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说人话,讲二十四史

075、傅说新政(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故事,傅说在秦汉后算不上是一个什么有头有脸的角色(boss武丁都被历史湮没了,何况他),但在此之前却绝对当得上“鼎鼎大名”四个字,其故事出现在《尚书》、《国语》、《墨子》、《孟子》、《尸子》(还真有这么一个人,姓尸名佼,名字好恐怖的,不过他可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时空”概念的人呢,可惜咱们老祖宗不喜欢研究自然,更喜欢谈政治,于是他也逐渐被人遗忘了)、《庄子》、《楚辞》、《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论衡》、《帝王世纪》、《水经注》等一大堆著作中,属于绝对的政治明星,不然你以为大家怎么会愿意有事没事拿他开涮呢?今天可有人拿我全言开涮?
不过言归正传,究竟傅说在历史上做了什么,和后世所说的武丁中兴有什么关系,这才是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对此最详细的资料当然来自《古文尚书》的《说命》三篇,里面完整地记录了傅说从政后的种种作为。但是正是因为这个记载实在太详细,另外再加上一些别的证据,于是后来很多人考证说这三篇、包括之前我们有提到的《五子之歌》等很多篇章都是伪造的,这个就真让人头疼了——后面我们还要好好讲讲今古文之争这桩跨越了几千年的超级学术大悬案,这里的话就暂且放下不表了。
我的看法是,各打五十大板得了。伪造可能是有的,完全的无的放矢也未必属实,既然专家们都在搞不清头绪,那么我们就引用一下这个史料,错了也无妨嘛!反正是要用一个说法的,那还不如用老祖宗的呢!
以下为全言我通俗翻译之后的《说命》篇章,大家随便看看就是了哈!
武丁找到傅说后,对他说道:“请你早晚给我提意见和建议,保证不秋后算账,保证不打死你。现在我就是一块铁,你就要做磨铁石(铁杵磨成针?);我是要过河的人,你就是我的船和桨;我就是遇到了大旱,你要来做甘霖,‘启乃心,沃朕心’(大家自己脑补这三个字的意思)。”
傅说这会儿估计打死也不信领导会这么宽容,于是武丁接着说道:“骗你是小狗呢!这就好比吃药,不猛一点不带劲;走路要是不穿鞋,那就会伤着脚。咱们商朝已经走了太久的坎坷路,脚趾头都快磨光了,所以我才希望你和大家多给我想点法子,不然你以为我吃饱了没事做啊?咱还不也是想恢复成汤的王图霸业,再过把天下共主的瘾啊!”
听了这番话,傅说才总算恢复了自己的屌丝本色。一般来说,领导刚说了武丁这番话,下面人就应当是“岂敢”、“哪里”、“大王您太谦虚了”,但是傅说到底还是个牛人,所以他一开口就是啪啪的打脸:“其实呢,木头沿着划好的线往下削就能达到笔直(即荀子所说的“木受绳则直”,傅说果然tm是做苦力的啊,亲,平时没少削木头吧?),君主从善如流就肯定会圣明,君主要是圣明了臣子都不用说什么就能办好事,大家谁敢不听呢?”
不好意思大王,咱们说得再好,你老人家要是扯淡的话就什么都没意义,so,你看着办吧!
看到这里,其实我都有种冷汗的感觉。哪怕是今天,领导叫你提意见,你敢回一句“我觉得我们说的都不是重点,只要您老人家做好了什么就好了”吗?今天的社会尚且还是这样,当年杀个傅说这种贱人简直易如反掌,所以光从胆量上讲的话他也确实不是一般人——能青史留名的,谁不是刀山火海里过来的?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铁杵也能磨成针,天天yy说这个历史人物不行那个历史人物没劲的,换你易地而处,能不被吓尿就OK了,还指望着发挥主观能动性指点江山?别逗了,还是老老实实来楼主碗(帖子)里激扬文字吧!
傅说不是普通的臣子,那么武丁是不是一般的君主呢?他俩合计的这个新政又究竟搞不搞得起来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28:39 +0800 CST  
076、傅说新政(2)
继续跟进。
对于傅说,武丁是非常信任的,所以这哥们一来就让他“命总百官”,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按理说武丁上任不三把火也就罢了,这傅说一上任也立刻萎了。为毛,《说命》里就写了一段他与大王拐弯抹角的对话。
仍然是全言版翻译,详情如下:
“啊!古代的君主顺应天意,建立了国家,设置了都城,然后赐给了属下各种各样的爵位等级,又命令贤明的人来辅佐他们,这不是为了贪图享受,而是用来治理人民的。知道我说这话什么意思吗?”
武丁:“我智商低,听不懂。”
全言旁白:“就是在说你的那些贵族哥们儿都骄奢淫逸、工作不好开展啊,笨死了。”
傅说继续说道:“上天是肯定公平公正的,圣明的君主效法他,所以大家才心悦诚服。”
武丁:“这个我懂,哈哈我聪明吧!”
傅说(没鸟他):“所以随随便便下令是没有威信的,随随便便大动干戈就会带来战争,这点你做得很好。好衣裳不拿出来奖赏别人、兵器不拿出来使用都是会伤害到自己的。大王如果能谨记这些,那么问题就好办了。”
武丁:“等等,囧多马得,这前面两句话我是听得懂的,后面两句啥意思?不是说大动干戈会带来战争吗?怎么又鼓励我拿出兵器来用?”
全言再次旁白:“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要你赏罚分明,这叫比喻、比喻你知道吗!”
武丁:“……”
傅说继续说道:“治乱的根本在于用官,官职不可以随便授予亲近者,而应该授予有才的人;爵位不该授予坏家伙,而应该给贤明的人。”
“这两句话不是一个意思吗?”武丁问道。
“当然不是。”全言再次强行插入,“所谓官职,是掌握有权力的部门;所谓爵位,是象征地位的。傅说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两个含义。做事的,必须是有才的,不然就办不好事;但是爵位、精神表彰什么的又要多授予有德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坏心眼,所以你不用担心会在背后捅你的黑刀。自古以来亡国的君主都是不能识人用人;但话又说回来了,自古以来谋权篡位的又都是绝对的时代精英,所以帝王就要把握这个度。”
“还是听不懂。”
“说你智商低你还不信。”我摇了摇羽扇,说道,“你想想,身边要是都是庸才,那么一个国家如何能运转下去?但是身边要是都是人才,你确定这些人不会想谋夺了你的江山?”
“难道就不存在既有才又有德的人吗?”
“难,太难了。”我摇了摇头,说道,“人才原本就是超乎常人的,往往心高气傲,而且他能够靠自己的本事赚钱夺权又何必要寄人篱下呢?不过是条件不成熟罢了!而道德高尚的人往往都是不切实际的,然而政治也好别的任何事情也罢,都是现实的事情,都要有各种各样的让步与折衷,你让一个连听这种话都听不下去的人来做这些事,怎么可能办好呢!”
“那么就没办法解决了吗?”
“有啊,怎么没有?”我说道,“有本事你不坐王位了,然后大家来投票表决,谁有才谁上,这不就OK了?如果国家比较大比较落后不方便管理的话,咱们就先选出人民代表,然后让他们代表人民投票;再接着如果害怕国家分裂,那我们就建立一个集权的政府,这就叫民主集中制。要是还……”
“大胆,竟敢要我退位!来人啊,拉出去砍了!”
(全言杀青)
傅说再上场:“这个全言哪里冒出来的……说到哪了?哦,继续。君主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有备而无患,不要随便宠幸别人,尤其长得丑的男孩子……咳咳,拿错剧本了……不要以改正错误而感到耻辱。另外一定要认真敬天祭祖,别问我为什么,我是傅说,没学过马克思,我当然也有时代局限性啦!所以在我看来鬼神还是要信仰不能丢的的!”
武丁:“先生说得好啊,不过你要常提意见才行,不然我智商低,过一阵子就忘了。”
傅说:“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知道并不难(武丁:尼玛我觉得难啊),实践起来才难。大王你要是真心实行的话就符合先王之道了,那我一定说,不说就有罪过了!”
说完,新政开始。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33:45 +0800 CST  
077、傅说新政(3)
从傅说和武丁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新政的核心环节基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那便是吏治,而这也是中国式改革的永恒话题。
所谓的“中国特色”,说白了也就是围绕着一个“官”字。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本的“里子”还是公共权力腐败这个大项目。商朝、包括先秦乃至隋唐前的中国都不存在完善的官僚体制,但是政府仍然出现了权力腐败的情况,比如商朝的王族们就要骄奢淫逸霸占社会资源,比如东汉魏晋的豪族就要垄断孝廉控制中央到地方的人事任免,他们其实和科举制施行后一批又一批的“职业贪官”是一个圈子的人。那么问题就来了:西方、日本历史上难道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答案是既有,也没有。
说有似乎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古今中外的任何国家、政府和组织都存在着权力的腐败,所谓绝对廉洁公正的政府只存在于理想当中罢了,这个随着新闻透明度的加大,大家都已经了然,所以对我们的问题回答说有好像是天经地义说得通的。那么楼主为什么又要说没有呢?
