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这又是一件让人看不懂的事情。孟昶生于富贵,长于皇室,既不干脏活累活,也不带兵打仗,就算是亡国之后也没受什么委屈,遭受什么磨难,而且他一向身体康健,也没听说有什么慢性疾病或者遗传病,就这么突然毫无征兆死掉了,死因不明,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谜团。

对围绕在孟昶身上的这两个谜团,我一直试图去探察和破解,但遍查各类正史资料,都没有找到更多的详细记载。这种事情在正史中从来都是讳莫如深的话题,自然不会有人特立独行,去触这种政治霉头。

直到有一天我翻开野史,却惊喜地发现,有关这些谜团的记载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而在种种不同版本的野史故事中,有一个人的身影是始终存在的焦点,这个人在我们前面的故事中却被忽略了。

然而,这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因为破解谜团的关键或许就在她的身上,她就是那个著名的女人——花蕊夫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31 19:45:30 +0800 CST  
【更新】第五十章 英雄难过美人关

能够在五代十国历史上留下自己姓名的几乎清一色都是男人,这也实在没办法,因为即便在和平统一的年代,女人在历史上也没什么地位,何况是在武夫当道、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历史更是让女人静静地走开。

但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有个别杰出女性在历史这座丰碑上牢牢铭刻下了自己的姓名,给这个充满铁和血、火与剑的时代平添了一道别样温馨的色彩,花蕊夫人就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

花蕊夫人是个女人,而且是个名女人,在一定范围内,她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他的丈夫孟昶,甚至宋太祖赵匡胤,就连同时代的“绝代双娇”大小周后,与之相比也要黯然失色。

花蕊夫人的知名当然不是像现今某些女明星、女艺人、女主播、女模特等名女人,靠一脱成名、一露成名、一夜成名、一捧成名,她的知名不仅因为绝世的姿容美貌,还因为她的智慧和才华。

关于花蕊夫人的美貌,宋代的吴曾曾经记载说:“谓花不足征其色,但如花蕊之轻也”,也有“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的说法,意思是鲜花也不足以比拟她美色,花蕊也无法媲美她的姿容,“花蕊夫人”之名想必就由此而来。

由于“花蕊夫人”的绰号太过响亮,她的本名反而很少有人知晓。实际上花蕊夫人的本名确实是个迷,有人说她姓费,也有人说她兴徐,至今也没有权威的说法。其实,她到底姓甚名谁并不重要,让历史记住她的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名字:花蕊夫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31 19:52:09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4、【大散关】

大散关(San-kuan Pass),亦称散关山口、崤谷,乃关中四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当山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通过。

散关设于西汉(一说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废弃于明末。现在关址处立有:“秦岭”石碑一块,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块。

公元前206年, 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

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

南宋建炎四年,宋于富平之战失败后,宋将吴即收拾残兵, 屯据和尚原,刚立好栅寨,金兵已至原下。 有人劝吴移屯汉中,保住入蜀之关口,吴认为:"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果然打败了来犯的金兵。

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时为高宗绍兴十一年,史称"绍兴和议"。宋金和议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宋金两国,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

由此可见,大散关将是笔者《说不尽的宋朝》这篇文章南宋篇极其重要的内容。

大散关照片:








大散关诗词:

《书愤》宋·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观大散关图有感》宋·陆游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
劲气锺义士,可与共壮图。
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
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
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
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
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螘殊。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2 09:58:28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5、【娘子关】

娘子关为太行山上内长城的重要关隘,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晋冀的咽喉要地,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三晋门户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为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唐朝设立承天军戍守处,唐大历年间(767年—779年)修建“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

娘子关之名最早见于金朝的元好问的《游承天悬泉》诗句中“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明代为“承天镇”。由于明朝时期因边患频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城堡,专设守备把守,今为当时原貌。清代增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因关城处于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娘子关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

