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感秋华而泪 2015-10-14 11:13:27
李忠确实比李祐有分量得多,但是他所犯的罪一点也不必叔叔轻。他犯了那些罪呢?《黜梁王忠为庶人诏》中一一罗列
1“乃伪作过所入关,云欲出家逃隐”,伪造通关文牒,声称今后打算出家。这预防东窗事发之后,打算潜逃海外,与当今社会的贪官污吏一模一样。
2“又令急使数诣京师,觇候两宫,潜问消息,自说妖梦,戴通天冠喜形於色,以邀非望”,说他经常派人到京城,暗中打听皇帝和太子的消息,还说自己做怪梦,梦见自己头戴通天冠(皇帝戴的帽子),喜形于色,常有非分之想。这明显就是模仿皇爷爷李世民逼父退位。
“每召经,祀龙作福,画千菩萨,愿升本位。每於晨夕著妇人衣,妄有猜疑,云防细作”,李忠还装神弄鬼,召集一些诵经的和尚,祭祀龙图腾,为自己求福,画千手观音,希望自己成为本尊,每天早晚穿女人的衣服,满脑子猜疑,说是提防奸细。

这些罪状够砍他的脑袋了,可恨的是《旧唐书》对此轻描淡写。谈到这里,我忍不住又要批判那个蒙曼,完全就不曾深挖史学资料,抄袭别人的东西很舒服,(一个是雷家骥,另一个可能是胡戟)

-----------------------------

完全同意你的分析。李忠这些奇怪表现,在正史上几乎看不到。现代人写的武则天传里也有借用这份诏书的内容的,但是他们的解读也是跟正史立场保持一致,就是要把李忠塑造成一个备受武则天打压的可怜孩子。所以这次我第一次读到诏书原文时着实惊讶了一番。

根据诏书的内容,李忠不但表现可疑,而且确实与长孙无忌、韩瑗、柳奭等人暗中有联络。其实呢,李忠想要自救本来也无可厚非,但他这种表现似乎确实是心存不轨,招到皇帝的忌恨是必然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4 23:00:26 +0800 CST  
●◎◇◆◇◆◇◆◇◆◎●
~~~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8)大唐的明星皇后--02

【封后大典:为她量身打造】
武则天的封后典礼注定是要独出心裁的,不仅因为她和李治都是“二婚”,而且她这个皇后在身份和门第方面有点儿先天不足。先天不足自然需要后天补,所以她的封后大典不但无比风光,而且,按照保守的儒生们的看法,实在是逾越。

按正史记载,永徽六年十月,唐高宗正式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并大赦天下。十一月一日举行封后大典。这个大典并不是通常纳皇后的婚礼,没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这样的程序。实际上,这是一个册立与朝贺的仪式。

首先是册立,皇帝在太极殿上委派两名位高权重的大臣为册立皇后的使者,这称做“临轩命使”。高宗当日指派的两位大臣是司空李绩、左仆射于志宁。这个人事安排透露出高宗当时一心求和的心态。在废立皇后的斗争中,李绩只是表态不掺乎,却不是坚定的“挺武派”,于志宁也表示没意见,算不上坚定的“反武派”。两位都是中间分子。

接下来是“皇后受册”。皇后不是在娘家,而是在自己的正殿迎候来使,接受册书、宝绶。武则天封后那天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史书上没说,不过按照《新唐书》上对封后仪式的描述,“册后”环节的排场十分隆重,在前一天就要开始准备,动用各种人员、车马、器物,到时候什么人站在什么方位都有详细规定。册后使者到来后,宫内各级女官侍立在皇后左右,帮皇后穿戴整齐,然后一起来到庭中面见使者。女官分别替皇后跪取册书、宝绶,然后皇后跪拜,接受册书。接着皇后升坐,接受后宫各级女子的拜贺。

武则天的封后大典,另一条特别之处就是到城门上接受文武百官、蕃夷酋长们的拜贺。《旧唐书》说:“文武群官及番夷之长,奉朝皇后于肃义门”。《新唐书》说:“命群臣及四夷酋长朝后肃义门,内外命妇入谒。朝皇后自此始。 ”

肃义门就是肃章门,是太极宫内的一道宫门之一,正处在外朝与内廷的分界线上。盛装穿戴的皇后公然在肃章门上亮相,与文武百官、番邦酋长们见面,是个很出格的举动。出风头倒还是其次,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内外的界限,表示皇后也有份参与公共事务,不再只是皇帝的“内眷”。这更象是现代社会中的第一夫人。不过武则天的这个追求毕竟与儒家礼法背道而驰,所以到唐肃宗时,百官朝皇后的做法就被废止了 。

立后大典完毕,紧接着又是一场隆重典礼--册立太子。显庆元年正月,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册立为皇太子。当时李弘才四岁,是整个唐朝最年幼的一个太子。册立太子时,皇后也同样接受了百官的朝贺。

武则天初立为皇后,在国家典仪上就屡有破格之举。她此时并没有什么实权,一切都依赖唐高宗的支持。高宗不但为他的新皇后举办了隆重的封后典礼,不但很快改换了太子,接下来又追封武士彟为周国公、追赠司徒;武则天的母亲杨老夫人,其封号也由应国夫人改为代国夫人;武则天的次子、年方两岁的李贤,也在显庆元年加官进爵,任岐州刺史、雍州牧、幽州都督。她的下一个孩子这时候还没出生。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5 03:53:52 +0800 CST  

@冬雪心境 2015-10-15 07:59:24
我来顶一下
-----------------------------

多谢冬雪美眉 :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5 22:13:48 +0800 CST  
●◎◇◆◇◆◇◆◇◆◎●
~~~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8)大唐的明星皇后--03


