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济大制药 2012-08-26 20:03:05
再说一点个人建议,叶兄写史时可否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括号再加公元年份?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嗯,以后出版实体书的时候,可以如你所言加以完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6 22:28:44 +0800 CST  
继续发刘裕的章节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7 12:43:44 +0800 CST  
2、寻常巷陌曾住
刘裕,一位出身于寻常巷陌的草根英雄。如果要给他写墓志铭,辛弃疾的诗词应该是最贴切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几千年来,这段话激励了无数出身卑微、命运困厄、怀才不遇或者彷徨迷茫的人们。它告诉人们,不要屈服于宿命的折磨,不要沉沦于时运的摆布,不要自卑于他人的漠视。这一切苦难,都是上天对你的考验,都是人生竞赛的热身。也正因为要经受如此之多的考验,所以这类人都是大器晚成。
孟子圣贤,所言非虚。这段话不是似是而非的励志空谈,而是许多人用生命实践过的真理。譬如汉高祖刘邦,从小就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远不如哥哥有出息,后来四十出头才做了个小亭长(片区派出所长),四十五岁才娶到老婆(吕雉)。
又譬如汉光武帝刘秀,一介南阳布衣,举兵时穷得只能骑牛上阵。虽然二十八岁就打出了昆阳大捷,看似青年才俊,但命运弄人,他的兄长旋即被更始皇帝忌杀,自己也身陷危局。他忍辱负重得以保命,以光杆司令的破落形象出征河北,史称“单车空节巡河北”,可谓一切归零、从头再来。此后白手起家,直到四十岁时才终于统一中国。
再譬如蜀汉昭烈帝刘备,孤儿出身,长大后只是个织席贩履的小贩,逐鹿中原时也屡战屡败,以至于慨然流涕,叹道”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直到四十七岁时联合孙权打赢赤壁之战,才算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而我们这节的主人公宋武帝刘裕,也是多难兴业、大器晚成的典型。孤儿出身、卖鞋小贩、倒霉赌鬼、无名小卒,人生标签就是一幕幕悲剧,不由他不仰天长啸:“谁敢比我惨!”直到三十七岁才靠着“以一敌千”的拼命一战成名。
有意思的是,以上帝王都是刘氏族人,而且还真的沾亲带故。这也算是老刘家给世界作出的真正贡献:看看我们,孟夫子真没忽悠大家,让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吧!

公元363年,一代枭雄桓温正处于意气风发的人生巅峰,东晋朝廷拜封他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可持黄钺之仪卫,正式成为东晋实际上的天下第一人。建康附近的京口小城,早早地传遍了这个消息,士民无不发出啧啧称奇之声。
“什么时候,我们京口也能出这样的人物啊!”
“我们京口人都是好样的,一定会出一个比桓温更厉害的英雄!”
街谈巷议之际,没有人注意到,一条偏僻小巷里,一个男婴正呱呱坠地。
这个孩子,就是刘裕。
就出身而言,诸刘之中,刘裕和刘备最为相似。刘备是遗腹子,父亲早死,靠着伯父一家的接济长大;刘裕的母亲生他时难产而死,父亲一怒之下弃他不顾,幸好也有个好心的伯母,断了自己孩子的奶来哺育他,才保住了小命,还起了个乳名“寄奴”,就是寄人篱下的可怜娃的意思。青少年时,刘备和刘裕都是艰难求生,以至于编织草鞋摆地摊,遇上个城管啥的还少不了皮肉之苦。
相较之下,刘裕更为悲剧。
往大了说,刘备生活在汉朝天下,可以对小伙伴们吹嘘自己是“大汉皇裔”,打天下时更是强大的政治资源。刘裕就不同了,生活的时代和汉朝风马牛不相及,想吹牛也没人搭理,更不用说借以起事了。
往小了说,刘备家里虽然破落,他伯父刘元起却是个有钱人,慷慨资助刘备到卢植门下求学深造。卢植是什么级别的人物?汉末的国学大师、社会名流、政界要人!正是在卢植门下,刘备结识到了公孙瓒这样牛B的同学。所以,刘备出身虽苦,成长却有贵人相助。刘裕是要啥啥没有,基本上属于失学儿童,一帮穷亲戚也有心无力。所以刘裕从小混迹于狐朋狗友之中,除了摆摊卖鞋就是赌博、打架。
就这样,惨淡的岁月一年年流逝,刘裕的人生如同一条黑暗深邃的隧道,毫无光明可言。直到三十好几,刘裕还是一贫如洗、一事无成。作为文盲,他没有听过孟夫子的励志名言,也就心安理得地混天度日。要是老婆埋怨,他也只是自我解嘲:这是门阀士族的时代,讲的是拼爹,不是拼搏,我这样的平头百姓即便努力奋斗,又能有什么好的出路呢!
这种行尸走肉般的日子,直到那个炙热的午后,突然出人意料地嘎然而止。

那是一个夏日午后,满城蝉鸣让人烦躁骚动,偶尔叶动也是闷人热风。三十多岁的刘裕又来到赌馆,继续他无聊至极的人生。这一次,他又输了个精光,而且欠下高额赌债。债主不依不饶,把他绑在大树上暴晒取乐。围观的人群嗤之以鼻,唾沫星子都快淹死他了。他的老婆抱着初生的女儿,在旁边哭泣哀求,却无能为力。
刘裕的人生真是跌到了谷底——不,他的人生就是无底深渊,哪有什么底啊!
就在此时,一个声音传来:“放了他吧,我来帮他还债。”
对刘裕来说,这个声音一定是天使的声音。他睁开惺忪惭愧的眼睛,看到了一个二十出头的翩翩贵公子。他就是南朝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王谧。王谧时任秘书丞(中央办公厅秘书),这次来京口出差,正好碰见刘裕受难。
王谧和刘裕,如同天地之隔、鱼龙之别,竟然就这样奇迹般地在京口街头相遇。而且,王谧还认定了这个潦倒萎靡的中年男子,将来必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他救了刘裕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好自为之吧,你应当会成为一代英雄!”
王谧何出此言,令人费解。也许他真有神秘的识人之术,两汉南北朝不乏这样的伯乐高人;也许他看中了刘裕家徒四壁却敢豪赌巨万的胆色和勇气,所以做出了理性的推断;甚至他只是生了恻隐之心,本着好人做到底的原则随口鼓励一番。
但无论如何,从那一刻起,刘裕心中一定发生了某种深刻到灵魂底部的化学变化:
我这么一个爹不疼、人不爱的失败者,竟然也有人看得起,而且还是高门士族。
恍惚间,他似乎听到一个冥冥之音:刘裕啊,请你相信,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终会用它寻到光明!

这句冥冥之音当然属于穿越的假想。但历史告诉我们,刘裕的人生确实发生了决绝的转折。他告别了发妻幼女,选择了一条至死不渝的道路:军人之路。
其实说不上什么选择,没有出身,没有文凭,参军入伍是刘裕仅有的出路。而且,一个三十多岁的老男人去当一个大头兵,也谈不上什么出路。但刘裕是一个身无分文却敢豪赌百万的赌徒,他知道自己还有一样赌注:那就是余生。
作为京口人,刘裕投入的当然是北府军,具体来说是孙无终的部队。孙无终是谢玄重建北府军时的元老宿将,身经淝水战役和随后的北伐战争,时任冠军将军。作为一个真刀真枪地杀出来的老军人,孙无终的眼光自然比王谧要有根据。他颇为欣赏刘裕的胆大心细,很快提拔他作了军中司马。
虽然王谧和孙无终都觉得刘裕是个英雄坯子,但怕的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自从一代伟人谢安逝去之后,东晋朝廷重新回到不思进取、内斗频仍的萎靡状态。执掌朝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与地方藩镇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豫州刺史庾楷、雍州刺史杨佺期等互相激烈争斗,而桓温的儿子桓玄也在处心积虑地追求父亲的未竟之志。如此混乱的政局之下,东晋偏安江南已颇不容易,更不用说北伐之事了。北伐没戏,北府军的活倒是很轻松,但无功不受禄,刘裕这样的小军官自然也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这样混下去,最后无非领份转业费,打道回乡罢了。
这不是刘裕一个人的郁闷,而是整个北府军乃至天下寒门草根的郁闷。
即使是北府第一人刘牢之也不能幸免。他为国家出生入死、建功无数,却因出身低微而执掌军权,遭到朝廷轻视和猜忌,直至在公元394年因一场小败而罢官。蛰居的五年时间里,刘牢之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门阀士族当道的天下,出身低微的我就是士族高门的夜壶,急则用之,用完就弃之角落!
也罢,你们不讲情份,就休怪我不讲道义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7 12:57:03 +0800 CST  
公元398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在北中国,北魏拓拔珪正式称帝,北方基本形成了关西后秦、关东北魏、山东后燕三国鼎立的格局,前秦崩溃以后的混乱局面告一段落;在南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局面达到了混乱的顶峰,摄政王司马道子与地方藩镇摊牌,兖州、荆州、豫州、广州等藩镇结盟造反,全面内战爆发!
想通了的刘牢之,明白内战是比北伐更好的机会。他应邀为藩镇盟主、兖州刺史王恭效力,率领北府旧部东山再起。王恭出身于高门士族太原王氏,他虽然重用寒门出身的刘牢之,却和朝廷一样轻视之。面对这两帮掐架的一丘之貉,刘牢之不再愚忠,痛快地接受朝廷策反,反戈一击消灭王恭,接替王恭就任青兖二州刺史、都督六州诸军事。
出身寒门的一介武人,竟然担任了藩镇的一把手,这在东晋可谓“人咬狗”一般的新闻!自从东晋初年的用人之际,寒门陶侃破天荒出任荆州刺史以后,刘牢之就是六十年来的第一人了。他的巨大成功,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传统桎梏,点燃了无数草根的希望之光。
这些重新看到光亮的草根里,也包括小小的司马刘裕。对他而言,如果说王谧是一位启蒙福音的天使,孙无终是一位有知遇之恩的领导,那么刘牢之就是一尊活的偶像!虽然刘裕此时已经三十九岁了,这位奔四的大叔还是迎来了灵魂的第二春:要以刘牢之为偶像,博取那些以前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刘裕啊,最残酷的不是战争和死亡,而是消磨生命激情的平淡时光。既然你连这也挺过来了,那么上天就给你一次拼搏的机会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7 12:58:46 +0800 CST  
@hyflux12345 2012-08-27 14:50:29
看了很多史书后发现,很多猛人固然是传奇,但是有些伯乐也很牛B,没有他们的慧眼,也就没有韩信、陈汤、刘裕、李靖、朱元璋等人的传说了
-----------------------------

