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资治通鉴》

第六十篇 赵国亡国

刘邦统一天下的前后,一共分封了七大异姓诸侯王。这些人都算是刘邦汉王集团的合作者,和汉王集团内部的萧何张良等人不可同日而语。

他们中实力强悍的有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耳;弱一点的有燕王臧荼(后来臧荼被消灭由刘邦的好友卢绾接替燕王)、长沙王吴芮、韩王信。当然非要算上的话,还有一位闽越王,但他的部族此时还不能算完全归属大汉,所以我们暂时也不用管,以后自然有爱管闲事的刘彻对付他们。

我们回顾一下,此时这些异姓诸侯王中,已经有三个王国被刘邦剿灭,其土地或郡县集权化、或者分给了老刘家的人,总之是收回刘邦自己手中。但,这还不够,刘邦对其他王国也是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把这些土地收到自己手中。

剩下的异姓诸侯王中,刘邦只有对赵国比较和善,当成自家人看待。这个道理也简单,虽说赵国实力强大,但当年的英雄人物张耳早就死了,剩下个儿子张熬又特别老实。更关键的是刘邦和吕后生的长女就嫁给了这个张熬,对女婿嘛,总归放心些。不过这次因为一件意外事件,赵国也要倒霉了。

事情还要从刘邦对匈奴开战,发生的“白登之围”说起。和匈奴的战争结束后,刘邦率领大部队向都城长安返回,途经赵国。

看到自己的老丈人来了,张熬肯定要用心接待啊。根据礼仪,张熬对刘邦行女婿的礼节,并表现的十分谦卑。按说老丈人看到女婿礼仪这么周到,也该拿出点态度表示,毕竟人家是王,说起来也算是大汉的平等盟友。结果这位草莽皇帝又拿出了流氓本色,面对着女婿竟然叉开两腿坐着(汉朝人正常都是跪坐,这个姿势非常不尊重人),而且对张熬动辄就骂两句。

其实这个事情也不大,刘邦不讲礼貌是出名的,而且张熬是臣属国、更是女婿。但是人家赵国底下人可不满意,觉得自己的君主失了面子。

赵国的相国贯高、赵午等人凑在一起议论道:“我们的大王太懦弱了!,太丢我们赵国的脸了。”

私下串联好了,大家就一起找到张熬,对他道:“当年天下豪强并起,谁有本身谁就称王,本就没有谁是上天选择的,咱们张家和他刘家本就是平等的。现在您对皇帝如此的恭敬,而皇帝对你却甚为无礼。他太过分了,我们去替您把他杀了!”

手下人激动,但张敖却很清醒。他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流出血来以表示坚定自己说的话,对二人道:“你们说的这个话太没有道理了!我父亲死后,是依赖皇帝我才能够继位称王,又让我娶了公主成为皇帝的女婿。可以说我拥有的一切都是皇上给的啊。你们这样说太无礼了,不要再讲了!”

贯高和赵午看到老大都这么说,也就不敢再多说了。但是两人还是私下里商量说:“这个事情看来我们办的有漏洞。咱们的大王是个老实孩子,不敢惹刘邦。而咱们自己的初衷也只是不想受人侮辱,皇帝侮辱了我们的大王,所以才要杀他报复,怎么能为我们自己的心思连累大王呢!事情呢,还是要干的!但是咱们自己偷偷干!事成了,好处都归大王;事败了,咱们独自承担责任。”

商量好之后,贯高和赵午两个人就开始找机会行动了。很快,他们的机会来了。这一年,刘邦出征攻打韩王信的余党,正好又路过赵国。贯高便派人藏在厕所的夹墙中,准备等刘邦上厕所时刺杀他,完成大事。

事情也奇怪了,刘邦当晚本来是想留宿在柏人城中的。可能是强大的第六感让他突然感到心动不安,就问旁边的人:“这个地方叫什么?”回答说:“柏人。”刘邦说:“柏人、柏人,这就是受迫于人呀!”觉得很不吉利,于是当夜就决定离开柏人城。

这次失败的暗杀过去也就过去了,可是贯高的计划却被他的仇家得知。仇家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呢,立即向刘邦举报了此事,以期为自己报仇。刘邦可没有调查研究,立即下令逮捕赵王张熬和所有谋反者。

消息传到赵国,张敖就傻了,完全懵逼。还好当年的贵族都颇有风骨,和贯高一起策划、参与刺杀事件的十几人都争相要自杀谢罪。但贯高却不认同,对这些人骂道:“谁让你们这样做的?咱们的赵王没有参与这个事情,却被一并逮捕。如果咱们都死了,谁来证明赵王不曾谋反?”说完,贯高就带头坐进囚车,与赵王一起被押往长安。


到了长安,贯高对审问他的廷尉官员一口咬定:“这个事情就是我们自己干的,赵王的确不知情。”即使遭受鞭打、刀刺,直至体无完肤,但贯高却始终咬住这个话不改口。

这边有忠臣保,那边有枕头风救。得知女婿被抓起来可能判处死刑后,刘邦的内掌柜吕后也着急了,她几次劝刘邦说:“张敖已经娶了公主,是咱们家自己人,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刘邦这次却不怕了自己的悍妇,怒斥道:“你个老娘们懂什么?要是张敖夺了天下,你的女儿也不会吃亏!该享什么福还享什么福。”对吕后的劝说不予理睬。

这时,廷尉也把贯高的审问笔录交给刘邦。看了这份笔录,刘邦很感慨,说道:“这也真是个壮士,看来靠打是挖不出实情的。找个平常和他私交好的人,私下里再去探听一下。”

中大夫泄公闻言自告奋勇说:“我和贯高是老乡,平常就很了解他的为人。我去吧。”刘邦听了这个话,就让泄公去贯高的床前探问。

这个时候的贯高已经被打的奄奄一息,泄公去了就慰问他的伤情。聊得融洽了,就开始套话:“赵王张敖是不是真的想造反啊?”贯高回答说:“人之常情,谁会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儿啊?现在我三族都被定成死罪了,难道我爱赵王胜过我的亲人吗?赵王真的不曾谋反,只是们自己做的。”又详细把当初刺杀的原因和赵王不曾知道的情况都讲了一遍。

这样,案情基本来说已经清楚了,刘邦也相信了答案。既然张熬确实毫不知情、而且还有着自己女儿的一层关系,刘邦就下令把他赦免了。但是,你张熬还想继续当王?姥姥!趁机我也给你收复了吧。

于是,以张熬没能约束手下为由,刘邦下令把他废为宣平侯。至于空出来的赵国土地,刘邦也有私心,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刘如意安排为赵王统治赵国。

经过这个事情,刘邦对主犯贯高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称许。他又派泄公专门去通知贯高张敖已经获释的消息,同时也特别赦免贯高本人。贯高听后很高兴,但还要再次确认:“我的大王真的放出去了?”泄公说:“是的。而且因为皇上看重你,所以也赦免了你。”

听了这个话,贯高才放心说道:“我之所以不死,就是为了证明赵王没有谋反。现在赵王已经无罪获释,我的责任也尽到了。况且,我作为臣子却谋杀皇帝,即使皇上不杀我,我自己就没愧吗?”于是自杀。


司马光老先生对此事评论说:汉高祖因为骄横失去了臣子,贯高因为狠毒使他的君主失掉封国。促使贯高谋反的,是汉高祖的过失;致令张敖亡国的,是贯高的罪过。


但赵国耿直的臣子并没有都自杀。此案发生时,刘邦因为对于张熬非常生气,曾颁布诏书说:“赵国的大臣有谁敢继续追随张敖的,满门抄斩!”但赵国的郎中田叔、孟舒等都剃去自己的头发、用铁圈箍住自己的脖子去给张熬做家奴,用这种方式继续追随张熬。等到张敖无罪释放后,刘邦也很称许田叔、孟舒的为人,下令召见并与他们交谈。这一谈才发现他们的才干都很高,刘邦就任命这两人为郡守和诸侯国的国相。

小龙人说:周朝的分封,诸侯对国君更多是形式上的尊崇,自己完全独立自主;汉朝的分封,诸侯就是皇帝的臣子,封地只是个长期饭票而已。在周朝,诸侯对天子不敬顶多训斥一番,真闹掰了天子还得发动其他国家去打他;在汉朝,诸侯犯了错误就和普通大臣一样,直接捉回来。这就叫做强干弱枝,从刘邦开始,汉朝的皇帝一直在努力完成这项工作。刘邦现在已经废黜了四个异姓诸侯王,接下来还剩三个,除了特别弱小的长沙王外,另外两位就是必须要收拾掉的了。还记得当年楚汉相争之时,为了能够战胜强敌项羽,刘邦曾说愿意把关东的土地都拿出来分给帮助他成功的人;对韩信、张耳、彭越、英布等人也是奉若神明、礼遇有加。是刘邦变坏了么?更关键是情势不同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6-30 13:09:48 +0800 CST  
第六十一篇 盟友结局

韩信作为淮阴侯已经被刘邦控制在身边很久了。本来,事情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作为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在动物园里面反而会得一个善终。但一次疑案的发生改变了应有的平静,这个疑案的主角就是陈豨。

陈豨这个人,过去是韩信的部将,经过多年征战也爬到了军队的高层。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被刘邦安排做代国的相国,帮着刘氏家族的王爷们守护大汉的边疆。

这次升职对陈豨而言是人生的一次跳跃,他当然很高兴。在出发上任前,陈豨决定去拜访自己的老领导——韩信。疑案也就从这次拜访开始。

据史书记载,韩信一见陈豨便屏退左右后,握着他的手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然后仰天叹息道:“我能和你谈几句贴心话吗?”陈豨当场回答:“我肯定听将军您的命令!”韩信说:“你马上要去的地方,是天下出精兵的所在。而你现在虽然被陛下宠信,如果有人一次说你反叛,陛下肯定不信;但是再有人说,陛下就会起疑心;当第三次有人说坏话,陛下肯定相信,而且会亲自率兵攻打你。与其被陛下怀疑而攻打,还不如自己主动起事。到时候我为你做内应,这事要成了天下都是我们的。”陈豨当成接受了韩信的计划,二人达成了卑鄙的反叛协议。

这事不奇怪么?且不说二人的对话无人在旁,怎么讲都行;就说这韩信兵强马壮时都犹豫畏缩,这被拔了牙怎么反而又强势了起来?真是为尊者讳到极致啊。

按照一般疑案的特征,这个时候就要有个告刁状的“恶人”出现了。本次的恶人表演者就是赵国国相是周昌。这个人可不简单,当时赵国国王已经换成了刘邦的小儿子如意,刘邦特意选择忠心耿耿的周昌辅佐、保护幼子,可见此人在刘邦心中的分量。而未来周昌的行为也真的体现出他对刘邦的忠心。所以说,善恶都是相对的、有立场的。

陈豨去代国上任就要路过赵国,周昌在邯郸接待了他,随后就把告状信发给了朝廷。他的意思很明确,陈豨这次上任带了大量仆从和门客,肯定居心不良,有造反的嫌疑。

有了告状信,自然皇帝要安排人彻查,这也不奇怪。可悲的是陈豨,他深知大汉廷尉部门的厉害,得知这个情况后转身就和边境上的伪军王黄、曼丘臣等人联合一起拉起反叛大汉的旗帜。自称代王,开始入侵汉国。


对这次反叛,刘邦非常重视,他又一次亲自前往赵国平叛。当刘邦带着人畅通无阻的赶到邯郸之时,他非常高兴的对身边人说:“陈豨这个小子不赶紧占据邯郸以抵抗我的进攻,看来他没多大能耐了!”

看到老大赶来,拼死驻守邯郸的周昌汇报说:“现在战况紧急,常山郡的二十五座城中,有二十城都丢失了。您该处死这些城池的郡守、郡尉,以示惩罚。”刘邦问他:“这些郡守和郡尉都反叛了吗?”周昌回答:“那倒没有。”刘邦于是说:“所以啊,这只是他们力量不足而已,没有罪过。”

此时的大汉朝百废待兴,刘邦没底气带大部队远距离来打仗,他在邯郸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织当地的武装力量为自己上阵。刘邦让周昌选挑赵国军人中可充当将领的,周昌推荐了四个人。结果刘邦一见这四个人就生气了,他骂道:“就你们这群小子也能当将军吗?”骂的这四人大为惭愧,都爬在地上不敢抬头。但骂归骂,刘邦还是赏赐这四个人每人一千户的封邑,并任他们为将领。

对这件事情,身边的随从都问刘邦:“当年跟随您南征北讨的很多功臣还没有全部被封赏;凭什么封这几个人啊?”刘邦叹息道:“陈豨这小子造反后,赵国、代国土地基本上都被他占了,兵源也都被其控制。我只有靠邯郸城中这些士兵打仗,还吝惜四个千户封邑么?”刘邦的思维清晰可见一斑。

打了几十年仗的刘邦拿匈奴没办法,但是对付土鳖还是没问题了。战争很快分出胜负,王黄、曼丘臣就被活捉,陈豨本人被斩首。

有趣的是后方。在陈豨叛乱的过程中,韩信一直老实的在都城待着。吕后却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是韩信派人和陈豨勾结,计划用伪诏赦免罪犯和奴隶,然后带领这支囚犯部队袭击吕后和太子,取得中央政府的控制权。

坐镇后方的吕后得此消息异常紧张,她要马上处理掉韩信,便与萧何商议对策。萧何也真够意思,他先是发出通知,说陈豨已经战败并被处死,群臣都要来朝中祝贺。然后又亲自跑去对韩信说:“您虽然病了,但也应强挺着来道贺。”

见此情况,韩信半信半疑没办法只有前来。结果吕后一见韩信二话没说就把他了捉起来,并当即安排在长乐宫的钟室里面斩首。韩信在被杀之前,叹息说:“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啊,竟被女人给骗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随后三族都被诛杀。

对此事,司马迁评论说:“假如韩信能学习君臣之道,谦虚礼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况就不会相同了!如果这样,他在汉朝能获得的功勋,是可以与周公、召公、姜子牙等人在周朝获得的功勋相比啊!他不这样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时图谋造反,结果被诛灭三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其实,司马老先生并不是个真的完全的中直之人啊。

刘邦回到京城知道韩信被杀的事情后,又高兴又怜悯。他问吕后:“韩信临死时有什么话?”吕后道:“韩信只说后悔没用蒯彻的计谋。”刘邦这才想了起来:“是齐国的那个辩士蒯彻呀!”立即下令逮捕蒯彻。

蒯彻被押来后,刘邦问:“你是不是教韩信造反?”回答说:“是的,我确实教过。但他不听我的计策,所以才自取灭亡;如果用我的计策,陛下怎么能够杀了他呢!”听了这个回答刘邦大怒,马上让人煮死他。蒯彻大叫道:“您要煮我实在是冤枉啊!”刘邦问:“你教韩信造反,还有什么冤枉?”蒯彻说:“秦朝失去江山后,天下人都在争夺,有才能的人才能最终胜出。上古时期,跖的狗对尧吠叫,并不是因为尧不仁,而是狗本来就要对不是它主人的人叫。当时,我只知道韩信是我的领导,不知道有陛下啊!何况,天下有不臣之想的人很多,只是没那个力量罢了,您又能都煮死吗?”刘邦听了这个话,认为很有道理,也就放了他,没有继续残暴下去。

韩信被杀后,另外一位被封王的大功臣彭越也受到了处理。此事说起来也因为陈豨的叛乱。当时刘邦向彭越征兵,彭越说自己有病,只派手下的将军率兵到邯郸助战。刘邦看彭越本人不来,当场大怒,派人前去斥责。彭越很害怕,就想亲自去谢罪。其部将扈辄说:“您当初不带兵去协助皇上,受到斥责后才去,这样去肯定要被抓起来处理的。不如趁势就反了吧。”彭越还是很忠心的,没有听他的话造反,但也没敢去见刘邦。这样,刘邦自然也不好去找茬。

但,刘邦的机会很快就来了。彭越手下的太仆因犯罪,逃到长安去诬告他谋反。要什么来什么,刘邦立即派人突袭梁国,把彭越抓到洛阳。经过审讯,结果是 “已有谋反迹象,应当处死。”

廷尉部门如此的配合,刘邦却还念旧情,他免彭越死罪,贬为平民,送到蜀郡居住。

遭受不白之冤的彭越没地方诉苦,只得往蜀地进发。在路上,他遇到了吕后。看到老熟人,他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就向吕后哭泣,说自己无罪。也不要求别的,只希望能开恩让他回老家居住。吕后当场就答应了彭越的要求,并把他带回到了洛阳。

但彭越不知道,这棵稻草不救命反而害人。

一到洛阳,吕后就对刘邦说:“彭越这个人很厉害,把他流放到蜀郡是自留后患,不如就此杀了他。”刘邦一听,还是老婆向着自己,立即下令,将彭越三族全部斩首。彭越的首级在洛阳示众,刘邦下诏:“有来收敛尸体者,一律逮捕。”

原来彭越手下的大臣栾布出使齐国。回来后听说彭越已死,就跑到他的头颅下汇报出使情况,并大哭一场。当场就有人将他逮捕,并报告刘邦。刘邦召来栾布痛骂一番,并下令煮死他。栾布说:“当年皇上受困于彭城、战败于荥阳,而项羽却不能西进的原因,就是彭越守住了梁地,并与汉联合。当时的彭越,与项羽联合则汉失败,与汉联合则楚失败。而且垓下会战时,如果没有彭越,项羽也不会灭亡。如今天下已经平定了,陛下向梁国征兵,彭越因病不能前来,陛下就疑心他造反;而且没有证据就杀了他。我担心功臣们以后都会人人自危。现在彭越已经死了,我也不想活了,请煮死我吧!”刘邦自知理亏,便赦免了栾布,并封他为都尉。

小龙人说:韩信的谋反有什么证据?就是一个要被他杀的家人的口证。彭越的谋反有什么证据?也只是一个下属的举报。陈豨真是反了,但为什么呢,是被周昌找小事情举报了。后面的英布也反了,为什么呢,也被一个犯错的手下举报而无奈造反。韩王信封地被夺后发配到北方喂匈奴,没办法也反了。

总结起来,这些人或者被逼反叛而被干掉,或者直接扣个造反的帽子被杀掉。其实他们的不幸原因只有一个——刘邦想杀他们而已。刘邦太过残忍么?确实是。刘邦傻么?肯定不是。他已经老了,他死之后这些骄兵悍将还能忠心多久?不处理他们谁也不知道会不会产生真正的大乱,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除掉!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7-04 13:46:55 +0800 CST  
第六十二篇 南越归汉

前面我们说了大汉朝北面的强敌匈奴。谈起这些少数民族,人们一直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中华民族不思进取,总是被蛮夷骚扰。岂不闻,作为发起于黄河流域的小部落联盟,炎黄子孙怎么就获得了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呢?实际上,中华民族的扩张能力是极强的。燕赵秦的旧地都是从北方蛮夷那里扩充进来的,而广大南方的土地更是炎黄子孙们始终垂涎的肥肉。始皇帝想一次性把他们都收拢进来,现在刘邦又要继续完成这项工作。

汉初,征服南方的情况并不乐观。在东南,当年越王勾践的后裔建立起的闽越、东瓯等小国,把持着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区。西南地区,除了巴、蜀国故地自从被秦国征服后一直属于华夏族管辖外;其他的还是夷辖区,这些小部族靠着自己险要的地势称王称霸。而在两广大地上,还有一个南越国,此时也独立于汉朝廷管辖之外。

说起这个独立的南越国,还要从秦朝说起。大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始皇帝开始派军队征服蛮夷控制的岭南区域。

古代战争,交通是根本。在北方,必须有马匹;而要征服南方,最重要的是河流、船只。那里当时全是森林、沼泽,没有水路运输,你的士兵和物资根本都运不过去,还谈何征服?

