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资治通鉴》

吓跑了刘邦,这个天下谁还能与项羽抗衡呢?在这个阶段,凭借自己的权威,项羽本来可以使天下从此太平、自己也走上人生的巅峰。但他使出的一系列昏招,埋葬了自己的事业。其中最烂的一招就是非要回到过去的分封制,把天下又分封给了各国,自己模仿春秋五霸当了个霸主。

退一步说,您分封就分封吧,但得有技巧啊。像周公旦那样安排也不会立刻天下大乱,偏偏项羽的分封又夹杂了太多私心。这些被分封的国家之间本就有利益纠纷,再加上项羽私心造成的不公,更关键的是还有一个挑头闹事的刘邦,天下不再大乱才怪呢。套用我们历史课本经常用到的一句话,项羽成为了自己的掘墓人。

项羽的第一个昏招就是烧杀抢掠。项羽这小子虽说是贵族后代,但就像个没见过钱的暴发户一样,只要是别人的东西都是好东西!鸿门宴之后过了几天,他就带人把咸阳城给抢了。

收拾了咸阳城里的老百姓,项羽还没收手。他回过头又杀了秦王子婴,并放了一把火把秦宫室烧了个干净。这场大火燃烧了足足三个月不熄,从此把大秦皇族的痕迹全部抹去。

烧光、抢光后,项羽又体现了自己强盗、土匪的一面。他把在咸阳抢到的金银财宝和妇女都带回东方老家。

看到项羽这样的所作所为,秦地的百姓大失所望。如果说刘邦来关中是想拿到长期分红做老大的,那项羽来关中就是想抢一票就走做强盗的,在这点上项羽目光短浅、小家子气了。

其实对于关中之地的看法,项羽手下也不是没有明白人,有一位姓韩的饱学之士就劝说项羽道:“关中这个地方有名山大河做为屏障,四面都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这里建都是可以称霸的。”项羽则回答说:“发财了却不回故乡,就如同身穿绵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啊?”

这位韩生也没客气,退下去后就对别人说:“人家说楚地之人都是猴子,只是带着人的帽子而已,看来果然如此!”项羽耳朵一直很灵,尤其是对说他的坏话,立即将韩生煮死。

项羽的第二个昏招是消灭老大。按照之前大家商量好的规则,项羽和刘邦名义上的老大楚怀王提议还是让刘邦称王。这里面肯定有楚怀王挑唆离间的意思,但项羽的答复却太霸道了。

他大骂道:“怀王这小子,自己都是我们项家扶立起来的,他凭什么作主定约呢!全国起兵反秦,都拥立过去各诸侯国国君的后裔为王。但是,真正拿着刀枪剑戟去前线拼杀、风餐露宿吃苦受累,最后灭掉秦朝的,是各位将军和我啊!随便给他安排下就得了。”随后,就安排人把楚怀王发配了。这事项羽干的太不漂亮了,“协天子令诸候”的道理即使你不懂,也该明白不能授敌人以柄啊。这为后来他的失败留下了伏笔。

接下来就是最昏的一招——分封了。首先,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也就是各路诸侯王的老大。并把以老家彭城为核心,最富庶、最大的地盘分给了自己。具体包括原来魏国和楚国地区的九个郡,在彭城建都。

对于刘邦,项羽和范增依然怀疑他的野心。但既然双方已经讲和,也不想背上违约的罪名,于是把巴、蜀之地分给了他。当然政治上还是要做解释的,项羽宣布:“巴蜀两郡也是关中的土地。”因此立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两地和汉中郡,在南郑建都。

真正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的关中之地被项羽分成了三部分,让几个秦朝降将去统治,也让他们在第一线阻挡刘邦。

其中章邯为雍王,管制咸阳以西地区;长史司马欣为塞王,统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一带地区;都尉董翳被封为翟王,统领关中北部地区。项羽自己的强盗行径已经引发秦地百姓的愤怒;现在又让投降项羽,并造成了几十万关中子弟被坑杀的三个秦将去统治秦国故地。关中地区的老百姓们肯定把仇恨都记在他们几个人身上啊;偏偏这几位还要防范关中人民爱戴的刘邦。一里一外计算下,这三位的悲惨结局也可预见了。

因为自已要占有故魏国的土地,项羽就改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统辖河东郡,建都平阳。

有一位叫申阳的将军是张耳的头马,曾经率先攻下河南郡,在黄河渡口迎接项羽大军。因为这份功劳,项羽立他为河南王,建都天下中央的洛阳。韩王成仍保留老地方,建都阳翟。赵国大将司马昂曾经配合项羽平定了河内郡,因此功被封为殷王,管辖河内地区,建都朝歌。原来的赵王歇被封为代王,把本属赵王的好土地都剥夺了。张耳一直是秦末名人,又跟随项羽作战,故立张耳为常山王,统领原来的赵地,建都襄国。

原来的燕王韩广被改封为辽东王,建都无终,等于把燕国的好地也给他剥夺了。原来的燕国大将臧荼(后来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也留着这位臧将军的血)因为一路跟随楚军作战有功,被封为燕王,建都蓟地。

在这几处的分封中,项羽抢了魏王的土地,又把赵国一份为三,给燕国大将提拔起来和君主平级,这些都是后来战乱的导火线。

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立功无数,因此被立为九江王。当年那位招了黥布做女婿的县令、番君吴芮,后来率领南方百越少数民族战士协助项羽,也随从进关有功,因此被封为衡山王。原来楚国的柱国共敖领兵攻打南郡,也有功劳,所以被封为临江王。

黥布等三人是项羽的铁杆手下,论功行赏无可厚非,但本来是手下现在被封成了地位相同的王,地位不同、心态也就不同了。以后都对项羽产生了负面作用。事实证明这几个分封也是败笔。

再说最乱的齐地。项羽首先改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这位就是田荣他们兄弟被章邯击败后,齐国当地豪强立的那位王族直接后裔,和最先起事的田荣兄弟也算有大仇。齐将田都因为随楚军救赵,战场有功,被立为齐王,建都临淄。此人也可以算是田市的手下,田荣兄弟自然也不会买账。当年项羽渡河救赵时,老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攻下济北数城,率领他的军队投降项羽,因此被封为济北王,这可以算是在山东这块土地山的第三支势力了。可齐地真正的实力派田荣,因多次背弃项梁,又不肯领兵跟随楚军攻秦,竟然没有得到分封。

这种待遇这田荣能接受么?而且齐国地区势力如此复杂,未来成为火药桶也不奇怪了。楚汉争霸,齐国始终牵扯着项羽的大部分精力。

再说陈馀,因为自己抛弃了将军的印信,没功劳也没了势力,自然也不封。对此有很多人劝说项羽道:“张耳、陈馀一样对救赵有功,如今封张耳为王,陈馀不可不封。”项羽不得已,就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了他。

陈馀、张耳这对曾经的好基友,能力、功劳都差不多。但现在得到的封赏差距这么大,陈馀说什么也不会接受啊,这又是一个定时炸弹。

最先对分封不满的肯定是刘邦了。刘邦也是青皮性格,这么欺负人我可不干。听了对自己的安排立刻就要带兵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这些大将也都鼓动他打。只有萧何成熟稳重,规劝他说:“在汉中当王虽然不好,但总比死还强些吧?”这话刘邦不爱听了,他嘟囔道:“怎么就至于死呢?”萧何说:“如今您兵众不如项羽,打了就肯定失败,不死又能怎么样呢!能够暂时屈居于一人之下,而后成为万乘大国之上的,那才是商汤王和周武王的功绩。只要咱们立足汉中郡,收用巴、蜀二郡的财富,整顿军队,然后回师东进。平定雍、翟、塞三秦之地,如此我们就可以争夺天下了。”

什么叫战略眼光?萧何就有!有了这个规划,刘邦也定下心开始发展了。

张良本是韩王的臣子,现在天下太平了,他也就离开了刘邦,回到韩王处工作。

临行前,张良把刘邦送自己的珠宝都给了项伯。刘邦这才想起还要做关系,又单独赠送给项伯一份厚礼。项伯也够意思,收了好处就想办法劝项羽把汉中所有的土地都给了刘邦。

张良离开刘邦时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鼓励刘邦烧断了进出巴蜀地区的所有栈道。这就是告诉项羽,我刘邦会安心在巴蜀待下去的,您放心!可事实哪里有那么简单呢?

小龙人说:如何分封功臣始终是中国帝王面临的一个难题。从项羽的全部分封,到刘邦的直接杀戮;从晋、隋的士族分权到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从朱元璋的杀功臣大案到清入关后的养猪方案。有单纯、有残忍、有无奈、有狡猾,真是有趣。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26 20:11:02 +0800 CST  
第四十一篇 纷争再起

对于项羽的不公,刘邦还暂时不敢闹事,可总有不怕死的二杆子,田荣就是这样一个人。

回想天下起义反抗暴秦初期,就是田荣跟着哥哥田儋、带着兄弟田横在齐国打出来一片天下。后来因为哥哥的战死,才有了另外两支田氏的出现,抢走了自己的地位。现在项羽封田市做胶东王、齐将田都为齐王,而自己什么都没有,那是怒火中烧。

田荣可不在乎你项羽,带兵就把田都给赶跑,又把田市给干掉。然后干脆自封为齐王,公开和项羽对抗起来。

有了地盘和自己封的名位,田荣又成功的收编了流窜团伙——彭越军团。彭越也够意思,来了就帮田荣把济北攻了下来。于是,田荣兼并了齐、济北、胶东三齐的土地,统一齐国故地成为真正的齐王。

项羽作为霸主,有责任保护自己的手下。于是他派出部队到齐地和彭越等人打了起来。

就在齐地打成一锅粥的时候,好兄弟陈馀和张耳又闹了起来。

陈馀眼看着张耳牛哄哄的当了王,自己却只分了点点小土地,心里非常不平衡。他派人去找齐王田荣找支持,希望借兵打张耳。田荣乐得看亲项羽集团的混乱,立即派兵支持。就这样赵国土地上也打了起来。

北方已经乱了起来,项羽却还不小心谨慎。他看到韩国弱小,干脆就给人家灭了,收编了韩国土地。这韩国没力量反抗是不假,但这一步彻底把张良送还给了刘邦,如虎添翼。

看到时机差不多,接下来刘邦该出手了。可准备打仗时刘邦才发现,自己手下没拿的出手的统帅。也是,就樊哙、周勃、夏侯婴这些人,跟着老大砍人还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纵横天下,都没那本事。不要说对抗无敌的项羽,就英布这样的人他们都不是对手。这时候,老天给刘邦送来了韩信。

韩信这个人,从小就不务正业,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爱干,每天无所事事混日子。对于这个只会白吃饭的年轻人,家乡没有人喜欢他。有一次,韩信饿着肚子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块饼。韩信很感激,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以后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气地回答说:“你一个大小伙子都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还指望你能报答?”

家乡淮阴有一个杀猪的青年人曾当面侮辱韩信说:“别看你小子身材高大,还带着把破剑,其实胆小如鼠。”并当众羞辱他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来捅我一剑;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盯着这个屠户看了一会儿,俯下身子便从他双腿间钻了过去。

后来项梁率兵打了过来,韩信就加入了项家军。可惜人家老项家叔侄也瞧不上他,只让韩信做了个警卫员。

韩信这样的人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士人的特点:又臭又硬,追求功名。在项羽这里混不出头,他便想办法跑到了刘邦麾下,想找找机会。

结果到了刘邦这里,韩信仍然不为人所知;而且因为工作失误,还被判处斩刑。多亏大将夏侯婴救了韩信,还向刘邦推荐了他。刘邦看夏侯婴的面子,就提拔韩信,让他管理后勤工作。

做了后勤官员的韩信,就有了和萧何接触的机会。他找机会和萧何谈了几次,萧何也感觉他能力很强,也准备找机会好好和刘邦谈谈,推荐韩信。

这个时候,刘邦的部队都驻扎在汉中地区,但是战士们主要是苏北和安徽人,大家都很想家。眼看没希望,很多人就当了逃兵,往家乡跑。韩信眼看自己也没什么前途,就跟着当了逃兵。

对刘邦来说,韩信的出走无非是多了一个逃兵;但萧何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连夜去追赶韩信(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开端)。

对刘邦来说,萧何如果出走,事业就别干了。现在听说萧何没打招呼就跑了,刘邦立刻蒙了。

刘邦正发蒙呢,萧何回来了。这刘邦可是又怒又喜,骂萧何道:“你小子怎么也能逃跑啊?”萧何说:“我没逃跑啊,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刘邦说:“那你追的谁呀?”萧何道:“韩信。”刘邦立刻又开骂:“我这能打的将领都跑了几十个了,你都不去追。现在说去追韩信这么小人物,纯粹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将领很容易得到。但是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是天下无双的人才啊。大王您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自然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倘若您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用韩信。现在就看您的选择了!”

刘邦说:“我肯定是想要东进,争夺天下的,不可能老呆在这里!”萧何道:“那现在就赶快重用韩信,你重用他才会留下来,不用他终究还是要逃跑。”刘邦说:“那就给你个面子,让他作将军吧。”萧何说:“只给一个将军做,韩信是不会留下来的。”刘邦没办法,只能说:“那就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这才满意。

看萧何满意了,刘邦立即让人叫韩信来。萧何阻止说:“大王您不该对人才太无礼啊。现在要任命大将军了,不能像喊个孩子一样,否则韩信还得跑。您如果要授给他官职,就该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拜将台,举行完备的仪式,这才行。”

刘邦实在被萧何逼得没办法,只得答应了要求。手下的众将领听说要举行大规模拜将仪式,都很欢喜,人人以为自己会得到大将军的职务。可等到任命大将军之时,大家发现竟然是不起眼的韩信,立刻都惊呆了。

拜了将、给了权,刘邦对韩信说:“现在我已经让你当了大将军,您总该给我说说怎么帮我啊?”韩信回答说:“现在去争夺天下,您的对手不就是项羽吗?那大王您估计一下,在勇猛、凶悍、仁爱、刚强等方面,您与项羽比谁强呢?”

刘邦琢磨了一下,客观的表示自己不如项羽。这时韩信跪下拜了两拜才说:“其实我也认为大王您在这些方面都比不上他。不过我曾经事奉过项羽,我了解他的弱点,听我给您说说:项羽确实很凶很厉害,但他的勇猛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羽待人,恭敬慈爱,别人生了病,他会伤心地流下眼泪,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病人;但是当手下人立了功,应该封赏时,他却把印信放在手里把玩,一直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妇人之仁!项羽称霸了天下,却不占据关中而是到彭城建都;背弃楚怀王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将领分封为王,造成诸侯忿忿不平;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国王,而让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把义帝楚怀王逐赶到江南荒僻之处;他的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惨遭毁灭的;老百姓都不愿跟着他,只不过是迫于他的威势而勉强归顺罢了。这些行为使他名义上虽然还是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人心。所以他的强盛很容易转化为虚弱。”

“现在分封在关中之地的三个王都是过去秦朝的将领。他们过去率领关中子弟作战,造成战士死伤无数;而他们又欺骗自己的部下投降楚军,结果二十多万人被活埋了。一场大屠杀下来,章邯、司马欣、董翳他们三个自己却一点事情没有,为此关中父老对他们三人是恨之入骨。现今项羽把此三人封为关中之王,百姓根本没有爱戴他们的。而相反,大王您进入武关时,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与百姓约法三章,为此关中百姓都希望您在关中称王。而且按照原来的约定,您理当在关中称王,这一点也是百姓都知道的,对于不能和您在一起,百姓们都很失望。根据这个情况,只要我们发兵,三秦之地很快就可以平定。”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27 23:20:25 +0800 CST  
听完韩信的战略分析,刘邦豁然开朗,立即安排进军关中。

战争首先从雍开始。雍王章邯和汉军打了几仗都不利;刘邦跟着就吞并雍地,东进咸阳,并把章邯残部包围。

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一看章邯都被打倒了,自己还哪里有能力抵抗呢?很快也投降了汉军。刘邦就这样统一了关中地区,随即命人会合王陵的军队去迎接在老家的父亲和老婆。

这位王陵本是刘邦的老乡,秦末动乱也聚集着几千人的队伍驻扎在南阳称王称霸。现在看刘邦起势了,便带自己的人马跟了刘邦。项羽为了对付王陵,就把他的母亲抓到军中,逼王陵就范。

项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借老太太招降王陵。没想到王陵的母亲老泪纵横地对王陵派来的使者说:“你替我对王陵讲:以后要好好的事奉汉王,汉王是长者,终将夺取天下。不要因为我而对汉王有二心。我以死送你!”说罢伏剑自杀。

项羽看到这个结果,勃然大怒,又犯了凶性,将王陵母亲的尸体煮了泄愤。说起来刘邦这个人的个人魅力还真强,以后类似的为刘邦主动牺牲的人还有很多。

此时的张良因为身份超然,也在背后帮刘邦做工作,他写信给项羽说:“汉王现在确实是不守规矩,想要得到关中地区;不过一旦实现了当初的约定,他肯定就会停止作战,不敢东进了。”接着又把齐国田荣、梁地彭越反叛的文书送给项羽说:“齐国想同赵国一起灭掉楚国,他们才是真正的危险啊。”

被张良这么一鼓动,项羽暂时就放下刘邦的问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齐国。

天下大乱中,燕国也跟着闹了点小情况。燕王韩广不肯放弃地盘到辽东去作辽东王,被封为燕王的臧荼就杀了他,兼并了他的所有领地。从此这位臧荼就做起了墙头草的工作,不真心为项羽卖命了。

而就在这天下大乱的危机时刻,项羽又犯错误了,他杀掉了被废黜的楚怀王。这下引起了众怒。

小龙人说:韩信对于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的描述可以说是至理名言。有的时候我们会看表面现象就做出评价,但只有像韩信这样仔细分析才能得到更细节、更准确的判断。勇猛、仁义肯定是正面评价,但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就反了。韩信的明智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27 23:21:21 +0800 CST  
第四十二篇 刘邦首败

刘邦已经反起来了,好好的天下这次又是彻底大乱了,各位英雄重出江湖。

我们先从老朋友陈馀说起。在得到齐国的援兵后,他又整合自己封地的队伍,一起袭击了张耳的大本营常山。面对陈馀和齐国的两面夹击,张耳根本无力抵抗,兵败逃亡。

有意思的是,张耳没跑到老领导项羽那边去讨说法,反而投靠了刘邦。我们理一理思路,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问题。田荣打项羽、刘邦也打项羽,按理说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他们该算是一边的。可是陈馀找田荣做老大,张耳去投靠刘邦,他们兄弟俩又互相打,无形中也诱发了刘邦和田荣的矛盾。这就是乱世有趣的地方,一切都无定数。

陈馀打跑了张耳,却没敢把张耳的资源全部吃掉。他知道,赵国故地的人民还是怀念当年的赵王家族,于是他迎回了原来的赵王赵歇,恢复了他的王位。自己则出任代王,幕后控制了赵国的全部权力。

我们再说大谋士张良。此时韩王已经被项羽杀了,没了牵挂的张良干脆重新投奔了刘邦,并在刘邦处担任军师工作。

征服关中地区后,刘邦就开始了征服关东之地的征程。第一战就消灭了河南王,并设置河南郡。然后又启用韩信(注意此韩信非彼韩信,这人是过去韩国的王族后代)攻占过去韩国的土地,并立其为韩王,成为自己的卫星国。

前面仗打的顺利,后面也有好消息来到。关中地区唯一没有收服的陇西也被攻占下来,至此刘邦背后的威胁也没有了。

短短一年的时间,刘邦已经占据了过去秦国的主要土地:关中、陇西、巴蜀、汉中,又向东获得了过去韩国的土地。只从控制的土地来看,刘邦已经能和项羽一较高低了。

而另一方面,项羽却被困在了齐国战场。对于彭越、田荣这等强悍之人,项羽手下的人已经不能对付了,只有亲自率领楚国主力对齐国发起进攻。

打仗对项羽来说是小意思,他很快就把田荣给消灭了。然后立自己的傀儡田假做新的齐王。可到这个时候,项羽的土匪强盗本性还是改不了。他竟然一路上活埋田荣的降兵、掳掠齐国的财富、妇女。项羽的暴行激起了齐地百姓的愤怒,大家揭竿而起反抗项羽,让他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而刘邦此时仍然在攻城略地、扩充实力。先是逼迫魏王魏豹投降;紧跟着又攻下河内,俘虏了殷王。就这样轻松地夺取了中原地区。

这个时候刘邦就要面对陈馀当家的赵国了。陈馀是个硬手,刘邦不希望和他硬拼,就派人去谈判。陈馀跟刘邦混也无所谓,但提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杀掉张耳。

这种要求给任何人都会纠结。但人家刘邦毫不犹豫,找了个和张耳长的很像的人,把脑袋割下来送给了陈馀了事。撒谎像玩一样,这才是英雄。

人运气好了真是挡不住。就在战场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刘邦集团管理层的最后一块重要拼图也加入了,这位就是有名的帅哥陈平。

陈平这人也是苦人家出身,但是他从小就喜好读书。村子里祭祀土地神,让陈平分配祭肉,他总是将祭肉分得非常均匀。父老乡亲们便说:“好哇,陈家小子都能做主分祭肉的工作了!”陈平却说:“这有什么?如果让我主持天下,比这干的还好!”

