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王朝之祖辈的旗帜》系列三部连载,每日更新,不一样的视觉和解读

乱臣贼子


(5)



所谓河蚌相争,渔翁得利,玩的最热闹的往往死的最早,这场游戏玩到最后,依然能睁着眼睛笑的是董卓。
带着天底下最大的战利品,董卓耀武扬威的协小皇帝刘辨进京,俨然成为拯救帝国于危难的英雄,可洛阳城里的人们却不知道,真正的噩梦即将到来。
身为一个外将的董卓深深的知道,要让京城里这帮作威作福的官老爷怕他、服他,就必须得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而自己从西北带回的那一点可怜的人马是明显不够的。一旦出了事儿,不仅掌控不了局面,甚至还不够塞别人牙缝儿。
董卓开始为自己制定计划,一个够伟大,够猛的计划。
事实证明这一阶段董卓脑袋转动的非常灵活,在朝堂上,他挟天子以令朝臣诸侯。暗地里,却通过疑兵之计和雷霆般的军事手段,先后收编了何进兄弟的军队以及卫戍首都的所有兵力,致使他有了一支可以左右朝廷的军事力量。
在这之间,董卓还为自己弄了一个被后人号称勇冠三国的终极杀人王,此人便是吕布。
手里有了刀把子,说起话来腰杆子就硬了,胆子也就变大了。他丝毫不含糊的废掉自己不喜欢的刘辨,你说废了就废了,过了两年还把人家孤儿寡母的给弄死,这老董啊,心太黑。
人的心一旦黑上一次,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废了一个皇帝,接下来怎么办,国不可一日无君。虽说汉庭皇权衰落,但董卓你再牛逼也只是个臣子,也不敢明目张胆的称帝开国,别说天下人不答应,就是他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
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却无法让自己称帝,人生最大的无奈或许也不过如此。
怎么办?随便挑一个姓刘的吧,不,董卓想到了给他留下深刻影响的小娃娃。就这样,小屁孩儿刘协被立为帝,这就是著名的汉献帝
在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往往著名的帝王不是圣君就是昏君,而刘协与他们都不同,他是因为被人欺负的足够可怜而出名。
本人到现在依然对董卓废刘辨而立刘协的做法感到疑惑,按说刘辨智商低应该更好控制,而刘协脑子灵活,更重要的是还很有胆量,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喜欢这个娃娃吗?这或许只有董卓自己知道。
只要明白一点的人都清楚,拥立刘协并不是董卓的目的,夺取国家最高权力才是他所想要的。
他先以皇帝的名义封自己为太尉(军委主席),然后又加封为国相(国务院总理),成为汉帝国权力中心的实际掌权者,刘协这个娃娃皇帝只是充当着董卓的一颗棋子。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12:34 +0800 CST  
乱臣贼子


(6)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为自己封官的,不是造反的泥腿子,就是以下犯上的乱臣贼子。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忠义之士的不满,他们开始在各种场合对奸佞之徒展开攻击,对于这些反对自己的人,他的动作是干脆的,两个字,杀或者贬。心情若是差到极点,就会愤怒的来个满门抄斩,看你还服不服。
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试图找到有关司马防反对董卓的事例,可惜始终没有找到。我想以司马防的品格,他绝对不会站在董卓的一面助纣为虐。
董卓乱朝时,司马防在朝廷里担任治书御史(办理文件),可能他反对过,只是限于人微言轻,史书没有什么记载。
整个洛阳在董卓的淫威下变成了一个白色恐怖的地狱,稍有不慎,都会招致杀生之祸。而那些董卓豢养的士兵,也在洛阳城里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繁华的帝国之都开始凋谢。
面对董卓的恶行,孙坚、袁绍、曹操等为代表的各路豪杰纷纷起兵向其发起进攻,董卓深感洛阳处于强敌包围之中,极不安全。
为了更好的控制汉献帝,更重要的是能靠近自己的老巢西北,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迁都长安。
虽然长安是从前的帝国首都,但自从东汉起,洛阳已成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的中心。
这里曾是多少有理想有抱负的所梦寐以求的圣地,又有多少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在洛阳安家落户。
董卓的迁都政策是违背民心的,谁愿意抛家舍业,毫无头绪的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可董卓的疯狂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对于违背他意志的人往往会以死相威胁。迁都令一下来,整个洛阳城内鸡飞狗跳,到处都是屠刀逼迫下的强行搬迁。
城内凡是家室好一点的人家都是董卓强迁的对象,为了不出现漏网之鱼,他还制定了强迁人员的花名册,挨家挨户的上门胁迫。
为了防止人们在逃回原地,他打算命人将洛阳城内的所有建筑付之一炬。
想逃是不是,烧了你老窝看你还逃不逃,董卓对自己的想法十二分的满意,他或许怀疑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好使的脑袋。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13:37 +0800 CST  
第五节