为此,始皇帝发挥了中央集权国家的特长,对抗大自然,愣是开凿了一条伟大的运河——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到一起。如此,中原的军人、物资才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南越地区。而输血工作完成后,岭南的土著就只能臣服了。

征服工作完成后,为了加强对这块土地的控制,始皇帝在当地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等郡。并安排汉族官吏前去统治,把他们完全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而为了真正消化掉这块殖民地,始皇帝迁徙了大量中原的汉人到当地居住,并鼓励他们和当地人通婚。从此,这块土地开始了漫长汉化的进程。

后来,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央也就无暇顾及南方的这大片殖民地了。此时,南越大地上势力最强的就是辖区在现在广州、肇庆一带的南海郡。南海郡当时的负责人叫任嚣,此人曾经率领大军平定南越各部落,也是位能人。

本来天下大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之时,不幸的是这位任嚣却一病不起。看着自己付出毕生心血建立起来的南海郡,任嚣实在害怕未来会毁于战火。于是,临死前,他召来自己的老朋友,龙川县令赵佗。

在病床前,任嚣对赵佗嘱咐到:“我看,咱们的大秦朝快完了。我们南海郡这个地方虽然偏远,但我也害怕天下一乱、刀兵四起。到时候,中原地区的各股势力来我们这里杀烧抢掠、为害百姓。所以,我想咱们干脆竖起大旗自保吧。我们先发动军队切断通往内地的道路,然后观望天下局面。咱们这个地方,地势险要、面积巨大,虽然蛮夷众多,但好在还有很多中原人在管理。凭着这块土地,也可以建立个不错的国家。我特意召你前来嘱咐后事,就是希望你以后代替我守护好这块土地和其上的人民。”

就这样,任嚣死后,赵佗收揽权力。他随即通知横浦、阳山、湟关等几个重要关口的守将:“不管任何军队到来都不要放行,各地立即断绝通道、聚兵自守。”随后更换领导班子,逐步诛杀秦朝安排的官员,改派自己的手下充任要职,南海郡逐步成了赵家天下。

等秦朝灭亡,赵佗又彻底放下脸面,发兵向西吞并桂林郡、象郡,统一了岭南地区,自立为南越武王。成为岭南大地上的霸主。

到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和项羽在中原打得天翻地覆,赵陀并没有选择加入任何一方,而是据险自守、观察局势。

刘邦击败项羽、天下一统后,赵佗就躲不了了。

对刘邦而言,打了这么多年仗,内地还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存在,发兵征讨南越肯定是不现实、不理智的的。但为了完成国家形式上的统一,他以皇帝的身份下令封赵佗为南越王。并派陆贾前往授予印信,和南越互通使者。

这个算盘打得很精细,赵陀本就是南越王,但那是自封的,如果他接受了刘邦的封号,也就意味着向大汉朝的臣服。但人家南越王凭什么接受你大汉朝的封号呢?这就要看外交官陆贾的功夫了。

陆贾来到南越国后,获得了赵陀的接见。双方见面之时,赵佗故意头上盘着南越族的头髻、伸开两脚坐着接见陆贾,完全是南方蛮族的做派。一下子给对方来了个下马威,明确告诉你汉朝使臣,我就是不同于汉朝的独立势力。

陆贾见到这个局面也没客气,他对赵佗说:“您本来也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还在真定老家。现在,您抛弃华夏服饰礼仪对待我,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想以区区南越之地与大汉朝相抗衡吗?我明确告诉您,那样大祸就要临头了!当年秦王朝怎么样?项羽怎么样?我们皇帝都给他们干掉了。前后只用了五年时间,就让天下获得平定。这是上天的安排啊!难道您要和上天的意志作对么?”

吹嘘完刘邦,陆贾继续说:“现在大汉朝的皇上听说您自己在南越称王,本来应该派大军来剿灭您。但皇上怜悯百姓刚刚经过天下混战,所以暂且休兵不发,而派我前来授给您君王的印信。皇上对您这么仁慈,您应该亲自到城外迎接皇帝使者、并立即向北称臣才是。而您竟妄想凭借着实力弱小、而且尚未安定的南越国,对大汉朝如此不恭敬!皇上要是知道了,一定掘毁焚烧您祖先的坟墓、杀光您的宗族,再派一员大将率领十万大兵压境。到那时不需要皇帝动手,南越人就会杀了您投降汉朝的,这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嘛!”

赵佗不是笨蛋,他懂得利弊。听了对方有棱有角的对话,他立即离开坐位、走到陆贾面前谢罪说:“您别怪我,我在蛮夷地区生活太久,都不懂得礼义了。”这时气氛才缓和下来。然后赵陀马上安排酒宴招待陆贾。

酒宴嘛,大家喝两杯气氛就融洽了,也就开始胡说八道了。赵佗问陆贾:“您看我和萧何、曹参、韩信这些人比起来,谁高明些?”陆贾回答说:“似乎是您高明些。”赵佗这下高兴了,又问:“那么我与汉朝皇帝比,谁高明些?”陆贾说:“大汉朝的皇帝继承三皇、五帝的伟业,统一治理中国;中原人口以亿计算、土地方圆万里、万物殷实丰富;而且皇帝还把政权集于自己一人之手。这是开天辟地以来都没有过的事情。而您呢,臣民不过几十万,还都是些蛮夷,散落的居住在深山和海边,顶多也就是汉朝一个郡的水平。怎么可以与大汉朝的皇帝相提并论呢!”

这话赵佗听了可有点不高兴,他大笑道:“那是因为我没有在中原起事,所以在这里称王;如果我在中原,参与他们逐鹿中原的战争,怎么就见得不如汉朝!”

事情办好了,陆贾在南越国待了几个月,和赵佗建立了很好的个人关系。临回国前赵佗对他说:“在南越国我都没有可以说话的人。直到你来,才让我每天都能听到从未听过的事。”并赏赐了他大量的珠宝。

通过陆贾此行,赵佗接受汉朝封的南越王称号、并向汉朝称臣、答应遵守汉朝的规定。他回国后,刘邦大为高兴,封其为太中大夫。

这里,我们再谈个陆贾的编外故事,作为结尾。陆贾这个人宠信儒学,经常在刘邦身边给他讲《诗经》、《尚书》这些经典。刘邦听多了,就不耐烦的骂他说:“你老子我是在马上打的天下,哪里用得着《诗经》、《尚书》!”陆贾反驳道:“在马上能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商汤、周武都是靠武力夺取天下、靠文化怀柔天下。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当年吴王夫差、智伯瑶、秦始皇,都是因为穷兵黩武而灭亡。如果秦国吞并天下之后,推行仁义、使用文治,陛下怎能拥有天下!”

听了陆贾的这个话,刘邦才发现自己错了,也不好意思,就对陆贾说:“您说的是,请您试着为我写出秦国失天下、我得到天下,及古代国家成败的道理。供我和子孙借鉴。”陆贾于是写出了《新语》给他。

小龙人说:吞并广大南方地区的进程是艰苦的。刘邦的这次外交行动只是开场,如果不进一步行动,使用武力、运用政治、充填人口,这里就只会是后来越南、朝鲜一样的情势。血腥的杀戮和痛苦的迁徙还在后面……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7-23 11:38:07 +0800 CST  
第六十三篇 最后一战


经过了多年征战、击败了无数对手、建立了统一的万里江山、也为子孙扫平了诸多隐患,但刘邦还是不能休息。因为在他的心中,还有最后一个隐患没有除掉。不过在除掉这个隐患之前,刘邦先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和所有曾经的英武明君一样,刘邦晚年身体上的疾病加重了心理上的疾病。他讨厌见人、只愿意一个人躺在深宫中,所有人都不能随意进入。即使周勃,灌婴这样的肱骨之臣都被挡在宫门外不能进去。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成熟的王朝,一点问题没有。因为一般来说,到王朝成熟之时,或者贵族、或者文官集团、或者军事将领、甚至后宫、太监,已经可以代替皇帝管理政府机构。可是初创时期不行,这时的权力都在刘邦一人手中。他的休养,直接让很多事情没人拍板决定。

这样一直过了好多天,眼看汉朝政府都难以运转了。就在群臣都无可奈何的当口,又是那个莽撞人樊哙出手了。屠户樊哙一开始也在宫门外等候,后来实在急躁的受不了,冲动之下他闯开宫门,直接冲进了寝宫拜见刘邦。其他的各位大臣这才敢随后跟进。

印入他们眼帘的是一派凄凉、孤独的景象,只见刘邦枕着一个太监的大腿、独自躺在那里休息。樊哙等人一见刘邦这个颓废的样子,都流着眼泪跪下来说道:“当年,陛下您带着我们一同在沛县起事、平定天下,建立不世功勋,那是何等的雄壮啊!现在天下虽然已经统一,但依然危机四伏!陛下您病重,我们大家也都很担心;但陛下您不接见我们商议国家大事,难道就准备和一个宦官一起死吗!你忘记道赵高篡权的事情吗?”

其实刘邦本来病也好的差不多了,就是心理上颓废、慵懒而已。听了这一番话他不但没生气,反而笑了笑就起身和大家来谈正事了。

虽然刘邦重新振作开始处理国事,但一块心病还是压着他,此事不解决,死也不会瞑目。幸运的是,这块心病在他生前就有机会解决了。因为这时候传来一个消息——淮南王英布反叛了。

说起来,英布的谋反也是必然。一开始韩信被杀,他就已经非常害怕、心惊胆战。等到彭越也被处死后,刘邦竟然把他的肉做成肉酱分赐给各地诸侯,以警示大家。送肉酱的使者到英布的封国淮南时,英布正在打猎,一见这个肉酱,他的心彻底的凉了。兔死狐悲之心顿起,便暗中派人部署军队,等待肯定会来到的战争。

其实,打了一辈子仗的英布从心里还是希望和平的,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天,正好英布的一个宠妾因病去看医生,这位医生的家和中大夫贲赫住对面。贲赫也是为了给英布拍马屁,便备下厚礼陪同这位宠妾一起去医生家。这时的英布可能也是年龄大,不自信了,就怀疑这个贲赫与宠姬私通,想把贲赫抓起来治罪。

贲赫很快觉察到了这个消息,好心得到恶评让他非常不满,立刻跑到长安向刘邦告发英布谋反的情况。刘邦读了这封告发信也在犹豫,就找到萧何商量对策。萧何说:“我认为黥布不至于做这种事,恐怕是仇人诬告他。我建议先把贲赫抓起来,然后派人暗中调查黥布。”于是汉朝廷只是派出使者来访查。

事情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说不定还真有转机。但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沟通,刘邦这边还真没想动手,英布那边看贲赫畏罪潜逃到长安向刘邦告密,本来已经疑心害怕;现在汉朝使者又来查找证据,这下心里完全没底了。土匪性格再次爆发的英布索性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杀光贲赫全家,发兵叛乱。确定英布反叛后,刘邦也立即赦免贲赫,准备平叛。

军事打击之前,刘邦召集众将做战前会议。会议上,大家群情激奋,都说:“皇上,这还有什么可说啊?直接发兵征讨,杀了英布这家伙就得了,他有什么能耐啊!”夏侯婴却谨慎很多,他召来原楚国的令尹薛公,向他征求意见。薛公说:“黥布肯定是要造反的。”夏侯婴问:“皇上给他封地、又让他称王,还为什么造反呢?”薛公回答:“皇上前不久杀了彭越、再早些还杀了韩信。他们三个人的功劳都差不多,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他自己也疑心就要大祸临头了,所以造反。”

夏侯婴见他说的有道理就把情况反馈给了刘邦,刘邦于是召见薛公问他计策。薛公说:“黥布的造反行为不足为怪。现在关键是看他怎么做,如果他采用上策,崤山之东就要归他了;如果他采用中策,双方胜负还难以预料;如果他采用下策,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忙问到:“什么是上策?”回答说:“起兵后,先向东攻取吴地、再向西夺占楚地,接着吞并齐鲁。然后联系燕、赵两地(抓住燕国国王不是刘家人、赵国国王还是小孩由大臣做主的弱点),让他们固守本土保持中立,那么崤山以东就不属于您了。”

刘邦再问:“什么是中策呢?”答曰:“先向东攻取吴地、再向西夺占楚地,这个顺序不变。然后吞并韩地、占据魏地,控制敖仓粮库和成皋要塞,那么双方胜负就难以预料。”

刘邦又问:“那什么是下策?”答曰:“向东攻取吴地后,向西夺占下蔡。然后就把辎重送回越地,自己回到长沙。这样您就高枕无忧了。”

听了这个分析后,刘邦最后问:“您觉得,他会使用哪个计策呢?”薛公说:“必出下策。”刘邦问原因,薛公答道:“黥布这个人,本来就只是个骊山的刑徒,现在却做到了王。这种经历使他只顾眼前、不顾以后,只顾自身、不顾百姓。所以说他必用下策。”

得到这个信息,刘邦很高兴,他坚定了自己必胜的信心。马上给薛公封了一千户,并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取消英布王位的合法性。

但此时刘邦还在病中,就想让太子率兵去进攻英布。可是一个小孩子哪里能指挥军队对抗百战名将英布啊?怕是有去无回;即便不死,如果战败,太子之位恐也难报。对于太子而言,现在父亲身体不好又一直憋着想立小弟弟做太子,这个问题不得不想。于是太子手下的几个宾客就去找到了吕后的哥哥吕释之帮忙。

这几个人对吕释之说:“太子统兵出战,有了功劳地位也没法再增高了;可万一没有功劳,那肯定要受惩罚。您该去请求吕后在皇上面前哭诉:‘黥布是天下闻名的猛将。而我方将领又都是皇上的老部下,太子肯定指挥不动。一旦黥布知道这个情况,肯定会长驱直入。别看皇上您有病,但即使您躺着指挥,众将领也都会尽力而战。请您为了妻子儿女再拼一下!’”

吕释之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把这些话都告诉吕后。吕后也就按照这个话对刘邦说了。听了老婆的抱怨,刘邦也很无奈:“我就知道这小子不行,还是我自己去吧!”

于是,病中的刘邦只得再次亲率大军向东进发。出发前,留守的大臣都送行到霸上。张良生了病,也强撑着来送行,他对刘邦说:“我本该随您出战,但身体实在不行了。楚国人都很凶猛善战,您不要和他硬拼啊!”又建议刘邦让太子做后方总司令,掌管大本营。

老战友要分手了,刘邦也语重心长的嘱咐张良说:“子房,你虽然身体不好,但即使躺着也请勉强去辅佐太子啊。”这对暮年君臣的此番对话确让人有凄凉之感。

最后,确定叔孙通为太子太傅,张良为代理少傅在关中辅佐太子。刘邦又下令征发上郡、北地、陇西等地的骑兵,巴、蜀两和京师本地的军队共计三万人,作为皇太子的部队,驻扎霸上,为自己压阵。

再说英布方面。在刚开始反叛时,他就对部将说:“皇上老了,肯定不能亲自前来。要是派其他人,我也只怕韩信、彭越,他们现在又都死了。其他人全不值得担心。”所以才下决心反叛。

在进军计划上,英布也果然如薛公所说。先是向东攻击吴地的荆王刘贾,刘贾战败,死在富陵。

然后英布集合手下的兵士,渡过淮河又向西去攻打楚国。楚王刘交兵分三路迎击英布,想互相救援出奇制胜。而黥布则专注一点,先攻破一路,结果另两路也四散奔逃,楚军大败。英布于是继续领兵西进。

前线的藩王们大败,但他们为刘邦整合部队争取了时间。同年十月,刘邦率主力与英布的军队在蕲西碰面,准备决战。

看到英布军队的布置陈列和当年的项羽很像,刘邦非常厌恶。他站在城墙远远地质问英布:“你为什么要造反?”英布回答说:“我也想当皇帝而已!”话说到这一步就没必要继续谈了,刘邦立刻回嘴大骂,并下令攻击。

于是双方展开大战。汉军毕竟兵多、势大,英布军队战败而逃。退回淮河南岸后,英布又几次集结部队再战,但仍不能取胜。最后英布只带着手下一百多人逃到长江南岸,从此一蹶不振。而刘邦一边,决战获胜后就班师回朝,只是另派一员将军继续追击。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7-23 16:24:25 +0800 CST  
刘邦回朝路过老家沛县时,把老朋友、男女长辈、刘氏家族子弟全找来一起饮酒,共叙旧情。酒酣之际,高帝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罢欣然起舞。想到多年创业辛劳、江山依旧危机重重,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临走时,刘邦对沛县父老说:“游子悲故乡。我是以沛公的名义起事,最后才夺取了天下。现在我决定把沛县当作我自己的汤沐邑,免除县中百姓世代的赋役。”

后来英布又率领残部和汉朝的将军打了几仗,也都失败了。无路可去的英布只得去投靠老丈人长沙王吴芮,结果在路上被当地百姓杀死。其实即使他到了吴芮的地盘,以吴芮老滑头的性格也会收拾掉他的。

小龙人说:很奇怪,勇武的英布一路所向披靡;结果和刘邦的大部队一较量就迅速崩盘。其中奥妙我们从史书上已经无从知晓。可能这就是王朝气数吧!大汉王朝在刘邦的整合下已经修养成型,就等着创造无上荣光了。在大势面前,英布注定是小人物。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7-23 16:25:13 +0800 CST  
第六十四篇 高祖归天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不管你是拥有天下、还是富可敌国,不关你是学富五车、还是勇冠三军,你都逃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最终迎接你的只有六道轮回、天堂地狱、马克思………。我们的故事讲到这里,高祖刘邦也要离开他的帝国奔往那世去了。但临走之前他还想处理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他想换掉太子。

天下所有的男人基本一样,喜新厌旧就是本性。刘邦当皇帝后富有四海,也肯定不会只保留吕后一个结发妻子,也来了个三宫六院、大堆嫔妃。

在这些夫人当中,刘邦晚年最喜欢的就是戚夫人。这位戚夫人也争气,随着宠幸就给刘邦生了个儿子。看着呱呱坠地的大胖小子,刘邦笑的皱纹都开了,当即给这孩子取了个最吉祥的名字——刘如意。

人要是喜欢什么东西,就怎么看都好。刘邦就是觉着刘如意这孩子特别像自己,反过来看太子,怎么那么柔弱不招人喜欢?为了表达对小儿子的爱,刘邦很快就封如意为赵王,并把他长年留在自己身边照顾。而对这孩子的妈妈,刘邦更是一直宠信,即使自己到关东地区出巡也总要带着她。

而这个戚家姑娘看到这个局面,就也有点想入非非了。借自己总能陪王伴驾的机会,她每天都在刘邦面前哭泣、撒娇、吹枕头风,希望刘邦立如意为太子。这样刘邦的心思就活泛了。

然后,刘邦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结发夫人吕后。这老太太怎么那么难看,那么招人烦呢?这一远一近关系的此消彼长,更让刘邦下了决心,想废掉太子而立赵王如意为继承人。

心里这样想,但刘邦很清楚:这么做是不合理的。有一次他尝试着向大臣们透露了这个心思,想看看大家的反应。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大臣都一致表示强烈反对,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周昌更是誓死抵制。刘邦问他道理,周昌这个人说话本来就有点口吃,又赶上情绪激动,口吃更严重了,急得只是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听到这个回答,刘邦也是哭笑不得,气氛缓和下来后也就不再提这个事了。

虽然刘邦暂时放下了废立太子的事情,但心里一直没消除这个念头。而且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挑明了废立太子的想法,这孩子未来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可孩子只有十岁,刘邦也担心自己死后这孩子难以保全,便想为刘如意找个强硬的臣子来保护他。找来找去,还是那位口吃也要和自己辩论的御史大夫周昌合适,于是刘邦任命周昌为赵国国相,辅佐、保护如意。

再到后来,刘邦击败英布回到京城。年纪的增加和征战的疲乏让他的病情越来越重。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刘邦更换太子的心思也越来越迫切。他的流氓性格上来,即使张良去劝阻也没有用。群臣们没办法,只能找大忽悠叔孙通来劝谏了。

叔孙通一见刘邦的面就说到:“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骊姬,废黜太子另立奚齐,结果造成晋国几十年内乱。秦国因为不早定扶苏为太子,使赵高得以使诈立胡亥为皇帝,结果搞得国家灭亡。这个事情也是陛下您亲身经历过的。如今您要是也想如此,就先把我杀了吧!”

刘邦看叔孙通竟然对自己耍起无赖战术,无奈只好说:“你不要这样,我就是开个玩笑!”叔孙通立刻紧逼道:“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根本一旦动摇,天下都会震动。这种事怎么能开玩笑!”

看到群臣的心确实都不向着小如意,刘邦也只有彻底放下此事不再提起。但吕后没有忘记!仇恨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

刘邦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彻底消灭异姓诸侯王,为子孙后代留下安全的天下。

经过几番杀戮,目前剩下的异姓诸侯王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芮了。吴芮势力小又地处偏远地区,再加上他身体差人又老实,刘邦也就没有在乎他。但燕王卢绾就不同了,虽然他曾经是刘邦的老乡加老朋友,但他现在就是刘邦的眼中钉!必须拔掉!