娘子关同井陉关隔山相对,同为军事重地,扼太行山井陉口,为山西和河北之间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不论是要保障山西,还是要保障河北的安全,娘子关都起着重要作用。现今石太铁路和晋冀公路均从此关口经过,为交通要道。

唐长庆元年(821年),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叛唐,宰相裴度亲自督师出娘子关讨伐。

光化二年(899年),朱温部将葛从周从井陉关攻河东,攻破承天军。

五代后晋末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不久,契丹兵灭后晋从开封北归,到恒州后袭击承天军,烧了承天军市邑,后来刘知远把它收复。

明代,北方蒙古骑兵屡次侵入山西向东叩明京畿大门。明末崇祯17年(1644年),李自成军的一部分,自长安入山西后,经太原攻占了此关,然后出井陉关与主力会合。

抗日战争时期,娘子关曾再度发挥防守的作用。1937年10月,日军急于从平型关侵入山西占领太原,受到八路军阻击而失败。后来日军便沿正太铁路线西犯,把娘子关作为一时的争夺目标。当时中国军队以包括八路军一部在内的数万兵力在娘子关设防,阻敌西进,但是最终不敌日军,娘子关迅速被日军占领。不久日军从北、东两路进入山西,太原失陷。

娘子关照片:







娘子关诗词:

《娘子关偶成》明·王世贞

夫人城北走降氏,娘子关前高义旗。
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

《过娘子关》现代·郭沫若

娘子关头悬瀑布,飞腾入谷化潜龙。
茫茫大野银锄阵,叠叠崇山铁轨通。
回顾陡惊溶碧玉,倒流将见吸长虹。
坡地二十六万亩,跨过长江待望中。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2 16:21:42 +0800 CST  
【更新】

除了天生丽质外,花蕊夫人的才华十分了得。据史学家考证,这位美女兼才女擅写宫词,存世的竟然有近百篇,其中佳作也不少,后人编纂的《全唐诗》中还有她的一卷专辑。花蕊夫人的才华在后蜀灭亡时所赋的一首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虽然花蕊夫人把贪生怕死的后蜀男人骂了个遍,但作为亡国之君的女人,她也只能妇随夫降,跟着孟昶一起进京面圣。

相信赵匡胤对这个艳名远播的女人肯定早有耳闻,就如同现代红透半天边的女明星,要说你没听说过,那肯定不正常,甚至有人断言,赵匡胤之所以在后蜀、南唐、南汉三个政权之中选择首先进攻后蜀,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想要得到这位名女人。

一般说来,这种说法是出自于臆造杜撰,十分具备英雄浪漫主义色彩,但从后蜀灭亡之后他对孟昶和花蕊夫人的态度和两人不同的结局来看,似乎也不是胡编乱造,信口开河。

当赵匡胤亲眼见到这位传说中的花蕊夫人时,还是禁不住被大大地闪了一下,这种扑面而来的惊艳和怦然心动,是他在别的女人身上从未体验过的,也正是在这一瞬间,将这个绝代尤物据为己有的想法油然而生,一发不可收拾,迅速充满了他全部的身心。

我相信正是在这个时刻,孟昶的命运也随之注定了,也惟有如此,才能完美地解释孟昶在归宋之后的种种待遇和遭遇,先是隆恩浩荡、礼遇有加,后是一夜暴亡,死因成谜,而这一切都只在短短十几天内发生。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2 19:35:57 +0800 CST  

在动物世界中,雄性在追求雌性时往往会展示自己最吸引人的一面,比如强壮的身躯,漂亮的羽毛,高亢的歌声,以此俘获雌性的芳心,而在人类社会中,被用来吸引女性眼球的则是英俊的外表、过人的才华、高贵的身份、巨大的财富、至高的权力。

但对于真正的强者来说,以上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在拥有最强大的力量,可以使用强硬手段征服所有对手和异性的前提下,志得而不意满,胜利而不骄纵,宽容而不严苛,强大而不严酷,这些才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赵匡胤对孟昶及其家人的宽容、尊重和礼遇,并不是因为他对这位仁兄有什么好感,或者欣赏他某方面的特质,相反他对这位亡国之君十分蔑视,甚至深恶痛绝,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给另外一个人看的,这个人就是花蕊夫人。

