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谢谢大家的支持,谢谢新来的朋友参与讨论。继续贴文啦,接着说徐有功~~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9)武则天的帝王术:制衡酷吏--05

【传奇法官徐有功】-02

如果说上一个案子徐有功能够成功是因为武则天本就有心放苏家三兄弟一条活路,那么下一个案子他就是直接顶撞了。这个案子发生在几年之后,武则天已经称帝。有人控告某县尉~颜馀庆~曾经勾结琅琊王李冲一起谋反。这个原告有名有姓,是魏州人~冯敬同~,因此不能算告密。他也不是诬告,因为拿出了好几条具体证据。

根据《通典》上的叙述,原来当年李冲曾在乡间放债,既然是放债,到时候自然要收债了。李冲就委托这个颜馀庆收债,然后李冲的家人再把收来的债款拿去买弓箭。这位颜馀庆同志显然思想觉悟不够高,给李冲写过信,问寒问暖叙家常,结果后来信件落到了官府手里,成了他勾结反贼的铁证。

案发后,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审问后得出结论是颜馀庆谋反罪名确实成立。虽然来俊臣是酷吏,可他这次并没有搞冤案。接下来就是议刑。最初,有关部门给颜馀庆定性为谋反“支党”,判为流放三千里。这个判决的依据是武则天在永昌元年颁布的赦令。永昌赦令里有一句:“其与虺贞(李贞)等同恶徒党, 魁首既并伏诛,其支党事未发者,特赦原。”可是当时担任侍御史的魏元忠认为,颜馀庆罪行严重,不能算支党,应该处斩,家口籍没。武则天十分赞同魏元忠的意见。

徐有功却硬把这个死刑给拦了下来。他在关于此案的意见书上咬文嚼字地说,永昌赦令里面说魁首“既并伏诛”,这个“并”字就说明当时的谋反魁首都抓完了,现在剩下这些都应该算支党。(“伏诛既标‘并’字,足明魁首无遗。余庆赦后被言发觉,即为支党。”)陛下你当年已经颁发了赦令,放了人家一条生路,现在又要杀人算怎么回事呀?

武则天看了徐有功的奏表,勃然大怒--这不是让皇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也太没面子了。于是在朝堂之上她就跟徐有功吵了起来,拿出那些证据质问:“这个颜馀庆又是替李冲收债,又是买弓箭,这样的人都不算谋反魁首吗?”

徐有功淡定回答说:“他确实替李冲讨债,但买弓箭的事与他无关哦。”

武则天又问:“二月替李冲讨债,八月又与李冲通信,还不算同谋?”

徐有功说:“通信都是些家常话,说的只是有关讨债的事呀。”

徐有功在朝堂上这么一番辩解,武则天的火气倒消了大半,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对徐有功说:“你再下去好好查查吧,看看他到底算不算支党。”

《通典》描绘当时殿上情形说:“当时百僚供奉及仗卫有三二百人,莫不股栗,而有功神色不动,奏对无差,人皆服其胆力,直而不挠。”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8 23:02:03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武则天是被全线妖魔化,没有哪个皇帝遭受过如此待遇,就因为她是女人。最为骇人听闻者,莫过于杀子杀女的黑材料,绝大多数属于宋明清腐儒的杰作。中国从宋朝开始逐渐步入故步自封、冥顽不化的地步。后世总喜欢用宋明清时期的腐朽观念推导宋朝以前的历史,这是在搞历史大穿帮!!
。。。。。。。。。。。。。。。。。。。。。。。。。。。。。

哈哈,原则上同意你的这些观点。要说被黑,确实很多人都被史官黑得厉害,武则天是其中之一。史书对武则天是多管齐下,功绩就轻描淡写甚至根本不提,好人好事就给她安一个阴暗的动机,然后对各种黑材料不遗余力大肆搜罗,某些史官甚至不惜赤膊上阵,凭空造谣。这个好看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9 22:55:11 +0800 CST  
@u_112534926 2016-05-18 23:59:17
我说过我不喜欢武则天,关键就是我不认同她的治国方法还有她的外战打的不好。但是关于正史上还有各种野史上记载的黑材料,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中国历史上这么做的皇帝又不止一个,比她做的更过分的也有。而且就我个人的看法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被黑的程度还算不上什么,比她黑的更厉害的也有好几个。就我个人的看法,这些黑点也就这样,真正决定一个皇帝的地位的还是功绩,中国史管也是个管,上下两张口,只要愿意总能写出花来的,而且历史千头万绪,只要愿意总能找到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感想指出我的表述错误。
-----------------------------

治国方法的话题太大,认同不认同的标准也很主观,就不必讨论了。正如你说的,史料千头万绪,想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总能做到。

不过说到对外作战,我认为武则天独立执政后的军事正常是非常成功的。我曾经相信了网上那些渲染武则天的军事能力如何如何差劲儿的传言,本来开始写这个传记时还打算检讨一番。可是深入查阅史料,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武则天时代的军事与外交,以后会专门讲,到时候再说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9 23:02:5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59)武则天的帝王术:制衡酷吏--06

【传奇法官徐有功】-03

在这种具体案子上,武则天总是吵不过徐有功。可是从大局上看,这正是武则天防止冤案过多的一个手段。这方面更明显的徐有功复核的另两个案子,案犯都是小人物,反而更能说明问题。

案件之一是说,一个叫~韩纯孝~的人当年参加了徐敬业的谋反,本人已死,但家里人一直没被追究(当时谋反罪的家人都得连坐)。后来官府终于要追究韩纯孝的家人,有关部门上奏说:“他家人应该籍没。”

徐有功这时又发动起了他的彪悍逻辑,说:按律,谋反者斩。可是这得先有活人然后才能处斩啊,人已经死了就没法斩了嘛。而他家人的连坐是因为主犯处斩,不斩的话又怎么连坐呢?所以如果现在非要让韩家的家口连坐的话,那就必须先去戮尸,如果不走戮尸的程序就搞连坐,于理不通!