对付卢绾的导火线还是陈豨的造反。当时为了协助刘邦平叛,卢绾曾率领燕国军队从东北部向陈豨发起进攻。而为了扭转对汉朝战争的不利局面,陈豨便派人去向匈奴求救;而为了阻止匈奴的参与,卢绾也派出使臣张胜去匈奴游说,声称陈豨的军队已经失败,让匈奴不要帮他。

张胜一到匈奴,就碰到了原燕王臧茶的儿子臧衍,此人现在正在匈奴避难。老乡见老乡,两个人就聊了起来。经过这次沟通,张胜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想通了。为了自己老大卢绾的未来,张胜决定配合匈奴帮助陈豨。

这个事情很快被卢绾知道了,当时没有电报、电话,他当然怀疑张胜已经勾结匈奴背叛自己,于是上书朝廷请将张胜全家斩首。就在此时,张胜回来了。并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解释了一遍后,卢绾觉得张胜这么做是有道理的,于是想办法开脱了张胜的家属,并继续派他去匈奴作密使。另一方面,卢绾也派人暗中联系陈豨,商定双方只是对峙而不开战。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陈豨被杀后,他手下的将领投降汉军,就把和燕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事情交代了。刘邦当场就火了!他立即派使者召卢绾到京城面谈。这下卢绾害怕了,韩信的例子就在眼前啊,于是他称病不来。

眼看这小子耍赖,刘邦又派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等人去请卢绾,顺便检查他的罪行。卢绾于是更加恐惧,甚至躲藏起来不见这二人。

决定不去京城见刘邦的时候,卢绾曾经对身边大臣说:“非刘姓而称王的,现在只剩下我和长沙王了。去年春天,杀了韩信全家、夏季又处死彭越,这都是吕后的主意。如今皇上病重,大权都控制在吕后手中。这个女人一心就想杀各个异姓王和功臣。”

所以说呢,人说话不能随便。卢绾的这些表态就被刘邦知道了,再加上匈奴那边传来的消息。刘邦彻底认定了卢绾的造反,当即派兵攻击卢绾。

英布都不行更别提卢绾了。就这样,最后一个有点实力的异姓王也被消灭了。

刘邦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为子孙留好辅政大臣。

对刘邦而言,辅佐新天子最合适的人选毫无疑问就是老丞相萧何,因为他朴实、能干、最重要的是忠心。说起忠心,刘邦杀掉了几乎所有打天下的大功臣,即使张良也是靠极端的韬光养晦才安度晚年,难道他没有怀疑过萧何么?看了接下来这个故事我们就有答案了。

话说萧何在丞相任上,曾因为长安土地少,而上林苑(皇家打猎的场所)空地很多、且荒在那里都没用。就和刘邦商量让百姓到上林苑种地,打好粮食剩下的禾杆都不收拾作为上林苑鸟兽的饲料。本来这是个共赢的好事,谁知刘邦一听就勃然大怒:“萧何,你一定是收了人家的贿赂,竟然想算计我的上林苑!”然后下令将萧何交付廷尉处理。

过了几天,一个姓王的小官在刘邦身旁服侍,大胆的问了句:“相国是犯了什么大罪,您把他关起来啊?”刘邦说:“我听说人家李斯当年做秦始皇的丞相时,有什么好事都归功于君主;有什么过失就自己承担,这才是好丞相。现在这个萧何收受贿赂,竟然要我的上林苑来讨好老百姓,所以我把他抓起来。”

这个小官便劝说刘邦:“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向皇帝建议,这就是宰相的工作啊,您为什么怀疑相国收受贿赂呢?况且,不管是陛下与楚争霸那几年,还是陈豨、英布造反时。您率军出征在外,都是相国独守关中啊,当时只要关中一动摇,您的大本营就没有了!相国不在那时为自己谋利,反而现在贪图金钱吗?再说,秦朝就是因为皇帝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才丢失了天下,李斯为始皇帝分担过失的行为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您不该怀疑相国啊!”

这些话说的有理有利,听了这些刘邦当天就派人释放了萧何。萧何虽然年岁已老,被赦免后还是很谦卑的光着脚进宫去谢恩,这才让刘邦真的放心。


刘邦把事情都交代好了,但该来的总会来的。他在进攻英布时,曾被流箭射中,后来伤势越来越重。吕后请来一位名医给他治伤,刘邦却破口大骂:“我当年一个老百姓,拿着三尺宝剑就夺取天下,这是天命!我生死在天,即使扁鹊复生又有什么用!”于是不让医生治病。

到这一步,吕后也知道势不可违了,她问刘邦:“陛下百年之后。萧何相国也不在了,谁能代替他呢?”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再问曹参之后,刘邦说:“王陵可以,但他不很聪明;陈平可以帮助他,但陈平这个人智谋有余,难以独自承担重任。另外,周勃这个人为人厚道不善言词,但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可让他做太尉执掌兵权。”吕后再追问其后,刘邦叹到:“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我能操心的了。”

很快,刘邦就驾崩于长乐宫。一代开国帝王走完了人生的闪耀篇章。

《通鉴》有评价:高祖皇帝不修学术,但秉性聪明通达、喜谋略、能采纳旁人意见。即使是守门小官或戍卒,见面时也如同老熟人一般亲切。当年入关顺应民心约法三章。天下平定后,又令萧何整理法律、韩信申明军纪、张苍制订历法及度量衡、叔孙通规定礼仪。又与功臣剖分符节,以铁制成并标注上誓言,放入金柜石室,收藏在宗庙中。高祖做的事情众多,为汉朝创立了持续久远的政策。

小龙人说:一个朝代是否短命和开国皇帝有很大关系。虽然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但刘邦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安稳的江山,为四百年汉室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8-11 22:46:54 +0800 CST  
第六十五篇 残暴女皇
刘邦死了,在没有其他人能整合刘邦遗留班底的情况下,吕雉站到了台前,扛起了大汉朝前进的旗帜。在之前男人征战的历史中,吕后获得的出场份额并不多。但在之后的故事里,她将是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所以,在这里我们也简要的介绍下她的背景。

首先,当年吕雉嫁给刘邦是标准的下嫁。怎么说呢?当时刘邦说是亭长,可实际上就是一个无业游民,而人家吕家却是实实在在的土豪。家庭条件差点也算了,结婚的时候,刘邦这个土流氓还整整大人家吕小姐十五岁,还带了个不清不楚的私生子子刘肥。标准的老夫少妻还带拖油瓶。

其次,吕雉是个贤惠、能吃苦的女人。刘家不富裕,她就带家人亲事农桑,维持生计;刘邦躲到芒砀山去杀蛇当土匪的时候,她又独立承担家庭重任,为刘邦养育子女、父母;到了刘邦天下争霸的时候,吕雉更是颠沛流离、提心吊胆,还被项羽抓起来做过人质。总之,她把自己的青春全都无私的奉献给了老刘家。

最后,这是一个有政治能力的女人。刘邦晚年对付功臣的很多手段,都是和吕后一起商量执行的。其中擒杀韩信和彭越的两件事情更是体现了她狡诈、狠毒、果断的政治高手特点。刘邦晚年身体不好,朝政更是由吕后一手把持。这样的一个女性注定不会放弃权力,这样一个女性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华丽篇章。

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顺理成章登上皇帝位,是为汉惠帝;同时尊吕后为皇太后。在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之间,汉朝廷发生了一件事情。此事也表明了大汉朝暂时不姓刘,改姓吕了。

事情还要从刘邦病重时说起。我们前面说过,刘邦临死前的几大心愿,最后只有一个没有完成,那就是更换太子。所以他临死前最担心的还是这个小儿子赵如意。恰在此时,有人告樊哙的状,说他“与吕姓结党,一旦皇上过世,就要兴兵诛杀赵王如意及其从属”。

这个话可是碰了刘邦的心尖,樊哙是跟自己打天下的大将,在军队里有号召力;而他偏偏又是自己的连襟,吕家的另一个女婿。这样的人有能力、也有缘由帮吕氏闹事。

因此,刘邦立刻找来陈平和周勃,在病床前向他们二人下诏令:“你们二人立刻一起乘车出发赶到樊哙军中;陈平一到军中,就宣读我的诏书,砍下樊哙的人头;然后让周勃代樊哙为将军统帅军队。”什么战友兄弟情,什么亲戚血脉情,高端的政治人物只关心利益!

两人接受命令后立刻驾车赶往前线,走在路上他们俩就商量:“樊哙可是跟着皇上起义的人,功劳又特别大;更重要他还是皇上的连襟,是皇亲国戚。现在皇上因为一时动怒想杀他,如果日后反悔可怎么办。我们不如也不杀他,而是抓起来送到皇上那里,让皇上自己决定杀不杀。”

二人商量好后,就决定不去樊哙军中,而是在路上就筑坛召樊哙前来宣诏。樊哙也没办法,只得接受诏令,自己接受捆绑,坐囚车被押送到长安。这边周勃即刻代理将军职位,继续在燕国的战争。

这边陈平押送樊哙赶回长安,在路上突然得知刘邦驾崩的消息。这对陈平就是个考验了。是坚定完成刘邦的任务,而得罪老吕家;还是私自违背先帝旨意,向老吕家纳投名状呢?

陈平就是陈平,不愧是刘邦手下仅次于张良的优秀谋士,他略加思考立刻做出决定。下令马车立刻以最快速度赶回都城。路上遇到朝廷使者,命令陈平不要赶回长安而是和灌婴一起屯守荥阳。但陈平却不执行,一门心思尽快赶到长乐宫。

风尘仆仆一到长乐宫门,陈平立刻大哭不止、悲痛万分的表示对刘邦的哀悼;更重要的是,他坚决要求亲自守卫吕后的内宫,守护太后的安全。吕太后再有政治手腕也是个感性至上女性,看到陈平对丈夫之死这么悲痛,而且又积极保护自己母子的安全,那是十分感动。马上任命陈平为守卫皇宫的郎中令,也就是禁卫军的最高统帅,还让他做汉惠帝刘盈的老师。陈平一转眼就成为吕太后眼中的红人,当然老皇帝的遗嘱也没人管了。

当然,樊哙一到长安也便被赦免,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和封地。大汉朝持续十五年的吕太后时代开始了。

吕太后是有政治能力,但她毕竟还是个女人,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报仇!

前面我说过,废立太子的事情刘邦是放弃了,但吕太后一直没有忘记这个耻辱,仇恨已经扎根于她的心里。

刘邦刚死,吕太后就下令将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关在冷宫,剃去头发、带上刑具、穿上囚服,做各种苦活。处罚了这个女人她还不甘心,又派使者去召赵王刘如意,打算对这个孩子开刀。

使者为此三次往返赵国,但都被赵相周昌拒绝(刘邦给如意选的监护人不错),口吃的周昌面对这个事情也不口吃了,他对使者说:“高祖皇帝生前把赵王嘱托给我,现在赵王年纪还小,我听说吕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齐杀掉,所以我不敢让赵王去。而且赵王也生病了,我更不能接受命令了。”

吕太后听到这个回报大为愤怒,他安排人先把周昌召回长安。等周昌一走,又派人再去召刘如意前来,准备虐杀。但让吕后没想到的是,刘如意还没到长安,儿子汉惠帝刘盈就知道这个事情了。这个小皇帝还非常仁义,亲自去霸上迎接弟弟,与他一起入宫、带着他一同吃饭睡觉,尽全力保护弟弟。吕太后虽然想杀掉如意,但因为自己儿子的阻拦,却始终找不到机会。

可是幼小的惠帝哪里有能力在自己母亲的魔爪下一直保护弟弟啊?有一天,惠帝一大早出去打猎,刘如意因为年纪小,不能早起同去而是留在宫中睡觉。趁这个机会,吕太后就让人拿毒酒给如意喝。等到惠帝回宫时,才发现自己的弟弟已经死了。愤怒的刘盈无处发泄,深深的自责开始侵扰他。

接下来,更令刘盈无法忍受的事情发生了。吕太后杀了如意后,又下令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珠,熏聋耳朵,灌上哑药,然后把她扔到厕所里,给她起了个名字叫“人彘(猪)”。过了几天,她更是带惠帝来看“人彘”。惠帝见到这个凄惨景象都认不出是谁了,一问才知道这就是戚夫人。这个年幼的孩子立刻大哭起来,从此患病,身体虚弱不堪。

病中的惠帝刘盈也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他派人向母亲吕太后请求说:“这些事都不是人类能做出来的。我虽然是太后您的儿子,到底还是没本事治理这个天下。”从此就开始颓废生活,每天饮酒作乐、不理政事。

对惠帝刘盈的表现,司马光老先生评价说:“做人家的儿子,见到父母有过失就应该劝谏;劝谏不听,就应该对着父母痛哭。哪里能继承高祖的伟业、当天下的君主,却因为受不了母亲的残酷,就弃国家于不顾,纵情酒色自伤身体呢!惠帝这样,是不懂得大义啊!”有时候,对这司马老先生我还真是没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指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如果以为至此,吕太后的仇恨就报完了,那就太小看她了。吕雉很快又把报复的目光盯上了另一个老仇人。各位应该还记得,刘邦当年认为齐国之地非常重要,就把这块地方封给了自己年龄最大的儿子刘肥。这孩子是吕雉嫁到刘家前刘邦和其他女人生的,从过门那一刻起刘肥就是吕雉的眼中钉。现在刘邦一死对付他的机会来了。

弟弟当了皇帝,刘肥肯定要来朝见。一家人团聚,就在吕太后那里摆了桌酒宴家里人吃饭。惠帝是个懂礼仪的君主,认为齐王是自己的哥哥,便请他坐到上座。吕太后一见就火了,本来就不喜欢你个拖油瓶,现在还坐上座?为这点事她竟然就让人倒了一杯毒酒放在齐王面前让他喝。

齐王傻乎乎就准备喝,这时熟悉自己母亲的惠帝看出问题了,他立即起身来抢这杯酒喝。吕太后一见大惊,连忙冲过去把惠帝手中的酒泼了出去。看到了这一幕,齐王再傻也看出问题了,于是他赶紧假装酒醉离去。

后来刘肥得知那杯酒果然是毒酒,着实为自己的死里逃生惊出了一身冷汗。同时,为了避免灾祸,在一位高人指点下,齐王刘肥献出自己手里的城阳郡,把此地做为吕太后女儿鲁元公主的汤沐邑。这才算化解了灾难,吕太后也不再找他麻烦了。

小龙人说:男人的事业交给谁最放心?首选肯定是儿子,这是自己留在世界上的复制品;可儿子如果暂时接不了手,结发妻子也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这个妻子有实力(辅政多年)、有能力(精通政治),那就更好了。道德上的瑕疵做笑谈则可,评价政治人物则大可不必。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8-13 12:07:09 +0800 CST  
第六十六篇 萧规曹随

大汉朝初期的成功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政治稳定、政策一致;简单说,就是谁也别折腾了,保守混日子。

那位看官说了,保守混日子还不简单?真不简单。对于混到顶点的人来说,能放弃自己的豪杰心、英雄气、理想主义,来混日子,其实更难。多亏刘邦选择了合适的主席和总理。

军委主席吕太后严格按照自己当年和老公一起制定的方案管理国家,这是常情。而行政系统也保持原有方式丝毫不变的运转多年,这就不容易了,今天我们就讲讲著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

说起这汉初的两位丞相,其实当年和汉高祖刘邦三个人还是同事关系呢。其中萧何是主吏,是主管沛县司法工作的小官;曹参是狱掾,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牢头,也就是萧何的部下了;刘邦是押送犯人去干活的亭长,也就是这帮犯人的小头目,该归属小吏曹参管理。这样一个行政管理顺序在刘邦造反后,发生了根本变化,萧何、曹参都开始跟了刘邦混,一起拉绺子、闯天下。

后来,在灭秦和楚汉相争的战争中,萧何、曹参这对老同事分道扬镳,分别从事了不同的工种。萧何主抓刘邦系统的行政和后勤工作,管理刘邦的大后方,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持后方的安定团结、并为前线提供充足的粮草和兵员。而曹参则作为步兵主将直接到前线部队领兵打仗,并在后来韩信连续击败魏、赵、齐等国家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一直作他的左右手。其最为人称道的武功——平定二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主要就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

事实证明,这两个人在刘邦手下都极好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否则也不会在分封功臣的时候,会从他们两人中挑选第一名了。

战争结束、天下统一后,萧何继续他国相的工作,为大汉朝制定各种法律法律、行政规范、官员组织架构、财政体系。而曹参则弃武从文做了齐国的国相,辅佐刘邦的大儿子刘肥治理这块东方要地。

刘邦死去的第二年,在丞相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多年的老丞相萧何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汉惠帝亲自跑去看望他,当看到老头子已经很难再继续工作的时候,就问道:“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接您的工作啊?”萧何到这个时候还是很谦虚,他说:“最了解我的是皇上您啊,您肯定知道我想谁接班。”汉惠帝心里有数,直接扔出来:“那曹参怎么样?”听了这个答案,萧何也放心了,立即在病床上叩头说:“皇上已找到合适人选了,我死而无憾。”

当年七月,萧何去世。萧何的一生的是奋斗的一生、是执着的一生、是付出的一生,从他开始中国这个中央集权帝国出现了贤相的传统。

作为大汉朝的第一功臣,刘邦给萧何的封赏最多,但他却一直低调生活。生前但凡购置田产和土地,都必定选在穷乡僻壤;同时对家里人也严格要求,从不允许家人建造华丽、高大的府邸。

对这些行为,他的解释是:“如果我的后代贤德,就会学习我的俭朴,用不着大房子、好地;如果我的后代不贤德,这些普通的房产和土地不会引来权势之家的抢夺,也能保护我的后代。”其实,一句话就解释了:人要学会低调。

萧何去世之时,曹参正在齐国国相的任上。在齐国的七年国相生涯让他积累了足够多的行政经验,而他在齐国最重要的行政方针和经验就是“清静无为”。

当曹参一听到老战友萧何去世的消息,他就清楚全国行政首脑这个重担只能自己来接替挑下去了。他提前对手下人说:“快去准备行装吧!我马上要出发,进京去做相国了。”果然过了不久,朝廷的使者就来召曹参入朝。

大汉朝的左右愤青都在渴望曹总理大展宏图、锐意革新,但他们很快都失望了。

曹参一接手工作,就命令全国的法律法规一切都不能做任何变更,完全照办萧何当年的规定。这也可以说是字面上“萧规曹随”的含义。

然后是用人。丞相作为整个国家的行政首脑,肯定不能自己一个人干活,需要很多属官的配合,要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子。结果曹参对于自己丞相府的属官要求极为奇特。

他有三用、三不用的原则:木呐老实的他用、聪明伶俐的他不用;做事宽松厚道的他用、细致刻薄的他不用;拙嘴笨腮的他用、伶牙俐齿的他不用。对于符合三用标准的人他就吸纳进自己的团队,对于三不用的人立刻辞退。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走进曹参的丞相府,你会感觉到根本不是进入了一个高级管理中心,而是一个乡下农闲时的广场;里面没有精明、刻薄、摆酷、耍嘴皮子的官僚,只有一帮老实、本分、朴实的农民兄弟。

第三是日常工作。这一点我们的曹相国就更奇葩了,他上任后每天给自己安排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找好酒喝,根本不积极处理政务。于是手下人先坐不住了,朝中的大臣、身边的下属见他每天也不管事,就都想来劝他。结果这些人来了后,曹参却根本不给他们开口的机会,而是也劝他们喝酒;大家磨不开面子只能陪他喝,刚想在喝酒间隙中说两句正事,结果曹参又继续逼他们再喝,直到喝醉了回家,也没找到机会开口说话。这样也没人能劝得了他。

最后是对官员的管理。如果你有幸成为曹参手下的官员,那么恭喜你,虽然你赚不到什么钱、但绝对摊不上什么事,和现在高风险的官员职业区别很大。因为在曹参丞相的治下你不用做什么,也就根本没有犯错误的机会;退一步说即使犯了点小错误,曹参也是一昧包庇掩饰,他老人家对官员的管理都是睁只眼闭只眼。通过以上这几个手段,曹参丞相的相府中每天清清静静、安安稳稳,所有人都大眼瞪小眼的无事可做。

这样的丞相工作让老板不开心,汉惠帝总怀疑曹参是摆老资格,在自己这里光拿钱不干活。正好曹参的儿子曹窋也在朝中任职,汉惠帝就向他抱怨曹参丞相的不作为,对他说:“你父亲做丞相每天这么不干事,就喝酒、休养,难道是因为我年纪轻就欺负我吗?”

老板的批评让曹窋也很没面子、更重要的是他怕皇帝以后都不重要曹家人了,于是他打算劝说自己的父亲。可曹参虽说在外面不管事情,在家里还是严肃的家长,曹窋回家后也不好意思直接教育自己的父亲,就找了个机会旁敲侧击劝说曹参。

一看儿子敢教训老子、小看自己的工作成绩,老将军曹参一下子就火了,他立刻执行家法、抽了儿子二百鞭子,还边打边骂道:“你赶快回宫里去侍候着,国家大事还轮不到你说!”

