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说人话,讲二十四史

035、孔甲与中华民族信仰(上)
对于孔甲,其实我是有些想法的。
前面说了,孔甲是夏朝走向衰败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正是因为他的装神弄鬼,所以才导致了东方各国对夏朝失去臣服。然而在我看来,孔甲所谓的“好方鬼神,事淫乱”,却似乎正是中华民族正统王朝第一次寻找精神信仰的过程。
中国人向来是不信什么东西的,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未知生焉知死”,说的也就是这些东西。确实,人生是短暂的,大家的智商和能力都有限,有时候真是自顾不暇,但是却仍然要没完没了地承担各种超越自己这个个体本身的很多东西。
远的不说了,比如刚出生,家人就会要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把妹了,又要开始对妹纸负责;生孩子了,又要为孩子买奶粉、找学校、培养他们;等你的父母老了,你又要好好赡养老人,让他们得以善终——这些都是不用别人说、甚至不用法律约束你就要承担的东西。
除此外,学习的时候你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工作后要好好听老板的话,爱岗敬业,另外烧杀抢掠奸淫掳掠之类的犯法的事情也不能做,这也是必须的。
这么多的事情,这么多的压力摆在每个人面前,那么大家究竟是为了哪一个而活着呢?
更悲惨的事情在于,不管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所有人都难逃一死,试问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人的一种寄托,类似信春哥、得永生那样的东西。
人,不管是什么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是要找个玩意儿安慰自己的。有人找到的是妹子,找不到妹子的就只能精神yy,yy出一个可以解释“我为什么会这样”的东西出来。比如信佛祖的会说这是因果报应,信耶稣的会说这是主对自己的考验,信宿命论的会说这是什么历史必然,总之就是要给自己一个心安理得的说法,然后大家再继续前进,该坑人的还接着坑人,该被坑的继续安心被坑。
不是我极端,如果是阳光积极的事情,大家都沉浸在快乐当中,哪里还会想起这些事儿呢!人只有先从低谷中走出来,哪怕是走出了一点点,才会真正去感恩自己的信仰,不然怎么会有人嚷嚷什么Fuck Jesus?
夏朝建立的时候,因为人们看到了大禹治水的辉煌功绩,所以坚信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人力不可征服的,这也是有夏一朝人们的根本思想。当年我们的祖先们虽然多灾多难,但一个是文化不发达,所以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没进化完全,只懂得被动地接受事实而不知道思考,再一个就是大禹确实干了这么件大事,所以就带了这么个头,导致了朴素的英雄主义崇拜盛行,这就不利于形而上的信仰发展了。
老外为什么那么信鬼神?因为他们的祖宗不给力啊,洪水一来就只能跑,自己都不好意思跟子孙说,所以只好捏造了一个有关天启的故事来骗孩子们。可是咱们是真的打了胜仗的,虽然损失不小,但确实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那么咱们崇拜英雄就OK了,哪里需要什么鸡肋的鬼神嘛!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38:20 +0800 CST  
036、孔甲与中华民族信仰(下)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夏民们便慢慢开始发现“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
当后羿、寒浞将太康一家赶出夏都甚至是赶尽杀绝时,大禹没有来现身说法,夏民内甚至都拍手称快;当少康将政权重新夺回时,他甚至是依靠的舜的后人;杼战胜东夷,用的是自己班底造的武器;不降打西戎,同样没有祖宗保佑。
所有这些血淋淋的教学一次又一次地打了夏王和夏民的脸,最后他们可能真的参悟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禹等圣人当然是伟大的,但是他们也是人,他们也会生老病死,所以顶多只能管一时一世,之后,就只能看大家自己的造化了。
所以太康的五个弟弟面对淘淘洛水,还在死命地歌颂着爷爷大禹的伟大,而在这之后,禹的光芒也开始慢慢褪去,夏朝人也开始面临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显然,对英雄的崇拜解决不了大家现实的心里需求了,所以一些高端的人士就在想能不能用新的更强大的力量来安慰自己、安慰国民,于是孔甲便站了出来,宣布:我们要敬天地鬼神了!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因为不管再怎么唯物,古代人是肯定无法得出“世界是物质的”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所以它们很容易相信超乎肉体而存在的神奇力量的存在,而这些又能为那些人力不可及的事情提供各种“合理”的解释。比如王朝兴衰,那或者是上天的惩罚,或者是此朝天数已尽,反正这么解释既能替前朝遮羞,又能为新朝贴金,遗老遗少、新旧权贵、黎民百姓都喜欢这个说法,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英雄毕竟距离底层人民太远了,可是天大家抬头便可见,鬼似乎晚上也随时能来到(主要表现形式是风声和小偷),这些新的信仰不但能解决大人物的烦恼,而且还能为平民甚至是奴隶服务(他们总不能有事没事拜一拜大禹吧?大禹不是你想拜,想拜就能拜的),几乎是“随喊随到”,免费包邮,物美价廉,当然就迅速挤占了市场。
不过坑爹的可能是这个孔甲他本人境界不怎么样,学了点皮毛,然后就开始自娱自乐了起来——参考他的那位著名子孙经常有事没事自比为太阳,我们大概也可以了解孔甲都做了些什么。而这,当然是要不得的。
要让民众接受一种新信仰说起来是历史的必然,可是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清朝末年几乎连保守派们都认可再不改革就要亡国,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变法、新政,你看都干得些什么玩意儿?倾向改革的洋务派集体哑火,眼看着康有为牵着光绪去作死,结果老太太军队一开,六君子人头落地。接着光绪死不肯原谅改革派袁世凯,慈禧又死不肯原谅维新派康有为,瞿鸿机岑春煊和庆亲王袁世凯又没命地往死里斗,这国不亡才怪了。
孔甲大概也是个空想主义者,一方面自己没能真正领悟新信仰,一方面却又像捡到了金子的孩子一样亢奋过度,结果向国人推销半天,大家只觉得三个字:不靠谱。这也难怪,试问现在也来一个孩子捧一块金子说要低价出售,你会买吗?你敢买吗?
孔甲最后是失败了的,但是他的想法却在另一个部落生根发芽了。不久后,先进的注定战胜落后的,而这,也是我们下一个篇章将要讲述的故事。
那么就让我们后面再说吧!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44:18 +0800 CST  
037、夏朝危机之财政问题(上)
自古无不灭亡之王朝,就是“民主政府”,我们看法兰西共和国不也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得玩得很欢(呃,貌似还没第六一样)。有选举的政府起码可以不断新陈代谢,你看我党领导人,年纪到一定岁数就肯定要退休,因为啥?因为人的脑力精力本身就会有一个蜕变的过程,上了一定岁数,决策什么肯定会受到影响(ps:不好的影响)。
而君主制就没这个概念。撇开什么天灾人祸不说,单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领导终身制本身就是一个大毛病。你想想,一个国君不死不休,他晚年昏庸你也没法赶他下台(当然人们可以选择政变,但政变的危害明显更大),他不下台就要做出一堆错误决定,这些决定无疑都会对社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老一代的不利影响还没结束,新一代又要创造一些新的出来,日积月累,越往后走问题就越多越严重,所谓“积重难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管理上的漏洞,任何王朝,甚至说任何政府被颠覆的另外两大主因就是:财政危机和军事失败。
翻开史书我们便会发现,独裁也好民主也罢,政府要是没钱了,就肯定死翘翘。史学家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灭亡时总会有一句“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民众苦不堪言”,统治阶级为毛“横征暴敛”?很简单,没钱才横征暴敛嘛!再让我们看那些被颠覆的民主政府,其实也存在这个问题,不然你以为希特勒怎么上台的?本来魏玛共和国的民众拿西方列强的贷款不当钱花的时候日子过得好好的,一个经济危机一来,不但它,而且欧洲许多国家的政府都玩不下去了,这才给了法西斯党以崛起的机会。
要了解夏朝政府的经济危机,我们就必须要搞清楚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夏政府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三个方面:
①本国的夏朝非贵族的平民(享有一般公民政治权利)和奴隶(没有政治权利)在种田、捕鱼、打猎以及工商业生产后上缴的税收。
②战争劫掠、刑罚查抄所得财物(纯暴力手段)。
③附属国纳贡的财物(外交手段)。
整个中国古代史基本就是上面三种财政收入支持着历届政府的运行,不过越往后走,三类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对比也越来越不协调,总体而言就是第一类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二、三类越来越少。
尤其“万邦来朝”这一项,在夏朝乃至先秦的时候确实算个事儿,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却要为了这事头疼,因为外国人每来一趟中国,其纳贡的东西经常没有中国政府赏赐得多,除此外这群人还享有难得的商业权益,再加上他们组织纪律又很涣散,所以总要搞个鸡犬不宁就才能收场。
就夏朝末年而言,首先是根本性产业——农业出现了滑坡,这一方面可能归因于无限制使用农田所造成的耕地产量下降(后人总结说“昔伊洛竭而夏亡”,就是说伊水和洛水被开发殆尽了,于是夏朝就死翘了),另一方面也跟夏朝的税收制度有关。史书记载,夏朝施行的是“五十而贡”的贡法,据说是一种半强制性的税收政策,所以得名为“贡献”的“贡”。
大概那时候上、下层阶级间的权利差距还不是很大,所以自由民们都是给脸色地给君主上缴税收,名义上是以五十亩为单位抽取十分之一的劳动成果,但实际上可能就是收成好的时候就有,不好就减少甚至没有。这种做法本身肯定不能长久,现在夏朝人口在不断膨胀,而伊水和洛水又不能提供足够的农田,于是纳税人们肯定就后天下之忧而忧了。
当然,奴隶是必须无条件工作并只管饭钱的。但是奴隶制度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它太过压抑人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来得及建立起西方那样完善的奴隶制度,从头到尾都没法真正促进这个制度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指望他们来填补财政赤字是不现实的。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46:55 +0800 CST  
038、夏朝危机之财政问题(下)
正常纳税环节出了问题,神仙也救不了。但是夏朝同样是有着不断搬家的光荣传统的(粗略统计,包括鲧、后羿、寒浞在内,夏部落/王国共换过十六个都城),所以伊洛地利被毁,大不了接着找个新据点,几十年后又是条好汉。我们都知道商朝时代还是在没完没了搬家的,可见当时黄河流域还是有不少良田宝地可以开发,所以实在没办法的话,夏王仍然可以迁第十七次都。
那么问题就来了,短时间内,夏朝政府还是要运转的,那么这笔收入从哪里来呢?