不过,赵匡胤的这些举动似乎没能打动对方的芳心,而且在形式上人家是有夫之妇,他虽是皇帝,也不能干霸王硬上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美人在怀的梦想,就只有一个选择——让她成为寡妇,让花蕊夫人的心不再为那个人牵挂,所以孟昶必须要死,而且不能等的太久,赵匡胤已经没有了等待的耐心。

孟昶莫名其妙死后,花蕊夫人并没有为丈夫殉情,而是被赵匡胤接入了宫中百般恩宠。

按照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赵匡胤应该算是著名帝王最不好女色的男人,即便放在中国古代所有帝王中,他也堪称最不好色的男人之一,但以他的定力,居然也对这位三十多岁的少妇如此痴迷,足见花蕊夫人的魅力指数。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2 19:37:03 +0800 CST  

我们无需对花蕊夫人没有为丈夫死节大加鞭挞,毕竟那个时候朱熹朱圣人那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伦理道德论还没有诞生,也不流行什么三纲五常,贞洁烈女,独立自主、敢爱敢恨才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当年郭威的第一任老婆(柴荣的姑姑)、柴荣的第二任老婆(大符后)也都是这样的女性。

得到皇帝的宠幸之后,花蕊夫人的故事开始有了不同的分支,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起来,因为对她的命运和结局,野史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记载。

有的说她对亡夫孟昶念念不忘,曾经伺机给赵匡胤下毒,想为丈夫报仇,但却始终没有成功,最后被赵匡胤发现而赐死。

有的说她有意媚惑皇帝而受到皇帝的宠幸,被深明大义、智勇双全的赵光义找了个借口一箭射死,从而将太祖皇帝从沉溺女色的欲海中拯救出来。

有的说她卷入了赵光义的篡位阴谋,被不忠不义、图谋不轨的赵光义蓄意谋害。有的甚至说花蕊夫人集万千恩宠于一身,引起赵匡胤正任老婆宋皇后的羡慕嫉妒恨,最后把她这个情敌给除掉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2 19:38:27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6、【萧关】

萧关,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当固原东南,是三关口以北、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

实际上,萧关方位在何处,向有争议,但在宁夏固原县东南这一大略方位是没有争议的,一般认为萧关地秦代萧关遗址位于甘肃庆阳环县城北,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

北宋时,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

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设计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叹为观止。

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范韩祠的石碑文中,对环县和萧关的战略地位,亦有类似的记述:“盖似鄜延(fuyan)、环庆、中原之咽喉,西夏必争之地也,若非范韩二公出奇制胜,势相联属,则鄜延未知,而环庆危矣,环庆危而关中随之。”

萧关故道亦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对于陇右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繁荣商贸、方便交通皆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条极为重要的文化带,那么,萧关亦是这一文化带上璀璨的一环。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用智慧、信念、血肉筑成的。

唐宋以来,世人以它的名子命名的各种萧关就有十几个,CCTV集大型专题片《走遍关中》,关于萧关的由来、故址和战略地位描述的既形象而恰当,曰:“萧关是一种地名,萧关是一种形态,萧关是一种情节,萧关是一个变数,萧关是一个随着朝代的变化和防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战争防御带”。

萧关照片:





萧关诗词: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唐·杜甫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
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
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
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吹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
旧随汉使千堆宝,少答胡王万匹罗。
今春喜气满乾坤,南北东西拱至尊。
大历二年调玉烛,玄元皇帝圣云孙。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蓬侯骑,都户在燕然。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3 15:05:55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6、【武关】

武关是秦地的“南大门”,旧为“秦楚之衿要”。古书载:武关居于“秦、梁、予之间,大山长谷,动数千里。”汉代的杜笃说武关是:“一夫守垒,万夫沉滞。”应劭说:“武关,秦南关也。”它和潼关、肖关、大散关称为秦的“四塞”。

