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通俗西藏史(原创深坑)

@u_112121649 2016-05-06 16:29:31
好文章,漲知识,楼主辛苦了。。。
-----------------------------
多谢支持!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6 16:45:09 +0800 CST  
@海菲菲 2016-05-05 21:36:41
好文笔!拜读欣赏了
-----------------------------
多谢海哥支持!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6 16:59:04 +0800 CST  
@u_112080537 2016-05-05 19:52:48
之家的霖源顶楼主!帖子很用心!这里能学到很多!
-----------------------------
多谢支持,多多交流!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6 16:59:57 +0800 CST  
彪悍的唐使
1990年5月西藏日喀则地区基隆县兴修水利工程,发现了一块刻有汉字的摩崖碑刻,经过考古学者判定此处碑刻就是湮没千年的“大唐天竺使出铭”,刻于大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六月,它比举世闻名的“唐蕃会盟碑”还要早165年。此处碑铭被当地群众当作“神石”膜拜了千年,而它在汉地史籍中几无可考,但随着它的出现,这段久已尘封的往事渐渐浮现在世人面前。

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宗皇帝遣使出访天竺,使团中以王玄策文正、蒋师仁副之,随行30余人,携带唐朝的礼物一路向南而行。

对于王玄策来说此次出访可谓驾轻就熟,因为贞观十七年,作为副使的他已经随李义表出使过一次天竺了,并且在上次出使得到了天竺戒日王热情的款待,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此回再次出访天竺,太宗皇帝希望从天竺引入蔗糖的制作工艺和匠人,对于王玄策来说这个任务几乎是唾手可得。

但是命运显然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本来是一次毫无压力的出访行动,最终却演变成了一次重大的外交事件,使得王玄策不经意间成了命运棋盘中的关键人物。

就在王玄策的使团在路上艰难跋涉的时候,天竺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故,天竺国王戒日王去世了。据季羡林先生所译梵文《龙喜记》记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帝遣王玄策赍金丹册,率三十骑往印度,尔时戒日王卒,地方纷乱。由于戒日王无子,大臣名阿祖那者继位,恼害内政,并击中国使者,夺取财物,杀其随从。王玄策仅余少数随从,夜间逃出,奔于西藏所属尼婆罗国,求松赞援助。”就这样王玄策的出使变成了送上门的肥肉,被篡位者阿祖那一口吞掉。险些丢了性命的王玄策和蒋师仁一路逃到泥婆罗才停住脚步,面对使团被劫、财物被抢的命运,王玄策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恶气。在得到了泥婆罗国王的接待后,王玄策没有选择上报唐朝,采用外交手段解决此事,估计他心里也清楚,大唐与天竺远隔万里,就是上报了唐朝估计也只能不了了之,而这种解决方式显然不符合他的性格。

王玄策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直接向泥婆罗借兵,亲自带兵去天竺把场子找回来。泥婆罗的国王不敢自己做主,将此事报给了松赞干布,此时唐蕃的友好关系显示出了重要性,松赞干布一看你个天竺竟敢抢劫我老丈人的使臣,你打了唐朝的脸,也就是让我松赞干布在老婆面前没面子,这事叔叔能忍婶子也不能忍,直接下令召集拉萨周边的卫戍部队1200人,又令泥婆罗出兵7000交给王玄策指挥,出兵教训天竺。

说到这必须要指出的是,在唐朝的文官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酸秀才,唐朝这个朝代盛行胡风,文人个个佩剑,且大多熟知兵事,皆以纵马西域、横行天山为荣。据说太宗皇帝曾想将公主嫁与一大臣,公主不喜,太宗问之何故。公主曰:“别有所喜”,太宗复问之因何而喜?公主答道:“喜其体硕而美髯!”由此可见,王室都以健硕豪强为美,唐朝的使臣王玄策直接带兵教训天竺,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7 09:12:15 +0800 CST  
@u_112154720 2016-05-07 09:05:48
感谢 白发布衣 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好文 大白兔拜读??
-----------------------------
谢谢美女支持!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7 10:36:08 +0800 CST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7 13:37:46 +0800 CST  
@A气门芯 2016-05-07 12:36:51
先赞后欣赏
-----------------------------
谢谢捧场!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7 16:24:59 +0800 CST  