人生一世,三分靠努力,七分靠运气。七分运气里至少一半得看有没有遇到“贵人”。所谓贵人,就是知遇你的伯乐。所谓怀才不遇,就是遇不到伯乐。
千里马是稀缺的,能辨识出千里马的伯乐更是稀缺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7 19:51:44 +0800 CST  
@苏氏七雄 2012-08-28 21:51:12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韩信北伐匈奴而不是刘邦统帅会不会击败匈奴?

-----------------------------
秦末汉初那段时期,最擅长骑兵作战的是项羽,如果是他对阵匈奴,以攻对攻应有看头;韩信擅长步兵大军团作战,对上匈奴的话,估计会把汉武帝的马邑之围提前上演吧,而且成功率会很高。
另外谢谢朋友们提醒,修正两处笔误:1、京口是在长江南岸;2、那句话的大意是孟子所言,并非孔子。
明日继续更新。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8 22:05:58 +0800 CST  
3、人神之战:以一敌千的奇迹
公元399年十月,刚刚从藩镇叛乱中逃过一劫的东晋,再次面临亡国危机,江浙腹心之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天师道叛乱,史称“孙恩之乱”。十多万教徒在教主孙恩的率领下,从海岛登陆江浙沿海,短短数月席卷会稽郡、吴兴郡、义兴郡、临海郡、永嘉郡、东阳郡、新安郡等,兵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直逼京都健康。这一幕,让朝廷上下大为惶恐,皆以为亡国之兆。因为他们想起了两百年前的黄巾之乱:一场同样由道教徒发起、导致军阀割据、最终促使皇朝覆灭的宗教战争。
神圣的典籍《礼记》有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难道,东晋也要重蹈东汉的覆辙了?

要讲清楚这场天师道叛乱,就必须先把道教的来龙去脉、源流所向交待一番。
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源起于周文王的周易之学,集大成于春秋之世的老子,继而为庄子发扬光大,终成与儒家、法家三足鼎立的思想流派。独尊法家的秦朝灭亡后,法家思想避嫌隐退,偌大的华夏成了儒、道两家竞逐角力的斗场。西汉开国后的半个世纪,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契合了休养生息的国策,取得官方正统地位。直到恢宏远略的汉武帝时代,为了强化社会秩序、控制社会资源,遂舍弃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改弦更张“独尊儒术”。
失去了官方话语权的道家,从“庙堂之上”退至“江湖之远”,转而寻求民间力量的支持。道家对“天地自然”的尊崇与民间“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逐渐从哲学流派蜕变为民间宗教。经过两百年的耕耘传播,东汉顺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道教组织天师道,传说是张良后裔的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因为首领以天师之名世袭,号为“天师道”;又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作为宗教捐献,别称“五斗米道”。东汉三国之世,天师道在巴蜀一带发展成主流宗教,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更在汉中自立为王,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之国。
在巴山蜀水间孕育成型的道教,从此蔓延于大江南北。到了东汉末年,北方也出现了道家的宗教化组织:太平道。创始人张角以创立“太平天下”的乌托邦思想为号召,用医术和巫术为道具,很快拥有数十万信徒,最后发动了颠倒天地的黄巾之乱。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宗教起义是太平道,最后一场宗教起义是太平天国,“太平”之名导致战争横祸,实在值得深思。黄巾起事虽然平息,北方道教却很快复兴。曹操攻占汉中后,张鲁和数万户天师道教徒被迁移到陕西、河北,重新开始传教活动。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像罗马灭亡而基督教兴起、吐蕃崩溃而佛教广播一样,汉中道教政权的终结,却给了道教思想复兴于北中国的机遇。直到两百年后的北魏年间,北魏太武帝在道士寇谦之的鼓动下灭佛兴道,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以道教为国教。此后北朝历代都礼遇道教,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道家的官方地位。源自北朝的大唐王朝,更把道教视为“本朝家教”,建立了主导性宗教的地位。
和巴蜀、北方道教的波折命运不同,江南地区的天师道一直兴旺,几乎到了全民信教的地步。三国时,孙策杀道士于吉,百官万民无不为之请命。到了两晋,上层社会盛行的玄学清谈本就是以道家哲学作为思想依托,所以包括琅邪王氏等很多高门士族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道教信徒,甚至曾指使道教领袖卢悚起事抗拒桓温。

