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南明

至于宝钗影射清朝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可能。从开始接触到红学不久,就看到有人将宝钗当作清朝,虽然从他们的论证中得不到让我信服的,可我相信这些人都是饱学之士,论证缜密,必不空穴来风,而且在今年上半年,我一想到红楼梦,基本上都在找这个可能性。应该说,得出的结论,宝钗影射清朝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如果这个贴子还能继续下去,会谈到半年当中所悟到的理由。那时候,就会另一种解读。反正这个贴子所写的是多种可能性。绝不要以为本人已经得出最后结论。至于哪一种可能性较大,别人去评说罢。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0-26 21:03:53 +0800 CST  
@bai-lin 2015-10-27 08:53:01
月本-日本,这挺有道理。
不过“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感觉气候更象台湾些。也许日本从前也有丛林吧。
我说你“胡说八道”,是我不对。
但我一直认为嘉靖=贾敬,好道,服丹,寡妇独自承担大事。你说贾敬是崇祯,觉得不能接受。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我认为他指的是明朝的颓堕自嘉靖开始。要是指崇祯,我觉得崇祯还是很努力的,只是无力回天,......
-----------------------------
贾敬等三个长一辈的难兄难弟,我也不没有找一个自己都能信服的答案。贾敬与嘉靖有太多相似的地方,说是嘉靖也很有道理,我还曾想到他是不是泰昌帝,此公也是嗑药死的(红丸)。如果创泰昌帝,那么,贾赦当是老福王(弘光帝之父),那么贾政呢?老桂王?这么一来,隆武帝与绍武帝这两个辈份比老福王还高的人就是由谁影射?与他们同辈的鲁王朱以海又是谁影射?从他们的名来看,比较可以接受的是,这三个影射的是帝王的敬天、慎刑与勤政。可贾敬敬的是自己的道,自顾修炼;贾赦贪于酒色,贾政不烦家事,都有点有三不着二的。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0-27 20:25:50 +0800 CST  
@bai-lin 2015-10-28 11:05:00
还有一件事情特别不明白。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作为一部南明史,会被弘晓、富察明义、敦诚等满洲人看到,并还比较喜爱。
我曾认为乾隆“说此为明珠家事”。可能并不是指叫“明珠”的那个人,而指“明朝朱家事”。此书因此和《英烈传》《说岳全传》等书一样被禁是有道理的。
我就觉得有没有可能原书是写明的。
清当权者看出其中的问题,然后继书者把它加以润色,使它与时俱进。
贾政说过两句话,在北静王面前......
-----------------------------
原书写明朝,被与时俱进,成了清朝,这个假设让人眼前一亮。只是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确难找到合理答案。
年家的事现在似乎也很难有个定论,不过功高震主还是说得过去的。但红楼梦中贾家骄横而危及皇权,似也不致于。年妃被宠,与其兄兵权有很大关系。贾家似乎反过来。
有一种可能,红楼梦是降清明臣(既清史中的腻臣)所作,以史笔写成,不带个人色彩,对明朝的腐朽以及对清朝的气象,交织于心中,虽自诩史笔,到底有所取舍。因此,我前面说过,宝钗影射清朝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也有一个问题纠结心中,就是影射南明的黛玉为什么年纪比宝钗小?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黛玉只影射南明。但从宝钗“金钗雪里埋”的判词看,应是指明亡后男人用不上簪这个现象。似乎又说不过去。
红楼一书被当作清朝,百年来研究,都很难有个让人信服的结论。而将之当作明末的事,似乎也走入死胡同。
很可能要换一个角度,不要再将作者限定在反清的明朝遗老遗少这个范畴,而是将之定在降清的明臣这个范围里去考虑。
但这不是此贴要思考的。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0-28 21:41:51 +0800 CST  
@bai-lin 2015-10-29 08:20:08
楼主对判词的分析相当到位。
比土氏红学强得多。土氏红学主要精力集中在海棠诗社上。不怎么关注判词。其实判词是紧跟当时的时代的,非常有意义。
-----------------------------
过誉了。土教授的思路我跟不上,但也拜读了一些,他那个文章是黄钟大吕,精彩绝伦,可惜没有太多闲暇多读一些。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0-29 22:02:40 +0800 CST  
@weiguangjun 2015-10-29 18:55:11
汉字偏旁王表示玉。王和皇帝差得天远。
-----------------------------
读明人一些笔记文章,皇帝的话叫玉音,皇帝的容颜叫玉色。玉在明人用词习惯中似与皇帝有莫大关系。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0-29 22:06:59 +0800 CST  
@草原咪咪羊 2015-10-29 08:24:12