乱世里的逃亡

(1)

董卓在洛阳暴行的最大受害者,依然是那些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这几乎成为所有动乱时局下普通人的命运规律。
天下纷争,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千上万的百姓曝尸荒野,而那些所谓豪杰英雄的伟绩丰功又何尝不是在一堆堆冤死的白骨上垒出来的呢?
在几千年的历史里,芸芸苍生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文明,可最后却像蝼蚁一样被掩埋在文明的废墟里。
这是一个极度讽刺的世界,这又是一个太多的人无法改变的世界。贪婪、自私、泯灭人性的欲望将始终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威胁。这一点,将永远也不会改变。
面对这种强加给自己的灾难,可怜的人们又能如何应对,除了逃亡,还会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
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和洛阳城里所有无法预知自己生死的人们一样,司马防家族虽是官宦之家,但依然避免不了在生死存亡之间苦苦挣扎。加之司马防家族在洛阳的知名度,董卓自然是不会放过他们的。和其他被董卓看中的家族一样,司马防一家也在强迁人员的花名册上。
面对这种情况,司马防的心里是矛盾的,董卓的暴虐与残忍,这在不需要什么验证,繁华的洛阳瞬间化作人间地狱就是最佳的例子。
如果不答应西迁,以董卓的手段肯定是全家完蛋,如果听从董卓的摆布,这又不是他司马防的个性。
大丈夫七尺之躯立于天地之间,怎能屈服于逆贼,苟活人生,让家族蒙羞呢?
在生死存亡间,留给司马防充分思量的时间已越来越少。必须当机立断,整个家族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最后的决定是残酷的,也是无奈的。
司马防决定自己留下,让全家人在大儿子司马朗的带领下乘着混乱逃走,他自己作为中央政府办理文件的官员,如果不出意外,董卓是不会把他怎么样的,而家人却无法经得起西迁路上的颠沛流离。
这一年,司马朗十九岁,司马懿只有十一岁,其他的弟弟有几岁的,甚至还有吃奶的。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16:34 +0800 CST  
乱世里的逃亡


(2)


如果在安逸的环境里,我们只能透过表象看到一个人品德的话,那么越是最危险的时刻,才能深入灵魂看到一个人的本性。司马防再一次证明了他自己是一个真男人。
面对父亲交给自己的千斤重担,司马朗没有让司马防失望。他针对城内的情况设计了具体的出逃计划,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只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董卓早就料到会有人乘乱逃跑。对于平头百姓,逮住了说都懒得跟你说什么,杀了便是。对于有点来头的家族往往会有很多个眼梢盯着,想逃出洛阳那是老董决不允许的事情,除非你长了翅膀。
整个洛阳俨然是一座牢狱,外边的人只能进去,却不能出来。
司马朗的看似完美无缺的越狱计划也逃脱不了董卓安插在各个角落的眼线,结果可想而知,司马朗一家都被捉去,他自己被持刀的士兵带到了董卓跟前。
以董卓在洛阳的所作所为,正常一点的判断就是司马朗必死无疑。不过可喜的是司马朗运气很好,董卓见他的时候恰好心情还不错。
更罕见的是,平时一贯以杀人恶魔姿态出现的董卓,在见到司马朗时竟然勾起了自己慈父般的回忆。
奇哉!奇哉啊!
你可以想象魔鬼掉眼泪时的场景,那该是让人捧腹大笑,还是应该同情的挤出几滴眼泪,或者是鼓掌叫好,让其继续。
只是这一次,董卓慈父般的叹息是真实的,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看到司马朗高大英俊的站在他的面前,董卓的思绪开始飞到千万里之外的家乡,他那叫董什么的儿子在家里嬉戏玩耍,他看的正好,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在他的脸上。突然,儿子死了,他伤心,难受,撕心裂肺。
回过神来,堂下的司马朗高大挺拔雄姿英发,多像他那死去的儿子。是啊,我那儿子若不夭折,也该这么大了吧。
司马朗从被逮住到送到董卓跟前,心里是复杂的。或许他在想,以董贼的手段,自己肯定是凶多吉少了。不过也没什么怕的,脑袋掉了碗口大的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汉子,身可死,但志绝不可丢。
你和我死去的儿子一样大,你为什么要背叛我呢?
司马朗想想了千万种和董卓一开始对话的情景,包括对他一顿痛骂,然后砍了他。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董卓的发问会是这样,连他死去的儿子都拿出来了,这是主打感情牌啊。
司马朗顿时觉得有戏,是得有一番说辞,让这老贼放了自己。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17:09 +0800 CST  
乱世里的逃亡