朝野共奉、上下合流使得江南道教发展到了巅峰,逐渐有了“取而代之”之心。公元398年,浙江地区的天师道领袖孙泰趁着朝廷与藩镇对战之机,图谋复制张角的事业,被摄政王司马道子派兵诛杀。他的侄子孙恩带着一百多号死忠信徒逃到舟山群岛,发誓复仇。
公元399年,因为立下了策反刘牢之平定藩镇之乱的大功,年仅十八岁的司马元显接替了父亲司马道子的摄政王位置。这少年可说是司马家历史上最有能力的一位王爷,假以时日能重振皇威也未可知。他一眼就看穿了本质问题是朝廷无兵,于是决心建立皇室直接掌握的新军。但北方和西方各州郡都在藩镇手中,他只能着眼于东晋腹地的三吴(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中北部)八郡,下令当地豪族交出私自收容庇护的官奴,并籍以成军,谓之“乐属”。
司马道子不愧为少年英才,看问题看透本质,解决问题也是一针见效。只可惜他太年轻,而年轻人太容易理想化:其实,这乐属令和王莽改革一样,是两面不讨好。三吴豪族本就和南渡士族建立的东晋朝廷不对付,如今又要没收他们的财产(奴婢是最重要的动产),当然不干了;而托庇于豪族的官奴很多已经升级成了佃客、长工一类,说不定还拖家带口了,自然也不愿去当刀头舔血的大兵,你当人人都是刘裕那样的野心家啊!
所以,乐属令一出,三吴八郡惶惶不安、人心思乱。猫在舟山群岛的孙恩一看机会来了,就带着百人死党泛舟登陆,攻占上虞(今浙江上虞)县城,揭开了天师道叛乱的大幕。三吴地区的天师道人多势众,许多家族数代人都是虔诚信徒,在个人利益和宗教信仰的驱使下,纷纷投奔打着“讨伐司马元显”旗帜的孙恩,很快汇成十万大军围攻会稽郡城(今浙江绍兴)。有意思的是,会稽郡的长官王凝之(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也是天师道教徒,只不过他认为孙恩是异端,自己才是教门正统,所以开坛做法,要请天兵天将杀贼。结果还是孙恩更厉害,直接打破城池、砍了他脑袋。
占领会稽后,孙恩声势大盛,宣称凡是参与起事者都可成为“长生人”,得到长生不老、死后成仙的福报,史载各地信徒纷纷来投,“皆烧仓廪,焚邑屋,砍木填井,虏掠财产,相率奔赴会稽”,还有女道徒为了摆脱牵挂,把自己的孩子放入竹筐投入水中,还说:“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叛军对抵抗者和不参与起事的“叛教者”格杀勿论,孙恩还宣称杀人是送人上天堂的善事。如此的宗教狂热,推动着孙恩军迅猛扩张,占领三吴八郡,俨然是个再版的三国孙吴。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9 12:22:18 +0800 CST  
司马元显没征到兵,反招来了贼,只得再次向刘牢之求救。刘牢之率领北府军火速南下,兵抵钱塘江,与天师道隔江对峙。当时刘裕靠着孙无终的推荐信,主动到刘牢之的讨伐军当参谋。初来乍到的他显然未获重用,每天的工作就是侦察敌情。
侦察兵这工作可不好干,胆大、心细、命好缺一不可。刘裕确实胆大心细,但命一直不太好。有一天,他搞了出《渡江侦察记》,带着几十人的侦察小队渡过钱塘江,谁料迎头碰上了敌军上千人的大部队。敌军万箭齐发、刀砍矛刺,可怜几十号兄弟相继成了刺猬、筛子。最后只剩刘裕一人,被长矛捅下江堤,摔到烂河滩上。几个敌军还拥到江堤边上,准备给他补几刀。
天师道喜欢帮人“升天”,刘裕可不愿领这份情。
老子熬了四十年,第一次干仗就报销了?不,绝不!我要拼命一搏,以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这一刻,刘裕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屡败屡战、终克项羽的刘邦,大战昆阳、孤军破敌的刘秀,坚忍不拔、三分天下的刘备,全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了!
刘裕狂呼长啸,双手挥舞长刀,仰头斩杀了江堤上的几名敌军,然后奋力攀跃,重新登岸,向着上千敌军发起了冲锋。
一个人的冲锋?
几千天师道徒都愣在那了:咱们信教的可以死后成仙,可这家伙为啥这么拼命?
他们越想越糊涂,一楞神已被刘裕冲到跟前。长刀翻腾间,血肉横飞。看到同伙人头落地的一瞬间,道徒们受不了了:这家伙是个遇魔杀魔、遇神杀神的主啊!恐怕天师神仙也镇不住他啊!
俗话说:冲的怕愣的,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其实后面还有一句:不要命的斗不过想保命的。宗教煽动下的一时狂热,终究会在直面冰冷的死亡时冷却;惟有求生的原始欲望,才能让人爆发出所有的战斗意志。向死而生,斯之谓也!
在刘裕的冲锋下,敌军慌乱退却。战争史上的奇观出现了:一个四十岁的受伤大叔,舞着把砍缺了口的刀,追着上千人打。
这幕奇观,我们只能想象了。但有一个人亲眼看到了,那就是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他本是赶来援救的,却有幸目睹刘裕以一敌千的壮举,不禁与诸军感慨莫名,惊为天人。刘敬宣随即挥军渡江,大破敌军。
刘敬宣回军后,对刘裕赞不绝口,北府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裕从一个无名老兵一跃而为大众明星。除了名气,刘裕还收获一样更重要的东西:以刘敬宣为代表的北府军新生代的崇拜。
这些年轻一代,没有亲身经历过淝水大战,所以刘牢之等老将的威风只是个半真半假的传说;而刘裕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奇迹!对天师道徒来说,孙恩是一个将来会成仙的人;而对北府青年来说,刘裕更是一个活着的神。这种比孙恩更甚的狂热崇拜,将会对刘裕以后的成功起到巨大的作用。

不久后,刘牢之率大军渡江进攻,信心动摇的天师道徒无法抵挡,孙恩只好领着二十多万信徒和挟持民众撤回舟山群岛。会稽郡是天师道起事的根据地和重灾区,朝廷特派徐州刺史谢琰来此善后。谢琰是谢安的儿子,也是淝水之战的统帅之一,可谓众望所归,他自己也轻松道:“苻坚百万,尚送死淮南,况孙恩奔衄归海,何能复出!”
但孙恩很快就复出了。
公元400年五月,重振旗鼓的孙恩率众登陆浃口(今浙江镇海),连续击败地方郡县的狙击,一路直扑会稽城下。当时谢琰还没来得及吃饭,拿出“灭此朝食”的气魄领军出战,两军大战于千秋亭。谁料谢琰的卫队将领张猛也是天师道信徒,早被孙恩策反,突然砍翻谢琰的坐骑,导致谢琰落马被杀,从征的两个儿子也同时遇害。
谢琰之死,震惊朝野。至此,淝水诸雄,仅余刘牢之矣。刘牢之再次南下勤王,刘裕也首次成为统兵将领,受命镇守海口要地句章(今浙江宁波市)。当年的宁波可不是今天的大都市、大港口,只是个城小兵少的渔港罢了。公元401年二月,孙恩以为城小可欺,率军来攻。刘裕一如既往地带头狂砍,力保孤城岿然不动。孙恩无奈转移,刘裕竟然带着千把人就敢跟踪追击,再次大败孙恩。
惹不起你,我还躲不起么?
孙恩干脆来了一招海上长征,乘船北上剑指京口!这一招大出众人意料,若让孙恩得逞,不但北府根基之地有难,附近的京都建康也危在旦夕。
你想躲?遇到我你就躲不过!
刘裕不屈不挠地领军猛追,硬是靠着脚板撵上了孙恩的舰队。两军再次会战于京口郊区的丹徒,刘裕再次以少胜多,胜利保卫了京口故乡。其后整整半年,刘裕大小十数战,从南撵到北,又从北追到南,如影随形般缠着孙恩猛打,最后把孙恩又打回了海岛老家。几个月后,屡战屡败、万念俱灰的孙恩投海自尽,声势浩大的天师道叛乱终于暂告平息。刘裕则成功上位,凭借赫赫战功出任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跃升。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9 12:23:39 +0800 CST  
@hyflux12345 2012-08-29 15:41:31
刘裕这霸气,比得上文鸯、黑齿常之了!
-----------------------------
黑齿常之确实挺厉害的,论本事在唐朝番将中可以排进前五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9 21:55:15 +0800 CST  
难能可贵的是,刘裕和很多“流氓无产阶级”不同,拼命打仗不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当时,征讨孙恩的诸多将领都纵兵掳掠、大发横财,只有刘裕以安抚百姓为己任,获得了宝贵的人心。一个典型例子是,吴兴豪强沈氏一族本是天师道信徒,参加孙恩叛乱而家破人亡,留下未成年的兄弟数人逃匿草泽山林。见刘裕军纪严明,这几个少年赴营自首道:“妖贼扰乱,仆一门悉被驱逼,父祖诸叔,同罹祸难。今日见将军伐恶旌善,是有道之师,谨率老弱,归罪请命。”刘裕也非常仗义,冒着很大风险把他们藏到京口安居。这几兄弟长大后,都成为誓死效忠刘裕的名将,是为赫赫有名的沈林子、沈田子也。

