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资治通鉴》

第二十七篇 统一之路



今天要讲天下统一,秦的统一大业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呢?不是我们熟悉的东方六国,而是名义上秦国的宗主——周国。说起来大周朝采用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承包给各个贵族家族,自己也有直辖的土地和人民。经过东西周数百年的发展,周王室直辖的土地和人民已经由最大、最多、最强变成了最小、最少、最弱,而就是这么个一丢丢的小国家却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在最后一位君主周郝王的领导下也要奋起一把,和各诸侯国谋划着共同攻击秦国。可这个秦国哪里是讲礼法听话的国家啊,庄襄王立即派吕不韦统帅军队讨灭了东周,自此八百年周朝才算彻底消亡。

灭了老大之后秦国开始对东方六国展开灭国战争。首先是最弱小的韩国,面对危机韩国实在无力抵抗,只能使用间谍战术。韩国国君派遣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帮助兴修水利,开凿著名的郑国渠,想以此消耗秦国国力为自己争取缓冲的时间。虽然识破了诡计,但嬴政看的更长远,在他的支持下郑国完成了此项工程。这条水渠的修建使大量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土地,秦国的腹地关中地区因此更加富饶起来。

韩国虽然延长了几年生命,但到了公元前230年,仍然被灭掉。秦国在韩国的土地上设置颍川郡。就在韩国被灭的前一年还发生了一次灭国战争,楚王灭了鲁国,从此孔子老先生的故国也消失在历史中,可见按照孔子老先生那套治国方式没啥用啊。

第二个被灭的大国就是强悍的赵国。本来赵国还有李牧能抵抗一番,但是始皇帝按照李斯的建议采取的分化瓦解战术很有作用,促使赵王杀了李牧,从此赵国也再没有抵抗能力了。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军攻击赵军,很快攻陷邯郸并俘虏了赵国国君。赢政亲自驾临邯郸,将过去与他们母子俩有仇狠的人全部杀了。

灭赵之后秦将王翦并没有停止进攻,他领兵驻扎在中山,监视、威慑燕国。赵国的残余势力公子赵嘉统率宗族数百人逃往代地,自立为代王,出逃在外的赵国官员也纷纷归顺代王,和燕军一起驻扎在上谷和秦军对峙。

到了公元前226年冬季,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城,燕国国君和太子丹率精兵向东撤退,希望保住辽东地区,秦将李信领兵急追。代王赵嘉则送信给燕王,要他杀太子丹献给秦王,希望如此能让秦国网开一面。燕王还真的杀了太子丹。但嬴政才不管这些呢,得了人头却继续进攻,燕国只能苟延残喘。

在对燕国发起进攻的同时,秦将王贲开始进攻楚国。在连续攻陷十多座城后,嬴政向将军李信询问说:“我想彻底灭掉楚国,根据你的推测,需要出动多少人的军队?”李信说:“二十万人够了。”嬴政又询问老将王翦,王翦却说:“非得六十万人的大军不可。”嬴政私下琢磨:“看来王将军真是老了,怎么如此胆小啊!”便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进攻楚国。王翦一看不听自己的建议,于是称病辞职,返回故乡。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攻击魏国,引汴河的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到了三月,大梁城毁、魏王投降继而被杀、魏国灭亡。嬴政派人去通知魏国附属的安陵君说:“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换你的安陵国。”安陵君说:“大王您太好了,用大换小,我真是太幸运了。虽然如此,我这小国的土地是受封于魏国国君,我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交换!”嬴政赞许他奉守道义,便应允了他的请求。于是在秦国统一的天下过程中,就有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国中国,这倒有点类似二战时欧洲的瑞士。

这时秦国对楚国的灭国战争还在继续。秦将李信进攻平舆,蒙恬攻击寝,都大破楚军。继而李信又攻克了鄢郢,并率军西进,准备到城父与蒙恬的军队会合。但就在李信率军前进的路上,楚军一直尾随在后三天三夜不休息,然后突然发起袭击,一举击溃李信的军队,李信只得率残部逃回秦国。从此李信也就没有了驰骋疆场的机会,但他的后代仍然在军界独树一帜、威风凛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广。

得知了前方的失败,嬴政暴跳如雷,他亲自去频阳找到王翦,道歉说:“我没有采用将军你的计策,李信果然打败。现在你虽然有病,难道就真的忍心抛下我不管吗!”王翦推辞道:“我实在病得不能领兵打仗了。”嬴政着急说到:“别再这么说了!”王翦看君主都这么实在了,这才说:“如果一定要用我的话,非用六十万人的军队不可!”这时嬴政也没什么好说的,答道:“就听您的。”

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征伐楚国,秦王亲自送行到霸上。临走前王翦请求秦王赏赐他很多的良田美宅。秦王说:“您就出发吧,怎么还担心日后贫穷的事呀!”王翦答道:“身为将领,带兵打仗不容易,所以趁着大王现在正看重我,请求赏赐些物质利益,也好为子孙留下点产业啊。”嬴政听后大笑不止。

王翦率军进发的路上,又陆续派出五位使者向嬴政请求赏赐田地。身边有人说:“将军您总向大王要东西也太过分了吧!”王剪答道:“唉,你们不懂啊。咱们这位大王暴躁而且多猜忌,现在把国中的军队全部托付给我指挥,我要是不多求田宅为子孙攒下产业,以此表示坚决为大王效力。时间长了大王肯定对我有所怀疑啊。”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军取道陈抵达平舆。楚国人得知王翦率兵而来,便动员全国兵力抵抗秦军。王翦并没有直接对抗,而是下令坚守营寨不与楚军交锋。楚人多次到营前挑战,秦军却不为所动。不但不出战,王翦还每天让士兵好吃好喝的休息。

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就派人去打听:“军中的将士们都玩什么啊?”回答说:“军士们正在玩投石、跳跃的游戏。”王翦便说:“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作战了。”
此时的楚军却没有如此耐心,既然无法与秦军交锋,就挥师向东撤去。王翦看出破绽立即率军尾追,让军人全面发起攻击,大败楚军主力。一直追杀到蕲县之南,斩杀楚国大将项燕,楚军彻底溃败。王翦乘胜夺取了楚国的一些城市。转过年到了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最终俘获了楚国国君、灭掉楚国,在原来的楚地设置楚郡。

公元前222年,秦国再次大举兴兵,派王贲率兵进攻辽东,这一仗俘获了燕国国君姬喜、灭掉燕国。紧跟着王贲又率军攻代,俘获代王赵嘉,赵国剩下的残存实力也被消灭。

同时,王翦平定了楚国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降服南方百越各族的首领,设置了会稽郡。

经过短短几年的征战,中国地图上就只有东方齐国没有并入大秦版图了。齐国之所以能苟延残喘主要靠的还是自己优势的地理位置,他东靠大海,和秦国不接壤。所以秦国这边虽然不断的进攻韩、赵、魏、燕、楚等国,这五国也分别调兵自救对抗秦国,但齐王田建在位四十多年却未曾遭遇战乱。

有了这样好的地理位置、有着强大的军队,齐国却没有乘机配合五国抗秦,不得不怪一个人,就是齐王田健的母亲、齐国的太后。老太太毕竟妇人之见,竟然配合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和秦国交朋友。这样虽然短时间内给了齐国和平,但是五国一被消灭危险就来了。

面对危机,即墨大夫(即墨这个地方真了不起,当年田单就是凭这个地方收复齐国全境)闻讯进见齐王说:“咱们齐国国土方圆数千里、军队数百万。现在韩、赵、魏三国的官员、贵族都不愿接受秦国的统治,逃亡在阿城、甄城之间的有数百人。大王您将这些人收拢起来,交给他们军队,让他们回去收复韩、赵、魏三国的疆土。如此一来,就算是秦国的临晋关也可以归我们了。另外楚国的官员贵族们不愿接受秦国统治而逃匿的有数百人,大王您再将这些人聚集起来,交给他们军队,让他们去收复楚国原来的土地,如此一来,就算是武关也可以归我们了。按照这个趋势,齐国的威望得以树立、秦国甚至可被消灭,这可不止是保全咱们自己的国家而已啊!”但是齐王不接受这一大胆的建议。应该说这是当时齐国能选择的最好战略了,结果愚蠢的齐王彻底做了温水青蛙。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齐国,突然攻入都城临淄,齐国没有人敢于抵抗。秦国派人诱降齐王,约定封给他五百里的土地。齐王于是投降,但是秦国却又一次表现了自己不守信用的流氓本色,将他迁移到共地安置在树林之间,最终被饿死。

齐国人埋怨君王不早参与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却听信谗言导致国家灭亡,编歌谣唱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使齐王田健在松柏间饿死的原因是那些进谗言的宾客啊)以此来铭记齐王用人不当的错误。到这里,六国中的最后一个也被秦国灭掉,嬴政彻底完成了统一大业。

小龙人说:仔细研究战国七雄,会发现他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国家特征,这有点像现在的欧洲,每个国家文化、性格都很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国家文化也促成了诸子百家不同学派思想的产生,换句话说各家的思想不会凭空出现,而是有相应的社会基础。但统一之后思想也异化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21 21:26:02 +0800 CST  
第二十八篇 皇帝自我始


从今天开始战国的历史翻过去,我们开始讲大秦朝的故事。

话说大秦朝统一天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变!毕竟过去数千年我国的政治都是松散的分封,从来没有一个帝王权力如此之大、管辖地区如此之广、管辖人数如此之多、职业官僚体系如此之健全的帝国。随之而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改变以匹配这样一个新局面,而这些改变的内容从此将固定两千年!

首先变的是君主的称呼。嬴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超过了五帝的功业,于是改称号为“皇帝(三皇加五帝的才能都比不上我)”。皇帝下的命令也有了特殊的称呼“制”和“诏”,皇帝的自称为“朕”。嬴政随之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第一个“制”命:“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行为给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这怎么可以?从今以后,废除为帝王的谥号,不要叫某某帝了,我就是始皇帝,我家的后代就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皇帝,无穷尽地传下去。”

总有人说秦朝是标准的法家政治,可我们看嬴政的这些政策很明显是儒家那套——确立礼法规矩、维护君王权威,可惜只有他们秦朝的皇帝这么称呼自己,后来的王朝都还是使用谥号的。

其次是确定五行国运之说。想当初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齐国的邹衍(前面我们曾经说过的阴阳家鼻祖)研究创立了金、水、木、火、土终而复始的“五德转化”学说,这个学说简单点解释就是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五种元素“金水木火土”构成,而这五种元素之间相生相克、不断转化。看透了这个转化的实质就能发现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小的方面能预测人和事情的命运、大的方面就能看出国家的兴衰。

到了始皇帝统一天下后,齐国当地的文化人就将此说奏报给始皇帝,很幸运的得到了皇帝的欣赏和采纳,并被要求做进一步分析。分析的结果认为周朝是火德(周王朝崇尚红色),秦取代周,取水克火的道理秦正好应是水德。于是下令更改历法,规定新年从十月初一开始;调整全国人民生活,要求所有衣服和旗帜都改为黑色;计数以六为一个单位。

这个五行国运学说对后世影响极深,华夏大地上各个朝代、国家都希望通过此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也确实都能说出点道理。比如朱元璋是红巾军出身(尚红色,红色属火)、发起于南方(南方丙丁火,也属火)、又自称延续的宋朝(宋是火德)国运,所以大明朝自称火德,大臣们都穿红。之后的清朝来自北方(北方属水)、水又克火,所以自称水德,我们看清宫剧大臣们也都尚黑,穿的深颜色衣服。后来的历史乱了些,但基本可以说是袁世凯取代了大清(新朝代第一位总统嘛,也逼迫清帝退位),本来袁家祖先袁绍他们都说自己是轩辕之后该属土德,袁总统本身叫项城也是属土的名字,该是土德为对,可手下的糊涂蛋偏给定了个火德,这土能可水、火哪里能代水呢?结果袁大皇帝几天就完了。接下来的蒋总统北伐成功虽可说开辟新朝代,但大家都是中华民国,所以说是土生出来的金德,不能说是克土的木德,所以蒋氏民国用金德是有道理的,我们看国民党军官都穿黄色军服就这个道理原因。至于后来我朝嘛,火克金,又举国红旗、红袖标、红领章,那当然是火德了。只是建都北京,此地原是海龙王所有,朱棣才修成一个八臂那吒城来镇水龙,我朝为了压制水龙、防止破坏火德就在北京城调整了风水,而且领袖也都有水才做的稳,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


第三是全国实行郡县制。对于如此庞大国度的管理,秦朝中央一开始也有犹豫,丞相王绾就建议说:“燕、齐、楚三国的土地都太远了,不在那里设王统治的话,恐怕不好管。因此请分封诸位皇子到那里为王。”

始皇帝将这一建议交给大臣们评议。时任廷尉的李斯反对道:“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同族子弟非常多,他们的后代逐步彼此疏远、到最后如同仇敌般互相攻击,周天子也无法制止。现在好不容易全国统一,都划分为郡和县;对于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国家统一征收的赋税给予赏赐。这样即方便控制也使天下人对朝廷不怀二心,这才是安定国家的长远方法。分封诸侯恐怕不合适。”

最后始皇拍板:“天下人都吃尽了无休止的战争之苦,这些混战都是有诸侯王存在的缘故。今日依赖祖先的在天之灵,我统一了天下,如果分封建国不就是自己招引战争么?李斯说的对。”于是下令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分别主管政治、军事、司法。李斯和始皇帝看到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而没有看到眼前的问题,结果秦朝转瞬灭亡,后来的汉朝就接受了教训。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22 21:27:53 +0800 CST  
第四就是想办法把全国人民纳入统一管理系统。先是下令收缴全国所有的兵器并运送到咸阳,全都给融掉,铸成大钟以及十二个铜人,各重千石,放在宫庭中展示,这也算古代版的禁枪运动了。同时统一法令制度和度量衡。将全国各地有钱有势有能力的十二万户迁徙到咸阳,方便统治。最后始皇帝又做了一个决定,让天下所有的百姓上报自己的土地数量,这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次土地普查,为什么要查?税收不留死角而已。

