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宋军这招“舍舟取陆”可谓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让我想起了二战时期德军绕过著名的马其诺防线,一举攻灭法国的著名战例。

能够设计出如此巧妙的战术,需要的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缜密精巧的战术思维,以及对敌军军事部署和心理情况的准确把握,绝不是普通人能够想出来的。刘光义虽不失为一名勇将,但还不具备如此高人一等的能力,他虽然在前线直接指挥了这场战斗,真正的谋划者和指挥家却隐藏在幕后,这个人就是远在汴京的赵匡胤。

需要说明的是,赵匡胤并不是在听取了刘光义在前线考察汇报,了解瞿塘峡一带的地理形势和后蜀的防御部署之后才制定相应战术,然后再遥控指挥战斗的。

事实上,早在宋军出师辞行时,赵匡胤就拿出地图,指着后蜀在瞿塘峡锁江之处往东三十里的位置,对刘光义说:“水军溯江至此,千万不要以战船强攻,应先派步骑舍舟登陆,从陆地上偷袭敌军,等对方稍有退却,守势不稳,再以战船趁机从水路进攻,两路夹击,必可取胜。”

刘光义忠实执行了皇帝的战前部署,所以他完美地取得了这场原本十分艰难的胜利。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对赵匡胤同志的军事指挥和谋略能力表示一下由衷的赞叹,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打仗似乎真的就像在地图上指指画画那么简单。所谓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不过如此水平而已。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19 17:24:21 +0800 CST  
【更新】

在这种看似神机妙算的背后,隐藏的却是赵匡胤平时的勤奋与努力。要知道赵匡胤并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也没有诸葛亮大神能掐会算的超人能力,他之所以熟知后蜀在夔州地区的军事布防和瞿塘峡一带的地理形势,甚至敌军防御的薄弱之处,都来源于他对情报信息的敏感和重视。

我们在前面曾经说到过赵匡胤的两个战前习惯,一个是寻找开战理由和借口,做到“师出有名”;另一个则是收集情报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对后蜀这样没有直接交过手,又有山川险阻之利的对手,赵匡胤更是高度重视军事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在正式发兵攻蜀之前,他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

除了任命张晖为凤州团练使,交给他侦察敌情的秘密任务外,赵匡胤还千方百计从其他途径搜集有关后蜀的情报。

比如荆南政权有一位叫穆晚嗣的医生,入宋后当了一名翰林医官,对蜀中地理形势十分熟悉,赵匡胤就多次召他亲自问询,得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向大宋告密的后蜀密使赵彦涛等人,赵匡胤也没有过河拆桥,把他们全部杀掉,而是赦免了三人,还好酒好肉热情款待,搞得三人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当然,赵匡胤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酒足饭饱之后,三人领受了皇帝给他们的重要任务,把后蜀的山川形势、兵力部署、戍守处所、道路交通等状况全部陈述清楚,不得保留。

这三个人里面的孙遇是王昭远的亲信,职务是枢密院大程官,后蜀的军事部署他十有八九是知道的,于是赵匡胤足不出户,就得到了后蜀军事地理布防图,成为了制定伐蜀策略的重要参考。

正因为有了如此充分的战前情报准备,赵匡胤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在大军出发之前就确定了攻取夔州浮桥的战术,想当年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也就是这个水平吧!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0 20:08:32 +0800 CST  

刘光义顺利摧毁了后蜀的钢铁浮桥,通过了险峻的瞿塘关,然后暂时屯兵在著名的旅游景点白帝庙。

刘光义没有心思欣赏白帝庙的风景,也没有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文化水平,他要面对的是另一个艰巨的任务——如何攻占夔州城。

镇守夔州城的将领是后蜀宁江节度使高彦俦,他深富韬略,善于用兵,是后蜀数一数二的将才,比起只会吹牛、志大才疏的王昭远不知道强过多少倍,只因为性格耿直,不懂讨皇帝欢心,才被王昭远之流压制在下,一直未获提拔重用。

孟昶的母亲李太后对高彦俦知之甚深,她曾经对自己的皇帝儿子说:“你父亲(孟知祥)在世之时,我常听他说蜀中真具将才,有谋略者,惟有高彦俦。今日国势危急,若能委以重任,足可保全我蜀国之地。”