第二天小皇帝就知道了此事,上朝后汉惠帝也责备曹参说:“曹相国啊,你别生气,那天是我让曹窋劝你的。”曹参一听老板亲自发话了,这总要给点面子,立即脱帽谢罪,也借机会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说:“陛下您认为自己和高祖皇帝相比谁更圣明些?”惠帝说:“朕哪里敢比高祖皇帝啊!”曹参又问:“那您再看看我和萧何比谁强?”惠帝说:“您好像也不如他。”曹参便说:“陛下您说得太对了。想当年高祖皇帝与萧何丞相一起平定天下后,法令条文制定的已经很明确了。如今只要陛下您垂拱而治、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恭谨守职,大家保持过去的工作内容不就够了吗?何必多生是非呢?”汉惠帝想了想老头子说的也确实有道理,从此就不再对他提出要求了。

其实曹参接替萧何做相国的时间也不长,一共只有三年时间,这三年他都是这样无为的治理着国家。不看内容只看结果的话,他这三年是成功的。曹参去世后,老百姓都为他编赞歌道:“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萧何丞相制定的法律,简单而容易遵守;曹参丞相接替后,保留了这些法律不做改变;他们二位当政如此的清静无为,真的让老百姓安心啊。)——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的评价是最有价值的。

最后我们用史家大师班固的一段评价结束“萧规曹随”的事迹:“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谨守管龠,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小龙人说:
老百姓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当政者少做大梦想、少想大功业,清静无为让大家安心生活而已!在这一点上汉初的君臣为后世的政治家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8-27 22:06:42 +0800 CST  
第六十七篇 吕后执政

前面我们说了后刘邦时代大汉朝政府首脑的状态,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其国家元首。

国家主席是元首么?这要看实际权力。刘邦驾崩后,继位的皇帝虽然名为汉惠帝,实际大权还是操控在吕太后手中,因此老太太才是元首。这点连老腐儒司马光老先生都知道,《通鉴》中记录这段时间都不用少帝的年号,而是直接用“高皇后”为年号。

那吕老太太到底做了什么控制了朝政?又执行了什么样的政策呢?我们从三方面展开:控制皇帝、控制权贵、管理国政。

首先是控制皇帝。在吕太后当政的时间里一共有三位皇帝,分别为汉惠帝(吕太后的儿子),前、后两位少帝(吕太后的两位孙子),我们逐个细说。

先说惠帝。要说起来儿子已经是吕太后最亲的人了,而且这个儿子仁义、乖巧、完全听命于自己,按说可以满足的控制了吧。不行!当妈妈的都知道儿子娶了老婆就属于这个女人,而不属于自己的了。怎么办呢?和后来很多的女主一样,吕太后的方法是,找自己娘家的姑娘嫁给儿子,亲上加亲。这样一方面儿媳妇也是自己的亲戚,保证了一条心;更重要的是生的孩子也不是别人家的外孙,下一任皇帝不管父系还是母系都也是自己的种,可以保证长久的控制皇位。

于是等惠帝到了成婚年龄,吕太后就立刻让他娶了张氏姑娘为皇后。这个张家姑娘是谁呢?就是惠帝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当年大英雄张耳的孙女、倒霉蛋张熬的女儿,简单说就是舅舅娶了外甥女。当时可不管什么近亲结婚,政治最重要。

可是故事的发展却并不合人意,可能是舅舅实在对外甥女下不去手、也可能是张家姑娘太小还没发育好、更可能是近亲结合的生物学问题,张家姑娘迟迟生不了孩子,反而惠帝和其他女人生了几个儿子。

这个后嗣的问题虽然棘手,但对于吕太后这样的政治女性来说,一切都是可以解决的。她看好了惠帝的长子刘恭,然后毫不犹豫的处死了刘恭的生身母亲,假称这个孩子是张家姑娘所生,并立其为太子。

在母亲的高压下,汉惠帝只当了七年皇帝,二十三岁就死了。皇帝驾崩之后太子刘恭继位,是为前少帝。孩子太小,顺理成章,奶奶兼太姥姥的吕太后就执掌了大权,成为真正的国家统治者。

到了管理孙子的时候情况又有变化了。因为毕竟纸是包不住火的,少帝长到六七岁的时候,逐渐知道了张皇后不是自己亲生母亲的事情。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嘛,还不懂得韬光养晦,傻乎乎就发牢骚:“皇后怎么能杀了我的生身之母而冒充我的母亲呢!我长大后要复仇!”

按说这也只是孩子话,后面都是可以教育的,而且这个孩子无论如何也是吕太后的亲孙子。但对政治人物吕太后来说,这个问题就没那么简单,政治上不存在亲情只有利益!这位奶奶毫不犹豫就把只有六七岁的少帝幽禁在后宫的永巷中,对外宣称他患病,不得和任何人相见。

紧跟着吕太后就要换皇帝,她先对群臣吹风说:“如今皇帝长期患病,不见好转,甚至精神失常,已经不能治理天下了;应该另立皇帝。”在吕太后的强大政治压力下,谁敢表达不同意见啊?群臣们都回答说:“皇太后的旨意,是为祖宗和天下百姓着想,我们都双手赞成。”

这样吕太后毫不费力的就废掉少帝,并暗中杀死这个只有七岁的自己的亲孙子。然后拥立惠帝的另外一个儿子恒山王刘义为皇帝。这个孩子更小,而且只在位四年吕太后自己就死了,所以到他为止吕,太后都不用再操心控制皇帝的问题了。

第二是控制权贵。这里面的方法主要是三个,指婚、做人事任免、分封吕氏家族成员。

而这些工作围绕的核心就是立吕姓家人为王,使整个家族占据高位,帮助自己掌管权力,也给家族更大的好处。

话说惠帝刚去世时,吕太后就在朝议上提出了册封几位吕氏亲属为诸侯王的提议。此时曹参已死,根据刘邦临死的遗言,王陵做右丞相、陈平做左丞相来辅佐。对于吕太后的这个提议,右丞相王陵义正严词的拒绝说:“想当年高祖皇帝曾经和群臣杀白马歃血为盟:‘以后有不是刘姓的人敢称王,天下人就共同讨伐他。’现在如果分封吕氏亲属为王,不符合白马之盟的约定。”

吕太后一听这个话就不高兴了,她又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这两个人就油滑的多,回答说:“当年高祖皇帝统一天下时,分封刘氏子弟为王;现在太后您管理国家,分封几位吕氏子弟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听了这个回答吕太后才高兴起来。

此次朝议结束后,王陵出门就责备陈平和周勃:“当初和高祖皇帝歃血为盟的时候,你们二位也在场。现在高祖驾崩、女主当政,要封吕氏为王,你们这样为了逢迎太后而背弃盟约,又有何面目死后去见高祖呢?”

陈平和周勃对王陵解释说:“现在,在朝廷之上当面谏阻太后,我二人的表现确实不如您;可将来安定国家,确保刘氏天下,您却不如我二人。”

这个话也颇有暂且保存实力、以备日后做大事的意思。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耿直的王陵很快就被太后明升暗降为太傅,后来干脆免职归家。王陵争一时之气的做法使自己不能在未来对朝政产生作用,确实不如周勃、陈平聪明。

除掉不听话的正丞相王陵后,吕太后立刻提升听话的左丞相陈平为正丞相;任命早就得自己宠信的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

除了对丞相这个关键岗位做了人事调整,吕太后还根据自己的好恶调整官员。比如当年给高祖皇帝出主意保护刘如意的赵尧,就被吕太后罗织罪名,罢免了御史大夫的官职。而原上党郡的郡守任敖,刘邦起家前是沛县的狱吏,对吕太后有恩,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这一反一正的处理方式,让官员们都敏锐的看清了时事,更紧密的围绕在吕后为核心的吕氏中央周围。

在分封诸吕的问题上,既然已经没有大臣敢于反对,吕后就决定坚决执行。首先从死人动手,这样循序渐进,不太过明显引人注目。先追尊去世的父亲吕公为宣王、追尊去世的兄长吕泽为悼武王,以此作为分封吕氏为王的开端。

之后吕后又通过交易形式给吕氏子弟争取王位。她先立惠帝之子刘强为淮阳王、刘不疑为恒山王。既然封了刘家人为王了,就指使亲信张释向大臣们表达自己想让吕氏族人为王的意思。大臣们也只能识趣地奏请立吕太后的大外甥吕台为吕王,并把属于齐国的济南郡割出来,设为吕国作为其封国。后来著名的吕氏二权臣之一的吕产也就是接替了这个吕王位置。

后来两个刘氏的赵王都被吕太后给迫害致死,随即就改封自己的另一位侄子,也是吕氏二权臣中的另一位吕禄为赵王,并追尊吕禄的父亲吕释之为赵昭王。从此吕氏家族的成员纷纷被封为王侯,权力滔天。

吕后除了封吕氏的男性为王侯和重要官职外,还把吕氏家族女性嫁到刘家。毕竟刘家才是名义上的皇室,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把两个家族的血液融合到一起。比如,刘家目前势力最强的齐悼惠王刘肥(刘邦的那个未婚儿子),吕太后就把他的次子刘章封为朱虚侯,并把此时已经成为赵王的侄子吕禄家女儿嫁给他。

不单指婚,吕太后还直接干涉这些夫妻的婚后生活。赵王刘友是刘邦的儿子,他也娶了吕家的女儿为王后。但这位刘友颇有乃父遗风,多少有点任性。婚后根本不搭理这位吕家姑娘,而喜欢其他小老婆。

这个吕家姑娘也不是善茬,因为嫉妒就离开赵国去向吕太后诬告刘友:“赵王曾说:‘吕氏凭什么能称王啊!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把吕氏给消灭掉。’”一听这个话,吕太后就火了,马上把刘友召到京城控制起来,并下令卫士包围其官邸、断绝饮食供应,最后把这位赵王活活给饿死。死了也不解恨,把他按平民的礼仪埋葬,还给了个赵幽王的烂谥号。

刘友在被关押饿死的时候,曾经写了首词来记录自己的心情:“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心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寝!我无忠臣兮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与追!呼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无理兮天将报仇!”现在读起来也是凄凉无比啊。

赵王刘友一死,他的弟弟刘恢就被封到赵地,接替了赵王。同样的,吕太后把另一位侄子吕产的女儿嫁给他做王后。这个吕姑娘颇有自己姑奶奶的风范,嫁过去就完全把持了赵王刘恢的国政,并暗中监视他的言行。刘恢说起来是找了个老婆,其实是找来个妈。不但政治上毫无地位,生活上也被控制,最过分的是刘恢心爱的一位女孩也被这位吕家的王后派人毒死。这个打击让刘恢实在难以忍受,愤而自杀。吕太后得知此事,认为刘恢因为一个女人就自杀太没用,就不许他的后人继承赵国王位,彻底剥夺了他这一支的继承权。

吕太后虽然做了这么多工作控制朝臣和皇族成员,但在人事安排上还是出了昏招,为吕氏后来的灭亡埋下祸患。这几个昏招第一个就是让陈平做了右丞相,掌管国政;第二个是任命周勃为太尉,掌管全国军事;第三是安排灌婴率领步骑兵主力到军事重地荥阳驻守,让他获得了直接兵权。这都是些霸道的枭雄,吕后不在的话谁还能压制他们?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8-28 21:05:11 +0800 CST  
第三,管理国政。经过我们前面的讲述,一个自私、残忍、霸道的老妇人形象一定会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如果按照习惯的两分法看问题,这个老太太不会对国家有什么好政策。但事实相反,在吕太后的治下,汉朝百姓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接下来我们看几个她推行的政策。

推行礼仪、奖励耕种、减免赋役。典型的做法就是朝廷下令地方官推举民间孝顺父母、和睦兄长、努力耕作的百姓,对于这样的道德典型,免除他们的赋役。

禁止文化控制。废除秦律中禁止携带、收藏书籍的“挟书律”,从此民间可以自由流传书籍了。

减轻徭役。比如长安城作为新都城,需要修缮。吕太后尽力节省民力,只征发长安周围六百里内的百姓修筑长安城,而且三十天就结束。

减轻刑罚。下令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从此不再残忍的杀人家三族;而且也不再搞文字狱祸害人了,社会风气更加自由。

小龙人说:对政治人物提出道德要求是不现实的,换句话说道德水平高的人也混不到权力顶层。所以对政治人物就不要用道德来评价,更主要的是看他对百姓、对国家是否负责任。对老百姓来说,老刘家还是老吕家当皇帝没什么区别;统治者是否残忍、狡诈也没关系,关键的是是否对我好。吕太后执政清静无为、放松管制,我认为就是好政治家!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8-28 21:06:04 +0800 CST  
第六十八篇 吕后辞世

再次重复我经常讲的话——人都难逃一死。霸气如刘邦者不能逃离自然规律,强悍如吕太后者也不行。经过了十几年的统治,吕老太太也步入了自己生命的末期。

中国政治经常有一治一乱的传统。说起来也不奇怪,在集权制下,过分稳定的政治制度一般都是因为有一位政治强人把各派势力全都按住,换句话说就是把政治矛盾都给强压下来。但当这位政治强人变弱或者干脆死掉的时候,被压制多年的各股势力必将大肆反弹、争夺利益、重新打出新的政治格局。此类故事比比皆是,吕太后统治末期也不例外。

在吕太后的压制下,大汉朝的各支政治势力基本上被驱赶到三大阵营:新贵吕氏家族阵营、被排挤的刘氏家族阵营、骑墙观望的老干部阵营。对这几支势力,我们前面说过吕太后通过各种手段全给控制在自己的权威之下。对吕家势力极力促成壮大;对刘家实力依靠自己老祖母的地位威慑、通婚、杀戮加以控制;对老干部集团的老滑头们,排斥不听话的、提拔听话的,自然就都归附了。

被压制的刘氏家族不是那么容易屈服的,他们不敢挑战吕太后权威,但是敢于挑战吕氏家族。第一个对吕氏家族提出不满的刘氏宗亲就是朱虚侯刘章。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这小子是齐王刘肥(刘邦的那位私生子)的儿子,吕后看他是个人才,为了拉拢他,把他封为朱虚侯,还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他,使其成为吕氏家族的一员。这小伙子年纪轻、身强力壮、胆大心细,虽然自己娶了吕家的姑娘,也受太后重视,但还是对老刘家不能掌权心怀不满。

有一次,刘章在后宫侍奉吕太后举行酒宴。酒宴上吕太后很高兴,就让他做监酒官,说起来这就是酒宴上的一个娱乐项目,和我们现在朋友之间喝酒想办法灌倒对方差不多。但刘章却很认真,对太后请求说:“我们老刘家都是打仗出身,我也自幼从军,请太后允许我按军法监酒。”太后也没当回事,就点头同意了。老太太说什么也不会想到这次点头带来的却是一场血案。

正当大家酒酣之际,刘章突然向太后提出想唱一首《耕田歌》,太后也准许了。刘章就开唱到:“深耕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种庄稼的时候,每一颗幼苗的间距不能太小;如果遇到不是幼苗的野草,一定要当场用锄头铲除!)这个歌一唱,谁不知道是暗有所指啊?连吕太后也很尴尬,默然无语,这样一来酒宴的氛围也就不对了。

又喝了一会儿,参加宴席的一位吕家人喝多了,离席就准备出去,就在他刚要出门的一刹那,刘章追了上去,二话没说一剑就把这个人给杀了。这一下满堂震惊,怎么好好的喝着酒就杀人了啊?可刘章却毫不在乎,平静的向太后汇报说:“有一人逃酒而走,我以军法将他处斩!”

吕太后因为已经同意他以军法来监酒,也就无法将其治罪;出了这样的事情酒宴也只能匆匆结束。

我想吕太后之所以没有发作,除了自己答应过刘章监酒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这个被杀的小子身份不重要、而刘章背后有强大的齐国甚至整个刘氏宗族,权衡之下不能因小失大。要是杀了吕产、吕禄这样的人还能有刘章的好?但是吕太后的姑息造成了一个很不好的结果——此事之后,吕家的人都开始害怕刘章,而朝廷大臣都很看重这小子,无意中增强了刘氏的力量。

但是更大的问题还不是刘氏家族的挑刺,毕竟朝廷真正的实力派不是那些诸侯王而是老干部集团。只要这些人站在吕后一边天下就乱不了,问题是这些人也心动了。

针对眼前的复杂局面老狐狸陈平第一个开始焦虑起来。在他眼里,现在吕氏家族势力越来越大,已经难以控制;而另外一面,刘氏家族子弟的愤怒压抑已久。双方之所以还表面上和平相处,只是因为吕老太太在。现在吕太后也在暮年了,一旦她也追随高祖皇帝去见上帝,这以后还不知道得乱成什么样子。自己作为丞相,一旦这种乱局出现,必然难逃祸害。智商如陈平之高的人也没了主意,没事就在家里找个安静场所想办法。

这天陈平正在房中静思,外面忽然来了一位不速的访客——大儒生陆贾。这位陆贾先生也不客气,未经通报就进到陈平静思的地方,走到他旁边坐下。陈平此时还在想事情,也没有察觉身边来了个人。

陆贾突然来了一句:“丞相你想什么,竟然如此的全神贯注!”陈平吓了一跳,一看是陆贾才放下心来,并反问:“那么先生您猜我想什么?”陆贾说:“您已经富贵无比,不会再有什么欲望了;但是您却有忧虑,忧虑的内容不外乎是吕家的人和年幼的皇上罢了。”

看人家话说的这么实在,陈平就直接问:“先生说得对。那此事该怎么办呢?”陆贾说:“天下安定的时候,关键职位是丞相;天下危机的时候,关键职位是将军。将与相关系和谐,官员们就都会归附一心;如此一来,天下即便出现了重大变故,权力也不会分散,权力不分散就能控制局面、乱不起来。所以安定国家的根本,就在你们二位文武大臣啊。之前,我也曾想和太尉周勃聊一聊这个事情,但是周太尉平素和我太熟,我们之间常开玩笑,他不会重视我的话。丞相您该和周太尉聊一聊,大家联合起来啊!”

这一番建议让陈平也颇有醍醐灌顶之感,他马上采纳陆贾的计策,开始行动。先利用周勃生日的机会送了五百斤黄金,还特意举办了丰盛的宴席和周勃一起庆贺,周勃这边也立刻心有灵犀以同样礼节回报。这样简单一勾搭,陈平和周勃就私下串联起来。这种将相的串联在后来的历史中还有多次。

我们把目光再拉回到吕太后这边。老太太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了。一个老年人临近死亡,总是对很多事情都很敏感,并出现幻觉。有一次发生日食,大白天突然变黑,吕老太太竟然对身边的侍从说:“这是因为我而发生的坏现象啊!”

还有一次,吕太后参加了祭祀活动回宫。在路上见到个长的像灰狗的动物,猛扑向她的腋窝,转眼间又不见了。太后令人占卜此事,回答说:“这是赵王刘如意在闹鬼。”从此,太后腋窝一直伤痛不止。

对此我很有疑问,以我对卜筮之术的研究,不论是用烧龟甲、还是数蒿草、还是看星象,根本没可能看出闹鬼的内容,我深表怀疑这就是刘氏党徒解题发挥吓唬老人的手段。

但不管真假,经过这些征兆,老太太也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了。她明白自己专政多年,早已引起刘氏家族和很多大臣的不满。以后没了自己的掌控,这些势力一定会反弹,并要对吕家大肆报复。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才能保护吕姓家族。

于是她先把兵权交给自己的两个侄子,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宫廷禁卫军的北军;吕王吕产统领禁卫军中的南军。同时,吕太后告诫他们两个说:“封立吕氏为王的事情,大臣心中多有不服。我就要去世了、皇帝也还小,恐怕大臣们会乘机对咱们吕氏发难。你们务必要掌管好禁军、严守宫廷。一定记得,我死之后,千万不要为了送丧而离开自己的管理岗位,以免被人所制!”

