的政治舞台上,她就是芒松芒赞的王后,赤都松赞的母亲没庐·赤玛伦。赤玛伦生于吐蕃四大尚族之一的没庐家族,没庐家族在吐蕃历史上一直掌控着前藏地区的政治事务,在松赞干布之前的赞普就曾娶过没庐家族的女子为妻,并且家族中有过担任大相的经历,也正是这个政治氛围浓郁的家族,培养出了赤玛伦政治嗅觉,在噶尔家内讧的这个阶段,她看到朝内家族人人自危,这正是收集朝中人心的大好机会,于是她召集群臣,将大相的权柄授予钦陵,同时为朝中其他家族请命,稳定了吐蕃朝野的政治态势。虽然吐蕃大相仍在噶尔家族手中,但是朝中的其他势力也充分感受到了赞普势力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看,这次朝中的政变,最大的受益者是赞普系的势力和王太后没庐·赤玛伦无疑。

钦陵通过这次流血的政变登上了大相的宝座,不过我相信这并不是他期望的。对于钦陵来说它最大的兴趣是在战场上运筹帷幄、追亡逐北,而不是在朝堂上和别人后心斗角。现在为了保证家族的利益,他不得不坐在大相宝座上,这也逐渐显露出他的弱点,钦陵是这个时代的顶级战场杀神,却不是一个顶级的政治家。成为大相之后的钦陵依然常年领兵在外,朝中的事务他委托给了坌达延赤松与努布·芒辗细赞以及他弟弟噶尔·达古日耸三人,虽然这都是噶尔家的心腹,还有弟弟的参与,但是钦陵长期远离政治中心的恶果将会慢慢显露出来,最导致他死于非命。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8 12:04:43 +0800 CST  

公元682年(唐永淳元年),钦陵纵兵劫掠了唐朝四川境内的柘、松、翼等州,唐将守将无力反击吐蕃军队的进攻,只能龟缩在城中,据险而守。几乎同时,吐蕃军再度进犯河源地区,和川西北的军事行动相呼应,领兵的赞婆却没他哥哥这么好的运气。赞婆吸取了上次在良非川被黑齿常之痛击的教训,远远的绕开了黑齿常之的防地,结果这次他碰上了娄师德。唾面自干的娄师德虽然在历史上以能忍闻名,但实际上他在战场上却是一把好手,这回赞婆躲开了黑齿常之,结果一脚踢在了娄师德这块铁板上。娄师德率领唐军在白水涧(今青海大通西北)一带和吐蕃展开激战,屡次击退吐蕃的进攻,史称“八战八捷”。不过从娄师德的性格来分析,他是个性格非常谨慎的人,所以在用兵上也不会向李靖、苏定方那样喜欢轻骑远进包抄敌后,以兵行险招来谋取最大的战果。甚至也可能不会像黑齿常之那样钟爱暗夜劫营,以求全军突破。娄师德用兵很有可能是追求步步为营、滴水不漏,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所以唐军最终成功击退吐蕃的进攻,使赞婆无尺寸之功,但恐怕也没能大量的杀伤吐蕃军队。关于这一战在唐蕃两国的史料中都只记载战争的胜负而无战果,可以从侧面验证这种推测。但无论战果如何,娄师德这次成功的阻止了吐蕃在河源地区的扩张企图,也没给吐蕃劫掠唐朝边民的机会。

钦陵作为一个军事天才,不会不知道吐蕃想要一口掉唐朝,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他希望通过不断的骚扰唐朝边境地区,抢夺人口、粮食和牲畜来削弱唐朝边境的力量,力图以这种方式以战养战,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进而谋取更大的版图扩张。这种战略如果放在一个虚弱的唐朝身上无疑是正确的,就像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在吐蕃的打击下迅速失去了对整个西域的控制,可惜现在钦陵面对的却是唐朝最生机勃勃的时代,吐蕃的这种骚扰政策可能一时得利,但唐朝巨大的体量和几乎无穷无尽的恢复能力,使得这种拉锯战演变成一种纯粹的国力消耗战,这对于生活在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来说确实几乎致命的。可是钦陵已是骑虎难下,他必须通过不断的军事行动,劫掠唐朝的资源来安抚手下的将领和部落首领,通过一个又一个胜利,来维持他的个人威望和家族的统治。这种国力消耗的恶果正在吐蕃大地上慢慢累积着,等待最终的爆发点出现。

公元683年(唐弘道元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洛阳贞观殿驾崩,立中宗李显为帝,转年正月武后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为帝。李显这个倒霉的皇帝,这次只坐了36天龙椅就被贬为庐陵王幽禁了起来,但他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皇族了,因为他自己是皇帝,父亲是皇帝唐高宗李治,弟弟是皇帝唐睿宗李旦,儿子是皇帝唐殇帝李崇茂,侄子是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最亘绝古今的是老妈也是皇帝武周神皇武则天,这种经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睿宗李旦登基后,全部朝政均委于母后,自己在朝堂上不发一言以求自保,从此之后的十几年中朝政尽在武后掌握之中。

公元684年(嗣圣元年),就在唐朝政权乱云飞渡之时,吐蕃国内也正在为瘟疫的大爆发头疼不已。在吐蕃的历史上瘟疫曾多次大规模流行,这可能和西藏地区医药相对落后有着直接关联,据说松赞干布就是死于瘟疫流行。在多次的瘟疫流行中,各种政治势力也利用天灾推波助澜,甚至佛苯之争也曾利用过瘟疫来打击对方。这次瘟疫流行导致大量的牲畜死亡,为了减少瘟疫的流行,吐蕃专门召集了议事会议,将死亡的牲畜深埋处理,以减少瘟疫的流行。