王玄策带领着吐蕃泥婆罗联军,一路向南直扑北印度茶博和罗城,首战就击败了拥有战象的天竺军队,阿罗顺那大惊,守坚城不出,玄策随即带兵攻城,围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杀,斩杀印度兵将三千人,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祖那见大事不妙逃回中印度。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阿祖那在中印度整军再战,再次被王玄策击败,阿祖那无奈弃国东逃。逃入东印度王国的他,在东印度王国召集残兵败将,并游说东印度国王施以援军,发誓要击败王玄策复国。只可惜阿祖那实在不是个带兵打仗的材料,他的复国联军,反攻进中印度领土后,他又中了王玄策的诱敌深入之计,被王玄策和蒋师仁分兵引诱进了伏击圈,泥婆罗和吐蕃军队四面围攻,阿祖那的军队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生擒活捉。此时中印度只剩阿祖那妻子领兵固守的朝乾托卫城,王玄策命蒋师仁带兵围攻朝乾托卫城,自己则带兵扫平此城周边的城邑,以剪其羽翼,周边城邑见势不妙,望风而降,《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归降的城镇聚落达五百八十余所,未久朝乾托卫城破,中印度就此灭亡。由于东印度王援助阿祖那,王玄策准备携大胜之势再攻东印度,东印度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祖那押回长安献俘于阙下,自此劫持唐朝使团事件,以一个彪悍的唐使借兵灭其国而告终,是不是有种“示明万里之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度?!

对于王玄策彰大唐天威的举动,太宗皇帝大喜过望,下诏封赏玄策,援朝散大夫。同时对于松赞干布仗义兴兵帮助王玄策的举动,太宗也非常高兴,下令“复于昭陵前,造西藏赞普石像,记其功绩。”

王玄策带兵灭国为唐王朝找回面子,虽然值得表彰,但这还不是他全部的功绩。在使团被劫王玄策慌不择路逃命的时候,他无意中发现了从拉萨到泥婆罗的捷径,这就是“唐竺古道”的吉隆沟段,所以在事件结束返回长安的时候,这条从泥婆罗经由吉隆到拉萨的捷径便成了他的首选。而在他的带领下,押解印度俘虏阿祖那的队伍,携带着天竺制糖工匠及天竺诸国贡品经吉隆返唐,其返回行程仅花数月。

公元658年(唐显庆三年)六月,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也是选择了“唐竺古道”而行,并在吉隆峡谷的崖壁上刻石以为纪念,这也就是“大唐天竺使出铭”由来。

这条唐朝和天竺之间捷径的打通,极大的方便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此之前,唐朝和天竺之间已有交流,高僧玄奘法师就曾求学天竺,并曾拜见戒日王。其后两国使节来往所选道路均为古丝路龟兹道,此路需绕行吐火罗、大小勃律(帕米尔高原)经由疏勒、龟兹到达长安,由于路途遥远,往返竟需花费4年。而唐竺古道贯通后,玄照法师赴天竺习经后,经吐蕃拜见文成公主后归唐,“巡涉西蕃而至东夏(唐),以九月而至部,正月便到洛阳。”其整个行程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王玄策发现的这条唐竺古道对于汉地和天竺的交流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7 19:37:22 +0800 CST  




大唐天竺使出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8 08:05:03 +0800 CST  
一代天骄终成神

自文成公主公元641年入藏后,至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唐蕃之间再无刀兵战事,两国持续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唐朝先进的文化习俗不断渗透到吐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地的农耕、医药、文史典籍乃至丝绸文化,从各个方面改变着吐蕃的文化进程,唐朝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到:“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反映在每两国年均遣使互访,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太宗一征高句丽还朝,松赞干布命禄东赞到长安朝贺,献上高七尺,可装酒三斛的黄金所制大鹅一只,奏表言道:"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