4、两个孤儿的对决
在刘裕追杀孙恩、节节胜利的时候,东晋正面临一次更大的危机:桓玄要篡位了!
桓玄,是桓温五十七岁才得来的幼子。正所谓“老来得子”,桓温对其百般宠爱,死前让年仅五岁的桓玄继承了自己的公爵爵位。在桓温的葬礼上,来吊唁的亲信故旧人山人海,桓冲摸着桓玄的脑袋说:“这些都是你家的老部下啊。”听完此话,桓玄小朋友的反应不是漠然懵懂,也不是调皮捣蛋,而是像大人一样掩面痛哭,成功地激发了大家的恻隐之心,纷纷表达不离不弃的忠心。
幼小的孤儿桓玄,竟有一颗如此聪慧早熟的心。这也是桓温宠爱他的原因吧。
桓玄成年时,掌权的叔伯们都已去世,桓氏一族在朝廷的抑制下逐渐衰落。桓玄年近三十才做了太守,在世家士族中不算出色。他叹息道:“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弃官归乡。确实,一个小小的太守算什么,他的愿望是要恢复父亲在时的家门辉煌,甚至更进一步——完成父亲遗愿:当皇帝!
不能不说,至少桓玄的政治技巧要比桓温高强。他一方面充分利用老爸在荆州的影响力,广揽门亲故旧,另一方面巧妙地在各派系之间投机挑拨,坐收渔人之利。趁着北府军和天师道缠斗的时机,他起兵消灭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杨佺期等竞争者,恢复了桓氏的地盘。公元402年,建康刚刚躲过孙恩舰队的突袭,年青气盛的司马元显就转过头来准备对付桓玄。但桓玄先发制人,率荆州大军沿江东下。
司马元显之所以敢动桓玄,是有刘牢之的北府军这张牌。但他忘了,既然刘牢之可以背弃王恭,为什么不可以背叛他呢?
刘牢之很清醒:有背景、有实力的桓玄可不是孙恩那种乌合之众,一旦开战胜负难料;而且即使击败桓玄,自己也会成为司马元显下一个眼中钉吧。
盘算良久,刘牢之决定率北府军归顺桓玄。桓玄得以顺利进京,总揽朝政,随即杀死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等人,又下令把刘牢之调任会稽太守。刘牢之没想到桓玄比司马元显还狠,仓促间企图举兵反抗。但北府诸将早已厌倦了朝三暮四的事情,都说:“背叛是最坏的事情。你先后背叛了王恭和司马元显,现在又想背叛桓玄,一人三叛,还好意思自立于世吗!”吕布勇冠天下,尚且因为三姓家奴的劣迹遗臭万年,刘牢之不幸重蹈了吕布的覆辙。
众叛亲离的刘牢之想起了耀眼的新星刘裕,这个敢于以一敌千的家伙,也许会和别人不同吧!
于是刘牢之找来刘裕问道:我先避开桓玄锋芒,逃到广陵去再图东山再起如何。刘裕直言道:“当日,将军您掌握数万精兵却投降了桓玄,实在可惜;如今他权倾天下,您又怎能到得了广陵呢?但我不会背叛您,我打算卸甲归田了。”
事实证明,刘裕的眼光和他的勇气一样,无人能敌。刘牢之果然在逃奔京口的路上,因为走投无路而上吊自杀。一代豪杰,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刘牢之虽死,但刘裕遵守了他的诺言,婉拒了桓权的收揽,辞官归乡。士不能为知己者死,总也不能为敌人效力吧。刘裕用这样的行为,表达了对昔日偶像和老首长的最后一份尊重。除了这一点,刘裕也是为了自解兵权、归乡避祸。果不其然,北府将领很快就遭到清洗,吴兴太守高素、高平相竺朗之、参军刘袭、彭城内史刘季武等先后被杀。
当有知遇之恩的孙无终被桓玄杀害的消息传到京口时,刘裕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刘牢之的死,只是让刘裕无可奈何地叹息;孙无终等人的死,却让刘裕播下了对桓玄的仇恨:争权夺利人之常情,但为一己之私而对军国栋梁赶尽杀绝,就是危害国本的恶行了!
在北府军的根据地京口,桓玄的暴行激起了普遍的愤怒。很多人来找刘裕谋划起事,但都被他按捺下了,因为这些年残酷的军事经历告诉了他:以一敌千,只是匹夫之勇;因势而变,方为大将之略。为麻痹桓玄,也为了积累军权,他明智地接受了桓玄的邀请,继续领兵讨伐天师道残部。
刘裕,早已不是那个出身于寻常巷陌的无名小卒,而是潜龙在渊的非常之人!
这一点,连桓玄的老婆刘氏也看出了。她说:“北府宿将已清除殆尽,只有刘裕行止有龙形虎势,考虑问题也不同凡响,不会久居人下,应该尽早除之。”桓玄道:“我欲荡平中原,非此人不行。等北伐成功后,再作计议吧。”
这一次犹豫最终送了桓玄的性命。
公元403年十二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大楚王朝。他即位后,很快暴露了志大才疏的底色,大搞形式主义,弄得朝政混乱、社会动荡,完全是一个王莽。刘裕认为时机已到,联络京口豪杰刘毅、何无忌、诸葛长民等人秘密聚会,被推举为起事盟主。次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汇集何无忌、檀道济、魏咏之、檀凭之等二十七名骨干,又招募从者百余人,在京口发动暴动,杀死徐兖二州刺史桓修。他随即传檄四方,北府旧部群起响应,到三月就攻入建康,又派刘毅率军追到荆州,桓玄被迫逃往汉中,半路被杀。他的亲族只有寥寥几人逃到后秦避难,其余人等或被诛灭,或者逃入荆州山区的蛮人部落,从此湮没无闻。刘裕以再造东晋的惊天之功,封为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军界第一人。
可叹名扬大江南北、权倾半个世纪的豪族桓氏,至此灰飞烟灭。
要是桓温的在天之灵有知,定会痛心疾首。但他勉强可以自慰的是:虽然自己的家族玩完了,但老对头慕容一族也是终结在刘裕手里,如此说来,也就无甚惭愧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31 17:38:31 +0800 CST  
5、慕容复的真正仇人
《天龙八部》里与乔峰并称为“南慕容、北乔峰”的慕容复,把自己和王语嫣美眉的人生都糟蹋在复兴“大燕国”的破事中,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冤有头、债有主,灭你大燕的是刘裕啊,那都五六百年前的事了,还折腾哪!

话说当年淝水战后,慕容垂趁乱复国,在华北建立后燕。公元395年的参合陂一战,后燕惨败给拓跋鲜卑,次年慕容垂病死,后燕遂被拓跋鲜卑吞灭,是为北魏。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率族人出奔山东,史称南燕。公元406年慕容超继任南燕君主后,趁着东晋百废待兴的战后窘境,多次派兵进攻彭城以南的晋地,公元409年,南燕骑兵再次大举入侵徐州边境,掠走两千多民众。
要说起来,慕容超的人生经历也挺符合孟子的名言的。慕容垂起兵复国后,恼怒的前秦屠杀了他弟弟慕容纳一家,只留下怀有身孕的妻子段氏暂押在牢。恰好有个狱卒欠了慕容纳的救命之恩,就帮助段氏逃出长安,一直跑到遥远的羌人地区,生下了慕容超。他们辗转流浪于西北各国,不幸又被后秦军队掳掠回了长安。当时慕容氏族在关东建立的西燕、前燕等国多次与后秦作战。慕容超为了避免牵累,故意装作疯子,在长安大街上落魄乞讨,吃尽世间苦,方才保住了性命。最后南燕君主慕容德终于知晓此事,暗中派人迎接。仓促之间,慕容超没来得及和母亲、妻子告别,就疾驰东归了。
这么坎坷的命运,和刘裕有得一比。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上天对他的回报也是丰厚的:膝下无子的慕容德把江山让给了他。然而,这位空降的君主却奢靡独断,让南燕的老臣们多有不服,慕容超就重用关西时候的亲信公孙五楼来抗衡,于是政坛分作新旧两派、内斗不止。与此同时,慕容超还不断侵犯东晋,真是“与人斗,其乐无穷”啊!

这个世界,很多人都吃过苦,然后获得了上天的回报。不同的是,有人从此花天酒地、为所欲为,拼命补偿不幸的过去;有人却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奋力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如果说慕容超是前一种人,刘裕就是后一种人。
不到五年的时间,就从不入流的小军官变成军界第一人,刘裕创造了空前而且绝后的历史纪录。他汲汲于经营军政事务,对外率领首义诸将扫清桓氏残余、抵御北方列国的趁隙入犯,在内以刘穆之为谋主,整顿吏治、勤勉治国,把久经变乱的天下初步拉回了正轨,史载“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但中国有句骂人的话“小人得志”。在门阀当道的两晋社会,所谓“小人”,不是指品德卑劣的坏人,而是出身卑微的寒人。但凡因风云际会上台的寒门人物,一般都会遭到高门士族的压制甚至围剿,悲剧者如孙秀、苏峻身首异处,幸运者如陶侃善始善终,但他的家族后裔依然屈居于寒门庶族,所以曾孙陶渊明只能“穷则独善其身”,做了田园诗人。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命运,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谋取一个更为长远和光明的未来呢?
刘裕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在他之前,东晋历史上最成功的上位者是桓温,通过北伐战功从没落的下等士族一跃为顶级门阀。而他的出身比桓温还要卑微,自然得做出比桓温更伟大的战功才行啊。他把第一个目标定为盘踞山东的南燕,因为它实在烦人啊。