-----------------------------
文学史上,没有一部书能像《西游记》一样,将人类对永生的盼望和迷惘揭示得如此深刻、形象。

永生,一直是人类从不放弃追求的一个主题,因此催生了林林总总各类宗教。传统几大宗教,永生都是其核心问题。

在《西游记》中,唐僧这个人物象征着“永生”。他的四个徒弟(包括白龙马),分别象征世上几大类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可包罗人世间芸芸众生,唯有唐僧,他并不象征具体某类角色,他不代表人的形象,他所象征的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可以说是人类意识里渴求永生的那个“灵”。

在《西游记》里,非常明确地宣扬追求永生的“灵”才是人类存在的全部价值,也是最完美的人生境界,这种追求用“精神”两字并不能准确概括,因为“精神”所包涵的内容更广大,更芜杂。在《西游记》中,许多有精神追求的人,其实是妖怪,他们并没有普渡众生这种高层次的永生观念。

宣扬永生观念的至高无上,可从师徒五人的形象设计得到佐证。

师徒五人,除了唐僧和沙僧有人的形象外,其他三个都不是完全人的形象,其中白龙马或龙或马,连人的形象都没有。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从四个徒弟所代表的人类角色进行分析,大致是能一目了然的。

悟空是猴子,是比较接近人形象的一种动物,他所代表的应是那此天不怕地不怕、一身本事、不服权威、有侠胆义心的草莽英雄。这种人代不乏人,和平时代,他们能够仗义执言,维护正气,乱世时,则是绿林好汉,没准就成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那一个。可这种人,对于人类、或者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没有不成,多了则成灾,因为这种人只会像刘帮那样不事生产,如果多了,不要说社会发展,连人类生存都成问题。《西游记》将这种人设计成猴子的样式,是十分妥当的。而这类英雄人物,在老百姓眼里却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在和平年代或许会因为不事生产,整天价打打杀杀,给社会带来不安定,但他们讲义气,决不滥杀无辜。乱世时,他们又是冲锋打头阵的人,一味快意恩仇,统治阶级在他们眼里,简直视如无物。孙猴子可以说将这类人物演绎个遍。他的出生,跟那些开国皇帝如出一辙,在史书或民间传说中,开国皇帝离奇得跟孙猴子一样,简直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有了点本事,就扯旗造起反来,后来玉帝虽然没有做成,倒也落到一顶“齐天大圣”的桂冠,这跟历代起义者被朝廷招安又如出一辙。最后被镇压了,在五指山下呆了五百年(没有被杀头,那倒不是当权者仁慈,而是没有本事杀掉他)。再后来解放了,仍是英雄本色,他保护唐僧上西天,一是感激观音救他,二是头上紧箍帽,再说是他的重然诺、重名声,讲江湖义气。其实第三条才是最重要的。在西天路上,有几次他被冤,扔下唐僧不管,仍回花果山当大王,可猪八戒请他出来,无一例外都是利用他这个讲义气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众多妖精,可以说是悟空性格的补充,有了悟空,有了众多妖精,才是一部绿林史。

猪八戒这个人,代表的则是市井无赖。不管什么社会,这种人都普遍存在,他们游手好闲,搬弄是非、自私自利,贪财好色,眼里除了自已外,什么仁义道德全不当回事。有了好处个个争先,一旦危险来了,溜得比谁都快。推诿责任是他的拿手好戏,争权夺利是他们的为人本色,好吃懒做是他们的本性,落井下石的他们的乐趣……再看看老猪这个形象,一幅大耳尖嘴、肥头大腹的样子,可不就是那种人的写照?在西方路上,他基本上什么事也不干,也干不了,就是在唐僧和悟空之间说长道短,再说是看到好吃的,看到女人流口水而已。

