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岂无凭: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1 17:41:58 +0800 CST  
古希腊哲学家修昔底德说“历史会重演”。回顾中国古代的改革,我们不得不感叹其命运多舛,我们的先辈也不得不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次又一次地轮回,这个轮回或者说循环,也就是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国家兴亡周期律。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1 17:42:20 +0800 CST  
五、向所有的改革者致敬

改革这条路这么多,这么难走,但我们的改革者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和理想,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改革,不断思考、探索、实践改革,我们应该向每一位改革者致敬!

改革是国家治理的自我革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势必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扰和报复,也注定了改革者的悲壮的命运。商鞅车裂而死、王安石郁愤而亡、张居正死后掘墓,还有柳宗元、范仲淹、晁错等一长串名单。按照他们的能力和智慧,他们本可装聋作哑、明哲保身,甚至还可以分一杯羹,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们义无反顾,走上了一条充满危机的道路。我们应该向每一位改革者的致敬!

他们用智慧梳理国家治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为改革殚精竭虑,像医生一样精细地寻找和剔除国家政体上的畸寄和癌症。虽然历史总在轮回,但正是由于他们不断地努力,不仅改善了他们所在时代的国家治理,也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经验和示范,这些努力使我们的国家虽然在不断地轮回,但也在每一个轮回中实现了曲折的、微小的前进,才有我们今天的成就。我们应该向每一位改革者的致敬!

我们无意去评判每个改革者的对或错,也无意去评判每项改革措施的对或错。我们都是三维生物,具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正与我们当下遇到的很多困惑一样,无论生活、工作亦或是其他,你有绝对正确的解决之道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每个改革及其实施者都有缺陷,即使像蔡京、王伾等人,他们也曾积极投身改革,难道就没有可取之处?我们应该向每一位参与改革者的人致敬!

我们应该为这种勇敢、奉献、斗争的精神和人致敬!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1 17:42:43 +0800 CST  
六、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失败有失败的原因,成功有成功的经验。
回望中国历史上那些在一定时期、一些领域取得成功的改革,他们的成功,是改革者对问题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同时运用了高超的政治技巧取得的成功。


1.运用智慧,四两千斤
经验:西汉自汉文帝、汉景帝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汉景帝采纳晁错之策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来通过战争虽然解决了叛乱,实现了削藩目的,但只是短期内有效,还是不能限制藩王势力的发展壮大。直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在削弱其势力的同时又不会引起动乱,解决了藩王做大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教训:戊戌变法照搬照抄外国制度,不加以消化吸收,生搬硬套,一味蛮干;在国家治理方面毫无经验,如处理新疆等领土问题选择放弃;对守旧势力斗争毫无智慧和技巧,自树强敌。
2.摆脱控制,建立特区
经验:秦献公为了摆脱秦穆公死后所形成的大臣把持朝政的局面,集中君主权力,在即位第2年以与魏国决战、夺回河西故地的理由,迁都栎阳,同时在河西实行“特区”,不仅有理有据地摆脱了贵族控制,更将一直没得到实行的改革措施推广开来。隋炀帝杨广为摆脱关陇贵族集团的包围,营造东都洛阳,对帝国的向南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教训:崇祯作为历朝末期权力最大的皇帝,在南有南京、凤阳两个可作为首都的地方的情况下,未能实施迁都,致使外患和内患交织,丧失摆脱利益集团控制、东山再起的机会。汉献帝也未能摆脱利益集团控制,结果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还有光绪、周厉王等一长串名单。

3.以点带面,先行先试
经验:秦朝的初租禾制度推行之初,受到了秦国贵族的强烈反对,贵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户对其私田的耕种,实行初租禾制度,耕地为地主、自耕农所有,贵族利益受到损失,所以得不到实施,秦献公在远离贵族控制的西河地区先行先试,废除井田制,实施初租禾土地制度,使私垦田地的人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解决了井田制农民为贵族种地、国家收不到税的情况,百姓得到实惠,国家税收得到保证,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动了改革的实施。
教训:王莽在沿袭周朝旧制,在全国推行“王田制”,以旧代新,土地改革推行失败。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1 17:43:16 +0800 CST  
4.建立信用,做好示范
经验:秦孝公任命商鞅变革,商鞅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但没有公布,因为新法最害怕百姓不信任,贸然公布容易产生非议。于是在国都南门立下一根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镒黄金。最后有一个人试着将木杆搬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通过徙木立信,取得群众信任,为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教训:洪秀全在起义之初,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口号,结果是农民饥寒交迫,制下贪污腐化,背叛了理想信念,不仅不能取信于民,反而使民心尽丧。

