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说人话,讲二十四史

019、三皇五帝拾遗
至少一万一千年前(教科书说是三万年),北京的山顶洞人便已学会了钻木取火。北京并不是中国文明的摇篮,所以东亚最早的那个“燧人氏”,应该在更早以前。黄帝所处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7世纪,这中间一千多年、甚至一万多年,大概就是“三皇”出现的时间。
如此遥远而漫长的历史,当然不是我们所能考证的。所以“三皇”的故事,不用看也知道是后人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而编造的。一万多年前的人类,无一例外都处于正宗的原始人阶段,不存在任何文明,也没什么压迫与反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和谐的,除了生理本能,也顶多只具备欣赏美丽、敬畏死亡、尊敬长者、爱护幼小等基本观念。
那时候的家族都不是很庞大,所以相互间也颇能相安无事,没准也会和狮子一样会在各自的领地撒泡尿以宣示“主权”也说不定。是故李耳所说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你能说他们过的是“好日子”吗?
有一位老人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三皇之后,五帝的故事也是非常扑朔迷离的——事实上商朝以前的中国历史目前都是未能考证的,大家只是在逻辑上认为夏朝以及五帝的历史比较可信罢了。但还是那句话:没有挖出文物,尤其是文字方面的遗物,说什么也没卵用。
从三皇到五帝,中国人通过口头或者文字流传下来的历史和西方以及其他文明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最典型的就是“神”的作用被淡化,人的力量被空前增强。当然,这未必能体现出我们的文化水平有多高,相反,越是神话体系复杂丰富的文明,其不论在意识形态还是物质生产上都有着更不俗的表现。
这个原因很简单:闲下心来,才有空编神话;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境界后,才会有能力编复杂的神话。所以不要以为我们是因为先进才显得那么“无神论”,现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
当然,咱们的发展道路也确实比人家务实得多。从五帝到禹,六代联盟领袖都在马不停蹄地解决本族在东亚大陆的地位问题。黄帝接连战胜炎帝、蚩尤奠定了华夏族的上、下层基础,同时确立了最早的“国家”机构。
接着,颛顼联合祝融、击退共工,又将大联盟的规模向前推动了一步。而随着联盟的规模越来越大,各方面力量的对比越来越复杂,一套松散但确定存在的原始民主制度开始被采用,通过这个制度,新上台的领导人——帝喾(继承了叔叔的地位)、尧(取代了弟弟的职位)、舜(直接被选举上台)都保持了较高的政治素养,推进了联盟的继续发展。
不过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终究是暂时的,大洪水的爆发导致东亚各部落被迫联合到了一起,于是时代呼唤一个准军事化机构出来应对危机(知道为啥地震洪灾的时候解放军要出动了吧,因为一般组织没这个能力),而放任这种机构接管国家就必然会带来专制主义了。
此外洪灾也必然导致各部落之间、部落内群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受到不同的打击,有实力的华夏族更加的强大了,没实力的小部落更加弱小了,力量对比的失衡让治水总指挥、华夏族的准大酋长禹一跃而成为了联盟的“共主”,其权力也膨胀到了不可约束的地步。最终,在舜退位后,禹逐步地化联盟公共机关为自己的私人机关,一个真正意义上的kingdom就要诞生了。
三皇五帝的故事,到此结束。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1:51:57 +0800 CST  
博客版《说人话,讲二十四史》(已更新至商朝史):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88096585_2_1.html
欢迎大家加我群:
52547406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1:57:23 +0800 CST  
这里继续~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3:06:14 +0800 CST  
二 夏朝篇

020、契机
因为没有足够证明存在的文物,所以夏朝的历史仍然属于“待考证”阶段。有没有文物,关键在有没有文字。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希腊都有各自的文字大白于天下,唯独咱们中国的考古工作还任重道远,甲骨文只能推到公元前16世纪,那么别说上下五千年,就是四千年也捉急啊!
不过文字学家也有其独特的看法。他们认为,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了,所以在它之前一定还有另一种比较原始的文字存在,而那个文字所对应的时代就是传说中的夏朝。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我是搞不清的,但是说得像真的一样,姑且相信吧。
本篇要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隐藏在迷雾中的王朝。
夏朝的创始人是禹的儿子启,启这个娃儿是禹在治水的时候和涂山氏的女人结合生下来的,他在童年可能见证过父亲的伟业,所以知道底层的生活是怎样的,这就为其顺利接老爹的班奠定了基础。
其实皇帝也好各种二代也罢,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人民的疾苦就一定不会特别昏庸或者弱智。他们拥有别人生而不具备的条件,说是呼风唤雨未为不可,但缺的就是一颗平常心,不了解底层人民的处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晋惠帝是个白痴,所以明目张胆地问百姓吃不起饭怎么不吃肉粥,其实历朝历代的皇帝,从出生开始便养尊处优,他们有几人明白一个社会要运转,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开国皇帝总是比较英明的原因,因为他们多是从基层摸爬滚打上去的,知道饭是怎么来的,官是怎么贪的,仗是怎么打的,所以执政之后就不会太二逼。
正所谓富不过三代(放大禹身上,这话还真准,大家后面就会看到了),禹要是没有一个(相对)优秀的儿子启,恐怕也难开创一代夏朝。但是启的个人能力终究是第二位的,若不是老爹的威望和实力,但论能力,人家伯益可是亲自参与指挥过治水的人,启恐怕也不是他的对手。
等等,故事讲得有些没头没尾了,所以咱们还得把历史拉回到禹平定九州的时候。
前面说了,舜在位时期,联盟领袖以下实力最强的就是华夏族嫡系传人的禹和非嫡系的皋陶二人。套用现在的话讲,禹掌握了华夏族的军事力量,而皋陶则是政法系统的总头子。古代军警是不分的,两者都是暴力机关,双方实力差距也不如今天这么大,所以禹确实也不大敢公开和皋陶撕破脸。
除此外我们也要看到,禹的主要工作是体力活,而皋陶却具备理论家的素养,不然不可能总结修订法律法规。今天教育很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但是原始时代就不一样了,同样是人,皋陶居然能创立法律,这是何等的牛逼!
而且原始人智商低,很难分清立法者和法之间的区别,或许在很多人眼里皋陶就是法,法就是皋陶,皋陶说你对,你就不能错,说你错,你就肯定对不了。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皋陶在同时代人心中的巨大威望,这种无形的威望同样是强大的政治资本,这也是他能稳坐禹接班人位置的重要原因。
但是阴差阳错的是,皋陶死在了禹的前面。
假如老皋不死,那么启再厉害也难成气候,因为他跟皋陶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选手,除非禹亲自出马,否则没人能解决这位二号人物。可是现在皋陶提前挂了,于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便摆在了禹和启的面前。
禅让制存在的基础,就在于联盟内各势力对比相对平衡。虽然战争早已将众人分为了明显的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等级,但奴隶以外的享有人的权利的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尚不明显,潦倒如舜也是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然而,战争、大洪水等天灾人祸让华夏族部落内的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尤其禹带领着一大批人治水,这些人工作了组织总要有奖赏吧?这些人征战四方,要么直接抢夺别的部落以充实自己,要么获得了各地的奇珍异宝然后带回本部落倒卖,这两项又为他们增加了无数财富。
有了钱,就自然想买个参议员什么当当嘛!但是元老院制度将政治权力牢牢控制在了八恺八元这种人手里,那些跟着禹累死累活治水的哥们反而只能受这群人管理——人,都不是天生愿意被约束的。咱们兄弟一伙在外面风餐露宿,三过、四过、n过家门而不入,反而要受你们这群吃饱了没事做的人说三道四、耀武扬威,这公平吗?
所以你非说禹是以家天下代替公天下,这听起来十分的邪恶;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件事解读为禹以办实事的团队取代不办实事的元老贵族执政,你说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是继续禅让的制度?还是开创一个属于自己家族的王朝?
转动历史的时刻到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3:08:18 +0800 CST  
021、暗流
要破坏禅让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做皇帝当然是很容易的,问题的关键是:谁来做呢?