沙僧这个人,可以说是广大贫苦大众的代表,这个人在天庭号称大将,其实也是天庭为了显自个儿尊贵给这么一个小人物一个大称号罢,沙僧干的是卷帘,说白了是最下层的杂役。失手打破一个玉瓶,就足以让他从天上掉到地下,可见贱得不能再贱了。不过,正是这种劳苦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真正推动者,正是他们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劳动,才维持了人类的延续和生存,所以《西游记》给他一付人的嘴脸。然而,他这个形象是一付晦气面,在西方路上干的是挑担的苦力活。没有悟空,沙僧包括八戒只能任人被宰割,他们本事低微,正是寻常百姓的真实写照,至于在天上得到元帅、大将名称,仍证实天庭给他们这样的称号,仅是为了显示皇家至尊的地位,仅此而已。

白龙马的象征意义,应该是代表除了人之外的一切活物,不必多赘。

从外表形象看,唐僧则是一个美男子,这一点,从女儿国的国王对他一见倾心,以及妖怪抢他做丈夫一点可以看出。然而从象征意义上看,真正完美的人是没有的,这在大都宗教都是认同的,唯有永恒的,不灭的才是完美的。但《西游记》宣扬“灵”至上还不仅于此,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这就意味着,得到灵魂,才能长生不老,肉体是会腐朽的,不过匆匆百年光阴。

基督教将这个问题说得最为透彻,解决得最为彻底,对不信宗教的人来说,更容易理解生命是什么。耶稣明确说自己是生命的粮、活命的水。他的血肉就是生命。他的肉可吃,血可喝,只有吃他的肉,喝他的血,生命才可得着永活。他自愿让人钉在十字架,为了救赎人类流血牺牲。他就是生命,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意思就是得着生命。信他是上帝的独生子,接受他为救主,相信他从死里复活,并相信未日也要跟他一样从死里复活,就得着永远的生命。

吃唐僧肉即可得着长生不老,这个说法跟基督教的核心内容如此相似,不能不让人怀疑《西游记》成书在利玛窦传教之后,虽然《西游记》在宋初已有雏形了。至于作者,如果不是对几种宗教十分熟悉,不可能在最后成书时作出如此完美的构思。但肯定不会是吴承恩,因为在他的诗文中见不到有类似的见解。