公元409年三月,刘裕上表请求讨伐南燕。出乎意料的是,满朝公卿,只有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三个人赞成北伐。朝中大臣反对声浪很高,因为天师道余部在孙恩妹夫卢循的率领下,还盘踞在广州。如刘裕北伐、建康空虚,难免卢循不会趁机发难。
卢循的来历也颇为传奇。他的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卢谌,曾追随刘琨抗胡,后来又辅佐冉闵鏖战中原,以七十高龄战死于襄国之役。冉魏灭亡后,卢氏一族逃入东晋,备受高门歧视,三代未能入仕。所以卢循才铤而走险,娶了神棍孙恩的妹妹。孙恩死后,卢循继为教主,趁着桓玄之乱泛舟南下攻占广州,成了朝廷承认的一方诸侯。
刘裕平叛时和卢循打过交道,知道他虽然名气不小,其实只是一个书生罢了。史载卢循是“名家子,早有声誉,才高行洁。为一时所推”,“双眸冏彻,瞳子四转,善草隶弈棋之艺”。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刘裕料定他不能成大事,所以力排众议北伐前燕——但他没想到的是,卢循手下有徐道覆这样的厉害角色,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话说刘裕率领十万大军,由淮入泗,舟船北进,五月进抵下邳(今江苏邳县),然后登陆北上琅邪(今山东临沂),进入南燕国境。他汲取了桓温枋头战败的教训,所过之处都选择险要修筑城堡,分兵留守,严防鲜卑骑兵包抄后路。
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上,山东的地貌地理颇为特殊,呈现北平南陡的二元结构,南部多为丘陵,重要的军事据点也大多在此。其中,大岘山(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是面向东晋的山地要塞,越过此关即是平原大道,可直达燕都广固(今山东淄博)。但大岘山号称“齐南天险”,攻克谈何容易!所以晋军诸将都建议绕道而行,或者抄山中小路前进。
刘裕早就对伐燕之战作了定性:不是惩罚性打击,而是灭国大战。而绕路远行会导致粮草不济,走山路小道无法运输攻城器械,和灭燕大计不符。所以他决定走大岘山的大道。诸将担忧道:“燕人若据守大岘之险,再行坚壁清野,我军不但难以成功,恐怕是有去无回啊。”刘裕笑道:“我深思熟虑过了。慕容超性情贪婪轻敌,以为我军孤军远入、难以持久,又自以为有骑兵优势,所以不会据守边境上的大岘山,也不会劳师动众地搞什么坚壁清野,而是企图诱敌深入,在临朐或者广固野战取胜。我敢给诸君打包票!”
刘裕料事如神。公孙五楼确实向慕容超建议据守天险大岘、分兵腹背夹击,重演枋头战役。但平日言听计从的慕容超,这次却偏偏犯了倔劲,决定集结各地镇守之军,集中固守京城广固,纵敌入岘决战。他这么做,后世多以为昏庸无能,但平心论之,慕容超的动机应该有两点:首先,作为一个外来户,他亟需一场大胜来巩固帝王权威,所以他的心思和刘裕一样,不是小打小闹地拒敌于境外,而是要一口吞掉晋军主力;其次,南燕虽然有过动员三十七万步兵的记录,但精锐主力还是十万胡人部队,尤其是那六万鲜卑铁骑,与其在大岘打山地战,还不如在平地上打骑兵战有把握。
六月中旬,晋军兵不血刃就通过了大岘山。当刘裕看到一望无际的良田旷野时,兴奋无比道:“我军通过险关深入敌境,将士已有背水一战、向死而生的信念,而且田里的庄稼也毫发无损、可资军用。敌酋已在我股掌之中!”
晋军下山之后,逼近临朐。临朐是大岘山和广固之间的交通重镇,也是慕容超选好的决战之地。他率领公孙五楼、辅国将军贺赖卢、左将军段晖等共步骑十万屯驻临朐。闻知晋军入关,慕容超大为得意,以为大可瓮中捉鳖了,即派公孙五楼率军抢占城南四十里的巨蔑河,以图截击。晋军前锋孟龙符也奉命抢占巨蔑河,于是两军激战,鲜卑骑兵凶猛,晋军力有不支,孟龙符大怒而单骑冲阵,奋槊接战,每一回合辄杀数人。鲜卑骑兵丧胆逃奔,晋军成功占领河岸。孟龙符乘胜追击,却被数千敌骑围攻,众寡不敌而战死,年仅三十三岁。
巨蔑河一战打通了前往临朐的道路,但孟龙符的牺牲也让刘裕看到,南燕的骑兵优势确实巨大,绝非单凭血气之勇可以制服,还要深思以步制骑之道啊。

鲜卑军的精华是人马皆披重甲的重骑兵,史称“甲骑具装”。骑士头戴只露出眼睛的铁盔,身穿长至膝盖的索子甲,有些猛人甚至穿戴两层铠甲。战马的装备就更夸张了,拥有面帘、鸡颈、当胸、马身、搭后和寄生等六大标配,从前到后全覆盖。这样的铁甲骑兵就是古代的主战坦克,成千上万奔腾而来时,别说刀枪不入的防护力和长达三四米的长槊刺击,撞也把步兵给撞飞了。
这样的高级装备不是谁都玩得起的。人强、马壮、铠甲良,三条缺一不可。官渡之战时,曹操哀叹自己的马铠连十具也不到。他的对头,当时最大的军阀袁绍也好不到哪里去,手下两万骑兵中也只有几百重骑。到了五胡时代,重骑兵出现大爆发,尤其是东北的慕容、段氏等鲜卑部落,有着出产名马、精铁之利,组建了规模庞大的重甲骑兵,比如石勒消灭段末邳一战,就缴获了马铠五千副之多。南燕继承了慕容鲜卑的传统,骑兵军团多达五万七千多骑,其中“甲骑具装”的重骑兵也有上万之巨。
铁骑奔腾,一击必胜!这就是慕容超“引狼入室”的底气所在。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31 17:58:10 +0800 CST  
5、慕容复的真正仇人
《天龙八部》里与乔峰并称为“南慕容、北乔峰”的慕容复,把自己和王语嫣美眉的人生都糟蹋在复兴“大燕国”的破事中,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冤有头、债有主,灭你大燕的是刘裕啊,那都五六百年前的事了,还折腾哪!

话说当年淝水战后,慕容垂趁乱复国,在华北建立后燕。公元395年的参合陂一战,后燕惨败给拓跋鲜卑,次年慕容垂病死,后燕遂被拓跋鲜卑吞灭,是为北魏。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率族人出奔山东,史称南燕。公元406年慕容超继任南燕君主后,趁着东晋百废待兴的战后窘境,多次派兵进攻彭城以南的晋地,公元409年,南燕骑兵再次大举入侵徐州边境,掠走两千多民众。
要说起来,慕容超的人生经历也挺符合孟子的名言的。慕容垂起兵复国后,恼怒的前秦屠杀了他弟弟慕容纳一家,只留下怀有身孕的妻子段氏暂押在牢。恰好有个狱卒欠了慕容纳的救命之恩,就帮助段氏逃出长安,一直跑到遥远的羌人地区,生下了慕容超。他们辗转流浪于西北各国,不幸又被后秦军队掳掠回了长安。当时慕容氏族在关东建立的西燕、前燕等国多次与后秦作战。慕容超为了避免牵累,故意装作疯子,在长安大街上落魄乞讨,吃尽世间苦,方才保住了性命。最后南燕君主慕容德终于知晓此事,暗中派人迎接。仓促之间,慕容超没来得及和母亲、妻子告别,就疾驰东归了。
这么坎坷的命运,和刘裕有得一比。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上天对他的回报也是丰厚的:膝下无子的慕容德把江山让给了他。然而,这位空降的君主却奢靡独断,让南燕的老臣们多有不服,慕容超就重用关西时候的亲信公孙五楼来抗衡,于是政坛分作新旧两派、内斗不止。与此同时,慕容超还不断侵犯东晋,真是“与人斗,其乐无穷”啊!

这个世界,很多人都吃过苦,然后获得了上天的回报。不同的是,有人从此花天酒地、为所欲为,拼命补偿不幸的过去;有人却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奋力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如果说慕容超是前一种人,刘裕就是后一种人。
不到五年的时间,就从不入流的小军官变成军界第一人,刘裕创造了空前而且绝后的历史纪录。他汲汲于经营军政事务,对外率领首义诸将扫清桓氏残余、抵御北方列国的趁隙入犯,在内以刘穆之为谋主,整顿吏治、勤勉治国,把久经变乱的天下初步拉回了正轨,史载“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但中国有句骂人的话“小人得志”。在门阀当道的两晋社会,所谓“小人”,不是指品德卑劣的坏人,而是出身卑微的寒人。但凡因风云际会上台的寒门人物,一般都会遭到高门士族的压制甚至围剿,悲剧者如孙秀、苏峻身首异处,幸运者如陶侃善始善终,但他的家族后裔依然屈居于寒门庶族,所以曾孙陶渊明只能“穷则独善其身”,做了田园诗人。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命运,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谋取一个更为长远和光明的未来呢?
刘裕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在他之前,东晋历史上最成功的上位者是桓温,通过北伐战功从没落的下等士族一跃为顶级门阀。而他的出身比桓温还要卑微,自然得做出比桓温更伟大的战功才行啊。他把第一个目标定为盘踞山东的南燕,因为它实在烦人啊。