完成了这些工作,始皇帝觉得自己的江山已经稳固,便开始出巡。他要看看自己建立起来的举世无双大的庞大帝国和万里江山。他先是向西、向北出巡陇西、北地,简单的看过了大后方就回到咸阳。

走完西北地区,始皇帝接下来就要重点巡防自己新近收获的东部土地。先是跑到了齐鲁故地,在当地召集了七十多名儒生,一起到泰山脚下商议祭祀天地的封禅之事。

儒生们就是研究礼仪的,现在有了给皇帝效力的机会都摩拳擦掌。但是大家各说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很不相同,根本谈不出一个结果。始皇帝一看这些人夸夸奇谈,根本办不成事情,因此更不愿意用儒生。干脆自己安排祭祀的礼仪,据说此次祭祀采用秦国古时在雍城祭祀上帝的形式,但具体怎样封土埋藏却全都保密,没有人记载。

泰山封禅之后,始皇帝在山东各地继续巡视。先向东走访沿海各地,祭拜名山大川及八神。然后往南登琅邪山,在那里玩的很高兴逗留了三个月,并建造琅邪台,立石碑为自己歌功颂德颂德。

前面我说过,因为齐鲁大地经济、文化发达,很多读书人开始研究神奇、玄妙的东西,这次始皇帝到了山东也受到很大影响。说起这门神仙学说,最开始是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他们研究出来的,可是却在齐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此中原因也简单——齐国读书人多,有研究神仙学说的土壤。像齐威王、宣王也都崇信这些学说,他们不断派人到海上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据说这三仙山都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之所以没有人到过,是因为凡人只要到那里就会被风把船吹走。不过据说还是有人到过这三山的,使人成仙和不死的药都在那里。

始皇帝在山东沿海地区寻访时,像齐国人徐福这样的方士就向始皇帝上书,请求准许率领童男童女到海上找神山。始皇对长生很感兴趣,于是派遣徐福征发数千名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船在海上因为风势不顺而返航,不过徐福狡辩说:“虽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始皇帝竟然也相信了这个屁话。

始皇帝走完了东部路线,回咸阳短暂休息后又开始了南巡计划。这次南巡经过彭城时,始皇帝举行斋戒,想要打捞沉没在泗水中的周鼎(问鼎中原的那个鼎,据说得到九鼎的人就能得到天下),但让数千人下水去找都毫无所得。

之后又向西南渡过淮水,到达衡山、南郡;再坐船到达湘山祠。正好赶上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水。始皇就问博士说:“这个湘君很厉害啊,他是什么神仙?”博士回答:“我听说她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妻子,死后葬在这里。”听说一个女鬼让自己难看,始皇大怒,马上下令三千名罪犯将湘山的树木砍伐殆尽,然后从南郡经武关返回咸阳。

这几次出巡中始皇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他此时自信心爆棚、极端膨胀的状态。同时,吃金穿银、号令天下的他还能有什么人生目标?也只能是长生不老或者成为能力更大的神仙了。这也可以理解为啥后世那么多有识之士都疯狂的想当神仙。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23 21:21:30 +0800 CST  
可是,不管始皇帝多么自信,有一点他不能改变,那就是六国贵族后人们对他的愤怒和仇恨。第一位发起复仇行动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战略大师——张良。张良家可是韩国大贵族,他的父亲、祖父曾经做过五代的韩国相,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族也顺势垮掉,不甘心的他散尽所有家产要为韩国报仇。

始皇帝在东方出巡时,路过博浪沙这个地方,张良让大力士手持铁锤袭击始皇,但却误中副车。始皇大惊失色,想抓刺客却未能成功,于是下令全国进行大搜捕。一起复仇事件就让始皇帝大惊失色,因为他从中看到了未来无数起对秦的复仇。

始皇帝的出巡还阴差阳错的带来了疆土扩充。走到到碣石的时候,始皇帝派燕国人卢生去求访仙人。卢生这小子寻仙后归来,抄录了一本叫做《录图书》的预言书上的谶语,上写:“亡秦者胡也。”不知道这个“胡”是什么意思,始皇就怀疑上了北方的胡人,便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向北征伐匈奴。

蒙恬率军驱逐匈奴人,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并设置四十四个县。接着凭借地形修建长城,联系了燕、赵、秦过去的长城一共绵延一万多里。随后又领兵渡过黄河,占据阳山,继续向北推进。秦国军队在北方边陲屯宿十余年,蒙恬常驻上郡指挥军队,威震匈奴。

在北方扩张,嬴政也没有忘记南方。为真正统一全国,始皇帝征召那些曾经逃亡的人、入赘人家的男子、商人入伍当兵。用这支半奴隶军团夺取南越的陆梁地区,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等郡;并将五十万有小罪的人流放到五岭戍边,与南越的本地人杂居一处,加强对这些地方的控制。

除了军事扩张需要征发人力,始皇帝建立的庞大工程也需要巨大的人力资源。他认为都城咸阳的人口多、而宫殿小,便在渭南上林苑中建筑宫殿。先修庞大的阿房宫、再造宏伟的骊山陵墓。为了这些工程所征发的遭受宫刑和其他徒刑的囚犯就有七十万人。

始皇帝的赫赫霸业和南征北讨都需要人,为弥补军事和工程上的人员短缺,秦王朝命令地方上的小吏都要带人去长城或者南越劳作,这个政策看起来不起眼,但却直接逼陈胜、刘邦等人造反,掀起了推翻秦朝的风暴。这点倒是和明朝关掉所有驿站引起李自成造反有点像。

小龙人说:统一的王朝到底是好是坏,仁者见仁。不统一就没有实力开拓疆土、建造伟大建筑;可是统一后的国君开疆拓土、兴建伟大建筑的基础是可以毫无顾忌的调动全国力量,在这样的地方百姓还是人么?完全是工具!让你干啥就得干啥、让你到哪里就得到哪里。每次听到愤青追忆向往秦皇汉武的时候,我总要把这些史事搬出来和他们掰扯掰扯,你真的愿意如此生活么?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25 21:54:48 +0800 CST  
第三十篇 祖龙归天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嬴政的功业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嬴政的权势放眼全世界历史,也没几个人比得上。但是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后就该坠落了,嬴政也无法长生不老、逃出自然的规律。

和很多名人一样,嬴政的去世上天也显示了异象,这一年有一块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便在石上刻字说:“始皇死而地分。”嬴政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愤怒,立即派御史对当地百姓逐个查问,但没人承认。按说这不是个太大的事情,但独裁制度下的君主或者伟人,在人生最后的岁月中总有太多的被迫害妄想症,有着极脆弱的心思,嬴政也不例外。他残忍的下令将住在陨石附近的百姓全都处死,并焚化了那块石头。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始皇帝决定再次出巡,此次出巡的方向就是帝国最遥远的末梢神经、也就是最容易管辖出纰漏的地方——楚国故地。这次出巡由左丞相李斯陪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而二十多个儿子中,他也带走了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一起出巡。

这次走访的最后一站就是吴越故地,在浙江走访结束后,按照行程计划,始皇帝一行要经过吴地,再渡过长江返回中原。可就在横渡长江的时候出事了,原来在船上嬴政看见一条大鱼,他觉得有趣,弯弓搭箭就将鱼射杀。结果过了长江便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按照五德国运的说法,大秦是水德,巨鱼乃水中灵物怎好射杀?此事冥冥中似乎有天意。

病倒之后的嬴政特别厌恶别人谈论死这个字,因此群臣中也没有人敢提关于他归天之后的后事安排。但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嬴政自己也知道要为帝国的未来着想了。他命令时任中车府令、同时掌管玉玺的赵高(按照大明朝就是掌印太监嘛)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让他赶快回来参加丧事,并把嬴政的尸体运到到咸阳安葬。把丧事交给扶苏处理,其实意思已经很明确,就是让他回来接班。

如果事情如此发展下去,可能大秦朝还不会那么快瓦解。但这个诏书封好后,却没有发出,而是被赵高偷偷扣下。很快,嬴政就在沙丘行宫驾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就这样带着未尽的心愿离开了人世。

皇帝不在了,作为丞相,李斯就自然要担起责任了。此时的他最担心的就是因皇帝没有在都城病逝,没有正式发布继承人计划,造成各位皇子、大臣争皇位而国家动乱。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可供后世所有独裁政府学习的办法,那就是就秘不发丧。李斯将始皇帝的棺材停放在凉车之中,由其生前最宠信的宦官陪乘。每到一个地方,皇帝吃饭、百官奏报等事务都和过去一样,只是由这个宦官在车中接受并批复。此事只有胡亥、赵高以及受宠幸的五六个宦官知道。

另一面,赵高冒着生命危险扣住了传位诏书,现在要发挥作用了。他找到胡亥,告诉了自己的计划,让胡亥伪造始皇遗诏,其内容是杀掉扶苏、立胡亥自己为太子,接受帝位。这个事情对胡亥来说,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而且赚的就是整个天下,他当然同意了。

但赵高知道,现在的代理当家人是李斯,这件事如果不与李斯合谋,是肯定难以成功的。于是他找到李斯,敞开的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玉玺都在胡亥那里,现在立太子之事就是咱们俩的一句话啊。你看怎么办呢?”李斯不傻,他知道做这买卖,赢了自己也不过是目前的丞相位置,可输了就连命都没了,何必为了你赵高和胡亥冒风险呢,于是他回答说:“这可是亡国的话呀!咱们为人臣的,可不敢做这样的事情!”

赵高看着李斯冷笑道:“你自己评估一下,你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哪一点比得上蒙恬?”这句没头没尾的话把李斯也问楞了,他回答说:“那我都比不上人家蒙恬。”赵高又说:“既然如此,只要扶苏即位,必定重用蒙恬,甚至让他代替你为丞相啊,您最终肯定什么都得不到!反过来,胡亥为人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的,只有他当皇帝,你的荣华富贵也才能够继续。我希望您还是慎重地考虑一下!”

李斯是个典型的以利益为导向的法家人物。他深刻明白蒙恬的能力和扶苏对其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人家蒙家树大根深,是老秦人中的老贵族;而自己呢,只是个没根基的山东士子。所以赵高的分析是对的!要保富贵就要冒险!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和天下命运的决定——和赵高结盟。

赵高、胡亥、李斯三角同盟立即篡改了始皇的诏书,诈称始皇帝立胡亥为太子;而且在诏书中指责扶苏,说他多年来在边境地区不能建功立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而且扶苏还数次上书诽谤皇帝,抱怨自己一直做监军,想返回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不但不纠正扶苏的过失,还参与扶苏的不轨图谋。因为这些网罗的罪行,命令他们两人立即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

其实害死扶苏这个事情就解决了,为什么要捎带着一定害死蒙恬呢,这里面还有赵高的个人恩怨。赵高过去曾经犯下大罪,由蒙恬的哥哥蒙毅负责查处,蒙毅这个人刚正不阿,落实罪行后就把赵高判了死刑。后来还是始皇帝亲自下令才赦免了他。但仇恨的火苗已经在赵高心底燃起。

不过对付蒙恬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三角同盟惧怕蒙氏家族的势力。要知道,想当年,就连始皇帝都非常尊重、信任蒙氏家族的两兄弟。我记得成龙拍的《神话》里他演的那位秦国大将也姓蒙,蒙家可是秦王朝的重要支柱。而蒙氏兄弟俩更是国之栋梁,其中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整个秦王朝,没有人敢和他们兄弟一争高低的。反过来看三角同盟,赵高就是个太监,李斯没根基,胡亥就是个孩子,看着蒙家还真是心虚。大家都明白,如果不趁机收拾掉蒙家兄弟,以后自己也肯定没好果子吃。

于是在北方对抗匈奴的前线上,扶苏和蒙恬就接到了这份伪造的诏书。扶苏多少有些迂腐,知道父亲死了,悲痛之余,哭泣着进入内室就打算自杀;蒙恬却阻拦他说:“陛下生前从来没有确立谁是太子。现在他派我率领三十万军队镇守边陲,令您担任监军,这是事关天下的重任。仅凭一个使者前来传书我们就自杀,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怎么知道其中不是有诈呢?我建议咱们再证实一下,然后去死也不晚呀。”

按说蒙恬这个话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扶苏一开始也接受了蒙恬的建议。可送诏书的使者不敢懈怠,他不断催促扶苏,说儿子怎么能不听逝去君父的命令呢?这么劝下去,扶苏的迂腐劲儿又上来了,他对蒙恬说:“父亲让儿子死,哪里还能去复查啊!”随即自杀。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29 21:15:16 +0800 CST  
蒙恬是久经风雨的老政治家,他坚决不肯自杀,此时大秦强权政治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虽然你蒙恬统领军队,但君主的旨意最大,下面的副将立即转向,使者一个命令,就把蒙恬给抓了起来带回都城。

逼死了扶苏、抓住了蒙恬,赵高还不满意。这时正赶上蒙毅代替始皇外出祭奠山川返回,赵高便对胡亥说:“先皇早就想让你当太子了,可是蒙毅一直阻止他。不如把蒙毅杀掉算了!”于是胡亥又下令逮捕了蒙毅。

这边抢夺政权腥风血雨,那边一代独裁政治的强人却死不瞑目。当时是夏天,始皇帝的尸体已经开始发臭,胡亥等人便安排在车上装载一石鲍鱼,借鲍鱼的臭味混淆尸体的气味。就这样,在臭气和血腥气中,大队人马返回咸阳、始皇发丧、胡亥继承帝位。

同年九月,将始皇安葬在用无数劳工生命换来的骊山墓地。这座陵墓中装满了奇珍异宝,还下令工匠制作带有机关的弓弩,防范盗墓者。墓中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墓室中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大独裁者死后还要人命,当时后宫未生子女的嫔妃全部陪葬;而为怕工匠们将墓中的秘密泄露出去,这些匠人也都被封闭在墓穴中为始皇殉葬。