另一个现象十分值得回味,那就是唐僧的几个徒弟对他上西天取经的意义都不甚了了。悟空保护他是出自于报恩,出自于自己的大名不被人看轻。八戒只是怕悟空的棍棒,所以一旦唐僧有个什么闪失,他就嚷着要散伙。倒是沙僧和白龙马的信仰还有点坚定,那可能是他们受到过更多的苦,永生对他们来说是更好的寄托,可他们一样也忽视吃唐僧肉得永生的真正意义。倒是那些妖精,听说吃唐僧的肉能长生不老,千方百计要将唐僧弄到手。而唐僧身边的几个徒弟,虽然有时不愿意保护他,想一拍两散,却没有一个人想过要将唐僧宰了吃,连八戒也不曾有过这样的念头。这基本上可以确定,作者对芸芸众生产对长生如此迟钝,是何等的感慨,而对那些想长生的人,却又都是妖精,是一些走了歪门邪道的人,又感到何等无奈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0-29 23:09:00 +0800 CST  
四大家族的判词: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了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四句在贾雨村断香菱一案时,葫芦僧念给雨村听的护官符。到金陵为官的,这四大家族是得罪不起的。
金陵当作南明看待,那么,在南明当中,有哪四大家族呢?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这一句说的是贾家,白玉堂,应指皇帝家族吧。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了金陵一个史。这一句是史家。阿房宫是秦始皇建的,被项羽一把火烧了,暗指将秦朝倾覆的那伙人,也就是张献忠与李自成这伙人。史家暗喻张、李不可能,但这一家却暗喻张李余部。南明历史中,这伙残部所发挥的作用,比明朝的正规军一点都不差。如李定国、李过等人,可以说是中流砥柱。怎么可以没有一个家族来影射呢?
这也是为什么史湘云影响湘楚一带的原因,因为云贵与四川、湘楚基本上是他们在支撑。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一句王家。东海缺了一把龙椅,还要请王家来给他们安排。如果没有他们王家来安排,坐龙椅的人还坐不成。显然是把持朝纲的那些权臣,也可以说是支撑朱明王朝的正规部队。这个从凤姐与贾琏的关系可以看出来。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在红楼梦中,雪这个字很重要,不仅作者名中有个雪字,就是薛家的薛字跟雪也被评书人当作是谐音,且宝钗判词与判曲中都出现这个字。
丰年,即康熙之意,好大雪,就是好大削,指削藩。
薛家指是那伙先叛明降清,后又叛清降明那伙人,主要指三藩。不过,这些人恢复汉人服饰,却没有认朱明王朝,至少没有明确承认。这也是为什么宝玉婚后会空对着宝钗。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又反清了,多少可以一雪前耻。
这个就是“雪”的用意。雪芹的“雪”有没有这个意思?照这个思路,没准会有新的发现。
贾史王薛——甲始亡削,也就是说,灭亡与削藩,就是从甲申之年开始的,即1644年,北明灭亡,南明开始后注定好要发生的坏事。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0-30 20:19:24 +0800 CST  
@bai-lin 2015-10-30 12:33:22
南明永历如果能成功,中国会不会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
-----------------------------
只有上帝知道。但也不能认为皇室信了,就是个基督教国家,信上帝毕竟是个人和上帝之间的事。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0-30 20:27:42 +0800 CST  
在南明,贾家虽然影射朱明皇家,处在正统地位,可四大家族大致还是平起平坐。也就是说,谁都可以争取皇位的一个局势。拿郑成功来说,假如他打下天下,会让一个姓朱的人来做皇帝吗?既使他同意,他手下的人也不会同意。郑成功尚且如此,那些流寇余部就更用说了。可纵观整个南明历史,有能力跟清人抢天下的汉人政权,只有三藩。这大概也是影射先叛明后又叛清的薛家特别有钱,宝钗特别健壮的原因吧。
史家既然影射流寇余部,可史太君嫁入贾家,且是贾家的老祖宗,让我觉得太不可信。后来一想,南明几个朱明小政权,哪一个不是由强盗撑起来的?弘光时的四镇,隆武时的郑芝龙原先也是海盗,崇祯元年才归顺明朝。永历就不用说了,孙可望,李定国,白文选,都是流寇余部。就是那个仅存在四十余天的绍武政权,也招海上四盗为的主战部队。流寇还的确是贾家的老祖宗。不过这些人再坏,也是汉人,比留尾巴的清人入主中原强多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0-31 22:59:57 +0800 CST  
