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资治通鉴》

第十二篇 齐国崩溃



战国时代经过了秦国崛起、合纵连横,其格局又发生了变化,此时对秦国争霸天下影响最大的国家就是齐国!

前面我们说过,经过齐国对魏国的打击以及苏秦张仪的外交战,战国的局势基本上已经成为秦、齐、楚三国的游戏。三晋实力都较弱、地理位置又处在中间地带,频繁受到四面围攻,不可能成为主角;燕国虽然位置不错但本身太弱而且经历内乱,也只能当配角。秦国经过变法后国力强大、军队善战,再加上地理位置优越,凭着这一系列优势,注定是战国第一主角。但别忘了富饶的齐国、地理广阔的楚国,这两家实力强劲而且背后都无后顾之忧,是有能力和秦国争雄的国家。

齐、楚、秦三家中,楚和秦经常有领土纠纷而且都性格暴躁,两国之间纷争不断。这个时候齐国的态度就特别重要,打个比方有点像三国时期的吴国。这段时间的战国,如果秦和齐关系好,那就是连横局面成立;相反楚和齐关系好,就是合纵局面成立。

齐国有超然的国际地位、强劲的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战国的最重要力量。在这个局面下,如果齐国认真发展不出错误,未来统一中国的说不定就是这个东方强国。但是在发展道路上齐国却犯了个大错误,甚至险些被灭国,从此之后战国的格局中齐国再也没机会了。今天我们就说这次齐国的灭国危机。

说到这次齐国的崩溃,我们要先从那个古老又弱小的北方国家燕国说起。说燕国老,是因为战国七雄之中真正在周朝开始时就被封为诸侯的只有燕国的君主家族,他也是唯一的姬姓后代。其他国家中三晋是分了人家老贵族晋家土地的新贵族,楚国干脆就是外来民族姑且听你周朝吩咐的,齐国是田家篡了人家姜子牙后代的国君地位,秦国的赢氏当年还只是养马的弼马温。

说燕国弱,它守着那么一点点塞外之地、地少人稀,还总被齐、赵、秦等国家欺负。最惨的是因为“子之之乱”惹得齐国干涉军进入燕国,差点被齐国所灭。

但燕国在经历了这场大乱后,贵族们奋发图强,共同推举太子姬平为燕昭王,希望重整旗鼓。说起这位昭王可不简单,在战国时代是可以和魏文侯、秦孝公、齐威王、赵武灵王等人媲美的君主。

昭王是在燕国被齐国占领后即位的,面对着被战争折腾得满目疮痍的国土,即位后他先是凭吊死者、探访贫孤,与百姓同甘共苦、共同面对困境,唤起全国人民士气。

然后昭王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创业的道路上,他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招募人才。昭王曾经问一位叫做郭隗的名士:“齐国乘我国的内乱占领我国,我知道自己的国家国小力少,不足以报仇。但是找到有为之士和我一起洗刷耻辱,始终是我的愿望。先生您如果见到合适人才,务必告诉我,我一定会好好待他。”

听了这个话,郭隗不急不慢的说起了故事:“古时候有位君主派一个人用千金去购求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并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君主大怒,这个人解释说:‘死马您还舍得用五百金去买,何况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这个事情,自然会把好马就送上来的。’(这就是“千金买骨”这个成语的来历)后来,果然不出一年,他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您打算招揽人才,就先从对我郭隗尊重开始吧,这样比我能力强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前来投奔您的。”昭王是个聪明人,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马上为郭隗建造府第、并尊他为老师。

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很快各地的贤能之士都争相来到燕国报效。其中有从魏国来的名将乐毅、从赵国来的行政管理能手剧辛。昭王更是奉乐毅为亚卿,把国家大事都委托给他。从这时开始,一个可怕的报复者在齐国的背后成长起来。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2-23 00:22:56 +0800 CST  
那这个时候的齐国在干什么呢?齐国在对付一个新起的小强国——宋国。都知道战国有七雄,但除了他们七大强国之外还有一些国家,比如赵国境内的中山国,韩国旁边的东西二周,还有个半大不小的宋。有历史常识的朋友应该知道春秋五霸中有一位“宋襄公”,虽说是五霸中最不靠谱的一位霸主,但好歹也有个霸主的名声,所以这个国家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眼前这个阶段的宋国国君是宋康王,这个人是典型的“好大喜功”。这样的人有什么特点呢:人肯定是有点本事的,但过分重视功名,甚至为了建立功勋不择手段、不计后果。这样的人运气好就是秦皇、汉武,运气不好就是商纣、杨广。事实证明这位送康王是个运气不好的。

前面说了宋国有点实力,这点实力让他一方面能打仗、另一方面各大国都见不得别国灭了它而大幅度增加实力。利用这样的机会,这位康王连续打了几仗,把齐国、楚国、魏国都收拾了一顿,还分别抢了几座城,顺便还灭了几个更小的国家,俨然就要重回“宋襄公”的辉煌了。

但这个辉煌注定是短暂的,前面说过他能挑衅这些大国,主要还是各国力量的均衡,谁吞了宋国都可能立刻变大变强,其他国家肯定要联合起来阻止。所以大家都不愿做这个出头鸟,去消灭这只咬人的虫子。可怒火总归会爆发出来,齐国首先受不了了,齐愍王整军备武,不在乎其他大国的想法,一举灭掉了这个“桀宋”。

紧跟着,借着灭宋后实力的迅速提升,齐国又连续对楚国、三晋发动战争、抢夺土地,甚至准备吞并东西二周,自己成为天子、称霸华夏。

这种不计后果的扩展必然打破战国的势力格局,引起各国的恐惧、并群起攻之。齐国国内的几个大贵族都劝说齐王要收敛锋芒,但是这个时候的齐王也进入了“好大喜功”的魔咒中,坚决不顾劝阻,并杀掉所有进谏的大臣,力图完成自己的“伟业”。

就这样,很快诸侯们又一次合纵成形了,只是这次不是对付西面的秦、而是对付东面的齐。这次合纵的组织者也不再是楚,而是北方老弱国——燕。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2-23 20:34:31 +0800 CST  
前面我们说过,燕昭王上位后就励精图治、安抚百姓、发展军事,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趁此良机他就开始和乐毅商量进攻齐国的计划了。对此乐毅提出建议:“齐国是当过霸主的国家,现在力量还很强大,地广人多,我们单独攻打他恐怕不容易。您一定要打的话,不如联合赵、楚、魏三国。”

于是燕王便专门派乐毅去约定赵国,另派使者联系楚国、魏国准备合作进攻。乐毅不但在赵国谈判顺利,更是通过赵国将功打齐国能获得的好处分析给秦国,邀请这个西方强权参战。很快各国就达成协议,争相参加燕国的攻齐战争。

对于这次对齐国的征伐,燕王极其重视,调动全国兵力并以乐毅为上将军组建燕国军团;秦国则派出大将斯离率军队与三晋的部队组成联合军团配合燕军的行动,其中的赵王更是把相国大印都授给乐毅让他统筹赵国军队。就这样,乐毅统一指挥了秦、魏、韩、赵四国联军,与燕国的倾国之力一起对齐国发起进攻。这里要注意一点,此次战争,南方巨兽楚国并没有出兵功齐,而在观望局势。

齐王眼看敌人出兵,也不含糊,立刻征伐了国内全部人马进行抵御,齐国军团和五国联军在济水河西岸大战。结果双方一打就看出高下了,齐国军队个人战斗技巧强,但是富裕、和平的生活让他们缺乏纪律和斗志;反观三晋和秦国的军队都是百战精英,燕国的军队更是憋着力气要复仇。仓促迎战的齐国军队一下就被打的大败。

主战场胜利后,乐毅马上重新调配军队、分路出击、扩大战果。首先他退回了没办法得到实际土地利益的秦国、韩国军队;然后调魏国军队去进攻原来宋国的旧地;让赵国军队去收复齐国占领的赵国河间地区;自己则率领燕军主力由北而南、长驱直入杀入齐国腹地。这种安排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了,燕、赵、魏三国都凭自己本身去抢战利品。

对于战争的进展,燕国国内也有争议。重臣剧辛就劝燕王说:“齐国大、燕国小,靠各国的帮助我们才能打败齐军。因此现在应该及时攻取齐国边境的城市来充实燕国领土,这才是实际的利益。现在大军过城不攻、一味深入,既无损于齐国实力又无益于燕国,只能让我们两国结成仇怨。”

乐毅则反驳说:“齐王为人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在国内贪虐暴戾,老百姓对他十分怨恨。现在齐国军队主力已经溃败,只要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然反叛,从而造成齐国内部处处动乱。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吃掉整个齐国了。如果不抓住时机,等到齐王重整旗鼓、调动军队、整顿好国内问题,我们就难办了。”

昭王当然更倾向于乐毅的观点,于是下令继续进军,深入齐国腹地,力争消灭齐国。

结果也真如乐毅所料,燕军的迅速推进造成齐国大乱、内部管理机制瘫痪,从而根本无力组织反击,无奈的齐王自己也只有逃跑了事。

乐毅军团一鼓作气攻入齐国首都临淄,把祭祀用的礼器都运回了燕国,这也象征着消灭了齐国。对于这样的好消息,燕王非常兴奋,亲自到济水河上游去慰劳军队、犒劳战士;并且封岳毅为昌国君,让他留在齐国继续进攻其余没有攻克的城市。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2-24 21:39:59 +0800 CST  
这时候那位想称霸的齐愍王就可怜了,他出逃之后先跑到卫国。卫国国君一看大国的君主来了,立刻拍马屁让出自己的宫殿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所有日常生活费用。可是丢了国家的齐王不但不感激、反而傲慢无理,人家卫国人就一生气就把他给撵跑了。

无处可去的齐王又出奔到邹、鲁两国去,结果邹、鲁两国对他干脆是闭门不纳。没办法齐王只得又出奔到“莒”这个地方,还好这个时候楚国出手帮忙了。楚国这次很聪明,一开始不表示态度,看到齐国被打败了这才派人来占便宜。楚王派出大将淖齿率军救援齐王,希望扶植他为傀儡争取自己的利益。

齐王看救兵来了,顿感自己有了依靠;为表彰淖齿,特封他为齐相。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位淖齿将军却有自己的小算盘:现在齐国已经垮了,我有兵有将怎么不可以和燕国一起瓜分齐国?