5.严刑峻法,雷厉风行
经验:汉武帝任用赵禹、张汤,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严刑峻法,专门用来限制官吏,使国家政令得到严格执行,为后来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豪强等改革措施的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使改革措施得到雷厉风行的贯彻执行。
教训:宋仁宗刚同意宰相杜衍的吏治改革方案,自己就徇私情、批条子,带头违规。在实施庆历新政时,最后在反对派的压力之下,罢免范仲淹等改革派的官职,致使改革流产。
6.改革吏治,大力反腐
经验:汉宣帝打老虎,正本清源整顿吏治,选拔良吏、加强绩效考核;唐武宗反歪风整治携姬游宴、反腐败打击贪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改革吏治、加强官员监督、大力惩治官员腐败是历朝历代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官僚和强化监督,确保官僚集团与中央步调一致,为改革贡献力量,将改革措施推行实施。
教训:崇祯打掉魏忠贤、嘉庆拿下和珅,却不能对吏治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不能有效遏制、预防现任官员的腐败,虽然没有大老虎,但滋生更多的小老虎,民众受害尤甚,改革难以进行。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1 17:43:32 +0800 CST  
7.改革财政,增加财源
经验:改革很多问题都反映在财政上,所以大多改革措施也是为了改善国家财政税收。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秦商鞅变法,也实行盐铁专卖。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使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唐朝实行“两税法”、王安石的“青苗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都是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为其他改革措施的开展提供财政保障。
教训:宋徽宗用蔡京的改革办法、王莽的钱币改革,看似为中央财政增加了大量财富,却是对民众财富的强取豪夺,使民众财富迅速缩水,成搜刮民财的手段。
8.广纳贤才,推动改革
经验:人才决定成败,中国历史上很多君主很重视人才,特别是那些开国之君,如刘邦、朱元璋、刘备、曹操等,招贤纳才,取得了成功。但是,随着国家的运行,用人方面的腐败也越来越严重,任人唯亲、买官卖官,人不能尽其才,大量优秀的人才得不到任用,所以人才的选拔制度的改革也非常重要,东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以及汉宣宗打老虎整顿吏治、汉明帝强化吏治让“官不聊生”、隋炀帝开科举打破门阀垄断、明孝宗清理官场等等,都是对官僚管理的改革,优化人才选拔、官僚管理制度,用人才来实施、推动改革。
教训:唐武宗改革科举取仕,整顿门荫特权,裁掉冗官2000多人,但被唐宣宗悉数废止,使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张士诚、袁绍等人,广纳贤才,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崇祯让东林党走上前台,但直接导致丧失了明朝与内外敌和谈,赢得喘息的机会,也丧失了南迁以图再起的可能。

9.加强集权,令行禁止
经验:秦献公和隋炀帝跳出贵族集团的包围圈,汉武帝通过打击权贵获得权威,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雍正设立军机处,通过不同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为改革的推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教训:周厉王、光绪、王安石改革得不到中央强有力的支持,致使改革推行不下去,改革派被打击,改革半途而废。
10、转移矛盾,內病外治
经验:为了统一官僚思想,转移矛盾,把人民发动起来,秦献公选择迁都和魏国战争,夺回了河西失地,设立特区,成功地动员和吸引了民众参与改革,避免了改革与贵族的直接冲突;汉武帝选择与匈奴作战,赢得民众支持,加强中央集权。
教训:王莽效仿汉武帝,制造矛盾与匈奴作战,不仅没有通过战争转移矛盾,还引火上身。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使天下疲敝,引发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任何经验的背后,都有血淋淋的教训,有些经验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不同的人来实施,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甚至成为失败的主因。改革需要吸取这些经验和教训。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1 17:43:52 +0800 CST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1 17:44:33 +0800 CST  
水平有限,各位看官权当消遣吧。