孟昶听了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自己有了王昭远就像刘备有了诸葛亮,足可保境安民,甚至三分天下,就算高彦俦勉强算个诸葛瑾又能如何,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所以,当大宋两路并举攻伐后蜀时,孟昶毅然将防守宋军主力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首席军师兼统帅、外号“后蜀孔明”的王昭远,而把真正的名将高彦俦打发到东面的夔州去镇守,总算是没让这位蜀中大将闲在家喝茶。

宋军出其不意地夺取浮桥让高彦俦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对方竟然能出如此妙计,让牢固的防御工事形同虚设,但很快他又镇静下来。毕竟夔州城还在自己手中,只要守住这座城池,让宋军无法继续西进,自己也可以向皇帝交待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0 20:40:14 +0800 CST  
【更新】

高彦俦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明确了以守为主的应对策略,他召集副帅赵崇济、监军武守谦说:“敌军远道涉险而来,利在速战,不利久战,我等应该坚壁守城,以逸待劳,且不可轻易出战。”

稍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高彦俦的分析和对策是十分务实的。宋军确实远道而来,地域生疏,水土不服,再加上后勤补给依靠长途运输,如果蜀军严守城池,死不出战,宋军一时半会还真拿这座城池没什么办法,而双方对峙时间越长,对守军越为有利,对宋军则越为不利,他们迟早会被拖垮,到时候不得已撤军,夔州之围自然随之解除。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每当这种战略选择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一两个激动的傻瓜跳出来做出一个愚蠢的决策,或者莽撞的行动,把事情彻底搞砸,这一次也不例外。

后蜀跳出来的傻瓜是监军武守谦,这位大哥虽然姓武,名守谦,职务是监军,却一点不懂军事,一点也不谦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事门外汉,偏偏还十分武断。他听到高彦俦的守城论调后十分不满,认为高彦俦是临阵怯敌,不敢出战,于是嘟囔了一句:“敌人都已经到了城下了,还不主动出击迎战,这是搞什么飞机?”

高彦俦可能是没有听到,或者没有把武守谦这句话放在心上,也没有理会他,自顾去布置城池防务了。

看到高彦俦的反应,这位监军大哥可不干了:好你个高彦俦,胆小怯敌不说,还敢无视我的合理化建议,我这就证明给你看,我这监军不是白当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1 17:05:31 +0800 CST  

十二月六日,斗志昂扬的武守谦竟然也不打招呼,独自一人率领麾下千余人马出城,直接去找城下的宋军挑战去也。

武守谦的行动正中宋军主帅刘光义的下怀,他见蜀军坚守不出,就像缩头乌龟一样让自己无从下手,心里正在盘算如何才能攻下这座坚固的城池,打开入蜀的门户,却惊喜地发现乌龟居然主动伸出了头。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刘光义立刻命令马军都指挥使张延翰率军迎战,双方在一个叫猪肉铺(这地名可真够经典)的地方展开厮杀。

战斗过程依然是毫无悬念的,宋蜀开战以来,蜀军还没有取得过一场胜利,武守谦这一千多人根本不够宋军练兵用的,很快开始溃散。

这位刚才还热血沸腾的监军大人一见形势不好,反应十分敏捷,调转马头就往回跑,但他逃命的速度明显不够快,完全没有甩掉后面的追兵。就在他仓皇逃入城内,城门将闭未闭的一刻,尾随而来的宋军闪电般抢进了城内。

高彦俦得知武守谦擅自出城挑战并且已经败退,内心十分震怒和恼火,他惟恐城池有失,急忙集合部队准备接应武守谦入城,但率先冲进城内的张延翰已经迅速控制了城门,宋军主力随即涌入城中。

高彦俦率军与宋军在城内展开激战,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身背十多处创伤,鲜血染红了盔甲,依然死战不退。

越来越多的宋军涌入城内,发起绵延不断的进攻,高彦俦自己身边的部属却越来越少,死的死,跑的跑,投降的投降,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身奋战。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1 17:12:10 +0800 CST  

仗着一身英勇和武艺,高彦俦终于拼力杀出重围,奔回了自己的府第。

他的下属判官罗济见主帅伤成这样,心知大势已去,上前劝告高彦俦单骑逃回蜀中,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无论如何先保全性命才是最要紧的。

高彦俦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却没有采纳罗济的意见,他摇头苦笑着说:“我昔日已经失了秦川,今日又痛失夔州。纵使主上不杀我,我有何面目再见蜀中百姓呢?”