于是淖齿直接找到齐王说:“您知道么?齐国前段时间出现了很多奇异的景象。其中天降血雨,是上天在警告你;地崩泉涌,是大地在警告你;大半夜鬼堵着宫门哭,是人心在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而你却不知改悔,你还想不死吗!”

齐王被这番教训搞蒙了,正不知所措的当口就被人家一刀砍掉了脑袋,到阴曹地府去继续自己称霸的梦想了。至此,齐国基本算彻底亡国了。

小龙人说:齐国的崩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实力还不足够强,像秦国那样强,外交再失策也不会输这么惨;其次就是坏了规矩、灭了大国,惹了众怒才引起外部干涉;最后就是正赶上自己的仇人燕国处于国力最高峰。综合来看多少有些时运不济。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2-26 22:07:31 +0800 CST  
前面我们介绍了,燕国在乐毅的领导下一鼓作气击败齐国,并且一直深入齐国腹地、攻占了都城临淄。接下来乐毅面临的主要工作就是征服、消化齐国的土地和人民。而要彻底征服一个地区,关键就是要征服此地的士人阶层。

征服士人的工作乐毅在刚开始进军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当时,他听说昼邑有一位贤人名叫王蠋,于是马上下令军队在昼邑外三十里驻扎而不许进入,又专门派人去遥请这位贤人出山。但“不食周粟”的骨气依然存在于古典知识分子的身体里,人家王蠋辞谢不去。燕国使者这就开始了威胁:“你要是不来,我们就在昼邑屠城,男女老少一个不留!”王蠋则回答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们齐国现在国破君亡,我没能力保护自己的祖国,又被你们燕国人逼迫。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于是自缢而亡,用自己的生命成全了名节、保护了百姓。

后来燕国军队乘胜长驱直入杀进齐国故地,所有的齐国城市都望风而靡。进军的过程中,乐毅继续坚持怀柔政策,他要求手下将领严肃军纪、禁止抢劫百姓。他还开始更大规模的寻访齐国境内高人贤士,对所有贤人都给予尊贵的待遇;同时对老百姓减税、减苛政,满足齐地普通民众的愿望。

其实礼遇士人、放松对百姓束缚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取得真正统治的不二法门。任何有志于长期统治而不是抢一下就走的君主,只要坚持这两点,不论你的背景如何都可以获得道统地位,即使是满清这样的外族也不例外。

一面坚持政治工作,另一面乐毅继续安排军事行动。他把手下的燕军分为五队,在齐国国土的各个位置去抢夺地盘。很快,燕国军队就牢牢控制住了齐国的全部领土。

在军事上取得彻底胜利之后,乐毅又开始了政治工作。他首先亲自去祭奠齐桓公、管仲等齐国历史名人,继而继续奖赏齐国的贤良人才。经过这一系列收敛人心的工作,齐国名人贤士中接受燕国给封地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齐国的士人阶层已经开始逐步接受燕国的统治。

政治工作配合军事行动,乐毅的侵略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六个月之内,齐国的七十余座城市都纳入到燕国的行政管理系统里去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2-27 21:53:43 +0800 CST  
@meitianwufen 2016-02-27 22:12:14
山东齐国的魂和现在已经不同了
-----------------------------
中国各块土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两千年来性格都变化了不少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2-28 18:13:48 +0800 CST  
回头我们再说齐国的残余势力。且说淖齿杀死齐王后,齐王的儿子法章就跑了,小伙子为逃脱屠戮,就改名易姓躲到莒地一户姓敫的人家做佣人。这户人家有一个女儿,发现做佣人的这个小伙子不寻常,一定不是普通人家孩子,便经常偷偷送给他衣服和食物。久而久之,两个年轻人便互生爱慕,暗中结为夫妻了。浸润在爱河中的法章此时已经没有了复国的锐气,如果不是后来的偶然事件,他的一生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

这个偶然事件的主人公叫做王孙贾,他过去一直跟着齐王混,淖齿之乱时他不在齐王身边,后来得知齐王死讯就跑回家中。见到儿子畏缩的躲在家中,其母亲便斥责他说:“你侍奉君王,可是君王都不在了,你还回来做什么呢?”

听了母亲的话,王孙贾也是痛心疾首、无地自容。本来嘛,自己是君主的侍卫,现在君主没了自己如果什么也不做,实在对不起自己的职责。

于是他一狠心,就跑到城市的集市中振臂高呼到:“淖齿这家伙搞乱我们齐国,杀害我们的君王。有血性的齐国人,愿意和我一起去干掉他的,就把右臂露出来!”此言一出立刻群情激奋,集市上当场就有四百多人跟着他去攻击淖齿。而此时的淖齿正沉浸在自我创业成功的兴奋中,毫无防备,被这帮人一下子就给杀死了。

杀了仇人,下一步就是要找到新的君主作为旗帜,于是齐国的大臣们四下搜寻齐王留在人世的儿子。对目下的情况,法章一开始还很害怕而不敢出来,过了很久看情况属实这才亮明身份,紧跟着就被拥立为齐王,开始坚守莒城以抵抗燕军。这个事件对未来齐国复国有着巨大的影响,想想看如果没了旗帜,大家还为什么继续奋斗,抵抗燕国人呢?

在莒城齐国残余势力崛起抗争的同时,一位真正扭转乾坤的大英雄也登上了历史舞台。话说燕国军队在攻打齐国安平这个地方的时候,一个来自临淄的小官田单正在安平城中。

见到城池将破,田单预先让自己家族的人都用铁皮把车轴的头部包起来。等到城破,安平城里的人们争相涌出城门,但是路窄车多,车的车轴头部就互相碰撞,结果这些车辆都损坏难行,大家也都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这一族因为田单让大家提前用铁皮包裹车轴而得以幸免,大家一起逃到了即墨城。

此时齐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被燕军占领,仅有莒城和即墨没有沦陷。乐毅于是集中、右两军和前军包围莒城,集中左军和后军包围即墨,势要拔掉这两颗钉子。

面对燕国军队强大的压力,即墨城的负责人战死阵中。在这残酷的战争时期,城不可一日无主,即墨当地的仕绅们就商量说:“安平之战时,田单一族人因为用铁皮包轴得以保全,可见田单这个人足智多谋、熟悉兵事。”于是共同拥立田单为负责人抵御燕军。

对于这剩下的两个城市,乐毅一直非常关注。在围攻一年却毫无成果后,乐毅放弃了军事征服的方案,又一次选择了政治攻势。他下令解除围攻,将大军退至城外九里处修筑营垒。并下令:“城中的百姓出来行动不要阻止,有饥饿的还要给予赈济,让百姓们重操旧业、正常生活。”但如此过了三年,即墨和闾城依然没有攻下。

此时,燕国内部发生了一次信任危机。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说起了乐毅的坏话:“乐毅可是个能人啊!他智谋过人、又善于作战。只用了六个月就攻陷了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现在就剩下两座城,难道他打不下?其实根本不是军事上无法做到,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然后自己在齐国称王而已。现在齐国人对他已经心服口服,他之所以还没有称王,只是因为妻子、儿子还在燕国,投鼠忌器。齐国这个地方美女特别多,哪一天他找了个齐国美女、再生个儿子,他就不会在乎仍在燕国的妻儿了。那时候他就会无所顾忌的反叛称大王,您可要早做防备啊!”

听了这个话燕昭王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下令大排酒宴,招燕国上层所有的头面人物参加。在酒宴中,昭王突然派人拉出告状的人,当着大家的面说道:“我国先王在世的时候,不幸因为继承人安排的问题,搞得国家一片混乱。齐国这才趁着我国内乱的机会残害先王、涂炭我国百姓。我即位以后,一直牢牢的记着这个仇恨,招揽贤人、发展国力、整顿军队预备复仇。我曾经立下誓言:谁能使我成功复仇,我愿意把燕国分给他一半。现在乐毅为我大破齐国,齐国的土地本来就应该归乐毅。而且乐毅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成为平等的国家、结合成友好的邻邦、共同抵御各国的来犯,这是咱们燕国的福气啊!这小子怎么敢说这种坏话!”说罢当众将此人处死,又给乐毅妻子以王后的服饰、给他的儿子以王子的服饰,用君王乘坐的车马把他们母子送到乐毅那里,同时公开拥立乐毅为齐王。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优待,乐毅十分惶恐,他拒不接受王位,并发誓以死效忠燕王。乐毅和燕昭王君臣这次礼让的行为让齐国人真正对乐毅刮目相看,其他各国也更加畏惧这对燕国君臣了。

事情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即使田单再厉害,恐怕也改变不了战国新政治格局的形成了。可是好景不长,燕昭王这位贤明、宽宏、有抱负的君主很快就去世了。这里多聊几句:战国之时,各国都出现过扭转乾坤的贤明君主,可惜的是一位明君之后往往是数代昏庸,只有秦国君主始终不弱,这恐怕也是秦国最后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吧。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2-28 18:15:18 +0800 CST  
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这位惠王从当太子时,就与乐毅有矛盾。守在即墨城的田单听说此事,马上就发现了其中“商机”,随即派人去燕国散布消息说:“齐王都已经死了,齐国却还有两座城未被攻克。这是因为乐毅和燕国的新王有矛盾,担心被害才不敢回国。他打齐国是假的,只是想凭借自己手中的军队在齐国称王。乐毅现在只是暂缓进攻即墨,等待时机来到就举大事。齐国人最怕的是燕王派别的大将来,那样即墨就完了。”

