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宋代苏轼《浣溪沙》的“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则描绘了当时社会,渔民流行蓑衣穿着的情景。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09-29 22:01:44 +0800 CST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代张志和,描绘了江南春耕时节,农人在青山绿水的稻田中,穿蓑戴笠、扶犁耙、赶水牛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是描写蓑衣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代文人高士追求自然朴素、崇尚本我的传统文化思想。至此,蓑衣作为农具已不仅用来遮风挡雨,更挡住了纷扰喧嚣的尘世,守住了归隐者一颗宁静、淡泊的心灵,成为历代文人隐士情怀的象征。

沱江渔猎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09-29 22:03:00 +0800 CST  
在绘画方面,“蓑衣”在古代山水画家心中的选材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从东汉晚期出土的画像石《炎黄升仙图》,到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李东的《雪江买鱼图》,再到明代蓝瑛的《山水渔钓》、清初王晋的《石谷骑牛图》等,皆可为证。受此影响,近当代许多诗人画家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到“蓑衣”的身影,它所象征的春耕、清新、田园亦或是怀旧、归隐、宁静,自古至今都凸显着热爱生活、淳朴自然的文化特色。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09-29 22:55:19 +0800 CST  


《风雨归牧图》-南宋.李迪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09-29 22:56:18 +0800 CST  

《风雨归牧图》局部-南宋.李迪

《风雨归牧图》表现的是暴风雨来临的瞬间:天色乍暗,狂风骤起。一时间,水波嶙峋,柳枝摇曳,落叶纷飞,迷濛的天空,依稀可见豆大的雨点倾斜而下。两个身披蓑衣的牧童,驱牛急匆匆往家狂奔。稍大的,匍匐在牛背,右手紧紧扯住斗笠,以图遮挡急风骤雨;稍小的,斗笠不知何时已被狂风吹落,四脚蹲伏在牛屁股上,龟缩作一团,估计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在乱撞。诗堂题诗曰:“冒雨衔风两牧儿,笠蓑低绾绿杨枝,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署款“缉熙殿书”,钤“御前之印”一玺。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09-29 22:57:18 +0800 CST  
蓑衣的制作工艺异常复杂,往往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件蓑衣,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披具,更凝结着制作者的独到匠心。
制作过程,长短铁针、纺绳筒、剪刀、羊角等工具一个不能少。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09-30 15:08:20 +0800 CST  
蓑衣表面缝线星星点点,间距均匀适中,结实耐用。纯手工制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一丝不苟。
棕片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这道工序叫“刺棕蓑”。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09-30 16:22:17 +0800 CST  
编织蓑衣从领口开始,棕榈叶鞘一片接一片,一针一线缝制成衣裙状,往下就结成菱形花样,自上而下呈斗篷的形。下摆的棕毛要让它自然垂悬,领口与衣襟用薄嫩棕片包边细缝,最后缀上系带和扣子,一件可遮风避雨的蓑衣就算制作完成。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09-30 21:56:11 +0800 CST  
@花毛虫爱读书 2020-10-25 11:37:03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有高清的吗?字太小看不清啊
-----------------------------

山海经方国地理位置图(分辨率:15748×8125;大小:4.10MB)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0-25 12:32:37 +0800 CST  
蓑衣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叫“蓑衣披”,颇像古代妇女穿的坎肩儿,圆圆的领口,前开襟,有细细的棕绳可供系牢;下面的叫“蓑衣裙”,很像现代女子穿的吊带裙,用两条棕绳吊在肩上。但裙腰宽大,可随意摆动,方便主人迈开大步走路,攒足力气挑担。

蓑衣让劳动者得以不误农时,尤其是春夏之交,阴雨连绵,农事又耽误不得,这时就靠斗笠蓑衣遮挡风雨。正所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弯腰在张开的蓑衣下劳作,好似被的宽大翅膀护住的雏鸟,心里温暖踏实。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1:06:59 +0800 CST  
不管是粽叶编织的工艺品,还是棕毛编织的实用品,统称为棕编。由于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棕编工艺被华夏族人世代传承。棕衣在现代防水布料的冲击下,城市里已难觅踪影,但在文化传承较好的江南偏远山寨,仍是老伯们农作时的随身物件;粽叶编织,至今仍散见于南方许多城市的热闹街角和旅游景点,时常成为幼儿们释放童心、翘首瞩目的扎堆场所。
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棕编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1:23:31 +0800 CST  
弇兹氏,华夏族群的伟大先祖。距今3万年前(待考),根据某种树皮的纤维特性,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发明了搓绳技术。玄(单股)、兹(双股)、素(多股)便是后人用于缅怀先祖的发明而创造的象形文字,与素相通的还有索、须、紫等等。
江南多棕。鸡鸣三省、川滇黔交界的金沙江畔,更少不得茂盛的棕树。而其叶鞘(棕皮),本身就具棕丝经纬交织的性状,拆则为丝,编则为布。有理由相信,欲从末次冰期“避难所”滇黔高原出走的弇兹氏,就是利用棕树皮上的综丝,首次发明了玄(单股)、兹(双股)、素(多股)等绳索,并依其叶鞘结构特性引发的灵感,发明了编织与网罟技术。有了编织,人类从此告别兽皮、树叶遮羞的历史;有了网罟,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无不进入陶盘成为美味;而结绳记事,则成了文字及书籍的最早雏形,从此,历史及社会信息脱离了口授,有了记述载体。
绳索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的进步。可以这么说,绳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文字,可以上升为文化以致文明的范畴。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4:50:57 +0800 CST  
实际上,弇兹氏还是陶器的发明者。在早期没有陶轮的时代,绳索是制陶的上佳胎具。所谓“绳纹陶器”,正是采用了绳索胎具之后,留下的制陶胎纹。一个“弇”的金文或海昏侯竹简字形,生动的展现了远古人类用陶罐烧煮食物并飨祀先祖的生动情景。