因为我们讨论的不是权力的腐败,而是公共权力的腐败。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一个私企老总,不管他怎么任人唯亲、打压人才、胡乱指挥,那都仅仅只能构成对其个人企业权力的贪腐,而远构不成对公共权力的侵犯。但是如果这个老总是国企的,那么他就要面临很严重的指控。而再假如这个老总不仅仅是个老总,而是个政府领导,那么他的行为就是对公共权力的赤裸裸践踏了。
同理,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趋势,也很早就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就理论上来讲,率土之滨的“王臣”们对普天之下的“王土”上进行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中央政府的规范,可是现实真能做到吗?
别说是交通、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就是今天也没人能保证可以管住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地头蛇、大老虎,所以在社会发展极端落后情况下强行建立的统一王朝,看似是打破了自私自利的财产私有,实际上却是倒过来,国家被一个个大小私有势力所蚕食。你要我认可你,好,没问题,但是你必须瓜分出一部分公共权力出来给我享受,不然我凭什么要听你的?
这种想法帮助了中国人很早便形成了民族、国家统一的意识,坏处则是同样很早便养成了腐败的思维:我以失去自己家族独立性来拥护你的权威,那么你理所当然应该给予我在这个新的统一的国家里腐败的权利。久而久之,这个规矩便约定成俗,即便领主的政治权利已经被剥夺到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公共职务的时候,大家也仍然坚持要侵犯公共权力,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会觉得:这是我们应得的!
而国外却有另一番景象。
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既然没有统一的概念,那就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范围的“公共权力”,所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麾下的众王国公国侯国老大都只是一个个的私企老总而已,大家可能因为强权而低头,但即便如此,所有人的私产都是“风能进、雨能进,唯独你国王不能进”的。这样的思维当然导致了他们国家的长期分裂,但反过来,又有利于助长平等契约社会的苗头——因为我从不曾放弃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所以我始终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所以即便是遥远的商朝,武丁和傅说也要面对王族的贪腐问题,这本身就很滑稽:难道王族公子们没有自己的收入?没有自己的生活?确实没有,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依靠的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的分配,这要是摊在其他文明,早就被甩一边去了:诺,这块封地就是你的了,以后你混得好也好差也罢,都别找我。什么,你要自建一国?你觉得我都不管你死活了,这些还会在乎吗?
你想建国也没关系,因为我封你的是低一等的爵位,那么你在江湖上的名号就永远是什么波西米亚国王、卢森堡大公、勃兰登堡侯爵等,而出了咱们圈子,你反正还是得认我做这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做老大的——你不认,别的民族也是会认的。
就这样,大国被拆成了小国,小国被拆成了各大家族,什么满门抄斩、财产充公之类的都是不存在的,这是对私有制的绝对尊重,同时也是对国家统一的绝对抵触。我们现在无法判定孰优孰劣,而且今天的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历史上的单一原因所造成的,所以……
大家就当是楼主我在扯淡吧!
说完,全言露出了阴险的笑容……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37:47 +0800 CST  
078、鬼子来了
一般来说,带武字的庙号谥号都是要给在战争中表现比较牛逼的帝王使用,比如周武王就消灭了商朝、汉武帝就大破了匈奴、魏武帝就东临碣石耍大鞭、晋武帝就一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哪怕是明武宗,那也起码是在边境露了把脸的。既如此,反腐倡廉双规干部什么的当然不能算是动武,顶多只能算是用刑,虽然大家都是要操兵器,但规模和性质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武丁的战功在哪里呢?总不能就打了几只大老虎就用上这字了吧?你以为是唐武宗李二火呢!
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个以武闻名的帝王,武丁不但有武功,而且对整个东亚都有着深远影响,因为正是在他执政期间,华夏-东夷集团成功抵制住了来自旧大陆腹地的战斗种族,从而让中华文明避免了还未成长便要夭折的命运。
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测,武丁即位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前后,而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另外几件重大事情:
①雅利安人入侵南亚,在次大陆建立起奴役当地人的吠陀文明;
②来历不明的“海上民族”重创了地中海东岸的各文明古国,直接肢解了世界上第一个铁器帝国赫梯;
③多利安人入住巴尔干,一步步取代了曾经显赫一时的迈锡尼文明,进而彻底根除了最古老的希腊文化。
几乎在同一时期,许多民族也涌入了东亚,他们在商朝的西北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民族集团,而史书上则留下了这些集团的名字——土方、贡方、基方、苟方、人方、鬼方。“方”在古文里是小国、小邦的意思,从我们老祖宗给这些民族的称呼我们便知道,他们也不清楚这群家伙是哪里来的,只知道数量不是很庞大,于是便一通瞎起名字,至于为什么会人啊鬼啊的命名,别问楼主,因为楼主我也布吉岛。
今天的历史研究已经不能让我们清楚这些牛鬼蛇神是从何而来,拥有何种血统,建立了什么些的国家(其实这群人都未必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结构),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他们和雅利安人、海上民族以及多利安人一样,和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土著居民们发生了激烈冲突,双方为了生存空间而大打出手,而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指挥本地党一起抵御外敌的最高统帅,正是我们的武丁先生。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此战失败,中国的历史会走向何方。或许,当年的东亚也会重新洗牌,然后再造出一个崭新的文明出来。若如此,自武丁以前的所有本土故事也都将彻底成为绝唱,幸运的话或许还能通过口头传诵而等来一个瞎子将其整理为一本《XX史诗》,而不幸的话,三皇、五帝、大禹、夏商的那些人那些事恐怕就将再也不见于天日了。
幸运的是,我华夏四千年的文明终于没有在三千年前就断绝,商之后的东亚仍然属于本土居民,现在诸位应该知道武丁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有多重大了吧?
那么这个内外对抗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武丁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维护本民族、本地区的“文明发展主权”的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39:48 +0800 CST  
079、一将难求
要抵抗外敌,没有良将是肯定不行滴。就历史记载的情况看,傅说大概和伊尹一样,是个文臣,而做不了武将。现在总有人说诸葛亮军事不行怎么怎么地,问题是他们却没注意到一点,那就是亮哥本来就不是职业军人出身,所以咱们就很难指望其能达到“用兵如神”的境界。
军事从来都不是一门理论课程,没有专业的训练和实战的洗礼而能无师自通为“战神”的人是非常罕见的,所以诸葛亮能从文官转型为统帅而且还战绩不凡就是非常非常难得了。
再举个例子,毛爷爷算是比我们乃至是同时代很多人都要擅长打仗的吧?然而1928年的时候组织曾任命他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他立刻表示为难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因为之前他虽然也曾当过兵,但主要是在打酱油,对于一支军队该如何训练、各种兵器该如何操作、将士们该怎么合理作息吃饭睡觉之类的,他都算是门外汉。因为本质上讲,他只是“毛委员”,而不是“毛司令”,离开了十大元帅十大将,你让他老人家亲自带兵的话他就要两眼发晕了——那些专业的东西,不经过军校和部队的培训是很难无师自通的。
所以我就觉得诸葛亮真的很厉害,因为刘备死后他一个人要干“汉初三杰”三个人的活,至少萧何的活他没有办砸,蜀国在他治理时期井井有条;张良的活他虽然没有后世传得那么神,不过既然人家肯夸他,那历史上的他肯定也不赖;至于韩信的活的话——你只能说诸葛亮没能成为韩信,但是以益州一州(还得去掉上庸房陵)之力能和魏国打那么久,每次都是强势而来、强势而去(诸葛亮还真很擅长打防守反击呀,张郃就被他给害得膝盖中了一箭),这表现已经非常优秀了:不是谁都能成为韩信的。而且韩信在当大将军前一直在项羽的作战部队里实习,而诸葛亮却一直在做文职工作而已,岂可同日而语?
扯远了。
武丁时期最重要的臣子当然是傅说了,这是众所公认的,但是傅说只能为商朝的战争提供一个稳定、健康的国家机器,却不能直接将其转化为战斗力。至于武丁的话……毕竟是贵族出身,这辈子干过的最具有杀伤力的事估计也是在黄河边上和甘盘钓钓鱼,然后带着大伙出去射射猎,让他指挥千军万马?不太现实。
而且他毕竟是最高统帅,最高统帅只是做战略规划的,是四渡赤水呢还是五渡,是抢占东北呢还是中原决战,前线的事,还得靠那些有“匹夫之勇”的人来完成。以当时的情况,武丁大概也发现了傅说和自己一样也是个战五渣(傅说表示爷只是个搬砖的),那么谁来成为这“大商王朝之鞭”呢?
武丁做梦都在“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将军”,但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何况商朝时期别说千军,就是凑一个整编军都有点难度,这些人又从未接受过针对游牧民族的战术训练,还没开打估计就要被对手的彪悍劲给吓蒙了,这可为之奈何呢?
无奈的武丁不得不曲线救国。根据历史记载,他老人家在位的时候娶了六十几个老婆,而这些婚姻必然不全是为了满足那啥需要,因为这些女子里就有许多来自其他小国小部落,有些说不定就是母系氏族部落的领导人。大家之所以要如此一通乱搞,可能就出自一个目的:全黄河流域的土著人民们,联合起来!决不能让北边的蛮子们将我们给消灭了!