皋陶虽然死了,但是他身后的那股势力并没有因此而灭亡。很快联盟便将皋陶的儿子伯益给扶上了继承人的位置上,而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打他们自己的脸——凭什么皋陶死了由他儿子接班?难道就允许准领袖父死子继,不允许领袖家传天下?
从流传下来的文字看,伯益似乎是一个比较能干的人,或许也确实具备领袖继承人的资质,但是不管怎样他都是皋陶的儿子,所谓瓜田李下、举贤避亲,这种事情本来就非常尴尬,人家禹都没好意思将儿子扶上一个多么高的位置——后人顶多只是推测禹暗中为启培植势力,但暗中毕竟不是明目张胆,这说明禹这一派还是有些节操的,结果我们小心翼翼,你们倒是大方得很嘛!
所以伯益取代皋陶成为领袖继承人本身便已经宣告了禅让制的灭亡,不管你出自什么原因,这种带有明显“父死子继”的顺位办法绝对不能让人服众。华夏嫡系的人看到这情况一定会在心里犯嘀咕:今天皋陶死了伯益做了继承人,将来伯益当盟主的时候谁能保证他不会把职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其让东夷系统的旁系当领袖,那我还是宁愿选择伟大领袖禹的儿子即位!
所有制度的崩溃都是先从人心的崩溃开始的。如果真觉得一个制度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那还不如取消掉算了,自欺欺人的东西是不可能得民心的,原因很简单——“恶心、恶心呐!”
禹这边表示我扶持启还关着灯,还偷偷摸摸,你们倒是一点都不介意,光着膀子就上了。靠,既然如此,那咱们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事后的历史告诉我们,禅让制有着一个广大的受众群体,包括禹本家姒姓内都有人反对,所以他断不可能红果果地开个会然后宣布“今后别选举领导人了,由我家里人接班!”然后谁不听话,就拿他当第二个防风氏。
现在禹要面对的,是强大的东夷系统,以及正统华夏内拥护禅让制的人们,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不过禹比起他的两位前任却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那就是他的威望实在太高了,以至于他本人不死的话,没人敢提议让其生前退位给伯益。而这,一定给了禹布置身后安排的时间。
一方面禹或多或少自己有私心想子承父业,另一方面无论是他本人的亲信班底还是嫡系华夏族内部都不希望伯益来顶班做领导,那么现在缺的就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牌坊了:脸,还是要的。高级的政治家都是名利双收的,只图利不图名那就不是政治而是商业了。
可是牌坊哪有这么容易找!禹本人是选举上台的;禹之前,舜是选举上台的,尧是半选举上台的(老哥被赶下台,他当然也算是选举上去的),帝喾也是半选举上台的(继承叔叔的位置,显然不是正常的世袭制)。唯有颛顼你不好判断,因为他是继承的爷爷,难说是选上去的还是类似明建文帝那样的“变种世袭”。不过即便抛开他,下面总共搞了四次选举和半选举,即便五帝没有活那么长的岁数,但四代人下来半个世纪一个世纪还是有的。
尽管想要废除禅让制的人同样很多,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所有支持的也好,反对的也罢,在他们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其实是无所谓继续或者废除禅让的,这群人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关我屁事”的思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什么都不变维持现状是最好的,所以你没有一个好的理由的话,这个庞大群体显然是倾向于伯益那一派的。
“反正我现在过得不错,谁知道你改革后会不会损害我的利益呢!”
肿么办?
就在这个时候,终于有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了。禹那伙人一听,立刻拍手称赞道:“好,就这么办!”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3:10:14 +0800 CST  
022、旧时代的最后一人
任何制度都会经历一个需求-产生-完善-形式化-灭亡的过程(好像还有个什么管理学的专门理论,楼主大学专业学过,然而已经忘干净了),禹在位的时候禅让制就已经趋于灭亡了,可是戏剧性的是,终结这一制度的,却是另一个更死而不僵、早已形式化n年的制度。
尧虽然也是半选举上台的,但是他毕竟是取代的自己哥哥和爸爸的职务,非要说是“兄(被)终弟及”或者“父死子继”并不为过,所以那个时候的部落习俗还是默认世袭领袖制的。不过我们都知道,舜既不是尧的儿子也不是他的孙子更不是他的弟弟,那么即便是选举上去的,大家的观念一时半会儿也转不过来,于是众人便发明了一个禅让制上台流程。
具体来说是这么回事:第一步,前任领导人提前退休,将接班人扶正;第二步,新领导等旧领导死(囧);第三步,新领导假装什么都不做,然后让下属们自己选择,是投靠自己呢,还是投靠前领导的儿子。
这第三步当然纯属做样子,只是为了表示一下对老领导的尊重。而实际情况就是,尧死后大家都是不去朝见他的儿子而来朝见舜,舜死后大家也是这么依样画葫芦,所以按照正常流程的话,禹死后所有高级军政大员也要来这么一出戏。
没错,这就是禹和启打败伯益的关键所在!
虽然这个朝见领袖只是个形式,但是只要有人静下心来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么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如果所有人不去见选举产生的领袖而拜见旧领袖的儿子,那么没有人能否定这个行为。
教父说得好,凡事都要讲道理。禅让制虽然已经成为了华夏族内部的不成文法,但正是因为其不成文,所以就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世袭制复辟的可能。按照老领袖死后新领袖上位的程序看,新领袖上台必须包含两方面条件,缺一不可:一,选举产生;二,事(死)后承认。
发现这个漏洞后,禹欣慰地笑了。
公元前21世纪的某一天,他也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
回顾禹的一生,传奇而质朴。说来也有趣,尧舜禹三人确实是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尧比较阴柔,有能力,但心眼也不少;舜为人比较淳朴,不装逼,行为处事甚至有些圣母,是现在常说的青春偶像派;而禹则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大叔形象,他没有什么发明创造,也没有什么传世文字(什么《禹贡》之类的想都不用想是后人编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也只有这么一个人才能带领华夏族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大洪水给平定。
三个人,代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品格,而这三种截然不同的品格也成为了后世杰出政治学家们所必备的三种能力:权谋、理想以及实干,三者缺二无法真正登上政坛,缺一也无法达到“杰出”的境界:无权谋只有理想和实干注定遭遇失败(参考王安石),无理想只有权谋和实干最终只是政客(参考很多人),无实干只有权谋和理想显然只是空想(参考王莽)。
旧时代的最后一人——大禹,请一路走好!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3:12:49 +0800 CST  
023、新时代的第一人
果然,禹死后,华夏族内的所有当权派全部跑到了启的门下。不是说可以自由选择领导人吗?这可是老祖宗的办法,合情合理,难不成大家不选择你你还要赖着领袖宝座不走?
就这样,伯益的继承人地位被完全地打碎了,那么他将如何选择呢?
历史学家们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用“不了了之”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我也不说是怎样,也不说不是怎样,总之关于他我不写就是了,嘿嘿。
不过发生过的事情就一定会留下传说,等这些传说代代流传到战国的时候,以《竹书纪年》的作者为代表的一些人还是给了大家一个有关伯益故事的结局,那就是:他不服,举兵反抗,最终兵败被而被启所杀害。
我早就说过,对于竹子这本书,我们是要批判地看待的。网上很多人几乎将其奉为了翻案党的圣经,这是不客观的。对历史有疑惑,那就提出来,对错是一回事,但是得有理有据有节,这是个态度问题。竹书的大部分观点是与主流一致的,只是在几个点上存在分歧。而今天的翻案党们是大部分观点和主流不一致,实在无案可翻地才复制粘贴一些文字上来,仿佛唯恐天下不知道他神经有问题一样——想出名,骂名人,说的就是这种人。
细细考究竹书关于伯益结局的观点,似乎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符合常理。
伯益既是推举的领袖,禹死后却不能即位,他能受得了?就算他受得了,他背后所代表的那个利益集团受得了?
