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巧合的是,几十年前盘踞四川地区的前蜀被中原政权后唐所灭时,为前蜀起草降表的也是这位李昊,有些不地道的人就那这件事情做起了文章,趁黑天在李昊家的大门上写了六个大字:“世修降表李家”,一时在蜀中传为笑谈,这位宰相看了群众送个他的这个封号之后也只能摇头苦笑,无可奈何。

要说这些人也实在无聊,毕竟人家李昊力主投降,起草降表也不只是因为个人贪生怕死,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蜀中百姓着想,才替孟昶背了黑锅,充当了这不光彩的角色,这种不光彩的“世修降表”记录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了。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十九日,王全斌等率军来到成都近郊的升仙桥,蜀主孟昶以牵羊系颈,衔璧出降的亡国之礼前往参见,王全斌遵照礼制,释之不问,绵延数十年国祚的后蜀政权就此灭亡。

从出师的乾德二年十一月算起,宋军只用了六十六天就收复了后蜀全境,得四十六州,二百四十县,五十三万四千九百二十九户。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7 17:15:11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3、【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车沿着215国道向西行驶,翻超阿尔金山,就可以到达青海省的柴达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萨。今天前往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大漠、绿草构成了一逼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

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长城烽燧的周围,还有明显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7米城墙上宽均为37米,东西墙下宽4米,西北墙下宽49米,开西、北两门。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玉门关遗址的图片:




苍凉的远景: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8 13:08:43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04、【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嘉峪关市,也是我国以关名命名的最高行政区划。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东经98°17′、北纬39°47′,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嘉峪关照片:





嘉峪关的诗词:

《出嘉峪关感赋》清?林则徐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登嘉峪关》清?裴景福

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
锁钥九边联漠北,丸泥四郡划安西。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8 13:55:06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05、【阳关】

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经配曲吟唱,广为流传。

阳关故址照片:





阳关诗词: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8 15:08:25 +0800 CST  
【更新】

国也亡了,降也投了,后蜀从此在中国历史版图上消失,故事发展到这里也该告一段落了,但故事中几个主角的那些事儿还没有结束,值得我们一起再探索一下。

首先是孟昶。这位亡国之君在投降书中向赵匡胤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大宋天子能够大人有大量,保护自己祖先的坟墓,善待自己年迈的母亲,自称“自量过咎,尚切忧疑”,意思是十分担心您是否能够谅解我,语气十分恭敬惶恐。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大宋皇帝的答复完全打消了他的这种顾虑,赵匡胤爽快地答应了孟昶提出的所有请求,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你反省错误,痛改前非,朕一定既往不咎,决不食言,这点你完全可以放心。

除了好言安抚劝慰外,赵匡胤还给了孟昶相当的尊重,不但在诏书中不直呼其姓名,还尊称孟昶的老母亲为“国母”。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问题,而是复杂的政治和外交礼仪问题。

所谓的“诏书不名”就是在皇帝的诏书中不称呼对方的姓名,是一种极其尊重或宠信的表示。在那个君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年代,能够享受这种政治待遇的只有皇帝的老爹老妈、爷爷奶奶等祖宗先辈,活着的人,特别是身为人臣而能“诏书不名”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更何况是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

至于“国母”的称呼虽然不是官方正式的政治待遇,却更是稀缺品,一般只有皇后、皇太后才有资格享受这一级别的待遇,比如我们形容皇后都说“母仪天下”。至于皇太后,那是皇帝的老妈,皇帝就是国家,皇帝他妈自然就是国家的母亲,简称也就是“国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8 17:07:25 +0800 CST  

赵匡胤称呼孟昶的母亲为“国母”,就相当于把孟昶看成自己的兄弟了,这样的礼遇和殊荣家在一个亡国之君身上,绝对算是超规格的待遇,体现了太祖皇帝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和宽厚仁慈的为君美德,连孟昶兄弟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大宋皇帝真是实在人啊!

孟昶老兄你先别激动,这才是你一系列高规格待遇的开始,后面还有你想不到的待遇,你要做好准备慢慢消受。

赵匡胤对孟昶的礼遇当然不是白送的,他还附加了一条“小小”的条件,那就是孟昶的宗室后妃和后蜀的高级官员将领要全部挪窝,离开成都,前往汴京居住,这个条件在历史上他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归朝”。

乍一看,这是皇帝的又一次宠眷顾。“天府之国”虽好,却只是偏居一方的地方都市,汴京却是中原王朝的伟大首都,从成都搬家到汴京,相当于从现在的成都搬家到北京,还用不着自己出交通费、拆迁费、安置费,也不用考虑京城房价贵,买不起房子的问题(大宋皇帝都已经给安排好了)。这事要是放到现在,可是祖上积攒八辈子都修不来的福分,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往北京城里挤,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要弄一个北京户口,如果不是皇恩浩荡,就算有钱有势也没有资格到京城安家居住啊!