荣府中有个奇特的现象:承受爵位的贾赦不住正房,而是住在荣国府花园隔出来的偏房。二房贾政住的是正房。贾琏是贾赦的长子,是可以继承爵位的,他在荣府中称二爷,他这个称呼显然是跟贾珠比排行老二。但在贾政的三个儿子中,贾宝玉也称二爷,贾环称三爷,并没有将贾琏算在内,否则宝玉应是三爷,贾环是四爷。也就是说,贾琏虽然认了三个堂兄弟,可三个堂兄弟并没有认他这个老二。另外,贾琏是住在二叔家,帮二叔打理家务。他不去打理自己的家务,反而跑到二叔家打理家务,宝玉反而无所事事。
如果荣府是影射出现在福建与西南这两个地方的朱明小政权,这两个地方共出现过四个君主,隆武帝,绍武帝,永历帝和朱以海。那么这几个君主中哪一个不被认呢?隆武与绍武是亲兄弟,永历被隆武封为长明王,且隆武说过他没有儿子,他百年之后,长明王是最合适的继承者。
不被认的就只有鲁王朱以海了。
按照这个分析,贾琏应就是指朱以海吧。
然而,贾琏影射朱以海又有许多解不开的结。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01 16:39:53 +0800 CST  
第七十六回,贾赦说贾环:“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是你袭呢。”荣府最后做皇帝的是谁呢?永历帝。那么这个永历帝自然就是贾环了。
如果真是这样,很不幸,湘云最后嫁的人是贾环。
31回目录有“白首双星”,历来被认为是不知所云的称谓。其实白首由黔首而来。黔为贵州简称,黔首是老百姓的意思,永历帝在云贵活动,称他为黔首,也说得过去,可他不是老百姓,反其意称为白首。双星,帝星与将星,将星指的就是湘云所影射的那伙反贼余部。即使她最后嫁不是贾环,而是那个什么卫若兰,也一定要从这个意思来解释,应当是跑不掉的。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01 22:30:21 +0800 CST  
最先世袭的只能是贾琏。而荣府中最先干上皇帝这一行的是隆武帝,从这个角度看,贾琏应就是隆武帝,他的老婆凤姐就是郑氏政权。
能跟隆武帝并称二爷的,也就是在隆武帝登位同时称监国的鲁王朱以海了。
这么一来,贾环被称作三爷,不是不认隆武帝,而是不认亲哥哥宝玉的原因。书中贾环不怕贾琏,不怕宝玉,就怕凤姐,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而他的生母赵姨娘被极度丑化,也可见作者对那个家族成员没有好感。
如果永历不称帝,鲁王顺理成章正位,郑成功几成完人,鲁王旧部与郑联手,西南不会成为清人进攻重点而成为大后方,还是大有作为的。赵姨娘与马道婆招来五鬼作法,受害的是宝玉与凤姐,大概也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01 22:54:56 +0800 CST  
说了这么多种可能性,我到底有没有一种比较认可的呢?当然会有的,但不是前面所说的任何一种。前面所说的,基本上是我在开始接触红学最初那几天的思维过程,将其忠实记录下来,留个纪念而已。
至于我比较认可的这一种,也因为史料所限,不少是猜测。
以后再说吧。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02 22:06:20 +0800 CST  
四大家族影射明末的四种抗清力量,贾家影射朱明残余,史家影射流寇余部,王家影射海盗势力,薛家影射先叛明后叛清的三藩等。其中贾家的虽然被认为是正统,其实力量最弱,他们的直嫡部队从崇祯年间开始,在与流寇、清人的作战过程中基本上被打残了。崇祯末年,这些部队要不是被消灭,就是降清或者降流寇。弘光时仅剩下八镇,总共也就是二十余万。弘光灭亡后,这八镇又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从隆武开始,所剩无多。期间又收编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但基本上与朱明的政权隔离,难为所用。几个南明朱姓政权,都是号令不出宫门,被权臣悍将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个军事力量从弘光之后以湖广的何腾蛟为代表。
史家影射的流寇余部,在李自成和张献忠先后败亡后,无力对清、对南明两面作战,加上清人入侵,汉人统治危机,大都选择联明抗清。但由于与南明矛盾重重,许多人又选择单独抗清。主要力量有大顺的李过、高一功、刘体纯以及后来的夔东十三家,大西留在云贵的孙可秀、李定国等。这个军事力量成为永历朝的重要支撑,且数度出现中兴迹象,最后仍败在窝里斗。