【亲蚕礼】
祭祀,是国家典礼的一个重要部分。唐朝的祭祀礼多种多样,从祭天、祭祖、到祭祀山神、水神,五花八门。祭祀对象不同,规模也相差很大,按重要程度分为大祀、中祀、小祀。

所有祭祀中,由皇后主祭的只有一项,就是亲蚕,也就是祭祀蚕神。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皇帝有亲耕礼,皇后有亲蚕礼,显示皇家对农耕的重视。这两种祭祀都属于中祀。

亲蚕礼与封后大典不一样。封后典礼完全是为了彰显皇后的地位,而繁琐的亲蚕礼更多的是一项义务,一种职责。皇后既然母仪天下,总得为广大妇女们做个表率吧?

亲蚕礼总是在农历三月进行。按《唐会要》、《新唐书》等正史上对亲蚕礼的详细记载,这套礼仪前前后后要持续九天,先祭蚕神,后亲桑。皇后需要先斋戒五日(其中散斋三人,致斋两日),前享三日,然后到了正式行礼的这一天,要出宫到北郊的先蚕坛去拜祭,程序是:车驾出宫、馈享、亲桑、车驾还宫、劳酒。所有的环节无不兴师动众。

如此令人身心俱疲的仪式,不可能年年操办,也不是每位皇后都乐意做。永徽三年,高宗也曾下诏亲蚕,可是王皇后就没有主持,让大臣代劳了。然而武则天对亲蚕礼却兴致勃勃,在她整个皇后生涯中先后办过四次,是唐朝皇后中次数最多的,其中第一次就是显庆元年三月,她刚刚成为皇后不久。武则天如此热衷此礼,肯定不仅是为了尽职责做表率,而是有强烈的政治动机。

亲蚕礼的阵势很大,参与人员不光是内廷的六尚女官如尚寝、尚仪、尚服等,还有内、外命妇。在这个仪式中,皇后的君主身份十分突出,不光统领所有的后宫女人,还统领着大长公主(皇帝的姑姑)、长公主(皇帝的姐姐)、公主、以及三公夫人。隋唐时的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

想想吧,这些唐高宗的姑姑、姐妹们,以及长孙无忌、李绩等元老大臣的夫人们,一两年前提起武昭仪时可能还撇嘴呢,此时却不得不向这位三十二岁的女人低头,听从她的安排,天不亮就得规规矩矩地等候在指定地点,待皇后的车驾启程之后才轮到她们行动...如果说几个月前的封后大典对这些尊贵的外命妇而言只是个过场,那么此时长达数日的亲蚕礼却是实实在在地把君臣关系树立起来了。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参考文章:
《显庆礼与武则天》,作者:吴丽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吴丽娱认为,永徽五年十二月唐高宗从长安出发拜谒昭陵,还只是昭仪的武则天,不顾即将临产也随同前往,可能就是要表明自己的特别身份--已经等同于皇后。)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6 02:29:33 +0800 CST  