对大宋皇帝的盛情邀请,包括孟昶在内的后蜀权贵们一致心声却是“我不想走(去)”,因为几乎人人都知道,以自己的身份到了汴京决不是去旅游度假,等待自己的绝不会是山珍海味、富贵荣华,很有可能是戒备森严的监狱、冰冷阴森的牢房和难以下咽的牢饭,搞不好还可能获赠地狱参观券,单程无往返、全家通用,砍头、绞刑、毒酒套餐任选其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8 17:09:29 +0800 CST  

不过现实是十分残酷的,皇帝的诏书清清楚楚,由不得他们自由选择,作为战败亡国的一方,在胜利者面前,他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权利,只有绝对服务从的义务。

既然事情没得商量,那就只好乖乖听话。孟昶准备收拾好细软,打点好行装之后再踏上背井离乡的路途,至少多带些金银财宝,以免到了京城过穷日子的时候,自己一时半会适应不了。

可正当他忙活的时候,却被告知不用收拾东西了,只要带齐全家老小,一起去京城就行,那边都给你预备好了。

听到这个“噩耗”,孟昶更坚定了自己悲观的想法:是啊,到了京城之后,全家老小的性命还不知道交给谁,带着些金银财宝又有何用呢?还不得乖乖上交给朝廷?

孟昶没有想到的是,赵匡胤再次用自己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细致入微的关心给了孟昶及其家人官属一个大大的惊喜。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8 17:10:46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06、【天井关】

天井关,亦曰雄定关,古为豫晋边界,雄踞于晋城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

天井关跟长城诸关隘相比可能不是那么著名,但它的战略位置一点也不亚于其他雄关大隘,它形势险峻,位于太行山的最南部,是通往河南沁阳的关隘,当太行南北,豫晋两省之交通要道,太行八径之一的太行径(其他七径为轵关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因关前有三眼深不可测的天井泉而得名。

刘歆《遂初赋》: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又王梁为野王令,北守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关在井北,为天设之险。慕容垂攻慕容永于长子,自滏口入天井关滏口,见河南磁州。天井关以南几华里所辖星轺驿、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等重要关隘,至河南沁阳水南关均被羊肠古道所包围。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干戈迭起,硝烟不散,为兵家必争之地。

天井关起泽州县南,东至博爱县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的白水交丹水处。过去是博爱、沁阳进入泽州县境的唯一通道。宋靖康元年(1126)改称雄定关,元末名平阳关。今仍称天井关。关内即羊肠坂道,又称丹道、丹径或太行坂道,至为险要。天井关历史上为南控中原,北扼太行的军事要塞。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魏主杀大将尔朱荣,其子尔朱世隆重引兵进犯洛阳未克,晋南屏翰又北趋潞州,至建州(泽州)时,先破天井关,建州遂告沦陷。

唐会昌三年,刘稹据泽、潞叛,杜牧曰:若使河阳(今豫北)万人为垒,窒天井关,高壁深堑,勿与战,而以别军径捣,不过数月,必覆其巢穴矣。时河阳帅王茂元遣将马继军于天井关南科斗店,为昭义将薛茂卿所败。既而忠武帅王宰克天井关,焚大小箕村在关北十五里,进攻泽州,不利,贼乘胜复取天井关,既又克之,贼势始阻。

中和四年,黄巢侵掠河南诸道,请救于河东,李克用引军自天井关而南。后唐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攻克泽、潞二州,李克用派部将李嗣昭攻下了天井关,潞州守将不战而逃。后朱全忠攻李克用,也是由天井关出发,一举攻陷泽州。

天井关照片:



天井关碗子城:



太行八径:



天井关诗词:

《苦寒行》 汉·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天井关》金·元好问

石磴盘盘积如铁,牛领成创马蹄穴 。
老天与世不相关,玄圣栖栖此回辙。
二十年前走大梁,当时尘土困名场。
山头千尺枯松树,又见单车下太行。
自笑道涂头白了,依然直北有羊肠。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9 16:08:08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07、【仙人关】