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另外两项财政收入上。
当国内实在穷成渣的时候,整军备战、将矛盾转移到外国确实是所有不文明国家的首选。打仗本身是要花钱的,这点没错,但是如果驾驭得当,确实能在短期内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你想想,首先扩军本身就能解决就业问题,发展军工也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士兵战死了又减少了国内剩余工作人口,打赢了又肯定能从别国捞到各种好处,何乐而不为?
所以不降之所以会突然脑袋一亮地出兵西方,八成也是出于以上考虑,照此来看,他那个时候夏朝便可能已出现了危机。但是你能打赢还好,打不赢,那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而不降的失败又让他的后继者更加的畏手畏脚,于是靠战争来盈利的这条路等于又是被打断了。
至于没收财产这条的话……一个政府要是靠这个盈利那就肯定没活路。而且夏朝连上税都是半强制状态,咱们能指望他们的法律能真罚几个大老虎?恐怕苍蝇都拍不到呢!
最后那就只剩下附属国朝贡这档子事了。这一块的数目我们是没法统计的,不过夏朝时候东亚大陆确实存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国家和部落,后世学者在证明“古代比现代好”时就以“古大禹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而称寡者乃二十四”为论据。
一万,估计是多了,但是几千未必没有。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的时候夏王国尚且不能确定是进入了文明时代的,那么整个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其他地方散布各种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也不奇怪,没准几百个人就凑成了一个“国”。诸子百家搞不清什么叫部落什么叫国家,于是笼统地将它们都称为“诸侯”是不奇怪的。而参照春秋时期霸权国对小国的压迫来看,夏朝或许每年真能从这三千到一万的“诸侯”里获得可观的收入。
前提是人家会向你纳贡。
这就是后世为什么认为孔甲是夏朝败亡的关键性人物的原因:就因为这厮装神弄鬼,极不尊重其他各国的信仰自由,于是直接导致了大家都对夏王朝失望透顶,于是拒绝再履行对其纳贡的“义务”。就这样,夏朝政府的最后一笔收入来源也就此枯竭。
财政不是万能的,没有财政是万万不能的。就在夏朝在经济上遭遇重大挫折的同时,军事上的威胁也接踵而至。当所有国家都察觉到夏朝已无力维持自己在东亚的“共主”地位时,两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东夷族的一个部落里崛起了,而他们,将复制后羿和寒浞在两百多年前的故事,但是这次,两人能否善始善终呢?
让我们下一篇再见吧!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50:22 +0800 CST  
三 商朝篇

039、奇特的商族/朝
原本之前写夏朝的时候就在犹豫,究竟把大禹帮儿子“篡位”的历史写到三皇五帝里呢,还是写到夏朝的篇章里。当然,他老人家本来就不是三皇五帝的成员,不过也确实不能算是“夏朝历史”的一份子。不过后来我一想,总不能把三国的故事从220年曹丕代汉写起吧?于是便决定了将大禹后半生的故事拉到他儿子开创的王朝篇章中。
同理,商族崛起的时候夏朝还没灭亡,但是为了故事的连贯性,我也决定将夏朝最后的这段历史放到商朝篇来,以后也会采取这种形式,先预告一下哈!
商族的历史,我们在前面已经点到了两次。首先是帝喾被强行戴绿帽子而成为商人始祖——契的老爹,接着契的孙子相土靠造车造船做买卖而将本族变成了一个充满探险与开拓的部落。再然后。相土儿子的孙子,冥,因为给夏朝霸主杼治水而真的去了冥间。以上便是本帖到目前为止所讲述的商族历史。
总体而言,商族/王朝在历史上是非常奇特的,因为它有着迥然不同于中国其他王朝的特征,其中包括:
①商族/王朝非常注重商业活动——知道为毛我们今天把business这个词叫“商业”了吧?而这,在“重农抑商”、“重本逐末”的中国是相当罕见的。商之前,炎黄乃是以农为本的,夏朝虽然没特别记载,但似乎也不是一个做生意的民族;商之后,也就大分裂时期有些小国会着重做这种事情,不然平时都被文官们骂得不要不要的。商朝如此重商,实在奇特。
②商族/王朝非常崇拜鬼神,经常搞占卜祭祀之类的,日常生活就离不开这些了。读史书,如此“胆小”的王朝几乎只有这一例。不过我们也要多亏商人有这niao性,因为甲骨文就是这么诞生的。若不是当年我们这群老祖宗的迷信,哪个正常人会这么吃饱了没事做地玩骨头龟甲啊?你当是象牙啊!
除了上面两点,我们也可以发现商朝的另一个特色文化,那就是天文知识很丰富。从冥的曾孙辈开始,商朝君主的名字就开始没完没了的“甲乙丙丁”了,第一个是他的曾孙“上甲”,接着往下走,依次是“报乙”、“报丙”、“报丁”(我怎么想起了宫保鸡丁)、“主壬”、“主癸”。
从这些名字看,商朝人当拥有很发达的历法系统,这可能是他们迷信活动的直接产物,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是,高度发达的天文知识是一定能指导农业生产的,所以仅认为商族是一个贸易民族也是绝对不合理的。
除此外,我们知道后来商朝的冶金技术是非常的发达,所以其在制造农具方面应该也有很强的优势。而且通过发掘出的甲骨文我们可以发现商王经常为了收成的问题问鬼神,这说说明人家至少对这玩意儿还是很重视——没农业,金银财宝再多,吃啥嘛!
主癸之后的下一任商族族长叫大乙,或许各位对这个名字不甚熟悉,这不奇怪,因为历史一般记住的是他的另一个名字:汤!
打住,我们现在要将视线拉回那尚未完结的夏朝,接着说完夏末那点事儿……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3 15:34:08 +0800 CST  
040、第一个大坏蛋桀
桀其实也是够背的,明明他上头还有个老祖宗太康在那里摆着,可偏偏后世却将他奉为了“昏君”之首,你说冤不冤?
不过这也没办法,因为毕竟太康之后还有少康帮夏王朝复国了,虽然不知道这厮究竟跟大禹有木有血缘关系,但是大家都把他当做是夏王国的落难王子,所以太康就侥幸免除了亡国的罪名,而只是“失国”。至于桀的话,呵呵,他的子孙就再没有人能搞个什么“XX中兴”出来,所以他就只能以史上第一个亡国之君而被后人所铭记:历史从来都对“亡国之君”这个圈子的人有特别照顾的。
桀本名不叫这玩意儿,这应是后来打败他的人给他加的谥号,凶猛彪悍之意是也。桀的原名叫履癸,听着似乎也受到了历法等的影响,具体什么意思不重要,我们要知道的就是他确实是个凶猛彪悍的大叔。
历史上流传了很多有关桀的传说,最夸张的一个就是此人力大无穷,能手撕鬼子……哦说错了,是“手搏豺狼,足追四马”,虽说比美国队长差了点,但比斯巴达克斯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史学家的说法是,桀有此蛮力,却并未用在正途上,相反,他强征民力,大兴土木修政府大楼(“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穷兵黩武,动辄出兵攻打附属国强迫别人纳贡;不纳忠言,肉体消灭朝中反对势力;臭不要脸,自称为人民的太阳,以至于大家表示宁可不要太阳,也要推翻这个狗日的君主。
真正的红日都是民众自发唱出来的,像桀这种岂能与真伟人相提并论嘛!
不过这些都是后世的说法,而历史的真相是否如此,我们还真不好说。
强征民力修房子,这个我说句难听点的,历朝历代都有,实在算不上是什么罪状。夏朝的贡税本来就很坑爹,谁知道桀究竟征用了多少民力?
