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常量与世界的根本秘密

@bindu2013 2015-09-01 12:48:01
楼主以现代逻辑科学定义来解释四相,非常佩服。有一疑问,您认为“心照清净”那个心是意识吗?
-----------------------------
@善欢喜王 2015-09-01 12:54:49
并非“心照清静”,而是【“诸众生心”照“清静觉”】。
诸众生心一定是意识,清静觉一定是如来藏。
-----------------------------
@bindu2013 2015-09-01 13:19:33
心照觉?说不通啊。应该是心照清净,觉所了者。如果心是意识,怎么能照呢?如在定中,就是要意识不起作用,用心观照,才会有所觉。
-----------------------------

说意识“照见”,这与《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是一样的。

《瑜伽师地论》中有“六七八识同第六摄”的说法,即意识可以摄取六七八识(而显现出世界幻相)。

照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是大圆镜智的显现;见是第六意识的功能,是妙观察智的显现,照见就是意识所摄的六七八识的功能整体的表现。

在佛法中,并没有“心照”这个词,更没有心照清静不清静的说法。

在汉语中确实有“心照不宣”或“心照神交”的说法,不过这个词并非佛教名词,且“心照神交”中的照与交都是由动词转义的,其中照就是用来修饰心的,指的是内心相互映射,彼此相知,绝无将“心照”作为名词,再用清净与否来修饰的可能。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1 14:03:17 +0800 CST  
@bindu2013 2015-09-01 12:48:01
楼主以现代逻辑科学定义来解释四相,非常佩服。有一疑问,您认为“心照清净”那个心是意识吗?
-----------------------------
@善欢喜王 2015-09-01 12:54:49
并非“心照清静”,而是【“诸众生心”照“清静觉”】。
诸众生心一定是意识,清静觉一定是如来藏。
-----------------------------
@bindu2013 2015-09-01 13:19:33
心照觉?说不通啊。应该是心照清净,觉所了者。如果心是意识,怎么能照呢?如在定中,就是要意识不起作用,用心观照,才会有所觉。
-----------------------------
@善欢喜王 2015-09-01 13:35:28
“心照觉”为什么说不通呢?
“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就是【若“心”照见“一切觉”者】,这与“诸众生心照清净觉”在句式与含义上都是类似的。这里的心就是诸众生心,照见就是因照而见,一切觉就是清静觉,就是如来藏。有何不通?
心照清静才说不通呢。“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总不能翻译为:若“心照”见“一切觉”吧?
-----------------------------
@bindu2013 2015-09-01 14:11:16
我是这样理解的,心照清净是指心底一片光明,毫无杂念。“觉者”是指所觉。能觉所觉皆是尘垢。
且如果“一切觉就是清静觉,就是如来藏。”,那么“心照见如来藏者,皆为尘垢”?不对啊!
-----------------------------

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 如果心照清静指的是心底一片光明,毫无杂念,那么一切众生就都成佛了,何来寿者相一说?

难道成佛之后才有寿者相吗?凡夫显然不是心底一片光明,毫无杂念,难道可以说凡夫没有寿者相吗?显然不能。

成佛之前的凡夫境界才有寿者相,而凡夫境界与心底一片光明,毫无杂念的境界是相悖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觉悟与迷失的区别。寿者相是迷失,无寿者相是觉悟,不能颠倒啊。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1 14:19:09 +0800 CST  
@bindu2013 2015-09-01 12:48:01
楼主以现代逻辑科学定义来解释四相,非常佩服。有一疑问,您认为“心照清净”那个心是意识吗?
-----------------------------
@善欢喜王 2015-09-01 12:54:49
并非“心照清静”,而是【“诸众生心”照“清静觉”】。
诸众生心一定是意识,清静觉一定是如来藏。
-----------------------------
@bindu2013 2015-09-01 13:19:33
心照觉?说不通啊。应该是心照清净,觉所了者。如果心是意识,怎么能照呢?如在定中,就是要意识不起作用,用心观照,才会有所觉。
-----------------------------
@善欢喜王 2015-09-01 13:35:28
“心照觉”为什么说不通呢?
“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就是【若“心”照见“一切觉”者】,这与“诸众生心照清净觉”在句式与含义上都是类似的。这里的心就是诸众生心,照见就是因照而见,一切觉就是清静觉,就是如来藏。有何不通?
心照清静才说不通呢。“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总不能翻译为:若“心照”见“一切觉”吧?
-----------------------------
@bindu2013 2015-09-01 14:11:16
我是这样理解的,心照清净是指心底一片光明,毫无杂念。“觉者”是指所觉。能觉所觉皆是尘垢。
且如果“一切觉就是清静觉,就是如来藏。”,那么“心照见如来藏者,皆为尘垢”?不对啊!
-----------------------------