战国时,武关是秦、楚、韩三国的边界,是出入关中的交通要塞之一,也是秦国东南的重要关隘。张仪曾对楚王说:如果秦举兵出武关,向南征伐,楚国的北部就被断绝了交通,可见武关在当时的重要形。

武关位于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商山谷涧之间,东去河南内乡县85公里,北至长安城245公里,西接商洛的终南山,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武关旧有城垣,北倚岩崖,南临绝涧,河水环东、西、南三面,城址横出河心。城东有四道岭,特别是吊桥岭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并骑”,为武关屏蔽。故史称其为“关中东南门户嗟不误也”,且有“秦关百二”(以二敌百)之誉。

武关西有牧虎关,东有富水关,南有白阳关、竹林关、荆紫关、漫川关,北有铁锁关、鸡头关,关关相望,可相依设防。刘邦、黄巢、李自成、白莲教义军及贺龙率领之工农红军,均出入于武关。

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武关照片:


武关遗址,历史沧桑:






武关诗词:

《咏武关险要》清·顾栋高

武关一掌闭秦中,襄郧江淮路不通。
少习虚声能慑晋,却怜拱手送商公。

《咏武关》清·王时叙

武关岭据四条强,砭路绵延七里长。
汉祖由斯先项羽,张仪曾此诈怀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3 16:19:22 +0800 CST  
【更新】

以上这些都是一般性的八卦新闻,更为夸张大胆的故事版本是一段庸俗到极点的三角恋情。

如果你受电视剧影响,认为搞三角恋的是赵匡胤、花蕊夫人和孟昶,那就大大错了,只能说明你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八卦思维还不够发达,这场三角恋的真正主角是赵匡胤、花蕊夫人和赵光义。

更令人无语的是,在三角恋中,赵光义和花蕊夫人成了两情相悦的一对,赵匡胤反倒成了横刀夺爱的第三者,至于俩人是怎么勾搭上的,就不知道具体情节了,反正最终的结局是花蕊夫人为了帮助爱人赵光义篡夺皇位的伟大事业,在好色的赵匡胤身边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当然,这样狗血的剧情并不是古人原版野史中的记载,只有现代那些脑残非主流的编剧导演和同人小说作者,才拥有如此天马行空、胡诌八扯的想象力。

对这些不同版本的故事,想去考证其真伪基本属于痴心妄想,也没有多少必要,不论怎么说,花蕊夫人似乎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

既然都是没有史实依据的猜想和臆造,那么我宁可相信另外一个故事,那就是在赵匡胤的百般呵护和宠爱下,这位花蕊夫人冰冷的心终于被感动融化了,她与赵匡胤一起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

我相信,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与孟昶相比,赵匡胤不会吟诗填词,也不会甜言蜜语,但他英雄的气概、博大的胸襟、浪漫的情怀、细心的呵护让每一个经历过伤痛的女子都无法拒绝。

自古英雄爱美女,赵匡胤也不能免俗,但又有哪一个美女不钟爱盖世的英雄呢?

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这位才貌双全、名垂青史的奇女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之下依然美丽动人的形象,也只有一位盖世的英雄才堪与她并肩携手,给她真正幸福的爱情和生活。

很多人可能奇怪,我为什么在这里啰嗦这么多虚无缥缈,与正史无关,与主题无关的故事。不错,这些内容都是野史、传说,甚至是毫无依据、天马行空的改写,但我依然愿意去听、愿意去看。

因为在五十年的五代十国,在三百多年的南北两宋,在这段名人浩如繁星的历史长河中,这样令人神往的女子只有一个,这样让人仰慕的帝王只有一个。

所以,我希望这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样美丽的女子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3 16:58:39 +0800 CST  
【更新】第五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事件