不断对外用兵打仗,说难听点是穷兵黩武,说好听点人家这不是在维护夏朝的主权完整吗?难道东亚一盘散沙就好了?桀每出兵一次,“中华民族是一家”的观念就会每深入人心一次。凭谁问,战争后幸存的孩子眼中的希望是什么?是继续分裂,还是大家统一再也不要战争了?你觉得呢?
不纳忠言,处决政敌的话,拜托,这是公元前17世纪的中国呢!杀人什么真不算什么事儿。桀心里有人道主义思想,那是弥足宝贵;没有,那也是可以理解。这怎么能算是罪名呢?不厚道啊!而且就算是根据传说,桀前前后后查得到的也就杀了关龙逢一人而已,除此外,当时的太史令,也就是司马迁的老学长,终古曾劝说过桀不要作死,没被杀;汤曾被桀判处无期徒刑,也没被杀——就杀了一人啊亲,一人!作为暴君而言,桀简直就是业界的耻辱!丢人!
自称太阳的话又如何?总比自称是洋人上帝的第二个儿子要脸一些吧!
亡国之君一般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本可以避免,但自作孽,不可活类型,比如隋炀帝(好吧其实严格来说隋朝不是在他手里直接亡国的),隋朝本来发展得好好的,虽然问题还是很多,但是只要他不那么作死,那就确实不会死。
第二种是虽然大势所趋,但却似乎可以不必亡于本人,奈何当事者有心无力,有想法却无才能。第二种的人群其实有很多,比如崇祯皇帝,明朝其实有很多机会不亡于他手,但是他却只适合搞宫斗不擅长真正的内政外交军事(貌似不是不擅长,是基本外行)。
桀其实也属于这种情况。桀本人在位时间就长达三十一年,能维持这么久本来就非常厉害,运气“好”的话提前病死也就不存在当亡国之君的概念了。此外桀的一生也有机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但是他却没有把握住,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人世间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能再给……擦,大圣乱入了。
当然我们还有第三种,那就是实在玩不下去类型的。这种一般发生在有外敌强势入侵的政权,比如秦子婴、南宋小皇帝,都是前人作死后人遭殃,神仙都救不活,何况他自己呢!
扯远了,我们还是把目光放到夏朝身上来。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3 15:35:06 +0800 CST  
041、红颜祸水第一季
阿Q说过(好吧其实是浙江周树人鲁迅说的),“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不过先生随后却写到,“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居然只字不提桀先生,简直太不厚道了,因为根据权威野史考证,他老人家才是中国历版《红颜祸水》大剧的第一个男主角,至于女主角的名字,叫做妺喜——注意,第一个字读“末”,所以不是妹子有喜,而是“莫”有喜(至于上古音读啥我就布吉岛了,不过庄子明显比较喜欢妹子些)。
妹喜是有施氏的女儿(那时候一堆的“有叉叉”氏,有扈氏、有穷氏、有仍氏,可见文明之初大家取名字都是比较随意的,一般是以栖息地为主,有块XX地,于是就叫有XX氏了),据说长得很漂亮,不过遗憾的是没有留下照片或者画像。此女原本在自己国家舒舒服服地当着公主,不料他家人得罪了夏朝,于是招致了桀的攻伐。
当年的战争是很残酷的,何况此时桀正气势汹汹地要打算开疆拓土、顺便以战养战地维持政府运转,所以有施氏一旦战败,恐怕就难免男的为奴女的为婢的悲惨命运。值此国难当头之际,妺喜一家毅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将姑娘送给桀当老婆,以此来换取全家的安全。
要么你一个人受罪,要么你一个人+全家人受罪。孩子,不是当爹妈的狠心,反正结局都一样,两相比较下何不选择稍微好一点的那个!
然而大家没想到的是,这不但不是“稍微好一点”,而是灰常的好。
妺喜嫁入桀后宫后出奇地受宠,以至于之前意气风发的桀一下子便掉进了温柔乡里,再也不可自拔了起来。然后,正如先生所说的,男人什么问题都怪罪到了女人身上。
桀不听忠言,是因为妺喜经常干涉朝政;
桀大兴土木,是因为想给妺喜一个惊喜;
桀梳理朝政,是因为天天跟妺喜piapiapia……
基本上姒履癸的所有罪状,基本上都跟这个女人扯上了关系。除了妺喜本人是战争的受害者,所以大家不太好把因果顺序捣乱而将桀的穷兵黩武也算进来。另外桀本人自封太阳神的做法似乎也和妺喜没什么关系,所以大家也没说太多。其余的话……请认准都是她的错就OK了!
现在的史书记载了桀俩夫妻的许多出格事情,包括:
①妺喜喜欢女扮男装,史学家就说这是她败坏道德——典型的重男轻女思想,穿衣服都要你管,真是的。而且人家有施氏说不定就是个母系氏族社会呢,这就是妺喜本民族民族的传统怎么地了?
②桀“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然后妺喜喜欢听“裂缯之声”,就是把绢布之类的撕烂的声音,于是桀就天天给她撕——人家夫妻就是有这点情趣,你没有就不容许别人有啊?
③“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制造)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天天听不雅歌曲)”,这就是传说中的“酒池”。桀甚至还跟妺喜一起在池子里划船,很多人喝醉了就掉了下去淹死,而妺喜见了不但不可怜,反而非常高兴——好吧这个有点过了,既浪费酒又浪费生命。
除此外,夏朝王宫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也就是有三千个大醉鬼。喝酒本身只是伤自己的身体,不算什么大错(否则毛子就只能去死了),但问题在于,酒是粮食制造的,所以桀这么夸张地办酒席就是奢侈浪费粮食了。
不过这第三条记载来自北宋年间编纂的《通鉴外纪》,这个的话……咱说句不好听的,北宋人对夏朝的了解可能跟我们差别不是很大,所以真实性存疑。但是通过这么多记载咱们也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桀在位期间政府收入确实有所增加,这是真的,不然拿有那么多绢布来撕、那么多粮食来酿酒?但究竟这些收入是搜刮的平民的还是战争所取得的,不得而知。
然而这对真爱夫妻接下来的故事却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之外,集爱情、动作、剧情、史诗于一身,堪称先秦史上最精彩的一出大戏:不要走开,广告之后,马上回来!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4 20:39:30 +0800 CST  
042、史上最牛厨子登场
当桀开始宠信妺喜的时候,很多人都对这个女人进行了排斥。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此女本来就非我族类,指不定就是其心必异的。所以大概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人放出了这么一个谣言,说妺喜其实是个绝色间谍,她是带着为有施氏报仇的使命而来的,为的就是搞垮大夏江山……
作为一个好事的看客而言,这种说法显然很符合我们大家的口味,比如潜入搜查官之类的剧情就很不错嘛。早在妺喜以前,史书就给了我们一个少康派自己女儿欺诈寒浞儿子的故事,甭管那个是真是假,总之大家相信就是了。
不过平心而论,这个观点实在有些说不过去。这个有施氏本来就不是个什么牛逼部落,你说他搞垮了夏朝能得到什么?给他一百个胆子也没能耐取代夏朝嘛!现在妺喜得到了夏王的宠信,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再发展两下,以后两家人可能就是血浓于水的关系了,放着这么好的女婿不收而想要推翻他,实在是吃饱了没事做。
当然,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一千多年后确实有发生过几起美色间谍王国案,比如那个天天尝胆的哥们,他的所作所为说是用美色扰乱敌国倒是确实可信,但是妺喜这个案例就比较扯淡了。
但是历史却流传下来了另一个有关妺喜的迥然不同的故事,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厨子和她的不伦之事讲起。
夏商周的历史还真是有趣,之前我们已经见过一个厨子了,那就是在舜的后人——有虞氏家里打工的落难王子少康,当时他的职务就是“庖正”。之后我们还可以见到一个可能跟厨子关系密切的人,大概是河鲜提供商。而现在,我们要介绍的是另一个更霸气、同时也更专业的厨师,甚至被誉为“中华庖祖”。
他的名字,就是伊尹。
史书上有关伊尹的传说既多且杂,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而且由于他的特殊生平,不难想象应该是被篡改了很多的。不过还是那句话,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通过筛选总结,伊尹的一生有这么几点是可以确定无误的:
①他出身很一般,甚至可能是下贱。
一般认为伊尹他妈是个“侁(音身)民”(我查了一下,不知道什么意思,可能是侁这个地方的人),甚至说是个采桑子的奴隶,因为居住在伊水,所以就以伊为氏。
根据这段记载,那么问题就来了。
首先只介绍他妈不介绍他爸,这个情况就很微妙,我的理解是,伊尹可能也是个私生子,而且还是个贵族的私生子,这也能合理解释其政治天赋的来源——很难想象一个纯奴隶家的孩子后来能如此成材,或许其成长过程中还借助了其亲生父亲的资源获得学习的机会,总之人的进步需要天生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绝不可能凭空产生,而一个文盲是不可能和汤坐而论道并让人家听得头头是道的。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妈在此之前没有氏,后来多了个伊字,这应该不是无缘无故。可能正因为侮辱她的男人有身份,这才给了这对母子以一个象征性的身份标识,不然奴隶有权利拥有姓氏吗?
