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3)男宠保卫战--06

【宋璟早想杀了二张,武则天从中作梗】

张家几个兄弟恃宠而骄胡作非为,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反应。终于,御史台对张氏哥儿几个进行了弹劾,把他们索贿卖官的事情揭发了出来。武则天诏令几个大臣审理此案。这几个大臣是:宗晋卿、李承嘉、桓彦范、袁恕己--注意其中的桓彦范和袁恕己后来都是神龙政变的积极参与者。

一时间,张家五兄弟,包括张易之、张昌宗、张昌期、张昌仪、张同休,都被收监下狱。可是,原本很严肃的一件事,硬给武则天搅合成了闹剧一场。

起初是有个善拍马屁的刑部官员贾敬上奏说:“张昌宗强买人家的田地,应该罚二十斤铜。”这叫啥惩罚啊?简直就是瘙痒嘛。武则天相当满意,马上在贾敬的奏报上批了一个字:“可。”

御史大夫李承嘉和御史中丞桓彦范见事情不对,赶紧上奏:“张同休兄弟共贪赃四千多缗,张昌宗应该被免官。”

张昌宗忙说:“臣有功于国,犯点儿错也不该被罢官。”

武则天有心包庇小男宠,可又不肯直说,于是反问几位宰相:“昌宗有功乎?”--这个问题咋这么别扭呢?让宰相们怎么回答嘛。

宰相之中有个杨再思,就是称赞“不是六郎象莲花,应该是莲花象六郎”的那位,帮武则天解决了难题。他说:“昌宗炼制的丹药,陛下服用后果然有效果,这就是大功啊。”武则天非常高兴,赶紧就坡下驴,赦免了张昌宗的罪,让他官复原职。

因为这件事,杨再思宰相遭到了很多同僚的鄙视。左补阙戴令言写了一篇《两脚狐赋》来讥讽他。杨再思也很气愤,找茬把戴令言贬为县令。

不过这一次御史台弹劾张氏兄弟,也不能说完全失败。张同休和张昌仪都被贬到外地当县丞去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1-30 23:08:43 +0800 CST  
@草付应王宝锦 2016-12-01 11:32:07
你在偷懒哇?
-----------------------------

是啊是啊,年底了杂事儿多啊。

我们这儿已经下过了第一场雪。你那里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06 22:15:18 +0800 CST  
@sdhzdmhfszcb 2016-12-05 18:07:15
支持朋友。
-----------------------------

谢谢老友的支持!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06 22:16:27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6-12-05 17:38:28
-----------------------------


谢谢师弟!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06 22:25:39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3)男宠保卫战--07

朝中“倒张”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了。这不单单是皇帝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武则天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一直生病,而这时候在她身边最多的却是二张,连太子李显、相王李旦都经常见不到她的面。“拥李派”大臣对此岂能不忧心如焚?

宋璟就进行过极大的努力,企图诛杀二张。几本正史都记载了此事,虽然细节上多有出入,但经过大体相同。综合各种史料,这件事大概是这样:当时大街上风传,说张易之兄弟要谋反。此前,张易之曾经私自找相士李宏泰占卜过吉凶。“倒张派”抓住这个把柄,说这就是二张谋反的证据之一。当时担任御史中丞的宋璟,提出要对二张进行严查。

武则天对宋璟十分头疼,但是又不想罢他的官。可见她虽然极其维护二张,却也知道是自己理亏。武则天就想方设法,企图把宋璟打发走。她先是下敕要宋璟去扬州办事,可是宋璟公然抗旨,说他没必要去扬州;武则天又要宋璟下去调查幽州都督屈突仲翔的贪污案,宋璟还是不去,说:“按照惯例,州县地方官有罪,官儿大的就派侍御史去查,官儿小的就派监察御史,都不用我这个御史中丞出马。”

武则天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要宋璟给李峤当个副手,一起到西部偏远地区(陇、蜀)进行安抚工作。宋璟就问她:“安抚边疆这样的军国大事怎么也轮不到我这个御史中丞啊。况且现在陇、蜀又没什么事,不知道陛下要我去哪里做什么?”武则天简直拿宋璟没办法,只得让他去查二张的谋反案。