在中部,想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一直没解决的四大问题或者说是陷阱,不管改革者在改革中遇到什么问题,究其根源,都在这四个方面,所有的问题由它产生,所有的矛盾由它们而加剧,改革所有的阻力来源于它们,改革的成败由它们决定。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1 17:45:19 +0800 CST  
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中)——四大陷阱

为什么有时候看着很完美的改革结果却失败了?
为什么有时候越改革情况会越遭?
为什么有利于老百姓的改革却得不到群众的拥护?
为什么正确的改革得不到坚持?
为什么我们对每个问题进行了改革,在朝代建立的时候进行了防范,但相同的问题还是会出现?
是什么制约影响了改革?
为什么改革这么脆弱?……

回顾历史上的改革,我们有太多太多的问题,有太多太多的疑惑,也有太多太多的失望,以至于有人在总结改革时绝望地得出:

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

不改革是等死这似乎不用证明,但改革真是找死吗?

从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改革确实是找死,它们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引发了新的问题,加速了朝代的灭亡。还有一部分看似取得了成功,实则是延缓了朝代衰亡的时间,它们只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的领域取得了成功,缓解了国家治理中的矛盾,对明显的矛盾进行了治标式的改革,短暂的缓解了矛盾,延长了国家寿命。但最终的结局都是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

因为这些改革,都没有解决好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是对存在的表象进行了改革:财源紧张就实行财税改革,腐败严重就杀一批贪官,中央权威低下就加大集权力度……这些看似对症下药的改革举措,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

在国家治理中会面临和产生很多的问题,不同的时境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题,如果不抓住核心问题,不能对核心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那么就会出现:当这个问题刚刚缓解,另一个问题又冒出了头;这个领域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领域又出现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也成为问题产生的根源。改革成了一团乱麻,越理越乱,问题越解决越多,越深入陷得就越深,越改革反对者越多,最后连改革者本人也怀疑了、动摇了,怀疑自己的改革,匆匆停止、否定改革,或者被继任者悉数否定、废止。王安石退隐郁郁而终、崇祯殚精竭虑却越忙越乱、嘉庆停止改革极端恪守祖制、王莽发出绝望的哀嚎、杨广精神秃废从容面对死亡……

那么,影响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有哪些?我认为影响国家治理的四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层治理、官僚集团、利益集团、腐败。

它们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其他的问题都是这四个内因演变出来,就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本尊只有一个。改革者如果不抓住这个本尊,而只去抓它那些幻化、衍生、制造的东西,那么,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改革者累的筋疲力尽,问题还是源源不断演变出来,改革的成效越来越差,最终失败的局面。

在现实中,这四大问题既独立又交织,特别是到了朝代后期,这四个问题随着发展、壮大,就完全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整体。改革者动任何一个,都会受到其他三个方面的阻力,虽然改革者都选择了反腐败作为突破口,但由于没有将这四个根本的问题分开来,制定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使改革力竭不续,功败垂成。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6 17:54:45 +0800 CST  
第一个陷阱——基层(地方)治理

说到基层治理,我们就从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王朝——秦朝说起吧。因为就目前来看,有史以来中央政治在基层得到最大程度贯彻的只有秦朝和离我们不远的“艰辛探索的十年”。在这两个时代,这样的政令和政策最基层的的民众不仅知晓,还都得到很好的执行。

一、秦朝的基层治理

在所有的朝代,基层治理做的最好的大概只有秦朝,而且是没有统一六国之前的秦朝(为更好区别,以下简称前秦),前秦实行中央、郡、县三级治理(这也成为后来大多数朝代政权的基本模式),层级少、效率高,在县以下设乡、里亭、什伍,乡长里长亭长由民众推选产生,承担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他们没有国家俸禄,工资由当地县长县丞等出资,也直接向他们负责。实施户籍制、连坐制,户籍与社会行政相统一,县连着乡,乡连着里,里连着伍,伍连着户,户连着口,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全国人民基本上就只有两项职能:种粮食、打仗。前秦很快得到发展壮大,当然还有其他改革措施,但通过基层治理实现农民的半军事半职业居功至伟。

