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黄的“权利中央”与“中”的某些意涵相近,故“黄”又表“中”。
《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
《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7:53:12 +0800 CST  
建木、建中
至此,我们便可回应《山海经•海内经》和《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关“建木”的描述了。
《山海经•海内经》:“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山海经•海内南经》:“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7:57:43 +0800 CST  
此“木”为何?圆叶蒲葵。西南人谓之棕树。
何为“建木”?建中之木。
何为“建中”?以“相风旌”辩识风向,制定历法(大暤风历、八卦历),敬受民时。
古人聪明的领略到风向与季节的相关关系。于是,便以树干笔直、“百仞無枝”的棕树为杆,棕树叶编制的六面体(见甲骨文)为“度台”(后世称“旗斗”),细长棕丝为缨,做成“相风旌”,找正方位后,立于大墟(丘)中央的祭坛之上。
度台,度量风向的平台。六面体的四边、四角,恰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观察缨穗的水平飘动角度,即可辨别当时的来风方向。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8:46:32 +0800 CST  

建木“相风旌”还原图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8:49:47 +0800 CST  
缨随风摆,风令缨飘。八面来风,便由“度台”界定的棕缨摆向得以辩识;“四时八气”,便由风向予以定夺。掌握了节气,便可编制节令,适时指导族群游牧、狩猎与农耕生产。
按《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利用“相风旌”来制定风历,即所谓“建木”,最早始于大暤。文指此处这台“相风旌”,则是黄帝制作的(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8:51:04 +0800 CST  
“相风旌”,其实就是“中”的象形字来由。
上古,先民为族群生存,时常远道迁徙,逐水草而居。一旦立足,必将相风旌立于聚落中心的祭坛之上。这样,除编制节令、敬授民时外,相风旌就成了凝情聚众的精神寄托。于是,相风旌的“中”又引申为范围圆心、区域中央、两地中点、空间核心、权力中央等。
李耳曾经曰:“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历法,是农耕立国的根本。有了“中”,便可敬受民时、一呼百应,继而号令天下。
五行,黄主中。持“中”者,是为黄帝。黄帝之国,是为中国。
后世,尧承黄帝执掌“建中”,陶唐之丘,则继为中国。
显而易见,利用“相风旌”编制风历,在大皞、黄帝时期称作“建木”,在陶唐之后则称作“建中”。

风—甲骨文(合7369)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9:33:29 +0800 CST  
风历的制定与完善,造就出许多卓有成就的先祖,他们被后世尊为风神并记载于上古典籍之中。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有神名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鵷,北方曰鵷,來之風曰[犭炎],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閒出沒,司其短長。”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余。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20:04:26 +0800 CST  
被封神者,往往功绩卓著、年代久远。他们是通过祭祀阶层,凭记忆口口相传至文字初创年代,再由典籍记载下来。因此,有理由相信,上朔至燧人氏时期,主司四方的信风官们是如下先贤:
折丹,主司东风;
因因乎,主司南风;
石夷,主司西风;
鵷,主司北风。
其中鵷和石夷两位先祖率领族人,还被分别委派至“东极”和“西北隅”,观测日月运行规律,以及时调整风历与四季的相关性和风历的准确性。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20:24:31 +0800 CST  
清朝末期,殷墟占卜甲骨被大量发现。在十五万计的甲骨文宝档中,有一片非常著名,这就是被称为“四方风”的牛肩胛骨。该甲骨属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刻辞,骨面有文字4段,应为28字,残损4字,是有关四方神及风神的记载。这无疑对《山海经》的严肃性、上古风历制定的真实性,起到了相互印证的积极作用。
此甲骨刻辞,著名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译作:“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伇。”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20:46:55 +0800 CST  

“四方风”牛肩胛骨刻辞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21:07:03 +0800 CST  