仙人关,古代关隘名,别名虞关。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此关西临嘉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发生在仙人关最重要、最著名的战役是宋金战争时期的仙人关之战。

在青泥岭主峰铁山西南侧脚下,沿嘉陵江东岸西下十里处,谷狭崖高,地名仙人关,后世俗称虞关。对古河池县周边军事与交通上的关隘要塞控遏作用极为明显,与四川剑阁剑门关一道素有蜀门称谓。唐宋以来国家与地方史志对仙人关广有记载,清顺治七年徽州知州杨三辰《江河纪略》记曰“仙人关峡,宋将吴玠、吴璘破敌处也。”《略阳县志》记载“古有何尚翁在此修真,道成飞升。故名仙人岩”。

《巩昌旧志·形胜》记载徽县“岩山环峙,江水合流;东接连云,西盘百顷;关隘扼喉,溪谷张翼;为秦陇之藩屏,控巴蜀之门户。县接秦陇,而地控天水、连汉中,称为要害。陇蜀有事,河池在所必争。”仙人关所在之处,江流湍急,行舟险恶;夹岸绝壁,易守难攻,为古代著名雄关。仙人关吴王城的军事战略地位彪炳史册,首先与南宋初年的宋金仙人关大战有关。

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初,仙人关一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在早期的抗金斗争中,西北地区主要依赖张浚、王彦、刘子羽、吴玠、吴璘、吴挺,安丙等人,和尚原、仙人关一带则是西北地区抗金的主要战场。

仙人关吴家军抗金事迹 仙人关吴玠抗金事迹在《宋史·吴玠、吴璘、吴挺》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5)工部侍郎、大学士王纶为吴玠撰《宋故开府吴公墓志铭》,高文虎为吴挺撰《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中有详细记载。

绍兴四年(1134)仙人关宋金之战,吴玠、吴璘帅军大破金国完颜兀术十三万铁骑,创下中国古代战史上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阻止了金兵沿嘉陵江南下突破蜀口再染指临安的企图。

关于仙人关的介绍并不多,但这将是本文很久之后将要写到的宋金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一场极为惨烈、振奋人心的胜利,对当时宋金战争局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届时还会详细介绍。

仙人关照片:





仙人关诗词:

《胜金坪》清·张伯魁

此地人称古战场,吴家坪上望苍苍。
凿山开道金兵北,宋室偏安仗二王。

《过铁山歌》明·王云凤

晓离李白青泥岭,暮度吴玠仙人关。
入蜀大抵无坦途,此地令人胆生寒。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9 16:35:00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08、【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

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这也是笔者今后要重点描写的一段故事,大概在宋太宗在位期间。

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


雁门关照片:








雁门关诗词: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题雁门关》明·郭东山

海内名关属雁门,巍巍叠嶂壮乾坤。
北临云朔空胡幕,南耸灵台护晋阍。
凤石岩岩休雁塔,龙泉涌涌抱寒湓。
雄哉天造金汤险,势压匈奴气欲吞!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9 17:08:26 +0800 CST  
【更新】

乾德三年三月初,孟昶及其官属携带全家老小上千口人从成都出发,取道水路向汴京开拔。

望着两边熟悉的风景渐次远去,想到茫然未知的前途命运,孟昶心里漫起一股浓浓的哀伤。这时他才发现,亡国也好,穷困也罢,只要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和愿望。

可如今一切都已成空,如果自己是一名普通百姓,或许还能安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作为曾经的一国之主,而今的亡国之君,却连不离乡土都成了一种奢望,身为帝王,究竟有何让人羡慕呢?

怀着这种复杂悲怆的情感,孟昶一路抵达了江陵,在这里他们下船登陆,改乘车马,继续北上,向着最后的目的地汴京进发。

赵匡胤确实没有食言,一路之上,宋朝官军对孟昶和后蜀官员及其家属严加保护,礼遇有加,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重,赵匡胤甚至还派出使者一直迎到江陵,然后一路保护进京。

从汴京到江陵距离有将近一千公里,对自己的手下败将和俘虏们如此高接远迎,是一件很不合乎情理的事情,就算是国家之间的正式外交往来也极少有如此远距离的高规格接待,实在让人搞不懂赵匡胤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五月十五日,孟昶一行抵达开封,开封府尹赵光义在玉津园设宴,为孟昶等人接风洗尘。