燕惠王本来就疑心乐毅,一听这个留言马上做出反应,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统兵,召乐毅回国另行安排。乐毅多聪明的人啊,一看这个人事调动就知道燕王对自己不信任了,回燕国必定对自己还有进一步迫害;自己又不愿意背叛燕国,于是忍痛出走投奔了此时最有朝气的赵国,放弃了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而在燕军内部,将士都对此次换将感到愤愤不平,士气大幅度低落。

反间计奏效后,田单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对手,于是马上开始着手反击计划。他先是下令即墨城中所有人吃饭时,都要先在庭院里祭祀祖先。这样一来,天上飞的鸟发现有祭祀的饭菜,都落到城中抢食。看到飞鸟每天大量降落到即墨城中,燕国军人都非常惊讶,怀疑齐国军队有什么妖法。

然后,田单又进一步制造神话,让人散布谣言说:“我知道会有神师下到人间来帮助我们的。”这时他手下有个士兵,看这个说法太不靠谱,就开玩笑的说:“那我也可以做神师的吧?”说完也知道过分了,转身就跑。谁知田单不但不生气,反而急忙离座追回他,把他让坐在尊贵的地方并奉为神师。这个士兵这下也怕了,忙道歉:“对不起啊,我胡说话让您不开心了。”田单忙小声嘱咐:“这事你别再说了。”随即倒头便拜。自此后每当田单发布号令,都说是奉这位神师之命,于是齐国军人们都相信确有天神相助自己,士气更加高涨。

接下来田单又让人对燕国军队散布消息说:“即墨的守军别的都不怕,就怕燕军把齐国的战俘割去鼻子作为向导,那样即墨城就完了!”没了乐毅的燕国军队就没了大脑,傻傻的竟真的这样做了。即墨城里面的守兵看到投降的人都被割去鼻子,那谁还敢投降啊,都更加坚决的守城。田单再胜一局。

紧跟着,田单又对外宣传说:“我就怕燕军毁坏城外我们的祖坟,那样齐国人就寒心没法打仗了。”结果燕军又中计,把城外齐国人的祖坟尽行挖毁。齐国人远远望见自己的先人被挫骨扬灰,都痛哭流涕、士气满满,争相请求出战。

到这个时候,田单知道自己的部队已经进入最好的战争状态了。他先下令精锐部队都潜伏在城下,只以老弱、女子在城上佯装守卫,然后派人去燕军中约定投降。

一听说数年没打下的即墨城马上要投降,燕军上下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为表现的真诚,田单还让即墨城的富户拿了很多钱送给燕军的大将,说:“我们马上就投降了。请您约束手下部队进城不要掠夺我们的财产!”这样燕军更加相信投降的真实性,全军都放松了戒备。

麻痹了敌人,做好了所有前期准备,田单要开始杀戮了。他在即墨城搜罗到一千多头牛,给所有牛披上红衣服并绘上五色龙纹、在牛角上绑上尖刀、在牛尾绑上沾满油脂的苇草。然后把牛尾巴一起点燃,趁夜色把这些火牛向着燕军的方向赶了出去,后面还跟着事先埋伏的五千名精锐士兵。

突然看到一片火红的牛阵,燕军上下都大惊失色,碰到的非死即伤,即使逃过火牛劫的也被后面的勇士砍翻。即墨城中的百姓这时顺势也敲锣打鼓、高声呐喊,响声惊天动地。这下燕国军队彻底丧失了斗志,纷纷败逃。

这一仗,齐军大败对手,还趁乱杀死了燕国大将骑劫;紧跟着一路跟进收复失地,所过之处所有的城市都再次归顺齐国。随着齐国的军队越聚越多,田单乘胜追击,一直把燕国军队打到黄河边。至此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重新回归版图。复国成功后的田单没有忘记主人,他亲自前往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国都临淄,襄王也没有亏待他,册封田单为安平君。

小龙人说:这次齐国国土的尽失和重新收回,可以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中地理因素非常重要。齐国的国土一马平川、利攻不利守,才会出现如此快的溃败和恢复;相反秦国的关中地区就稳固的多了。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01 00:32:25 +0800 CST  
第十三篇“白马非马”



今天我们跳出血腥、狡诈的战国政治史,来看一点有趣的东西。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尤其是在纷纷扰扰的战国,更是各家学者层出不穷。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在经历了孔老夫子提倡教育普及化、非贵族化百年后,中国大地上知识分子数量大幅度提升,有文化的人才能有深度的思考。其次是我国从商代结束后就没什么太多的宗教、鬼神思想的束缚,这和埃及人信法老、欧洲中世纪信上帝不同,人们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说,自然文化繁荣。最后就是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和人口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进步,这样知识分子可以减少劳动而增加思考时间。综合以上因素,战国时期思想家频出、各类思想涌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思想活跃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孔孟代表的儒家、墨翟代表的墨家、老庄代表的道家、吴起商鞅等人代表的法家、苏秦张仪代表的纵横家……除此之外还有阴阳家、农家等等。今天我们介绍一个特别的,一个单纯靠思想、靠辩论存在的学派——名家。我一直认为这是我国思想界和古希腊学术界最像的一家。而名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孙龙!

要做思想家,有一件事情是基础,那就是吃饱饭。想当年希腊哲学家出的多,也是因为当时贵族们都吃饱了没事干才去想问题,要是每天为了糊口而奔波劳碌,哪里有时间去经营精神世界呢?

但是我们要说的名家这套东西,根本没实际作用,既不能富国、也不能强兵,甚至也不如腐儒们还能造造“华夏梦”,谁会给他们饭吃呢?答案就是那些养士的贵族公子。

这些贵族少爷们吃饱了没事干总要找点乐子,他们又大多是读书有学问的人,对于这帮人来说真没什么乐趣能超过精神上的探索。于是就有了一帮读书人围绕在他们周围,陪少爷们讨论文化,这也算早期的贵族文艺沙龙吧,这种氛围在我国魏晋时期达到了高峰,“竹林七贤”就是标志性人物,后来中国文化界就多是功利、卑微的俗物了。要讨论就要有争辩,于是名家之士有了发挥的战场。

养我们今天主人公公孙龙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按照我们的习惯,介绍历史人物总要对他的背景刨根问底,这位平原君赵胜是谁呢?他就是战国第一号雄才霸气的君主赵武灵王的儿子,也是后来的国王赵惠文王的弟弟。赵武灵王被饿死的时候惠文王还是个孩子,可想而知平原君赵胜当时更小,所以他没有机会接触那场叛乱,幸运的得到了一世平安富贵的机会。虽然是衣食无忧的贵族公子,但赵胜可不是个甘愿平庸的人,他逐渐也开始养士招揽人才,最后门下的食客达到了几千人,其中就有公孙龙。

我们这位公孙龙先生就是个赵国本地人,从小就喜欢辩论,他人生中最有名的一个辩论话题就是“白马非马”。

话说当年赵国出现了大规模马匹的瘟疫,临近的秦国为了防止疫情从赵国向秦国扩散,就加强了边境的检验检疫工作。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对这样的贸易壁垒行为,我们的公孙龙是很不屑的,他偏要挑挑事。
这天,公孙龙老先生骑着匹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把他拦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道:“白马又不是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当然是马。”公孙龙反问:“那我公孙龙是龙吗?”这位关吏愣了愣,仍坚持说:“我不管,反正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
这时公孙龙开始绕了起来:“你来看,‘白马’分开说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譬如说我要一匹马,你给黄马、黑马都可以;但如果我说要一匹白马,你给我其他颜色的马就不行。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
这位秦国关吏瞬时就被公孙龙搅得晕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稀里糊涂的就让公孙龙和他的白马都过关了。
这个“白马非马”的故事很出名,但公孙龙真正研究的课题却是“坚白同异”的学说,这也是平原君尊他为座上贵宾的依据。那什么是“坚白同异”呢?这是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辩论的哲学话题,要把他完全讲明白写本书也够了,我今天只简单的解释下给大家了解。

先做名词解释,这四个字其实是两组词“坚白”和“同异”构成。“坚白”是“石坚白”的缩写,说简单点就是石头有两个重要属性,一个是坚硬、一个是颜色白。这两个属性不会因为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那这两个属性是否必须依靠石头这个本体而存在,就是“坚白”的辩论内容。说起来这和柏拉图的思想有点类似。

“同异”是“合同异”的缩写,说简单点就是事物之间有共同点、有不同点,我们要了解事物,更多的该抓共性还是特性呢?这就是“同异”的辩论内容。公孙龙就“善为坚白同异之辩”。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02 17:18:13 +0800 CST  
接下来我们就讲讲公孙龙辩论的战例。话说孔子老人家的六世孙孔穿先生继承祖先遗志,也到处游说,希望有人能给自己搞个官当。此时正好从鲁国来到了赵国,到了赵国后孔穿先生得到了儒家学者的一贯待遇——礼遇但不使用。没办法为了吃饭,小孔夫子只好也去了平原君那里。对这个大知识分子平原君当然礼遇有加,好吃好喝招待着。

孔穿在平原君家也是吃饱了闲着没事干,知识分子嘛就爱互相辩论,和现在网上的“五毛”、“公知”一样。但他找了个不该找的对手——公孙龙先生,两人辩论起了“奴婢是否有三个耳朵”。很显然这种难题公孙龙肯定要做反方的,但他的的辩解仍然无懈可击,孔穿先生被说的无言以对,没办法只能灰溜溜的逃跑。

第二天孔穿先生发挥了儒家学者一贯的不讲逻辑、只要面子的精神,死皮赖脸跑去找平原君告状。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论述头头是道、论据清楚、论证严谨、逻辑清晰,先生您觉得如何啊?”孔穿回答说:“是的,他几乎真的能让奴婢长出三只耳朵来,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想请教您:现在论证奴婢有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不是事实;论证奴婢有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又确是实情。不知道您要选择容易、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

这下平原君也无话可说了,人家不和你说辩论的规矩、程序,只和你谈现象,能怎么办?转过天平原君就对公孙龙说:“你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你们不是一个路子!”