起义大潮刚开始后,陈平先跟着魏王混,吃不开又跑到项羽那里做事。刘邦造反后,因为殷王司马昂的事件,陈平又得罪了项羽,只能来投奔刘邦。

刘邦和陈平聊了一下,发现这小子很有点水平,便问:“你在楚军中干什么啊?”陈平说:“都尉。”刘邦当天就也给了陈平都尉的官职,让他负责监督各部将领。

对于老大安排监察部门针对自己,将领们都不服气的叫起来,吵吵说:“这个楚国的逃兵才来一天,还不知道他本事呢,就对他这么好;还让他来监督我们这些老将!这事不靠谱吧?”听到这些议论后,刘邦毫不在意,继续重用陈平。

刘邦大军继续前进。当打下洛阳时,当地有个叫董公的老头对刘邦建议道:“我听说‘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所以说:‘明其为贼,敌乃可服。’(让所有人都知道敌人是坏蛋,才能击败敌人。也就是要打好舆论战)。项羽大逆不道,杀害了他的君主义帝,是天下公认的逆贼。大王您应当率领三军将士为义帝穿上丧服,号召各地诸侯一起讨伐项羽。这样一来,天下人都会仰慕您的仁义道德,就会聚集在你身边啊!”

刘邦多聪明啊,立刻发现这个建议里面的商机。于是下令全军为楚怀王发丧,举哀三天。并向各路诸侯通报说:“天下当年共同拥立义帝做老大。现在项羽这小子却把义帝杀害在江南,这是大逆不道啊!我现在出动关中地区的全部兵马,希望和各位诸侯王一起去攻打项羽这个逆贼!”

此时深陷齐地人民战争的项羽,已经知道刘邦的势力正在不断发展,可是自己实在脱不开身。利用这个间隙,刘邦的政治攻势取得了效果,他得以发动、统率各路诸侯军共约五十六万人进攻楚国。

随着刘邦势力的急速膨胀,老朋友彭越也带着自己的三万多人归顺了刘邦,并为刘邦平定过去魏国的土地。

接下来的战争就更顺利了,刘邦率大部队一举攻入项羽的老巢彭城,彻底断了项羽的归路,取得了绝对的优势。

可穷人乍富,刘邦一进彭城,就飘起来了。太顺利的胜利,让他误以为项羽弱不禁风。于是也不做进一步大战的准备,而是带着手下兄弟们搜罗财宝美女,天天一起喝酒娱乐,过起了胜利者的生活。

要说项羽找彭城这个地方做都城真的是不明智,谁都知道大徐州是四战之地,周围没有山川河流的险阻,一马平川。这样的地方利功不利守,一旦遇到敌军根本无险可凭,果然就被刘邦攻陷。

再说项羽,一看老家都被人家端了,只得改变战略部署。齐地再乱也管不了了,项羽留下点人马收拾残局,自己则亲领精兵三万人南进,打回老家去。

对这次的战役,项羽很清楚,自己人少、粮缺,一旦打起持久战就彻底没戏了。因此他在萧这个地方稍作休整,一大早就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对刘邦军团展开决战。

报仇心切、勇猛无比的楚军面对懈怠不堪、军心不齐的汉联军,虽然人数差距很大,但依然优势明显。这一仗打到中午时分,汉军就支持不住了,只能全线溃退。

这次失败可是够惨的,汉军将士因为背水而战,溃败时,过河被淹死的就有十几万人,剩下的汉军又有十多万被赶落入睢水。汉军的死尸把河水都阻塞得流不动了。

刘邦自己也被楚军重重包围起来,眼看情势危急,突然西北刮起大风、飞沙走石、地暗天昏,楚军被吹得阵脚大乱,刘邦才得以和几十骑人趁乱溜走。

逃亡的路上,刘邦还想到老家去接家眷。可人家项羽的人马已经提前赶过去了。看到楚军前来,刘邦的家人只能四处逃散。

幸运的是刘邦在逃亡途中遇到自己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惠帝刘盈和长女鲁元公主,用车载着他们一起跑。逃跑的过程中,楚军骑兵追击而来,刘邦一着急就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去。贴身侍卫夏侯婴一直保护在刘邦身边,看小主人被推下车,就马上下车把两个孩子抱上来,这样重复做了三次。

最后夏侯婴也急了,他对刘邦求道:“大王啊,现在虽然事情紧急,但车子也不可能赶得太快,怎么能抛下孩子啊!”可刘邦哪里管的了这么多?对夏侯婴的做法他十分不满,甚至有多次想杀掉夏侯婴。

最后因为夏侯婴的保护,两个孩子和刘邦总算是脱离了险境。刘邦的父亲、老婆则被项羽全部捉到手里。

虽然被打的全军覆没,还好刘邦之前安排吕后的哥哥周吕侯在下邑这个地方驻军。逃脱后的刘邦走小路去投奔他,并以此地为落脚地,逐渐收拢溃散的士兵,慢慢恢复元气。而之前跟着刘邦的各位诸侯都又回到了项羽的麾下。

小龙人说:为什么老将们不喜欢陈平,刘邦反而高兴呢。我们先要了解陈平干的是什么?对内监督官员将领、对外使用间谍破坏。用现在话解释就是克格勃、军统、社会部!陈平就是贝利亚、戴笠、康生!这几位哪位不是万人恨啊?可越招人恨,背后的老大越高兴越重用,其中的妙处朋友们可以自己思考。秘密警察必须是万人恨!人缘好的干不了这个活。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29 23:43:14 +0800 CST  
第四十三篇 荥阳相持


前文书说到,项羽暂时放下了山东战场,率领精锐部队回头进攻刘邦,并取得彭城大战的胜利。刘邦是被打的丢盔卸甲,但田横这边却没有了压力,重整旗鼓后,他开始了反击。

要说项羽还是用人不明,那个傀儡齐王田假根本扶不上墙,被人家田横一下子又打败了,只能跑回项羽身边求助。田横也继自己的哥哥田荣之后,又一次统一了齐国的土地。项羽刚刚获得大胜,正在志得意满。却发现这个没用的田假竟然又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齐地都给丢了,一怒之下就宰了他。

回头我们再说男一号刘邦。打了败仗,好不容易招揽溃兵、重新站稳脚跟后,也开始总结经验、分析下一步工作重点。他对群臣说:“现在的项羽太厉害了,眼看着我是打不过他了。我琢磨好了,打算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都拿出来作为封赏,找人和我一起对付项羽,你们看谁行?”

看到老大这么爽快,张良也很高兴呢,他分析道:“首先是九江王黥布,此人是楚国第一猛将,现在正好和项羽之间有些隔阂。其次是彭越,他原来就联合齐王田荣起兵反楚,现在势力也能独当一面,还和我们有过很好的合作。这两个人都是立即可以使用的。至于您手下的将领嘛,只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您要用土地交易帮手,这三个人最合适。只要他们三个全力以赴帮你打仗,绝对能消灭项羽!”

这里我们要额外解释下黥布和项羽的矛盾。原来项羽在打齐国时,曾征调九江国的部队帮忙。谁知这个黥布却以生病为借口不肯亲自前往,只是派手下将领带着几千人去应付了事。这个事情让项羽非常不开心。

后来刘邦率部攻破楚国首都彭城时,黥布又借口生病不去援助楚军。这两件事加起来,让项羽非常恼怒黥布,也多次派使者去责备他,让黥布亲自去到彭城见自己作出解释。

黥布心虚,也就不敢去见项羽。越不见面沟通、隔阂越严重,这对老战友的矛盾就起来了。好在项羽也也知道现在自己敌人众多,黥布总归面子上还是自己人,能力也强,这双方才没打起来。

张良做好了战略规划,接下来就要执行了。刘邦第一个统战目标就是黥布,可看来看去,都没有合适的人去和黥布谈判,就对手下们抱怨说:“像你们这样的人,对我夺取天下一点用都没有!”

有个叫随何的不爱听了,他回应说:“不知陛下您指的是什么用处?”刘邦说:“有谁能为我出使九江王那里,让他起兵叛楚。只要把项羽拖住几个月,我就能夺取天下了。”随何直接答复:“那我请求去!”刘邦没想到有人敢做这个差事,很高兴就派随合前往劝说黥布。

派出了随合,刘邦也开始撤军了,他把大部队撤到荥阳附近防御。此地在当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粮食集运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后数年的楚汉争霸就是围绕这个地方展开。

驻扎荥阳后,靠着此地四通八达的交通线,刘邦收集到了足够的粮食,有了粮便也能把溃兵重新招拢回来。萧何也适时的征发了关中地区剩下的老弱百姓,把他们全部送往荥阳战场。不管是败兵还是老弱残兵,好歹人多了,这样一来汉军重又士气大振。

此时项羽的表现就很奇怪了,他并没有一鼓作气进攻刘邦,只是以彭城为基地,不断派兵对荥阳的汉军发起骚扰进攻。难道他又在忙于搜集自己丢失的金银珠宝?

虽然是骚扰进攻,但楚军依然占据优势。原因主要是楚军的骑兵多,而刘邦方面不擅长骑兵作战。为了应付楚国的精锐骑兵,刘邦必须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而摆在眼前的首要难题就是指挥官的安排。

对此,军中诸将都推举过去在秦军中指挥过骑兵的将军李必和骆甲。毕竟是强大的秦王朝正规训练出来的军人,这两个人的能力没得说,刘邦便打算安排他俩上任。但李必和骆甲却有自知之明,他们拒绝说:“我们原来都是秦国的军人,曾经和义军作战。因此,恐怕军中的将士不服我们。您该找个身边善于骑射的将军,我们来辅助他就好。”

刘邦听这个话也有道理,便任命灌婴统帅骑兵,任用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辅助他。他们三个人上任后,组建了精锐的汉军骑兵。这支以秦朝老兵为基础组建的部队展现了自己应有的能力,很快就在于楚军的战争中占到了上风。

骑兵作战不利,楚国军队短时间内就无力越过荥阳西进。于是,刘邦在荥阳站稳了脚跟,楚汉双方首次在荥阳形成了战略对峙。

就在这对峙之时,刘邦集团内部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刘邦手下的周勃、灌婴等将军有一天联合起来,找刘邦告状说:“陈平是坏人!这小子人虽然长得不错,但品质恶劣、能力一般。我们听说他在老家还和自己嫂子私通;为魏王做事时为点小事就逃跑去投奔楚国;在楚的时候不受重用,又跑来降汉。就这么个品质败坏、没有才能的人,大王您却这么器重他,让他来监督各位将领?而且现在陈平还经常收受将领们的贿赂,谁的钱给得多他就对谁好,谁钱给少了他就给人家小鞋穿。如此看来,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望大王您明察!”

这种指责听得多了,刘邦也开始猜疑陈平。他把陈平的引荐人魏无知叫来责骂,人家魏无知解释说:“我推荐陈平是因为他的才能,陛下您现在责问的却是他的品行。我倒要问问,现在如果有人把尾生、孝已(春秋时著名的道德模范)那样优秀品行、却没能力的人介绍给您,陛下您还会有闲心去使用他么?目下楚汉相争,我荐举人,只考虑他的计策是否对国家有利;至于什么私通嫂子、收取贿赂,又算的了什么呢!”

刘邦觉得这个话也有道理,又召陈平来见,责问他说:“你过去侍奉魏王,然后又侍奉项羽,现在又来与我共事。守信义的人都是这样地三心二意吗?”陈平回答说:“我在魏王那里干活时,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我才离开他。给项羽干活时,发现项羽不能使用人才,但我听说您善于用人,这才来归附您。我来您这里的时候身上没啥钱,不接受金钱就无法应付日常开销,所以也就收了将领们送的钱。今天您问到了,我也说出自己的想法:倘若我的计策您认为值得采纳,您就采用它;假如不堪使用,那么这些钱还在这里,我封存好交公、并请求辞去官职。”

陈平这番解释让刘邦放心了,立刻重重赏赐他,还进一步封他为护军中尉,继续监督全军所有的将领。看到刘邦如此信任陈平,众将领便也不敢再说三道四了。

在荥阳相持的这段时间里,刘邦还遇到一好两坏三件事。坏事之一是刘邦也被背叛了,他推崇有加、并让彭越去辅佐的魏王魏豹反叛。其实魏豹这个人本来就是贵族出身,根本看不上刘邦的流氓做派。现在看到刘邦又大败于项羽,就找了个机会向刘邦请求回封地探视双亲。结果这人回到魏国,就率手下人马投降了项羽。魏豹的倒戈对汉军的影响非常之大,侧翼彻底暴露在项羽军团面前。

坏事之二是关中地区发生大饥荒。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战争,当时一斛米卖到万钱、人们自相残食。眼看后方要乱了,刘邦只能把关中地区的老百姓疏散到巴蜀、汉中地区谋生。好在大后方有萧何在镇守,还不至于出现大问题。

好事是刘邦拔掉了背后最后一颗钉子。章邯被彻底击败,关中地区清一色被刘邦控制了。

相持阶段,刘邦之所以能勉力维持,靠的就是萧何!

萧何在大后方制订法令、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把政事安排的井井有条;更重要的是核算人口户籍、安排运输粮草、调拨补充兵源。在他的努力下,刘邦的前线才不缺乏军需和战士。

小龙人说:陈平这个人道德水平一般,甚至有点恶劣(私通嫂子、贪婪贿赂)。可他确实很有才能,刘邦集团内部的安全工作就被他搞的很好,除了魏豹这样本来的诸侯王之外,从没有刘邦手下的人被项羽策反成功过,也再没有出现过曹无伤一类的叛徒。之后我们还会看到他的间谍工作也完成的非常到位。而陈平还是智囊和治国能手,在后来的历史中他就成功的继任张良成为刘邦的首席参谋;继任萧何曹参成为大汉朝的丞相。这是一位真正多才多艺的政治明星,如果因为道德不堪就放弃岂不是非常可惜?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31 16:03:48 +0800 CST  
第四十四篇 战神韩信

刘邦集团在荥阳逐渐守住了局面,但要战胜项羽则必须出击,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韩信了。而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是魏王豹。

魏王豹的反叛让刘邦非常难过。他先是说服教育,让外交工作者派郦食其去劝说。结果人家根本不听,还有自己的解释:“刘邦这个人,为人太过傲慢无礼了,没事就爱侮辱别人。骂起我们这些诸侯、大臣就像骂奴隶一样,我可不会再去见他了!”

眼看用软的方法不行,刘邦只能来硬的了。他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带领灌婴、曹参率军一起攻打魏国。

开战之前,刘邦咨询刚去魏国出访、了解其内部情况的郦食其,希望对战争有一个提前判断。他问道:“我们现在去攻击魏国,魏国方面带兵的主将是谁呀?”郦食其回答说:“是柏直。”刘邦评价说:“这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根本抵挡不了韩信!”又问:“那他们的骑兵主将是谁啊?”郦食其答:“是冯敬。”刘邦又说:“哦,这个人是过去秦将冯无择的儿子,有点本事,但也不是灌婴的对手。”接着再问:“对方的步兵主将是谁啊?”郦食其说:“是项它。”刘邦道:“这个人肯定打不过曹参。如此看来,此战我没什么可担心的啦!”

对此,韩信还是不放心,他也问郦食其:“魏国没有用周叔作领军的主将吗?”郦食其答道:“主将确实是柏直,您放心。”听到如此情况,韩信才胸有成竹,自信的进兵魏国。

其实对于汉军的进攻,魏王豹也早有准备,他在蒲坂部署重兵抵挡韩信的军队。面对对手的严防死守,韩信也不急于决战。他先大肆排列船只,做出要在临晋这个地方渡河发起进攻的态势,吸引魏军主力的注意力。然后,让隐蔽的部队从夏阳出发,乘坐大木瓮渡河,向安邑发起突袭。

对于突然出现在身后的韩信部队,魏王豹大惊失色,他马上率领大军转头去迎击韩信。但这样一来,整个战略主动权就被韩信抓住了,魏国军队当即大败。魏王豹本人也被俘获、并被押到荥阳汉军大本营,还好刘邦大度,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让他继续在自己手下打工。

就这样,韩信平定了整个魏地,在此设置了河东、上党、太原等郡,列入刘邦的直接管辖范围。

刘邦军团的第二个进攻目标就是老朋友陈馀。话说汉军在彭城大败之时,陈馀就察觉到自己被刘邦骗了,张耳根本没死。于是立即背叛了刘邦,带着赵王重新独立起来。

韩信平定魏地之后,给刘邦介绍了自己的战略规划。他计划先向北去攻打燕、赵两国,然后向东去打齐国,收复北方土地后,再往南出击,截断楚军的粮道,完成战略大迂回包抄。对这个大胆的规划,刘邦非常认可,便派张耳与韩信一起领兵进发,率先攻打赵国。

在消灭了路上的小国“代”之后,韩信和张耳率领的几万名士兵,和陈馀亲自率领的二十万人马在井陉口展开决战。

战前,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劝说陈馀到:“韩信、张耳乘胜势离开本土远征,势头不可阻挡。我听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师不宿饱。’(从千里外运送粮食支援前线,士兵会面有饥色;自己找吃的,军队每晚都吃不饱)。井陉这条路道路狭窄,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走这样的道路,韩信的几万大军前后会被拉开几百里,而随军的粮草必定落在大部队的后面。您只要给我三万人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辎重粮草,韩信军首尾难以相顾不能救援,一定能够截击成功。而您这边则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战。这样一来,他们向前无仗可打、退后无路可回,路上也抢不到什么吃的。如此不用十天,韩信、张耳就会彻底完蛋。相反如果不用这个办法,恐怕咱们难以取胜。”

陈馀这个人颇有点知识分子气,一直自称是义兵,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说,还嘴硬说:“韩信兵又不多、而且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对这样的军队我们还不主动出击的话,以后天下的诸侯都会瞧不起我们。”就拒绝了这个好计策。

韩信派出的间谍很快发回消息,说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对此韩信非常高兴,于是毫无顾忌的率军径直前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驻扎。

半夜时分,韩信开始部署部队:他先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去观察赵军的动向。并命令说:“交战时赵军看到我军主力退却,必然会倾巢而出追赶我们;此时你们就趁机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汉军的红旗。”

又让他的副将给全体部队发放简单干粮,说:“等明天我们打败赵军后再好好吃一顿!”对此,手下将领都不相信,只是假意应承。

最后,韩信又派出一万人的部队出营,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背水而陈是兵家大忌,赵军看见后都哗然大笑。

做好了各项准备,一大早韩信就打出了自己主帅的旗鼓,率部队出军营找赵军决战。看见汉军主帅的旗鼓出现,赵军主力也出营垒迎击。双方主力一见面,没更多废话,直接开打。

一开战,汉军方面就吃不消了。韩信和张耳只能率军边打边撤,一直撤到之前在河边预备的阵地。赵军方面看对方主力被打败了,就尾随追击。退到河边的汉军退无可退,只能回身力战,双方在河边再次鏖战。

此时营垒中剩余的赵军看到战局有利,为扩大战果就倾巢出动,希望一举击溃汉军。而汉军这边,无路可退的将士们只能拼死奋战,竟然顽强的抵挡住了对手的冲击。

在此僵持阶段,韩信之前派出的二千名隐藏的骑兵发挥作用了。他们趁赵军都出营扩大战果的机会,乘虚杀入赵军营地,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红旗。赵军主力见眼前无法击溃河边的汉军,便想退回营地,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军营中已经遍是汉军的红旗,都惊慌失措。以为大规模的汉军已经夺下自己的营垒。

眼看老营被占,赵军人心当时溃散,全军将士纷纷逃跑,赵国的将领尽管不停地斩杀逃兵,也无法阻止溃败之势。这时,汉军再前后夹击,赵军就彻底崩溃了。主将陈馀被杀,赵王歇也被俘虏。

当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时,都对韩信佩服的五体投地,大家问韩信:“兵法云:‘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部队部队列阵应该背山面水)您却让我们背水布阵,还很自信的说‘等打败赵军后再会餐’,我们当时都不相信。但确实是取胜了,这是为什么啊?”

