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知识拓展】中国著名关隘

020、【虎牢关】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在洛阳以东,今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

虎牢关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它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军事活动均发生于此。

春秋鲁隐公五年(前718年)郑败燕师于此;鲁襄公二年(前571年)晋悼王会诸侯于戚以谋郑,用孟献子“请城虎牢以逼郑”之计,开始在此筑城;楚汉争霸时(前203年),刘邦、项羽在此争城夺关,特别是东汉末年,吕布在此大战刘、关、张,更使虎牢关威名大震;唐代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宋代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鏖战纷繁,时闻杀声。

虎牢关照片:

注:实在找不到虎牢关的照片,只好拿着两张来充数:






虎牢关诗词:


《书汜水关寺壁》宋·王安石

汜水鸿沟楚汉间,跳兵走马百重山。
如何咫尺商於地,便有园公绮季闲。

《虎牢关》宋·司马光

天险限西东,难知造化功。
路邀三晋会,势压两河雄。
余雪沾枯草,惊飚卷断蓬。
徒观争战处,今古索然空。

请注意看这两首诗词的作者,王安石VS司马光,真是绝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6 15:41:05 +0800 CST  
【更新】

不满情绪的蔓延速度是极其可怕的,动乱的蜀军们迅速聚拢起大量与他们同命相连的人群,很快达到了十万之众。他们挑起了“兴国军”的大旗,还推举了一名叫全师雄的原后蜀将领担当主帅,短短几天之内就发展成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口号、有战斗力的武装作战部队,声势十分浩大。

听闻蜀军叛乱的消息,王全斌并不惊慌。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平蜀之后的一段小插曲而已,于是派遣了时任马军都监的朱光绪率领七百骑兵前去解决这个麻烦。

从这点兵马来看,王全斌的主要意图应该是想让朱光绪去安抚或招降这群“兴国军”,如果他准备采取暴力手段镇压的话,绝不会派去去七百兵马去剿灭对方号称十万的叛军,他虽然十分鄙视蜀军的战斗力,但还不至于如此托大。

可这位朱光绪却犯了和王全斌一样的错误,他也没有领会上级领导的真正意图。赶到绵州之后,面对叛军,这位头脑简单的将领采取了十分简单粗暴的应对措施,那就是——杀。

当然了,朱光绪还没有领着七百骑兵直接和对方十万大军对砍的胆量,他采取了一招十分缺乏人道主义的手段——诛灭九族。以自己七百骑兵打你十万之众虽然没有胜算,但灭了手无寸铁,毫无招架之功的亲属家眷们,还是绰绰有余的。

估计是在成都戒色敛财成了习惯,在诛灭全师雄九族的同时,朱光绪还顺手牵羊,把全师雄的全部家产籍没充公(实际上是揣到了他自己的腰包里)。全师雄的爱妾由于长相貌美,幸免于难,但也被朱光绪作为其家产据为己有。

朱光绪虽然身为官军,但他的行为却像真正的强盗一样,要钱也要人,财色兼收。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6 21:42:32 +0800 CST  

按照朱光绪同志的逻辑,全师雄带头造反乃是谋逆之罪,诛灭九族是理所当然,但他却忽略了“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带头造反的全师雄还没有被逮捕归案,依法伏诛,这个时候就诛灭他的九族,侵夺他的全部家产,不是相当于断绝他的全部后路,把他往绝路上推吗?

实际上,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全师雄并不是什么声名显赫、能力突出、功勋卓越的大人物,也没有匡扶社稷、反宋复蜀之类的政治觉悟和伟大志向。他原本担任的是后蜀文州刺史,当时正带领全族人前往汴京的路上,恰好途径绵州,恰好碰上了这场动乱。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他们全家都躲进了绵州城内的一家民舍中,希望能够避过这场祸乱。

但很不幸的是,这个消息恰好被叛乱的蜀军士兵知道了,这帮叛军不讲废话,也不征求人家的意见,直接就强行推举全师雄为主帅,主动给自己这帮无组织、无纪律、无首领的“三无”乌合之众找了一个领导。