公元685年(垂拱元年),大相钦陵再次率军侵扰西域,吐蕃军队在大漠草原上纵横穿插,横行西域,连败唐军。西域形势迅速恶化,唐朝之前几年在西域布置的据点被吐蕃一一拔除。无奈之下,垂拱二年十一月武后下令废除于阗、安西、疏勒、碎叶安西四镇,这是唐朝第三次废除安西四镇的设置。但是对于心高气傲的武后来说,西域败退四镇被废,是绝对不能咽下去的恶气,于是唐朝开始在西域重新布局,争取当地突厥部落的支持,以图寻机再战吐蕃。

武后深知西域土地广袤平阔,唐朝步兵绝难与吐蕃骑兵相持,于是有意从其他方向进攻吐蕃,减轻西域的压力。此时有人洞悉上意,侍御史王求礼给武后出了一个馊主意,怂恿武后征发梁(今陕西汉中)、凤(今陕西凤县)、巴(今四川巴中)州民众从雅州(今四川雅安)开山通道,出击西羌,讨伐吐蕃。听到这个计策,武后一时间颇为心动,所幸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生于蜀地,深知蜀地边情,急忙上书武后,力陈雅州诸羌从未叛唐,现在无罪而伐,是逼其反叛,投靠吐蕃。而且吐蕃屡次攻伐蜀地,均未有突破,皆赖蜀地山高地险,今国家乃开其险,役其人,险开则便寇,人役则伤其财,若吐蕃趁机以诸羌为内应,则蜀地天险自破,蜀地必失。再者得西羌而不足已富天下,为此战却靡费甚多,届时国将因黩武而亡。武后其人随好大喜功,但也不是不明之人,于是打消了这个荒唐的想法。好在武后没有坚持己见,走过川藏线的人都知道,王求礼所说的从雅州(雅安)入藏的线路,几乎就是现在的川藏线318国道,这条1954年才修通的国道线全长2000公里,穿越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横跨14条江河,一度被中外地理学家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以唐朝时的生产力水平,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计划。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9 09:05:23 +0800 CST  

公元689年(唐永昌元年)五月,经过几年准备和布局,武后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帅出征吐蕃,出征前依照惯例应派太监为监军,武后认为将帅出征应掌控全权,以监军掣肘将导致将帅无度。由此可见武后对于韦待价的信任和青睐,这可惜这次武后所托非人。韦待价军至寅识迦河(今新疆霍城以西)边,钦陵亲率大军与之交战,这次钦陵又用了诱敌深入之计,吐蕃故作败退,将唐军诱致草原深处,而后钦陵命人包抄唐军侧后,断了唐军粮道。唐军正与吐蕃主力僵持不下,听闻粮道被短,军心大憾。此时天降大雪,天寒地冻,唐军粮资匮乏,士兵多冻饿而死,韦待价无奈只得败退回高昌城,败退的路上因为韦待价不善于安抚士卒,唐军几乎哗变,吐蕃军队趁势掩杀,唐军主力的撤退变成大溃逃,唐军损失过半。武后闻知唐军大败震怒,将韦待价流放,副将皆斩。

武后这次钦点的将领被证明不是她所期望的经略西域的帅才,而真正能够以为柱石的名将,却在狱中屈辱的死去。黑齿常之屯驻河源,屡败吐蕃军队,七年之内吐蕃侧目而行。而后纵横漠北,连败东突厥可汗,就是这样一员镇边骁将,在此年被酷吏周兴诬蔑谋反,黑齿常之不堪受辱,于狱中自缢而死。黑齿常之在军中之时,带下宽厚,威望甚高,将卒乐为之死。常之死后,唐军将士皆哀其冤,河源军事渐渐崩坏。

公元690年(武周天授元年),9月,武则天废黜睿宗,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自尊号为“圣神皇帝”,她登位时已经67岁,是中国历史上即位时年龄最大的帝王。武则天虽然登基时已年近七旬,但并不昏庸,国家在她的治理下,依旧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同年,吐蕃大相钦陵却在感受着国家财力枯竭的窘境,他在这一年两次召集议事会议,制定农田税赋。并于次年,也就是公元691年,开展人口普查,清查国家的土地税赋,同时再次征集兵员。吐蕃在噶尔家的治下,几十年来不断对外用兵,虽然胜多负少,劫掠了大量的唐朝财物和人口,但是这仍然不能抵消吐蕃国内的消耗。尤其是吐蕃统治的唐蕃边境地区的部落民众,多年来从未能够得到休养生息,更是苦不堪言。于是这些地区的部落首领开始和吐蕃离心离德,渐渐开始怀念唐朝统治时的和平景象。

公元689年,就开始有零星的部落转投唐朝,寻求庇护。到了公元692年时,人口上万人的部落都开始全族投唐朝,这种情况导致吐蕃虽然在西域仍旧占有优势,但是始终不能进一步扩大其统治区域,唐蕃之间依旧在西域进行着残酷的拉锯战。而钦陵作为一个军事家,面对这种情况,却施展不出柔和的政治手腕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投唐的部落,他采取的策略是派兵追击直接镇压。这虽然震慑了一部分部落首领,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部落挣扎求生的窘境。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0 07:48:59 +0800 CST  