第二天,大老板赵匡胤终于出面了,他亲自在大明殿设宴款待孟昶君臣。筵席间,赵匡胤再次施展自己的精湛演技和外交手腕,不但承诺赦免对方所有的过犯,不予追究,还许以高官厚禄,让孟昶君臣只管放心,把汴京当成自己的家一样,舒舒服服住下去就行。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9 21:12:34 +0800 CST  

一番金口玉言下来,孟昶等人好歹稍微安下了心,他知道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是暂时无忧了,而随后大宋皇帝的承诺一一兑现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

赵匡胤封孟昶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孟昶的弟弟、儿子、宰相等随从家属和高管也都一并各赐官爵。虽说这些所谓的官爵都是纸糊的帽子,既无尊贵地位,更无实际权力,无非是赵匡胤邀买人心,显示自己宽厚仁义的权谋手段,但对于孟昶而言,这依然是超出期望的馈赠。

更让他受宠若惊的是,赵匡胤还十分体贴地考虑到他家眷众多的实际,赐给了他一座豪宅——据说这座豪宅是赵匡胤亲自为孟昶一家定制打造的。

宋军征蜀出师之日,赵匡胤亲自选址,在汴京城右掖门南侧,圈定了一块濒临汴水的风水宝地,特命皇家工程建筑公司(八作司)负责建造施工。

豪宅建成之后立刻成为了汴京城仅次于皇宫的地标式建筑,它占地数百亩,内设五百余间客房,位于珍稀至尊的黄金地带,毗邻风景秀美的玉带汴水,室内全部五星级豪华装修,帷幄帐幕、家具设施,甚至生活用品都一应俱全,由皇家保安公司和物业公司提供专业高品质服务,完全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拎包入住,比起现代忽悠人不眨眼、吹牛皮不上税的房地产开发商,搞什么北欧别墅、英伦庄园、巴黎府邸之类的小区,无论是工程质量、物业服务还是豪华程度上都高过了N个档次。

最重要的是,这座豪宅是完全免费,白白赠送给孟昶老兄的,切实解决了孟昶全家老小的住房问题。

非但如此,由于担心孟昶老兄豪华奢侈的日子过惯了,一时难以适应勤俭节约的生活,赵匡胤还对孟昶厚加赏赐,责令指示有关部门充分保障孟昶一家的生活经费,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29 21:31:40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09、【石岭关】

石岭关,古称“白皮关”、“石岭镇”,位于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北一公里。东靠小五台山,西连官帽山,山势险峻,关隘狭窄,为历代兵家据险争地,系并、代、云、朔之交通要冲,素称太原忻定出入门户。

据史书记载:唐武德三处(620),突厥曾逾石岭寇并州。

宋开宝二年(969),太祖征伐晋阳,辽师来援北汉,赵匡胤命何继筠将兵赴石岭关拒之。

金天会三年(1125)冬,粘罕(宗翰)曾出兵克石岭取太原。

元末,孛罗扩廓曾战于此关。

民国二十六年(1937)秋,日本侵略军自此关侵入太原。

石岭关始建年代无考。史志记载:“明筑土城戍守,万历年间改筑石城”。据实地采访调查,城方围1.25公里,原为内、中、外门三道,相距各约150米。内门洞顶筑有“观音阁”,外门洞顶建有“三义庙”(敬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石城于民国九年(1920)阎锡山修建平遥至忻县公路用石时拆毁。三义庙尚存部分遗迹。现存中门一道,名曰“耀德”,系万历二十四年(1569)所建。门洞长10.3米,宽3.9米,高7.4米,石砌门台,砖券门拱,十分坚固。

石岭关横东西,纵南北,历为太原通往忻代云朔之咽喉峡口。由于关洞细窄阴暗,引道坡陡弯急,加之官兵把守,戒备森严,给人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

太原,山围三面,河阻一方,地势险固,有若秦蜀。古设雄关三道,以御外患侵扰。所谓“太原三关”,即天门关、石岭关和赤塘关。这三关之中,天门关地势最险,石岭关地处最要。

石岭关不仅雄伟,且有风趣。在中门北口西侧土台上,有罕见的高8米,围1.4米的木瓜果,早在清代就有记载,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被狂风所折,1937年日寇将树干砍了当柴烧。然而,古树有灵,于次年春天根部发芽,始成今之大树,连年结果,为太原一奇。