此案终于摆到了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宋璟亲自向武则天汇报调查结果,说张昌宗谋反证据确凿。武则天替二张辩解,可是宋璟坚决不依,还说张昌宗被宠得太过分了。他又大义凛然地说:“谋反是大罪,国有国法,臣就是赴汤蹈火,也要把张昌宗捉拿归案。”武则天很生气,但也没啥好说的。这时宰相杨再思又出来解围了(一说是宰相姚璹),向宋璟宣读圣旨,让他出去。宋璟回答说:“皇帝现在就在眼前,不劳烦宰相宣读什么圣旨。”这时旁边有大臣替宋璟说话,说宋璟这都是为了江山社稷,陛下应该支持他才对。

道理都在宋璟这边。武则天万般无奈,只好把张昌宗交到御史台,让宋璟收监审问。但是她很快就派了一个宦官到御史台去传旨,宣布把张昌宗特赦。 宋璟气得大骂:“我刚才没有抢先把这小子的脑袋敲掉,太遗憾了。”--唉,宋璟大人这算不算酷吏手法啊?

张昌宗暂时捡回一条命。武则天要他去给宋璟道谢。宋璟把大门一关,才不想见他!

从此事的后续来看,武则天对二张如此袒护,十分不智。正因为宋璟不能以合法手段诛杀二张,才让神龙政变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这次失败的“倒张”行动中,宋璟固然是挑头的人物,但崔玄炜(日韦)、桓彦范、袁恕己等人也十分活跃。这几人后来都参与了神龙政变(但宋璟没有参与政变)。

(本章完)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06 22:35:52 +0800 CST  
@sdhzdmhfszcb 2016-12-09 12:03:00
支持老朋友。
-----------------------------

多谢多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09 23:42:53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4)武则天在武周朝后期的表现--01

【修宫殿,贪图享受】
先说不好的。武则天在晚年除了极度放纵张氏兄弟,还大修离宫。

久视元年,在石淙的三阳宫建好了。这座离宫才一完工,武则天就去那里避暑,顺便也办办公。当时很多大臣也跟着住了过去(可想而知三阳宫的规模有多大)。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武则天这次在三阳宫期间的主题就是:高兴、高兴、今儿个真高兴。正是在三阳宫,她吃了僧人胡超进献的丹药,身体状况好转,把年号从“圣历”改为“久视”。也是在这里,她把控鹤府改成了“奉宸府”,和二张以及大臣们一起宴饮,惹得硃敬则提意见说现在朝廷美男当道,风气太坏了。

当然了,这些聚会也不都是花天酒地瞎胡闹,比如这期间的石淙诗会,要求大家都作七律,虽然也是娱乐,毕竟同时在搞文化建设。再比如,这期间还在含枢殿举行了一次献俘仪式--契丹降将李楷固为武周立了大功,受到嘉奖,这得算军国大事了。

眼看武则天在三阳宫待了整整一个夏天,到初秋时还没有回来的意思,部分大臣着急了。当时担任谏官职务“右补阙”的大才子张说给武则天提意见,写了篇《谏避暑三阳宫疏》,后来收录在《全唐文》的张说文集中。张说举出了一二三四条理由,请皇帝尽早返回神都:第一是三阳宫离洛阳太远,生活物资运送不便,搞不好洛阳这里还容易被坏人袭击;第二是扰民,搞得三阳宫附近的老百姓餐风露宿,都没有住的地方了,“陛下作人父母,将若之何?”;第三是三阳宫里面修得这么奢华,这不知是哪些小人在怂恿陛下如此享乐?第四是陛下你自己也太没有警惕性了。三阳宫现在是什么人都能进出来往,外面没有围墙,里面有野兽出没,而陛下你往往轻装简行,要出点儿事情可怎么办?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10 00:25:1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4)武则天在武周朝后期的表现--02

张说在文章最后又说:咱们国家现在并不是真的太平无事哦。北有胡寇,南有夷獠,关西才遭了一场小旱灾,而东北地区不过刚刚安定下来。臣希望陛下还是应该好好工作,不要这么贪玩。当然啦,臣知道这些话说了也是白说,陛下能听进去十分之一就不错了。不过该说的还是要说,这才不负陛下托付的职责啊。
(“今国家北有胡寇觑边,南有夷獠骚徼。关西小旱,耕稼是忧;安东近平,输漕方始。臣愿陛下及时旋轸,深居上京,息人以展农,修德以来远,罢不急之役,省无用之费。澄心澹怀,惟亿万年,苍苍群生,莫不幸甚。臣自度刍议,十不一从。何者?沮盘游之娱,间林沚之玩,规远图而替近适,要后利而弃前欢,未沃明主之心,已戾贵臣之意。然臣血诚密奏而不爱死者,不愿负陛下言责之职耳。轻触天威, 伏地待罪。 ”)

