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历史的人性——宋金战史(长篇连载)



安庆是百度搜索的结果,比较潜山我更偏向于江边,因为水道就是粮道,这符合我理解的行军常识。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3 19:26:42 +0800 CST  


整个军改,秦桧实际操盘。

临安卫戍区属于张俊防区,京机防务必须严密布控。

在罢免各大将军权的同时,随岳飞赴临安的两位最主要谋士朱芾 、李若虚被分别调离,朱芾调任镇江知府,李若虚调任宣州知州。

岳飞去枢密院办公干脆披着衣服,显得雍容散淡,韩世忠也是每天头裹一字巾,出入政事厅,无所事事。但风平浪静的背后注定了波涛汹涌。

军界整肃紧锣密鼓。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五月初十日,赵构下诏,命韩世忠在御前听使,枢密使张俊、枢密副使岳飞前往韩世忠的驻地楚州(江苏淮安)巡察检阅御前军马,布置作战防守事略。

此行两个目的:第一,重新配置韩世忠的部队,这是撤销藩属后的必要动作,也是先易后难,为下一步裁撤岳家军做个样板;第二,配合进行中的和谈,收缩防区。

六月十六日,张俊、岳飞抵达楚州。中军统制王胜率军参见。

收编的消息早已传到楚州,这意味着现有利益的重置和削减,而触利益永远比触灵魂难得多,当时的气氛对立紧张。

张俊严令卸甲,然后参见。

随后,岳飞检点了各部兵册,韩世忠总共仅有三万兵马。

三万人马
作为防守已是捉襟见肘,更别说发兵河南、黑龙江了。从这点也可看出,韩世忠与岳飞的治军理念和政治欲望有着本质差异。

初步检阅后,张、岳二人命令驻守海州(连云港)的统制官李宝出击山东。

李宝攻入登州及文登县,劫掠焚烧后返还。随后宋军放弃海州(江苏连云港),城中居民全部迁至镇江府。

海州是韩世忠最北的防区,处于淮北沿海,那是攻击山东半岛的最前沿阵地。弃海州的理由是因为它过于突前,难以防守。海州居民眼看家破,莫不垂泪。

在并未遭受攻击的情况下,宋军主动放弃海州,并实行大规模迁徙,显然带有政治目的。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4 12:13:37 +0800 CST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4 12:14:05 +0800 CST  


此时已是六月底、七月初,离这年十一月签署宋金绍兴和议仅有五个月的时间,从和议的内容看,最终海州划归金国,有理由相信这是和议的条款的一部分。

在巡视楚州(淮安)时,岳飞见军民在修建破损的城墙,便公开发表了“山阳(楚州也叫山阳)不可守,城墙不必修”的言论,理由是应收复国土为重,而不能只考虑着防守。

翻看地图,楚州(淮安)位于江苏中部,江淮平原的东部,地处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南距扬州三百里,过江便直达南京,素来扼南下北上、东出西进水陆交通之要冲。自古历来是兵家重地、商贸重埠,作为淮河之上的第一攻防要点,这能不守吗,守楚州跟收复国土有冲突吗?

岳飞的说法站不住逻辑,却是事实。

作为枢密副使,岳飞对朝廷的大政方针完全了然,进行中的和谈他应该知道,金国以淮河中线是此次和谈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和议一旦成立,被淮河穿城而过的楚州城防终究毫无意义。

但此时这还都是机密,一旦消息传出将引发各种骚乱,仅凭儒生的反弹便是一大危机(上次天眷和议,赵构就郁闷好久),在人心极度不稳,各种传言甚嚣尘上的情况下,若反对声浪形成共识,或将难以控制。

张俊连杀两个小兵,勉强遏制了“谣言”。

岳飞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不好随便揣测,但他这么说,造成的军心、民心的混乱显而易见。主持大局的张俊难免不产生阴谋论的联想:在当时情况下,对于被剥夺了实权前途未卜的岳飞而言,军队骚乱引发的混乱局面,似乎符合他的利益原则。

好在韩家军的整个收编过程总算顺利,期间有过一些小的插曲,但都及时迅速地扑灭。

但各种清洗在所难免。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4 12:15:07 +0800 CST  


就在这次淮东视师之前,五月份刚提升的淮东军总领官胡纺,向朝廷密报左武大夫耿著散布的不满言论:二枢密来楚州,必分世忠之军。本来无事,却是生事。军中多有弊端,哪怕郭子仪、李光弼来,也未必不生意外。当年吕祉便是前车之鉴。