徐有功这个意见交上去后,有关部门又审议了一番,认为这说得有道理啊!于是便将韩家人口统统释放了。此案并且成为一个先例,此后类似案件全部依此处理。《通典》上说,有三百多家因此幸免于难。

案件之二是个诬告案。先是有个叫~赵推之~的人,告发~长孙仲宣~谋反。结果官府一查,发现这个赵推之是诬告。可是赵推之只是个拿钱办事的人,真正的背后主使是个叫~唐子产~的人。唐子产是长孙仲宣的外甥,因为跟他舅舅的妾私通,被舅舅发现了,于是狗急跳墙诬告舅舅谋反。

结果这个案子的依法判决如下:出面进行诬告的赵推之,是主犯,处斩;背后的主使唐子产,是从犯,处绞。唐朝的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

后来赵推之不服,在狱中声称要告密,还真的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结果武则天很同情赵推之,对判案的官员们说:“赵推之拿到了唐子产的状子就去告了,他怎么知道这是真是假?唐子产才有罪,赵推之是冤枉的,赶紧重审,不能处决他。”

那徐有功又是什么意见呢?别看他一向主张慎杀,把死罪尽量改成活罪,偏偏在此案上坚持了原判。他上奏说:“法律规定,谁出面告发,谁就是首,背后教唆的那个是从。如果此案并非诬告,那么论功行赏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赵推之将是首功,得到重赏,而唐子产只能得一点儿微薄赏赐。法律之所以这么规定,就是为了避免大家避罪争功。”武则天又一次听从了徐有功的意见。

徐有功在此案中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就是利用现有法律打击诬告行为,哪怕杀人也在所不惜。对武则天来说,她既然鼓励告密,就更应该打击诬告。只有严惩诬告,才能让告密行为站得住脚。武则天在这个案子上听取了徐有功的意见,说明她一直在小心地掌握着平衡。

徐有功总是企图保人,以至于不断有人向武则天告他的状。可武则天对徐有功非常欣赏。按《资治通鉴》的话说,“太后虽好杀,知有功正直,甚敬惮之。”

武则天出于各种考虑,也对徐有功施加惩罚。周兴曾经告过状,说徐有功包庇谋反之囚。武则天虽然没有治徐有功的罪,但把他免了官(可能是出于安抚周兴)。几年后武则天再次起用徐有功,要他做侍御史。徐有功知道他的差事不好当,流泪表示不想干:“臣闻鹿走山林而命悬疱厨,势使之然也。陛下以臣为法官,臣不敢枉陛下法,必死是官矣。”可是武则天命令他必需留下来做官,不想干也得干。徐有功只好留下。大家都非常高兴。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19 23:24:12 +0800 CST  
@u_112534926 2016-05-20 00:07:01
治国理念没啥好说的,至于军事战略这些东西,恕我直言没啥用,也不必去深究这些东西,似是而非的东西没啥好说。关于武则天被黑,就宋朝的观念不黑才怪,不需在意,秦皇汉武不一样被黑过,管这些东西只会让自己忽略一些东西,老老实实的读史书就好,不管好的坏的, 历史 就藏在这些细节之中。
-----------------------------

我觉得军事战略之类的东西不是没用,而是不容易了解,对业余写手来说不容易搞定。我看正史上记录的对外战争或者外交都极其简略,很难说反映了当时的全貌。

这个版上不是有一位网友天天在攻击岳飞吗,虽然言论比较偏激,我看他的帖子也有一定道理,就是文人写史书的时候,写战争好像编故事,几个大将出来走两步,一场大战就分出胜负了,所以这种史书的军事部分确实是误导。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20 10:22:28 +0800 CST  
@u_112534926
@感秋华而泪
...................................

你们这说得越来越复杂了。

我觉得武则天的酷吏主要是一个政治手段,肯定没有法家思想的背景。她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为自己的称帝服务,然后是为传位于武家侄子服务(这点秋华肯定有不同意见)。

所以说,武则天的这个酷吏政策肯定是弊政。如果她没那么大的个人野心,如果她只是满足于做一个摄政太后,大概就不会提拔这批酷吏。她是和平时期搞改朝换代,总不可能去打仗,于是就豢养一批打手,专门盯着妨碍她创立武家江山的那批大臣。如果说酷吏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打击豪强的作用,那也是副产品,不是她的本意,所以不能以此为她辩护。

但是,在批评她的大前提下,也可以看看她对酷吏的控制。我个人觉得她这个酷吏政策虽然很坏,但手段相当之高超,可算是权术经典了。

花那么多篇幅写徐有功,一来是他的故事确实好玩,二来是想写写她的酷吏政策的另一面。历来人们说到武则天的酷吏,总是渲染其残酷一面,但这并非全景。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25 01:21:59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1)人才济济,艳若桃李--01

