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说人话,讲二十四史

159、周公摄政(5):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四个字相信不用我翻译大家也能知道其中意思,一是敬老天爷,二是保护人民。重点不在此而在于:既然我们现在说周公主张敬天保民,那意思就是周公之前的统治者们不是这么想的咯?
确实不是这样想的。
周公之前的中国人对世界大抵就一个想法:宿命。
这也难怪,社会发展越落后,宿命论的思想就越盛行。何谓宿命?就是不可抗拒之命。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宿命的想法,说白了就是因为生活中遭遇了太多的苦难而无法改变,于是便将一切归因于“这注定要发生”。
当然,今天的我们也无法抗拒很多东西,比如最大的,生老病死,生离死和。但是总的来说现代人还是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对世界的改造能力,天上有飞机地上可以打飞机海里有轮船海底还可以有潜艇,米国人更是玩完地球后又跑到月球上玩,结果找半天没找到嫦娥姐姐就取消登月计划了……这么多伟大的成就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让大家感受到了或许我们一定要走,但是却可以微笑地度过这一生。
可是倒退几千年,面对自然的社会的压力,人类确实太过恐惧。别的不说,科学家们挖出古代人的尸体后都有对其骨骼进行检验,然后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都很短。今天的我们有时觉得七十岁都不算老,但是在过去,能活三四十岁就非常不错了。面对如此脆弱的人生,大家怎能不感叹一切不是“十分天注定、零分靠打拼”呢?
统治阶级很聪明地利用了这个思潮,然后炮制出了“我是天命所归的统治者,你们都要听我的”的观点,而统治阶级的孩子们又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炮制出了更直白的“血统论”——“我是天命所归者的后人,你们都得听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观点确实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但是我们现在不仅知道这种观点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而且更看到滑稽的一幕:那些鼓吹这些理论的人,有很多因此而付出了惨痛代价,比如桀纣。
宿命论是最容易让人腐化的思想,不但被统治者因为宿命的桎梏而选择放弃反抗,统治者也会因为宿命的念头而放弃进去。如果一切都是注定好的,那我纣王何必管什么周人、庶民甚至是奴隶呢?
“我生不有命在天?”
同理,如果一切都是注定好的,那么商朝活该灭亡,周朝理应建立,作为周朝的既得利益者,我们这些贵族们又何必想太多?安心骄奢淫逸就是了嘛!反正最后会死,那么快乐地度过一生吧!
作为一个智商远高于同时代的人,周公亲眼目睹了商朝的灭亡与周朝的建立,所以知道天命什么其实大都是扯淡,起码,周朝的江山从不是某天上帝发了封邮件过来告诉姬发说“商朝可以灭亡了你去吧信我”而建立的,而是成千上万士兵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而且就算有天命,这老天爷怎么这么不信用,一会儿帮夏一会儿帮商一会儿帮周?大家都说一切自有安排,问题是你这安排跟没安排一样有什么意义呢?
姬旦并没有找到这一系列哲学问题的答案(准确地说,我读书少,其实都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但是他知道腐化的阶级是难以千秋万载的。于是渐渐的,姬旦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这样的思想,简而言之就是:
①一切确实自有天命;
②但是天命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在现实中反映出来的;
③上帝很务实,他会根据统治者治国的成绩来给你打分,及格就继续统治下去,不及格就可能换个王朝上台执政。
当然,这都是后世总结出来的敬天保民的含义,事实上周公所做的就是不断告诫周朝上层一定要勤政爱民,尤其不能骄奢淫逸。历史的教训并不远,如果大家不听话,那就是殷人不暇自哀而周人哀之,周人唉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想法是很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人的觉悟是有限的,感官上的享受远比精神上的进步要更诱惑人。人,就一辈子,天天忧国忧民是一辈子,天天吃喝*赌也是一辈子,如果真有那么好的家室和出身,哪怕是今天又有几个人会选择前者呢?