韩信说:“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啊,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咱们的士兵都是新兵,必须把他们都置于死地、使他们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才能和赵军对抗;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

击败赵国后,韩信也没闲着,他在寻访高人。很快,他就收服了前面出奇计对付他的李左车。

李左车对韩信说:“如今您一举击败魏国、代国、赵国,天下人都害怕您,这是因为您用兵厉害。但是天下百姓都已经劳苦不堪、士兵也辛苦疲惫,很难再用他们去打仗了。现在您想调动疲惫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坚固的城防,肯定打不下来啊。而且,如果战争旷日持久,粮食也必将耗尽,那就难办了。而如果燕国这样的小国都打不下来,齐国肯定也要在后面闹一下。如此,和齐燕两国对峙开来,您恐怕就没有胜算了,而您的主公刘邦恐怕也没机会击败项羽了。”

对此,韩信很认同,他问到:“那怎么办才好呢?”李左车回答说:“我看不如按兵不动、暂作休整,安抚赵国的百姓和您的士兵。让部队和百姓都休整好之后,再将部队向北移动,制造出打算攻击燕国的态势。然后派说客去吓唬燕国国君,这样燕国肯定会不战而降。燕国如果投降了,就向东再去吓唬齐国。如此一来,齐国也只能投降了。”

韩信当即接受了李左车的建议,果然,很快燕国就投降了。而韩信则和张耳一起在赵国故地休养生息。

楚国方面知道了韩信已经征服赵国,就不断派小股部队渡过黄河袭击赵国。张耳和韩信一面出兵应付楚军的骚扰,一面乘势夺取了过去赵国的城市和土地,而且还分派出部队增援刘邦的主力部队。对整个战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龙人说:韩信能灵活利用兵法、虚实并用、战术高明,因此战则必胜;更难能可贵的是礼贤下士、采纳建议,使用战略规划,取得更大战果。他的军事才华在楚汉争霸中绝对是第一位的。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1-01 15:27:56 +0800 CST  
第四十五篇 黥布降汉

前面我们提到过,张良给刘邦的战略规划是:刘邦自己在荥阳吸引楚军的主力,然后让韩信、彭越、黥布分别在项羽的北部、中部、南部发展,消耗、攻击楚军,并进一步包围楚军,最后合力消灭项羽的势力。

张良提到的这几个人里面韩信和彭越本是刘邦部下,按照刘邦的规划行动没有问题;可人家黥布至少表面上还是项羽的手下,因此需要分化离间。于是前面说过在刘邦面前毛遂自荐的随何来到了九江王黥布的都城。

看到刘邦的使者前来,黥布也没有拒绝。可见这老兄也是一副枭雄性格,谁都不得罪,看清局面再放筹码。但他毕竟表面上还是项羽的部下,所以对随何来了个若即若离。自己不出面,而是让手下的九江太宰出面接待。

看到连续三天黥布都不出来见面,随何也着急了,对接待他的太宰说:“我看九江王之所以不见我,是由于他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恐怕他的理解有问题啊。请让我去见下九江王,当面聊聊,如果觉得我说得有理,大王就听;倘若说得不对,就把我们这些人都给斩首了,也足够向楚王项羽表明九江王的忠心了。总不见面可不是个事情啊。”

九江太宰把随何的话报告后,黥布想想见见面也无妨,就秘密召见随何。随何一来就开门见山:“汉王让我来拜见您,是因为我们私下里都很迷惑,不知大王您和楚王是什么关系。”黥布道:“我是臣,他是君。很简单啊。”

对这个回答随何早就料到了,他分析到:“您和项羽都是诸侯王,地位该相等啊。我想您现在之所以对他称臣,肯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作为九江国的靠山,这个没错吧?但前两年项羽功打齐国时,前线困难重重、危机四伏。您作为臣子,本该出动九江国的全部兵力,亲自率军去为楚国打仗才是。可结果呢,您却只派了区区四千人去支援楚军。做人家的臣子,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在这之后,我家汉王更是攻入楚国大本营彭城,项王那时还在齐地前线,您本应该率领九江国的全部兵力与汉军决战,保护楚国的大本营。可您呢,手下拥兵万人,而无一人出击,只是袖手旁观。做人家的臣子,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要我看,您无非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而行独立自主之实啊,您这个做法不可取!为什么呢?现在楚国的军队虽然强大,却没有好名声,因为他背盟约、杀义帝。而我家汉王现在联合诸侯,驻守在成皋、荥阳一线,分兵把守边防要塞。楚军虽然处于攻击态势,深入反楚的梁地八九百里,但在这块地方他们筹集不到粮食,只能靠老弱残兵从千里之外的大本营转运粮食支持前线,这样补给线太长又不稳定、不安全。相反,我汉军方面背靠大本营坚守不出。如此一来,楚军进不能取胜、退无法脱身,哪里会有好结果呢?即使退一步说,楚军战胜了汉军,各诸侯也会人人自危而相互救援共同反楚。如此看来,楚军越强盛,各诸侯国反而会越尽力联合与其抗衡。从长远看,楚国肯定长远不了。现在您放着汉国不联合,幻想依靠楚国,我觉得您的做法不智啊。以现在九江国的兵力肯定是打不过楚军的,但只要您能起兵反叛楚国,项羽就必定要牵扯精力、不敢前进。如此,就能拖住项羽几个月;有这几个月对的时间,汉王就能做好部署、夺取天下了。而且您现在带领人马归汉,汉王将来肯定给您分巨大的红利。”

黥布听了这个话也有些动心,既然汉国方面开出了条件,那就表面上先接受再说。对他而言,只要不走漏风声,就和没归附一样,继续两边放筹码岂不是很好?其实,随何对黥布的心思也很明白,他要找机会,逼黥布挑起大旗公开对抗项羽。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随何找茬挑事的时候,机会来了。楚国的使者也来到九江,也要和黥布谈判,督促他尽快发兵援楚。

得到这个重要消息,随何立即把手下人集合起来,直接武力闯入谈判大厅。此时黥布正在和楚国的使者谈判,突然看到随何带人冲了进来,当场就傻掉了。随何也不客气,进来后直接坐到楚使者旁边的座位上说:“九江王已经归汉了,你们楚国凭什么征调他的军队?”

楚国使者看到如此情景,当场就火了,啥话不说转身就要离开。随何乘势对黥布说:“事已至此,您还不赶紧先杀掉楚使者?让他回去了还有你的好么?”黥布被逼无奈只得杀掉了楚国使者。

摇摆不定的黥布这下再也没办法虚与委蛇了,只能把赌注都押到刘邦方面,下定决心发兵攻打楚国。由此事也可见汉家使者搞冒险路线,刺杀敌对使者让摇摆不定的势力无奈投降的方法是有传统的,傅介子和投笔从戎的班超是有老师的。

项羽方面万没想到九江国会在自己家后院起事。还好项羽军事实力强,在和刘邦主力对峙的同时,还能派兵平叛。他立即命令自己手下的将军项声、龙且等人率军进攻九江国。

黥布算是能征惯战的了,但是此时的楚军正是士气旺盛,更重要的是黥布军队的很多将领还是心向项羽,对于黥布的背叛多有不满。所以双方一交战,黥布的军队就难以支持,很快一败涂地。

眼看着自己的军队溃不成军,黥布只能逃跑。他本想带领手下残余部队撤到刘邦方面,但害怕目标太大,楚军会半路截杀他,就和随何带着几个人从小路逃跑到汉国方面。

经过千难万险,黥布抵达汉军驻地,立刻去求见刘邦。可和刘邦一见面,黥布的心彻底凉了。只见我们的汉王刘邦此时正坐在床边、穿着睡衣,由两个侍女服侍在舒服的洗脚呢。不要说感激、恭敬,连最起码对人的尊重都没有给黥布。这下黥布彻底的怒火中烧,心想自己好端端的当着九江王,现在为了刘邦一无所有了,最后得到的竟然是这么不尊重的对待,非常后悔,就想要自杀。

可是当他来到刘邦给自己安排的客舍时,整个心情又都变了。因为他发现那里的陈设、饮食、侍从官员都和刘邦本人的相同。可见刘邦是把自己当作和他本人一样的级别,便又大喜过望。

其实人的心态很简单,就是要别人对自己尊重就好。刘邦的优点就在于虽然自己不拘小节,但是对人是够大方、够爽快。也是因为刘邦的这些优点,黥布死心塌地的跟了他;当然韩信、彭越等人也是因为刘邦的这些优点而忠于他。但如果他们有读心术或者能够预知未来,一定会发现自己看到的优点都是假的,等到“飞鸟尽、狡兔死”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大方的待遇给他们了。此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这边黥布对刘邦没有了芥蒂,两人就聚在一起商量对付项羽的对策。最后决定由黥布出面,立刻派人回九江联络旧部,先多集中一些部队再说。

此时的项羽已经彻底收复了九江国的土地、收编了九江的军队,但他的残暴和愚蠢又一次害了自己。他的残暴是把黥布的妻子儿女都杀了,这也把黥布彻底推向了刘邦阵营,而且也伤了很多黥布部署的心;他的愚蠢是竟然把收编的九江国军队交给了传统二五仔项伯管理。

结果可想而知,九江国的很多军人本来也是在黥布和项羽之间摇摆,现在看到了项羽的残暴又转向黥布;偏偏此时管理他们的又是刘邦安排的内鬼项伯。所以黥布的使者一回到九江地面,就联络到了很多旧部,得到几千人回到汉国。有了这些基础部队,刘邦又给黥布增加了些人马,让他率军协助自己对付项羽。

此次策反黥布的行动,确实拖住了项羽部队几个月的时间,给了刘邦重整部队、完成部署的机会;最关键的是利用这段时间,韩信北伐成功,基本上彻底征服中国北方土地。由此刘邦也获得了战略主动。可以说是非常成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随何真是人才!

小龙人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不够努力的人。看起来让黥布不帮项羽都很难,更别提招降他了。但是在刘邦集团积极运作下,黥布竟然真的跟了刘邦,而且这一跟就是一辈子。所以不要再说:“不可能”,只是你不去做而已。楚汉相争中,刘邦的胜利就是由一个个“不可能”累计起来的。平民出身的刘邦知道自己要得到的必须去运作争取、贵族出身的项羽从心里就没想过要策划和运作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这可能也是他们两最后不同结局的一个原因吧。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1-06 20:32:19 +0800 CST  
第四十六篇 相时而动

我们前面讲到,九江国的反水给了刘邦时间重新部署军队,抵挡住项羽的攻势。但即便如此,楚军依然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期间,楚国方面虽然要分出很大精力对付九江国,但还是在想办法对汉军进攻。相持战打得就是后勤和物资,因此项羽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袭击汉军运粮的通道。这对汉军影响太大了,很快刘邦方面就又陷入了困境。

面对危机,刘邦只能再做打算,这时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过去商汤讨伐夏桀,获胜后把夏桀的后裔封在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获胜后把商纣王的后裔封在宋国。可是秦朝灭掉六国后却没有封六国的后裔,这才很快覆灭。我建议您重新把六国的后裔立起来。这样六国的贵族、百姓都对您感恩戴德,也会愿意跟随您。这帮人如果都跟随您,您也就是天下霸主了。到这一步,项羽不投降,还能有什么办法?”

刘邦听了,想想也有道理,反正自己不用付出什么。就让郦食其去刻一些印信,然后带着这些印信去安排六国王族的后裔。

郦食其这边刚出去准备,张良正好从外面办事回来拜见刘邦。刘邦此时正在吃饭,见到自己的智囊回来了,特别高兴,也不管吃饭就和张良聊天:“子房,你过来!刚才有人给我我出了个削弱楚国的办法,你看怎么样。”随后就把郦食其的话都告诉了张良。

张良一听这个主意,当场就急了,骂道:“什么人为陛下出了这个计策?我看您也别去争霸、去统一天下了,回家抱孩子把。”刘邦奇怪问:“此话怎讲?”张良说:“正好您在吃饭,我就借用您现在使用的筷子,为您分析下形势:从前商汤、周武之所以封立夏桀、商纣的后裔,是因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天下,控制了局面。如今陛下您能够打败项羽吗?能控制天下么?这是不可封六国后裔的第一个理由。想当年,周武王进入商的都城,表彰商纣王手下的贤人、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翻修比干的坟墓。而如今陛下有能力这样做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裔的第二个理由。周武王打败商朝后,发放商纣王的粮食、散拨鹿台的金钱,用以赈济百姓。如今陛下有本事这么做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裔的第三个理由。商被灭亡后,周武王废弃战车、封存兵器,以此向天下人表示不再有战争。如今陛下能这样做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裔的第四个理由。周武王能够马放南山,以显示以后不再骑马征战。如今陛下可以这么做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裔的第五个理由。周武王把牛放到桃林的北面,以表示不再用它们运军粮。如今陛下能够这样做吗?这是不可封六国后裔的第六个理由(文人说话就是啰嗦,讲了这么多,其实说白了只有一个理由,你刘邦根本没有取得军事上压倒性优势,凭什么去封别人,情况完全不同嘛)。现在天下各地的名士撇家舍业、不辞辛苦,跟随陛下您到处征战,不就是想得到点好处嘛。今天您如果重封了六国后裔,天下名士都会回去效力这些君主,反正在那里也能得到封赏,还不用跟着您撇家舍业出来吃苦。如此一来,您还依靠谁去夺取天下呢?这是不可封六国后裔的第七个理由。况且当今天下还是人家楚国最强大,六国后代被封后凭啥就听您的呢?说感激什么的都是虚的,实力才是关键,他们肯定会屈从楚国。这是不可封六国后裔的第八个理由。综合以上我所说的,若用了这个计策,您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

听了张良的分析,刘邦这才恍然大悟,饭也不吃了,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让人叫回郦食其,并下令销毁那些印信。

对于这次计谋之争,《资治通鉴》里有一番经典评述,我试着给照搬下来大家欣赏。

荀子老先生曾说:“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要做出决定胜负的策略,有三个要点: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谓形,是把握事情发展的方向;所谓势,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所谓情,是指意志是否坚定。所以往往在同样条件下、使用同样的方法、作出同样的事情,但取得的功效却差别很大。其原因正是形、势、情这三方面不同。)

我们先谈“形”的不同。当年,张耳、陈馀之所以劝说陈胜恢复六国后裔,是为自己培植党羽;郦食其给刘邦也出这个主意就不对了。陈胜起事时,天下人都想要灭亡秦朝;而如今楚、汉之间胜负未分,天下人未必都想项羽失败。所以重立六国后裔,对陈胜来说是为自己培养党羽而给秦朝树立敌人;对刘邦来说很可能就是为自己培养敌人而资助项羽了。况且陈胜那时什么都没有,无非是把原来就不是自己的东西拿来送人,自己啥都没有付出给反而得实惠;但对刘邦来说,却是用自己得到的土地去资助敌人,空得虚名而实受祸害。这便是事情相同,而大方向各异。

再谈“势”的不同。我们说说宋义的事情,他当时的想法是让秦、赵两国相斗,等秦军疲惫后再乘机攻秦。这和当年卞庄子杀老虎是一个计谋(战国时卞庄子想杀老虎,有人劝他等待两虎与牛对打,双方有伤亡时再杀虎,卞庄子最终果然得到二虎。这个故事的出现其实有一个背景:战国时陈畛用这个故事劝说秦惠王,让他等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再进兵打楚国),这两个计策内容也一样。但在战国时,战争规模较小、轻易没有灭国战争,一次战役的胜败,不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正因为如此可以选择作壁上观,进可以获得有利条件、退也能够自保安全。等敌方精疲力尽,再去进攻,这是自己完全可以控制的。但当时,楚带领赵国、齐国等诸侯国抵御秦国的进攻,这些起义军的势力和秦国相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这样打下去,赵国肯定被灭,秦国也根本不会受任何损失。甚至其他所有的义军都可能一败涂地,还谈什么作壁上观呢。在这个情况下,只有前进才能建立功绩,等待就必定遭受灾祸。这就是所谓事情相同,而时机各异。

最后我们谈“情”。我们用韩信攻打赵国的例子来说明。当时汉军攻打赵国,韩信把部队驻扎在地形不利的水边,结果赵军却无法打败他;而后来汉高祖彭城一战,刘邦也把部队驻扎在睢水岸边,但人家楚国军队一打过来,汉军士兵却被杀的大败,甚至被赶入睢水而死伤无数。这是为什么呢?当时赵军迎战汉军,情势轻松,可以打嬴就前进扩大战果、看到难于取胜就后退回到营垒,完全没有拼死一战的打算;而韩信的军队背水作战,不胜就必死无疑,所以将士们都不怀二心、决一死战,这是韩信背水而战却能获胜的原因。可是彭城之战时,刘邦深入敌国,却每天摆设酒宴盛会宾朋,士兵们也已经习惯了安逸,没有了求战的心理;楚军方面呢,本来实力很强大却不小心丢失了自己的都城,将士们人人义愤填膺、都想决一死战。双方的士气天差地别,这是汉军也背水而战却最终失败的原因。而且韩信是挑选精锐部队坚守阵地,赵军用犹豫的士兵去攻打他;项羽选择精锐部队发动进攻,汉军却用安逸懈怠的将士去对付他,这样结果当然不同了。这就是所谓事情相同,而心理各异。

通过这次计谋之辩也能看出郦食其和张良水平的差距。按道理来说郦食其也是一位不错的谋士,他这个主意初看起来也是有道理的,否则刘邦不会接受。但是高手和一般水平人的区别就是细节!张良能从复杂的事件当中发现细微的差别,进而分析到完全不同的后果,成为被后世称颂的智圣可以说实至名归。

小龙人说:不善用计者只会寻章摘句认死理,善用计者随机应变做决断。可是形、势、情这三者的变化之妙如何能抓住呢,这就只能靠天赋加上后天的培训了。一个人、一个组织能否成功,当然运气是很重要的,但能否抓住形、势、情才是根本。经常看有人说自己做的很完善却失败,于是就抱怨天、抱怨地。其实谁都不怪,怪就怪你自己没有这个灵性!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1-23 17:20:06 +0800 CST  
第四十八篇 战略包围

流氓无产者刘邦通过明偷暗抢的方式抢得了韩信、张耳的兵符令箭。说起来作为老大,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确实不地道。但实际效果还真不错,汉军又一次勉强站稳了脚跟。

这一次刘邦重新部署,继续按照原定的战略行动。首先,他要把自己和楚军的正面战场防线稳定住。刘邦安排手下部队高筑营垒、深挖壕沟,以防守态势对付项羽的强悍部队,不管对方如何挑战就是不出来应战。

同时,刘邦派出小股部队对楚军的补给线进行骚扰。这次偷袭行动,由刘邦的远方堂兄刘贾和卢绾两人率领一支两万多人的部队完成。

刘贾很聪明,他没有直接跳到外线对楚军后方扫荡,而是先和打游击的彭越汇合,一起策划了一场漂亮的偷袭。有能征惯战的彭越助战,战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这次突然袭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烧毁了楚国后方囤积的粮草辎重。

如此一来,楚军的粮食供应系统被严重破坏,也就被迫延缓了进攻势头,刘邦正面战场面临的压力骤然降低。发现后方出现敌人,项羽只得再次调动部队,对刘贾军团发起大规模进攻。刘贾当然不敢直接对抗楚军,他选择了坚守营垒和彭越相互呼应救援,以此吸引楚军主力的注意力。

刘贾等人像钉子一样钉在了楚军的身上,而彭越则像蚊子一样不断的骚扰楚国后方。利用项羽主力攻击刘邦和刘贾的机会,彭越不断攻城略地,连续打下了过去魏国的十七个城市。

对于彭越的骚扰,项羽真是不厌其烦,他决定调回头彻底消灭彭越。临行前项羽对代替他镇守前线的大司马曹咎说:“你要谨慎镇守成皋要塞!我回来之前,不论刘邦的军队如何挑战,你都不可应战,只要守住城市不让他东进就行了。我十五天之内必能平定梁地,击溃彭越。到那时,我回来和你汇合咱们再打刘邦。”随即领兵攻打彭越。项羽一出手,彭越就没得玩了,其军团被打的节节败退,前面收获的城市很快又被人家项羽收编回去。

彭越虽败,可刘邦方面却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对峙,刘邦的部队非常疲惫,现在看到项羽主力撤走了,刘邦就打算集中兵力退守到洛阳附近,保持目前平分天下的状况。

对这个保守的策略,郦食其劝说道:“我听说‘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君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敖仓作为天下粮食的转运集散地已经很久了,那里贮藏的粮食非常多。项羽攻下荥阳后,没有派重兵镇守敖仓就带精兵东去,只留下普通士兵分守成皋,这是上天给我们的良机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留守的楚军并不难对付,如果这个时候咱们汉军反而退却,就贻误了有利战机!要知道,两雄不可并立!楚、汉之间对峙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我们之间的战争使得海内动荡不安、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您不该安于现状,而应该趁目下的机会进兵,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扼守住成皋的险要,以此向各诸侯国显示汉军已经占有争霸的优势地位。如此,天下诸侯才会转而支持我们。”刘邦一听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议,准备攻取敖仓的军事行动。

在提出战术层面的规划后,郦食其又提出了整个战局的战略规划。他劝说刘邦:“目前魏、燕、赵都已被我们平定,天下有实力的国家只有齐国尚未被攻克。齐国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又有东海和泰山作为依靠、黄河和济水作为屏障、南面又和楚国接壤、当地百姓又狡诈善变。对这个麻烦的地方,单纯凭借军事打击,我估计没有一年半载是没有希望拿下来的。为此我请求去游说齐王田广,使他归顺您。”刘邦也同意了这个策略,立即派郦食其出使齐国。

说起来,郦食其恢复六国后裔的想法是个馊主意,但是对天下战略大势的把握确实非常高明。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智者,郦食其也算是个大人才了!