启公然废除禅让制,他又该如何处置老爸时代遗留下来的继承人伯益?东夷集团已经是东亚部落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么他放弃对这部分人的领导,要么他就必须重塑自己的威信。
在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双方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而启的人马显然要强于伯益,弱肉强食,伯益战败被杀就很自然而然了。不过这件事情毕竟有些不道德,再加上伯益的后人后来也发扬光大了,直接篡改历史毕竟太不厚道,于是大家便玩了一把“视而不见”的游戏,最终导致了今天的我们无法了解历史的真相。
事实只能是如此,不然我们说明伯益那么牛逼的家族怎么突然在夏朝建立后消失了踪影(也有一些相关的记载,但是不明显,这不该是一个曾经的“储君”家族所应得的待遇),东方取而代之的则是喜欢射箭的后羿家族,而伯益的后人直到商周之际时才重返中国政坛:这就是个不合理的现象,而唯一能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的就只有伯益家族确实是被启给消灭了,只有少数人存活了下来并最终等到了报仇的时机。
Ps:上古时期的政治惯例和后来有很大不同,一般灭国不灭族,不但不斩草除根,相反还要留下前朝子嗣侍奉自己的祖先,此即所谓的“二王三恪”制度。史书告诉了我们东夷集团并没有被消灭,“失踪”了的只有伯益一家,那么为了稳定支持和投降自己的东夷人,启大概也不会将伯益给灭门,只是剥夺了其后人的政治权利而已。
战胜伯益之后,启终于可以高高兴兴地登基为王了。大概是为表庆祝,他在钧台(大约是今河南禹州)举办了一个盛大party,结果他遭遇了另一个强大的部落有扈氏的公然反对。
有扈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禅让制的时候也是有权利和实力争夺联盟领袖职务的,所以自然不愿启施行“家天下”的政策。据说禹活着的时候有扈氏就跟他干过架,禹是又搞演讲又操军务,结果三场下来居然没能拿下对方,也算是丢脸丢大了,最后大家为避免两败俱伤而媾和了事——史书说是禹去“修教一年”,以德服人才屈服的对方,听着就像是扯淡。这群人连威震天下大禹尚且不怕,你大禹的儿子算个什么鸟!
不过此时的启已经非常强大了,而且当年禹跟有扈氏打仗未必是要灭掉对方,可是现在的启刚建立一个新时代,转头就被你有扈氏扇了一巴掌,不报此仇,这让领导的面子哪里放?
恶战过后,有扈氏被打败,全族沦陷为了奴隶,一如当年的蚩尤族部落。
奴隶是什么?财产而已,战利品而已!
这些财产和战利品会流向哪里?毫无疑问,就是启部落的上层上手中。
就这样,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没钱的因为各种天灾人祸而越来越没钱,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除此外,因为华夏族的一支独大,东亚各民族与民族间、部落与部落间矛盾也越来越大,社会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哲学家们口中“公平公正”的美好时代,从此也一去不复返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3:17:31 +0800 CST  
024、“官三代”太康
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有个牛逼老爸镇场,所以启流传下来的故事并不多,前半段全跟禹有关系,后半段就是大战伯益有扈氏而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尽管是个名副其实的二代,但从顺利消灭伯益和有扈氏的经历来看,启毕竟是有能耐的,不说完成开天辟地的大事,但起码能子承父业,守成的同时解决各种政治上的疑难杂症,这就很不错了。然而启死后,他儿子太康就分分钟出来丢脸了。
太康是个典型的“官二代”,哦不,是“官三代”。他出生尊贵,又娇生惯养,同时没见过长辈落魄的时候,以为自己天生就高人一等。所谓富不过三代,隐藏的一个意思就是第二代一般也都能撑过去,为什么?因为二代一般都见证过老爹的创业史,知道成功是怎么来的。以启为例,他是禹治水的时候出生的,没准小时候就被牵着在工地现场转悠过,那时候有什么锦衣玉食的生活?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红军长征时期幸存下来的几个干部,就是不从事军事指挥的一些人,其对战争的理解也要比当时正在苏联或者白区的一些领导人要高,这就是环境所造成的差异。你让当事者本人形容一下这种差异,不好意思,未必说得出,可是它就是切切实实地存在着,只可意味,不可言传。
自以为天生贵族的太康当上王之后基本上就没干什么正事,也就是喝酒、打猎加泡妞——那个年代也没什么网游电影之类的,娱乐活动就这么些。
太康未必没有试过干正事,但是几番脑力体力劳动下来他也明白了自己不是干这行的。国家大事是很繁琐的,无论是集权政府还是民主国家,每个负责的领导人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和艰辛,但是如果他们只贪图个人享受的话确实还是比一般人要方便很多,毕竟有一国的资源供其使用,而太康就是这种领导人的典型代表。
但是出来混,都是要还的。选举上台的领导人这么乱来,选民能将其给轰下去;非民主国家似乎更加的偏袒统治者,但实际上却更加危机四伏:奥巴马干得不好,也就是下台了事,他还能该怎么过日子怎么过日子,借个做演讲的幌子招摇撞骗照样财源滚滚;张成泽金老三要是干得不好的话,那就……
你懂的。
如果太康运气好,赶上个好时机,倒是确实可以瞎玩终结自己的一生,毕竟历史上还是有很多混用一世却又活得有滋有味的独裁者的。但不幸的是,爷爷和老爸奠定的这个王朝看似强大,实际上却有着非常严重的内忧外患。
主要是外患。
伯益虽然倒了,但是东夷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就在太康整天耽于酒色的时候,一个牛逼的射手在东方出现了,他默默地观察着东亚第一霸主——夏王国内部的一举一动。当确认太康确实不是个什么好东西的时候,这个男人从腰间掏出了宝弓,笑了。
天下,我来了!
不知几十年后,当他自己被剁成肉酱喂狗的时候(好吧其实是喂人),会不会后悔自己今天所做的决定?
权力的游戏就是这么的危险,不怕死的就来吧!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7:23:16 +0800 CST  
025、射手部落
相传帝尧的时候不但涨洪水,而且还闹旱灾,天上有十个太阳并行,人民苦不堪言。这时一个名叫后羿的神射手站了出来,射掉了九个太阳,最后因为天帝求情而放过了最后一个(太阳是天帝的儿子)。因此功劳,尧将其分封在了商丘地区,并将自己的姐妹嫦娥许配给了他,后来嫦娥可能觉得老公除了射箭不会射什么别的,于是偷吃了仙丹飞到月球上去了,留下后羿一个人寂寞孤苦,最后郁郁而终。
这故事你也信?
有关后羿和嫦娥的传说,在东汉前无任何记载,直到东汉末年,刘备的一个名叫高诱的同学(也可能是学长或者学弟吧)在为西汉著名玄幻小说《淮南子》做注解的时候才强行把嫦娥和后羿给撮合到了一起。一方面《淮南子》就是一部很扯淡的书,另一方面这个高诱的水平估计也不怎么样,所以嫦娥与后羿的故事基本是不可靠的。
但后羿,或者说羿,这哥们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而考察各方面的神话传说,我们大概也能推断出历史上确实存在着这么一个名叫“有穷氏”的部落,领袖叫羿或者后羿或者大羿,他们:
①并非华夏族(应该属于东夷系统)。
②擅长射箭(但打死我也不信能射下太阳)。
③与华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maybe存在联姻)。
④距离华夏族核心地区比较近(估计十几几十天内就可以跑一趟来回的节奏)。
从这几个信息来看,有穷氏可能是一个接受了大量华夏族先进文化的游牧or渔猎民族,具备较强的战斗力,民族个性比较彪悍,而且在政治上臣服于五帝以及之后的夏王朝。
不过孙子和大爷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尧舜禹启在位的时候华夏族是很牛逼的,什么防风氏、伯益、有扈氏,看谁不惯就灭谁。但是现在太康整个就是一纨绔子弟,治国无方扰民有术,纵然夏王国仍然非常强大,但是作为一个政治组织而存在的这个国家已经处于完全无序管理的状态了,这时在位的有穷氏首领后羿(这个“后”应该是王的意思,不过也可能他爷爷的爷爷叫羿,所以大家管他叫后羿,我瞎猜的)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娘的,干他一炮。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Ps:不好意思,这时候还木有“皇帝”这词儿,大家自行脑补一下替代品吧!