由于弇兹氏对人类发展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为西方之神、女帝、弇兹圣母九天玄女,或称玄女、须女、素女、王素、玄帝、帝弇兹等等,不一而足。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5:45:36 +0800 CST  
棕,宗也,且也。故,“百仞無枝”的棕树,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的男性生殖崇拜,也是华夏民族对远古先祖的祭奠。福建一带,现今仍保有栽棕树祭祖宗的仪式。
对棕树深深的情怀,不仅仅局限于华夏民族,她也是人类的集体记忆。
《圣经》载,在圣母玛利亚怀胎十月即将临产之际,棕树受到神的感召,马不停蹄的赶过来相助,在玛丽亚周围,用自己的身躯围成产房,在“绿色帷帐”的呵护下,耶稣瓜瓜坠地,由此成就了一代宗师。因故,棕树在基督和东正教信徒心中享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6:28:24 +0800 CST  
2)、怎一个“建”字了得?
棕树的树干,外加某种配饰,可以制成某种特殊用途的构造。这种构造就叫“建木”。
要想弄清楚建木的构造和用途,需先明白“建”字在上古的含义。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6:43:40 +0800 CST  
建字演化:

《説文解字》:“建,立朝律也。从聿,从廴。”,本义是朝廷定立法津。

05-中山侯鉞(金)戰國晚期
《象形字典》:建,金文="阜"(表示山地,表示墙基)+"聿"(表示手持杵棒,夯土筑墙)。意为辟山为址,傍山筑屋。为了肥沃的土壤和方便灌溉,古人大多定居于河湖岸边;又为了地基牢靠和防洪防汛,古人常辟山为址,傍山筑屋,面水而居。造字本义:辟山为址,筑墙造屋。

建—甲骨文(合36908)
俺解“建”字:象形为辟山为址,立“中”相风。从阜,从中。意为构筑聚落核心标志,沟天通地。造字本义:制定历法、编制节律。引申为制定法律、音律。上古聚落、丘墟,其中心祭坛必设“中”或具族群标识的“㞢”,故“建”又引申为打桩造屋、构筑聚落。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6:48:30 +0800 CST  
“中”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十分形象,描画的是一个树立的木杆,中部穿有判定八方风向的“度台”,“度台”上下系着随风飘荡的缨穗。造字本意为聚落中心“立木测风”。引申为地域中心、权力中央。

“中”的象形文字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6:52:41 +0800 CST  
“中”通“黄”。
故“建”字,由母系氏族社会、“合36908”甲骨文的虚落广场“立中”,演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小臣鼎金文的祭坛上“立黄”,且加持了石“斧”等威权元素,使得与节律相关的“建”被赋予了王权、朝律的意涵。

建--金文(小臣鼎.西周早期)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6:54:43 +0800 CST  
黄字的演化:

《説文解字》:“黃,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聲(炗,古文光)。凡黃之屬皆从黃(古文黄)。”
《象形字典》:黄,甲骨文=(矢,箭竿)+(口,小圈,箭靶),表示用来练习射箭的箭靶的靶心。有的甲骨文在耙心上加一短横。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廿”,使字形复杂化。篆文在金文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形,导致“矢”的形象消失。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6:57:10 +0800 CST  
俺解“黄”字:象形为箭矢入袋,从口、从矢,造字本意为箭囊。由于箭具远距离杀伤功能,又引申为高能容器、蓄势张力、威慑四方、权利中央。比如,黄(有张力的颜色)、黄帝(中辖四海的王者)、蟥(形如箭囊的虫)、黇(角如箭囊的鹿)、璜(犹如箭囊的半壁玉)、潢(灌溉蓄水池)、廣(宽阔、扩大)、獷(强悍、孔武有力)、簧(有张力的弹性器件)、黉(蓄养栋梁之材的学堂)。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0-11-04 17:48:58 +0800 CST  

楼主:夜郎游侠2018

字数:185804

发表时间:2020-09-15 17:39:0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3 23:25:58 +0800 CST

评论数:21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