这种制度可以看出,乡、里、亭只能算是国家行政组织的延伸,没有国家俸禄,不由国家任命,是一个国家行政授权的自治机构,可以说成是半行政半自治模式。

总体来看,前秦的基层自治实行的很成功:农民一边种地,一边让家中的劳力入伍,在军队中不仅可以得到赏赐报酬,还可以得到晋升,因为前秦的军功按斩杀的人头计算。加上秦朝推行严刑峻法,稍有不慎,就有牢狱之灾,而军功可免除刑罚。所以农民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支持,就出现了兴高采烈送儿子、丈夫上前线的局面,而且还嘱咐,没有建功就不要回来。(由此看来史书上说白起杀40万赵国降卒,应该不是白起所主导的,对士兵来说,这40万人不杀就没军功,杀了不仅有白花花的银子,还有光宗耀祖的爵位,在这样巨大的诱惑下,白起是控制不住手下的士兵、将领的,反观白起只要打败赵国就是胜利,杀降对他只有坏处没好处,他是没有理由去干这件事的,只不过是在无法控制的局势下的顺水推舟)所以前秦军队战斗力很强。

秦朝通过这种模式,将国家治理延伸到了基层,到了乡、里、户,甚至每个人,很快使秦朝得到发展壮大,最终统一了六国,但这种制度也是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6 17:55:02 +0800 CST  
二、秦朝模式的失败

一是失去了动力。

但统一六国后,就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农民没有军功了。原来的敌人都成了自己的国民,外敌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而且是游牧民族,很不好打,所以军功不再那么容易取得。以前服从政府安排,一是可以减罪,将功补过。二是有机会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现在,修了长城修宫殿、修了宫殿修陵墓,工程非常艰辛,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义务劳动无休无止,单纯成为一种服刑的方式,于是就失去重要的动力,那农民肯定是一万个不愿意,这种模式就失去了动力。

同时,不仅民众失去了动力,管理也失去了动力。以前这种模式有动力、有良好的群众支持基础,乡、里亭、什伍的管理以及征税不仅农民不会反对,反而会向管理者积极争取,甚至贿赂管理者,使管理者不仅工作难度小,还有权威,更有实惠(如同在“十年艰辛探索”中,那些生产组长、队长的隐性实惠是巨大的),这时候的职务是个“香饽饽”,所以但运行良好。但民众一旦没有动力,这些工作就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配合,民众想办法逃避,工作也成了得罪人的事,一切都想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这时候职务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二是管理范围扩大。

前秦当时实行这项制度时只是一个诸侯国,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算太大,基层也只承担单纯、简单的工作,管理问题不突出。统一六国后,秦朝管理的面积和人口应得到了十倍以上的增长,在如此增速和增量面前,加上其他六国没有实行这种管理的实践,民众也一时难以适应,那么,民众的犯罪违规就会增多,乡里亭的政务处理就面临着实效、速度、腐败等多种因素影响,这种军事化的管理在全国就显得力不从心。

三是过度透支。

严刑峻法让民众身负很多罪名,怎样减轻罪名?就是服从政府调度修建大型工程,一开始是长城、堰渠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程,后来发展到修宫殿、陵墓这些工程,工程宏伟浩大、旷日持久,导致民力被滥用和过度透支,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四是管理跟不上变化

秦朝统一六国后,国家外患已除,社会得到发展,解决了生存问题、温饱问题,就会产生新的需求,种完地,你总让我休息休息,听听曲、逛逛街、喝喝酒,不能让我一天光种地吧,搞义务劳动吧,那么,各种商业和行业就会发展,人的交流也会扩大,社会的发展复杂化、多样化,社会管理也会复杂化、多样化,这时候靠义务管理就很难保证效果了。

这时候的基层管理治理就需要耗费占用大量的时间,需要管理人员半脱产或者脱产;其次还要一定的智慧、经验,不是推选谁都可以胜任的,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和智慧。最严重的就是腐败,县以下付给的薪酬和国家俸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只能是象征性的,就给现在的村组干部一样,“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建立乡里基层治理政权、实行俸禄吧,这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相当于又增加了两三个管理层级,官吏、机构会成倍增长,在封建社会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没有哪个朝代负担得起。付出和酬劳不对等,就会产生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问题,很快开始蔓延并难以控制。