始皇帝嬴政的一生是功勋的一生,他统一六国、建立帝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化、统一一切,正因为他的统一才有了现在统一中国的雏形。嬴政的一生又是残酷的一生,他杀伐果断,但残暴任性、睚眦必报,在他手下或者因为战争或者因为刑罚、或者被累死还是或者被逼死,消失的生命数不可数。嬴政的一生还是聪颖和愚蠢并存的一生,年轻时能够冷静对待郑国的间谍行为和嫪毐的叛乱行为,老年却被赵高还有一帮术士耍的团团转,政治家年老后的愚蠢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嬴政的一生更是悲哀的一生,为自己的归天,他修建了浩大的骊山陵墓,结果由此引发的劳役灾难却带来了秦王朝的灭亡,到最后雄伟的骊山陵墓也被项羽一把火烧成了灰烬。回到人生的原点,始皇帝得到了一切也丢失了所有。

登基之后的二世皇帝胡亥听信赵高的谗言,一直想把蒙氏兄弟二人除掉。他哥哥的儿子子婴规劝说:“过去赵王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杀前代忠臣而用后胜,最终都亡了国。前世之鉴、后世之师,蒙恬兄弟是秦国的重臣,陛下您现在却打算把他们全杀掉。像这样诛杀忠臣,在内会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会使将士们心散啊!”但是二世不听从劝告,先杀蒙毅、再杀蒙恬。蒙恬临死时说:“我们蒙家自我先人起,在秦国建立功业已经三代了。如今我领兵三十万,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反叛。可是我还是要守信义,因为我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也不敢忘先帝的恩德啊!”于是服毒自杀。

对此,扬雄在《法言》评论说:有人问:“蒙恬忠心却被杀掉,忠心有什么用呢?”回答说:“开山填谷修筑长城,用处不大而死的人很多,蒙恬的忠诚没用。”

司马光则评论说:秦始皇荼毒天下,蒙恬甘受他的驱使,可见蒙恬不够仁义。但是蒙恬明白为人臣子所应守的道义,虽然没有罪而被处死,仍能够宁死而不生二心,故而这也是很值得称道的了。

小龙人说:仁和孝矛盾时该选择谁?对扶苏而言,他选择了“孝”而自杀,可这样一来天下落入胡亥、赵高手中,从此天下荼毒。继而纷争四起,不知惨死多少无辜性命,他放弃“仁”的代价真大啊。“忠”和“仁”矛盾时该选择谁?对于蒙恬而言,他选择了“忠”,放任了同样的后果,他放弃了“仁”的代价也很大啊。这样选择对么?仁义忠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啊。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29 21:15:51 +0800 CST  
第三十一篇 二世乱秦



看过美剧《权力的游戏》的朋友一定对其中一个人物深恶痛绝,那就是小国王乔佛里。还记得他突然死去那集,那个开心啊!回过头静下来想想,一个半大孩子怎么这么招人恨呢?愚蠢、残酷两大特征而已。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主人公——小皇帝秦二世胡亥,其实就颇有和乔佛里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同样有一个强悍的父亲、同样娇生惯养长大、同样没有任何准备就突然上位了、同样上位后大权旁落,结果就是同样的愚蠢、残酷、招人恨。

我们这位大秦帝国的二世皇帝,登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正名,他要向天下宣告,自己掌握着统治天下的道统。而正名的最好方式就是向父亲学习——出巡,看看自己统治的壮丽江山。这次出巡也是胡亥小皇帝最后一次离开咸阳城了,从此之后他就开始全心享受皇帝奢靡的生活,一直到悲惨的死去。

出去巡游了一圈,完成了自己作为皇帝的任务,回到咸阳城的二世就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玩乐了。他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赵高商量说:“老赵啊,你说这人生在世也就这么多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是不像我父亲那样,还相信什么长生不老的。现在我已经统治天下、富有四海了,要我说,就得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只要我喜欢的都能够享受。这样舒服的生活一直到死,你看我的想法怎么样?”

赵高当然配合这位活宝了,但他有更深的目的,他说:“您说的是啊!要说享尽天下荣华富贵、随心所欲的娱乐,这个事情只有贤德的君主可以做,昏庸的君主却不可以做。您肯定是贤德的君主啊,所以做这个没有问题。但话虽然如此说,有些事情您却必须完成,否则肯定玩不痛快啊。”

胡亥忙问是什么事情,赵高回答说:“你想想看,当年在沙丘,我们几个人联合起来假造,遗诏夺权的这个事情,其实其他的公子和大臣们都有所怀疑。这个事情小看不得啊,公子们都是您的哥哥,大臣们又都是先帝所安派的老臣,他们势力都很大。现在您又刚刚即位,我估计公子和大臣们恐怕都不服,很可能会制造事变。就眼下这个局面,我赵高一个小人物一想到都怕的要命、生怕不得好死,陛下您哪里就敢放心的享乐呀!”

胡亥一听这个话也觉得有道理,就问道:“那怎么解决这些人呢?”赵高回答到:“要我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杀”!陛下,您首先应该把法律进一步严格起来,让这些人犯点小错误就被处死;然后在官员中实行联坐的制度,如此一来一个人犯错误就能揪出一大帮人再干掉。这样就可以将老大臣和皇族中有威胁的人都消灭干净。把老人肃清后,您再提拔新人,让那些原来贫穷的人富裕起来、让那些原来卑贱的人高贵起来,这些新人就会对你忠心耿耿、成为您的亲信。当我们大秦的党政军老臣都被清除出去,陛下您自己的亲信接班。这样一来,还怕什么啊?这么做,陛下您就可以高枕无忧、纵情享乐了。”

对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二世皇帝也很认可,下定决心他便立即开始了“打苍蝇、打老虎”的大规模反腐行动了。首先把本来就很残酷、严苛的秦朝法律修改的更为严苛。而在执行上,只要大臣和各位公子犯了罪,就全部交给赵高惩处。赵高这位反腐精英也真够狠的,对这些老臣、贵族一概杀戮。甚至有十二位皇子在咸阳被斩首示众、十名公主也被杀,他们的财产也全部充公,支援了国家建设。为这种大规模整理官场的行为,而受牵连的人更是数不可胜数。

在这里我们还要多说一句,虽然赵高狡猾、胡亥愚蠢残酷才有了这样的做法,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使用新人代替老臣也是很多君主上台后的通常政治措施。至于说打击贵族势力,提拔平民干部以强化自己的独裁统治,更是很多著名圣君的专利。胡亥的错误在于手段过于残酷,以至于动摇了秦朝贵族统治的根基;自己也没提拔出什么像样的新人。到后来对付叛乱者都无人可用,堂堂威武大秦只能靠章邯这样一个人物来做主战将军。

有几个例子表现了当时秦朝贵族的凄惨境遇。宗室中有一位公子将闾,他和自己的兄弟三人一起被囚禁在内宫,等候审判。二世派人去斥责将闾说:“你不尽臣子的职责,罪该处死!马上执行吧!”将闾说:“朝廷上每次有大型活动的任务,我从不敢不听安排;在上朝的位次上,我也从不敢超越本分;皇上问我事情,我从没有言辞失当说过错话。您说我哪里有不尽臣子职责啊?您能不能告诉具体罪行再让我去死!”使臣回答说:“我没义务和你废话,我只奉诏行事!”将闾看到这种毫无道理的审判又能如何呢?只能仰天大呼三声“天”,又大喊:“我没有罪!”兄弟三人都痛哭流涕,随即拔剑自杀。

还有另外一位公子高看到这个情况,估计自己也没救了就打算逃亡,但又害怕自己跑会连累了族人,干脆上书二世皇帝说:“先帝没得病的时候,入宫就赐给我饮食、出宫便赐给我乘车。先帝把自己的衣服、宝马,也都赏赐给我。先帝对我这么好,我本应跟随先帝去死啊。唉,我这样作为儿子便是不孝、作为臣子便是不忠。不忠不孝的人没有资格生活在世上。因此我请求随先帝去死,一同葬在骊山脚下。希望陛下可怜我,同意我的请求。”看到有人主动要死,二世高兴异常,随即允准了公子高的请求,并赐给他十万钱作为安葬费让他赶紧去死。

在这种高压统治下,王族和大臣们都被杀怕了,贵族阶层彻底没有人能威胁二世的统治了。至此,二世皇帝知道自己可以敞开折腾了。他首先就是下令重修阿房宫。本来阿房宫在始皇帝的时候已经修的非常华丽、堂皇了,现在二世皇帝还不满意,要更漂亮!

为完成这巨大的工程,秦政府从各地又征发了大量民工到咸阳做苦力。为了管理这些苦力、也为了加强首都的防卫,二世皇帝又征调了五万名壮丁到咸阳驻防。这一来,又是民工、又是战士,一下子把咸阳城都装满了。城里面突然增加了这么多的人口,再加上工程和驻军需要配备的牛马,消耗的粮食很多,一时间就连富饶的关中地区都已经难以支持了。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二世又下令由全国各个郡县调拨粮食送到都城。要知道,当时的交通非常不便利,不要说飞机、轮船、火车、汽车,就是靠两条腿来量,很多地方都没路可走。这些运送粮食的民夫从全国各地赶来,面对着千难万险,往往踏上的就是一条不归路。更过分的是为了保证运送粮食的数量,二世皇帝严格规定押运粮食的民夫都必须自带口粮,不得动用运送的粮草;同时还下令粮食只能送到咸阳城,其他任何地方政府都不可以动用。我们想一想,送粮的民夫可能本来都吃不上饭,现在却要自己准备干粮去送皇粮,路上偷吃还要犯罪,这么压迫,老百姓不造反怎么办啊?

秦王朝统治的缺陷在于动用民力过甚,始皇帝在位的时候靠着国家强悍的军事实力和自己的努力还能勉强控制住局面。偏偏我们这位宝贝胡亥上位后,却变本加厉的动用民力,修长城、修宫殿、运粮食。如果说在始皇帝的时候老百姓被当作劳改奴隶,现在根本就是被当成没有思想的工具,完全不顾他们的死活,如何能不造反啊?更为关键的是胡亥动摇了大秦的根基,秦的独裁靠的是力量,现在最忠心的皇族被杀完了、最能干的老臣被换光了,还如何强力控制这些奴隶呢?亡国也就在眼前了。

小龙人说:大秦之所以能成功统一六国,我一直认为君主的持续英明是重要因素,从孝公开始到惠文王、昭襄王都是有为君主,即使不靠谱的秦武王、短命的异人庄襄王也至少没犯过错误。反观其他六国,都出现过英明君主,但是往往第二代开始就毁坏基业。现在怎么一旦统一就出现二世皇帝这么个怪物呢?只能说偶然,看看本来要继位的扶苏,说不定他当皇帝还真就没有未来大汉朝什么事情了。也算是气数使然吧。

关于继承人,我们再看后面的历史。刘邦安排的接班人软弱无能、刘备安排的接班人只会吃喝玩乐、司马炎安排的接班人痴傻呆腻、杨坚安排的接班人自大狂妄、李世民安排的接班人妻管严怕老婆、朱元璋安排的接班人胆小无能。当然也有好的例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雄伟霸气的开国君主,总会安排奇葩的接班人。这个我们没办法做科学解释,只能估计是在强势的父亲阴影之下,孩子总难正常、良好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一直认为,作为外来的统治者,大清朝做的就非常好。看现有的资料,皇子刚出生就送出皇宫抚养,远离母亲的柔情照顾、父亲的强悍保护,再加上对皇子严格的教育。客观的说,人家清朝的皇帝还有皇子都非常出色。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9-03 14:14:34 +0800 CST  
第三十二篇 群雄并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煽动力的造反宣言!经过了始皇帝和他儿子一起的努力,秦朝大劳改营的奴隶们开始以死抗争了。压抑已久的愤怒像火山爆发一般不可阻挡,在中国大地上一时群雄并起、烽烟四起!

第一个起来反抗的就是陈胜。就在秦二世登基的同一年秋天,陈胜和吴广在蕲县大泽乡聚众造反了。

当时秦朝政府不断的兴修大型工程和开展拓边战争,这一年有一小队江苏的老百姓被征发到北方的渔阳(也就是现在北京附近)去戍守匈奴。陈胜和吴广就是这队戍边战士的小负责人,他们同乡九百人的队伍在去往渔阳的途中屯驻在蓟县大泽乡。不幸的是赶上了连绵大雨,道路泥泞无法继续前进。

陈胜和吴广合计下来,感觉自己这帮人无论如何也来不及赶到渔阳了。而按照秦朝法律,延误戍守时间的一律要处斩。想想反正是个死,哥俩一咬牙就下了狠心,先是杀掉押送他们的秦朝将尉,然后召集通行的老乡发表了独立宣言:“咱们误了戍期,按律都当被杀头。就算朝廷开恩不杀我们,这长久在外戍边,十之六七也要累死。横竖都是个死,壮士不死则已、要死就做大事!王侯将相难道他妈的就是天生的嘛?”

这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让众人全都热血沸腾、振臂响应,勇敢的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业中。

做事业必须有高远的目标感,陈胜、吴广从起义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只定位成小股土匪,而是要推翻朝廷的义军!所以他们要树立自己的政治旗帜,这哥俩自称是受秦朝太子扶苏和故楚国大将项燕的领导,革命目标是恢复曾经的霸主——楚国。这扶苏和项燕要是真活着,恐怕得先打起来,怎么会一起抗秦呢?可见有时候发动百姓不一定需要什么理性逻辑。

有了旗号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开始了他们的征战历程。起义军先攻陷最近的城镇——大泽乡,接着一边扩军、一边向县城蕲进攻。夺取蓟后整顿人马,他们又命令新战友葛婴分兵出击,攻取蓟县以东的城市。

起义军主力则在陈胜和吴广的率领下沿路招收人马、向南进攻。等进攻到“陈”这个地方时,全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陈地的郡守和郡尉都吓跑了,留守的郡丞很快也战死。陈胜于是占领“陈”,并以此地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有了反秦基地,一时间各路英才都汇集到大楚国麾下。率先追随陈胜造反大旗的英雄是一对好朋友、好兄弟,但可悲的是他们后来成为了生死仇人,这两个人就是张耳和陈馀。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小龙人爱读书”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9-16 10:15:22 +0800 CST  
因为他们两个在后面的故事中是重要人物,这里简单介绍下他们的背景。此二人都是魏国人,世出大族、又英武多才,因此秦国灭魏时便想重金征求他们为新政府效力。无奈张耳、陈馀不接受秦的新政权,于是改名换姓,一起逃到了“陈”,哥俩靠着看守城墙大门来糊口。

在做当地保安的时候,有一次他们的顶头上司因陈馀的小过失,而拿鞭子抽他。陈馀受不了这种耻辱就想和那官吏拼命,张耳则在底下踩他的脚,让他接受鞭打。等那小官离开后,张耳将陈馀拉到一旁数落他说:“当初我是怎么说的,难道你忘记了么?我们有更大的梦想!遇上一点小小的侮辱,就跟一个小官吏拼命?值得么?”