还有一次邹衍也路过赵国,也去平原君那里找事做。平原君就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辩题。

这位邹衍是何许人呢,说起来也是“百家争鸣”中一家的门长领袖,这家就是“阴阳家”,也就是后世所有“批八字”、“看星象”、“定堪舆”等学说的老祖宗。这几年我本人也在钻研这些学说,所以对他老人家还是比较了解。邹衍的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金水木火土”的五行学说,后世的这些“阴阳家”虽然方法各异、也都说自己根源于《易经》,但实际上没有邹衍的五行学说,他们就毫无存在依据,有机会我也会单独写文章介绍我国“阴阳家”的发展历程。

那邹衍老先生原来是学什么的呢——儒学!请各位注意,“阴阳家”的方士和“儒家”的儒生在秦汉之际根本就是一拨人!后面我们会写到秦始皇的坑儒,其实主要坑的也就是这些人。为何这么多圣人弟子会开始学习“怪力乱神”?道理也很简单,对比真正儒家那些激进、民主的思想,“长生不老”、“天赐权力”、“神仙保佑”等内容更容易得到君主们的欢迎,也就更有机会当官。于是有文化的儒生们就开始编制这些思想来给自己争取利益,这可以说也算是儒学的一次进步吧。

回过头再说辩论,邹衍一听要和公孙龙辩论,立刻缩了头。但是人家儒家学者都是心软口硬的英雄,他很高明的拒绝说:“不行。所谓辩论,应该是区别不同思想,使观点不互相侵害;做好顺序排列,不使概念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想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使人困惑。只有这样,胜者才能坚定自己的正确立场,败者也才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知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用繁杂的文字来作凭据、用修饰的语言来互相对抗、用辞藻来偷换概念,这样让人得不到真理,反而会伤害大道。那种咄咄逼人、一定要用辩论战胜对手的行为,对君子是有害处的,我邹衍是不会做的。”

说了一大堆,意见很简单:我是辩论不过公孙龙,但我掌握的都是真理,是天生就对的,辩论胜负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话也就是变相承认,公孙龙在这场辩论还没开始时就胜利了。

小龙人说: 法律有实体法和程序法之分,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是重实体、轻程序,这种文化在战国时期就存在了。大多数学者都不喜欢用逻辑的辩论讨论道理,而习惯用自己定义的天下公理、也就是所谓的大道来说明对错。其中优劣,历史自有评断。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06 13:28:11 +0800 CST  
第十四篇 赵武灵王


今天我们介绍战国时期一位英明睿智、孔武有力、气吞山河的君主——赵武灵王。基本上我一直认为英雄和明君是两种气质相反的人物,很难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但他却是个例外!每当脑海里浮现赵武灵王的形象,我总想起近代俄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彼得。

在讲赵武灵王赵雍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他继位时的背景。首先,赵国是战国七雄中一个很特殊的国家,其特殊就在于他的军事性。之前讲过,三家分晋时的赵家一直就是晋国的武将世家,期间又经历过“赵氏孤儿”的血腥事件,所以这个家族一直是以强硬、勇武著称,对智氏的战争也就是这个家族挑起来的。

立国之后,七雄中别的国家顶多就是个四战之地,而这个赵国却是七战之地,怎么说呢?南面要经常和三晋中的韩魏对战;东西两面要对付两大超级强国秦和齐;北面要面对燕国和一大堆游牧民族部落的挑衅;更惨的是国内还镶嵌了一个中山国,这小家伙经常被其他大国鼓励支持去挑衅、突袭赵国。

这样的地理位置要求赵国想生存就必须战斗!在这个国家,百姓是战士、贵族是战士、国君也是战士!连用的钱也是武器一般的“刀币”。

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是个有为的君主,终其一生不断的和各大国、小邦、外族战斗,虽然没能获得什么太大成功,但是在七战之地能让赵国生存下来,并让这个小国有一定发展已经非常不易。

正因为赵国武力强大、而且不容易妥协,所以各国都不太喜欢他。赵肃侯一死、幼主新立,魏、楚、燕、齐、秦等几个大国便立刻组成联盟,带着军队从四面八方来到赵国边境,表示要给赵肃侯吊孝。这话说的好听,其实就是要借机瓜分赵国。

在这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年幼的赵雍没慌张也没冲动。他先是调动全国部队驻扎到关键区域、枕戈以待,摆好了决战的架势;然后通过外交手段逐步分化瓦解各国干涉军。经过这一番软硬兼施的努力,年轻的君主化解了人生中第一次危机。但在赵国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做君主,他的人生中还有太多挑战要去面对。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07 22:51:49 +0800 CST  
赵雍解决了继位危机后坚持了几年的韬光养晦,保持低调务实的态度应付战国乱局。当国家力量积蓄足够后,他便开始着手动作了。

赵雍的第一个行动就是解决心腹之患、国中国——中山。为完成这个工作,他亲自带兵出征,大军经过恶战一举击溃中山。此战之后,赵国的疆土和人口都大幅度增加,而且向外扩张再无后顾之忧。

军事行动解决了心腹之患后,赵雍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

在这里我们简单的解释下“胡服骑射”,虽然中学课本上已经讲得很详细了。首先,赵国疆域靠近胡地、和少数民族杂处,因此有推行这个政策的条件;而身处七战之地也才有做这个军事化改革的需要。但是这个变革所面临的社会阻力太大了,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儒家尊崇的圣人一般都是上古神人(事迹真假难辨),少有的几位事迹明确的圣人里有一位就是——管仲。应该说对管仲的评价不止儒家,整个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都很统一的正面,否则诸葛亮也不会自比管仲、乐毅。那管仲到底做了什么让人尊崇呢?儒家老大孔夫子给出了明确答案——“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翻译过来说就是“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就会和那些蛮夷人同样打扮、过同样的生活了!”可见在中国社会是多么的害怕和这些蛮族相似啊?看近点历史,大清朝“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故事也血淋淋的说明了这个事实。而现在赵雍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和贵族、百姓都“披发左衽”,过和蛮族同样的生活。

对这个变革所要面对的困难,赵雍自己心里也有数,他曾和自己身边最重要的助手肥义表示:“这个改革一定会引起愚蠢的人嘲笑我,但即使天下人都因此而嘲笑我,我也会坚持这样做!我要把我国的人民全部变成上马能战的蛮族战士!我要把北方胡人的土地和中山国的土地都夺过来!”

事实不出赵雍所料,此令一下果然国中的贵族多不服从,宗室集团的首领公子成更是称病不来上朝,用消极抵抗来对付新政。对这个情况赵雍也早有所料,他专门派人找公子成解释:“家事该听从父母、国政该服从国君。现在我要求全国百姓改变服饰,而叔父您不配合,我担心天下人会说我徇私情啊。治理国家有一定的规矩,宣传道德要先从下层百姓开始、而推行法令则必须从贵族大臣做起。所以我希望叔父您能做出榜样来帮我完成功业。”

公子成有自己的想法,他回答道:“我听说,我们这些国家之所以叫做“中国”,是因为有圣贤的教化并采用礼乐仪制。通过这些礼制,让远方国家来朝拜、让四方蛮夷都来向我们学习。现在您舍弃这些好东西不要,而去学习蛮族的服装,这是改变我们传统习惯、违背人心的啊,我希望您能慎重为之。”

这个回答也不出赵雍所料,他整理一番又亲自登门去向公子成解释:“叔叔,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并且和秦、韩两国接壤。如果不修骑射,怎么能守住我们的国土呢?过去小小的中山国都能倚仗齐国的力量侵犯我国领土、侵害我国人民,如果不是祖宗保佑,我国都城都会失守。这件事情先王深以为耻,您也该知道啊。正因为此,我才下决心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就是想以此抵御四方的强敌、报中山国之仇啊 。叔父您现在一味依循旧俗、厌恶改变服装,是不是忘记了当年的奇耻大辱啊?对您我真的很失望!”