四千年前的某一天,太康和往常一样又带着一群人出去打猎去了。而在那个年代,人类聚居地以外的地区还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为了保护领导不被老虎豹子给吃掉,国家必须派出最精锐的部队来保护这个草包,而这就必然让首都的防卫削弱很多。而后羿正是趁着这个时机,一举奔袭了夏朝的国都。
话说不要问我这个国都在哪里,因为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当年的自然条件还是很恶劣的,即便强大如夏国,其子民也是过着和五帝时代一样的半定居生活,在这个地方耕种、收获一两代人,地力耗尽了,立刻转移阵地。史书上说他们换过十七个根据地,而这些地方都没能被发掘出来,所以……就没有所以了咯!
有穷氏部落本身是骁勇善战的,夏的子民又受够了太康的没完没了地利用国家公共资源来贪图享受,再加上武装力量都跟着大王出去打猎去了,所以没两下夏朝的都城就沦陷了。
和欧洲以及日本的情况不大一样的是,中国先秦时候的国家都是把人口聚集在一个又一个大城市里,而不是仅仅建小城堡来保护广大的郊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尚且经常只有一座城池,太康时候的夏朝发展还很不给力,估计也是全国人口一齐蜗居住在一座大城里。现在首都被占,太康就无家可归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7:25:26 +0800 CST  
025、射手部落
相传帝尧的时候不但涨洪水,而且还闹旱灾,天上有十个太阳并行,人民苦不堪言。这时一个名叫后羿的神射手站了出来,射掉了九个太阳,最后因为天帝求情而放过了最后一个(太阳是天帝的儿子)。因此功劳,尧将其分封在了商丘地区,并将自己的姐妹嫦娥许配给了他,后来嫦娥可能觉得老公除了射箭不会射什么别的,于是偷吃了仙丹飞到月球上去了,留下后羿一个人寂寞孤苦,最后郁郁而终。
这故事你也信?
有关后羿和嫦娥的传说,在东汉前无任何记载,直到东汉末年,刘备的一个名叫高诱的同学(也可能是学长或者学弟吧)在为西汉著名玄幻小说《淮南子》做注解的时候才强行把嫦娥和后羿给撮合到了一起。一方面《淮南子》就是一部很扯淡的书,另一方面这个高诱的水平估计也不怎么样,所以嫦娥与后羿的故事基本是不可靠的。
但后羿,或者说羿,这哥们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而考察各方面的神话传说,我们大概也能推断出历史上确实存在着这么一个名叫“有穷氏”的部落,领袖叫羿或者后羿或者大羿,他们:
①并非华夏族(应该属于东夷系统)。
②擅长射箭(但打死我也不信能射下太阳)。
③与华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maybe存在联姻)。
④距离华夏族核心地区比较近(估计十几几十天内就可以跑一趟来回的节奏)。
从这几个信息来看,有穷氏可能是一个接受了大量华夏族先进文化的游牧or渔猎民族,具备较强的战斗力,民族个性比较彪悍,而且在政治上臣服于五帝以及之后的夏王朝。
不过孙子和大爷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尧舜禹启在位的时候华夏族是很牛逼的,什么防风氏、伯益、有扈氏,看谁不惯就灭谁。但是现在太康整个就是一纨绔子弟,治国无方扰民有术,纵然夏王国仍然非常强大,但是作为一个政治组织而存在的这个国家已经处于完全无序管理的状态了,这时在位的有穷氏首领后羿(这个“后”应该是王的意思,不过也可能他爷爷的爷爷叫羿,所以大家管他叫后羿,我瞎猜的)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娘的,干他一炮。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Ps:不好意思,这时候还木有“皇帝”这词儿,大家自行脑补一下替代品吧!
四千年前的某一天,太康和往常一样又带着一群人出去打猎去了。而在那个年代,人类聚居地以外的地区还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为了保护领导不被老虎豹子给吃掉,国家必须派出最精锐的部队来保护这个草包,而这就必然让首都的防卫削弱很多。而后羿正是趁着这个时机,一举奔袭了夏朝的国都。
话说不要问我这个国都在哪里,因为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当年的自然条件还是很恶劣的,即便强大如夏国,其子民也是过着和五帝时代一样的半定居生活,在这个地方耕种、收获一两代人,地力耗尽了,立刻转移阵地。史书上说他们换过十七个根据地,而这些地方都没能被发掘出来,所以……就没有所以了咯!
有穷氏部落本身是骁勇善战的,夏的子民又受够了太康的没完没了地利用国家公共资源来贪图享受,再加上武装力量都跟着大王出去打猎去了,所以没两下夏朝的都城就沦陷了。
和欧洲以及日本的情况不大一样的是,中国先秦时候的国家都是把人口聚集在一个又一个大城市里,而不是仅仅建小城堡来保护广大的郊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尚且经常只有一座城池,太康时候的夏朝发展还很不给力,估计也是全国人口一齐蜗居住在一座大城里。现在首都被占,太康就无家可归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7:26:42 +0800 CST  
026、五子之歌
不但太康无家可归,为了防止夏王室的反攻倒算,后羿将启的遗孀另外五个儿子一并赶出了都城。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当年的政治斗争确实不算过分,至少有穷氏只是将夏王室给放逐而不是杀死,这在后来是无法想象的,毕竟太康还带着一批人在外面转悠,你把他亲人赶出去,岂不就是增加了其力量?
然而太康并没有种,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胆量杀回老家,然后雄赳赳地来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而当他的母亲和五个弟弟被赶到洛河边上时,他们似乎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哥哥出现。
说句实在话,太康这五个弟弟也未必是什么好东西,没准就是哥哥的微缩版本,相互间不过是大纨绔和小纨绔的差异罢了。然而这五个哥们一边面对滚滚洛的河东逝水,一边回回想起祖父、父亲的光辉伟业,滔滔的酸楚也一下子涌上了心头——我们可是伟大的禹的孙子呀!
遥想当年爷爷“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何其威武雄壮!可是现在呢?国破家亡,何其悲哀痛苦!
激动到深处,五兄弟一起即兴原创了一首歌曲,一人一句,原歌词已不可考,现在流传下来的版本显然是经过各种修改润色甚至篡改之后的版本。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现在的版本,结合五兄弟当时的心境,大致推断出当年的原作是怎么一回事。
现歌词如下: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这就是后世所流传的《五子之歌》,听着好像有些晦涩,那就容我将其翻译翻译——说人话是本书的重点。
歌词第一段:“我们伟大的爷爷说过啊,对人民是要亲近而不是轻视的,我看这世界上随便拉出一个平民来溜溜都能比我在政坛的表现要好,我自己都生怕自己被分分钟赶下台,仿佛一个人在操控着有六匹马的马车一样,(大哥)你这做王的男人怎么能这么不谨慎呢!”
歌词第二段:“爷爷说得那么好,你却如此荒唐执政,以至于国家混乱,我们全家都跟着灭亡了!”
歌词第三段:“当年那圣明的君主唐尧曾经在这里画了几个圈,教会了大家执政的道理。现在你却要废弃他的办法,这才让我们宗庙废绝啊!”
歌词第四段:“我们那爷爷,何其之牛逼!他的教导,何其之高明!然而你却也放弃不用,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
歌词第五段:“现在还能去哪里?自己的人民厌恶自己,我们还能依靠谁?就是现在感到后悔,但是这世上有后悔药买吗?”
官方总结:《五子之歌》最早收录于儒家的《尚书》中,算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了,其寄托的政治思想和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是夏王朝历史的主要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一阵话外音强势插入)
等等,谁说夏王朝就此灭亡了!
谁?谁在说话?