那么当年故事的版本就是这样的:他妈给别人做奴婢,某天不小心遇到了发狂的主人,然后就……你懂的。
此外伊尹后来又是以有莘氏(又一个“有叉叉”氏)陪嫁奴隶的身份(参考“五张羊皮”的故事)才见到自己人生中的那个贵人——汤,所以不管出身如何,从头到尾他也只是一个下层人,这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英雄不问出身,越是来自底层的人越懂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因为他们本人就是人民群众!侥幸的出身可能给了伊尹以接触文化的机会,再加上其身居民间,理论联系实际,于是便成长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人物。
②他很有能力,这点毋庸置疑。
③他最后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地位。
不管后世怎么篡改,伊尹人生的这三个基本点是不会变的,但是三国也就那么些事儿,一到罗老爷子手上立刻就生龙活虎了起来;水浒原本更只是一个由三十六人组成的跨省流窜犯罪团伙,经施老爷子等一加工,也让人眼前一亮起来。所以你说细节不重要?那是不可能的。
这不,围绕厨子伊尹奋斗的一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细节版本就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两个点中的一个就是:他和妺喜的关系。
Let’s 慢慢开扒……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4 20:45:07 +0800 CST  
043、伊尹传说
FBI WARNING:本小结涉及部分数学知识,如果你看不懂……那是不可能的。
伊尹的故事,咱们得分开解读,因为版本实在太多,我虽然基本都知道,结果还是整理了一个多小时才弄好,下面咱们就来一点点整理吧!
第①部分:关于伊尹的出身。
第一种是大家已经普遍接受的,出身贫贱(孔夫子旁白乱入:吾少也贱),第二种说法则是伊尹虽然出身贫寒,但却不是奴隶,他本是夏朝良民,因为看不惯桀的暴政,所以弃暗投明,做陪嫁奴隶也是为了方便找一个接近领导的机会而已。
点评:第二种明显带有为伊尹出身洗白的嫌疑,故不足为信。
我个人觉得伊尹只知其母、贫贱却有接受良好教育可能是因为他确实带有贵族血统,或是私生子(老爸不方便出面),或是他国贵族俘虏的儿子(老爸战死老妈被没收为奴),否则比较难解释他是如何学到这么多知识的,毕竟那个年代文化被垄断得太严重了。当然,仅仅是猜测而已。
第②部分:关于伊尹与汤见面的经过。
第一种说法,是伊尹主动为接近汤而下厨,趁机以厨艺为引子阐述天下大势,最后赢得了汤的倾心。第二种说法则是,伊尹和当年的舜一样,虽然地位一般,但却名声在外,以至于汤对其仰慕已久,于是决定亲自拜访他。
第二个版本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时汤不是坐着专车去见伊尹嘛,走一半他的司机问主人要去哪里(靠走一半才问,之前在干嘛,这司机怎么当的),汤回答说是去见伊尹,结果这哥们嘲讽道:“伊尹就是个贱人,您想见他扔个宠物宝贝球召唤一下就是了,何须亲往?”
本来是个挺好的马屁,殊不知汤是个英明领导,他听后愤怒地说道:“现在这里有服药,吃了就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一口气取天下不费劲,为什么不要?伊尹就是我的这服药啊!”说着他还把司机赶了下去,然后大概就是换了一个哥们上来吧(早该换了这破司机)。
点评:两种说法都有些矫揉造作,难辨真假。相比较而言,有志向的伊尹苦苦寻觅出头的机会似乎更符合实际,第二个是墨家的说法,听着带有明显的为自己学派兼爱非攻尚贤思想做宣传的意味,文采好好评,可信度差评。当然,第二个故事未必不是发生在伊尹出仕于汤之后,这个就另当别论了。
第③部分:关于伊尹助汤灭夏的过程——重头戏来了。
上三代及其以上有个特点,就是凡是重要的大战,都会流传下领导人的一篇宣誓讲稿。比如禹出征有扈氏,就有一篇《甘誓》,而在此之前据说禹攻打有扈氏的时候也有过一篇;太康被逐出夏都后,中康傀儡政权曾对掌管天地四时的大臣羲氏、和氏发起攻略,理由是他们沉湎于酒(显然,这是一起后羿挟天子而灭诸侯的事件),当时带兵的胤就发表了一篇《胤征》;再后面,商灭夏、周灭商的时候,掌握军政大权的汤和姜太公也分别做了动员宣言;周公鸡蛋伐三监,做《大诰》……
誓言体是先秦著名的文章体系,凡是做誓言的人,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伊尹获得这个权利。
除此外,史书对于伊尹在夏亡商兴时候的作用,写得非常耐人寻味。一方面,他们都肯定伊尹对于商朝建立是有贡献的,但另一方面,这些贡献具体是什么呢?
教汤“尧舜之道”,这当然是很牛逼的,但是却不能算是功绩。诸葛亮能崛起于刘备集团,不是因为他给刘备搞了个战略规划,而是他确确实实为刘备拉来了孙权的赞助。同理,如果伊尹只是一个鸡汤导师(说不定见汤的时候真在煲汤呢),那么他不可能成为商政权的巅峰人物。但是纵观他的历史,我们也看不到其在军事上有多少建树,而我们都知道,夏朝是被军队而不是嘴巴给端掉的,那么——老板在灭商的时候,伊尹在干嘛呢?
现在我们就要打住了,因为老板表示很愤怒:集团是我的,仗是我打的,蹲号子也是我蹲的,楼主也好史学家们也罢,你说半天搞得跟夏朝是被伊尹给灭掉的一样!不行,我要为自己正名!
为避免汤还魂来找我理论,那就先放他出来溜溜吧!
最后上数学题:请根据排列组合原理回答:伊尹的故事有多少个版本?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4 20:52:01 +0800 CST  
044、天下大势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回到商族人身上来。
商王室是子姓,可能因为他们老祖宗契当年是个子爵。古代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但有人考证上古时候没有五等,只有三等左右。但不管怎么说,子爵确实也不是个多么高的等级,那么所谓的契曾列入舜的常委名单可能只是他的后人给自己贴金罢了。此外契在当年担任的是司徒一职,这个岗位在后来很牛,但一开始也就是管科教文卫的罢了,实权恐怕有限。再加上当年皋陶是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而他和契又同为东夷系统,所以两人应该就是舜领导班子里的东方派系。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皋陶-伯益系统被消灭,契一家必然受到影响。契的儿子没有什么像样的记载,孙子相土则改行做生意起家,这些应该都不是偶然。大约商族在大是大非面前并没有站错队,所以夏朝并没有将他们一网打尽。而随着相土在“道上”的名气越来越大(走南闯北的,大家都是兄弟嘛),商族也逐渐取代了皋陶-伯益集团而成为了东夷族的隐形领袖人物,这便是他们后来挑战夏朝的第一笔资本,也即“法统资本”。
别以为法统资本只是个口号,若真是如此,齐桓晋文、曹操刘备干嘛要天天把那每个没什么卵用的周王、汉帝挂在嘴边?今天海峡两岸为什么都要将孙老先生的画像举过头顶?天下人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高级政治圈里有圈里的规矩,不改个名字,木下秀吉也好羽柴秀吉也罢就不可能是后来的丰臣秀吉,这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无法用现实的斤两来换算:看起来很滑稽,但事实就是如此。
商朝挑战夏朝的第二笔资本,我们前面说了,是他们先进的物质精神文化。商族青铜器发达,能制造优质的农具武器;商业发达,能集聚钱财;历法发达,能指导生产;迷信盛行,能控制人心——相比于夏朝的朴素英雄崇拜,商族人的鬼神论显然更能激发人民的经济政治积极性。所以相比于夏,商在当年确实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向。
但是缺的,就是那最后一个: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拿破仑当年也是手握前两个代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他非要强行横扫欧洲,结果自己就只能代表最广大法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后就果断翻船了。
同理,夏朝的天下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奠定出来的,传到桀手上,虽然已经有些积重难返,但瘦死骆驼比马大。再加上他的法统,他的正朔,已然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信仰,想要取而代之,谈何容易?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一点是,桀这个人是懂军事的。多懂我们不知道,但是他在位期间夏朝是发起过不少战争的,而且这哥们本身就是个勇猛之人,到处打仗抢花姑娘,别的不说,至少是带出了一支彪悍的军队了的。有此枪杆子(当年应该是矛杆子吧),别人想推翻他和大禹、少康、杼等的大夏基业,难度不小啊!