“四方风”牛肩胛骨刻辞拓片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21:07:51 +0800 CST  
人们所熟知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寓意着东南西北方,但其四方所指,只是纯粹的方位之意。而这片“四方风”甲骨刻辞,则是把四方与时节相编配,并参照草木禾谷生长的特点衍生出了析、夹、夷、宛四方神名,象征着草木禾谷,春生、夏长、秋熟、冬藏的寓意。在四方神名后面,依次有风,协、微、彝、伇。这是根据四方风在不同时节的特征而命名的。风协,是指和煦之风;风微,是指微弱之风;风彝,是指大风;风曰伇,是指烈风。在社会相对落后的3000多年前,人们就能够对四方神名和四方风神给予准确的命名,无疑对国家的征伐、狩猎、畜牧、农事、灾害、疾病、祭祀等社会实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21:08:54 +0800 CST  
随社会的进步和农耕、畜牧的需要,季节被进一步细化,“四时”演化为“八气”,这就是所谓“伏羲创八卦”的由来。
有“八气”自然就有相对应的“八风”。什么是八风呢?
《淮南子•地形训》载:“地形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品。
……
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风]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
《淮南子•地形训》曰:“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通视,明庶风之所生也;赤奋若,清明风之所生也;共工,景风之所生也;诸比,凉风之所生也;皋稽,阊阖风之所生也;隅强,不周风之所生也;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21:35:41 +0800 CST  
《淮南子•地形训》前段表述了八风之名;后段表述了八风之神,他们分别是: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后世多以风神来命名风向,真正的风名反倒被淡忘。风神与风向、节气的对应关系如下:
条 风,东北风,立春;
明庶风,东 风,春分;
清明风,东南风,立夏;
景 风,南 风,夏至;
凉 风,西南风,立秋;
阊阖风,西 风,秋分;
不周风,西北风,立冬;
广莫风,北 风,冬至。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21:59:05 +0800 CST  
由八风之神我们能看出什么端倪来吗?让我们再瞧瞧《淮南子•天文训》是怎么论述的:
“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刘孝标进一步注解道:“广莫者,精大备也,盖北风也,一曰寒风。”
可见,每位风神掌管45天,八个风神共掌控360天(8×45=360)。循环往复的一年,在燧人氏时期,风历总天数就定为360天。
我们知道,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一个历法回归年大约365天,风历却少5天,这5天那里去了,出了什么问题了?
很显然,天漏了。
天漏就得有人补,不过补天之人要待千年以后才会出现。这是后话。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5 16:35:03 +0800 CST  

大皞原始“八卦风历“复原图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5 16:36:32 +0800 CST  
建木风历出现之时,年代久远、文明初创,先民的认知,只是“四面八方”的二维世界、一种平面视角。建木风历的创立,虽也是基于二维世界,但它引入了时间轴概念,认识世界的维度增高,由二维越阶为三维。时间概念的明确与定位,是华夏先民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5 17:22:49 +0800 CST  
建木风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系统的历法,对指导农耕、畜牧、渔猎、狩猎生产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对于建木风历的构建者,后世敬畏有加,为祭奠她们,尊其领袖为大[tài]大暤,敬其遗族为“风”姓。
《古三坟》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
《帝王世纪》云:“伏羲氏,风姓也。”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左传》(僖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暤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5 18:22:07 +0800 CST  
风历随时代的进步,尽管被更科学、更精准的其它历法所取代。但风向对族群生产、生活影响巨大,燧人氏制定风历的仪器“相风旌”,便被后人承袭下来,并在古代日常生活、军事、航运等领域大行其道,直到现今,仍能在气象、航运系统见到其踪影。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5 18:48:56 +0800 CST  
“俔”[qiàn],是一种古老的相风仪。早在殷商时期,甲骨卜辞中就已有了“俔”字的记载。

在西汉,人们也采用“俔”或一种叫“綄”的相风仪来测定信风。
《淮南子•齐俗训》载:“俔之见风,无须臾之间定矣”。高诱注:“俔,候风之羽也,楚人谓之五两。”《北堂书钞》引作许慎注《文选》录晋代郭璞《江赋》,也有“觇五两之动静”的句子。
《说文•人部》桂馥义证:“船上候风羽谓之俔,能谍知风信也。”一说“俔”是“綄”字形近之误。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十一》。
张衡《西京赋》:“垂翟葆,建羽旗。”就是“俔”在军事及府衙部门的应用。
总之,俔与綄是古代同一种测风的装置。它还有个土得掉渣的称谓,叫五两。
“五两”?
这名字听来怪怪滴。中国人向来喜欢玩形而上的东西,干嘛在测风的装置上,命名却如此“接地气”?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5 19:47:33 +0800 CST  

楼主:夜郎游侠2018

字数:185804

发表时间:2020-09-15 17:39:0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3 23:25:58 +0800 CST

评论数:21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