石岭关的知名度也不是特别大,但在宋初史料中,它的出镜率却很高,因为这里是北宋抗击契丹支援北汉的重要关口,宋军与支援北汉的契丹援军在这里发生过多次战斗,当然也是笔者文中即将出现的地点。

石岭关照片:





石岭关诗词:

《石岭关书所见》金·元好问

轧轧舟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虎豹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30 13:47:57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0、【平型关】

平型关在古代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型战役,在现代人心目中,它是因为这里发生了平型关战役而举世闻名,但仅就它的地理位置和险峻而言,也不负险关之名。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解放前属繁峙县管辖,解放后划分为灵丘的一部分,成为了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并把岭北原属繁峙县的东跑池等几个村也划归灵丘县)的平型岭上。

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

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在平型关村某村民家中),真谓峻岭雄关。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

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林彪元帅率领的八路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

平型关照片:








平型关诗词:


《忆平型关大捷》现代·聂荣臻

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

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

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30 16:47:49 +0800 CST  
【更新】

赵匡胤对孟昶一家人实在是太好了,好到没了边,没了谱,好到连孟昶本人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怀疑眼前这一切究竟是不是真的,还是有什么阴谋?

但事实却毫无疑问地告诉他,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高官厚禄是皇帝加封的,自己正在享受着;豪宅华屋是皇帝赐予的,自己正在居住着;一家老小活蹦乱跳地在自己身边,自己正在看着,而赵匡胤始终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和要求。

慢慢地,孟昶开始相信了这一切,也接受了这一切,他开始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自己把“天府之国”的千里沃土都拱手送给了大宋,换来现在的五百间豪宅和安逸生活,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有了这样的心理,孟昶心中再也没有了亡国之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没了国事政事的烦扰,依然享受着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就是亡国之君孟昶的全部想法。

好好享受这人生最后的美好时光吧孟昶,上天留给你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就在孟昶淡忘了亡国之恨,乐不思蜀地享受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有一个女人却保持了难得的清醒和淡定,她就是孟昶的母亲李氏。

赵匡胤之所以称呼这位老太太为“国母”,也不完全是为了和孟昶套近乎,表示自己的大度仁慈,他对这位李氏早已有所耳闻,知道这是一个并不简单的女人,一个很有头脑的老太太,至少比她那位亡国昏君的儿子清醒的多。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30 19:39:44 +0800 CST  

这位李氏之前就对王昭远之流的草包兼牛皮匠看得很透彻,还奉劝自己的儿子远离奸佞无能的小人,重用德才兼备的大臣和将领,可惜她儿子孟昶执迷不悟,最后终于亡国。

来到汴京之后,面对赵匡胤又是厚赐恩赏,又是国母称呼,又是和她聊天拉家常的“糖衣炮弹”,李老太太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她看来,赵匡胤的这些举动与其说是对他们这些亡国之人的尊重和赏赐,不如说是强者对弱者、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施舍,甚至是侮辱。

在这一切反常行为的背后,她隐隐察觉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怀疑和担心,她不敢相信这一切将会永远如此延续下去。

这位李老太的担心绝不是多余的,几天之后的乾德三年六月十一日,一个意外消息传来,孟昶突然身亡了。

老来丧子是人生最为痛苦的事情之一。孟昶死了,作为母亲的李氏原本应该十分悲痛,但她却显得十分淡定,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流,甚至没有一声啼哭哀号,对她来说,这样的结局似乎并不意外。

对着儿子的尸身,这位母亲举酒酹地,神情平静地说:“你不能为社稷江山殉节,贪生至今,我只所以苟活就是因为你还活在世上。今天你既然已经离我先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自此之后,这位坚强刚烈的母亲开始绝食,滴水不进,粒米不吃,几天之后也追随自己的儿子而去。

在这位不贪生不畏死的母亲面前,作为男人和儿子的孟昶是懦弱的、胆怯的,也惟有死亡才是他最好的结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30 20:00:20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1、【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潼关以水得名。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20世纪五十年代末,政府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就这样消失在1958年的三门峡水库建设之中, 让人殊为可叹!所以,现在的潼关照片也只能是历史上的老照片了。

潼关照片:









潼关诗词:

《潼关吏》唐·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清·王昶

鹑首星芒照九垓,规模百二自秦开。
关山苍莽争天险,文武飞腾出将才。
日软旌旗横戍逻,云连城碟抱烽台。
登高立马休凭吊,看取三峰翠色来。

《出潼关渡河》清·谭嗣同

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
关险山争势,途危石坠窝。
崤函罗半壁,秦晋界长河。
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31 11:43:21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2、【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函谷关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内外。

