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王朝之祖辈的旗帜》系列三部连载,每日更新,不一样的视觉和解读









第一部



《两晋帝国之祖辈的旗帜》




前言

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到了一个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一个千万血肉之躯化为白骨的时代!
从汉末到三国归晋,无数人物粉墨登场,或仗剑疆场,或用智慧驰骋于乱世。
三国的历史精彩,或许正是因为这些。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政客,甚至是历史学家,往往都注重对大一统王朝的谈论与研究。就是现在的文艺作品,乃至影视剧都在挖掘这些朝代的东西。
而两晋王朝几乎就是个另类,世人对其的关注度太小,至今为止,关于两晋的文字都远远的逊色于其它王朝。
本文秉着尊重历史原貌,以房玄龄大人的《晋书》,司马光先生的《资治通鉴》,还有陈寿同志的《三国志》为基本参考资料,对两晋王朝从创业建国、民族割据、王朝覆灭三个阶段分别写起,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
文章分为系列三部曲,分别为《两晋王朝之祖辈的旗帜》、《两晋王朝之烽火中原》、《两晋王朝之帝国的覆灭》,总计八十五万多字。
结合时代背景,尊重伟人成长历程!!!!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20:00 +0800 CST  
引子






(1)


引子

如果说我要比别人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这句名言虽不是他本人首创,但却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即使自己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时,也能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
同时也说明,事物的发展都是经过一定的量变才有了最后质的飞越。
是啊,巨人的肩膀之上。古往今来的多少前无古人的大事何尝不是后来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完成的呢?
两晋王朝的建立也是如此。
公元265年12月17日。北方的严寒并不知道这是个特殊的日子,依然用冬天最本真的样子,将世界冻了个结实。
这一日,天空很安静,没有红光照耀大地,更没有苍龙翻滚与云海,本人倒是想写上那么两条,可事实没有这回事儿,所以还得老老实实的往下写。
洛阳城里,商贩走卒在忙碌叫卖,骚客文人和往日一样饮酒弄诗,熙熙攘攘的人,南来北往的客,城市未变,繁华依旧。
在城的南郊,伴随着严寒一起来的,还有枯木在沙沙的作响,声音撕裂的颤抖,季节仿佛也跟着一起摇曳。而那满地飘落的残叶经不住冻,在雪沫依存的青石上跺脚,让窒息的空气有了点滴的人味儿。
南郊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整齐的排列着,有匈奴的,鲜卑的,羌族的、、、,当然主要还是汉人最多,这都不放牛、放羊去,大老远跑到这里干啥啊这。
只见严肃、兴奋、狂热的各种表情都每个人的脸上尽情绽放,好像再过一会儿,佛祖就会以每秒八万公里的速度穿破苍穹,和每一个人亲切的握手、拥抱,最后还话里家常合影留念。
一切显得那么迫不及待,火热的心情不亚于老婆头胎生下儿子,自己也跟着升级当老爸的那一刻一样。
祭坛两边,早已布置好的宫廷乐队,也将多日排练的辛劳发疯似的释放,一曲曲歌功颂德瞬间在空气中回荡,那些被城墙弹回的余音,缠绕在祭坛两旁的旗帜上,似乎在面对祭坛诉说着什么?
于是,这堆砖瓦堆砌的台阶顿时有了超然的魔力,好像对整个世界喊道,尔等凡俗之人听好,什么是天命,这里就是天命所归。
正应了那句话,突然升级的东西伤不起啊。
也是,在科学落后,迷信吃香的年月,什么破专烂瓦、坛坛罐罐,只要你觉得顺眼,就可以让它赋予某种力量存在,然后搞个图腾式的祭祀,加以崇拜,这玩意儿神就来了。
自从古人将天看做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认为它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是人间的改朝换代时。人们对它由生畏到自然的进行崇拜和祭祀就开始了。
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或是贫民百姓,无不信天、敬天、拜天,他们都以种种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佑护。
而皇帝被称为“天子”,所以更要隆重的祭天。天的功德至高无上,因此祭天也最隆重。而普天之下,也只有天子才有资格。
可是这一日,祭坛依旧,人事却已时过境迁,注定将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皇帝,这个封建专制主义下权利的最高拥有者,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驱使下。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之前仆后继,宁可丢了卿卿性命也在所不惜。
拒不完全统计,两千年的专制社会里,曾出现了几百个帝王,可有一半以上不得好死。
但即使这样,谁也阻挡不住世人对于皇权的狂热!
那些相当皇帝的家伙依然掩埋好同伴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高举大旗向着胜利的炮火前进、前进。许多人为了这个遥不可及而又荒唐的梦想,甚至不惜骨肉相残,不择手段。
所以让人不经感叹,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皇帝两个字,好辛苦!
司马炎,你说他是乱臣贼子,或者英武枭雄,这些都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他终究是走上了祭坛,走上了全力的顶峰。
多余的不想妄加揣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此刻的心情是高兴中带有浓浓的窃喜。
几代人的耕耘,终于要在他的手上开出一片山河,祖辈地下若知,也会含笑再去投胎的。
如果,历史能用因果报应来诠释其发展的规律,那此时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讽刺。
46年前,曹家做了大汉王朝400多年的终结者,其手法和表演与此时的司马炎如出一辙。而如今,时光荏苒,可物是人非事事休。司马炎就将这个时代最佳表演奖颁发给了自己,除了告慰先祖,也表达了对前辈曹丕的无限缅怀与崇敬,因为是曹丕这个好老师教会他如何在人后心狠手辣,人前演戏。
可历史的发展走向毕竟不能用宿命解释,作为后人要擦亮眼睛,看到必然与偶然的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23:46 +0800 CST  
引子