张说这篇上疏起到作用了吗?正史上都说没有。《旧唐书·张说传》说:“疏奏不省”;《新唐书·张说传》说:“后(武则天)不省。”可是查阅《资治通鉴》,武则天在进入秋天后第二个月就回洛阳了,可见张说的奏疏并没有被冷落多久。
(据说是张说的画像)

武则天在晚年不但修了三阳宫,还修了一个兴泰宫。修个三阳宫其实还勉强说得过去,而这个兴泰宫就纯属瞎折腾。武则天决定修这个宫时已是长安四年,当时刚从西京长安返回洛阳。当时也有大臣反对,比如左拾遗卢藏用就上疏进谏,请皇帝体恤百姓。武则天不听。

为了修兴泰宫,干脆把三阳宫给拆了。其实三阳宫只在久视元年住过几个月而已。武则天决定废弃,看样子是当时身体状况确实不佳,连三阳宫都觉得太远(离洛阳一百六十里),于是就近选中了洛阳附近的万安山(今洛阳宜阳县),也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兴泰宫利用了三阳宫拆下来的材料,三个月就建好了。长安四年的整个夏天,武则天就在兴泰宫中度过。然后到冬天就是神龙政变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10 00:33:51 +0800 CST  


忘了贴图。据说这是张说。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10 00:37:2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4)武则天在武周朝后期的表现--03

【政绩依然良好】

武周后期,尽管武则天比较沉湎于享受,不如前期那样锐意进取,但政绩还是很不错的。

在民生方面,基本上继续保持了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并开始着手解决逃户问题。在城市中,文化、商业都很繁荣。久视元年,在凤阁舍人崔融的提议下,武则天还废掉了一项让人极为头疼的政策--禁屠钓。武则天曾下令禁止屠宰和捕鱼,这一方面让人吃不到鱼肉,另一方面也影响祭祀。此项禁令废除,想必天下欢呼。

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对吐蕃和突厥进行了积极防御,在西域则进一步加强控制。尽管边境依然有小规模战事,但在这几年里,吐蕃和突厥都有请和表示。圣历二年,吐蕃名将钦陵在内乱中自杀,让中原王朝少了一名大敌。不久,钦陵的弟弟、吐蕃大将赞婆带着一千多部下来降,被武则天封为“归德王”。突厥默啜也在长安三年派了使者来请求和亲。在西域,武则天在长安二年设立了北庭都护府。

也是在长安二年,武则天还创立了武举。这个武举制度虽然远不如文官的科举考试那样成功,但在玄宗朝时毕竟还选拔出了一位名将郭子仪。此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也没有放弃武举,一直在不断地试验和完善。

在我看来,武周后期最大的亮点是朝堂上风气宽松,正直、优秀的人才不断得到提拔。武则天在晚年虽然有不少缺点,但颇能纳谏。那时基本上扫除了酷吏的阴影,大臣甚至百姓说话都越来越大胆。武则天虽然对很多意见置之不理,但往往会提拔这些进谏的人。

圣历二年,韦嗣立上疏批评武则天轻视儒学,重用酷吏,要求给垂拱以来被定罪的一律平反。武则天不听。但韦嗣立并没有因为这篇谏言影响到仕途。他后来被提拔为凤阁侍郎。

前面提到的张说,久视元年批评武则天在三阳宫住得太久了。他本人并没有因为这次提意见而遭到任何打击报复,相反在不久之后就被网罗进了《三教珠英》编委会。两年后编书完毕,张说就不断升官,大受重用,“迁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擢拜凤阁舍人。”(旧唐书·张说传)

硃敬则反对武则天搞男宠败坏风气,武则天虽然继续荣宠二张,却又奖励硃敬则一百段彩锦,并不断给他升官。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14 22:33:53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4)武则天在武周朝后期的表现--04

当时的朝臣当中,有许多人秉持一片公心,为国家积极推荐人才,形成良好风气。比如娄师德举荐狄仁杰,狄仁杰举荐契丹降将李楷固、骆务整,都是例子。但肯于举荐人才的不仅仅是这些明星大臣。

长安二年,侍御史张循宪到地方上办公,发现了当时被罢官回乡的张嘉贞,觉得是个人才,回到朝廷后就向武则天力荐,并说愿意把自己的官位让出来。武则天便亲自召见了张嘉贞,面试之后非常满意,不但立刻让他做了监察御史,还把举荐者张循宪也升了官。