安排好军事交接,老太太又留下遗诏做最后的安排:首先是大赦天下,这叫做例行公事没什么可说多的。其次是任命吕王吕产兼任相国,这一招肯定是想利用自己临终前的权力使吕家人权力最大化,把持住朝政谁还敢反对,殊不知这一步棋正好触了老干部集团的霉头,突然安排个吕家没资历的人管陈平、周勃这些功高之臣,不是逼着老干部集团和吕家对立起来嘛?最后是安排吕禄之女为皇后,希望把皇族母系的身份保持下来,可无奈此时小皇帝只有几岁,自身都难保还谈什么皇族母系呢。

吕太后完成了这些工作,才心含眷恋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去见自己在地下的老公刘邦。


小龙人说:以陈平和周勃为代表的老干部集团联合后为什么选择支持刘氏家族而不是吕氏家族。最直接也是人人都能看到的原因就是大家支持刘家统治的道统、从心里认同刘氏的皇帝;再就是大家可以接受老领导吕后的管辖,但是吕家的其他人爬到头上就不能接受了。

我认为还有一个根本原因,这些功臣都是刘邦分的,所以从法理上讲只有老刘家坐天下他们的封地和财富才合法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怎么会同意别的家族上台呢。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吕家也可以封赏他们啊。我认为这么说的人就是不懂政治,“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公理是不会变的,吕家真的上位了肯定要用自己人,这一点那些政治老滑头们怎么会不知道?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8-28 21:48:34 +0800 CST  
比较忙,尽快更新。谢谢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9-04 16:41:08 +0800 CST  
第六十九篇 吕氏灭族

我前面说过,吕太后执政的这些年,吕氏子弟升官发财、气焰嚣张,而刘氏子弟对于大权旁落的局面相当不满。大家之所以还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就是因为吕太后的存在。一方面她算的上这两个家族的大家长,大汉的政治格局颇有点母系社会的味道,老祖母最大;另一方面她只要还在,就没有了权力真空,如来佛在,孙悟空闹不出什么风波。但是随着吕老太太的去世,双方家族剑拔弩张的氛围越来越强烈了。

率先挑起事端的还是那位血气方刚的朱虚侯刘章。这个小伙子除了自身性格强悍之外,我们前面介绍过,他还有两个重要身份:其一,他娶了吕氏家族重要人物吕禄的女儿为妻,是吕家的女婿;其二,他是刘姓家族实力最强的齐王刘肥次子,现在的齐王刘襄就是他亲大哥。

就是这样两个身份帮助他挑起了吕家和刘家的战争。作为吕家的女婿,他率先发现吕家正在厉兵秣马,时刻准备为保护自己家族而和刘姓开战;而作为现任齐王的弟弟,他把自己了解的吕氏动向全盘甚至添油加醋的告知了哥哥,并且鼓励齐王统兵西征,由他做内应,铲除吕氏后拥立齐王哥哥当皇帝。

皇位的诱惑是巨大的。齐王刘襄听到弟弟的计划,立即嗅到了浓浓的商机,并与他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等人暗中备战准备发兵。但就在此关键时刻,这场叛乱的举动却被当时齐国国相召平所知,而保守派召平也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国相反对则战事无法开启。齐王于是准备杀掉召平,扫荡成功路上的阻力。召平作为政治老手,当然嗅觉灵敏,他第一时间知道了齐王的杀机,就立刻反客为主,发兵包围了齐王宫。这下好,齐国没挑起内战,自己内部的动乱倒是一触即发。

危机时刻方显英雄本色,这时齐王手下的中尉魏勃出面了。他跑到召平处游说:“现在的情况,齐王没有朝廷的虎符就要发兵,当然是违法的。而您发兵包围齐王,却是正义的维护国家法律的行为。我坚决支持您,但我建议您自己别做坏人了,让我带兵把齐王软禁起来吧。”

召平听了感觉也有道理,觉得有人为自己做不体面的事情也好,就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了魏勃。谁知这位魏勃一得到军权就来了个反戈一击,下令包围相府擒拿召平;召平无奈,只得自杀。于是齐国最后的反对派也被清除了。

处理了内部矛盾后,齐王就命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征发齐国的全部兵员准备对吕氏开战。

但光凭齐国的势力,刘襄仍觉不足。因为吕太后执政后,为了削弱齐国的势力,把齐国的几部分都划分出来另立诸侯国,其中有刘姓的也有吕姓的。刘襄为了增加实力就把目光盯上了划分出去的刘姓国王——琅邪王刘泽。

在这里我们要介绍下刘泽这位老兄。他和刘邦本是远房兄弟,当年跟着刘邦也立过些功劳,也是现存刘氏家族中辈分最大、年龄最高的老长辈,算起来还是刘襄的爷爷辈。因为这些特点,吕后才给他封了个王位来削弱齐国的实力。

确定好联合方案,齐王刘襄就派祝午到琅邪国去对刘泽说:“现在我们得到内部消息,吕氏在京中已经发动变乱了。所以现在齐王准备发兵西入关中除掉吕氏。但是齐王知道自己年轻、又不懂打仗,所以想把齐国的部队都交给大王您来指挥。大王您在高祖时就领兵打仗、经验丰富。我们想请您到齐都临淄,和齐王一起来商量作战计划。”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琅邪王刘泽还就信以为真了,老头立刻屁颠屁颠的跑到临淄去见齐王。谁知一到齐国,人家刘襄却根本不是说的那么客气,乘机就扣留了刘泽,进而指令祝午征发琅邪国的兵员,一并由自己统领。

刘泽一看这个孙子如此做法,也只能服软,对齐王说:“大王你是高祖皇帝的嫡长孙,就应当被立为皇帝。等推翻了吕氏家族,朝中大臣肯定要从刘氏家族中挑选皇帝。我在刘氏宗室中年龄最大,我是有权力参与确定皇位人选的。现在大王留我在此处,我也做不了什么,不如放我到都城去,到时候参与计议立帝之事,帮您说话。”

齐王想想也有道理,反正老头现在也没啥用了,就答应了刘泽的请求。

送走了刘泽,齐王立即发兵向西攻打吕氏封国济南国。同时,齐王还写信给刘氏其他的各诸侯王,历数吕氏的罪状,表明自己起兵灭吕的决心,号召大家一起行动。

齐国发兵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此时吕氏家族的当家人、相国吕产也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必须派兵尽快平版,否则事态发展下去将不可收拾。但自己手中的禁军是不能动的,那要维护京城的稳定和吕氏统治集团的安全。正好,灌婴此时统兵驻扎在军事重镇荥阳,他就下令灌婴带领荥阳驻军向东征伐齐军。

得到命令后,灌婴却没有立即行动,反而与其部下商议说:“吕氏现在关中地区手握重兵,图谋篡夺刘氏天下而自立为帝。如果我们现在打败了齐军,无疑是增强了吕氏的力量。我们等等看。”

于是,灌婴按兵不动,只在荥阳继续屯兵据守,并派人联络齐王和和各刘姓诸侯达成攻守同盟。齐王看人家这个意思,也知趣的退兵到齐国的西部边界,待机而动。

此时的局面又一次僵持下来。吕禄、吕产等人还真的不想造反。退一步说即使有这个想法,但内惧朝中大臣和刘氏宗亲的势力、外怕齐国和楚国等宗室诸王的重兵,又恐手握军权的灌婴背叛,也不敢真的动手。但,不论是不想动手、还是不敢动手,只要吕氏不发动叛乱,京城的刘氏宗亲和大臣们也没有道理对人家下手。

这次打破僵局的变成了周勃和陈平。二位老干部虽然面子上过得去,但心里早就对吕氏两个竖子掌权的局面不愤了。恰在此时,他们发现了一个能突破僵局的人物,这个人就是郦寄。

说起郦寄可能不出名,但说起他的伯伯可是大名鼎鼎,就是刘邦手下的大谋士郦食其,而他的父亲郦商也是刘邦手下大将。而郦寄之所以关键,就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吕禄。于是陈平和周勃二位老干部使出了一个有点下三滥的主意,他们把郦寄的父亲、也是他们的老战友郦商给绑票了,从而强迫郦寄为他们说话。

为了救自己的父亲,郦寄只能去骗朋友吕禄。他对小吕说:“想当年,高祖皇帝和吕后一起平定天下。在他们二位统治的时期,一共封立了刘氏的九人为诸侯王、吕氏的三人为诸侯王。这些安排都是经过朝廷审核、合理合法,而且都向天下诸侯公开宣布了的。现在太后驾崩、皇帝年幼,在这个当口您本身被封为赵王,却不立即返回封国,而是担任上将率兵留在京师。肯定会被大臣和诸侯王们猜忌,这也是现在全国局面紧张的重要原因。我看您不如交出将印,把军权还给太尉周勃;另外请梁王吕产也归还相国大印给朝廷。放弃这些权力之后,您们二位都回到自己的封国。这样,齐兵就没有了叛乱的口实,必会撤走;而朝中大臣也得以心安。您这边呢,高枕无忧地去做方圆千里的一国之王,这不是造福于子孙万代的好事嘛。”

吕禄是个纨绔子弟,不懂得政治斗争的残酷,还真的相信了郦寄的计谋,就想把军队交给周勃。但是当他把这个打算告知吕产及其他吕氏的长辈时,遭到了一致反对,他也才不敢自行其是。

此时,对于时局的危险,很多吕氏成员都已经明显感觉到了。第一个指出来的就是吕后的妹妹、吕禄的姑姑、樊哙的老婆吕须,这位老太太是个厉害角色、颇有乃姊风范。有一次她见到吕禄出来打猎就破口大骂:“你身为上将竟然轻易地离开部队出来游猎,我们吕氏如今将无处容身了!”随后又把家中的金银珠宝全拿出来扔掉,说:“不要为别人守着这些东西了!”

第二个指出问题的是郎中令贾寿,作为吕产派出的使者,他到齐国去做了政治沟通。从齐国回来后他就对吕产说:“大王您之前没有到封国,以我了解的情况,现在即使想去也不可能了!”然后就把灌婴已经和齐、楚达成协议一起对付吕氏的情况做了汇报,并且催促吕产立刻控制住禁军、把守好皇宫,时刻准备战争到来。

周勃和陈平在吕产处也有耳目,对于贾寿向吕产汇报的情况,以及吕产即将采取的行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万分紧急,如果吕产动用禁军率先行动的话,京城的刘氏家族势力必然被一举铲除,而他们这些老干部也不会有好下场。

周勃决定先动手行动,抢夺禁军指挥权。他把突破点放到了吕禄控制的禁军北军。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周勃先命令负责管理皇帝符节的襄平侯纪通,让他伪称奉皇帝之命允许周勃进入北军营垒。然后又命令郦寄再次去劝说吕禄:“皇上已经下令了,派太尉周勃代理北军的指挥,要您前去封国。您现在应该立即交出将印,否则就会有危险了!”

吕禄本来就信任自己的好朋友郦寄,思想摇摆不定,现在听说皇帝也下令了,干脆就把将军印绶交了出来,而把北军指挥权归到太尉周勃手中。

周勃进入北军军营时,吕禄已经离来。他一到北军指挥部,就直接挑明立场,下令军中说:“今天咱们把话说开,拥护吕家的把右臂膀露出来,拥护刘家的把左臂膀露出来!”当着领导的面要全体员工表决是否效忠,谁敢不从啊?于是军中将士全都把左臂膀露出来。而表了态也就纳了投名状、上了贼船,轻易是下不来的。

这样周勃才算彻底掌握了这只军队。但是,此时南军还控制在吕产手中,胜负还未可知。于是丞相陈平又召来朱虚侯刘章辅佐周勃控制北军,随时准备制约吕产的行动;又下令皇宫中守卫不许吕产入宫,防止他控制皇帝,取得政治主动权。

吕产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吕禄已经放弃兵权,自己还当没事一样打算进入未央宫办事。但守卫拒绝而无法入内,只能在殿门外徘徊。宫门的守卫也知道没有正当理由,实在难以让吕产一直不进宫,就把情况汇报给太尉周勃。

这个时候的周勃决定冒个险,他派朱虚侯刘章去处理这个难题。

刘章带着帮士兵进入未央宫门,正遇到吕产。此时天近傍晚,刘章也是一股狠劲,带着兵就向吕产发起进攻,吕产毫无防备只能逃走。恰在此时天空狂风大作,吕产所带党羽更加慌乱,都不敢上前搏斗。刘章率军一直追杀吕产,最后在郎中府的厕所中将吕产捉住杀死。可怜吕产就这样丢掉了性命。

刘章在皇宫中杀了现任相国吕产,此事非同小可。小皇帝也很害怕,就派人持皇帝之节前来慰劳朱虚侯,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查探真实情况。刘章一见皇帝之节就又有了主意,上去就抢,使者也不敢松手。争执不下中,刘章就强行和持节的使者共乘一车,凭着皇帝之节,又去杀了长乐宫的卫尉吕更始,彻底解除了吕氏家族的武装。

至此,刘章才返回北军,报知太尉周勃。

周勃老狐狸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立刻起立向刘章拜贺说:“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吕产。现在吕产被杀,天下已定!还是您厉害!”这才正式派人分头逮捕所有吕氏家族成员,不论老小一律处斩。

最终,放弃兵权的吕禄没有保住自己的性命被一并杀死,老太太吕须被乱棒打死(还好樊哙死的早没有受牵连),连鲁王张偃(吕太后的外孙,鲁元公主的儿子,因为不姓吕得了一条命)也被废掉爵位。

然后,老干部们又派朱虚侯刘章去告知齐王,吕氏已被诛灭,令齐国马上撤兵。驻扎在荥阳的灌婴则率领军队撤回长安。

对于此次除灭吕氏的行动,汉朝历史大家班固评价说:孝文帝时,天下人都批评郦寄出卖朋友。我却不这么看,所谓出卖朋友,是指见利忘义。至于郦寄,他的父亲本是汉室开国功臣,而且又被周勃等人劫持。郦寄的行为虽然使吕禄被杀,却安定了国家、顾全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大义,是正确的。

小龙人说:陈平和周勃、灌英这帮老干部下了一盘好大的棋!利用吕家和刘家的矛盾,让刘家在外的实力派和在内的二杆子一起出头,结果自己得到了大汉朝最高的权力。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9-07 20:50:13 +0800 CST  
第七十篇 文帝登基

在铲除吕氏集团之后,以陈平、周勃为首的老干部集团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皇帝人选。

说起来,老兄弟们为刘氏收回了权力,皇帝该感谢大家啊,怕什么呢?要知道,算起来现在的小皇帝也是吕家成员啊!前后两位少帝可都是吕太后吕雉的孙子!反攻倒算的时候,吕太后的外孙子鲁王都被废了,现在剩下的直接孙子能不处理么?更重要的是此次铲平吕氏本来就是按照“莫须有”的罪名,谁知道小皇帝长大后,会不会为了奶奶家族的遭遇来找各位老干部的麻烦啊?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些担心,老干部们达成了一个阴险的共识——小皇帝不合法!具体说就是惠帝当年不能生育,他的儿子都不是亲生的,而是吕太后从民间挑选,杀了孩子的父母抱到宫中抚养的。吕太后这样做为的是保证以后的皇帝以及最亲近的王都是吕姓的后代,能够维护吕氏的地位。这也就引出了一个千古疑案——惠帝后代到底是不是惠帝亲生的?

在这里我们也没有办法对这个千古议案做DNA认证,只能从人性和逻辑稍作分析。要知道,惠帝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难道吕后在自己儿子十八九岁的时候就知道他不能生育而且马上就死?然后提前准备去民间包养孩子?退一步说,即便真是如此,抱一个也就够了,抱养那么多孩子有什么必要?而且以当时吕太后的权势,真的惠帝没儿子,像后来慈禧太后一样,从刘氏宗族中找一个有吕家血统的皇帝岂不是更安全?

如此看来,这些孩子很有可能是被陷害了。如此简单的道理,当时的人不会都是傻子,可是就是没人敢提出异议。道理何在?没有政治力量给他们撑腰了!这就是政治历史的事实——没有力量的时候,你就没有话语权!公正和真理只存在于传说中。

再次回到我们的故事。大家在确定了惠帝之子都不是刘姓血脉的理论基础后,很快又推出了一个共识:“既然少帝和梁王、淮阳王、恒山王,都不是孝惠帝的亲儿子。现在吕氏已经被消灭,这几个孩子却都是吕氏所立,等他们长大掌握了实权,我们肯定要被灭族!不如除掉他们,从其他的诸侯王中挑选皇帝!”

对于除掉这些孩子大家都没有异议,但是对于挑选谁当下一任皇帝就有了不同的意见。

当时的主要选择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刘邦的长孙,此次反抗吕氏的发起人齐王;另一个是刘邦的长子,代王。对于这对叔侄的权衡,当场就有人提出来说:“齐王是高祖皇帝的长孙,这次又率先发兵立了大功,可立他为帝。”我深刻怀疑这个话就是那位刘家老长辈刘泽说的,毕竟当年他在人家齐王那里是做过保证的。

但大多数的决策者都不接受这个提案,强悍的齐王入主未央宫,老干部们还往哪里放?主流意见一致表示:“吕氏的事情刚刚结束,我们不能不记住这个教训。现在齐王的舅舅驷钧也是个虎狼般的人物,假如齐王为帝,驷钧一族肯定就会成为第二个吕氏。反倒是代王,作为高祖皇帝现存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为人宽厚仁义,更重要的是其母亲薄氏一家谨慎温良。再说立皇帝本来就要立年长的。所以该立代王!”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老干部们达成一致,拥立代王为帝!并立即付诸实施,暗地派人召代王入京当皇帝。


可是在另一方面,面对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代王却开始了犹豫,毕竟现在局面太过复杂和诡异。在长安城,吕氏刚刚被血腥镇压,大臣们又自说自话的给现任皇上定义为非刘氏血统,进而准备废黜;再加上对皇位虎视眈眈的齐王等诸侯王。代王确实摸不准脉络,于是他向左右亲信大臣征询意见。

郎中令张武第一个发言,他认为不要轻易接受皇帝的大位,对此他的解释是:“现在朝廷中的大臣都是当年高祖皇帝开国时的大将。这些人都是军旅出身、多有诡诈奇计。他们恐怕不会只满足于现有的权位。之所以一直没有敢闹事,只是害怕高祖皇帝和吕太后的权威罢了。现在他们刚刚诛杀吕氏、喋血京城,这个时候迎接大王您去京城当皇帝,实在不可轻信。我建议您自称有病,先不要去长安,静观政局变化再说。”其实这个话反应了当时代王身边群臣的主流看法,谁能把握这次变乱是老干部们为了刘家利益而对付吕氏,还是为了自己上位啊?

面对主流意见,中尉宋昌却有不同看法,他提出:“各位,你们说的都不对。想当年,秦末各方诸侯起义,都认为自己可以得到天下,但最后登上天子之位的却是刘氏。经过了此场纷争的人都不敢再有称帝的奢望了,这是第一条。高祖皇帝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这些封国地理上犬牙交错,控制了天下的重要地区,刘氏宗族稳如磐石,别人难以撼动,这是第二条。汉朝建立之后,废除秦的苛政、简少法令、推行德政,使百姓安居乐业,人心向汉已经很难动摇,这是第三条。大家想啊,前面以吕太后的权势和吕氏家族的强大实力,太尉周勃到北军后振臂一呼,全体军士就都表示拥护刘氏,可见人心所向。综上所述,刘氏的帝位,是上天赐给的,靠人力是夺不走的。退一步说,即使大臣们有异谋,现在朝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宗室大臣,外面又有吴、楚、淮阳、琅邪、齐、代等强大的宗室诸国,大臣们谁还敢另生他念呢。我们再看一下,高祖皇帝的诸多儿子中,现在只有淮南王与大王健在,其中大王又年长,目前的状况大臣们也只能请您回去当皇帝。这件事情我看您不必猜疑!”

这个分析鞭辟入里、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一下子就把代王给说动了。但他老哥还是有点害怕,没办法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占卜。通过一番对乌龟的折磨,最后得到“大横”的卦象,卦辞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对这个卦象,代王也很奇怪:“我本来就是王了,又做什么王?”占卜的人都是心理学家,知道他代王先生现在心理所想,马上解释说:“您注意,这个不是简单的王而是天王,所谓天王,是指天子啊!”得到了这个鼓励,代王更有信心了。他又派人到京城了解情况,在得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下定决心到长安上班!