以觉悟之心照尘垢,则一切尘垢都是般若智慧;以烦恼心照如来藏,则如来藏也现尘垢相。通俗地说,佛见凡夫是佛,凡夫见佛是凡夫,这是佛法正理,为何不对呢?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1 14:22:23 +0800 CST  
@bindu2013 2015-09-01 12:48:01
楼主以现代逻辑科学定义来解释四相,非常佩服。有一疑问,您认为“心照清净”那个心是意识吗?
-----------------------------
@善欢喜王 2015-09-01 12:54:49
并非“心照清静”,而是【“诸众生心”照“清静觉”】。
诸众生心一定是意识,清静觉一定是如来藏。
-----------------------------
@bindu2013 2015-09-01 13:19:33
心照觉?说不通啊。应该是心照清净,觉所了者。如果心是意识,怎么能照呢?如在定中,就是要意识不起作用,用心观照,才会有所觉。
-----------------------------
@善欢喜王 2015-09-01 13:35:28
“心照觉”为什么说不通呢?
“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就是【若“心”照见“一切觉”者】,这与“诸众生心照清净觉”在句式与含义上都是类似的。这里的心就是诸众生心,照见就是因照而见,一切觉就是清静觉,就是如来藏。有何不通?
心照清静才说不通呢。“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总不能翻译为:若“心照”见“一切觉”吧?
-----------------------------
@bindu2013 2015-09-01 14:11:16
我是这样理解的,心照清净是指心底一片光明,毫无杂念。“觉者”是指所觉。能觉所觉皆是尘垢。
且如果“一切觉就是清静觉,就是如来藏。”,那么“心照见如来藏者,皆为尘垢”?不对啊!
-----------------------------
@善欢喜王 2015-09-01 14:22:23
以觉悟之心照尘垢,则一切尘垢都是般若智慧;以烦恼心照如来藏,则如来藏也现尘垢相。通俗地说,佛见凡夫是佛,凡夫见佛是凡夫,这是佛法正理,为何不对呢?
-----------------------------
@bindu2013 2015-09-01 15:59:37
您这样解释是通的,但我读了几遍觉得不是这意思。
您说“如果心照清静指的是心底一片光明,毫无杂念,那么一切众生就都成佛了,何来寿者相一说?”不是这样的,能心照清净怎么能说已得道成佛呢?凡夫在定中起清净光明境也普遍啊。但他会起微细之念,觉得自己已得道了,这就是“觉所觉者,不离尘垢”。
-----------------------------

这世上有几十亿人,能“心照清静”的有几个?

如果按你所说,那么没有任何修为的一切凡夫难道都不具寿者相了吗?

断无此理。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1 16:50:19 +0800 CST  
@bindu2013 2015-09-01 17:21:14
心照清净虽不多但没得道,但还有寿者相阿。比如还想去西天阿什么的。
-----------------------------

唉,这都是哪个老师教的?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1 17:30:51 +0800 CST  
@bindu2013 2015-09-01 18:46:42
有问题我还会来请教的。您不会嫌弃吧?
-----------------------------

那倒不会,不过还是请不要抱着成见来才好。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1 19:04:32 +0800 CST  
@wolf922 2015-09-02 02:47:51
请问楼主,怎么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如果从老子《道德经》的角度去理解,则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一视同仁是天道,宇宙万物没有任何东西是有特权、需要额外照顾的。所谓的仁,是站在人类立场的仁,立场不同会导致观点不同。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2 09:45:15 +0800 CST  

我相是心所证者,人相是心证悟者,众生相是自心证悟所不及者,寿者相是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这些心都是众生心,也就是意识所代表的思维分别之心。

为什么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佛陀给的答案是: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什么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针对三维意识而言的诸相,并且都是离散的,这些都是无穷维如来藏本身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菩萨不应执着于三维意识,而应该回归无穷维的真我。若菩萨执着于三维的假我,则菩萨尚未明了如来藏的本质,仍拘泥于三维世界的假象,也就谈不上真正的觉悟。因为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所以不具备真正觉悟的菩萨并不是真菩萨。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2 10:52:51 +0800 CST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是《金刚经》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需要弄清什么是法?什么是住?