讲完后蜀主要人物的结局后,我们应该把视线转向平定后蜀的功臣将领们了。

以王全斌为首的众将领不负皇帝期望,以极小的伤亡代价,只用六十六天就平定后蜀,蜀中中千里锦绣江山和第一美女尽入赵匡胤怀抱,可谓立下了社稷首功。

按理说,以如此功勋,等待他们的必定是加官进爵,厚加赏赐,前途一片光明,但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这帮功臣不但没受什么封赏,反而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职处分,有的还差点就丢了性命。

究其原因,倒不是赵匡胤搞兔死狗烹、过河拆桥那套把戏,而是这帮功臣们刚立奇功,还没得来得及回京领赏,就给皇帝惹事了,而且是惹大事了,大到他们的功劳都不足以抵消过犯的程度。

在进攻后蜀的宋军中,由陕西入蜀的北路军无疑是主力,这路宋军由王全斌统领,他同时也是宋朝远征军的总司令。

王全斌是五代时期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他十二岁的时候就以“人质”身份效力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军中,后唐发生魏州兵变,乱兵攻入洛阳,李存勖众叛亲离,部将亲信大多弃主而逃之时,只有王全斌与符彦卿等十几个人在庄宗身边做顽强抵抗,最后终因不敌而去。

王全斌历经唐、晋、汉、周四个朝代,屡立战功,战斗经验十分丰富,但他的官位晋升却十分缓慢。与同时期乃至更晚从军的五代宋初将领相比,王全斌的成长速度慢了好几拍,别人是一步一个阶梯,他基本上是两三步才一个阶梯,直到北宋初年,参加平定李筠的战役之后,王全斌的军衔终于升到了节度使,而这个时候他已经五十二岁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3 17:12:27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7、【阳平关】

蜀汉有阳安关,在汉阳平关以南,即今宁强西北,宋改阳安关为阳平关,此后的阳平关均指此关。

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尽口城,始建于西汉,为蜀北主要门户,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与汉江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是汉中盆地的西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利于攻,退可以守。

《隋书》地理志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极为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

正因为阳平关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时代众多的英雄豪杰,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韬武略,或用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尤其是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为古阳平关平添了许多神秘,使之名扬四海。

雄关依旧,往事如烟。当纵横交错的公路、铁道已使天堑变通途时,古阳平关遗址上那残存的城墙、古碑和深阔的壕沟,似乎仍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辉煌和荣耀的故事。

当然,历史已成为悠远的回忆,古代战争的胜负优劣任人评说。然而,古阳平关因战争而出名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秦汉三国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古阳平关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战争的多次洗礼,其军事战略等方面的价值仍然十分重要。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现代战争兴起以后,它在军事上的地位才逐渐被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取代。

阳平关照片:





阳平关诗词:

《次韵张季长题龙洞》宋·陆游

(注:龙洞即阳平关)

我昔谒紫皇,翳凤骖虬龙。
俯不见尘世,浩浩万里空。
谪堕尚远游,忽到汉始封。
西望接蜀道,北顾连秦中。
壮哉形胜区,有此蜿蜒宫。
雷霆自鞺鞳,环玦亦愡珑。
石屋如建章,万户交相通。
来者各有得,尽取知无从。
凭高三叹息,自古几英雄。
老我文字衰,挥毫看诸公。

《阳平关》民国·于右任

阳平关下路,山下石滩多。
败将谈兵泪,神巫祷雨歌。
风云接秦蜀,皮骨老关河。
暮色苍茫下,谁挥挽日戈。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4 11:29:17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8、【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今河南信阳鸡公山与湖北随州广水武胜关镇以北交界处,是中国古代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重要隘口,为我国历史九大名关之一。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

武胜关地处险阨,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关口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

现关城下面是铁路隧道,京广铁路经此。关上郑州-武汉公路纵穿。武胜关与东侧九里关和西侧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古时统称“义阳三关”,三关中武胜关居中,交通便捷,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武胜关发生的战事,最早要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争战,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60多次。

著名军事家孙武曾于公元前506年率军一举攻战武胜关,随后占领郢都,“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