武则天执政的一大成功在于她的人才政策。她对各式各样人才的选拔不仅是个人层面上的,更是制度上的。因此武则天时代虽然有酷吏的阴影笼罩,但仍然是一个人才辈出、争奇斗艳的时代。

【风光热闹的洛城殿试】
殿试,就是皇帝在大殿上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严格说来,历史上第一次殿试是唐高宗在显庆四年举行的,但那一次规模比较小,影响力也不够大。倒是武则天独立执政之后,在称帝前夕主持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殿试,被几本正史称之为“殿试之始。”

综合几本正史的资料来看,这次殿试是在载初元年二月十四日举行,地点在洛阳皇宫的洛城殿。她改元载初,开始推行周历,已经是在为称帝进行最后的准备了。这次参加殿试的考生一共有上万人之多(想想看那时全国总人口才三千多万),一连考了几天才完。她这次殿试是一次“制举”,意思是在常规科举考试之外由皇帝临时主持的一次考试,与宋朝以后的殿试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一场科举考试搞成这么大的规模,自然有她的政治动机,同时也再次体现出武则天重仪式、讲排场的风格。如果说先前的拜洛水、享明堂都是她在唱女主角,这一次她主要就是当导演了,给天下士子们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盛大舞台。

这次殿试的结果,大才子张说拔得头筹。这位日后的“开元名相”,当时不过二十多岁,于上万人中脱颖而出,“年才弱冠,对策第一”,可谓少年得意。武则天说,从古以来没有人能够得“甲等”,所以让他屈居二等。不过她又命人把张说的对策文章抄写多份,颁发给各位朝集使和在洛阳的外国人,让大家伙都好好观赏观赏,“以光大国得贤之美”,真是让这个后生出够了风头。(大唐新语)

张说的这次对策被保留了下来,收录在《文苑英华》卷四百七十七《词标文苑科》里面。这次对策,武则天一共出了三道题。无论她的策问文还是张说的对策文,都遵循着当时科举考题的规范形式,在今天看来则是有空话套话之嫌。不过第二道题涉及了当时敏感的刑狱问题,值得拎出来看看。

(武则天)问:朕闻《礼》崇三典,方宏慎罚之规;《书》著五刑,不以深文为义。朕母临赤县,子育黔黎,夏日贻忧,惧青牛之结气;秋荼轸念,虑丹笔之成冤,然以人尚挂於汤罗,情倍深於禹泣。顷者荆郊起祲,淮甸兴妖,朕惟罪彼元凶,馀党并从宽宥。今敬真之辈,犹蕴狼心,不荷再生之恩,重过淆藩之逆,还婴巨衅,便犯严科。岂止杀之方,乖於折衷?将小慈之泽,爽彼大猷?子大夫等学富三冬,才高十室,刑政之要,实所明闲,倾此虚襟,伫闻良说。

(张说)对:臣闻刑以助教,德以闲邪,先王慎於好生,大易诫於缓死。今陛下母临黔首,子育苍生,孚佑下人,克配上帝。然有东南小侵,荆蛮远郊,虽圣德泣辜,尚用防风之戮;天心罪己,仍劳淮甸之征。其有诖误闾阎,胁从井邑,陛下愍孤孀於海淮,恤困穷於江汉,舍从宽宥,此陛下之恩也。而蕞尔馀孽,蠢兹顽凶,思弄兵於潢池之下,将构难於戎狄之域,罪盈稔贯,祸得萌芽,此又陛下之明也。今陛下赐臣策曰:“岂止杀之方,乖於折衷?将小慈之泽,爽彼大猷?”臣实见折衷大猷之规不知小乖微爽之义也。策曰:“政刑之要,实所明闲。”臣闻政犹水火,刑譬阴阳,顷者三监乱常,有司既纠之以猛;於今四罪咸服,陛下宜济之以宽:明肆赦之渥恩,安万人之反侧,布深仁於罗鸟,收至察於泉鱼,岂不大哉!天下幸甚。且夫人者也,暗而不可罔;庶者众也,愚而不可欺。是故刑在必澄,不在必惨;政在必信,不在必苛。故明王之理天下也,刑一则人畏而不干,政简则俗齐而不伪,於是祸乱不作,灾害不生,君安於上,臣悦於下,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然。四海风动,惟帝之则,道畅锺石,声流舞咏,其行已也非他,所理人者以此,刑政之要,庶几一隅。臣谨对。

武则天问:现在我把天下搞得这么好,可还是有人造反。我除掉了那几个元凶,宽宥了余党,但是徐敬真(徐敬业的弟弟)等辈不但不思感恩,反而继续犯法。你们这些才子来说说,对这些家伙我该怎么办?是严刑峻法呢,还是仁慈宽容?--“岂止杀之方,乖於折衷?将小慈之泽,爽彼大猷?”