(2)



此刻的广场上,一切准备都已就绪,那些对司马家族死心塌地的人都翘首观望。
或许隐隐能听见司马炎的死党在祭坛下喊道“老大,快上啊,弟兄们都等不及了”,或许还有人心里嘀咕着:兄弟们这一宝算是押对人了,升官发财的日子到了。
空气里带着窒息,时间仿佛都走慢了脚步。
只等司马炎在祭坛说上那么两句,这改朝换代,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事实。
司马炎从人群的中央向祭坛走去。在一班朝臣的簇拥下,他戴着王冠向权利的最高点迈进。
此刻,祭坛上的那面晋字大旗是那么的显眼,似乎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和那早被埋入黄土的魏字旗相比。一个是撕心裂肺的失落,另一个却是迫不及待的狂喜。
一阶,又是一阶,司马炎在向帝王的宝座逼近。面对即将要被自己踩在脚下的江山,他的心在跳,在那看似淡定的脸上,心里也在翻江倒海。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什么金銮殿,权利的最高点,都成了他胯下的奴隶。
看到坛下屹立的人海,他相信这不是幻觉,这一切都是真的。
自从秦皇一统称帝以来,能开创新朝,君临天下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因此,他为自己能取得如此荣光感到由衷的自叹。
其实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像老鹰捉小鸡一样,把曹奂毛都不剩的一口吞掉,谁能把他怎么样,谁要不爽,理都直接懒得跟你讲,不爽是吧,灭了你看你爽不爽,可他却没有这么做。
他要玩点儿花样,向曹丕老师学习,整个禅让什么的。
真不知道,他是自作聪明,还是挑战世人的智商,自从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真正禅让的时代已彻底结束,往后的,哪一个不是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可他依然这么做了,而且搞的有声有色,集合了几万人的啦啦队摇旗呐喊,就差打着标语抬着横幅,写上两句:司马炎,你最棒,人民爱你之类的言语了。
可是回过头来想想,千百年来,围绕着皇权继承问题上的正统性,发生了多少血流成河的惨剧。
自从西周开始到后世,周礼和春秋大义成为衡量正统的标准,王者是五帝感生的,且受天命作皇帝,需要制礼乐,昭璧、璜、圭 、琮、璋五种瑞玉奉天,由于人们把玉比作当代至高无上的东西,认为仁、智、礼、乐、义、忠、信都是玉的属性,所以奉天以五瑞,然后行德政,失去天命会引起易姓革命。
中原王朝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还往往标榜本朝皇帝先祖是五帝感生,以获得政治上的统治合法性。
司马炎难道不知其中之奥妙?
一个真正懂得驾驭权术的人,善于平衡各种势力,最终将其为我所用,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四两拨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而只知用武力摆平一切的人,终将会使自己也葬送在武力的手里。
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懂得,武力只是政治斗争的极端形式,不会玩儿政治,都会死的很惨。
道理就是这样,有时候就是这么一个自欺欺人的花架子,就能做到避免意外的发生。
何况曹魏统治北方近乎半个世纪,曹魏正统的合法性已深入民心,不论皇帝是掌握实权的还是傀儡,老百姓只知道他就是曹家的天下,并不是你司马家的。还有司马家族本来就是曹魏的臣子,以下犯上更是大逆不道。
所以,如果兵戈相向,谋权篡逆的名号就背在司马氏的身上,许多不明世故的人,也就在这个时候被纷纷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禅让正好可以做个缓冲,就像润滑剂一样,使司马家族在尽量减少阻力的情况下,平稳的将江山易手,这样将会极大的降低不必要的风险,因此,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封建社会的根本基础,是那些下层千千万万老实巴交的百姓,他们大多没受过教育,思想迂腐欠开化,也就是最容易被外在的东西所蒙蔽和欺骗,因此,也最容易被人利用。
上层的统治阶层里,有拥曹的,更多的是挺司马的,在这种背景下,玩点花花肠子,再把欺骗性宣传做到位,那么,即便是有别有用心的人想要兴风起浪,也不会有什么气候。
所以,从这些准备工作就可以看出,司马炎三十岁不到的人,竟能如此的老谋深算。这里除了家族的优良的遗传基因之外,和家族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司马炎小小年级时,就跟着爷爷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混,得以百炼成钢,城府和智谋极深,不是常人做能够比的。
可以看看历史上那些王朝的开创者们,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哪一个不是玩弄权术的大师,哪一个没有将厚黑之术做到极致。
作为大晋王朝的开国之君,司马炎想常人不能想,思他人不能思,兵不血刃的废了魏帝,使得曹魏到司马氏的过渡化作一场和平演变,这本身就是智慧与权谋的灵活运用。
而走上祭坛的司马炎,开始以傲视一切的姿势俯视坛下的群臣,这次第,君临天下的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可他又深深地知道,这皇位获取的艰辛。几十年来,司马家族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这条路一路走来,真的太难,太难。
当年,自己的祖辈一开始就像孙子,如履薄冰的侍奉着曹魏。
多少年了,老天睁眼了,风水轮流转,今天也可以踩着曹魏当爷了。
念想着,司马炎的思绪开始飞到几十年前那个战火纷飞时代,飞到了爷爷、大伯和父亲的身旁。
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他司马炎的今天。
他似乎已看到,爷爷、大伯、父亲,一路披荆斩棘,从历史的风口浪尖向他走来。
、、、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25:20 +0800 CST  
第一章 艰苦的岁月