听了这番掏心窝的话,公子成也没了脾气,下决心接受改革计划,第二天便穿戴赵雍钦赐的胡服上朝工作。有了公子成代表的贵族集团支持,赵雍正式下达法令,让全国人民全部换上胡服开始学习骑马射箭。由此赵国也开始了自己的强国之路,逐步成长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和秦国对抗的超级强国,其所依靠的就是全民骑射的制度。

国家实力大涨之后,赵雍又开始了政治改革,他又要做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在自己的壮年,赵雍竟然把国君之位传给小儿子赵何。而且他的退位和后世的乾隆等人不一样,那是真的退。祭奠宗庙之后,赵何就立即全面接手处理国家大事,相国肥义作为赵何的老师协助其治理国家。

那赵雍自己干嘛呢,他自称“主父”,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军事上。准备率军攻打西北胡人的土地,并且计划在得到胡人的土地后,从云中、九原向南袭击秦国首都咸阳。赵雍的意思很明确,要争霸就去打最强的,干掉秦国后世界就是自己的了。

为了解秦国的虚实、侦查秦国地形和秦王的情况,赵雍还做了件极为勇武的事情——自己扮作使者前往秦国办外交。

此时的秦王就是芈月的儿子昭襄王,权力都被老妈拿在手里,小伙子只能办点礼仪工作。一见到这个赵国使者他就感觉很不舒服,觉得这个使者相貌雄伟,不是一个普通臣子能具备的风度。结束之后,越想越不对,便派人去追赶。可此时人家赵雍早就脱离边关,回到祖国了。后来经过调查,昭襄王知道了这个使者就是赵雍本人,秦国高层都为此大惊失色。昭襄王更是被赵雍意气风发、统领全国奋进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再看自己还处在母亲的怀抱下,更是愤愤不平,埋下了对抗母系家族的种子。

完成了对秦国的侦查,赵雍又和齐国、燕国联合出击,彻底灭掉了中山国这个心腹大患,一时间成为战国势力黑马。如果历史就是这样发展下去,正直壮年的赵武灵王真的很可能向西进一步发展,越过胡人的土地在背后给牝鸡司晨的秦国致命一击!那样战国的历史又将改写了。可是和魏国、齐国、楚国一样,赵国也失去了称霸的机会,因为赵雍犯了一个大错误,这个错误很多明君圣主都犯过,那就是继承人安排不当!

小龙人说:战国以前我国战争的主要形式就是战车配步兵,春秋之时衡量一个国家大小的标准就是拥有战车的数量。当时的主要作战形式就是贵族驾着车、在车上拿着戈矛和弓箭,带着普通百姓步兵,约定个时间地点去对砍。但是进入战国,战争形态也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我们看齐魏马陵之战就能看出来,春秋时候那种大家约个地方打君子之战的战争形势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运动战和全方位战争,只要能打败对手可以使用任何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机动性往往就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笨重的战车和慢速的步兵都不该是战争的主要力量,谁有了强悍的骑兵谁才会获得优势地位。所以说赵雍在军事上的远见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军事改革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09 19:28:49 +0800 CST  
接着上次的话题,说赵雍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错误,其实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连续犯错。他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废长立幼,让幼子赵何做了继承人。而这次废长立幼并不是因为小的比大的能干,而只是因为喜欢小儿子的妈妈,这样就造成了人心不服。

说起来废长立幼也不算大问题,毕竟战国之世这样的事情很多,但赵武灵王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他看大儿子可怜,觉得对不起孩子,硬是把非常大的一块土地分给了大儿子,这无形中把不安定因素变大了。

大儿子赵章被封到代地后,赵雍又派田不礼去出任相国辅佐他。对这个安排,大臣李兑对丞相肥义劝说:“公子赵章这个人实力强而且野心大,党羽众多而且贪欲很盛;现在给他安排的国相田不礼又是个狂妄,而且杀戮之心极重的人。这样的两个人天天在一起,必定会图谋不轨。小人一旦有了欲望,就会少想危险而只看到利益,做事根本不计后果,这样看来以后难免产生内乱啊。您现在有权有势,国家一旦内乱,您必将成为动乱的焦点并且承担灾祸。我建议你称病不出,把朝政交给公子成去处理,这样才能免遭祸害!”

肥义明白道理,却有自己苦衷,他说:“当年主父把赵王嘱托给我,并对我嘱托良多。现在我如果怕灾祸而忘掉当年的承诺,就是对主父莫大的背叛。我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能只顾保全自己的生命!您的建议是忠心的举动,但是我已有誓言在先,不敢背弃啊!”李兑回答道:“那好,您尽力而为吧!恐怕明年我就见不到您了。”说罢流泪而出。但李兑没有放弃行动,他又去拜见宗室集团老大公子成,和他商议防备田不礼等人的叛乱。

肥义不傻,也对危险做了准备,他对小赵王的近臣交待说:“公子章和田不礼表面良善而内心险恶;在内讨得主父的欢心、在外恣意施暴。他们如果假借主父的命令发动政变,是很容易得手的。对这件事我现在也非常担心!从此以后,如果有人奉主父的命令来召见赵王,必须先见我的面,我去了看没有什么变故的话赵王才能去。”

过了一段时间,赵雍带着小儿子赵王到沙丘这个地方巡视,利用这个机会公子章和田不礼果然发动了叛乱。他们先假称赵雍的命令召见赵王,准备杀死赵王实现叛乱目标。但肥义原有安排,就自己先进赵雍的宫殿里去试探虚实,结果一进去就被杀死,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赵王。

事情败露了,紧跟着叛军就和赵王的军队打了起来,焦灼之际公子成和李兑率援军赶来勤王。一举击败叛军,并杀死公子章和田不礼、处死全部党羽。随后公子成代替肥义出任相国、李兑担任司寇,趁赵惠文王年纪小,赵国大权都落入他们两人之手。

出了这么大的乱子,赵雍在做什么呢?此时的他才发现,因为自己的放纵,手下各派势力已经站好队开打了,这种混乱他已经阻拦不住。可悲的是公子章被打败后,逃到赵雍的宫殿中请求保护。当父亲的无论如何还是爱儿子,虽然孩子有错但也接纳了他。

另一边,为了追捕公子章,公子成和李兑带兵包围了赵雍的宫殿。摆在他们二人面前的也是一个矛盾的局面,到底是到此为止、还是把事情做绝。最后,二人怕放虎归山要倒霉,还是下定决心把事情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

他们狠心不管赵雍的保护,带兵冲进宫殿杀死了公子章。之后,二人又商议道:“我们因为追杀赵章而包围了主父,做了这样的事情以后肯定会被满门抄斩!”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公子成让李兑带兵继续围困赵雍的宫殿,并且下令:“宫中的所有人马上都出来,晚出来的杀全家!”这下宫中的人就全跑了出来,但只有赵雍被限制出宫。

这个状况下赵雍就可怜了。堂堂的一代英主被困在空房子里,没人照顾、又得不到食物,无奈之下甚至只有爬树捉鸟吃来维持生命。于是,这段时间在赵国的沙丘宫中,恐怕又悲伤的一幕出现了:一个高大、瘦弱,但满头乱发、满面乱须的男人在生吞着手中的小鸟,他充满鲜血的口中一直在哀嚎,他在叹息、他在怒吼!三个月后,强人赵雍饿死在沙丘行宫中。确定赵雍已死后,公子成等人才向各国报告丧事,各国也才送了口气,赵国不再让人恐惧了。

小龙人说:英雄很难成为明君,因为英雄必然是光明磊落、有情有义之人。而要光明磊落就会缺少权谋诡计、有情有义就会缺乏残酷的理性,没有了权谋诡计和残酷理性又如何在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像赵武灵王这样的英雄能做出这么大的功业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但还是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可悲啊!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10 22:31:38 +0800 CST  
第十五篇 赵国名臣


今天接着赵武灵王的故事往下谈赵国,不过这次的主角不再是赵国的君主而是赵国的大臣。有明君也有贤臣,赵国在战国后期的强大不是偶然的。

我们先说一个熟悉的故事——廉颇蔺相如。故事要从一块石头说起,这块石头就是和氏璧。话说春秋时期在楚国有一个老玉工叫做卞和,他发现了一块石头,认为这里面藏着绝世美玉。就拿去献给当时的楚国国君厉王,厉王请“专家”查看,得到的结果却是普通石头,一怒之下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了,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拿着石头过去,结果专家查出来,结果又是普通石头,并被砍掉右脚。等武王死了文王继位,卞和就抱着石头到王宫门口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哭出了血,文王被感动了,就派人干脆去剖开了这块石头,结果得到了一块绝世美玉。后来,为了纪念卞和,就给这块美玉取名“和氏璧”。这个残酷的故事表现的就是无情的现实——稀世珍宝往往总是伴随着血腥和杀戮。

后来历经辗转,这块美玉又被大英雄的儿子赵惠文王得到。就像武侠故事一般,和氏璧再现江湖,各路豪强也都心潮激荡、趋之若鹜。残暴、骄横的秦昭王率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发出照会给到赵王,提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和氏璧。

一接到这个提议,赵惠文王就发愁了,他心里清楚:不交换,秦国很可能借故找茬;交换吧,秦国这个国家信誉又不好,十有八九要鸡飞蛋打。纠结之际就去征求一位普通谋士蔺相如的意见,蔺相如给他分析说:“处理这个事情,如果咱们不允许交换,那是我们理屈;而给他宝玉、他不给我们城池,那就是是秦国理屈。衡量起来,让秦国在道义上有负于我们会好一些。您让我去吧,如果秦国食言,我一定能完璧归赵。”

赵王想想也没其他办法,便派蔺相如去了秦国,琢磨着大不了这个宝物也不要了。

蔺相如到咸阳一见到秦王,就发现了他的虚伪,知道这虎狼之国的老大是不会守信用的。于是哄骗秦王取回和氏璧,然后派人从小道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而把自己留下来听凭秦王处置。这段故事在《史记》中有精彩描写,我们就不缀叙了。

再说昭襄王,他本就不是真心用城市交换宝玉,现在宝玉没了,贸然发火和赵国开战也不值得。综合考虑下,也只好顺水推舟,不但不杀蔺相如、反而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这趟出行解决了赵王的问题、又保护住了和氏璧,赵王很欣赏蔺相如展现出的能力,立即封他为上大夫。

经过此事的昭襄王在家里越想越觉得憋屈,被个小人物玩了还有啥面子?而且放眼现在天下,只有赵国算是自己的对手,不能外交上压倒他,把面子给找回来自己是绝不会甘心的。于是他又生一计,派了个使者去找赵王商量,表示希望在黄河外的渑池和赵国会盟,以向天下显示两大强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面对这个请求,赵王又开始纠结了,他从心里是不想去的,但廉颇、蔺相如都建议说:“您不去,会显得咱们赵国懦弱胆小,就丢人了啊。”赵王想想也对,狠了狠心就决定和蔺相如一起去赴约。