高彦俦所说的秦川就是后蜀原来握有的秦、凤、成、阶四州,当时被称为秦川地区。显德年间,周世宗派兵从后蜀手中夺取了这一地区,而高彦俦就是负责镇守秦川的主要将领之一。现在夔州又是由他把守,同样被敌人攻破,所以他才有如此说法。

罗济见主帅不肯逃命,又劝他弃暗投明,归降宋廷。高彦俦依然拒绝了,自己的一家老幼百余口都在成都,倘若自己为偷生苟且降宋,全族就要遭受灭门之祸。事已至此,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死而已。

高彦俦解下佩戴的符印交给罗济,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君好自为之吧!”言罢,他毅然反锁房门,整理衣冠,面向成都方向行拱拜之礼,然后从容登楼,坚定地走向了熊熊烈火之中,他直到死也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和君主。

高彦俦失去了秦川和夔州,但他不需要过分自责,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与孟昶和王昭远相比,高彦俦可以面无愧色地去见先帝孟知祥了。

几天之后,刘光义在一片灰烬中找到了高彦俦的尸骨,以厚礼殡葬之。对于真正的男儿来说,勇敢与忠诚从来都是让人钦佩的品格,即使自己的敌人也不例外。

【第四十七章 三峡之险】完 下次更新【第四十八章 剑门之险】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1 17:16:34 +0800 CST  
【更新】第四十八章 剑门之险

东路的刘光义率军打开了后蜀的东面门户,北路军的王全斌却犯起了愁。

作为征蜀宋军的总司令和北路军统帅,王全斌自开战以来一直顺风顺水,尽管后蜀在北路部署了重兵,设置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处营寨作为障碍,但在他的英明指挥下都灰飞烟灭,被一一摧毁。

不过,现在他要面对的这个障碍却是一个真正的难关——剑门关。

中国古代存在过很多著名的军事关隘,这些关隘往往占据着重要险峻的地势,在军事战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或诗篇。

论雄伟,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论苍凉,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玉门关。论险要,有被赞为“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的函谷关。类似的重要关隘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若要比地势险绝,则无关可出剑门关之右。

剑门关的险要来源于剑门山脉。剑门山脉横亘于今天的广元市元次区和剑阁道北境,东南延伸绵延数百里,西北高而东南低,山岭密布,沟壑交错,连山绝险,峻岭横空。主峰大剑山,峰如剑插,石壁横亘,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一线中通,形似大门,故称“剑门”,剑门关就雄踞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山路上。

简单地说,剑门山脉横亘东西,完全挡住了由陕入蜀的道路,而老天爷觉得这条山脉有些过于碍事,就把剑门山脉在大剑山处一剑劈开,形成了一条狭窄幽深,崎岖难行的山路,这条山路就是传说中的“剑门蜀道”。

如果把这条“剑门蜀道”比喻成巴蜀咽喉的话,紧紧扼住这条咽喉要害之处的剑门关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锁喉雄关。诗仙李白那篇著名的《行路难》中既有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畏途巉岩不可攀”的感慨,也有对剑门雄关之险的赞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实在是一点都不夸张。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3 18:55:55 +0800 CST  

本人虽然没有机会去剑门关瞻仰古迹,亲自体验雄关险绝之势,但从实景照片中依然可以清晰感受它的险要峻峭,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照片上的剑门关已经是重修不知多少次的复制品,早就不是当年的千年古隘,它所控扼的蜀道也历经多次开拓整修,但其形势险峻依旧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如此狭窄的山道上,如果派以重兵把守,堵塞山道,恐怕进攻一方有多少人马也难以强行攻破。这条蜀道实在太过狭窄崎岖,你有再多兵马也不可能一拥而上,后面的军队根本无法挤到前面,最多只能在后面摇旗呐喊,给前面的兄弟加油助威。等前面的兄弟倒下了或者打累了,后面的再往前补或者轮换进攻。只要守关的一方粮草军火保障充足,体力意志足够坚决,就算你有千军万马也只能徒叹奈何。

对于剑门关的重要和险峻,王昭远同学还是十分清楚的。虽然他缺乏实战经验,但他还知道剑门关不但是蜀中的最后屏障,是孟昶的最后希望,也是证明自己的最后机会,如果自己丢了剑门,高彦俦的结局就是自己的明天。