若干年后,周公在去世前留下了《立政》这篇文章,到死都不忘告诫成王勿忘历史经验教训,好好管理自己的王朝与国家。每看此篇,我都有种替周公感到幸运的念头:你丫的幸亏死得早啊,要是能活几百岁,恐怕你的子孙们会让你失望透顶吧!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至少周成王是没有让周公失望的。
虽然,在这之前,他们俩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我们下一节再讲述。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11 19:03:36 +0800 CST  
@bennnwang 2016-05-12 21:09:40
楼主不要着急,要保证质量。
我给你加点花絮。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 历史 ,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
-----------------------------
怎么说呢,还是那句话,没文字,没证据。一个文明之所以能被称作文明而不是文化,就是看它有没有文字。何谓文明?就是人类终于脱俗于世界而建立了只属于人类的东西。
文字的出现不但意味着人类在物质上超越了其他生物,而且更是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当然,如果那时候有录音机的话我们可以说语言的诞生能标志文明诞生,可惜那时候没有,所以只能用语言的实体形式,也就是文字来取代。
三星堆的出土只能证明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巴蜀地区有发达的金属文化,但是却不能证明这个文化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因为没有文字出土。
这就好比一个罪犯肯定不是有罪就是无辜,二者必有一对一错,可是怎么证明呢?只能找证据,而这个证据是什么呢?那就只能由法学专家来判定,比如克林顿喜欢吃汉堡就不能作为他骚扰秘书的证据,而发现真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才能证明布什讨伐萨达姆的理由是正当的。
而文字,就是证明一个文化是不是文明的证据,这个不是我定的,也不是一两个人、一两个国家定出来的,而是世界历史学家们所达成的基本共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12 21:55:58 +0800 CST  
@bennnwang 2016-05-12 21:22:19
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貌似也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 ,和商有联系吗?商的青铜器也很发达。为什么不见古书中记载他们呢? 有人对此有高见吗?很想听一听。




-----------------------------
至于老兄你说的鸟图腾,我觉得这个很正常,因为人类一直向往天空,因此而对能飞翔的动物产生崇拜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世界各地都有,因为有人的地方就可能崇拜鸟,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可能崇拜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光是鸟,所以这个真不能成为三星堆与商朝之间有关联的证据,至少不能证明他们有直接的文化传承关系。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12 22:00:28 +0800 CST  
@bennnwang 2016-05-15 11:34:03
楼主讲到这里了。
武王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 在位4年
成王 前1042年—前1021年 在位22年
-----------------------------
首先很感谢老兄对帖子的补充。
关于夏商周断代的质疑从一开始就有,很遗憾,我本人既没有见过完整的报告,就算见了,大概也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来甄别其中的对错真伪,所以就不多评论了。
不过对这个工程,大家总的来说也就怀疑两点,一是学术严谨性,二是结论正确性。中国的学术研究与政治、政绩挂钩不是一件稀罕事,要说断代工程完全不受干扰恐怕没人会信,但是干扰了多少……只能说哪里都确实有做实事的人,哪里也确实都有官僚。
至于老外对中国学术界的偏见也是由来已久,这本来身子就没洗干净,审美的人又有偏见,这就导致了民间更多非议。
断代工程最大的一个硬伤就是从商朝前中期开始往上走都没有当时的文字出土,这后人的文字鬼知道真假呢!说实话我觉得在文物出土前就贸然断代纯属浪费,一两个学者自己掐指算算还差不多,找那么多人一齐上阵有些巧妇强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真真假假对对错错得有更多的人能披露断代工程的具体细节才行,咱们啊,看戏算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15 20:33:38 +0800 CST  
160、叔侄之争
历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历史研究有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写史的人所面临的政治压力太大,不篡改历史就算好的了,曲笔简直烦得让人头疼。今天要为尊者饰,明天又要为乱者黑,几个圈转下来搞得大家都不晓得真相是怎样了。
或许,真相也并不重要。历史上的人物反正都死了,怎么样好利用就怎么样宣传吧!
周公与周成王的关系正是一宗典型的因为曲笔而导致真相模糊的案例,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肯定的两人的故事至少包括这么几项:
①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摄政称王。
②成王成年,周公还政。
③两人之间曾爆发过非常巨大的斗争,胜利的一方是成王。
④最终叔侄还是重归于好了,周公也得以青史留名。
乍一看,以上四点似乎非常清晰明了,不存在太多灰色地带,但实际上问题却是非常多的,随便理一理就可以找到这么几个:
①之前就一直质疑的一个:周公究竟是摄政称王,还是按兄终弟及的法则直接称王?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窥伺这场叔侄之争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要知道,摄政的话周公的权力来源是周成王,而他只是代理老板,但是直接称王的话周公的权力来源就是来自哥哥武王,他与成王之间就不存在任何负责关系,那么后面的“还政”、“斗争”就都要重新定性了——按传统说法的话,两人是君臣关系,类似刘禅和诸葛亮;但是如果周公是继承的哥哥的王位,那他和成王就是前任boss与下一任boss的关系,这区别就大了去了。
②成王与周公之间的斗争,究竟发生在还政前,还是还政后呢?