长安三年冬天,南方少数民族欧阳倩发动叛乱,“拥众数万,攻陷州县”。一般说来,南方发生的这种叛乱多半与当地官吏胡作非为有关,所以朝廷考虑让一个政治素质高的官员前去处理。硃敬则就向武则天推荐了司封郎中裴怀古。此前,裴怀古曾经和阎知微一起出使突厥,结果阎知微投降了突厥,而裴怀古坚决不降,后来设法逃回,受到朝廷嘉奖。南方发生叛乱后,硃敬则说裴怀古是文武全才,推荐他去处理。武则天于是让裴怀古担任了桂州都督、招慰讨击使。裴怀古果然不辱使命,到了当地立刻对叛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飞书示以祸福”。欧阳倩马上表示愿意投降,说他们起兵也是不得以,为了自救。裴怀古为了展式官方的诚意,冒险轻骑到敌营中招降。结果“贼众大喜,归所掠货财。”这场叛乱就此平定,没废一兵一卒。裴怀古不久又被调任北方边境地区,担任过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武则天本人也在继续提拔人才。比如天官(吏部)侍郎崔玄炜(暐),一度被她改任文昌左丞,但后来又改回天官侍郎。武则天对他说:“自从你调走后,听说那些官员都在私底下庆贺。这一定是他们想贪婪耍奸。现在还让你恢复旧任,去监督他们。”(“自卿改官以来,闻令史设斋自庆。此欲盛为奸贪耳,今还卿旧任。”)她还特地赏赐了崔玄炜彩锦七十段。长安四年,她把崔玄炜提拔成宰相。

武则天在契丹叛乱期间发现了姚崇,此后一直委以重任。长安四年,姚崇被派出去担任灵武道安抚大使。临行前,武则天要他推荐一个宰相。姚崇就推荐了张柬之,说:“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当时武则天已经让张柬之做了秋官侍郎,这时被姚崇一催促,终于让他“同平章事”,做了宰相。

武则天晚年虽然任性,但直到最后在国政上都还保持着清醒,因此男宠问题并没有引起大局的混乱。实际上,她晚年在提拔人才时不但明智,而且秉持了公心,所以武周后期晋升的大臣中有一批人成为维护国家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而这批人基本上是坚定的“拥李派”。只是如此一来,她本人与这批大臣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神龙政变。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14 23:08:1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4)武则天在武周朝后期的表现--05

【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宠信二张】

在我看来,武则天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晚年对二张的宠信。这种行为不但对国家不利,对她自己尤其不利,而且也害了张氏兄弟。

很多人批评武则天晚年迟迟不肯向太子交出大权,但我看这没什么可指责的。皇帝本来就是终身制,原则上一直做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唐朝确实出了好几个太上皇,但都是不得以,没谁是乐呵呵主动交权的。

但武则天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还是犯有错误。她可以不传位,但是不该一直不让太子监国。到了长安四年冬天,她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可是在生病期间既不召见儿子,也不召见拥李唐派大臣,却偏偏让人人痛恨的二张整天待在身边。崔玄炜进谏,提醒她说:“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武则天谢他的好意,却依然我行我素。

二张是神龙政变的催化剂。如果没有二张,或许兵变就不会发生。但历史没有“如果”。是二张的存在给了政变者一个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他们不再怀有道义上的负疚感,同时有信心他们能够得手。

就连张氏兄弟也预感到了那难以抗拒的悲惨结局,所以会发生找术士占卜未来的事情。同时他们也抓紧时间享受最后的疯狂。《朝野佥载》上说,张易之造了一所豪宅,用尽各种宝贝进行装饰。夜里有人在宅子的墙上写:“能得几时?”张易之命人把字削去,可是第二天早上发现别人又把这几字题上了。如此反复了六七天。张易之也懒得斗下去了,也在墙上题了一句:“一月即足。”第二天,发现那题字的人终于消停了。半年后,张易之就被杀了。《隋唐嘉话》上也记载了类似故事,只不过细节有出入。

武则天在皇权政治的核心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但在最后这段日子里却似乎完全丧失了警惕性。她既不听劝告,对反对派们却又毫不防备。