然而我们都知道,夏朝最终还是被那个叫汤的商族人给灭掉了。这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呢?且容我一点点道来。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4 20:56:25 +0800 CST  
045、商族坎坷路
悲催的冥治水死后,商族人也是走了一大段弯路的。
继承冥地位的是他的儿子王亥,这是商族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作“王”的男人,根据资料显示,后来商王们祈祷、祭祀祖先的时候提到王亥的卜辞多大一百三十余条,雄踞榜首。王亥在位期间,商族经济高度膨胀,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现象,以至于他祭祀的时候可以杀掉五十多头牛,这在那个年代真可以算是富得流(牛)油了。
但是与日益发达的商业水平相比,商族的物质生产能力却很差,其财富主要靠赚取商业交换的差价而不是生产业来带动。比如根据记载,商族因为牲口太多了,而不得不将一部分牛羊托寄于邻近的河伯氏和有易氏圈养,这就很坑爹了。除此外,商族人还真不修兵事,以为街坊邻居都跟自己一样讲诚信,结果没多久便出事了。
根据推测,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为商族牧牛羊的有易氏首领绵臣突然翻脸不认人,强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王亥带着弟弟王恒前去谈判,结果哥哥被绵臣杀害,弟弟被绵臣囚禁,同时还抢走了商人的牛羊——说来也搞笑,商族人所谓的“最牛祖先”,居然死得这么窝囊,可悲可叹啊!
绵臣不讲信用固然有错,可是王亥如此草率与对方谈生意,岂不缪哉?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件事情一方面说明商族人确实有些信鬼神信过头了,没认清中国人大部分是不信什么的;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商族社会经济模式的漏洞——自家的牛羊交给别人养,实在太不靠谱了。可是为什么他们自己不养?不外乎是不上心,觉得咱们主要还是做生意,别人替我们养畜生就OK。你看今天美国如此强大,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比他低得多,可是他会把自己国家的工业悉数交给了中国?
王亥,你图样图森破啊!
有种说法说整个事件是绵臣看上了王亥的老婆,然后勾结王恒做掉了他哥哥,所以王恒当了王却没有出现在后世的世袭族谱里。这个说法明显是靠不住的,且不说这故事何其像寒浞与后羿故事的翻版,而且王恒要真这么不要脸,那后来的商族家长就不可能由他的儿子上甲微来继承,所以这版本明显不如楼上《竹书》的说法靠谱(没错,又是竹子君)。
可以说此时的商族略有点像16、17世纪的荷兰,经济昌盛,政治军事水平却相当一般,究其原因,可能得归功于他们畸形的社会发展模式。商业精神本来是很好的,但却也确确实实容易影响一个民族的进取心和战斗力。有人说荷兰的失败是因为国土小、战略纵深差,这是扯淡。西班牙远征尼德兰的时候它有多大?不照样打赢了战争?归根结底,还是消极不思进取的思想淡化了他们民族的冒险精神。
刚开始做“海上马车夫”的时候人家荷兰人民面对的可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正所谓“臣死且不避,岂惧战争”!但是后来就不一样了,既然靠放高利贷赚中间差什么的大家都可以活得很富裕,何必非要死要活的呢!现在商族富裕到牛多得祭祀都祭祀不完,还要分一些给别人养,你说他们还会寻死觅活地想着打仗?这就不怎么符合人类的天性了。
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王恒之后他的儿子上甲微即位,终于雄起而灭掉了有易氏。此战非常之血腥,因为当时上甲微一直认为自己老爸还活着,结果在有易氏部落里找了半天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仇恨最终让他失去了理智,于是他下令将整个有易氏给屠杀殆尽,进而吞并了其领土。
这是有商以来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其规模未必很大,但是意义却非常深远。简而言之,它让商族从完全的另类文明转化为了了解并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始国家——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咱们大中华确实不是商业文明,要夺取天下,就得用适应东亚具体实际的手段,关键词包括以农为本、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等。后来的商朝虽然仍然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但却已然受到了同化。
有人认为商朝不灭,中国可能早就进入了商业时代,中国人也就逐渐摆脱掉后来的官僚文化遗毒,提前改造思想。但我却认为,从上甲微灭有易氏之战开始这个可能基本就不存在了,因为此战告诉了他们一个道理:有命赚钱更得有命花,枪杆子比钱袋子赚钱来得快,而开一个政府远比开一个公司有前途。
所以那个叫汤的领袖很早开始便打定了主意:我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王!
他做到了,然而他所建立的新王朝最后竟也灭亡在了无休止的战争当中。
上甲微晚年据说干了一件缺德事,就是跟自己的弟弟共享一个妹子。后来的故事有些扑朔迷离,虽然正统说法是他儿子继承了领导人地位,但经屈原、王国维等大师的考证,大致就是上甲微死,他这个弟弟夺了其王位,同时将王位把持在了自己的血脉手上。但是这个血脉究竟是谁的呢?
一朵大大的绿色的云彩悄悄从两兄弟的头上飘了过去,但是楼主的叙述仍将继续。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4 21:00:41 +0800 CST  
046、商汤登场
上甲微之后,商族又相继有五个左右的家长接班,名字分别叫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这五人在位期间没发生什么大事,所以咱就一笔带过啦。
汤着实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点从他的名字里就可以看出。此翁姓子名履,又名大乙或者天乙,另外还有几个名字,总共多达九个。这说明啥?有这么多名字,说明有的是故事;有的是故事,说明其人生充满了不平凡!比如楼主我如果也有八九个称谓,只要不都是自己取的,那肯定也不简单。
不过为简单叙事,后面我们称呼这哥们就全部用汤或者商汤来代替哈!
汤接班的时候本族已经高度发达了。王亥时候商族人民就已经脱贫致富奔了小康,但做生意我们都知道,肯定是有赚有赔的。大量财富的积累显然不可能平均分配给族人,而参考西方历史,最早的一部分奴隶就是来自资不抵债而形成的经济奴隶。所以高度发达的经济必然导致商族出现阶级分化,而阶级的发展又必然导致国家机器的出现,这时商族便一步步由部落而变成了国家,于是具备了与夏朝争夺天下的硬件条件。
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为什么商朝形成国家是与夏朝争夺天下的硬件条件?因为人类之所以需要国家,就是为了适应更高层次的管理需要,类似夺天下这样的高级政治行为,绝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实施。你不能汤一声令下,结果各个部落酋长还在该干嘛干嘛的状态,理都不理你族长,那还没等全族力量集结人家桀就已经杀过来了。
所以我们看五胡十六国时期,羌族的人口在各少数民族中是占优的,但是成就最差,原因就在于他们始终都是“散户”状态。而之后北魏、契丹、金、元、清等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入主中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形成了完备的国家体系。就是在今天,所有分裂势力都是在努力争取获得“建国”的名分,为的就是形成集中的号召力,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地瞎搞——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任何时候先整合自己集团的力量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其次,夏朝的衰落也在客观上为商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上甲微灭有易氏看似威风,但我们不禁有个疑问了,这么残酷的一场战役,作为东亚宗主国的夏朝干嘛去了?而再往前推,当有易氏坑蒙拐骗商族的时候,夏朝又干什么去了?
冥对应的时代是夏朝鼎盛的杼在位期间,上甲微是冥的孙子,此时的夏朝显然已经开始衰败了,好不容易对西方打了一仗还没啥声响,想来也是懒得管别的部落的这些俗事:咱无为而治!
但是夏王啊,你不要忘了,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作为宗主的你只知道收保护费却不为民请命,久而久之,大家谁还鸟你?什么是老大?老大就是天塌下来由你顶着,洪水来了由你来治理,集团灭亡了也由你来承担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讲,崇祯确实还算是一个真正的老大;可惜,他不应该只是个老大而已。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4 22:44:40 +0800 CST  
047、小试牛刀
不过商族的崛起并没有逃过夏朝的法眼,为表拉拢,桀给予了汤以征伐他国的权利(“得专征伐”),说白了就是想养着他们当鹰犬而打击异己罢了。这算盘本来打得挺好的,但是论心计,你能玩过做生意的?
汤一开始就没打算陪你玩下去。
此时的商族早已不是居住在商那个地方:老家的土地开发得差不多了,只能搬走了。汤选择的新住址是位于黄河中下游腹地的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洛阳一带,这里曾是帝喾的办公所在地(商人自称为帝喾后人的一个灵感之一么),与他为邻的是一个叫葛的国家。这个葛国据说也是东夷的遗党,也就是见风使舵的国家罢了,伯益牛逼就听伯益的,夏启牛逼就听夏启的,根本没什么主见。可是麻烦的是,商汤很有主见。
这不,他刚搬到新家便找了一堆正当理由,然后将葛国的君主给捏死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汤灭夏是一场早有预谋的行动,不然他何必这样做?葛国本无什么问题,只因为夹在夏商之间,是两国的重要纽带,所以便遭到了汤的忌讳。单从国力对比上讲,夏肯定是强于商的,所以一旦双方交恶,作为千年老滑头的葛肯定不敢为了汤而得罪桀。与其到时候多哥麻烦,不如先下手为强。
如果汤不是有大野心的话绝不敢这么冒冒失失地对葛国开火,这毕竟不是什么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他是早就想利用夏国给予的讨伐诸侯的权力来扩充自己,但是却不确定自己的权限有多大。这就好比今天领导拍了拍你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有什么问题你直接操作就是了,不用请示。”可是你要是当真了,谁能保证领导会不会翻脸不认人?
“年轻人这么冲动?还是去后勤部门锻炼几年再说吧!”
然而桀并没有因此处罚汤,这下,汤笑了。
他没有灭亡葛国,而是迅速帮其恢复了秩序,原因很简单:你本来就没什么错,我只是拿你来试探一下夏朝政府而已。现在你的夏王是不管你死活的,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吧?