公元692年(武周长寿元年),唐朝充分利用的西域部落与吐蕃离心的有利形势,派遣王孝杰领兵收复四镇。王孝杰曾于公元678年,随李敬玄伐吐蕃,虽然唐军兵败,作为前军的王孝杰和刘审礼一同被俘,但正是这一败仗,让王孝杰对吐蕃军队的战斗力和周围的地形都了然于心,这次出兵在周边部落的配下,唐军势如破竹,迅速收复了安西四镇。唐朝重新在四镇设立治所,安抚周边民众,并一改之前基本不驻军的惯例,在四镇驻军二万四千人以安民心,这也是唐朝在西域第四次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

公元694年(武周延载元年),噶尔·赞辗恭顿(汉史称赞刃)和西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部联兵6万人进攻西域,王孝杰率部在冷泉及大岭一带击败吐蕃联军,吐蕃军溃逃,噶尔·达古日耸(汉史称悉多于)钦陵的四弟,在逃亡中被粟特人俘虏,由此可见吐蕃此战应是场惨败。

逃回拉萨城的赞刃并没有安全上岸,一场致命的阴谋正等待着他。公元695年,赞刃入宫觐见赤都松赞,赤都松赞非常喜欢赞刃身上佩戴的佩刀,于是拿过来在手中把玩,不料想无意中将手指刺伤,结果太后没庐·赤玛伦就以这个荒唐的理由宣布赞刃谋反,将赞刃处死。

赞刃谋反这一事件,已经可以明显的看出,赞普系的势力和太后没庐·赤玛伦对于噶尔家族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限,毕竟赤都松赞已经25岁了,这个年纪早就应该执掌吐蕃的朝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政令均出于噶尔家一门,这次的赞刃事件可以看做是赞普对于噶尔家在拉萨势力的一次沉重打击。此时钦陵和他的三弟赞婆均领兵驻扎在青海地区,消息传来钦陵得知自己最小的弟弟赞刃被杀,心中十分痛苦,对于赞普剪除噶尔家族势力的做法也是心知肚明,但是赞普毕竟是吐蕃之主,除非噶尔家反叛否则这一残酷的事实,钦陵也只能默默接受。

但是钦陵并不甘心噶尔家就此退出政治舞台,既然没有扯旗造反,自立为王的想法,那就在战场上为吐蕃立下更大功勋,来向赞普表示噶尔家的重要性。公元695年,七月,钦陵和赞婆尽起青海之兵攻洮州(今甘肃临潭),武皇命王孝杰率兵相抗。随后见吐蕃军队人数众多,恐怕王孝杰独木难支,又于次年一月,派遣娄师德率军支援。唐蕃两军激战多场互有胜负,唐军建生疲态。是年三月,双方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展开决战,结果唐军惨败,十万唐军全军覆没,汉史中载“唐军尸骸高与天齐”。吐蕃军乘胜兵逼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都督许钦明仓促应战被俘,唐朝朝野震动。经此大败,唐军元气大伤,无力再战。《敦煌吐蕃文书》记载中素罗汗山被记作虎山之战或唐人坟之战:“大相钦陵于虎山唐人坟,与唐元帅王尚书大战,杀唐人甚多”。姚州兵败后,朝中大臣宰相狄仁杰上书以四镇地处边远,守备靡费甚多为由请求放弃安西四镇,武则天立止了这种言论,声言四镇绝不可弃。由此可见狄仁杰虽为唐中名相,但是若论目光如炬,洞悉深远比之女皇不如多矣。

钦陵心中明白此战虽然大败唐军杀人盈野,但是谋取政治上的安全才是主题,于是他遣使节入唐请求会盟和亲,并要求唐朝罢除四镇设置,将突厥十姓之民归于吐蕃。则天皇帝此时因为洮州之败正在怒火中烧,本想断然拒绝,此时曾经出使吐蕃的郭元振给武皇出了一个主意,他对武皇说,吐蕃的请求如果答应,那么必将导致四夷离心,如果不答应,那么吐蕃时时骚扰边境,也非朝廷之福,不如采用缓兵之计。唐军设置四镇是为了防备吐蕃东进,威胁河陇重地,如果吐蕃无意东侵,那就把侵占的吐谷浑故地交还唐朝,唐朝也把西域突厥五姓划归吐蕃。同时他还说道,噶尔家族多年来穷兵黩武,国内怨声载道,赞普和噶尔家族之间的矛盾已经难以调和,唐朝可趁机派使臣直接去拉萨面见赞普,加深两者之间猜忌。

武则天听从了这条计策,派使臣入吐蕃朝见赞普,吐谷浑故地的重要性钦陵自然是心知肚明,这是他父亲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占据了青海的吐蕃进可攻退可守,随时都有可能阻断河西走廊,让唐朝首尾不能相顾。青海之地是钦陵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的,于是这次会盟和亲最终不了了之。

公元698年(武周圣历元年),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带着三千人的护卫外出行猎,这一反常的现象没有引起噶尔家族的重视,等到赤都松赞的卫队到达噶尔家族的封地蔚布·蔚达附近之时,赤都松赞却亮出了屠刀,他命卫队围攻噶尔家族的庄园,噶尔家族毫无防备,全族两千余口全部被杀,噶尔家族除了跟随钦陵和赞婆驻军青海的成员以外,几被灭门。