第一节 在没落王朝里降生的孩子


(1)


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在自然界的进化法则里,强者屹立,弱者身死,充满血腥的竞争每时每刻都在浩瀚的天地间上演。
不管你承不承认,这都是事实。
身为人类,冠冕堂皇间为自己增加了一顶万物之灵的帽子。而太多的人,却时时刻刻在贪欲里自我毁灭,自我作死。
人,需要有一点欲望,但更需要有一颗自知之明的心,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从里到外的认清自己。
无奈,世界很乱。这是一个有了好爸爸就会拥有一切的时代。而好爸爸们却不知道,拥有一个好儿子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俗话说,攒下一份厚实的家业,不如培养一个可靠的后人。
刘秀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千幸万苦打下的一片青山绿水,这座一砖一瓦筑起的帝国大厦,最终还是逃不出历史的周期性循环。
腐朽,裂缝,最后轰然倒塌。
掘墓人,不是别人,而是他那不肖的子孙。
那个名叫刘志的,还有那个名叫刘宏的,终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个唤作汉恒帝,另一个叫做汉灵帝。
不论历史的沧桑累计为多么厚重的书简,但公道永远都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许多时候,对于有些王朝,人们其实是不憎恶那些亡国之君的。
恒、灵二帝绝对是不肖子孙中的极品,在中国几千年里历史中,他们完全可以胜过各朝选手,获得许多关于败家子孙的奖项。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27:33 +0800 CST  

在没落王朝里降生的孩子


(2)



这一点,历史已有了公证的评判。
从恒、灵二帝开始,汉帝国先是继续在西北边疆进行那打了几十年也没什么结果的战争。 偌大的一个国家,欺负一个内迁的少数名族,最后硬是和羌族人拉锯了百年之久,耗了个国库空虚,兵疲民穷。
先不说倚强凌弱,欺负弱小本身非正义的手段。但就从军事方面讲,那也是丢脸丢了祖尊八辈的事。
此外,二人在位期间,宦官和外戚交替把持朝政。国家大权旁落,二位极品却躲在深宫,整日逍遥于声色犬马。
这位灵帝甚至恬不知耻的称宦官张让是自己的爸爸,赵忠是他的妈妈。
世界上最雷人的事或许莫过如此吧!
祖辈如若九泉下能知,也会被这些孽畜气的仰卧起坐的。
加之连续几次的党锢之祸,正直的君子纷纷含冤下狱,无耻的奸佞却总在权利的顶峰跳舞。
看来,君子和小人的幸福,都握在帝王的翻手覆手中。
与此同时,老天似乎也跟着浑浊的世道一起捉弄苍生,旱灾、蝗灾接踵而至。
一时间,朝堂上一派乌烟瘴气,天下民不聊生。
整个国家正在酝酿一场巨变,一股暗流正在等待时机,只待破土而出,将帝国淹没。
司马懿,这位后来通吃三国的巨人,在公元179年,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里。
对于许多的小孩儿而言,这是一段人生里的不幸。因为大多数人会因为疾病与饥饿提前死去。能活下来的,也只是乱世里一叶飘忽不定的浮萍而已。
司马懿很幸运,因为他有一个好爸爸,更有一个优越于同龄孩子的家世。
世人往往敬重那些白手起家的俊杰,但暗地里却很艳羡那些家世好的幸运儿。
如果家世可以选择,想必那些每天抨击官二代、富二代的愤青也会认真的选择一番,这就是现实,或者说,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得不到的,总是甜的,到了人性的极端,就会变成酸的,甚至成为变态的。
从娘胎里出来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已经跌落在现实五颜六色的缸里。即使盖印多少道德,也无法洗白自己。
在那个时代,有一个好的家世比什么都重要。
而现在呢?或许、可能、也是如此。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28:34 +0800 CST  

在没落王朝里降生的孩子



(3)



中国人有记录族谱的传统,就是将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全部记载下来,这东西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有了这玩意儿,后人就可以知道家族的发展,或者自己从哪里来。
一部族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史诗。
司马懿有一个很牛家族,一个史诗一样的家族!
司马懿的祖先据说是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儿子重黎的后人,重黎当时担任一个掌管用火的官职,后人们历经夏商几朝,职务没有发生变化。
这或许是后世司马家为了抬高门第故弄玄虚,可以对他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在没有文字作为参考的蛮荒时代,国家大事都用原始的草绳记事,谁会闲着蛋疼记你的那些破事儿。
西周宣王时,重黎的后人程伯休父,官至司马(三军司令),掌管国家军队,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后来立下了大大的军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此后便有了司马氏。
天子赐姓,这在古代是一项莫大的殊荣。
文字在商代早已出现,这些可信度明显增强,何况还是曾经统领三军的大人物,指挥过一定规模的战役,作为国家大事件,朝堂有记载是肯定的。
从程伯休父到秦汉之际,史书对于司马家族的牛逼人物再无记载,本人寻遍了现有的文献,从历史的指甲缝里抠了很久,抱歉,我没有抠出一个大人物。
这段人物真空段里,也只有战国时期剑客司马蒯聩还能值得一提。
结论是:这几百年里,司马家族虽家门不错,但一直没有后人能够超越。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29:45 +0800 CST  

在没落王朝里降生的孩子


(4)


