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资治通鉴》

第十七篇 英雄范雎




前面已经讲了不少东方六国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次回到最强国家——秦国。要说统一六国前的秦国,有一个人是避不开的,那就是范雎。为什么他这么重要?要知道为始皇帝统一六国垫定真正基础的就是那位在位五十多年的秦国国君——秦昭襄王,打个比方昭襄王做好了饭菜,始皇帝只要负责吃就好了。而昭襄王统治后期最重要的总经理就是这位范雎先生,他的出现直接加速了天下的一统进程。

和商鞅、张仪、李斯等秦国名相一样,范雎也不是秦国本地人,他的老家是是被秦压迫多年的魏国。这孩子从小读书就好,还有个特长就是辩论,但他在魏国混的却很一般。熬了好久才得到个机会,跟着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算是大使的秘书吧。

“是金子总会发光”,到了齐国万没想到齐襄王听说小范善于辩论,就很欣赏,还送了他不少礼物。本来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和追星族玩票差不多,齐王也和古希腊的贵族一样就是喜欢看人辩论,现在来了明星就捧一把。

但大使须贾却把事情看复杂了,他以为范睢一定是做了二五仔,向齐国透漏了魏国的国家机密,回国就向宰相魏齐告发了范雎。魏齐也是个糊涂人,不仔细审查就给范睢定了罪。这两位一个糊涂、一个武断,差点就毁了一个年轻人,也真实的毁了自己的后半生。

被定为间谍罪的范睢先是挨了一顿毒打,被打断了肋骨、打掉了牙。还好他书读的好,知道当年孙膑的故事,来了个装死避祸。看到范雎被打死了,行刑的军人就把他卷进竹席扔到厕所。

按理说,杀人不过头点地,过分的是魏齐听说打死了范睢,还让喝醉的宾客到厕所向他的死尸上撒尿。用这种侮辱尸体的方式警示再有敢泄露国家机密的人。

鲜血和污秽没能打垮范睢,反而让他更坚定了活下去报仇的决心!在忍受了心理和身体双重打击后,他找机会贿赂守卫,请把自己当死人扔掉。此时的魏齐正在酒酣之际,听了守卫的汇报,没多想便同意了,范睢这才得以逃脱地狱。脱身后找到了朋友郑安平帮忙,这个朋友还真不错,把范睢藏到自己家,并改换姓名为张禄。

躲在朋友家养伤的范雎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仇恨,他知道在这战乱之时,要报仇只能找强大的靠山!恰逢此时秦国出使魏国,范睢便深夜前去求见秦国使臣王稽。王稽是有学问的人,和范睢聊了一会就发现这是个人才,把他暗中装上车一起带回秦国,并推荐给秦王。

此时的秦昭襄王日子过得并不舒服,人到中年、又是天下最强国家的君主,但自己却毫无作为。上有太后(前段时间火热的“芈月”小姐)、旁有舅父魏冉,自己完全是摆设,赢家黑铁一般的热血在他身体里不断激荡、悲鸣。

现在有贤人被推荐来,昭襄王当然高兴,立刻安排见面。范雎本来被安排在宫中等候,结果他故意不安分坐着,反而在宫中的道路上乱转。秦王乘轿过来时正好被他挡住,宦官立即呵斥:“大王来了!你还挡路!”

殊不知这就是范睢要的效果,他故意不屑的说:“秦国哪里有大王啊?秦国只有王太后和穰侯(魏冉)而已!”

昭襄王听到这话,马上屏退左右,把范雎拉倒角落悄悄的问:“先生有什么要指教我的么?”看到皇帝上钩了,范睢却不着急收网,他只是“哦哦”的回复。

问了几遍没答复,秦王也着急了:“先生啊 !您难道真的就不愿意教我么?”看时机差不多了,范睢这才缓缓说到:“我哪里敢教您啊!我是一个流亡到秦国的外地人,和大王没有过接触,现在要和您说的大事又关系到您的骨肉亲人。我就算愿意效忠,但还不知道您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现在想明白了,就算今天在您面前说出这些话明天就被杀,我还是要说。死,是无人能够避免的,只要我的死能对秦国有所帮助,也算死得其所。我唯一怕的是,我说真话却被杀了,以后天下的名士就不敢再投奔秦国了。”

要说范雎还真是会忽悠,这一番话慷慨激昂、催人泪下、大义凌然。昭襄王听得非常感动,立刻下拜说到:“先生您这是什么话啊!今天我能见到先生,是上天认为我没用,为了保存秦国的祖业才把您赐给我。无论事情大小,希望您都对我指教,不要怀疑我!”这下彻底被范睢收服。

至此范睢也不装了:“以秦国的强大、士卒的勇猛,对付东方各国,就好比用韩卢那样的猛犬去追击跛脚兔子,易如反掌。但现实情况却是秦国坐困于关外十五年,不敢出击崤山以东。关键原因是穰侯魏冉对秦国不忠啊。”

就在范雎要继续说下去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秦王左右侍奉的人都在偷听,于是淡化自己的责难,说道:“穰侯选择越过韩、魏两国的土地去攻击齐国,这不是好计划。去远处打仗,我们得不到利益。现在大王您应该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啊。魏、韩两国,其地理位置是天下的中枢,如果想称霸,则必须先控制他们而不是打齐国。控制韩魏两家,我们就能够威胁楚国和赵国,到时候楚国强就收拾赵国、赵国强就收拾楚国,然后把楚国和赵国都拿下,这样齐国就没依靠了,就只能归附于我们,那天下就都是我们的了。”这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听了这个分析秦王大喜,立即加封范睢为客卿,成为自己的首席参谋。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秦王越来越信任范睢、也越来越重用他。于是范睢找了个机会进一步和秦王谈心,这次身边也没外人了,他就敞开了说:“我在山东时,只知道齐国有孟尝君不知道有齐王;只知道秦国有王太后、穰侯而不知道有秦王。我认为做国王就该独掌国家大权,能在国内决定任何人生死。现在王太后独掌国政;穰侯主管军事和外交;太后的另外几个弟弟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都嚣张无比。有这几大权贵在,秦国能好么?秦国还有大王么?”

“穰侯现在可厉害了,出去打仗,赢了就把所获利益收归自己的封地;输了就把百姓的愤怒推到您身上。您知道么,当年淖齿管理齐国,用箭射齐王的大腿,抽去齐王的筋,把他吊在房梁上,过了一夜才死;李兑统治赵国,把主父关在沙丘宫里,活活饿死。现在我看咱们秦国四大权贵的所作所为,也和淖齿、李兑一样啊。当年夏、商、周三代亡国的原因,就是君王把权力都授予臣下,自己每天沉迷酒色玩耍;而这些权臣嫉贤妒能、欺下瞒上,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为君主考虑。现在的秦国官场,从上到下、再到大王您自己身边的随从,无一不是丞相魏冉的人。我是真为您担心啊,我甚至害怕您去世后,拥有秦国的不再是赢姓的子孙了。”

这一番话真正的说到了昭襄王的心坎里,于是他下定决心在范雎的帮助下毅然废黜太后的专权,把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都驱逐到关外。至此《芈月传》中的芈月党彻底被她的儿子打发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随后范睢晋升为丞相,并加封为应侯。客观的评价,范睢这番言辞是挑拨居多的,事实上秦太后和魏冉的统治时期,秦国国力也一直在成长,他们也并没有夺权的意图。但没办法,谁让此事涉及到权力呢?

对此事,司马光老先生也有评论说:魏冉先拥立秦昭王,再为他除去身边的威胁;然后推荐白起为大将,南征北讨,使天下各国都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能够更加强大,是穰侯的功劳!虽然他专权、骄傲、贪婪,这些足以给自己惹祸上身,但也没有到范睢说的那种地步。反观范睢自己,倒并不是忠心为秦国谋划,只是想得到穰侯的位置。他这么做,使秦王断绝了母子间的情义、丢失了舅甥间的亲情。范睢——真是个有手段的高人啊。

得到大权的范雎没有忘记自己的仇恨。正赶上须贾又一次出使,这次的对象就是秦国!

听说须贾来到咸阳,范睢找了件破衣服,步行前去求见他。须贾一见范雎,往事幕幕都展现眼前,自己也是愧疚不堪,关怀地问:“老范你还挺好啊!”然后就留下他一起吃饭,又拿出一件丝棉袍送给他穿。看范雎混的太惨,又给他安排了个车夫的工作。

吃饱喝足整理好自己,范睢便为须贾驾车前去秦国丞相府拜见。可他老哥进相府去通报了半天都没出来,须贾感到很奇怪,便问守门人,守门人说:“哪有什么老范啊?刚才进去的是我国的张丞相。”须贾这才恍然大悟,惊恐之下只得以膝盖跪行进去谢罪。

见了跪着进来的须贾,范睢坐在高位上说:“你之所以能不死,是我念你赠送丝袍还有一丝故人旧情而已!”于是大设酒宴招待各国宾客,却让须贾坐在堂下,只给一盘喂马的黑豆配着碎草作为饮食,极尽羞辱之意。

最后对须贾说:“你回去让魏王赶快砍下魏齐的人头送来,不然,我就屠了大梁城!”消息传到魏国,魏齐为保留性命只好逃到赵国,藏在平原君家里。

后来长平之战结束,秦王还没有忘记为范睢报仇。听说魏齐逃到了平原君家,便把平原君骗到秦国扣留,要赵王用魏齐人头来换。魏齐无可奈何,只有去找时任赵国国相的虞卿来帮忙。

说起这位虞卿也是个能人,他全程参与了长平之战,虽提出了很多好的计策却无力回天。后来脱离政治、著书立说也成为一代英杰。对强秦的霸道,虞卿也没办法,但他够义气,干脆舍弃了相印与魏齐一起逃到魏国,想请信陵君魏无忌帮助逃到楚国。此事信陵君也十分为难,于是躲起来没敢和他们见面。魏齐这时才感到世态炎凉,天下无自己立足之地,可后悔已经没有用处,悲愤之下只得自杀了事。赵王这才拿到魏齐的人头去秦国换回了平原君。可叹魏齐的故事没让后代的居高位者自省啊。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4-07 21:20:23 +0800 CST  
第十九篇 触龙计策



今天我们讲一个《资治通鉴》引用的《战国策》名篇,也是我国历史上臣子劝诫领导的经典——《触龙说赵太后》。

在说这个故事前我们根据习惯要先介绍下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赵国,此时的赵国国君是赵孝成王。那这位赵孝成王是什么人呢?他就是那位英明神武、但英年早逝的赵武灵王的孙子。

我们知道赵武灵王被饿死后,赵国的国君之位由惠文王接任,这位惠王作为守成之君表现的也很优秀。首先面对公子成这样一批掌握着王族势力和全国行政权力的大贵族,维持了稳定的朝廷政局,没有因为自己父亲之死而和他们产生矛盾,继而引起赵国大乱。后来又重用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批有为之士,帮助自己守卫赵国的江山。甚至在自己勇敢的去参加秦王的聚会之前,还安排好了自己的继承人以备不测,颇有其父英勇孔武之风。所以在他的治下,赵国虽然还是被秦国压制,但是基本上也没有吃什么大亏。

咱们今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赵惠文王刚去世、其子赵孝成王刚即位的时期。这里多说一句,这位孝成王对比自己的父祖,能力上就差很多了,之后赵国的一系列悲惨事件都是在他的任期内发生。其中最惨痛的就是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兵被秦军坑杀,赵国积累多年的家底一次性全部输光;当然还有后来秦国对邯郸的围困,如果不是自己的叔叔平原君请来了各国军队帮忙,尤其是大英雄信陵君的窃符救赵,赵国就亡国了;再后来,也是在他的治下,廉颇等名将出走,赵国失去重要人才。可以说这位孝成王败掉了赵国的大部分家底。在我们今天的故事发生时,他还是个孩子,朝政由母亲赵太后管理,可他已经要面临人生的第一次危机了。

这次危机的制造者还是那个虎狼之国的秦国。此时的秦国国君昭襄王刚得到自己的智囊范雎,扫清了霸占朝政的“四贵”,开始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事业处于明显的上升期。他仿佛要一次性发泄掉自己之前的郁闷,对于身边的韩赵魏三国不断地发起进攻,征服土地。

现在赵国国君去世、新主上位,国内政权交替、政局不稳,对昭襄王来说正是一个好时机。于是他立即发兵凑热闹,并一举夺取了赵国边境的三座城市,甚至对赵国都城虎视眈眈。眼看赵国局势已经岌岌可危,大厦将倾。

而赵国自己这边,此时执掌政事的赵太后毕竟是个女流之辈,面对秦国激烈的攻势,没能力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求人帮忙。此时的天下,韩魏两国已经被秦国打得抬不起头来,自保都难,实在没有能力救援赵国;燕国虽然和赵国关系不错,但无奈本身实力弱小,而且齐国复国一战更把燕国打得更弱不禁风;楚国正和秦国打的火热。看来看去现在唯一能找的援军就是齐国了。

于是赵太后便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是战国时期工商业最发达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会做生意,怎么会白帮忙?很快齐国就给出了自己的答复:“帮忙可以,但需要让长安君(赵太后的小儿子)来齐国做人质。”

按说这个请求不过分,我借你钱可以,但你需要把自家的房子给我做抵押啊。虽然说有点功利,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是赵太后老太太一听就不高兴了,小儿子是心头肉啊,怎么能送去做人质?当场就拒绝了这个要求。没有人质,人家齐国这边也就不发兵。这下赵国的大臣们都急了,大家一再劝说赵太后,最后把老太太劝急眼了,生气的骂道:“谁再敢提让我小儿子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事,我老太婆就当面啐他脸上!”一听这个话,谁还敢再触领导的霉头?赵国的大臣们只能集体沉默,来了个表面上的和谐。

可国家的危机还在啊,为打破这个僵局,赵国老臣触龙出场了,他自告奋勇前去求见赵太后。老太太本就不高兴,估计老触龙也是来劝自己送小儿子做人质的,于是就气冲冲地等待他进来。

看到这个架势,触龙却偏偏不紧不慢,他故意缓缓的走过来坐下说道:“老臣我腿脚不好,很长时间没来看您了。但是最近看您好像心情不好,担心您身体,所以还是来看看您。”赵太后说:“我也老了,现在只能坐车行动喽。”触龙又继续拉家长:“那饭量减少了没?”太后说:“只能喝粥了。”

唠了几句老年人的家常话,太后脸上的不悦之色稍稍缓解。触龙又说:“我这次来是向您求个事情。我儿子舒祺,是我最小的孩子。这个孩子没啥本事,我现在年龄大了就最担心他,想让他补个缺去做王宫的卫士,今天特意为这个事情来冒死向您请求!”太后一听这个事情就放心了,笑着答应:“可以啊,这有什么难的?这孩子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我想趁这把老骨头还没入土为他做这个安排。”