后蜀乱军们的这种行为跟《水浒传》中的那帮好汉们很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很懂得一个带头人的重要,所以先上梁山的好汉们才不断地使用各种手段,或威逼,或利诱,或讲忠义,或讲感情,先后把晁盖、宋江、卢俊义等人弄上了梁山给他们当头领。

全师雄毕竟在官场中混过好多年,知道自己如果不乖乖听话,给他们当这个头领,这帮简单粗暴的乱军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出于自己和全家人性命的考虑,他才不情不愿地“被”当上了兴国军的主帅,还被封了“兴蜀大王”的称号。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6 21:45:50 +0800 CST  

以全师雄的这种心理状态,如果宋军将领稍微懂一些心理战术,处置手段得当,兵不血刃地解决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并非没有可能,因为蜀军和宋军之间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民族矛盾,或者历史上的国恨家仇,只是因为占据蜀中之后的宋军欺人太甚,所作所为连强盗土匪都不如,激起了众怒。

至于全师雄,这位仁兄更是这场叛乱的“受害者”之一,他本来就是打算举家搬迁移民到汴京城生活的,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保全全家老小的性命,脱离叛军的魔爪,安安全全地过上平稳祥和的日子。

所以,在开打之前,大家应该还是可以坐下来谈一谈条件的,朱光绪也可以借此稳住乱军的情绪,给自己争取一些时间,然后迅速报告上级领导,等待朝廷的进一步指示,用不着上来就拼刺刀。

可惜的是,头脑简单的朱光绪却彻底断绝了最后一丝和平解决叛乱的希望,也把原本叛乱意志十分薄弱的全师雄彻底推向了绝路,他一向老实安分,与宋军本无旧恨,现在却全家被诛,骤添新仇。

全师雄终于愤怒了,后果很严重。他发誓与宋廷势不两立,立即率军进攻绵州城,攻城不利失败后又转而进攻彭州,杀死彭州都监李德荣,赶走刺史王继俦,在彭州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随后,全师雄又以彭州为基地,派军四处出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与驻蜀宋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6 21:46:58 +0800 CST  
【更新】

这时的王全斌终于害怕了,他明白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了弥补罪过,他派出军队四处镇压,企图扑灭各地蜀军叛乱的火势,但他却惊奇地发现,原本在自己面前屡战屡败、无一胜绩、已成败军的蜀军居然爆发出了空前强大的战斗力,而自己手下那些原本所向无敌的军队却一再遭到败绩。

后蜀军民一心,同仇敌忾,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沉重,反抗就越激烈。

在“兴蜀大王”全师雄的号召下,巴蜀各地纷纷起兵响应,绵州的一点星星之火,迅速蔓延到邛州、眉州、雅州、渝州、嘉州、陵州等十七个州,成为燎原之势,刚刚平定的巴蜀大半地区再一次燃起熊熊战火,蜀中的形势彻底失去了控制。

蜀中大乱的消息传到汴京,赵匡胤万分震惊,他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平蜀之初,赵匡胤苦心孤诣地善待后蜀皇室和文武百官,抚慰饱受后蜀政权压榨和战火之乱的百姓,又是减免赋税,又是发粮赈灾,又是留用地方官员,以及让人遣发后蜀士兵以便整编军队,所有这一切的措施都是为了安抚蜀中军民,避免因为大宋政权在巴蜀地区根基不稳而酿成变乱。

但从现在的局势来看,以王全斌为首的宋军将帅虽然打仗是一把好手,顺利完成了军事任务,却没有真正体会到自己后来的良苦用心,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出师之前不得焚烧房屋、抢劫吏民的谆谆教诲。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7 21:32:10 +0800 CST  

不过,赵匡胤还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他明白现在还不是追究责任,惩治首恶的时候,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扑灭蜀中的熊熊烈火,他下令让王全斌等戴罪立功,率军就地平叛,另外加派部队前往蜀中增援。

这下王全斌等人可不敢妄自尊大了,他们开始踏实努力地与叛军展开激烈交锋。事实证明,要是拉开了场面PK,杂牌叛军的战斗力还是远远不如大宋正规军的。在宋军的强大攻势下,叛军节节败退,不断遭受重大败绩,蜀中形势得到初步缓解。