郦食其来到齐国后,对齐王说:“大王您知道天下人心所向吗?”齐王说:“我不知道。”郦食其说:“肯定归向汉王刘邦啊!”齐王问道:“此话怎讲?”郦食其说:“当年是汉王率先攻入咸阳的。按照约定,汉王该得到关中之地。但项羽却被弃盟约,把汉王送到了巴蜀这个地方。项羽随后又杀害了诸侯的首领义帝。为了给义帝报仇,汉王才出兵攻打三秦、然后出兵函谷关。出关之后,汉王每当占领了城市,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让他们做王侯;每当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赐给手下的士兵共享荣华。因此,天下的豪杰英雄和有才华之士都愿意跟着他。反过来看项羽一面呢?违背盟约又杀掉自己的领导义帝。更不堪的是,在用人上,项羽只记得手下人犯的错误,而不记的功劳;将士们打了胜仗却得不到奖赏;在楚国只有项姓的人才能掌握大权。这么做,天下还有人愿意跟着项羽么?如此对比,天下大业肯定归属汉王啊!我们回头看,汉王从蜀、汉出兵、平定三秦、渡过黄河、打垮魏国、杀成安君陈馀,这些光靠人力根本做不到,是仰赖上天的洪福啊!现在汉军已经占有了敖仓的粮食、扼守住了成皋的险要、控制了白马津渡口、断绝了太行的山路。依此形势,天下的诸侯谁后投降汉王,谁就要倒霉。大王您如果最先投降汉王,齐国还可以得到保全,否则就危险了。”

其实在郦食其来齐国谈判之前,齐国国君已经知道韩信将率兵东进的消息,并派出手下华无伤、田解等人率重兵去抵御汉军。面对军神韩信的咄咄逼人,齐王也很害怕。现在听了郦食其的意见,正好顺坡下驴,马上派人到汉国谈判媾和。

既然已经和汉国谈判合作,那也就没必要继续准备和汉军打仗了。于是齐王解除了前线部队的战备防守,自己则与郦食其天天饮酒作乐,欢庆和平解放。

而韩信这边,部队刚刚开到前线,大军尚未渡过黄河,突然就听说齐国归降的消息。人家都投降了,韩信想想也没有继续进攻的必要了,便准备让大军停止前进。这时手下的辩士蒯彻出来劝韩信了,他说:“您是遵照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现在汉王确实是另派密使去劝降齐国,但是他有发出诏令让将军您停止进攻了吗?汉王既然没有下令,您怎么能停止前进呢?另一方面,郦食其这小子不过是个说客而已,现在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便降服了齐国,得到了七十多个城池。回头看您呢,统率着几万人马,历时一年多才攻下赵国的五十余座城池。要是这样比,您作为大将军反倒不如一个腐儒功劳大!咱们必须自己去打出功绩!”

韩信听到这个建议,便下定决心继续率军进攻齐国!强悍的韩信面对不设防的齐国军队,那还不是斩瓜切菜一般?一路上无人能当,大军一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

齐王田广一看不对啊,我已经求和了怎么还打我?肯定是郦食其这小子出卖我!既然我们俩天天聚餐喝酒,就直接把这小子煮了做下酒菜吧。可怜一代战略家、外交家郦食其最终就得了个被煮死的下场。

煮了郦食其却不能改变军事上的败局。田光被韩信打的没办法,只能领兵撤退,并派使者到楚国去投降,并请求救援。说起来,韩信这个事情办得有点不地道、郦食其也真是倒霉,但对韩信自己来说好处太多了,从此齐国土地就是他的了。

韩信取得大胜的同时,在主战场方面,刘邦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按照郦食其的建议,刘邦开始围攻成皋。楚国大司马曹咎按照项羽的要求驻守成皋,不管汉军如何挑战都只是坚守不出。见此情况,刘邦又拿出流氓本色了,他派出军队中嗓门大、又粗鲁的士兵每天跑到阵前百般辱骂曹咎。这样一天两天还可以,但如此谩骂一连数天后,曹咎再也受不了了,他也犯了项羽一样的臭脾气,亲自领兵,横渡汜水对汉军发起进攻。

结果楚军士兵刚渡过一半汜水,汉军就对其发起攻击,楚军立时大败,曹咎和长史司马欣都自杀身亡。而刘邦随即收复成皋,有了敖仓的粮食作为自己的物资基础,刘邦再次取得了战略主动。

小龙人说:用了短短的一年时间,刘邦就在荥阳主战场反败为胜、取得了战争主动权;同时韩信彻底征服齐国后,加上赵国、魏国的土地,北方基本全部归属汉王集团;再加上活动在楚国南方的黥布;活动在淮河流域的彭越;扎在项羽楚军咽喉的刘贾。刘邦集团已经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2-01 14:52:53 +0800 CST  
第四十九篇 分我一杯羹


今天谈点有趣的内容,我们说说刘邦和项羽这对曾经的好兄弟在成皋再次对峙时发生的故事。这次对峙,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攻防态势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正是因为此,二人有了更多直接接触的机会;在这些直接接触中,二人也有了更多表现个人性格的机会。这些个人性格在未来也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结局。

先从项羽说起。我们前面说过,项羽为了保护自己的后方交通线而去进攻彭越,让手下大司马曹咎代替自己镇守成皋。结果,再次面对骁勇的彭越,项羽仍然是毫不费力大获全胜,楚军的战斗力确是强悍!

击败彭越的部队后,项羽又连续攻下了彭越占领的十多个城邑,彻底的解决了后顾之忧。就在楚军屡战屡胜、稳定后方的当口,项羽得到前方的消息——成皋又被汉军占领!前线的战略要塞被攻破,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肯定超过了彭越游击队的骚扰,于是项羽立即率主力部队返回成皋。

此时攻占成皋的汉军正顺势向东进取,围攻楚军大将钟离昧的部队。得知项羽率领楚军主力部队赶回的消息,刘邦不敢大意,立刻对军队做重新部署。他下令停止围攻钟离昧,把部队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驻扎下来,依靠险要之地和楚军主力对峙,避免和项羽发生正面冲突。

项羽率兵兴冲冲的赶回来,却发现找不到机会和刘邦的主力进行决战,也就只好把部队暂时驻扎下来,双方又一次开始了对峙。

这次在对峙了几个月后,汉军的战略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因为有铁血宰相萧何利用肥沃的关中地区和四川盆地源源不断的向前方供给军需,再加上获得了敖仓粮库,所以汉军供给充足。反观楚军,粮道被破坏后还在调整,后方粮食又不充裕,在作战区域不得人心难以就地征粮。这些原因造成粮食短缺、难以为继。

粮食供给是战争的基础,吃不饱饭还打什么仗?项羽对此情况很是担忧,被逼无奈,一直做事光明磊落的项羽也使用了非常计策。既然没粮食吃了、我就吃人!他在军营中摆了一张切肉的案子,把刘邦的老父亲放到上面绑起来,摆出来要吃刘老太公的架势。然后派人通知刘邦说:“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你父亲切开来炖肉吃了!”

看到项羽开始耍无赖,真无赖刘邦怎么会在乎?他回答说:“想当年,咱俩一起为楚怀王打工的时候,关系很好,曾结为兄弟。因此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父亲切开来炖肉吃,我也没辙。不过希望炖好后你也分给我一杯肉羹尝尝!”

项羽听了这个无赖答复,简直是怒不可遏,就真的想要杀掉刘太公。这个时候项羽集团内部的叛徒项伯又出现了,他说:“现在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些争天下的英雄怎么会顾及自己家人呢?因此,今天咱们即使杀了刘太公也没什么好处,反而把名声搞坏了。”这个话又打中了项羽的软肋——要面子,于是他大度的饶了刘太公。此事就颇有点刘、项二人争霸天下的缩影,一个要面子的绅士和一个脸皮厚的无赖打口舌官司,这绅士再厉害也不是无赖的对手啊。

可脸面毕竟不能当饭吃,缺粮的问题项羽仍然没有解决。既然耍无赖不是刘邦的对手,项羽又想用自己的贵族方式来解决问题了——那就是决斗。

他派人给刘邦下了决斗的战书,信上说:“现在天下已经沸沸扬扬地闹腾了好多年了,究其原因只是咱们两人相持不下、互相不服气。现在我愿意向你挑战,就咱们两个人单挑,打死一个算。也别让天下的老百姓跟着我们忍受煎熬了!”

决斗是贵族间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说起来这个方法很好,不给别人添麻烦,就看俩人谁有勇气、谁有能力。我们看欧洲到近现代还有很多绅士拿剑、拿枪决斗呢,普希金先生不就是死在决斗中的么?可是决斗的前提是要有两个贵族绅士,我们何曾见过市井无赖和绅士决斗呢?所以项羽一开始就找错了对手。

对这个提议,刘邦要是答应,那他不是傻子、就是和项羽一般的呆子。别说年老力衰的刘邦,就算当时全天下去找,估计也没人能单挑打得过项羽。于是刘邦笑着回答说:“我愿意和你斗智力,不愿意斗武力。”好嘛,人家不但拒绝了挑战,还话里话外占了便宜——我是玩脑子的,哪里像你一样只是个勇夫?

老大不对决,那让手下人决斗总行把?电影《特洛伊》中的开场不就是英勇帅气的阿喀琉斯一下子把对方勇士给干倒,然后对方投降希腊联军的嘛。我们的《三国演义》一类的文学作品中,打仗不也就是大将上去单挑嘛。可对不起,这都是文艺作品,是为了突出英雄气质的,实战中哪里有傻瓜这么干啊?但现在,项羽这个傻瓜就这么干了!

项羽看刘邦不理自己决斗的要求,就连着三次命令楚军中的壮士出阵挑战。但人家刘邦方面根本不理你,连普通战士的单挑都不接受。每次楚军壮士一来,就安排善于射箭的战将楼烦(楼烦是西北善于骑射的少数民族,可能这位将军善于射箭而被称为楼烦吧,和扁鹊名字的来历一样)将挑战的楚国壮士射杀。

被刘邦的畏缩气急了,项羽也管不了那么多,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这位楼烦将军一看楚军阵营中又走出一个壮士想来单挑,就想故计重施把他射死。就在此时,项羽突然瞪大眼睛、厉声大喊,如虎狼之声、似风雷之色。面对项羽惊人的气势,楼烦不敢直视其目光、更不敢张弓发箭,转身就跑回大营,吓得再也不敢露面。听说楼烦被人家一嗓子吓跑了,刘邦就派人悄悄打听这次来挑战的是什么人,一打听才知道是项羽本人,他也不禁为项羽的勇武大为感叹。

经过不断的挑战,刘邦总算给了项羽接近自己的机会,他同意两人隔着广武涧的水域对话。两兄弟鸿门宴后总算又有了见面的机会,当场项羽又提出要和刘邦单挑,但人家刘邦这边干脆不答复你单挑的请求,反而历数项羽的罪状。他说:“项羽啊,你有十条大罪,我今天给你说说。违背咱们先前的约定,没让我管理关中地区,反而把我分封到蜀、汉,这是第一条罪状;假托怀王的命令,无缘无故杀害卿子冠军宋义,这是第二条罪状;击败秦军后,不回报怀王就擅自胁迫诸侯军入关,这是第三条罪状;焚烧秦朝宫室、挖掘秦始皇陵墓,把人家秦朝的财物都据为私有,这是第四条罪状;诛杀已经归降的秦王子婴,是第五条罪状;采用欺诈手段,活埋了已经归顺的二十万秦兵,这是第六条罪状;分封天下时,把好的地方封给各国将领,却放逐原来的诸侯王,这是第七条罪状;将义帝逐出彭城,自己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封地,并在梁、楚之地恣意妄为,这是第八条罪状;派人暗杀了义帝,是第九条罪状;执政不公平,对盟约不守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这是第十条罪状(这十条罪有的是强加的、有的干脆是凑数,但是十大罪过让人一听就感觉项羽十恶不赦,可见宣传工作的重要)。因为你的罪过,现在天下各位诸侯都跟着我率领正义的军队征讨你,我看让囚徒组成军队来攻打你就够了,又何苦与你单挑呢!”

听了刘邦这一番慷慨激昂、催人尿下的控诉,项羽恼怒异常,琢磨着我说不过你我打你总可以吧。就让手下人暗中用弩箭偷袭刘邦,这一箭就射到了刘邦胸部。胸口中了一箭,刘邦忍着剧痛却故作镇定,他故意摸着脚说:“这小子一箭射中我的脚趾头了!”随后就返回自己的营帐卧床休息。

一直跟着刘邦的张良看到了事情的全过程,知道虽然刘邦做戏很像,但是底下的兵将还是有所怀疑、全军将士的军心还是不稳。就跑到刘邦的大帐中,请刘邦再次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刘邦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强起身出去巡视军营、鼓舞士气。但他毕竟伤势太重,做完了这些面子工作、安抚了军队的士气后,赶紧就回到成皋养伤了。

小龙人说:“分我一杯羹”这句话说的够狠,项伯虽然是叛徒,但是话说的有道理,胸怀天下的人根本不会在乎家人的生死。看看历史,没有“分我一杯羹”的狠劲,你就别想争夺天下。明朝的古版《三国演义》故事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可不是打造兵器、招募士兵,而是互相屠杀对方的家属!这样才好断掉后路坚决做事业。

演绎小说虽然不是正史,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看一部中国历史,多少人为了权力屠杀家人。颠覆唐朝的大枭雄朱温就是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下,匈奴的大英雄冒顿单于就是杀了自己的父亲才独揽大权统一北方草原,即使是明君李世民也是囚禁自己的父亲才当上皇帝,更不要说有“烛影斧声”嫌疑的赵光义,“传位十四子”嫌疑的雍正皇帝了。一个人,选择了权力就注定要远离道德。


我的帖子《文革群英传》被扎口,有兴趣欣赏的朋友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小龙人爱读书”里去看吧。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2-09 12:45:15 +0800 CST  
第五十篇 第三势力


我们现在讲的这段故事,被称为楚汉相争。但实际上楚和汉只是当时最大的两股势力而已,其他的独立王国还有很多。经过了几年楚汉之间的对抗,这些独立国家或者被灭掉、或者加入楚汉的一方参与战争。中华大地仿佛古罗马的角斗场一般,一群角斗士经过残酷搏斗都倒了下去,只有两位最强壮的还在互相厮打,不过也都满身伤痕、疲惫不堪了。此时一位年轻、健壮的角斗士走进了战场,接下来他的选择将决定胜负的归属,他就是韩信。

在齐国土地上,韩信平定临淄后,一路向东攻城略地,势不可挡。

齐王田广被逼无奈,只能向老对手楚国请求救兵。楚国方面虽然恨田氏家族,但更怕刘邦的强大。于是项羽派出大将龙且,带领二十万大军前来援救国。


楚齐联军很快就和韩信的部队碰上了。战前,龙且手下的参谋向他建议说:“汉军是很厉害,但他们现在远离大本营作战,但是后勤供应肯定有问题。而咱们齐、楚两军的后勤却很稳定。针对双方的优劣态势,我建议咱们应该深沟高垒、加强防守,先阻挡住汉军的进攻势头。再让齐王去做齐国失落土地上人民的思想工作。这汉军前方打不下来,后方齐国的城市反叛,又没有了粮草辎重,他们就只能不战而降了。”

这个计策非常毒辣,有点类似前面李左车给赵王出的主意。但韩信却是幸运的,这次的对手同样没有采纳计策。对参谋的计策,龙且回答说:“我和韩信在一起共事过,了解这个人。他没啥本事!过去连自己都养不活,要靠一个老太太给饭吃;还曾受过胯下之辱。这样的人怕他干什么?况且现在我率大军来打仗,这么赢了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啊!”

索性,龙且就率大军在潍水摆开阵势,与汉军展开决战。

看到龙且这个傻货的选择,韩信嘴巴都快笑歪了。

他先命人用沙土袋子堵截住潍水的上游。然后带着手下一半的部队过河去打龙且(河水上游被堵塞了,水面变低,将士就可以趟水过河)。

双方部队一接战,韩信又假装战败,往河对岸自己的阵地跑。龙且见此情景可高兴了,马上率全军渡过潍水追击韩信。

眼见楚军尾随跟进,韩信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土袋,放开水流冲击楚军。

这下可好,大水奔泻而下,潍水水面迅速抬高,瞬间把龙且的大军截成两端。

这下,齐楚联军彻底失败。龙且自己战死殉国,田广也被韩信杀掉。

这边田广虽然完蛋了,人家还有个厉害的叔叔田横呢。田横看到侄子倒了,却依然坚持斗争,自立为齐王,率军回头迎击韩信手下大将灌婴。结果却也被灌婴打的大败。

就这样,在韩信的指挥下,灌婴和曹参很快扫荡整个齐地。山东半岛属于韩信得了。

韩信在东方战场上势如破竹之时,刘邦的箭伤也已经基本痊愈。可就在刘邦需要静心修养的时候,偏生有人来惹他生气,此人正是刚刚平定齐国的军神韩信。

原来,得胜的韩信给刘邦写了封信,信上说:“齐国这地方不好管理啊,为了更好的管这个地方,您让我做代理齐王(假王)吧。”

这下刘邦火了,大骂道:“我现在被困这个鸟地方,还等你来帮我呢,结果你小子却想要自立为王!”