公元409年三月,刘裕上表请求讨伐南燕。出乎意料的是,满朝公卿,只有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三个人赞成北伐。朝中大臣反对声浪很高,因为天师道余部在孙恩妹夫卢循的率领下,还盘踞在广州。如刘裕北伐、建康空虚,难免卢循不会趁机发难。
卢循的来历也颇为传奇。他的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卢谌,曾追随刘琨抗胡,后来又辅佐冉闵鏖战中原,以七十高龄战死于襄国之役。冉魏灭亡后,卢氏一族逃入东晋,备受高门歧视,三代未能入仕。所以卢循才铤而走险,娶了神棍孙恩的妹妹。孙恩死后,卢循继为教主,趁着桓玄之乱泛舟南下攻占广州,成了朝廷承认的一方诸侯。
刘裕平叛时和卢循打过交道,知道他虽然名气不小,其实只是一个书生罢了。史载卢循是“名家子,早有声誉,才高行洁。为一时所推”,“双眸冏彻,瞳子四转,善草隶弈棋之艺”。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刘裕料定他不能成大事,所以力排众议北伐前燕——但他没想到的是,卢循手下有徐道覆这样的厉害角色,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话说刘裕率领十万大军,由淮入泗,舟船北进,五月进抵下邳(今江苏邳县),然后登陆北上琅邪(今山东临沂),进入南燕国境。他汲取了桓温枋头战败的教训,所过之处都选择险要修筑城堡,分兵留守,严防鲜卑骑兵包抄后路。
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上,山东的地貌地理颇为特殊,呈现北平南陡的二元结构,南部多为丘陵,重要的军事据点也大多在此。其中,大岘山(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是面向东晋的山地要塞,越过此关即是平原大道,可直达燕都广固(今山东淄博)。但大岘山号称“齐南天险”,攻克谈何容易!所以晋军诸将都建议绕道而行,或者抄山中小路前进。
刘裕早就对伐燕之战作了定性:不是惩罚性打击,而是灭国大战。而绕路远行会导致粮草不济,走山路小道无法运输攻城器械,和灭燕大计不符。所以他决定走大岘山的大道。诸将担忧道:“燕人若据守大岘之险,再行坚壁清野,我军不但难以成功,恐怕是有去无回啊。”刘裕笑道:“我深思熟虑过了。慕容超性情贪婪轻敌,以为我军孤军远入、难以持久,又自以为有骑兵优势,所以不会据守边境上的大岘山,也不会劳师动众地搞什么坚壁清野,而是企图诱敌深入,在临朐或者广固野战取胜。我敢给诸君打包票!”
刘裕料事如神。公孙五楼确实向慕容超建议据守天险大岘、分兵腹背夹击,重演枋头战役。但平日言听计从的慕容超,这次却偏偏犯了倔劲,决定集结各地镇守之军,集中固守京城广固,纵敌入岘决战。他这么做,后世多以为昏庸无能,但平心论之,慕容超的动机应该有两点:首先,作为一个外来户,他亟需一场大胜来巩固帝王权威,所以他的心思和刘裕一样,不是小打小闹地拒敌于境外,而是要一口吞掉晋军主力;其次,南燕虽然有过动员三十七万步兵的记录,但精锐主力还是十万胡人部队,尤其是那六万鲜卑铁骑,与其在大岘打山地战,还不如在平地上打骑兵战有把握。
六月中旬,晋军兵不血刃就通过了大岘山。当刘裕看到一望无际的良田旷野时,兴奋无比道:“我军通过险关深入敌境,将士已有背水一战、向死而生的信念,而且田里的庄稼也毫发无损、可资军用。敌酋已在我股掌之中!”
晋军下山之后,逼近临朐。临朐是大岘山和广固之间的交通重镇,也是慕容超选好的决战之地。他率领公孙五楼、辅国将军贺赖卢、左将军段晖等共步骑十万屯驻临朐。闻知晋军入关,慕容超大为得意,以为大可瓮中捉鳖了,即派公孙五楼率军抢占城南四十里的巨蔑河,以图截击。晋军前锋孟龙符也奉命抢占巨蔑河,于是两军激战,鲜卑骑兵凶猛,晋军力有不支,孟龙符大怒而单骑冲阵,奋槊接战,每一回合辄杀数人。鲜卑骑兵丧胆逃奔,晋军成功占领河岸。孟龙符乘胜追击,却被数千敌骑围攻,众寡不敌而战死,年仅三十三岁。
巨蔑河一战打通了前往临朐的道路,但孟龙符的牺牲也让刘裕看到,南燕的骑兵优势确实巨大,绝非单凭血气之勇可以制服,还要深思以步制骑之道啊。

鲜卑军的精华是人马皆披重甲的重骑兵,史称“甲骑具装”。骑士头戴只露出眼睛的铁盔,身穿长至膝盖的索子甲,有些猛人甚至穿戴两层铠甲。战马的装备就更夸张了,拥有面帘、鸡颈、当胸、马身、搭后和寄生等六大标配,从前到后全覆盖。这样的铁甲骑兵就是古代的主战坦克,成千上万奔腾而来时,别说刀枪不入的防护力和长达三四米的长槊刺击,撞也把步兵给撞飞了。
这样的高级装备不是谁都玩得起的。人强、马壮、铠甲良,三条缺一不可。官渡之战时,曹操哀叹自己的马铠连十具也不到。他的对头,当时最大的军阀袁绍也好不到哪里去,手下两万骑兵中也只有几百重骑。到了五胡时代,重骑兵出现大爆发,尤其是东北的慕容、段氏等鲜卑部落,有着出产名马、精铁之利,组建了规模庞大的重甲骑兵,比如石勒消灭段末邳一战,就缴获了马铠五千副之多。南燕继承了慕容鲜卑的传统,骑兵军团多达五万七千多骑,其中“甲骑具装”的重骑兵也有上万之巨。
铁骑奔腾,一击必胜!这就是慕容超“引狼入室”的底气所在。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31 17:58:33 +0800 CST  
你的重骑兵算啥坦克,看我造一个巨型坦克!
刘裕是个文盲,没读过啥兵书战策,但天生惊人的军事天赋。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冥冥中,他用起了战国时代李牧抗御匈奴的绝招:战车阵。他把运输辎重的四千辆兵车两两绑缚,一字排列在阵地两翼,兵车外侧还张立起蒙上牛皮的木盾,即可阻止敌骑冲击侧翼,也可抵御敌军放箭骚扰。而晋军的弓弩手可以隐蔽在车阵中从容射击。如此一来,晋军几乎利于不败之地。在车阵的中央,刘裕集结了精锐的北府步兵,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聚为坚不可摧的密集阵。一声令下,步兵和车兵一齐运转,以缓慢却坚定的步伐,向临朐城推碾而去。
面对十万晋军大阵组成的庞然大物,慕容超不以为然,还是按照既定计划,派出包括甲骑具装在内的所有骑兵,分作两支部队,向晋军前后夹击。鲜卑人是保家卫国,北府军是背水一战,两边都铆足了劲,战况异常激烈。刘裕把麾下猛将兖州剌史刘藩、并州刺史刘道怜、沈林子、咨议参军刘敬宣等人都派上火线,奋战半日之久,还是不分胜负。
激战正酣之时,参军胡藩献上一计:“当年韩信与赵军背水一战,最后是靠偷袭敌营制胜。今日鲜卑倾巢而出,临朐城必然空虚,可以奇兵破城。”刘裕当即采纳,派建威将军向弥等悄然脱离战场,绕道直扑临朐。为了彻底打消慕容超的守城意志,向弥还装作是从海上登陆的另一只晋军,并高声扬言大量援军将继续乘船抵达。
啥,海军陆战队也来啦?
慕容超吓得逃出城去,投奔正在城南激战的燕军主力。这一来,晋军在背后登陆的假消息顿时传遍,苦战不胜的鲜卑军斗志崩盘。刘裕乘机挥军大进,斩首三万多级,大将段晖等十多人也被阵斩,败军一溜烟逃回广固。刘裕兵围广固,筑起高达三丈、长达数里的长墙,又挖掘三道深壕,把广固围了个水泄不通。
呆立在城头的慕容超,眺望围城的东晋大军时,心头不禁有世事轮回的恍惚感。半个世纪前,就是在这座城市,前燕慕容恪率领大军围困段氏鲜卑的末代首领段龛,用高墙深堑围困经年,以至于广固城内“人相食,无以为守”。绝境中的段龛投降,连同亲族三千人皆被斩首示众。
天道回还,报应不爽。难道慕容氏要重蹈段氏的厄运么?