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北魏三关守将侯登叛归梁朝,堵住了北魏军南下攻梁的通道,次年北魏派中山王英率主力争夺武阳关,经过数日激战,击退守关梁军。

岳飞也曾以这里作为收复中原的根据地,派大将牛皋驻守武胜关地区。

北伐战争时期,两军在此展开激烈争夺,北伐军团拿下武胜关后,很快取得了战争胜利。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攻占信阳后,迅即夺取武胜关南下,25万重兵进攻大武汉。

武胜关照片:



武胜关诗词:

《入武胜关》清·王星室

雄关高抱楚峰稠,峡树溪泉气色幽。
地展屏垣分两界,天留锁钥壮中州。

《鸡头关》清·郭鉴庚

季汉屯田处,雄藩又此关。
孤城青嶂抱,连栈白云环。
潍急盘深谷,天高入乱山。
老僧曾识我,笑比鸟飞还。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4 12:48:32 +0800 CST  
【更新】

当赵匡胤把征蜀总司令兼北方面军总指挥的重任委托给他时,这位以勇武著称的将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荣光。他回想起了后唐名将郭崇韬率领六万大军讨伐前蜀,一路所向披靡,前后七十天兵临成都,攻灭前蜀的不世奇功,而当年郭崇韬入蜀的路线也与自己此次进攻路线基本一致。

对自己而言,这将是一次无比宝贵的机会,建功立业的机遇已经到来,复制前世名将的光辉指日可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前世名将光辉成绩的激励下,王全斌率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到之处,蜀军不堪一击,连战连败,宋军则未遭败绩,以极小代价、极快速度攻灭了后蜀,总共只用六十六天,比郭崇韬灭亡前蜀还少了四天,刷新了前代名将创造的纪录。

当孟昶以亡国之礼恭恭敬敬地迎接王全斌时,王全斌知道自己成功了,数十年前名将的荣光和功业再次在自己身上重现,自己必将名垂青史,自己的名字也将被镌刻在名将记录碑上,永不磨灭。

王全斌确实有骄傲和自豪的理由,他的功业也确实正如自己愿望一般被青史所铭记,但与功业一起被流传下来的,还有他的过犯,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他的过犯甚至超过了他的功劳,而这一切起因于王全斌的一个缺陷。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4 17:08:40 +0800 CST  

据史书记载,王全斌是一位很受广大将士爱戴欢迎的将帅,原因在于他本人轻财重士,宽厚容人。

轻财重士,通俗的说是平时有财大家一起发,甚至自己拿小头,让别人和部下拿大头。

宽厚容人,是说他对待下属十分宽容,很少乱发脾气、滥施军法,部下犯个小错误也会宽宏大量,得过且过,绝不滥施淫威,小题大做。这样的领导,大家当然愿意在他的麾下效力。

但凡事都要讲究个度,容人也要讲究对象,作为军队将领的王全斌就没有掌握好这个宽厚的尺寸,也搞错了容人的对象。

所谓的轻财重士,宽厚容人,就治理军队而言可以用另外两个性质相似的词语来替代:放任纵容,治军不严。对下属的宽容一定程度能够换取大家的乐意效命,但如果在非常时刻需要严加约束之时,却也可能面临覆水难收、无法控制的风险。

这就好比以为宽厚慈祥的老师,对学生们一向比较宽容,学生犯点小错他也从不打不骂,甚至不闻不问。作为被管理对象的学生们自然对这样的老师赞赏有加,但这对学生成长却未必是件好事情,因为学生们一旦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目无纪律的坏习惯,等到积小成大,终于犯下大错时,即便想要这位老师对自己严加管教约束,恐怕也有心无力了,这与现在的老人和父母养育孩子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说,王全斌宽厚容人的这一优点也正是他的缺陷,就是由于这点致命缺陷,终于酿成了蜀中大乱的局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4 17:10:54 +0800 CST  