-----------------------------
@感秋华而泪 2015-10-17 00:15:42
在她整个皇后生涯中先后办过五次,不是四次。长孙皇后在9年的皇后生涯中,参加过2次;她当了28年的皇后,参加5次不算多吧。她参加亲蚕之礼,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于配合唐高宗的政策,唐高宗继承父亲的治国政策,积极发展生产,不论是先农之礼还是先蚕之礼,都是不可弃。什么强烈的政治动机,我认为还看不出来,主要还是讨好丈夫。
-----------------------------

这个我仔细核对过。唐会要上的记载,数出来有五次,但实际上有一次是重复了,实际上是四次。不过具体的年号我现在忘记了:D

我觉得她大肆操办亲蚕礼,不管她的主观意图如何,客观结果都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她的政治地位。而且这一手段灰常灰常之高明。我总结武则天的掌权手段,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她特别善于利用礼仪形式。以她的身份和人脉,别的可以利用的资源其实很少,而利用礼仪恰恰是非常便利的。她是把有限的资源用好用足了。

可惜两唐书和通鉴上对她历次的仪式活动着墨不多。唐会要上固然有大段大段对仪式程序的描写,但是太枯燥了。我都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呵呵。

至于唐高宗的态度,我想唐高宗是大力支持他的新皇后搞亲蚕礼的。这一点上两人是绝对的双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7 00:26:53 +0800 CST  

-----------------------------
@嘉陵江上的鱼夫 2015-10-17 00:16:45
政治斗争历来都是残酷的,你死我活,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讲。所以对武则天来说没有什么不好。
-----------------------------

完全同意。只是后来史家们把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的遭遇都算在武则天头上。武则天只是那次政治斗争的受益者,后来在史册上却是替高宗背黑锅乐。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7 00:29:44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17 00:09:48
是啊!我记得许敬宗还是谁说过一句话: ”来护儿的儿子做宰相,虞世南的儿子做将作大匠” 说明隋唐社会的变革在武则天出现前就在进行了,武则天是应时而生的
-----------------------------

豹儿好久不见哦。

南北朝隋唐时代确实很有生命力。我刚刚在娱乐版看个帖子,讲西方社会的中古时期,社会等级一直是很森严的。这样想想,唐朝人确实有资格自我感觉良好哇 :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7 00:33:18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17 00:37:57
去了趟你住的那一国。刚回来不久。
这就是我喜欢南北朝和隋唐的原因,就为这勃勃生机。 唐人连等级都玩的好萌,终唐一世,那些因为娶不上五姓女而骂骂咧咧哭爹喊娘的男人们,感脚萌哒哒
-----------------------------
@感秋华而泪 2015-10-19 19:37:09
原来元豹贤妹也是失根的兰花哦。
贵族社会显得生机勃勃,我还真没看出来,贵族就是一堆生来自命不凡的人,不劳而获,高度腐化。
-----------------------------

我想豹儿妹妹说的正是寒门子弟呀。就因为隋唐时代寒门崛起,贵族阶层逐渐瓦解,社会才有生命力。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19 21:58:07 +0800 CST  
@嘉陵江上的鱼夫
@青梅煮酒1970
@感秋华而泪
----------------

谢谢鱼夫,谢谢青梅,谢谢秋华 :D

我现在卡壳,因为正在写最后的武周时期,感觉头绪纷乱啊。然后我发现前面写的这些可能也要改,所以有点儿犹豫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2 23:18:25 +0800 CST  
谢谢几位朋友的鼓励和督促哈,继续贴正文。这个是初稿,估计以后还是得修改。请多提意见!

前面说到礼制、仪式的问题,现在继续说。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9)泰山封禅:规矩为她而变


【封禅是所有皇帝的梦想】
封禅,其基本精神是天子向神明汇报自己的好成绩,以答谢神明的护佑。

第一次上泰山搞封禅的皇帝就是千古第一帝秦始皇。但真正让封禅仪式完善起来的却是汉武帝。武帝封禅泰山达八次之多,其中固然有迷信的成份,但由此进一步抬高了天子的神圣地位,提升了汉朝君臣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儒教在封禅大典中的正统地位。封禅大典由此成为儒家礼乐制度的一部分。

从理论上说,封禅是改朝换代之际,由新皇朝的皇帝进行。汉武帝虽不是开国之君,但他是西汉第一位搞封禅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他之后,就是东汉的开国之主光武帝举行过一次封禅。

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长达数百年的混乱时期。由于封禅是所有皇帝的梦想,因此无论是三国、两晋,还是南北朝,大大小小的君主们,包括少数民族出身的皇帝,都与臣子们议论过封禅。只不过封禅要求极高,很多皇帝都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没资格搞这种大典,另一些皇帝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总是因为这样那样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没一个真做成的。