答:你不够资格跟我对话,我只喜欢对那些自认为能力出众的人出手。你只需要记住,我的名字叫少康!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7:28:29 +0800 CST  
027、混乱的东夷政府
一开始,夺取了太康政权的后羿还是比较矜持的,因为他也知道自己是霸王硬上弓地杀进夏都的,倘若没有成批的敌人倒戈,硬碰硬的话有穷氏是不可能征服诺大的夏族的。所以赶跑太康后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而是把太康的弟弟中康(估计就是带路党之一)扶上了领导人的地位,自己则“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幕后实际操控政权。
不过没多久,后羿便与不服于他的几个华夏族贵族发生了摩擦。这个情况有点像几千年后被吴三桂放入山海关的清军:汉人只是想借外族之手来镇压李自成,但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于是明亡清兴也就自然而然了。
彻底消灭反对势力后,中康的利用价值也不大了。大约也在这个时候,中康也很识抬举地挂了(话说,孺子婴、晋惠帝、唐哀帝死得也好“巧”的,怪不得朱由检宁肯自挂东南枝呢),而他的儿子相则只得投奔到了夏王室的远房亲戚斟灌氏和斟鄩(音寻)氏家避难——后羿终于可以正式成为东亚地区的王了。
然而他并没有高兴多久,因为不断的胜利已然冲昏了这个新王的头脑。后羿原本就是个渔猎部落的粗人,知道怎么打天下,却完全不懂如何治天下。太康失国的悲剧就在不久前,而他却一点都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又走上了这位前辈的老路,喝酒泡妞打猎开party,整天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当一回事,夏民们都表示日了狗了:才赶走一只狼,结果又迎来了一头虎!而且还是只外族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后羿也开始醉生梦死的时候,一个名叫寒浞(音卓)的野心家站了出来,将阴谋的利爪伸向了浑然不自知的后羿身上。寒浞虽然也来自东夷,但并不是有穷氏族人,而是被另一个部落所流放的一个社会不安定份子。此人心机缜密,精通权术,大概以前在老家就经常策划阴谋政变之类的,后来不幸被戳穿了,于是才不得不远走他乡。
流亡的寒浞不知怎么被后羿所收养,通过为有穷氏献计献策而逐渐取得了后羿的信任,结果一步步爬到了有穷氏乃至全东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后羿已经彻底腐化堕落为了太康的2.0版本的时候,寒浞暗地里跟后羿的老婆联合了起来,然后趁机将射手给捉住并杀死。更残忍的是,寒浞不但杀人,而且碎尸,情节极其恶劣。他命人将后羿的尸体剁成了肉酱并送给了他的儿子吃,结果这些孩子实在不愿意尝老爹的肉,于是寒浞便将他们给一齐杀害。
故事虽然假了点(有点像后人编的),但后羿是死于养子之手却应是事实。一代枭雄竟落得如此下场,虽是自作孽,但也确实可怜可悲啊!
寒浞这个人是非常残忍的,光看他这些残暴的手段那都是当时当世所不齿的行为。不过这也是他的一个优势:咱就是比别人不要脸,这叫斩草除根、斩草除根你懂吗?而从后来的政治斗争情况来看,寒浞倒也算是确实代表了“先进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然而血洗后羿家族并不是寒浞计划的终点,本着将赶尽杀绝进行到底的觉悟,寒浞发起了对夏王室的全面清洗活动,不但将中康的儿子相给击毙,而且还顺手将他的亲戚斟灌氏和斟鄩氏也给灭掉了。就这样,作为政治实体而存在夏王朝已基本灭亡。
然而令寒浞没想到的是,相的老婆缗竟然没有被杀死,而是从一个墙洞里爬出了包围圈,然后逃到了自己的娘家有仍氏。而这个女人的肚子里,已经怀上了相的骨肉。
国耻家仇,二十年后一齐来个清算吧!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7:39:41 +0800 CST  
028、夏氏孤儿
其实我一直怀疑后来的夏朝跟大禹夏启那个是不是一个家族的,因为根据历史传说,相的老婆从狗洞里爬出去逃到了娘家,然后在娘家生了个孩子,最后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了新的王——当真是夏王室的血统,不是随便冒出一个人假装的?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小孩也并是在自己外公家发展壮大的。按史书的说法,他本来在山东的有仍氏(就是他妈的娘家)做“牧正”(管畜生的官职,跟什么司马啊弼马温啊之类的差不多),后来竟然又跑到了河南的有虞氏家当“庖正”(管厨子的官),而这个有虞氏又是舜的后人。舍弃自己外公而投奔大禹的前任上司的后人,这个活动轨迹实在不可谓不奇怪。
至于这个有虞氏也是非常的急公好义,不但不嫌弃这个厨师长的落魄王子身份,而且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这剧情怎么感觉有点熟悉),另外赏给了他方圆十里的土地,让其发展成了一个有五百人武装部队的军阀,然后在这里就地召集夏朝旧势力进行复辟,这故事太过玄幻,听着总那么怪怪的。
首先那时候信息那么不发达,谁知道他是真来自有仍氏还是直接就是有虞氏家的人?而且如果这个男的真是夏王室后人,一向杀人如麻的寒浞怎么会不知道?好吧,信息不发达,行,就这么解释。
不过我却有别的看法。
一般反对现政府的人总要拿前朝当牌坊,有事没事就弄个什么朱三太子之类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娃儿——哦,忘了讲,他的名字叫少康。所以这个少康究竟真是大禹的后人、夏氏的孤儿,还是只是一个冒名顶替、借尸还魂的政治家,我表示实在难以确定。嗨,算了,现在连夏朝都无法确定是否存在,这种故事咱们照本宣科就是了吧!
少康崛起的时候距离他爷爷太康失国已有近四十年,这段时间现在被称作“无王时期”。当然,无王是不可能的,因为后羿和寒浞肯定都过了把天子的瘾。后羿的悲惨结局我们已经介绍,那么寒浞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两件事,一个就是前面交代的,不断追杀夏王室及其附属势力,另一个,则是大肆扶持自己的家族。按史书的说法,寒浞在剿杀反对派后很快将自己的儿子给安插在了河南与山东以作为屏障,如果这点属实的话,我实在不得不承认此人确实为当时最强的政治高手。你看他的每一步棋,基本都合乎“正确”的决策,手段之高、心机之深,佩服!
然并卵,寒浞毕竟是个异族,要统治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夏民,必须要非常、非常、非常的小心,此外还需要个好的时机。
什么时机?
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两代之内,被征服者中没有能力特别强的人出现。比如蒙古征服南宋、满清征服明朝的时候,汉族人里都没有什么像样的人杰,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固然是民族英雄,但是能力的话……至于吴三桂,能力不错,但人品的话……
寒浞就没有遇上个好时候,不管那个少康是真王子还是假贵族,总之他是夏民应该是没问题的。这个少康显然是有些本事的,不然被寒浞打压的夏民不会源源不断地投靠他,舜的后人更不会冒着与寒浞开战的风险而死挺他。寒浞在夏国掌权数十年,做好了大家会觉得是理所当然,做得不好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道:“他非我族类!”这样如何能竞争过少康?
这时候就是考验个人能力的时候了——历史上就是有牛人可以逆天而行,原因无他,老子就是比同时代的人吊,你打不过我就OK了。要是没有刘邦,楚汉当时当世还真未必有人能制得了项羽,而袁世凯要是不自己作死,估计到他死也没人能用“顺天而行”的民主打败他。
所以剩下的,就看寒浞自己的造化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10:35 +0800 CST  
029、少康中兴
然而寒浞并不是那个能扭转乾坤的人,so do项羽,so do袁大头。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最后少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不过具体过程是怎样,恐怕只有天才知道。一千多年后,《左传》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次博弈的经过,说是少康先攻入夏都,灭掉了寒浞本人。接着,他又派出了自己的女儿当间谍,潜伏到了寒浞分封在山东的儿子身边,然后将其给灭掉(浮想ing);另外派自己的儿子到河南,“诱”杀了寒浞的另一个儿子——估计就是喊两句“皇军说了,缴枪不杀”,结果真缴枪了就分分钟咔擦的节奏。
这些故事听着太过传奇,未必是真的,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寒浞的分封决策虽然不错,但有些得意太早了。还没稳定局势呢,就将俩儿子给分了出去,这兵力一分散当然就容易被各个击破。
军事学上说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切忌分兵切忌分兵,偏偏很多人就是不长记性(寒浞:我那时候没有军事学!!!)。我们看爱新觉罗家治天下的策略明显就聪明得多,主力守河北,其他地区以少量八旗监视绿营。所以后来尽管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相继崛起,但是仍然不敢轻易和集中的满人军队开火,即便是袁世凯也最终因为忌惮全面内战而保证了清皇室的全身而退(勉强算吧)。
寒浞分封儿子本是符合正常潮流的,但就是太早了。那个年代,走几百里地都要死要活的,一旦大本营出事,怎么能指望那么远的儿子回来救自己呢!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说的就是他吧!