张说回答说,一个字:宽--“顷者三监乱常,有司既纠之以猛;於今四罪咸服,陛下宜济之以宽”。张说又说:刑罚的施行在于明晰,而不在于把人整惨;布政在于信用,而不在于苛酷。接着他又讲了一番圣明之主无为而治的大道理,描绘出一幅君臣和谐、百姓安居乐业不知其所以然的太平景象。

武则天把张说的对策定为第一,显然是想趁此机会缓和一下由酷吏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笼络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展示展示她做为大领导的胸襟气度,虽然她那个时候压根儿就没打算放弃酷吏。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25 03:41:21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6-05-25 11:59:35
唐太宗的威望是靠战功打出来,没有几个人不服从他。他要诛杀某些人,直接走法律程序就行。问题的关键是唐高宗在世时,武则天一直深处幕后,她的真面目还不被所有朝臣所认知,能有什么威望?唐高宗一死,很多人就认为人家的妻儿好欺负呗。
她为什么一定要用酷吏?首先与她自卑有关,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敌人的力量。这首先决定于她的人生经历,从她再次入宫一直到唐高宗去世,一直遭受士族大户的蔑视和挑战。主要有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上官仪、裴炎、刘祎之(此人死于垂拱2年,反对太后摄政),所以说她本身就对士族大户没有好感。再加上政权交接的敏感时分,裴炎等人蠢蠢欲动,连名正言顺的摄政太后都要被否认。
既然摄政太后都要被否定,那就破罐子破摔,干脆称帝。越王李贞叛乱以后,她重用酷吏,真正意义上大开杀戒,我相信此时的她就是为改朝换代。
-----------------------------

那些大臣觉得孤儿寡母好欺负,这可能不假,但这与门阀贵族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你可以举出好多例子说出身高门的人反对过武则天,可一直也有很多门第高的人支持她啊。早在立后时,许敬宗、崔义玄都是挺武派,这俩都是士族出身。

实际上在高宗一朝,朝臣中的士族还是大多数,而这些大臣基本上后来都是跟武则天合作的,坚决反武和坚决挺武的都是少数。

说回酷吏问题,我觉得这跟她的个人心理扯不上关系吧。她咋会自卑?极其自负还差不多,否则还会异想天开地自己当皇帝?要说自卑呢,我觉得其余武家子弟倒是有那么一点儿,所以你看那些武姓王爷们其实都特别低调,只有武承嗣武三思这俩比较猖狂。当然了,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是性别问题。在武则天身上,女性身份无疑是更大的障碍,而门第出身并不是什么问题。所以如果说自卑,或者说敏感,也许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是会有那么一点儿。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正因为武则天对酷吏完全是当作政治工具来用,没有感情色彩,这样她才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当圣历元年把李显接回来,她就完全放弃了传位于侄的念头,这时也就完全放弃了酷吏政策,开始逐步为酷吏们经手的案子平反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25 22:46:23 +0800 CST  
~~谢谢大家的讨论。酷吏问题看来永远是武则天故事中的热点。我觉得现在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是:酷吏的存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打击了人们的参政积极性?我认为酷吏的影响并不大。总体来说,武则天执政时,社会各阶层有雄心(野心)、有才学的人们都踊跃谋求晋身,而且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有公心,有德行,并非只顾私利的小人。~~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1)人才济济,艳若桃李--02

【两种新的官位:拾遗、补缺】
为了更好地安置人才,早在垂拱元年,武则天就设置了两个新职位:拾遗、补阙。按《旧唐书·职官志二》,她当时设置了左右补阙二人,官阶是“从七品上”,左右拾遣(拾遗)二人,从八品上。两个都是谏官职位,“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

从官阶上看,补阙和拾遗都是小官,但是有学者指出,唐朝的文官系统复杂,一个官职的含金量并不完全看品阶。文官职位有三四百种之多,但是文人士子们青睐的职位却不过几十种而已。低品阶的“补阙”和“拾遗”,恰是属于士子们喜爱的职位,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此二职位都属于皇帝的近侍,离权力中心很近,故而有很大的晋升空间。

武则天从设立这两个位置时起,就安排擅长文章的人担任。初唐时著名诗人陈子昂后来就做了拾遗。再往后,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唐朝诗人都做过补阙和拾遗,比如陈子昂、张说、杜甫、张九龄,王维,白居易,元稹等等。

参考文章:
《唐代中层文官》,作者:赖瑞和(台湾)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25 23:11:40 +0800 CST  
~~谢谢豹儿的意见,谢谢秋华的讨论。好啦,还是继续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1)人才济济,艳若桃李--03

【在职干部们积极举荐人才】
武则天从独立执政之初,就几次下诏求贤,并要求在职官员举荐人才。在这方面有不少佳话流传下来。

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在高宗朝后期担任宁州刺史。武则天执政后,右肃政台监察御史郭翰奉命到地方上巡查,在宁州听说了狄仁杰的政绩,立刻向上汇报。武则天便把狄仁杰调进了中央。不过在故事里面,狄仁杰是被娄师德推荐上来的。话说则后期,狄公、娄公都是宰相,可是狄仁杰挺瞧不起娄师德的。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你看娄师德这个人怎么样啊?”狄仁杰说:“我看他不怎么样啊。”武则天说:“当初人家娄师得可是说了你好多好话哦。”说着让人拿来一大堆表章给狄仁杰看。他一看,全是娄师德向女皇夸赞他的。狄仁杰感到万分惭愧,深切认识到了娄公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

为了报答娄师德,狄仁杰也积极为国发掘人才,以至于后来赢得了“桃李满天下”的赞誉。狄仁杰举贤不避亲,有一次推荐自己的儿子狄光嗣为尚书郎。武则天任命后觉得很满意,又把狄相褒奖了一番。不过,狄仁杰推荐的人才中包括了张柬之、恒彦范、敬晖、崔玄暐等几位参与策划神龙政变的主谋,以及姚崇这样的政变外围人员。难道狄仁杰早就在给武则天做局下套儿?这大概可能差不多是纯属巧合吧?