(3)



接下来这是一段违背良心的说辞,司马朗不但说了,而且说的感情饱满,情真意切:
“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乱中辅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秽乱,举荐了许多贤士,这的确是虚心深虑,即将成为复兴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随着威德的隆重,功业的著大,而兵灾战乱却日渐严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连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乐业,因此要抛弃住家田产,四处流亡躲窜。虽然已在四方关口设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杀戮处罚,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风潮,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想回故乡的原因。希望明公仔有所借鉴,稍加反省深思,那么名声就可像日月一般的荣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
十九岁的司马朗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说的老董连连点头,说的好哇,好哇。
这是董卓自来到洛阳后听到的最动听的夸赞之语,人人皆说我残暴,看来天下知我者是这个小子啊,于是乎,他便放了司马朗。
看到这段说辞,在联想司马朗十二岁参加童子郎考试时对监考官所说的那一段话。不得不让人感叹,司马防家的这个大儿子真是个人才。
司马朗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暂时逃离了董卓的魔爪,他和他的家人短时内性命可以保全。
古人云,能屈能伸方显男儿本色,司马朗深知父亲交给他的千斤重担,他要做的不是像那些烈臣一样大骂董卓,图一时之快,最终全家被杀。而是要想方设法让家人存活,最后逃离地狱回到安全的地方。
为了这个终极目标,他可以牺牲一切,何况这些无关痛痒的溢美之言呢?就让他董卓高兴去吧,我司马朗的目的已经达到。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19:54 +0800 CST  
乱世里的逃亡


(4)


董卓虽然放了司马朗,但对其家人的监视依然在继续。说不准一会儿心情不好了又杀一个回马枪。司马朗知道,只要身处狼穴,即使再小心,也有可能会被狼咬。
要想真正的获得安全,就必须想办法从董卓爪牙的手里逃出去。可是董卓的鹰犬戒备森,以他家老小庞大的队伍无论如何是逃不出去的。
怎么办,司马朗想到用金钱贿赂董卓身边的人员,这一招果然奏效,这些人收到好处后,在董卓耳边时不时说两句司马朗的好话,董卓听的高兴了自然而然放松了对司马朗一家的监管。司马朗见时机成熟,便偷偷的领着家人从洛阳逃出,朝着自己的故乡温县而去。
司马家逃离洛阳的过程,是司马朗斗智斗勇的结果,他圆满的完成了父亲司马防交给他的重任,也履行了一个男人对家族的责任。
处于少年时期的司马懿,其被困洛阳的心理活动当然不可能被史家所提及。可一个年幼的小孩在乱世里躲躲藏藏,数次与死亡之神擦肩而过,跟着哥哥跋山涉水的经历,无疑对他的成长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司马朗带着一家人历经艰险,终于到达了故乡温县。正当所有的人认为终于脱离虎口,可以安稳的过日子时,司马朗却敏锐的察觉到一个可怕而又迫在眉睫的问题。
温县所在地区与洛阳的距离很近,董卓是个无道逆贼,天下豪杰正纷纷起兵向洛阳进发,一旦战争爆发,势必会波及到家乡一带。到时免不了生灵涂炭,家破人亡。不如趁此时道路畅通,赶紧转移到较为安全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何况哪里还有姻亲赵威孙统领着一支军队,安全是有保障的。
司马朗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可乡里人割舍不了故土,更不愿意跟着他背井离乡。司马朗好说歹说,乡里有声望的老者长辈就是不为所动,依然固执的选择留下。
无奈之下,司马朗带着家人再次踏上艰辛的路程,这期间,只有同乡赵咨带着家属跟随。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20:38 +0800 CST  
乱世里的逃亡

(5)