眼看老大还要说过头话,张良、陈平就在桌子底下踩他的脚,并凑到他耳边说:“咱们目前形势不利,哪能禁止韩信称王啊!倒不如趁势立他为王,对他好点。不然的话,可危险啊。”

刘邦那多聪明啊,马上就反应了过来,立即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一个国家,要做就做真正的君王,何必要当个假王呢!”随即封韩信为齐王。但也提出,要征调他的部队去攻打楚军。

刘邦心情是不好,但是对手项羽此时更为沮丧。在得知龙且战败的消息后,项羽人生中第一次感到了害怕。他清楚此时天下的势力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数就是韩信。

为改变不利局面,项羽派出辩士武涉来游说韩信。

武涉见到韩信后,开门见山的说到:“秦朝灭亡后,各诸侯按照功劳的大小分封为王,天下得到休整,这是多好的事情啊。可是刘邦这老小子偏要出来打仗。吞并了三秦,还要再出兵函谷关;打败了各家诸侯,还要来攻打楚国。他是不吞并天下誓不罢休啊,一个人的贪得无厌竟到了如此过分的地步!而且刘邦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他好几次落入项王手中,都因为项王的慈悲逃出一条生路。但是他一脱身就背弃盟约,一个人的不诚信竟也到了这步田地。我明确告诉您,别看你现在和刘邦关系不错,最终还是要被他拿下的。您之所以现在混得不错,就是由于项王还在啊。目前楚、汉两家争霸的关键就在您了。您向西依附刘邦,他即获胜;向东投靠项王,项王即成功。但是!您要记得,倘若项王被消灭,接着就要轮到您了。说起来,过去您和项王也有过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国与楚国联合呢?这样至少也可以三家瓜分天下,各立为王啊。要是丢掉眼前这个机会,恐怕不够明智啊。”

对这清晰的分析,韩信辞谢道:“我过去为项王办事的时候,他只给了我个郎中的官职,说起来就是个持戟的卫士,为此我才归顺汉国。可到了汉王那里,人家却直接给我上将军的官印、并拨给我几万人马指挥,并且对我言听计从。正是因为人家的信任,我才能坐到今天这个地位。我怎么能背叛人家呢?您替我回去向项王致歉吧。”

其实回头仔细看武涉的说辞,对照后来实际发生的事情,这对韩信确是金玉良言,以韩信的聪明不会想不通这个道理。但这就像炒股,有时候认准了一支股票,即使预感到它可能下跌,但总有些许的侥幸心理希望K线走出自己心愿的图形。没办法,谁让自己认准了呢。

眼看韩信是死心了,武涉无奈只能回去。此时又一个人开始了劝说韩信,此人就是韩信手下的谋士蒯彻。

有一天他特意给韩信看相,然后故作震惊的说:“我看您正面的面相,不过是封个侯,而且颇多不顺利;但从后面看您,却是高贵得无法言表啊。”

韩信问:“这是什么意思呀?”蒯彻答道:“现如今楚、汉争霸,战火连年。楚国人现在被汉军阻截在成皋以西的山地中已经三年了。汉王这边呢,凭借山河地形的险要抵御楚军,连年征战也是苦不堪言。目前楚、汉二王的命运就系在您的手中啊!您为汉王效力,汉国就会获胜;您为楚王帮忙,楚国就会成功。您要是肯听我的计策,那就楚汉两家咱们都不帮。大家并存下去,您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一旦形成这种格局,您这里凭借自己的军事天赋以齐国为基础、并控制燕赵等国,然后在政治上联合各路诸侯分裂楚汉两国的势力,如此一来天下最终谁属还不一定呢。我听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啊。这个事情您可要仔细考虑下!”

这个计策明显更向着韩信,而且也更毒辣。但韩信却扔不接受,他答道:“汉王对我这么好,我怎能因私利而忘恩负义啊!”

蒯彻道:“当初张耳和陈馀好的像亲兄弟,可是后来却发生争执,以至于到最后张耳杀了陈馀。这二人刚开始交往时,感情是天下最深厚的,但最终却落得你死我活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人的欲望无法估计啊!现在您凭忠诚与汉王交往,但你们两人的关系肯定比不上张耳、陈馀的友情牢固,但是你们之间所涉及的利益可比他们之间的大多了。以后汉王一定要害你的!当年文种保住了濒临灭亡的越国,使勾践称霸于诸侯,但功成名就后却惨遭杀害,所谓“野兽尽而猎狗烹”就是这个道理。做朋友,您与汉王不如张耳和陈馀交情深;做君臣,您对汉王也比不过文种对勾践的忠信。望您能仔细考虑这件事情。如今以您的权力和功绩,归依楚国,楚国人不会信任您;归附汉国,汉国人也会害怕。不独立的话,您带着这样的权力和功绩,何处可以安身呢?”

这番论述逻辑清晰、论点明确,真是篇好文章。可韩信最终还是下不了决心,他推辞道:“您先别说了,我再考虑一下。”


过了几天,蒯彻又劝韩信:“做人一味在细枝末节上精打细算,却遗漏掉大事;分析到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却又不敢去执行。这样只能得到失败,时机一旦失去就不会再回来啊!”

可韩信仍然犹犹豫豫,不忍心背叛刘邦。蒯彻一看人家不听自己的建议,一气之下退隐江湖,离开了韩信。

小龙人说:韩信动心没有?肯定动了!他的问题在于面对政治上的多种选择,表现的犹犹豫豫;而犹豫的结果就是维持现状。这就是政治上的失误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4-09 22:24:05 +0800 CST  
第五十一篇 霸王别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演绎出这样一曲慷慨悲歌的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啊!

在与项羽对峙、自己养伤的这段时间里,刘邦做了几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封了三个王:张耳为赵王、韩信为齐王、黥布为淮南王。

在楚汉相争伊始,战略家张良就曾为刘邦规划格局:由刘邦亲自率军牵制住项羽主力;然后由韩信、彭越、黥布三人分别单独发展,对楚军形成战略包围,继而蚕食项羽。

目下,黥布的淮南国、韩信的齐国、彭越的魏国都已经成为刘邦的羽翼,再加上个张耳的赵国,当初的战略包围计划已经超额完成了。给各位鹰犬为最后一口食,刘邦要放他们出去咬人了!

第二,刘邦通过谈判,获得了北方貉族等少数民族的骑兵支持。

第三,稳定军心。在这纷扰乱世,刘邦竟然下令对己方战死的士兵,务必保证被装殓好送回老家。这个命令很不简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但身归故土,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人死后的最基本要求。刘邦的这一安排让战士们士气更加高涨,而辖区内的百姓也更愿意给刘邦当兵了。

三件事完成后,刘邦对项羽的战略优势更大了。

而项羽方面,则仍然承受着补给不足的困难。偏偏此时,在齐地站稳脚跟的韩信也开始对楚军侧翼发起战略骚扰。

就在项羽内外交困之际。刘邦却适时的派人前来劝说,要求和他谈和、并接回自己的父亲。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橄榄枝,处于劣势的项羽当然愿意接受,很快双方就达成一致:二人平分天下,以“鸿沟”(战国时魏惠王修的沟通境内南北交通之运河)为界。这也是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

合约签订后,项羽方面像个贵族一样的履行了条约,将刘太公和王后吕雉都送还给刘邦。自己则安心的带领将士赶回老家。


刘邦方面却没有如此规矩的办事态度。在张良、陈平这对中国历史上被极端推崇的有智之士的鼓励和建议下,刘邦决定趁项羽大军不备,发起突然袭击,获得最终胜利!


但刘邦和他的智囊团们不傻。他们知道,即使以逸待劳、突然袭击,自己这农民军团也不会是大楚国精锐战士的对手。他需要帮手。

于是派人和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等人联络,约定日期大家一起在固陵一带围剿楚军。


战略是好战略,麻烦的是执行!到了约定日期,人家韩信和彭越的军队根本没来!他们没来,刘邦的军队却已经行动了。

这边楚军眼看着刘邦背信弃义,忧愤之下,一鼓作气。结果刘邦又是大败。只能重新坚守营垒、勉强抵挡楚军的进攻。


再次失败的刘邦向张良发起了牢骚:“你看,韩信、彭越这些兔崽子,都不遵守约定出兵,这可怎么办啊?”

张良回答:“以目下的局面看,只要他们出手,楚军就会被打败。韩信、彭越二人之所以不行动,无非是因为还没有得到确定的封地。您看啊,齐王韩信的封立本就不是您的意思,这点韩信自己也清楚,所以他不放心。彭越呢,本来平定了魏国故地,但您却只让他作魏国相国辅佐魏豹,他也想自己称王啊。因此,我建议,您干脆把确定的土地划分出来,分封给此二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全心全意会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那么楚国就很容易被打败了。”

到这时,刘邦也没了其他办法,只能按照张良的主意执行。果然,一得到实际好处,韩信和彭越就都率军前来支援了。

恰在此时,另一个好消息来了。刘邦的堂兄刘贾(此人是刘邦家族的唯一大将,后来也是防御异姓王重要桩脚)从侧翼杀入楚国腹地,南渡淮河,包围了重镇寿春。他和在南方活动的英布汇合,对项羽辖区实现了战略分割(可叹此二人现在合作,未来却要兵戎相见)。

而主战场方面,既然刘邦的帮手们都到齐了,强弱之势也立即改变。在各路部队的联合打击下,人困马乏、缺衣少粮的项羽兵团只能退兵到垓下防御,勉力支持。


诸侯联军将项羽的军营重重包围。一天晚上,项羽突然听到汉军的包围圈中都在唱楚地民歌,大惊道:“难道汉军已经占领了我楚国的全部土地吗?怎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呀!”当下心中忧闷,起身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泪下数行。侍从人员见状也都纷纷哭泣,军中一片凄凉悲哀。


但“霸王”终归是“霸王”,儿女情长一番后,项羽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舍弃大军,连夜突围!


以刘邦的经验来看,这不失为一条妙计。只要主帅在,大旗一竖,被击溃的残兵败将自然会重新集中,形成战斗力。但“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的道理项羽可能不懂。人家刘邦能这么做,是因为人家有稳定的大后方、有萧何、有粮食!残兵自然找有的吃、安全的地方汇集过去。你项羽有么?!你有的只是精锐的战士,现在你和他们分离了,岂不是什么都没了?


此时的项羽却没有考虑这么多,他骑上心爱的骏马“乌骓”,带上部下精锐的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向南撤退。


一阵冲杀混乱后,等到天光大亮,汉军这边才发觉,对方的主将项羽已经逃窜。刘邦立即下令,要自己的骑军主将灌婴率五千名骑士追赶,务必斩草除根!


项羽被追赶之下连战连退,等渡过淮河后,相随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好不容易脱离追击,走到阴陵地域,项羽一行人迷了路。在此地,他又被农夫所骗,陷进了大沼泽地中。沼泽之地行动缓慢,如此,又被汉军追上。


眼看着追击到眼前的汉军,项羽对身边剩下的二十八名骑兵战士们笑道:“兄弟们!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次战斗,从来不曾失败,这才能称霸于天下。今天被困在这里,是上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让我带你们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突破重围、斩杀敌将。也让你们知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


随即他把人马分为四队,约定了突围后的回合地点,然后向四个方向分别冲杀。


看到汉军的重重包围,项羽对身边的骑兵们说:“看我为你们斩杀他一员战将!”然后大声呼喊,策马飞奔而下,汉军立即溃败散乱,项羽顺势斩杀一员汉将。这时,汉军中的郎中骑杨喜追击项羽,项羽只瞪着双眼厉声呵叱,杨喜就被吓得逃之夭夭。随即,项羽又奔驰冲杀,斩杀了汉军的一名都尉、杀掉了百十个普通士兵,一路当之者靡、接之者亡,冲出几千人的重围!


等到重新聚拢手下骑兵时,发现仅损失了两名骑士,项羽这才哈哈大笑道:“你们看,怎么样?”大家都敬服地说:“正如大王所料!”


此时,项羽残部已经退到乌江岸边,过了江就是项羽起家的老巢。乌江亭长把船停在岸边等着他,对项羽喊道:“项王!咱们江东虽然狭小,方圆也有千里、民众几十万,足够用以称王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我们重整旗鼓!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追不上。”


可回头看了看身边的几个手下和追击而来的汉军骑兵,项羽笑着回答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呀!当年我带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而今没有一个人活着归还。就算江东父老仍然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啊!我心中有愧!”


做出决定后,项羽把自己所骑的骏马送给了亭长。随即转身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继续交战。这一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了汉军几百人,但项羽自己也身受十多处创伤。


打到此时,项羽也知道自己灯枯油尽、无力再战了。冲杀中,他看到了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对他喊到:“你小子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被老领导这么一叫,吕马童非常不好意思,背过脸去对中郎骑王翳说:“此人就是项王!”


项羽又喊到:“我听说我大哥刘邦悬赏千金买我的头颅,谁能得到我的人头还能分给万户的封地。咱们是老朋友,我就把这个好处给你吧!”说罢笑着自刎而死。


看到项羽已死,王翳等人立即冲上去取下项羽的头颅,其余的骑兵也都冲上去争抢项羽的躯体,为夺其尸身互相残杀致死的有几十人。到最后,杨喜(被项羽一声给下跑的那位)、吕马童和郎中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的一部分肢体,再加上王翳得到的头颅。五个人把项羽的肢体会合拼凑到一起,都对得上,因此平分万户封地。

至此,一代枭雄落彻底离开了历史舞台!


对项羽的失败,司马迁有评说:项羽一生,虽然没有称帝,却也是前无古人的功绩了!但他过分相信自己的武力,一味逞自己的聪明。认为霸王的功业,就是要用武力来完成。结果只用五年的时间,国家就灭亡了。临死还不觉悟,反倒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这不是很荒谬吗!


扬雄在《法言》中评论说:有人问:“楚王兵败垓下,将要死的时候说:‘天亡我!’这个说法有道理吗?”我的回答是:“人家刘邦群策群力,一起努力;而您项羽却只发挥个人的作用。群策群力就能获胜、只靠自己肯定失败,这与上天有什么关系啊!”


小龙人说:项羽退回乌江,还可能重振旗鼓么?肯定也没可能。有肥沃根据地的时候,他尚且没法在战争资源的整合上胜过刘邦;依靠这偏僻的江东之地,又如何对抗汇集全国之力的大汉呢?项羽是败在了萧何手下啊!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5-27 20:48:05 +0800 CST  
第五十二篇 天下平定

项羽被击败,天下再无对手,刘邦能得到空闲么?当然不会,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更大的难题要处理。

首先,刘邦要收拾天下残局,在这里他做了四项工作:

第一,收兵权。战争一结束,刘邦就跑到韩信军中,又演出了一幕半偷半抢夺印信的好戏。把节制各支部队的权力收归自己手中。

第二,打击楚国残余势力。像临江王共尉一类,还树大楚旗号的势力,全部予以清理。

第三,守诺封王。这块就很有技巧了,刘邦先是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把韩信老家的土地给了他。这楚人沐猴而冠的性格被刘邦抓的特别好,他知道韩信骨子里和项羽是一类胸无大志、只想回家显摆的暴发户,让他们回老家称王肯定愿意;而离开了齐地大本营的韩信其实也就是没牙的老虎了,威胁大大降低。然后他改封彭越为梁王。彭越本来眼红的是魏王,虽说这“梁”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魏”,但谁都知道梁当年只是魏的首都,其管辖范围和正统性都收到了极大削弱。但这个改动又说得过去,彭越也只得勉强接受。这次分封,绝对是政治大胜。

PS:韩信当上楚王、回老家后的表现也体现了他的性格。什么报恩漂母、什么对胯下之辱以德报怨,其核心都体现着成功者回家后的志得意满。


最后,大赦天下。刘邦下令:赦免死刑犯以外的所有罪犯。让他们安心回家务农,发展生产。

完成了这些,基本上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确立名位。刘邦没有学习项羽去做诸侯霸主,而是升了一步,自己登上帝位,学习秦始皇成为皇帝,这就是汉高祖;然后改称王后为皇后,这就是吕后!

登上九五之尊的刘邦看着被战争破坏的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第一个提出了休养生息的革命方向。他颁布诏书说:“前面连年征战,百姓中很多人进入深山中躲避战乱,已经是没有户籍的“野人”,现在诏令这些百姓返回老家,恢复他们过去的地位和田宅所有权。至于随我多年征战的将士,战功达到七大夫以上的,我给他块封地获取赋税;没达到七大夫以上的,回家后都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有时候所谓的经济振兴也很简单——让事物回归其最初的状态。

眼看着天下在自己手上一统,刘邦也很骄傲。有一次喝酒,他对手下的兄弟们问道:“各位,你们也不要对我隐瞒,都来说说我凭什么取得天下?而项羽又为何失掉天下?”

有人回答说:“陛下派人出去打仗,攻取了城市、土地,就分给他,总是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不是这样,他小气、不肯分享,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点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谈到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后勤运输,我不如萧何;谈到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天下少有的人才,而我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再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还不能信任他,这才是项羽被打败的原因。”


天下大统、归于刘邦,这让当年在齐地称王称霸、还对抗过刘邦的田横害怕了。他率领手下的五百多人找了个海上的小岛隐居起来,以躲避刘邦可能给予的追缴。

这其实冤枉了刘邦,作为帝国的统治者,面对没有丝毫威胁的老对手,有时候施以恩义反而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人家刘邦不但没有寻仇,反而派使者去赦免田横的罪过,并召他来洛阳准备给予封赏。

刘邦的博大胸怀反而让田横难办。他不愿意对这个自己曾经瞧不起的市斤流氓低头跪拜,只能找借口说:“我曾煮杀了陛下的使臣郦食其,现在人家的弟弟郦商是汉朝的将领。我去了怕被害,所以不敢过来。我做个平民百姓就好,也没有任何野心,谢谢皇帝陛下。”

听了使者的汇报,刘邦立即叫来郦商说:“小郦啊,齐王田横过两天会过来,我知道你们之间有仇。但不管谁敢动他和他的随从,即诛灭家族!”然后再次派使者把自己的命令对田横讲明,让他放心,并威胁道:“您若能去见高帝,高了可以封王、低也可以封个候。但如果不去,恐怕皇上要发兵打你了。”

田横无奈,只得动身。但走到离洛阳还有三十里时,他私下对带的手下人说:“我当年和刘邦一样都是王,而今人家做了天子,我却成为俘虏、对他称臣,这个耻辱也够大了。更何况我煮死了人家的兄长,现在要同被害者的弟弟并肩同朝为臣,即便人家不敢动我,我自己就不惭愧吗?我想刘邦之所以要见我,不过是想看一下我罢了。现在斩下我的头颅送去给他,音容笑貌还不会改变。”说罢自刎而死。

见到这颗人头,刘邦感叹万分:“唉!从普通百姓起家,兄弟三人相继为王,田横兄弟们也是能人啊!”下令给田横带的两个手下封官,并派人按王侯的礼仪安葬田横。

万没想到的是,田横下葬以后,跟来的这两位手下在其墓旁挖了个坑,自刎而死,尸身倒进坑里为田横陪葬。听说这个事情后,刘邦大为震惊,认为田横手下的这帮人都是忠义贤能之辈,知道还有五百在海岛上,便派使者去招抚他们。谁知这五百人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杀赴义了。这就是悲壮的“田横五百壮士”的故事。

刘邦对田横仁义,不代表他不记仇,比如说季布。此人当年是项羽手下的重要将领,因为勇猛善战,在楚汉相争之时曾多次围困、羞辱刘邦。项羽灭亡后,刘邦为报仇,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谁敢窝藏季布,诛杀三族。

被追的无可奈何,季布只得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自己的脖子装作奴隶,把自己卖到鲁地的豪强朱家,为奴避灾。

朱家人神通广大,清楚这个奴隶就是季布,但没犹豫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干活。随后朱家的大家长来到洛阳求见滕公夏侯婴(多次保护刘邦和其子女安全的贴身侍卫),开门见山对他说:“季布这个人有什么罪啊?臣下为君主效力,这是常理。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就为了私仇去杀人,会让天下人认为皇上心胸狭窄!况且季布这个人很有能力,朝廷如果把他逼急了,他一旦向北投靠胡人、或向南投靠百越!那不是拿人才去资助敌国吗?说句不好听的,这就是当年伍子胥掘墓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啊。您该向皇上说说这些道理。”

夏侯婴立刻向刘邦进言,希望赦免季布。刘邦听着有道理就原谅了季布,还给他安排了工作。

这个故事通常被拿来表现刘邦的仁义,但其实更值得研究的是朱家。这家人的势力和影响力之大在故事中让人惊叹;而季布发达后,又故意躲避季布,又说明这家人的境界之高。可见,汉初地方豪侠势力还是极为强悍的,这帮人注定不会见容于皇室,遇到千古一帝刘彻时他们就惨了!

同样是项羽的老部下、自己的敌人,季布获得了恩赏,另一个人却没有这么好的结局了。此人正是项羽的舅父丁公,他当年跟着项羽打彭城之战时,曾经追击过刘邦。当时在紧急关头,刘邦和丁公商量说:“咱们两个都是好汉,何必互相为难啊?”这位丁公想想也对,用手里的权力换个有权势的朋友也不是坏事。于是领兵撤退,这才给了刘邦喘息之机。

等到项羽灭亡后,丁公立刻来找刘邦打秋风。谁知刘邦二话不说,直接把丁公拉到军中示众,对手下人喊道:“这个人当年做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他就是让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说完一刀将其杀掉,并进一步说到:“我要让后世为人臣子的都不要效法这个丁公!”