太后一听触龙请求的内容,也激发了自身的共鸣,更加高兴了,就问道:“哎,你们这些老爷们也疼爱小儿子吗?”回答说:“呦!比妇人还厉害呢!”太后笑着说:“还是妇人更厉害!”触龙却说:“不对吧,我觉得您爱女儿就胜过爱儿子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我对女儿远不如对长安君。”

到这里,老太太算入局了,触龙马上说到:“父母疼爱孩子,就会为他们的未来考虑。我记得您送女儿出嫁到燕国时,抓住她的脚后跟直掉眼泪,想到她要到燕国去,心情十分哀伤。可是女儿成为燕王后之后,您虽然更加想她,但一到祭祀时就对祖宗祝愿说:‘千万别让人把她退回来啊。’这还不是为她的长久幸福考虑、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太后点头说:“这个也是。”

触龙又说:“您想想看啊,从现在往上数三代,这赵王的子孙被封为侯的(国君之位只能一个儿子接受,其他的儿子会被封为君侯,享受封地的供奉;但是这些君侯的后代没有功劳也就享受不到封国的待遇了),现在还有没有继承人能够继续享受侯爵俸禄的?”太后回答:“没有了。”触龙说:“这就是所谓近的灾祸殃及自身,远的灾祸殃及子孙啊。难道说这些被封侯的君王之子都不成才?我看不是,只是因为他们虽然地位尊贵却没有功劳、俸禄丰厚却没有付出努力,凭空就享受到国家资源啊。不能为国家建立功勋,自己的后代也就自然得不到国家的俸禄,也就没办法让自己的家族持续富贵了。再看您自己,如今您虽然提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好的土地、又赐给他许多金银珠宝,却不让他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在世上了,长安君还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

话说到这个地步,老太后也明白了,说到:“那好吧,就按照你说的做!”于是下令为长安君准备一百乘车,去齐国做人质。

得到了实物抵押,齐国方面立即发兵;而得知齐国方面有所行动,秦国的侵略军就主动撤退了。在这里多说一些内容,此次齐国领兵的将领就是我们的老熟人田单。田单先生这次出兵赵国后就留在了赵国,后来还出任了赵国的国相。联系到他前面在齐国和国君的矛盾,很有可能也是利用此次出兵救赵的机会,故意离开齐国、脱离是非之地,重新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战国策》中还有一篇,讲述田单在赵国和名将赵奢的辩论。当时赵奢刚取得阏与之战的胜利,在赵国风头一时无二,而田单又是当时公认的兵法大家,于是二人在军事上展开了辩论。田单认为打仗时兵士数目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兵士数目多会影响国内农耕,造成粮食供应困难。所以古代帝王的兵力最多也不过三万。但赵奢却认为在战国之世作战,军队应该是越多越好,没有十万二十万的精锐部队是没办法在战国立足的。

其实两个人的观点并没有太多矛盾,只是田单作为一个搞过内政的人,考虑军事问题会更加全面,知道大规模的战争会影响国家的后方经济,进而影响全局。赵奢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更多是从纯战争角度考虑,当时的战争往往都是举国之力的战争,没有人数优势是没有成功可能的。

他们两个人的矛盾正好也体现出战国之世的困局,明明知道穷兵黩武会贻害国家,但是不全力征兵又会被别人吃掉。所以各个国家都在饮鸩止渴、勉强支持,当自己再也支持不住的时候就是灭亡的时候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最终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因为经过了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一个大劳改营,这里的人们忍耐能力最强而已。记得看电影 《贝拉日记》的时候,中立区的负责人说中立区只能容纳两千人,多了就不行了;贝拉却说我更了解中国人,西方人认为能容纳两个前人的资源和土地,按照中国人的忍耐力可以容纳一万人。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坚韧与可悲。

小龙人说:触龙的辩论技巧可说是炉火纯青。先拉家常破冰,祛除对手的抵触心理;再从别的事情谈起引起共鸣,诱导对手自己谈起主题;最后从对方角度攻击对方心理防线的薄弱处,一举成功。要学辩论必须学习这一篇啊。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4-23 12:42:56 +0800 CST  
第二十篇 长平之战



今天我们进入中国古代最残酷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这一仗对于战国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决定了战国的整个走势。此战之前,虽然秦国有战略优势,但是东方六国通过合纵,在几个强国的轮番带动下,总能在武力上与秦国抗衡。但此战之后,六国中最后一个可以与秦国掰手腕的赵国被彻底打垮,从此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逐个被消灭、全国被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了。

长平之战虽然是秦赵之间的决战,但却是因为秦国对韩国的一次进攻开始的……。话说秦昭襄王在范睢的配合下赶跑了母亲和舅舅,自己取得朝政控制权后,就把征服六国重新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而其中最倒霉的就是韩魏两个弱小的近邻了。这不,这次武安君白起又带兵开始敲打韩国,没费什么力,一战就攻克韩国重镇野王。野王的陷落,一方面让秦国抢占了韩国的一块土地;另一方面,造成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割裂开来。秦国君臣的如意算盘是,打下野王,成为孤城的上党郡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对于即将被秦国收编的现实,上党郡官民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人心的向背。郡守冯亭和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开会商量说:“咱们现在和都城新郑之间的道路已经被截断了,秦国的军队每天都在向我们推进。看起来,祖国也没有办法救援我们了。以我看,与其加入暴秦,咱们上党郡还不如归顺赵国好些。而且,赵国一旦接纳我们,秦国肯定要打赵国;面对秦军的强悍,赵国则必须和韩国合作才能一战;韩、赵联合起来,整个局面也就活了,我们也才能免于被秦国占领。”

大家一分析确实有理,就一致通过这个计划。随即,冯亭就安排使者去联系赵王表达心意:“我们守不住上党郡了,本来呢,我是想投降秦国的。但官员和百姓们都心向赵国,认为您才是有德之君,所以我们愿把上党郡现有的十七个县都献给赵王您!”

此时的赵王就是那个被触龙一番话给救下来的成王,一时做不了主就把这个事请拿出来和贵族、大臣们商量。

面对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叔叔平阳君赵豹先跳了起来,他说:“圣人都认为,无缘无故得到的利益是祸患啊。”成王道:“人家投降我是因为我是有德之君,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

赵豹一看侄子还被人家忽悠,就开始了具体情况分析:“秦国吞并韩国土地,把上党郡变成一块飞地,本来以为是可坐等上党归降的。而现在,上党郡之所以不投降秦国而来投降我们,就是想嫁祸给赵国啊。秦国付出那么多努力打仗,最后赵国却坐收渔利,他们能干吗?我们本来就弱小,又如何能从强秦嘴里抢东西吃呢?这就是圣人说的无缘无故的利益啊,这就是祸患啊!”

就在成王被赵豹教训的时候,另外一个叔叔却提出了相反的建议,他认为接收土地就该果断,不需要犹豫。这个叔叔就是平原君赵胜!既然更有名的叔叔支持自己的意见,那就别犹豫了,成王立刻安排平原君亲自跑去接收这块上党郡。
赵国人也大方,来了就封原上党太守冯亭三万户的大县作为俸禄,同时封他为华阳君;又对其手下的各个县令都封侯;上党郡所有的官员绅士都晋爵三级。面对这些厚遇,冯亭却不愿接受,他流着泪说:“我守不住国王交给我的土地已经很没用了,现在决不忍心出卖君主的土地去换自己的利益!”

就在赵国轻松获得土地的当口,秦国人不愿意了,到嘴的肉能让别人吃去吗?昭襄王立刻派大将——左庶长王龁帅军进攻上党。这暴虐的秦军一到,上党郡军民哪里承受得了?百姓们害怕秦国人的压迫,只有纷纷逃往赵国避难。而赵国方面,也派出大将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

再说秦国方面,王龁攻入上党郡后发现老百姓都往赵国那里跑,没有农奴的土地要了也没意义啊,于是乘势又率兵杀入赵国境内,在长平附近和赵国军队打了起来。这几仗打下来,赵国军队一直没占到便宜,一员副将和四名都尉都阵亡,可也没有大的损失,廉颇守得还是很稳健。

针对这个局面,赵王与重臣楼昌、虞卿等商议对策。楼昌建议派高级使节与秦国媾和,虞卿则表示了反对,他说:“现在的情况,无论战与和,其控制权都在秦国;秦国已下决心要攻击赵国,即使去求和恐怕也不会同意。我们与其被动的把自己命运交给秦国,不如派出使者去拉拢楚国、魏国。不用楚魏出手,只要他们接受了礼物,秦国就会怀疑各国重新结成了合纵联盟。到那时才可能真正和谈成功。”

面对分歧,成王又一次选择错误,他不听虞卿的意见,而是直接派郑朱到秦国去求和。秦国方面此时的主事人是范睢先生,读了我们之前故事的朋友该知道这老哥的狡猾。他马上大肆布置,安排人热情的接待了赵国使臣郑朱。

看到秦国的热情,赵成王高兴的对虞卿说:“怎么样,秦国接纳郑朱了吧,看来和谈可望!”可虞卿却又分析说:“我估计,大王您见不到和谈成功,咱们赵军就会被击破了。为什么呢?要知道各国都有使者在秦国,郑朱本来就是赵国地位很高的人,他一到秦国,各国都会立刻关注;而秦王偏偏又大肆宣传郑朱来求和的事,这下各国就更清楚了。各国看赵王主动派人去秦国求和,便一定不会再出兵来援救赵国;而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更不肯讲和了。”

后来果不其然,秦国只是大肆宣扬、热情接待赵国使臣,却不实际与赵国进行和谈。其他各国也就不好出面再帮助赵国了。

外交上吃亏,军事上赵军也不成功,前线作战一直不利,廉颇却只会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成王这下又着急了,他以为廉颇是打了败仗,胆子变小才不敢迎敌,于是多次发出斥责,逼迫廉颇出击。范睢又适时的派人带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消息说:“秦国只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好对付,马上就要投降了!”成王一听如获至宝,立刻下令用赵括代替廉颇出任大将。

对这个任命,蔺相如首先表达了异议,他说:“因为名气就重用赵括,这像用胶水黏住琴弦再弹琴呀!——好看不好用。我知道赵括学习他父亲的兵书学的很好,但他毕竟没有实际带过兵,肯定不知道随机应变之道。”但赵王仍不听劝阻。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5-16 15:15:30 +0800 CST  
说了半天,赵括是何许人呢?他就是前面曾击败强秦的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此子从小就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无敌,曾经和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辩论下来赵奢也难不倒他,但赵奢事后却总觉得他有问题。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是生死之间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是多少条人命没有了。可咱们家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我想赵国以后不用他为大将也就罢了,如果用他,恐怕会有很多无辜生命葬送在他手里啊。”

现在赵括真的受命要带兵了,其母就跑去找赵王,指出赵括不能重用。赵王为什么,其母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为将时,跟着他吃饭的有几十人、他身边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给战友和同事。只要他接受公事,就不再理睬家事。而我家赵括现在刚刚做了大将,就趾高气昂让人不敢仰视。大王赏给他的财宝,他全部拿回家。每天就看有什么好田好房子去买。大王您以为他像其父亲,其实他们父子完全不同。请大王不要派他去。”

赵王听了却不以为然,还以为老太太是心疼儿子,就说:“您就不用管了,我已经做出决定,没问题的。”赵括母亲回答说:“那我丑话说到前面,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不要受连累。”赵王也同意了。

秦王方面一听说赵括出任大将,就知道击败赵国的机会来了。既然要赢就赢一场大的,昭襄王立刻暗中调动武安君白起到前线出任上将军,改王龁为副将。同时下令军中:“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格杀勿论!”

而赵国方面,赵拓赶到前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管理团队。他改变廉颇原来的制度、并调换军官,使前线赵军完全被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随即调动军队向秦军发起总攻。

面对赵军咄咄逼人的攻势,秦军主帅白起毫不慌张。他率秦军主力一接战就佯败退走,却秘密的安排两只部队埋伏下来伺机而动。

赵括也没想到秦军如此不堪一击,乘胜一路打到秦军前线大本营,秦军则坚守不出,赵军也无法攻克。正在此焦灼阶段,之前白起埋伏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部队切断了整个赵军回国的后路,而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堵截住赵军主力返回大本营的通道。这样前线的赵军被一分为二,而通往后方的粮道也被切断,赵国主力真正成为了瓮中之鳖。

困住赵军后,白起并没有收手,他命令精锐发动袭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固守等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军粮道已断,决心一鼓作气拿下赵军主力,于是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救兵和粮草供应。

看到秦国这次对赵国下了死手,另外两个大国齐国和楚国也坐不住了,他们都发兵前去援救,但两国部队都只是观察而不进攻。甚至赵国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时,齐王都不给。齐王手下大臣周子劝道:“齐国、楚国是牙齿,赵国就是嘴唇,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国、楚国身上。援救赵国这件事,就像捧着瓦罐去浇烧红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而且救赵国是符合道义的;抵抗秦军是有好名声的。主持正义救援快要亡的国家、用自己的威力抵御强悍的秦军。不致力于此事反而爱惜粮食,这样是不对的!”可齐王却依然不接受。

战争持续到了九月,前线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了,士兵们甚至暗中自相残杀吃掉同伴。主帅赵括见到这个情况,考虑与其全军被饿死,还不如奋起决一死战。随即把军队分成四队,向秦军轮番进攻,强悍的赵国骑射军队高呼口号冲向秦军严守的战阵,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赵国勇猛战士的最后一抹辉煌。当冲到第五次后,仍无法突围,于是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最终自己被秦兵射死。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

对于这么大规模饥饿的降兵,白起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可见赵国的吸引力。现在赵国有这么多士兵,如果不全部杀掉,恐怕以后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啊。”于是下令,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此战后,连战死加被坑杀的,前后共四十五万赵国军人殉难,赵国上下彻底陷入了恐惧和悲伤之中。

小龙人说:战争的残酷在这一仗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春秋之前的战争都是文打,大家约好了地方安排自己的贵族上去打几下,赢了就赢、输了就撤,点到为止。到了战国,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残酷,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巅峰,这一战中赵国几乎所有成年男子都战死、全国都为这一战挨饿,即使秦国一方也要把所有十五岁以上的平民征发才能应对战争,并且战后也过了数年才恢复元气。做人如果生于乱世,确是痛苦!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5-16 15:16:34 +0800 CST  
第二十篇 后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赵国崛起的结束、是战国统一的序曲。此战结束后,围绕战争的进一步发展又发生了很多悲壮、精彩的故事,也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我们熟悉的白起、范雎、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廉颇、蔺相如、鲁仲连等一系列豪杰在此之后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战国乱世接下来就是新英雄的舞台了。

先说秦国方面。在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之后,武安君白起要继续自己的功业,扩大战果。他把手下的秦国军队分为三路;自带一路镇守后方,休息整顿;由王龁率一支部队攻击赵国的武安、皮牢等地区,侧面包抄赵国腹地;由司马梗率一支部队向北平定太原,进一步全部占领上党地区。