出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王昭远倒也不是太过悲观,他认为形势还不至于太坏,只要自己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据关死守,抵挡宋军的进攻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反败为胜,实现绝地大反击也是可以期待的。想当年三国时期的蜀国名将姜维就曾率三万精兵,在剑门关抵挡住魏国镇西将军钟会的十万大军,让魏军无功而返,就算自己比不上姜维,可他王全斌也强不过钟会,双方绝对有的一拼。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3 19:11:01 +0800 CST  

对王昭远更为有利的消息是,后蜀援军已经从成都向剑门关赶来支援,只要他能在剑门关坚持几天,不至于在援军到来之前就交学费,就算是守关有功了。所以,从理论上分析,剑门关之战后蜀还是很有几分胜算的。

然而这种胜算也只能存在于理论上了,因为王昭远同学在分析论证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时候,忽略了决定战争胜负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对后蜀而言,决定剑门关之战胜负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正在率领军队镇守剑门关的自己,另一个是正在带兵赶来救援的后蜀太子孟玄喆。

王昭远在前线三战三败,孟昶也坐立不安,记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想当初王昭远在自己面前谈笑风生,神情若定,视宋军若无物,那是何等雄姿英发,自己对他又是何等的信赖,对抗战前景又是何等的乐观!可现如今,战况战绩却如此惨不忍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痛定思痛,孟昶决定派遣援军北上支援剑门,他知道剑门关基本上是自己的生死关,此关一破,只怕自己的好日子就要熬到头了,无论如何也要守住剑门,这将是决定蜀国和自己命运的一战,绝不容有失。

为了表示对此次战事的高度重视,孟昶选择了自己最为亲近的人——太子孟玄喆担任援军主帅,还给他配备了武信节度使兼侍中李廷珪,武定节度使、同平章事张惠安担任副手,率领万余兵马,慢慢腾腾地向剑门关出发增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3 19:15:56 +0800 CST  
【更新】

既然是太子,孟玄喆也就是后蜀皇位的未来继承人,如果没有意外,只要再等上几年,熬到老爹孟昶归天或者主动退位,他就能坐上皇帝宝座,享受比现在还要幸福滋润的生活。

可现在意外偏偏就发生了,蛮横不讲理的宋军偏偏跑过来捣乱,前来侵略一向热爱和平的蜀国,而且照目前的阵势看,他们很有把自己老爹赶下台的劲头。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太子的孟玄喆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考虑,按理说应该卯足了劲,使出十二分的力气去抵抗敌军的侵略,保卫自己的江山,否则自己不但做不成皇帝,很可能连太子的名分都保不住,只能沦为宋军的阶下囚,甚至可能人头落地。

不过,孟玄喆的心比我们想象要宽得多,这位太子哥生于深宫,长于富贵,兴趣爱好十分广泛,惟一不感兴趣的就是动刀动枪,他的人生哲学如果套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一句台词来说,那就是“大家有事好商量,何必动刀动枪的呢?”

如果说孟昶是继承了自己老爹、蜀国第一任创业者孟知祥遗产的皇二代,那孟玄喆就是将来要继承孟昶遗产的皇三代。按照一般规律,干皇帝这份职业的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但后蜀的皇帝们突破了这一传统规律,至少在骄奢淫逸、嬉戏享乐方面,他们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

接到救援剑门关的任务之后,太子哥孟玄喆不紧不慢地出发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4 15:46:45 +0800 CST  

为了缓解旅途疲劳,打发路上的无聊时光,孟玄喆携带了几乘豪华舒适的车辇(简称“豪车”)。这些豪车里搭载的是什么高级将领,而是他最宠爱的姬妾和数十名伶人(古代称唱戏的戏子为伶人),这就保证了自己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将原本孤苦寂寞的旅途打造成了风光旎旖的旅游线路。

为了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高贵身份,孟玄喆还命人专门定制了一批旗帜,旗帜全部以彩色刺绣,手工缝制,旗杆以蜀中著名特产“蜀锦”缠绕,远远望去一片锦绣风光,花花绿绿,美不胜收,俨然一支外出郊游的仪仗队,切实做到了旗帜鲜明,特色突出,场面十分拉风。