到隋朝,隋文帝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绝对有资格封禅,大臣们也纷纷提议,可是在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已经到了泰山脚下,却只是举行了隆重的拜祭之礼(南郊礼),还是没敢封禅。隋炀帝本来好大喜功,四处征讨,又有开凿运河等伟业,但他要忙的事情太多,竟没顾上封禅,然后就天下大乱了。

如此便到了唐朝。唐高祖时到处也在打仗,封禅条件不够。唐太宗上台后,天下初定,民心渐安,封禅便又提上议事日程。但是太宗一朝尽管不断有大臣上疏请求封禅(有一次还是武士彟带头的),仪式细节也讨论得差不多了,甚至有几次太宗已经正式下诏说来年封禅,但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把事情搅黄了。贞观五年是太宗自己没答应;贞观六年是魏征坚决反对;贞观十一年洛阳突然发大水,取消计划;贞观十五年天象不对头,计划取消;再后来,太宗本人身体欠佳。总之,贞观年间最终没能实现封禅。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客观条件依然不够成熟,政局尚未完全稳定,边疆尚未完全和平,国力尚未完全恢复。

唐朝第一位真正实现了封禅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高宗朝的封禅距离上一次汉光武帝的封禅已经过了六百多年了。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2 23:25:20 +0800 CST  
【空前绝后,女人参加封禅】
高宗的这次封禅不但是很多年很多年以来的首次,而且让后妃参与其中,成为历史上的唯一,也因此让后世儒生们特别不满。

泰山封禅大体可分成两部分:祭天,祭地。高宗的这次封禅,祭天仪式没什么问题,依老例是皇帝初献,公卿亚献、终献。出格的地方在“祭地”的环节。武则天事先就上表提出,这场祭礼应该由后妃、而不是公卿来完成。高宗居然下诏准了。

本来,国家的各种大小典礼,除了一项亲蚕礼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女人什么事儿了。特别是封禅这样最高规格的隆重大典,让女人参加?大伙儿想都没想过。

正因为从来没人仔细琢磨过此事,才让聪明大胆的武媚娘钻了空子。她说祭地礼应该由后妃承担,说得入情入理,有根有据,群臣难以反驳。

封禅之礼,先祭天,也就是祭昊天上帝;后祭地,也就是祭皇地祗。祭天地的同时要祭祀祖先,具体说就是高宗李治的先辈。早在显庆四年(659年),群臣议论封禅礼仪时就达成了统一意见:以唐高祖、唐太宗配享昊天上帝,以高祖的太穆皇后、太宗的文德皇后(长孙皇后)配享皇地祗。这一条固然是许敬宗提出来的,可人家许敬宗也不是瞎说的,也是比照先例。上一次汉光武帝就是以高太后配享皇地祗,如此,阴阳、天地、男女,各得其所,颇受后世儒生的好评。

既然祭地以太后配享,那武皇后就有话说了。她上的这道表章被保留了下来,收入《全唐文》,题为《请亲祭地祗表》。她说,让公卿来祭地,这可不妥。祭祀皇帝的祖母和母亲,你们公卿大臣插什么手啊?“乾坤定位,刚柔之义已殊;经义载陈,中外之仪斯别”,祭地既然以太后昭配,那就应该是内职的事嘛,还是让臣妾来做吧,“妾谬处椒闱,叨居兰掖...伏望展礼之日,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以亲奉奠...冀圣朝垂则,永播於芳规;萤烛末光,增辉於日月。”

不管武则天说得是否在理,反正女性参加这样的大典,本身就是惊世骇俗,只有得到高宗的支持才能实现。这次封禅让武则天又大大地出了一次风头,存在感又被怒刷一次。后来史家们因为武则天的称帝而算总帐,追究到这次封禅,顺理成章地把唐高宗也大大埋怨了一番。其实在当时,武则天完全是在儒教礼法的框架内行事,严格说来并未逾矩。她以皇后身份只是祭地,并且仅担任亚献,初献依然是皇帝,所以男尊女卑的格局丝毫未动,连男女平等都差得远。她不过是以皇后的身份挑战了一下公卿而已--封禅发生在上官仪废后事件之后,武则天与大臣之间的矛盾已经发作过一次。