公元649年,太宗皇帝驾崩,据说太宗皇帝将死之时,仍不放心西南吐蕃边事,担心高宗皇帝不是松赞干布的对手。不过当唐朝使节来吐蕃告丧的时候,松赞干布还是表现出了作为女婿和臣子的礼数,他立刻命大臣到长安吊祭,并献15种金宝请置太宗灵前,并致书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赴国除讨"。唐高宗下诏封赏,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

公元650年,西藏地区瘟疫流行,松赞干布不幸感染瘟疫,一生中撑过无数血雨腥风的他,这次没能战胜命运。当是年,一代雄主松赞干布带着他未尽的夙愿撒手人寰。松赞干布去世后,禄东赞主持了他的葬礼,将其葬于琼结藏王墓。吐蕃派使者前往长安报丧,唐高宗派左武候将军鲜于匡济为吊唁使,持玺书代表唐朝皇帝前往拉萨吊唁,并拜访了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又在藏地生活了30余年,直至公元680年方才去世,去世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合葬,并尊享后世祭奠,这也是松赞干布五位王妃中唯一一位合葬,并享受祭祀的王妃。

松赞干布的故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吐蕃王朝在他的奠基下,迈上了一个新的起点。他一生为吐蕃做出的贡献,永远回荡在藏民们心中,可以说在他去世后,松赞干布终于成神。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8 08:56:02 +0800 CST  
@小李猪刀 2016-05-08 00:55:43
等楼主写达赖跟班禅时再来看。
辛苦了
-----------------------------
西藏历史可不是只有班禅达赖这哥俩的事儿,这还早呢,里这俩人还有一千多年呢!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8 10:44:51 +0800 CST  
@留民o 2016-05-08 11:02:00
顶楼主 翻页。。。。。。。。。。。。。。。。。。。。。。
-----------------------------
马上就翻篇了!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8 19:41:01 +0800 CST  
一代权臣倾朝野——噶尔家族之贤者禄东赞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其子贡松贡赞早亡,未能继承大统,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因其年幼无力主持朝政,以噶尔·东赞域松(汉史称之为禄东赞)为大相,掌控吐蕃所有军政大权,自此吐蕃历史上第一权臣家族噶尔家族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其后五十年,噶尔家族内控君王,政令皆出于一门;外拓疆土,使诸羌俯于阶下,一时之间噶尔家族权倾朝野,独控吐蕃。

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虽然强盛,但是广大的疆域内各种势力依旧是暗流涌动,各个部族之间时有摩擦,导致他不得不在吐蕃境内时时巡视,以他的威望和权势弹压各地氏族,这也导致文成公主入藏十年间和松赞干布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三年。现在松赞干布去世,吐蕃需要另一个强权人物来掌控全局,这个重任就落在了禄东赞肩上。

公元652年,后藏及阿里地区“洛沃”和“藏尔夏”部落反叛,禄东赞带兵将其平灭。初步稳定住政局后,禄东赞开始整顿吐蕃税务,制订了“牛腿税”,对吐蕃治下的蓄牧地区加强控制和税务征集。禄东赞又于公元654年建立了吐蕃盟会制度,以定期盟会的方式召集各部首领议事,并以此方式平衡各部落的利益诉求。同年又组织了吐蕃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建立户册制度,明确治下民众数量,以便于调控税收与劳役。其后三年,禄东赞巡视各地,强力推行他颁布的税收和律令,弹压反对势力,终于将因松赞干布去世而引起的反复消弭于无形。

虽然初步解决了吐蕃的内政风波,但禄东赞深知吐蕃国内各派势力的裂痕远远没有弥合,只有不断的对外扩张,才能将所有势力都绑在吐蕃这架战车上,不使之离心离德。
吐蕃王朝对外征战的规则与汉地不同,征伐所得土地疆域归赞普所有,赞普有权将其封赏给有功之臣,征伐所得浮财(金、银、牲畜)归将士(领兵贵族)所有,所以对外扩张符合吐蕃所有贵族的利益,这也正是吐蕃王朝屡屡对外用兵的原动力。