几个月后,事情发展的和司马朗预料的一样,天下豪杰推举有绝好家世的袁绍为各路诸侯联军的总司令,聚集了十几万人马,都在荥阳(今河南郑州西)河内郡一线驻扎。一时内,旌旗蔽日,大军如云,一副生吞活剥董卓的架势。
正当天下人寄希望于他们时,谁知道这帮家伙都打着除贼的旗号,背地里却心怀鬼胎,各有各有的小算盘。
只有曹操、孙坚等少数真英雄引兵向董卓进攻,最终因众寡悬殊连连失利,而其他的人马却作壁上观,整日设宴饮酒,纵情声色。
而那些无所事事的士兵们开始在驻扎地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司马朗的家乡情况最为严重,因兵祸死去的人占一半以上。
联军内部的不和一开始董卓并未察觉,而是加快了自己迁都的步伐,他先是将汉献帝提前迁往长安,自己留下来搜刮金银财宝。
时机成熟时,董卓火烧洛阳,自己携带财富向长安而去。面对熊熊烈火和女人撕心裂肺的尖叫声,董卓乐了,而千年文明古城的洛阳却哭了。
联军内部的矛盾开始愈演愈烈,随着皇帝西迁长安,这种内斗瞬间就化作群雄之间的混战。
此次所谓的联军讨贼行动,名义上是匡扶汉室,实际上却是各路军阀彼此揣摩和估量对方,继而保存自己实力。加之汉帝被董卓控制,已丧失了对全国了统治能力,各路军阀的混战没有人约束,变得更加肆意妄为。
这段时间里,司马朗和家人一直待在黎阳,一方面观察着天下的态势。另一方面,开始组织乡兵义勇自卫。
当家乡的局势好转后,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了温县,那时的温县由于久经战乱,人口锐减,瘟疫横行,加之自然灾害降临,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异常艰难。
司马朗在家乡一带抚恤家族中人,使他们免于死难。由于父亲司马防不在,司马朗便替父亲教育自己的一帮弟弟,使他们都够在家里安心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就是因为他,司马家族才不至于在乱世中凋零。
温县只是当时苦难中国的缩影,放眼当时的天下,哪里会被温县好过一点点。到处是血腥与死亡,腐烂的空气在人间肆意横行。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21:42 +0800 CST  
@塞北飞狼 2015-05-07 17:24:59
怎么换帖了 啊,内容好像是一样的
-----------------------------
觉得之前的题目问题不协调,让天涯版主改,结果就是不改,没办法了,就重新开始了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35:22 +0800 CST  
@东坡竹林 2015-05-07 18:05:03
晋朝是一个混乱和高洁并存的时代,写得挺好!
-----------------------------
吧内关于两晋的帖子好像很多,立足自己的思路,从不同的视觉切入,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8:40:47 +0800 CST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0:36:47 +0800 CST  
第六节

志在四方


(1)

从董卓入京开始,司马懿少年时期稳定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他生命中最早的一段艰苦岁月随之开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的一生是该经历些艰难困苦,才能使自己更好的懂得如何有价值的活着。对于没有任何涉世经验的司马懿来说,这段早期的艰辛逃亡之路无疑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人性格的养成、谋略的高低、城府的深浅,这些都不是先天的遗传。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摸爬滚打的积累使然。
对于司马懿而言,能在历经艰难后,还能活着看日出日落固然是幸运的。但面对前面茫然未知的人生,要想生存的更好,还需要更多的磨练。
如果说: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是对司马懿自我修行和内在涵养的总结,那么:常慨然有优天下心,则是对司马懿身逢乱世之中胸怀的写照。
司马懿跟着哥哥回到家乡后,艰苦生活的长期磨练,使他整个人从身体到思想都逐渐变的成熟起来。相对哥哥司马朗的才华横溢,十六七岁的他也成为一个少年才子。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0:39:36 +0800 CST  
志在四方


(2)




司马朗作为一代名士,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学识渊博的正人君子,司马朗和这些君子经常在一起,不仅对他个人有重要的影响,就是对他的家人也会产生许多正能量的东西。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少年时期的司马懿,通过哥哥认识了许多的名人。他们的处世态度,理想抱负不经意间影响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面对这些经过世面的人物,司马懿也时不时和他们交流,言谈举止间,似乎像一个成熟的大人,心系天下的志向表露无遗。
汉末名士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他在司马懿二十岁之前见过他,之后对司马朗说:你这个弟弟,绝非寻常之子。
杨俊风风雨雨大半生,什么样的人物没见过,但唯独对司马懿连连称奇
司马朗觉得这是老杨抬举弟弟而说的夸赞之词,因此不以为然。
随着年龄的成长,司马懿走到外面世界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他知道待在家里可以做一个听话的好儿子、好弟弟、好哥哥,但在学问见识方面永远都是一个井底之蛙。一直以来家庭对他的潜移默化,以及父亲和哥哥的身体力行,使他越来越想要走出去,在广大的世界锤炼自己。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0:47:26 +0800 CST  