这支仪仗队一路之上还比较顺利,但也发生了一段小小的插曲。

军队走在半路时,原本万里晴空的天突然下起了雨,坐在豪车里,不惧风雨的孟玄喆第一时刻想起的不是没有轿子坐、没有雨衣披的蜀军将士,而是那些制作精美的锦旗,他担心这些旗帜被雨淋湿,抓紧命人把旗帜全都卸下来,只留下一支支光秃秃的旗杆,继续高高挺立着前进。

等到雨过天晴,孟玄喆又命人把旗子重新挂上,也不知道是士兵们故意恶作剧,还是老天爷捉弄,重见天日的彩色旗帜居然都倒挂在旗杆上,个个无精打采,让人一看很像是刚刚打了败仗,偃旗息鼓、惨败而归的溃军。

有这样的太子做主帅,就算孟昶有生之年能侥幸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后蜀迟早也得亡在这位皇三代手中。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4 16:08:58 +0800 CST  
【更新】

就在孟玄喆率领援军一路穷折腾的时候,王全斌已经率军从和州直趋剑门,驻师在距离剑门关不远处的益光。

面对剑门天险,王全斌也没有必胜的破关良策,为了迅速攻取这一入蜀咽喉,他决定召开会议,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让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事实证明,只要允许大家自由发言,不开成领导一个人高谈阔论的报告会,开会还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

会议上,一个叫向韬的军头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从后蜀降卒嘴里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从益光江向东,越过数重大山,有一条狭窄的山间小路叫来苏,沿着这条小路行进,可以抵达剑门关南二十里处,在青疆店与官道会合。如果大军从此路绕行,则剑门之险不足为恃。

向韬的这个建议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如果这条来苏小道真能行得通,就相当于直接绕过剑门关这处险隘,剑门关再险峻也是形同虚设了。

王全斌听到这条建议喜出望外,他认为这条小路绝对值得一试,当即就准备举兵前往。

此时宋军大将康延泽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没有盲目附和主帅的行动,而是分析了当前形势,对王全斌说:“蜀军连战连败,已成惊弓之鸟,完全没有士气可言。我军只要集中兵力,从正面发动强攻,定可一举攻克剑门关。何况那条来苏小道路面必定十分狭窄,主帅不宜率领大军亲行,只需派偏将率领一部兵马前去即可。如果此道真的能够绕到剑门关后,抵达青疆店,到时再与我主力大军前后夹击剑门关,我等岂不更有胜算?”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5 16:51:04 +0800 CST  

这次头脑风暴会开得确实成功,来苏小道的发现本来就是一个惊喜,康延泽的意见更加全面保险。诚如他所言,把数万大军作为赌注全部压在一条未知的羊肠小道上,对宋军来讲是一次冒险,万一剑门关的蜀军发现宋军的动向,趁宋军在翻山越岭或者在来苏小道上挤成一团的时候,来一个突然袭击,情况可就大大不妙了。

康延泽对敌我形势的分析确实十分到位,他敏锐地把握了宋军士气高涨而蜀军士气不足这一决定性的优劣势因素,可谓眼光犀利。

事实上,同样是蜀国,同样是守剑门关,王昭远与几百年前的姜维最大的差距并不是军事能力,而是防守的决心。剑门关天险可恃,却不足全恃,把胜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天关险隘上注定是会让人失望的,姜维之所以能以三万敌十万,关键在于主帅不惧危难、亲自指挥,蜀国将士同仇共忾、上下齐心。

反观现在的王昭远,完全没有这个决心和魄力,就在宋军抵达益光的第一时间内,他就当起了甩手掌柜,把剑门关的防务全部交代给了偏将,自己却进一步撤退,驻扎在了距离剑门关数十里外的汉源坡。

在这生死存亡、大战在即的危急时刻,堂堂三军主帅不与将士同甘共苦,不敢临战指挥,却只顾自身安危,远离前线,退居二线,让守关将士又有何士气冒死抵抗?

