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河姚明春 杂说唐诗与其他

转帖 宋朝 满朝文武都是临时工!

这个开国皇帝想出了一个奇招:满朝文武都是临时工!

作者 月润江南

1

-THE FIRST-

【大宋官员的吃饭问题】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

成为开国皇帝。

坐上了皇帝宝座的赵匡胤,

想把所有的权力都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招。

赵匡胤的奇招就是四个字:

官职分离。

这样一种非常特别的人事任免制度,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可以说,这种人事任免制度的诞生,

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有直接的关系。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兵不血刃,顺利夺权,

为了确保新政权的稳定,

其上台之初,就定下了留用后周旧臣的国策。

于是,几乎前朝所有的官老爷们,

全部都捧上了赵匡胤给他们的新饭碗。

赵匡胤的政策是,后周旧臣的官位全部保留,

俸禄照给,待遇照有,确保大家都有饭吃。

但是,不确保大家都有事做。

也就是说,后周旧臣们待遇不减,甚至还有增加,

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挂个官名,并不再担任实职。

官员的官名只与品级高低,待遇多少有关。

所以,这种官名也就被形象地称之为“寄禄官”。

官员能不能吃上饭,吃上什么标准的饭,

希望全部寄托在官名上。

当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吃货,

一些有理想的官员还是有点精神追求的,

所以,别急,赵匡胤把精神食粮也准备好了。

2

-THE SECOND-

【大宋官员的精神食粮】

这就是“职”。

职是一种荣誉头衔,

体现的是官员的文才和文化程度。

这些职包括,待制、直学士、学士、大学士等等,

类似于今天所推崇的学历,

如本科、硕士、博士等等。

虽然叫法不同,但都是时人对文化程度的一种标签。

在宋朝,能得到“职”这种荣誉的,

一般都是中央机构的中高级文官,

是皇帝给予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一种礼遇,

低级文官是没有的。

所以,有宋一代,凡是获得“职”的官员,

其履历往往就首先突出“职”,

如被世人所熟知的那位包青天, ,

他在开封府的时候,其官职就是,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

龙图阁直学士的“职”名被毫无疑问的排在首位,世人也将包拯称之为“包龙图”。

可见,“职”在宋朝人心目中的那份荣耀。

有了“官”和“职”,也不等于就有事可做。

3

-THE THIRD-

【大宋官员的职业梦想】


宋朝官员要做事,必须有“差遣”。

只有“差遣”,才是官员们所担任的实际职务。

也只有“差遣”,官员们才能名正言顺地行使职权。

打个比方,假设你在宋朝,

好不容易混到了枢密直学士(职)、左赞善大夫(官),荣誉有了,待遇也有了,但是,没有差遣,

那么,你就上朝的时候老老实实站着,

在家的时候老老实实呆着,

每个月老老实实地盼着发薪水的日子吧。

无实职,无实权,什么也干不了。

也许某一天,皇帝心血来潮,一不留神一拍脑袋想起来,哦,原来还有一个这么乖的你,于是,准备给你个市长当当。

那么,皇帝就会把你差遣为“知州”。

恭喜你,终于熬出头了,这时你才是真正名正言顺的地方大员。

准备屁颠屁颠去上任吧。

不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在你的差遣名称之前,通常会加点字眼,如“权、判、直、试”等等。

因此,你得到的差遣多半是“权知某某州”。

什么意思?

皇帝的意思是,

某某同志,你还是很不错的,

我给你找了个好地方,

那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你就去那好好干吧。


至于,干多久,嘿嘿,我不告诉你。

于是,你明白了:kao……闹了半天,原来是个临时工啊!

是的,这才是皇帝的真正目的。

4

-THE FOURTH-

【就不告诉你】

差遣名称之前的字眼,诸如“权、判、直、试”等等,代表的就是临时办理某事的意思。

实权是给你了,但是干多久,不知道。

以地方官为例,一般来说,一任为三年,

如果皇帝心情好,也许能干满一任,

心情不好,那就难说了。

你懂的……

而且,要注意,任期一旦届满就必须调任,无论什么理由,均不允许留任。

(宋朝曾发生地方官员工作出色,

当地百姓留任的情况,但是,即使百姓求情,

朝廷也不允许其留任,

目的,就是防止官员在地方形成势力。)

而具体去哪,待定,因为这时很可能,这位官员又成为了临时工,又要等待皇帝的差遣。

所以,在官职分离的制度中,只有差遣才是最关键的。

《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所以,在宋朝,“职”是官员的荣耀,而“差遣”才是官员的梦想。

5

-THE FIFTH-

【大宋临时工】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再以北宋的名臣寇准为例,回过头来看看赵匡胤的这套官员任职制度。