到了乾德四年秋天,“兴蜀大王”全师雄病死,叛军又拥戴谢行本、罗七君为首领,继续与宋军为敌,负隅顽抗,直到乾德四年年末,声势浩大的蜀中叛乱才逐渐平息,巴蜀地区终于再次恢复了平静。

这场轰轰烈烈的叛乱与平叛之争,从乾德三年月起,到乾德四年年末,持续了足足有二十个月,比起六十天灭蜀的历史记录,这场平叛战争当真算得上是旷日持久,艰苦卓绝了。

不过,蜀中地区并没有因此彻底安定下来。这一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日趋激化的社会阶级矛盾,决定了它将始终是一个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地区。

在其后的数十年里,这片广阔的土地还将发生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和兵变,给后来的大宋皇帝们带来数之不尽的烦恼。直至宋真宗咸平年间,宋朝对川蜀地区的统治才终于稳固,这一地区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咸平”。但是,对于巴蜀地区的治理却始终贯穿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巴蜀地区对天下形势的影响,有一句话可以高度概括和解释:“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至于巴蜀地区为何具备如此重要的地位,如何对天下政治形势产生重大影响,这里就不详细加以研究分析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就此话题展开探讨交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7 21:38:10 +0800 CST  
【更新】

叛军平定后,王全斌等班师回朝,等待他们的自然不是封赏提拔,而是朝廷的追责。

赵匡胤下令,由中书门下讯问当事人王全斌等人罪状,并且召集了声势浩大的公审大会,让文武百官在朝堂集合共同议罪。

按照北宋的司法制度,文武百官共同议罪属于最高等级的审判,足见王全斌等人的罪行深重,已经是无人可保了。

王全斌等人自知罪状无法隐瞒,对所有罪行供认不讳,希望皇帝能本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原则对自己从轻发落。但文武百官对他们却毫不留情,在他们看来,皇帝既然召集百官一起议罪,一定是不打算饶过这些犯罪嫌疑人。

于是,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王全斌等按律当斩,请求皇帝按照大宋刑律依法处理。

赵匡胤实在是一个宽厚为本的好人,实际上他并没有置王全斌等人于死地的打算,甚至不打算重治其罪。如果他真打算杀掉这些将领,直接将之逮捕下狱,审清罪状之后砍头了事,完全没有必要搞什么百官议罪之类的把戏,相信朝廷百官也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最终的处置结果也证明,所谓的大宋刑律、百姓冤情、民间疾苦、百官决议,在皇帝的大度宽容面前,都是一文不值的空谈。面对功过参半甚至过大于功的平蜀将帅,赵匡胤再次滥发了自己的慈悲,他取消了王全斌、崔彦进的节度使职任,剥夺了他们的兵权,贬为节度观察留后,王仁赡也被贬为右卫大将军的虚职。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9 12:20:07 +0800 CST  

相对他们的死罪和后蜀百姓遭受的苦难,这样的处罚实在是太过宽恕了,宽恕到简直就像挠痒痒一样。

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宽大处理,除了他一如既往的仁厚本性外,也是他帝王权术的一种手段,在当时的形势下,针对王全斌的处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十分棘手的政治问题。

一方面,王全斌等人必须要惩治。他们的恶行严重影响了大宋文明之师、胜利之师、正义之师的伟大形象。如果纵之不问,不加处置,无疑是一种放任和纵容,就会造成公愤难平,还可能使得其他将帅纷纷效仿,则五代时期骄兵悍将的传统积习难以更改,皇帝的权威无从树立。

可另一方面,眼前天下未平,正是用人之际,如果真的按律全部处斩,又恐怕伤了功臣将帅之心,失去他们的拥戴,而这对将帅出身、靠武将拥戴登位的赵匡胤而言,同样是一股极其重要的力量来源。

经过再三权衡,赵匡胤最终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处理:不杀功臣,只贬官降职,以示惩处。

这样一来,既能震慑安抚宋军的诸多将帅,也能平息抚慰后蜀的广大百姓士兵,而对王全斌等人暂加贬抑,等过几年风头一过,再加启用,既保全了他们的富贵,又显示了自己的宽厚,绝对是一举四得的应对之策,不愧是玩弄帝王权术的超一流高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9 12:21:00 +0800 CST  