靠官僚管理管不起,不靠官僚又会发生混乱,怎么办?先把思想统一起来再说,以前一致对外,用战争思维统一,但现在没有战争了,以前的敌人不复存在,敌对国的臣民已成为自己的臣民,人们开始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想法,特别是那些没事找事的知识分子,让朝廷觉得很难控制,于是焚书坑儒。坑完之后,还是不行,人毕竟还是有思想的动物,虽然那些有名望、有影响力、有可能危及政权的人和书籍得到了消灭,但更多的、更小的杂草冒出来了。比如“彼可取而代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简单、粗暴、危险的思想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造成了“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结局,特别是基层治理的异化和畸形化,导致民力的滥用和透支,民众由拥护国家迅速转变成仇恨国家,强大的帝国很快就灭亡了。
黑名单 | 举报 | 48楼 | 埋红包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治国这条路2Lv 6 时间:2019-12-11 15:51:16
三、秦朝以后的基层治理

秦朝以后的朝代汲取了经验教训。因为他们发现:什么以民为本、君轻民重,说一千道一万,基层治理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其实也就是两项:收税、稳定。

在基层治理方面,建立一定的半官方机构,赋予一定的行政职能,主要抓徭役赋税和守法制两个核心,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纠纷调解,主要以道德教化、自我约束、家族管理、村规民约为主,不直接介于其中,实行半义务半行政治理模式。对国家征用民力进行了规范,以徭役的方式出现,并提倡轻徭薄赋,防止国家对民力的过度使用。更没有任何朝代敢增加行政层级,基层治理更多的仍然只能靠国家行政示范引导下的自治,同时辅以思想道德上的示范引导教育。

在自治方面,主要是加强思想道德文化上的示范引导,强化儒家思想,将改革后的儒家思想作为国家和民众的统一思想。儒家的“天地君亲师”,从思想上对社会进行了层级化,将统治定位为“天”的代理人。儒家提倡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社会自然人的思想、行为、学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限制,有利于让人民自安、自乐、自学,再让民间知名人士、家族实施评判,也就形成了自治,再加上忠孝、三纲五常等思想有助于维护、巩固统治,所以就出现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结果。中国的基层自治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政府统治和大多数时候的儒家道德自治相结合的模式,在国家管不到的地方,由儒家思想进行引导、示范、判别。

虽然这种治理模式是极其脆弱的,但这种微妙的平衡往往能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只要县以上的国家行政治理运行良好,县以下的基层社会是翻不起多大浪花,出现不了多大问题的,但我们县以上的行政治理往往出现问题,特别是腐败,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致使基层矛盾发展、激化,使基层治理成为显现因素,每次动乱都是农村农民。

所以,中国的基层治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天下已治它未治,天下未乱它已乱”。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6 17:55:17 +0800 CST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6 17:55:40 +0800 CST  
基层治理的特点一:难管理

一是基层(地方)体积庞大,需要大量的机构和官吏来行使管理,每多一个层级,官吏数量就会成几何倍数增加。镇村这两级是行政成本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增加行政成本的地方,更是中央政府难以管理和控制的地方(俗话说天高皇帝远),是最容易腐败的地方,也是民众受害最直接、最多的因素。
所以,在县以下,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半统治半自治方式,暨建立一定的基层行政组织,如乡里亭,给于一定的行政权力,比如收税、协管,从地方财政提取一定的数额作为奖励或报酬,这部分人员也属于一种半脱产状态。

二是分布分散不均匀,中国幅员辽阔、山川众多,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往是天下平定、四海升平了,一些地方还有叛军土匪,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很多年了,还有民众从心理上、现实中以前朝臣民自居。比如说一直让统治者头疼的土匪问题,在古代就没得到根治过。资源分布也不均匀,平原地方人多土地紧张,山区人少土地贫瘠。

三是政务处理难。古代地方信息传到中央一般要一两个月时间,地方政务中央是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解决的,中央只能对地方大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层级得增多、信息的失真、落实的失控,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影响大幅度衰减,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效果。