这封密报击中要害,赵构对唐朝名将郭子仪极为推崇,建议亲信张俊读《郭子仪传》,赞赏杨沂中为:“朕之郭子仪也。”,当着群臣面赵构曾评价郭子仪与李光弼的为臣之道。另外,淮西之变则是赵构心底永远的痛。耿著若真有此说,不光暗含讥讽抵触军改,甚至按响了赵构心底的警报器。

很快,耿著以鼓惑众听的罪名被送大理寺狱。

据岳珂的说法,耿著被投入大理寺监狱后,秦桧派酷吏严刑拷打,企图获取韩世忠谋逆的证据。张俊把秦桧准备加害韩世忠的计划透露给了岳飞,于是岳飞驰书韩世忠,告以秦桧的阴谋。

韩世忠得到岳飞的信息后大惧,当即求见赵构,投地叩首以表忠心。赵构也大吃一惊:“岂有此事”。

第二天,赵构便责令秦桧尽快结案,以免横生事端。

于是,耿著以妄言被追官,杖脊,剌配吉阳军。

岳珂最后断言,因解救韩世忠触怒张俊、秦桧,并由此产生了杀害岳飞的念头。

秦桧谋害韩世忠理由牵强,张俊告知岳飞更是扯得没边,但岳飞驰书韩世忠,希望有些“躁动”,倒是符合阴谋论,但这种诛心之说不便妄加论断,最多存于怀疑。

岳珂对张俊、秦桧心中的想法,倒是信誓旦旦地一口咬定,先不论他的“读心术”是否靠谱,就常识而言,政治构陷的因果渊源从不会这么简单,这种简单的是非推演,只存在于家长里短的婆媳大战。

韩世忠部的重组很快搞定,过程大致平稳。

张俊回朝后将岳飞在楚州的言论上报朝廷。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5 12:26:28 +0800 CST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5 12:30:20 +0800 CST  


七月十六日,秦桧同党万俟卨弹劾岳飞:“爵高禄厚,志得意满,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颓惰。”主要罗列了两条罪状:

一,春间援淮西“稽(稽留)违诏旨,不以时发”;二,此次楚州之行,宣称“山阳不可守”,且有意“沮丧士气,动摇民心,远近闻之无不失望”。要求朝廷罢去岳飞枢密副使职务,“出之于外,以伸邦宪”(罢黜朝廷,以正朝纲)。

赵构批复:“山阳(淮安)要地,屏蔽淮东,无山阳(淮安)则通泰(交通枢纽)不能固,贼来径趋苏、常,岂不摇动?其事甚明。比遣(之前派遣)张俊,岳飞往楚‘措置战守’,二人登城行视,(岳)飞于众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飞在附下以要誉,故其言如此。朕何赖矣!(因将士戍守已久,想要调防他处。岳飞附和下议,收买人心,我如何能信赖于他?)”

赵构指责岳飞的同时,最后的那句被动地为和议做掩饰。

七月十八日,赵构下旨刘锜去军职,调离太平州,改任荆南府(湖北江陵)。从地图看,荆南府(江陵)正是岳飞防区的腰部。

岳飞以国防大计的角度上奏,“请留(刘)锜掌兵”,赵构“不许”。

继万俟卨弹劾之后,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再上弹劾奏章,除万俟卨列举的罪状之外,还加上了“议建储(议论立储之事)”和“不量彼已而几败国之大事(“颖昌-郾城及朱仙镇大捷”)”的过错。

万俟卨上疏后,把弹劾的副本出示岳飞,请他当众辩解。

岳飞向赵构提请辞呈。

八月八日,赵构下诏,批准岳飞辞去枢密副使之职。恢复为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外加万寿观使的虚衔。

八月九日,岳飞离开杭州,至庐山赋闲。

八月十三日,岳飞身边此次跟随至临安(杭州)的剩余谋士于鹏、孙革、党上友、张杰夫、孔戊等人,分别被外放各地闲职。岳飞几乎孑然一身上庐山,内外渠道均遭切断。

很快,针对岳飞的动作,由行政层面切入司法层面。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5 12:31:51 +0800 CST  


事件的切入点是原岳飞的部将王俊,向岳家军的现任统帅、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王贵,密告另一副统帅岳飞女婿张宪意图要挟。

举报说,张宪曾私信岳云,准备率军赴都城临安(杭州)兵谏,要求岳飞重掌军队;或暗中调兵襄阳,并放言渡河,前往京西(走郦琼的老路),迫使朝廷派岳飞前来安抚,让岳飞恢复统军。