冷静下来的陈馀知道自己要为更大的理想而活着,为此向张耳道歉。这次张耳救了陈馀一命,以后他却要了陈馀的性命,冥冥之中似有注定啊。

现在反秦的义军攻占陈地,张耳、陈馀也觉得自己春天来了,便主动去求见陈胜,希望能参与抗击暴秦的行动。陈胜早就听说他俩的名声,故而非常高兴,立即留下予以重用。正赶上此时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联合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咨询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而今您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如果您才到达陈地就要称王,这不是说明您有私心嘛。我们建议您不要着急称王,而是尽早率军向西进攻,直捣秦王朝老巢。同时派人去寻找、扶植六国国君的后裔,用这种方式替自己培养帮手、为秦王朝增加敌人。如果这些人一起起事,我们的势头就大了,到那时,我们铲除残暴的秦王朝,同时号令各诸侯国。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得到一个陈县就称王,显得目标就太小了吧。”

要说这番话可算是真知灼见,可惜陈胜还是典型的小农阶级小富即安的思想,他坚持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后来的李自成、洪秀全之流也都是这个套路。

再说大秦,大坝有了一个小缺口就离崩溃不远了。这时候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残酷苛刻的管理,陈胜振臂一呼、有人挑头了,老百姓都争相诛杀当地长官,响应陈胜。

眼看天下都反了,有使者就把反叛的情况奏报给秦二世。结果这个胡亥竟然勃然大怒,认为使者在欺骗自己,把他们都抓了起来。于是,再有从东方回来的使者,二世向他们询问情况时,都回答说:“造反的只是一群鼠辈而已,郡守、郡尉们正在追捕他们,现在已经全部抓获,不值得为此忧虑。”这么一说,二世就很高兴,殊不知自己江山的根基在不断消亡。

回头再说陈胜,虽说有点小农意识,但他还没忘记使命。称王之后也没有开始享受,而是任命吴广代理楚王,帮自己管理后方;自己则亲率部队向西攻击荥阳要塞,准备对大秦发起致命一击。各位要注意荥阳这个地方,这是当时中国东西部的分界点和战略要地,后来楚汉相争就是围绕这个地方展开。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9-21 15:28:13 +0800 CST  
义军进攻途中,张耳、陈馀又劝说陈胜,请他派兵向北攻取原来赵国的土地。陈胜便任命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和陈馀为左右校尉,带领三千部队,攻取原来赵国的土地。在安排人攻占赵地的同时,陈胜也令人率军向北攻取过去魏国的土地。同时,陈胜安排优秀将领周章领兵向西,直接进攻秦王朝的老巢。


就在陈胜军事上不断推进的同时,义军内部也发生了第一件不和谐小插曲,以后类似的事件还会不断发生……。此事还要从陈胜第一个派出去独立带兵的葛婴说起。葛婴带兵打到东城后,立了一个叫做襄强的人做楚王。当时通信也不发达,后来他才知道陈胜已自立为楚王,知道自己错了,葛婴就杀了襄强向老大陈胜承认错误。

其实这个事情不大,而且还是无意为之,可陈胜却非常不满,他一怒之下竟然将自己的老战友葛婴杀掉泄愤。葛婴杀襄强表现了起义军残酷的一面、葛婴自己之死则体现了陈胜独裁霸道的一面,这些都为陈胜未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我们先说去攻占赵国故地的武臣等人。大军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后,就分散开到各县,劝说当地有声望、有实力的人士,这些地方豪强纷纷举旗响应。武臣等沿途收聚兵力,人数很快达到万人。兵马多了、势力大了,武臣也自我膨胀起来,在没有陈胜命令的情况下,自己号称为“武信君”。

武臣的大军接连攻下故赵国的十几个城市后,剩下的城市都固守不降。眼看局面要焦灼,有一个叫的蒯彻来劝武臣道:“您现在坚持先打胜仗而后扩大地盘,我认为这钟做法不高明。您要是听从我的计策,就可以不战而得土地和城市,只要一纸文书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地,你看怎么样?”武臣对此立即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蒯彻继续说道:“您现在攻击的范阳县,县令徐公是个怕死且贪得无厌之人,他其实是想投降的。您若因为徐某是秦朝官吏,就如同前面十城一样杀了他,那么剩下的城市都将固若金汤、无法攻克了。我请求您现在给我个侯爵的印信,让我授给范阳县令,再让他乘坐王侯的车子在其他所有未降的城市巡游。如此则燕、赵之地的城市就都可不战而降了。”

武臣接受了这个建议,果然三十余个城市立即不战而降,老赵国的土地基本光复。

再说陈胜,革命局面一片大好,周章的西征部队又不断取得胜利,便开始有轻视秦朝的意思。此时博士孔鲋规劝说:“兵法云:‘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这话说的真拗口,简单说就是不能盼望敌人不打我,而要靠敌人打不动我)如今您看敌人不来进攻就不小心设防,一旦遭遇挫折想悔恨也来不及了。”陈胜却不以为然的说:“我的军队我会管好,不用你操心。”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9-25 13:10:00 +0800 CST  
这时进攻秦朝老巢的周章进展顺利,沿路收聚义军,一直到打函谷关下。其时已是战车千辆、士卒几十万了。起义大军来到家门口,也没有使者能隐藏真相了,二世胡亥这才大惊失色,连忙与群臣商议对策。

到此时,胡亥残酷屠杀氏族大姓和王族贵戚的危害体现出来了,善战的秦人竟然不知如何应对,群臣们互相对视都没了主意。只有一个小官章邯站了出来,他说:“造反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人多势众。现在征调附近各县的军队抵抗已经来不及了。为今之计只能用骊山的苦役去打仗。请您下命令赦免他们、并发给他们兵器去进攻敌军。”

二世此时也没其他办法,立即下令大赦天下,让章邯征发骊山的苦役以及苦役的孩子们,将他们全部调动起来去攻打楚军。

要说这种临时征发囚徒作战的方式商纣王也尝试过,可惜失败了。但章邯是个人物,他竟然不孚众望,带领这些囚徒一战而大败周章的军队,起义军的势头首次被遏制。

起义军顺风顺水的时候,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可现在打败仗了,问题立刻出现。北征的武臣军团此时已经攻克赵国故都邯郸,现在听说周章被击败,张耳他们便劝说武臣自己称王。武臣也没客气,很顺利的就接受了这个建议,从此和陈胜平起平坐。

同年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并派人通知陈胜。陈胜听后大怒,便要把武臣留下来的家属全部屠杀,并发兵攻打武臣。柱国房君规劝道:“秦王朝这个大敌尚未灭亡,就杀武臣等人的家族,这是再促成一个大敌出现啊。不如顺水推舟庆贺他为王,让他火速率军向西进攻秦朝。”

其实,此时的陈胜也没有其他选择,他只能接受现实,并封张耳的儿子张敖(这小子后来还成为刘邦的女婿)为成都君,派使者前去祝贺赵王即位。但也催促他赶快发兵向西攻入函谷关。

看到陈胜这种半威胁的赏赐,张耳、陈馀两人保持了一贯的清醒,他们劝武臣说:“您在赵地称王,并非陈胜的本意,所以这次陈胜祝贺您称王,不过是个权宜之计。一旦楚灭掉了秦,必定会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因此我建议您不要向西出兵,而是领兵往北攻占原来燕国的土地;同时向南收取韩魏的故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这才是正路。这样一来,咱们赵国南面可以扼守黄河、北面有燕代旧地作为后盾。楚即便战胜了秦,我们强大了他也不敢对付我们。而退一步说,楚如果不能胜秦,赵国的地位就必然加重了。如此,赵国乘秦、楚两家两败俱伤之机崛起,到时候我们就能统治天下的了。”

武臣很认可这个计划,这样一来起义军也就彻底分裂成了陈胜的楚国系和武臣等人的赵国系,力量无形中分散了。最有利的还是秦政府。

就在陈胜军团内部出现矛盾、起义大军又受到军事失败的同时,第二波起义的英雄出现了,他们——才是秦王朝真正的掘墓人。沛人刘邦在沛起兵、下相人项梁在吴起兵、狄人田儋在齐国旧地起兵!

先说刘邦,这位老哥中国人基本上没有不知道的。史书说他为人乐善好施、心胸宽广;胸有大志而不安于从事日常耕作;更牛逼的是,他爸爸看到他妈被一条龙强奸后生了他。我却认为这就是典型的“成功者放的屁都香”理论,很明显这就是一个来路不正的野种,而且不爱干活,和胸有大志有个屁关系。

刘邦年轻时担任秦政府最基层的干部——泗水亭长,县里有个老乡绅叫做吕公,老头喜爱给人相面,看见刘邦的形状容貌认为很不寻常,便将女儿嫁给了他;要说这老头真了不起,他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一个更不堪的粗野屠户,那个人就是未来大汉朝的名将樊哙。

后来,刘邦以亭长身份送同乡的百姓到骊山去做劳役,途中许多人都逃亡了。刘邦估计到骊山时人也都跑光了,想想干脆就和朝廷一拍两散得了。于是走到半路就把所有人都放了。自己则带着十多个年轻力壮的汉子上山当了土匪。

当时沛县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刘邦喝醉了晚上走到湖沼边,遇到一条大蛇挡在道上,他当即拔剑斩杀了这条大蛇。刚杀了大蛇,有一位老妇就突然出现,对着刘邦哭着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化为蛇,挡在路上;而今却被你这赤帝的儿子杀了!”说罢忽然不见。

说起来秦是水德,大汉朝一直推崇刘邦是赤龙之子,也就是火龙,所以是火德。虽然水克火,但火至强也能反克水,这也算符合了五行相克规律,所以大汉代秦是符合天意的。所以说这个故事编的真是太有目的性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9-27 11:09:00 +0800 CST  
刘邦当了山大王之后,此类的神奇故事不断出现。沛县的年轻人听说这些,都想去跟着刘邦一起做不要钱的买卖,他的绺子就这样逐步壮大起来。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考虑到刘邦的流氓实用性格,我估计这些神奇都是他自己忽悠出来、制造舆论攻势的。

陈胜起兵后,附近的沛县眼看难保,县令就打算投降响应,也混个革命缔造者。县里的小吏萧何和曹参就建议说:“您身为秦朝官吏,现在想要背叛朝廷,这是对的。但以您的身份,恐怕老百姓不会听从号令。我们建议您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集起来,借这支力量威胁、煽动老百姓,大家就会服从你了。”

这县令一开始觉得有些道理,附近最大的土匪帮派就是刘邦了,便让刘邦的连襟樊哙去召他来帮忙。刘邦也没拒绝,带着百十来人就来了。可一看这些强盗凶恶的嘴脸,县令就后悔了;他马上下令关闭城门不许他们入内,并要诛杀萧何、曹参两个内奸。

萧、曹二人都精明如鬼,没等县令出手就都跑了,他们出城去找刘邦商议对策。最后大家决定用巧计,号召当地的父老们率领年轻人一起杀掉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刘邦从此被称为“沛公”。有了地盘,萧何、曹参立刻为刘邦召集沛县青年,一支三千人的抗秦义军出现了。

再说项梁。这位可和刘邦不一样了,刘邦就是个市井小民,而项梁可是故楚国大将项燕之子。我们前面介绍过秦对楚的灭国战争就是击败了项燕的大军、陈胜吴广起义也是树项燕的大旗,所以说项梁可是绝对的名门望族后人。

大秦灭楚,项梁就带着侄子项羽,逃到吴地,也就是现在苏州附近避难。是金子总会发光,到了吴地,项梁便因为自己的出众能力得到了当地人的尊敬,也成为一方领袖名人。

项梁不是大人物,可他的侄子项羽就太了不起了。这小子小时候先学读书,学一会就不喜欢而去习击剑格斗技巧,结果又半途而废。项梁为此非常生气,小项羽却有自己的道理,他说:“识字写字,能记住姓名就够了!学剑也不过是抵挡一人的技巧,不值得去学。要学就学可以抵抗万人的本事!”听了这个话,项梁一开始还挺震撼,便教授项羽兵法。但是我们的小项羽在略知兵法大意之后,就又不肯学了。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讲过,但为了表现项羽先生的英雄形象,很少提最后项羽啥都懒得学的事实。其实项羽就是这样一个有雄才无大略的英雄,何必讳言呢。至于什么是“雄才”、什么是“大略”,张学良曾有评价说“我父有雄才无大略,蒋先生有大略无雄才”,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些感性认识。

回头再说项羽,虽然这孩子学什么都没长性,但他也有自己的天生优势。那就是身强力壮、力大无穷;为人仗义、义薄云天。

后来会稽郡守殷通听到陈胜起兵的消息,也想要发兵响应,便准备找辖区内的名人项梁和桓楚帮忙。这时,桓楚正在外逃亡,项梁就对他说:“您要成功,肯定离不了桓楚。但这小子在外逃亡,没有人晓得他在什么地方,只有项羽知道他的行踪,要不我让项羽来和您聊聊?”