至于桀的话,可能以为汤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为了继续拉拢强者,他选择了牺牲葛来换取汤真正做自己的鹰犬。这个并无什么过错,所谓将欲夺之,必先予之。大家只看到了黑木崖上任我行如何被东方不败给造反,却没有看到他如果没有这么大胆地使用人才,日月神教何以能称霸武林,他本人何以能成为王图霸业的那个最后胜利者?
Ps:我一直认为任我行的暴死只是查老刻意设计的理想化结局,现实的情况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
但是商汤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好吧,按他族人的习惯,应该是化鸟)。汤的野心,并不止于此,而桀在后来也慢慢看了出来。遗憾的是,一个无比错误的决定让他最终将自己送上了亡国之君的囚车上,最终只留下了自己无比的悔恨和后人无尽的唏嘘……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4 22:47:07 +0800 CST  
048、另一个小伙伴
政治游戏都是很危险的,之所以公务员容易形成堕落腐化的官僚思维,原因就在于走错一步,可能就永世不得翻身,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有工资有福利过节有月饼过年有……现在好像不让有了吧?总之混混日子就OK了。
当希特勒将德国军队开进莱茵河的时候,大家看到的只是其风光与霸气,殊不知他自己都亲口回忆道:“在进军莱茵区以后的四十八小时,是我一生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也进军莱茵区,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可利用的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同理,如果汤也有雅兴写个回忆录什么的,可能也会这么描述自己对葛国的战争:“在进军葛国以后的二十四个时辰里,是我一生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桀也进军葛国,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可利用的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说夹着尾巴撤退已经是乐观中的乐观估计了,桀不出手则已,真要出手,那就肯定是要掐死汤的节奏。正所谓防范于未来、消灭于摇篮,后来的商族是很强大的,但是一开始显然是和夏朝不在一个重量级别的选手。虽说天下大势似乎是要夏朝灭亡的,可是人家不一定死在你手里呀。何况桀还如此强势,人家完全可以先把你这个出头鸟给灭了,然后再被别人灭掉嘛!
人生就是一场赌博,而政治是最高级的赌博游戏。为什么?因为它的赌注最大!时不时就要赌上自己乃至自己集团所有人的身家性命,别的游戏有这么拉风吗?
不过桀却没有找自己的麻烦,这让汤看到了夏朝的外强中干,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厨子伊尹来到了他身边,不管双方谁是主动谁是被动,总之汤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灭亡夏朝的决心。这时上天又把另一个小伙伴送到了汤的身边,他的名字叫仲虺。
“仲虺”,第二个字念“毁”,是上古龙的一种。这哥们大概在家里排行老二(伯仲叔季),另外老爹崇拜龙,所以取了这名字。仲虺姓任,是薛国的国君。这个薛国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张汪镇,是颛顼、帝喾时代便建立的诸侯国,到夏朝末年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也算是一个世家大族。
按理说仲虺和夏并无仇,与汤也并无交,犯不着趟这浑水的。但是仲虺似乎是个很有远见的人物,他很早便看到了大势所趋、天命所向,于是早早地便和汤结成了政治联盟。一方面,他本人有着丰富的执政经验,所以经常和汤交流治国心得;另一方面,他更是汤的心理辅导、人生导师,具体表现在帮助汤解开“君臣名分”的心结上。
不管以什么理由,汤是臣桀是君,你再冠冕堂皇,总之是叛逆,所以直到桀最后被汤给放逐,他都仍然在心理惴惴不安——商族本来就很迷信,他现在做的明显是不详的事,那时候又没什么民主思想,心理恐惧是很自然的。
仲虺如是说:“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夏朝是自己混乱才遭到你反抗的,你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是“造反有理”!
这么说,似乎也没错。但是几千年来,这个政治命题似乎因为仲虺的这个回答而终结,却又似乎从来没有终结,因为它只是为造反提供了一个依据,却不能为造反提供一个机制,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可以拿这个当幌子,结果所有的幌子好像都是骗人的一样,到头来还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正如罗兰夫人在断头台前留下的那句遗言一样:正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最后插播广告一则:有什么知心话、烦心事,尤其是见不得人的事想找个人说说的,欢迎拨打“仲虺热线”:甲乙丙丁戊己庚辛xxxxxxx……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4 22:52:12 +0800 CST  
049、潜伏
好吧,大家等了很久的伊尹和妺喜的故事终于要登场了,不过遗憾的是,料不是很劲爆。
关于伊尹在商灭夏过程中的作用,前面说了,史书向来讲述得讳深莫测,不过大家一致认为的一个观点就是,伊尹没有后来姜太公那样的带兵打仗的本事,但是确实也立了大功,问题是这功劳是什么呢?中国最早的两本历史书(之一),《国语》和《竹书纪年》里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谍战。
根据这两本书的说法,伊尹在夏商之交的时候长时间潜伏在了夏国,并且与桀的宠妃妺喜搭上了线,为汤提供了大量夏朝的机密情报(桀枕边人的消息,应该比较可靠)。正是靠着这些里应(伊尹)外合(对外征战),商汤才最后灭亡了夏朝。
那么问题就来了,妺喜和桀是什么关系,我们大家都知道,那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那个如此宠爱自己的国君?
一向花边新闻不断的《竹书纪年》这次同样没错过各路小道消息,按此书的说法,妺喜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单纯的女性的嫉妒。他说桀有一次攻打岷山氏,岷山氏也学着有施氏的办法而献出两位美女,一位叫琬,一位叫琰,夏桀十分宠爱二女,自然就冷淡了昔日的爱妃。于是,出于嫉妒,妺喜和伊尹勾结到了一起。
《竹书》一向以不正经著称,所以这一说法是否靠谱,我们并不清楚。至于《国语》,这书虽然也来路不明,但是听名字就一本正经,而且其行文相对严谨许多,颇有儒家大师之风范,所以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瞎眼左丘明的著作。那么《国语》里是怎么说伊尹这一段的呢?
“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 《国语•卷七•晋语一》
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典型的春秋笔法:桀攻打有施氏,有施氏献上美女妺喜受到宠爱,结果伊尹离开夏国而最终(帮助商朝)灭亡了它:我就是不说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反正就是这么回事,其中的奥妙,你们自己去参悟吧!
难怪要被冠以左丘明的作者称号。
关于《国语》的这段记载,首先我们要看到其本身是“三次引用”史料,先是作者听说史苏有这个说法,而史苏本人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学家,他也不是亲身经历者,所以他的观点可能也是道听途说的,总之没有个出处。此外,史苏这个人还兼职做预言家,这种半仙级别人物说的话似乎也有些不靠谱。
尽管如此,我从这些史书里看到的是同样身为历史爱好者的前辈们心中的那个和我同样的疑问,那就是:伊尹在灭夏朝的过程中究竟干了些什么?
他总得做了些什么,不然不会从一个“贱人”爬到那么高的位置。或许谍战的说法是真的,也可能是大家无法解释这一历史问题而编出来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反思这么一个问题:既然是编,为何不编些高大上的故事出来?
显然,作为一世师表的伊尹做余则成的事情,怎么说都有些不光明磊落。
或者,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就是伊尹曾经做过的事情,然后通过口头的书面的代代相传了下来。除此外,这个故事里还隐藏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情节,那就是在潜伏的日子里,伊尹和妺喜之间,是否发生了些什么。
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而且这并不是凭空猜测的一件事情。作为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的男人,伊尹是否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来骗取妺喜的信任?很难说。那啥从来都是间谍的惯用伎俩,这边是失去烈火的干柴,那边是一开始就别有用心的厨师,两人搅和到一起,难免不让人想入非非,而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后人要隐去伊尹在这场战斗中的角色的原因吧?
然而你要真以为桀就是个二百五的话就大错特错了,事实证明,商族的一举一动并未都能逃出他的法眼,于是不久后,一场危机便悄然降临到了汤的身上,差一点他就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预知后事如何……啊呀谁扔的板砖!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4 22:54:05 +0800 CST  
050、装逼过头
根据一些资料的说法,伊尹在夏国的都城呆了三年时间,有一天妺喜突然告诉他桀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两日并出,相互搏击,一日胜,一日不胜,伊尹一听觉得这是大喜之兆,于是屁颠屁颠地跑回了亳向汤报告。不过走一半他又想起这位御姐都老长一段时间没陪大王侍寝了,然后恍然大悟她老人家是巴不得快点有个人窜出来报复桀,顿时感觉被骗了。
不过此时伊尹已经回了家,总得编个理由忽悠一下汤,于是他说道:“老板,妺喜做了个梦……这是大好事啊,不过以小人之见,现在夏朝还是比较威武霸气的,不能草率与之开战,咱们还是先行尧舜之道,收服人心第一,其他的可以从长计议。”
申明:我没找到这个故事的具体出处,所以是否为今人杜撰存疑。不过故事嘛,听听也无妨。我要是汤估计早就一巴掌拍死伊尹了:法克,我叫你去当卧底,你就给我卧了些这玩意儿回来了?