王俊还找了统制官傅选做为证人,然后报告张俊。

张俊当即立案,拘捕正招至临安枢密院做军情报告的张宪。同时,将岳飞长子岳云调离军营,秘密逮捕。

1141年10月初,殿前司统制杨沂中奉命到庐山召回岳飞。

10月13日,秦桧即派人传话:“请相公略到朝廷别听圣旨!”,坐轿直接抬入大理寺,岳飞正式遭到拘捕。

赵构亲自下达诏书,成立制勘院(特别法庭),任命御史中丞何铸担任主审官、大理卿周三畏为副主审协同审理,案件定性为“诏狱”。

《宋史》卷200对各种刑狱做了司法解释,“诏狱,本以纠大奸匿,故其事不常见。初,群臣犯法,体大者多下御史台狱,小着开封府、大理寺鞠治焉。”

案件性质和级别由高到低分为诏狱、台狱、鞠治。

岳飞享受最高级别,只适用“大奸匿”,范围非常狭窄。那个“诏”字,也提示了本案的原告为赵构。

何铸在不久前他曾上疏弹劾过岳飞,随着案情的深入他审不下去了,岳飞反对和议的主战思维,与儒家反对向金称臣利益诉求完全契合。

案件审理过程中透露出的和谈内幕更让何铸坐不住,和议确立之时必将打碎儒家纲常,站在儒家利益的立场上,何铸倒向了岳飞。

在向秦桧汇报时,何铸不再坚持曾经弹劾的内容,认为案件存疑。

秦桧明说:“此上意也。”

何铸答:“(何)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意思很明确,他在为社稷着想,与“区区岳飞”无关,当初弹劾出于道义,现在反对同样出于道义,他坚守的是纲常伦理。

秦桧无语,只得换万俟卨担任主审。一年后何铸以“党援岳飞,不主和议”的述职考评,被贬为虚职。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6 12:30:43 +0800 CST  


在万俟卨的主持下,岳飞被确定以下三大罪状:

一,在淮西之战时,在十五次御札催促的情况下“坐观胜负,逗留不进”。

这一条之前已经详细分析过。岳飞可以强调他的理由,但路程时间摆在那里,故意拖延,坐失战机,这条罪责是推不掉的。

二,“指斥乘舆”,就是指责皇上。

具体言论是岳飞在某一场合曾经说过:“与 俱以三十岁为节度使”,以及在听到张俊和韩世忠战败时,对部将说:“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国家没希望了,皇上也不修德)”

这些言论可以用来随意发挥,在不同的语境,也可以有不同解释,篡权野心也罢,不敬言论也罢,拿来作为定罪证据有些牵强,但解释权在赵构,如同当年曲端的言论,解释权在张浚。

三,安排张宪与岳云的串通谋反。
也许确有其事,也许屈打成招,但张宪谋反有人证,也有他自己的供认,这条罪状的争执点只在岳云。由此还派生出一个著名的词语“莫须有”。

《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意思是,案件即将上交前,韩世忠找秦桧辩论,认为关于岳云的指控没有实证。

秦桧老实不客气地回答:“岳云与张宪通信虽无实证,但这根本不须有。”

韩世忠抗辩:“以‘莫须有’三字定案,何以服天下?”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6 12:33:13 +0800 CST  


案件审理到了这个地步,赵构与岳飞早已水火不容,你死还是我活,这是道单选题。杀岳飞而留岳云,对赵构只有威胁而无任何好处,他根本无须纠结,所以“莫须有”就是强势的大实话“不须有”!

而“何以服天下?”对皇权社会的历代帝王而言,没有那么纠结。“天下”第一人莫过天子赵构,皇权不稳天子不爽已不是一天两天了,这问题不解决,“天下”何以服?

若非要顾忌天下人心,至少在岳飞案的审理过程中,没一人上疏为岳飞求情,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人心,也给了赵构足够的底气。

在岳云的问题上,万俟卨和秦桧最终还是把皮球踢给了赵构。最终因证据不足,判岳云徒刑流放。

赵构亲自御批,改流放为斩立决,并派亲信杨沂中现场监斩。

此刻,赵构是最坚定的“莫须有”支持者,已走到这一步,谁还管你有没有写信。

当年收编淮西刘光世部时,岳飞摞挑子被劝回后,赵构就曾有过重话, 遗训“犯吾法者,唯有剑耳”,这次赵构兑现了当初的警告。

这里澄清一个事实,“莫须有”不是对岳飞案的定性,而是杀岳云时的强势理由。岳珂在此处的刻意混淆,有夸大岳飞的“冤情”的成分。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在大理寺被赐死,那年39岁。处死的方式有两种记载:一是用毒酒毒死;一是在他洗浴时,“拉胁而殂”,大约是架住双臂,猛击软肋而死。