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小丁朝思暮想的军队统帅,居然就这么着在床上给泡出来了,看来这“大商朝之鞭”果然是……嗯……嗯……
那么这个即将登场的霸气统帅是谁呢?我们下一节再见!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42:54 +0800 CST  
080、重见天日
1976年的时候,全国搞了个名叫“农业学大寨”的活动,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屯村也在当地规划的范围中。安阳市我们都知道,是商朝的重要根据地,遗址众多,所以此处有很多地方都是受到国家保护、不得被生产运动所侵犯的。不过小屯村这个荒地之前也没考察出太多东西,连倒斗的都不怎么来光顾,于是乎当时就没被考虑进行保护,而要被征收做生产用地。
假如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个伟大人物的存在。不过此人生前显赫一时,死后大约也不甘心寂寞。就在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的节骨眼上,几位考古学家出于此处可能埋藏有重要文物的忧虑,加班加点地在当地进行发掘。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座陵墓的轮廓出现了。
见此情况,大家连忙向领导汇报,上头也很快批准此地不得被破坏。紧接着,众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就盼着能在这个新墓搞个大新闻出来,然而前期的工程进展却让人大失所望,因为这个墓只有5.6m长、4m宽,很小,看起来也很一般,而且还打出了地下积水,简直就倒霉透了。然而随着发掘的深入,所有人惊奇地发现,墓穴深达8m,而且有六层分层,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年对这个墓主人的祭祀是非常隆重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祭奠一次,而随葬的文物加起来竟然多达1928件,包括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让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看得目瞪口呆。
从墓穴规模来看,这肯定不是个王陵(王陵:咳咳,我妈怎么给我取个这名字);但是从祭祀规格来看,又绝对是个了不得的人物。那么ta是谁呢?
提问:一个商朝人要被后人所了解,有多难?
答案:非常难。
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文物发掘,二是史料记载。一般而言中国人所了解到的历史大多存在在书籍里,因为一方面我们有高度发达的记史传统,史书忒多了;另一方面古人也好今人也罢,都没太多关注考古观念,比如全言我看史书的时间就比关注考古发现的时间要多无数倍,而咱们的老祖宗们也没多少拿文物来证明历史的想法,所以他们的历史考证主要就是在玩文字游戏,在故纸堆里和曲解、篡改历史的文人们斗智斗勇,最后从中发现“最合理”的真相——但那也仅仅是逻辑上的最合理罢了,这种历史真相就不如实实在在地上已有的地底下挖出来的文物靠谱。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印度人并不知道自己国家是佛教的发源地,虽然中国人的书籍里早有记载天竺身毒巴拉巴拉的,许多专家学者也考证说那是印度,但是没挖出文物,国际上也是不承认的,因为所有文字都可能是道听途说甚至是胡编乱造,难不成你还真相信有一个人族和尚带着两只兽人族和一只野人族一起横扫了西方各国而来到了印度?《西游记》可以是小说,你能保证其他有关印度的文字作品不是假的?
所以直到真正发掘出了佛教遗址、探测出了其年代,那才能真正证明释迦牟尼确实诞生于次大陆;至于是不是孔雀出生的、有没有在外面喝妹子的乳白色营养液,那就……咳咳,这些就不多扯了。
像商朝这么遥远的朝代,流传下来的文物本来就不多(最能直接反映当时历史的甲骨文直到19世纪末才被世人所发现),史书里对那时候的历史记载也很少(没办法,三四千年前,能有多发达的文明咯),除了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其余有关商朝的故事大多是不可信史,可信的部分基本没啥实际价值(我tm知道夏朝是被商汤灭掉的有啥意思,中国人都知道)。所以当小屯村的那个墓穴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史书就不能为专家和学者们提供任何帮助。
而最后对墓穴中甲骨文的破译也告诉了大家,这个人,原本就没存在于现有的史书上;甚至,连《竹书纪年》这种一贯不正经的书都没能将其收录进去。
或许此人也曾经被记载过,但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便湮没在了浩瀚的历史当中。
但历史就是这样的神奇,三千多年后,这个早已被汉朝人乃至周朝人所遗忘的墓主,居然被今天的我们所认识,这回大家要是穿越到西汉就可以一本正经地教训司马公公了:“你看看你,就知道吹比,说什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却连这么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没有写进《史记》,羞不羞啊!”
太史公问曰:有多重要?
全言答曰:下一节再告诉你,嘿嘿……
对了,请大家记住这两位主持妇好墓发掘工作的学者名字,他(她)们是:郑振香女士、陈志达先生。同时我们更不要忘记了当年参与这次工程的各位工作人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了解,这里就不一一列单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44:12 +0800 CST  
081、女武神(上)
谁也没想到,全武丁时代,或者说是全商朝时代最有知名度的一个军事统帅的陵墓,居然非常幸运地被今人所发掘。而更让人啧啧称其的是:此人是个女子,而且还是武丁的老婆。
她的名字就叫——妇好。
打住,这里又要插一下,所谓“妇好”,其实也不是妇好的真实姓名。甲骨文里妇好叫帚子(“大商朝之扫帚”?扫清六合席卷八荒既视感啊),庙号母辛。至于这个“好”,可能是名(随夫姓子名好),也可能是姓,而妇则是一种对女性亲属的称谓。前面说庙号谥号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到了这些梗,这里就不赘言了。
上上回我们说到,武丁持大商朝之鞭到处联姻,娶了六十几个媳妇儿回家,可能想通过这个办法来加强与黄河流域各民族的联系。你想想,那些母系氏族部落老大就是女人,这个女人都嫁给了武丁,那不就等同于两国实际上合并了?当是时也,欧亚大陆腹地的战斗民族已经深入了东亚,这种家族联姻确实有助于大小民族的相互联合,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以前大商朝有难大家看热闹,小部落有事大商朝也懒得管,现在就不一样了,七舅老爷的三外甥被鬼方给揍了,你好意思不出手?说出去脸上也无光是吧?
曾国藩就是看中了这点才建立起的湘军,因为你跟古代文盲中的文盲——士卒打交道,说什么大道理都是扯淡,亲朋好友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再次为中国加载起了军阀mod,流毒深远。
又扯远了。
武丁倒是在无心插柳,结果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一不小心就插出了一个一代名将。大概商朝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太长时间了,所以以为女人都是没什么用的角色。然而当妇好嫁到他家里后,小丁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妇好在武丁时期多次领导军队南征北战,前面不是提到了一个土方嘛,这个部落在当时是十分强大的,连年骚扰商族领地,曾血洗过两个商人据点,双方不可谓不苦大仇深。武丁每次与土方作战,少则出兵三千,多则出兵五千,这在那个年代都是非常大规模的,但是最终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就是在妇好的统领下完成的。
除此外,妇好还发起了对南方彝族、羌族和巴国的战争,甚至打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伏击战,这战术头脑,简直了!
注:广为流传的妇好本人曾统帅一支13000人的部队,这并不符实。原文是“登妇好三千,登旅万”,意思就是妇好所部为3000人,另外还有10000人。如果真是妇好带兵13000就应该是“登妇好万三千”了(谁看过电视剧《天下第一》?)。考虑到妇好的地位和商朝的动员能力,这一万三应该是统归武丁指挥,而妇好是主力部队——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更难能可贵的是,妇好走南闯北,靠的不止是武,还有文。妇好墓中不但有大量兵器陪葬,而且还有许多空白的甲骨出土。这意味着什么呢?说明妇好不但识字,而且还能写字,那些甲骨就是给她在阴间写笔记写回忆录用的。而破译的文字则表明,妇好多次受武丁委任主持部落的祭祀活动,组织祭祀礼仪,由此可见,这位姑娘在当年可真是身兼教权、政权、军权各方面要职,相比之下,恐怕傅说都要黯然失色呢(而且傅说还一定不能做妇好能做的一件事情,咳咳,你懂的)!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49:41 +0800 CST  
082、女武神(下)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既然妇好这么厉害,那为什么她和她的事迹却没有被后人所记住,而且那么迅速地就被遗忘了呢?这不合理嘛!
我想了想,大概就这么几种解释:
①:妇好死得早,三十几岁就挂了(死于武丁之前),所以如流星般闪过。但是妇好的功绩实在太突出了,这么解释说不过去。
②:妇好毕竟是个女的,虽然生前显赫,但是死后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可能确实受到了男人们的打压,所以就慢慢被从史书上淡去了。这个有可能,不过也存疑。
③:妇好来自地方,非中央领导力量,所以死后功绩遭到了抹杀。这种做法在中外都并不罕见,比如斯大林的照片边上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空白,那都是属于他昔日战友们(被清洗掉的)的位置,大家可以搜索“除忆诅咒”这个名词。
④:没啥理由,就是记载丢失了,而恰好负责口头教授历史的史官也老年痴呆忘了跟学生讲,于是她的历史就空白了。
鉴于上面四种猜测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所以这里楼主我就来个超级活稀泥版本:
妇好因为是来自地方,而且又位高权重,所以在中央遭到亲贵们的猜忌。恰好英年早逝,于是同时代有权力的人们就想方设法要抹去其功绩,而后世男性史官们也乐于不把一个女的写得太强势,再加上时代动荡等文化传承原因,于是妇好很快就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没办法,历史就是这样猜来猜去的,因为我们都不能穿越回过去,所以便只能就已有的文物和文字来进行各种脑补和yy。以前我也曾和很多人一样对司马迁的各种主观臆断历史而感到羞羞,各种跟风地嘲笑谩骂他,但现在我算是真正理解到了他的伟大:反正都是猜的,不如博采众长,最后成一家之言!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所认为的历史,是只属于我自己的原创——我就是司马公公,我为自己代言!