司马光老先生对此事有非常精彩的评价:高祖刘邦从起事以来,网罗豪杰之士、招纳叛逃之人,也是相当多了。可是等到登上帝位,丁公却因为不忠诚于项羽而被杀,这是为什么呢?进取与守成,形势不同呀。群雄并起之时,天下没有确定的君主,本来就该谁来投奔就要谁。可等到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臣服时,必须明确礼义、规则,并告诉天下人。如果人人都怀有二心以求利益,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所以汉高祖根据大义杀了丁公,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身为臣子却不忠诚就没有好下场;对于为个人目的而不尽职的人,即使救过自己的命,依然不予宽容。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高祖考虑问题可谓长远啊!人家的子孙能享受四百多年的皇位真是应当的啊!

小龙人说:作为一个流氓无产者,刘邦确实比贵族出身的项羽更适合做开国之君。他懂得权衡利弊、他懂得普通百姓疾苦、他懂得因势利导、他懂得随时调整价值观,他懂得政治!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5-28 08:42:28 +0800 CST  
第五十二篇 天下平定

项羽被击败,天下再无对手,刘邦能得到空闲么?当然不会,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更大的难题要处理。

首先,刘邦要收拾天下残局,在这里他做了四项工作:

第一,收兵权。战争一结束,刘邦就跑到韩信军中,又演出了一幕半偷半抢夺印信的好戏。把节制各支部队的权力收归自己手中。

第二,打击楚国残余势力。像临江王共尉一类,还树大楚旗号的势力,全部予以清理。

第三,守诺封王。这块就很有技巧了,刘邦先是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把韩信老家的土地给了他。这楚人沐猴而冠的性格被刘邦抓的特别好,他知道韩信骨子里和项羽是一类胸无大志、只想回家显摆的暴发户,让他们回老家称王肯定愿意;而离开了齐地大本营的韩信其实也就是没牙的老虎了,威胁大大降低。然后他改封彭越为梁王。彭越本来眼红的是魏王,虽说这“梁”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魏”,但谁都知道梁当年只是魏的首都,其管辖范围和正统性都收到了极大削弱。但这个改动又说得过去,彭越也只得勉强接受。这次分封,绝对是政治大胜。

PS:韩信当上楚王、回老家后的表现也体现了他的性格。什么报恩漂母、什么对胯下之辱以德报怨,其核心都体现着成功者回家后的志得意满。


最后,大赦天下。刘邦下令:赦免死刑犯以外的所有罪犯。让他们安心回家务农,发展生产。

完成了这些,基本上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确立名位。刘邦没有学习项羽去做诸侯霸主,而是升了一步,自己登上帝位,学习秦始皇成为皇帝,这就是汉高祖;然后改称王后为皇后,这就是吕后!

登上九五之尊的刘邦看着被战争破坏的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第一个提出了休养生息的革命方向。他颁布诏书说:“前面连年征战,百姓中很多人进入深山中躲避战乱,已经是没有户籍的“野人”,现在诏令这些百姓返回老家,恢复他们过去的地位和田宅所有权。至于随我多年征战的将士,战功达到七大夫以上的,我给他块封地获取赋税;没达到七大夫以上的,回家后都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有时候所谓的经济振兴也很简单——让事物回归其最初的状态。

眼看着天下在自己手上一统,刘邦也很骄傲。有一次喝酒,他对手下的兄弟们问道:“各位,你们也不要对我隐瞒,都来说说我凭什么取得天下?而项羽又为何失掉天下?”

有人回答说:“陛下派人出去打仗,攻取了城市、土地,就分给他,总是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不是这样,他小气、不肯分享,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点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谈到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后勤运输,我不如萧何;谈到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天下少有的人才,而我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再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还不能信任他,这才是项羽被打败的原因。”


天下大统、归于刘邦,这让当年在齐地称王称霸、还对抗过刘邦的田横害怕了。他率领手下的五百多人找了个海上的小岛隐居起来,以躲避刘邦可能给予的追缴。

这其实冤枉了刘邦,作为帝国的统治者,面对没有丝毫威胁的老对手,有时候施以恩义反而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人家刘邦不但没有寻仇,反而派使者去赦免田横的罪过,并召他来洛阳准备给予封赏。

刘邦的博大胸怀反而让田横难办。他不愿意对这个自己曾经瞧不起的市斤流氓低头跪拜,只能找借口说:“我曾煮杀了陛下的使臣郦食其,现在人家的弟弟郦商是汉朝的将领。我去了怕被害,所以不敢过来。我做个平民百姓就好,也没有任何野心,谢谢皇帝陛下。”

听了使者的汇报,刘邦立即叫来郦商说:“小郦啊,齐王田横过两天会过来,我知道你们之间有仇。但不管谁敢动他和他的随从,即诛灭家族!”然后再次派使者把自己的命令对田横讲明,让他放心,并威胁道:“您若能去见高帝,高了可以封王、低也可以封个候。但如果不去,恐怕皇上要发兵打你了。”

田横无奈,只得动身。但走到离洛阳还有三十里时,他私下对带的手下人说:“我当年和刘邦一样都是王,而今人家做了天子,我却成为俘虏、对他称臣,这个耻辱也够大了。更何况我煮死了人家的兄长,现在要同被害者的弟弟并肩同朝为臣,即便人家不敢动我,我自己就不惭愧吗?我想刘邦之所以要见我,不过是想看一下我罢了。现在斩下我的头颅送去给他,音容笑貌还不会改变。”说罢自刎而死。

见到这颗人头,刘邦感叹万分:“唉!从普通百姓起家,兄弟三人相继为王,田横兄弟们也是能人啊!”下令给田横带的两个手下封官,并派人按王侯的礼仪安葬田横。

万没想到的是,田横下葬以后,跟来的这两位手下在其墓旁挖了个坑,自刎而死,尸身倒进坑里为田横陪葬。听说这个事情后,刘邦大为震惊,认为田横手下的这帮人都是忠义贤能之辈,知道还有五百在海岛上,便派使者去招抚他们。谁知这五百人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杀赴义了。这就是悲壮的“田横五百壮士”的故事。

刘邦对田横仁义,不代表他不记仇,比如说季布。此人当年是项羽手下的重要将领,因为勇猛善战,在楚汉相争之时曾多次围困、羞辱刘邦。项羽灭亡后,刘邦为报仇,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谁敢窝藏季布,诛杀三族。

被追的无可奈何,季布只得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自己的脖子装作奴隶,把自己卖到鲁地的豪强朱家,为奴避灾。

朱家人神通广大,清楚这个奴隶就是季布,但没犹豫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干活。随后朱家的大家长来到洛阳求见滕公夏侯婴(多次保护刘邦和其子女安全的贴身侍卫),开门见山对他说:“季布这个人有什么罪啊?臣下为君主效力,这是常理。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就为了私仇去杀人,会让天下人认为皇上心胸狭窄!况且季布这个人很有能力,朝廷如果把他逼急了,他一旦向北投靠胡人、或向南投靠百越!那不是拿人才去资助敌国吗?说句不好听的,这就是当年伍子胥掘墓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啊。您该向皇上说说这些道理。”

夏侯婴立刻向刘邦进言,希望赦免季布。刘邦听着有道理就原谅了季布,还给他安排了工作。

这个故事通常被拿来表现刘邦的仁义,但其实更值得研究的是朱家。这家人的势力和影响力之大在故事中让人惊叹;而季布发达后,又故意躲避季布,又说明这家人的境界之高。可见,汉初地方豪侠势力还是极为强悍的,这帮人注定不会见容于皇室,遇到千古一帝刘彻时他们就惨了!

同样是项羽的老部下、自己的敌人,季布获得了恩赏,另一个人却没有这么好的结局了。此人正是项羽的舅父丁公,他当年跟着项羽打彭城之战时,曾经追击过刘邦。当时在紧急关头,刘邦和丁公商量说:“咱们两个都是好汉,何必互相为难啊?”这位丁公想想也对,用手里的权力换个有权势的朋友也不是坏事。于是领兵撤退,这才给了刘邦喘息之机。

等到项羽灭亡后,丁公立刻来找刘邦打秋风。谁知刘邦二话不说,直接把丁公拉到军中示众,对手下人喊道:“这个人当年做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他就是让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说完一刀将其杀掉,并进一步说到:“我要让后世为人臣子的都不要效法这个丁公!”


司马光老先生对此事有非常精彩的评价:高祖刘邦从起事以来,网罗豪杰之士、招纳叛逃之人,也是相当多了。可是等到登上帝位,丁公却因为不忠诚于项羽而被杀,这是为什么呢?进取与守成,形势不同呀。群雄并起之时,天下没有确定的君主,本来就该谁来投奔就要谁。可等到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臣服时,必须明确礼义、规则,并告诉天下人。如果人人都怀有二心以求利益,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所以汉高祖根据大义杀了丁公,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身为臣子却不忠诚就没有好下场;对于为个人目的而不尽职的人,即使救过自己的命,依然不予宽容。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高祖考虑问题可谓长远啊!人家的子孙能享受四百多年的皇位真是应当的啊!

小龙人说:作为一个流氓无产者,刘邦确实比贵族出身的项羽更适合做开国之君。他懂得权衡利弊、他懂得普通百姓疾苦、他懂得因势利导、他懂得随时调整价值观,他懂得政治!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5-28 08:44:15 +0800 CST  
第五十三篇 迁都长安


今天我们来聊聊大汉朝的迁都。

前面我们讲过,刘邦统一天下、登基称帝之后,在洛阳建都。但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西汉王朝的首都在长安啊。别着急,刘邦马上要迁都了。说起此次迁都的动议,居然还是因为一个小人物。

此人名叫娄敬,是山东人,因为服兵役,要到陇西去守卫边关。看看地图,我们就能了解,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时代,没有水路运输,多年征战又造成官道荒废,这次去戍守边关的行程可以说是痛苦之旅。


娄敬可能和当年的陈胜一样,走到半路就不想走了,但他比陈胜聪明也比陈胜文明,他选择了另一条偷懒、投机的道路。

在经过洛阳的时候,娄敬不走了。他去打秋风,找到一位在刘邦手下混事业的老乡,想通过人家见皇帝一面。这位老乡也没多想,琢磨要在乡亲面前搏点面子,就同意帮他这个忙了。

令人惊奇的是,作为皇帝的刘邦,竟然因为这么一个没啥地位的手下,接见了娄敬这样一个普通的戍卒;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刘邦竟然认真听了这个陌生的戍卒一番长篇大论!

娄敬说:“陛下您现在定都在洛阳,是不是想和周王朝比一比谁更牛逼啊?可我告诉您,这是彻头彻尾错误的!想那周朝的祖先,从后稷被尧,作为一方诸侯,慢慢累积发展了十多代。到了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时候,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因此天下其他的小部落才都决定跟着他混,最终灭掉殷商,夺取了天下。所以人家周朝建立时,就根基牢固。后来,周武王死了,周成王登位,由周公辅佐,这才决定建都洛阳。当时之所以在洛阳建立东都,是因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而且水陆交通便利。这样一来,各地小部落来朝拜,还有交纳贡品都比较方便。但这个好处也是辩证的,当周王朝强盛的时候,天下和睦,大家都要给天子朝贡,以洛阳为首都就很方便。可是等到周王朝衰弱时,没有谁前来朝贡,洛阳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反而不利于防守。”

分析完了周朝,娄敬接着开始分析当代的时局:“我们再谈陛下您。您是怎么得的天下?那是经过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才最终统一了天下啊。多年的战争使天下百姓惨遭屠戮,暴露在荒野之中的尸骨数都数不过来。就凭这样凄惨、落魄的国家现状,您就想与周朝成康之治的威势相比美?我认为这不可取。”

接下来他单刀直入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因此,我向您提个建议——迁都!秦国的故地依靠华山又濒临黄河,四面都有险要关隘作为屏障。而且关中之地人口多、土地肥、交通方便,如果有突发事件,随时都能召集起百万大军。这块地方可说是天府之地啊。您如果在函谷关内建都,崤山以东的地区就算是乱了,您还可以完整地占据过去秦国的土地,再次逐鹿中原。我们和人打架,不卡住他的咽喉、而只从后背拍他,是打不赢的。现在陛下如果占据了秦国故地,就是卡住了天下的咽喉,如此,整个天下才算完全被您控制。”


看完了娄敬的分析,令人惊奇的点就更多了。这么一个小人物,怎么能做出如此系统、缜密、论点清晰、操作性强的政治分析呢?结合前面的疑问,我们有理由相信——娄敬只是刘邦、张良迁都这盘大棋中的过河卒子。


没办法,反对迁都的力量太大了。这里有几个因素:其一,刘邦集团的特点还是小范围民主的,刘邦做不到大权独揽。这是他和项羽非常不同的地方,也是他们两人背景和能力不同造成的。至少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还要充分考虑合作伙伴们的想法。当然,经过刘邦和其继任者吕后的多年打磨,皇权到文景之时已经集中的差不多了。

其二,伙伴们大多数不想迁都。洛阳多好啊,天下中心、交通发达、粮食充沛、生活富饶。更重要的是,跟刘邦起家的老兄弟们大多数是现在徐州附近的人,那里离洛阳不远啊。打了多年天下,还不是为了能够守家在地、过好日子么?迁都?能迁到哪里?无非是长安这个鬼地方。且不说离老家多远,这破地方还被项羽那个老混蛋给毁的差不多了。让我们去那里喝西北风?不干。

面对这种情况,不管是刘邦还是张良,直接站在伙伴们对立面,那事情就难谈判了。让一个小人物出面,自己以中立的立场仲裁,事情就好办多了。


果然,刘邦在御前会议上把娄敬提出的议题一抛出,就立即被反对的声音所覆盖。老伙计们都抢着发言:“想当年周朝以洛阳为首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把首都放在关中,经历两代就灭亡了,这就是实际的例子啊。洛阳这个地方多好啊,东有成皋、西有崤山和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洛二河。交通方便的同时也足够坚固了。”


眼见着没远见的各位赳赳武夫在吵闹,张良说话了:“娄敬这小子说的不无道理啊。洛阳虽然也有稳固的地势,但它的中心地区过分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而且这块地方田地过分贫瘠、人口数量也不大。长久来看,不是个用武之地。反观关中之地,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山、岷山,可以说是坚固异常。而本身区域又足够大、人口足够多。粮食方面更有优势,本来关中就沃野千里,在南面又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和粮食,北面有胡地的草场来做畜牧。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关外的诸侯稳定,就可以通过黄河、渭河来转运天下的粮食供给京都;如果关外诸侯发生变故,靠本地的粮食和运输能力也足以应付。这就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所以我认为娄敬的建议是对的。”

有了娄敬的正面意见,群臣的反面意见,再加上国师的资深评述,接下来刘邦就可以老大名义做居中评判了。


刘邦决定——搬家。他立即下令所有人必须马上动身向长安转进。另外,为了奖赏娄敬的功劳,任命他为皇帝身边的郎中,并封为奉春君,赐姓刘。各位注意,以后汉朝廷就出现了一个叫做刘敬的人,此人将会在汉朝的外交站线上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里我们要多考究一下,大汉朝在关中之地建立的都城长安和秦王朝的都城咸阳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史记》中,司马迁老先生明确说:“汉长安,秦咸阳也”。

说来也不奇怪,大秦选择了咸阳这块土地做都城,就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上的便利优势。而且经过了多位秦王、尤其是始皇帝和二世皇帝的经营,虽然有项羽的破坏,这里好歹还有很多宫殿的基础在。


但长安和咸阳的主城区肯定不在一起。之所以叫做长安,就是因为这里原来就是咸阳下属的一个城区叫做“长安”。

另外,我们也要说下,咸阳的秦朝宫殿毕竟被大强盗头子项羽抢掠焚烧了一把。刘邦不能过去住露天地,所以在迁都后的过渡期,刘邦的汉朝政府就住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前的都城栎阳。直到丞相萧何组织在秦宫殿的基础上完成了长乐宫和未央宫的修建,刘邦才彻底把自己的办公场所和家搬到了长安。这也才算真正开启了这座持续两千多年、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名城的精彩篇章。

有趣的是张良,在帮助刘邦完成了迁都伟业后,他竟然开始了修仙。张良的养生修仙计划非常认真,他经常不吃粮食、也闭门不出。还对外宣传说:“我家虽然世代都做韩国的宰相。但经过这几番变迁,也就是个普通平民了。现在能当上万户侯,我真的满足了。我只希望抛开人间俗事,追随仙人云游。”

对张良的修仙计划,司马光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他说:做人有生就有死,就像黑夜过后是白天一样。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超然不死的人。以张良的聪颖和明理,他肯定知道神仙之类都是些虚幻的东西罢了。但他却要随赤松子远游做神仙,这就是他的聪明智慧了。功名二字,其实正是做臣子的危险所在。比如被高帝刘邦所称道“三杰”,其中韩信被杀、萧何也承受过牢狱之灾,就是因为他们功名已到巅峰却还不止步啊!所以张良借神仙的说法,放弃功名、不要利禄,这就是所谓“明哲保身”的榜样啊。

小龙人说:在刘邦和张良的规划中,为什么必须迁都到长安?而不能待在洛阳?其实我们看后面发生的故事就清楚了。洛阳距离几个诸侯王都太近了,而且缺乏防御力和战略资源整合的能力。要收拾这些诸侯王,洛阳这样的大本营太不合适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6-02 22:02:50 +0800 CST  
第五十四篇 韩信失势

迁都,就是为了在足够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那建国后最重要的工作又是什么呢?收权!收权从哪里开始呢?集团核心圈的最外围、也是最具独立性的众位藩王。

就在刘邦迁都当年的七月,燕王臧荼率先反叛。

相信大家还记得当年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这位臧荼就是其中的一路。此人本是燕王手下的战将,因为曾和项羽并肩作战,而代替原来的燕王收拢了祖国最北方的土地。

楚汉相争之时,这个燕王很精明的站在了刘邦一边,没有支持自己的老战友项羽。

可是他太不了解刘邦了。项羽要的是大周朝的分封贵族统治,刘邦要的是大秦的集权!因此,汉朝一建立,刘邦就开始找机会为难臧荼。臧荼也是乱世枭雄,现在自己被刘邦欺负,当然无法忍受,于是战争又起。

这正是刘邦要的!一听臧荼造反,刘邦立即亲自率军征讨。燕国毕竟是弱国、臧荼也不是名将,这场战争很快就以大汉朝消灭边疆小国而告终。

战后,对于燕国这块边疆地区,刘邦知道,暂时中央政权还鞭长莫及。只有继续用分封的方法来过渡。这次,他安排卢绾当新的燕王。

说起这位卢绾,能力不强、功劳也不大,但他有自己的优势——他和刘邦是老乡、又是同一天出生的发小,所以刘邦很喜欢他,这才把燕王的宝座给了他。但即使是这样的好朋友,如果摆不清自己的位置,最后也不会有好下场!

这里还要额外说一句,燕王臧荼虽然没得到好下场,但他的后代却影响非凡。其中一位女孩生了一个姓王的姑娘,这位王姑娘后来生了一个叫做刘彻的小子,这小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

消灭臧荼后,刘邦把阴沉的目光甩向了其他各个实力派藩王。当年支持刘邦击败项羽的四支主要力量分别是张耳、彭越、英布、韩信。此时赵王张耳已死,不再是问题,而其他个实力派中最厉害的就是韩信。于是刘邦和韩信这对君臣的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在一个小导火线的影响下,冲突爆发了。这个导火线就是钟离昧。

钟离昧本是项羽手下大将,可能是英雄惜英雄吧,虽然后来分属两大阵营,但此人一直和韩信关系不错。项羽死后,他无家可归,就归附了韩信。

接下来就是有趣的地方了。对于更凶悍的季布,刘邦能够放一马;可对于钟离昧,刘邦却非要置他于死地。一听说他在韩信的楚国,就马上诏令韩信把他逮捕到京城由自己处理。

对皇帝的这个安排,韩信缺乏足够的政治敏感。他觉得自己是刘邦的好兄弟,而钟离昧也没有啥大问题,这个事可以混过去,就给软抵制了。

好了,刘邦等的就是这个时刻。韩信一软抵制逮捕钟离昧,立刻就有人告发他谋反;而刘邦则毫不调查,立刻召集御前会议商量处理韩信!