赤都松赞血洗了嘎尔庄园以后,立刻召见钦陵回拉萨议事,钦陵已经得知此事,自然不能回拉萨送死。于是赤都松赞宣布噶尔家族反叛,并亲自带兵向青海进发,围剿钦陵的部队。

此时禄东赞的五个儿子中,曾为大相的长子赞悉若死于家族内讧,四子悉多于在西域兵败没于粟特人之手,五子赞刃因为伤了赞普的手指,被指谋反被杀,只剩下钦陵和赞婆尚在,曾经盛极一时的噶尔家族已经凋落了。钦陵见状心知大势已去,但他仍然拒绝了唐朝的招降,心力憔悴的他选择了自杀,以保全他对吐蕃的忠诚,吐蕃的一代军神终于陨落。

公元699年,赞婆和钦陵之子噶尔·莽布支迫于赤都松赞的军事压力,率部七千余帐降唐,并改姓论,取名论弓仁。其后论氏在唐累世为官,曾官居郡王、节度使之职,且论氏子孙颇有乃祖之风,为唐朝东征西讨,功勋多见诸沙场,不负先祖军神之名。
钦陵之死震动吐蕃,吐蕃军队士气低落,西域、吐谷浑地区的部落,纷纷投降唐朝,唐蕃在西域的态势再次移转。唐朝借赤都松赞之手去除了钦陵这个心腹之患后,还派遣使臣去拉萨向赤都松赞表示祝贺,真不知道赤都松赞对于这种祝贺是应该高兴还是忧愁。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1 08:26:04 +0800 CST  
本书第二部分《一代权臣倾朝野》更新完毕。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1 14:15:40 +0800 CST  
赤德祖赞的荣光——铁血太后赤玛伦

公元699年,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彻底根除了噶尔家族的残余势力,但吐蕃境内因为钦陵自杀而产生的迷茫却尚未消除,吐蕃需要重新树立一个英明的统帅,带领吐蕃军队继续在西域厮杀。公元700年(武周久视元年),赤都松赞派遣大将麹莽布支攻打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是赞婆降唐后的驻地,此次吐蕃进攻凉州未必没有继续清算噶尔家的意味。凉州都督唐休璟率军迎战,六战六克,斩麹莽布支副将二人,斩首二千五百级。而后,公元702年(武周长安二年),赤都松赞亲率大军攻打茂州(今四川茂汶县),被都督陈大慈帅唐军击败。赤都松赞见吐蕃军队屡次败于唐军,难以向外扩张,而国内零星叛乱不断,于是再次向请求唐朝会盟和亲。

在赤都松赞在外领兵攻伐之时,吐蕃境内的政治事务基本掌握在太后没庐·赤玛伦手中,虽然赤都松赞在钦陵死后就任命韦・达扎恭略(汉史称悉诺逻恭禄)为相,但是刚刚经过噶尔弄权的赤都松赞显然更信任他的母亲。

没庐·赤玛伦没有让赤都松赞失望,在她坐镇拉萨期间,主持会盟、颁发诏谕、接见使节,所有的政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公元703年(武周长安三年),吐蕃使者带着千匹良马、两千两黄金入长安为赞普求婚,这一次武则天答应了吐蕃使者的请求。就在两国就公主出嫁的事宜进行协商的时候,公元704年(武周长安四年),赤都松赞在平定云南蛮地叛乱的过程中,死于军中,时年34岁。赤都松赞的死迅速点燃了吐蕃国内本未完全平息的烽火。

赤都松赞的突然去世在吐蕃国内造成的巨大的政治危机,各地家族势力纷纷产生异动,此时需要有个强力的政治人物出来收拾危局,否则吐蕃的疆域将会就此四分五裂,王太后没庐·赤玛伦别无选择只能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赤都松赞有两个儿子,长子拉拔布和次子野祖茹,按照汉族政权的规律,应是长子继位拉拔布继位,也可能拉拔布也曾短暂的继承过大统,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王太后没庐·赤玛伦力主她的次孙野祖茹成为赞普,最终经过激烈的权力斗争,野祖茹成为了新一代的赞普,此时他只有七岁,还没被冠以赤德祖赞(藏语意为胡须王)的尊号,而长孙拉拔布就此消失在史书中。
野祖茹年幼,无法亲自处理朝政,而其母又不谙政事,王太后没庐·赤玛伦再次摄政,将危难的吐蕃国家扛在自己肩上。没庐·赤玛伦再次摄政时,吐蕃国内形势危如累卵,《旧唐 书·郭元振传》说,当时“吐蕃国中大乱 ,嫡庶竞立, 将相争权 ,自相屠灭……兼以人畜疲疠, 财力困穷。”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赤玛伦显示出了她不逊于男性雄主的霹雳手段,首先她把赤都松赞的遗体安置在美尔盖 ,暂不发国丧。而后从边境收拢忠于赞普的军队到拉萨周边,并派使节出使唐朝,谋求两国关系缓和。随后派军将叛乱的贵族大臣岱仁巴农囊扎与氏桂多囊擒获,并在苯教神山那拉山将这一批叛臣尽数处死。而后将意图不轨的先赞普之兄抓回,当时他已经是属国泥婆罗的国王,即便如此在吐蕃的兵锋之下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回国,从此后他被幽禁在邦拉让至死。

然后她又发现刚被任命为大相不久的麴·莽布支拉松居然和支持拉拔布的势力有联系,于是将其免职处斩,并抄没的他的家产,分配给支持她的朝臣,与此同时,赤玛伦提拔了忠于赞普的韦·乞力徐尚辗就任大相。次年赤玛伦又将勾结乱臣的麴氏、洛氏等家族彻底斩草除根,罚没的财产尽数归王室所有,并在钵莫那拉则将处德任巴等叛者处死。处理掉了这些反叛实力后,吐蕃朝中形势获得了初步的稳定,赤玛伦才为儿子赤都松赞公开发丧,并他安葬在山南琼结藏王墓。