根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曾经有过身孕,武丁还为此占卜问是男孩还是女孩。不过遗憾的是,这个故事并没有后续,我甚至猜测是否正因为难产才导致了妇好的早逝,也正因为如此甲骨文才没有继续写相关的故事。
一切,皆有可能。
不管怎样,妇好之死绝对是武丁的重大损失,更是商朝的重大损失,因为武丁在位期间不但成功抵御住了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且还南征北战征服了81个敌国和叛乱不朝的方国,将东夷-华夏集团的领地扩大了n倍——如果妇好能多活些年头,是否能将81这个数再扩大一些呢?
据说妇好死后商朝的武运便立刻下降,贡方扬言要将“商方”给撕碎。这个“商方”就是妇好出身的部落,从这个名字看它与商朝算是完美融合了,但即便如此,武丁竟然窝囊地只能在祭祀中祈祷妇好的灵魂能保佑商方不被消灭:打脸都打到这份上了,大王居然还是这表现,果然是一万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历史就是这么诡异,妇好在武丁时期守护了黄河流域的文明,拓展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可是中国人们竟然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都不知道她的存在,直到1976年的那次意外发掘才得以将这些故事重见天日:何其惜哉!何其幸哉!
当一栋又一栋的高楼大厦在地表之上如泡沫般地崛起、压得房奴们气都喘不上时,可曾有人静下心来想过,究竟有多少历史的谜团深埋于那地底之下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51:14 +0800 CST  
083、武丁领导班子(上)
商朝的武丁大概就相当于夏朝杼和槐的合体(还记得这两哥们不),他在位期间不但中兴了本朝,而且还将国力推向了最顶峰,不过这些功绩绝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傅说和妇好虽然厉害,但是咱们也不可能把全国的事情全压他俩身上,起码武丁在位长达59年,妇好只活了三十几岁,你就是让她一出生就爬着给武丁打仗也还有二十年时间嘛!傅说活了多久我们布吉岛,但他在武丁即位的第三年就开始走上政坛了,要活过武丁,难度很大。
所以后人看起来武丁中兴就是他们仨开一桌斗个地主就完成了的,实际上却绝不是这么回事。武丁在位期间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能臣良将,只是知名度不高,所以才未被人们所记住(妇好:咳咳,有我那么“未被人们所记住”吗)。本着宁可错喷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全言我下面就给这些人一个露脸的机会。
通过对商朝甲骨文的总结,今人给武丁一朝凑出了十个名臣,号称“武丁十臣”,其中只有两个见于《史记》,那就是甘盘和傅说。而有趣的是,名气最大的傅说,却不见于甲骨文的卜辞中。莫非,这个傅说仅仅是后人杜撰的一个人物?或者说是当时的人们不把傅说称为傅说?再或者,是记载傅说的甲骨文被损毁了?或者,这次就真的是因为傅说地位卑贱,所以也被消除存在痕迹了?
算了,先抛开这些疑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十臣里剩下的八个葫芦娃。
①雀,又称侯雀,是武丁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臣子,卜辞中出现的次数比甘盘要多,据说排名全商朝第二。雀生前参与武丁的多次军政活动,比如有一次武丁就问他:“那啥,能不能揍一顿失国?”不久后失国就向商朝纳贡了。此外侯雀还参与了国家的祭祀、田猎、视察、号令民众等工作,威名远扬,正因为如此,学者们认为这个侯雀就是傅说的原型,问题是……
牛头不对马嘴啊!
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一个是奴隶,一个是贵族;一个一堆传奇故事,一个实实在在。你要说这也是原型和艺术形象的话,那就好比梁朝伟说我是在模仿曾志伟了。历史的真相,还有待专家学者解开。
②沚瞂,音“止伐”,听起来是个很爱好和平的名字,不过武丁一朝你就别想要啥和平,这个沚瞂也是南征北战,不过没有那么耀眼。有意思的是,某次武丁想责怪沚瞂,但是却不知为何很犹豫,于是向上天占卜问:“这样做对不呢?”至于三千年前这对臣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那就是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③蟌,音“葱”,是根挺厉害的葱。他担任的职务是小耤臣(音“小及臣”),是个掌管农业的大臣,位高权重,然而甲骨文里压根就没提到他跟农业有多少关系,相反,还是打仗、抓人、向商王纳贡的记载,果然大家都是在建设有武丁朝特色的奴隶主义社会啊。
武丁在位期间蟌具备召唤其他一些臣子的权力(召开中央会议?),想来是一个可以参与核心机密的人物。
④戉记,这个“戉”字就是那个“假节钺”的“钺”字的本体。所谓节,就是君主的符节;所谓钺,也是帝王专属的一种刑具。戉记这个人的名字里就带有凶器,显然就不是个什么善茬。这厮大体就是个职业军人,偶尔客串一下外交事务,总之不是揍别的国家就是去忽悠别的国家,也算是一个多面人才了。
⑤禽匕……打住,可千万别以为这哥们是姓禽名匕是禽兽的弟弟,因为这本是一个字,匕在上禽在下,只是按照业内规矩而念做禽匕。学者推测“禽匕”这个字应该是当年专门为这厮独创的,大概他一开始就是个为大王负责打鸟的官,后来则慢慢往上爬,最后担任了“小臣”这个职务——商朝没有大臣,只有小臣,这个小臣就相当于宰相,当年伊尹就做过。
禽匕生前多次参与对贡方的战争,就是那个威胁要把妇好的老家给荡平的部落,战功显赫,也是当世之名将。
⑥虎,又称仓侯虎,或者侯虎。虎在武丁时期的地位比较微妙,大约是典韦、许褚那样的亲兵队长,负责保卫王上的生命安全,有时替武丁做一些私密的事情。品阶大约不高,但是领导的亲信能这么算吗?哼哼,你说我虎不虎!
⑦旨,又称西吏旨,西吏是官名。不过说是说“吏”,但是这个旨可不是后世那些没编的公职人员所能比的。旨在武丁时期也是非常牛的一员武将,战功赫赫,具体那些杂七杂八的我就不赘述了。
⑧侯告,此人在甲骨文中的出场并不多,但却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和甘盘一样被称作“师”的人,这说明武丁对其非常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生前多次参与了对尸方的战争。这个尸方,就是东南方向的夷人部落。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54:29 +0800 CST  
084、兄弟阋墙
之前我们说了,商族本来自东夷,是众多拜鸟族的部落之一。但是东夷本身也分为很多块,比如那群跟随桀与汤对抗的“九夷”就明显和商不是一伙的,他们有些和商一样比较上进(主要应该是山东地区的夷人,当然,这里所谓的“上进”也有可能是被动的),积极吸收了华夏的文化,于是便跟随商一起成为了黄河流域的新主人,然后和夏民们一起慢慢地融合为了一个新的统一的民族——从武丁没完没了地娶老婆看,商族应该也会与夏族的贵族进行了通婚,而华夏族本身有巨大的人口优势,所以将其同化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还有些东夷族,因为地处偏远,得不到先进文化的熏陶,所以只能一步步地缓慢地发展。不过相比于其他民族而言,东夷人无论在血缘上还是地域上都与夏商最为接近,所以他们就是是商朝潜在的可接受人口,如何兼并这群人的地盘也成为了商族发展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这就好比今天如果大毛俄罗斯要恢复苏联,第一步肯定是拿下二毛乌克兰和三毛白俄罗斯,然后再去想其他斯坦啊高加索啊之类的,至于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话……别逗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道理和我们今天无论如何必须首先解决台湾问题是一样的:连两大汉族政权都没能统一,还想追求别的东西?省省心吧!
所以商朝就算征服了其他民族,那也估计只能将他们做牛做马最后当人祭给生吞活剥,可若是拿下了夷族,那或许还有将其教化为本族人的可能,起码大家曾经是一家人嘛!
武丁之前,商朝是内乱不断,自顾不暇,所以没有考虑到这一层。武丁即位后国力大增,出兵东南这件事就要提上议程了。根据记载,参与对夷族战争的武将主要就是侯告和妇好(妹子真牛啊,东南西北打了个遍!),两人都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此时的夷族们也已经独立自主地发展出了一整套的文明,他们的人口也在商朝时期急剧膨胀。
最早的东夷根据地当在山东,但是这里的空间毕竟是小了一点,所以他们也要对外殖民,就目前的史料来看,淮泗为其发展的第一站,随后其西进的势头遭到华夏的遏制,被迫转为南下江淮,这便是商周之际人数庞大的“东南夷“的由来。
无法想象,如果三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商朝没有与江淮地区的东夷决战的话,那今天的东亚大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可能也像北美一样出现两个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巨型国家,或者类似南亚一样的印巴分治。以商朝为中心的民族国家一步步发展而从黄河流域开始扩展到整个北方,以东夷为中心的另一个民族国家则会从江淮地区开始扩展到整个南方,最后恐怕就真正要实现政治分界与地理分界的大统一,而秦岭-淮河则恐怕就不再仅仅是两个自然带、而是两个国家的界线了。
幸运的是,这个情况没有发生。从武丁开始,商朝开始不断对东南方施压,和曾经的亲戚打得不亦乐乎,这一来二往的,强势的商族终于得以驯服那些土地和人民,从此彻底奠定了华夏民族的血统基础。
虽然大家都没想到,商朝所付出的,是亡国的血泪代价。这些,我们以后再说……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56:15 +0800 CST  
085、武丁领导班子(下)
有(上)当然应该有(下),不然楼主有病啊取这么个标题。不过前面既然说了一个“武丁十臣”,那么这里还要介绍谁呢?