真宗朝时,寇准曾经是枢密直学士、户部郎中、判吏部东铨。

直学士是职,郎中是官,判吏部东铨是差遣,

所以,当时,寇老西同志戴的是直学士的荣誉头衔,领的是郎中这个级别的俸禄,干的是吏部的活,判吏部东铨才是他的实职。

所以,有宋一代,一般比较有名的官员,

名字前往往会加一堆的头衔,

例如那位小时候砸缸的名人,司马光同志,

他在向皇帝献上《资治通鉴》时,自称就是: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

每每读史至此,我的反应和大家一样:晕……。

所以,我实在是佩服赵匡胤同志,他居然能够凭那颗小时候受过重创的铁头脑袋,捣鼓出这么多的名堂。

6

-THE SIXTH-

赵匡胤正是通过官、职、差遣三个系统,

分别控制官员的待遇、荣誉、实职,

使得官员要想获取实权,

则必须经过皇帝“差遣”这一关,

从而将官吏的人事任免权牢牢地攥在皇帝手中,

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同时,又通过临时安排职务的方式,

使各级官员对于自己将要被实授何职心中无底,

对于授官之后任期多长心中无数,

给官员的心理造成一种时时刻刻可能被取代的感觉,即“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从而达到赵匡胤的最终目的:

防止官员利用职权在某地或某部门培植自己的势力,

既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那就难以形成气候,难以蓄谋作乱。

皇帝在宝座上才会坐的安稳。

于是,整个宋朝官场之上,满眼望去,尽是临时工矣!

这些临时工们也只能眼巴巴地盯着赵匡胤,

希望有朝一日,祖坟冒烟,皇上能赏个实职,

签上一份实实在在的劳动合同,干点正事。

而,签或不签,皇上就在那里,不言不语。

这就是宋朝的官职分离制度。

赵匡胤所采取的“官职分离”、“名实不一”的方法,

造成“官无定员,员无专职”的局面,

从而牢牢掌握最高统治权。

每天三分钟,轻松读历史!

读者朋友们,你们对赵匡胤的奇招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快,关注这个号,一起涨姿势~