法是理论体系、是行为规范、是规则标准、是途径道路、是工具、是舟筏,是能够造业的一切手段。

什么是住?住指的是执著、不舍、把持等一切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行为。因为任何孤立的时刻都构不成行为,将不同的时刻联系起来才能构成行为,所以住一定是时间性的,一定是思维分别妄想的结果。

理解了什么是法,什么是住,则菩萨于法应无所住的概念就清晰了。

我们说求法,指的是求解脱之道路,即原本不知应该如何解脱,需要弄清走哪条路才能通往解脱境界,其所指为通往彼岸的道路;而我们说求解脱,指的是希望到达真正的涅槃彼岸,其所指为彼岸本身。可见求法与求解脱还是存在细微差别的。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并不等于菩萨于解脱境界应无所住,菩萨安住于大解脱境界(涅槃)是佛法的根本目的,但菩萨安住于通往解脱的道路或安住于通往涅盘彼岸的舟筏,就谈不上智慧了。因为一切法都不是目的,仅仅是过程或手段,所以菩萨确实于法应无所住。

那么,菩萨于清静的涅盘境界是否可以住呢?

实际上,诸佛菩萨于清净涅槃境界一定是无住而住,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有所住或无所住。前面提到过,住必定是时间性的,既然是时间性的,就离不开思维分别妄想境界,而清静涅槃境界是时间的原因,并不在时间的范畴之内,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所熟悉的住或不住去理解清净涅槃境界。

以凡夫心臆测涅盘境界,都会落入时间之中,因此凡夫无论如何理解清净涅槃,都不可能了知其真实状况。菩萨安住(我们找不到更贴切的词汇)于涅盘境界,一定不是安住于时间之中,也绝非安住于空间之中,而是安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2 11:27:34 +0800 CST  

为什么佛陀在讲“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之初,马上就转到布施的问题?

布施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首,是正法的一种,因为任何法都是造业的手段,所以布施必有其相应的果报。

布施的果报是远离诸苦,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远离诸苦,所以布施本身就是正确的修行,由此可知,佛陀通常在正式讲解佛法的场合,一般都会重点讲到布施的问题。

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与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是富贵之因、法布施是聪明智慧之因、无畏布施是健康长寿之因。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

《七佛通戒偈》是佛教戒行的原则,也是修行佛法的正道。其中“众善奉行”的绝大部分内容就是布施。我们说一个人行善积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感受到了这个人所做的种种布施。正因为“众善奉行”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布施,所以布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

很多人都羡慕富豪,但是富豪之所以能够成为富豪,是因为他能吃苦、脑筋灵活或者比别人都努力吗?绝对不是,这世界上比那些富豪们能吃苦、脑筋灵活的穷人有的是,富豪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前世曾经布施,今生才有成功的种种机遇。大富大贵可不是谁努力就能获得的,大富大贵之人都是命中注定的,都源自于前世福报,无一例外。

虽然财布施是富贵之因,但很多时候,小富小贵之人确实可以借到未来的财富,只不过这未必是一件好事而已。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人通过辛苦打拼终于挣到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富,不过钱财刚一到手,人就死了,有的是急病死,有的是过劳死,有的则是飞来横祸死,如果自己命里福薄,又急着将未来的财富都挣到手,福报受尽寿命也就尽了。当今社会,在生意场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为了生意上的利益,整天陪着客户暴饮暴食,沉湎于声色犬马,虽然在凡夫看来这样的人确实在努力,确实很得意,也确实挣到了不少钱,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挣的都是自己未来的钱,眼看着财富快速增长,阳寿也就要耗尽了。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次吃饭前都要给自己打一针胰岛素,这样的财富有何意义?