长安四年过完了,来年正月,武则天又用了个新的年号--神龙,改元的同时大赦天下。这次大赦的范围很广,除了当年的徐敬业和李贞父子发动的两场叛乱的魁首之外,其余都在赦除之列。可见武则天直到此时在大事上还是清醒的,依然朝着“归政李唐”的方向过渡。

只不过太慢了。就算太子李显愿意等,拥李派大臣们也不愿等了。改元大赦之后仅仅过了二十一天,张柬之、桓彦范、崔玄炜等多位大臣,联合了禁军首领李多祚,强行推出太子李显,发动了神龙政变。羽林军们冲进武则天就寝的长生殿,杀掉了张易之、张昌宗,同时在洛阳城内杀掉了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

武则天在政变当日被迫宣布让太子监国。第二天,正式传位于李显。武周朝就此结束。

然而武则天的故事尚未完结。从宗法正统的角度看,接下来的中宗、睿宗两朝只能算一个过渡期,要到唐玄宗发动政变杀掉了太平公主,李唐政权才算真正重新稳定下来。这个系列会对中宗、睿宗朝的这几年做个简介。但在讲权斗故事之前,要先花一些篇幅来说说武则天时代形形色色的大臣们,以及这个时代在民生、思潮、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表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15 23:59:3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5)武则天的忠臣、奸臣、良臣--01

先说奸臣。武则天治下的奸臣,排在前面的自然是那几位酷吏:来俊臣,周兴,索元礼等等。特别是来俊臣,不但是个酷吏,而且身兼贪官、恶霸于一身,贪赃枉法,还霸占同僚的妻女。来俊臣如此猖狂,武则天起码要负一半责任。她并非不知道此人的恶行,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总是对他偏袒包庇,纵容得来俊臣越来越疯狂。

武承嗣和武三思,被正史说成是奸臣,但这只是从李唐皇权正统的角度来说的。如今皇权制度已经解体,维护皇权的一整套价值观也应随之丢弃。在我看来,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算不得奸臣。甚至他们的劣迹也没那么人神共愤。正史上记录了武家子弟的若干条坏事,比如武承嗣霸占了乔知之的美妾,还假手酷吏把乔知之害死。但就连这条记录也未必靠得住,因为此事最早见于真实性可疑的《朝野佥载》,只不过正史的史官们喜欢这种故事罢了。乔知之的弟弟乔备、乔侃后来还参与编修了《三教珠英》,怎么也看不出他们家里出了一位犯了大罪的哥哥。

武家子弟中还有一位武懿宗,以愚蠢和残酷出名。可是唐朝八卦中的武懿宗一直是大家嘲笑的对象。吉顼当着武则天的面都敢欺负武懿宗,还得武则天想办法替这个堂侄出气。《新唐书·宗楚客传》还透露说,宗楚客贪污公家建筑材料,是武懿宗弹劾了他,可见武懿宗也做过好事。其实武懿宗更象个小丑而非奸臣。在《朝野佥载》中,不但大臣肆无忌惮地写诗讽刺他,连武则天也跟着一块儿起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16 22:58:21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5)武则天的忠臣、奸臣、良臣--02

如果抛开“武周vs李唐”的政治立场,那么武则天治下的奸臣并不多,主要是酷吏群体。而且酷吏对武则天本人来说是有用的,不象历史上其他很多时候,奸臣总有本事蒙蔽皇帝,最后的结果是对国家有危害,对皇帝本人也没好处。

说到蒙蔽,武则天基本上没被臣子们蒙蔽过。酷吏没本事蒙蔽她,二张更没这本事,武承嗣、武三思、宗楚客、薛怀义等人也无法影响她的任何决策。如果一定要说蒙蔽,张柬之、崔玄炜等人倒是蒙蔽了武则天,可他们都被尊为大大的忠臣。

这样就说到了忠臣。武则天朝廷里的忠臣很多,不过,他们尽忠的对象是李唐,可不是武周。真正忠于“武氏江山”的好像只有武承嗣和武三思,而就连武三思到后来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武家王朝一代而亡的结局,转而积极与李显合作。至于别的武家王爷,对武氏江山的传承其实并不热心。武则天倚重的、欣赏的、喜欢的、破格提拔的大臣们,从娄师德、狄仁杰到姚崇、张柬之,从李峤、崔融到苏味道、杨再思,从唐休璟、郭元振到薛讷、张仁愿,甚至连张易之和张昌宗,统统都是“拥李派”,没有一个支持“武氏江山代代传”的。