可以说,康延泽的分析命中了蜀军的要害弱点,这场剑门关之战还没有开始,就注定不会有悬念,王昭远和他的蜀军将成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而这一次失败,也将是他乃至整个后蜀的最后一次失利,不久之后,他们就会获得永久彻底的解脱。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5 17:16:24 +0800 CST  
【更新】

康延泽的意见得到了宋军主要将帅的一致赞同,王全斌也采纳了这一策略,他派史延德率领一支偏师前往来苏,自己则率主力集结在剑门关北,准备发动强攻。

按照那名后蜀降卒的指引,史延德果然抵达了剑门关南的青疆店,这等于在剑门守军的背后狠狠插了一刀,让王昭远大大吃了一惊。

几乎在史延德抵达青疆店的同时,王全斌率领宋军主力从正面向剑门关发起了强攻。

剑门关前的道路是一道向上延伸的斜坡,宽度只能容四五匹战马并排通过,两边则全部都是悬崖峭壁。这种地势对守军而言占尽优势,而进攻的一方则要冒着关隘守军的飞石箭矢、滚木礌石向上仰攻。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进攻一方最终取得胜利,也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但形势正如康延泽所料,守关的后蜀士兵完全没有拼死抵抗的决心,自己的主帅都已经撤退到了安全区域,自己又何必在这里拼命呢?再加上这帮熊兵平日里缺乏训练,连实战演习都没搞过,更没经历过真刀实枪的大场面,在宋军强大的攻势下,很快就招架不住,败下阵来。

一场原本艰难无比的攻坚战变成了实战演习,剑门关天险就此易主,通往蜀中的最后门户就此洞开,宋军面前一片坦途。

宋军取得剑门关后,分出部分兵力留守,其余大军则与史延德所部合兵一处,马不停蹄地向汉源坡挺近,在那里等待他们的将是最后的决战。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6 16:31:31 +0800 CST  
【更新】第四十九章 蜀中易主


王全斌很快率军到达了汉源坡,这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场地,十分适合大兵团作战。
见到宋军气势汹汹地杀将过来,蜀军副帅赵崇韬反应还算迅速,他赶忙指挥蜀军布阵,并且身披甲胄,亲自策马冲锋,率军与宋军展开激战。

此时的宋军正是士气高涨之时,完全用不着主帅的动员激励,个个生龙活虎一般往来冲锋,把蜀军打得哭爹喊娘,溃不成军,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数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下子就算是天兵下凡也挽救不了后蜀的失利了。

即便是败军之将,赵崇韬还是没有放弃,他身上多处负伤,依然死战不退,斩杀宋军多名士卒,直至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终于力竭被俘。

与此同时,蜀军的真正统帅、那位运筹帷幄的王昭远同志却坐在胡床之上岿然不动,倒不是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而是被吓得腿都软了,根本站不起来。

王昭远同志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他睁大了眼睛,看着自己的数万大军就这样被宋军砍瓜切菜般屠戮殆尽,而且按照目前的节奏来看,宋军闪亮的大刀马上就要砍到自己的脑袋上了。

想到这里,王昭远突然一个激灵,在求生保命本能的驱使下,奇迹发生了。这位仁兄居然奇迹般地恢复了体力,站了起来,还没有忘记在乱军之中脱掉甲胄,轻装逃窜。

一路之上,王昭远顾不得辨认方向,只身向东川跑去,不过运气一向很好的他没有像前几次临阵逃脱那么幸运,没能侥幸逃出生天,宋军的骑兵早就发现了他逃跑时英姿飒爽的身影,对他穷追不舍,看架势一定要把他逮捕归案。

双方就这样一个追,一个跑,王昭远毕竟是败军之帅,体力不支,跑到最后实在跑不动了,只好藏匿在一家农户的仓舍里,跟宋军追兵玩起了躲猫猫。

回想起几十天前自己还雄姿英发,谈笑风生,现在却落得如丧家之犬,无比凄惨,一向乐观无比、自信满满的王昭远同学终于精神崩溃了,他禁不住放声悲泣,涕泪交流: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何必当初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6 18:06:54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

最近讲到剑门关和剑门关之战,捎带简单提到了其他一些著名的关隘,比如山海关、玉门关、函谷关等等,大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意见,加上本人对中国古代著名关隘也十分感兴趣,特开此专题知识拓展,题目为《中国著名关隘》,简要介绍20-30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关隘,并配上图片,争取达到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目的。

还是老习惯,内容是从网上搜索整理的,并不是我个人一字一字码出来的,但也凝结了个人搜索、整理、排版的辛勤劳动。之所以走走捷径,倒不是我偷懒,而是既然网上有现成的,何不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然后把节约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至于原创版权,由于来源分散,转载众多,我也没有找到最初的作者到底有几个人,到底姓甚名谁,所以只能在此向众多原创者们表示感谢!