禄东赞在国内推行他政令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带领吐蕃扩张版图。在征服了象雄之后,吐蕃版图除了南方喜马拉雅山脉以南为天竺、泥婆罗外,其他三个方向均为唐朝的疆域,而喜马拉雅山南炎热潮湿的气候是吐蕃士兵难以适应的,所以吐蕃向南用兵从来都是浅尝辄止。东、西、北三个方向对应的分别是唐朝的四川盆地及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和安西四镇,其中前去东方的道路山川阻隔,且直奔汉中腹地,除非是吐蕃想灭亡唐朝,否则难以讨得便宜,所以出兵东进断不可为;吐蕃向西毗邻唐朝安西四镇(于阗、碎叶、疏勒、龟兹),安西四镇地处大唐与中亚各国交通要冲,控制了安西四镇无异于就等于控制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流动的物资将会变成令人吐蕃贵族疯狂的财富,但西域同样也是唐朝的心腹之地,断不会拱手让与吐蕃,如果两国在西域交兵,那么谁占领吐蕃北部的青海地区将拥有巨大的战略优势。占据了青海地区向北可以挤压唐朝在河西、陇右的势力范围,进而威胁河西走廊,打断唐朝对安息四镇的支援;向东可直接威胁关中平原,动摇唐朝的根基,并且占领了青海湖周边的牧场可以为吐蕃军队就地解决后勤补给,使吐蕃在和唐朝的作战中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在禄东赞心中渐渐成型,欲取西域必先拿下青海湖周边的牧场,而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吐谷浑、白兰诸羌各国将是他刀锋下的第一批羔羊。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9 07:58:57 +0800 CST  
@Lancer2 2016-05-09 12:57:56
吐蕃也就是在唐朝为边患,之前太弱未统一,之后喇嘛教化后也太弱统一不了。
-----------------------------
吐蕃王朝最强大的时期,正好是唐朝中叶,末代吐蕃赞普朗达玛公元842年死后,吐蕃王朝崩溃,西藏进入了三百多年的割据时期,割据时期的吐蕃自顾无暇,当然对唐朝边疆的威胁小多了,不过唐朝最后的几十年也就是苟延残喘而已。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9 15:33:22 +0800 CST  

多次出使唐朝的他深知唐朝实力,对于吐蕃来说大唐是一个巨人般的存在,灭亡唐朝绝无可能,但是他希望以他的智慧,倾吐蕃全国之力,在西域挑战大唐王朝并战而胜之,将西域这块肥肉从巨人身上撕咬下来,填饱吐蕃饥饿的肚子。为了实施这个庞大的征伐计划,他在吐蕃土地上日夜奔忙,进行着庞杂而周密的准备。

但也许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大唐这个雍容的巨人,绝不能容忍有人挑战他在东亚的霸主地位,西域战端一开就不再是他禄东赞能控制的了。此后二百年间,唐蕃之间见诸史端的战争多达190余次,两国几乎无年不战,双方伏尸百万,流血浮橹。这绵延二百年的战争耗尽了唐蕃两国的精气,直到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崩溃,才告一段落。

从公元656年(唐高宗显庆元年)开始,初步稳定了吐蕃局势的禄东赞开始向青海用兵。是年十二月,禄东赞亲帅十二万大军,进攻与吐谷浑关系密切的白兰羌。白兰羌国在公元638年,就已被松赞干布的吐蕃象雄联军打得元气大伤,当时就几乎被灭国,此时依然元气未复,禄东赞又领兵前来,自然是根本无力抵抗,只抵抗了三天就兵败如山倒,从此白兰羌国彻底灭亡,民众皆成吐蕃属民。