司马懿的十三世始祖是楚汉之际被封为殷王的司马卬。司马卬当年跟着项羽混,灭秦后,被项羽封为王,是当时的十八诸侯之一,可谓风光一时。
可惜好景不长,楚汉战争爆发后,司马卬背叛项羽投靠刘邦,最终在彭城之战中兵败,被项羽的楚军所杀。
事实证明,得罪了项羽,下场都是悲惨的。
刘邦建汉后,将原来司马卬的封地改为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司马氏子孙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此后,司马氏子孙又开始默默无闻。
直到东汉安帝时,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均被拜为征西将军,可这位仁兄空有一身军事理论素养,却没有过硬的实战经验,在对羌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最后因临阵脱逃被打入天牢。
作为一名将军,你可以打败仗,但绝不可以弃甲抛戈致士兵于不顾。
他是一名不合格的将军。但作为一个男人,他最后选择自杀,至少为他的家族和他自己,挽回了一点点可怜的尊严。
之后,司马均的后代还算争气,先后出了豫章太守(地委书记)司马量,颍川太守司马儁,都是地方上的一把手。到司马懿父亲司马防时,官做的越来越大,已经升为京兆尹(首都市委书记)。
虽然无法和那些权倾朝野的家伙相比,但司马家族已俨然成为世族里重要的一支。
司马懿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或许没什么特别的优越,但至少他已经站在一个很好的起跑线上。
这一点,大多数人无法企及!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
你可以抱怨,但你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你能够做到的,就是比别人更努力。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30:42 +0800 CST  
第二节

大树底下好乘凉


(1)

家族的繁衍生息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谓生生不息,才能改造世界。
可是,这种自然的生育现象在古代的中国几乎接近于病态。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成为三不孝的核心。
在男权横行的古代,只有男子才是家族的传承者。所谓后,只指男性。
因此,能不能生下男孩,或者说生下更多的男孩,都是一个男人敢于对外人炫耀的资本。
两千年的男子传后文化对国人荼毒太深,以至于计划生育政策虽经大力宣传,世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是的,生个带把儿的小崽子很重要,尤其是在古代。
也许是家族的阴德积累所致,或者是司马防为官期间的清正感化了天地。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倍儿棒的身体,导致这位仁兄有着超于常人的生育能力。
十多年下来,硬是生了八个儿子。
对,你没有看错,都是带把儿的,数量是八个。
作为文化人,孩子们的名字当然也就不是什么大熊、二狗、铁蛋儿之类的了,而是体现了一种档次。
依次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由于儿子们的字里都有一个达字,世人都把他家的八个宝儿称作司马八达。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42:09 +0800 CST  
大树底下好乘凉


(2)


可叹如今许多人为了生个儿子,求神拜佛,本土的神灵不行再换个外国的洋佛爷试试。跑到天南,躲在海北,一副生不下儿子誓不罢休的样子。
仔细想想,这又是何苦呢。
作为一个男人,旺盛的精力加超牛的染色体,造就了他在生育方面的成功。
八个儿子生龙活虎,乃至于青史也将不吝啬笔墨,为他们添上重重的一笔。
司马懿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兄弟们亦是如此。历史将他们放于乱世,却让他们没有一个中途夭折活到可以创造历史。
是的,只有活着,才会有机会。
有时候,命运是一种很无奈的宿命,人类太渺小,你不得不去相信有些近乎于冥冥之中的安排。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司马懿注定要和他的家族接受历史里的优胜劣汰。
这游戏太残酷,太血腥,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游戏你明知自己不喜欢玩儿,但还得学着玩儿下去,这就是生存法则。
你没有退后一步海阔天空的余地,只有拼死一搏奉陪到底。
许多人刚一起步就会身死,还好,司马懿一开始就有着高于别人的起点,不至于每一步都如同身陷囹圄。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兄弟的一言一行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所谓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就说的是这个现象。
司马懿早期的成长,父亲与哥哥司马朗对其影响最大。
司马防是一个真男人,耿直公正的性格使他不屑与宵小之辈为伍,常以汉书名人列传标榜的信仰追求伴随着他命运的一生。
在死亡和偷生面前,司马防同志绝对会选择前者,因为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命可以舍弃,但气节决不可丢。
在家,他是称职的父亲和丈夫;朝堂上,他是清正富有能力的臣子;对百姓,他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好公务员;对朋友,他是有着满腹才学谦谦君子。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43:04 +0800 CST  
大树底下好乘凉


(3)


或许有人会问,天底下真有这样的男人,我想说的是,此刻你已经看到了,这就是一个绝好的完美男人。
家中有父如此,司马懿的成长肯定是循规蹈矩,绝不会是离经叛道。
而司马防在孩子的教育中的确扮演的是一个严父的角色。不让坐,孩子们屹立不动不敢坐,不让进门,孩子们规规矩矩不敢进,不让说话,孩子们大气不敢出一声。
儿子是父亲心头的肉,但司马防知道溺爱的温度太高,会烫伤孩子。宁可让他们在狂风暴雨中艰难的磨练,也不会让他们在温室里安逸的成长。
事实证明,司马防的教育方式不仅让他的儿子们个个成才,也成为司马懿未来教育自己子女的经验所在。
除了耳旁时刻有严父训导,司马懿还有一个大他八岁的哥哥对他经常言传身教。
司马朗是家中的长子,古语云,长兄如父,司马朗也的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学识渊博、敢于担当的男子汉。
这位身材高大,英俊潇洒的帅哥确实有很多过人之处。
在他九岁的时候,司马防的一个哥们儿来家中做客,此人率性之人,口无遮拦,张口防哥,闭口防兄的。
朋友之间,关系太好了反而觉得这样亲切。
谁知道司马防家的小毛孩不高兴了,什么玩意儿,敢当着我的面直呼我老爹大名。不管三七二十一,冲过去就对客人发飙了:你怎么这么无礼啊,你难道不知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吗?
你看着小家伙说的多犀利,直接把那客人整的哑口无言只是摇头,不得不向司马朗小朋友赔礼致歉。
而那一年,司马懿在干什么?
答,还在他妈咪的怀抱里吃奶呢。
司马朗十二岁时,便通过经文(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考试成为童子郎(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43:52 +0800 CST  
大树底下好乘凉