那么,如果命中有财,自己不努力的话,财富会不会凭空飞来呢?这并不能一概而论,财富是否追着人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自己的福报。如果是福报大的贵人,足不出户,整天无所事事也会发财,但如果是福报平平的凡人,确实需要努力工作才行。这是因为有些福报并非无条件的,而是需要通过辛勤工作来兑现。

如果今生无条件地修布施或布施的目的是为了觉悟解脱而不求世间福报,来世自然会得到无条件的回报;但如果今生是有世俗条件的布施,比如自己的某些世俗愿望得到满足后才会布施,那么来世就会获得有条件的回报。无条件的布施,其福报会追着人来,躲都躲不开;而有条件的布施,福报也会有条件地获得,需要付出一定的辛苦才能得到。正因为如此,我们还是要努力工作去得到那些有条件的福报,但不能过分,要取中道,否则就会因贪心而将自己未来的福报预先支取,反而折损了自己的阳寿。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4 11:19:24 +0800 CST  
@mpzyh 2015-09-04 17:10:46
@善欢喜王 你可以唯心出来一篇文章,你能唯心出来一部汽车吗?
-----------------------------

你先给“唯心”下个定义好吗?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4 17:17:35 +0800 CST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佛说四十二章经》

谁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实际上,自己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地去布施(无住相布施),则接受布施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佛法的义理都是相通的,就看我们自己有没有智慧将其圆融。

什么是无住相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即是。

为什么佛陀付嘱诸菩萨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因为世界就是由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幻象组合出来的综合性幻象。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在告诫行布施者必须要认清世界的真相。

布施是任何修行的法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迷惑于世界幻象而行布施,得到的无非是微末的人天福报;不被世界幻象所迷惑,明知世界是虚幻的假象,仍然坚定地行布施之法,这是远离诸苦,获得解脱的根本正道。

住色布施,则迷于色;住于声、香、味、触、法布施,则迷于声、香、味、触、法。迷于六尘则忘失根本,不住不迷,则智慧渐开。

如果暂时做不到无住相布施,就要注意一个问题:法布施于无畏布施可以针对任何众生,但是财布施需要区分被布施的对象。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可见饭一恶人也可能会有福德回报,但佛陀从没说过饭一外道邪见者会有福报。这里的饭就是财布施的一种。

恶人虽恶,最多也就是断人性命,外道之人持有邪见,虽未必断人性命,但会断人慧命。财布施一恶人的福报虽小,但于人的慧命无碍,若明知某人是外道邪见者,仍不加选择地给予财布施,还美其名曰不住相布施,则很可能成为断人慧明的协助者甚至帮凶,反而会有相应的恶报,甚至会招致诸多业障。这就好比自己明知某人是杀人越货、不知改悔的罪犯,还要主动资助他饮食财物甚至武器弹药,这就会成为帮凶,将来必受相应的恶报。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5 10:41:35 +0800 CST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陀从无住相布施又转到了如来能否以身相见的问题,这有其逻辑上连贯性,用如来身相来解释什么是真正的无住相布施。

如来是否可以身相见,这个问题是《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佛陀以各种方式总共问了须菩提五次,可见其重要性。

1、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2、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3、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4、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5、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很多人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实并没有感觉,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读懂了,实际上,大多数人恐怕未必弄清了佛陀想表达的真正含义。

这里可以做一个测试,请思考一个问题:可以身相见凡夫吗?

诸位可以试着回答一下。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5 13:09:17 +0800 CST  
@熊熊chn 2015-09-05 20:49:4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凡夫本来就是虚妄的相,所以可以身相见凡夫,不然看不到大活人了。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很显然,须菩提认为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的原因是“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既然如此,“可以身相见凡夫吗”,这其中的所说的身相同样即非身相,用同样的逻辑,为什么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却可以身相得见凡夫呢?

我们当然可以看到大活人,但这是观察实践,而不是逻辑推理,如果根据逻辑推理,我们用同样的逻辑应该推理出“不可以身相得见凡夫”,你觉得这其中哪个环节有问题呢?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6 18:09:40 +0800 CST  
@changjig 2015-09-05 19:27:04
感谢楼主的法布施,又使我大开眼界!我试着谈谈我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凡夫相在本质上也是虚妄。
站在凡夫角度,可以看到其他凡夫的三维幻身;而站在佛菩萨角度,则看到的是每个凡夫的清净阿赖耶识。即佛见凡夫是佛,凡夫见佛是凡夫。
所以我认为站在凡夫角度可以以身相见凡夫,而且若以身相见到的也只能是凡夫。而站在佛菩萨角度,因为能够见到凡夫的实质,所以可以说以身相见凡夫,即非以身相见凡夫,是名以身相见凡夫。
-----------------------------