终于,在华夏族政权被颠覆四十余年后,少康实现了本民族的复仇计划。因为他是一个经历过灾难的人,所以随后其对国家的治理也靠谱了很多,后人将这段宝贵的盛世称之为“少康中兴”,而这也是中国“家天下”后的第一个盛世。
国,是复兴了,可是少康对于爷爷和父亲(即便是认的,毕竟也算是真的了)失国的记忆却并不能磨灭。寒浞是残暴的,可是自己不也是将对方给满门干掉了?或许少康已经料到了未来的政治已不再属于绅士,所以,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建国后的某一天,少康将自己的一个庶出的儿子分封到了偏远的会稽地区(恰好就是当年被大禹所杀的防风氏的领地),让他在那个人不拉史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小国家以祭祀夏国的列祖列宗。自己和上一代人的血雨腥风经历已经让少康明白了权力的游戏是多么的可怕,所以为了不让宗庙断绝,他决定让这个叫于越的孩子到一个偏远的地方,悄悄地为家族延续香火:如果哪一天我大夏王室再一次被灭族了,也许下一个寒浞已不会记得那个远在天涯海角的支脉吧!
讽刺的是,夏朝灭亡后,他们留在中原的后人反而建立了一个小诸侯国而悄悄地存在了下来,而于越的后人却自动卷入中国的政坛,虽然一度恢复了先祖大禹的荣耀,但最后却仍然不免彻底败亡的命运。
孩子,我就是刻意让你远离这些漩涡,为何你们就非要如此主动介入?
对不起祖爷爷,我向往胜利,我向往权力,所以哪怕是让我尝遍世界上最苦最恶心的东西,我也愿意付出!
如果那个叫勾践的男人在九泉之下遇见了少康,他或许会这样回答自己这位祖先的提问吧?
Ps:关于会稽这个国家的起源,并不只有这一种解释,这些我们后面讲到它的时候会详细说的。不过既然是无法确定的历史悬案,而且这种说法又发源最早,我们何不在这里悄悄地采纳它呢?
生活已经很无趣了,希望历史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别样的感觉——希望。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14:57 +0800 CST  
029、少康中兴
然而寒浞并不是那个能扭转乾坤的人,so do项羽,so do袁大头。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最后少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不过具体过程是怎样,恐怕只有天才知道。一千多年后,《左传》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次博弈的经过,说是少康先攻入夏都,灭掉了寒浞本人。接着,他又派出了自己的女儿当间谍,潜伏到了寒浞分封在山东的儿子身边,然后将其给灭掉(浮想ing);另外派自己的儿子到河南,“诱”杀了寒浞的另一个儿子——估计就是喊两句“皇军说了,缴枪不杀”,结果真缴枪了就分分钟咔擦的节奏。
这些故事听着太过传奇,未必是真的,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寒浞的分封决策虽然不错,但有些得意太早了。还没稳定局势呢,就将俩儿子给分了出去,这兵力一分散当然就容易被各个击破。
军事学上说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切忌分兵切忌分兵,偏偏很多人就是不长记性(寒浞:我那时候没有军事学!!!)。我们看爱新觉罗家治天下的策略明显就聪明得多,主力守河北,其他地区以少量八旗监视绿营。所以后来尽管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相继崛起,但是仍然不敢轻易和集中的满人军队开火,即便是袁世凯也最终因为忌惮全面内战而保证了清皇室的全身而退(勉强算吧)。
寒浞分封儿子本是符合正常潮流的,但就是太早了。那个年代,走几百里地都要死要活的,一旦大本营出事,怎么能指望那么远的儿子回来救自己呢!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说的就是他吧!
终于,在华夏族政权被颠覆四十余年后,少康实现了本民族的复仇计划。因为他是一个经历过灾难的人,所以随后其对国家的治理也靠谱了很多,后人将这段宝贵的盛世称之为“少康中兴”,而这也是中国“家天下”后的第一个盛世。
国,是复兴了,可是少康对于爷爷和父亲(即便是认的,毕竟也算是真的了)失国的记忆却并不能磨灭。寒浞是残暴的,可是自己不也是将对方给满门干掉了?或许少康已经料到了未来的政治已不再属于绅士,所以,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建国后的某一天,少康将自己的一个庶出的儿子分封到了偏远的会稽地区(恰好就是当年被大禹所杀的防风氏的领地),让他在那个人不拉史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小国家以祭祀夏国的列祖列宗。自己和上一代人的血雨腥风经历已经让少康明白了权力的游戏是多么的可怕,所以为了不让宗庙断绝,他决定让这个叫于越的孩子到一个偏远的地方,悄悄地为家族延续香火:如果哪一天我大夏王室再一次被灭族了,也许下一个寒浞已不会记得那个远在天涯海角的支脉吧!
讽刺的是,夏朝灭亡后,他们留在中原的后人反而建立了一个小诸侯国而悄悄地存在了下来,而于越的后人却自动卷入中国的政坛,虽然一度恢复了先祖大禹的荣耀,但最后却仍然不免彻底败亡的命运。
孩子,我就是刻意让你远离这些漩涡,为何你们就非要如此主动介入?
对不起祖爷爷,我向往胜利,我向往权力,所以哪怕是让我尝遍世界上最苦最恶心的东西,我也愿意付出!
如果那个叫勾践的男人在九泉之下遇见了少康,他或许会这样回答自己这位祖先的提问吧?
Ps:关于会稽这个国家的起源,并不只有这一种解释,这些我们后面讲到它的时候会详细说的。不过既然是无法确定的历史悬案,而且这种说法又发源最早,我们何不在这里悄悄地采纳它呢?
生活已经很无趣了,希望历史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别样的感觉——希望。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17:18 +0800 CST  
030、夏朝第一帝王
单从继承关系上讲,禹绝对是老姒家最牛逼的一个人,无论对中国历史还是夏朝历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禹的位置很尴尬,因为他本人并没有开创夏朝,而是原始民主选举上台的最后一位联盟领袖,所以除了追认,他是不可能算进夏朝历史的。
而撇开大禹这个boss,整个夏王朝最牛逼的一个帝王却既不是夏启,也不是少康,当然更不可能是桀那个二货。那么他是谁呢?我想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被忽视的一个君主,他的名字叫杼。
“杼”这个字在现代汉语的发音是“住”,不过历史上这哥们还有一堆的名字,包括予、宁、佇、宇、相曼、輿或作季杼,所以撇开上古音与今天的不同,我们也难弄清楚他究竟应该读“住”还是“予”(通假字嘛)……好了好了,咱们不扯这些有的没的,大家爱怎么读怎么读吧,说人话,回到主题!
杼是少康的儿子,根据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他就是那个在河南诱杀了寒浞儿子的那个人。读都按这里,那么问题就来了。少康自称是相的儿子,而相死的时候他还没出生,以“无王时代”唯有四十年来看,攻灭寒浞的时候少康的年纪应该不过三十上下。
古代人没计划生育观念,十四五岁结婚也不是不可以,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骇人的事实,那就是杼单方面协助父亲完成夏朝中兴霸业的时候大概也就是十五岁左右,而这要么说明他确实是天资聪慧,要么就间接说明了少康是个冒牌夏王室成员,那么……
旁白君强势插入:够了亲,这桩悬案就别扒下去了,反正不会有结果的!