王家影射海盗,以郑氏家族为主要代表,包括在江浙沿海一些军事力量。明末的海盗不受明朝约束,只要不上岸作案,还能相安无事。后来郑芝龙接爱朝廷招安,成为亦商亦盗亦官的怪物,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独特的一个现象。郑氏不仅是隆武朝的支撑,在郑成功起事后,这个力量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个抗清队伍之一。台湾被清收复后,康熙写过一对子评论郑成功,称其支撑南明半壁江山,可见对这个势力的重视。
薛家影射的先叛明后叛清这个力量,最后成为最有力的一个势力,也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个势力。其实从崇祯末年就出现这么一个集团,这些人时而降清,时而反正,如祖大寿——吴三桂的舅舅,再后来比较出名的就是李成栋、金声桓等人,再后来就是三藩了。
这也是为什么宝钗在几个主角中年纪最大,且最壮实的原因。影射南明政权的黛玉逝去,影射流寇残部的湘云因为单干去了,且不久也被清朝所灭,宝玉娶的只能是宝姐姐,且是空对着——空对着三藩,怀念逝去的南明。
作者应深受顾炎武思想的影射响。即“亡天下”有别于“改朝换姓”这个理念的影响。顾先生认为,亡天下就是中原文化的沦丧,而改朝换代仅是皇帝换个姓,汉人文化仍得以延续,皇帝换一个姓,姓李也好,姓张也好,仍然姓朱也成,关系不是太大。后人将他这个理论总结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所以四大家族所影射的这几个军事力量,彼此纠缠争斗了几十年,可最后在外族入侵、汉人文化被危及时,他们都是匹夫,都对国家兴亡有责,也所以就不问其出身如何,大都当我作正面人物来写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如果对四大家族的这个解读是对的,那么这个认识就是关键。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05 23:02:53 +0800 CST  
另一个关键是要知道,在第五回中的那个警幼仙境其实就是北明,北明发生的种种恩怨情仇都在那个虚幻的地方挂着案,然后就要到南明这个地方来算一算。所以说他们在南明的身份跟北明是割裂开来的,就算他们在北明干过汉奸,可在南明又反清复明,或者不是为了复明,只是为了汉族统治而反清,也算他们身份改变了,因为当过汉奸这个事实,作者将之当作是前辈子的事。
于是,书中每一个女子,大都有了前世与今世两个身份,
黛玉前世是北明,今世是南明。而前世是南明的宝钗,今世影射的是那些在北明叛明降清,而在南明又叛清降明的政权了,主要是指三藩政权。
李纨的前世是郑氏政权,今世是台湾的郑氏政权。
湘云今世影射反清的义军,前世是北明的流寇。
前世是北明的女杰秦良玉,今世就是反清拥明的郑家军政权了。
秦可卿的前世是明朝的皇陵,今世成了明人的服饰。
元春的前世是北明政权,今世是南明政权。
迎春的前世是弘光政权,今世是隆武政权。
探春的前世是崇祯政权,今世是永历政权,
惜春的前世是鲁监国政权,今世是鲁王政权。
贾巧儿的前世是宁靖王政权,今世是明宗室的遗老遗少,在台湾过日子。
宝玉的前世是鲁监国,再次投胎后又变成了鲁王了,只是仍然对被一个正常人垂涎三尺的皇位并不动心,被称为与世格格不入的怪物,谁都看不惯他,有一次老父还差点把他打杀。他仍认为任何政权(末嫁女子)都是好的,而已嫁女子(降服于某一个政权的政权),以及男人(政权中执政权的具体人)都是不好的。啰嗦怪话一大套,谁都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隆武死后,他其实是唯一的君主,可他从不争取,部下还有不少兵力,在前线为他出死力,可他却令他们失望,就是不肯想办法重新恢复君主的身份,最后竟降服于他的后辈永历帝,最后得过且过瞎混日子。海上天子也罢,番薯皇帝也罢,对他来说都是只是一场梦。他从胎中就还来的块玉玺,可他却混然不觉,别人将这块宝当作命根子,他却几次发起牛脾气,要砸了它。结果是无材去补天,枉在人间数十年。
可他的心思没有人知道得透彻,他要的是那个有前盟的北明(黛玉),而不是后来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各路造反义军政权,尤其是原先叛过明朝的后来反正的那些政权(宝钗)。直到南明死透了,他仍不改初衷,最后永历也死了,他成了唯一的君主,在事实成了各种反清势力的丈夫,他仍不甘心,最后干脆出家去了。