就在吐蕃开始开始对青海动手的时候,唐朝也从未放松对西域的控制力度。在太宗时期,随着唐朝的不断的打击,东突厥汗国已经不复存在,西突厥汗国也在不断内斗中走向衰亡。当时的西突厥部落的首领阿史那贺鲁,在西突厥国内受到猜忌、排挤,其部族不断遭受围攻驱逐,不得已阿史那贺鲁率众于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内附于唐朝。太宗皇帝亲自宴请了阿史那贺鲁,将其部众安排在庭州(今乌鲁木齐东吉木萨尔附近)居住,使其招抚其他西突厥各部,并任命其为瑶池都督府都督,但是随着阿史那贺鲁部族势力逐渐丰满,他的野心也逐渐勃勃而起。公元649年太宗崩,阿史那贺鲁趁乱出兵占据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公元651(高宗永徽二年)年阿史那贺鲁自称沙钵罗可汗,正式叛唐,其后贺鲁派兵洗劫了庭州,大肆劫掠唐朝民众,并不断收服突厥各部落,一时间兵势大盛,渐成唐朝在西域的心腹之患。

公元656年(显庆元年)五月,唐朝派遣程知节(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阿史那贺鲁,唐军行至鹰婆川(今新疆巴音布鲁克附近)。贺鲁部两万骑兵来犯,唐军前锋苏海政部与之连战未决,此时突厥其他部落两万骑兵来援,就在唐军势危之时,苏定方帅五百骑兵突入突厥营帐,突厥军大溃,定方追奔二十余里,突厥所弃军资“绵亘山野,不可胜计”。此时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了唐朝,本应全力追击,取得最终的胜果,但是作为副总管的王文杰,嫉妒苏定方的战功,向程知节建议不可孤军深入,导致唐军失去了战场上稍纵即逝的获胜的机会。随后唐军在草原上徐徐进军,粮草渐渐不续,突厥只派骑兵日夜袭扰,却不与唐军决战,唐军士气极度低落。面对此情苏定方心如火焚,进言道:“本来讨贼,今乃自守,马饿兵疲,逢贼即败,怯懦如此,何功可立?”唐军到达怛笃城,面对前来投降的突厥部落,又因为王文杰的谗言,程知节采取了杀降劫财的方式来处理,众将皆有所获,唯苏定方一文不取,并对程知节言道:“如此,自作贼耳,何成伐叛”?程知节杀降劫财的举动导致了西突厥部落普遍的仇视,最终此次讨伐无功而返,公元656年十二月,程知节、王文度因胆怯畏战和杀俘劫财被撤职查办。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09 21:30:22 +0800 CST  

公元657年(显庆二年)春,唐高宗任命在上次征讨西突厥战役中表现良好的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任雅相、回纥婆润为副将,又派步真及弥射为安抚大使,自南道招抚西突厥旧部。唐军先北上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北,大败西突厥木昆部,木昆部首领帅全族万人投降。苏定方安抚了木昆部,选其部中一千骑兵随军南下,行至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阿史那贺鲁闻讯帅十万突厥军前来迎战,其时唐朝与回鹘联军只有一万人,苏定方令步兵于高岗处节阵,自领骑兵埋伏在侧后,突厥骑兵数度冲击唐军步兵军阵无果士气渐落,苏定方见状果断帅骑兵出击,突厥军大溃,追击三十余里,杀伤人马数万,并击杀突厥部落首领二百余人。

其后唐军轻军而进,不断打击突厥军队,周边部落望风而降,贺鲁无奈只得继续南逃。当时天降大雪,平地雪深二尺,士卒困顿难行,众将皆言休整再战,苏定方则认为天降大雪西突厥定然没有防备,正是一举而歼之的良机,于是力排众议带兵踏雪而行,昼夜兼程,长驱直入,直指金牙山(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西)沙钵罗牙帐。果然贺鲁毫无防备,再次被唐军击败,军队部众数万人全部被俘,贺鲁只带十余骑逃走石国(今哈萨克斯坦塔什干附近)。苏定方仍不放过贺鲁,命副萧嗣业帅军追击,自己则在安抚大使步真及弥射的配合下安抚归降的突厥各部,命其各回属地,并将贺鲁所抢牲畜归还突厥各部使其能安居乐业,同时修复道路,设置驿站、积极恢复唐朝统治,通过苏定方和各位安抚使的共同努力,西域地区迅速恢复了平静,而苏定方也因为处事公正而得到了突厥个部落的拥护,这为他日后在西域的征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石国城主伊涅达干收留了逃奔而来的阿史那贺鲁,石国本来想借兵给贺鲁,助其复国进而捞取更大的好处,不料唐军追兵接踵而来,唐将毫不客气地将石国都城包围,旋即开始进行攻城备战,石国城主见到唐军军容严整,而且后续部队不断抵达,自知无力抗拒唐朝军队,马上翻脸,将阿史那贺鲁绑了送交萧嗣业帐下。