另一则佳话说到了张嘉贞。侍御史张循宪到河东办事,遇到了难题,就问当地小吏:“这地方上有没有能人啊?”小吏推荐了以前的平乡县尉张嘉贞,说他有异才。张嘉贞是垂拱年间通过明经科的考试而被授予县尉的,可后来却因为什么事情被免职,连县尉都没得做了。张循宪把张嘉贞找来,发现此人果然非常能干,便请他代写奏表。张嘉贞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武则天看到那几份奏表后十分赞许,张循宪就实话实说,推荐了张嘉贞,并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武则天一看他这个态度就更高兴了,说:“朕难道还没有个职位给张嘉贞吗?”

武则天在内殿召见了张嘉贞,见面时君臣隔着一道帘子。武则天见他生得一表人才,谈论了一番后觉得此人确实不同凡响,很是满意。这时张嘉贞也向女皇提出了要求:“陛下,臣还没见过你的样子哦,这样不好吧。(臣草茅之人,未睹朝廷仪,陛下过听,引对禁近。今天威咫尺,若隔云雾,恐君臣之道有未尽也。)”女皇说:“好吧。”就命人把帘子卷了起来。(《新唐书·张嘉贞传》)

武则天让张嘉贞做了监察御史,又把张循宪提拔为司勋郎中,以奖励他能够举荐人才。这件事发生在长安二年,武周朝已经进入尾声了,但从这个小故事可见,当时的官员队伍还是非常有素质的。张嘉贞后来也成为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宰相之一。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27 05:08:2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1)人才济济,艳若桃李--04

【选官过滥,但促进了阶层流动】
武则天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自然也会带来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官员太多太滥。对此,武则天又推出了一套“试官”制度,意思就是让这些新晋人才在官员岗位上先试用,如果不合适马上淘汰。

杜祐的《通典》记载说:“及武太后临朝,务悦人心,不问贤愚,选集者多收之,职员不足,乃令吏部大置试官以处之,故当时有‘车载’、‘斗量’之谣。”

《通典》还点名批评了当时一位主持选官的吏部侍郎邓玄挺,说他给人家授官就跟喝水一样,当时得了个外号叫“邓渴”。这位邓玄挺在武则天称帝前夕就被杀了,但杀他的理由不是因为选官太滥,而是因为他卷入了李唐宗室子弟的谋反案,罪名是知情不告。

说回选官太滥的问题。按《通典》所说,当时仕途之门大开,人人都想捞个官儿做,于是想方设法挤进官场,有伪造符告的,有冒名顶替的,有靠花钱买保人的,有考试的时候让人家代笔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现象虽然是不正之风,但从另一角度看,当时的社会确实充满了一种令人振奋的气息,中小地主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了。

对于选官过滥的现象,不少大臣都上表进谏。但是这些表章都不如一个小故事说得生动。《资治通鉴》上说,武则天对于那些存抚使推荐的人才,“不论贤愚,悉加擢用”,统统试官,也就是给他们实习机会。试用官职高级的有凤阁舍人、给事中,次级的有员外郎、侍御史,再次级的有补阙、拾遗、校书郎。所以当时有人做打油诗讽刺说:“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尚书郎。”

还有一位举人沈全交,给这首诗又续了两句:“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这是把举荐人才的官员和大老板武则天一起都骂了。有个御史纪先知就把沈全交给抓了起来,弹劾他诽谤朝政,请求先在朝堂上打一顿板子,然后依法惩处。武则天没生气,反而笑说:“如果你们这些人没有选官太滥,何必怕人家说?放了他吧(但使卿等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搞得纪御史非常惭愧。

唐朝八卦集锦《朝野佥载》上记了几条武周时代的官场小故事,说是有几个官员拼命留恋禄位,怎么也不肯离职。一位是夏官(兵部)侍郎侯知一,大概是早先在高宗朝支持过武则天做皇后的侯善业的儿子,这时年事已高,朝廷让他退休。可是侯知一坚决不肯,上表请求留任,并在朝堂上连跑带跳,“踊跃驰走,以示轻便”,表示自己根本不老;还有一位叫张悰的,本来在服丧,暂时离任了,但丧期还没过完就主动请求回来继续上班;吏部主事高筠的母亲去世了,亲戚准备帮助办理丧事,可是他却说:“我没法尽孝”;还有一位员外郎张栖贞,也是因为母亲去世,自己却不愿意回家服丧,结果被人告发了。负责监督官员风纪的御史台给这几个官员下评语说:“皆非名教中人,并是王化外物。”而《朝野佥载》的作者张文成更是直接开骂,说这四人是“人面兽心,不其然乎!”