志在四方


(3)


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希望有一个全新的世界能走进他的生命,他那强烈的,对未知想要探索的饥渴,将引着他汲取从未接触过的养分。
司马懿如此的想着,也按照所想付出了自己的实际行动。
对于二十岁以前司马懿来说,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步,时值天下群雄纷争,战火连绵。司马懿并没有因为外面环境的险恶而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以极大的毅力、恒心和勇气在各地来回奔走。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强烈的求知欲是司马懿忍受艰难的激情所在,而父亲司马防和哥哥司马朗对其的榜样作用又是他坚持不懈的动力。
他不能活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子之下,他是一个男人,生来就得独自去战斗,这是他必须要做的。
面对儿子们的志向,司马防并不是像大多数传统的父亲一样让孩子守在身边,让父母在,不远游的锁链束缚儿子的身心,对司马朗就是如此。虽然司马防身在恶贼董卓哪里,即使他在,也会支持儿子的想法。
人是社会的,不论你先前将孩子保护的再好,作为老人迟早会撒手人寰,作为子女也始终会进入残酷竞争的社会。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0:50:18 +0800 CST  
志在四方

(4)

对孩子好,就给他一片天空,让其自由驰骋,哪怕历经狂风暴雨也不要用自己的双翼保护着。
这个世界,谁也无法代替谁去活着,谁也无法替别人死去,即便是父母。
司马懿在中原各地遍访名师,求教学问,趟过了无数条河流,走过了数不清的山川,但他的心没有停下来的准备。
对他这种人而言,只要不死,脚下的路就会一直在前方延伸。
人在求学过程中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遇上一位好老师。在司马懿所求教的众多贤者之中,最有名的当属在陆浑山(今河南洛阳境内)设坛讲学的胡昭先生。
这位胡昭先生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和书法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策。但他却厌烦官场仕途,喜欢寄情山水之中,逍遥人生。
更为凑巧的是胡昭的字叫做孔明,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智慧和忠义化身诸葛亮。但实际上胡昭要比诸葛亮大二十岁,而且比诸葛亮晚死十六年,一直活到了八十九岁,是一个高寿之人。
由于胡昭一直不入仕途,致使有关他的文字很少,本人查阅大量资料,只能从零星半点的文字记载中获得一些有关胡昭的信息。他不入仕途的观念伴随其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点。他在陆浑山讲学后,各地的青年才俊纷纷慕名而来,司马懿就是在这个时候上山求学的。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1:26:06 +0800 CST  
志在四方


(5)



由于家庭教育得当,加之司马懿聪慧好学。在所有的学子中,司马懿不论品行、相貌、才学、胆量都是他人所不能具备的。
胡昭慧眼识人,也发现司马懿胸有韬略,心有大志,不同于其他学子,于是便竭尽全力的为司马懿传道授惑。
后来司马懿终其一生所表现出来的隐忍品格,除了自己的修行之外,胡昭的隐士哲学对他的影响肯定是有的。
虽然胡昭年长司马懿十六岁,但长期的交流已使二人形成了一种师友参半的特殊关系,司马懿很尊敬这个师傅,胡昭也很尊重这个学生。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胡昭尽量用自己最大的能力教授和保护着司马懿,使其最终能够学有所成平安回家。
一次,司马懿和陆浑山本地的一个同学周生发生了矛盾,史学界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发现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使两人结下怨仇。
唯一能做出的猜测是,司马懿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个人在对待同学方面难免有青年人的恃才傲物,可能是言语或者行为伤害了周生的自尊。
谁知道这周生同学也不是善茬,你说同学之间难免磕磕盼盼,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愉快的事儿就过去了。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1:42:32 +0800 CST  
志在四方


(6)