(4)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司马朗小朋友的营养搭配很均衡,什么钙铁锌硒,维生素ABCD的,能补的都没落下,加之家族高大威猛的基因遗传,他身体发育明显快于常人,小小年纪身高近似成人。
当时负责监考的官员觉得司马朗身体高大强壮,怀疑他虚报年龄,便质问他。
司马朗回答说:“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来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虽然年轻幼弱,却没有急功近利向上层攀援的习气,用谎报年龄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
(这似乎等于说,哥是有牛逼的家世,老爹也有不错的人际关系,但哥绝不是那种抱老爸大腿向上爬的人)
你能相信这话是出自一个十二岁的孩童之口吗?监试官一开始也不相信,本人也不相信。但他最终还是相信了,很快就觉得司马朗品行才能果然异于常人。
抠抠手指头想想自己在十二岁的时候正在干啥,偷人家苹果,拔人家萝卜、、、还有许多,只是不好意思往下写。
正是应了一句话:牛人之所以能成为牛人,打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联系想到我等努力了半生,却依然像蝼蚁一样生活着,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虽然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是稍微明白一些道理的都懂,这汗水的成分太多,很复杂。
我不否定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以及个别人的独特性。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天资、环境、人脉、机遇对一个的发展而言,真的太重要。
司马朗少有奇志,加之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没有在中途蜕变为伤仲永之类的角色,而是成长为司马家族里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这里有着许多必然的原因,也有许多能预料之中的因素。
小司马懿在这些至亲的家人陪伴下,努力的成长着,成长着、、、
而此时,那股暗藏在汉帝国大厦下的洪流,已成破土迸发之势,任其谁,也将无法阻挡。
世事要变!
世事要变了!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44:32 +0800 CST  
第三节

汉末烽烟


(1)

公元184年春,汉帝国。
上层建筑:1、外戚宦官争斗不休。
2、整个朝廷自上而下的腐败成风。
3、边疆战事不断,国势衰弱。
4、加重徭役赋税满足享乐。
5、土地高度集中。
天地之间:旱灾、蝗灾、瘟疫肆虐蔓延。
下层基础: 1、流民四起,逃离家园。
2、饿殍遍野,易子相食。
结果:腐朽的汉帝国,终于压垮了百姓最后对于生的希望。
只是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没到最后关头,谁也不会轻言放弃。
不得不说,陈胜吴广对被压迫的农民起了一个好头。当造反成为一种传统,并深入一个民族的骨髓时,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的旗帜。
山雨已来,只是比以往都要猛烈。帝国的船舶已触暗礁,需要用尽最后残留的力,才有可能走出死亡。
这一次,造反的接力棒被张角兄弟高高举起,一时间,天下向应。华夏大地烽烟四起,尸山血海,白骨成堆。





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家。在那个鬼神迷信成为人们信仰的年代,拥有着世界上最勤劳善良的农民,同时也是最愚昧的农民(客观原因所致)。
似乎每一次民变都会假借神的魔力,似乎每一次民变都是神的指使,似乎每一次,都有人在充当神的信使。
张角是一个有野心、有心机的人,但机会往往也是给有准备、有本事的人。
天下若太平,他们兄弟那些魔术类的小把戏最多只能养家糊口,运气好了,或许还能整上二两小酒。
很幸运,流民四起,饿殍满地的现实为张角兄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最佳平台。
对一个每日挣扎在死亡线上人来说,活着才是拼命挣扎的目的。这时如果有人雪中送炭的行医问好,无疑将会对施爱者感恩戴德。
张角和他的兄弟清楚的知道百姓想要什么,他们此时能给予百姓什么。
这是一个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人人都能看到的,那已经不是什么机会了。
张角知道,要想干大事,心急是不行的,足够的耐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用十多年的时间积蓄着、等待着、积蓄着、等待着、、、
冬天快完了,春天还会远吗?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51:03 +0800 CST  
第三节

汉末烽烟


(1)

公元184年春,汉帝国。
上层建筑:1、外戚宦官争斗不休。
2、整个朝廷自上而下的腐败成风。
3、边疆战事不断,国势衰弱。
4、加重徭役赋税满足享乐。
5、土地高度集中。
天地之间:旱灾、蝗灾、瘟疫肆虐蔓延。
下层基础: 1、流民四起,逃离家园。
2、饿殍遍野,易子相食。
结果:腐朽的汉帝国,终于压垮了百姓最后对于生的希望。
只是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没到最后关头,谁也不会轻言放弃。
不得不说,陈胜吴广对被压迫的农民起了一个好头。当造反成为一种传统,并深入一个民族的骨髓时,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的旗帜。
山雨已来,只是比以往都要猛烈。帝国的船舶已触暗礁,需要用尽最后残留的力,才有可能走出死亡。
这一次,造反的接力棒被张角兄弟高高举起,一时间,天下向应。华夏大地烽烟四起,尸山血海,白骨成堆。