第五十二章 老邻居的窝里斗

彻底平定后蜀,前前后后用了两年之久,这是赵匡胤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不过困难归困难,总归是取得了这个天府之国,有了这一蜀中粮仓作为经济后盾和保障,赵匡胤可以更加从容地实施自己的统一大业了。

从战略角度分析,南方剩下的两个对手中,无论是选择进攻南汉,还是进攻南唐,都不需要顾虑有人从背后或者侧翼趁机发动袭击,给自己制作麻烦了,眼前需要做的就是从两个对手中做一选择,作为自己下一个进攻目标。

按照既定的先易后难战略,赵匡胤所选择的应该是南汉,但历史总是喜欢故意捣乱,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打乱了赵匡胤的战略部署,让他把进攻的目光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南汉转向了另一个老对手:北汉。

大家应该还记得,几年前在即将拉开统一大业时,为了防止两线作战,腹背受敌,赵匡胤对北部的契丹和北汉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策略,力求稳住这两个最难缠的对手,维持边境现状,以便集中兵力消灭南方各个割据政权。

不过,以防御为主并不表示消极防守,维持现状也不是不求进取。确切的说,赵匡胤对北汉的策略是积极防御,不断骚扰,务求让北汉不得安宁。

具体的做法是派遣镇守河东地区的将领不定时地侵入北汉境内,每次进攻,都以虏获人口、牲畜和粮草等有生力量和经济资源为目的,即使顺便攻城略地,也不分兵占领,抢了城内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弃城舍地而去。

赵匡胤使用的这种战术在军事学上叫做游击骚扰,一般是处于战略劣势、实力较为薄弱的一方采取,用来牵制或者消耗较为强大的对手的实力。

但反过来,占据战略优势、实力较为强大的一方也可以采取,其目的则往往是为了拖垮敌人,避免直接决战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或者是出于整体战略部署的需要而临时性采取,赵匡胤的策略显然是后一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09 12:24:38 +0800 CST  
【更新】

这一战术果然十分奏效,宋军频繁的游击骚扰搞得北汉整天担惊受怕,疲于防守,别说南下攻击大宋,就算自保都成了难事。再加上北汉主刘承钧上次不顾朝臣反对,出师援助李筠叛乱吃了大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在宋军南征西剿,吞荆湖,灭后蜀的过程中,北汉十分配合选择了被动防守,不是没有心思去掺和中原和南方的战事,而是完全没有实力。

除了骚扰战术以外,赵匡胤还使用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中的经典计策——反间计,他派遣一位名叫惠璘的人作为间谍,秘密潜入北汉,逐渐取得了北汉君臣的信任。

由于刘承钧一向谨慎,反间谍工作水平也比较高,大宋派去的这位间谍段时间内没能取得什么有价值的情报成果。

俗话说得好:好钢用在刀刃上。对反间工作,赵匡胤并没有急于求成,他指示这位惠璘要长期潜伏下去等待时机。

在这条没有硝烟的隐蔽战线上,明刀明枪、大刀阔斧、贪图速成从来不是正确的方式,等待才是唯一的成功秘诀。只要隐藏好身份,耐心地等下去,有利的时机迟早会到来。

历史没有让赵匡胤等待太久,机会很快就出现了。

开宝元年七月(公元968年),北汉主刘承钧病危。这位北汉的第二任皇帝没能实现开国皇帝刘崇的遗愿,向后周报仇雪恨,面对新生的大宋政权更是束手无策,基本上处于坐以待毙的状态,能够保住北汉国祚,没让它在自己手里终结,已经实属不易。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0 19:28:41 +0800 CST  

临危之际,刘承钧当然希望将自己从老爹那里继承来的皇位,再传承给一位有能力有作为的后人,让他去继承自己基本不可能实现的遗愿,只是让他感到十分遗憾的是,自己并没有亲生子嗣,只有刘继恩、刘继元两个养子。