下面我就列出几个人的名单出来,大家对比一下他们和十臣,看有什么区别:
①妇妌(音“妇竟”),武丁的老婆;
②妥,武丁的女儿;
③祖己,武丁的儿子。
没错,这三个人,加上妇好,四个,都是武丁家族的成员,而且还是关系极其亲密的那种(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湖南台的一个电视节目:一家老小向前冲)。那么他们算不算是大王领导班子里的成员呢?
当然算,古往今来,所有领导的家人都能算做是领导班子的成员,他们可以毫无任何职务,但是其与领导的关系就注定了是领导最信任的人。哪怕是现代社会的今天,总统夫人什么对总统的影响显然是别人所难以比拟的,何况当年的商朝!
更何况,武丁的这些男女家属们,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妇好我就不介绍了,一个顶十个的那种。妇妌也是武丁的皇后,而且还是妇好之前的正妻。大家都知道后母戊鼎吧?那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朝青铜器,就是商人为妇妌所打造的。而因为“后母”儿子就是嗣子、太子母亲的意思,所以妇妌这个皇后是绝对正牌的,而且她也是唯一一个被葬入王陵的武丁老婆(然而跟着大王们一起被倒斗了,晕死),你说妇妌的地位高不高?
不过光是有地位的话只能是在理论上存在影响武丁政坛的可能,而实际上妇妌的能力也非常突出,能主持征伐、祭祀、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只是在武功方面不算很突出,但却非常擅长农业活动,虽不大可能是亲力亲为,但起码是有研究、有重视的那种,算是擅长根据地建设的干部,和小妹妇好虽然是两种人,对商朝却都是不可或缺的——土地改革、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她们姐妹俩就各占了一个,真是了不得!
妥,又叫小臣妥,据推测当为武丁的女儿。“小臣”这个职务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是商朝很大的官(因为没有大臣,囧……我又想起了斩赤红之瞳了,噗),而妥则是他老爸在位期间唯一的一个女性小臣——武丁肯定不止一个女儿,但却只有一个女性小臣,那就说明她肯定有点能耐,而且非常受信任。不过从已发现的卜辞看,妥并没有特别出色的事迹,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祖己是武丁的嗣子,而且有可能是妇妌的儿子,《尚书》里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有关祖己的故事,说是有一天武丁祭祀开国老祖宗汤,结果突然冒出一只野鸡飞到了一只鼎的耳朵上叫,迷信的武丁顿时吓尿了,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估计当时的人认为这是要祭祀的人死,所以祖己见状连忙上前开到老爹道:“人们的寿命都是又长又短的,这不是上天刻意要弄死谁,而是这个人有罪过,所以才这样做。您是天子,和先王一样都是上天的后代,所以祭祀的时候就不要搞这么浓重,那些近亲就别献太多贡品吧!太奢侈了老天爷会不高兴的!”
武丁听后便减少了祭祀,而祖己也因此而获得了贤(嗣)君的美名。
这故事听着也有点像是后人所杜撰,不过既然也是我们老祖宗记载的,那就拉过来溜达溜达。作为王位的继承人,祖己理所当然在当时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但不幸的是,他死在了武丁之前,所以这个故事算是给他一个露脸的机会吧!
武丁一朝,用人不分男女、无论出身、不管老幼、无视亲疏(凑排比句容易吗我),完全当得起“不拘一格”四个字。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和人才!正是因为有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武丁才得以继往开来、打造出一个先秦罕见的霸气盛世——
可歌!可颂!可赞!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5 23:59:28 +0800 CST  
086、盛世阴影(上)
正所谓物极必反,尽管商朝的国力在武丁时期达到了最顶峰,但是荣耀的背后却仍然潜伏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一直伴随着商朝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最终合力而剿杀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独特、也是最富“西方味道”的朝代。
首先摆在武丁本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对其他民族的战争没完没了。前面我们说了,武丁时期本就存在有无数“叉叉方”民族,每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有几个被他灭掉了,但是东夷的尸方实在是太庞大了,他肯定摆不平;而西南方的彝族、羌族就是今天都还存在着,显然当年武丁是没能将其给征服的。外患不除,今天武丁是英明领袖还能镇得住脚,明天他老人家要是挂了,新王能否镇得住他们呢?
其次武丁面临的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就是:自己活得太长了。是的,你没听错,就是因为这哥们活得实在太长了(在位长达59年),所以其麾下人才虽多,却很多都没能活过他。甘盘、妇妌、妇好、祖己是确定无疑死在武丁前面的,侯雀、戉记、禽匕都在武丁在世的时候有过病重和不能工作的记录——侯雀是骨伤(可能是战斗创伤),戉记不详,禽匕是“酒疾”(喝大了?),至于他们最终有没有治好,那全言我就布吉岛了。
这里有人就要问了,死了就死了呗,这有啥大不了的?错,这不仅仅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既然武丁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彻底解决对外征服的问题,那么这项事业就一定要传承下去,至少,别被外族给灭了。而遇到这种问题,最好的情况就是新王即位后仍然有一批有战斗经验的人辅佐,这样才不至于手忙脚乱。然而旧王还没死呢臣子就死了一大半,等到新王上位的时候他的手下也是一群小白,那么让这群人来面对复杂的东亚局势的话大概也是两眼一抹黑、束手无策的状态,这就很不利于国运的长久。
比如朱元璋生前几乎把功臣杀了个精光,而等到他孙子接班之后就几乎无将可用,最终拱手而败亡于儿子之手。
好吧,孙子败给儿子,老朱也不算吃亏,毕竟是自家人的内战。但是面对蒙古外敌呢?朱棣表示朕做这个皇帝也是日了狗了,每次都要御驾亲征,我tm容易吗我?可是不自己出手又能怎么办呢?有经验的将领们都被老爸给咔嚓了啊!像丘福在朱棣集团里已经算很不错的将军了,结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草原上丢脸丢得命都没了,还是得我自己出手啊!
臣子凋零倒也算了,问题是根据流传下来的历史传说,武丁长子祖己的死亡还涉及到了一场夺嫡之争,说他是遭到了同父异母的弟弟祖庚及其母亲的排挤而被流放致死的(话说武丁早年的时候也被外放了一阵,还不是杀回来了?看来人要经得起挫折啊)。祖己本是嫡长子,而且素有美名(据说祖己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有没有睡好,然而我表示非常同情武丁的私生活,尼玛总不能当着儿子的面……咳咳,你懂的),遭此一劫,王室必然又要混乱一番。
果然,武丁死后商朝又来了一次兄终弟及,老爹的开疆拓土事业也由此而遭到了中断。
上面说功臣早死肯定就有朋友要反驳了:功臣死了好啊,免得成为新王的掣肘嘛。莫急,这里就涉及到武丁盛世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政治制度方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6 00:07:34 +0800 CST  
087、盛世阴影(下)
商朝的制度是典型的前封建时代制度。所谓封建制度,就是封邦建国拥戴唯一王朝,用今天的话讲叫联邦制;而前分封时代则是邦国体系,用今天的话讲叫邦联制——外交是大家的,而内政则是各位自个儿的。商朝有收保护费和征发各国一起进行军事行动的权力,但却不得干涉各国内政。
说得有点玄乎了,我们打个比方。斯大林能否干涉乌克兰内政?显然能,他想杀谁就能杀谁。但是今天的普京能这样对待独联体的各国吗?前封建时代的商王就相当于今天独联体(姑且命名为“独商体”)、或者说欧亚联盟的俄罗斯领导人(独联体似乎已成往事,欧亚联盟才是毛子的王道啊),他对各成员国有很大的影响,一旦真的打起大仗来估计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都要听从俄罗斯的安排,但是他也不可能直接插手这些国家的内政,因为各国的存在是自己争取的而不是俄罗斯赏赐的。
武丁的所有臣子,包括他的老婆、儿子在内,都有自己的封地,而侯雀他们本来就是以“外国人”身份参与“独商体”的行动而已,他们的土地和人民不是商朝赏赐的,没有商朝他们本来也存在了几百上千年,换个姓姒或者姓姬的王朝也无所谓。所以夏商两朝就不存在什么“尊王攘夷”的概念,因为大家本来就不是什么“世食商禄”,你灭亡了就灭亡了呗,除非我跟你攀上了亲戚(比如舜的后人有虞氏也是因为和少康联姻了才出面帮助他复国的),不然你要死就去死吧,关我鸟事。
所以武丁当然不可能、也没必要为臣子们的死亡而感到高兴,因为除了嫁到商朝的女王们,其他侯雀等人的国家和商朝都是互不干涉内政的——所谓“互不干涉”,就是你武丁的接班人是儿子也好孙子也罢,都不关我事。什么功高震主之类的东西,不好意思,我是外国人:没听说过巴顿将军功高震斯大林主的吧?