慕容超向刘裕请和,请求割让大岘山以南的地区,并向东晋称藩。但刘裕是“不做则已,要做做绝”的性格,当然嗤之以鼻。慕容超只得使出最后一招:向后秦求援。
后秦君主姚兴就遣使给刘裕,威胁已派十万精骑屯聚洛阳,即将长驱直入救援南燕。这一通吓唬,吓得连谋主刘穆之也坐立不安,建议慎重对待。刘裕却一笑置之:“兵贵神速,哪有攻击前先派人通知的道理?一定是后秦心虚畏惧,抽不出力量援救鲜卑人。”这还不算,刘裕还把后秦使节叫来一通臭骂:“回去告诉姚兴,我本打算灭燕之后休兵三年,然后再要灭后秦。现在你们急着投胎,主动上门找死,我大大地欢迎!”
刘裕算得不错,后秦正被叛乱的匈奴人赫连勃勃搞得焦头烂额,把救援南燕的军队都抽回关中去了。赴秦求援的韩范叹道:“刘裕一介平民出身,却能消灭桓玄、复兴晋室,如今讨伐燕国又所向披靡,真是天意啊,非人力所能抵抗。燕国灭亡,接着就是秦国了,我不能受两次亡国之辱!”于是投降刘裕。刘裕就带着韩范绕城散步,让燕人明白外援断绝,抵抗意志冰消瓦解。
围城半年后,刘裕发动了总攻。公元410年正月初五,晋军杀牛宰羊、欢度春节后,对广固四面急攻。有意思的是,这天正好是大凶的“往亡日”,《堪舆经》说不能“拜官上任,远行归家,出军征讨,嫁娶寻医”,所以很多属下都担心。刘裕却说:“往亡也,我往他亡,如何不利!”这一通奇谈怪论的解释让众人哑口无言。
刘裕心中却道:我命由我不由天,管他什么凶日吉日呢!
总攻很快就结束了,燕军了无斗志,南燕尚书悦寿开门迎晋军入城。慕容超和三千鲜卑贵族被俘,全部被斩首示众,其余鲜卑俘虏一万多人没籍为奴,连家庙都被刘裕给夷平了。至此,影响百年中国、称霸半个世纪的慕容鲜卑一族,最终灰飞烟灭。
就以当时的一首乐府歌辞,聊作慕容之挽歌吧:
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
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
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
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
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02 11:28:03 +0800 CST  
@不死神兵 2012-08-28 22:53:20
叶兄,能求个联系方式吗?
-----------------------------
不好意思,之前没注意到。我的QQ号是462597038,欢迎各位同好一起侃大山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03 00:52:09 +0800 CST  
6、天师道的末日
消灭南燕的刘裕,心中却没有喜悦,反倒面色阴郁。因为他得知了一个坏消息:卢循起兵北上了!
原来总攻广固之前,一封来自遥远的广州的密信送到了沈林子手中。吴兴沈氏原本是孙恩的教徒,所以卢循写信给沈林子,要他杀死刘裕,为天师道即将发动的叛乱立功。
封建迷信害死了我的父祖亲人,而刘裕大叔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沈林子当即向刘裕作了汇报。但广固破城在即,仓促撤军不但前功尽弃,还可能重蹈桓温枋头之败的覆辙,何况卢循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嘛。刘裕决定继续攻城。公元410年二月,刘裕刚在广固城里摆酒庆功,南边就传来了卢循叛军北上的消息。

刘裕没有算错,卢循确实是平庸角色,所以在他北伐的一年时间里都不敢动作;但他没想到的是,平庸的卢循手下有个厉害的徐道覆,不但最终说动卢循出兵,还一路势如破竹,不但在湖南打败他的二弟、荆州刺史刘道规,还在江西斩杀了江州刺史何无忌!
要知道,这两人都是京口聚义、讨灭桓玄的起义元勋,也是当世公认的名将。不到两个月,在徐道覆的率领下,叛军兵锋已经跃进千里,从岭南直逼京城建康,史载“中外震骇,朝议欲奉乘舆北走”,皇帝都准备弃城北逃,去山东投奔刘裕了。
震惊的刘裕当机立断,抛下行动迟缓的大部队,带着几十个亲信纵马南归,昼夜兼程赶回京都。此时建康城内乱作一团,当初赞成北伐南燕的左仆射孟昶,愧疚于让卢循趁虚而入,竟然自杀以谢天下,可见形势是如何危急了。
有意思的是,看到刘裕陷入窘境,除了卢循和徐道覆,最高兴的却要数豫州刺史刘毅。这位兄台和刘裕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本都是京口街头好赌如命的浪子,史载“家无儋石之储,摴蒲一掷百万”。京口聚义反桓,刘毅是策划元勋,后来还亲自率军占领桓氏老窝荆州。所以,他对刘裕颇不服气,向来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自己还赋诗明志“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
现在独揽大功、超越刘裕的机会来了!刘毅赶紧带着两万水师独自出征。不料桑落洲的水战,晋军又被徐道覆大败,刘毅只带了几百人弃船而逃,基本上全军覆没。叛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包围了建康。
此时的建康城里,只有一小部分北伐军赶回驻防,不过几千兵马而已。刘裕压下了迁都之议,动员全城军民修缮城墙方具,又集中仅有的精兵于石头城。这石头城筑于清凉山上,俯瞰长江,是建康城市防御的制高点,一向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誉。刘裕聚兵于此只是营造兵强马壮的假象而已。徐道覆一言看破,建议用优势兵力强攻石头城,聚歼晋军主力。刘裕听说后不禁失色。但卢循不愧庸主之号,认为困境中的晋军会不攻自破,严禁徐道覆强攻。
徐道覆只能仰天长叹:“我终为卢公所误,事必无成!使我得为英雄驱驰,天下不足定也!”这倒是大实话,如果他的老板是刘裕,业绩还不翻了天?

顿兵于南京城下,幻想敌军不战而降,结果自食其败。卢循的错误,一千多年后郑成功又重复了一次,实可叹息。僵持到六月,北伐军主力陆续回军建康,其中还有一千多名归降的鲜卑重骑兵。徐道覆见强攻的战机已逝,就改用诡计,派庞大的舰队驶向北边的白石山,装出改变主攻方向的样子,其实船中只有老弱病残。刘裕果然中计,急率主力离开石头城,追踪舰队而去。徐道覆趁机派数万大军打败守将徐赤特,几乎就要攻陷石头城。幸而沈林子坚守不退,参军朱龄石又率汉军和鲜卑重骑千余人火速增援,渡过秦淮河杀入南岸敌阵,方才保住了要塞。
除了沈林子、沈田子兄弟后,朱龄石和他弟弟朱超石是刘裕手下的又一对名将组合。朱氏本是活跃于淮北的武将家族,当年豫州刺史袁真和桓温反目,叛晋降燕,诛杀了不服从的朱氏一族,只剩下朱龄石的老爸朱绰逃奔桓温。朱绰把桓氏视为再生父母,并在桓温去世后悲痛吐血而死。刘裕灭桓玄后,对与桓氏渊源深厚的朱龄石兄弟没有另眼看待,反而唯才是举,从而赢得了两兄弟的倾心效命。
正是在沈氏、朱氏这般忠勇死士的支持下,刘裕终于守住了建康。七月初,叛军师老兵疲、粮草不继,只得西向攻击荆州。刘裕一方面派遣军队尾随追击,一方面釜底抽薪,派建威将军孙处率军三千,从海上泛舟攻占卢循的老窝广州。战至十一月,荆州刺史刘道规、雍州刺史鲁宗之、兖州刺史刘藩、宁朔将军檀韶等合力击败进攻荆州的天师道主力。十二月,卢循、徐道覆率众数万人与刘裕展开最后的会战,大败于鄱阳湖。公元411年二月,讨伐军攻陷岭南韶关,杀死叛军真正的灵魂人物徐道覆,卢循逃往交州(今越南中北部),最终在交趾郡龙编县南津(今越南慈仙地区)战败,只得走了孙恩老路,投水自尽。
随着卢循、徐道覆的灭亡,刘裕终于度过了为将以来最为惊险的一次考验。声势浩大的天师道起事也完全平息。这场波澜壮阔、惊险刺激的人神之战,先是让刘裕创造出以一敌千的奇迹,从此出人头地;然后又让刘裕在巅峰和深渊间一波三折,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翻盘大戏。对于这场精彩的建康保卫战,姑且用刘禹锡的诗来纪念吧: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以回天之力平定天师道,刘裕第二次拯救了东晋王朝,威望再次提升,而他的政治对手在这次战争中却实力大削。以此为契机,刘裕先后剪除了荆州刘毅、青州诸葛长民、西蜀谯纵、雍州司马休之等异己势力,真正成为东晋的独裁者。对于他“做事做绝”的铁血手段,很多人颇有微词,比如在他手下干活的陶渊明,就愤而辞职归乡,还写了一首诗加以讽刺: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最后一句“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无疑是批评刘裕诛杀京口聚义的同仁刘毅、诸葛长民等人。但正因如此,刘裕才实现了东晋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局面:既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又削弱了宗室和高门的牵制,实现了权力集中于刘裕一人之手。对现代公民社会来说,民主决策和权力制衡是好东西。但对于战乱不止的乱世来说,开明专制才是妙剂良药。可以说,大权独揽正是刘裕的北伐功业能够超越桓温的一大关键因素。
要超越桓温,就要攻灭后秦。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03 10:15:16 +0800 CST  
7、气吞万里如虎:击魏灭秦
公元416年一月,后秦君主姚兴病死。
姚兴是姚苌的长子,继位后扫灭前秦诸王、逼降凉州、仇池各国,使后秦独霸西北,也称得上一代雄主。有趣的是,杀人无数的他竟是虔诚的佛教徒,为了抢夺佛教高僧鸠摩罗什而发动战争,亲手撰写了三篇有名的佛教论文,还把自己的宫廷称作“须弥山”。但他可没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觉悟,晚年时还趁着桓玄之乱,出兵攻占了东晋的南乡、顺阳、新野等郡县,刘裕讨伐南燕时又去瞎凑热闹,和东晋结下了大大的梁子。
姚兴的老年昏聩不止于此,他在太子姚泓和三子姚弼之间犹豫不定,导致姚弼悍然以兵变方式企图篡位。事变次日,姚兴就气上加病,死了。太子姚泓火线继位后,内乱仍未平息,诸侯贵族多有叛乱。匈奴酋长赫连勃勃、曹弘又相继入犯,仇池、平阳等地氐人也举旗造反,搞得姚泓焦头烂额。