这几个小故事很能体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体现出阶层的流动性。这四个贪恋官位的人当中,有三个是因为舍不得离职而逃避服丧的。可是初唐时期,严格的服丧制度并没有全民普及,更多的是一种高门贵族的行为规范。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个“礼”就包括了服丧,虽然繁琐,却是贵族阶层的身份标志。不过唐朝统治者们从唐太宗开始,就致力于把这套贵族礼法向全民推广,所以如果庶民不遵守孝道,不遵守服丧规矩,也是要受批评的。御史台对这几个官员的评语就是“皆非名教(礼教)中人,并是王化外物”,正是批评他们违反礼教,不配为官。这几个小故事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确有一批没有受过严格礼教薰陶的庶民也跻身官场了。这就是武则天的时代,咸与维新,虽不完美,却是生机勃勃。

选官过滥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意见,但武则天对这些干部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却始终是有控制的。《新唐书·后妃列传》的武则天部分记了一句,很能说明问题:“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说武则天虽然大量提拔官员,但试用也很严格,这些人上得快下得也快,最终留下的还是真才实学者。

武则天选拔起来的这批人才,后来在唐玄宗时代继续发挥作用。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zhi4)议论说:“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得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此乃近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之效也。”

唐宪宗时的宰相李绛也有类似评价。他说:“天后朝命官猥多,当时有车载斗量之语,及开元中,致朝廷赫赫有名望事绩者,多是天后所进之人。”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28 10:58:09 +0800 CST  
还有一位举人沈全交,给这首诗又续了两句:“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这是把举荐人才的官员和大老板武则天一起都骂了。有个御史纪先知就把沈全交给抓了起来,弹劾他诽谤朝政,请求先在朝堂上打一顿板子,然后依法惩处。武则天没生气,反而笑说:“如果你们这些人没有选官太滥,何必怕人家说?放了他吧(但使卿等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搞得纪御史非常惭愧。
。。。。。。。。。。。。。。。。。。。

对这个故事来过度解读一下。我觉得这位纪御史大概是个武则天粉丝,看见沈全交居然讽刺偶像,气不过,想抓过来先揍一顿再说。不过这两句诗毕竟是无伤大雅的玩笑,其实没什么恶意,而且写得还挺形象生动,让武则天自己都觉得好笑。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28 11:07:30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1)人才济济,艳若桃李--05

【人才自荐:员半千的故事】
武则天鼓励人才自举。早在垂拱元年她独立执政之初,就下诏让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

说到武则天时代的自举,史册上留下的名人恐怕大多是那些酷吏。其实这些人中也有正直的官员,比如~员半千~。员半千早在高宗时期就脱颖而出,在高宗朝末期的调露二年参加了一次制举。那次制举的应考者都是地方在职官员,称为“岳牧举”,考试问及用兵问题。结果员半千的对策被唐高宗看中,以上等名次录取。

武则天刚执政时,员半千不知道在哪里做官。不过《全唐文》中收录了一篇他的《陈情表》,内容是向女皇自荐。从这份《陈情表》上看,女皇称帝后,员半千正赋闲在家,而他家里也不是很富裕。所以他决心自荐求职,通过铜匦投书,希望得到女皇的注意,“投匦进款,奉敕送天官(吏部)。”

员半千在这份自荐书中自信满满地说:“请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与臣同试诗、策、判、笺、表、论,勒字数,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斩臣头,粉臣骨,悬於都市,以谢天下才子。望陛下收臣才,与臣官,如用臣刍尧之言,一辞一句,敢陈於玉阶之前。如弃臣微见,即烧诗书,焚笔砚,独坐幽岩,看陛下召得何人?举得何士?无任郁结之至?”

这封自荐书到底有没有用?正史野史上都没有明说。不过按《旧唐书·员半千传》,他在垂拱年间补授了一个小官“左卫胄曹”,可能就是自荐的结果。没过多久,朝廷派他担任“吐蕃宣慰使”。这时武则天便把他留了下来,说:“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烦卿,宜留待制也。”从此员半千就成为武则天的近臣之一,一度升为正谏大夫。武则天对他多有赏赐,“前后赐绢千余匹”。

说到员半千,还得提一提他的老师王义方。这位王义方同志以前露过面,曾经在高宗显庆元年弹劾过李义府,说李义府是靠了跟刘洎、马周两人搞同性恋才升官的。高宗那一次没有动李义府,却以“侮辱大臣”的罪名把王义方给贬了官。王义方其实是一位学者,恐怕本来就不适合在官场上混。

员半千本名员馀庆,年轻时就拜王义方为师。王义方很器重他,说:“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给他改名叫员半千。王义方去世后,员半千和另一个学生何彦先一起为师守丧,丧服期满才离开。

说起来,王义方对李义府十分痛恨,而李义府是当初“废王立武”的关键人物,历来被视为武皇后的人。以常理推测,王义方应该是个反武派,他的学生员半千也应该是个反武派。可是员半千不但不反武,反而积极投身于武周王朝。

王义方的另一个学生何彦先也积极为武周朝效力。正史上没有何彦先的传记,但《全唐文》中的李峤文集里有一篇《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就是当时的大笔杆子李峤代何彦先写的一篇上表,其内容无关军政大事,而是对武则天的书法大肆赞美(狂拍马屁?)。从这份上表可知,何彦先当时担任一个什么舍人的职务,即便不是高干,也是快要升为高干的中级官员。

说回员半千。千万别以为他是那种趋炎附势的家伙。员半千可以积极自荐、问女皇要官儿做,可以为女皇写那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但他照样有自己的脾气。后来武则天宠信二张兄弟,搞出一个美男俱乐部“控鹤府”,又让一些有文采的官员充实其中。她让员半千去控鹤府,员半千就坚决不干了,说那里轻薄之徒太多,请辞。武则天也不高兴了,把他贬官,当了个水部郎中。