https://www.toutiao.com/a6613294795202757124/

埠河姚明春按: 直学士,相当于副学士。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8-10-18 01:14:51 +0800 CST  
050 说说猪八戒的“熬战之法”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说的是唐僧刚刚正式组建取经队伍,就冤枉经受了一场纯属不必要的闹剧考验,“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期间,黎山老母化作的寡妇莫贾氏,和三个女儿真真、爱爱、怜怜,“妖娆倾国色,窈窕动人心”,成功激发了猪八戒的荷尔蒙——
这呆子朝上礼拜,拜毕道:“娘,你把那个姐姐配我哩?”他丈母道:“正是这些儿疑难:我要把大女儿配你,恐二女怪;要把二女配你,恐三女怪;欲将三女配你,又恐大女怪。所以终疑未定。”八戒道:“娘,既怕相争,都与我罢,省得闹闹吵吵,乱了家法。”他丈母道:“岂有此理!你一人就占我三个女儿不成!”八戒道:“你看娘说的话。那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我幼年间,也曾学得个熬战之法,管情一个个伏侍得他欢喜。”
看看,“熬战之法”,一挑多,这是多么令老男人崇拜艳羡的传说中的正能量技能。网上居然有孤陋寡闻者怀疑八戒在吹牛,真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我可以自豪地担保,八戒没有撒谎。何以知之,请看原著——
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却说八戒运拙,正行处,可可的撞见(银角)群魔,当面挡住道:“那来的什么人?”呆子才抬起头来,掀着耳朵,看见是些妖魔。他就慌了,心中暗道:“我若说是取经的和尚,他就捞了去,只是说走路的。”小妖回报道:“大王,是走路的。”那三十名小怪,中间有认得的,有不认得的,旁边有听着指点说话的,道:“大王,这个和尚,象这图中猪八戒模样。”叫挂起影神图来。八戒看见,大惊道:“怪道这些时没精神哩!原来是他把我的影神传将来也!”......那怪闻言,那里肯让,使七星剑,丢开解数,与八戒一往一来,在山中赌斗,有二十回合,不分胜负。八戒发起狠来,舍死的相迎。那怪见他螟耳朵,喷粘涎,舞钉钯,口里吆吆喝喝的,也尽有些悚惧,即回头招呼小怪,一齐动手。
看看,“猪无能”这次大发神威,坚挺得像吃了药一样。说明八戒还是有深藏不露的秘籍功法和看家本领的。可惜的是“螟耳朵,喷粘涎,口里吆吆喝喝的”实在有损大丈夫形象。
还有,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八戒抖擞精神,欢天喜地举着钉钯,拽开步,径直跑到那里。忽的推开门看时,只见那七个女子,蹲在水里,口中乱骂那鹰哩,道:“这个匾 生!猫嚼头的亡人!把我们衣服都雕去了,教我们怎的动手!”八戒忍不住笑道:“女菩萨,在这里洗澡哩,也携带我和尚洗洗何如?”那怪见了作怒道:“你这和尚,十分无礼!我们是在家的女流,你是个出家的男子。古书云:七年男女不同席,你好和我们同塘洗澡?”八戒道:“天气炎热,没奈何,将就容我洗洗儿罢。那里调什么书担儿,同席不同席!”呆子不容说,丢了钉钯,脱了皂锦直裰,扑的跳下水来,那怪心中烦恼,一齐上前要打。不知八戒水势极熟,到水里摇身一变,变做一个鲇鱼精。那怪就都摸鱼,赶上拿他不住。东边摸,忽的又渍了西去;西边摸,忽的又渍了东去;滑傣蜱的,只在那腿裆里乱钻。原来那水有搀胸之深,水上盘了一会,又盘在水底,都盘倒了,喘嘘嘘的,精神倦怠。
看看,八戒本身就有持久作战的能力和基础。
总结,猪八戒的“熬战之法”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看待,其不足之处就是像现代一些吸毒者产生超能力幻觉一样,冷暖不自知,“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所以,请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8-11-10 20:02:31 +0800 CST  
051 曳裾王门——读李白《行路难·其二》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比孟郊的“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气局大感染力 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据说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以致仕途顺利。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曳裾王门”,曳,拉;裾,衣服的大襟。比喻在权贵的门下谦卑讨好做食客。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写出在长安时上层社会上的人对自己的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 。邹衍来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表示对人的尊重。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剧辛乐毅是燕昭王攻齐的大功臣。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归去了。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至于是不是消极避世,看读者的理解了。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8-11-17 20:29:13 +0800 CST  
——弹剑作歌,冯谖(xuān), 战国时齐国人,是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他虽然向孟尝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却着实为孟尝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尝君收租,树立了孟尝君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在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游说国君,使之威名重立。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孟尝君养士三千,当然其中也有吃闲饭的。有一位叫冯谖的穷人,实在穷得没办法了,就托人找孟尝君,希望能到孟尝君门下混口饭吃。孟尝君例行公事地问这冯谖的情况:"有什么爱好吗?""没有什么爱好。""那有没有什么能耐呢""也没有"。可就这样一个既无爱好又无能耐的人,孟尝君居然也收留了他。可那些佣人可就不干了,看不起冯谖,成天给他粗茶淡饭。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就倚门弹剑哼歌了:"长剑长剑回去吧!吃饭没有鱼。"佣人就把这事向孟尝君打起了小报告,孟尝君大手一挥"给他吃鱼,待遇跟别人一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故伎重演,这回唱的是:"长剑长剑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别人就把这事当笑话一样的讲给了孟尝君听,孟尝君豪爽地说"给他车子吧,与别的乘车人一样。"这下,冯谖可就得意了,骑着车子去看他的朋友并且说"孟尝君非常尊重我。"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弹剑唱道"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我家。"这下,别人都觉得他太过分了,简直是贪得无厌,就去孟尝君那儿报告,孟尝君倒不在意,在得知他家中尚有一老母后,就叫人按时供给其母吃穿用度。于是,冯谖就不再唱歌了。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8-11-23 16:51:22 +0800 CST  
052 黄易《覆雨翻云》人物境界

黄易认为武功修为有四大境界说: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 破碎的庞浪已经合道了。

一:庞斑,浪翻云。

二:后期秦梦瑶,厉若海,里赤媚,虚若无;

三:无想僧,言静庵,红日法王,后期风行烈,后期韩柏;

四:水月大宗,单玉如,不舍,方夜羽,白芳华,不舍和尚,赤尊信,年怜丹,
不老神仙 ,解符 ,后期戚长征,邪佛锺仲游 ;

五:后期乾罗,封寒,范良极,烈震北,公良术, 甘玉意,凌战天,石中天。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8-11-24 21:30:35 +0800 CST  
053 觉道资无穷——读岑参《与高适薛据杜甫登慈恩寺浮图》

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南馆何玲珑。——青槐夹着笔直驰道,南面宫殿何等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末句“觉道资无穷”,觉道即佛道。这个“资”是什么意思呢?
1、资产、钱财。如工资、投资方。
2、供给、帮助。如资助、可资借鉴。
3、智慧能力。如天资、资质。
4、出身和经历。如资格、资历。
我认为“资”在这里是指精神上的帮助,相当于现代口语“心灵鸡汤”。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8-11-25 11:14:44 +0800 CST  
转帖 四十不惑原来是这个意思
裒益者


今天晚上从朋友那里看到一个关于四十不惑的解读扎心了,特别扎心。

记得从小到大,理解四十不惑都是以为年龄大了,认知能力就上升了,比如到了四十就没有什么困惑了,也就是说什么都明白了。可是,当看到网上关于四十不惑的解读竟然是说人到了四十岁也就不想明白了,而不是都明白了。扎心的触动,原来我们一直熟知的句子真实含义离我们那么远!