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家。在那个鬼神迷信成为人们信仰的年代,拥有着世界上最勤劳善良的农民,同时也是最愚昧的农民(客观原因所致)。
似乎每一次民变都会假借神的魔力,似乎每一次民变都是神的指使,似乎每一次,都有人在充当神的信使。
张角是一个有野心、有心机的人,但机会往往也是给有准备、有本事的人。
天下若太平,他们兄弟那些魔术类的小把戏最多只能养家糊口,运气好了,或许还能整上二两小酒。
很幸运,流民四起,饿殍满地的现实为张角兄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最佳平台。
对一个每日挣扎在死亡线上人来说,活着才是拼命挣扎的目的。这时如果有人雪中送炭的行医问好,无疑将会对施爱者感恩戴德。
张角和他的兄弟清楚的知道百姓想要什么,他们此时能给予百姓什么。
这是一个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人人都能看到的,那已经不是什么机会了。
张角知道,要想干大事,心急是不行的,足够的耐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用十多年的时间积蓄着、等待着、积蓄着、等待着、、、
冬天快完了,春天还会远吗?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52:00 +0800 CST  
汉末烽烟


(2)






公元184年,张角的春天到了!
这一年二月中旬,张角亲自启动了造反的按钮。成千上万头戴黄巾的追随者在汉帝国的四面八方杀来。那杀声里带着狂飙式的咆哮,还有更多的是撕裂式的呐喊!
一声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穿破云霄,直刺那官老爷的脊梁骨。
正应了那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当被起义军快要砍下脑袋瓜子的那刻,这些曾在之前耀武扬威的家伙或许都会含泪感叹:要那么财宝干什么呢?这下连吃饭的家伙都被人给端了。
欲望驱使下的追求与探索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欲望驱使下的邪念将会给个人与社会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正可谓:欲海茫茫,何时才能回头是岸!
起义军的混流,冲垮了汉帝国这座大厦一道又一道的屏障,全国已成席卷之势。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外面的世界很危险。
这一年,只有五岁多的小司马懿还在洛阳的家中和弟弟玩耍,他们不关心外面的世界是否很乱,他们心里只想木马、木剑或是父亲留下的作业。
而他那作为朝廷命官的父亲司马防,还有已懂人事的哥哥司马朗却在时刻关注着这场战争。
昏聩胆小懦弱的汉灵帝终于知道了事态的严重,这个整天沉溺于美酒与女人温柔乡的帝王,此刻也将奢侈享乐暂时舍弃,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剿灭黄巾军的大计。
看来,人不是不能舍弃和忘掉一些什么,关键要看给你多少压力。在死亡面前,太多的东西都显得苍白而又无力。
汉帝国下达了全国紧急动员令!
对,你没有看错,这个昏庸的帝王在压力面前也变成了一个男人,一个敢跟人玩儿命的主了!
命令如下:
一、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领最精锐的御林军把守京城的各个关隘,严防反贼威胁京师。
二、号令地方官员自行募兵训练,协助政府军镇压乱贼。
三、解除党禁凝聚人心,犒赏军士,选拨军事指挥人才。
四、派得力干将卢植、朱儁、皇甫嵩等率大军出击。
动员令下达之后,全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各战区开始厉兵秣马,整顿军备。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54:03 +0800 CST  

汉末烽烟


(3)


经过整训,汉军士气高昂,实力大增。卢植、朱儁、皇甫嵩等各路人马开始从不同的地区向黄巾军发起进攻,同时,各州郡部队也配合政府军作战。
由于黄巾军自起事以来连克州郡,占领了大片区域,加之与汉军交战几无败绩,同时大量的缴获装备了自己,(刚开始是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现在手里拿的可是真家伙)使得战斗力大幅度提升。因此,他们处于气势正盛的阶段。
战争一开始,负责北方与张角主力作战的卢植还算顺利。
而朱儁、皇甫嵩等在东方战线却连连受挫。但很快,汉军就扭转了战场的颓势,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在汉帝国最后一代名将的集体攻击之下。张角和他的信徒在全国战场接连失利,自己也病死在军中。
而此时,黄巾军自身的不足也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张角和他的兄弟本来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一面派人在各地政府机关门上刻“甲子”二字作为联络起义的暗号。
一面命最得力的马仔马元义到荆州(今湖南湖北)和扬州召集人马到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集结待命。
马元义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联络早已被发展为黄巾会员的皇宫官宦封胥、徐奉二人做内应,以图洛阳起事后可以里应外合。
在约定造反的时间前,张角的主要工作就是集结兵马,并向汉帝国的关键部位渗透间谍。对于张角而言,间谍战是这一时期敌区工作的主要方式。
可张角却忘了一件大事,队伍人数虽多,一直以来都没有狠抓纪律工作。致使会员当中鱼龙混杂,什么样的货色都有。
而唐周就是一个犹大式的人物,这位唐周兄弟可能对革命的前途悲观失望,自己又想荣华富贵。于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不做二不休的将马元义和黄巾造反的事向政府告密了。
结果可想而知,马元义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誓死不屈,最后被五马分尸,潜伏在洛阳的一干人马和新发展的会员也全部遭殃。
马元义的死暴露了一切,也同时打乱了张角的整体战略部署。汉帝国已全国通缉他的脑袋,为了活命,他只好提前进行造反。
只是暴动提前仓促进行,使各地起义军不能相互配合,不能给汉庭集中力量的雷霆一击,反而消弱了自己的实力。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56:12 +0800 CST  
汉末烽烟


(4)