好吧,接着说杼的事情。
灭寒浞后,少康据说在位了二十一年,可以想象这段时间主要会用于夏政府重建的工作,所以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而等到少康去世的时候夏朝的国力已经恢复到了一定的水平,这时杼就站了出来,开始了他的大展宏图。
根据史书记载,杼即位后非常重视与东方夷族的关系。少时的经历让他见识到了东夷人的桀骜不驯,作为一个有见地的君主,杼敏锐地察觉到了东亚地区的未来必然是两大强族博弈的胜者来主导,谁赢了,谁就将成为日后历史发展的主导民族,而另一大民族要么被消灭,要么被彻底同化于对方。
事实上华夏和东夷两族的融合程度已经非常高了,但是今后究竟由谁占来主导,谁成为从属,是必须在战场上分出高下的。皋陶、伯益有过一次和平攫取两大民族主导权的机会,但是被大禹和启给扼杀了;后羿与寒浞几乎完成了这一目标,可惜功败垂成。两次分歧必然拉大了相互间的仇恨,短时间内两大民族已不可能和平融合,所以武力便成为了促进这一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或许有人就要问了,难道两大族不能和平相处吗?
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能。
纵观当时的东亚“天下”,只有华夏和东夷这两大民族占有的地盘最肥沃,也只有他俩的发展水平最高。即便仅仅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两族之间也必然要发生摩擦——谁发展得好,谁就要扩大生育;人越来越多,需要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在生产技术有限人们暂时还无法开发广大长江流域等地的时候,有利用价值的土地就只有黄河中下游和黄渤海沿岸,你说他们会不会吵起来?
除此外,两大民族文化的兼容性也必然形成一股统一合并的趋势,为什么呢?你想想,大家经济上联系紧密,文化上又十分谈得来,结果大家做点小买卖还要被查关税,聊个天还要被提防是否有泄露国家机密,这又是何必呢!所以下层人民表示咱们还是统一了算了,不然多麻烦。
可是上层的想法就必然不一样,统一后,谁当老大?所以大部分时候阻碍民族、国家统一进程的永远都是上层野心家,因为真正民心所向的统一趋势是一定有利于老百姓、但未必有利于上层人物的。我在这里当总统当得好好的,统一了,你给我什么位置?什么,百姓的呼声?对不起,这是什么,能吃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这是绝对没错的,但是也跟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绝对没错是一个概念。时代的变革实际上从来都不是以数量取胜的,广大人民主要是为历史提供了一个“势”,但真正要拧开这个“大势所趋”龙头,却一定需要超乎常人智慧和资源的人——这是必然的,除非你是superman。
杼已经做好准备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20:42 +0800 CST  
031、杼的野望
想法,杼是有的,问题是要付诸实践却实在不是件易事。
虽然没有详细数据(这个应该是永远不可能有的),但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华夏族的人数是多于东夷族的,一则大洪水的时候是华夏族领导的治水,想来应该是他比较强大些的缘故;二则夏朝建立的时候东夷又被打击了一次,估计又折损了不少人马。然而尽管如此,华夏与东夷之间的争斗却仍然是没完没了地持续了千年,打来打去也是谁也没法干掉对方,这不是无缘无故的。
首先是地理环境的限制。东夷最重要的据点在山东丘陵地区以及江淮水网地带,这里虽然不是巴蜀、长江那样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确实也拥有居高临下和水沼密布的地理优势,所以他们大可以玩防守反击,有机会就恶心一下华北平原的华夏族,没机会你们也难杀进来,毕竟主场作战还是有优势的。
其次,三四千年前的战争跟近现代乃至一两千年前的古代都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未开发的土地还有很多,华夏和东夷就是真要打架,双方还真有可能找不到对方在哪里。所以那会儿的战争模式基本就是直捣老巢的攻坚战,不存在太多野战的概念,不然大家都跑出去迷路回不来就惨了。
而当年所谓的“攻坚”,恐怕也是找到地方后在当地进行的群殴,那么以逸待劳的一方就占有很大优势,除非对手的人数特别多——人口优势华夏族是有的,但是否达到了可以抵消长途跋涉的消耗呢?这就很难说了。
正因为如此,三千年前的战争是不存在什么隐蔽性和欺骗性的,真正打起来就是硬碰硬地群殴,除个别偶然因素外(比如黄帝和蚩尤打着打着起大雾了,以及夏民欢天喜地地迎接后羿赶走太康),双方的正面交锋肯定是要死不少人的。
华夏族人多是一回事,可是死一个就少一个呀!而且当年能参军的都是良民,贵族当统帅,一般公民当士兵,异族俘虏奴隶都是没资格当兵的。你不断把自己民族自己阶级的人给耗死了,回头国内发生叛乱肿么办?
是啊,肿么办呢?杼也这么自问道。
历史多次告诉了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当人力已经尽最大的努力的时候,社会想要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了。
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多次提到,杼在位期间“作甲”、“作矛”。“矛”是一种带刃的长兵器,杼之前应该也有存在,不过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兵器应该还是刀、剑等短兵器,而矛毕竟是“一寸长一寸强”,所以杼才决定大规模装备这种器械;“甲”即盔甲,不过现在推测杼那时候的盔甲应该不是金属,而是用坚硬兽皮制作而成的,有了它,士兵们在战争中的伤亡情况就一定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攻一受两大先进战争工具的运用让夏朝军队的战斗力获得了质的飞跃,凭着这些新装备,杼大败了东夷各族,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太平洋沿岸,同时刷出了罕见的神兽九尾狐。关于这九尾狐是啥,反正考古学上是没有找到类似的生物的,我猜测会不会是一只长相奇丑的章鱼或者大王乌贼?或者是一只带着连体同胞残骸的狐狸?
好了,不管这只神兽是个什么玩意儿,我们知道杼很牛逼就是了。史书的说法是,杼“能帅禹者也”,就是能继承大禹的王图霸业,所以夏朝的后人们对其予以了最高规格的祭祀礼仪——“报祭”,而他也是所有夏朝君主中唯一享受此荣耀的人,你说厉害不厉害?
可以说华夏族对东夷族的优势局面就是杼一手打造出来的,没有他,今天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凤的传人还真难说(东夷普遍崇拜鸟图腾)。只可惜夏朝的历史并不算很普及,而杼这哥们名字又这么拗口,所以在民间的知名度很低,不太为人所知。那么通过本文,希望大家顺便将杼这个人“注”入心底:他是我们的一位伟大祖先!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22:49 +0800 CST  
032、一个殉职的临时工
杼的故事,本来应该就此结束了的,但是一个小插曲却不得不让我们扩展一小节出来。
就在我们这位夏朝第一君主在位的时候,黄河的水患还是很严重的。大禹治水固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他也是正好赶上了冰川期结束得差不多了,洪水的水源减少了的缘故。不然任你怎么个封堵还是疏通,那都是扯淡。而且别的文明没有治水,靠造方舟跑路不也活得好好的?
所以大规模洪涝虽然已灭迹,但小范围的水灾却远没有终结,哪怕是20世纪末的98年我们不就面对了一次?所以杼在位期间,黄河仍然是波涛汹涌不断的,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临时组织治水的部落酋长就战死在了为人民服务的最前线。
他的名字,叫冥(法克,这名字真够晦气的,难怪会死翘翘)。
冥所在的部落主要活动于今冀中豫北地区,也算是一个大氏族。他爷爷的爸爸叫相土,据说是个大冒险家,他发明了马车,并制造了能出海航行的大船,这使得其人民的足迹遍布东亚各地——真正历史上走路最多的恐怕就只有生意人了。没错,相土干这些不是为了好玩,也不是为了传教,而是确确实实地去各地做买卖,赚票子……啊sorry,那时候估计只有贝壳做货币(所以今天和钱有关的字都有个贝字旁),而且与其换这个,倒不如互通有无拿些特产划算——远古时期实物货币应该最多,以粮食为主,布匹等为辅。
这人要是走得多走得远,就有一个词叫“见多识广”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见识一多,一方面就容易学到更多的知识,一方面思想也能更开阔。比如法国人德国人打毛子,一下雪就懵了,平时没接触过这种天气啊!换蒙古人就无所谓啦,爷一年四季都是这样过来的,哈哈!
总之走的路多了,阅历丰富了,各种好处也就跟着来了。所以相土部落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他的商业冒险活动,用历史学的观点则叫做:相土和他的民族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明,从而为我所用,兼容并包。
相土再往上走,他的爷爷叫契。这个人是不是听着有些耳熟?没错,他就是舜在位期间的“十大常委”之一!