廉颇把他们送到边境时,和赵王诀别道:“大王,您这次去赴会,算上来回路上时间、到会议仪式全部结束,我估计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超过三十天您还没回来,我们也不等了,直接立太子为新赵王,断绝秦国的要挟念头。”惠文王毕竟也留着英雄赵武灵王的血,也算是条汉子,当场就同意了这个最坏结果的处理方式。可见经过楚王被欺骗俘虏的案例,整个战国天下都知道了秦国的无耻和下作;同时也能看出赵国君臣都是些豪勇之人。

来到渑池会盟,秦王与赵王见了面、办了正事,就开始一起喝酒。酒酣之际,秦王提出个要求,说想请赵王敲鼓助兴。对这个要求,赵王也没多想就答应了,拿个鼓锤敲了个鼓,毕竟那时候的贵族六艺还是礼乐射御书数,惠文王也懂得点音乐。可蔺相如看出问题了,我老大给你老大表演,这不是低人一头么?他马上也请秦王敲瓦盆奏乐。秦王当然不愿意了,这时候蔺相如不慌不忙对秦王说到:“您看啊,在五步之内,我喷出的血就可以溅到您身上!”这就是明目张胆的青皮行为,耍横的了,秦王身边的卫士见此情景就想上前杀死他。可斯文的蔺相如此刻却变了面目,突然怒目喝斥,吓这些卫士都畏缩不前。秦王看到这小子真不要命了,心里也紧张起来,想想自己实在没必要穿新鞋踩shit,于是很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瓦盆,算是给了赵王面子。

就这样,凭着蔺相如的保护,直到酒宴结束,秦王也没办法欺负赵王。再加上赵国的军队在边境枕戈待旦,秦国确实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只能放赵国君臣安全回家。赵王回国后,为表彰蔺相如的卓越表现,封他为上卿,地位甚至在大将廉颇之上。

蔺相如的迅速崛起造成了赵国官场的震动,这里不像秦国那样集权化、官僚化程度高,还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贵族政治特色,像蔺相如这般的贱民做到这样高位大家都很难接受。而最不接受的就是大将廉颇非常,他对身边人抱怨道:“我作为赵国的大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不过是个贱民出身,只凭借能言善辩而位居我上,这太丢人了。要是让我有机会遇到蔺相如,我一定狠狠羞辱他一番!”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蔺相如很快就听说了廉颇的不满,对此他的策略就是——“躲”。上班时,经常称病不上朝,避免和廉颇争排列顺序;出门时,一望见廉颇的车驾就让自己的车回避。对此手下的门客都感到十分羞耻和不屑,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觉得廉颇将军比秦王可怕么?”大家回答说:“那肯定是比不上。”蔺相如又说:“面对秦王,我都敢在他的宫殿里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就怕廉将军吗!我只是觉得秦国之所以不敢进犯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今天如果两虎相争,则必有一伤,我们俩要是争起来,倒霉的就是国家啊。我之所以避让,是先考虑到国家再考虑个人!”

这个话很快也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不是个浑人、他懂得道理。听到这番话那是羞愧无比,立即赤裸着上身、背上树条就到蔺相如处请罪。两人一敞开心扉交流,惺惺相惜之情顿起,立刻结为生死之交,这就是“负荆请罪”。赵国也在这两个人的努力下,国力继续蒸蒸日上。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12 14:21:48 +0800 CST  
说完“将相和”,接下来我们再说另一位赵国名将——赵奢。说起来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真多——廉颇、赵奢、李牧等等。而赵奢绝对是其中最传奇、影响最大的一位。说他传奇是因为他并非军旅出身,却立下赫赫战功被奉为军神;说他影响巨大,是因为除了自己对赵国有巨大的正面影响、儿子还对赵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说起赵奢,一开始只是个收税的小官,做着普通公务员朝九晚五的生活。但英雄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一有机会就能抓住。有一次,赵奢收税收到豪门平原君家,结果碰了个钉子,人家不肯交。平原君是赵武灵王的小儿子、也是现任君主赵惠文王的亲弟弟,再加上本人能力强,可以说是目前赵国的头号权臣。面对这样一个硬钉子,赵奢冒了次险,他来了个严格执法,把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一口气都杀了。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平原君十分愤怒,就想杀死赵奢,赵奢说道:“您杀我很简单,但我要劝您几句。在赵国您是公子,如果带头纵容家人不奉公守法,国家的法度就会被削弱,法度削弱国家也就会衰弱,国家衰弱则各国必然来犯,到那时赵国也就不存在了,您还哪里找现在的富贵呢?反过来,以您的尊贵地位,带头奉公守法就会带动国家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则国家强大,国家强大赵国才会稳固。那样的话您作为王族贵戚,才会得到各国的尊重。这点简单的道理您不懂么?”

平原君是个讲道理的人,前面只是太愤怒了,听了这个话就冷静下来。更重要的是他发觉这个赵奢是个人才,便把他介绍给赵王。赵王让他干老本行,管理全国赋税,赵奢也没让领导们失望,在他任上国家赋税征收顺利、人民富庶而国库充实。大家注意,直到这时赵奢还是以执法严格的技术官僚面目出现,别着急,他的军事天赋马上就要显露出来了。

公元前270年,秦国又对赵国发起进攻,并围困了边境重镇阏与城。为此,赵王特召见手下重要大臣商量对策,大将廉颇和赵奢也都参与了讨论。对目前情况,重臣们的意见非常统一,大家都说:“这个地方道路又远、又危险,恐怕很难施救,我们不必冒险。”赵奢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个地方确实是远而且道路危险,但正因如此地形,在这里打仗就好比两只老鼠在鼠洞中咬斗,没有后路,谁狠谁能赢。我看我们倒是有机会!”赵王也想和秦国掰掰手腕,于是让赵奢率领军队前去援救。

赵奢兵团在离开邯郸三十里后就停了下来,他下令说:“谁敢在军事问题上向我提建议,立刻处死!”然后赵军就在此地长期驻守而不进发,期间有将军提议进攻,马上就被赵奢斩首。

赵奢率军驻守二十八天后,不但没进攻,反而加修营垒,似乎在做长期防守的打算。这时正好秦国的一个间谍潜入赵国军营,赵奢佯作不知,还好好招待并让他看到了自己部队的现状。得到这个情报后,秦国带兵大将十分高兴:“赵奢率领援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就按兵不动,还准备长期防守。看来阏与城不是赵国的了!”

对方松懈大意之时就是己方最好的机会,赵奢放走间谍后立刻下令部队悄声前进,一天一夜便到达了离阏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准备进攻。这下,秦国方面还没做任何准备就要面赵国军队的正面冲突,棋输一着。

此时赵奢军中有个叫做许历的战士要求和赵奢见面,并提出建议。赵奢召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没想到咱们会这么快赶到这里,算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但秦军毕竟强大,咱们此战必须集中兵力发起全力进攻,不然必败。”赵奢说:“你说的是,我接受。”许历接着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死刑,赵奢说:“没事,邯郸那次军令现在过时了。”许历于是继续建议到:“这一仗谁能先占领北山这个战略要地谁就能赢,后到的必败。”赵奢立即接受建议,派出一万人前去占领北山。

此时的秦军发现了赵军的动向,也派出部队去抢夺北山,但无奈此时赵军已经占据有力地形,秦军向上仰攻没有战果。赵奢随即指挥全军向秦国军队发起总攻,这一下连续失误的秦军大败,仓皇撤回本土。后来,赵王因为此战封赵奢为马服君,和廉颇、蔺相如同等地位,成为了赵国对抗秦国的基础力量。

小龙人说:“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赵国的大臣不止能干,更是勇敢、豪气,这样的国家确实是大秦统一天下最好的对手。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15 18:57:57 +0800 CST  


第十六篇 田单故事

今天我们再次回到齐国,聊聊老朋友田单。

话说当年田单带兵打跑了燕国侵略者,把齐国故地全都解放出来,获得了瞩目功勋。论功行赏被任命为齐国国相。在做相国期间,田单依然保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状态。

有一次在冬天他见到一个老人横渡淄水,天太冷走出水面时老人已经冻的不能继续行走。田单看到后非常不忍,便解下自己的皮裘给这个老人披上。说起来这只是个简单的好人好事而已,但当年那个躲在人家不敢出头的齐国太子、现在的齐襄王对此事却十分厌恶。他自言自语的抱怨说:“田单这老家伙对百姓施恩,是打算收买人心篡夺我的地位啊;不先下手为强的话,恐怕以后会吃亏!”