当年八月,刘裕觉得后秦已快油尽灯枯,决意出军。他让刘穆之留镇建康、总揽朝政,派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前锋军北上河南、直指洛阳。
王镇恶是再世诸葛、前秦宰相王猛的孙子。他出生于俗称“恶月”的农历五月,被视为不祥之兆,爷爷王猛却说:“孟尝君生于恶月,后来当了齐国宰相。这个娃娃也不是凡人,定会让王家兴旺。”于是亲自取名为镇恶。前秦崩溃时,王猛的儿子们大多死于战乱,十来岁的小镇恶逃亡到爷爷隐居过的崤山之中,历尽艰险,终于投奔了东晋。刘裕北伐南燕时,时任小县芝麻官的王镇恶拜见刘裕,通宵畅谈,重温了当年桓温与王猛的灞上美谈。刘裕赞叹道:“镇恶不愧是王猛的孙儿,真是将门出将啊!”后来,他孤军偷袭刘毅立下头功,深受刘裕器重。这次以前锋重任打回老家,王镇恶慷慨道:“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
檀道济的名气就更大了。他钻研历代兵书而写出的《三十六计》一书,在中国应该是无人不知了,堪称两晋南北朝的头号军事理论家。他和哥哥檀韶、檀祗自幼父母双亡,由伯父檀凭之养大。檀凭之是刘裕的发小,也是京口聚义的骨干,不幸首战即死,檀道济兄弟三人从此追随刘裕,名为主臣、情同父子,都成长为东晋和刘宋政权的重要将领。
有这两位猛人出马,河南各地的后秦守军望风归降。只有新蔡太守董遵顽固抵抗,被檀道济破城俘虏。这厮被押到军门时,竟然厉声骂道:“古之王者伐国,待士以礼。君奈何以不义行师,待国土以非礼乎!”
一个狗汉奸还自比“国士”,我呸!
檀道济立马砍了他脑袋,接着连克重镇许昌、颍川等地,和王镇恶会师于洛阳东郊的要塞成皋,随后建武将军沈林子率领的水军也从汴水进入黄河,抵达洛阳北郊,阻隔了北魏趁乱南下染指洛阳的通道。身陷重围的洛阳守将姚洸慌忙向长安求援,但三路援军都慑于晋军兵威,徘徊不近。姚洸不甘坐以待毙,分兵出城迎战,又被打得全军覆没,无奈之下只得献城投降。有人建议杀掉秦军俘虏四千多人,以立兵威,但檀道济拒绝道:“伐罪吊民,正在今日”,全部就地释放,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看来这位老兄也是心理战大师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03 10:20:40 +0800 CST  
捷报传来,刘裕大喜。公元417年正月,他亲率大军从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营启程,沿着淮水、泗水扫荡山东各地割据势力,然后在黄河渡口碻璈(今山东东阿)留兵屯守、警戒北魏动向。三月,刘裕率主力进入黄河,乘船西向洛阳。之所以采取这一迂回路线,一是只有黄河水道可以负担主力大军的运输需求,二是顺便可以震慑盘踞河北、山西一带的北魏,防止其乘虚南下攻晋。
自从吞灭后燕,拓跋鲜卑在华北建立北魏,与后秦、东晋三足鼎立。此次刘裕伐秦,姚泓早已遣使求援,刘裕也派使者来借黄河水道,魏主拓跋嗣一时陷入两难。群臣都认为刘裕可能耍假途伐虢的把戏,趁机登岸攻魏,应该发兵阻隔黄河水道,借以援助后秦。只有崔浩认为刘裕太厉害,不可与之为敌。
拓跋嗣有点不满道:“你说刘裕厉害,那和慕容垂相比如何?”慕容垂一代战神,曾打得桓温和北魏都丢盔弃甲,拓跋嗣拿死人出来压活人,明显是不服气啊。谁知崔浩笑道:“刘裕当然胜过慕容垂啦!慕容垂和孙权一样,倚仗父兄的基业,国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容易立功。而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擒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
拓跋嗣还是不甘心,就派遣首辅大臣、老将长孙嵩为都督山东诸军事,率领三万鲜卑精骑紧逼黄河北岸,跟着刘裕的舰队监视。黄河水流湍急,晋军人员多有落水漂到北岸者,都被鲜卑军捕杀。而晋军大队人马上岸反击时,鲜卑骑兵又远远避开,一套“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让人大伤脑筋。刘裕沉吟良久,原创出了中国战争史上鼎鼎有名的“却月阵”。
他派亲兵卫队长丁旿率七百勇士登上北岸,在河外百步之处排列战车百辆,排成弧形曲线的“却月阵”,即以黄河岸为月弦,以战车阵为弓背,每辆战车配置七名重甲长枪兵,形成防御枪阵。随后,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两千弓弩手进入却月阵内,他们的杀手锏是床弩百余张,都用截掉半截的长槊作为利箭。缺月阵背后,还有停泊河中的楼船战舰作为掩护。
这种百分百原创的发明,鲜卑军哪里见过。长孙嵩只见到晋军人少,就想一口吞掉,派冀州刺史阿薄干率领千余重骑兵冲击。朱超石先以软弓射击示弱,完全奈何不了鲜卑人的重甲。长孙嵩得意洋洋,下令数万铁骑一起出动。晋军马上改用强弩硬弩猛射,杀伤无数。但鲜卑军人数众多且悍不畏死,越战越近。朱超石便祭出法宝,把千柄长槊截成一米多长,装上床弩后,用铁锤猛击发射。电光火石间,晋军床弩齐发,长槊如雨而至,一击可以洞穿数人,顿时人仰马翻、尸横遍野。鲜卑军想转换进攻方向,但弧形的却月阵没有死角,火力全开覆盖无余,拼死冲到阵前的少数骑士,又被战车阻挡,只能眼睁睁地被长枪捅落马下。激战竟日,鲜卑军死伤数千,阿薄干也当场阵亡,史载“一时奔溃,死者相积”。刘裕又派宁朔将军胡藩、宁远将军刘荣祖等上岸追杀,又斩俘一千多人。
却月阵一战,鲜卑军丧胆,再也不敢主动攻击。刘裕也颇有风度,派人送给长孙嵩江南黄酒和特色食品,聊表压惊之意。四月中旬,刘裕的舰队顺利抵达洛阳。但在拓跋嗣的严令下,长孙嵩大军还是留在北岸不去,刘裕就在洛阳停留了两个月,安排河南各地的防务。安排妥当之后,刘裕下达了总攻关中的军令。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03 10:29:59 +0800 CST  
@hyflux12345 2012-09-03 12:42:59
连更三段,刀兄今天很闲嘛
-----------------------------
呵呵,其实是工作偷懒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03 13:56:05 +0800 CST  
@从前的小魏 2012-09-03 14:36:09
我看到楼主又在别的地方开了新帖,这不地道呀,害我们一干人等在这边傻等,说老实话,那个帖子其实就是这个帖子掐头去尾剩下的一段虾仁,
-----------------------------
呵呵,小魏误会啦。我比较随性,写作的时候不是都按照朝代顺序推进,越南我自己也较感兴趣,所以先写完了(从秦到清),而本帖的体例是按朝代来的,所以才想另发一贴。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03 18:55:57 +0800 CS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12-09-03 19:52:28
攻占长安后北府军将迎来最大的一次惨败,损失10多万精锐!
如果不是这次失败,凭借刘裕的军事才能,很可能不会有南北朝
-----------------------------
在下以为,刘裕留在关中的北伐军只有不到两万人,损失其实不算太惨重。只是刘裕忙着改朝换代,登基后很快又死了,所以来不及再度北伐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03 21:33:42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