这殷太守也没多想就同意了,毫无准备的就让项羽进来说话。

三个人在一起谈了一会儿还挺投机,可突然项梁就向项羽使了个眼色,说道:“你还不动手等什么呢?”项羽二话不说,拔剑一下斩下了殷太守的脑袋,可怜这位殷太守,稀里糊涂就做了剑下亡魂。

随后项梁便手提郡守的头颅、佩带上郡守的官印出去号令军士。郡守的护卫们见状都惊慌失措,有些想上去报仇,结果被项羽瞬时击杀百十来人,其他的怕的全都跪下来求饶,再也没有人敢于反抗了。

项梁就这样占领了会稽,自封郡守;又征集当地的兵员,得精兵八千,竖起了自己的大旗。项羽则成为叔父的副将,此时他年方二十四岁,即将开始自己无敌的征战生涯。

第三位造反的是田儋。在这里多讲一句,从这位先生之后,乱世中在齐国故土出现的田姓人物那是太多了,不小心就是一笔糊涂账。这位田儋可算是根红苗正,是齐国的王族后裔;其堂弟田荣、田横,在齐地都势力雄厚、而且颇得人心。

陈胜大楚国的军队打到田儋故乡狄县时,狄县县令闭城固守。田儋则率众杀了县令,并对父老乡亲们宣布说:“各诸侯现在都反秦朝自立为王了。咱们齐国也是有历史传承的大国,我田儋更是齐王的后人,应当当齐王!带大家复国!”

田儋的宣言当场就被父老们认可,于是自封为王。但要注意的是,田老先生的这个齐王是自封的,所以虽然都是革命队伍,他就和陈胜之间有了革命领导权的矛盾。因此两支义军没有合作,反而开打了。要说田儋也真是个人物,他很快就打跑了陈胜的人马;然后率军向东攻击,平定了旧齐国的所有土地,齐国复国成功。

最后是韩广。此人虽然名气小,但也是一方诸侯。这位老兄本来是赵国的将领,跟着武臣混,后来带兵往北攻击故燕国的土地。打到燕地后,当地的豪强就鼓捣他自立为王。

韩广想想也是,跟人家打工多没前途啊,现在有条件就干吧,于是自立为燕王。这赵王武臣眼看着韩广照抄自己的创业模式,但无奈天下大乱,也不敢树敌,只能把韩广的母亲和家属送回了燕国。

到这里我们也总结一下,至此天下有潜力的造反势力已经出现了六家,分别是陈胜的楚国、武臣和张耳建立的赵国、田家几个兄弟建立的齐国、韩广建的燕国、还有两支最有潜力的力量——刘邦与项梁。

起义军纷纷独立发展,对秦王朝来说威胁更大。但起义军内部也产生了矛盾。先是赵国的国王武臣竟然被燕国意外俘虏,虽然后来通过外交手段救回,但两国的矛盾已经难以化解。

然后,陈胜派出的攻击魏国的将军周市,在到达故魏国土地时,竟然和陈胜玩起了外交战。他非要陈胜把一个叫魏咎的魏国公子送过来做魏王,以便魏国自立。这就有点太借势欺人了,双方使臣往返五次后,陈胜眼看局面不好,只能服软,以便拉拢这些地方实力派,忍辱将魏咎送还,并立他为魏王、周市担任魏相。

小龙人说:秦王朝的转瞬灭亡有很多原因,今天我们也提个原因,就是历史转型的动荡。怎么解释?如我前面所说,战国七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性格、传承,或者干脆说是独立的民族认同感。

这些东西说起来虚,但是用起来力量大。秦王朝虽然武力上征服了大家,但是当地的贵族和平民还是认为自己是齐国、楚国、魏国……人,是被秦国征服的。所以一有机会就立刻全体反叛,秦国还如何收拾局面?



这是中国由封建国家变成大一统独裁国家后必然面对的转型问题,之后的全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情况就不一样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9-27 11:10:12 +0800 CST  
第三十四篇 硝烟迭起


大秦乱了、陈胜死了,对于各路义军而言以后还要听谁的呢?大家赶紧抢地盘、扩充实力吧!于是各路反王自己先开打起来。

首先是魏国,我们还记得那位自己不当魏王,非要找魏家公子回来做老大的周市先生吧,他率军向我们的未来男一号刘邦发起了进攻。

我们前面说过,刘邦里应外合把老家“沛”给占领了;紧接着他又和老少爷们拼了命打下了“丰”这个地方。这样刘邦也算有两个城市的小造反头目了。

虽说有点力量,但土匪武装的实质还没变;人家魏国军队一开打,刘邦就吃不消了。先是镇守“丰”的大将雍齿平常就瞧不上刘邦,看见魏国的正规部队到了,领着手下就投降了;紧跟着老家“沛”也被人家魏国打了下来。可怜的汉高祖此时只能重新过起无家可归的生活

赵国方面,李良反叛之后,张耳、陈馀逃出去收集旧部,汇集了数万人马又回头攻打李良。李良哪里是这二位高人的对手,兵败而逃,无处躲藏只能归降了章邯,转眼由革命者变成反动派了。

平定内乱后就有人劝说张耳和陈馀:“您二位在赵国故地上混,但终究是外地人,想让赵国人归附,靠自己肯定百姓。只有拥立故赵国王族的后裔做大旗,才能成就功业。”两人一听有理,就找到了赵歇,并立此人为傀儡赵王。

第三处闹起来的齐国。事情还要从陈胜被杀说起,有两个叫宁君和秦嘉的人,听说陈胜兵败后,就另树一面楚国大旗,拥立一位楚国后裔景驹为楚王,打算再次向秦军挑战。但他们势单力薄,就派人出使齐国,想和齐国合作进攻。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齐王却另有想法,他表示:“陈胜现在是战败了,但他至今生死不明。现在又出来了一个楚王,怎么能不请示我就自立为王呀!”这使者也不是吃素的,直接驳斥说:“齐国也没请示楚国就称王了啊,楚国为什么要请示齐国呢!何况楚国是最先举起大旗造反的,理当号令天下。”这样一说,双方就没的谈了,齐王杀了使者,也和新的楚王闹掰了,从此不再合作。

反王们自己闹归闹,秦王朝的进攻可不会停歇。章邯的大军很快来到陈地,苍头军领袖吕臣自知难敌,便与番阳县的强盗头子黥布合作,一同对抗秦兵。

这里要介绍下这位黥布,他也是这段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这位先生本来姓英,因犯法被判处黥刑(脸上刺字)所以才被称为黥布(这倒是和孙膑的名字来源一样)。后来也被送往骊山做苦工,当时在骊山干苦力的人有数十万,黥布凭借自己与各个牢头狱霸深厚的友谊,竟然抓个机会逃跑了。

脱狱后的英布率领一帮兄弟逃亡到长江中游地区,干起了江上强盗的营生。在他活跃的区域,有个番阳县的县令吴芮很聪明,眼见秦朝大势已去也拉起义旗,联合黥布一同造反。从此黥布和吴芮也开始了自己打天下的历程。

回头再说无家可归的刘邦。汉高祖此时被打的没处可去,只能找大队伍跟着混。目前陈胜虽然死了,但大楚的旗号还在,于是他就去归附新的楚王景驹。在路上,刘邦遇到了当年刺杀秦王的韩国公子张良,此时他也聚集了一百多人打算去投奔景驹。二人就此开始了一生披荆斩棘、经营天下的合作。

对于这次神奇的结合,史书给的原因是英雄相惜。话说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欣赏,还经常采用他的计策。但是张良向其他人讲述《太公兵法》时,其他人都不能领悟。张良因此说道:“沛公真是天赋之才啊!”于是便坚定的留下来跟随刘邦。

此事不管真假,但土流氓刘邦带着一帮草莽好汉,只有萧何曹参算是文化人,也不过是小吏而已。现在一位大才子、大贵族因为偶然,而死心塌地的跟了他,这确实需要很好的运气和极大的人格魅力啊。

刘邦和张良来到新楚王景驹那里,就请求借兵反攻丰邑。这时章邯手下的一支部队已经打过来了,景驹就让刘邦跟着去抵挡秦军。经过一番拉锯战,最终击败了这支秦军,并收编了部分降兵,刘邦也得到了六千人。以这支降兵与自己以前的兵力合起来凑了九千人,刘邦这才回头攻打老地盘丰邑。

其他反王的事业都介绍过了,我们接下来介绍未来的最强势力——项氏叔侄!

本来这时项氏叔侄正窝在吴地老家观望天下局势,一个人的出现让他们叔侄出山了,这个人叫做召平。

召平是陈胜的部下,本来在外作战,得知陈胜兵败被杀后,知道自己难以抵挡秦军主力,便去寻找可以依靠的力量。他渡过长江假传陈胜的命令,请项梁出兵抗秦。项家叔侄都是猛虎,困在江东早就着急了,顺势就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过长江往西进发。

一过长江,项梁就得到了一支劲旅的加盟,这支部队的领袖叫做陈婴。

说起陈婴这个人也是个人物,他过去是东阳县的小史。天下大乱后,东阳县的百姓杀掉了秦国安排的县令,聚起来两万多人的起义队伍。但起义军没有合格的领袖,大家看来看去都觉得陈婴最合适,就想请他当王。陈婴的母亲却不支持,她对陈婴说:“自从我嫁到你们家,还不曾听说你的祖先中有过地位显赫的人。而今突然要当王,咱没那个福分啊,恐怕不是好兆头。不如依附于他人,这样事情成功了,仍然得以封侯;事情失败了,也容易逃亡。毕竟不是焦点嘛。”

老太太这一说,陈婴也觉得有道理,毕竟当老大太危险、太累。现在听说名门之后的项梁来了,那赶紧跟着人家混把,这支强大的部队就轻松归了项梁。

另一方面,强盗黥布击败秦军后,也觉得自己需要加盟更强大、更有背景的势力,于是也领着自己的部队归属项梁指挥了。有了这些自动投靠的部队,项梁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他驻军下邳,虎视眈眈的看着秦军和其他各路义军。

我们看了项梁的发迹,谁还说富二代、官二代不容易成功?就这种闻名而归顺的待遇,刘邦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到?

项梁队伍的迅速扩大威胁的并不是秦王朝,而是那位景驹先生的新楚国。道理也不复杂,从实际利益方面说两支力量都要扩张,肯定要武力争夺;从虚名方面说二者都打楚国的旗号,总要分出谁是正宗。

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项梁再次表现了自己的猛虎本色,一战就击败了对手的军队。楚王景驹只得逃跑,很快就孤独的死去。

兼并了景驹的军队后,项梁开始厉兵秣马,信心满满的准备继续率军西进,迎击秦国的正规军。而这时章邯的秦军主力也已经抵达,双方有了第一次接触。这一仗也让项梁真正领教了大秦正规部队的厉害,他的手下被打的大败,项梁只得重新调整部署,以备再战。就在此时,刘邦又来了。

原来刘邦从景驹那里借到降卒之后,回去还是打了败仗,没办法只能再去投靠项梁。项梁这个新老大也很爽快,马上给了刘邦五千士兵、十名军官,让他回本。有了项梁的支持,刘邦腰杆才真正硬了起来,第三次进攻丰邑老家,并攻陷了该城,叛将雍齿也只得退回魏国。

项梁一边和秦军对峙,一边帮助刘邦,一边放出了猛虎项羽……。他派项羽攻打襄城,谁知襄城防御严密,项羽攻了很久才攻了下来。为释放心中的愤怒,项羽破城后安排战士们屠城,用襄城百姓的血来喂养自己手下的虎狼。这种做法以后也成了项羽的标签。

项梁在军事上有得有失,在政治上也要运作了。他得知陈胜确实死了以后,便把手下将领召集到大本营商量下一步对策。当然,刘邦也去参加了,俨然一副项家小弟的派头。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1-22 18:34:51 +0800 CST  
这次会议中,大谋士范增的讲话最得项梁认可,他说:“陈胜这个人本来就应该失败!当年秦灭亡六国,楚国最没有过错。而且自从楚怀王到秦国后一去不返(当年楚怀王被张仪欺骗的旧事),楚国人怀念他直到现在。因此当年楚南公才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陈胜首先起事反秦,却不拥立楚王的后裔而自立为王,所以他的势力不能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兵,楚地的将领都争相归附您。您说为什么?正是因为您家世代为楚将,大家相信您能够拥立楚王后代啊!所以找傀儡才是正路。”

项梁接受了范增的意见,立刻就从民间寻找到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于是芈心这个放羊娃,一不小心就当上了楚王;而项梁则自号为武信君统管楚国上下事务。

张良看到项梁势力大、人也豪爽,就趁机劝说项梁道:“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代。现在韩国的各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最为贤能,您可以把他立为王,这也是增加您的党羽啊。”

项梁也确实仗义,派张良找到韩成,立他为韩王,张良则出任韩国的司徒。无奈张良他们的韩国势力太小,只能在颍川一带坚持打游击对抗秦军。

起义军内部合作、纷争、整合,章邯这边也没有闲着。打败陈胜后,他又进兵攻打魏国。魏王一看自己难于招架就派周市向齐、楚两国求援。齐楚两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项梁派出大将项它、齐王田儋则亲自出马,两路部队跟着周市去援救魏国。

联军虽然人多,无奈章邯善战。他看联军立足未稳,就发起突然袭击。趁夜色章邯让士兵口中都叼着一根树枝保持安静行军,在联军不知不觉中冲杀起来。这一仗大败齐、楚联军,杀了齐王田儋和魏国相周市。

眼见援军全部被歼,魏王咎为百姓着想而订约投降,降约确定后即自焚而亡。魏咎的弟弟魏豹则逃回楚国,谋划再战。

这次援救魏国的行动,最倒霉的就是齐国,帮人不成反而死了国王。田荣只得收集党兄齐王田儋的余部,躲避章邯锋芒,撤退到东阿一带据守。章邯则马不停蹄,随后追击,并包围了田荣的军队。

齐国当地的豪强听说田儋已死,又不知道田荣的情况,便拥立已故老齐王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国、田角的弟弟田间为将军,组建新的领导班子对抗秦国。这个误会造成了很大问题,此后这两拨姓田的人为争地位打的是没完没了。

眼看章邯战无不胜、秦军气焰嚣张,项梁只有亲自出手了。他先是率军攻打亢父,又领兵到东阿城下与章邯主力作战,救援田荣。

项梁自己出马,果然不同凡响,一战就击败章邯。田荣也得以自由,率军返回齐国。

救出齐国人马的项梁接下来兵分两路,独自率兵追击败逃的秦军;派项羽、刘邦率军从另一路攻打城阳。项梁主力追击秦军是连战连捷;常胜将军章邯这次算遇到强手了,好在他作战有韧劲,在濮阳坚守和项梁打起了僵持战。而项羽和刘邦则很快攻下了城阳,在此地项羽带着刘邦再次屠城!