王全斌率军进入成都之后,接受了孟昶的投降,但他并没有立即率军班师,因为他并没有得到皇帝下令班师的诏书。赵匡胤认为刚刚收复的蜀中并不稳定,还需要大军驻扎一段时间,维护当地治安形势和社会稳定(简称“维稳”),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实施“军管”。

但事与愿违,这支建立了得胜功勋的宋军部队,非但没能维持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好局面,反而成了蜀中大乱的祸患之源。

事实上,在率领宋军伐蜀的过程中,王全斌治军不严的缺陷就已经开始暴露,一路之上他“杀俘甚众”,其中少不了一些无谓的杀戮,比如杀俘虏、杀降卒,甚至是无辜百姓。当然,这些行为在当时来看还只是“小事一桩”,毕竟他的战绩也很会辉煌,皇帝是可以忍受的,大臣们也是可以谅解的,真正给他自己和皇帝赵匡胤惹出大事的是王全斌在灭蜀之后的表现。

灭亡后蜀之后,这位功成名就的主帅显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和东路军主帅刘光义等将领争功闹矛盾,还主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开始享受丰硕的胜利果实。他每天坚持和崔彦进、王仁赡等一干将领纵酒宴饮,不分昼夜,不恤军务。

为了体现自己一贯仗义疏财的优良作风,王全斌等人还未经许可批准,擅自打开后蜀国库,就地取财,从中取得储藏的金银财宝,赏赐给三军将士,至于后蜀提供的犒劳、贿赂更是来者不拒,基本上酒色财气,样样俱全,个个包揽。

当然,按照传统习惯,所有的好初中领导们是要拿大头的,毕竟攻取后蜀的功劳排行中,领导的功劳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可以理解嘛!

至于皇帝在大军出师之前不得抢劫生民的诏谕,早就被他们跑到了九霄云外,在他们头脑中只有皇帝对西川土地的要求,以及所得钱帛一概分给将士的许可。既然西川的土地已经给你打下来了,我们稍微享受一下,也是合情合理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4 17:14:22 +0800 CST  
【更新】

主帅们一心享乐,自然顾不上约束手下的将士们。就这样,在王全斌等人的放纵之下,面对天府之国的富饶,手无寸铁的百姓,宋军上下对财富、杀戮和女色的欲望被彻底激发出来,一路之上的拼死奋战,争先恐后,不就是为了今天的收获和回报吗?

于是,这帮失去纪律约束的胜利者开始以征服者的姿态,对这片被征服的土地和百姓进行公然的掠夺,骚扰百姓,抢夺财物,奸淫妇女,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甚至发生有士兵奸淫妇女后,使用兵器割掉受害者乳房的暴行,搞得蜀中地区乌烟瘴气,老百姓怨声载道,群情激奋。

蜀中的百姓们惊奇地发现,这支最初进入成都还秋毫无犯,秩序井然的胜利之师、文明之师、正义之师一下子变成了无恶不作、不讲人道、毫无人性的强盗土匪,甚至比强盗土匪更加残暴。一般的强盗大多是乌合之众,抢够了也就扯呼,总会消停一段时间,但眼前的这群强盗们却是数万人的正规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抢劫效率更高,所犯罪行更广,而且胃口大得很,完全没有抢够了满足了之后主动撤退的迹象。

实际上,当时劫掠百姓的人群中也不乏蜀中当地一些趁火打劫、趁乱捣乱的真正强盗土匪,但由于宋军充当了抢劫的主力军,老百姓就把这笔账一股脑全都记到了宋军头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5 17:05:41 +0800 CST  

面对这些肆意妄为的劫掠者,已经亡国的孟昶和后蜀高官们自然无力阻止,连他们自己的性命都捏在别人的手心里,自己说了都不算,更别提去保护蜀中的广大百姓了。

既然没有人能为自己做主,主持公道,百姓们就只有自己依靠自己了。不久之后,他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那些作威作福的征服者和劫掠者,这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家园,绝不容于任何人侵犯!