员半千在中宗、睿宗两朝继续担任高官,封爵平原郡公,玄宗开元二年去世,享年九十四岁。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29 06:24:28 +0800 CST  
贴一下《全唐文》中的这份“陈情表”。全文并不长。

员半千

半千字荣期,齐州全节人,本名馀庆。少师事王义方。义方谓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上元初举八科皆中,授武陟尉,又应岳牧举,对策擢上第。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入阁供奉,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除棣州刺史。中宗时为濠蕲二州刺史。睿宗立,徵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九年卒,年九十四。

○陈情表

臣某言:臣贫穷孤露,家资不满千钱;乳杖藜糗,朝夕才充一饭。有田三十亩,有粟五十石。闻陛下封神岳,举英才,货卖以充粮食,奔走而归帝里。京官九品,无瓜葛之亲,立身三十有馀,志怀松柏之操,不能籴贱贩贵,取利於锥刀。斗酒只鸡求举,将何以辨?投匦进款,奉敕送天官。捧以当心,似悬龙镜;家乏以守,若戴鳌山。於今立身,未蒙一任,臣恨不能益国,死将以选地,不赐臣一职,剖判疑滞,移风易俗,以报陛下深恩。

若使臣平章军国,燮理阴阳,臣不如稷契;若使臣十载成赋,一代称美,臣不如左太冲;若使臣荷戈出战,除凶去逆,臣不如李广。若使臣七步成文,一定无改,臣不愧子建;若使臣飞书走檄,授笔立成,臣不愧枚皋。陛下何惜玉阶前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胆,抑扬辞翰?

请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与臣同试诗、策、判、笺、表、论,勒字数,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斩臣头,粉臣骨,悬於都市,以谢天下才子。望陛下收臣才,与臣官,如用臣刍尧之言,一辞一句,敢陈於玉阶之前。如弃臣微见,即烧诗书,焚笔砚,独坐幽岩,看陛下召得何人?举得何士?无任郁结之至?
。。。。。。。。。。。。。。。。。。。。。。。。。。。。


真是牛气冲天的一份自荐书!很喜欢这篇小文。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29 06:36:59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这个员半千的史料还真是挺有意思的。我本来没有仔细查,主要是在全唐文中读到这份《陈情表》,顺便去查了他的传记。当时只看了《旧唐书》,里面有他的传。

这次是看你说到他是武状元,赶紧再去搜索有关资料。我现在认为这个武状元可能是百度搞错了,两唐书上的传记从来没说他考过武举。

而且从情理上说也不应该去应武举。员半千在长安年间已经一把年纪了,而且他历来以文擅长,跑去考武举就是件怪事,还能考得武状元,怎么可能?不知道有什么史料支持这种说法。

另一件好玩的是,就是《新唐书》的员半千传,是附在他的老师王义方的传记下面,而且把这份《陈情表》说成是高宗时的事情。但《陈情表》一定是写给武则天的,因为里面提到了铜匦,又提到“天官”,还提到“封神岳”,这都是武则天时期的事情。

新唐书的《员半千传》把陈情表说成高宗咸亨年的事:
半千始名余庆,生而孤,为从父鞠爱,鹴草通书史。客晋州,州举童子,房玄龄异之,对诏高第,已能讲《易》、《老子》。长与何彦先同事王义方,以迈秀见赏。义方常曰:“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因改今名。凡举八科,皆中。咸亨中,上书自陈:“臣家赀不满千钱,有田三十亩,粟五十石。闻陛下封神岳,举豪英,故鬻钱走京师。朝廷九品无葭莩亲,行年三十,怀志洁操,未蒙一官,不能陈力归报天子。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胆乎?得天下英才五千,与榷所长,有一居先,臣当伏死都市。”书奏,不报。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30 12:44:50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1)人才济济,艳若桃李--06

【终南捷径:卢藏用的故事】
说到武则天时代的才子积极谋求官职,还要说说卢藏用的故事。卢藏用是一位“范阳卢氏”,门第很高,是高宗朝大臣卢承庆的侄孙。正史的传记说他少年有才,但考中进士后却一直没被安排工作。后来他就与兄长一起进山隐居,跟着道士们学习修炼的法门。不过他显然并非真心打算归隐于山林之间,其实还是想做官的。武则天执政时期,他就在洛阳附近的少室山隐居。后来武则天移驾长安,他又跑到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去隐居。人家因此送他个外号,叫做“随驾隐士。”

卢藏用显然不是善于钻营之人,所以一直到长安年间,已经是武周朝的后期了,才终于入朝为官。不过一进去就做了左拾遗,虽然品阶不高,却靠近权力中枢。卢藏用身为武周朝的谏官,应该说还算尽责。武则天在长安住了两年就又回到洛阳,并在洛阳附近又建了一个行宫兴泰宫。当时卢藏用就上表进谏说:“陛下离宫别观固多矣,又穷人力以事土木,臣恐议者以陛下为不爱人而奉己也……”武则天没听他的,还是把兴泰宫建好了。