这里面虽然有实力强大的几支义军,但无法形成给汉军致命一击的合力。尤其是洛阳起义流产,使汉政府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镇压外围起义军。
另外,整个黄巾军中除了张角智商还算正常之外,起义军中缺乏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军事领袖,和卢植、朱儁、皇甫嵩等名将相比,都是一些平庸之辈。
战争是一门艺术,需要天才来指挥。
打天下需要两种力:除了武力,更需要智力。
为什么刘邦和朱元璋就能成功,凭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身边有一大帮的人才。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人才都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
其次,起义军后期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宗旨,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直接比土匪还土匪,如果他们一开始是杀了贪官,我要吃饭,那么后面已经发展到杀了男人,我要女人了。
没有了百姓的支持,他们注定要失败。
接下来, 在州郡部队和地主武装的配合之下,掌握主动权的汉军四面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黄巾军的多股主力各个击破。
张角的兄弟战死,自己也被剖棺戮尸。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作为东汉帝国末期最大规模的一次宗教起义,其主力便被镇压下去。
汉帝国这艘船舶终于在暗礁丛中走了出来,但是已残破不堪。对于未来,前方一片黑暗,剩下的,只有苟延残喘。
江山似乎又太平,灵帝抛却了奏疏和一大堆的政务。重新回到美人的卧榻,醉倒在怀里。
司马懿一家的生活也回归正常,他照样玩耍嬉戏,他的父亲开始正常的朝九晚五,哥哥也继续自己的事业。
这场动乱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对他们家没有任何影响,而事实上,整个司马家族的命运将因这次动乱而发生彻底的改变。
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蝴蝶效应!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6:57:19 +0800 CST  
第四节

乱臣贼子


(1)

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虽然主力被帝国镇压,但千千万万的张角门徒并没有因此屈服。他们依然高举张角事业的伟大旗帜,在革命的低谷里苦苦坚持。
而朝廷的当权者却始终没有警醒,帝国已是一副麻木腐朽的皮囊,大厦将倾,没有灵魂的在风雨中飘摇。
而那被挫骨扬灰的张角呢?青史给了他一个复杂称呼,英雄、野心家、乱贼等。其实这些都不足以概括其所做的一切,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谁让他不能像刘邦一样成功呢?
他为了自己崇高的革命事业奔走社会十多年,虽已身死,但他的影响力却树大根深。
在古代中国,许多时候死人的号召力往往比活人还要强的多。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使用得当,可以抵上千军万马。
帝国表面上凤平浪尽,但危机并没有减去多少。
是的,真真的危险并不是那些明刀亮剑,而是那些转入地下深不可测的虎视眈眈,又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这次既有内忧也有外患,暴风雨将会更猛更烈。
公元184年冬,汉帝国西北地区的羌族人看出黄巾之乱后政府的虚弱,于是再次举事叛乱。朝廷派出了由小月氏人和归附政府的羌人组织的军队平叛。
当这支少数民族大军闻之对手是自己的血肉同胞时,态度很坚决,当即剁了政府派来的军官,与自己的叛军同胞合兵一处,向政府发动进攻。
到公元185年春,叛军在西北地区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人马已发展到数万,并且兵锋直指古都长安。
另外,从黄巾军主力被镇压开始,张角的信徒在全国各地的反抗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人数少的有几千,多的已达百万。
华夏大地,烽火不断。
从公元184年末到公元189年,帝国派遣数量有限的军队四处征讨,疲于应付全国的暴动。
由于宦官势力与士族阶层的矛盾对立,官宦们不希望对方立有军功在军队中做大,乃至于威胁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导致的结果是最杰出的军人往往被猜忌、冤枉、弹劾,甚至下狱致死。帝国军队的精华一个个减少,叛军与黄巾军的数量却越来越多。
到最后,帝国那点可怜的正规军已无法抵御烈火般蔓延的暴乱。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02:29 +0800 CST  
乱臣贼子


(1)





怎么办?要在沉默中等死吗?
为了镇压此起彼伏的暴乱,公元188年3月,汉灵帝将各州的部分的刺史(省长)改为州牧(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余部。
虽然刺史和州牧在东汉几次易改,但汉灵帝这次的易改注定要被历史重重的记上一笔。因为就是这次变更,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被世人都能记住的时代,这就是群雄割据和三国的到来。
虽然第一次黄巾之乱时,政府已经下令各州郡武装协同中央军作战,但军政合一的地方领导机构并未形成,这为各州郡有野心者未能提供合法的理由扩充自己。
汉灵帝一生荒淫无道,在外戚与宦官之间左右摇摆,可以丝毫不夸张的说,东汉王朝的覆灭,这位老兄要负很大的责任。
临死之前的刺史和州牧易改,直接为刘家王朝掘好了坟墓。
很显然,那些身有浩然之志的家伙们一直盼望的就是这张经营许可证,有了它,就可以在天下大乱时首先保存自己,然后正大光明的壮大自己。
公元189年,汉灵帝带着纵欲过度的虚弱身体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他的宝座,去阴曹地府报到。
他自己爽够了死翘翘了,却将千疮百孔的江山扔给了孤儿寡母。不得不说,这个男人简直太自私了!