苏定方将阿史那贺鲁押回长安,在昭陵、太庙举行了隆重的献俘仪式,史称:“高宗临轩,定方戎服操贺鲁以献”。经此一战,苏定方俘获西突厥人畜四十余万,西突厥从此灭亡,此后西域只有突厥部落再无突厥国家。

随后唐朝在西域设立州县,势力直达西海(今咸海)。显庆三年(658年)五月二日,安西都护府又迁至龟兹,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所辖4镇、16府、72州。唐依两厢分治的策略,在西突厥故地分别设置濛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并将和苏定方出征有功的两位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分别封为“兴昔亡可汗”和“继往绝可汗”。从这两个可汗名称就可以看出,原来的突厥已被灭亡,故此才有“兴昔亡”、“继往绝”这两个颇值得玩味的名字,也不知这两个被封的可汗是否知道这俩名字的含义。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0 11:55:30 +0800 CST  

公元656年十二月,吐蕃灭亡白兰羌的战争,可以看作是禄东赞对唐朝的一次试探。随后两年,禄东赞分别派遣使臣向唐朝献礼求婚,虽然这两次献礼求婚,并未得到唐朝的回应,但是禄东赞从中还是分析出,唐朝对于白兰羌的灭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他也得到消息,唐朝连续两年对西域用兵,牵扯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在禄东赞看来是上天给吐蕃进攻吐谷浑的一个机会,于是他准备再次进行军事冒险。

就在禄东赞磨刀霍霍的时候,唐朝的政局却在剧烈的震荡着,因废立皇后之事,武后与丞相长孙无忌矛盾激化。公元659年(显庆四年),有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下旨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看到了政局苗头,于是诬告四起,褚遂良、柳奭、韩瑗、于志宁皆被牵连,最终长孙无忌被迫自缢,褚遂良被追削官爵,子孙流放;柳奭、韩瑷被杀、于志宁免官。长孙无忌一案牵连官员极多,朝中重臣为之一空,自此之后朝内权柄多归于武后。

公元659年(显庆四年),禄东赞决定对吐谷浑用兵,不料这次他却踢在了铁板上,据1900年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吐蕃文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羊年,(659年),赞普驻于‘札’之鹿苑,大论东赞前往吐谷浑(阿豺)。达延莽布支于乌海之‘东岱’处与唐朝苏定方交战,达延亦死,以八万之众败于一千。”此次战役汉地史籍从无记载,所见史料只有敦煌古卷有载,不过敦煌古卷从公元848封藏之后,其后近千年从未被人扰动过,故敦煌古卷所载应为信史。从这次战争来看,应该是禄东赞派遣达延莽布支进攻吐谷浑,结果在乌海附近(今青海省玛多县冬给措纳湖)附近遭到了苏定方所部的伏击,最终达延莽布支死于战场,所领军卒尽皆逃散。这次失败令禄东赞暂时收起了进攻吐谷浑的利爪,他还要继续等待下一个机会的出现。

还是这年(显庆四年)的冬天,位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思结阙俟斤都曼率部叛乱,波及疏勒、朱俱波、喝般陀三地,叛军攻破于阗,西域震动。唐高宗命苏定方为招讨大使,领兵再次出征西域,苏定方选选精卒一万人、马三千匹西进,唐军行至叶叶水(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探知敌军于马保川筑营据守。苏定方再次发挥他轻骑急进、直捣黄龙的战术,一日夜疾行三百里,天明之时先锋距城只有十里。都曼大惊,匆促出城迎战,结果被唐军杀的大败,都曼无奈退入城中据守。唐军后续部队陆续赶到,四面围城准备攻城器具,都曼见唐军锐不可当,无奈自缚双手出城投降。