卢藏用后来在中宗、睿宗两朝的官运都不错,但因为在错综复杂的高层权力斗争中跟错了老板,依附太平公主,结果玄宗上台后他就倒霉了,差点被杀,终被流放。

当时有个修养很深的道士叫司马承祯,与卢藏用有过交集。有一次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中大有嘉处。”结果司马道长回答说:“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把卢藏用搞得很惭愧。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的出处。

终南捷径的故事告诉我们,武则天时代是一个才子们积极入世的时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皇帝姓武还是姓李并不是他们的首要考虑。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30 12:52:13 +0800 CST  
@u_112534926 2016-05-30 22:53:36
我觉得你高估了唐朝科举的影响,在我看来唐朝的科举更像是一种象征,让寒门看到点希望,其实对政坛的影响被高估了,门阀贵族的消亡与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关系更大,最后被赵三盖上棺材,不过科举对统治者而言确实是个好东西。
-----------------------------

我上一章不只是说科举。是想说武则天时代各阶层的人都踊跃参政。她当时是采用各种办法提拔人才,“滥施禄位以收人心”,除了支持科举,我看更主要的是鼓励官员推荐和人才自荐。

从寒门庶族崛起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武则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当然这个过程很早就开始了,唐高宗和武则天都是顺应历史潮流,非常积极地推动了一把。

至于说到科举本身,我倒不反对你的看法。按照我的理解,唐朝是科举制度从萌芽到成型的时期,但是官僚队伍里单纯通过科举而晋身的并不多,能做到高级官员的更少。

科举似乎也不是造成士族门阀解体的主要原因,更象是门阀解体的结果。科举真正的成熟是在宋朝,士族门阀阶层的最终消亡也在宋代,这两者有关联,但因果关系就不好说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31 09:41:30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所面临的官僚集团是以士族大户为主体。后来她任用酷吏大开杀戒,算是把一些士族大户赶下台。与此同时扩大科举名额,鼓励毛遂自荐,下发求贤诏,总算让庶族寒门上台,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士族大户卷土重来,凭借教育优势掌控科举。
。。。。。。。。。。。。。。。。。。。。。。。。。。。。。。

武则天肯定是在扶持寒门庶族,不过我还是认为她任用酷吏与她扶持寒门是两码事。被酷吏搞掉的很多人,在武周朝后期就开始陆续平反,总不能理解为这是士族大户们卷土重来吧?

武则天对豪门大户的打击究竟有多大力度?我现在没想清楚这个问题。有的文章说她打击了关陇贵族(这是个带有很强胡人色彩的军事贵族集团),但是这点其实争议很大。而且就算我们把长孙无忌的倒台视为关陇贵族解体的标志,那打压长孙的也主要是唐高宗,武则天当时就是夫唱妇随罢了。

而且说到打击豪门大户,可能主要还是得从经济的角度看,得看当时的大族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如何,然后政府有哪些对策。武则天应该是在扶持小自耕农,能找到的证据是她鼓励垦荒、积极帮助农民得到土地。她好像也在抑制宗室的势力--这里宗室指武家王爷们。李姓王爷在武周时肯定也是遭到打压的。但是我觉得这方面的史料很不全面,所以很难说得清楚到底怎样。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5-31 10:05:21 +0800 CST  
~~继续贴正文,开始新的一章~~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62)建设神都洛阳--01

隋唐两朝虽然都以长安为政治中心,但洛阳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经济发达,而且周围还有天然屏障。陈子昂曾给武则天上疏,称赞洛阳是“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

当年的隋炀帝杨广对洛阳就相当重视,即位之后便开始营建“东京”。他当时大力建设洛阳的目的很明确,一是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更好地控制关东、河北以及南方地区,二是洛阳交通便利,华北和江淮的粮食可以很方便地运到这里,朝官和市民吃饭都不成问题。隋炀帝上台后首先以火箭速度修建了洛阳城(十个月完工),然后又严重透支民力开挖了大运河,而洛阳正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点(与现在的京杭大运河有区别),穿城而过的洛水即是大运河通济渠中的一段。但是杨广同志犯了各种冒进错误,搞得怨声载道天下大乱,后来让他表哥的大唐摘了桃子。

隋唐洛阳城的设计师是隋朝的将作大匠宇文恺。他在隋文帝一朝设计了大兴城(即长安),在隋炀帝一朝设计了东京(洛阳)。宇文恺设计的两大城市都贯彻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地理位置和城市设计都有讲究。他的新洛阳城是在北魏时的旧洛阳城旁边另辟一地,北边靠着邙山,南面抵着龙门,洛水从西到东贯穿全城,象征天河。由于地势关系以及政治上的考虑,宇文恺的洛阳城不象长安城那样整齐划一、东西对称,但也大体按照长安城的规划,建成棋盘格一样的坊,共103坊。

说起洛阳的城建,最大特点就是奢华。后来唐宪宗时的名相李吉甫评论隋炀帝时的洛阳,说:“(宇文)恺巧思绝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隋末天下大乱,东都洛阳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地方,也因此受到战争破坏。李世民做秦王时领兵打仗,从王世充手上夺得洛阳,然后就进行了一次破坏活动,把洛阳的重要宫殿都给烧了,理由是太豪华。《资治通鉴》说:“秦王世民观隋宫殿,滩曰:‘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及阙。”--李世民同志这个事儿做得对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6-01 03:35:40 +0800 CST  



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图。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6-01 03:39:23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