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地处吐蕃西南的附属邦国悉立国,错误的估计了吐蕃的形势,公开举国自立。赤玛伦忙于处理国内的事务,暂时采取以静制动的方式,派遣部队控制住悉立国周边的领土,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公元707年,稳定住局势的赤玛伦派兵攻讨悉立国,一举擒拿了悉立国王。悉立国这个小邦国灭亡,领土属民并入吐蕃。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2 09:50:27 +0800 CST  

在平定内乱之时,赤玛伦还进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她将吐蕃进队中的百夫长改为千夫长,扩充了军队的建制,同时将直属于赞普的部众属民,补充到吐蕃军队中,并且清查国内的牧场牲畜,召集青年部众加入军队。再扩充军备的同时,她还命令大臣清查田亩、人口数量,并在原来征收农业税之余,开征了黄金税等赋税种类。通过赤玛伦的政治改革,吐蕃短时间内财力、军力大增,为稳定吐蕃局势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对于强硬派噶尔家族来说,赤玛伦应该是吐蕃温和派的代表,她很早就认识到了吐蕃国力难以支撑和唐朝的连年战事。所以早在公元681年,她就借向唐朝报文成公主丧信之机,将早年出使吐蕃,因不愿向伦钦陵嗑头而被其扣押 10余年 ,死在吐蕃的陈行焉的尸骨送还, 以唐朝示好。公元685年,她又力主向唐朝请求在益州(成都)及四镇开通互市,以马匹换取吐蕃急需的生活物资,而唐朝当时苦于良马短缺,急需吐蕃战马以充实骑兵。可惜此时钦陵仍掌握着吐蕃大相的权柄,而唐蕃正在西域四镇杀得难分难解,如何能以战马资敌,此次互市的图谋无果而终。

公元689年,铲除了噶尔家族的势力后,借助武则天修筑明堂完工之机,赤玛伦再次遣使朝贺。而后又分别于,公元703、707、710年三次入唐请求和亲,最终促成了金城公主入藏,使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公元706年(唐神龙二年),在唐蕃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两国终于在长安首次登坛合盟,史称“神龙合盟”,盟誓中约定了双方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恢复经济交流。会盟之后,唐蕃的友好关系迅速进入高热状态,两国使臣往来不绝,在赤玛伦有生之年,唐蕃一直保持着和平状态。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吐蕃通过贸易从唐朝第一次引进了茶叶,在很短时间内,茶叶就成了吐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赤玛伦不但完成了唐蕃和盟及重新联姻的重大政治活动 ,同时也促进了吐蕃与大唐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全面进展。她还主持疏通了唐蕃古道,除修葺了由长安经古鄯城(今西宁)至逻些(拉萨)的主道(此路可通过吉隆,南下泥婆罗)外,还开辟了由长安经敦煌南下青海入蕃的茶马之路。道路的疏通和两国的和平,极大便利了商贸往来,公元712年, 唐蕃之间正式决定开展以茶换马的互市交易 ,并以赤岭为交马之地, 以甘松岭为互市之地。不久,交易量已高达年48万匹,大大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不仅如此,青海地区的和平还使通中亚的丝绸之路,可以恢复走南线(青海线),一时间青海之地恢复了驼铃阵阵,商贾不绝的景象。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2 16:34:20 +0800 CST  

就在吐蕃为了赞普权利交接忙的焦头烂额之时,唐朝也同样在为权力交接而大动干戈。公元705年(武周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立太子李显为帝,还政于唐,史称“神龙革命”。李显登基后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这年虽然朝代更迭,但未改元纪年,所以这是很怪诞的一年,既是武周神龙元年,也是唐中宗神龙元年。这年十二月,一代女皇武则天病死,享年82岁,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公元706年(唐神龙二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帝武则天结束了她波澜壮阔、烟云浩渺的一生,在她的治理下,国家保持了稳定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动乱,不论后世的政治家如何评价她,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她应该享受她应有的荣光。

唐中宗李显二度即位成为了大唐的皇帝,他不出意外的再次任用韦后,可能是为了补偿在担惊受怕的幽居岁月中韦后的陪伴,李显不顾大臣的反对,将韦后的父亲追封为王,并允许韦后干预朝政。更为怪异的是他对武三思非常信任,而对于拥立他即位的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却不加重用,结果导致朝中韦后、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专权,这几人互相勾结在朝中党同伐异,并以此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

对于唐中宗李显来说,把国家治理的海清河晏,继而开疆拓土从来想要的,甚至两次成为皇帝都不是他主动争取的结果,即便是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他也只是得过且过,长期的幽禁岁月已经磨去了他全部的斗志,他只希望能够平安的过完他剩余的岁月。当公元707年(唐神龙三年)三月,赤玛伦派遣的大臣悉薰热前往长安,将求亲的表章放在他的御案上的时候,李显显然是希望能够通过和亲来保证两国暂时不动刀兵,再加上其实公元703年,赤玛伦向当时的皇帝武则天求婚时,武则天已经答应了这桩婚事,只是因为赤都松赞暴亡而搁置,这次再提和亲虽然换了吐蕃赞普,但也算是对上次承诺的延续,于是李显最终选定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出嫁,并册立她为金城公主。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3 10:28:57 +0800 CST  