到了这个时候,其他国家真坐不住了,毕竟这样下去秦国很可能一举吃掉赵国,那大家都不好办了。于是韩国、魏国率先开始采取外交手段,派苏代(苏秦的弟弟)拿着大笔金银去秦国进行政治攻势。

苏代到了秦国就找到范睢吹风到:“武安君白起是不是马上就要去围攻赵国首都邯郸了啊?”范睢说:“是啊。”苏代说:“哦!这可不是好事哦。您看啊,从私说,赵国一亡,秦王就可以成为全天下的主宰,到那时白起肯定也位列三公,位置也一定高过你喽。从公看,秦国围困上党的时候,上党的百姓都去投奔赵国,可见天下之人一直都不愿做秦国的臣民。现在如果赵国灭亡,赵国北部地区都会归于燕国、东部地区会归于齐国、南部地区会归入韩国、魏国,秦国估计也得不到什么老百姓,那就占不到什么便宜了。与其这样,我看不如割点土地就得了,这样也不让白起独占大功啊。”

范睢是个活络人,能分清什么对自己有利,于是他对昭襄王建议说:“经过长平这一战,咱们秦国军人也已经疲惫不堪了,没必要再打下去了。我看不如就让韩国、赵国割地给我们求和吧,也让将士们休息一下。”

昭襄王此时正崇信范先生,便听从了他的劝告,同意韩国割垣雍、赵国也割六座城来讲和。这事韩赵两国高兴,可对白起来说,自己立不世之功、一举消灭赵国、甚至顺势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也就没法实现了。于是白起和范睢产生了巨大矛盾。

赵国这边一看有机会谈了,赵王又坐不住了,马上就准备派赵郝去秦国谈判,割六个县给人家。这时外交家虞卿又提意见了,他对赵王说:“您认为秦国打赵国,是因为疲倦无力而撤退?还是有余力继续进攻,只是因为爱您才不再打呢?”赵王回答说:“秦国打我们赵国是不遗余力的,当然是因为疲倦无力才退去啊。”虞卿接着说:“确实如此,秦国现在就是单纯靠军事力量已经没办法继续扩大战果,疲倦了才退去。这些地方本身他就是打不下来,大王您再把他们送给秦国,这不是帮助秦国打自己么?等明年秦国再来攻打赵国,大王您就没救了。”

对虞卿的建议,赵王也在犹豫之中,便咨询另一位外交人物楼缓。楼缓说:“虞卿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秦国、赵国展开大战,各国都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可借着秦国的力量去占赵国的便宜。现在赵国割地给秦国,会让各国心疑秦赵之间已经和好,同时也安慰了秦国。否则,各国借着秦国的声势、趁咱们赵国的疲弱,一起来瓜分,那样不用等秦国来打,赵国就灭亡了。”

对这个意见,虞卿立即表示了反对:“楼缓的计策太危险了!这样做只会使天下各国更加猜疑赵国,而且也不能满足秦国的贪心啊!他为什么不说这样做还会向天下暴露咱们赵国的怯懦呢?再说,我建议不割地给秦国,并非主张不割地;秦国向您要六座城,您可以拿这六个城去贿赂齐国啊。齐国和秦国之间有深仇大恨,再一看有好处,肯定与您一起打秦国啊。这样大王您虽然把土地给了齐国,却可以从进攻秦国中得到补偿,而且向天下显示咱们赵国还能有所作为。如果这么做,秦国还会反过来主动来找您讲和的。如此一来我们和秦国之间也就攻守易位,掌握了主动权啊。”

综合评定下,赵成王最终还是接受了虞卿的建议,并派他去见齐王,沟通联合对付秦国的事宜。虞卿在齐国谈判尚未回国,秦国果然就主动派使者来赵国谈和了,赵国也算抢到了外交的主动权。为此次外交胜利,赵王特意封给虞卿一座城市。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5-20 11:52:14 +0800 CST  
谈归谈,秦国对赵国的攻击压力却没有停下来,战场胜负才是决定性的。自己已经没有实力的赵国只能祈求别人的帮助,而最重要的盟友就是同为三晋、同气连枝的魏国。

话说秦国刚开始攻打赵国的时候,魏国内部就对于己方的立场发生了辩论。魏王专门就此问题向群臣咨询意见,结果大家都认为这是对魏国有利的事,只有孔子的六世孙孔斌提出了不同意见,他问到:“大家为什么认为秦赵对抗对魏国有利?”回答是:“秦国赢,我们也顺势向它屈服,他不会怪我们;秦国败,我们就趁机打他,还能分点利益。”

孔斌一听就笑了,他反驳说:“你们太愚蠢了。秦国自从秦孝公以来就没打过败仗,现在又有白起这样的人统兵,我们哪里有机会找便宜占啊?”大家说:“那秦国打败了赵国,对我们也没有坏处啊!”

孔斌道:“你们太短视了,秦国是个贪婪凶残的国家,一旦击败赵国,肯定会再找其他国家的麻烦。我担心那时咱们就要受到秦军的攻击了。古人说:“燕雀处屋,子母相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大体意思说,燕子一家在房屋下筑窝,但是房子已经烧着了,燕子一家还不知道祸患将至。现在咱们也不知道自己要倒霉了,这不和燕子一样傻么?)。你们这帮人还不如燕雀的见识么?”可是不管他怎么说,魏国上下还是一片畏战情绪。

在这里我们多说一点这位孔先生的事情。作为孔老夫子的嫡系子孙,孔斌却不迂腐,反而有很多战国士人的风采,在当时也是颇具盛名的人物。魏王听说他有才华就让人带着金银财宝去请他做自己公司的CEO。

对于丰厚的待遇,孔斌却没有立即接受,他说:“如果大王对我言听计从,我可以帮他把国家治理的非常好,没钱我也愿意干。但如果大王只是给我钱,让我荣华富贵,却不听我的话,那我就只有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权力,魏王还会缺一个老百姓么?”从这番话就能看出孔先生和他祖先不同的风骨。后来经过使者的忽悠,孔斌还是答应了去魏国工作,而且是担任丞相的高位。

孔斌上任后,立刻大刀阔斧的开始改革。他先把那些靠裙带关系的不称职官员都撤换掉,把这些人的俸禄都剥夺;然后拿这些钱给奖励战争和耕作的有功之人。说起来这儒家后裔的做法倒是颇有商鞅等法家人物的派头,可见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结果,孔斌改革中被开除的官员都不高兴了,他们就造谣中伤孔斌,说他穷折腾。孔斌对于这些诽谤完全不屑,他说:“就不能和普通人商量大事!历史上的治世能臣,起初时都免不了被诽谤。子产在郑国做国相,干了三年流言蜚语才停止;我的祖先孔子在鲁国做相,也是三个月以后诽谤才终止。现在我的改革虽然比不上前代圣贤,但我也不怕诽谤!”

对此回答,有人就问道:“当年对孔老夫子也有诽谤?”孔斌说:“是啊,先祖在鲁国任相的时候,老百姓都唱道:‘裘而芾,投之无戾。芾而裘,投之无邮。’(穿皮衣的这些贵族都有罪,都该被抓起来)。可等到三个月以后,风气教化逐渐变好,百姓们又唱道:‘裘衣章甫,实获我所。章甫裘衣,惠我无私。’(贵族们能够一直为我们老百姓考虑啊)。这不就是坚持改革的结果嘛。”

可是魏国此时已经积重难返,国内迂腐、无能之人当道,老贵族们对于自己的权利舍不得放弃,魏王也没魄力去改革。孔斌做了九个月的国相后,看魏王并不是可依靠的君主,便长叹道:“建议不被采纳,说明我的建议不合适。而不能为君主出主意,我再做人家的官、挣人家的钱,那就是不做事白吃饭啊,我的罪过太大了!”说完便称病辞职。

这时有人对孔斌说:“魏王不用你,你可以到别处去啊。”孔斌答说:“能到哪里去呢?山东各国都要被秦国吞并了;秦国又不施仁义,我是肯定不会去的。”于是回家休养,再不出山。

这时又有人问孔斌:“圣人所为,必定是振兴教化、修明政治。而你在魏国没做出什么政绩就不干了,是不是不得志啊?否则怎么那么快就辞职呢?”孔斌答说:“正因为没有政绩,才辞职。但面对不治之症,是看不出医生本领的。现在秦国要吞并天下,到那里去实行仁义之道一定没用;而其他国家要避免灭亡都来不及,还谈什么振兴教化!当年伊尹曾做过夏朝的官、吕望曾做过商朝的官,但这两个王朝仍然灭亡,难道是伊尹、吕望不想救吗?实在是因为大势已不可挽回啊。现在山东各国都疲惫不堪,韩、赵、魏三家争相割地求和,东西二周马上归顺秦国,燕国、齐国、楚国也已经屈服了。不出二十年,天下都将归秦所有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5-22 15:19:13 +0800 CST  
说了半天外交战和纸上谈兵,我们再次把目光转到战场上。秦国这部战争机器是不会停歇的,在停战后的第二年,部队做了简单休整后,恐怖的军国主义又开始运作了。秦昭襄王派主力部队再次伐赵,但因为范老先生和白起的矛盾,白起托病没有参与,秦军主将换成了五大夫王陵。

虽然“杀神”白起没来,但是赵国却更弱,没有了防御纵深和后备部队的赵国很快丢土失地,王陵率兵轻松打到了都成邯郸,可到此却碰到了硬骨头。邯郸毕竟是赵国都城,墙高城厚、再加上赵国集全国之力拼死防御,所以秦军的围攻并不顺利。

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已经打疯狂了,为击溃赵国,他几乎征发了关中地区的所有百姓参军去支援王陵;可是援军到来后,邯郸之战仍然不顺利,甚至还有五位大将战死。

至此,昭襄王才想了“杀神”白起,于是白起的病也就好了。可人家白起却拒绝了,他说:“邯郸城本来就不好打,而且各国的救兵也马上就到了。这些国家对我们秦国的仇恨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虽然在长平一战大获全胜,但自己的士兵也死亡过半、国内物资消耗巨大,现在又长途跋涉去进攻别国的首都,我看这个事情难办啊。您看,如果赵国在我们包围圈内接应、各国在我们包围外进攻,我方必然败!”昭襄王却等不及了,看白起不听自己命令,他又让范睢去劝说。可不管谁来说,白起始终以自己生病为由拒绝出行,没办法,昭襄王只得另派大将王龁去代替王陵作战,希望临阵换帅能改变战局。

赵国方面这个时候也快撑不住了,对于这场灭国危机赵国唯一的解困途径就是外援。齐国和魏国都找过了,赵王又派平原君赵胜到当时秦国外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去求救。

赵胜要去谈判找救兵,总不能自己一个人,既然手下门客众多,便打算从中挑选文武双全的二十人一起帮忙。但选来选去,合适的只有十九个,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站出来说:“带上我吧!”

听了这个话赵胜就笑了,他轻蔑的说:“有本事的人在社会上混,就好像锥子在口袋中,锥尖立即就能露出来。您老先生到我赵胜这里吃闲饭已经三年了,我身边的人没有谁称赞过您,我自己也没听说过您有什么作为,可见您没啥本事,您不行,还是留下继续混饭吃吧!”毛遂则反驳说:“我今天才请你把我放到口袋里啊!原来我都没有机会,如果早把我放进去,我早就漏出来了,而且漏出来的不止一个锥子尖呢!”

赵胜看这人挺执着,心想反正也缺一个人,就带毛遂一同去了,可人家另外十九个人都为他的自我推荐而嘲笑不止。

话说赵胜到了楚国,就和楚王谈合纵抗秦的计划,两人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楚王仍是犹豫不决。就在局面僵持不下之际,一个不起眼的人跳了出来,他就是毛遂!只见毛先生手按宝剑走上前去对平原君说:“联合起来抗秦的重要性,用‘利’、‘害’两个字就可以说清楚!大家谈了一上午还没有结果,真是奇怪!”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楚王很是诧异,一看是个无名小卒,就怒斥道:“快滚蛋,我和你主人说话,哪里轮到你插嘴?”毛遂则毫不示弱,上前几步说:“大王您之所以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现在咱俩之间就几步的距离,你无法仰仗自己人多势众了吧!说句不好听的,您的性命现在就控制在我手中。在我的主人面前,你凭什么喝斥我?我听说当年商汤只有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却能称王于天下;周文王仅凭方圆一百里土地,就使所有诸侯臣服。他们难道是仗着兵多将广、人多势众吗?不是!他们是顺应历史大势并努力奋斗而已。再看您现在的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战士超过一百万,这可是称王称霸的资本呀!可是现实情况呢?白起算个什么东西,前几年竟带着几万兵就攻击楚国,一战就夺去鄢、郢两城,再战火烧夷陵,三战毁掉楚国宗庙、侮辱历代楚王祖先,这可是百世难解的仇恨啊!连我们赵国都为你感到羞耻,而大王您却不觉得难堪?现在咱们两国联合抗秦,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赵国啊!在我主人面前,你还喝斥我什么呢?”

楚王一方面摄于毛遂的气势,另一方面听他说的也有道理,想了想就回答说:“感谢先生您的指教,我现在决定以举国之力与你们合作。”听了这话,毛遂马上趁热打铁,对楚王的随从说:“你们快取鸡、狗、马的血来!”然后他就举起盛血的铜盘跪着上前对楚王说:“请大王和我们歃血为盟!您先来,其次是我的主人,再次是我毛遂。”

楚王一看这小子跟进的这么积极,也不好收回自己的话,当场在大殿上就订立了楚赵抗秦同盟。完成了这件大事的毛遂对随行的十九人招呼道:“你们也在堂下一起歃血宣誓吧!你们这些人啊,还得靠着我才能成事。”

平原君与楚国订立盟约后回到赵国,对这次缔约之旅,他叹息说:“从今天开始我再不敢自称有识人之明了!”于是奉毛遂为上等宾客。

楚赵同盟签订之后,楚王便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就在此时,魏国的援军也出发了,魏国大将晋鄙统兵十万来救赵国。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5-23 22:49:11 +0800 CST  
眼看这些救兵要来包抄自己,秦昭襄王又开始了自己的外交工作,他找到了最没用的魏王,吓唬他说:“赵国早晚会被我打下来,现在谁敢去救赵国,我TM的打完赵国就去削他!”一听这个威胁,畏缩的魏王可害怕了,他马上派人让晋鄙停止前进、原地驻守。

可不打仗就不能解救赵国,不救赵国自己迟早要完蛋。于是魏王想了个办法,他派新垣衍到邯郸去劝说赵王,内容大概是:“咱们赵魏两国都别争了,干脆向秦国称臣,然后共同尊秦王为帝,这样人家秦国就不打我们了。”

对于这样一个略显无耻的提议,赵国还没人答复,齐国人鲁仲连就跳出来开骂了。鲁仲连其人我们在讲田单故事的时候提到过,这也是一位有识之士,现在邯郸义务参与抗击暴秦的事业,他跑来找到新垣衍说:“秦国是什么?那是个鄙弃礼义而崇尚杀人的国家!如果它称帝,我鲁仲连宁愿跳东海而死也不做秦国的臣民!我觉得魏国还没有看到秦王称帝会给它带来的危害,我就能让秦王把魏王做成肉酱!”