再说被项梁解救的田荣,撤回齐地后却发现又有了一位齐王。“一山不容二虎”,田荣立即向齐王田假发起进攻。田假不是对手,只能逃奔到楚国避难;而田假的手下田间则跑到赵国去请求救兵。楚和赵收纳田假、田间的行为不小心又造成了田荣的不满,引起了后来的矛盾。

夺回齐国的田荣看没有外人争了,便立兄长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任齐相。牢牢控制齐国的土地和军队,以图再参与争霸。

此时秦政府不断增兵支持章邯,章邯的势力又一次得到了恢复。眼见对手势力增加,项梁也几次派使者去找齐国和赵国帮忙,要求他们派兵共同对付章邯。齐国的田荣却提出了过分的要求:“如果楚国杀掉田假,赵国杀了田角、田间,我就出兵。”楚、赵两国都不答应。田荣于是大怒,忘记了当年就是项梁来救了自己,始终不肯出兵,这也算是忘恩负义了。

小龙人说:乱世出英雄!可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呢?胜者而已。如何获胜呢?实力、狡诈的综合体。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1-22 18:35:42 +0800 CST  
第三十五篇

书接上回。对于秦王朝来说,其实目前的局面不错。一方面大将章邯不断取胜,而且信心十足;更重要的的是东方各地的起义军之间勾心斗角、争抢利益。在这个时候,如果王朝内部能够心气统一,动员所有人力、物力支援平叛战争;继续像创业时期一样,利用自己的外交优势分化瓦解对手,最后的胜负恐怕还未可知。但是秦王朝自己内部也乱了起来。

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监赵高。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太监好像从他老人家开始名声都不咋地。有时候我真的难以理解,这些没有后代的人去争权夺利干啥呢?

我们前面说过,赵高因为从小教育胡亥、又推胡亥上位,所以很受二世皇帝恩宠。仰仗着二世皇帝的隆恩眷顾,赵高权势滔天、骄横异常。

但赵高还不满足,他需要更大的权利,他需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于是赵高劝二世皇帝说:“天子之所以尊贵,是因为群臣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能见到他的容颜。您现在还很年轻,未必对每件事情都熟悉。上朝的时候如果有赏罚不当之处,就会让大臣们瞧不起,也就没法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圣明了。所以我建议您干脆放手,深居宫禁之中,让我和熟习法令的內侍们在一起帮您研究大臣的奏报,您再做决定。这样,大臣们就不敢为难您了!”

二世本来就是个爱玩的孩子,一听这个舒服工作的建议,立即采纳。这下好,朝廷所有的事情都汇报到赵高这里、都由有赵高裁决,从此他开始独掌大权。

说起来当皇帝是个苦差事,管个小国家还好,一个统一大帝国的独裁者不是那么容易干的,那绝对是个力气活。看看秦皇、朱八、雍正、元首这样的人,哪个不是劳心劳力、起早贪黑?而大多数皇帝都没这几位那样旺盛的精力,累的受不了就只能找身边信任的人帮忙管理国家。皇帝身边信任的人也就这么几类:太监、老婆、个别朋友。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历史上太监、后宫、权臣这三个势力经常干政的原因。而这三组势力也经常互相争斗夺权,现在秦王朝也争开了。

作为权臣的李斯首先对赵高专权不满了,我是宰相、也有拥立之功,凭什么你个太监独享大权?

对于李斯的不满赵高非常重视,他知道要达到权力的顶峰必须去掉这个强悍的对手,于是他设了一个局。

有一次赵高主动去找李斯,一见面就拿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说道:“宰相大人啊,现在关东地区的造反分子纷纷起来闹事,可是咱们的皇上却加紧征发民夫去修建阿房宫、还到处搜集无用的玩物。您说这样可怎么办啊?我倒是想进行规劝,但我这个人地位太卑贱,不敢说话啊。您是咱们秦国的国家柱石,该去劝谏下。”

李斯这个人多少还有些士大夫风骨和责任心,一听赵高这个话,也觉得有道理,说道:“你说的对,这些话我早就想说了。但如今皇上不上朝啊,我想去和他聊都没有机会。”

一看鱼上钩了,赵高立即回答:“您要是真的打算规劝,我可以帮您啊。我天天在皇上身边,知道他的情况,只要他有空我就通知您。”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李斯开始傻傻的等待赵高回信。

赵高够坏的,他偏偏等到二世正在喝酒玩乐、和美女们做游戏时才派人通告李斯说:“皇上现在有空,您可以进宫奏报事情了。”李斯也就跑到宫门口求见二世,这一下子就扫了二世的性。

而且这样的事一连发生了三次,二世皇帝也火了,嚷嚷道:“我平常空的时候丞相不来,我现在只要休闲娱乐,丞相就来汇报事情!这不是明显看我年轻欺负我吗?”

赵高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他立刻回答说:“当年沙丘伪造遗诏逼扶苏自杀的事情,丞相也是参与者。现在陛下您已立为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却没有提高,他肯定不满啊。今天你不问其实我还不敢说,丞相的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那里正是叛贼们的主要活动区域。陈胜这些叛贼和丞相都是老乡,所以李由根本就不出击。我听说他们之间还有书信往来,只是暂时还没有实际证据,所以没敢奏报给陛下而已。”

二世正对李斯在气头上,当即认为赵高说得有理,马上派人去审核三川郡守李由和义军相勾结的情况。殊不知此时李斯的儿子已经被叛军杀死了。

应该说这次赵高的陷害技术非常之高,首先制造小误会、然后分析小误会推导出大矛盾、最后加上莫须有和想当然,结合起来李斯就死定了,想学习阴人的朋友可以学习。

李斯人不傻,一听说儿子被查,当即就明白自己被黑了。他立刻上书揭发赵高(人家用阴招打你、你却用明招还击,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他说:“皇上啊,现在赵高独掌大权,他的权力跟陛下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从前,田常当齐国的相国,也是窃取了齐简公的权力,最后杀掉了简公,窃取了齐国政权。如今我看这个赵高也有类似邪恶的念头,您不设法对付的话,恐怕他会作乱的。”

二世一听李斯的上诉就不乐意了,当即反驳说:“您这是什么话!赵高是个宦官,颠覆政权干什么啊?而且他忠心耿耿、从不胡作非为,靠自己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地位。他为人忠诚、守信义,这么好的人,您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呢?退一步说,朕现在不依靠赵高,又当用谁呀!赵高对下能了解民心、对上能适合朕的心意,你就不要猜疑他了罢!”


这个时候各路反叛的义军越来越多,秦朝廷只能不停地征发关中士兵去东方作战。对于这个状况,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等几位重臣联合提出建议说:“现在关东地区盗贼同时起事,我们不断发兵围剿,虽然杀了很多反贼但仍然不能制止。反贼之所以层出不穷,都是由于兵役、劳役太多,同时赋税太重的缘故啊。恳请陛下您暂时停修阿房宫,同时减少戍边的兵役,以及运输等徭役。给老百姓时间休养,逐步反叛就会减少了。”

对于这些忠贞之言,二世皇帝不但不接受,反而认为这些人是在推卸责任,是不称职的表现。一怒之下,下令将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给司法官吏处理,审讯他们的罪过。冯去疾和冯劫都有些贵族风范,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就自杀了,避免被刀笔吏的侮辱。

可李斯却不肯自杀,二世就把他交给赵高处理,同时命人继续查处李斯与儿子李由谋反的罪过;并将他们的家族、宾客全都逮捕。

落到赵高手里还哪里又李斯的好果子吃啊?严刑拷打之下,李斯含冤认罪。

临死前李斯上书说:“我做了三十多年秦国丞相。刚来时秦国地小、兵少。我想尽办法,安排人游说诸侯;同时整顿武装、稳定内政、擢升善战的将士、尊崇有功之臣。故而我们秦国能统一六国。接着又在北方驱逐胡人,在南方平定百越部族。并且改革文字、统一度量衡和律法,以树立秦王朝的威名。要说我的罪状,这些都是我的罪状!我早就应当被处死!只是由于皇上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日,请陛下明察!”

再说去查李由的使者到了三川郡,才得知李由都被义军杀死了。使者回来,赵高却捏造了李由谋反的罪证,与李斯的罪状合在一起。最终叛处李斯在咸阳街市腰斩。

处斩那天,天灰蒙蒙的,下着小雨。李斯带着次子一同被走向刑场,悲愤中他回头对儿子说:“唉,我真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共同出城去打猎啊,但是现在这个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于是父子二人抱头痛哭,最后,李斯三族以内的人都被诛杀。

秦朝廷的左右二位丞相都死了,二世便干脆任命赵高为丞相,这下朝廷上下事无巨细更都由赵高决定了。

小龙人说:李斯之后再无法家名人,剩下的只有些酷吏还号称法家门徒,这也算是法家的悲哀吧。看看那一个个辉煌的名字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李斯……论做实事的能力,没有任何一个门派比的上他们。但奇怪的是他们的下场都很凄惨,这是为什么?

面对政治这个肮脏的事物,儒家学者们只讲大道理不去碰肮脏的实务、道家和墨家的圣人干脆碰都不碰。只有法家的这些人物功名心重、又敢为天下先,勇敢的去干实际工作。

但是另一面他们毕竟又是大学者,不屑于像赵高之徒那样不择手段把良心全给狗吃掉。于是法家人物的悲哀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要在政治这个肮脏的地方做出事业,就必定要和里面的十恶不赦之徒抢地盘;而他们又有一定道德准则,所以斗不过那些真正的恶人。这样一来等待他们的只有悲惨结局。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21 15:29:17 +0800 CST  
第三十六篇 项家征战

秦王朝朝政败坏,全国的起义大势则是风起云涌,其中声势最浩大的非武信君项梁莫属。

前面我们说到项梁已经在东阿击败了章邯的军队,领兵西进在定陶再度打垮秦军;项羽和刘邦的联军也在雍丘大败秦军,斩杀了三川郡守李由(可惜李斯的儿子临死还背个叛国罪)。

连续的胜利使项梁非常骄傲,手下谋士宋义便规劝道:“打了胜仗后,如果将领骄傲、士兵懈怠,必定会失败。现在咱们的士兵已有些懈怠了,而秦军却一天天增多,我替您担心啊!”可此时的项梁正在膨胀期,不单不听从劝告,反而把说逆耳之言的宋义派去出使齐国,离自己远点。

宋义在去宋国的途中遇到齐国的使者高陵君,他就对高陵君说:“您是要去见武信君项梁吧?我估计项梁肯定要打败仗。您慢点去还可免遭一死,去早了赶上兵败你肯定也完了。”事情果如宋义所料,此时秦朝廷调动全部军队增援章邯,在定陶把楚军打得大败,项梁也战死沙场。可叹陈胜后另一位起义的旗帜性人物也牺牲了。

另一方面,此时的项羽和刘邦也是作战不利,当得知项梁战死的消息,更是只能采取收缩战线的方式自保。二人和另一位将军吕臣一起率军东撤,到盱眙带着楚怀王一起继续撤退到彭城,把此地做为最后的基地,准备和秦军决战。其中吕臣驻扎在彭城东面、项羽驻扎在彭城西面、刘邦则屯驻在砀地,三支部队列好阵势、严阵以待。

再说章邯一方,在击败楚军、杀死项梁后,他也开始骄傲起来。认为楚国已经不足为虑,就转而渡过黄河向北攻打赵国,大败赵军后占领邯郸,并将邯郸城中百姓全部迁徙到河内,毁掉了邯郸的城墙。

失败后的张耳带着赵王歇逃到钜鹿城,秦将王离领兵追击并将钜鹿团团围住。陈馀则收集常山附近的战士,得到了几万人,驻扎在钜鹿城北配合巨鹿城的防守。章邯率领秦军主力驻扎在钜鹿南面的棘原,时刻威胁赵国的剩余势力。面对危机,赵国只能向最强的楚国救援。

楚国方面等了半天却发现章邯的大军没来打自己,而是去攻击赵国了,这才松了一口气。面对赵国的求援,楚国是一定要出兵配合的,但项梁死了该派谁为将呢?此时齐国那位叫高龄君的使臣正在楚国,他就进见楚怀王说:“我看宋义预测说武信君的军队必败,过了几天项将军果然失败。尚未开战就能预见到败亡的征兆,可以说是颇懂兵法了!”