函谷关照片:






函谷关诗词: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唐·岑参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
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
苍苔白骨空满地,月与古时长相似。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

《过函谷关》唐·杨齐哲

地险崤函北,途经分陕东。逶迤众山尽,荒凉古塞空。
河光流晓日,树影散朝风。圣德今无外,何处是关中。

《经函谷关》唐·韦应物

洪河绝山根,单轨出其侧。万古为要枢,往来何时息。
秦皇既恃险,海内被吞食。及嗣同覆颠,咽喉莫能塞。
炎灵讵西驾,娄子非经国。徒欲扼诸侯,不知恢至德。
圣朝及天宝,豺虎起东北。下沉战死魂,上结穷冤色。
古今虽共守,成败良可识。藩屏无俊贤,金汤独何力。
驰车一登眺,感慨中自恻。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31 14:09:31 +0800 CST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13、【蒲津关】

蒲津关,初称蒲阪关,又名蒲坂津,唐改称蒲津,与临晋关隔河相望。蒲津关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上,扼黄河渡口蒲津渡。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蒲津关在唐代为六上关之一,通驿路。

此关地处晋秦之交通要冲上,北通今临猗诸县,东北通达省城太原,南过黄河,可达潼关,亦可抵西安。实为山河要津,故历代兵家在此争夺较多。公元前624年,秦将孟明视济河焚舟;汉初魏王豹谋独立则绝河关,均在此处。南宋初金人窥关中;明徐达平关中,皆由此处济河。

唐代为防御突厥,沿河套的黄河北侧修筑东、中、西3个“受降城”。蒲津关道通往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并连接“回纥道”通往回纥牙帐(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由于这条驿路军事地位重要,蒲津关列为“上关”。

唐代由长安至蒲津关有南、北两条驿路,南路经灞桥、高陵、同州,北路经中渭桥、泾阳、三原、富平、奉先、同州至蒲津关。

《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

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蒲津关照片:








蒲津关诗词:

《早度蒲津关》唐·李隆基

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
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
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
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
所希常道泰,非复候繻同。

《奉和圣制早度蒲津关》 唐·张九龄

魏武中流处,轩皇问道回。
长堤春树发,高掌曙云开。
龙负王舟渡,人占仙气来。
河津会日月,天仗役风雷。
东顾重关尽,西驰万国陪。
还闻股肱郡,元首咏康哉。

【从两首诗的标题便可以看出,张九龄这首诗是奉唐玄宗李隆基之命,唱和皇帝上面所做那首诗词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31 15:10:19 +0800 CST  
【更新】

孟昶死了,他的母亲也死了,与这两人毫无感情可言的赵匡胤原本应该十分淡定的,可他却显得十分悲痛,悲痛地甚至上不了朝,他传旨废朝五日,素服发哀于大明殿,赠孟昶尚书令,追封楚王,谥号恭孝,赐给布帛上千匹,所有丧葬费用全部由朝廷承担。

几天之后,李氏又死,赵匡胤命鸿胪寺卿范禹偁护理丧事,并且按照李氏生前意愿,派遣三千军士护送其灵柩归葬老家洛阳。

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无限哀思,赵匡胤还专门发布了一篇悼文,深切缅怀英年早逝的孟昶同志,搞得比自己死了爹妈都悲痛。

其实大家都是明白人,也都懂得这是表面功夫,是为了服从政治礼仪和收买蜀地民心需要的帝王权术手段,但对一个亡国之君给予如此高规格的丧葬礼仪也太过分了。

据本人统计,在被宋朝消灭或主动归附的政权之中,就其首领所获政治地位、待遇以及死后的丧葬规格比较,孟昶仅仅稍次于那位“主动献地”的超级顺民、吴越国王钱俶,远远高于南唐后主李煜、南汉主刘怅和北汉主刘继元,更别提什么荆南高继冲、湖南周保权之类的小人物了。

这种政治待遇的差别实在是让人看不懂,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在另外一个方面的重要差别,那就是死亡时间。

就这一点来讲,生前风光无限的孟昶比起上面那几位难兄难弟就差得太远了。那些仁兄自从归附或投降宋朝之后,命短的活了几年,命长的活了十几年,但至少都比赵匡胤活的时间更长,只有这位孟昶老兄,降宋之后只活了十几天就英年早逝,一命呜呼,享年四十七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0-31 19:43:31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