对这样嚣张的话新垣衍也不服气,他问:“你哪有那个本事啊?”鲁仲连说:“你先听我说个故事,当年九侯、鄂侯、文王,是商纣王朝廷里的三公。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就将她献给纣王,可没想到纣王不喜欢,还一怒之下就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极力为九侯辩护,也被纣王做成了肉干;只有周文王什么都不做,只是喟然长叹,还被关押了一百天。可见做帝王的手下就难保自己的生死(套用现在的话就是伴君如伴虎)。现在的秦国,是超级大国,但魏国也是平等的大国。两国都是王,为什么看到秦国打了一场胜仗,就想听从它的指挥、使自己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呢?如果秦王称帝,号令天下各国,肯定要更换各国的大臣。他将任用自己喜欢的人,排斥自己讨厌的人;还将把秦国的女子婚配给各国君主。您想这样一来魏王还能安全么?将军您还能保住尊贵地位么?”

这番话可把新垣衍吓坏了,他马上离座拜谢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高士啊!我这就告辞回国,不敢再提尊秦为帝的事情了。”

小龙人说:通过鲁仲连和孔斌的表述、以及同时代很多人的只言片语、还有上党郡百姓宁可逃亡到赵国也不愿意投降秦国的事实,我们可以发现一点,那就是做秦国百姓太苦了,当时谁都不愿意到秦国生活!但可悲的是,秦国的胜利,让这种生活贯穿到我们民族两千年。

回头再说魏国,虽然鲁仲连劝说新垣衍成功,但是魏王还是害怕,于是魏国的军队还是没有出动,这个时候战国四大公子当中最出色的信陵君出场了。

说起这位魏国公子无忌,之所以说他最优秀,是因为虽然都收养了很多门客,但他在寻找顶尖人才方面更胜一筹。当时魏国有个已经七十多岁的隐士名叫侯嬴,在首都大梁当守门小官,除了名气一无所有。可是信陵君却不在乎身份,一直都想交他这个朋友,反过来人家老候头还代答不理的。

有一次大排宴席,来客都已经坐定之时,魏无忌却不开始酒宴,反而吩咐准备车马并空着左边的尊位,亲自去接侯嬴参加。侯嬴见到信陵君亲自来接,也不客气,穿着破衣破帽就跳上车子,还大模大样、毫不谦虚的坐到了尊位上,由信陵君亲自驾车行驶。这还不算,走到一半的时候,侯嬴又对魏无忌说要转个弯,去见个屠户朋友,这可以说是无理至极了。但人家信陵君还真是客气,二话不说驾驶车子就转到了市场。

到了市场侯嬴下车去见朋友朱亥,还故意和朱亥唠起来没完,并偷偷观察信陵君的表现。只见他态度仍然十分谦和,这才告辞朋友登车到信陵君府第。这边宴会上等待喝酒的朋友们,还以为信陵君去接什么大人物了,一看来的竟然只是守城门的小官候赢,大家都非常惊讶,也更惊叹于信陵君求贤若渴之情。

此时赵国首都邯郸被围,已经岌岌可危,赵国主事人平原君更是心急如焚,说好的齐楚魏各支增援部队都只是停步不前,持观望态度,都不愿意承担主动挑衅秦军的责任。被逼急的平原君也只有走后门想出路了,正好他本人就是信陵君的姐夫,于是便不断派人去魏国找信陵君求救,甚至把话说的非常露骨:“咱们俩之所以联成姻亲,就是因为我仰慕你道德高尚还乐于助人。现在邯郸快要陷落了,而魏国援兵却迟迟不到。我想即使您看不起我赵胜,难道也不可怜您的姐姐吗?”对于信陵君这样一位要面子的大贵族,这种指责确实难以忍受。其实信陵君何尝不想发兵?他也是十分着急,还多次请求魏王下令发兵,也曾安排门下能言善辩的宾客百般游说,但是人家魏王就是不听。

到这时,信陵君也被逼急了,你不是说我不够义气嘛?我和你一起战死还不行!“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想好了,人家魏无忌真就把手下能打仗的门客都集中起来,准备逞匹夫之勇到赵国去以死相拼。

话说魏无忌整顿已毕,便带着由门客组成的私人部队出发了。出城之前,他特意又去见侯嬴,希望能得到好的建议。结果却让他失望了,人家侯嬴只淡淡的说:“公子您好自为之吧,我老了就不能去帮忙了!”听了这个不疼不痒的话,悻悻的魏无忌只能失望的离开,可走了数里,自己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就又掉头再见侯嬴。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5-23 22:52:13 +0800 CST  
要说侯嬴这老东西还真是无聊,看到灰头土脸回来的信陵君,就笑着说:“我早就知道您会回来的!现在您带着这么几个人去找秦军拼命,就好比用肉去打饿虎,肯定没什么结果啊!”然后他又悄声说道:“晋鄙的调兵兵符就在魏王的卧室里,他最宠爱的如姬有办法把这个偷出来。我听说公子您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请她办事肯定万死不辞。只要拿到兵符,就可以夺去晋鄙的兵权,这样就可以北上救赵、西抗强秦了。”

事实果然不出候老头所料,信陵君照他的办法很快就拿到了兵符。这次临行前,侯嬴又说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假如晋鄙合验兵符后仍不交出兵权,那事情就危险了。上次您见到我的那个朋友朱亥,是个勇猛的大力士,可以和您一齐去。晋鄙老小子如果听从命令最好,如果不听从就让朱亥打死他!”说罢老头自缢而亡,也算报了信陵君知遇之恩,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狂士风范!

再说魏无忌,到了魏军驻地,晋鄙合验兵符没问题,但他还是很怀疑,毕竟没有国君的任何发兵消息,他便对信陵君说:“我率领十万大军在边境驻扎,您却孤身而来说要替代我,这个事情有问题吧?”话说到这,眼看就要露馅,信陵君身边的朱亥也没犹豫,立即从袖中拿出四十斤重的铁锥一下子就把晋鄙给打死了。魏国的兵将看到了兵符和血案,谁还再去惹这暴脾气的大贵族呢?于是信陵君顺利的接管了军队。

得到魏国主力兵团的控制权后,信陵君先要做整顿,他下令说:“我军中,凡是父子两人都在的,父亲可以回家!兄弟两人都在的,哥哥可以回家!身为独子没有一个兄弟的,可以回家奉养父母!”就这样他挑选了八万无牵无挂的精锐士兵,挥军前进。

就在魏国兵团虎视眈眈前来决战之时,秦国方面却发生了内部纠纷。王龁围困邯郸却一直不能攻克,和各国救兵打了几仗也不顺利,这时候前线的秦军已经士气低落,严重厌战。眼瞅着前线情况日渐紧急,留在家的大将白起却说起了风凉话,他评论到:“咱们大王就是不听我的建议,现在怎么样?玩不转了吧!”

其实这话也无非是个普通的牢骚,可不知怎么就传到眼下正气急败坏的秦王耳朵里。昭襄王那是恼羞成怒啊,便又下令白起前去统兵,结果白起也够意思,您不是说我有病么?那我就继续得病,就是不去!此时的昭襄王已经出离愤怒了,他下令去掉白起的所有职位和爵禄,贬为普通战士,并让人强行驱赶让他出征。

这次白起可由不得自己了,任你绝世名将也要被几个粗笨武士压着王向前线走去。其实至此白起已经彻底被打垮了,但范雎又给他下了最后的眼药,对秦王说:“我听说白起临出咸阳城的时候,口里的话一直没停,好像颇有怨言呢。”

这句话可以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来对战事的焦灼已经让秦王歇斯底里,现在他就彻底疯狂了,立刻派使者追上白起,并赐给他一把宝剑让其自裁。

白起是领兵打仗的大英雄,一看这个局面也真的没脸面苟活了,二话不说直接自杀。话说白起死后,秦国人可怜他、追忆他,城乡都祭祀着他的灵位,怀念这位关中大地上最传奇的英雄。

小龙人说:一代军神就这样落魄的死掉了。对他的死,感性的解释说他一次坑杀四十万赵军,杀戮太重必遭天谴;理性的解释说他功高盖主,又不急流勇退、韬光养晦,这样的人不死谁死?其实白起、周亚夫、岳飞这些人身上是否有些什么共同的特性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呢?我们读历史可以多想想。

秦国那边刚刚巨星陨落,信陵君这边率领的八万精选魏军就对围攻邯郸的秦军发起了总攻。要知道魏武卒本就是能和秦铁军、赵骑兵相抗衡的精锐部队,现在义无反顾、士气高涨,更是勇不可当。而赵国方面,也拿出了自己最后的家底奋力一搏。反观秦军,本已士气低落,现在白起丧命更让军团悲哀不已,于是在魏军和赵军的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在邯郸城下遭受了历史上最惨重的失败。主力被击溃,王龁率残兵退走;另一位秦将郑安平被赵军包围,最后率领二万人投降赵国。

打赢了这一仗,获得了举世瞩目战绩的信陵君却很失落,因为他不敢再回老家魏国了。他选择带着手下宾客一起留在赵国居住,让人把获胜的魏国军队带回老家。人家信陵君撇家舍业救了自己的国家,现在人家一无所有、无家可归,赵成王肯定也要有所表示。在与平原君商量后,他决定用五座城来感谢信陵君!

庆功宴上,赵王亲自出宫门迎接信陵君,并以主人的礼节对待他,请他由西面台阶(最高身份人走的台阶)登上王宫大殿。这时候信陵君却表现出了可贵的谦逊,他辞谢了赵王的恭敬,自己主动侧着身子辞让,从低一等级的东面台阶走上大殿。而且口中不断说着罪过罪过,我已经辜负了魏国,又对赵国没有什么功劳,不敢得到这样的尊重啊。

看到人家这样谦虚,赵王反而不好意思了,陪着信陵君一直喝酒喝到天黑,当场也没说出送五个城的事,还是会后才把这个事情办了。居功不自傲,魏无忌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受尊重、不成功呢?其出色可见一斑。

过了一段时间,魏王想想信陵君虽然犯了错误,但是结果不错;而且大家是一家人又何必拉仇恨呢?于是也把信陵君的原封地还给了他。

在赵国居住的魏无忌,仍保持着自己礼敬名士的习惯。他听说赵国有个高人毛公隐居在赌坊之中、还有个薛公隐居在卖酒人家,就想去和人家交朋友,可是这二位根本不给他面子。执着的信陵君便亲自徒步拜访,并邀请他们一起出游。

这个事情被平原君听说后,很不以为然,对一个酒鬼、一个赌徒何至于这么尊重呢。对平原君的不屑,信陵君评论说:“我听说平原君是个贤德之人,这才背弃魏国来援救赵国。现在看,他交朋友、养门客,只不过是有钱人的游戏而已,根本不是为找人才。我跟着毛、薛二位出游,心里还怕他们不愿意接纳我,平原君竟然认为这是羞耻!”于是整理行装就想离开赵国。这下轮到平原君不好意思了,他摘下帽子跑到信陵君那里去谢罪,人家才留了下来。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5-23 22:52:33 +0800 CST  
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还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鲁仲连。于是平原君就想给人家鲁仲连些好处,结果派人数次拜访,人家都不肯接受。没办法又派人送去千金为鲁仲连祝寿,看到这些好东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名士最看重的是为别人排除困难、解决纠纷,而无所他求。如果想获得利益,那就是商人的行为了!”说罢告别平原君离开赵国,并终身不见。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大英雄!对鲁仲连,我一直记得他的一句话:如果秦国这样的虎狼之国统一天下,让我做他的臣民,我宁肯跳东海自杀。

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让一些之前骑墙观望的家伙也站了出来,首先就是赵国的北方邻国燕国。按说燕赵一直是好伙伴,大家一起对抗游牧骑兵,还经常联姻,可是面对暴秦,燕国却躲了起来。现在看势头好了,这燕王又派使臣栗腹去找赵王缔结盟约,提出希望大家一起合作抗秦。

对这个不靠谱的兄弟之国,赵王并不怨恨,还和他们签了合约。谁知道,这燕国竟然是个背后捅刀子的下流胚,使臣栗腹回到燕国后便对燕王说:“我发现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在长平之战中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成人。这个时候咱们可以去打他啊。”

对这个提议,燕王向贵族们咨询意见。昌国君回答说:“赵国身处四战之地,每年征战不息,全国百姓都很善战,去打这样的国家恐怕难成功啊。”燕王则说:“我用五个人打赵国的一个人,还能打不过?”答道:“估计那也不行。”对这个回答燕王很不以为然,而且其他贵族都支持自己,认为可以打。于是,燕王便背信弃义的对刚经历残酷恶战的赵国发起了进攻,他调动两千辆战车、兵分两路分别由栗腹和卿秦率领冲向了赵国边境。

对这次落井下石的进攻,燕国的明白人还有一个,那就是大夫将渠,他说:“咱们刚和赵国签订友好盟约。现在使臣一回来就发兵打人家,这是不吉利的,我估计肯定无法取得成功。”可燕王依然不听,甚至亲自率军出发。

对燕国不道义的出兵,赵王真的恼怒了,他派出老将廉颇率剩余的残兵主动迎击!廉颇能抵抗强秦,更不要说对付燕军了;残余的赵国骑射部队依然是战国最精锐的军人。于是两路燕军很快被打败,甚至人家赵军还乘胜包围了燕国国都蓟。

这时的燕王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只得向赵国求和。可人家赵国人却说:“你们燕国没有明白人,让将渠前来议和才行。”这倒和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只和李鸿章谈判、八国联军也只认李中堂的道理一样。于是,燕王任命将渠为相国前往赵国议和,赵国的军队方才退走。

邯郸之战的胜利对六国来说像打了针兴奋剂,可是兴奋过后大家才发现,自己还要被暴秦蹂躏。这秦国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全国百姓都是大兵营的军事奴隶,在军事上的恢复能力极强。邯郸失败后,稍作调整便又开始了侵略,在把上党诸城全部攻陷后,秦王又派出大将蒙骜率军掉头进攻魏国,很快占领了高都和汲两个地方。

前方的魏军屡战屡败,后方的魏王没有办法,只能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处理危机。此时平原君已死,信陵君自己待在赵国也无聊,但他害怕回国后被惩罚,于是不肯返回,并告诫手下的门客:“有敢给魏国使者通报我的消息的,我局处死谁!”这样就没有人再敢劝他了。

这时信陵君在赵国结交的高人朋友毛公和薛公来拜见信陵君了,他们劝说道:“您之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如果秦国人攻陷了大梁、将魏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还有何面目活着啊!”二人的话还没说完,信陵君就恍然大悟,即刻派人收拾行李驾车赶回魏国。