按照历史记载,1642年11月,在永历帝和郑成功去死后没有几个月,鲁王也死了,才四十四岁的人,也没有什么大操劳,就那么死了?应当是让他部下救出去了,在郑成功死后,郑氏内部斗得那么厉害,他的部下完全有机会、也不会放弃这种机会将他从金门岛郑氏的监控下将他救出去。可他仍愿出家当和尚。劝说无效,他最忠心的得力部下张煌言,便在二年后的1664年解散部队,逃到一个海外小岛去了。佐证就是张煌言为什么在二年后才解散部队?他完全还可以继续抗清,也可以跟其他地方的人联合抗清。但他只忠于鲁王,如果鲁王真的在1642年11月就去世了,他不会多坚持这两年。他应该是将鲁搭救出来后,说服他当皇帝,可鲁王不但没有同意,后来还因为不胜其烦,当起和尚,他才死了心,将队伍解散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06 23:01:39 +0800 CST  
鲁王朱以海有两次是与他人并列为君主,一次是与隆武帝,一次是与永历帝;又有两次是南明唯一的君主。明未称监国或称帝,除了弘光、隆武、鲁王、绍武和永历外,还有几个不被承认的,如山东的一个宗室(普通的宗室,称监国前连爵位都没有),潞王朱以芳(在杭州,仅一天就降清),惠王(在浙东),还有一个在桂林,是朱元璋之侄朱文忠的后裔,后被隆武帝囚杀了。这些都没被承认。鲁王又有两次成为当时唯一的君主,一次是隆武殉难至永历管监国前,时间是1646年8月至11月,另一次是永历殉国之后,此后他是唯一君主,因为永历殉国后,就没有称帝或称监国的朱明子孙。
所以宝玉影射鲁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他的忠实部下张煌言曾有诗句:日月双悬于氏墓,这个日月双悬可能指明朝,也可能指鲁王曾与隆武和永历并称君主。诗中的于氏即于谦,他扶景帝上位对抗瓦刺,那个时候被瓦刺掳走当作人质的英宗还没有死,也是一国两君的局面。张煌言还有一句诗:岂知闰位在于阗,于阗原在西域,普遍认为这个闰位是指清朝,闰位也就像闰月一个意思,就是说多出这么一个朝代,但并不是正统的。但从当时的历史事实来看,张煌言此诗的意思,很可能指的是鲁王与永历帝并为君主,但鲁王才是正统的。永历在当时已有鲁王作为君主的情况下,被丁魁楚、矍式铝等人拥戴称帝,其实就是闰位,非正统的。此诗是煌言的绝命诗,1644年被清人逮捕时写的,那时候鲁王自削监国称号已久,永历成为唯一君主的事实已久,大概煌言一直希望鲁王能重新振作起来,担起抗清重任,可鲁王最后以出家来逃避这个责任,让他伤心之余解散部队,自己也落入清人手中,因此发出无奈的感慨。
也有人说鲁王不称帝是顾全大局,其实他还是南明几个君主中最有作为的。这个说法应当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原因并不是鲁王太厉害,而是南明那几个皇帝太不厉害。强差人意的是隆武帝,可隆武被郑氏死死控制,再厉害也没有用,指挥得动部下,基本上可以说只有鲁王一个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当时乱七八糟的情况下,竟会避世不理天下大事,也是不可理喻的。这跟宝玉的不可理喻是一样的。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07 22:57:55 +0800 CST  
从“漫言不肖皆荣出,家事消亡首罪宁”这句话来看,宁府的宁虽然指南京,但贾珍并非指弘光帝,宁府应指北明,既贾敬指嗑药而死的明光宗,而贾珍指的是木匠熹宗和神经不太正常的崇祯帝。荣府则指南明几个皇帝。那么这一句让人难解的话就好解释了,——不要说南明几个皇帝都很不肖,明朝的灭亡,光宗父子责任更大。
如此说来,凤姐的前世是秦良玉,后世则是马士英。在她的判词旁那幅画,有个冰山。很多人对这个冰山提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解读。可我总觉得这个冰山的冰,是“兵”的谐音。也就是说凤姐所对的是大兵压境、这跟李纨判词中“如冰水好空相妒”中那个冰是同个意思。“水好”指台湾海峡,这里的“冰”形容台湾海峡犹如强兵,清人跨不过去。因为李纨影射郑氏政权,她最后自己在台湾称王,不立明宗室为帝,所以“枉为他人作笑谈”,承认个永历年号,却不让朱姓子弟做皇帝,迹同掩耳盗铃,很可笑。她的儿子贾兰,就是指在台湾依靠她过日子的明宗室成员,“到头谁似一盆兰”,只有他没有让权臣们立作皇帝。古代守寡有什么可笑的?当然像郑经这么做,是很可笑的。
马士英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坏得很,不过,也不能全怪他。他落到那么个历史形象,东林党人应负主机责任。北明灭亡时,马老先生正在凤阳当总督,是个实权人物。而应立谁为帝,东林党人(钱谦益之流)因为在神宗时跟弘光帝的父亲老福王、祖母郑贵妃搞僵了,明明知道弘光按继位顺位是最佳人选,却以弘光帝五毒俱全为理由,要另立他人。在这个紧要关头,马士英断然行动,将弘光扶上帝位。而当时南京的首席大臣史可法虽然是个大大有名的忠臣烈士,但在大事面前常常犯迷糊,先是不立弘光,后又免为其难接受,处处被动,给江淮四镇落下口实,最后也被排斥到扬州去。那个时候缺的是救时宰相,马士英能这么果断,应当说比史可法强多了。否者,不立顺位而立支系,那时候还有不少王子,只要手头有兵,那个军阀都可以抬出一个皇帝来,天下岂不乱透了?
