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

~~~正文~~~
前面讲了当时支持武则天做皇后的一位大臣崔义玄,下面讲讲他的儿子。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3)武则天立后:来自一位高门士族的支持-02


表面上看,崔义玄在高宗朝忙乎了半天,最终还是个刺史,远不如许敬宗和李义府那样风光。不过他这番努力并没有白费,因为惠及儿孙。武则天时代,他的儿子崔神基拜相,崔神庆做了礼部侍郎。玄宗时代,他的孙子崔琳、崔珪、崔瑶都做了高官,号称“三戟崔家”。

武则天独自掌权后,对当年立后时的六位功臣进行褒奖,把崔义玄追赠为扬州大都督,赐崔家实封二百户。崔义玄有两个儿子都受武则天重用,但是结局不同。其中崔神基继承了老爸的爵位,官至司宾卿、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意思就是宰相。然而,尽管崔神基是武周朝的宰相,后来却被酷吏陷害,流放岭南。

封建时代有门荫制度,老爸争取来的爵位可以传给儿子。不过每家只能有一个儿子袭爵,其余的儿子还是得靠自己努力。崔神基的弟弟崔神庆参加科举,考明经科(注意,不是进士),中举后步入仕途,为官政绩颇佳。武则天显然更欣赏崔神庆,提拔他做了并州长史,在他赴任时还亲自召见,勉励一番,嘱咐他说:“并州是我老家,还有军事意义,很重要哦。我挑来挑去,就是你啦。不要让朕失望哦。(『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崔神庆到任后果然表现很好,获女皇下诏褒奖。

崔神庆似乎很有些受宠。哥哥崔神基被酷吏陷害,本来判了死罪,崔神庆得知消息后立刻赶赴洛阳求见女皇。武则天召见了他,还拿出证据给他看,表示没冤枉他哥。崔神庆不知道是怎么申辩的,总之让哥哥免了死罪,改为流放。不过他自己也因此被贬官,做了歙州司马。歙(she4)州在今安徽境内。

崔家哥俩的经历折射出武周朝官场的动荡不安。武则天的皇位来路不正,君臣都很紧张。女皇一方面害怕大臣造反,一方面又离不开这帮人,非常希望能臣为她效力。大臣也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跟着这位另类的大领导一起干,参加到轰轰烈烈的时代新建设当中呢,还是拿出“气节”,归隐不仕呢?而且,就算有心出来做官,谁又能保证自己一定会有好结果呢?

这种选择,如同当年的废立皇后事件,既牵涉到飘渺的大原则,又关乎切身利益。高宗朝重臣刘仁轨的儿子刘浚,在武周革命之际就坚定表示:“忠臣守节,不附邪谋,死而后已,未敢闻命。(刘浚墓志)”当年支持废王立武的关键人物李绩,其孙李敬业干脆一早就起兵造反,发表檄文对武则天进行大肆声讨。不难想象,这俩人都没啥好结果。

但是崔神庆与狄仁杰等大臣一样,表现出了更高的灵活性与技巧性,结局也就好得多。他既为武周效力,也不背叛李唐。当然了,武则天的政治设计也给大臣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让他们在效力武周的同时并不算叛唐,具体就体现在她始终选择了姓李的儿子而不是姓武的侄子做为继承人。

崔神庆虽然因为哥哥的问题被贬官,但几年后又重获启用,武周长安年间担任礼部侍郎,几次上疏议论时政。又转任太子右庶子,辅佐太子李显。这期间武则天还给了他一个爵位:魏县子(子爵)。崔神庆在这个职位上就尽量保护太子利益。有一次突厥派使者入见,有关部门发了个文书,让太子入朝一起会见使者。崔神庆就给武则天提意见,说太子的身份非同小可,岂能随便发个文书就叫得动的,万一是有人假冒呢?他要求:今后凡是在常规之外召见太子,女皇必需亲笔写条子--这有个专称,叫做墨敕;除了墨敕,还得使用玉契,也就是类似调兵虎符一样的东西,才能叫得动太子。武则天下诏表示同意。

崔神庆在武周朝还是很风光的,不过武则天一下台他便跟着倒霉。神龙政变后他被流放钦州(今广西境内),理由是跟女皇的男宠“二张”走得太近。他死在流放地。不过李显可没有忘记他当初那些忠心的表现,很快就给平了反,追赠幽州都督。