既然我们以身相见到的只能是凡夫,那么须菩提(或者佛陀的众多弟子)在听闻佛法之前,如何认得如来呢?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6 18:12:47 +0800 CST  
@善欢喜王 2015-08-21 11:32:02
卡尔萨根的龙
A:在我家的车库里面有一条会喷火的龙!
B:那请你打开车库大门让我们看看吧。
A:非常遗憾,我这条龙是隐形的,就算打开大门你也看不到,事实上,这条龙只有我能看到。
B:那它不是会喷火吗?让我们来测试一下车库的温度有没有升高吧。
A:非常遗憾,我这条龙喷出来的火是冷的,它并不能提高车库的温度。虽然如此,但是这条龙的确存在。
B:哦!?那你能不能让我往车库里面喷漆,它如果存在的话,身上肯定能沾上一点油漆,从而也就现身了。
A:非常遗憾,我这条龙的鳞甲并不能沾上油漆,所以,你就算那样做,也肯定看不到,不过嘛,请相信我,它真的存在着!
B:那么,这和车库中没有龙有什么区别呢?
=============================================
令人奇怪的是,唯物主义者们通常都会赞同 B 的看法,认为 A 太唯心了,哪里有什么莫名其妙的龙?还能喷火?甚至 B 在潜意识里就会认为 A 不是骗子就是神经病。
可问题是,唯物主义者们,你们的逻辑呢?怎么不要逻辑了?
-----------------------------
@sheepherderyang 2015-09-06 18:17:48
加强学习啊楼主,这根本就不是唯物唯心的区别,这是针对奥康姆剃刀原理的举例
-----------------------------

加强学习啊朋友,如果是基于奥卡姆剃刀原则,唯物主义应该被无情地剔除才对。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6 18:22:35 +0800 CST  
@善欢喜王 2015-08-21 11:32:02
卡尔萨根的龙
A:在我家的车库里面有一条会喷火的龙!
B:那请你打开车库大门让我们看看吧。
A:非常遗憾,我这条龙是隐形的,就算打开大门你也看不到,事实上,这条龙只有我能看到。
B:那它不是会喷火吗?让我们来测试一下车库的温度有没有升高吧。
A:非常遗憾,我这条龙喷出来的火是冷的,它并不能提高车库的温度。虽然如此,但是这条龙的确存在。
B:哦!?那你能不能让我往车库里面喷漆,它如果存在的话,身上肯定能沾上一点油漆,从而也就现身了。
A:非常遗憾,我这条龙的鳞甲并不能沾上油漆,所以,你就算那样做,也肯定看不到,不过嘛,请相信我,它真的存在着!
B:那么,这和车库中没有龙有什么区别呢?
=============================================
令人奇怪的是,唯物主义者们通常都会赞同 B 的看法,认为 A 太唯心了,哪里有什么莫名其妙的龙?还能喷火?甚至 B 在潜意识里就会认为 A 不是骗子就是神经病。
可问题是,唯物主义者们,你们的逻辑呢?怎么不要逻辑了?
-----------------------------
@sheepherderyang 2015-09-06 18:17:48
加强学习啊楼主,这根本就不是唯物唯心的区别,这是针对奥康姆剃刀原理的举例
-----------------------------
@sheepherderyang 2015-09-06 18:21:43
原来楼主是个神棍,算我白说,闪人。
-----------------------------

原来这位是自以为是的迷信者,算我白说,闪人。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6 18:24:50 +0800 CST  
@changjig 2015-09-05 19:27:04
感谢楼主的法布施,又使我大开眼界!我试着谈谈我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凡夫相在本质上也是虚妄。
站在凡夫角度,可以看到其他凡夫的三维幻身;而站在佛菩萨角度,则看到的是每个凡夫的清净阿赖耶识。即佛见凡夫是佛,凡夫见佛是凡夫。
所以我认为站在凡夫角度可以以身相见凡夫,而且若以身相见到的也只能是凡夫。而站在佛菩萨角度,因为能够见到凡夫的实质,所以可以说以身相见凡夫,即非以身相见凡夫,是名以身相见凡夫。
-----------------------------
@善欢喜王 2015-09-06 18:12:47
既然我们以身相见到的只能是凡夫,那么须菩提(或者佛陀的众多弟子)在听闻佛法之前,如何认得如来呢?
-----------------------------
@changjig 2015-09-06 20:12:09
我的理解是,须菩提(或者佛陀的众多弟子)在听闻佛法之前,是不完全认得如来的,即使如来告诉他们自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他们也未必完全相信。而当须菩提听从佛陀教诲,领悟修行而证得解空第一后,方才知道如来所言真实不虚,才知道佛陀远不止一个三维应化身那么简单。
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之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讲到:佛应身刹那迁灭,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德法身湛然常住。凡夫见到的佛的应身即释......
-----------------------------

既然佛有三身,那么应身佛是佛吗?