四是素质参差不齐,民众文化水平和政治基本常识缺乏,他们理解不了国家的政令,主要当地官吏士绅的解读,更无能力去监督政策的落实。
特点二:易腐化

这个其实不用多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越下降,国家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很容易被扭曲、腐化,腐败问题自然就会增长,于是出现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官员鱼肉百姓等种种问题。翻开中国史书,基层政权腐化变质,与利益集团勾结,鱼肉百姓的事例比比皆是,也给基层治理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使基层政权甚至中央政权失去了民众最基本、最基础的信任。

还有就是这种腐化,你越是加大力度去治理,反而更容易腐化。嘉庆为什么停止改革,就是发现了这种危险的趋势。这种腐化,一是身在最高层的人看不到,过滤掉了;二是即使看到了,也得不到好的结果。

其实中国有很多改革,不是它不好,而是它无法在基层实行,落实不到群众身上。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6 17:56:19 +0800 CST  
特点三:太脆弱

由于治理不到位,大量的腐败存在,致使民众的财富积累缓慢,同时财富极易得到盘剥、侵占,造成基层民众生产生活生存条件极其艰辛、脆弱,一遇到天灾就会造成大量的流民、饥民,加上官员的腐败、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下降,致使基层治理极其脆弱,不仅解决不了问题,更多的时候往往促进了矛盾的发展和爆发。

一般来说,中国基层民众的忍耐力是非常强的,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不到生存不下去,是不会出现动乱的问题的,但由于自身的脆弱,根本抵挡不了一些意外的风险,个人及家庭的生存受到威胁,即使如此,有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流亡乞讨,他们根本无力也无心去推翻统治阶层,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这期间,当政者是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消化的,但由于腐败,导致对基层治理的失控,这种现状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更严重,直到他们被一些人组织,形成威胁、动摇政权的力量。像元末的朱元璋,身边的亲人死光了,却选择了出家当和尚,最后才不得已参加了起义军。
特点四:很危险

从发展看,中国古代朝代所有的动乱、起义大都是基层先开始的(除了少数的禅让),而这种基层的革命最具有破坏性、颠覆性,而真正那些藩王、地主豪强的动乱往往容易平定,比如西汉的八王之乱,平定之后仍然实现了文景之治。但一般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朝代,一般都是迅速走向衰亡的,比如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隋朝的农民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以及元明清的农民起义等等,再没给统治者再起的机会,所以说基层的动乱是最致命、最危险的。
特点五:不划算

你不管,农民照样缴税,你管了,他还是交那么多税(农民是不会逃税的);你不管,农民照样种地发展生产,尽一切努力地勤劳致富,你管,也不能帮农民种地,发展还是得靠他们自己,拔苗助长有可能适得其反;你管吧,也许他们不敢对政府有意见,不敢说政府的坏话了(但也听不到意见了),打架斗殴、争吵照样少不了,你还不敢保证你的官僚会公平管理。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6 17:56:52 +0800 CST  
所以基层治理这个坑的玄妙之处在于:
你不去管吧,基层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层出不穷,会严重影响到执政安全;你去管吧,你越是减轻农民负担,农民的负担反而会更(历史上最成功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也只是从技术上减轻了农民负担),越用力越容易乱;你把政权延伸到基层吧,庞大的机构和开支,难控的官僚和腐败,会让你死得更快。

怎么办?以后再说吧。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6 17:57:04 +0800 CST  
第二个坑:官僚集团

上学的时候,周末喜欢花两块钱买一张录像厅的票,看一天电影。
那时候不怎么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接受不了这种无厘头式的表演,觉得过于浮夸,太不真实。特别是第一次看《大话西游》,颠覆了我对《西游记》的所有认知,孙悟空怎么这么丑?还谈恋爱?这拍的什么玩意?

看完之后,真想对录像厅老板说: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在看与不看《大话西游》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不看,如果要让我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永远不看。
你问现在?
已经看了几十遍了,真香!