史载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在东都洛阳乾阳殿上“定方操都曼特勒献之”,当时有官员请依法诛杀都曼,苏定方言道:“臣前已宣陛下之旨,应其免死”,高总从之,免都曼死罪。

都曼降唐后,唐朝对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诸国再次进行大规模建制行政区划。次年六月,唐朝以吐火罗、厌哒、罽宾、波斯、诃达罗支、解苏、骨咄施、帆延、石汗那、护时犍、怛没、乌拉喝、多勒建、俱蜜、护蜜多、久越得犍等十六国分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均隶属安西大都护府,“立碑于吐火罗以志之”,至此唐朝的西部疆域西达波斯为历代之最。此时大唐在西域仍保持强势,周边民族尚无力与大唐在西域争锋。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1 08:19:28 +0800 CST  
公元660(高宗显庆五年)年八月,禄东赞再次派遣其子噶尔钦陵出兵吐谷浑,吐谷浑王见吐蕃势大急向唐朝求助。无奈当年五月,大唐已经开始第四次东征高句丽,大量的军队及将领都已抽调东征,高宗时代著名的领兵大将如苏定方、程名振、薛仁贵等皆在东征之列,这导致唐朝无力出兵支援吐谷浑。虽然唐朝未能直接出兵援助吐谷浑,不过可能在物资等其他方面对吐谷浑进行了资助,再者吐谷浑虽然屡遭打击,毕竟为青海地区大国,国力远非白兰羌可比,吐蕃于吐谷浑之间的血战一直持续了三年。对于吐谷浑这块硬骨头一度令吐蕃难以下咽,直到公元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投奔吐蕃后,将吐谷浑的情况尽数告知禄东赞。得到了内奸的情报后,禄东赞调整了作战方略,尽起吐蕃之兵,领兵直插吐谷浑侧后,将吐谷浑军主力围歼,吐谷浑局势迅速崩溃,从此再无还手之力,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弘化公主和数千部众逃至凉州寻求庇护。后唐朝为其复国未果,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任命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
吐谷浑国自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西迁开始,立国三百五十余年,地控丝绸之路青海道,一度称霸青海,为西域大国,终被吐蕃所灭,世上再无吐谷浑国。
吐蕃吞并吐谷浑后,青藏高原尽在吐蕃版图之内,吐谷浑的牧场、属民皆归吐蕃所有,在之后的唐蕃战争中,吐蕃军队可以就近在吐谷浑故地得到充足的补给,这也是唐朝多次进攻吐蕃终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之一。
吐谷浑灭亡后的几年间,禄东赞为了尽快在吐谷浑领地建立吐蕃统治体系,一直留在青海地区,为此他采取了保留吐谷浑王室体系,扶植傀儡政权的方案,并与之进行姻亲联盟。同时在吐谷浑推行东岱(千户)制,并将部分吐谷浑贵族迁移到吐蕃境内,随着禄东赞政令的推行,青海地区的局势渐渐平静,几年后当唐朝出兵帮助吐谷浑可汗复国时,青海地区尽为敌国领土,唐军在此处已是寸步难行。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1 19:50:14 +0800 CST  
公元660(高宗显庆五年)年八月,禄东赞再次派遣其子噶尔钦陵出兵吐谷浑,吐谷浑王见吐蕃势大急向唐朝求助。无奈当年五月,大唐已经开始第四次东征高句丽,大量的军队及将领都已抽调东征,高宗时代著名的领兵大将如苏定方、程名振、薛仁贵等皆在东征之列,这导致唐朝无力出兵支援吐谷浑。虽然唐朝未能直接出兵援助吐谷浑,不过可能在物资等其他方面对吐谷浑进行了资助,再者吐谷浑虽然屡遭打击,毕竟为青海地区大国,国力远非白兰羌可比,吐蕃于吐谷浑之间的血战一直持续了三年。对于吐谷浑这块硬骨头一度令吐蕃难以下咽,直到公元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投奔吐蕃后,将吐谷浑的情况尽数告知禄东赞。得到了内奸的情报后,禄东赞调整了作战方略,尽起吐蕃之兵,领兵直插吐谷浑侧后,将吐谷浑军主力围歼,吐谷浑局势迅速崩溃,从此再无还手之力,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弘化公主和数千部众逃至凉州寻求庇护。后唐朝为其复国未果,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任命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