魏王一见到信陵君就激动了,握着他的手像握住救命稻草一样啜泣不止,并立即任命他为上将军,独掌魏国军政大权。信陵君也不含糊,上任后就开始统筹全局,他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准备发起再次合纵攻势。各国听说信陵君担任了魏国大将,也都信心倍增,纷纷派兵来援救魏国。

得到了各国的支持,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又一次击败了强大的秦军。说起来,蒙骜也算当时名将,可面对信陵君率领的咄咄逼人的合纵联军,也只得带残部撤退。信陵君率领大军一直追击到函谷关,将秦军压制在关内不敢出头,这才领兵还魏。

在信陵君率军攻击秦国时,发生了一个很有点意思的事情,这事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封建贵族特有的风骨和风尚。当时有一个安陵国(魏国内的一个小封国)人名叫缩高,他的儿子在秦国当官,负责守卫管城。信陵君的部队偏偏被这个管城阻挡,为解决这个硬骨头,他就派人去找安陵国的封君商量:“哥们,你把缩高送到我这里来,我给他个五大夫的官职,还给他个军中的职位。”安陵君心里明白他的意思,这个思路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符合,但又不好直接拒绝,便回答说:“我们安陵是个小国,百姓不一定都服从我的命令。还是您自己去请他吧。”还安排人带信陵君的使者到缩高家。

听了使者的来意,缩高直接拒绝,他回答说:“信陵君之所以看重我,是为了让我去进攻管城。父亲攻城、儿子守城,这是要被天下人耻笑的。况且我儿子如果见到我就放弃了自己的职守,那就是不忠;当爹的若是教儿子不忠,那是不义。我想信陵君也不会喜欢不忠不义的行为吧。所以,对不起,我不能接受旨令。”

这个回答让信陵君大怒,他马上派出使者找到安陵君说:“安陵国也是魏国的属地吧?现在我打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过来打我。这样一来,魏国就危险了。魏国危险,你安陵国还能好么?你把缩高绑来!如果您不听话,我就带兵去打你。”

而人家安陵君却不卑不亢的回答说:“我的父亲奉魏襄王的命令镇守此城,他亲手把国家的法典授给了我。法典的上篇说:‘臣弑君,子弑父,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臣子杀君王、子女杀父亲都是大罪,平常的法律不能赦免这类罪行。举城投降和临阵脱逃的人罪行更大,即使国家实行大赦也不能被赦免)。现在缩高不接受您的高位,以此成全父子之义,而您却要把他绑来,这是违背国法啊。我死也不敢听您的安排!”

安陵君有贵族气节,缩高也有丈夫行为。他知道这件事后,不愿意给安陵君添麻烦,于是拔剑刎颈。得知这一消息,信陵君也很后悔,他特意身着素服避到厢房,并派使者去对安陵君说:“我是个小人啊,为攻取管城,对您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我为自己的罪过向您道歉!”

小龙人:我一直很喜欢此类春秋战国的故事,我国的道德体系有很多内容:“仁” 、“义”、“忠”、“孝”、“信”等等。但他们之间出现矛盾怎么办?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诠释。但不管怎么排列,利益永远是最后一位!这才是中华民族的魂!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5-23 22:52:53 +0800 CST  
再说昭襄王,对于强悍的信陵君,他真的害怕了。正面打看来是没机会了,只能使用反间计。秦王派人带了大量金银去魏国,找到了和信陵君有大仇的晋鄙的门客,让此人去劝说魏王道:“信陵君流亡国外多年,现在担任魏国的大将,而且各国将领都听命于他。我看当今天下人都只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您啊。”为配合这个反间计的实施,秦王还大张旗鼓的多次派人送礼物给信陵君,当众咨询:“您啥时候做魏国国君啊?”

魏王本就不是个自信的君主,现在天天都听到这类诽谤的话,耳朵也就软了。他派人假模假样的代替信陵君统领军队,说怕老头累着了。信陵君也明白自己没信任了,便以生病为由不再参与国事,日夜饮酒作乐、沉湎女色,过了四年也就死了。至此,战国时代对秦国最后一个有威胁的人不在了!

信陵君死后,韩国国君亲自来到魏国吊丧,信陵君的儿子颇以此为荣。这时又是那位大学者孔斌给出了建议,他说:“你一定要辞掉韩王的悼念活动!因为按照礼制,别国的国君来吊丧,必须本国国君主持。现在魏王并没有授权你代理,韩王来参加吊唁你却主持活动,这很不合适啊。”信陵君的儿子这才拒绝了韩王的好意,也算保住了自家的前途。

小龙人:信陵君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没有瑕疵的人物。他真诚、勇敢、谦虚、礼贤下士、敢于承认错误、有能力。可惜天下大势已经不是一两个人能阻挡的了。

各位英雄的结局都说了,我们接下来把最后一位英雄廉颇的结局说一说。击败燕国后,赵王因为廉颇的功绩,让他代理相国,廉颇的事业也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峰。

这时,经历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的赵国国君孝成王去世,他的儿子赵偃继位,是为悼襄王。这小子当上国君屁股还没热,就学会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一套。他让名将乐乘取代廉颇统帅赵国军队,廉颇因此大怒,又犯了虎脾气,竟然带兵把乐乘给打跑了。事后,自己也知道犯了错误,索性就离开故乡,跑到魏国了。

此时赵国仍多次遭秦军攻击,赵王就想重新任用廉颇,廉颇自己也渴望再为祖国效力,但沟通上却出了瑕疵。赵王的使者到大梁观察廉颇是否还能上战场,可此时的赵国早已经没了赵武灵王时的锐气,有的只是黑暗和腐朽。廉颇的仇人郭开竟然以重金贿赂使者,破坏廉颇的回国计划。

当廉颇会见赵王使者时,有意想表现一下,一顿饭就吃下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挂上战马,以此显示自己还可以率军打仗。可使者回到赵国后却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胃口还不错,能吃的好多。只是陪我坐着的一会就去拉了三次屎。”赵王由此认为廉颇已经老了,便不再召他回国,二人失去了再次合作的机会。

楚王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偷偷派人到魏国迎接廉颇。可是廉颇担任楚国的将领后就没什么战功了,于是他感慨地说:“我真的还想再指挥我们赵国强悍的骑射战士啊!”最终郁郁的死在了楚国的寿春,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小龙人:廉颇是个很有特点和性格的人。从和赵奢的比较看,他不是能出奇计的绝世名将;从长平之战看,他打仗稳扎稳打颇有职业军人风范;从和蔺相如、乐乘闹矛盾看,他心胸不是很开阔甚至有点小心眼;从“将相和”来看,他是个直肠子,自己错了就能改;从在魏国、楚国的经历看,他极爱自己的祖国。他的死也彻底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5-23 22:53:08 +0800 CST  
第二十三篇 奇货可居



说起咱们中国古代的生意人可真是不容易,虽然有钱却总是被人瞧不起。有一个说法,之所以这些人被称为“商人”,就是因为当年商朝的后裔被周武王给安排到贫瘠的土地上,无奈之下只能做生意混饭吃,后来大家就把做生意的人都叫做“商人”了。所以这个词本身就充斥着蔑视的色彩。

商人单纯被瞧不起也就算了,要是倒霉遇到秦皇、汉武这样爱打仗、爱搞建筑的君主,那他们可就更惨了。不单单要接受政府的盘剥、准备破产;还可能和罪犯、入赘的女婿一样成为军事或者建筑奴隶,承受无尽的苦难。

商人中也有混的明白的,比如我们熟悉的范蠡先生、还有孔子的学生子贡、近代的红顶商人们,靠着半官方背景也是呼风唤雨。可他们都没有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厉害,因为这个人不靠官家反而玩弄官家,做起了投机国君的买卖,他就是吕不韦。

故事还要从我们的老朋友秦昭襄王说起。经历了多年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军事斗争后,昭襄王也老了,也要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继承人。他的太子倒是早就安排好了,就是后来的孝文王。问题是这位老太子的继承人不好办了,一方面这老储君儿子特别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嫡子!也就是说正妻没给他带来儿子。对于强秦来说,这就是未来国本的隐患,如何解决呢?当时绝对没人会想到,出路竟然在一个叫做“异人”的小伙子身上。

说起这位异人,也是秦国太子的一个儿子,但很显热他并不受宠。不单没有在咸阳过上王子、王孙的富贵生活,反而被送到秦国当时最重要的敌人——赵国那里去做了人质。

其实战国时期让王世子弟去别国做人质比较平常,往往就是签订某一个合约的筹码。但秦赵之间战争频繁、激烈,长平之战甚至四十五万赵国子弟都被坑杀。愤怒的赵国人惹不起强秦军人,就只能拿异人出气,经常给他小鞋穿(就和前几年爱国青年不敢找日本大兵麻烦,只敢砸日本车道理差不多)。除了受赵国人欺负,秦国财政部门也很少给异人差旅补贴,所以他在赵国的日子是苦不堪言。

就在异人凄苦的煎熬中,转机来了。大买卖人吕不韦正好去邯郸做生意,阴差阳错就遇到了异人。商人的直觉立刻让他嗅出了这穷酸公子身上的商机,于是主动去拜见异人,并提出:“兄弟放心,我可以让你发达起来!”这句话对生活窘困的异人来说根本不靠谱,随口回答道:“大哥,我看您还是先让自己发达吧!”吕不韦则解释说:“您还不清楚我的意思,我确实能发达,但前提是你先发达,然后带我成功。”

接下来吕不韦分析道:“你看啊,现在秦王已经老了,太子眼看就要继位。秦太子最宠爱华阳夫人,可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也就是说没人是他的法定继承人。这么看,你虽说兄弟有二十多人,但你也有继承秦王的资格啊。现在的难题在于,你在兄弟当中排行居中、又不受重视、而且长久在外国做人质。如果太子即位做秦王,按照目前的状况很难争得继承人的地位。”

吕不韦继续分析说:“根据目前的状况,获得嫡子身份就一定能够获得继承权,所以关键点就是华阳夫人!我吕不韦不算太有钱,但愿意拿出手里的所有积蓄为你到秦国去游说,让华阳夫人收你为儿子、也让你成为太子的继承人。”

设定大方向、找出关键点、全力解决关键点,这个分析体现了吕不韦战略家的手段。听完分析,异人很是兴奋,当即表示:“大哥!如果这个计划能成功,我得到秦国后,咱们哥俩一人一半!”

二人达成协议后吕不韦立即行动,他先拿出五百金给异人,让他在赵国到处接交名士以赚取名声;又自己带五百金去购买各种奇珍异宝,然后去秦国游说。

到了秦国,吕不韦先找到华阳夫人的姐姐,并通过她把珍宝献给华阳夫人。女孩子嘛,都喜欢奢侈品,看了这么多好看的包包和手表,华阳夫人给了吕不韦一个见面的机会。

有了见面的机会,吕不韦就可以发挥了。他先是在华阳夫人那里称赞异人是多么的贤明而能干;更重要的是异人还很孝顺,每天哭着、喊着说思念太子和华阳夫人。最后还加了一句极为肉麻的话:“异人也以夫人为天!(异人认为您就是他的天)”这时女生感性的一面又显露出来了,这几句好话让华阳夫人非常受用。

趁着华阳夫人高兴,吕不韦又劝说她到:“靠容貌是不长久的啊,年老色衰后我估计太子对您的恩爱也就会淡了。现在夫人您虽然受到宠爱,却没有儿子,就应该趁目下太子还听您的,早点在这些非亲生儿子中找一个孝顺的,过继过来给您做儿子。要是等到年老了,夫妻感情淡漠的时候,再想找个儿子,恐怕太子也不会听了。现在正好有这位异人,为人贤明;关键是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排行居中,按道理肯定做不了嫡子。夫人如果这时候提拔他,那他就从一无所有变成富有一国了,而夫人您也从无子变成有子,这样一来不就是双赢么?您也才能终身在秦国得到宠幸啊。”

华阳夫人本也为此事担心,现在二人一拍即合,马上开始行动。有一次,她抓住机会对秦太子说:“我听说咱们的儿子异人很贤明呢,东方六国的人都称赞他。”又撒娇道:“我没有生儿子,您就把异人立为我的儿子吧,让我的后半辈子能有个依靠啊!”

秦太子其实也在关注自己的继承人问题,现在听说异人名声不错,关键夫人还推荐,那就顺势答应吧。于是刻下玉符,立异人做自己的继承人。但国与国的合同不能随便更改,不能把异人立刻接回秦国,便送给他很多财物,并安排吕不韦回邯郸辅佐他。从此,异人彻底咸鱼翻生,成为闻名的贵公子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一个千古疑案发生了。故事说吕不韦回到邯郸后,一方面辅佐异人,另一反面却在策划一个更大的阴谋。他先找到一位邯郸城中最美的美女与其同居,并且让她怀上自己的孩子。又找了个机会约异人一起喝酒,喝到兴处让异人见到这位美女,异人一见美女就不老实了,死皮赖脸向吕不韦索要她。吕不韦起初还装着不高兴,后来做大义凛然状将她献给了异人。

这位美女也争气,本来在生子时间上还有破绽,结果人家怀孕了整整一年才生下孩子,问题被遮盖的很好;更重要的是还生了个儿子,这孩子的名字就是嬴政!接下来就水到渠成了,母以子贵,这位美女也成为异人的正室夫人。

就在异人事业和生活都步入辉煌的当口,秦赵之间大战爆发,长平之战后又是邯郸之围。愤怒的赵国人无以泄愤,就想把异人给杀死报仇,还好有吕不韦。他又花了大价钱托门路,这才让异人得以脱身逃到秦军阵营中,并最终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到秦国的异人没有忘记是谁给了自己现在美好的生活,他立刻身穿楚国服装前去拜见华阳夫人。夫人一见异人穿着自己家乡的衣服来看自己,女性特有的感性又一次迸发,含泪说到:“我就是楚国人啊!你还真是我的亲儿子!”这就下令把异人的名字改为楚,从此更加疼爱怜惜。

改名后的子楚现在可牛逼了,真正成为了最强的秦国继承人,绝对的世界头号官二代。可是他老兄自己跑了,老婆孩子却仍在了赵国,大家想想赵国人被秦国杀了自己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又眼看被秦国灭掉,对秦国的仇恨得有多大啊!偏偏想杀异人泄愤时他又跑了,大家只能把所有的仇恨都转移到这对母子身上了。而这时候他们母子的另一个靠山吕不韦也跑了,可想而知母子俩这几年在赵国的生活是多么的困难和痛苦。估计后来秦太后的骄奢淫逸、始皇帝的暴虐残忍都和这几年痛苦的生活有关,也算是心理疾病吧。

回头再说秦国方面,几年后昭襄王就去世了,太子顺利继位,是为孝文王。孝文王也顺理成章的立子楚为太子。到了这一步,赵国人也只能识趣的把子楚的妻儿送回秦国,让一家人团聚了。

话说这位孝文王也是个不幸的人,正式登上王位后仅仅三天就去世了,太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我们的子楚同学虽然喜当爹带绿帽,但是一朝得势也算是屌丝逆袭,由瘪三变为君王。庄襄王得了权势也没忘记帮助过自己的华阳夫人和吕不韦,他上位后立刻就尊奉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让吕不韦出任秦国的相国,辅助自己掌管国政。

当然吕不韦自己也很能干,在他的任内把秦国内政管理的井井有条,继续保持着对东方六国的巨大军事压力。甚至还立下了赫赫武功,亲自带兵击溃几国联军、平定了名义上的老大东周。为表彰其战功,庄襄王特封吕不韦为文信侯,把他打下来的洛阳十万户作为封地。至此吕不韦的投资可以说连本带利全部收回,大大的赚了一笔。

再说我们这位庄襄王,他也是个没福的人,当了国君没几年就去世了,然后太子嬴政继位。嬴政当国王时只有十三岁,还没能力担负起大秦的责任,于是丞相兼庄襄王患难之交的吕不韦自然成为了秦国的实际当家人,甚至被小嬴政称为“仲父”。我们的大商人吕不韦也算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一本万利的生意做成了。

小龙人说:嬴政的血统算得上千古谜团了。这个吕不韦偷龙换凤的说法最初来自于司马迁老先生的《史记》。因为司马迁先生的地位太高,后世的很多史家也都接受了这个观点。但司马迁先生生活的年代离嬴政的出生差了一百多年,这么秘密的事情当时无人考证出来,他老先生又是如何考证的呢?