楚怀王于是召宋义前来商议军事,一谈话就十分喜欢他。便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领兵去援救赵国。同时又安排刘邦带兵作为偏师向秦国腹地进攻。

这时各路诸侯义军也都派兵去救援赵国,因为楚国最强,诸侯的将领们都归宋义统领,称他为“卿子冠军”。其实楚怀王这个人事任命是有问题的,他或者是故意想夺项氏叔侄的军权、消弱他们的影响力;或者干脆就是个用人败笔。但不管怎么说,楚国军队是老项家的子弟兵,现在让一个宋义统帅,项羽又是个霸气英雄,想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22 18:45:09 +0800 CST  
第三十七篇 刘邦征战

在项羽意气风发大败秦军主力、成为各路义军领袖的同时,他的好朋友刘邦先生正在闷声大发财,大肆攻占秦朝土地。

刘邦出发后首先向北攻打昌邑,在此地他遇到了同样的乱世英雄彭越。不出意外,刘邦靠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也让彭越带领自己的部队跟了他。因为彭越也是后面故事的重要人物,我们简单介绍下他。

说起彭越也不是个安稳人,他本来只是昌邑本地的一个渔民,后来走了阮小二的道路与人结伙成为水中强盗。陈胜还有项梁这些人起兵抗秦时,家乡打渔为生的一百多人青年人聚合起来去找到彭越,请他当首领一起闹事。

对这个请求,彭越一开始是拒绝的,后来禁不住这些年轻人竭力劝说才答应。但是既然要做,彭越就要把事情做好,他与青年们约定次日清晨太阳出来时集合举行誓师大会,迟到的就要斩首。

可到了第二天,有十多个人还是晚到了,最迟的直至中午才来。彭越对大家说:“我已经老了,你们却执意要我当头领。今天集合有这么多人迟到,法不责众我也不能把迟到的都杀掉,那么就将最后一个人斩首吧。”然后就命令杀最后到的那个人。

大家一开始还都以为彭越开玩笑,都笑着说:“哪至于这样啊!我们以后再不敢就是了。”可回头一看彭越已经把人杀了,并设立土坛以人头祭祀。这下这帮年轻人都惊恐万状,没人再敢抬头看他。

整肃部队纪律后,彭越就开始发兵四处抢夺土地、收集散兵游勇,得到了一千余人。这时正好碰到刘邦西征,就协助他攻打昌邑。彭越这一跟刘邦就是一辈子,为刘邦夺取江山也立下赫赫战功,可叹最后没有一个好下场,此是后话,以后再说。

虽然有彭越的支持,但是面对昌邑城刘邦还是没有办法,无奈之下只能换一条道路前进,于是率军西进来到高阳。在高阳刘邦又遇到了一个未来对他有巨大作用的人才——郦食其(li yi ji)。

这位老先生从小就是苦孩子出身,家境贫寒,虽然读书用功,但苦于没有门路,只能做个看管城门的小官赚一口吃喝。说到这我还要再插一句,守门小官还真是个出人才的职位,这里有当年的大隐士候赢、搅动江湖的张耳陈余、还有大清朝的年羹尧,成材率是挺高。

刘邦部下有一名骑士正好是郦食其的同乡,此次刘邦大军来到高阳,郦食其就去找到此人,对他说:“各路起义军的将领路过高阳的也有几十人了,但我听说这些人都器量狭小、又喜好繁文缛礼、自以为是。我听说沛公这个人待人实在,又富于远见卓识,这才是我想跟的人,可惜没有人为我引荐。你如果见到沛公,就对他说:‘我老家有个郦生,六十多岁了。人们都称他为狂生,但他自己却不承认。’”

这名骑士老乡警告他说:“沛公这个人特别不喜欢儒生,有戴着儒生帽子来拜访的,沛公就脱下他的帽子在里面撒尿。聊天时一说到儒生就破口大骂。所以可不能说你是儒生啊。”郦食其却说:“没事,你就这么说吧。”于是这位骑士就把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刘邦。

也别说,这样的介绍还真让刘邦有点感兴趣,到了高阳刘邦就派人召郦食其来见。可郦食其一进房间就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刘邦大马金刀坐在床上,叉开两条腿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

虽然不满,但郦先生还是忍了忍,拱手行礼却不跪拜,对刘邦说:“您是要帮秦朝打诸侯国,还是要率领诸侯打秦朝呢?”刘邦当即骂道:“你个混蛋儒生!天下人受秦朝暴政已经很久了,所以各国相继起兵攻秦,怎么说帮助秦朝打诸侯这样的混账话!”

听了刘邦这个话,郦食其才换了正经语气说:“您真的要率军队去讨伐无道的秦王朝,就不该如此傲慢无礼地接见长者!”刘邦是个明白人,立刻停止了洗脚,起身整理好衣服,请郦食其在尊客席上就坐,并向他道歉。

见到刘邦这么尊重自己,郦食其就和他谈起了六国合纵连横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刘邦很受启发,他马上请郦食其一起吃饭并进一步问到:“您这些计策是不错,那我们该如何具体实施呢?”

郦食其说:“您当年起事的时候带的是一帮乌合之众,后来又收拢了一些散兵游勇,加在一起现在部众还不足一万人。凭这点力量要去打秦朝,就是虎口抢食啊!以我看,陈留这个地方是天下要冲、四通八达的枢纽,又贮存着许多粮食。我和陈留县令交情不错,您让我去陈留劝他向您投降;假如他不听从劝告,您再领兵攻城,我来作内应。”

刘邦就是执行力强,他一看有搞头,马上派郦食其出发劝说,自己率军跟随。郦食其一去,果然马到成功降服了陈留,刘邦便封郦食其为广野君以示表彰。

随后郦食其又和他的弟弟郦商聊了一下,郦商立即就召集陈留当地青年四千人前来归属刘邦。刘邦任用郦商为将军,命他率领陈留的部队跟着自己大队人马前进。而郦食其则作为专门说客,出使各诸侯国。

随后刘邦军团继续西进,在白马与秦将杨熊会战,大败秦军。杨熊逃跑后,二世皇帝便派人将他斩首示众。紧跟着刘邦又向南进攻颍川,在这里他没有控制自己手下的兽性,在当地屠城。

此时在颖水附近打游击的张良又回来辅佐刘邦,帮助刘邦攻取了故韩国的土地。这时刘邦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是赵军的一部也打算渡黄河进入函谷关。为了赶在这支部队前面进入秦国本土,刘邦向北进攻平阴切断黄河渡口,在洛阳附近和驻守的秦军展开会战。但是此次作战很不顺利,难以攻破秦军的防守。

看到此路不通,刘邦又一次转换了自己的攻击路线。他率主力部队向南撤出辕关一直南下。离开韩地的刘邦照样把张良带在身边;而命张良的领导韩王韩成留守阳翟。

向南进攻就顺利多了,当年六月刘邦率军攻击南阳郡,击败当地秦军。南阳郡守被打败后,在郡的治所宛城固守待援。

刘邦见宛城城高水深,不容易击破,就打算领兵绕过宛城西进武关。张良劝道:“咱们虽然想尽快入关,但是目前秦军仍然强大又据险顽抗,现在如果不攻下宛城,一旦宛城守敌从背后夹击,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阻挡,我们会很危险!”刘邦于是接受张良的计策,连夜率军抄小道返回,在天没亮时突然出现在宛城城下,将宛城重重围住。

这下南阳郡守着急了,毫无防备被困孤城,眼看只有死路一条,他就想自杀殉国。此时他的手下陈恢自信的说:“您现在要死还早了点儿。”就自告奋勇,翻墙去见求见刘邦。

陈恢见到刘邦后劝说到:“我听说楚怀王曾约定,先攻入咸阳的就可以在关中称王。如今您滞留在这里攻打宛城。而宛城很坚固,城内军民也自认为投降必死无疑,所以都决心坚守。这样如果您留在这里攻城,士兵死伤一定很严重。可是如果您率军撤离宛城,宛城的守军又要尾随追击。如此看来,您或者会耽误了先入咸阳者称王的约定,或者遭到前后夹击的危险。我为您着想,不如和我们宛城方面订个和平协议,加封南阳郡守,仍让他留守在宛城,而收编他的军队一道西进。这样,那些没有投降的城市,也都会争先恐后的向您投降。那时您在通往咸阳的道路上就可以通行无阻了。”刘邦立即同意了这个建议。很快南阳郡守就举城投降,刘邦则封他为殷侯;并给了陈恢一千户的封赐。

应该说这次宛城的和平招抚对于刘邦下一步的进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有了宛城的和谈经验,之后刘邦所过城邑没有不降服的。到达丹水时,高武侯戚鳃、襄侯王陵这些秦朝大贵族也归降了。同时刘邦开始命令军队所过之处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群众路线,这样秦地的百姓都很高兴,投降的城市就更多了。

小龙人说:前面我说过,刘邦是个有雄才大略的领袖。我们看到彭越、郦食其、张良这样的人才都愿意跟着他,就是因为他的雄才;各地愿意主动投降他就是因为他的雄才。什么是雄才,大格局、大气度。刘邦能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郦食其建议就是雄才,能够放弃屠城劫掠而严肃军纪就是雄才。

对于刘邦放弃劫掠的意义,我要解释一下。如果仔细去了解中国历史的残酷一面,我们会发现对百姓的劫掠是所有军队都在做的事情,不论如何标榜自己。道理也很简单,打仗要巨大的后勤。没后勤都饿死了还打什么仗,可是除了强大王朝集中国力的战争,我国历史上的军队都很难解决后勤问题。没办法大家都只能征粮,什么是征粮?就是抢嘛。

其次,当兵打仗是随时没命的事业,尤其冷兵器时代没有消炎药,被刀剑划个口子就可能截肢甚至毙命。干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肯定想要高报酬,可部队后勤都难保证,高报酬从哪里来?只能抢!

所以刘邦严肃军纪就是让自己的手下,既干着高危工作又不拿报酬,其实很不简单。




(欢迎各位关注我的公众号)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23 19:47:08 +0800 CST  
第三十八篇 大秦崩溃

就在刘邦凭自己的仁义攻城略地的同时,项羽也凭着自己的赫赫武功成就事业。

被项羽打的大败之后,章邯也实在不敢和这个楚国的老虎再战了,只能深沟高垒,勉强防御。可老大不满了,秦二世不断派人来催促章邯继续进攻。

为应付自己这个喜怒无常、残酷弱智的老大,章邯特意派出长史司马欣回咸阳解释情况。希望能够让秦二世了解目前局势的真实情况,给自己更多的空间。

可倒霉就倒霉在赵高身上了,他为避免秦二世知道战局不利的消息,加罪与自己。竟然禁止司马欣觐见二世皇帝。

司马欣不傻,他很快就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知道自己再在咸阳待下去,可能生命也危险了。于是,他立即跑回到到章邯那里,报告说:“赵高这小子在朝中专权,下面的人也没有能做实事的。我们即使打胜了,赵高也会因为嫉妒我们的功劳来害我们;反过来,如果我们不能取胜,肯定免不了一死。老大,咱们得想点办法啊。”

到这个时候,章邯的投降就剩下一个台阶了。大才子陈馀则适时的给了他这个台阶,陈馀写信给章邯说:“白起是秦国的大将,他曾率军南征楚国,攻陷都城鄢郢;北战赵国,活埋四十万降兵。人家攻城略地、不可胜数,但最终呢,却落得个被赐死的结局。蒙恬也是秦国的大将,他北逐匈奴,开拓榆中之地几千里,最后却也被杀。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功绩太多,秦国都没办法封赏了,只能杀了他们。如今您已经带兵三年,而所伤亡的兵力也有十万了。可起义军仍蜂拥而起、越来越多。赵高为推卸罪责,还很可能干掉你。照目前的情况看,你有功也要被杀、无功也要被杀。况且,现在起义军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为今之计,您就该与起义军联合攻秦,这样还能混个起义的名头,以后也能封土城王,这不比被害死强多了么?”

章邯看了这封信,心就定了,他立即安排人去和项羽谈判,希望起义。但项羽可是老虎,必须把你彻底打服,怎么会接受平等起义呢?于是又一次摧枯拉朽的进攻开始了,这下章邯彻底被打垮,也没有了平等谈判的本钱,只能投降。至此,项羽才接受了和平协定,并让章邯的部队出任功秦先锋。

至此,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和人民,大多数都背叛了秦朝;而诸侯的各路部队也都在向西进攻。大秦王朝摇摇欲坠。

加上最后一颗稻草的还是刘邦,他攻破大秦边防重镇——武关,并屠城!

为什么一路慈悲的刘邦要屠灭武关?首先我们要知道武关的性质,武关是从东南面进入关中的关口,和函谷关地位相似。作为军事堡垒,武关内部主要是军人而很少百姓;另外攻击武关的战斗产生了大量的伤亡。因此,此次屠城一方面是为了军队泄愤,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恐吓关中地区剩余的秦军战士。

武关丢失后,关中地区就再也没有屏障能够抵挡刘邦的义军了。面对这个局面,大秦的最高负责人赵高来了个鸵鸟政策,干脆托病不出、不再朝见二世,躲在家里混日子。

国之将亡则必有异象。一天晚上,二世皇帝梦见一只白虎咬左边给自己拉车的骖马,并把马咬死。起床后,他闷闷不乐,找到占梦的人问解,占梦人也不傻,哪里敢说局面的败坏呢?只能说:“这是泾水的神灵在作祟啊。”

看到神灵作怪,二世皇帝立即安排祭祀河神。但他隐约也感到了天下局面的败坏,于是找到丞相赵高,想了解目前情况。

看到老大要追究了,赵高也害怕了,他暗中与女婿咸阳县令阎乐,还有弟弟赵成一起商量说:“现在,皇上不听我的规劝,而今情势紧急,便想加害于我。我看只能更换天子才能保我家太平。我们可以改立子婴为皇帝。”

此时,赵高的势力已经足以轻松完成政变。由阎乐率领的一千多人冲入皇宫,所有敢于反抗的护卫和宦官们当场都被杀死,很快就控制了局面。

到最后,二世身旁只有一名宦官不愿离去,二世皇帝对这个宦官说:“还是你忠心啊,但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以至于情况坏到了这个地步!”这个宦官回答道:“我不敢说才能保全性命;我要是说了,早就被杀掉了,哪还能活到今天?”