扎心一,人到四十,上有老下有小,成为家中顶梁柱,日日牵绊,便消磨了大部分人的梦想和精力。特别是在事业上若受挫折多而没有初成,便没有了耐性和理想,也散失了激情与冲劲。也怪不得公务员招考限制到35岁,很多组织的基层干部选拔限制到40岁,也许就是考虑普通人被江湖摧残的年份以及背后可能剩余的生命力吧!记得小时候看古惑仔激动不已,觉得好酷。年轻无忧的青少年哪一个不是如此,可是,你见过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还有几个人如同干柴一点就着,天天喊着打打杀杀的?直接上去就动手的,多半会被骂成傻子。这就是人到了这个年龄,牵绊太多,有了顾虑,懂得了责任。

扎心二,人到四十,沧桑岁月如同杀猪刀,不断打破的是人的梦想。所以,人的欲求在失望中不那么敢想了。大部分人开始对成功与事业抱持失望的态度,不再相信机会与自己相关。也正因为如此,才觉得很多东西没有必要知道,知道了也没有用。希望的丧失才是大众群体最令人担忧的地方,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动力。在职场里是如此,你在团队中如何能够激发一个已经丧失了希望,甚至是欲望的队友呢?很难。

扎心三,人到中年,修为高低已经初见端倪,自我驱动类型的人与外在驱动的人已经逐渐分出阵营。自我驱动者在积累了更多、更高的认知后,却发现自己所已经认知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窥见的世界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在世间,便会更加虔诚,谨守自己的无知,从而知道自己不知道,讷于言。古来名家多高处不胜寒,寻觅知音难。若融于世,只能难得糊涂,看破不说破。

四十不惑,不论你是哪一个群体,不论你是因为看不明白,所以觉得不需要明白了;还是因为你是因为世事多磨而丧失了希望,所以觉得明白不了而不再需要明白了;或是因为你是因为已经明白了而无法融入芸芸众生,所以希望假装不需要再明白了;如此,都是一个理解,那就是人生到了四十,很多事情就不需要明白了。

来源https://www.jianshu.com/p/80b137d41b84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3-17 09:48:11 +0800 CST  
欣慰

田蕴章先生书法讲座365集,终于看完了。历时五年有余,自我表扬一下,不简单!

第一轮,只看了001-050集,虽然觉得好,但是对我的基础来说,积累的问题也多,不得不暂停,回味消化。
第二轮,看了001-150集,跟着视频看,脖子歪的疼,再次暂停。
第三轮,看了150-250集,对照网络书法字典,深化迁移。
第四轮,看了250-365集,欣慰。

受限于书房条件,看的时候只能在电脑桌上做硬笔笔记,有些笔法在毛笔练习时还是表现不出来,有待再次观看学习领悟。

虽然书坛对田楷评价有争议,但我学习的目的并非要当书法家,只是想提高一点毛笔字水平而已,这也基本就是田先生讲座的目的。对书法秘技公开普及,让我等平民受益匪浅。

谢谢田蕴章先生!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4-03 12:39:46 +0800 CST  
054 姑苏城外寒山寺——读一读寒山诗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中有个“寒山寺”,在诗成之前就已经大大有名。是民间为了纪念一个叫“寒山”的僧人而命名的。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又叫寒山子、贫子。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
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
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五四之后)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自名寒山,他的诗写得很美,但脾气却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洒笑而去。曾在天台国清寺当过帮厨,与寺中的另一个帮厨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他们真谓贫贱之交。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

某一年,有位越州的汪氏,由女儿芙蓉陪同一起来寺进香。不料汪氏进香完毕,突生一病,临终前她指派芙蓉,请来了寒山和拾得两个人,汪氏对他们说:“眼看我的病已难愈,我把芙蓉托付给你们两位,望你们今后能以手足相待,最好能与你们中的一个结为夫妻……”说罢,她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以后,他们两人对待芙蓉更是情同手足,拾得与芙蓉的年龄相仿,后来就渐生爱慕之情,而有的人见寒山年长无妻,却希望寒山与芙蓉结成夫妻。
一天清早,寒山出外砍柴回来,看见芙蓉的房里灯还亮着,感到有些奇怪,他走近窗边一听,原来芙蓉在房间里伤心地哭涕,拾得正在旁边劝说。只听得拾得对芙蓉说:“芙
蓉,不要哭了,我们暗暗相好,寒山并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成全我们的。我和你即使不能结为夫妻,你也永远是我的好妹妹……”
寒山一听,才知道拾得与芙蓉早就相爱了,他当即打定主意,离寺远走,以成全他们两人的大事。寒山收拾好自己的破衣烂被,走出了小院,忽然一想,自己不明不白的离去,一定会把拾得、芙蓉急坏。想到此,他又转身回到院里,拿起一块小小的石头,在院落的墙壁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又在旁边留了一首五言诗:“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写完后,寒山就悄悄地离开了国清寺。