武则天执政二十一年,宰相如走马灯一般变换频繁,《唐会要》上列出了七十八位之多。因为武周与李唐的政权对抗,她与大臣们总是处于紧张对峙之中,这些由她一手提拔上来的宰相之中,有好多人被杀或被流放,没能与她善始善终。从另一方面看,武则天固然手握生杀大权,但她也不愿一味地靠杀伐来换取臣子们的合作。实际上,她主要还是通过积极的手段来吸引大臣们替她效力,靠的是官爵、禄位、物质刺激、精神奖励、出人头地的机会、以及她对她自己的神化。武则天与大臣们的关系更象现代社会里的公司老板和雇员,臣子们极少有人单方面、无条件地向她尽忠。她必需设法做到君臣的双赢,这日子才能过得红火。

当年魏征曾经对唐太宗说过,他希望能做个良臣,不要做忠臣。太宗问他:良臣怎样,忠臣又怎样?魏征说:明君手下出良臣,昏君手下才出忠臣。魏征这话太厉害了,简直是把皇帝架到火上烤。难怪太宗想起魏征就头疼。

武则天时代,奸臣有,但不算多。忠臣多,可都不是她的忠臣(反而是她的政敌)。她不是昏君,倒更像“僭主”。如果以魏征的标准来看,武则天也可算一位另类明君,毕竟在她的朝堂上出了很多良臣、能臣。有些人物在前面的章节介绍过,比如名垂青史的狄仁杰、个性强烈的李昭德、善解“君”意的姚璹,等等。这里再介绍两位:出将入相的娄师德、温文儒雅的王方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19 23:03:01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5)武则天的忠臣、奸臣、良臣--03

【娄师德】

如果说唐朝是寒门子弟通过科举之路而崛起的时代,娄师德可算一位标杆人物。新旧唐书的《娄师德传》都只说他是郑州原武人,一字不提他的祖辈父辈,可见他是一位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的布衣。在高宗朝,他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随即去扬州做了江都县尉,在那里很快就受到了上司卢承业的赏识。

但娄师德的志向不仅仅在于做个小官,所以后来毅然报名参军。高宗仪凤年间,朝廷决心再与吐蕃大战一场,战前曾经广泛招募猛士,娄师德便在此时应征入伍。可是这次出征,主帅李敬玄带领十八万大军在青海惨败。

这次失败虽然对唐朝是一个打击,但也让几位原本默默无闻的人才脱颖而出,其中一个是魏元忠,还有一个就是娄师德了。战斗失败后,娄师德招集散兵,重新聚起一支队伍,表现出很好的心理素质和组织能力。朝廷便命他出使吐蕃议和。娄师德这时又发挥了出色的外交才能,与吐蕃大将赞婆(钦陵的弟弟)在赤岭会面,顺利完成谈判任务,换得了数年和平。《资治通鉴》上说:“师德宣导上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为之数年不犯边。”

从那时起,娄师德就成了朝廷倚重的边将,一边戍边,一边营田。高宗永淳元年,天灾肆虐,突厥和吐蕃也伺机侵扰。娄师德当时率军防御吐蕃,在白水涧打了起来,结果八战八捷。高宗立刻提拔他为兵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

武则天上台后,对娄师德愈加倚重,给他官职越升越高。不过武则天最看重的也是娄师德的戍边才能,不断派他到边区坐镇。娄师德在西北边境大搞营田,又战斗来又生产,结果成效显著,大大缓解了军粮供应紧张的问题。武则天欣喜之下给他写了张奖状,就是收在《全唐文》中的《劳娄师德书》,文曰:“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

长寿二年,武则天让娄师德做了宰相,可是第二年就又把他派出去了,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还是让他去营田。娄师德这就是典型的“能者多劳”,然后皇帝还跟要他说:“师德同志,你可不能怕辛苦哟。”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19 23:10:5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5)武则天的忠臣、奸臣、良臣--04

接着说娄师德

娄师德平素为人风度极佳,对别人能做到春风和煦,对自己能做到宠辱不惊。万岁登封元年,武周与吐蕃交战,在素罗汗山遭遇一场惨败。这场仗是王孝杰和娄师德指挥的,于是武则天把王孝杰贬为庶人,娄师德贬为员外司马。公文到时,娄师德先是吃惊,说:“官爵都没啦?”随即就平静下来,说:“也好,也好。”