后来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搞泰山封禅时,一切要“拨乱反正”,干脆废除了以太后配享皇地祗的做法,采纳了张说的理由,改以先帝唐睿宗配享。尽管事出有因,但后世的儒生们连皇后参与封禅这一举动都容不得,恰是暴露出儒家体制内女性地位的极度卑下。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2 23:28:21 +0800 CST  
@FLZZ2011 2015-10-23 22:35:20
看到第三页,顶一下。
楼主,秋华与青酒都油菜花啊,呵呵。
-----------------------------

欢迎欢迎 :)

煮酒这里确实是遇到不少高手。这里是大家交流的好地方,我学到很多。青梅师弟那个楼其实更有价值,我写完这篇文一定会去好好学习哒。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3 23:09:28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封禅这一节还有点儿内容,贴完。

(19)泰山封禅:规矩为她而变--02

【封禅过程】
虽然高宗初年基本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外战争也连连获胜,可封禅之事还是一拖再拖,最终在麟德二年成行。根据正史记载,这次封禅规模极大,当时人们认为超越以往。封禅队伍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随从的文武百官和护送军队,以及仪仗法物,延绵数百里,停顿扎营时,帐幕布满原野。各国也派出使者或者酋长(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罽宾、乌苌、昆仑、倭国、及新罗、百济、高丽等),带着牛马驼羊一起跟着。

行封禅之礼是在乾封元年(666年)正月。据《资治通鉴》,第一天在泰山南祭天(叫做登封);第二天登泰山,把玉牒、金册等器物装好,封存;第三天在社首山祭地(叫做降禅);第四觐,皇帝接受群臣朝贺。

在祭地那天,高宗初献之后,工作人员全部退下,由宦官拉起锦绣帷帐,皇后武则天率领六宫,升坛亚献,越国太妃终献。所有辅助人员全部由宫女担任。越国太妃燕氏是唐太宗的妃子,也是武则天的亲戚。《新唐书·礼乐志》上说,群臣在旁边望着锦绣帷帐,多在那里偷笑(“多窃笑之”)。

典礼完成后,唐高宗还有一系列举动。先是宣布改元(从麟德改为乾封),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加官进爵。

民间的百岁老人也被授予刺史官衔,百岁妇女授予郡君。泰山周围州县获免租税一到两年。

皇太子李弘也主持一次宴会,可见这次并非只有武则天出风头。

贯彻儒释道三教并举的方针,封禅后设立道观、佛寺若干所;到曲阜游览孔子庙,封孔子为太师;到亳州游览老君庙,追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设祠堂。

当年四月从泰山回到长安后,高宗又先去拜谒了太庙。如此,这次封禅才算大功告成。


参考文章:
《巡狩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作者:何平立。


--本节完--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3 23:13:10 +0800 CST  
@嘉陵江上的鱼夫 2015-10-24 05:19:03
论坛中有三人几乎同时写武皇,觉得有些奇怪,是在比吗?
-----------------------------

我也有点儿惊讶,不过肯定是巧合啦。这是不是说武则天的魅力还是比较大? :D

其实有个原因,我估计可能是年初的电视剧《武媚娘》产生的效应。反正我就是因为看完电视后又重新想起来去翻史料,然后就忍不住动手写了这篇传,其实是个心血来潮的举动。好在现在也写完了三分之二多,看到完工的希望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4 09:46:56 +0800 CST  
@嘉陵江上的鱼夫 2015-10-24 05:19:03
论坛中有三人几乎同时写武皇,觉得有些奇怪,是在比吗?
-----------------------------
@感秋华而泪 2015-10-24 15:31:39
是在互相学习,这年头已经不是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的黄金时期。眼下写 历史 传记,是赚不了什么钱的。喝下极品大红袍,继续学习。

要想挣钱还是写小说为好,要冲着影视该版权,有上百万之多哦。
-----------------------------

说得对。其实武则天这段历史很适合写小说,不管她是主角还是背景角色。我这两天刚刚开始看《神探狄仁杰》,那么古老的剧,但是居然看得挺投入。我看武周那一段,大家处在各种理念交战之中,还真是能造出故事来。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5 09:12:13 +0800 CST  
@驻足无计悔的青春
@周慕白2015

谢谢鼓励哈!请多指教。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5 09:13:38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0-25 16:56:38
这年头的狗血级别的电视剧一大堆,描写武则天的把我气得要吐血,唯有《神探狄仁杰》是难得的经典,可与86版《西游记》相媲美,百看不厌。
-----------------------------