拾得和芙蓉在寺院等了好久,一直不见寒山回来,他们便心里纳闷,好生奇怪,后来在院落的墙壁上,看到了寒山留下的诗和画,才知道他已经出家做和尚去了。拾得明白事情原由以后说:“我一定要把他找到他,哪怕是找到天涯海角,如果找到了,我就与他一起正式出家;如果找不到,我也就不会回来了。”芙蓉听罢,知道寒山和拾得的真情厚义,也只好忍着心中的痛苦,哭着与拾得分别了。

拾得为了寻找寒山,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饥寒风险,他日夜奔走,找了很多地方,可是一直不见寒山的踪迹。
有一天他找到苏州古城,在此一打听,听说在姑苏城外的枫桥附近,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寺院,新来了一个衣着破烂、疯疯癫癫的和尚,其相貌与寒山相象,于是他就忘记了饥渴和疲劳,立即精神抖擞、快步前往。走进枫桥时,拾得想,我不能空手去见寒山呀,就在这时,他看到旁边荷塘里有许多盛开的荷花,就赶忙跑到荷塘旁边,伸手摘了一朵又红又大的荷花,捧在手里走进了寺院。
寒山听说拾得千里迢迢而来,想必腹中饥饿,急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着素饼的竹编食盒。二人相见,寒山送盒,拾得献荷。从此传为佳话,后人把捧荷的拾得称为“和”(谐音),把捧盒的寒山称为“合”,两人合称为“和合二仙”。民间演绎为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在清代时,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圣、合圣。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民间举行婚礼时,往往在厅堂上挂着一幅和合像,和合二仙都是童子面目、蓬头笑面,一个手持荷花,一个手捧圆盒,取“和谐好合”之意。为了图个吉利,有的终年悬挂。

从此,寒山和拾得更加亲密无间,互敬互助。
几年以后,拾得外出传道,云游各地。他后来东渡到了日本,宣传寒山,如今日本还建有“拾得寺”和“寒山寺”。据说在日本,《枫桥夜泊》还是沾了“寒山”的光才流传。

而寒山一直在苏州枫桥镇上施药舍茶,最后在枫桥寺院圆寂。
苏州枫桥这座寺庙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寒山和拾得在此居住而出了名,以后便改称为“寒山寺”。直到现在,寒山寺里还塑着和合二仙相亲相爱的塑像。另外在寺院里面还有一块寒山和拾得画像的碑刻,以表对二位高僧的纪念。

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中国正统文学史中基本不入流的寒山诗如何能获得日本的持久青睐?请读一读寒山诗——
人问寒山道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那个2004年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冷山》,改编自Charles Frazier的同名小说,小说的扉页上引用的两句唐诗,作者就是寒山和尚。

Men ask the way to Cold Mountain
Cold Mountain: there is no through way
- Han Shan
原文是: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寒山和尚真是个神呀,在欧美文化界,他是嬉皮士的精神领袖,他是打油诗的创始人,他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他领先了时代1500年。而寒山的诗,转一道手传到日本,再转一道手影响了美国年轻人,又转一道手由好莱坞电影大片成功的海归上岸,三转两不转,寒山已经是对面相见不相识了。

再送上几首寒山的诗哈,只要多念几遍,也许下次自己都能编了。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急箭,人世若浮萍。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4-24 22:12:16 +0800 CST  
055 秦地罗敷女——读李白《子夜吴歌·春歌》,兼及《陌上桑》

子夜吴歌·春歌

唐代: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唐诗三百首 译文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
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贵的时间了。

太白此诗,灵感源自《乐府诗集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喜蚕桑 一作:善蚕桑)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采桑养蚕,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钩笼。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今年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就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使君怎么这么愚笨?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白晰 一作:白皙)
——“东方上千个骑马的人当中,我的夫婿在前列。凭什么识别我丈夫呢?他骑着一匹白马后边还有黑马跟随,马尾上系着青丝绦,黄澄澄的金饰装点着马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千千万万。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脸上微微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官员无数,都说我丈夫出色。”

学界普遍认为,罗敷与民间秋胡戏妻传说有联系。
秋胡戏妻,是秦汉以来广为流传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唐有《秋胡变文》。写春秋鲁人秋胡新婚才五日,即被征召入仕,任职于陈。妻(民间说其名为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秋胡妻拒绝。五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到家后,秋胡把挣来的钱交与母亲,然后询问妻子在哪里。妻子来了,竟然是刚才被调戏的那位女子!秋胡一时羞愧难当,默然无语。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愤而投河。后以"秋胡"泛指爱情不专一的男子。

难道罗敷?!@#¥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4-27 19:50:54 +0800 CST  
056 贫俭诚所尚——读韦应物《送杨氏女》