废话不多说,从下一帖正式开始:

——————————————————————————————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7 11:49:56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山海关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现已发现的明长城的起点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墙一边是辽宁,一边是河北。

山海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西罗城等长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北望,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南边的大海也朦胧可见。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还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漫步在万里长城之上,会使你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和炎黄子孙的非凡智慧。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著名的汉奸吴三桂等镇守过山海关。

山海关图片(主要是城楼):




老龙头图片(更宏观地看山海关的形势):




《出榆关》戚继光

前驱皆大将, 列阵尽元戎。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

《山海关》明代学士黄洪宪

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
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
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
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7 13:40:55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2、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历史上又称蠮螉塞、军都关。蠮螉,即土蜂又称细腰蜂,关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为房,故名。成吉思汗时灭金即入此关。

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居庸关为北京西北的门户,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

居庸关图片:






《晚过居庸关》明·李贽

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
关吏不闻占紫气,行人或共说非熊。
湾环出水马蹄湿,回复穿云月露融。
燕市即今休感慨,汉家封事已从容。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7 14:31:00 +0800 CST  
【更新】

当宋军把王昭远从藏身之地揪出来时,他们发现这位后蜀的主帅双眼已经哭肿,一副失魂落魄之像,嘴上只是反复念诵着一句诗:远去英雄不自由,远去英雄不自由……

王昭远同学把数万蜀军全部交了学费,最后把自己也赔了进去,在王全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兵,可以随随便便谈论,却不是谁都可以随随便便带的。

宋军大破蜀军,攻占剑门之时,后蜀太子孟玄喆和李廷珪率领的援军一路慢慢腾腾,刚刚走到绵州(今四川绵阳)附近。听到剑门关失守的消息,他们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立刻加快行军速度,掉头向成都逃跑。

难能可贵的是,孟玄喆在逃跑途中还是保留了清晰的头脑,为了达到坚壁清野,饿死、冻死宋军,不战而胜的战略目标,一路之上,他下令把沿途所有粮仓、民房统统放火烧掉,这也算是他们此次出师获取的一点战斗成果吧!

在成都的孟昶很快也知道了剑门失守的消息,他惊恐万状,自己最为宠信和依赖,并且寄予厚望的两个人都让他失望了。一个是枢密使王昭远,葬送了数万军队之后自己不知所踪;一个是太子孟玄喆,一仗没打,连宋军的面都没见到,就当了孟跑跑。现在,究竟计从何出,谁还能给自己出谋划策呢?

或许是知晓了皇帝的心理,这时又有人出来给孟昶献计献策了,计策也很简练,总结起来只有8个字“坚壁清野以疲宋师”。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7 17:12:38 +0800 CST  

这八字方针跟太子孟玄喆在逃跑路上的所作所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一个迂阔愚蠢至极的主意,连孟昶都知道没有任何的可行性,他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父子以鲜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不能为我东向放一箭,今日就是壁垒而守,又有谁肯效力死战呢?”

孟昶和孟玄喆不愧是父子,在关键时刻头脑都算比较清醒,不过他实在不必感叹部下无人肯为自己效忠。自古以来,养兵靠得从来不是鲜衣美食、高爵厚禄、养尊处优,而是严格训练、严肃纪律、赏罚分明。按照孟昶父子的养法,养出来的只能是一帮只知吃喝享受,毫无战斗力的窝囊废,好兵都能让他养成熊兵。

关于这一点,即便是他现在的对手,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北宋王朝也没能彻底参透。

关键时刻,后蜀宰相李昊又一次站了出来。这位坚定的主和派领袖一直主张以和为贵,现在后蜀屡战屡败,更有了足够的发言权,他再次发表意见,劝告孟昶认清形势,封存府库,上表请降,以求自保。

到了这个时候,孟昶再无别的选择,只好点头同意。他命李昊草拟降表,送至宋军大营,正式请求投降。

同样是亡国,在顽强不屈、顽抗到底、最终人头落地和审时度势、主动投降、苟全性命之间,孟昶选择了后者,他是一个懦弱的皇帝,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7 17:14:25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