单就这方面的成就来讲,刘承钧比起自己的老爹世祖刘崇来,实在是惨不忍睹。因为刘崇他老人家生育能力实在惊人,足足有十个儿子,绝对称得上男丁兴旺。看来刘崇在行军打仗以及与后周搞对抗之余,也没少在生儿子方面投入精力,或许他是指望自己多生儿子来壮大北汉国力,做好了与后周长期对抗,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

令人不解的是,刘崇强大的生育能力却没有遗传给他的儿子,刘崇的次子刘承钧有两个儿子,都没能长大成人,当了皇帝以后也没有再生儿子。不过还好,刘承钧至少还有两个的养子刘继恩、刘继元。

说是养子,刘继恩、刘继元这哥俩的身份却十分特殊,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俩,而他们共同的母亲不是外人,就是刘崇的亲生女儿,也就是北汉的公主。

这下情况明白了,刘承钧所谓的养子就是自己姐姐(也可能是妹妹)的孩子,他们是有舅舅和外甥的关系,虽说不是刘氏的正统传人,但从血缘上来看并不疏远,还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并且已经认刘氏为宗,改姓刘,那就具备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0 19:48:12 +0800 CST  

不过刘承钧对这两位养子的能力似乎并不放心,他曾经向宰相郭无为表示,长子刘继恩性格软弱,不是济世之才,恐怕难继帝业,光大刘氏政权。

对于刘承钧这种模糊不清的意思表示,郭无为虽然心中赞同却没敢直接发表意见。他很清楚这种皇位继承人问题向来是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轻易表态,搞不好就会两头得罪,落不着好下场,结果直到驾崩归天,刘承钧也没有确定自己的继承人选。

按照立长立嫡的传统,刘继恩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皇位,成为北汉的第三代皇帝。

刘继恩登基之后,开始疏远宰相郭无为。在他看来,这个老道士实在可憎,当初父皇刘承钧对自己表示不太满意时,作为宰相的郭无为居然不为自己说好话,害的自己差点当不成这个皇帝。

更重要的是,这个牛鼻子道士深受先帝刘承钧器重信任,把持朝廷大权多年,对自己这位新皇帝也不怎么敬重,实在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威胁。

刘继恩内心深处很想给这个可恶的郭无为一点颜色看看,甚至想把他逐出朝廷,但又担心自己初登帝位,羽翼未丰,害怕弄巧成拙,反被对方摆上一道,所以她决定暂时隐忍不发,表面上对郭无为待之以礼,实际上遇到军国大事却不再与他商议,准备等时机成熟再将其一举拔掉。

从理论上分析,刘继恩的这一政治策略似乎是比较合理和可行的,但他却忽视了自己的对手郭无为虽然是一个道士,却不是普通的道士,而是一个老奸巨猾、见多识广、颇有韬略智谋的道士,要说他是具有宰相之才的道士,也不算过高的评价。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0 19:49:55 +0800 CST  
【更新】

这位郭无为长相奇特,史书记载他是“方颡鸟喙”,用现代白话文来讲就是方额尖嘴,嘴巴尖的像鸟嘴。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力,看看这位“鸟嘴巴”老道长的到底是什么样子,估计与《西游记》里那位昴日星君有些相似。

郭无为是青州于乘(今山东广饶)人,出生年月不详。他博学多闻,肚子里很有几分墨水,而且一张鸟嘴言辞十分锋利,能言善辩。

郭无为年轻时曾经身着道袍隐居在武当山上,但他显然不是一个一心向道,像他的名字一样爱好清静无为、耐得住寂寞的真道士。事实上,道士只是他的表面身份,他始终将济世救国、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隐居山林,就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不过是未逢明主,等待时机而已。

后汉乾祐年间,郭道士终于耐不住隐居生活的寂寞,准备出山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和胸襟抱负。为了找到一个识货又有前途的明主,郭无为拜谒了当时朝廷一位将帅,期望获得青睐和重用。

郭道士果然不同凡响,选择明主的眼光也十分犀利,因为他所拜谒的那位将军正是时任后汉枢密使的名将郭威。

郭威一向注重收拢人才,他见郭无为相貌不凡(方额鸟嘴,当然不凡),穿戴不凡(一身道袍,很是不凡),谈吐气质更是不凡(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于是就准备录用留任这位奇才,结果却被手下的幕僚们给劝阻住了。