赤德祖赞的荣光——金城公主远嫁


公元710年(唐景龙四年)正月,唐中宗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吐蕃。中宗亲自渡过渭河到始平县(今陕西兴平)设宴百官,并于早早到此守候的吐蕃接亲大使尚赞咄热拉巾相见,席间中宗告诉吐蕃大使尚赞咄热拉巾公主自幼娇生惯养,要求吐蕃对于金城公主务必小心呵护,不得稍有怠慢。而后中宗与金城公主洒泪而别。同年二月,中宗为纪念远嫁吐蕃的侄孙女,特将始平县改名为金城县,将离别地点改名为凤池乡怆别里,并赦免当地死刑以下囚犯,免百姓赋税一年。

金城公主在杨矩护送下,沿着七十年前文成公主的旧道入藏,吐蕃为了迎娶金城公主特地在奚结罗岭凿石开山修筑道路。710年底,金城公主一行抵达拉萨。金城公主到达拉萨时,她的夫君野祖茹(赤德祖赞)只有7岁,金城公主也不过只有12岁,这对少年与其说是对夫妻,还不如是说是对玩伴。于是在赤玛伦的主持下,将金城公主安置在专门为她修建宫城居住。

就在金城公主还在远赴吐蕃的道路上跋涉之时,710年6月初,中宗李显暴毙,据说是被王后韦氏毒死(此事存疑)。当月立太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朝政尽归韦后之手。李重茂登基未及一月,6月庚子日,李隆基(唐玄宗)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兵变,废李重茂为温王(谥号唐殇帝),杀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尽除韦氏一门,复立睿宗李旦为帝,史称“唐隆之变”。就在短短一月之间,唐朝换了三个皇帝,唐朝皇帝的宗系也正是有李显一支改为李旦一支,李隆基也正是凭借“唐隆之变”中的果敢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3 19:55:12 +0800 CST  


公元711年,再次登上帝位的李旦遣使入蕃,正式将金城公主过继为睿宗的女儿,并册封为长公主,同时他还做出了一个脑抽般的决定,将河西九曲之地赠与吐蕃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这个荒唐的决定给日后的唐朝造成了无穷无尽的麻烦。河西九曲(青海东南部)之地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牧场,也是唐朝手中为数不多的良马产地,这次拱手让与吐蕃,使得本就良马匮乏的唐朝更是雪上加霜。吐蕃得到了河西九曲于此设洪济(青海贵德县西)、大漠门(青海共和县东南)等城守卫,此地成为吐蕃东进的根据地。从此事的处理就可以看出,睿宗李旦的政治能力,不怪被他的老妈则天大帝收拾的欲仙欲死。

金城公主入藏时,带去大量的陪嫁财物,除了金银器物外,还携带了大量的工技书籍,以及大量的佛教经典,这些典籍促进了唐蕃之间的文化交融。同时,唐蕃之间再次联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国之间的关系,虽然之后不久两国就再开战端,但是直到金城公主公元740年去世止,这三十年间,唐蕃两国使节往来达到了42次之多,两国维持了斗而不破的格局。并在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应金城公主之请与吐蕃在赤岭立碑划界,相约“两国和好,无相侵掠”。

在吐蕃生活了三十年的金城公主,深受广大藏族同胞爱戴,她的传说也和文成公主一样在吐蕃大地上广为流传。

传说金城公主入藏时,带去的一个汉僧对赤德祖赞预言说,金城公主将为他产下一个王子,这个王子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赞普。不久之后金城公主果然怀孕并产下一个男婴,可是此时的王后那囊氏心生妒忌,也诡称自己生产,并将金城公主的孩子夺去。金城公主无奈向赤德祖赞恳求要回孩子,赤德祖赞不能判断孩子的归属,于是命当时拉萨的一位智者前来确定孩子的生母。这位智者让金城公主和那囊氏当庭争夺孩子,做为生母的金城公主害怕婴儿受伤,不敢尽力抢夺,孩子被那囊氏夺去。此时,谁是孩子的生母赤德祖赞已经心知肚明,但是王后那囊氏家族势力强大,赤德祖赞也只好安抚金城公主暂时忍耐。

金城公主痛失爱子,心中极为愤恨,于是她破坏了吐蕃的风水,传说为了断绝赞普的子嗣、使吐蕃再无贤臣、令吐蕃遭受饥馑、让吐蕃瘟疫流行,她连周围的神山都截断了。

一年之后,当王子周岁之时,拉萨举办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当时唐朝的使臣也来拉萨祝贺,赤德祖赞命人将装满美酒的金杯交给小王子,对他说:“你的两位母后都说你是她们的亲生儿子,今天你自己去辨认一下谁才是你的亲生母亲。”捧着金杯的小王子无视那囊氏家族臣子用食品、衣服的诱惑,直接来到唐朝使节面前,对唐使说;“我是汉人的外甥,那囊氏岂能是我的舅家”,经过这次生日宴会,金城公主才再次获得了儿子的抚养权。

虽然这个传说被吐蕃史书《巴协》和《贤者喜宴》记载,但是根据敦煌古卷中的藏文文献《大事记年》记载,金城公主是在公元739年去世的,这个时间可以和《新唐书》中吐蕃于740年遣使向唐朝报丧的记载相互印证,故此金城公主确应死于739年,而下代赞普赤松德赞于742年出生于札玛,所以普赤松德不可能是金城公主的儿子。敦煌古卷中另一藏文文献《赞普世系表》记载,赤松德赞是赤德祖赞与那囊妃芒波杰西丁所生的儿子,再有一点是如果金城公主有子嗣,吐蕃不可能不向唐朝报喜,而所有汉地史籍中均无金城公主有子嗣的记载。