如果是,那么应身佛可以身相见吗?

如果不是,那为什么说佛有三身呢?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6 20:32:51 +0800 CST  
@changjig 2015-09-05 19:27:04
感谢楼主的法布施,又使我大开眼界!我试着谈谈我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凡夫相在本质上也是虚妄。
站在凡夫角度,可以看到其他凡夫的三维幻身;而站在佛菩萨角度,则看到的是每个凡夫的清净阿赖耶识。即佛见凡夫是佛,凡夫见佛是凡夫。
所以我认为站在凡夫角度可以以身相见凡夫,而且若以身相见到的也只能是凡夫。而站在佛菩萨角度,因为能够见到凡夫的实质,所以可以说以身相见凡夫,即非以身相见凡夫,是名以身相见凡夫。
-----------------------------
@善欢喜王 2015-09-06 18:12:47
既然我们以身相见到的只能是凡夫,那么须菩提(或者佛陀的众多弟子)在听闻佛法之前,如何认得如来呢?
-----------------------------
@changjig 2015-09-06 20:12:09
我的理解是,须菩提(或者佛陀的众多弟子)在听闻佛法之前,是不完全认得如来的,即使如来告诉他们自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他们也未必完全相信。而当须菩提听从佛陀教诲,领悟修行而证得解空第一后,方才知道如来所言真实不虚,才知道佛陀远不止一个三维应化身那么简单。
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之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讲到:佛应身刹那迁灭,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德法身湛然常住。凡夫见到的佛的应身即释......
-----------------------------
@善欢喜王 2015-09-06 20:32:51
既然佛有三身,那么应身佛是佛吗?
如果是,那么应身佛可以身相见吗?
如果不是,那为什么说佛有三身呢?
-----------------------------
@changjig 2015-09-06 22:16:01
在我看来,应身佛也是也不是佛。说是,是因为在凡夫眼中释迦牟尼名为“佛”。说不是,是因为应身佛并不是佛的究竟。
回答您的问题,如果是,应身佛能否以身相见?我认为可以。我对身相的理解是“身之相貌,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凡夫见到如来刹那迁灭的幻化应身应该是可能的。
如果不是,为什么说佛有三身?我认为佛有三身也是方便说,究竟意义上只有法身,就像大乘小乘只是方便说,究竟来讲只有一佛乘。因......
-----------------------------

既然应身佛也是也不是佛,而应身佛可以身相见,那么“(凡夫)若以身相见到的也只能是凡夫”就是有问题的,应该是(凡夫)若以身相见到的也可以是佛(至少可以是应身佛)。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6 23:53:51 +0800 CST  

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迦叶。譬如医师授药令病扰动。是药在内而不出者。于意云何。如是病人宁得差不。不也世尊。是药不出其病转增。如是迦叶。一切诸见唯空能灭。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解空的目的是灭除诸见,明了诸法实相,而不是要另起一个空见,所以佛陀说“一切诸见唯空能灭,若起空见则不可除。”

可以身相见凡夫吗?答案是:可以身相见凡夫。
可以身相见如来吗?答案是:可以身相见如来。
如此,逻辑才是一致的。

那么,为何须菩提说“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呢?这是因为《金刚经》讲的是诸法实相,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而不是在讲通往涅槃彼岸的修行路径或法门的具体内容。前面说过,求法与求解脱是存在细微差别的,《金刚经》的语境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实际上是在告诉须菩提,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住于诸法实相,以实相无相来降服生灭变幻的思维分别之心,在这种语境下,须菩提才会说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果读者因为须菩提说过“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并且看到这种说法是得到佛陀认可的,就想当然地认为一切皆空,连如来都是空的,这就落入空见,一旦落入空见,且这种空见是由读《金刚经》而来,则这种空见就会成为最难拔除的邪见。


楼主 善欢喜王  发布于 2015-09-07 12:26:40 +0800 CST  

楼主:善欢喜王

字数:85719

发表时间:2015-08-18 18: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18 12:14:23 +0800 CST

评论数:14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