既如此,我们为何还要提到他们?而这个前分封、后分封什么的,对商朝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影响是巨大而且灾难性的。大家都知道牧野之战吧?最后纣王之所以死无葬身之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来自外族的巨大数目的战俘奴隶集体倒戈所致,不然你说桀怎么能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而比桀更牛逼的纣却做不到?因为内部叛乱堵死了他的后路嘛!假使他能逃出鹿台,然后得到外地的商军支持,那胜负还真很难说。但就是因为内部叛变了,你还没跑呢就被自己的奴隶给包围住了:与其被猪狗一般的奴隶所杀,还不如自焚算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商朝要源源不断地将这些俘虏送回首都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有效的制度来管理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将其转化为社会财富(不然你以为他们干嘛要征服那些地方?),于是只能将这些人运回本土进行奴役以促进本土的发展,结果最后就上演了一出活生生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爱相杀的悲情大戏。片名——《封神榜》。
那么这时候商朝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呢?
周朝曰: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扩张,有了步步高分封制,哪里征服封哪里,so easy!
将广大的土地分配给本族的上层贵族让他们自行管理,是三千年前落后的中国所唯一能选择的维系民族和国家统一的方式。虽然周朝因分封而兴、也因分封而亡,但是如果他们仍然沿用夏商的制度而建立一个“独周体”,那不但不能避免自己的终止,而且还将大大滞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姬家善莫大焉!
这些都是后话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6 00:11:15 +0800 CST  
088、傅说新政(4)
傅说的故事,还没结束。虽然《说命》三篇的真实性非常非常非常让人怀疑,但是拿来当做本帖的资料也未为不可,毕竟它是不是商朝的故事我们不知道,但至少是汉晋时候的故事,那也是传世经典嘛!既然讲了前两篇,咱们还是要把第三篇给补完,也好给傅说这个人划上一个句号——不管他是否真实存在,但哪怕只是小说人物,大家也会关注一下各个角色们的最后结局嘛!
《说命》第三篇有点像是一个“很久以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感觉,下面是全言版的翻译。
武丁曰:“傅说啊,我过去曾经和甘盘一起学习生活,我们曾经跨过山和大河,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什么都没拥有,最后当然都飘散如烟。那时候的我学习很不努力,没有啥进步,你要体谅我的过去,顺从我寻求进步的意愿,比如这是美酒,你就要当那上好的发酵物;这是羹汤,你就要当调味的盐梅。你要多多指正我,不要因为我智商低而抛弃我啊!”
话说武丁(或者说《说命》的作者)还真喜欢玩比喻句啊!
傅说说道:“大王你要真想有所事业的话,一定要听从祖训,谦虚学习,增加道德值刷RP……此处省略一堆废话……总之信祖宗保平安,这样我才能敬承你的旨意,选贤举能,然后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达到组织机能的……噗,这一页拿错台词了,这是被砍掉的全言的大学专业术语,跳过!”
武丁听后非常满意,笑道:“傅说啊,天下的人都敬仰我的德行,是都你的教化所致。正所谓‘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手足完备的动物才叫人(世界上只有人有手),拥有良臣的君主才能被称作圣。从前伊尹让我的先王兴起,他常说道‘我不能让自己的主人做尧舜一样的圣人,心里就充满耻辱,好比在闹市被人鞭打一样’(伊尹果然是奴出身啊,这么强的受虐倾向)。而如果有人才得不到恰当使用,他又会惭愧地说这是自己的过错。今天的你就要做我的伊尹,咱们要和他们主奴二人来一次竞赛,看谁更能青史留名!”
傅说连忙跪地扣头道:“大王英明,请让我好好报答你。不过,呃,你想当s你自己去当吧,我可不想当m……”
至此,傅说的戏份也结束了;so do 武丁。
如果真要做个比较的话,武丁的能力肯定是不如商汤的,毕竟一个是开国之君,一个是守成之主,创业是最难的。但是若是论国力强盛程度,武丁一朝绝对要强于商朝建国时期,他俩的关系有点像汉高祖和汉武帝,一个马上打天下,一个算是马上治天下(虽然两个小孙子估计都不会打仗),而且武丁和武帝两人的嫡长子都那啥了,这可真是有趣的巧合。可能武功比较盛的君主都不太喜欢文绉绉的儿子,子不类父,天下大忌,何况祖己还天天破坏老爸老妈的夫妻生活,武丁表示真是气死偶也!
哈哈,开玩笑开玩笑。
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亚文明的中心——商朝已发展到顶峰,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骄傲。不过需要清醒认识的一点是,此时的中东文明已经开始迈入铁器时代,在此之前他们也早已有了成文的法典和完善的行政制度。而几乎在武丁同一时期,埃及和赫梯两大帝国已经能在卡迭石战役中各出动两万左右的兵力进行大会战,比妇好那次的13000人是要多很多的。而此战过后,两国更是签订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份国际和约,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
So,我们必须谦虚地看到,商朝时期的中国文明在世界史上比下虽绰绰有余,比上还是明显不足的,盲目的自大是可笑且无意义的:我爱我的民族、我的国家,可是何必要他天下第一呢?大家说是吧?
武丁篇,谢幕!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6 00:12:29 +0800 CST  
089、祖甲、汤刑
祖己的提前死亡让他的弟弟祖庚得以在父王死后接班,不过根据传说,武丁其实更喜欢的是祖庚的弟弟祖甲,但这个祖甲比较聪明,知道自己不是二哥的对手(大哥本是嫡长子都斗不过,何况他还是个小三呢),于是便屁颠屁颠地逃亡了出去。而他这一走,不但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也间接延续了商王朝的光辉。
为什么呢?祖庚即位后并无什么建树,老爹的事业是基本没有继承,眼看着大商朝就要转盛而衰了,好在他最后还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死得早。根据史料,祖庚在位仅有7年时间便挂了,而继他之后即位的,便是海归的祖甲。
由于常年流亡海外,祖甲也得以了解民间疾苦,知道本朝政治的弊端,所以他一回国便开始重振旗鼓,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再次开疆拓土,早年出兵西向攻打游牧的西戎,晚年又重新修订了《汤刑》,真可谓一文一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这个《汤刑》和之前的《禹刑》一样,也是个存在于书本中的中国古代成文法。如果它们能被证明真实存在的话,那就一定能将中国的法制史和文明史彻底改写一遍。不过当年人们的习惯是“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就是刻意不将法律公布给人民,将其神秘化、宗教化,以此来压迫平民和奴隶,所以当年这些法律不大可能有多少备份文件,甚至于全国、整个商朝都只有一个样本(可能就一块龟甲,然后天天被供着),一旦损毁或亡佚,则极有可能再也不会被今天的人们所发现了——没准纣王就随身带着这玩意儿以显示自己拥有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然后就跟着他一起在鹿台化为了焦土。
难以想象,那时候人们的“犯法”和“不犯法”,仅在统治者的一念之间,因为民众根本就看不到法律,所以不知道上面都写了些什么,当然就不知道自己是良民还是刁民了。什么是历史的进步?公元前536年,郑国大政治家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既然是法律,那就是必须能且要公布的,不然你就是具有法律性质又如何?像《禹刑》、《汤刑》这种东西,即便其真实存在,但只要它确实是秘不外宣的,那就难被认为是法律,这就好比“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不是一个概念一样。尊重法律的权威是必须的,但是让人民形成法律的意识则更加的重要。夏商的这种做法在本质上只是以一己之私来垄断对法律的制定与解释,进而肆意践踏法律的实施罢了,这时候的法律是且仅仅是一个装饰品而已,是私刑、家法而已,于国于民有何用哉?
不过历史的进步都缓慢且曲折的,比如子产那个“公之于众”,看似是将法律透明化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另一件事情,那就是:古代可是文盲遍野的。而有条件识字的,仍然是贵族地主们而已。所以说千道万,一切的社会问题还是要回到“教化”这两个字上。文化普及了、人民素质提高了,许多事情就不会再是麻烦了。之所以儒家能坚挺于中国社会两千年不倒,其原因也在于这一点——以人为本。
当然,夫子的那一套看似正确,本身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惊天漏洞,至于是什么,这些我们到春秋战国篇的时候再说吧!
祖甲伐西戎的时候一定有召集附近臣服于商朝的地头蛇们一齐开会聚餐,然后照惯例谁迟到就砍谁(还记得历史上的那些死鬼么)。而考虑到西戎的地理位置(陕西甘肃一带),那么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很中二的家族的长老带着其小弟前来与会。席会间,祖甲略微有了一点醉意,于是一脸萌萌哒地拉着此人问道:“你幸福吗?”
答:“我姓姬。”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6 00:14:56 +0800 CST  
090、“周戎”崛起(1)
没错,就是那个家族的人们,要登场了。
上一节结尾我们提到的这位自称姓姬的家伙,就是后来创建800年大周王朝(周平王、周赧王:谁说800年我跟谁急!)的姬昌、姬发父子的祖先——
呃,就是不知道是谁,因为那段故事是我编的。按理说周族应该会在祖甲伐西戎的时候前来参拜他,但是这时候他们的家长是谁,我真不清楚。不过这个也不重要,大家别管就是了。
近几年有个很淡腾的观点,名曰“鸣条之后无中国,牧野之后无华夏”,我查了一下,最开始出现的应该是“牧野之后无华夏”,而原文仅仅是为了模仿某些人所谓的“明亡之后无华夏”,然后再又有人加上了“鸣条之后无中国”这句,为的是对应“崖山之后无中国”。
这两段话本是出自调侃,可是经网络一传播,居然还真有不少人奉之为名言而大肆宣传,这也是醉了。读史不仅仅要有史才、史学、史识(刘知几),更还要加上一条史德(章实斋)。现在就是有很多人有才学识而无德,为了吸引眼球不择手段,各种鬼话连篇累牍,所以全言我才以“说人话,讲二十四史”来命名本帖。我深信,世上所有的学问不是看得多知道的多就真正懂了的,所谓“广博精深”,广不代表博(无体系不称博),精不代表深(无钻研难称谓深),此为我个人之读书心得,仅作参考,欢迎批评指教!