嘻嘻,我对所有的武则天影视剧都能看下去,包括《太平公主秘史》都看得不亦乐乎。呃,你鄙视我吧 。。。

,'_ "`-. ,-'""`-.
('"/"-. \ / ,-,. \
`' \ ,-'-/ / `-'
,-'-. /
__ ("|") f
(_)`-"---. |
l ---. j
`---' ,'
\ f
) l
__f _ Y
,'",-'"_" l
(,,(,,,' ` Y
| l
| \,';,
l , Y, ;
(`._( ),'
`. `. (
,--',--' )
(,,,(,,,---'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7 04:59:53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周慕白2015

。。。。。。。。。。。。。。

谢谢两位。请你们吃唐朝胡饼,好伐?: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7 05:08:49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20)母鸡打鸣,皇后的问题很严重--01


纵观整个高宗朝,武则天一直备受李治的宠信。但她也小小地经历了一次危机,差点儿被皇帝废掉。这便是有名的上官仪事件。

事情发生在麟德元年(664年)。先是一位宦官王伏胜向皇帝打小报告,说皇后和道士郭行真在后宫搞厌胜。高宗大怒,就把上官仪找来了。上官仪趁机鼓动高宗废掉皇后。高宗居然同意了,命他起草诏书。可是在废后诏书正式下达之前,武则天及时赶到,向皇帝陈情。高宗立刻改了主意,不废后了--不但不废后,还把上官仪给杀了。

这是自长孙无忌谋反案之后的又一起大案。但是与无忌的案子不同,上官仪案的根源不在于争权,而在于信仰上的冲突。武则天身为女人,却公然参与朝政,严重挑战了儒家礼教最根本的秩序,让部分大臣忍无可忍,终于导致了上官仪案。

废掉皇后怎么说也不是一件小事,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那么上官仪提出了啥理由呢?他对唐高宗说: “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资治通鉴)

首先,上官仪说皇后太霸道;其次,他说皇后这种霸道让全天下人都受不了了;所以,上官仪认为应该废掉皇后。

说皇后霸道也好,说她霸道搞得人神共愤也好,没有任何具体的东西。人家王公公好歹还提出一条实在的:皇后搞厌胜,而且跟道士混一起。上官宰相可倒好,全是笼而统之的大帽子。不过,这可不是因为上官仪没水平,实在是按儒家信奉的标准来看,武皇后那些所作所为已经太太太出格了,事情都明摆着,还用得着人说吗?

我们可以结合各种史料来分析分析,揣测揣测,看看麟德元年之前的武则天,到底有哪些表现能让上官仪他们忍无可忍。

首先,武则天当初二进宫做昭仪就很过份,可她居然还要当皇后,而且还是把原来的皇后废掉,取而代之--按照儒家推崇的妇道,武则天能够成为昭仪,就应该对王皇后感激涕零,处处谦让,并且鼓励皇帝多多宠幸其他女人才对。可是在武则天这里,门儿都没有。

武则天当了皇后,更是意气风发,居然在封后大典上公然亮相,接受文武百官、番帮酋长的朝贺,按照儒家妇道,既然荣升为六宫之首,就应该带头遵守男女之防,在内廷老老实实待着。内廷那么大,还不够皇后活动的吗?而且还要不断追封自己的父亲,给母亲提高待遇,她的字典里就完全没有“谦逊”俩字。

显庆年间,唐高宗开始离开长安,四处奔走。在大一统皇朝,到四方巡狩本来就是皇帝的职责,旨在宣示皇权,并非只是现在人们想象的游山玩水。高宗又把洛阳定为东都,长时间居住在那里。所有这些行程,武则天基本上都跟高宗在一起,跋山涉水,出双入对。按照儒家理想的妇德标准,她这样粘糊着皇帝,让高宗专宠她一人,就是霸道嫉妒,没有皇后风范。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不但原来的太子李忠被废,而且四个庶子全部离开长安住到了封地,包括曾经十分受宠的萧淑妃的儿子素节,这又说明了武后这个嫡母不容庶子。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7 05:13:49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0-27 19:39:02
唐朝前期有规定,是由唐太宗所制定,除掉太子以外,皇子特别是庶出的皇子,长大十五岁左右就应该发配到地方任职。这可不是武皇后不容庶子的表现。
-----------------------------

嗯,是这么回事。其实,把皇子们打发到地方上去做刺史,比起后来玄宗搞的十王宅、百孙院还是好了很多。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28 02:43:14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