阎乐这时走到二世皇帝面前笑着说:“皇上啊,您骄横放纵、滥杀无辜,现在天下人都背叛了您,您看怎么办吧!”胡亥祈求道:“我可以去见见丞相吗?”阎乐道:“不行!”胡亥又祈求说:“能不能给我一个郡,我来当个王?”阎乐不准许。胡亥又祈求道:“那让我做一个万户侯可以吧?”阎乐仍不答应。

最后,胡亥也没了更多要求,只求到:“那么,让我与妻子儿女去作平民百姓,这样总可以了吧?”听了这些,阎乐笑着说道:“我奉赵高丞相的命令,为天下百姓诛杀您,您说的再多也没用!”胡亥看事情无法挽回,只能自杀。至此他折腾的一生也告一段落。

完事后,阎乐回报赵高。赵高便召集全体大臣和贵族,公布他们诛杀二世的事情。最后,他也给出了解决目前局面的方案:“咱们秦本就是个王国,始皇帝统一了天下,因此称帝。现在六国都已经各自独立了,大秦的地盘也越来越小,不该再用虚名了。像过去那样称王才合适。”于是立子婴为秦王。至此,大秦朝算是亡了,只剩下一个苟延残喘的秦国。

子婴是个有思想的人,被推上国王宝座后,与他的两个儿子商量,得出结论——不杀掉赵高自己肯定也得死。于是设下计策,准备伏击赵高。

当了新国王就要参拜宗庙,告诉祖先。可是礼仪已经开始了,子婴却故意不去。赵高派了几批人去请,子婴就是不动身。没办法,赵高只能亲自跑来请子婴,说道:“参拜宗庙是重大的事情啊,大王您怎么能不去呢?”

子婴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你赵高孤身前来还想跑么?于是,带着儿子们就在斋戒沐浴的场所刺杀了赵高。树倒猢狲散,紧跟着子婴就下令诛杀了赵高三族。赵高忙了一圈,最后除了骂名什么也没落下,也难怪后人会有猜测说他是间谍了,真是损人不利己。

子婴掌握大权后,一开始还是想力挽狂澜的。他调兵遣将去迎击刘邦,结果残存的秦国弱兵如何能抵挡蒸蒸日上的义军豪强?秦军最后的主力被彻底击溃。

消灭了残余的秦军后,刘邦率军抵达霸上,到这一步,秦国再也没有反抗的能力了。失去最后希望的秦王子婴只能投降,以换取最后可能的仁慈。他乘素车、驾白马、脖子上系着绳子以示自己该服罪自杀、手捧皇帝玉玺和符节,跪在路旁向刘邦投降。

义军中的各位将领很多人主张杀掉秦王。刘邦却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来,就是因为觉得我能宽容人。何况人家已经投降了,再杀人家是不吉利的。”于是将秦王子婴交给手下官员处理,留下了他的一条命。

对大秦的崩溃,贾谊有名篇论曰: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龙人说:对大秦的迅速灭亡,好多学者都分析了很多原因,贾谊先生的《过秦论》更是天下名篇。我今天也提一下我的观点:转型期阵痛。

秦之前是分封制,一层层的分包统治简单而且适合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时期。战国后期各国实行郡县制,秦国做的最彻底,把整个关中地区都纳入中央政府统治的范围,各个郡县的税收、征兵、民政都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安排下进行,庞大的统一官僚集团代替了分散的各地小贵族。正因为如此,秦国才能在战国各国中,做到最好的国家动员;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最终统一天下。

这样的中央集权在关中地区实行百年逐步成熟,但统一后推行到全国就有麻烦了。中央集权本来就有僵化、反应迟钝的特点,现在全国这么大,从咸阳发一个消息到浙江就要三个月、从吴地发一支部队到北方长城可能要走半年,更不要说复杂的全国统一税收系统、官僚任免考核系统了,只能是一片慌乱。

另一方面,那是的中国人心也没到认同自己是同一民族的时候,大家心理还想着自己是楚国人、齐国人……。这种人心不定、制度不便的问题都是中国这么大一块土地突然从分封制转型成中央集权郡县制不可避免的问题。

偏偏此时秦朝兵役、徭役极重,又逼老百姓造访,这下他的灭亡也就不可阻挡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24 19:23:23 +0800 CST  
第三十九篇 鸿门宴

大秦亡了,刘邦带着胜利之师进入咸阳。毛主席说过共产党人进北京城是考试,刘邦带着这帮手下的草莽英雄进咸阳也是一场考试。

刘邦手下那帮军头都是粗人,一进咸阳城,都争先恐后地奔往秦朝贮藏金银财宝的府库,瞬间把财宝都瓜分了。

只有萧何安安静静的跑到秦朝丞相府,把政府掌握的所有地理图册、文书、户籍档案全部收藏起来。为刘邦掌握了天下各地的防守要塞、户口情况以及各地人力财力的强弱分布,这也是未来刘邦能和项羽争霸的重要基础。

而刘邦本人,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一进大秦王宫,就被眼前的奢华的布置、无数的珠宝、美丽的宫女亮瞎了眼睛。刘老三也不用抢了,干脆住在皇宫,开始享受生活。

面对着这位不靠谱的老大,义军队伍里还是有明白人的。樊哙先劝刘邦说:“你是要天下还是只想作一个富家翁啊?这些奢侈之物,都是招致秦朝覆灭的东西,您要它们有什么用!我建议你尽快返回霸上军营,不要滞留在宫里!”可刘邦根本不听。

这劝人的工作还得知识分子做,樊哙不行、张良出手了,他说:“秦朝因为无道,您才有机会来到这里。现在您老大刚刚进入咸阳就要享乐,这就成‘助桀为虐’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能听取樊哙的劝告!”听了张良的话,刘邦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秦朝宫殿,率军返回霸上驻扎。

回到军营的刘邦才想起,还有很多正事没做。首先,他将关中地区的乡绅召集起来开会,对他们说:“各位父老乡亲们,你们遭受秦朝的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按照约定,先入关中的人在这里称王。这样看,我就该在关中称王了。既然我做大王,我今天就和各位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偷盗者按罪论处。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官吏和百姓都照旧不动。我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我现在领兵驻扎,就是等各路诸侯部队来,好约束他们,不容他们欺负大家。”这就是著名的“约法三章”,政治上的清晰让刘邦很快就稳定了关中地区的民心。

刘邦在关中地区收拢人心,项羽呢?他也没闲着,他在杀人!

事情的起因是仇恨。原来各支义军中的将士,有很多过去在关中地区服过徭役、兵役,秦国本地的官兵作为领导,当年也没少欺负他们。现在,章邯率秦军投降,地位变更了,起义军的官兵便趁机报复,开始欺负秦军官兵。

秦兵也是人,他们也会抱怨,老乡们暗地里就议论说:“章将军骗咱们投降,现在如果能攻入关中,我们能回家了,这当然是好事。可如果打不回关中,诸侯部队肯定会把咱们这些人劫掠到东方去当奴隶;而另一面,秦政府则会杀尽咱们的父母妻子儿女。那可怎么办啊?”

这些议论很快就被项羽知道了,他把黥布、蒲将军等手下重将叫起来商量说:“现在咱们军中秦朝的官兵还很多,他们内心并不顺服。如果到了函谷关下,他们却不听话,那就危险了。我想不如将他们都除掉,解除我军的后患!”

当时的项羽霸道无比,事情想到就做到。当晚,各部楚军便集合起来对投降的秦兵展开围捕,一次坑杀二十余万人!残酷的战争中,人命如同草芥!在大秦来看,算是给当年坑杀的四十万赵卒还债了。

项羽这边杀光了战俘,便率大部队直指函谷关。可到了关下,却只见关门紧闭,一打听才知道刘邦已经平定了关中,准备在这里称王了。

在项羽看来,你刘邦打下关中也不要紧,可你关上函谷关大门是什么意思?难不成你真把关中当做你的战利品,还打算阻拦我无敌的军团么?项羽当即勃然大怒,派黥布等人一鼓作气就攻破了函谷关,大军杀气腾腾直奔霸下而来。

坚固的函谷关要塞转瞬丢失,如狼似虎的楚军奔驰而来,此时刘邦手下的人也都害怕了。左司马曹无伤直接来了个弃明投暗,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他现在把秦王朝的奇珍异宝都霸占了!”项羽是个小器人,听说刘邦把奇珍异宝都抢去了,更是怒不可遏,立即号令全军准备进攻刘邦。

此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是,项羽拥兵四十万,号称百万,驻扎在鸿门;刘邦拥兵十万,号称二十万,驻扎在霸上。双方无论从人数、士气、战斗力对比看,刘邦都毫无胜算。而且,项羽的谋士范增更是对项羽指出了目前的矛盾焦点:“刘邦这人贪财好色,但现在进入咸阳却秋毫无犯,可见他的志向不小啊。必须赶快打他,不要错过了时机!”

就在楚军马上要扑上去撕碎刘邦军团的紧要关头,项伯来到了刘邦的军中。项伯这个人虽然是项羽的叔父,但和张良关系很好,他怕一开打,张良也受牵连。便来找张良,准备带张良同他一起离开是非之地。

听了朋友的泄密,张良没有自己逃跑,而是将情况汇报给了刘邦,并问刘邦道:“您估计能够抵挡项羽吗?”刘邦低头琢磨了一会儿说:“打不过。可怎么办呢?”张良说:“那我就必须和项伯谈谈,让他帮你向项羽求情。”

到这一步,刘邦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他问张良:“你怎么和项伯成为朋友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曾经杀过人,是我想办法救了他,所以他今天来救我。”刘邦又问:“那你和他比,谁的年龄大?”张良道:“他比我大。”刘邦立刻说:“那您替我请他进来吧,他也是我大哥!”

张良于是出去邀项伯和刘邦见面。这时,刘邦混社会的能力就体现出来了,他一见面就和项伯称兄论弟、喝酒聊天。兄弟们酒喝到位了,刘邦还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酒桌上氛围到了,刘邦开始转入正式话题,他说:“我进入关中,什么东西都不敢碰,只是登记官民、封存府库,就是等待项羽将军的到来啊。之所以派人守函谷关,是怕其他义军进来啊。我哪里敢谋反呢!望您能把我的情况反映给项将军。”

被刘邦捧到位的项伯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也告诫刘邦说:“你明天可得早点来找项王道歉啊。”

喝完了酒项伯就连夜赶回军营,将刘邦的解释原原本本的报告给了项羽,并趁机劝道:“要不是人家刘邦先攻下关中,咱们又怎么能轻松打进来呀?如今人家立了大功却还要去打人家,恐怕这样不好啊。”项羽是个单纯的人,想想也有道理,就消了一半气。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25 18:34:31 +0800 CST  
第二天,刘邦只带了一百多骑的随从到鸿门来求见项羽。一见到项羽他就开始了解释:“兄弟啊,当初我与您合力攻秦,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战斗。我真没料到自己能先入关中破秦。现在有小人搬弄是非,挑拨咱们两个的关系啊。”

项羽被刘邦这么一说,反而不好意思了,他解释道:“大哥,这事是你那个左司马曹无伤散布的流言,不然的话咱们兄弟何至于此啊?”

随后项羽就请刘邦进账与他一起喝酒聊天。项羽单纯,可范增不傻。在酒宴中,他不断给项羽递眼色,暗示要杀掉刘邦,项羽却总装糊涂没反应。

看项羽要做烂好人,范增便起身出去招呼大将项庄,对他说:“项王为人心慈手软,你现在进去给刘邦敬酒,敬完酒你就请求舞剑,然后乘势杀了刘邦!”

这项庄也没犹豫,听了话就进大帐敬酒、舞剑,而剑锋招招指向刘邦。眼看局面要失控,项伯立即起身,也拔剑和项庄对舞。用身子遮护刘邦,使得项庄无法行刺。

看这一派剑拔弩张的情景,张良马上出去喊樊哙来帮忙。樊哙随即带剑持盾闯入大帐。

樊哙闯入大帐后,就瞪大眼睛看着项羽。项羽被看的也有点紧张,便按着剑问道:“你是干什么的?”张良答说:“这是沛公的陪乘卫士樊哙。”项羽是个英雄,最喜欢不怕死的勇士,便说:“这小子也真是个壮士啊!来人,赐给他一杯酒喝!”

左右的侍从就给了樊哙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就一饮而尽。项羽又说:“再给他个猪腿吃!”侍从们便又拿出一条生猪腿。樊哙看了这个生猪腿一眼,也没犹豫,将他的盾牌倒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来切开就大口地吃了起来。

眼前这个人孔武粗野,项羽越看越有趣,便问:“壮士,你还能再喝酒吗?”樊哙道:“我连死都不怕,还怕一杯酒么!但我得为我主公说一句,沛公最先击溃秦军、进入咸阳,但是什么东西都不敢碰就率军返回霸上等待您的到来。这样劳苦功高,您非但不给他奖赏,还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之人。这是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呀,我认为您的做法不可取!”项羽被樊哙这一顿呛,更没话说了,彻底放下了杀刘邦的心。

眼瞅着局面缓和了,但危机还在,刘邦便以上厕所为名走出了大帐。出来后就和张良、樊哙商量说:“我现在就想跑,但没有告辞,你看行不行啊?”樊哙说:“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告什么辞啊!赶紧跑就算了”于是拉着刘邦就跑了。

这边刘邦跑了,那边张良估计刘邦已经回到霸上军营,这才进去大帐,对项羽告罪说:“沛公不胜酒力,喝多了无法来告辞,就先回去了。让我捧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您;玉杯一对呈给亚父。”

眼见着鸿门宴落了一场空,大敌刘邦逃窜,范增大发雷霆。他把刘邦送的玉杯给打碎,对着项羽骂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将来夺取你们项家天下的人,必定是刘邦。我们这帮人以后都会成为他的阶下囚!”

刘邦回到军中,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告密者曹无伤。


小龙人说:项羽和刘邦这对绝代双骄的性格在一场鸿门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刘邦识务实、能屈能伸、狡猾、理性大于感性;项羽要面子、讲情面、更多感性、口快心直。这二人可以说都有雄才,所以身边不缺追随者;但刘邦又有大略、项羽则缺乏。所以后来刘邦集团不断扩充而且牢不可分,项羽却是不断被分化瓦解众叛亲离。胜负关系源于性格!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12-25 18:35:31 +0800 CST  

楼主:小龙人X

字数:305256

发表时间:2016-02-02 05: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8:27:52 +0800 CST

评论数: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