契再往上走就不大靠谱了,大家说他是帝喾的儿子,所以契就是帝尧的兄弟。但是史书对这一段的记载却非常的幽默,说是契他妈以及他姨妈都是喾的妃子,但是喾这家伙非常不人道,将两人锁在九重高的建筑(九层妖塔?)里并派出一只燕子看守她们。有一天姐妹俩发现了燕子生的两个蛋蛋,于是契他妈就吃了这俩玩意儿,然后便生下了契。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人兽交是不可能的,人鸟交当然也如此。所以这个玄幻的故事其实是在隐射契是来自一个“有母无父”的家庭,相对应的应该就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至于喾的话,纯属契的后人为了给自己家族血统贴金而强行戴的绿帽子(喾:法克鱿)。
嗯,大概就是这么回事;而且前面我说过,这还不是喾的唯一一顶绿帽子。
契大概确实帮禹治过水,不过当年谁没跟水打过交道?启要是学学金三胖的话估计也会说自己三岁就会治水五岁就会打枪呢!到杼的时候黄河又小泛滥了一下,来自正牌治水家族夏王室估计早已丢失了这门技艺,于是只能另觅高人。大概有人对杼说了一声:“那个冥爷爷的爷爷的爸爸治国水呢,而且他们部落造船挺有一套的!”于是杼就笑了笑:“好,那就选他吧!”
你妹!
冥就这样光荣牺牲了,不过他的名字最终光辉地留在了历史的光荣柱上。不是因为他多么无私,也不是因为他多么伟大,而是因为……他有个子孙,叫汤,而这个汤,在喝了一个叫伊尹的厨子煮的汤之后,建立了一个叫商朝的王朝——没办法,好人多得是,被记住的总有一些特殊原因。
这些故事,我们后面再说。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24:49 +0800 CST  
033、槐之盛世
历史总是相似的,比如汉武帝开疆扩土搞的不亦乐乎,结果直到汉元帝这个二货执政的时候才真正实现了万邦来朝的盛况,连班固都不禁感慨这tm什么世道(班固:咳咳,我没说过这种话哦);唐太宗文韬武略,然而全唐之盛世,却是在唐玄宗的时候才达到;康熙皇帝算是千古一帝了,但家业最终也是在孙子乾隆时候才最发扬光大:什么叫前人栽树?这就叫后人乘凉!
杼在位有二十一年,文韬虽然没怎么展现,武略倒是办了不少大事,不过他并未能看到夏王朝最强盛的时代到来就挂了,而他的儿子槐(这名字好,老爸种的大槐树下好乘凉,哈哈)却捡了个大便宜,替他老爸见证了幸福的到来。
槐,又作芬、祖武或芬发,名字很拗口,不过几千年前的中国人也没什么文化,词汇量有限,没准也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人一样指啥信啥的节奏。槐的生平我们不是很清楚,大概简历就是姓姒,性别男,是杼的儿子(一堆废话)。他在位据说长达四十四年,也有说二十六年,但都算是很长的(以那时候的生活医疗水平,能活四十四岁恐怕就不错了),其他的话,不太清楚。
不过槐在位期间却发生了一件很牛逼的事情,那就是著名的九夷来访事件。
根据《竹书纪年》(这货又来了)记载,槐登基的第三年,东夷的九个部落纷纷来夏都朝拜,承认夏朝在东亚地区的宗主地位。一般认为九夷分别指的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这九家,从名字上看他们都是崇拜各种神鸟的部落(或者也成为了国家),而这群家伙既然能想到和夏朝发生关系,那就显然算是东夷里比较先进的那部分——后来朝拜汉朝的夜郎国啊滇国啊什么的,也是当地最有发达的国家。
九夷的来访在当时宣告了东亚两大民族(华夏、东夷)之间的关系从对抗逐渐走向了缓和。当然,大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结,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过杼你这么牛逼,打得我们好怕好怕的,好汉不吃眼前亏,咱们认认怂也无所谓。何况老百姓们也是主张珍爱生命、远离战争的,所以咱们也顺乎民意吧!
前面说了,历史总是相似的。元帝虽然做到了武帝都没做到的事情,但西汉一朝已然由盛转衰;开元盛世虽然流传青史,但是安史之乱更是遗臭万年;乾隆虽然连大英帝国的脸都敢打,但转眼半个世纪不到大英帝国就把他孙子的脸都打肿了。
同样,槐在位期间夏朝的声望虽然达到了最顶峰,但当你爬到一座山的最顶端时,再前进,就必然只有下坡路可走了,不然怎么能被称作是“山顶”呢?
当然,身为当事人的槐是不可能知道这么多的,而且此时距离夏朝的灭亡确实还有200年之久,so,边走边看咯!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30:56 +0800 CST  
034、八王时代(不是王八哦)
槐之后,桀之前,还有八个王,不过鉴于这八个哥们的存在感都超低,所以咱们就一节结束战斗。本节大家就看看这些王的名字吧,很逗的,哈哈。
①槐的儿子叫【芒】,一说叫荒或和,感觉都跟太阳有点关系。他在位据说有五十八年,期间最大的政绩是在东海钓到了一条“大鱼”,初步推测应该是鲸鱼之类的,此外貌似就没啥大事了。
②芒的儿子叫【泄】,又作洩,听着像一个经常拉肚子的哥们(好吧那个应该叫“泻”,这个估计是出生的时候又发洪水了吧)。泄在位时间为二十一年,一说十六年,大概除了拉肚子也没发生什么大事。
③泄的儿子叫【不降】,一作降(到底投不投降啊),或者江成。不降在位期间总算有些新闻了,那就是他在登基后的第六年出兵攻打了“九苑”。这个九苑貌似在西方,具体在哪儿,不太清楚。不过有些好事者非要说夏朝其实就是古埃及,不降就是古埃及的法老埃赫那吞,对此我也是被醉得一塌糊涂——有些人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不降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能耐的君主,毕竟他开始尝试向西方拓展夏朝领土。不过书上只是说他攻打了“九苑”,但结果怎样却没提,所以这哥们的历史地位还有待更多考证才行。
而历史则告诉了我们,玩大了,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
④接不降班的并不是他儿子,而是其弟弟【扃】(请将“囧”读成第一声),一作乔或高阳。这个扃怎么突然打破夏朝父死子继的传统而乱入为王,连一向八卦的《竹书纪年》都没说。我的猜测是,不降劳民伤财地去攻打西方蛮族,结果得不偿失,而扃则趁机发展了自己的力量,最后凭借大家的支持而继承了哥哥的地位,就像当年颛顼打赢了对共工的战争,却输掉了儿子的继承权一样。
⑤扃的儿子就成功上了位,他叫【廑】,或者说是胤甲、廣、頊、董江、廛或廑甲。这厮在位期间天上居然又出现了十个太阳,可惜这时候后羿一族已经被灭了,所以我们没能看到一个新版射……咳咳……日的故事。
⑥廑在位二十年,却莫名其妙地没有留下儿子,结果他的位置转个圈又回到了不降的儿子【孔甲】身上(这回扃的在天之灵也真是囧了)。
孔甲在夏朝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坏,司马公公用这么一句话评价他:“好方鬼神,事淫乱。”现代史学家的说法是这哥们喜欢装神弄鬼,糊弄下人。由于这些二逼的行为,夏朝的附属国们纷纷背弃他而去,所以后人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意思就是夏朝的衰败,实际就是从孔甲这里开始的。
有关夏的灭亡,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讲述,这里就先不揪孔甲的小辫子了。
⑦孔甲的儿子叫【皋】(我想起老皋了),又名昊或简昊,任内没发生什么事情。
⑧皋的儿子叫【发】,又称敬、敬发或发惠,任内也没发生什么事情。
以上就是夏朝前十六代国王中的后八位。基本上夏朝历史就是这么对半开的,前王八……哦我是说八王经历了从坎坷建国到走向辉煌,后八王则从登峰造极一步步走向了衰败灭亡。到第十七任国王,也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桀在位的时候,历史终于送来了两个夏朝的掘墓人,而这些,也是我们后面要讲述的内容。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8:32:59 +0800 CST  

楼主:全言

字数:236529

发表时间:2016-01-30 02: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29:47 +0800 CST

评论数:3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