没过多久,契丹叛乱,娄师德重获启用,并再度拜相,官至纳言。但他依然被派为边将,在北方边境跑来跑去。从流传的几个八卦故事中我们知道,娄师德后来身体并不很好,体胖,一条腿还不灵便。但他在陇右地区前前后后待了四十多年,最后以七十高龄死在会州(今甘肃),称得上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则天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为“贞”,派仪仗迎还他的灵柩下葬。

娄师德有个“唾面自干”的故事:他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走前娄师德就问弟弟说:“我现在是宰相,你又当了州官,荣宠过盛,别人肯定会看不顺眼。你该如何自保啊?”他弟弟说:“哥你放心吧,我能忍啊。比如有人朝我脸上吐吐沫,我自己擦干就行了。”娄师德一脸愁容地说:“我就担心你这点。别人朝你脸上吐口水,那肯定就是生你气了。你却要把口水擦干,不是让别人更生气吗?你应该这样做:别人朝你吐口水,你不要擦,等它自己干掉。”

娄师德出将入相一代英杰,居然有如此窝囊的想法,实在稀奇,所以这个故事不但被当作八卦珍闻录入正史,而且化为成语流传后世。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很多人认为,这个故事反映出酷吏的猖狂(略等于武则天时代的黑暗),就因为酷吏们无孔不入,搞得当时气氛压抑,所以连娄师德这样的宰相都得夹着尾巴做人。

我倒认为,这个故事主要反映出寒门子弟身居高位时的局促。娄师德以一介平民而步步高升,尽管全凭自己的本事,依然得应付虎视眈眈的贵族同僚、贵族下属,所以他不但对弟弟千叮万嘱,自己首先就身体力行。当年做宰相时,一度与大姓出身的李昭德(一位陇西李氏)成了平级。有一次两人一起入朝,他体胖走得慢,李昭德走在前面,等得不耐烦,就骂他:“田舍夫!(乡巴佬)”娄师德听了也不恼,笑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啊?”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21 22:08:41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5)武则天的忠臣、奸臣、良臣--05

继续说娄师德


娄师德在贵族出身的人面前安于自己的寒门身份,对寒门子弟却绝对没有官老爷的架子,实在是难能可贵。《朝野佥载》里对当朝大员们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但说到娄师德时居然都是好话,还记载了他的几条善待下属的温馨小故事。这也算娄师德结下的善缘开花结果了吧。

娄师德有几个平易近人的小故事在后世广泛流传。

比如有个故事说,他和下级官员一起到驿站去,结果驿站供应的伙食却有差别,给娄师德吃的是精细白米,随行县令们却只得吃糙米饭。驿站里解释说,白米饭不多,只够一个人吃的。娄师德就干脆不要这个特权,和大家一起吃糙米饭。

还有个故事说,有一次大家一起出去办事,在等马车的时候,一个县令不认得娄师德,就大摇大摆地跟他并肩坐在一起。有人远远看见,就过来对县令说:“这是纳言(宰相)。”县令吓得赶紧起身赔罪,娄师德说:“你又不认识我,有什么错呢?”

娄师德很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时候相当狡黠,有本事把难题化解于无形之中。据《朝野佥载》,他在西北边检负责营田的时候有一次到凉州去办事,结果几个老乡跑去找他拉关系走门路,说凉州有个屯官,也是老家出来的人,而且也姓娄,现在贪赃犯了法,眼看要被凉州都督许钦明杀掉了。老乡们恳请娄师德想办法搭救--这种事情想必谁碰到都会万分头疼。如果以宰相的身份替这个赃官求情,那就是赤裸裸的徇情枉法,但如果坐视不理的话又对不起父老乡亲。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23 22:48:5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5)武则天的忠臣、奸臣、良臣--05

续前

娄师德如何处理呢?他给许钦明都督来了个软中带硬,欲擒故纵。

娄师德首先对老乡们表明立场,说徇情枉法违反纪律的事情他绝不会干:“犯了国法,就是我自己的儿子我也不会去管,何况他呢?(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但是第二天在宴席上见到都督许钦明的时候,娄师德还是提到了这个贪官,是这么说的:“听说这里有个人犯了国法,又听说是我老乡。但是许都督你放心,我根本不认识这家伙,只不过当年小时候跟他老爸在一起放过牛而已。都督可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对他网开一面哦。”