一说出这个话,襄王自己都吓了一条,连忙看身边没有其他人,还好只是在宫殿的台阶下有一个穿珠子的老工人。襄王便把他喊过来问:“你听到我的话了吗?”回答说:“听到了。”襄王又问:“那你怎么看?”回答说:“大王不如把这件事情变成自己的善行。您可以为此嘉奖田单,并对国内宣传说:‘我怕人民挨饿,田单就给他们吃的;我怕人民受冻,田单就脱下衣服给人民穿;我怕人民辛苦,田单也为此担心。他的所作所为一直符合我的心意啊。’从此,田单一做好事大王您就嘉奖他,那么他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了。”襄王一听很有道理,跟着就赏赐了田单一顿酒宴表彰他的善举。

过了几天,这个串珠子的工人又来见齐襄王说:“大王您对田单的嘉奖还不够、宣传的力度也不够大。您应该在上朝的时候召见田单,当着满朝文武表彰他的善行。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饥饿的百姓,给他们供给饮食。”襄王又一次照他说的所做,果然这样一来,全国的臣民都知道齐王仁慈了。

襄王对田单的不满很快就被朝臣们发现了,尤其身边的几个宠臣,这几位本就对田单的权势而嫉妒,就想趁机会除掉他。正好这时候田单向齐王推荐了一位贤人名叫貂勃,他们就找到了对付田单的方法,这几个人对齐王说:“前几年燕国攻打咱们齐国时,只有楚国曾派兵来帮忙。现在咱们齐国已经安定了,按道理该派使者去楚国道谢。”齐王问谁合适,这些人都推荐貂勃。

两边都推荐,于是貂勃很自然的获得了出使楚国的机会。一看自己目前的铁杆盟国齐国来道谢,楚王当然热烈欢迎,并予以高品质接待,几个月都不放他回去。几个宠臣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们向齐王告刁状说:“凭貂勃这样一个人的地位,凭什么能受到万乘之国的楚国重视?还不是依仗推荐人田单的权势吗!以我们看,现在田单与大王您之间,已经看不出君臣、上下之别了。而且您看田单这个人,他对内安抚百姓、对外关心蛮族,还礼遇天下的贤良人才,其志向不小啊,希望大王明察!”齐王本就忌惮田单,又听到这样的话,越想越生气,就派人去喊田单,准备教训教训他。

田单知道事情不对,也非常害怕。想来想去还是主动认错吧,于是摘下帽子脱了鞋、赤裸着上身前去拜见齐王,并向齐王请求死罪。看到田单这么害怕、也挺可怜的,齐王没说什么就让他退下了。过了几天齐王向田单解释说:“你也没什么罪过。只不过我要你行臣子的礼仪、我行国君的礼仪,让你知道我是你的君主而已。”

后来貂勃从楚国回来,齐王照例赐宴招待。酒宴上喝到高兴时,齐王又忘了礼节,随意的喊道:“去把田单给叫来!”貂勃一听这个话锋不对,立刻离开座位下拜问道:“大王您和周文王比如何?”齐王回答:“不如。”貂勃又问:“确实,我也知道大王您不如文王。那您觉得比齐桓公如何?”齐王回答:“也不如。”貂勃这才说:“确实,我也知道大王不如桓公。这二位古人比您都强,但是周文王得到姜太公,还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还敬他为仲父。现在您得到田单,却直呼其名,我看这是亡国的征兆啊。而且您说有史以来,讲到做臣子的功劳,有谁能比得上田单?当年大王您守不住祖业,燕国入侵您躲了起来。安平君田单靠着小小的即墨城和仅有的七千士兵击溃燕军、收复齐国故土。这些可都是他的功劳呀!咱们退一步说,如果当时他置大王于不顾,自立为王,天下又谁能阻止呢?但是他牢记君臣之礼,坚定地去迎接大王和王后。这样大王您才能得以坐上王位,管理国家和百姓。现在国家稳定了、人民安宁了,您却这样对待他。我想小孩子也知道不该如此啊。大王您赶紧杀掉那几个说坏话的奸臣,并向安平君田单谢罪;不然,国家就危险了!”

这个话说的铿锵有力,除了为田单解释外,内容中还有些许威胁——你齐王都是田单拥立的,惹火了还有您的位置么?齐王不傻,也能看清现在的局面,只得下令杀掉了那几个幸臣,并把他们家族整个流放,又给田单增加了一万户的俸禄。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22 22:00:44 +0800 CST  
解除了国内的后顾之忧,田单就准备继续建立自己的功勋。七雄中的各大国都不是随便能打的,于是他决定攻打北方少数民族。出战之前田单先去求见齐国名人鲁仲连,鲁仲连也不客气,直接说:“您这次出征恐怕很取得战果啊。”田单反驳说:“当年我以小小即墨城的残兵败将却打败了强大的燕军、光复了齐国所有的土地,现在会打不过区区狄人?”说罢生气的转身而去。

可真到了战场上,还真应了鲁仲连的话,齐军三个月也没能攻克狄人的营垒。这时候齐国国内的不满情绪也发酵了,有童谣讥讽唱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骨成丘。”意思大体是“带着大帽子、拄着宝剑、攻打狄人没能成功、战死将士的尸骨却堆积成山。”这些童谣很明显的体现了民间声音。

面对民意,田单也害怕了,他又去问鲁仲连:“先生前面说我攻不下狄族,能告诉我为什么吗?”鲁仲连说:“您在即墨的时候,坐着就编草鞋,站着就拿铁锹干活;总是带领士兵们一起唱:‘无可往矣!宗庙亡矣!今日尚矣!归于何党矣!’(咱们没路可退了!宗庙都亡了!现在能不能活下去就靠我们自己了!)那时候,将军有战死的决心、士兵无偷生的念头,手下人听见您的号召无不勇于死战,所以才能打败燕军。现在将军您有丰厚的俸禄、富饶的封地,生活富贵又快乐,哪里还有战死之心啊?所以无法取胜。”

田单这才恍然大悟,说道:“谢谢您,我田单现在又有死战的决心了,这是先生您为我下的。”第二天,他振奋精神来到城下,冲到最前线;站在箭簇炮火之中,亲自击鼓振奋军心。果然一举击败狄人,获得了胜利。

田单的故事没有就此结束,据《战国策》记载,后来田单在齐国还是待不下去了。正好赵国也在招揽人才,就拿了几十个城市送给齐国去交换田单,让田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成为了一名赵国将军。不过离开了故土的田单就没有了往昔的神奇,他在赵国与赵奢的论兵反而很是迂腐,在实践上也再没有了什么出色的战绩了。

司马迁有评价说:"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能把握战争中的“奇”与“正”,并运用自如,太史公对田单的评价可谓很高。

对于田单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后世唐代的评价可谓中肯。当时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的六十四位名将,并为他们设庙祭奠,这里面就有"安平君田单"。战国同时期的众多名将中进入这个名单的只有:孙膑、赵奢、廉颇、李牧、王翦等几人而已。

小龙人说:田单先生的这几个故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却看出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齐国的战斗力问题。作为东方大国,齐国的经济和人口都是最强的;传统上看齐地之人又倔强善战;地理上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作为屏障,但是只有西方一面临敌三面环海应该说也不太坏。但是这个齐国除了靠孙膑和田单两位天才的灵光一闪,还真的没打出过什么漂亮的战争,齐国的“技击之士”也经常被当作缺乏纪律、善于私斗、不善战阵的代名词。此中原因鲁仲连分析的就很有道理,一般来说,生活快乐富足的人群确实不如生活困苦的人群坚韧、善战。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25 15:11:20 +0800 CST  
第十七篇 春申君故事




今天我们讲战国四大公子中的又一位——春申君,此人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一部《芈月传》而闻名,但真实的黄歇可没那么单纯。说到春申君,其实名气不如四大公子中另外几位大,但他有两个特点是别的公子比不上的。首先他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到高位,其他几位可都是正八经的王孙公子出身,因为出身不同他的性格特点也和其他几位有些许区别;其次他活的时间最长,因此他经历的战国故事也最多。春申君的故事要从一场没发生的战争说起。

进入战国中期,经过秦国不断的进攻,韩国、魏国已经承受不起,两国都向秦国屈服,表示愿意听从秦国的号令。收了两个小弟,秦昭襄王很高兴,就打算进一步扩充土地。他派战国第一“杀神”白起率领大军,裹挟着韩、魏两个小弟的部队一起向强大的楚国发起进攻。

大军尚未出发,正赶上楚国派出了一位使臣来到秦国,这位使臣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黄歇。只不过此时他还不是春申君,只是一个普通外交官。黄歇听说此事就着急了,他担心秦国利用这一战一举消灭楚国,为救自己祖国,他决定冒一次险。

黄歇给秦王写了封信,信上说:“我听说物极必反,比如冬天和夏天的交替。现在秦国的疆域已经遍及天下,边境已经扩张到中国的最西和最北两端。这是有人类以来,最强大的国家啊。我们楚国三代的先王都坚持给齐国军事压力,以此来破坏合纵的关键点,保护了秦国。现在大王您派自己人盛桥在韩国掌权,不用动甲兵就能轻松得到韩国的土地;又把魏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获得了魏国的大量土地。大王您的战功也太高了!”

“得到了这么多土地,现在您该做的是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广施仁义、完善管理,消化这些地方。如此一来,三王之外就会有第四王,五霸之外会有第六霸!但相反大王您如果倚仗兵多将广,乘着击溃魏国的兵威,想以武力攻击天下所有的诸侯,恐怕会有后患啊。《诗经》里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经》说:‘狐涉水,濡其尾。’这都是指事情开始容易但要结束困难啊。”

“当年吴国听信越国的计划,出兵攻齐,虽然在艾陵战胜齐国,回来却被越王在三江击败。智瑶听信韩、魏两家,围攻晋阳时胜利已经就在眼前,韩、魏两家却突然反叛,结果智瑶被杀。如今大王想灭了楚国,却忘记了楚国灭亡只会使韩国和魏国强大,您这个做法不可取啊。楚国,是您的盟国;其他邻国,是您的敌人。现在大王您相信韩国、魏国,这正像当年吴国信任越国啊。我以为,韩魏两国表面上对您谦卑是为了免除灾祸,实际上却是想欺骗秦国。您想想,秦国对于韩、魏两国是数代的仇恨呀!韩、魏两国人中,父子兄弟接连死于秦国刀兵之下的已经有将近十代了。我看只要韩、魏两国不灭亡,终究是秦国的大患。大王您现在却要帮他们一起打楚国,这不是大错么?”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您要进攻楚国,秦军从哪里走?你肯定要向魏、韩两国借道啊,到时候您的大军补给线被这两国控制,您不怕么?而如果不向韩、魏借道,您就只能攻击一些荒僻的不毛之地,如此一来您只有打楚国的名义而没有取得实际利益,还值得吗?另外,您进攻楚国,各大国都会起兵响应;当秦、楚两国军队打得焦灼时,魏国就会趁机出兵进攻留、方与、湖陵、砀、萧、相这些地方,这样宋国的旧地都将被魏国并入;而齐国一方会向南攻楚,夺取泗上地区,这些都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那样一来,齐国和魏国都会借机会瞬间变强。”

“综上所述,我为大王您考虑,不如选择与楚国亲善合作,咱们一起打韩国。那样韩国就只有对秦国屈服称臣了。到那个时候,韩国也就成为您国内的一个附属国。然后大王再派十万大兵驻守到韩国首都新郑,就会使魏王心惊胆寒。那时,魏国也就自然成了您国内的附属国了。咱们两大超级强国再一起向齐国索要土地,齐国西部领土便垂手可得。这样一来,秦国的领土横贯东西,燕国、赵国就不能和齐国、楚国互相支援配合了。然后您再控制燕国、赵国,攻击齐国、楚国,这四个国家就只能不战而降了。那时候您不就是天下的老大了么?”