就在那段岁月,看了很多周星驰的片子,如《审死官》、《九品芝麻官》、《韦小宝》等一些涉及官场的电影,觉得他对贪官的演绎过于夸张,不真实。
进入社会后,逐渐发现周星驰的电影渗透着他对社会、对人性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感悟,而真相是残酷的、丑陋的、悲剧的,不能直接呈现出来,那会让人难以接受,只能通过无厘头式的形式表演出来,在夸张中隐藏着残酷的现实,在喜剧里面穿插悲剧,让人在笑过之后哭,在质疑之后肯定,看似无厘头,其实是在讲对人生、社会的感悟。

人们都说周星驰是喜剧大师,其实他是以喜剧的方式讲述悲剧。
年少不识周星驰,再看已是影中人。

在《审死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宋世杰夫妇准备走的时候突然回身弯腰,吓得一帮大小官员都蹲了下来,宋世杰问:“老婆,这一票都是些什么人啊?”宋夫人说:“官啊!”然后飘然离去。在现实社会中,不是已经有了利用把柄敲诈官员,甚至成为地下组织部长的事例嘛,比这有过之而无不及。

周星驰拍官,第一印象会让人感觉到无厘头,太夸张、不至于,很容易一笑而过;再一琢磨,会认为还真是这么回事,是有这样的事例。也有人会觉得你怎么说的都是阴暗面,但你抓不住他,因为他太无厘头,是喜剧,弘扬的是正能量(小人物成功、冤屈昭雪),其实,不这样拍,他的电影在内地是看不到的,即使这样,他也有被禁的电影。

在现实中,官让人又爱又恨,人民喜爱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的好官,又痛恨鱼肉百姓、贪污腐化的赃官。由于贪官比清官多,贪官比清官危害大,所以在社会上就存在一种现象——仇官。这似乎是个通病,不仅在当今时代存在,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不仅在中国存在,也在外国找得到踪影。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官这个职业?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7 17:43:32 +0800 CST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7 17:43:50 +0800 CST  
一、官是怎么来的

在原始社会,刚开始大家是独立猎食的,就跟现在一些动物一样,效率十分低下,经常挨饿受饥。后来渐渐学会了合作,由家庭合作逐渐扩大到家族之间、部落之间的合作,大家一起出去狩猎,通过协作获得更多猎物,然后公平分食猎物,挨饿受饥的情况得到改善。随着大家合作的技术不断成熟、个人捕猎技巧不断进步,人类捕获的猎物逐渐丰富起来,还学会了将一些捕获的动物幼崽饲养起来,还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技术,人类有了剩余食物。就需要建一些房舍、圈舍,将动物圈养起来、将食物保管储存起来,负责这项职能的人就是最原始的“官”。所以最早的“官”字,外面是房舍,内部则是盛装物品的筐子。官就是在棚舍里面看管猎物、物品的人员。

当然,开始的“官”只是负责保管食物、看管动物的人,还可能是部落中狩猎技术和身体条件最差的人来担任,所以地位还低于捕猎者。后来随着饲养、种植和保管技术的成熟(这主要是“官”的作用),人类的食物的主要来源就逐渐转变成饲养和种植,人类不再靠体力吃饭,体力优势逐渐用于维持部落的安全和食物的采收,“官”的技术和管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官的职能就越来越多、权力就越来越大,职责的划分、人员的调配、物品的分配等都成了“官”的职能。

所以,“官”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人类分工合作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助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甚至可以说,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合作中官的作用居功至伟。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7 17:44:06 +0800 CST  
二、僚是怎么产生的

“官”再厉害,也只是个体,不能代替团体,不能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亲力亲为,所以必须有人来辅助、协作,就产生了下属——僚。故有官必有僚,有僚必有官,僚为官辅,官为僚主。

他们在一起就形成了官僚,这个集体我们称之为官僚集团。

从管理上讲,官僚的产生是社会分工和竞争的结果,是有着现实基础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有社会就有管理,有管理就需要官僚。让更具管理才能的人来管理,有助于发掘个体潜能、发挥规模优势,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式。所以从官僚诞生之日起,官僚就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壮大发展,官僚纵贯历史,横穿整个时代。