话说这可是去当皇帝,不是去当小白领,代王上班的队伍那是非常浩大。手下的一大帮官员和奴仆、卫士一行浩浩荡荡杀向长安。

这边,长安的老干部们看新领导要来上班也要做点表示。代王的大队人马走到半路,丞相陈平及以下百官就都到来迎接了。

君臣双方在渭桥相遇,面子上都表达出了极大的善意,但其中也有首次交锋的味道。首先是群臣们跪拜进见、俯首称臣,接下来代王也下车还礼。

此时太尉周勃走到代王身边,小声说:“我想单独和您聊两句。”对于这位统帅天下兵马人物的私密举动,代王手下重臣宋昌又一次站了出来。当即为代王拒绝,他说:“太尉,您要说的话,如果是公事,就公开说;如果是私事,作为天下的主人是没有私事的。”

这个话说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周勃听罢立即下跪,啥话不说就呈上天子专用的玉玺和兵符。代王这下得了面子,但也不好意思立刻收下权杖,很豪迈的辞谢说:“我们到官邸后再商量此事吧。”经过了这个小插曲,代王一行顺利抵达长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代王这边高高兴兴的当皇帝,那边还有惠帝的一窝孩子、尤其是小少帝呢。文帝以仁义成名,当然不会亲自动手斩草除根,没关系,给老大当打手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东牟侯刘兴居首先自告奋勇:“诛除吕氏的时候,我没有立功,现在我为皇帝去清理皇宫。”

于是这哥们和老臣夏侯婴一道进入皇宫,直接跑到少帝面前宣布说:“您不是刘氏的后代,不应做皇帝!”接着,刘兴居又命令小皇帝身边的持戟卫士都放下兵器退出皇宫,由老夏侯婴安排人将少帝送出宫外。

这个可怜的孩子也没办法要求基因检测还自己的公道,只能害怕的问:“那以后你们要把我安置到哪里啊?”曾经救过孩子父亲的夏侯婴也不忍心,只能避开那清澈、期盼的眼神回答说:“我们只是让您以后住到皇宫外面而已,别怕。”然后就把这孩子安置在少府的官衙中软禁起来。

清理皇宫已毕,汉文帝当晚就进入未央宫开始皇帝的生活。因为不知道政局的变化,宫中的持戟守卫还阻拦他说:“天子住在宫中,您是干什么的,也敢入宫!”文帝被拦着无奈,只有找太尉周勃帮忙,周勃到皇宫宣布了废立皇帝的事,卫兵们才放下兵器离去。至此文帝才得以进入未央宫,真正成为这座宫殿的新主人。

持戟卫士们的行为体现的是忠于职守,但文帝却不能接受这种情况。现在对长安城的任何人都不能信任,少帝能被清除难道自己就不会碰到这个待遇么?所以他一进皇宫,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人事调动,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先是任命自己的首席谋士宋昌为卫将军,指挥南北两支禁军;接着任命另一位铁杆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管理宫中事务、直接保护自己的安全。

几家欢乐几家愁,文帝这边入宫当皇帝,那边的几个孩子——梁王、淮阳王、恒山王、乃至少帝都被暗中杀死,以绝后患。同时,文帝自己则大赦天下,完成了称帝的宣言。

小龙人说: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君,文帝对于几个孩子也要斩尽杀绝。没有别的原因,他们不死,自己的帝位名义就不正!再次重申我的观点,政治注定不能是道德家的工具,背后注定肮脏,所以万不能用道德评价政治人物。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9-08 21:27:12 +0800 CST  
第七十一篇 稳定朝局


从公元前179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两千年少有的天下太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时代,这就是文景之治。

之前网上看过个帖子问大家想回到古代什么时期。有些不知愁滋味的傻小子竟然想回到汉武帝时代,殊不知真到了那个时间段,哪里有机会让你封狼居胥啊?不是干徭役累死、就是当兵战死。要我说还是回到文景时期比较好,这个时候的百姓才是真正享受平静、安详的生活。

今天这一章,残酷的政治斗争、无情的战争都将远离我们,可能比较枯燥,但是温暖人心。而说到这个时期百姓的幸福,是和文帝本人的努力绝对分不开的。我们来看看文帝登基后做了些什么。

第一步,就是为前面血腥的政治斗争收尾,稳定朝局。

要稳定朝局首先就要拨乱反正,说白了就是把吕太后做的重要人事安排改变掉。原来吕太后把齐国的琅琊郡划出来给了刘家太叔公刘泽,现在文帝把这块东方的好土地给他剥夺下来,让他做了穷乡僻壤的燕王。这个安排我想一方面是改变吕太后的安排,另一方面也是惩罚自己的叔公刘泽为齐王说话,推齐王当皇帝。

接着把赵国还给了倒霉的赵幽王的儿子。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这位赵幽王娶了吕家的母老虎回家,结果母老虎不但欺负自己、还把自己心爱的女人杀害,为此这位赵王一怒殉情。结果吕太后反而说人家不够爷们,把人家的王位收回给了自己侄子。现在吕家人被杀光了,文帝又让赵幽王的儿子回去当了赵王,我没有查到详细资料,但我敢肯定这个孩子不是吕家母老虎生的。

然后,又把吕太后当年割齐、楚两国给吕家王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齐和楚两国。这个也是安抚下当年挑头闹事的刘氏王族,尤其是对皇位有想法的齐王。

恢复了原来的秩序,接下来就是分封功臣。

文帝很清楚,诛灭吕氏家族的功劳是次要的;但没有这些老干部们,自己是当不了皇帝的,这才是最需要感谢他们的地方。

这次政变的第一功臣肯定是率先夺取兵权的周勃,但周勃已经是太尉了还怎么升官啊?再升只能是丞相,可是人家现任的丞相陈平也是大功臣啊,这个问题很让文帝为难。没关系,政治老狐狸陈平自己出面了。他找到文帝自称有病请求辞职,汉文帝询问原因,陈平说:“高祖皇帝开国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大;但在诛除诸吕的事件中,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我请求将右丞相的职务让给周勃。”这样一来不让自己因为职位高于周勃而承担压力,二来又给了新老板文帝一个台阶让他高兴,最后自己还赚了个不追求官位的美名,陈老狐狸的以退为进真是高明!


有了台阶,聪明人文帝肯定下啊。他于是将陈平调任为左丞相,任命周勃为右丞相,又升另一位功臣灌婴为太尉。这一下子功臣们对于职位都满意了。

当然文帝也没有忘记自己从代国带来的老臣子们,对这些人都进行了表彰和赏赐。尤其当年给自己下决心接受皇位的宋昌功劳最大,被封为壮武侯。

文帝完成了对政局动荡的清算,就要开始打造自己的政治格局。一个皇帝的位置稳定与否,与太子之位是否确立有巨大关系,有了合法继承人,才不会让其他人惦记着皇位。

文帝刚登基,有关部门就请求文帝早立太子。作为政治老手,文帝心理高兴、嘴里却还要装一装,拒绝说:“朕本来德行就不够,应该挑选天下真正有德行的人,朕再将帝位禅让给他。现在却要说‘早立太子’这个话,这不是让我更加没有德行么?此事还是暂缓议定吧!”

皇帝装,官员们却要捧啊,大家争辩说:“预先确立太子,是为了国家和祖宗社稷啊,您就勉为其难吧。”文帝继续开装:“楚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淮南王是我的弟弟,他们几个不就是早已存在的继承人嘛。我现在不挑选有能力的人做继承人,而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官民们都将认为我太自私,这可不是以天下为重的作法!”

看到自己的老大总是装圣贤,官员没办法也只能陪他把这出戏演完,继续坚持请求说:“想当年商、周之所以能经历一千多年的长治久安,是因为他们采用了早立太子的制度;天子从自己的儿子之中选择继承人,这是自古以来的经验。高祖皇帝是汉室的太祖,他就定下该子孙相传,如果现在不立太子,而是从诸侯王中选择继承人,这也违背了高祖皇帝的愿望啊。我们看,在陛下您的诸多儿子中,以刘启年龄最大,并且为人纯厚仁慈。希望请陛下立刘启为太子。”

三辞三让的工序做完了,文帝不再犹豫,就立儿子刘启为太子。此人也就是后来的景帝,也就是汉武大帝他老爸。这样一来,文帝自己的帝位彻底稳定,没有人再敢觊觎了。

立了太子,“母以子贵”就封太子的生母窦氏为皇后(说起来林心如演的窦太后真是漂亮啊!)。

说起这位窦皇后的发迹史还有点曲折呢。她可不是贵族家女孩,而是典型的小家碧玉,当年以一个民间女孩的身份入宫给吕太后当丫鬟。后来吕太后为了笼络各位刘姓诸侯王,从自己的宫女丫鬟当中挑选漂亮的,给每位诸侯王分了五个。这位窦姑娘老家在赵国境内,就想被送到赵国去,为此还特意走后门托了主管太监的关系。结果这位太监竟然把事情忘了,给窦姑娘安排到了代国,窦姑娘万般不愿意,可没办法只能听从安排。但这个阴差阳错的失误却改变了窦姑娘的命运,人家一到代国就俘获了代王的心,再加上肚子争气一口气就生了一女两男,又赶上代王后去世的早,顺利就晋升为王后。现在老公一不小心被皇帝位砸中、儿子又当上太子,自己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天下女子的一把手——皇后。完成了一个民女到皇后、未来到太后的屌丝女大逆袭。回想当年如果不出差错,真被安排到赵国。我们都知道两任赵王的遭遇,哪里有她的好果子吃啊?万一要是被赵王看上了那就更惨了,说不定就被吕家人给害了呢。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真是有道理啊。

以后关于窦姑娘的故事还有很多,对景帝和武帝朝的政局有很大的影响。而人家窦姑娘最可贵的是有一帮安稳的亲戚,不给自己丢人。她有个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因为窦家本是平民,所以这孩子早年也是苦命人。幼年时被人拐卖,先后转换了十多家,后听说姐姐被立为皇后,就勇敢的上书自言身世。窦皇后当面核实、证实无误后,赐给他大量的田宅和金钱,并安排与其兄窦长君兄弟二人一起在长安居住。

对于这穷苦人家出身的兄弟二人,老干部集团还是不放心,毕竟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大家议论说:“我们这些人以后什么下场,就取决于窦家这两个孩子。他们出身微贱,一定要谨慎为他们选师傅和宾客;否则又是一个吕氏集团,这可是大事!”于是,老狐狸们特意挑了些读死书的腐儒给他们当老师,天天讲什么礼仪为先、克己复礼的道理。窦长君、窦少君两兄弟由此也就成了没牙的老虎,不敢以皇后亲戚的地位对人骄矜了。

文帝执政时期,为了维护自己江山的稳定,他还继续分封刘姓诸侯王。先立那位情种赵幽王的小儿子刘辟强为河间王,立反吕氏集团的第一干将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立为自己清理皇宫的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

把这些人封王后,又封立自己的儿子。其中皇子刘武继承自己成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大家记住这个茬口,文帝的分封是好意,希望老刘家人在各地帮自己看着天下。但一家人也有亲疏,这样的分封无形中就把刘姓的诸侯王分成了文帝直系一派和刘氏旁系一派,到了景帝朝终于促成了大乱。

完成了这一系列工作,文帝的江山基本稳定下来,再也不会有大的动乱发生,为汉初的修生养息奠定了基础。

小龙人说:现在经常能听到一个对别人很高的评价叫做“外圆内方”,说白了就是心里有坚定的主意,但行为上却很柔和不让人反感。我认为汉文帝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要说他所处的政局,内有一帮功勋赫赫、嚣张跋扈的老干部,外有各大强悍的诸侯国王对皇位虎视眈眈。如果不是他外表的圆滑和柔和,可能矛盾很快就会爆发;而如果不是他心里有一定的主意,坚定自己的人事安排,长久以往也肯定会被这些实力压迫,照样矛盾爆发。应该说这一朝的平稳朝局,文帝本人功不可没。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9-09 22:40:57 +0800 CST  
第七十二篇 驾驭群臣

要实现盛世,可不是皇帝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必须有一个稳定、有向心力的管理团队。而纵观中外历史,驭下之术始终是帝王之术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毕竟能当官的都是人精,光凭什么“忠君爱国”的思想来洗脑肯定很难,诸葛亮、包拯之类的也都是艺术创作出来的。要把这些人精玩好、让他们跟着自己坚定干事业,没点真本事肯定不行。今天我们通过几个故事,看看文帝是怎么做的。

先看第一个事情。前一篇我们说过文帝上台后,对诛灭诸吕的人论功行赏。所有有功之人都得到了封地和金银,其中又以第一功臣周勃最多。话说我们的周勃老先生,本来就是个没文化的武将,也不懂得太多的礼仪。这一下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丞相、又获得了最多的封赏,立刻志得意满,开始飘飘然起来。

最明显的表现,是散朝时总是小步疾行而出(我们现在人不觉得什么,在汉代你一个大臣在朝堂上小跑是很不恭敬的行为)。可文帝对于周勃的不礼貌行为却不以为然,反倒以礼相待、很是恭敬,目送他退朝。

有一次,文帝身边的贴身秘书袁盎当众放炮:“因为吕氏家族骄横谋反,大臣们这才合作将吕氏诛灭。那时,丞相本身就是太尉,手里掌握着兵权,这才凑巧建立了功劳。可是现在,丞相竟然对皇上您都有骄傲的神色,陛下您却对他一为谦让。这样一来你们臣君都有失礼节,我认为这不对!”这一瓢冷水浇下来,从此文帝越来越庄重威严,周勃也越来越敬畏皇帝了。

自己演白脸当好人、让手下人演黑脸敲打,而且提出的问题要点在于遵守礼仪而不是皇帝不高兴。文帝这一招确实高明,不动声色的立了威。

我们再看第二个事情,这个事情也是针对周勃。有一次在朝会上,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钱和谷物的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说不知道;连续回答不上来,在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也是汗流浃背。

文帝看周勃考试不合格,又问左丞相陈平这些问题。老狐狸陈平可有话说:“这些都有专门主管的官员。”文帝问:“由谁主管?”陈平回答:“陛下您如果要了解案件,应该问廷尉;如果要了解财政收入,应该问治粟内史。”文帝又追问:“如果所有事情都有主管官吏负责,那么您负责什么呢?”陈平回到说:“我这个人水平不高,但我知道,宰相的职责,对上是辅佐天子;对下是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是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是使百姓归附、并让大臣们各自发挥其专长。”文帝这才点头称赞。

周勃看人家陈平回答的这么好,而自己啥都回答不出来,极为惭愧。退朝之后责备陈平说:“都怪你,平常都不告诉我怎么应付皇上的问话!”陈平笑着说:“您身为宰相,却不知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吗?退一步说就算你前面的问题能回答,如果陛下继续问长安城中有多少盗贼,您还能回答吗?”

经过这一次教训,周勃才真正的清楚自己能力比陈平差得很远。这时又有人适时的劝周勃说:“您诛灭吕氏,拥立当今圣上为帝,名声已经很大了。现在您又担任职位尊崇的右相,名和位都处于极点,恐怕将要大祸临头了。”周勃想想也对,就自称有病,请求辞去丞相职务。文帝没客气也就批准了他的请求,由陈平一人担任丞相。

周勃作为一个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将军,按道理实在不适合做丞相。但是当年封功臣不得不做了这个调整。现在文帝和陈平或有心或无意的共同演出了一幕“丞相考核”的好戏,老将军高兴的主动交出权力、皆大欢喜。


第三件事情,又和前面讲的内容有关了。当年大臣们之所以推举代王当皇帝,一个重要理由是文帝的母族薄氏家族人都很老实,大家认为不会成为第二个吕氏集团。但权力是会让人改变的。这不,文帝唯一的舅舅、将军薄昭一个不高兴,就杀了朝廷派到自己这来的使者。

这个事情可不小,杀了皇帝的使者和当面揍皇帝没什么两样,按律要杀。但是杀舅舅又会毁掉自己仁义的名声,文帝又有方法了。他派官员找薄昭喝酒,谈话中鼓励他自杀谢罪,薄昭人家却坚决不肯。文帝却不放弃,他又派群臣穿着丧服跑到薄昭家中大哭,被逼无奈薄昭只得自杀谢罪。

严格执行法律、又不用强力手段执行而是用其他方式逼迫,这可以说是汉文帝外圆内方行事风格的典型案例。

第四件事情起因于一场简单的聊天。有一次文帝问郎署长(皇帝卫队的负责人)冯唐:“您老家是什么地方啊?”冯唐回答说:“我的祖父是赵国人,到我父亲一辈才迁居到代国。”文帝说:“哦,我过去在代国时,手下人向我称赞当年赵国大将李齐,讲述他与秦兵大战于钜鹿城下的事情。到现在,我每次吃饭还都在想这个故事呢。你听说过吗?”冯唐回答说:“说起来李齐还不如廉颇、李牧他们带兵的本领大呢。”文帝一听,立刻拍着大腿说:“对对!可惜我得不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将军啊!有了这样的将军,我还怕匈奴入侵吗!”

按说皇上这么说了,你就跟着叹息一句得了吧。结果这位冯唐来了句:“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好好的一段聊天被这句话给挤兑的意兴全无,汉文帝气的拂袖而去。

回到宫中,汉文帝是越想越气。实在受不了就把冯唐叫来责备说:“你为什么要当众侮辱我?就算要侮辱,难道没有其他适当的机会吗!”冯唐谢罪说:“对不起,我是个粗人,不懂得忌讳。”文帝又说:“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和李牧?”

冯唐回答说:“我听说过去的明君派遣将军出征时,都是跪着推将军的车辆,而且说:‘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国家内部的事情我来管,关于战争的事情你全权负责)一切军功、封赏都由将军自行决定。我的祖父曾说:想当年李牧带兵驻守边境时,把当地所有的税收都用于犒劳将士;而且对将士的赏赐都是自己决定,不必向朝廷请示。正因为此,李牧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率领将士向北方驱逐匈奴、击败东胡,向西抑制强大的秦国,向南降伏了韩国和魏国,在他的努力下,赵国几乎成为一个霸主。后来赵王听信谗言诛杀了李牧,赵国军队这才溃败,并最终被秦国消灭。您再看咱们这,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时,把军中的收入都用来犒劳士卒;还用自己的俸禄,每五天宰杀一头牛给将士们吃,这样将士们都一心一意为他作战,而匈奴也才不敢接近云中边塞。前段时间匈奴人侵犯云中郡,魏尚率领部队出击,杀了很多匈奴人,这本是好事情。但这些当兵的都是普通百姓家孩子,没什么文化,也不懂军令军规。他们只知道每天拼死战斗,但在呈报军功时,只要一个字有出入,就会被用军法惩治,而本应得到的赏赐也会被取消。我们还说魏尚,因为这次战争后上报斩杀敌军首级的数量差了六个,您就把他治罪,削去他的爵位。这么看来,陛下您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啊!”

文帝听了,立刻接受了冯唐的批评。当天就赦免魏尚,并重新任命他为云中郡守,并提升冯唐为车骑都尉。

这件事可以说是文帝纳谏如流的典型案例。但我要说的是,一个普通的大臣敢于当面这么不给文帝面子,侧面说明了文帝心胸开阔、为人仁义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好名声更有助于团结整个官僚集团和自己共同奋斗呢。

还有,这位冯唐老先生后来历经三世,到了武帝朝还被公推出来做事。那时他都90多岁了,不能为皇家继续工作了。这段故事被大才子王勃引用进了滕王阁序,也就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了。

第五件事情的主人公是文帝末年的丞相申屠嘉。

说起这个人也有点意思,本来只是刘邦手下的一个弓箭手,到了汉朝建立的时候也无非是个小队长。到后来经过不断征战才逐步坐上了高位,这是个典型的从基层打拼上来的老兵。这样的人没什么太高的文化,但自有其优势,那就是廉洁正直。即使到他当丞相的时候,也坚持在家中不接受任何私人拜见。

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得皇帝宠幸,这个人就更有意思了,他基本上可以算作汉文帝的男宠。文帝曾找人给他相面,说他会穷困潦倒而死,文帝为了避免这种结局,便把大汉朝铜矿开采和制作钱币的工程都承包给了邓通,这小子一下子就成了中国首富。后来王婆和西门庆介绍的,追求女人需要的五大优势“潘驴邓小闲”,其中的“邓”就说的邓通,代表的意思是你要有钱!

而邓通也确实会哄皇帝。有一次文帝身上生了毒疮,连太子都做不到去吸允,但人家邓通能做到,结果把太子比了下来。

这次他惹上了硬骨头的老兵申屠嘉。其实具体也没什么事,就是这个家伙凭着文帝的宠爱,每天都在皇帝身边轻慢无理、不守规矩。申屠嘉为了严肃朝廷规矩,就用公文召邓通来丞相府谈话。

一听老丞相要收拾自己,这下邓通可害怕了,只能进宫去找皇帝帮忙。这个时候文帝的驭下能力又一次得到了展现,他既要保护自己的宠臣,更要维护朝廷、丞相的尊严。

于是文帝安排一番后,对邓通说:“你放心只管去,我会派人救你。”邓通来到丞相府,摘下帽子、赤着双脚向申屠嘉叩头请罪。人家申屠嘉坐着,大马金刀的骂他说:“朝廷是高祖皇帝创立的,你邓通一个小臣就敢在殿上戏闹,这是大不敬之罪,该判处斩首!”邓通只是一再磕头、一直到满头流血,申屠嘉却仍不表示宽恕。

文帝估计,这时候丞相已让邓通吃够了苦头。就派使者持皇帝信节前来传唤邓通,并且转达文帝向丞相表示歉意的话:“这个人就是个弄臣,您就赦免了他吧!”邓通这才被释放逃回宫中,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一点杀了我!”