《史记》笔法有一个特点就是太主观,加入了很多个人的喜恶。偏偏秦国一直被史家和文人鄙视,而秦国最独裁的始皇帝更是被文人视为恶魔。有了话语权的司马老先生会不会故意找个屎盆子扣在始皇帝头上呢,对此我深表怀疑。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6-10 23:55:39 +0800 CST  
第二十四篇 战将李牧

到了战国后期,各大诸侯国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能够抵挡秦国了。大秦的征战铁蹄一往无前、当之者靡。能让秦军头疼、给秦军带来麻烦的只有一个人——李牧。

李牧也是军事强国赵国的将领,之所以在之前的战国争霸中一直没有出现,主要因为他一直在赵国的北部边疆活动,率兵驻扎在代、雁门一带抵抗匈奴。而他的战争天赋也是在与匈奴人的对抗中展现出来的。

当时,为了便于就地获得给养、快速反应对抗少数民族的突然袭击,作为边境军事长官的李牧,除了有军队指挥权,还掌握着当地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这倒有点像后来唐的节度使。他可以自己安排行政官吏、直接收取当地的税收作为军费。按说这样的权力是很容易把主帅养肥的,但李牧却并不富裕,他把当地的财政收入都用到了改善戍边战士的生活上面。在李牧的治下,士兵们生活富足,每天都宰杀好几头牛供食用。当然,让战士们生活水平高,李牧对部队的备战要求更严格,在他部下的将士必须每日训练骑射功夫,进行战场演练。就是这样用心的呵护,让李牧为赵国培养出了一支精锐的边防部队。

虽然部队精锐,但在对付匈奴人入侵方面,李牧采取的战术却非常保守。一方面,他重视信息侦查和传递,安排大量侦查兵在边境附近了解匈奴动向,又树立多个烽火台随时传递匈奴强盗入侵的信息。另一方面,李牧对手下的战士严格规定:“如果得到匈奴人侵入边境劫掠的信息,我军必须立即收拾关外所有的人马、牛羊、物资退回堡垒中固守,有胆敢冒险出战的,一律处斩!”

在他的这种战术指导下,匈奴兵每次一入侵,侦察部队就立刻得到消息、然后点燃烽火报警,接下来所有赵国的人马、物资都退入堡垒只守不战。这样过了多年,虽然憋屈但赵国边境倒是从没受到什么损失。

李牧的保守战术,让崇尚英雄的匈奴人很不以为然,就连赵国的上下官兵也认为自己的统帅胆小懦弱,最后惹得赵王也常常责备李牧。但人家李牧依旧是老样子不作变动。

后来赵王实在看不下去了,既然李牧根本不搭理自己,干脆就派其他将领接替他统兵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让李牧暂时退役。

这下出问题了,这位新任将领为让老大开心,一到岗位就决定变被动为主动,组织部队出关迎击进犯的匈奴人。可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打了几仗都被匈奴人打的大败;更严重的是边境地区人员和经济都损失惨重。匈奴趁机又对整个赵国北部地区不断骚扰,造成百姓无法正常耕作和放牧,边境一片凄惨破落景象。

面对这个困局,赵王只能又派人请李牧复出,人家李牧却以生病为由闭门不出。后来架不住赵王几次三番派人来请,李牧无奈只得答应重新出山,但提出了复出的条件:“如果一定要让我重新出来带兵也可以,但必须允许我仍照从前的办法行事,谁也不许干涉。”赵王没办法只能答应他的条件,李牧这才重返边境。

李牧一回来,就继续按照自己原来的办法做。这个方法虽然看起来畏缩,但结果不错,匈奴人这一下不论怎么侵扰也都毫无所获。但在赵军这边,戍边的将士每天好吃好喝,却不能抗击匈奴,大家也都心有不甘,希望还能与匈奴人打一仗,挽回荣誉。

李牧也看到了战士们求战的欲望,他没着急,而是精挑细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匹战马、集中了曾获过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善于射箭的士兵十万人,将这些人马资源集合起来加强训练。

整顿出精锐后,李牧又开始设置疑兵。他经常组织牧人出去放牧,还命令放牧人把牛羊遍布放在边境田野当中作为诱饵。

狼看到羊是受不了诱惑的,匈奴人看到又有东西可抢了,就开始小规模的试探入侵抢掠,李牧则命令部队出战但是佯装失败,并把更多的人口牲畜丢弃给匈奴。单于得到这个消息就彻底轻敌了,他认为李牧可以欺辱,便想打一场大胜战,立刻率主力部队大举来犯。

看到单于本人率匈奴主力来了,李牧知道也该收网了。在匈奴人进入埋伏圈后,他亲自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突击,结果一战就大破匈奴军队,斩杀匈奴人十多万。随后,又乘胜灭掉了跟随匈奴的小部落族褴,击破东胡、林胡等部族,威震中国北方地区。落败的匈奴单于只得领残兵向北逃跑,此后十多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说到这里我们也简单介绍下战国时期,各国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对抗情况。当时的战国七雄中有三国的边境与北方少数民族接壤。其中秦国面对的少数民族最多,毕竟他的位置在大西北角上嘛,其北面和西面都是蛮族。其中陇西有诸、绲戎、翟、等部族,北面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部族。赵国和燕国情况少好一些,都只有北部有少数民族,其中赵国北部有匈奴、林胡、楼烦等部族;燕国北部有东胡、山戎等部族。

这些民族之所以被称为蛮族,就是因为经济文化落后,他们都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政治上也都是酋长统治的原始模式。在这个阶段,虽然小部落很多,却没有一个部族能把各部族统一起来,也就形不成真正有威胁的实力。正因为此,战国阶段,中国还没有碰到后面统一的匈奴、突厥、蒙古这样的部落联盟,受到草原民族的压力也并不很大。

虽然敌人不强,但当时的中原各国,面对少数民族也都是以防御为主。在吞并、消化蛮族方面做的最好的还是秦国,比如对义渠部的吞并。这个义渠部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少数民族部落,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为定居,并且修筑城池。迅速发展中的秦国除了对东方六国进攻,对这个西部小邻居也一直进行蚕食,到了秦惠王时,已经攻占了义渠部的二十五座城池。

到了昭襄王时,那位独霸朝政的秦国太后还亲自出马,将义渠王诱杀掉,随后发兵灭掉了整个部族,这个故事在《芈月传》里有很趣味的解释。然后秦国在陇西、北地、上郡等地修筑长城,用来抵抗更西北地区胡人的侵扰。

向西发展灭掉义渠部的战争对秦国的强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扩大了秦国领土、又增加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战士、也有了马匹这个战略资源的产地,最重要的是后方再也没有人能威胁秦王国了。

赵国在消化蛮族上做的也不错,一代英豪武灵王就曾率领部下向北击破林胡、楼烦等部族。得到大片草原后再结合自己的胡服骑射政策,消化了大量的蛮族士兵加入赵国阵营,草原也首次为中原国家提供战略资源,赵国的强大离不开这些少数民族战士。同时,赵国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也修筑长城、建立要塞,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等郡安抚自己的边陲地区,李牧后来就是在这条边境建立功勋的。

弱小的燕国其实对北方游牧民族也取得过不错的战绩。他们曾经袭击东胡,并一举大破东胡主力,迫使它向北退却了一千多里。燕国也在边境筑起长城,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以抵御胡人的侵扰。

各位要记得燕赵秦三国设置的这些边境郡县,未来武帝对匈奴人的打击就在这些地方展开。

回过头我们再说李牧。他不止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面对强秦也是毫不畏惧。

此时已经是战国末年,秦国对韩赵魏“三晋”不断采取攻势。有一次秦将桓齮率军征伐赵国,在平阳又把赵军打的打败,主将也战死沙场。

接下来赵国派谁去抵御秦人就比较纠结了。要知道,虽然赵国盛产名将,但此时廉颇、月乘等人都已经离开;赵奢、赵括父子都已经死去;田单、乐毅等人是外来将领,做个顾问还可以但不敢让他们统领大兵。看来看去也没有大将能用,没办法只有从北方调回李牧为主将对抗秦军。

李牧也知道现在自己不能只在北方为国尽忠了,更大的敌人在西方。于是他率领自己在北方训练出来的精锐部队返回国内,在宜安、肥下等地抵挡住秦国军队。秦国军人很少打败仗,他们也以为赵国不再有能抵抗的战士了。结果于北方蛮族抗争多年的虎狼之师在李牧的带领下一出现,秦国人就蒙了,很快就被打的大败,也算交了昂贵的学费。李牧也因为此战在中原各国闻名,还被封为武安君。

始皇帝嬴政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后。嬴政再次派出大军进攻赵国,但还是因为遇到李牧率领的赵军抵抗而难以有所成就。为了征服赵国,秦国又派出大将王翦亲自率军进攻,李牧也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领兵顽强抵抗秦军。

双方战事焦灼之际,秦国丞相李斯的大规模间谍战起了作用。赵王的宠臣郭开被收买,此人就是那个陷害廉颇,让他不能返回赵国的坏蛋。收了秦国人的钱,郭开便在赵王面前诋毁李牧和副将司马尚企图带兵谋反。

此时的赵王和后来明朝的崇祯皇帝也类似,国家危难之时就会有被迫害妄想。他竟然便派人去前线取代李牧、司马尚二人。此时前线正是关键时刻,李牧又倔强,绝不接受乱命。结果这下赵王更坚信其谋反的事实,下令杀掉李牧。一代名将就这样委屈而死,赵国也失去了最后一次反抗的机会,很快就被秦国灭掉,曾经的军事强国彻底成为了历史的名词。

小龙人说:李牧的作战手法经常也被后人指责,他在北方边境为了对抗匈奴而坚壁清野,还增加赋税,搞得老百姓民不聊生。但战争就是这样,库图佐夫如果不是放弃了莫斯科,恐怕也没法打败拿破仑。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7-03 14:21:13 +0800 CST  
第二十五篇 嬴政治秦



今天我们要开始一位历史大明星的故事——嬴政。在开始他的故事之前,我把一段对他评价的诗先送给大家,此诗作者为开国伟人毛泽东,老人家做此诗赠送给郭沫若先生,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我觉得毛先生对赢先生的评价还是客观的,嬴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确是少有人能比拟。

嬴政的故事要从他二十一岁成年正式当政开始说起,之前都活在吕不韦的阴影下真没什么好说的。成功者注定要经历磨难,年轻的嬴政刚当政,就遇到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而这场危机的起因还是他的“仲父”——吕不韦。

嬴政刚即位时只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当时,秦国上下大政方针都由吕不韦控制,无所顾忌的吕不韦和老情人赵姬太后就经常重续前缘、私自相会。随着嬴政渐渐长大,吕不韦也害怕事情败露,那样自己数年的努力都前功尽毁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确实力不从心了。可是太后还真不好摆脱,本来嘛,三、四十岁没有丈夫的寡妇,不管心里还是生理都需要爱人的呵护,一下子离开她、惹了她不高兴也不好办。

这个困局还真难不住大商人吕不韦,他想了个好办法,挑了一个自己手下长得帅气的门客嫪毐,让他假扮成宦官送给太后。见换了一个比吕不韦年轻帅气的新男朋友,太后那是非常高兴,两人也立即恩爱起来,太后甚至为嫪毐生了两个儿子。

嫪毐得到了家庭幸福,事业上也获得了成功,他很快就被封为长信侯,得到太原作为食邑,还得到了朝廷政治上的很多权力。他的成功之路,让吕不韦的门客中很多人都羡慕不已,大家都表示也愿意承担这样的重任。说起来这倒有点像电线杆上经常有的小广告,“年轻貌美少妇,重金求子”,有美女还能赚钱,这确实吸引人。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嬴政身边有人一次和嫪毐发生了争执,很显然是吃了亏,因此告发嫪毐并不是真的宦官而是韦小宝。这种淫乱宫廷的事情哪个君主受得了?嬴政立即下令将嫪毐交给司法部门处理。

对事情的败露,嫪毐是有准备的。一听说小皇帝要拿自己开刀,他也没客气,立即盗用御玺假托秦王之命调兵遣将,企图杀掉嬴政进行叛乱。

面对气势汹汹的叛军,年轻的嬴政展现了自己杀伐决断的一面。他不慌不忙,坐镇王宫,调集昌平君和昌文君率领宗族精锐部队围剿,双方军队在咸阳展开大战。战争随着信息的清晰很快就分出了胜负,被嫪毐误导的秦军将士当场就反戈一击,叛军方面数百人被杀、首犯嫪毐也被俘虏。

扫平叛乱,接下来就是处罚罪人。仁慈注定不会属于嬴政这样的君主,他下令诛灭嫪毐的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并将其所有党羽都处以车裂之刑,还把这些党羽的宗族全部杀掉。但凡和嫪毐曾有关系的人,全部都放逐到巴蜀之地,这样被放逐的就有四千多家。

对于自己的母亲,嬴政同样冷酷无情,他下令把太后撵到雍阳宫囚禁起来,把自己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全都摔死。同时嬴政还下令说:“太后的事情谁也别来劝我,劝的人一律斩首、砍断四肢,扔到宫殿之下!”此话他是说到做到,陆续有二十七个人为了劝说嬴政而被杀。

所谓前赴后继,有一位从齐国来叫做茅焦的客卿也不怕死,又去求见秦王。嬴政一听又有不怕死的来了,就派人告诉他说:“你难道没有看见那些堆积在宫殿之下的那些尸体吗?”茅焦则镇静的回答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现在已经死了二十七个人,我就是来凑够那二十八位之数的!”