按照以往的历史政治经验,在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新收复的地区往往最容易发生动乱,因为这些地区的政局还不稳定,民心还不顺服,一旦遇到哪怕是很小的风吹草动,也很可能酿成不可逆转的动乱,蜀中地区也是如此,何况还要加上宋军全体将士们的不懈努力,整个蜀中地区已经成了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只要有人引燃导火索,就足以引爆这个威力十足的火药桶,把一切都炸得粉碎。

令人遗憾的是,屁股坐在这个火药桶上面的王全斌等人却不以为患,依然我行我素,置东路军都监曹彬约束部众、请求班师的合理劝谏于不顾,更加变本加厉地掠夺,甚至把贪财欺凌之手伸向了已经投降的后蜀士兵。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后蜀投降的捷报传到汴京后,除了诏令让孟昶和后蜀百官及其家属入京外,赵匡胤还下令部送投降的蜀军入京以充实禁军,并且按照每人十千钱的标准发放给他们军费补贴,不愿去的人则另给粮食遣散归农。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5 17:11:29 +0800 CST  

赵匡胤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彻底瓦解后蜀原有军队的战斗力,以免蜀中地区再次发动动乱。

但王全斌总司令显然是只顾吃喝享乐,完全没有领会皇帝的意图,居然在这些士兵的粮饷上打起了歪主意,他毫不理会蜀军士兵的不满情绪,克扣侵夺士兵们的军费粮饷,搞得士兵们个个愤恨不已,人人都想起来反抗作乱,成了一个个充满危险、随时可能爆炸的炸药包,就差有人站出来勇敢牺牲自己,冒死点燃导火索了。

很快,王全斌总司令就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担当了这一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他给了一直愤懑不已的蜀军们一个绝佳的爆发机会。

在遣送这些危险分子归京的时候,王全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认为这些无能的蜀军在战场上正面交锋的表现极其狼狈,现在又都成了败军溃卒,手无寸铁,纵然有不满情绪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于是只派遣了少数低级军官负责护送。

乾德二年三月,饱受欺凌的蜀军士兵们在走到绵州(今四川绵阳)的一个县城时,见押送他们的宋军兵力薄弱,压抑在心中的不满情绪终于爆发,果断地选择了叛乱。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5 17:12:55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9、【平靖关】

平靖关,古称冥扼,又名恨这关、憾这关、石城山,为古代天下九塞之一。位于武胜关以西,鄂豫交界处(今湖北省随州市广水以北30公里的桐柏山脉与大别山脉交会处),信应公路由此通过。

平靖关地势险要,两侧群山对峙,道路狭窄险阻,系著名的“义阳三关”中的西关(中关武阳,即今广水北武胜关;东关黄崛,即今大悟县九里关),扼鄂豫两省襟喉,为古今中原要道,历代为中原战略要地,南北交通要道,自春秋以来,这里战事频繁,皆为争关踞险之利。

《吕氏春秋·有始览》与《淮南子·坠形洲》将其列为全国九大要塞之一。乃“淮汉兵争要害”,有“形胜控淮南,要害辖楚尾”之说。春秋时称冥厄,后称石域,又称固城山。宋时称行者坡,又称行者关。

相传春秋时,吴国借兵伐楚,三军经此,马不能前,遂改为“拦马墙”;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陈兵于此,恨不能过关直取中原,故更名“恨这关”;北魏拓跋氏在关南设平靖郡,即易名“平靖关”;南宋岳飞、李庭芝亦曾驻兵于此。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与吴佩孚军阀部队在此决战;1938年10月12日,中国军队在此阻击由信阳向南侵犯的日本侵略军,据关固守,血战6日,日军伤亡惨重而不能破关。

平靖关照片:





平靖关诗词:

《平靖关》清·沈德潜

荆豫分疆处,天然屹此关。
断崖通一线,绝顶控千山。
地险风云壮,时清戍守闲。
当年龙战日,飞鸟尚难还。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6 15:02:02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