据说这帮幕僚们阻止郭威的理由是找个形象不佳,只会空谈的邋遢道士当参谋,有损郭威英明神武的形象,但实际上是这帮幕僚们担心郭无为抢了自己的饭碗。

郭威毕竟没有火眼金睛,短短的一面之缘也看不出郭无为到底有什么真实本领,最后只好把他打发走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1 17:03:02 +0800 CST  

这件事情让郭无为心中很是愤懑,他再次踏上了寻找明主的道路,他心中暗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们这帮狗眼看人低的家伙,早晚我会让你们知道我的厉害!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后周末年,郭无为终于找到了他的明主。当时的北汉主刘承钧刚刚登基不久,浑身充满干劲,正在求贤若渴、广纳贤士之时,经过别人的介绍推荐,郭无为获得了刘承钧的青睐和器重,很快被提拔任命为北汉宰相。

对刘承钧的赏识,郭无为心里十分激动,他投桃报李,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帮助这位慧眼识才的伯乐英主出谋划策,治理国政,成为北汉炙手可热的第二号人物。

有着精深的韬略和智谋,再加上丰富的从政经验,郭无为自然不会把刚刚上台的新皇帝刘继恩放在眼中。刘继恩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他用脚趾头就能猜得出来。

可惜刘继恩却天真地认为,自己对郭无为的疏远之策是一招妙计,殊不知自己才是别人算计的对象。狡猾的郭无为不会坐以待毙,等待刘继恩将自己解决,他已经设计了一个完美的阴谋计划,这个阴谋将决定刘继恩的命运,也会彻底改变郭无为自己的命运。

由于登基只有六十多天,刘继恩还要为死去不久的刘承钧服丧守孝,白天身着丧服处理政事,晚上也不回内宫休息,就睡在勤政阁。刘继恩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自己服丧期间,郭无为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上演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1 17:04:06 +0800 CST  

开宝元年十月的一天夜里,一个刺客悄悄潜入了勤政阁。这位潜入的刺客进入房间后,反锁了房门,趁着刘继恩熟睡之际,一刀刺入了他的胸膛。

睡梦中的刘继恩完全没有反抗的机会,他甚至没来得及睁开眼睛喊救命,就当场毙命,到九泉之下去和他去世不久的父皇团聚去了。

按理说,凭借如此干净利落的身手和悄无声息的作案手法,这位刺客得手之后应该可以轻松逃离作案现场,但实际上他却根本没有任何机会逃脱。因为他刚刚完成刺杀任务,刀上的血迹还没来得及擦拭干净,一帮士兵已经从屋外冲了进来,围住了手上提着刀的刺客。

这帮士兵见了刺客二话不说,仗着人多势众,上去一阵乱砍乱刺,把刺客当场砍成了一堆肉酱。

刚刚登基六十多天的皇帝竟然在戒备森严的皇宫之内被刺客一刀毙命。这个消息传开,北汉朝廷上下一片震惊。

虽然皇帝死于非命在五代十国算不上是绝无仅有的案件,甚至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那一般是死于兵变或者篡位斗争。一个继位只有两个月,平素并无劣迹,也没有遭遇武将造反或者农民起义这类的暴力事件,就这样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刺客手中,而且还是死在皇帝寝居之处,可算是天字第一号大案奇案了,绝对值得深入追究。

皇帝被刺杀这样的话题从来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重要八卦谈资,刘继恩刚死,各种猜测和说法就开始流传开来。

从这个事件的经过来看,一切情节似乎都很合理,但如果我们把这个事件当作一起刑事案件来简单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个案件存在着几个明显的疑点。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1 17:09:26 +0800 CST  
【更新】

首先,刘继恩是皇帝,虽然他是独居守丧,但他所居住的勤政阁绝对不可能没有警卫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刺客是如何躲过警卫的守备,秘密潜入房间之内而不被发现的?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位刺客并不是传说中来无影去无踪,以一敌百的武林高手。如果没有人事先安排,甚至故意放他进去,他是很难顺利潜入阁中的。