伊尹:卧底没什么成就,跟妺喜“底卧”倒是颇有心得,要不要分享一下?
汤:啊?是你在底下卧还是她在……打住,玩笑到此结束吧!
好吧,到此结束。
就目前的情况看,汤认为桀对自己是比较松懈的,至少还处于相互利用阶段,所以他便要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好好利用一下这大好形势。吊打葛国之后,汤“十一征而天下无敌”,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士气,打出了……这回是把自己“打进了”监狱。
桀一直都在关注着汤的一举一动,从来不曾离开。当汤在没完没了地无敌于天下时,桀没有出手,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此放任商族不管了。相反,他也是有条有理地部署着自己的战略,其中第一步便是效仿祖上,在有仍(少康外公的领地地)大会诸侯,以此来试探大家对自己的忠心。
这时的汤还没有与桀翻脸,而是乖乖地继续做孙子前来参加了集会。但是一个叫有缗氏的国家却很倔强地拒绝了夏朝的邀请,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不是跟之前的防风氏一样迟到,而是早退——“有缗氏逃归”。这当然会引起桀的愤怒,于是他决定亲征这个国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桀养一只鹰犬是多么的有价值,这时汤若是肯帮助桀作战的话一定能分担掉他很多烦恼。然而汤却没有这么做,相反,却磨刀霍霍地准备向三个亲夏的国家下手,他们分别是:彭姓的韦国(位于今河南滑县东),己姓的顾国(位于今山东鄄城东北),以及同为己姓的昆吾国(今河南境内)。此三国均为桀的铁杆小弟,当然也是汤一统天下的障碍。趁着桀分心于有岷氏的空档,他还想将自己无敌天下的战绩继续扩大,结果,立刻就被打脸了。
桀在位的第二十二年,汤和往常一样来夏国都城装孙子,结果这一去,就差点没能再回来。桀果然还是对他不放心:小样,你不是无敌于天下吗?来给我秀秀……说着,他将汤其给囚禁在了开国祖师启办国宴的钧台(也称夏台),而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监狱。
在此之前,中国的司法手段只有三种,一是死刑(杀鲧),二是流放(流放“四凶”),三是贬为奴隶(黄帝处罚九黎等),并无监狱囚禁一说。虽然蹲号子本身也不是很爽,但是毕竟比直接砍头什么的还是要文明了一些,所以桀的这一无意之举也算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不知算不算是对历史的一件功劳?
不过当年的汤大概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在他和同时代的人看来,被囚禁,是不正常的;被处决,才是非常正常的。面对随时会到来的死亡,不知他会不会后悔自己玩得太过火、装得太过头了?毕竟人只有一辈子啊!人若将死,就是后来那个叫李斯的缺心眼也会发出“现在想和儿子一起出去射……咳咳……猎,可以吗”的遗言,何况是心智比较正常、玩点阴谋就各种惴惴不安的的汤呢!
那么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4 23:01:27 +0800 CST  
051、杀不杀?
读遍史书,我算是总结了一个规律:凡是鸿门宴,一般还是杀掉的好。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每每出现类似桀囚禁汤,以及鸿门宴之类的博弈,放生的那一方,也就是强者,往往都要倒霉(一般也只有强者给弱者摆宴的,弱者给强者摆宴适用于宫廷政变)。
比如说:
桀囚禁了汤,没杀,最后夏朝灭亡了。
纣囚禁了周文王,没杀,最后商朝灭亡了。
项羽请了刘邦,没杀,最后西楚灭亡了。
更始帝放过了刘秀,没杀,最后反正他败了人家胜了。
曹操放走大耳朵,没杀也没继续囚禁,最后麻烦没完没了。
……
黄四郎放走了张麻子,没啥,最后惨死碉楼。
蒋公放走了毛委员,没杀,最后灰溜溜地撤出了大陆。
近人评价蒋校长有个段子非常深刻,叫“民主无量独裁无胆”,一言以蔽之,就是喜欢装逼。其实青天白日党什么勾当没做过?暗杀玩得头头是道,结果真要让他杀人的时候偏偏就不敢做了。我们假设一下,那时候他要是真把毛委员给做掉了,我党有谁能堪当年之大任?
就事后的历史来看,二代肯定是最有能力的,但是当年的他资历不够,肯定不能服众。领袖只可能是一代集团里选,刘副是管党务的,总理又偏于执行命令,老总当年的威望最高,但能力又比较单一,总之胜利终究是我们的,但是大陆却不一定要丢在校长手上。
有时候真不要小看了突发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想当年罗马消灭民主制度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凯撒遇刺硬是将这个过程推迟了17年;日本战国已然接近尾声,织田信长之死也硬是将这一结局推后到34年后——就这点时间,足够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了(能混到权力巅峰的,年纪大多不小,尤其在中国)。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原因就在于得势的一方抱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能驾驭好局面。但是如果历史发展到你不得不通过一场阴谋来解决问题时,那就已经说明形势已经蛮严重了。将祸患消灭于未然,实为上之上策。
比如桀要是现在做掉了汤,以时下商族之实力,显然不足以推翻夏朝。当然你也会说这就是激发矛盾了,没错,这确实是激发矛盾,但是咱们要这么想:
如果商族是有逆反之心,你今天就是放回了他们的领导人也是永远不可能得到他们原谅的,所以终将有一战,那么何不先打乱他们的领导班子呢?
而如果商族没有逆反之心,那么你就是杀了他们的领导人,他们也不敢说什么,那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桀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通过囚而不杀来吓唬汤,让他乖乖听从自己的调遣,别再搞什么小动作——他当然不可能有一个人反对自己就杀一个,那是杀不尽的。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汤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吗?
这就要考验桀的战略眼光了。
不是每个对手,都是能与你争天下的。所谓大势所趋,在政治上往往表现得很简单:不是刘邦就是项羽夺得天下,不可能是田横、英布甚至韩信之流;不是南朝就是北朝能统一中国,不可能是柔然、突厥等国;不是国就是共能赢下革命,不可能是什么民主党派。
公元前17世纪时候的东亚政局情况我们不是很清楚,但是能风光横扫天下的,不是正统的夏朝,就是无敌于天下的商族,这已经是明摆的事情了。或许除掉商确实要伤筋动骨,甚至最后为他人做嫁妆,但是大家都是活在当下的,有一个麻烦摆平一个就OK了,自古无不灭亡的王朝,能不砸在自己手上就行嘛!
但是桀最终还是将汤放了回去。史书说是伊尹等人利用了桀贪财好色的弱点而进贡了一堆的美女宝贝,最终“感动”了桀——这是扯淡。真正打动桀的,是对汤的侥幸心理,是对自己小聪明的自负情绪。在他看来,汤是不值得一提的,吓一吓,就一定会继续服服帖帖做自己走狗的。
然而商在离开夏台的时候却意味深长地说道:“今后这里便是我的母校,而我,就是‘夏大’的!”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00:49:16 +0800 CST  
052、四面归心
侥幸捡回一条命的汤明显老实了很多,桀说左他不敢言右,桀说上他不敢不上,反正就是各种装孙子。有一天,汤外出打猎,发现有人在自己地盘上撒开了一张大网捕鸟。这不商族人迷信吗,抓个鸟还要念一番祝词。只听那人说道:“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一听立刻吓坏了,心里暗骂道:“你妹的,我这已经是惊弓之鸟了,你还这么不识趣地念这种祝词,霸气侧漏,找死!”
说着,他将大网撤掉了三面,然后重新祷告道:“啊,亲爱的鸟儿,你要是喜欢向左飞,那就飞吧,那里的网我撤了;你要是喜欢向右飞,那就飞吧,那里的网我也撤了。你要是实在吃饱了撑了非要飞进来,那我就勉为其难地捉住你吧——咱是没啥野心的人,对吧?”
汤不但要这么说,而且还大张旗鼓地叫自己的团队将此消息散播出去,不久,道上的朋友们听了纷纷夸赞汤是个好同志,道德之高,连禽兽都不放过(“汤德至矣,及禽兽”)。至于那个居庙堂之高的桀听说后大概也呵呵一笑,觉得这龟孙子总算是识趣了,现在沦落到鸟兽都不敢杀的地步,自然是人畜无害了。
皆大欢喜。
然而隐藏在这之后的,却是一颗勇敢的复仇之心。
举个例子,汤从不曾放弃对反夏势力的拉拢和利用。虽然具体情况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通过下面这个案例也能大致窥伺一二。
夏朝之建立,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皋陶-伯益家族。而根据他们的后人回忆,这个家族的后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混得确实很糟糕,有些人甚至要被迫逃到蛮荒之地去生存,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受到了打压。
不过就在夏亡商兴工程稳步进行的时候,伯益的玄孙,也就是孙子的孙子费昌,突然“去夏归商”,并且担任了汤的御用司机(“为汤御”)——不知是不是换下的那个嘲讽伊尹的司机,嘿嘿。
费昌这人应该是伯益家族里没被株连的“亲夏派”,但是基本没在夏朝政坛有任何表现,大概也就是随便封了块垃圾地让他延续本家的香火的那种存在感,这当然是不能平衡其心理的。现在全天下人都知道汤是未来政坛最有希望的潜力股,所以他便索性不跟夏朝玩了:宁为凤尾,不做鸡头!