说起来黄歇的这套分析虽然是为了楚国,但其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好像是为秦国考虑。听下来,秦王也很认同,于是立即下令白起停止军事行动,让韩、魏两国也立即退兵。就这样,一场大战因为黄歇的三寸不烂之舌得到了避免。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27 20:44:40 +0800 CST  
取得了这次功劳后,黄歇就专门留在秦国处理外交工作。再后来,楚顷襄王得了重病马上要去世,可尴尬的是此时楚国太子还正在秦国做人质,无法回家接位。

眼看楚国又要发生内乱,黄歇决定再次出手。他找到秦国此时的国相应侯范睢说:“现在楚王的病恐怕好不了了,秦国应该让楚太子回国啊。这样太子上位后一定会更加重视秦国、也会感谢相国您的恩德,如此一来就能得到一个万乘之国感激。反过来说不让太子回去即位,秦国就只得到咸阳城里一个普通老百姓而已,有什么意义呢?到时楚国一定会再立一个君王,而这个人肯定不会感恩秦国,这样就失去一个万乘之国的感激,不值得啊。”

范睢这个人我们之后会介绍到,他可是个真正的聪明人,对于这个重要的建议他知道自己无法做主,就去请示领导。昭襄王听后,想了想说到:“这样吧,我看让楚国太子的老师先回去,看看楚王的病情到底如何,回来再商量。”

对这个答复黄歇可不能接受,他和楚太子商量道:“秦国把您留下来,是想用您来换取利益。现在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内,楚王一旦去世您又不在国中,恐怕阳文君的儿子就会上位称王,您就什么也得不到了。我看您干脆跑了算了,留我在这里对付秦王,大不了就是一死。”

楚太子想想也对,就扮作车夫逃跑了。黄歇则守在馆舍中,对外宣称太子生病谢绝别人来访。一直等到估计太子已经跑远了,黄歇才自己跑去向秦王坦白:“楚太子已经回国了,我情愿领受死罪。”秦王大怒,就想杀他。幸好范睢说话了:“黄歇作为臣子,愿意舍命救自己的君主。如果楚太子即位,一定会重用他。我们不如赦免黄歇放他回去,有这样一个未来能掌权的人感激我们,肯定是好事情。”昭襄王这才放走了黄歇。

后来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即位为楚考烈王。这小子也算知恩图报,一登上大位就任命黄歇为国相,并把淮河以北土地封给他,号称春申君。黄歇从此由一个普通小臣一跃成为大贵族,开始了他二十四年的国相生涯,对楚国乃至整个战国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数年后,春申君又向楚王请求:“淮北地区与齐国接壤,应该在那里设置边郡加强防御,您把我封到江东之地吧。”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春申君便在故吴国的旧都上筑城作为自己的封地。自此后,在春申君的努力下,吴地真正获得了发展,很偶然的为未来项羽叔侄的征战打下了基础。

春申君的最辉煌时刻是在公元前242年。当时在秦国的不断打击下,楚、赵、魏、韩、卫为了自保再次合纵,而这次合纵由实力最强的楚考烈王担任领袖,自然的春申君就得以执掌军务,成为联军主帅。

可惜此时秦国的强悍已经超出想象,合纵大军在函谷关下被秦军打的大败而逃。此战的失利让山东各国更加丧失信心,楚王也将失利的责任归罪于春申君,由此春申君渐渐被楚王疏远。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3-31 19:24:59 +0800 CST  
人生经历了巅峰就开始向低谷走去,春申君黄歇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他也逐步走进了自己辉煌历史的晚期。可悲的是黄歇给自己创造了人生美丽的开局,却也给自己留下来一个灰暗的结局。这个事情还得先从对黄歇一生影响最大的人说起,这个人就是楚考烈王。

说起来这位考烈王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没有儿子。这个事情对于国君来说是毁灭性的障碍,而做为相国,春申君也是非常着急。他帮忙找了许多能生育的妇女给楚王,但是都没有为楚王生下儿子,看来问题还出在考烈王自己的前列腺上。

正赶上这时候有一个叫李园的赵国人带自己的妹妹准备献给楚王。听说楚王不能养儿子,这小子担心真嫁过去,时间久了自己的妹妹会失去宠幸,也就暂时不敢进献。但到楚国来,总得有地方吃饭啊,李园听说春申君爱养闲人,就跑到他那里去做了舍人,在这里李园发现了新的商机。

有一次李园请假回赵国老家,故意拖了一段时间才回春申君处报到。春申君问他原因,他回答说:“齐国国君派人求娶我的妹妹了,我和使者老在一起喝酒,才耽误了时间。”听了这个事情,春申君特别好奇,就去看了下李园的妹妹。这一看不得了,老头立刻喜欢上了这美女,索性自己娶了回家。

李家姑娘也算有本事,跟了黄歇没过多久就怀孕了。李园这时才露出自己的本意,他劝说春申君:“楚王对您的宠爱,即便是他的亲兄弟也比不上。现在您担任楚相国二十多年了,楚王却还没有儿子。以后一定是他的兄弟当国君,一朝天子一朝臣,到那时候人家肯定重用新人,您的地位还如何保持啊?而且由于您受楚王宠幸、长期执掌国政,肯定对楚王的兄弟有失礼的地方,一旦他们上位,您就要大祸临头了。我跟您的时间不长,还没什么人知道,您如果将我进献给楚王,一定会得到他的宠幸。到时假如上天赐给我一个男孩儿,那以后就是您的儿子当王了。这样一来,楚国都是您的了,这样的结果和别人统治楚国给你带来的灾祸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此时的黄歇考虑问题更周密,他感觉如此操作虽然不道德,但对自己、对国家都不失为好事,于是就向楚王推荐了这个李家姑娘。楚王见到美女也不例外,立刻宠幸起来。不久李园的妹妹还真生了个儿子,这孩子也马上被立为太子。

其实事情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春申君虽然做的不太地道,但是未来也不会太差,最惨也就是吕不韦那样被亲儿子逼的自杀而已,可是这里还有一个阴险的李园。外甥当了太子;妹妹母以子贵当了王后。李园跟着地位也提升了不少。但是他害怕春申君泄密,便暗中招募死士,准备杀春申君灭口。

不久,楚王生了重病。曾建议楚国迁都的朱英又一次给春申君出主意:“世上有预料不到的福气,也有预料不到的灾难。现在您处于无法预料的时间段,为无法预测生死的君王效力,身边怎么能没有预料不到的帮手呢?”

春申君问:“什么叫‘预料不到的福气’?”朱英说:“您担任楚国相二十余年,名义上是相国,实际上权力已经是国君了。如今楚王病重,一旦病故,您就可以辅助幼主从而掌握国家大权,待幼主成年后再还政于他,那就是周公旦一般的功劳啊。或者干脆自称为王也没什么不可以。这便是所谓‘预料不到的福气’”。

春申君又问:“那什么是‘预料不到的灾难’呢?”朱英说:“李园现在掌握了国家权力,又长期招募勇士。楚王一去世,他肯定会抢先入宫夺权,然后杀您灭口。这就是所谓‘预料不到的灾难。’”

春申君再问:“‘预料不到的帮手’怎么说呢?”朱英回答:“您该现在安排我做守卫王宫的郎中,楚王去世后,李园一定抢先入宫。到那时我替您杀了他,除掉后患!”

听了这个话,春申君却笑了起来。他回答说:“这事您别管了。李园这个人我知道,那是个软弱人啊。况且我又对他很好,何至于此啊!”遂不加关注。朱英看自己的建议不被接受,害怕以后受牵连就跑了。

事情不出朱英所料。十七天后楚王去世,果然李园抢先进宫,又把死士埋伏起来召春申君入内。结果春申君一进宫就被刺杀,头颅被砍下后扔到宫门外。接着,李园又派人杀了春申君全家。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小龙人说:血统真的很重要,拼了一辈子赚的财富、地位交给谁最安心——还得是自己儿子,这也算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为了自己儿子可以放弃信义,春申君这个爸爸也算是拼了。从这个角度看春申君虽然横死,但自己儿子当上楚王,也不亏了。在后面的战国历史中还会出现一位比春申君更牛叉的爸爸,推上了一位更了不起的儿子……

楼主 小龙人X  发布于 2016-04-06 20:27:06 +0800 CST  

楼主:小龙人X

字数:305256

发表时间:2016-02-02 05: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8:27:52 +0800 CST

评论数: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