听了这个回复,嬴政都被气乐了,说到:“这小子胆子这么大,竟敢如此冒犯我?等会儿找个大锅来把他给煮了,看他还如何凑满二十八星宿!”话是如此说,嬴政还是给了他见面的机会。

茅焦见到嬴政就先使了个下马威,喊到:“我今天要说的话事关秦国的存亡,您要不要听一听?”嬴政问:“你要说什么?”茅焦说:“您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太狂悖么?车裂假父(就是和嬴政母亲睡过的嫪毐),把两个弟弟打死,把母亲迁移起来,并残杀敢于进谏的臣子。我想即使夏桀、商纣王也不会暴虐到这个地步!天下之人听说了这些暴行谁还会向往秦国啊?我是很为陛下担忧的!好吧,我的话都说完了!”说完就脱了衣服趟在刑具上,等待受刑。

嬴政本就不是糊涂人,前面只是面子放不下,现在听了这些立刻醒悟,他亲自走下去用手搀起茅焦说:“您起来,把衣服穿好吧,我愿意接受您的劝告!”当场赐给茅焦上卿的职位。

紧跟着嬴政亲自驾车把母亲接回咸阳,母子关系也和好如初。对这段记载我是很怀疑的,一个人的心理会变化会这么快?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母子关系还能和好如初?嬴政顶多也就是在做戏而已,但这就是帝王的胸怀。

对于这件丑事的源头吕不韦,嬴政还是很仁义的,只是罢免了他的相国之职,并让他离开咸阳回到自己的封国洛阳去,算是借机逼他离开了政坛。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吕不韦返回封国后,七雄中的其他国家都派人来拜访他,甚至邀请他到自己的国家任职。其实这也不奇怪,有这么个曾经的秦国一号人物坐镇,自己国家也会更安全。

对此嬴政也很担心,吕不韦毕竟是做过秦国数年相国的“仲父”,真让他到别国去当大官了,且不说国家机密泄露,自己的脸也没地方放啊。于是他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现在秦国还封你在河南,享用十万户封地的收入?你和秦国有什么亲近关系?还让我称你为‘仲父’?你赶紧带家属到蜀地居住吧!”这就很明确是要把吕不韦给流放了,看着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对自己下手,吕不韦彻底心碎了。在嬴政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老人选择了饮毒酒自杀身亡,一代枭雄就此魂飞湮灭。

吕不韦死了,嬴政却还不出气,他下令凡对吕不韦之死哭吊的,一律驱逐出境;最后还恨恨的说:“从今以后为国家办事的人如果像吕不韦一样淫乱无道的,将其家族的所有财产都没收充公!”

对大商人吕不韦,扬雄在《法言》中评论说:有人问:“吕不韦他聪明吗?竟然能拿人做生意。”我的回答是:“谁说吕不韦聪明!让人家国家换了血统。吕不韦就是个穿墙行窃的盗贼啊!即使穿墙行窃的盗贼,也只不过偷人家东西,没见过偷洛阳这样的大城市啊。”我却要说,扬子老爷子,按照您的标准,天下哪个君主不是大强盗啊?您敢说他们么?孙子!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7-16 22:03:24 +0800 CST  
处理了即位后的第一次危机,不久,嬴政就碰到了第二次危机。

一直以来,秦国作为一个偏远贫瘠的国家,很难靠自己培养出人才,只能依靠外请。商鞅、张仪、范雎、魏冉、吕不韦……这一大串秦国的相国都是外国人,更不要说还有大量的外国客卿充斥这秦国宫廷。

对于这种情况,秦国的本土贵族再也受不了了,大家不能忍受外人占据高位。现在小国君刚上位,正好可以忽悠他,于是一些王族大臣挑头建议说:“各诸侯国到秦国来作官的人,大都是为自己的君主。他们来这里,就会挑拨离间我们君臣上下的关系。因此,请大王将他们一律驱逐出境。”

一方面受吕不韦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迫于王室贵族的压力,年轻的嬴政同意了这个建议,并立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驱逐外来士人。这件事情如果真的这样继续下去,只靠秦国本土耿直、粗矿的汉子,恐怕秦国就永远没可能统一六国了。所以这次危机可能要比上一次还严重。

此时有一位来自楚国的客卿名叫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这个人不是个逆来顺受的主,他不愿意就这样离开秦国这块实现自己梦想的土地,于是冒死上书秦王!

他在信中写道:“从前穆公招纳贤才,从西部戎地得到了由余、从东边的宛城得到百里奚、从宋国得到了蹇叔、从晋国得到丕豹和公孙支。这样秦国才得以兼并二十多个小国称霸西方。到了孝公的时候,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才能有今日秦国大治、国势强盛。而惠王也是因为采纳张仪的策略,才能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让它们都臣服于秦国。昭王也是得到了范睢的辅佐,才加强了王室的权力,遏制了贵族的势力。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外国来的客卿才建功立业的。如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地方辜负了秦国啊!现在大王您竟然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一概不用,凡是外国的客卿就一律驱逐。我听说泰山不拒绝细小的泥土,才能高大巍峨;河海不嫌弃细小的流水,才能深沉广大;圣贤的君王不抛弃普通百姓,才显示出他的恩德。这才是三皇五帝能天下无敌的原因啊。现在您抛弃那些非秦国籍的百姓,就会使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我们这些外来的客卿,就是让我们去为各诸侯效力,这不是把武器给敌人嘛?”

嬴政看了这封信后马上召李斯入见,同时恢复他的官职,并撤销逐客令。和李斯面谈后他更是大受启发,还采纳他最重要的一条计策,那就是用间谍分化瓦解六国政府。

具体的措施就是暗中派能言善辩之人,携带金银珠宝去游说各国国君和大臣;对各国有名望、有能力的人,凡是可以用钱财搞定的,便出重金收买;凡是不接受钱财的,便刺杀他们;同时挑拨各国国君与大臣之间的关系,然后派兵攻打各国。这也算是最早的外交、间谍攻势了吧,事实证明这一招顶得上秦国百万大军。

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韩国率先屈服,韩国国君向秦国献出玉玺,请求作为秦国的附庸国,并派王族子弟韩非作为使节到秦国谈判。这位韩非可是非同小可,我们经常说战国百家争鸣,出现了无数思想大家,而其中的最后一个,也是集大成者就是这位韩非!

韩非的老师就是战国时期,儒家最后的一位大师荀子,跟着儒学大师学习多年后,韩非竟然爱上了法家学说,成为法家大师。他看到韩国日益弱小,也多次写信给韩王,希望给自己机会像商鞅那样在韩国变法,但此时的韩王只要苟且活着就足够了,哪里还敢有自强的奢望。眼看不被重用,既然不能立功那就只能立言了,韩非坐下来安心治学。他考察了历史上的政治得失,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文章,十多万字,宣扬自己的帝王思想。

嬴政之前就听说韩非是个有才华的人,很想找他聊聊,正好韩非这次作为使者来到秦国,他也非常高兴。而韩非在祖国没有成功的机会,就也把希望放在了秦国,他写信呈给嬴政,信中道:“现今秦国的疆域方圆数千里,军队达到百万,号令森严、赏罚公平,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我希望和您见一面,聊一下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划。只要听了我的话,您可以一举拆散天下的合纵联盟,战领赵国、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让秦国成为天下霸主。如果做不到这些,您就杀了我,也借此告诫那些不忠心为您出主意的人。”

这下一拍即合,嬴政也非常高兴,马上提出接见韩非。这可急坏了李斯,对于受厕所老鼠启发而奋进的李斯来说,功名利禄是最重要的;韩非明显强于自己,他来了自己还哪里有位置呢?于是李斯便对嬴政说到:“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这是人之常情啊。而且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一定非常了解了秦国的情况,这样再回韩国帮忙,肯定后患无穷啊。不如将他除掉算了。”

嬴政这时正信任李斯,想想也对,但又不舍得人才,犹豫之下就安排人先把韩非看管起来。李斯却不会放弃机会斩草除根,他私下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本来还试图亲自向嬴政陈述冤情,却被李斯控制,无法见到秦王;无奈之下,只得自杀身死。

对此事,司马光老先生评价说:韩非吃里扒外,出主意对付自己祖国。死有余辜不值得怜悯。我却要说,你司马光的偶像孔老夫子不也是到各国求职么?不也是吃里扒外么?你怎么不骂他?孙子!

小龙人说:从这几个故事能看出嬴政的性格特点,首先是杀伐决断,没有妇人之仁;其次是知错能改,善于调整自己;第三是重视人才。应该说没有他的这些性格,中国的统一之路还要再拖一段时间。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7-16 22:04:31 +0800 CST  
第二十五篇 嬴政治秦



今天我们要开始一位历史大明星的故事——嬴政。在开始他的故事之前,我把一段对他评价的诗先送给大家,此诗作者为开国伟人毛泽东,老人家做此诗赠送给郭沫若先生,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我觉得毛先生对赢先生的评价还是客观的,嬴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确是少有人能比拟。

嬴政的故事要从他二十一岁成年正式当政开始说起,之前都活在吕不韦的阴影下真没什么好说的。成功者注定要经历磨难,年轻的嬴政刚当政,就遇到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而这场危机的起因还是他的“仲父”——吕不韦。

嬴政刚即位时只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当时,秦国上下大政方针都由吕不韦控制,无所顾忌的吕不韦和老情人赵姬太后就经常重续前缘、私自相会。随着嬴政渐渐长大,吕不韦也害怕事情败露,那样自己数年的努力都前功尽毁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确实力不从心了。可是太后还真不好摆脱,本来嘛,三、四十岁没有丈夫的寡妇,不管心里还是生理都需要爱人的呵护,一下子离开她、惹了她不高兴也不好办。

这个困局还真难不住大商人吕不韦,他想了个好办法,挑了一个自己手下长得帅气的门客嫪毐,让他假扮成宦官送给太后。见换了一个比吕不韦年轻帅气的新男朋友,太后那是非常高兴,两人也立即恩爱起来,太后甚至为嫪毐生了两个儿子。

嫪毐得到了家庭幸福,事业上也获得了成功,他很快就被封为长信侯,得到太原作为食邑,还得到了朝廷政治上的很多权力。他的成功之路,让吕不韦的门客中很多人都羡慕不已,大家都表示也愿意承担这样的重任。说起来这倒有点像电线杆上经常有的小广告,“年轻貌美少妇,重金求子”,有美女还能赚钱,这确实吸引人。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嬴政身边有人一次和嫪毐发生了争执,很显然是吃了亏,因此告发嫪毐并不是真的宦官而是韦小宝。这种淫乱宫廷的事情哪个君主受得了?嬴政立即下令将嫪毐交给司法部门处理。

对事情的败露,嫪毐是有准备的。一听说小皇帝要拿自己开刀,他也没客气,立即盗用御玺假托秦王之命调兵遣将,企图杀掉嬴政进行叛乱。

面对气势汹汹的叛军,年轻的嬴政展现了自己杀伐决断的一面。他不慌不忙,坐镇王宫,调集昌平君和昌文君率领宗族精锐部队围剿,双方军队在咸阳展开大战。战争随着信息的清晰很快就分出了胜负,被嫪毐误导的秦军将士当场就反戈一击,叛军方面数百人被杀、首犯嫪毐也被俘虏。

扫平叛乱,接下来就是处罚罪人。仁慈注定不会属于嬴政这样的君主,他下令诛灭嫪毐的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并将其所有党羽都处以车裂之刑,还把这些党羽的宗族全部杀掉。但凡和嫪毐曾有关系的人,全部都放逐到巴蜀之地,这样被放逐的就有四千多家。

对于自己的母亲,嬴政同样冷酷无情,他下令把太后撵到雍阳宫囚禁起来,把自己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全都摔死。同时嬴政还下令说:“太后的事情谁也别来劝我,劝的人一律斩首、砍断四肢,扔到宫殿之下!”此话他是说到做到,陆续有二十七个人为了劝说嬴政而被杀。

所谓前赴后继,有一位从齐国来叫做茅焦的客卿也不怕死,又去求见秦王。嬴政一听又有不怕死的来了,就派人告诉他说:“你难道没有看见那些堆积在宫殿之下的那些尸体吗?”茅焦则镇静的回答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现在已经死了二十七个人,我就是来凑够那二十八位之数的!”

听了这个回复,嬴政都被气乐了,说到:“这小子胆子这么大,竟敢如此冒犯我?等会儿找个大锅来把他给煮了,看他还如何凑满二十八星宿!”话是如此说,嬴政还是给了他见面的机会。

茅焦见到嬴政就先使了个下马威,喊到:“我今天要说的话事关秦国的存亡,您要不要听一听?”嬴政问:“你要说什么?”茅焦说:“您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太狂悖么?车裂假父(就是和嬴政母亲睡过的嫪毐),把两个弟弟打死,把母亲迁移起来,并残杀敢于进谏的臣子。我想即使夏桀、商纣王也不会暴虐到这个地步!天下之人听说了这些暴行谁还会向往秦国啊?我是很为陛下担忧的!好吧,我的话都说完了!”说完就脱了衣服趟在刑具上,等待受刑。

嬴政本就不是糊涂人,前面只是面子放不下,现在听了这些立刻醒悟,他亲自走下去用手搀起茅焦说:“您起来,把衣服穿好吧,我愿意接受您的劝告!”当场赐给茅焦上卿的职位。

紧跟着嬴政亲自驾车把母亲接回咸阳,母子关系也和好如初。对这段记载我是很怀疑的,一个人的心理会变化会这么快?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母子关系还能和好如初?嬴政顶多也就是在做戏而已,但这就是帝王的胸怀。

对于这件丑事的源头吕不韦,嬴政还是很仁义的,只是罢免了他的相国之职,并让他离开咸阳回到自己的封国洛阳去,算是借机逼他离开了政坛。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吕不韦返回封国后,七雄中的其他国家都派人来拜访他,甚至邀请他到自己的国家任职。其实这也不奇怪,有这么个曾经的秦国一号人物坐镇,自己国家也会更安全。

对此嬴政也很担心,吕不韦毕竟是做过秦国数年相国的“仲父”,真让他到别国去当大官了,且不说国家机密泄露,自己的脸也没地方放啊。于是他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现在秦国还封你在河南,享用十万户封地的收入?你和秦国有什么亲近关系?还让我称你为‘仲父’?你赶紧带家属到蜀地居住吧!”这就很明确是要把吕不韦给流放了,看着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对自己下手,吕不韦彻底心碎了。在嬴政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老人选择了饮毒酒自杀身亡,一代枭雄就此魂飞湮灭。

吕不韦死了,嬴政却还不出气,他下令凡对吕不韦之死哭吊的,一律驱逐出境;最后还恨恨的说:“从今以后为国家办事的人如果像吕不韦一样淫乱无道的,将其家族的所有财产都没收充公!”