人类有史以来,官僚就存在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应该存在”,官僚就是一个合理的存在,是不可替代和消除的——至少还会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存在。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毛泽东亲眼见证了清朝及民国因官僚腐败导致亡国的结果,也亲身体会到了官僚主义的危害,敏锐地发觉了一些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越来越严重的苗头,提出了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等一系列观点,对官僚主义进行了总结、反对、打击,但收效不明显,后来,他索性“踢开党委闹革命”,想把整个官僚及其主义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踢出去,直接让人民群众掌握权力,以此消除官僚及其主义。
但他没想到的是,只要国家权力存在一天,就需要官僚来管理,授权任何人来行使权力,就成了官僚,无论是你是改变其组织形式(让革委会代替党委政府),还是让群众来管理(以造反派、红卫兵代替干部),无论他们也没有报酬、官衔、官名,他们一旦接触权力,他们就是官僚,只不过没有那些官僚固有的称呼而已,只是形式的改变而已,其运行、本质、目的都没有变化。这样做反而把一些有知识、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员踢出,把国家权力交给了没有知识、没有治理经验、也缺乏工作能力的群众,那么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只会造成更大的动荡和灾难。

所以从人类有记载的历史来看,没有那个朝代或者时代可以将官僚及其主义消除。
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的企业也是官僚管理模式的一种,企业家充当了“官”的角色,而部门经理则是“僚”。

但为什么企业的“官僚”管理比国家的“官僚”管理诟病要少得多?一是因为企业的职能比较单纯,没有国家这么复杂,官僚的层级、数量不可比拟,管理的难度和复杂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危害小。企业即使在“官僚”管理出现问题而倒闭,有国家提供基本保障、有其他企业可替代、有其他行业可供选择,伤害的程度是可控的、可接受的,不会造成大的社会问题,但国家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不可控的局面,影响到每一个人。三是企业将“官僚”的腐败问题控制的很好,特别是私企,是自己私权的管理使用,腐败的对象是自己,所以他只要管好“僚”的腐败就行了,而国家和国企是公权交给私人代理并管理使用,不仅面临“僚”的腐败,更重要的是面临“官”的腐败。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7 17:44:17 +0800 CST  
三、官僚及其主义

我们把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称之为主义,那么官僚群体所坚持认同奉行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即为官僚主义。所以,官僚及官僚主义这两个词,本意并无褒贬之意,只是一个群体的称谓及其倡导的主义而已。

但这个群体非常庞大、良莠不齐,有让人称颂的,比如海瑞、文天祥、于谦、于成龙等辈,也有为人不齿的,比如赵高、和珅、蔡京、刘瑾、严嵩之流。官僚有好有坏,所以其提倡、奉行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也有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也就是说官僚主义也有好有坏。

好的官僚主义倡导:
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柳宗元);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为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廉而自忘其廉,则人高其行而服其德——明•格言
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邓小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正以处心,廉经律已——《薛文清公公政录》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格言对联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清•金缨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
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清•金兰生
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公则生明,廉则生威——清•朱舜水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资治通鉴》
廉耻事大,死生事小——《宋史》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格言》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道,诈伪生塞——《苟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
功过是非须经历史检验,廉洁勤政要由群众评说。
根深不怕风吹,行正何俱天地。
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
作决策以人为本当戒急功近利,干工作求真务实应求有口皆碑。
坚持廉洁自律,争做先进表率。
廉洁品自高,贪脏法难容。
不能有效约自己,就无法有效约别人。

坏的官僚主义倡导:“千里来当官,为了吃和穿”;“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八字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就有理,没钱押监里;要进官府,先把钱数,要得不败,先把田卖。等等。

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好的官僚主义其实比坏的官僚主义更多、更丰富。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官僚并不奉行好的官僚主义,亦或是嘴上说好的,实际却干净坏事,好的官员越来越少,加之官僚管理的事情关乎群众生存发展,人民对之有切肤之痛,深受其害,所以人民群众对官僚没有好感,官僚逐渐成为贬义词,官僚主义也成为臭狗屎。
楼主 治国这条路  发布于 2019-12-17 17:44:35 +0800 CST  

楼主:治国这条路

字数:71564

发表时间:2019-12-12 01:18: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17:49:09 +0800 CST

评论数:3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