当然文帝也不是圣人,最后我们也讲一个文帝做的不好的例子。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我们的老朋友——曾经的项羽手下大将季布。

话说季布被朱家和夏侯婴救下来之后,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汉政府也是如鱼得水。其最著名的一次表现就是单于给吕太后写信要娶吕太后,以此侮辱汉朝。杀猪匠樊哙立刻叫嚣要带十万大军荡平匈奴。此时人家季布说了:“高祖皇帝带四十万人都打不过匈奴,你带十万人就能打的过?而且秦朝灭亡就是因为对匈奴开战,搞得天下疲惫才四下造反。现在天下刚稳定下来就去打匈奴,这不是要自取灭亡嘛?”正因为季布的这番话才打消了汉朝出战匈奴的决心,为汉初的休养生息争取了时间。而季布更著名的故事就是当时流传的“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也是“一诺千金”的来历。可见这是个有能力、重承诺的硬汉。

此时季布正在做河东郡郡守。因为听说季布的这些优点,文帝就想让他来京做御史大夫。谁知刚发出命令让人家季布来京城,就有人在文帝面前建议说,季布这个人勇武难制、又酗酒好斗,不适于做皇帝的亲近大臣。

其实这个话说的也对,季布这样的的人适合做一方诸侯,在天子脚下还真是不大适合。季布到京后在官邸中滞留一个月,文帝才与他见面,并且根本不提做御史大夫的事情,而是直接让他还归原任。

季布很实在,直接对文帝说:“我这个人没什么能力、也没有功劳,有幸得到陛下宠信才担任河东郡守。陛下这次召我来京,肯定是有人向陛下言过其实地推荐我;现在又让我仍归原任,一定是有人诋毁我。陛下因一人的赞誉而召我来、又因一人的诋毁而令我去,我深恐天下有识之士会以此瞧不起陛下您啊。”

听了这个话,文帝也很不好意思、面露惭色。过了好久才说:“河东郡是国家重要的地方,所以才特地召你来面谈的。”

这个事情体现了文帝多少有点耳朵根子软的缺点。有时候善于纳谏和耳根子软就是一念只差啊,当个好皇帝不容易。

小龙人说:我前面曾说过,要做英雄必须有雄才或者有大略,像刘邦这样雄才大略兼具的人物毕竟少见。文帝的雄才暂时不敢评价,但看他的驭下之术,这是一位有大略之主。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9-10 21:47:16 +0800 CST  
第七十三篇 仁义君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汉文帝的统治策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仁义。纵观历史,即使那些苛刻、极端的儒家大师们,在文帝的统治政策上一般也挑不出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列出几点文帝的政策,来说明他是如何以仁义治江山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在后来的历史上也经常被皇帝们拿来使用,即使我国现行的政策也能看到影子,所以说文帝是万世之师也不过分。

首先,他追求社会公益,把照顾社会弱势群体和弘扬社会孝道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刚登基时,文帝就尝试建立原始的国家扶贫、敬老社会保障体系。他下令对于全国各地的鳏、寡、孤、独这些没有子女照料的老人,还有特别贫困之人都从国库拨出粮食来赈济,保证在大汉朝的天下饿不死人。

同时文帝还下令:在大汉朝,只要老人年龄达到八十岁以上,每月都能得到国家赐给的米、肉、酒若干;年龄达到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赐给布匹和棉絮。由国家带头来引导社会尊老、重老的风气。

除了提出好政策,他更关注政策的执行。为了保证这些政策的落实,汉文帝要求凡是由国家赈济粮食的贫困人群,各县的县令都要亲自检查落实情况,由县丞或县尉亲自上门送粮食,并把以上工作作为县级官员的重要考核内容。而对于赏赐给八十岁以上老人的东西,甚至都要求由郡里面的干部亲自送去。所有的这些社会保障工作都要由郡守亲自监督手下的县长和吏员完成,如果发现不按皇帝命令办理的人都要给以严格的处罚。

客观看,这些政策实际上还是为了文帝自己的统治更安稳。一方面,彻底消灭了百姓造反的种子,我国两千多年来的百姓都是最老实的人,只要不至于饿死就不会闹事。另一方面,国家带头尊敬老人本质上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国家也是一个大家庭,家长就是皇帝,全国上下都形成孝道之风,那还怕大家不孝敬大家长皇帝不形成忠义之风么?

第二就是富民政策。“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道理历代统治者都知道,但做好的不多。其实说起来也不难,我们看看文帝是怎么做的。他用一个诏书就解决了问题:“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农业生产而生存;有的百姓不从事农耕的主业,而去从事工商等末业,这是百姓贫困的原因。朕对此非常担忧,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亲自率领群臣从事农业,以劝导全国重视农业;而且今年只向天下百姓征收一半的赋税。”

分析起来这个诏书就说了两个问题。第一,要百姓富裕,先得生产。现在就由皇帝亲自带头鼓励农耕,并让百姓先把工商等末业给停掉,毕竟第一产业做好了才能发展第二三产业嘛。这样带动全体人们先把粮食多种起来,保证大家不饿肚子。第二就是减免税收。于是,在社会整体财富增加的同时,国家又减少索取,这样一来百姓不就自然富裕起来了么?


“老百姓都吃得饱了当然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就不会闹事了”,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可为什么很多皇帝做不好呢?这里面原因很多,还有些狗腿文人归结到天灾,其实根本都是人祸。而人祸的核心就是皇帝想做大事!做大事就需要钱,就得从百姓那里拿更多的财富。秦始皇要修城、隋炀帝要扩土、崇祯帝和慈禧要养自己家的一群猪,最终受苦的都是百姓。总之,遇到想干大事业、有大梦想的雄主,老百姓就倒霉了!所以文帝能做到让百姓富裕,最基本还靠的他自己不是个“有梦想的人”。

文帝的第三项措施就是减轻刑罚。想当年秦朝的严苛法令使全国的百姓都成为皇室的农奴工具、逼的人敢于铤而走险,为此,高祖刘邦才约法三章,大力度的减轻秦朝的苛政。但是汉承秦制,还是有很多残酷的、不人道的刑罚留存了下来。文帝刘恒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他主要调整了三项内容:

第一就是除掉秦国时期商鞅发明的连坐之法。文帝下诏说:“法律是治理天下的依据。现在的法律除了对违法者本人处罚,还要株连本来没有犯罪的父母、妻子、兄弟,轻的也会将他们收为官奴。朕认为这样的法律十分不可取!自今以后废除各种连坐的律令!”

我前面说过秦国就是一个大的劳改农场,维系这个劳改农场的关键就是连坐之法,这才是真正让群众监督群众的关键。现在文帝能够废除连坐,一方面是其仁义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国家管理自信的表现。当然我们在这里还是要说明一点,废除连坐只是针对一般性案件,如果涉及到大逆不道的恶性案件、或者让皇帝本人不高兴的案件,连坐还是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毕竟这还是独裁的国家嘛,有其历史局限性。

第二就是“刑不上大夫”原则的具体实施。文帝规定:对于列侯级别官员的母亲、夫人;诸侯王的儿子;以及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不经皇帝批准,不得擅自逮捕。后来经过贾谊先生的劝解,文帝更是确定了不得逮捕任何朝廷官员的政策,以避免这些人受到司法官吏的折磨而失去贵族的体面。如果一个士人确实有罪就鼓励他自杀了事。但是这些规矩到了其孙子汉武帝的时代就改变了,司法官吏开始不顾及贵族脸面,此是后话。

其实放松对官员的司法处理,也是统治自信的表现。这里还有个因果关系,如果在一个对百姓管理严格的国家,官员的权力就一定会很大,这个时候不加强官员管理的话,官员和民众的矛盾就会激化,影响统治。现在文帝敢于放松对官员的管理,也说明此时的汉朝对百姓的统治松弛,人民相对自由。文帝的其他规定也体现了这点,比如在其治下,朝廷就宣布了废止关隘检查的制度,说白了就是百姓出行都不必带证明身份的证件。

司法改革最后是废减肉刑,使刑罚更加文明。在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的推动下,汉文帝通过了废减肉刑的法律条文。具体来说,原来应判处髡刑(剃光头发的处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刑罚虽然不疼,但也是精神上的肉刑)或者黥(刺面)刑的,都改为给国家干活抵罪;原来应判处割鼻子的,改为抽三百下;原来应砍左脚的,改为抽五百下;对于正在给国家干活的罪犯也不能让人家一辈子劳动,规定服刑到一定年数后就赦免。但同时,也有个加重的调整,对于重刑犯,如果他们再次犯罪而且新犯的罪行恶劣程度够上鞭刑的话,就直接斩首。

我在本科学习时,学习法制史课程的时候曾经接触过这段历史,当时就很感叹文帝的先进性。废除部分肉刑是一个非常文明的表现,不说别的,我们就看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看看他们他们持续到15、16世纪的肉刑、尤其是教会的肉刑,就会深刻的意识到在公元前,汉文帝就做出废除肉刑的规定是多么的文明和善良。

当然,我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文帝此次的废肉刑行为多少还有些书生意气、不切实际。比如割鼻子、砍脚的刑罚改为竹棍打几百下,其实很多人直接就给打死了。对此,后面文帝的接班人景帝会来处理,我们不用操心。

另外,废除肉刑这件体现大汉朝文明的政策其实是和一件小事分不开的。

话说文帝时,在齐国有一个小官叫做淳于意的,犯了应当处以肉刑的罪,被送到长安准备执行。临行前这位老兄发牢骚说:“我就是没有儿子,养了一堆没用的女儿,就只会哭,不会帮我分担。”

小女儿缇萦一听父亲这个话,便自告奋勇陪父亲进京。到京城后,小缇萦立即向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时,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也是一个好官。现在他按法律应处以肉刑,可是人死不能复生、肢残不能再接,这样就算他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想和您商量,让我来做官奴以抵赎父亲的肉刑,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

看到一个小女孩充满亲情的表述,文帝也被她的孝心感动。这才下诏书说:“《诗经》说‘恺弟君子,民之父母。’(好君主就是百姓的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还没有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有的人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对此朕也很痛心。切断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肉、使人终生不育,这些刑罚多残酷啊!做百姓的父母能容忍这些吗!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惩罚去代替。此外,犯罪的人只要不逃跑,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释放。请有关部门把我的话整理制作法律发布出来!”

这就是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历史大家班固曾赞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

小龙人说:仁君治下,百姓生活幸福,这是我的一贯观点。可是做仁君就不能做大事,不能做大事就不能出名。即使文帝这么好的皇帝,要不是后面的武帝,他还能这样出名么?后代很多皇帝,都和文帝的政策差不多,百姓也生活幸福。但是评价呢,不是昏君也是懦弱皇帝!读史也让人悲叹啊。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9-12 07:51:52 +0800 CST  
第七十四篇 无为而治

前面我们说了,文帝的统治是以仁义为核心。仔细分析下,要仁义就要轻徭薄赋、就要赈济百姓,这样一进一出政府花的多、进的少,这个政府还怎么运转?皇家还如何生活?文帝和高祖皇帝还有吕太后都采用了一个方法解决——“无为而治”。简单说就是皇帝带头,全国的行政机关一起节约开支。

说到无为而治,我们先从大才子贾谊碰壁的故事说起。话说当时河南郡的郡守吴公因为政绩出色,而被文帝提拔到京城担任廷尉,主管司法工作。成为核心管理层的吴公,到京城后就向文帝推荐了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贾谊。

因为赏识贾谊的知识和才华,文帝在一年之中,就破格提升他做了太中大夫,成为中央的中层干部。年轻人本来就气盛、再加上少年得志,贾谊非常想做点大事。可这个时候,没有实务经验的贾谊能为国家干什么呢?作为儒生,他也不会其他的,只能在礼仪这个角度为国出力了。

于是贾谊向文帝提出改历法、变换朝服颜色、重新审定官名、确定汉室的礼仪和音乐等一系列主张。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把叔孙通没完成的任务完成,不再用秦朝的礼仪、而是确立汉朝自己的礼仪。

结果年轻人的大抱负在文帝这里却碰了钉子。人家文帝专务平和、简单治国,认为自己无暇顾及这些事情,直接给拒绝了。这次事件很明确的体现了文帝的喜好和执政策略,也让贾谊清楚了在文帝这样务实、节俭、崇尚无为而治的皇帝治下,浪费钱的花架子是没有出路的。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建议都变得踏实直接、简单务实。

有一次,有人进献给文帝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本来得到宝马该高兴啊,结果文帝说:“我作为天子,出行时前有鸾旗、后有属车,每日行程不超过五十里;领兵打仗的时候就更慢了,每日只走三十里;朕要是用千里马,能单独跑到哪里去呢?”然后就把马还给了进献者,给他旅途费用让其回家。接着下诏告知天下说:“朕不接受贡献之物,全国不要再进献任何东西。”

文帝知道“上有所好下必附焉”的道理,今天自己收了一次,官民就会一直进献,这些费用不都是民脂民膏?说到这里又有提一提他的孙子汉武帝刘彻了,同样对宝马,武帝曾经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花费数年时间远征西域,以数万人的生命和无数财富的代价取得了几十匹汗血宝马。这祖孙两个的行为差距还真大啊。

当然,勤俭节约的文帝偶尔也会花点钱。有一次他好不容易花了点钱扩大祭祀的场所、提升祭祀的规格。但一结束就下令说:“朕听说负责祭祀的官员在祭祀的祷告过程中,都将祝福归于朕个人,而没有为百姓求福,朕对此很惭愧。以朕这样一个失德之人,却独享神灵的福荫,而不能和百姓分享,这是加重朕的过失。此后祭祀,不要再为朕个人祈祷!”也就是说花了钱,得到的上天恩赐要用到全体百姓身上,绝对不吃亏。

勤俭节约和无为而治不但帮助社会积累了财富,还能带来减少犯罪的结果。《通鉴》有评价说,整个文帝一代,文帝本身谦逊自守、而各位大臣也都是少文采而多质朴之人,君臣上下都以秦朝的灭亡为鉴诫,治理国家讲究以宽为本、绝不苛刻,而且这种风气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的官吏都安于自己的官位、百姓乐于自已的本业。持续下来,国家的府库中每年都有钱粮的增加,而全国人口也繁衍起来。整个国家的风俗都归于笃实厚道,犯罪大为减少,甚至一年之内全国只审判了四百起案件。

人总会变的,在全国总负责人的位置上,所有人都宠着自己、让着自己,换了谁时间长了都会有些飘飘然,都会想做点务虚好看的事情,文帝也一样。

当时没有奥运会可办,但文帝可以搞封建迷信活动啊。他先是跑到五帝庙去郊祭五帝。然后又提拔方士新垣平,把他封为上大夫、还赏赐黄金一千斤,让这小子组织人谋划自己巡狩、封禅等事宜,还额外修建了五帝坛配合自己的活动。

细说起来,真不怪当年始皇帝坑杀方士,这帮家伙确实讨厌。这位新垣平也是个会忽悠的主。他曾经先安排人带个玉杯子在皇宫外面等,然后神叨叨故作深沉的对文帝说:“我算出来,宫门外有一股宝玉之气。”派人去一看,果然有人来献玉杯,而且杯子上刻有“人主延寿”四字,这让文帝大为赞叹。紧跟着新垣平又说:“今天的太阳将两次出现在中天位置。”过了一会儿,果然太阳向东往回走了一点,这一下文帝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里我们多说一句,方士是骗子不假,但他们为了行骗而积累的知识却使他们成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化学家。可惜这些知识只用在了骗人上。

当时,为了这个天文奇观,文帝决定把自己在位的第十七年又改称元年(太阳能退回中天,皇帝的纪年也可以改回去),并特许天下人聚会饮酒庆贺。

接下来,新垣平又开始忽悠了,他说:“周朝的大鼎沉没在泗水中。现在黄河决口,已经与泗水相连通,我看东北方有金宝之气,周鼎会重新出世的!现在征兆已经出现,必须派人隆重去迎接,周鼎才会来。”这可了不得,一直有传说,谁得到周鼎谁就是天下真正的主人,现在能得到周鼎是多大的荣誉啊!文帝又飘了,立刻派人在汾阴修庙,想通过祭祀求得周鼎出世。

结果还没等到周鼎,就有人向文帝举报新垣平,指出他的作为都是弄虚作假。文帝让人一查,果然如此,被当猴耍的文帝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愤怒,他也不在乎自己曾经撤销的连坐之法,把新垣平三族都屠灭了。

文帝虽然被这个“气功大师”给骗了,但他的优点在于能够及时改掉错误。从这件事情之后,文帝对于什么祭祀、鬼神、礼仪的事情彻底远离了,同时把自己这段时间修的什么庙啊、工程啊,都给专门祭祀的官员管理,自己也不再去光顾。要成就的想法彻底被压制下来,回到了无为而治的老路上来。

但是无为而治是不做事情么?肯定不对,只是不做不必要的事情,要是关系到皇权的事情,文帝做的比谁都积极,比如对付各地的诸侯王。

此时汉朝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皇族和异姓王的矛盾,因为异姓王已经被杀光了,而是刘氏内部的矛盾。经过几十年的修生养息,虽然中间有对吕氏的屠杀,但是整体而言国家太平、稳定。唯一可能对皇权产生威胁的就是各地的诸侯王了,他们拥有独立的财政、人事、军事三大权力,完全是自我管理。我们一直以为到景帝才开始处理这些诸侯王,其实文帝就开始做了,只是他的方法更隐秘,逐个分化瓦解。

比如前面率先挑起反对吕氏大旗的齐王刘襄。因为没有得到皇帝位,领兵回齐国的第二年就气死了。对这个皇位竞争者,文帝反而给了恩典,给他的六个儿子都封了王位。封号是一变六,可土地没多给,他把齐国分成了六块,这样每一块都没势力再闹事了。

同样对于淮南王他也是这样处理,把土地分给了他的三个儿子。这套做法也是靠贾谊先生的建议才逐步完善起来的,后来也被景帝和武帝仿效。

但要注意,虽然文帝用的方式温和,但只要有人想动手,他的反应也足够激烈、迅速。

文帝即位的第三年,当年那位为文帝清理皇宫的济北王刘兴居就造反了。他的这次造反可以说开启了大汉朝同姓王国造反的序幕,以后类似的行动会越来越多。对于这样的行为,温和无为的文帝马上变了面孔,立即派出重兵镇压,很快刘兴居就兵败被俘,然后自杀。
还有我们后面要单独讲到的淮南王事件。干脆没发起就被文帝彻底破坏,将淮南王缉拿入京、并将其发配,最后绝食自杀。
最后我们再通过文帝对与南越国关系的处理来看看其有为、无为的政策使用标准。
这个话又得从吕太后说起。在吕太后当政时期,老太太也不知道哪根筋没搭对,把人家南越国和中原多年的物品交换通道给关了。对这个事,南越王赵佗把仇恨记到了长沙王吴芮身上,他认为是吴芮想借机会消灭自己,独霸南方中国。于是,赵佗自称为南越武帝,发兵进攻长沙国。一仗就把个长沙国打的大败,扫荡了十几个县后撤回本国。

长沙国是汉朝最后一个异姓王国家,也属于汉朝的版图。现在南越对长沙发起进攻,汉朝政府不能不有所行动。吕老太立即安排部队向南越国发起进攻。

当时的湖南、广东地面可不像现在,遍地是原始森林、本身又酷热潮湿。大军前进,道路既不通畅、而军中又流行起瘟疫,行动多日仍无法到达南越土地。发兵过了一年多什么结果也没有,正好这时吕太后去世了,也就撤兵还朝了。

汉朝这边撤兵,赵佗那边就更嚣张起来。南越国乘此机会,连威逼带利诱,使东南部的一些小国家,像闽越、西瓯等都归属到南越国麾下。就这样,南越国成了一个东西长达万余里的大国,达到了国力的顶峰。

到了汉文帝时期,面对这个和匈奴一样打也打不动、躲也躲不了的小邻居,文帝自有其处理方案。既然赵佗的老家还在中原,那就先对他的家族示好。文帝先是为赵佗父母的坟墓设置专门守墓的百姓,要求按四季祭祀;又封给赵佗的兄弟以尊贵的官位和丰厚的赏赐。

做了这些后,文帝派出了南越问题专家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国,并带去了文帝的亲笔信。在信中文帝很真诚的表示:“朕原本只是高祖皇帝的庶出之子,在偏远的代地做王。那里地方偏、我眼界也窄,所以一直也没有和您通讯互相问候。后来因为吕氏作乱,朕无法推辞诸侯王和百官的拥戴,这才登基称帝。前不久得知你给镇守南方的将军周灶写信,提出想寻找您的亲兄弟、并且罢免长沙国的两位将军。朕得知你的要求后,立刻罢免了长沙国的将军;找到并慰问了你的兄弟,而且修整了您先人的坟墓。但是您在边境地区仍然不断的骚扰,我想战争这件事情确实能使您的死敌长沙国受到伤害;但要真打起来,南越王国难道就能不受损害吗!而且战事一起,必定是百姓遭殃、流离失所;朕不忍心做这种得一亡十的事情。现在,大汉地广人多,根本没有必要侵略南越。所以我想以后五岭以南的土地,你都可以自行治理。对于你称帝这件事情,虽然我不满意;但我想不论如何,我们之间也应该先建立外交关系。希望我们共弃前嫌,自今以后互通使者往来,恢复原有的良好关系。”

陆贾到达南越后就把皇帝的这封书信交给了赵佗。赵佗一见人家文帝势力强大,现在书信里却如此谦虚,自己也感到十分惶恐,立即顿首谢罪;并表示愿意永为藩国臣属,时时纳贡。同时下令国中说:“两雄不能共立、两贤不能并存。汉廷皇帝是贤明的天子,从今以后,我废去帝制,重新称王。”

服软后赵陀也给汉文帝回了一封信。汉文帝信里的话诚恳、低调,赵佗的回信也实在、客气。信中说:“蛮夷地区的首领、老臣子赵佗昧死向皇帝陛下上书:我这个老头子原本就是越地的一个地方官,幸得高祖皇帝的宠信、赐我玺印、封我为南越王。到了孝惠皇帝在位的时候,不忍心断绝与我南越国的关系,所以也给老夫丰厚的赏赐。可是后来高后当政的时候,歧视我这块蛮夷之地,下令:‘不得给蛮夷南越铁器、农具、马、牛、羊;即使要给牲畜,也只能给雄性的,不给雌性的。’我这块地方地处偏僻,马、牛、羊本来也都老了,现在没有牲畜运来,我们连祭祀之礼都做不了。无奈之下,我派出三批使者上书朝廷去谢罪,希望朝廷怜悯我。但这些使臣都没有返回,我又听到传说,我父母的坟墓都被平毁了、兄弟和宗族人等都被判罪死刑。看到这样的情况,手下的官员们这才一同议论,最后决定我当了皇帝。但是我称帝也只是在南越国境内,哪里敢有为害天下的胆量啊。高皇后得知这个消息后却勃然大怒,削去我南越国的封号,断绝和我的使臣往来。我因为私下怀疑是长沙王陷害我,这才发兵攻打长沙国。我这把老骨头在南越之地已经生活了四十九年,现在孙子都有了。但我最难过的就是不能侍奉汉廷天子。现在,有幸得到陛下哀怜,恢复我原来的封号,允许我像过去一样派人出使汉廷。老夫既是死去,尸骨也不朽灭。从今开始改号为王,不敢再称帝了!”