这区别也大了去了。如果两人是撕逼在后的话,则可以说是成王受了谗言,也可以说是周公不甘心退位;而如果两人是撕逼在前,那么周公的还政就不能被称作是还政,而是被斗败了被迫退位了。
③周公与成王的和解,是在他生前呢,还是死后?
很遗憾,没有哪本书讲清了此事的来龙去脉,读完《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回过头来还是不清楚两人是怎么撕逼起来的,更没敢说明周公摄政是怎么发生的。尤其详细记载了这场叔侄之争的《尚书•金縢》特有趣,故事一开头是武王死了,周公摄政,然后管叔蔡叔散布谣言造反,周公对成王说:“我不摄政的话就玩不下去了。”
接着周公写了一篇文章给成王,可能是《鸱鸮》,也可能不是,应该是类似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样的玩意儿,而成王看了后的态度是“未敢诮公”,也就是不敢责备周公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成王是比较反感这个叔叔的。
但是紧接着故事就直接从开头跳到结尾了:秋天的时候,突然出现了重大自然灾害,可能是台风,反正是将庄稼全吹倒、树木全吹起。这时成王“恰好”从国家档案馆里发现了周公为老爹祈祷的祝词(前面说了,武王病重,周公请求上天要自己的命而不是哥哥的),于是感动得痛哭流涕,表示要亲自为周公翻案,然后故事就结束了。
《金縢》篇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说明成王的“亲自翻案”是在周公生前呢?还是死后?要是生前的话,这个说法那么就符合正统史书的记载,同时能与后来的;可要是死后的话,那就意味着周公确实是被成王赶出了权力中心。不过要是生前的话,理应在《金縢》篇的故事里将周公给写出来,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里却只出现了一个“二公”,其中一个大约是召公无误,但另一个会是谁呢?
原文是说“二公”命令国民将被风吹倒的庄稼给扶起来重新种植,这这这……
周公刚回来就干这活?我倒不是说他不能做,但是按照一般剧情的话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奇怪了,所以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很多西汉学者都认为这故事应该发生在周公死后。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故事是在周公死后的话,为何《尚书》又鲜明地写了周公还政后还和成王谈笑风生出了《多方》、《立政》两篇文章(这两篇一看就是还政后的故事)?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15 21:39:49 +0800 CST  
@bennnwang 2016-05-18 21:09:49
转帖:
先不提夏商周,我们看看世界其他几大文明的断代怎么来的。
一、古埃及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古埃及的任何年表均以曼涅托的划分为基础。曼涅托(公元前三世纪)是一位埃及祭司,写了一个埃及的国王列表,分为30个王朝,至于曼涅托为什么要这么划分,无人说得清楚。
按照惯例,曼涅托的《埃及史》失传了。这部著作最早出现在约瑟夫斯(公元70年)著作的摘要中。摘要经删节后,收入基督教计时员尤西比......
-----------------------------
我觉得老兄你这个帖子只是说西方人断代断得不靠谱,但是却完全不提人家出土了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图章文字等。光看这个材料的话只能说人家可以确定有文明,但是不知道文明的过程是怎样,或许是这样也或许是那样;而我们却是有过程,但却不能证明史书上的那些生动故事真的发生过。
中国的史书文化确实是独步天下的,而且文明也确实长时间没有断绝和被征服,但是书本上的东西毕竟是虚的,今天我写一篇小说虚构现在的中国社会,然后核战爆发,所有其他史书被毁或者被掩埋,只有我的被发掘出来了,这就不靠谱了,是吧?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18 22:09:37 +0800 CST  
161、猜测
关于周公与成王二人的故事,学者历来各执一词,这个我们上一节说了,这里就不复赘言。通过周人后来对姬旦的高规格祭祀来看,周公死后享受了哀荣是众所公认的,这个没疑问,但是在此之前呢?