可这周生同学一气之下,竟然纠集了一帮人准备在司马懿下山的路上将其杀掉,心够黑的。
当胡昭听说此事后,派人去通知司马懿快逃,但时间明显来不及。于是,他自己便翻山越岭,抢在周生之前找到了司马懿,可这周生连胡老师的面子都不给,执意要杀了司马懿。胡昭说了一大堆话为司马懿求情,周生不为所动,后来发展到胡昭声泪俱下的劝周生,这一根筋的家伙才勉强答应。胡昭怕周生反悔,让他起誓保证,周生也照做,老胡这才放心了。
司马懿的这次求学充满着凶险,如果不是老师的帮助,他有可能年纪轻轻的就葬身陆浑山。
假设司马懿这么早就死掉了,后来三国的历史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不是还能那样精彩呢?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而已。
历史在其必然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许多巧合的偶然因素。司马懿似乎就是冥冥之中存在的人物,只有这样,诸葛亮那样的天才才会不至于寂寞。
司马懿在陆浑山上学有所成后,并不是着急着回家,而是毅然而然的行走在险象环生的江湖上,继续他的求学事业。
俗话说,不见棺材不落泪,可司马懿行走在乱世,明知死亡时常徘徊于身旁,但他下了决心,便永不回头。这是一个牛人,这更是一个狂人!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司马懿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自己,这都是他一生中宝贵的财富。
罗马不是一日而建的,英雄和天才并不是娘胎里练就的。
我们不是天才和英雄,因此,就不可能知道这其中的苦痛。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1:45:22 +0800 CST  
第二章 初入仕途

第一节 军阀混战

(1)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从公元190年董卓迁都长安起,东汉末年旷日持久的军阀混战便拉开了序幕。各军阀之间彼此攻杀不休,天下再次陷入严重的战乱之中。
在这过程中,实力强的吃掉弱的,智商高的玩死智商低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淘汰法则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在新都长安,刘协小朋友只坐了几天舒服的皇帝,随着董卓从洛阳来到长安,他又像一只被锁于笼中的小鸟一样战战兢兢。
而嗜血魔王董卓呢?他不仅没有对自己在洛阳所犯错误进行深刻的反省,反而变本加厉的在长安大开杀戒,一时内,长安又变成了第二个洛阳。
董卓暴发户式的在汉末崛起,只有三年多的时间,他便消失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弄死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一手提拔的宰相级官员王允和最信任的保镖吕布。
董卓死后,汉庭在社会上的控制力虽然受损,但皇帝的威信依然是有的,如果这时辅佐皇帝的是一个富有政治远见的贤臣,完全有可能改变一下当时朝廷权力积弱的现状。到那时,东方的那些军阀再进行战争时,也将会看着朝廷的眼色。
而且朝廷在董卓死后曾大赦天下,人民欢呼雀跃,拍手叫绝,社会上顿时有了一股良好的风气开始流动起来,似乎恢复较为正常的社会秩序,已经有了很大的希望。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2:04:40 +0800 CST  

军阀混战


(2)


可当时汉庭的主要掌权者是王允,此人虽誓死忠于汉室,是个忠臣。但他既不能审时,也无法度势,不是朝廷急需的力挽狂澜之人。
当时政府要求董卓手下大将牛辅投降,可这老牛把政府的圣旨当做放了个臭屁,理都不理,一副誓死要和朝廷斗争到底的样子。
只是牛辅的一厢情愿并不能代表所有人,莫名其妙中他就稀里糊涂的死在睡梦之中。老牛死翘翘后,他手下的将领李傕、郭汜、樊稠决心洗心革面向政府投降,可是当即遭到王大人的严词拒绝。
原因是之前朝廷大赦天下,他们依然跟着牛辅和政府作对,现在三人希望朝廷再下一次大赦令。
王允显然十分恼火:刚刚大赦天下,这连一个月都没有,怎么可以再次大赦呢?你当朝廷是你家啊,无耻。
李傕、郭汜、樊稠也觉得冤枉,当时牛辅反对朝廷,他们不过是老牛的马仔,在军中没有发言权啊。怎么办,把大伙儿解散了各自逃命吧!还是要想其他办法呢?
正当李傕等举棋不定之时,武威人贾诩对李傕说:听长安城里人议论说,朝廷要杀光我们凉州人,各位如果此时散伙,那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大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老大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
这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智商一流的谋士和军事战略家,他先后为多人提供了含金量极高的脑力劳动,如张绣、曹操父子等。
李傕等人觉得贾诩说的在理,看来这姓王的是要致我们于死地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奶奶的,不活了,反了他了。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2:24:35 +0800 CST  
@塞北飞狼 2015-05-07 22:31:48
图文并茂,效果更好
-----------------------------
借阅几幅图片,阅读起来稍微轻松一点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2:37:33 +0800 CST  
@haohao9477 2015-05-07 17:12:17
够昂。
-----------------------------
谢谢好好先生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23:17:29 +0800 CST  

楼主:岷州苍狼

字数:71283

发表时间:2015-05-08 00: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7:01 +0800 CST

评论数:22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