吐谷浑国自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西迁开始,立国三百五十余年,地控丝绸之路青海道,一度称霸青海,为西域大国,终被吐蕃所灭,世上再无吐谷浑国。
吐蕃吞并吐谷浑后,青藏高原尽在吐蕃版图之内,吐谷浑的牧场、属民皆归吐蕃所有,在之后的唐蕃战争中,吐蕃军队可以就近在吐谷浑故地得到充足的补给,这也是唐朝多次进攻吐蕃终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之一。
吐谷浑灭亡后的几年间,禄东赞为了尽快在吐谷浑领地建立吐蕃统治体系,一直留在青海地区,为此他采取了保留吐谷浑王室体系,扶植傀儡政权的方案,并与之进行姻亲联盟。同时在吐谷浑推行东岱(千户)制,并将部分吐谷浑贵族迁移到吐蕃境内,随着禄东赞政令的推行,青海地区的局势渐渐平静,几年后当唐朝出兵帮助吐谷浑可汗复国时,青海地区尽为敌国领土,唐军在此处已是寸步难行。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2 09:49:12 +0800 CST  
公元660(高宗显庆五年)年八月,禄东赞再次派遣其子噶尔钦陵出兵吐谷浑,吐谷浑王见吐蕃势大急向唐朝求助。无奈当年五月,大唐已经开始第四次东征高句丽,大量的军队及将领都已抽调东征,高宗时代著名的领兵大将如苏定方、程名振、薛仁贵等皆在东征之列,这导致唐朝无力出兵支援吐谷浑。虽然唐朝未能直接出兵援助吐谷浑,不过可能在物资等其他方面对吐谷浑进行了资助,再者吐谷浑虽然屡遭打击,毕竟为青海地区大国,国力远非白兰羌可比,吐蕃于吐谷浑之间的血战一直持续了三年。对于吐谷浑这块硬骨头一度令吐蕃难以下咽,直到公元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投奔吐蕃后,将吐谷浑的情况尽数告知禄东赞。得到了内奸的情报后,禄东赞调整了作战方略,尽起吐蕃之兵,领兵直插吐谷浑侧后,将吐谷浑军主力围歼,吐谷浑局势迅速崩溃,从此再无还手之力,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弘化公主和数千部众逃至凉州寻求庇护。后唐朝为其复国未果,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任命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
吐谷浑国自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西迁开始,立国三百五十余年,地控丝绸之路青海道,一度称霸青海,为西域大国,终被吐蕃所灭,世上再无吐谷浑国。
吐蕃吞并吐谷浑后,青藏高原尽在吐蕃版图之内,吐谷浑的牧场、属民皆归吐蕃所有,在之后的唐蕃战争中,吐蕃军队可以就近在吐谷浑故地得到充足的补给,这也是唐朝多次进攻吐蕃终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之一。
吐谷浑灭亡后的几年间,禄东赞为了尽快在吐谷浑领地建立吐蕃统治体系,一直留在青海地区,为此他采取了保留吐谷浑王室体系,扶植傀儡政权的方案,并与之进行姻亲联盟。同时在吐谷浑推行东岱(千户)制,并将部分吐谷浑贵族迁移到吐蕃境内,随着禄东赞政令的推行,青海地区的局势渐渐平静,几年后当唐朝出兵帮助吐谷浑可汗复国时,青海地区尽为敌国领土,唐军在此处已是寸步难行。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05-12 09:51:07 +0800 CST  

楼主:白发布衣2016

字数:1137

发表时间:2016-04-15 18: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2 09:18:02 +0800 CST

评论数:98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