岳飞的女婿张宪以及长子岳云被刑场斩首。岳云23岁。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6 12:34:50 +0800 CST  
@wangen2006 2017-06-16 13:19:37
岳飞之死和春秋时期的祁奚救羊舌赤兄弟的例子来比,明显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春秋时期的士人有独立的人格和行事标准,不完全依附王权,王权与士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的关系,甚至到了战国末期,嬴政囚其母,在朝堂上当庭射杀50多个劝谏的大臣,依然有士人冒死前来劝阻,但是当了岳飞这会,儒生完全成了皇权的依附品,完全失去了独立的人格,整个社会变得压抑和一片死气沉沉,像宋这样的弱鸡政权,夹缝中苦苦求生,尚且......
-----------------------------

儒家“文明”的精髓就是维护皇权体系,毫不夸张说,这真的世界领先。

春秋和北洋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只是其中一支。文化存在还是政治附庸,意义完全不同。

赵构应该不算嗜杀成性的暴君,岳飞受弹劾自身原因居多,弹劾的理由并非秦桧同党的所谓刻意构陷。何铸就是例子。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6 14:51:40 +0800 CST  
@拈花不微笑2016 2017-06-16 17:10:32
前面看你写的还算客观,到了岳飞案就是胡扯了。
何铸审案,自有他自己的判断标准,你用自己的臆想强加给他一种标准,然后说何铸成了岳飞一伙,莫名其妙。他做了这么多年官,审了这么多案,他认为是冤案,难道会连一点道理都没有。何铸难道不知道这是诏狱,这是皇帝的意思,他不审自会有别人审。但是他还是不干,难道一个亲历审案过程的官员,还不如你一个1千年以后的人的臆测准确?难道他不知道他不奉旨的后果?是什么......
-----------------------------

“莫须有”应该怎么解释,你随便,这没什么要紧的。说的人多了,凑个热闹而已。

何铸前后态度的反差是个事实,“区区岳飞”是记录他的原话,基于上下文的逻辑,我给出自己的判断,当然脱不了主观,但跟一千年无关。就算今天当下眼前,谁都不可能完全猜中别人的心思,心理活动终究是主观判断。

你不也主观判断了吗?还来个“一定”,呵呵。

不过无所谓,何铸只是个过场人物,只是作为前后文的连接,他的内心活动同样主观,也证明不了什么。

关于岳飞显然是重点,我自认为叙述得相当谨慎,哪里说错,不妨指出来,光“胡扯”是没意义的。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6 18:45:22 +0800 CST  
@拈花不微笑2016 2017-06-16 17:17:12
另外,你说张宪谋反有人证,有自证。你要搞清楚,这人证是怎么来的,张宪的签字画押就是自证了吗?
-----------------------------

“也许确有其事,也许屈打成招,但张宪谋反有人证,也有他自己的供认,这条罪状的争执点只在岳云。”这是发的原文,我没排除屈打成招的可能,而且从来都不认为这很重要,张宪在这一刻只是个小人物,只要岳飞沉没,他就不可能全身而退。

应该怎么说,你给个标准答案吧。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6 18:50:52 +0800 CST  



不知道这为什么要删,这是844楼,833楼也删了。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8 09:24:12 +0800 CST  


马上写完了,做个说明:

之所以写这段历史,是因为原本想写一篇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中设计了主人公与岳飞并肩作战的情节,想以此作为卖点。为了细节上的真实感,于是认真读了这段历史。

小说当然没写成,一个原因是因为实践证明手速不够,另一个原因是在因为人物设计中,不知道如何处理岳飞了。

于是就有了这个帖子。

要说曾经是个“粉”,我不认,因为我认为“粉”是蠢的同义词。人性脱不了利己的自私,为何把人弄成神?要说现在是个“黑”我也不认,因为非粉即黑同样不合逻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世界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

如果说描述中的岳飞看着有点灰,那是因为完美的神性不兼容柔软的人性,抽干人性后填充了宏大叙事的政治吉祥物就怕漏气。审美的第一要素是真实,而做成标本的岳飞却成了儒教的工具,被弄假了。

发帖3个多月,开始的一段时间,每天只有几十个点击,到现在总点击已超11万多,关键没有友情点击没用钱买,看着点击量的稳步上升挺满意的。第一次天涯发帖,就一个账号,以后也许会在天涯继续发文,不出意外还会用这个账号,期盼朋友们的再次支持,感谢。