御前会议上,大多数臣子一看老大的作为,就猜到了老大的心思。大家都全情激愤要求带兵消灭韩信。

面对群体性癫狂拍马屁的状态,陈平保持了自己一贯的冷静,他先问刘邦:“现在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这件事情,韩信本人知道了吗?”刘邦说:“不知道。”陈平问:“那陛下你看您的部队与韩信的比,谁更厉害呢?”刘邦想了想,说道:“我不如他的部队。”陈平又问:“那您手下的这些将领们,能打过韩信吗?”刘邦说:“不行。”

眼看老大也冷静了,陈平说:“这就对了!现在咱们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也比不上韩信善战,却要举兵攻打他,这不是逼着他造反么?这是找死!”

可刘邦实在不甘心放掉韩信,他问道:“那你说,这事情怎么处理?”

陈平琢磨了一会,说到:“这样吧,我出个主意。大周朝的时候有个讲究,天子要定期去巡视各地诸侯,并会见当地诸侯。陛下您也可以效法,出来视察。然后安排个地方会见各路诸侯。如此,韩信会觉得只是正常的政治活动,也就一定会没有顾虑的来拜见陛下您。到那时,安排个武士就把他给逮起来了。”

刘邦立即同意了这个安排,并着手出巡和开会。

到这时,韩信也清醒了。他明白,此次聚会很可能就是针对自己的行动。对此他也很害怕。想来想去,一狠心就杀了钟离昧,以为这就能重新获取刘邦的欢心。很显然,他低估了刘邦的野心。


这样,韩信就安心的提着钟离昧的人头来拜见刘邦。

结果呢?一见到韩信,刘邦立刻命令身边的武士将其捆绑起来,运回首都。

面对这个突然发生的变故,韩信大喊到:“果然如同人们所说的啊,‘狡免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都已经平定,用不着我了啊!”


对人家韩信的痛斥,刘邦自己也心虚,只有敷衍:“别乱说,这么做是因为有人告发你谋反!”随即用镣铐锁住韩信把他带回首都。



把韩信带回首都后,刘邦也为难了。毕竟人家没有什么实际罪行,贸然处分也确实说不过去;再者说,韩信为大帅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还需要逐渐收拢。于是到了洛阳,刘邦就放了韩信,并只把他降级处理,封为淮阴侯,安排在身边控制起来。


被软禁的韩信也学聪明了,他知道刘邦害怕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于是,多次声称有病而不参加朝会、不和各位官员接触。平日就待在家里闷着,躲避灾难。


这期间,韩信也尽量与刘邦核心团队的伙伴进行情感交流,以便博取刘邦欢心。有一次,他竟然主动去拜访樊哙,这可把樊哙给兴奋坏了。


按理说樊哙是皇上的连襟、而且也是战功赫赫,想当年鸿门宴的时候就是他以死去救刘邦,这样的人身份也够高贵了。但他见到韩信来串门,竟然高兴到用跪拜的礼节送迎,并自称臣子,说道:“没想到大王您竟然肯光临来到我家!”。


面对樊哙的恭敬,韩信却颇不以为然,他出门后自嘲说:“我现在竟然要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唉!”


在被软禁期间,刘邦也经常和韩信聊天。有一次,他们两人议论手下的将领们都能带多少兵。谈到最后,刘邦问道:“你说像我这样的能带多少兵呀?”韩信说:“陛下带个十万兵应该不成问题。”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呢?”韩信这才自信的说到:“我是多多益善啊,有多少可以带多少。”

听了韩信狂妄的表述,刘邦不高兴了,他冷笑到:“你既然这么厉害,怎么却被我捉住了呀?”这下,韩信才冷静下来。他赶紧弥补说到:“陛下您虽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是我被陛下逮住的原因啊。何况陛下您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而不是人力能够得到的。您是真正的天子啊!”


说起来,在冷兵器时代,能带多少兵绝对体现了一个将帅的能力。我们简单举了例子,想想带一万人的部队出征会面临什么样的难题。先说吃,每天光吃饭就要三万斤粮食,一个月就是一百万斤粮食,在行军中这么多的粮食如何运输、如何分配都是大问题,出现了一点瑕疵,当兵的吃不饱就没法管理。再说住,一万人至少要住一千间房子,行军中没有房子就得扎营,每天安派在什么地方扎营能保证这么多人的住宿、休息、用水、烧火、并且能防御对手的突袭,想想就知道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情。再说行,行进中有的军种快,比如轻骑兵;有的军种慢,比如辎重部队,要保证整个军队作为一个整体运动,要防止队伍走的散乱而无法迅速形成战斗力,更要防止士兵开小差逃亡,这个工作也非常复杂。最后说打仗,一万个人就有一万条心,如何让这一万个人迅速接收到自己发出的命令、如何让这一万人都坚定的执行命令,这都是非常难办的事情,要知道战场上瞬息万变,信息传递和执行上的一个小纰漏就可能全盘失败。当年苻坚的百万大军就因为一小部分人喊前方战败,结果就全军溃退。率领一万人打仗都这么难,何况十万、二十万?所以说,如果认为当大将的只要琢磨出几个主意就能打胜仗,那是看演义小说看多了;如果认为当大将的只要振臂高呼、做好演讲、身先士卒就能打胜仗,那是好莱坞大片看多了。


小龙人说:韩信可能反叛刘邦么?不好说!当时来看,他确实可能对刘邦忠心耿耿,可后面呢?比如刘邦死了、或者刘邦变昏庸了、或者天下又大乱了、或者干脆自己手下的人给自己来个黄袍加身逼迫自己。总之,处在历史大潮中的人,往往是无助的,只能跟着时势而动。刘邦的凶残其实正是天下稳定的基础要素之一。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6-04 21:07:20 +0800 CST  
第五十五篇 分封功臣

天下平定后,有一件事情是不能等的,那就是分封功臣。兄弟们跟着你出生入死,还不是为了图个富贵荣华?但是这件事情却也是最难做的,如何平衡好各支势力的关系,不至于因为分封产生更多的矛盾;如何把重要岗位、关键部门交给合适的人,才能保持未来的长治久安。这也是一门高深、复杂的学问。始皇帝统一后没安排好,结果二代而亡;项羽没有分封好,结果几年就身首异处。这些事情都是刘邦见到并经历过的,所以对此事他下了很多精力来策划安排。

刘邦的分封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和自己合作打项羽的势力要分王,实现承诺,给与较大的自主权;自己手下的人要封侯,给长期饭票;刘氏家族成员要封王,帮自己守住天下!

这里我们要讲一下分封的制度保证。在那个时代,信息传递极慢,如何确定受分封者的权利,如何保证假乱信息不影响权利。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刘邦的做法是使用军队的管理模式做制度,简单说就是“信符”。像军队的虎符一样,把这些信符剖成两半,朝廷与功臣各执一半,这些功臣凭自己的一半信符作为享受封地的凭证 。刘邦的聪颖和变通能力,从此事就可见一斑。

合作势力的分封方面。前面已经把实力最强的韩信、英布、彭越都分封好了,其他几个小势力都分配到了偏远山区。只剩一个麻烦——那就是韩王信。

这个人也叫韩信,是韩国王室的后裔,当然不是张良辅佐的那个韩王。此人后来带着韩国当地的子弟和刘邦一起配合攻击项羽。现在,按说该把他分封回韩国老家当国王。

但这个韩信也很有能力,关键韩国的子弟兵和武器都很精锐,韩国故土又是产铁区域,再加地理位置上靠近东都洛阳。这些因素合起来,对刘邦来说就太过危险了。

于是刘邦耍了个无赖,把北方太原郡改名成新的韩国,调韩王信去管辖这个新韩国,美其名曰请他在边境抵御胡人。韩王信也没办法,只能接受这个安排。当人,这种安排也留下了他投降匈奴的伏笔。

最麻烦的是手下人的分封。给谁多?给谁少?如何制定标准呢?

获得封地最多的萧何。这让军人们很不满意,大家吵着说:“我们这帮人,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脑袋别在腰带上去拼命,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打了几十仗。可是萧何从没上过战场、不曾有过汗马功劳,就做做文案工作,封赏却在我们之上,这是凭什么啊?”

刘邦笑了笑,回答说:“你们都知道打猎吗?打猎中,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指挥猎狗的是人。你们做的工作只不过是捕捉野兽而已,论功劳就和那些猎狗一样;至于萧何,却是指挥狗的人啊,他的功劳该和猎人相同。”

其实刘邦的评价也有瑕疵。萧何其实是给猎狗准备粮食的人,没有他,这些狗就要饿死了,还追杀什么猎物啊?但无论如何,这些人再不敢和萧何挣功了。

对于张良的分封倒是很简单,因为人家不争。刘邦让他在全国最富庶的齐地随便挑个三万户的地方,赏给他。人家张良却拒绝说:“当年我和您偶遇相逢,这是上天的安排啊。此后陛下采用我的计策,也是上天安排才能获得成功。我哪里有什么功劳?您把咱们相逢时所在的留地封给我就足够了,我可不敢承受三万户的封地。”

就这样,张良得到了留这个地方,也成为后世闻名的留侯。看了这段对话,真得佩服人家张良水平高,这个马屁拍的不动声色却荡气回肠、甚至催人泪下。虽然封地少点,但是身居高位却得善终,张良成为后来历代知识分子崇拜的对象也不奇怪。

另一位大功臣陈平也很有一套,他被刘邦封为户牖侯后,推辞说:“我其实没有那么多功劳。而且,当年如果没有魏无知对我的举荐,我也没机会给您出主意啊?”刘邦一听更高兴了,表扬道:“好样的,您真的是不忘本!”随即又赏赐了魏无知。


就这样,经过一番研讨、博弈,刘邦已经封赏了二十多个有功之臣。但剩下的人实在不好安排,这些人都差不多,一时难以决定。刘邦干脆就都没给予封赏,想缓缓再说。

就在这等待的时间段,有一次刘邦在洛阳宫殿里没事溜达玩,突然见到手下的将领们三两个人一伙坐在沙地中聊天。就问身边的张良:“他们这是在说什么呀?”张良说:“陛下您不知道吗?他们在图谋造反啊!”这可太危言耸听了。刘邦也奇怪的问:“您这是开玩笑吧,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又要谋反呢?”张良说:“陛下您从一介平民起家,就是依靠这班人才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却都只是自己喜欢的老朋友。现在这些军官们都在算功劳,可算来算去,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封给他们也不够,于是就害怕陛下不给他们封赏了;另一方面呢,他们又害怕因为过去犯的错误而遭到诛杀,所以就聚到一起图谋造反了。”

一听这话刘邦才明白张良的意思,他马上问解决方案。张良说:“我问下,陛下您平素最讨厌、而且大家也都知道的是谁?”刘邦说:“那就是雍齿了,这小子过去背叛我。我早想杀掉他,只是因为他功劳很大,所以不忍心下手。”张良说:“那现在就赶快封雍齿。大家一看他都被封赏了,自己肯定也会被封赏,而且也不用害怕皇上的处分了。”

刘邦立刻接受建议,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加紧催促丞相、御史论功行赏。果然,众将听说这个消息后都很高兴,也都放下心来,大家议论说道:“雍齿这个人尚且能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担优的啦!”

对此事,司马光老先生评价说:张良作为高皇帝的心腹谋臣,应该是知无不言的,怎么会已经听说众将要谋反了,却等到高帝亲眼见大家开始商量了,才和皇帝谈这个事情呢?只是由于高帝得到天下后,多次凭自己的爱憎来诛杀和封赏手下人。这样肯定会有损公平,群臣会抱怨、也会感觉危险。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谏,以改变高帝的做法。在上者不偏袒私情、在下者不猜疑恐惧,这样国家才能没有忧患,有利于整个后世啊。张良,可以说是善于劝谏的典型了。

分封工作逐步落实下来,接下来刘邦要给获得第一级别功劳的十八位臣子排座次了,这次是分的是荣誉。结果又有了争论,群臣很多都认为该由步军主将曹参获得功劳榜的第一位,因为他的战功最多。但刘邦又力排众议,把萧何排在第一位。最终排定萧何第一、曹参第二。这样一来,所有的臣子中,萧何不但封地最多、荣誉也最大,可谓位极人臣。


刘邦的分封不同于项羽的重要标志,就是这些获得土地的候在辖区内权限很小,即使那些王也要受中央政府严格管控;在全国最广大的区域,都直接向中央政府汇报。这就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没问题,汉承秦制很容易就模仿做到了。但这里有个问题,秦为何两代就亡呢?赢家太超前了!一举把封建改为郡县,当然运转不灵。刘邦需要变通,或者说先两个制度并轨。在并轨的过渡期,稳定的关键就在于分封刘氏子弟。

摆在刘邦面前最危险的区域就是韩信的楚国。这里民风彪悍、暴躁,关键还是项羽和韩信这两个对手的老巢。必须得到严格监控!他把楚国划分为两部分,其中淮河以东的五十三个县封给堂兄刘贾(这个人前面曾经出场,是刘邦集团率先攻入楚国腹地的人物,也是为有能力的将军),让他做荆王。将另一部分交给亲弟弟刘交,让他做楚王。让此二人为自己守卫南方。

第二重要的区域就是北方,防御匈奴的前线。刘邦又把云中、雁门、代郡等北方边境地区封给哥哥刘喜,让他做代王,为自己守卫北方。

第三重要的就是天下最富庶,人口最多的齐地。他让自己的大儿子刘肥做齐王,占据故齐国的土地为自己守卫东方。

在这里,我们要提一下这个刘肥。在刘邦的儿子中,之所以他被封齐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年龄最大,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但是年龄最大咋不是太子呢?因为这哥们是刘邦和其他女人所生的私生子,不是吕皇后的孩子。以吕后的个性,这么个孩子又得到这么大的封地,肯定要有点摩擦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另外,请各位注意,此次分封出去的王,都不是刘邦的嫡系,也就是说不是刘邦这一支正宗的子孙(刘肥作为私生子地位也要差一等的)。这些姓刘的目前还和刘邦很亲,为接下来他的销番行动提供了帮助。但,当这些血脉越来越遥远的时候,“七国之乱”也就不远了。



小龙人说:划分亲疏远近是儒家最重要的礼法内容,很多人认为这很庸俗、无聊。但真懂政治的人会明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这是你混社会的最重要技能!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6-20 09:53:35 +0800 CST  
第五十六篇 匈奴崛起


就在刘邦楚汉相争、统一天下、分封群臣、巩固政权的当口,在中国的北方,一个强悍的身影站了起来。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在战国之世,中国的北方边境已经有了很多游牧的少数民族。但是这些民族都分为小部落生活,各自为政、力量分散,也难以对中原文明形成真正的威胁。可是当匈奴崛起后,事情不同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出现在了中国北方。从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应付北方强敌始终是中原国家的首要国防问题。

谈到匈奴的历史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蒙恬。当年,始皇帝因为一个“灭秦者胡”的预言,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屈匈奴,然后连接各国长城镇守边关,防御匈奴。因为对秦朝大军的畏惧,匈奴部族只得迁徙到极北之地,这一躲避就是十多年。

一直等到蒙恬被杀、始皇驾崩,紧跟着秦朝天下大乱,匈奴这才没有了压力,逐渐发展,向南渡过黄河,进入了肥美的河套平原。这块叫做河套平原的地区,后来也一直是中原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争夺的焦点地区。一般中原王朝强大就归属中原,比如汉唐;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强大就归属北方民族,比如东晋和宋。

但趁着中原混乱逐步蚕食的游牧民族不可怕,可怕的是统一的、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游牧民族。而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要统一游牧民族,需要的就是英雄!带领匈奴走向强大的英雄就是冒顿!

冒顿此人出身也不平反,他本是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有着继承单于宝座的资格。可后来,父亲却偏偏喜欢上了一位新阏氏,并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新阏氏生的小儿子。便想废掉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接手自己的生意。

此时匈奴的周边局势是:在东面有强大的东胡部族(血统上应该是女真、满人的祖先),西面有强盛的月氏部族(人种上应该和白种高加索人接近),自己则居于中央,受到左右两个强敌的威胁。


废长立幼这种事情在中原文明国家不被允许;其实在崇尚力量的游牧民族,则更不被允许。为此,头曼单于想了个狠毒的主意。他派冒顿到月氏部落去当人质。可过了不久,就率军进攻人家月氏,以此盼望月氏人为自己除掉冒顿。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冒顿见事不对,就从月氏人手中抢了一匹马,单人匹马逃回了匈奴。这件事让头曼单于惊叹于儿子的强壮勇武,又动了恻隐之心。不但暂时保留他的太子位,反而就让他成为统率万户的部落首领。这个做法体现了头曼单于对儿子的爱,但事实证明——这种妇人之仁是做不了英雄的,反而会毁了自己!

果然,渡过劫难、并获得父亲恩裳的冒顿没有忘记自己的危险境地。他知道自己必须夺得权力,否则迟早要倒霉。他要行动!

冒顿的计划就是暴力政变。他先是私下里制作响箭,并用这把响箭训练部下。他对手下的骑兵射手们下命令说:“所有人都要跟着我响箭的方向射箭攻击,如果我的响箭射出,谁敢不跟着射箭,斩首!”这样经过一番训练,大家都很齐整、听话。但冒顿知道这样还不够,他要让这些射手成为没有情感的机器。

为了进一步训练骑士,有一天冒顿突然用响箭射向自己心爱的好马,然后又突然射向宠爱的妻子。手下的将士们凡是不敢跟着发射的,都被杀掉。于是一批残酷、机械的杀手出现了。但这样训练出来的战士冒顿还是不放心,有一次他又拿响箭射向父亲头曼单于喜欢的战马,这次,手下的骑兵一个不落的也都跟着放箭射这匹战马。直到这时,冒顿才相信这些兵士可以用来为自己做大事了。

一天,冒顿跟着父亲头曼单于出去打猎。见到父亲骑马走到前面,他突然用响箭射向父亲,手下的骑兵也都跟着放箭射向头曼,这下头曼哪里有路可逃,当场就被射杀。弑父后,冒顿立刻又把小妈和原本可能抢自己位置的弟弟都杀掉,而对部落中不听从自己调遣的贵族也全部诛杀。完场了这一场血猩的政治屠杀后,冒顿自立为单于。

要说冒顿的这次夺位可说是够残忍的了,但在艰苦环境下生活的游牧部落,要生存和发展只能靠凶残和野蛮,冒顿能做到这点才可能带领匈奴部族真正崛起。前些年有部电视剧《汉武大帝》,把这个故事送给了冒顿单于的后代伊稚斜单于。剧情很好看,但从历史看,我对伊稚斜单于是否有其祖辈这样的凶悍表示怀疑。

此时,位于匈奴东方的东胡部族听说冒顿弑父自立的消息,也想去探探这位新单于的虚实。便派出使者去向冒顿单于提出要求,想要当年头曼单于在位时拥有的千里马。冒顿和身边的贵族首领们商量,大家都说:“那是我们匈奴的宝马,不能给人啊!”冒顿却说:“我们和东胡部族也算是友好邻邦了,怎么能吝惜区区一匹马呀!”随即把这匹马送给了东胡。

过了不久,尝到甜头的东胡又派使者来,对冒顿说想要得到他的一个老婆。冒顿再次询问身边的人意见,大家都愤怒地说:“这东胡也太无礼了,竟然要老大您的老婆!发兵咱们去攻打它!”冒顿却又有不同意见,他说:“咱们和人家东胡是邻居,怎么能舍不得一个女子呢!”于是把自己宠爱的老婆也送给了东胡。

连续两次过分的索取都成功了,东胡王就觉得冒顿是个好欺负的主,于是越来越骄横,也不在乎匈奴了。本来,在东胡与匈奴之间,有一片方圆一千多里的争议地区,双方为避免纠纷,就都在各自一边设立边境。这次,东胡再次派使者对冒顿说:“咱们双方之间的这些土地无人居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东胡想得到它。”冒顿这次再问手下人意见,有的人说:“这本就是块没人管的荒地,给不给他们都行。”冒顿这次却勃然大怒:“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够给别人呢!”随即将那些说可以把土地送人的臣子都杀了。

然后冒顿跳上战马,对手下将领发出了只有一句话的战前动员:“此次出征,匈奴部族中有晚出发的人,斩首!”随即率领匈奴全族对东胡发起灭族战争。东胡因为轻视冒顿,没有做好准备,一战就被匈奴消灭。