敦煌古卷大约是公元1000年左右被封存在壁龛之中,其后近900年无人知晓,直到公元1900年才被再次发现,期间无人扰动过,其中保留的大量的藏文史籍,因其封存时里吐蕃王朝年代不远,所记载的史料应为“信使”,也是研究吐蕃历史重要的参考文献。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4 08:39:40 +0800 CST  


在雪域高原,金城公主还有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这就是她到达拉萨后,去文成公主兴建的小昭寺拜谒,发现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尊十二岁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而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八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感到十分不平,于是将两尊佛像位置互换,并保持至今。

其实金城公主移动佛像的传说是另一个传说的衍生版本,在这个传说中,据说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次唐蕃交战中吐蕃大败,唐军兵犯拉萨,并扬言武后要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尊等身像带回大唐,于是小昭寺的僧人十分着急,将等身像带到大昭寺藏在一座墙壁后面,因为知道武则天是文殊菩萨化身,于是在墙上绘制了一副文殊菩萨的壁画。唐军到达拉萨后,纵火烧毁了布达拉宫,但是不敢破坏绘有文殊菩萨壁画的墙壁,所以没有找到释尊等身像。等到金城公主入藏后,知道了此事,拆毁墙壁将释尊等身像重新请出,并供奉在大昭寺内。

这个传说流传甚广,现在大昭寺的讲解员还在对游客宣讲此段传说,但唐蕃之间的征战之地基本是在西域安西四镇、青海和四川等地,唐军从未接近过拉萨,更不存在打入拉萨焚烧布达拉宫的桥段,所以也就不存在金城公主二次请出释尊等身像的故事了。甚至西方有学者干脆就认为,历史上根本没有尺尊公主入藏之事,大小昭寺均为文成公主所建,而释尊十二岁等身像最初就是供奉在大昭寺中。

其实应该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噶尔家族掌权的五十年间,吐蕃可能发生了第一次灭佛事件。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的是即便是松赞干布在世的时期,吐蕃苯教也一直占据着绝对的教权优势,而且此时苯教在吐蕃社会中不仅仅拥有信仰优势,还掌握着占卜、历算、医药等方面全部的话语权。等到松赞干布去世后,笃信苯教的噶尔家族,如果在苯教法师的授意下,想要扼杀尚在摇篮中的佛教,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再参考史书上记载的两次吐蕃灭佛事件中,大昭寺被曾经改为牲畜屠宰场,壁画全部被涂改,释尊佛像均被埋于地下的经历来看,这次释尊佛像被藏于墙后,也有可能是苯教教徒所为。等到金城公主入藏后,借助赞普系统势力将被封存的佛像请出,再次供奉在大昭寺中是完全可能的。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4 15:26:14 +0800 CST  

赤德祖赞的荣光——烽烟再起的西域

金城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保持了短暂的和平岁月,随着公元712年,王太后赤玛伦去世,吐蕃再次出现了君幼臣强的局面,朝中政事均由大相韦·乞力徐尚年(汉文文献作乞力徐)掌控。同年七月,唐睿宗李旦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唐玄宗),自称太上皇,改元先天,唐朝进入了最辉煌的开元盛世时代。

执掌了朝政的乞力徐再次整顿了吐蕃的税赋和人口,于公元714年(唐开元二年)8月,吐蕃从河西九曲之地发兵十万进犯临洮(甘肃岷县)、兰州(甘肃兰州市)、渭州(甘肃陇西县东南)境内,唐军开始并无防备,大量唐朝军马被掠。初战得胜的乞力徐,于当年10月派吐蕃大将坌达延攻入渭源(甘肃渭源县东北),唐玄宗命薛纳(薛仁贵之子,评书演义中薛丁山的原型)率军出征,双方于洮河流域展开大规模会战。薛纳率领唐军屯军武街(甘肃临洮县东),坌达延十万众驻扎在离武街十二里的大来谷(甘肃临洮县东南)。唐陇右群牧使王睃选勇士七百人,至吐蕃军后方五里处鸣鼓角,惊扰吐蕃军,薛纳率军夹攻,吐蕃军败退。随后两军于长城堡(甘肃临洮县北)决战,此战尸横遍野,洮河为之不流,吐蕃大败,被杀数以万计。此战之后,唐军将吐蕃在河西九曲一带建立的堡城和黄河桥尽数毁坏。

河西九曲地区失败后,吐蕃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安西四镇地区,先是遣使通好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然后联络周边诸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公元715年(开元三年),吐蕃联手大食共立阿了达为王进攻拔那汗部,拔那汗部不支,像唐朝求援,唐朝安西将领张孝嵩率唐军一万余人,西出龟兹数千里,痛击吐蕃大食联军,屠其三城,唐军传檄诸国,威震西域。其后,郭虔 瓘为北庭都护,累破吐蕃及突厥默啜,沉重打击了西域亲吐蕃的势力,稳定了唐朝在安西四镇的统治。
其后吐蕃又于公元716年、717年分别进攻松洲、陇右和安西四镇,再次被唐军击败。连续的失败令吐蕃元气大伤,于是于公元717年(开元五年)上书请和,金城公主也向唐玄宗上表,请求两国和解会盟,但是此时唐朝占据优势,对于会盟不甚热心,只是给予吐蕃赞普和金城公主赏赐了财物,会盟之事不了了之。