阴谋论是永远不会缺读者的,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向来以翻案著称的《竹书纪年》在这档子事上却没有大放厥词,而是很平淡地将成王初年的历史解读为周公摄政,这颇为耐人寻味。按理说《竹书》已在很多历史事件中加入了阴谋的元素,多一个周公的故事也无所谓,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写,maybe此书之作者也和全言我一样持相同的观点,认为传统记载更为可信。
首先摄政称王虽然少见,却并非不可能,至少,在周公之前便有先例,那就是伊尹大厨。
虽然《竹书》认为伊尹是僭越为王,但是商人后来的祭祀里仍然将伊尹列为了一等一的大人物,祭祀规格与先王齐平(这是甲骨文证明的,这种级别的证据在历史学里俗称“铁证”),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伊厨子确实是有摄政的经历,不然商人不会让一个外人享受这么高级别的待遇。
周公是一个精通商朝历史的人(动不动就教大家商朝过去怎么怎么样),那么他当然会了解伊尹的故事,那么在周初的动荡岁月里效仿伊尹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而联系到周成王的存在,且不说姬旦有没有真正的野心,就是真有,那至少也会在一开始装一下,断不可能公开称王,你看人家王莽就是一路慢跑,历经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皇帝才最终上位,周公是不是阴谋家我们不知道,至少不会是傻子,一上台就称王这种事断不会做出。
至于后来姬旦是否是自愿退位?我觉得应该是的,不过也没有决定性证据支持。《史记》认可叔侄两人后来交恶,以至于周公不得不跑到蛮荒的楚国避难(“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但是司马迁却认为周公生前是获得了成王原谅的,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会留下姬旦在侄子亲政后仍然教他如何治国的记载的原因,否则,我们就要以“这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后人为了粉饰而编出来的故事”来解释《尚书》中的那几篇文章。
希腊人告诉我们,两个以上的解释相比较,我们应取最简单的那个,这里暂时就这么和稀泥吧!
至于后来刮台风等事情,我倾向于认为是周公死后的故事,因为如果是生前的话周公应该要出场一下,不然故事就显得很不完整(当然,这也不算什么证据,不过我们现在只能脑补,不是么?)。至于那个“二公”可能是后来世代辅佐周王室的周公与召公。逻辑是这样的:因为周、召二公劳苦功高且封地在首都,所以周王室后来将他们封为世袭辅政大臣(后来的国人暴动与共和执政大家记得吧?)周公死后,狂风大作,大家惊恐,成王于是让周公的儿子和召公奭(还没死)一起抗风救灾,于是便留下了“二公”的记载。
有人说这里的二公是召公和姜太公,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姜子牙这会儿死没死还不知道,就是没死,一方面年纪肯定不小了,另一方面他的封地在山东,本无什么资格插手中央的事情。这会儿顶多回来参加一下周公的葬礼,不可能还让他来做这么繁琐的事务——召公奭可是活得比成王还长的,现在大概还年富力强,有这个精力很正常。
而且按照中国文化的惯例,这种突然刮大风把树都吹走的故事一般都应该出现在死人的时候,这样读起来才“像那么回事”。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只是巧合,也可能有别的隐情。
东汉人,比如董卓的恩公张奂就认为“昔周公葬不如礼,天乃动威”,因为成王打算把他安葬在成周而不是宗周。事实上呢,将周公葬在成周也算不上什么不够礼仪,反而有种以周公之魂镇守东方的意味在里面,《史记》也说周公在临终前要求成王这么做,类似后来诸葛亮要求把自己葬在五丈原一样——以诸葛亮的身份,干嘛非要把自己葬在前线?这里面就有政治考虑,因为五丈原在,汉中就在;五丈原丢了,汉中就丢了。而这么重要的一个前领导人的墓在那里,国家就必须派兵力把守,不然丞相的坟都被魏国人给抢了起码面子上说不过去吧?诸葛亮的意思就是汉中必须保住,不然蜀国就危险了。
现在周公大概也想这么做,不过可能是受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也可能是考虑到在老家建陵墓比较安全,最终成王还是将周公安葬在了毕地(在宗周)。而联系到成王临终时的遗训我们可知,他大约对自己的江山也不是特别放心,so,老叔你还是魂归故里吧!
成王不会想到,三百年后,自己的子孙、姬姓的大王们最终还是集体在成周做了鬼,这就是后话了。
周公的故事,到此就终结了,而我们的西周奠定史,也终于到此为止了。历史还在继续,so do we……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5-20 22:27:52 +0800 CST  

楼主:全言

字数:236529

发表时间:2016-01-30 02: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29:47 +0800 CST

评论数:3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