估计许钦明听了这番话可能得吓一跳。原来这个贪官这么有来头!不但是娄宰相的同乡,而且两家关系还这么密切啊?于是许钦明赶紧命人把贪官的枷锁卸掉,把人带到面前。娄师德这时就痛骂贪官说:“你看看你,辞别了爹娘千里迢迢到这里做官,却又不能洁身自好,现在犯下了事要被杀头,我能怎么办?”说完拿了一碟点心递给他说:“吃吧,做个饱死鬼去。”

许钦明看来也是个官场老油条,这时候哪儿敢再坚持原则啊?只好把贪官放了。这个故事应该算中国官场的经典故事了吧?今天读来也丝毫没有违和之感。

娄师德的故事当中,最有趣的当数他和下属一起糊弄武则天的“禁屠令”。武则天称帝后有一阵子心血来潮,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竟然下令禁止屠宰和钓鱼,搞得天下人都没有鱼和肉吃了。不过这条禁令执行的并不严格,人们还是想方设法继续吃肉。有一次娄师德到地方上办事,吃饭时厨子端上一盘肉,娄师德就问:“皇帝敕令禁止屠宰,怎么会有肉呢?”厨子说:“有豺把羊咬死了。”娄师德便点头夸赞说:“这豺真懂事。”过一会儿又端上一盘鱼,娄师德又问鱼是哪儿来的,厨子说:“豺把鱼咬死了。”娄师德忍不住骂道:“笨蛋!应该说是獭咬死的。”厨子赶紧改口说:“是獭把鱼咬死的。”娄师德这才表示满意。

这便是娄师德的作风,大事坚持原则,小事灵活机动,身居高位却不滥施威风,反而非常懂得利用自己的高位笼络下属。无论是与大老板(武则天)还是与同僚、下属、老乡、以及更基层的公务员们,他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是艺术。

(娄师德的故事写完了。这么多姿多彩的一个人物,可惜留下的史料还是太少太少)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23 23:46:2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85)武则天的忠臣、奸臣、良臣--06

【王方庆】
王方庆(王綝),武则天众多宰相之一。王方庆是门阀士族出身,能干,正直,也有很高的儒家修养。他与武则天一直保持着谨慎而良好的君臣关系,有始有终。

说到王方庆,先要说一件文化轶事。他出身于著名的琅琊王氏。这个家族的鼎盛时期在东晋和南北朝,到王方庆这一辈时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显赫,但仍是贵族阶层。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是王方庆的“十世从祖”--如果往上追溯的话,王方庆的十世祖王洽就是王羲之的堂弟。这个家族出了多位书法家,所以王方庆家里收藏着很多书法精品。

根据《旧唐书·王方庆传》,武则天有一次向王方庆索要他的家传书法,特别是王羲之的,结果王方庆汇报说:本来家里是有王羲之的书法,有四十多幅呢,可是贞观十二年太宗皇帝要看,先父就都上交了,现在家里就只剩下一幅王羲之作品了。

众所周知,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爱若性命,估计拿到那四十多幅王羲之真迹后全部自己咪西了。反正到武则天时,啥也没得看了。

不过王方庆继续上奏说,他家现在还是有一批祖宗们留下来的真迹,有十一世祖王导、十世祖王洽、九世从祖王献之……等等一共二十八人的作品,共有十卷,愿意献出。

武则天得到这批书法后,自然也是爱不释手。不过她没有独吞,而是在武成殿搞了一次书法展览,让群臣共同观赏。不但如此,她还做了一件造福于后代的大好事:命人用勾填法把这批书法珍品细心临摹了下来,保存在皇家秘阁。王方庆呈来的原作被工匠们精心装裱,然后又还给了他。武则天还把这批书法珍品命名为《王氏宝章集》,并让崔融写了序,记录此事。

到如今,王氏家传的原作早已失散殆尽,而武则天藏在皇宫里的摹本却有部分流传下来,这就是珍贵的《万岁通天贴》,目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其中的《姨母贴》和《初月贴》乃王羲之原作,被认为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这个帖子上还能见到王方庆本人用小楷写成的标注,标出各位先祖的名字、官爵等,还用上了武周新字。据说国家文物局有一个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名单,《万岁通天贴》也名列其中。

从贴名可知,王方庆进献书法是在万岁通天元年。这应该算当时的一件文化盛事了。遗憾的是,新旧唐书的《王方庆传》都只提到王方庆拿回传家宝时的风光,对武则天命人临摹书法这件事却只字不提,可见正史史官们对记录武则天的功劳是何等吝啬笔墨。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27 23:55:25 +0800 CST  


网上找来的《万岁通天贴》片段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12-28 00:23:37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