唐朝边将深知玄宗好大喜功的性格,加之此时唐朝已经废止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一时间唐军士兵战斗力大增,这导致唐军开始转守为攻,主动出击骚扰吐蕃境内的军事目标。公元718年,唐将郭知运又率军于夜晚对九曲地方发动突然袭击,获得大量的吐蕃精甲、名马和牦牛。唐玄宗闻报大喜,将战利品分别赏赐给在京任职的五品以上文武清官和朝集使三品官员,同时加封郭知运为太原郡公。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年满十八岁的赤德祖赞开始亲政,但是赞普亲政是以大相乞力徐等三名重臣身死为代价的。史书中没有更多的记载这次变故的过程,但是几位重臣的身亡,代表着此次赞普亲政不会是一次和平的权力交接。赤德祖赞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红册木牍制,将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等的管理收归朝廷管理,并设立红册木牍典籍备案(744年起改用黄色藏纸记载)。同时大幅度裁剪官吏,削减支出;打击强权大臣并多次巡视各地。他还下诏对贫困地区的税收进行减免,以缓和阶级矛盾。

在唐蕃边境上,双方的将领都希望通过越界攻伐来获得朝廷的赏赐和提拔,这使得两国边境一直烽烟不断。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陇右节度使王君毚首先挑起战端,他率兵偷袭吐蕃牧场,并将缴获的俘虏送到长安报捷。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冬,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率兵从大斗拔谷(祁连山扁都口隘路),围攻甘州(甘肃张掖),焚烧村庄掠夺边民。王君毚避战不出,时值冬日天降大雪,吐蕃军队围攻甘州不克,纵掠而去,从积石军(青海贵德县西)西归。王君毚得到消息后,先排部队在吐蕃归途上焚烧周围的牧草,驱赶周边部落,断绝吐蕃的补给。悉诺逻恭禄军至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时,天寒地冻,粮草无处补给,战马死亡过半。王君毚帅唐军主力袭击吐蕃后军,此时吐蕃军队大部已通过大非川,留在大非川以东的后军多为辎重和伤员,无力抵挡唐军的进攻,唐军大胜。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5 08:21:23 +0800 CST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悉诺逻恭禄和烛龙莽布支率军攻陷瓜洲(甘肃安西县东南),俘虏唐刺史田元献和王君毚的父亲,焚毁瓜州城,尽掠城中财物。瓜洲城为河西重镇,城中存放了大量唐朝用来经营河西军备的财物,此次全部被吐蕃夺取。同时悉诺逻恭禄还派人给王君毚报信,声言其父被俘,与王君毚约定在瓜洲城下决战,王君毚“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出兵”。吐蕃军队毁瓜州城后,见唐军援军渐至,自行退去。同年闰九月,吐蕃军攻安西,被唐军击败,但吐蕃军并没有退走,遣使去漠北,想联络东突厥一起来进攻。王君毚得到消息,准备在肃州(今甘肃酒泉)设伏,截击吐蕃和东突厥联军。但行进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以南的巩笔驿,遭到回纥护输残部的突袭,唐军全军覆没,王君毚被杀。瓜州城被毁以及王君毚的阵亡,震动了整个河西、陇右地区。

悉诺逻恭禄取得瓜洲大捷后,被任命为吐蕃大相,一时之间威名甚盛,唐蕃两国人皆侧目,隐隐有钦陵当年之势。唐朝为稳定河西局势急命萧嵩为河西节度使,接替兵败被杀的王君毚。萧嵩到任后,招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复建瓜州城,安定河陇地区。同时萧嵩行反间计,派人去吐蕃地区散布消息,声言吐蕃大相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转年(公元728年),悉诺逻恭禄获罪被杀。

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就在张守珪着手准备复建瓜州城之时,吐蕃军队突然进逼瓜洲,此时城墙尚未修复,唐军大乱。危急之中,张守珪一面命人连夜去求救兵,同时命少量唐军在残破的城墙上饮酒作乐。吐蕃将领看到瓜洲城中毫无动静,不见城中百姓逃散喧哗,只见少量唐军在城上纵情饮酒喧哗,不由心生疑惑。就在此时,张守珪事先安排绕到吐蕃军队侧后的少量唐军鼓噪而来,吐蕃将领以为中了唐军埋伏,紧忙撤退。张守珪智退吐蕃后,帅领着士兵昼夜施工修复瓜洲城防,收拢安抚逃散市民,瓜州很快恢复了生机。唐庭为表明对瓜州的重视,在瓜洲复建之后,特地将瓜洲升为都督府,提拔张守珪为瓜州都督。

悉诺逻恭禄被杀后吐蕃军队士气受挫,唐朝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在河陇地区反击吐蕃的攻势。公元728年,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今青海湖南);趁势攻破大莫门城(今青海省龙羊峡),烧毁了吐蕃军架在黄河上的骆驼桥,俘虏全部守城军队。同年八月,左金吾将军杜宾客帅领强弩兵四千人破吐蕃于祁连城(今甘肃民乐县东南)下,吐蕃大溃,败兵散入山中,哭声震野。公元729年,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再次击败吐蕃进攻。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25 15:56:13 +0800 CST  

楼主:白发布衣2016

字数:1137

发表时间:2016-04-15 18: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2 09:18:02 +0800 CST

评论数:98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