更为自私的是,这家伙一天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连帝国后继者都没有选好,虽然他钟意王美人所生的刘协,但是并没有明确下诏册立,他这么突然一死,帝国的皇权瞬间处于真空状态。
以外戚何进和何皇后为首的意图立皇后之子刘辨,虽然这小孩儿笨笨的,但也是自己家的。而以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想拥立王美人之子刘协为他们的代言人。
双方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争锋相对,谁也不肯让步。这能让吗?谁让谁将会死的很惨。但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被动的防守,不如主动的进攻,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身为御林军总司令的蹇硕深知这其中的道理。
于是,他和他的宦官兄弟们设计了一套擒杀何进方案,并按照预设的计划在按部就班的准备着,只等东风一到,就剁死这姓何的,到时候,天下就是他们的了。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05:00 +0800 CST  
乱臣贼子

(3)




只是这些缺了零件的男人毕竟低估了何进的本事,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曾经杀猪的屠夫,也并不是一点智商也没有,身为首都卫戍司令的何进在官场上的千锤百炼已使他颇有城府和计谋。
这些宦官们为之得意的完美计划,一开始就被蹇硕的马仔同时也是何进的好友潘隐向何进告密。
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何进在掌握了蹇硕等人的行动后,马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采取紧急部署,调动人马拒不上朝。这一招够绝,这等于就是向蹇硕等彻底摊牌了。
何进给蹇硕等人只提供了两个选项,没有之一,立刘辨和剁脑袋之间选一个吧。
由于何进掌握着首都洛阳周围的所有军事力量,加之计划已被其获悉,蹇硕经过权衡利弊,首先伸出橄榄枝向何进妥协让步。
斗争的天平瞬间发生了倾斜,掌握主动权的何进居高临下、步步紧逼。压力之下,蹇硕最终被迫放弃立刘协为帝的想法,转而立刘辨为帝。
之后,何进因为拥立有功被封为辅国大臣,和袁绍的叔叔袁隗一起辅佐小皇帝刘辨。接下来,掌握大权的何进一想到蹇硕这厮欲杀他的事情就来气,最后以宦官乱国,天下痛恨的理由派手下小弟袁绍去干掉蹇硕,结果在一片厮杀的混乱中,蹇硕被自己的战友郭胜稀里糊涂的弄死了。
禁军司令蹇硕被干掉后,何进想乘热打铁把宦官一锅端了。但由于兹事体大,加之宦官势力并不弱,何进便请示同父异母的妹妹何皇后为自己下诏撑腰。
可叹这何皇后也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当年她老爹何真把他送进皇宫,最后还能见到皇帝并被宠幸都靠的是这群太监,加之多年以来,宦官们为了巴结何家,都偷偷的给他的老母还有弟弟送过礼物。
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面对老哥何进的请求,这妹子坚决的说了声不。
何进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妹妹会这样坚决的反对他,这笨蛋妹妹难道就不知道我不弄死这帮阉党,他们会转过来弄死我们何家。
没办法,这妹子就这一根筋了,看来是得给这个皇后妹妹一点儿压力了。
于是,何进便以升官发财等美好的许诺给在外统兵的董卓,想要以董卓的外军之力胁迫妹妹就范。
可他没想到的是,此时的董卓早已不满足自己只是个将军的身份,带领军队进入国家之首都,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好事。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08:02 +0800 CST  
乱臣贼子


(4)








董卓这猛男是西北人,自幼生活在一个豪强地主家庭,这老兄青年时期在他的家乡一带就很有名气,是个带有豪气的刺儿头,他彪悍勇猛,能跃马驰骋间左右开弓,而且颇有智谋,连强悍的羌族人都不敢招惹他。
董卓正真发迹是在汉羌战争和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他由一个中下级军官一跃成为威震一方的军队统帅,尤其在击败韩遂叛军之后,他的势力如日中天,连朝廷也不得不防着他。
在军队中成长的董卓知道枪杆子的重要性。因此,当当朝廷明为升实为降的任命书下来后,他总会找到各种理由推脱掉。什么士兵爱我,我爱部队,离开士兵我会死啊等等。
也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什么最可靠,是朋友吗?不是,是手里握着一支军队最可靠。
此刻面对何大将军的命令,董卓的整个人能用不多不少的四个字形容,那就是欣喜若狂。
那个激动的劲儿,只能是眼泪和鼻涕同时自由落体才能概括当时的情形了。
他立即召集三千部队,马不停蹄的向洛阳进发。不得不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当董卓的三千精锐还没到达洛阳时,洛阳城内已经发生一件大事,欲想致张让、赵忠等宦官于死地的何进却被他的对手整死。
在洛阳的虎贲中郎将(中央警备团团长)袁术,听说何老大被宦官干掉了,马上带兵冲进皇宫,见到太监马上处死。大宦官张让等为了逃命,情急之下胁持小皇帝刘辨和陈留王刘协,在黑夜和混乱的掩护下一路狂奔,在天亮后逃到了黄河渡口小平津(今河南孟津东北)。
董卓的人马到达洛阳郊外时,远远的看见皇宫内一片火海,董卓料想情况不妙。马上布置一干人马四处打探皇宫内的具体情况。得带的消息是何进被阉党杀了,小皇帝已经逃到了北芒(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董卓大惊,这还得了,急忙率军前去北芒,赶紧把小皇帝弄到手。
可怜那只有十多岁的刘辨,被皇宫里的血流成河已经吓得魂不附体,现在又看到这么多披甲握刀的家伙,顿时嚎啕大哭。
董卓向刘辨询问事情发生的经过,刘辨受到惊吓结结巴巴,而一旁的陈留王刘协却从容的说了一遍事情的过程,这孩子当时只有九岁,整整比刘辨小五岁。
老董突然脑袋一热,对这个颇具胆量的小娃娃产生了好感。而刘协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将会成为他一生劫难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个姓董的家伙把他即将要扶上龙椅,最后又让他在龙椅上受尽屈辱的度过半生。
这场尸山血海的混乱结束了,收获最大的不是外戚也不是宦官,而是不费一兵一卒的董卓。
楼主 岷州苍狼  发布于 2015-05-07 17:10:49 +0800 CST  

楼主:岷州苍狼

字数:71283

发表时间:2015-05-08 00: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7:01 +0800 CST

评论数:22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