其次是警卫们的反应速度。他们虽然没能发现刺客潜入,却十分机灵地知道了阁内发生的事情,然后很恰当地在刺客得手之后,逃脱之前冲进阁内,把刺客乱刀砍死。时机的把握如此精妙,让人怎么看都感觉像是事先彩排过一样。

最后是这个事件的应急处理。按史料记载所说,指挥此次救驾行动的是宰相郭无为。按照规定,宰相晚上是不能居留在皇宫之内的,但郭大人却在皇帝被刺杀遇险时及时出现在了案发第一现场,并且英明地指挥将士入阁救驾,虽然没能救驾成功,却把刺客给就地解决了,也算是给皇帝报了一箭之仇。

但问题是面对已成笼中之鸟的刺客,宰相郭大人为何不下令捉拿活口,然后进行审讯,追究刺客是否存在同谋帮凶或者幕后主使,反而是迫不及待的将刺客干掉呢?

针对上述的疑点,只要我们稍微发挥一下合理的想象力,就很容易发现这起案件绝对不是偶然,而是一起有计划、有组织的阴谋。如果再稍微发挥一下合理的想象力,就会发现这起阴谋的策划者会是谁,那就是——宰相郭无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2 17:40:19 +0800 CST  

郭无为先用一招“借刀杀人”之计,利用刺客杀死了刘继恩,然后又用一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救驾为掩护把刺客杀人灭口,实在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阴谋计划。

只是这个阴谋实在是太过完美了,完美到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到幕后主使的真正身份,因为只有郭无为才是这起案件唯一的受益者。事实上,当时的北汉朝廷上下几乎都一致认定,这位道士宰相与这件事情绝对脱不了干系。

怀疑归怀疑,他们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刺杀那件是郭无为所作所为,这只老狐狸玩的实在太绝,被害人刘继恩挂了不说,就连犯罪嫌疑人兼凶手,一个叫候霸荣的军官也被灭了口。这桩人证物证俱灭的疑案,凶手和被害人都去见了阎王,真正的内幕也就只有天知、地知,还有郭无为自己一个人知道了。

对本案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也就是凶手的犯罪动机,郭无为同志也在未经司法审讯的情况下给出了一个极其合乎情理的解释:刺客候霸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双面叛徒,他原系北汉将领,后来被宋军俘虏当了叛徒,再后来又从宋朝叛逃回归北汉。他之所以刺杀皇帝,是准备送给宋朝一个礼物,为了给自己再次投靠宋朝换取荣华富贵积累资本,或者他本来就是宋朝派遣来的间谍,刺杀北汉皇帝制造混乱,好使宋军有可乘之机来发兵进攻。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件事情是刺客或者宋朝的阴谋行动,与我郭无为没有任何关系。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2 17:41:46 +0800 CST  

实际上,北汉朝廷的官员们也没有多少闲工夫去追究这件事情,反正人已经死了,凶手也已经伏诛,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眼前最重要的是如何确定一位新皇帝。

最终,经过以郭无为为首的文武百官讨论决定,刘继恩同母异父的弟弟刘继元成为了北汉的第四任皇帝。

刘继元继任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选择。刘继恩没有儿子,而且他死的十分突然,也没有来得及立遗嘱,指定由谁来继位。在这种情况下下,兄终弟及是一个很合理又合法的决定,但在这一决定的背后,却隐藏着郭无为的又一着妙计。

在老谋深算的郭无为看来,刘继元年纪轻轻,胸无城府,在朝廷中没有什么根基,再加上是由自己带头拥立,以自己的谋略权术水平,控制这样一个年轻的皇帝绰绰有余,到时候北汉就成了他郭无为的天下。

应该说这是一步十分精明的打算,历史上很多傀儡皇帝就是这样诞生的。但这一次郭无为却失算了,他的一条老命就断送在这位看似容易控制的年轻皇帝手中。

刘继元继承皇位之后,完全没有初来乍到,小心谨慎的新手感觉。相反地,他似乎是吸取了自己哥哥优柔寡断、被刺身亡的教训,秉持“怀疑一切,警惕一切”的态度,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开始了对周围异己势力的清洗。