回到正题,鸣条之后无中国我们就不讨论了,毕竟,那时候“中国”是个啥玩意儿我们的老祖宗们自己估计知都不知道;但是牧野之后无华夏就非常扯淡了——当然,作者本来就是扯淡编的段子,不过既然有人当真了,这里我们也不妨来扒一扒。商朝本来自东夷系统是很明显的,所以他反而是跟华夏不搭边的。如果非要以本源来论的话,假如元朝被清朝给灭了,你会说“元亡之后无华夏”吗?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的逻辑是建立在周朝本是非华夏族建立的王朝的基础上的,那么周人是不是华夏人呢?如果他们是的话,你会说“辛亥革命后无华夏”吗?
关于周人的起源的话,原本是没啥争议的:华夏正统。然而随着学者们对文物的新发现和对史料的新解读,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也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即认为周族乃是非华夏的游牧民族,所以文武革命乃是一次外族灭亡华夏族(华夏化的东夷族)的商王朝的战争。
要深入讨论这个观点的话估计写十万字都太少,这里也不是学术竞技场,所以我就简单地概括一下目前有关这个问题的辩论情况:持外族说的不能推翻正统观点,但是正统观点也无法完全消灭对方。结论:还是以正统观点为准吧!
可以肯定的是,史书确实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周族的祖先,的确曾经进行过游牧生活。具体而言是这样的。
周族自己所认的祖先,是帝喾妃子【姜嫄】(看起来是神农氏家族的女人)。这个姜嫄出去踏青,看到了几个恐龙脚印化石(“巨人迹”),于是便作死地上去踩了几脚,然后便莫名其妙的怀孕,生出了一个儿子(传说中的恐人?),是为【后稷】,即周族的男性始祖——这后稷名曰弃,是否私生子(许三多曰:被抛弃被放弃)的意思?那商族的祖先名契,是否古音和弃一样?还是暗合了契约一词?这些我就布吉岛了。
就这样,继商族祖先契之母之后简狄,周族祖先之母又给帝喾戴了顶绿帽子,帝喾表示我去,能别这么糟蹋我清白好吗?
商族之崛起至少在帝喾之后400年,周族则至少有1000年,我们很难判断他们这个“自报家门”究竟有多少真实性。不过相对来说,商人起码在夏朝的时候还玩得很溜,所以他那个族谱或许还有点可信,毕竟人家夏朝是直接继承的五帝,其史官大概还保留不少珍贵资料,比如舜时期的内阁成员等等,而周族这个的话就……实在有些不靠谱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6 00:18:28 +0800 CST  
091、“周戎”崛起(2)
按照现在我们看到的史书的说法,周族原本出自帝舜时期掌管农业的长官后稷,他擅长农业种植,这可能是继承自其母亲神农氏的习俗。后稷还巴拉巴拉地做了很多好事情,因此被华夏族领袖赐姓为姬,这便是周族姓的起源。
后稷死后接他位子的人是儿子【不窋】,他在夏朝的时候因为痛恨朝廷腐败,于是不窋不哭,站起来跑,带领着族人从邰(今陕西武功县)逃到了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和当地的戎狄杂居到了一起,这是周人游牧化进程的第一步。
紧接着,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彻底废弃了老祖宗的种植业技巧,转而向外族学习放羊放牛的技术,从此周族彻底成为了一个游牧民族。
鞠死后,接班的是他的儿子【公刘】,但是公刘在位期间因为家族屡屡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所以带领着大家一起搬家回了陕西的豳(音“彬”,今陕西省彬县。从这个字的形状看,就是圈养两头猪的意思,这也说明周族的生活从游牧改为了定居),重新在此开始开垦荒地,进行种植业建设。这是周族重回华夏正统的重要一步,“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因此公刘也成为了周族第一个获得“公”尊称的人物。
公刘死后,子【庆节】立;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这些都是酱油君,没啥好说的,跳过。
公非的儿子【高圉】倒是要拉出来说说,为啥?因为高圉在商王祖乙(还记得吗?这是“比九世乱”里唯一一个成功让儿子接班的大王)在位期间被册封为邠侯(这各邠字也读彬,和周族的根据地豳是一个意思),这是周族和商族的第一次接触。
那么问题就来了。
如果周族直到高圉期间才跟商族发生关系,那么今天我们见到的所有与周族有关的记载就只可能是来自周人自己——夏人的历史在商朝时期尚且难以考证,何况周人的祖先在夏朝就露了一小把脸呢是吧?谁记得你的存在?
至于和周族一起生活在大西北的游牧民族,你能指望他们会知道周族的来龙去脉?别逗了!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在那个年代,伪造这么显赫的一个出身真这么简单?我觉得确实能做得很简单,为什么呢?我举个例子。
我是特别喜欢读《福尔摩斯》的,里面就有几个经典案例,如《红发会》、《三个加里布》等,就是罪犯伪造了一些有关美国富翁的故事来坑蒙拐骗,可是乖乖,那可是工业革命后、19和20世纪之交的世界中心伦敦啊,遇到这种事,拍个电报问一下美国那边不就行了?可是柯南道尔爵士写出这故事来却没有人觉得没道理,那就说明什么?说明即便是在那个年代,信息沟通的困难仍然可以让人随便伪造出一个人出来而不被怀疑。那么三千多年前的周人要伪造一个自己的出身,那更是非常简单的
或许有人说我不该引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但我说句公道话,一个时代的经典文学著作(请注意“经典”二字)有时候比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因为史书大多是后人整理“汇编”的(注意“汇”这个字),而文学作品都是本时代人写的自己的。而且史书往往要隐晦很多政治的东西,省略很多社会的细节,而经典的文学作品却能够真实反映这些——所谓经典,一定要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引起同时代人的共鸣。反观当今的中国文坛……
咳咳,确实很高于现实,源于什么呢?
高圉在位期间大概积极配合了商朝的大领导祖乙,所以死后还受到了商朝的褒奖。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周族重回了华夏集团的怀抱,所以后人便以报祭的浓重礼仪祭祀他和公刘——报祭还记得吧?夏朝人就是用这玩意儿祭祀杼的,规格非常高的。
高圉之后……
(一阵怒吼传来)
“咳咳,搞什么啊,还没到周朝篇呢!”
“来者何人?”
“我,廪辛!”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6 00:29:27 +0800 CST  
092、武乙(上)
是的,现在就让周族登场还为时过早,因为目前我们距离封神榜大戏还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所以接下来还是先说说商王们的故事吧!
祖甲生前虽然玩得风生水起,但是《国语》却说“帝甲乱之,七代而陨”,所以司马公公也评价说“帝甲淫乱,殷复衰”。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严重贬低的评价,我想大概祖甲就是个商朝版的唐玄宗,早年英明神武,晚年晚节不保,然后也造就了开元和天宝两个大极端……咳咳,商朝的开元肯定轮不到他,武丁和他的老婆们在上头呢!
不过现代研究表明,祖甲大概是商朝废除兄终弟及制度的最后一个环节,从他之后,兄弟相争的事情就再没有发生。
“啊呸,谁说的,我死了不就是弟弟即位的!”
谁?靠,又是【廪辛】这家伙。廪辛是祖甲的儿子,也是祖甲后的新一代王。他死后确实不是由儿子而是由弟弟【庚丁】接的班,但是这次权力更迭估计真不是弟弟的错,因为廪辛总共就在位四年,所以他的死亡应该属于突发情况,没准都没留下儿子呢!孙策倒是想让自己儿子即位,然而他弟弟都未成年呢!
当然,大家也可以脑补为这是最后一次兄弟相争,弟弟把哥哥给刺杀了,巴拉巴拉的,不过这些就不是我的工作了,还是留给小说家们去创作吧!
而从庚丁之后,商朝就真的再也没有兄终弟及了。
庚丁在位的时间也不长,仅仅八年,正所谓“享国之日短,国家无事”。不过在他之后,又有一个作死的二货冒了出来,他就是庚丁的儿子,新王【武乙】。
从武乙这个名字看,此人绝对不是个善茬,不然不会继武丁之后再次使用武这个庙号。那么这哥们都干了些什么?和他曾祖父相比如何呢?