对大商人吕不韦,扬雄在《法言》中评论说:有人问:“吕不韦他聪明吗?竟然能拿人做生意。”我的回答是:“谁说吕不韦聪明!让人家国家换了血统。吕不韦就是个穿墙行窃的盗贼啊!即使穿墙行窃的盗贼,也只不过偷人家东西,没见过偷洛阳这样的大城市啊。”我却要说,扬子老爷子,按照您的标准,天下哪个君主不是大强盗啊?您敢说他们么?孙子!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09 21:29:45 +0800 CST  
处理了即位后的第一次危机,不久,嬴政就碰到了第二次危机。

一直以来,秦国作为一个偏远贫瘠的国家,很难靠自己培养出人才,只能依靠外请。商鞅、张仪、范雎、魏冉、吕不韦……这一大串秦国的相国都是外国人,更不要说还有大量的外国客卿充斥这秦国宫廷。

对于这种情况,秦国的本土贵族再也受不了了,大家不能忍受外人占据高位。现在小国君刚上位,正好可以忽悠他,于是一些王族大臣挑头建议说:“各诸侯国到秦国来作官的人,大都是为自己的君主。他们来这里,就会挑拨离间我们君臣上下的关系。因此,请大王将他们一律驱逐出境。”

一方面受吕不韦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迫于王室贵族的压力,年轻的嬴政同意了这个建议,并立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驱逐外来士人。这件事情如果真的这样继续下去,只靠秦国本土耿直、粗矿的汉子,恐怕秦国就永远没可能统一六国了。所以这次危机可能要比上一次还严重。

此时有一位来自楚国的客卿名叫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这个人不是个逆来顺受的主,他不愿意就这样离开秦国这块实现自己梦想的土地,于是冒死上书秦王!

他在信中写道:“从前穆公招纳贤才,从西部戎地得到了由余、从东边的宛城得到百里奚、从宋国得到了蹇叔、从晋国得到丕豹和公孙支。这样秦国才得以兼并二十多个小国称霸西方。到了孝公的时候,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才能有今日秦国大治、国势强盛。而惠王也是因为采纳张仪的策略,才能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让它们都臣服于秦国。昭王也是得到了范睢的辅佐,才加强了王室的权力,遏制了贵族的势力。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外国来的客卿才建功立业的。如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地方辜负了秦国啊!现在大王您竟然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一概不用,凡是外国的客卿就一律驱逐。我听说泰山不拒绝细小的泥土,才能高大巍峨;河海不嫌弃细小的流水,才能深沉广大;圣贤的君王不抛弃普通百姓,才显示出他的恩德。这才是三皇五帝能天下无敌的原因啊。现在您抛弃那些非秦国籍的百姓,就会使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我们这些外来的客卿,就是让我们去为各诸侯效力,这不是把武器给敌人嘛?”

嬴政看了这封信后马上召李斯入见,同时恢复他的官职,并撤销逐客令。和李斯面谈后他更是大受启发,还采纳他最重要的一条计策,那就是用间谍分化瓦解六国政府。

具体的措施就是暗中派能言善辩之人,携带金银珠宝去游说各国国君和大臣;对各国有名望、有能力的人,凡是可以用钱财搞定的,便出重金收买;凡是不接受钱财的,便刺杀他们;同时挑拨各国国君与大臣之间的关系,然后派兵攻打各国。这也算是最早的外交、间谍攻势了吧,事实证明这一招顶得上秦国百万大军。

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韩国率先屈服,韩国国君向秦国献出玉玺,请求作为秦国的附庸国,并派王族子弟韩非作为使节到秦国谈判。这位韩非可是非同小可,我们经常说战国百家争鸣,出现了无数思想大家,而其中的最后一个,也是集大成者就是这位韩非!

韩非的老师就是战国时期,儒家最后的一位大师荀子,跟着儒学大师学习多年后,韩非竟然爱上了法家学说,成为法家大师。他看到韩国日益弱小,也多次写信给韩王,希望给自己机会像商鞅那样在韩国变法,但此时的韩王只要苟且活着就足够了,哪里还敢有自强的奢望。眼看不被重用,既然不能立功那就只能立言了,韩非坐下来安心治学。他考察了历史上的政治得失,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文章,十多万字,宣扬自己的帝王思想。

嬴政之前就听说韩非是个有才华的人,很想找他聊聊,正好韩非这次作为使者来到秦国,他也非常高兴。而韩非在祖国没有成功的机会,就也把希望放在了秦国,他写信呈给嬴政,信中道:“现今秦国的疆域方圆数千里,军队达到百万,号令森严、赏罚公平,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我希望和您见一面,聊一下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划。只要听了我的话,您可以一举拆散天下的合纵联盟,战领赵国、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让秦国成为天下霸主。如果做不到这些,您就杀了我,也借此告诫那些不忠心为您出主意的人。”

这下一拍即合,嬴政也非常高兴,马上提出接见韩非。这可急坏了李斯,对于受厕所老鼠启发而奋进的李斯来说,功名利禄是最重要的;韩非明显强于自己,他来了自己还哪里有位置呢?于是李斯便对嬴政说到:“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这是人之常情啊。而且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一定非常了解了秦国的情况,这样再回韩国帮忙,肯定后患无穷啊。不如将他除掉算了。”

嬴政这时正信任李斯,想想也对,但又不舍得人才,犹豫之下就安排人先把韩非看管起来。李斯却不会放弃机会斩草除根,他私下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本来还试图亲自向嬴政陈述冤情,却被李斯控制,无法见到秦王;无奈之下,只得自杀身死。

对此事,司马光老先生评价说:韩非吃里扒外,出主意对付自己祖国。死有余辜不值得怜悯。我却要说,你司马光的偶像孔老夫子不也是到各国求职么?不也是吃里扒外么?你怎么不骂他?孙子!

小龙人说:从这几个故事能看出嬴政的性格特点,首先是杀伐决断,没有妇人之仁;其次是知错能改,善于调整自己;第三是重视人才。应该说没有他的这些性格,中国的统一之路还要再拖一段时间。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09 21:33:04 +0800 CST  
第二十六篇 荆轲刺秦



自从嬴政继位并逐步把国内政坛稳定下来之后,秦国统一的大路上就再也没有能阻拦的力量了。可偏偏有些人不认命,想尽办法去阻碍统一的历史车轮,这些人当中最接近成功的就是嬴政的一位朋友——燕太子丹。

嬴政和燕太子姬丹的交往始于赵国,那时候太子丹在赵国做人质,嬴政因为父亲逃回秦国,自己和母亲孤苦伶仃也流落在赵国。同病相怜的两个孩子在充满仇恨的异国他乡互相依靠,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可是等到嬴政在秦国即位后,太子丹又被送到秦国充当人质,此时两人的身份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嬴政也不再对太子丹亲近了,反而越来越疏远他。对此太子丹很伤心,一怒之下逃回了燕国。这个故事我想要是编成一个肥皂偶像剧还真的能大卖。大家想啊:“一对热血好基友,其中一人前贫贱后富贵而变心,另一人因为基友的背叛再加上国仇家恨彻底疯狂,从此两人成为仇人,互相不断血腥复仇的激情故事……”想想就很有趣。

书归正传,回国后太子丹越来越恨秦王嬴政,就打算报仇对付秦国。为此他专门去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鞠武建议太子丹向西与韩、赵、魏三晋签订合约,向南与齐、楚合作,向北与匈奴合作,集合各国的势力一起来对付秦国。说起来这也就是东方六国一直以来的生存方式——合纵而已,只是加入了新兴的北方民族匈奴,但这个方法确实也是唯一可行的道路。但太子丹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您的计划确实不错,但要实现它太消耗时间了,我可等不及。”

此次谈话过了不久,秦国的将领樊於期在本国获罪,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鞠武又为此事规劝太子丹说:“单单秦王的暴虐以及他对燕国愤怒,就足够令人胆寒了;咱们现在还将秦国的罪人樊将军收留在燕国!这不是更激怒秦国么?这就像把肉扔在饿虎往来的道路上啊。樊於期将军就是定时炸弹,您赶紧把他送到匈奴去!”

太子丹是个仁义的人,对这个建议当然不接受,他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才归附于我,现在是该我舍命保护他的时候,咱们还是想其他办法吧!”鞠武对于太子丹的做法给了个点评:“为了结交一个朋友而不顾及国家将遭受的危害,这可是不分轻重而自找灾祸啊!”但太子丹还是不理。

既然收留了秦国的叛臣,和秦国彻底撕破了脸皮,太子丹就必须找方法尽快解决秦国的危机,否则必将大难临头。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刺杀!我们前面说过刺客的故事,这也算是世界政治史上常用的一个策略,无可厚非。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14 22:07:35 +0800 CST  
要搞刺杀首先要有刺客,太子丹就看中了卫国人荆轲,这可是个胆大心细的家伙。做出了决定,太子丹便携带厚礼去求见荆轲,见了面也没绕弯直接就说出了自己的目的:“现在秦国已经俘虏了韩王、又乘势发兵向南进攻楚国、向北进攻赵国。赵国如果抵抗不了秦国,那燕国也肯定完了。我的燕国是个又小又弱的国家,并且多年战争已经让我国消耗的无力再战,哪里还能抵挡住秦国啊!而且现在各国都屈服于秦国,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再敢于合纵抗秦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只能想到个蠢主意:如果能有一位勇士到秦国去胁迫住秦王,迫使他将抢来的土地归还给各国,就像当年曹沫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领土的故事一样。如果能如此那最好不过,就算不行乘机当场杀掉秦王嬴政也是好事。到那时秦国的大将拥兵在外,而国内发生君主被刺的事情,一定会政局大乱。这时我们各国再乘机合纵抗秦,就一定可以击败秦军。您愿意帮助我么?”荆轲也算个英雄,想也没想就把这个活给接了下来。

得到了荆轲,太子丹那是待若上宾。安排他住进上等客舍,并天天亲自去探望,只要能找到的好东西都去送给他。后来,秦将王翦灭掉了赵国,太子丹听到消息后再也等不下去了,就想立刻送荆轲出行去刺杀秦王。

荆轲自己却有更周密的计划,他说:“我现在去秦国,没有让秦人信任我的理由啊,这样肯定没办法接近秦王,接近不了秦王,还怎么完成任务呢?要我说,把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给我,我拿着这些东西奉献给秦王,他必定会高兴的召见我。到那时我才有机会杀掉他。”太子丹对这个建议立即拒绝:“樊将军是在穷途末路时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杀他!”

荆轲是个执着的人,既然太子丹不支持,他就私自去找樊於期劝说:“秦国对待您可够狠的啊,您的父母、宗族都被诛杀或收没为奴了!现在还听说秦国悬赏千斤黄金、万户封地要您的人头,您打算怎么办呢?”樊於期叹息流泪说:“我想报仇,可是哪有什么办法呢?”荆轲说:“我现在就给你报仇的方法。你想如果我把您的头颅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因为高兴而召见我。只要见到他,我左手拉住他的袖子、右手拿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一来,您的大仇得报,燕国也不用再受秦国的欺辱了!”樊於期没多想就答应了,他说:“别多说了,这就是我日夜渴求的事情!”随即拔剑自刎。

太子丹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来,伏尸痛哭。但事已如此,无可奈何,就用匣子把樊於期的头颅装起来。此前,太子丹已经想办法得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让工匠把匕首烧红浸入毒药之中,又用这把匕首试刺人试验,结果只要渗出一丝血就会立即倒毙。物资准备完毕,太子丹便送荆轲出发前去秦国,同时派了燕国的勇士秦舞阳当他的助手。正所谓“风萧萧其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咸阳后荆轲通过宠臣蒙嘉求见秦王。嬴政一看这两个礼物大喜过望,立刻穿上朝服,安排朝会迎见荆轲。

在秦王的大殿之上,荆轲毫不畏惧,他自然的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并逐渐展开。当图卷全部展开时,匕首也出现了,荆轲乘势抓住秦王的袍袖,举起匕首就刺向他的胸膛。但是没等到荆轲的匕首近身,秦王嬴政已经挣断了袍袖跑开。荆轲随即在大殿上追逐秦王,嬴政则绕着柱子奔跑。这一下殿上的秦朝群臣都吓呆了,秦国法律规定,在殿上群臣都不能携带任何武器,因此大家只好徒手上前去打荆轲。而现场唯一带着宝剑的嬴政,却慌忙之中拔不出自己超长的大宝剑,幸好此时有聪明的大臣喊道:“大王,您把剑背到背上就能抽出来了!”嬴政于是将剑抽出回击荆轲,一剑就砍断了他的左大腿。腿断了荆轲也就无法再追,最后他将匕首向秦王扔过去,完成了最后一击,却只击中了铜柱。知道自己此行的行刺之事已无法完成,荆轲就大骂道:“此事所以不能成功,只是想活捉你然后强迫你订立合约,归还所兼并的各国土地,以此回报燕太子!”但事已至此,荆轲也只能嘴上占便宜了,很快就被嬴政分尸示众,史上最著名刺客含恨而去。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15 16:26:46 +0800 CST  
秦王为此次刺杀极为愤怒,他增派军队赶到赵国,汇合王翦的大军一起攻击燕国。秦军在易水河以西与燕、代联军会战,一战就大破两国联军,从此燕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抵抗强秦。

司马光评论说: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时的愤怒而去冒犯秦国,加速了灭亡之祸,使燕国宗庙祭祀中断,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罪过了!而有人还把太子丹说成是德才兼备的人,这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

要治理好国家,应该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按照礼制施政、对百姓仁爱、对邻居守信用。这样,国家就会安如磐石,即便是有强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太子丹放弃这条路不走,用盗贼似的方式对付万乘之国,结果是功名被毁、江山社稷化作废墟,这难道不是很令人悲痛的事吗!

对人跪拜,并不表示恭敬;言必行、重承诺,并不表示守信义;过度耗费金钱,并不表示施恩惠;自割颈部,并不表示勇敢。太子丹这些行为的错误在于,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行动是否合乎礼义,似此不过是和楚国的白公胜之流差不多罢了(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英雄,为了报父仇一直努力,看到楚国权臣和国王都不想打郑国,就发动政变自立为楚王为自己报仇,可惜最后失败)。

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人会受牵连,想用一把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

小龙人说:对于荆轲刺秦,总有些大智慧的人说这根本就没有用,太子丹是旁门左道不走正路。我认为这就叫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时的战国态势按照正常方式谁能抵挡秦国?

说合纵,且不说合起来也打不过秦国;人家秦国还能连横破坏合纵呢。不用特殊方法能怎么办?至于说如果刺杀成功是否有用,我想这就看运气了,毕竟独裁年代独裁君主的突然驾崩对国家的影响程度确实难于估量。后面嬴政驾崩不久整个大帝国不就分崩离析了么?成吉思汗一死蒙古内部不就开始抢夺汗位、再无力扩大版图了么?往远了说,亚历山大一死,那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不也跨了么?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8-18 22:09:38 +0800 CST  

楼主:小龙人X

字数:305256

发表时间:2016-02-02 05: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8:27:52 +0800 CST

评论数: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