送杨氏女

唐代: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近来整日忧郁悲戚,出门采买也慢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今天大女儿远行出嫁,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两个女儿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难得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带给我担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夫家规划。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今晨我们父女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闲居时尝试自我排遣忧伤,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里,题材是很特别的。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小女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颇为深厚。此时大女儿要嫁的夫家路途遥远,当此离别之际,心中自然无限感伤。然而女儿出嫁是天经地义的事,在临行前,诗人万千叮咛,谆谆告诫: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作为高级官员,韦应物是否真的是“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呢?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
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
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言行如一品德高。一代诗人,佩服佩服!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5-19 19:51:57 +0800 CST  
057 蝉鸣空桑林——读王昌龄乐府二首《塞上曲》《塞下曲》

塞上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幽并:幽州和并州,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临洮:古县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诗三百首的鉴赏:《塞上曲》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塞下曲》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关于死因
两唐书谈及王昌龄之死,都明确地说他为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刺史闾丘晓所杀。
原来,安史之乱爆发后,被贬为“龙标尉”的王昌龄,觉得天下大乱,逃难中的朝廷似乎没有力量再来顾及他们这些贬官罪臣,几经考虑,他决定出走,于是私自离开了贬所。其时唐肃宗李亨在灵武自作主张即位后,不服气的永王李璘也在荆州蠢蠢欲动。至德元年(756年)冬季,王昌龄的好友李白加入永王李璘幕府,随即永王大军挥师东下,图谋取东南而自重。

王昌龄在此时离开贬所东下,是否和永王之事有关呢?恐怕脱不了这个嫌疑。按说,即使他想离开龙标,他的最佳选择也应该是北上到四川,进而再前往灵武投靠朝廷,此为忠义之举,杜甫就是因为逃离长安而一路辛苦赶到灵武受到嘉奖。但王昌龄并没有这么做,从他最后流落到淮河流域来看,他的出行路线显然是从水路进入洞庭湖,然后沿江东下,最后北上来到濠州。至少在路线、时间上看,他是和意图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永王大军同行的,何况永王正在招募四方之士,像他这样被朝廷贬谪的官员,正是永王着意笼络的对象。再说,永王幕府里还有李白,当年王昌龄初到龙标,李白就写诗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以李白对王昌龄的感情,说王昌龄离开龙标正是因他写信招募,恐怕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永王的美梦很短暂,只有二、三个月的时间。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他被彻底击败,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杀。李白得到流放夜郎的惩罚,不过两年后遇赦。王昌龄则在此年来到濠州,王昌龄去濠州的目的,最大的可能就是投靠朋友。他大约在那里有一位很可靠的朋友,朋友的职务是“司仓”,即州郡长官的属吏,而濠州城正在淮水南岸,所以他很可能在濠州闾丘晓手下任职。不过,王昌龄的身份是罪臣,又是个知名的诗人,想在濠州安顿下来,是比较困难的。不久,他私到濠州的行为被闾丘晓得知,再加上闾丘晓也嫉妒王昌龄的诗才,悲剧便这样发生了。
后来张镐杖杀闾丘晓,的时候,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理由是家中还有高堂老母需要赡养。张镐冷冷地看着他,缓缓说道:“那王昌龄的老母又由谁来养呢?”
也算是一报还一报吧!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5-25 10:43:40 +0800 CST  
058 微风吹兰杜——读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译文:
和堂弟在南书房玩赏月光思忆山阴(浙江绍兴)崔县尉。