谢谢天涯夜黑了夜老师、化成大明老师的多次帮助和推荐,非常给力。谢谢所有关注、讨论、批评的朋友。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8 09:24:56 +0800 CST  


岳飞案与和议几乎同时进行。

1141年8月中旬,岳飞被罢黜枢密副使的同时, 出使金国的宋使莫将、韩恕南归,完颜兀术让他们给南宋朝廷带回一信,信中说:

“今兹荐将天威(今将率领大军),问罪江表(江南),已会诸道大军,水陆并进。师行之期,近在朝夕,义当先事以告(道义当先理当先行告知),因遣(因此遣返)莫将等回,唯(希望)阁下熟虑而善图之(好自为之)。”

莫将、韩恕回宋复命的同时,完颜兀术派兵攻取泗州(安徽泗县),并向东攻取楚州。

“淮南大震!”

警报传达临安,赵构并不调兵遣将,而是派遣刘光远、曹勋作为使臣,赶赴金营议和。

从完颜兀术的信函内容以及随后的军事行动看不出善意,但这一次南宋朝廷处变不乱,回宋的使者应该带着信息,宋金两国的和谈谈和边界的划分已有所默契。

半月后,使者带来完颜兀术回信,和议进一步推进。

此次和议因淮西战场的重大失利,造成战和天平失衡。反和议的标杆岳飞,“淮西逗留”证据确凿,“抵抗军改”也是有目共睹。

赵构对岳飞案“依法公开审理”,在皇权专制社会中并非必须,甚至未必常见,这代表了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警示。

士大夫们集体失声。

若干年后,宋孝宗赵昚继位,在高宗赵构的默许下,赵昚平反岳飞,同时象征性地北伐。输赢不论,但意义重大,关键对宋金间的“君臣名分”做否定性切割,作为重塑纲常的需要,北伐对内的维稳意义大于对外的国防意义。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8 11:10:39 +0800 CST  


在皇权体制中,皇威代表塔尖核心,这绝对不能倒,之前的过错必须有人顶包。从这这意思上说,秦桧理应下跪,所以他跪的不是为岳飞,而是受损的儒教纲常。

秦桧在“纲常伦理”的贞洁牌坊前下跪,赵构脱身于事外,儒家排毒一身轻,“区区岳飞”被立起,从此成为神。岳飞身上“民族主义”元素在后世也被各种利用。岳飞是一个死后比生前的作用大得多的多的人。

在杀岳这件事上,秦桧无疑是主要的谋划者和操盘手。以责任分,老板是赵构,秦桧是CEO。

从儒家的定义看,所有主张和议者一律通敌(包括心系南宋被金国所杀的王伦)。秦桧作为主和派的宰相,其一心和议的所作所为背叛了儒家集团的整体利益,通敌是一定的。

秦桧从金营“逃归”,其形迹可疑而难圆其说,私通金人的汉奸名分确证无疑。但相对应的,与他私交最为密切的金人完颜昌则是个标准的“金奸”。谁比谁更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141年11月绍兴和议正式签约,和议内容:

——向金国称臣,南宋皇帝由金国册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每年皇帝生辰并新年,派遣使节祝贺。

——以淮水中流为界,连同唐(河南唐河)、 邓(河南邓县)二州,归金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连同南部和西南部,归属南宋。

——岁贡银绢二十五万匹,自壬戌年(1142年)开始,每春季差人送至泗州(安徽泗县)交纳。

——北方流移在南之人,愿意北归者,不予阻止。其中燕京以北的人分批遣还。今后金国追捕之人,不敢收留。南宋叛亡之人,不得进兵袭逐,只能移文通缉。

与上一份的天眷和议相比,这份协议在边界划分上有较大出入,上一份是以黄河为界,这份甚至没保住淮河。比如以协议内容看,淮河穿城而过的重要州县楚州,被以淮河为界一分为二;比如淮河北岸的重要关隘顺昌也划归金国;比如水运发达直通淮河的泗州。直接的后果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处于无险可守的状态,金国保留了巨大的军事压迫力。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8 11:12:00 +0800 CST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8 11:12:31 +0800 CST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8 11:14:27 +0800 CST  

待续。。。。
楼主 梵刀  发布于 2017-06-18 11:14:54 +0800 CST  

楼主:梵刀

字数:198998

发表时间:2017-02-28 19: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25 21:02:12 +0800 CST

评论数:43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