凤姐影射这个马士英还是有道理的。凤姐的凤也许指的是马士英任过凤阳总督,老家梧州,梧桐凤所栖之意。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14 21:07:30 +0800 CST  
据同时代的给事中李清的笔记写道:“马辅士英初亦也有意为君子,实廷臣激之走险。”也就是马士英这个人在北明灭亡之际,作为凤阳总督,处在要害所在,也决意要以天下为已任,就是那伙东林党人实在可恶,处处与他为难,让他无所措置,不得不抬出一个东林党人的公敌阮大铖来与他们角力,最后又因为姓阮的玩完弘光政权。
有人说明亡于东林党,是很有见地的,虽然值得商榷,至少可以说 东林党到了后期是个十分腐败的集团,明亡之际大量自称东林党的人赶忙跑去投靠清朝,其无耻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
在黛玉与宝钗的判词旁那画中,也隐含着东林党——两枯木,即林字,雪,即指冬天,不就是东林两个字吗?
马士英作为弘光帝的首辅,面对的就是那么一些贞操全无的家伙,面对流寇和清人虎视眈眈,作为一个有点责任心的人(有意为君子),其愤慨可想而知。
最后,士英在弘为灭后出家为僧,被清人逮住,杀。
脂评有宝玉与凤姐都是“龙华会”中人,龙华会指出家之人,宝玉出家是比较明确的,凤姐怎么也出家呢?我一直不敢将良玉与士英等同一起,因为历史对这两人早有评论,一奸一忠,似乎决无可能凑在一起。但因为马士英也出过家,又让我觉得有这种可能。因为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后人(有话语权的人)依照自己的利益来写的,不一定是真相。岳飞还曾在他被杀后七十年不得平反,被官方当作奸臣呢,马士英算什么?连给他平反的必要都没有,谁还理他呢?但他被清人所杀,忠贞不屈这个结局应无太多疑问,为什么还有人刻意说他投降呢?这些人之险恶,才是最可怕的畜类。
凤姐判词中有“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我一向认为“从”就是“纵”,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一纵由二来主宰,就是个“士”字。而这里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应说马士英跟阮大铖的关系。阮靠马当上官,可后来却又凌驾在马之上。先从后令,也说得通。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14 21:49:43 +0800 CST  
用了那么多篇幅将那么多可能性都罗列出来,接着就说说我比较认同的一种可能性。首先先列出贾府那几个假男女都影射些什么。
前人得出宝玉是玉玺,也就是皇权,这个大致不会错。但他应指南明的皇权,这个无所事事的家伙,正好说明南明皇帝其实都没有权,就皇帝这个职业而言,他们都无所事事,因为跟本就没有权。可大概没有人会想到,死去的贾珠也影射皇权,他指的是北明的皇权。不过贾珠已死,北明皇权在红楼梦中已经不存在。剔除这两个人,贾府中还在的男人除长一辈的外,还有贾珍、贾琏、贾琏之弟、贾环、贾蓉、贾兰。南明几个皇帝是:弘光、隆武、永历、绍武、鲁王、宁靖王。都是六个。排列如下:(男为皇帝,女为政权)
弘光——贾珍、迎春;
隆武——贾琏、迎春;
绍武——贾琏之弟;(四十余日即亡,没写)
永历——贾环,探春;
鲁王(监国)——贾蓉,惜春;
宁靖王朱术桂——贾兰,贾巧儿。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16 21:09:57 +0800 CST  
元春呢?她指整个儿南明政权。她就是死于永历帝入缅甸之时,她的判词中说:“望家乡,路远山高。”说的就是这个事,永历帝一家伙跑到缅甸那那一个地方,不正是路远山高吗?所以她只能整个南明,也就是崇祯殉国开始直到永历帝之死。
第五回中,宁府因梅花开了,请荣府的人过去,脂评称:元春动矣。这个应就是指崇祯快完蛋了。
如果将这个解读加发详加分拆下去的话,就算错了,让我来编这个故事,应该也能编个合情合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11-16 21:22:09 +0800 CST  

楼主:我是麦可

字数:116019

发表时间:2015-07-18 06: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4:55 +0800 CST

评论数: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