领导司机这个职务有多重要,我们通过很多落马高官的事迹便能知道。就是放在以前,虽说替老大收礼这档子事不怎么见于记载,但另外两个案例却让人触目惊心: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在打仗前宰羊犒劳将士,不知怎么地忘了给司机分羊羹,结果战争刚开打他司机就驾车把领导送到了敌方阵营;秦末时候陈胜何其威武,一朝失势,他司机立刻便结果了其性命。
所以费昌能做这个职务,显然就是汤灭夏事业中的重要参与者;就算此人没什么能力出谋划策,起码当汤在外面装逼完了拉着伊尹一起在车上畅聊国事时,费昌便是不用被汤提防的人物。
何况养着费昌,又或多或少地能唤起大家对皋陶和伯益的怀念,摧毁夏朝统治的合法性。回头打下江山了,汤可以“谦虚”地对费昌说:“这天下本是你家的,我要还给你!”费昌则扑通一下跪倒在地,然后“诚惶诚恐”地说道:“不敢,大王乃是天命所归,是真命天子!”这样一来,“天下人”的顺序就从“五帝——禹——夏朝”而变成了“五帝——禹——皋陶/伯益——汤”,这种把戏大家都懂的,无须我赘述。
那是自然,若不是夏启耍赖,我爷爷的爷爷本是天下主宰的,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费昌和他的后人们一直履行了对汤和商的忠诚,不离不弃,直到这个即将诞生的新王朝走向最后的黄昏。
就这样,汤的集团里加入了一批又一批的反夏势力,其实力也在不断增长,那么面对此情形,夏朝和桀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00:53:00 +0800 CST  
053、机会
因为年代久远和焚书坑儒等的缘故,先秦的很多历史我们都只能通过碎片来进行还原,各种版本的说法平行存在于历史书籍和诸子著作当中,经常连时间轴都拼凑不出来。正因为如此,我也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将那些乱七八糟的记载串联成一个个比较合乎逻辑的故事。
大约在汤不断收复民心的时候,桀发动了对早退学生有缗氏的战争。此战似乎持续了一段时间,以至于夏朝的国力因之受到了严重削弱。而应该也正是在桀被有缗氏缠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汤趁机对桀的三大小弟——韦、顾、昆吾展开了攻势。此时桀无力进行两线作战,所以被迫默许了其行动,没多久,韦和顾两国便被商所灭,自然全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归了汤所有,他的实力也大获增长。
但是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韦、顾两国貌似比较软蛋,所以汤一打没两下就over了。然而这个昆吾却比较硬骨头,有多硬呢?后来写《汉书》的大史学家班固在其另一部著作《白虎通义》(名字很霸气、实际上也很霸气的一本书,我们后面会提到)里如是写道:“昔昆吾氏,霸于夏者也。”而后人回忆这段历史时也说道:“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意思就是这两家一个主一个从,狼狈为奸,严重阻挠社会的进步。不过没点本事的家伙如何能和桀这个史上第一大坏蛋“狼狈为奸”?我倒是也想,谁给咱一个机会呢!
昆吾明显是抵抗了一阵子的,不然历史书不会刻意将他单独拉出来说一段,而是直接说“汤一口气灭了三国,不费劲”。不过最终代表进步势力的商还是取得了胜利,昆吾也被汤所消灭。
这时汤再一次意气风发了起来,以至于完全忘记了自己之前差点被桀game over的故事。他高傲地对夏朝停止进贡,而这几乎是等同于宣布与对方直接开战。
整个先秦时期什么事儿基本都可以做,唯独附属国不向宗主国以及后来的小国不向大国纳贡做不得,这是那个时代强者的最基本尊严,相当于今天咱们的台湾问题等等。汤可以去无敌于天下,可以灭桀的三小弟,但是唯独不能不纳贡,这就超出了时代的底线,是原则上“一定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的事情。孔甲在位期间诸侯不来纳贡,史书就说他是扰乱了夏朝,其实关键问题不是人家背不背离——谁能保证自己当家的时候没人捣乱。问题是背离了孔甲没办法纠正,这才让后人觉得丢脸。桀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君主,太爷爷能忍的事情他却不能忍,这下是真的怒了。
你打我小弟也好灭我亲信也罢,这些毕竟都不是直接打我的脸。我可以先假装说这是那些小伙伴们不听话,所以借你的手铲除了他们。而一旦我力量足够了,那我就会立刻将你商族给灭掉,然后再借你的脑袋祭奠他们,为他们平反,这样多好啊!
可是你明知道我死要面子还刻意不给我这个机会,真是太可恶了!
汤要是傻子才给你机会呢!现在正是针尖对麦芒的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的机会不多,抓到一个是一个,怎么可能让你随便喘息!
然而汤却低估了夏朝的力量。
尽管讨伐有缗氏的战争让桀元气大伤,但是汤却忽略了另一支支持他的强大力量,那就是和商族有着深厚渊源的九夷部落。
前面说了,早在槐时期,九夷便开始对夏朝称臣纳降。后来孔甲乱夏,很多诸侯都叛离了夏朝,但是现在看来九夷仍然保持了对桀的忠诚,这下汤就麻烦了。
九夷的实力,显然是很强大的,不然大家不会将他们的归顺视作是夏朝进入全盛的象征。不过非要硬碰硬的话,汤未必不敢与之决战,因为夏朝已经被逼到了使用雇佣军撑门面的地步了,真正打起来的话九夷真舍得为夏朝“抛头颅、洒热血”?
真正让汤有所顾忌的,是九夷这群人和自己一样来自东方系统。既然他们愿意与桀一道和汤作对,那这就是一个强烈的政治讯号:小兄弟,你连自己一派的人都代表不了,还想代表最广大黄河流域人民的根本利益?洗洗睡吧!
是啊,能夺天下却不能收服人心,这有什么意思呢?
可是现在汤已经骑虎难下了,这破局面该如何收场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00:55:21 +0800 CST  
054、自作聪明
面对来势汹汹的桀,汤虽然知道决战不可避免,但还是决定先装孙子再说:面子再过不去,总比彻底撕开要好。于是他立刻恢复了对夏朝的朝贡,估计还派了个能说会道的外交官前去哄了哄大王:“boss,不是我们不纳贡,是我们想准备一份大礼给您,所以耽误了时间,见谅、见谅!”
这种鬼话当然没人相信,汤自己估计也不指望它们能扭转情况。可是偏偏见证奇迹的时刻真的到来了:桀停止了对汤的攻击。
所有人大概都会觉得莫名其妙,汤当然也不会例外。但是桀确实就是高高兴兴地接受了汤的礼品,然后退兵了回去。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当真仅仅就是桀的昏庸无道所致?
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桀怂了。
作为一个常年进行军事斗争的国君,桀不会比别人不清楚夏朝的军事实力底细。这次虽然能调动九夷之师,但是已经是其压箱底的部队了。而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政治家的底线居然不是嫡系,那此人的政治生命必不长久。试问,如果此战赢了,桀该如何对待九夷这群雇佣军呢?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倘若这群人也居功自傲,桀还有什么底牌来与之对抗呢?
更简单一点说就是:桀想用汤的存在来牵制九夷,也想用九夷的存在来牵制汤,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因为不这样解释,我们就无法理解一向杀伐果断、见谁打谁的桀为何会突然停手。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但是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做老大,是必须有信誉的。
九夷是真臣服你也好,还是假奉承也罢,不管如何,你的命令,他们是执行了的。你说一句话轻巧,人家动员本族人出征可是劳民伤财的。就算他们仅仅是为了雇佣军的报酬,那你也得把这笔生意做完嘛!现在倒好,你说要伐商,我们来了;结果走一半,你又跟咱们说不干了。且不说最后劳务费有木有的问题,就是这名声传出去了,大伙的脸往哪儿搁啊?
原本咱九夷替你华夏打本族的商就已经很没面子了,现在你老人家给我们来这么一下,道上的朋友还不耻笑咱偷鸡不成蚀把米、认贼作父反不成?
什么是威信?所谓威,即威望,这是需要实打实的本事锤炼的;所谓信,即信誉,不说一诺千金,起码大是大非上还是要言而有信的。做领导的对下属言而无信,如何能换来下属对领导的忠心耿耿?有信无威的人,起码是受人尊重的;有威无信者,纵然能力超群,可是放眼望去,除了脑残粉,还有谁替他卖命?
夏朝本身就缺乏完善的信仰体系,所以没法拿出一套鬼话出来糊弄群众。孔甲和桀的那一套他们自己国人尚且不吃,九夷就更不可能是其脑残粉了。
今天你把我们耍宝,明天爷就不鸟你了!
外患已然这么严重,那么桀和夏现在的内政情况又是如何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00:57:16 +0800 CST  

楼主:全言

字数:236529

发表时间:2016-01-30 02: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29:47 +0800 CST

评论数:3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