根据史书记载,武乙生前比夏朝的孔甲、桀还要装逼,人家这两位前辈还只是装神弄鬼,自比为太阳什么的,而武乙显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概是为了表示自己比神、比太阳还吊,他老人家做了个木偶,然后称其为天神,接着自己和天神各坐在棋盘的两边开始下棋。你说这木偶吧又不是铁壁阿童木,自己又不会动,于是武乙便命令一个手下代替天神和自己对弈,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天神不胜”,这不武乙就要告诉世人:看,我比神还聪明!完了他轻蔑地表示这神没什么了不起的,于是叫武士们把它给暴打了一顿(不晓得下棋的那个家伙有没有顺便代替天神而挨打)。
除此外,武乙还命人制作了一个皮囊,在里面装满了血,然后悬吊于半空中,自己则拿出弓箭出来射它,他管这叫做“射天”(后羿表示哭死)。射完了,他还叫别人再次装成天神来跪拜自己……
貌似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了,是否武乙脑袋里真的有另一个被称作“神”的人格存在?这些倒不重要咯,因为故事的最后,我们这个不敬天畏神的大王也终于死于了非命。
约公元前1124年左右(这时间都是假设时间,中国最早有确切纪年是共和元年,之前的时间全是以此为原点、根据史书记载倒推、再进行文物佐证的,误差大概有一到两到三位数吧……至于没文物的时代,那具体时间就只有天知道了……话说天被武乙打了之后不鸟我们了),武乙狩猎于渭河流域,突然电闪雷鸣,只听一声巨响,武乙终于装逼遭雷劈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武乙之死(“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
故事到这儿,似乎就可以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一个不相信命运的人,一个不畏惧自然的人,最后终于迎来了惨死的命运,终于死在了自然之手。这个故事深刻地教育了后人:和老天爷作对,是不对的;举头三尺有神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天子装逼与庶民同罪……
但是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6 00:30:44 +0800 CST  
093、武乙(中)
按照正统史书的说法,武乙因为不敬天,狂妄自大,所以遭到了雷劈,死于非命——这段记载最早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试问,《国语》所言,是否属实?如果《国语》里面的记载是错误的,那么六百年后西汉时期司马迁二次引用后在《史记》里所说的东西那也将是错的。如果《国语》和《史记》都是错的,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读到的历史就也只会是错的。
那么当年的这段记载是否属实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武乙就算真的是被雷劈死的,那么也只可能是他吃饱了撑了雷雨天跑到树下随地大小便的结果,跟虐待上帝什么的一定没啥关系,那都是迷信思想,毫无理由和证据。但是难以解释的是,一般君主出现这种事情,都是要被掩饰或者洗白的,何以武乙之死会被大书特书为遭雷击呢?
其次,商朝的根据地本在河南殷墟,渭河大家都知道,其最东面也是在河南的最西面——所谓“河渭之间”,大概就是渭河与黄河的交界处,即今天陕西省和河南省的交界处,而殷墟所在地安阳位于河南省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武乙吃饱了撑了,打个猎跑这么远?想当年太康就是因为在国都附近打猎而被后羿给端了老窝,武乙莫非真是狂妄到极点了才做出这种脑残的事情?
再次,从已发掘出的甲骨文看,从武乙开始,以下的诸王都开始大规模减少人祭的规模,平均每年所杀的人还不到两个(大家去看看妇好一个人的墓里都有四个以上的人祭),甚至少于西周初年。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的不合常理。而我说过,凡是历史上不合理的东西,大多是有问题的。
当我们把以上所有的异常历史状况联系到另一个史实的时候,一切仿佛都能被串起来了。这个史实就是:商朝时期,文化知识主要掌握在贵族和巫师手中,尤其是后者。
所以我们就有了下面这段今人对武乙历史的“翻案”猜测。
武乙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但是他即位的时候商朝的宗教力量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强大的地步,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比如大量野蛮的人祭,明显会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从现实上和理论上打倒教权和神权,武乙一边削减祭祀的规模(祭祀越多,当然就有越多的贡品会被主教、祭司们所贪污——又是贪污问题),一边轻蔑地践踏着宗教偶像。可是这么一弄,他肯定就遭到了巫师们的怨恨,结果他们便编出了武乙遭到报应被雷劈死的传说以吓唬后来的王们:看,这就是不孝敬天神的后果(武乙:呃,我那个好像不止是“不孝敬”这么简单吧)!
但是武乙为何会跑到陕西去打猎呢?
这个就更好解释了:他不是去打猎,而是去打仗。
武乙在位期间,商朝与其他各民族的关系非常的紧张。《竹书纪年》和《史记》说他一生四次迁都,第一次从殷重新迁回了商族的老家亳;第二次“去亳,徙河北”;第三次“自河北迁于沬”,第四次“复济河北,徙朝歌”。当年比九世乱九个王的迁都次数,武乙一个人差不多就全搞定了。然而考古的发现表明,殷在武乙之后仍然是商朝的根据地,那么这里的所谓的迁都的记载就很有问题了。
①武乙确实在不断迁徙;但是②武乙确实又不像在迁都,似乎也不大可能如此频繁地迁都。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书上的这几句记载,都是武乙的军事行动而非政治行动。因为当时商朝在不断地打仗,所以武乙才会没完没了地这里跑那里跑,而那几个新据点并不能算是商朝的都城,而只是商王临时驻扎的前线阵地罢了。而当每一次仗打完了,武乙就会从当地撤兵,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这一系列反常规的迁徙现象。
既然武乙能在生前如此频繁地征战,所以最后死于一次战争途中就是很正常的了。
那么他老人家的辛苦努力有什么效果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6 00:32:19 +0800 CST  
094、武乙(下)
从武乙最后死于行军这个客观事实来看,他的努力似乎仍然是以悲剧结尾的。再看人们对他身后的评价,这个悲剧似乎被无限地放大了。
不过宗教改革这一块,我们前面说了,武乙的事业得到了继承,他之后的历代商王都延续了其精简祭祀的方针,算是没有辜负他的一片苦心。但是他既然以“武”为号,其武功方面的表现又怎样呢?
根据史书记载,武乙时期,东南的夷族人部落急剧膨胀,以至于开始跳出了江淮地区而朝黄河流域进军,这就是所谓的“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也就是说,此时的东夷人势力已经扩张到了山东泰山一代,而淮河流域就更不用说了,大概被占大半了。
然而我们看武乙的几次进军路线,全是在北方,最后也死在了北方,那就说明他别说对东南施加压力了,就是北方都搞不定。虽然有资料显示他曾经征服了西方的旨方和南方的归国(今湖北秭归县附近),但是这种胜利却不能掩盖商朝已经四面受敌的窘况了。人都不是铁打的,小武(武丁就叫大武吧)再厉害,也不可能一次性搞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敌人。他或许想先忙活完别的方向再说,可是别的方向的活还没忙完,他就先走到生命的最尽头了。
由此可见,武乙虽然累死累活地搞什么御驾亲征,却始终是拆东墙补西墙而已,这种情况是难以持久下去的。问题是,东夷的崛起不仅仅是商朝国运的问题,更是整个东亚文明走向的问题。如果商朝不能扑灭东夷发展的势头,那么两大文明系统究竟是最终融合还是各走各的路?这就真的很难说清了。
值得庆幸的是,夷人在商朝时期也没有能力开发长江流域。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那时候他们不是选择北上而是西进,以长江流域为据点发展,那么中国的南北分裂局面就很容易形成了。我们看周朝时期楚国就靠着那么一点点人口发家,尚且搅得整个北方鸡犬不宁,最后也发展出了完全不同于北方的文明。如果这个进程提早几百年,再给楚人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的人口呢?
人家就不用鸟你了,自己独立发展就是了!
但是商朝时期没人有能力在南方开拓(不然商人又不是傻子,人家也会南下开疆拓土嘛),东夷就是想西进,那些土地(比如我大湖南,囧)也养不活自己的人口,那么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北上了。可是要北上就必然与商朝发生冲突,商朝会愿意让出自己的生存空间?战争当然就不可避免,而两强相争终有一胜,而这样的争斗无论谁输谁赢,结局都会指向统一,而不是分裂。
现在我们都知道,黄河流域的文明终究没有被彻底东夷化,而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却是由东夷政权商朝实现的。当年商汤部落虽然来自东方,却没有人口优势来同化夏人,反而自己被华夏化了。而武乙时候的东夷人已经非常多了(据说从基因观点上讲,今天北方的汉人大多是东夷人的后代),他们若想强行同化华夏,未必不可能——参考黄帝战蚩尤而兼并整个九黎族,黄帝有百姓而蚩尤有八十一姓,双方人口对比应该差不多,可今天的我们还能找到多少九黎族的文化残存吗?
武乙虽未能阻止东夷的北进,但他的后人们也继承了其意志,终于未能让对方坐大。遗憾的是,商人们没有想到,历史赐予他们的掘墓人,却并不在东方。
就在小武东征西讨之际,一支西方的部落跑来商朝向大王献殷勤,而小武一高兴,就赐给了他们陕西一大块领土(好吧其实也不大),大概还封了一些爵位什么的给他们的两个老大(因为他们来了两次,所以对应了两个领袖)。当然,这个所谓的“赐土地”,其实只是象征性的罢了,因为那些领地都是人家自己拿下来的,跟商朝无关。不过有商王的册封就有了全华夏文化圈内的法理统治权,这个意义还是挺大的。
但这,却不是这个部落发展的终点。
因为他们,就是本文已经登场了的——周族。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6 00:33:49 +0800 CST  

楼主:全言

字数:236529

发表时间:2016-01-30 02: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29:47 +0800 CST

评论数:3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