为了表示打击异己的坚强决心,刘继元选择了从自己身边的亲人下手。他登基才几天,就派人在先帝刘承钧的灵柩前,残忍地勒死了孝和皇后,也就是他自己的养母、刘承钧的皇后郭氏,让自己这位养母做了先帝的陪葬品。而他这样做的理由只是怀疑孝和皇后(现在已经是孝和皇太后)害死了自己的妻子段氏。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2 17:42:34 +0800 CST  
【更新】

请注意,刘继元只是怀疑而已,并没有任何证据,而且此事牵连范围甚广,就连刘崇、刘承钧在世时后宫的一些嫔妃也因此受到无辜牵涉,屡遭刘继元威逼凌辱,不明不白地死去。

这些还都只是小儿科。没过多久,刘继元又把怀疑的目光转向了刘氏子孙。

我们前面说过,刘崇有十个儿子,刘继元不过是刘崇的外甥,刘承钧的养子,并非刘氏宗子,也就是说他原本并不姓刘,后来才改姓刘氏。所以,刘崇的这些儿子实际上既是刘继元的叔伯,又是刘继元的舅舅,可谓是亲上加亲,但就是这些亲人们,在刘继元眼中却成为了自己皇位的重大威胁。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除这些威胁,刘继元听信小人谗言,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将他们全部软禁起来。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全部整死了事。

刘崇如果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亲外甥竟然如此心狠手辣,把自己的儿子全部铲除,几乎绝了他刘氏宗嗣,估计会气得跳起来再死一次:悔当初不该发慈悲之心,让自己的儿子收养这只白眼狼啊!

在刘继元的大开杀戒之下,北汉朝廷上下,一片人人自危的氛围,而在惴惴不安的人群之中,最不安的绝对是宰相郭无为。

刘继元的表现实在大大出于他的意料之外,这位皇帝的作风比起刘继恩要坚决强硬的多,而且猜忌心极重,铲除异己不择手段。按照他这种六亲不认的节奏下去,刘氏子孙被连根拔起、一一铲除起后,下一个轮到的极有可能就是自己这百官之长的宰相啊!

想到这里,郭无为的肠子都悔青了。他原本想把刘继元培养成一只听话的乖乖狗,没想到这却是一只长着满口獠牙的恶狼,用不着自己的培养就已经超出期望了。事已至此,想要退货重来或者再搞一次“借刀杀人,螳螂捕蝉”的阴谋是不可能的了,想要保全地位和性命,就必须要另寻一条出路。

要说天无绝人之路,就在郭无为暗自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打算时,一条崭新的出路展现在了他的面前,给他开辟这条出路的正是赵匡胤。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3 17:06:59 +0800 CST  
第五十三章 再次亲征


开宝元年七月以来,北汉国内接连发生的几件大事让赵匡胤感觉到,讨伐北汉的时机已经到来。

拜之前安插在北汉的间谍所赐,赵匡胤对这个老邻居国内的形势基本上算是了如指掌,刘继恩、刘继元上台之后的所作所为,郭无为的阴谋行动,他自然也十分清楚。尤其是刘继元登基才几天就大搞排斥异己的清洗活动,弄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君臣嫌隙,这实在是自己“趁火打劫”的好机会。

事实上,刘承钧刚刚驾崩之时,赵匡胤就曾经派李继勋率军北上进攻北汉,而且一度进军顺利,兵锋直逼太原城下,还恰逢新即位的皇帝刘继恩被刺身亡,形势对宋军一片大好。

但就在宋军准备围城强攻时,刚刚继位的皇帝刘继元从自己的后台老板——契丹那里搬来了救兵。宋军主帅李继勋见契丹大军来援,加上北汉自身的抵抗也十分顽强,担心自己腹背受敌,被敌人内外夹击,不敢恋战,只好匆匆退兵。结果,宋军在退兵过程中还被北汉军队随后尾追,趁机攻进了晋州(今山西临汾)、绛州(今山西新绛)两地,大肆烧杀抢掠一番后扬长而去。

虽说这次进攻北汉失利让赵匡胤很不痛快,但他并不十分恼怒,北汉是个硬骨头,不下一番硬功夫是啃不下来的,何况这次进攻充其量不过是一次试探,试试北汉军队的态度和实力,不久之后他将再次策划更加强大的攻势。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3 17:10:49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