(今夜)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苒苒这月亮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今古不同(它默默看着人间聚散离合)。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你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迢迢又如何?月光下,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我和堂弟仿佛感觉到你美好的道德文章)。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5-26 08:33:47 +0800 CST  
转帖 花气薰人欲破禅
——读黄庭坚《花气诗帖》
孟会祥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庆历五年(1045),卒于崇宁四年(1105),享年61岁。少有才名,23岁成进士,后以诗文见知于苏轼。诗为江西诗派宗主,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与张耒、晃补之、秦观俱游苏轼之门,称“苏门四学士”。书法与蔡襄、苏轼、米芾并称“宋四家”。
《花气诗帖》,或称《花气薰人帖》,纸本,纵 30.7 厘米,横 4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无款印,原附在元祐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前有识语:“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
帖书七绝一首:“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破禅”一语,我不甚懂,揣其文意,盖花气薰人,动摇禅心之谓。“八节滩”,白居易有《开龙门八节滩诗》,确有其地,而此处泛指险滩。送诗索和,送花促诗,奈何“心情其实过中年”,已经不会轻易悸动。春来诗思,竟如八节滩头逆水行船,颇觉艰难。全诗确有一种“老懒”的倦倦之意,而不知何故,情景交织之后,却暗中跃动生机。
宋哲宗元祐二年丁卯,黄庭坚四十三岁。是年,与苏轼、张耒、秦观、晁补之、米芾、李公麟等十六人雅集附马王诜西园,即“西园雅集”。李公麟有《西园雅集图》,米芾有《西园雅集图记》。黄庭坚早年楷书、行书,多仿苏轼,《王纯中墓志》即元祐二年作品,乃作“苏体”。苏轼不长于草,黄庭坚的草书,另有所学。
黄庭坚说:“学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字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大约也是就草书言之。周赵有书迹传世,《花气诗帖》与之也不甚相似,结体上或许有点《瘗鹤铭》的意思,用笔上则基本上是颜真卿的况味。《花气薰人帖》的好,其实无需多说,用笔如篆籀,入纸三分;结字奇宕,放逸而不粗野;章法前紧后松,“实过中”三字得法得势,“中”字长竖分割空间,造虚布白,为章法之字眼;全篇不激不厉,有水流花开之境,令人玩味不尽。其不好,则点画虽能沉著,“方点”的特色尚不明晰,节奏也略觉拖沓;结字因一例中宫紧蹙,尚歉拘束,有些取斜势的字,补救似力不从心;章法上,第三行行气不畅,第四、五行有些破碎,总之,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说句对古人、今人都不敬和话,有点像美院的临帖作品,法度都在,少点情性。
张旭、怀素之后,大草成就,恐怕还没有人可与黄庭坚相颉颃。我这里对《花气诗帖》的种种不满,岂非狂犬吠日?曾敏行《独醒杂志》云:“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序》于石扬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自谓得草法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绍圣元年(1094),黄庭坚自言于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时年五十岁。绍圣五年、元符元年(1098),钱勰(穆父)卒。黄庭坚草书传世名迹,大抵为绍圣之后的作品,旷代杰作《诸上座帖》约为元符三年时所作,“穆父死已久矣”。
也有人说《花气诗帖》是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五十八岁时的作品,我不大相信。即便真是晚年所作,我也不改变上述看法。黄庭坚有意作诗人、有意作书家,虽然上苍没有给他苏轼那样的天才,然而他以学力补天分,终究可与苏轼分庭抗礼,这也挺励志的。其一生际遇坎坷,然而毕竟生于重文之世,师、友乃至政敌,皆第一流人物,也算是幸运吧。
不知何故,总觉得这首诗,像是谶语。
2014年8月20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bfe8e0102v0qx.html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6-05 22:46:49 +0800 CST  
@埠河姚明春 2016-09-03 21:12:25
015 属国向居延——读王维的《使至塞上》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

乌龙!属国向居延
正确还是“属国过居延”。过,拜访也,非经过。
过故人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当时糊涂 现在才反应过来!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7-23 22:00:49 +0800 CST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7-25 23:23:40 +0800 CST  
004 从“沧海桑田” 说说“三灾利害”与“天劫”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麻姑,一个叫王远(字方平)。一次,他们相约七月七日到王远的人间弟子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和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数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随从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干肉像用松柏火炙烤的一样馨香,据说是麒麟肉干。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笑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麻姑的手像鸟爪,蔡经看见了,心中暗自私语:“如果脊背大痒时,有这样的手爪抓背,肯定很爽。”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这个故事不是西游记的内容,但是我从这个故事看出了西游与其他神话之间的联系。就是神仙的寿命与劫难。
西游记原文记载——
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悟空听说,沉吟良久道:“师父之言谬矣。我常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祖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薰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可见,实际上三灾利害就是一项自然淘汰的法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劫。也就是说,神仙也免不了死。因为如果修成了神仙就能不死,那么,在没有互相斗杀的情况下,天上的神仙岂不是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累积,天庭必定也是仙满为患。所以,由于有了三灾利害,神仙也会进行自然淘汰。

三灾利害就是修炼长生不老过程中需要遇到的考验,就好像科举考试一样,只有通过一级级考试,才证明你有学而优则仕的机缘,通不过三灾利害说明你没机缘,那就魂飞魄散,连投胎轮回的希望都没有了。
三灾利害的起点,是从内丹初成算起的五百年后。
但实际上,三灾利害只是小天劫。通过以后还有中等天劫,以及大天劫。
西游记大闹天宫, 如来对孙悟空道:“他(玉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 从上面话中我们看出:玉帝至少经历了两亿两千六百八十万年;得道后的玉帝是有劫难的,他的一劫是129600年(即大天劫)。
西游记开篇说,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即大天劫时间)。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即中等天劫时间)。
另外,王母的蟠桃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请注意上面的用词顺序表达的不同程度,“成仙了道”,理论上拥有大约900岁的寿命;“长生不老”,理论上拥有大约10800岁的寿命;“与天齐寿”,理论上拥有大约129600岁的寿命。一个比一个程度高。
前面看见过沧海桑田三次的麻姑,应该早已经通过了中等天劫考验,要准备应付大天劫来临。 按: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代约四五千年前,并且全世界各文明种族都有那个时代洪水泛滥的传说,说明那时地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整体海平面上升;现在沿海低洼地区虽说是陆地在种田,但是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已经提出,预计几千年后有的沿海低洼地区和一些低海拔岛屿又会被海水淹没。所以,沧桑一轮约一万年。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7-28 23:36:23 +0800 CST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略云,镇元子的万寿山五庄观有人参果,此果又名草还丹,“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兼备。人参果树乃大地灵根,所结之果是稀世之物。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能活四万七千年”。
可知,人生果有助于修仙者应对中等天劫。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7-28 23:39:29 +0800 CST  
059 从地质年代说说西游记的世界观(一)