除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赵陀还托陆贾给文帝带去了大量的宝物和南方特产,作为自己对皇帝的孝敬。这样一来南北重新和好,再也没有发生战争了。本来一场可能牵动全国、消耗民力的战争,因为文帝的仁慈和厚道获得了圆满解决。

小龙人说:“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标准是什么?天下安定……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9-12 22:57:25 +0800 CST  
第七十六篇 谋划匈奴

前面已经讲了太多枯燥的国内政治了,相信很多朋友都希望看点金戈铁马的东西。说实话,在汉文帝这样的君主治下,想找到些有激情的事情还真不容易。毕竟太平天下,英雄都没有用武之地呢。但即便如此,一个这么大的国家难免也会惹上些是非,尤其是身边还有匈奴这样一个邻居。今天我们来说说汉朝的老对手、老朋友,后来血都融到一起去的匈奴兄弟。

话说自从当年汉高祖刘邦白登一战大败于匈奴后,一方面因为匈奴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内战,汉朝自身需要休养生息。汉朝政府对匈奴的政策只能是两点:一是被动防御,充实边境、加修长城;二是争取和平,送女儿、送物资。即便如此,匈奴对汉朝的骚扰仍然不断,边境处于不稳定的和平之中。

匈奴被汉朝喂得很饱、没事又可以过来抢一把,但他还不满足,偶尔还发点蛮族脾气、闹些事情。闹得最过分的一次莫过于对吕太后的那次冒犯了。

当时是惠帝时期,汉朝政府继续坚持和亲政策,以宗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冒顿此时势力强大,又不断取得汉朝公主做老婆,气焰嚣张下就开始玩弄汉朝了。竟然写信给吕后,表示自己也单身、吕老太太也单身,要不光棍和寡妇搭架子一起过日子得了。这不是没事干了么?吕老太太又老又丑你娶她干什么,完全是为了挑衅而挑衅。

吕太后看了这样的侮辱信件能不生气么?立即召集大臣商量要和匈奴开战。妹夫樊哙自告奋勇:“我愿意率领十万军队横扫匈奴!”对于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樊哙,大臣们都是笑而不语。此时,只有实在人季布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樊哙这个人该杀!过去高祖皇帝带着三十二万军队都打不过人家匈奴。如今天下刚经历国战乱,正在休养之中,他竟然妄称以十万军队横扫匈奴?他既是在说谎、也是想搞乱天下!依我看,匈奴人就是些禽兽而已,不必因为他们的话而生气。”

吕太后也不傻,听了季布的话,觉得有道理就压下自己的怒火,同时派人给匈奴回信。信中态度十分谦卑,表示自己年老色衰配不上匈奴单于了,还是送公主来吧。并送给匈奴二乘车、八匹马的礼物。冒顿接信后派人回来道歉,说:“我们匈奴人不懂礼仪,感谢陛下的宽恕。”于是献上马匹,与汉朝和亲为好。

请各位注意,这段故事很有意思,但内中颇有漏洞,嚣张跋扈的冒顿怎么会这么容易的道歉呢?原来这个故事是经历过演变的。

在最早的记录——《史记》中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后来的《汉书》中详细的写了这几封信的内容,也就是我前面记录的这些;到了《通鉴》里面就只有最后匈奴道歉的内容,而匈奴如何不恭敬、汉朝如何低三下四就没写了。

对此,我的理解是,司马迁人家本就是大汉朝的史官,有第一手资料,他都轻描淡写,说明往来书信的内容确实不确定。什么冒顿要娶吕老太太、后来又道歉都没影的事。而后代的班固做《汉书》时,更多的是自己编的故事增加趣味性。最有意思的是更后来的司马光先生,引用了《汉书》中匈奴道歉的部分,而又隐去了前面的书信内容,想尽办法给中原王朝遮羞长脸。

但不管故事如何改动,匈奴经常主动挑衅汉朝的事实是没错的。

到了文帝执政时期,汉朝廷对匈奴仍然沿用高祖和吕太后时期的政策。接下来,我们来看文帝对冒顿单于的一次书信。这次书信的背景是双方刚在边境上发生了一次冲突后,单于主动向文帝提出重归于好的要求。文帝信上说:“单于您此次准备消除双方以前的不愉快、恢复盟约,朕对此非常赞赏!多年来,汉与匈奴相约为兄弟,赠送给单于的东西一直都很丰厚;而违背盟约、离间兄弟情谊的事情,多发生在匈奴一方。单于如果能按来信所说的去做,明确告知手下大小部落首领,约束他们的行为。我们就继续和好。”在这封信当中文帝的态度极为委婉、专求和平。

此次和好后不久,冒顿死去,他的儿子稽粥继位,被称为老上单于。

既然新单于上位了,按照规矩,阏氏还要从汉朝公主里面选。于是文帝又指派一位宗室的女儿嫁给他。说实话,这个事情按照规矩办就可以了,也不是什么大事情,但其中的一个小细节却对汉朝未来几十年的对匈奴关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个小细节其实也怪文帝,他耍了个小聪明,既然派公主去匈奴做王后,那就希望公主能产生更大的政治影响力以帮助汉朝。但一个小姑娘会什么政治手段啊?文帝就想给她找个高级参谋,公主身边又不能天天跟个大男人,于是选择了文化太监——中行悦。

但这位有文化的太监却不愿意到匈奴去吃苦,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在汉朝能活的更好。按说人家不爱去就换人呗,汉朝政府非逼着他去匈奴,这下把他逼急了,说了句:"必我也,为汉患者。"(我肯定成为汉朝的大患)就去了匈奴。果然这个家伙到匈奴以后,就归降了单于,成为单的大谋士,以后凡是匈奴折腾汉朝的主意,十有八九是他出的。

中行说为单于出的第一个主意就是经济自主。他劝单于说:“匈奴的人口,还不如汉朝的一个郡。之所以能成为汉朝的强敌,就在于匈奴的衣食与汉不同,不需要仰仗于汉朝。现在,假若单于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去追求汉朝的东西;汉朝只要拿出不到十分之二的东西,整个匈奴都要被收买了。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让人穿着汉朝的丝绸衣裳走过草丛荆棘,这样衣服裤子都会划破,以此证明它们不如我们匈奴毛皮的衣服实用;再把汉朝的食物都扔掉,以显示它不如乳酪便利、味美。”

除此之外,中行说还教单于的手下人学习汉字,用以统计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数量,帮助匈奴加强管理水平。并且力求在礼仪地位上追求压制汉朝,凡是送给汉朝的书信,都要在规格上增长加宽,并在言辞上占尽便宜,都自称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中行悦人家不但为匈奴出力,还真心实意的帮匈奴说话。有一次汉朝的使者讥笑匈奴习俗粗俗野蛮,中行说说:“匈奴的规矩简易而明确、容易实行;君臣之间坦诚相见,可维持长久;全国的行动,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那样容易统一协调。所以,匈奴的伦理虽乱,却总能拥立宗族的子孙做首领。再看看中原的汉人,虽然自称有礼义,但随着亲属关系的日益疏远,就相互仇杀争夺。你们这些住在砖瓦房里的人就不要喋喋不休、沾沾自喜了!你们只要给匈奴送来粮食、布匹一类的好东西,而且数量多、质量好就行了!你们送的东西,如果数量足、质量好,就算了;如果数量不足、质量差,等到秋天,我们匈奴就自己去抢!”

小龙人说:中行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汉奸,从他为匈奴说的话、出的主意的认真程度来看,他真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匈奴人了。问题是他想阻止匈奴接受汉朝的风俗这怎么可能呢?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基因,事实证明后来匈奴没有被打死却被同化了。

对于匈奴的欺辱,汉文帝也是非常苦恼。毕竟作为一家之主,隔壁邻居老来自己家欺负人,谁都受不了。为此,晁错给了些经典建议,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分析的。

他首先分析了汉匈双方的战术对比:“中原的马匹不如匈奴、中原士兵的骑射技术不如匈奴、中原将士的吃苦耐劳不如匈奴,这是匈奴的优势。但如果到了平原地区,首先汉军的战车兵有优势,匈奴的军队正面冲锋难以抵挡;第二汉军的武器较之匈奴有优势,我们的弓弩和长戟攻击距离远,匈奴人难以对抗;第三汉军能够利用防御部队、长短兵器、远程兵器协调配合使用,军队进攻有章法,这也超过匈奴;第四我们训练有素的弓箭手加上精致的箭簇,对于匈奴人羸弱的单兵防御来说有优势;最后近身肉搏时,匈奴人的攻击力也不如汉军战士;这些都是我们中原的军事优势。匈奴有三项优势,汉军有五项优势;而且我方可以动用数十万军队去打只有数万军队的匈奴,从数量计算,是以一击十啊。综合来看我方还是有优势的。”

接下来,他提出了以夷制夷的建议:“尽管如此,刀兵始终是不祥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我们还是不能轻起战端。现在已归降朝廷的其他少数民族部众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习俗、善于骑射的特长,都与匈奴一样,这些人就是以夷制夷的最好工具啊。如果给他们配置上汉军的精致铠甲、强弓、锐箭,再加上我们本来的精锐骑兵,我们就可以在骑兵上也不惧怕匈奴。这样即使开战我们也不吃亏。”

然后,晁错又从自己的专业——政治、经济上来分析了:“匈奴人的生活不依靠土地,所以他们能在边境地区来去自如。现在的匈奴人,就在我方边境一带放牧、打猎,一旦发现汉军人少,就会入侵。我方面临的矛盾是,陛下如果不救援,边境军民只能投降;陛下救援,发兵太少就不起作用;可要是多发援兵,等各地援兵集中起来,匈奴军队又已撤走了。而这些集中起来的部队不撤的话,军费开支太大;一旦撤走,匈奴人又乘虚而入。这就是我们的困局。”

对此,晁错给出的建议是:“您现在重视加强边塞防务,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恩惠。但是问题在于驻防的士兵一年轮换一次,不能适应匈奴人,不如安排百姓长期在边境安家,平时从事农耕生产,战时防御匈奴入侵。为了吸引百姓到边疆生活,官府应该先在城中修建房屋、准备农具;对于愿意来的百姓,赦免罪名、赏给爵位、免除全家赋税和徭役;并提供衣服和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自足;另外如果他们能主动出击从匈奴人手中抢回公家财务,官府出一半价钱来赎买,提高其作战积极性。有了实际利益,百姓就会冒死与匈奴搏斗,这样效果比那些临时拉来的戍卒强多了。而且迁徙百姓以充实边防,也避免了内地百姓的徭役和兵役。这样做一定流芳百世。”

据此,汉文帝在晁错的建议下开展了徙民戍边的行动。改变了原来征发兵役戍守边疆的做法,可以说为边疆的安宁提供了一劳永逸的基础。同时,文帝针对晁错支出的匈奴马匹上的军事优势,也采取了鼓励全国养马的政策,并在帝国北部和西部建立了很多专门的养马场为军队提供马匹。这些政策的积累才是霍去病未来能够“封狼居胥”的基础。

小龙人说:迁徙百姓到边境才是压制匈奴的关键。这里除了晁错指出的原因外,最重要的是同化。匈奴人哪里去了?有人说都跑了,这是扯淡,有好日子过谁喜欢跑路啊?跑也是少部分,大多数人还是同化成汉人了。跟着汉人开始农耕了还有什么可斗的?大家都通婚成一家人了还有什么可打的?而要同化先要有接触机会,这些迁徙来的百姓启动了汉匈之间的民间互动。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9-13 21:52:13 +0800 CST  
第七十七篇 防御匈奴

前面讲了汉文帝时代对匈奴的外交和军事准备,接下来总要讲点战争了。其实文帝时代和匈奴的大规模战争还是不少的,一共发生了三次,这些战争无一例外都是匈奴挑起,然后无果而终的。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从中我们也能发现出一些有趣的东西。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汉文帝前元三年,我们前面说汉文帝给匈奴单于回信,答应对方的和平要求就是因为这一战。此次挑起战争的是匈奴的右贤王,他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这个河南地应该就是河套平原一代,但因为两千年来的黄河改道,肯定和现在是有区别的),并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此地现在属于榆林市,处于陕西东北部靠近山西,就在河套平原的中间,可以判断匈奴部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以北杀过来的)。

我们看地图就能发现,此地离开西安已经不远了。所以此次匈奴的进兵不止是一次普通的抢掠,而是可能威胁都城长安的进攻。对于匈奴的这次进犯,文帝急令灌婴率领车骑混合部队八万迎击,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到甘泉宫(现今陕西淳化西北部,也就在西安的北面),作为后援部队准备大战。

在平原地区,匈奴还是不敢和汉军主力对抗。见到汉军大部队摆开了决战态势,右贤王只得率军撤退。此次战争双方并没有实质性的对抗,这种对抗模式也是一直以来汉匈战争的主要节凑。

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前元十四年,此时匈奴首领已经换成了老上单于。此次出征,老上单于亲自率领十四万骑兵攻入汉朝边境的朝那县和萧关(此二地都在现今宁夏固原附近,位于西安的西部,这个地方是从陇西进入关中腹地的交通要道)。从地理位置上看,此次匈奴的进攻是从西部攻入,和上次北部杀来的做法不同。在当地杀烧抢掠一番后,匈奴骑兵向东直抵彭阳县;沿着进入关中的通道一直进发,匈奴的斥候甚至都到了长安西面的甘泉宫,距离首都近在咫尺。

面对此次匈奴的攻势,文帝第一步就是要保护好首都长安。他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征发一千辆战车、十万骑兵驻扎在长安附近,防备匈奴对首都的突然袭击。然后又任命卢卿为上郡将军、魏迟为北地将军、周灶为陇西将军,分别率军屯守在上郡(还是长安东北面的绥德地区,防止匈奴方面声东击西,再从北方发起进攻)、北地郡(匈奴人此次进攻的固原一带,直接应对匈奴的主力部队)和陇西郡(长安的西北部,防备匈奴人从此地的进攻)。上郡、北地郡、陇西郡,这三个地方一直是汉政权防备匈奴人的主战场,匈奴人的进攻也主要从这几个方向从北、西北、西部向长安展开。

做好防御布置后,文帝就整理装束,准备亲自率领汉军兵团去和匈奴主力作战。皇帝御驾亲征这个事情是最不靠谱的,没实际作用反而给军队带来个大累赘。因此群臣都劝阻他亲征,文帝却不接受任何劝阻、一意孤行。后来大臣们实在没办法,请出来皇太后出面阻止,文帝这才打消了统兵亲征的念头。

既然自己不出战了,文帝就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内史栾布为将军共同率领部队,准备去迎战匈奴主力。结果和上次战争一样,匈奴单于在边境之地活动了一个多月,却一直避免和汉军主力作战。后来看汉朝方面防守确实很严密,这才放弃战争,撤回大本营。此次战役,双方又没有真正打起来,汉军虽然说表面上驱除了匈奴入侵,但实际上毫无战果。

第三次是后元六年。这个时候已经进入汉文帝统治末期,而匈奴方面的领导人也变成了军臣单于。这年冬天,匈奴大军六万分两路入侵汉朝,其中三万骑兵入侵上郡(长安东北部的绥德地区)、三万骑兵入侵云中郡(长安正北),又一次跨过黄河从北方杀来。此次虽然匈奴发兵数量少,但是势头更猛,在河套地区大肆烧杀抢掠。

对于匈奴的此次攻势,汉朝廷方面的对策依然是先把守住各个战略要地。任命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率军屯守飞狐(今山西上党);任命原楚国的国相苏意为将军,守句注(雁门关);命将军张武守北地郡(固原地区,西部进入关中的要道)。

在把守好匈奴入侵关中的几个要塞后,又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细柳;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扎霸上;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扎棘门,这三路部队主要都在长安周围,拱卫京师以防备匈奴。

做好了这些安排,文帝亲自到前线犒劳军队。皇帝毕竟不能到几个要塞那么远去犒赏军队,只能到京城附近负责防御的三个大营。当到达霸上和棘门的军营时,文帝一行人都是直接驰马进入营垒,而驻军的大将和部属也都恭恭敬敬的迎送文帝出入。可是当文帝到达细柳军营时却碰了个钉子。

一到这里,只见将士们身披铠甲、手执武器、张满弓弩,严阵以待,而且根本不允许文帝大驾进入军营。手下人要求守营军兵为皇帝开门,得到的答复却是:“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号令,没有皇上的诏令”。

没办法,文帝只得亲自上前叫门,结果这些守门军人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最后,文帝只得公事公办,派使者持节去诏告将军周亚夫:“皇帝想进入军营慰劳军队,请放行。”这周亚夫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经过了这么一大圈折腾,文帝一行才好不容易进了周亚夫的军营。而且就算如此,人家守军营大门的军官还向皇帝的随从特别交代说:“将军有规定:在军营内不许策马奔跑。”文帝无奈,也只能带着手下人拉着马缰绳缓慢前进。

到了主帅大帐,周亚夫手执兵器对着文帝拱手作揖说:“因为我身上穿着盔甲所以不能下拜,请允许我只以军礼参见陛下。”面对这一系列遭遇,文帝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感动,面容庄重的向军营将士致意,并派人向周亚夫表示:“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

完成了这些劳军的仪式后,大家走出营门,群臣都对文帝过分恭敬的行为表示惊讶。文帝却说:“要朕看,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经过的霸上和棘门的军队,军中如同儿戏。那些将军很难打胜仗,至于周亚夫,没有人能打败他!”

过了一个多月,汉军几支主力都赶到边境,匈奴看到汉军主力来到,又一次撤退,双方此战又是无果而终。如果非要说此次战争有什么收获,那就是文帝发现了周亚夫这位大汉的将星,战争一结束就立刻提升周亚夫为中尉。

鉴于周亚夫将军在后面还会有非常精彩的表演,在这里我们先简要介绍下他的背景。

说起人家周亚夫可是标准的官二代,其父亲就是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又拥立文帝刘恒上台的大功臣周勃。难能可贵的是周亚夫不靠祖上,自己凭本事吃饭,不继承父亲的荫功而做到了大汉河内郡的郡守。

在郡守任上,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个当时著名的相面大师许负,许负对周亚夫说:“我预测您三年后就能被封侯,再过八年将位极人臣、成为国家的将相,之后再过九年你就会被饿死。”一听这个预言,周亚夫就笑了,他不屑的说:“我家哥哥沿袭了父亲的侯位,我是没有份的;即使万一我哥哥不在了,按照规矩侯爵的位置也是传给他的儿子。另外,如果按照您的预言,我又是位极人臣、又是被封为侯爵之位,这么尊贵的身份怎么会被饿死的?你指给我看。”许负也没多解释,只是说:“你脸上有一条纹理一直延续到嘴里,这就是饿死的面像。”周亚夫对于这些话一笑了之。

但没想到三年后,他的哥哥因为杀人犯罪被撤销了侯爵的封地;文帝因为可怜周家就想从周勃后代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延袭爵位。所有人都推荐周亚夫,这样周亚夫就得到了条侯的爵位。至于预言后面的部分是否准确,我们以后自会介绍。

小龙人说: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有点像动画片里面猫和老鼠的游戏,老鼠总是挑逗猫,却不敢和猫对打;猫这边无论如何就是抓不住老鼠,反而碰的鼻青脸肿。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猫在速度上能够赶上老鼠,能够和老鼠正面对打。这一点只有到了汉武帝时代,大汉朝有了足够多的马和骑兵、有了足够的资源做后勤供应、战术上彻底把骑兵和车兵分开作为独立军种,才算解决好,这样匈奴就只能挨打了。可是在文帝时代只有用和亲和礼物来安抚匈奴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7-09-14 21:45:08 +0800 CST  

楼主:小龙人X

字数:305256

发表时间:2016-02-02 05: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8:27:52 +0800 CST

评论数: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