消灭东胡后,冒顿又顺势向西打跑了月氏,向南兼并了娄烦、白羊等小部落。由此整个中国北部的广袤草原地区,基本上都被匈奴占领。接下来冒顿的目标就是富庶中原地区了。

此时的中原地区正处在全面混战的阶段,更没有力量对付强悍的冒顿了。他首先逐步向燕、代地区侵扰,收复了当年被蒙恬夺走的匈奴旧地;紧跟着又夺走了河套以南的很大一块土地。有了劫掠的财富,有了占领的土地,草原上游牧的散落部族自然也都愿意跟到冒顿的大旗之下,跟着一起劫掠发财。至此,冒顿领导下的匈奴进入全盛期,其账下拥有善于骑射的兵士三十多万。放眼天下,所向无敌。

而此时的中原地区,刘邦刚刚统一天下。他实在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对抗北方匈奴这个强敌。前面我说过,刘邦为达到销番和平定边境的双重目的,派本来的韩王信到边疆受封、驻守、防卫匈奴。

可是,这倒霉对的韩王信一到自己的的都城马邑,就被刚刚兴起的匈奴咄咄逼人之势压迫的缓不过劲。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匈奴兵重重包围。

陷入重围之中的韩王信只能多次派使者出使匈奴希望谈和,同时向大汉朝廷请求援助。这个时候,汉中央政府方面的表现就有意思了。刘邦一方面派出少部分部队支援韩王信;另一方面,则派出使者指责韩王信,说他私自和匈奴人谈跑,居心不良。

这就是明摆着逼人做决定了。韩王信本来被安排到这北方困苦之地,就非常不满;现在为了自保却被怀疑。而且害怕被刘邦趁机杀害,想想还是算了吧,一咬牙就做了汉奸,举马邑城投降匈奴。

匈奴这边,得到了边境重镇马邑城、收复了韩王信,冒顿单于更是没有阻碍了。他立即乘势向南越过句注山,进攻太原,威胁中原腹地。到这一步,汉朝军队也只有动手还击了。

汉朝和匈奴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中国南北大地上经过腥风血雨的争斗,最终站起来的两个巨人要交手了。

小龙人说:最近有一部影片《狼图腾》很火,我十年前读过这本小说,当时年轻,看了书中的内容也是激情澎湃、不能自已,非常崇拜游牧民族的狼性文化。现在回头想想只能一笑了之,为什么游牧民族善战?我认为和什么民族性啊、勇敢啊根本搭不上边,无非就是穷和苦。因为生活穷,所以只能好勇斗狠去抢夺,所以命不值钱不怕死;因为生活苦,所以坚持不拔能耐劳,所以喜欢战争改变命运。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无数善战与否民族的例子。推崇《狼图腾》的朋友,我想问问,难道我们真的想过那种穷苦日子么?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6-20 19:12:34 +0800 CST  
第五十七篇 白登之围

刘邦的征战之路注定不会轻易结束,刚刚击败了项羽统一天下、又消灭了几支背叛势力,现在更强大的对手出现了——匈奴。而且其可怕程度对比项羽有过之而不不及。

接着我们上一篇的内容 。在刘邦刚把国内局面稳定住的当口,北方出事了。他原来安排镇守北方的韩王信竟然投降了匈奴,匈奴方面以韩王信的都城为基地可以肆无忌惮的入侵中原。

事情到了这一步,刘邦只能再一次御驾亲征。

战争一开始是顺利的,刘邦很快击败了韩王信的部队,并攻击到了汉匈边界。

失败的韩王信只能被迫逃到匈奴避难。而其手下的将领曼丘臣、王黄等人则决定和大汉朝对抗到底,他们整理旧部和匈奴方面派出的援军在广武地区驻扎,和大汉军队对峙。

和大多数人传统想象的不同,中原王朝的士兵在和北方游牧民族士兵的正面对抗上从来都是处于上风的,但前提是正面对抗!

汉匈军队一开战,匈奴就发现正面战场不是汉军对手,只能回归使用游牧民族的惯用战术——游击战。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理念,其实发明者该是游牧人。这种被人牵着鼻子的消耗战让汉朝军士很不适应,尤其是当时天气寒冷,北方的草原更是让中原士兵无法忍受。

前方的战士被游击战不断蚕食着生命和士气。在后方的刘邦也很着急,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找到匈奴人主力,并与之决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刘邦这焦急的心情正是冒顿单于需要的!

很快,刘邦就得到了一个传言,说单于就驻扎在不远的代谷,而且所部人员很少,自己随时可以带主力前去围剿之。

作为战场老人的刘邦当然不会轻信传言,他派出了大量的侦察兵去探听虚实。很快,前方的信息传递回来了——匈奴人的老营确实在代谷,而且全是老弱残兵。


但刘邦还是不放心,他又派刘敬(就是前面那位劝告刘邦迁都的娄敬)出使匈奴以探求对方的虚实。



刘敬回来向刘邦报告说:“两国开战,本应该向对手显示自己的强大实力以威慑对手。但我到匈奴方面去的时候,只看见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里面必定有诈。我建议不要去攻打匈奴。”

此时的刘邦,已经被消耗战折磨的不堪重负,再拖下去只能是等死,亦或者灰溜溜回家,他其实需要的是刘敬给的信心而不是意见。因此,听了刘敬的汇报,刘邦立刻发火骂道:“你小子就是我从齐国拿住的一个俘虏而已,靠着耍嘴皮子得到了点官职,现在竟然胡言乱语想阻挠我大军的前进!”随即把刘敬抓了起来,自己率领大军继续前进。

大汉的三十二万大军在刘邦的率领下很快来到边境重镇平城,并以此为前沿基地直接攻击单于老营。这次,刘邦要亲建功勋!他把汉军中的精锐骑兵调动起来,由自己亲自率领向单于驻地进发!

其实,暗中隐藏的冒顿一直在观察刘邦军团的动向。他一见刘邦的骑兵部队离开基地出发,便立即发动自己属下全部精兵四十万骑,对刘邦部队实施包抄分割!


在白登山,刘邦的骑兵部队被逮住了。茫茫大雪中,刘邦的骑兵部队又只携带少量物资,这一围就是七天。天寒地冻之下,汉军已经接近崩溃边缘,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绝望中的刘邦,还好有陈平。这次,陈平又使出了自己的专长——间谍外交。他成功的贿赂和说服了单于的阏氏。

阏氏对冒顿说:“单于啊,就算咱们俘获了刘邦,夺取了汉朝的土地。可这汉朝的土地我们也不会耕种啊。而且我听说,汉朝的君主也是有神灵保护的,对他逼的太狠恐怕神灵会怪罪呢!”

冒顿这个人是不会被女人蒙蔽的,但他是清醒的。眼下的局面,他也不好办。大汉方面的主力部队不断在包围圈外突击;王黄这些人的伪军在战场外只是观察而不参战,其动向不明;更重要的是,对土匪而言,杀了地主不如养着地主给自己提供长期饭票划算。因此,他决定给老婆个台阶和面子,打开包围圈,放走了刘邦。


得以幸免的刘邦撤兵回到广武后,先是立即赦免了刘敬,向他道歉说:“不好意思,我没有采用您的意见,这才被围困在平城。”随后给刘敬增加了二千户封地,并晋升为关内侯。刘邦的真诚和聪颖可见一斑。


经过了白登之战,刘邦真的开始发愁了,他开始清醒的认识到,对匈奴这个北方的强盗,自己没办法处理。首先,要速胜是不可能的。此时的匈奴在冒顿率领下统一了整个北方草原,势力已经不能和战国、秦末同日而语。再加上游牧民族习惯于打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面对这样的战术,在没有强悍骑兵的条件下,只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否则肯定是再一次的白登大败。

但另一面,稳扎稳打的持久战更不可能。秦朝的灭亡就是因为繁重的兵役徭役,而其中为驻守北方长城压制匈奴的兵役更是百姓头上的主要压力,再加上持久战所需要的后勤保障更需要抽取大量的民脂民膏才能供应。经过多年内战中原百姓已经困苦不堪,如果采取持久战那不是逼老百姓继续造反么?


可讨厌的是,匈奴这个强盗还不断的骚扰。白登之战后,匈奴麾下的各个大小部落开始持续侵扰汉朝北部边境,抢掠人民、牲畜以及各种物资。面对这样的情况,刘邦更加忧虑。虽说匈奴志不在于夺取自己的天下,但是总不能保护自己的人民,这个政府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无奈的刘邦只得再次找到匈奴问题专家刘敬咨询对策。刘敬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们因为多年的战事而疲惫不堪,不宜再消耗民力以武力去对付冒顿。但面对冒顿这样一个杀父夺位、靠暴力起家、甚至自己父亲的妻妾也都霸占的暴君,我们也没法用仁义去劝说他。我可以给您出个主意,既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能让他的子孙永远都做汉的臣属。不过我担心陛下您做不到。”


刘敬的话让刘邦很奇怪,他忙问:“到底如何做的?你赶紧说。”


刘敬回答说:“陛下您不是有个大公主吗?如果把女大公主嫁给冒顿为妻、再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会因为仰慕汉朝,而以公主为阏氏。这样公主生下儿子,肯定就是太子了。然后您再每年都用咱们汉朝多余而匈奴缺乏的物资去赠送给他们。借送礼物的机会,派人去匈奴宣传汉朝的礼仪和生活方式。这样,冒顿在世时,他是汉朝的女婿;他死后,您的外孙就成为匈奴单于。外孙敢和外祖父对抗吗?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废一兵一卒而让匈奴臣服。”——刘敬是提出和亲政策的第一人!

刘邦挺认可这个计划,但吕后坚决拒绝。老太太日夜哭泣道:“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能把她扔给匈奴!再说都答应把她嫁给张耳的儿子了,现在也不能反悔啊。”刘邦本来就有点妻管严,再加上吕后说的也有道理,最后也没有让大公主去匈奴。

大公主派不了,但是和亲的工作必须完成。刘邦便在刘氏家族里找来一名女子,称之为大公主,把她嫁给匈奴单于作妻子,同时派刘敬送亲并签署盟约。



从匈奴和亲归来后的刘敬向刘邦建议说:“我看到匈奴在黄河以南部控制的白羊、楼烦部落,其属地距离长安的只有七百里,轻骑兵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关中。现在的关中地区因为战争,地广人稀,应该充实人口才能有效抵御这个危险。秦末诸侯刚开始起事时,如果没有齐国的田氏,楚国昭、屈、景等家族的支持就根本不可能成功。现在陛下您在关中建都,却没有多少人民,而东部地区却有旧六国的强大氏族,如果东部发生什么事变,您就不好办了。我建议陛下把六国贵族的后人及地方豪强、名门大族都迁徙到关中居住,国家无事的时候可以靠他们防备匈奴;如果关东各地情况有变,也足以征集大军向东讨伐。这就是强干弱枝的办法。”


刘邦也同意了他这个意见,马上下令迁徙当年齐国、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强到关中地区。当然对这些西迁的大族也给予好田好房子来安顿,一共迁来十余万人。


小龙人说:和亲到底有没有用?历史证明想通过改变单于的血统而让匈奴归附是不现实的。但是和亲确实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边疆的和平,而且这个政策一直到东汉都在使用,为什么?送公主、昭君这样的女孩子和亲更多是形式上体现两国的亲密,真正保持和平的是送东西!匈奴只要东西,有人送又何必出去抢呢?其实和宋朝的澶渊之盟实质上是一眼的。司马光老先生不知道敢不敢对宋朝的基本国策大肆负面评论呢?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6-26 09:18:14 +0800 CST  
第五十八篇 重用礼仪

大汉朝建立后,刘邦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定制度、迁首都、封功臣、平叛乱、分封王侯、战匈奴。接下来他要完成对大汉朝未来长治久安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制定礼乐。


我们前面说过当年大秦统一天下后,始皇帝这个靠着法家学说实践完成了伟业的帝王,却大量的采取了儒家的礼法制度进行统治。可以说儒生们从孔老夫子时代就开始梦想的全国从国君开始自上而下重视礼乐的景象,竟然是由这个儒家最不屑的君王开始。这可以说是一种讽刺,但也是一种必然,毕竟儒家的礼乐文化最有利于统一大帝国的长治久安,而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就是秦。


刘邦一统天下后,一开始其实也没有认识到礼乐这个东西的重要性。草莽出身的汉高祖一坐上皇位就下令全部废除秦朝烦琐的礼仪,力求礼仪规则简单易行。但屁股决定脑袋,在帝位上坐了一段时间,刘邦就渐渐发现礼仪简化是不行的。


生活中就能找到简单的例子:功业大成之后,刘邦经常带着老兄弟们在宫殿里喝酒,这些粗人一喝酒就喝得酩酊大醉,有的人大声狂喊、有的甚至拔剑去砍宫殿的柱子。这种事情要是换做当年,刘邦肯定能融入氛围一起撒欢。可是现在地位不同了,说白了到刘邦现在这个地位,需要的就是尊重,而不是一起胡闹。


所以刘邦也开始对自己手下人这种随随便便的现象产生了反感。就在他不知如何解决是好的时候,大儒生叔孙通出现了。他并向刘邦建议说:“皇上,我知道您讨厌那班儒生,这些人打天下确实没有什么用,但可以利用他们保守成业坐天下。您要是同意,我现在就去征召鲁地(孔孟故里,这里儒生多)的儒生,和我的弟子一同制定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规范。”


刘邦一听这个建议头就大了,他虽然希望底下人守规矩,但自己却最害怕规矩,紧张的问:“这套东西该不会很麻烦吧?”叔孙通说:“您放心,三皇五帝的礼乐制度都不相同。礼制这个东西,是要根据时代、人情的变化而制定的。我会稍微采用一些古代礼制,把他们和秦朝的礼制结合起来就行。不会很麻烦。”有了这样的修正主义态度,刘邦才放心的说:“那你试着去做吧,但不要搞得太麻烦,至少要我能做得到。”


这位叔孙通是什么人呢?说起他可了不起,此人乃是秦末汉初有名的大儒生。后来汉代的礼仪规范基本上都是他制定的,也是后世很多儒家学者推崇的大人物。

但今天我们就揭揭他的底,看这位儒学宗师到底是什么货色。叔孙通先生一开始是跟着秦二世胡亥混的,大家不知道是否还记得当时陈胜举旗造反,二世皇帝却讳疾忌医,不愿意面对现实。有一次他召集一帮博士讨论这个问题,大家都说这个事情不能小看,一定要抓紧派大军前去平定。结果叔孙通先生一看二世皇帝脸色不对,他就说话了:“这些盗贼就是些小股土匪而已,现在天下有明君当朝、法令严格、四方百姓都安居乐业,怎么会有人造反呢?让当地司法干部处理就够了。”

这话说的既符合了胡亥的想法、也顺便拍了胡亥的马屁,立刻得到了二世的赏赐,而那帮说实话的人却都被抓了起来。但是叔孙通心清楚自己和皇帝都在扯淡,秦朝快完了,得赶紧跑。于是他找到了当时势力最大的造反势力——楚怀王,去那里靠自己的儒学造诣继续混饭吃。

但不久,项羽这人不讲道义,就把楚怀王给暗害了,我们这位叔孙通老先生没有学习自己的老师傅“孟子”舍生取义,反而又跟了项羽混饭吃。再往后,项羽也被打败了,他老先生就又跟了刘邦。人说吕布乃三姓家奴,叔孙先生的主人也不少。

回过来再说叔孙通制定礼仪。有了皇帝的支持,叔孙通就去鲁地招揽儒生,一共征召了三十人。当地有两个儒生却不认可他的为人、不肯听他的话前往长安,人家的解释是:“叔孙通你这个家伙,事奉了将近十个君主。都是依靠当面阿谀奉承来获得君主的欣赏和恩赐。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正从战乱的痛苦中恢复过来,这时候想要制礼作乐不现实。你要知道真正的礼乐,是要靠积累上百年的德政才能够孕育出来的。我们干不了您要做的事,您走吧,不要玷污了我们!”

对于讽刺和挖苦,叔孙通只是笑着说:“你们真是见识浅薄的腐儒啊,不懂得时势的发展变化!”也就不和他们多说,带着所征召的三十人西行入关。又邀请刘邦身边有学问的近臣和自己的弟子,共计一百多人,带着这些人找了块场地来演习礼仪。

练习了一个多月后,叔孙通请刘邦来欣赏,高祖皇帝看完他们的演练后非常满意,对他的付出表示认可。刘邦的认可标准也很有特色,他说:“这些东西看来我也能做到。”就命令群臣们照此规则进行练习。

公元前220年的冬天,大汉朝长乐宫落成,汉皇室和中枢行政机构正式搬迁落户到长安。为庆祝此事,诸侯、群臣都前来参加朝贺典礼。此次典礼在叔孙通的安排下,完全按照儒家的礼仪制度进行。

庆典中皇帝的行程威严、庄重;侍者和护军都肃穆、整齐;群臣和诸侯的行为都规范、严谨。流程中所有人站的位置、行动的顺序、甚至喝酒举杯的次数都是整齐划一、有严格的规范。整个典礼加上酒宴全程都没有大声喧哗、不合礼节的现象发生。

经过这次典礼,刘邦真正理解了礼乐的好处,他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身为皇帝的尊贵啊!”大喜之下便任命叔孙通为太常,常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先生自己得了好处也没有忘记一帮下属,当场又给手下们要了官职,把皇帝赏赐的五百金也都分给了手下儒生,这下更得到儒生们的好评了。

不过真正的有识之士还是很少有人认可叔孙通的,我一直认为王安石的一首诗对他和这件事情的评价最到位:“马上成功不喜文,叔孙绵蕞擅经纶。诸生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说起这次汉代礼仪规范的制定,其根源还要追溯到秦朝。相当年秦王朝统一了天下之后,收集六国的全部礼仪,但只是选择其中尊崇君主、卑抑臣下的内容保留下来。而叔孙通此次制定礼仪,大体上是以秦朝礼仪为基础只是稍作调整。从天子到大小官吏以及宫室、官名的名称,都基本上没做变动。可以说汉承秦制是全方位的,这些礼仪制度也不例外。

司马光对此评价说:礼乐的作用真是太大了!把它用到个人身上,行为就有了规范可以应对任何突发情况;把它用到家庭,家庭就能内外有别、和睦融洽;把它用到乡里,就能确认伦理、让风俗教化变的更好;把它用到国家,君臣就尊卑有序,统治就会稳定;把它用到天下,诸侯就会归顺,法纪就会被严格执行。但是这可不是仅仅用在宴会仪式之上的东西啊!以高祖刘邦的聪明,他能对陆贾的进言称赞、对叔孙通制定的礼仪惊叹。但是他之所以不能与夏、商、周三代君王的名声功业并列,就错在他不肯深入学习利益啊。如果他能得到大儒辅佐,与大儒一道用礼乐来治理天下,他的功业肯定会再进一步!也可惜叔孙通这个人器度太小!只取用礼制中微末无用的东西,借此求取宠幸,他的行为对于礼制的沦落要付责任!

扬雄对叔孙通的行为也曾指责说:“从前鲁地有大儒,但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有人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大儒呀?”回答道:“叔孙通打算制定君臣的礼仪,便到鲁地去征召儒生,请不来的那两个人堪称大儒。”又问道:“既然如此,那孔子到各国去应聘也是不对的了?”回答道: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执政。倘若放弃自己的立场来迁就他人,那制作出来的礼仪也是没有用的。”

小龙人说:为什么我说对于大一统国家,礼乐非常有用呢?前面我讲过集权郡县制的国家对比分封制国家的弱点就在于权力中心只有一个,而国家又太大。这样就造成政令的传达、执行滞后。在没有现代化信息传递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古代,中央很难对地方做到有效管理,而地方政府的权力又不是来自百姓,于是国家管不着、百姓不敢管,那这个地方政府不就无法无天了么?这个国家也肯定要乱了。

这个时候礼乐就有了作用,对地方政府而言,国家虽然很难事事监督你、管理你,但国家有礼制束缚着你的思想和行为。举个例子就能解释的更清楚:耶稣不让你搞基,在天主教世界里长大的孩子就觉得搞基是耻辱,万一他真的鬼迷心窍去搞基也不敢明目张胆,因为如果他公开出柜,那就会遭受万人唾弃无法立足。其实这就和中国礼法社会中对于仁义礼智信等信条的遵守是一个道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6-26 13:03:56 +0800 CST  

楼主:小龙人X

字数:305256

发表时间:2016-02-02 05: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8:27:52 +0800 CST

评论数: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