引言
西游记是经典神话小说。所谓神话,是古代民间原始传说的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性想象认知,以及后来宗教有意识的神秘化信仰和造神崇拜。从神话角度说,是神创造了人;从科学角度说,是人创造了神。那么,剔除神话中的虚诞成分,发现神话中的真实成分,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打个比方,如果现在人类(仅仅人类),突然灭绝,未来(当然要很长时间,人类痕迹抹杀殆尽),无论什么动物进化成为地球文明新代表, 那么,在它出现文字以前,它的种族基因延续潜意识里,一定会莫名梦呓,似乎以前有个“人”,开天辟地,飞天遁地,成为“它们”的原始口口传说。
看明白了吗,亲爱的读者?如果没看明白,那是正常的。我的这种高深的换位思维和哲学理论,不是写给一般人看的哦!因为,这是我的在职硕士专题论文,编号HBHK37904-25-3962.

地质年代
约45亿年前 地球出现
约41亿年前 地球上出现海洋
约38亿年前 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细菌
约28亿年前 第一次冰河期
约5.4亿年前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例如 三叶虫,进化出眼睛;还有海螺,据说有
一定的意念力)
约4.8亿年前 鱼类出现
约4.1亿年前 昆虫出现
两栖动物出现 ①
约3.5亿年前 爬行动物出现 ②
约2.9亿年前 盘古大陆形成 ③
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物灭绝
约2.5亿年前 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例如 鸭嘴兽)
恐龙出现 ④
约1.9亿年前 鸟类出现 ⑤
约9千万年前 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白垩纪灭绝事件,地球上45%生物灭绝
恐龙的繁荣和灭绝 ⑥
约5.3百万年前 人类的人猿祖先出现 ⑦
约1.8百万年前 人类进化到现代状态⑧
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绝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7-30 23:24:29 +0800 CST  
059 从地质年代说说西游记的世界观(二)


阐述
①两栖动物出现 这是地球生命开天辟地的大进化。作为第一批离开海洋登陆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具五趾型,四足,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循环。两栖动物有五种主要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及地球的磁场。
亲爱的读者,有什么感悟?是不是已经相当近似于我们人类了?
而比两栖动物稍早出现的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最常见的有蝗虫、蝴蝶、蜜蜂、蜻蜓、苍蝇、草蜢、蟑螂、蚂蚁等。昆虫跟我们人类的基因没有关联。所以我们的神话传说,最早只上溯到两栖动物。
我们知道的两栖动物,现存只有蛙类、蟾蜍和蝾螈等。其实在4亿年前,还有一个纲目,叫做盘古。盘古是由海洋登录的两栖动物中第一个有丝丝自我意识的种族。啊!看到了日月星辰,看到了山岳森林。啊,多么伟大!盘古种族对世界的认知意识,累积并遗传给基因进化或者变异的后代,包括人类。这就是我们睡梦中有玩水而划不动的溺水恐惧意识的最初来源。我们自觉或不自觉认为,盘古,开天辟地的模糊元祖似乎是盘古。
盘古,不是个体,而是延绵上亿年的一个两栖动物大纲目。作为当时地球生命的最高级形态,如果顺利,盘古几乎要创造语言,创造文明。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战争,也许是气候,盘古消失了,和大地山川融为一体,没有留下个体化石痕迹。但是盘古的基因在进化成其他的生命形态中延续发展。而他当时的有些近亲种族却不思进取浑浑噩噩保守僵化地活着,不知道现在的蟾蜍们会不会偶然做梦,梦回盘古!

②爬行动物出现 爬行类由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雌雄异体,有交接器 ,体内受精 ,卵生或卵胎生 。除蛇类外 ,四肢从体侧横出 ,不便直立 ;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现存常见的爬行类有龟鳖目、蜥蜴目、蛇目、鳄目等。
其实爬行类在历史进化过程中当然不止以上科目,有一个奇异的门类叫做“鸿钧”,继承了盘古的基因。鸿钧门下有数个分支,例如老君门、元始门、通天门,还有旁支灵宝门、稍晚的昊天门等等。都有本事接受阳光直接照射,能调节自己的体温,叫做“吸收日月精华”;也有本事躲入洞穴地底,甚至探索冥界。通过这种修炼,能凝结意识,领悟宇宙之道,其杰出个体,能灵魂化形,不寂不灭。

楼主 埠河姚明春  发布于 2019-07-31 02:23:02 +0800 CST  

楼主:埠河姚明春

字数:139954

发表时间:2016-08-12 04: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5 09:04:25 +0800 CST

评论数:2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