说回崔义玄。因为他当年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押对了宝,结果他子孙三代家门显赫。崔神基虽然在武周朝被流放岭南,但是到中宗朝便重获启用,做了大理卿。三弟崔神福也做过荆州长史(任官时间不详)。至于崔神庆,虽死在流放地,但他的五个儿子后来在玄宗朝也都做了官,其中长子崔琳官至中书令,是个宰相。

从另一角度来看,清河崔氏这块招牌并没有对崔义玄和他的儿孙们提供多少仕途上的便利。相反,他们在官场的起伏严重依赖皇权。唐朝是门阀士族逐渐瓦解的朝代,从崔义玄以及子孙的经历可以反映出来。

--这一节完--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9-28 21:56:21 +0800 CST  

@人間知己最難尋 2015-09-29 01:18:26
贊贊贊~好好看~樓主姊姊贊啦~
-----------------------------

谢谢表扬!知己妹子多提点儿意见哈。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09-29 22:01:17 +0800 CST  
来了来了 :D 谢谢大家的鼓励!

@人間知己最難尋
@verlassenz
@元豹儿

马上更新。
因为正在写酷吏们的黑历史,比较头疼。而且在百度贴吧跟别人吵架,互相喷了很多fen。。。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0:53:56 +0800 CST  
◆●★◆●★◆●★◆●★
谢谢大家的鼓励,继续贴正文。下面要单独说说许敬宗这个人物,因为我觉得他很有意思,而且也是个长期被抹黑的倒霉蛋。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4)许敬宗


许敬宗,妙人也。

他是三朝老臣,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但直到高宗时代,已经一大把年纪了,才真正获得重用。其实许敬宗在隋朝就开始出任官职了。隋末天下大乱,他父亲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他逃得性命后辗转投奔李密,后归顺李唐。李世民听说他的文才,招入秦王府,成为有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时期,许敬宗一直得用,但不得重用。李治被立为太子,许敬宗任太子右庶子,是李治的亲信之一。不过李治继位后,许敬宗却受到长孙无忌、褚遂良一党的打压,在永徽初年的日子过得还不如贞观时期。直到永徽六年,许敬宗终于抓住机会,为“废王立武”出了大力。此后他便一直身居高位,直到光荣退休。

许敬宗有才,有趣,有见识,而且未必象旧史家们说得那样不堪。

许敬宗有一项特别之处,就是在儿女婚事上敢于破除门第观念,跟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家结亲。不过这也让他付出很多代价。

许敬宗出身于江南的士族阶层,其家虽算不上一等门阀,但在南朝也是数代为官。正因为此,他对于儿女亲家的选择就备受时人责难。唐高宗永徽初年,许敬宗本来官至礼部尚书,就因为把女儿嫁给了“蛮酋”冯盎的儿子,居然受到有关部门的弹劾,被贬为郑州刺史。直到永徽三年他才重回长安,担任卫尉卿、弘文馆学士。

许敬宗被贬官的理由其实很荒唐。他联姻的“蛮酋”亲家冯盎,虽是少数民族,却也是根基深厚的地方领袖,为唐朝南疆的稳定出过大力,被唐高祖封为越国公,被唐太宗追赠为荆州都督、左骁卫大将军。可是到了高宗一朝,这班大臣们就翻脸不认人,对冯家如此轻贱。当然这并不奇怪。唐朝人的婚姻门第观念很强,普遍认为谁家“低嫁”女儿,那肯定是贪图财礼,有失斯文体面。只是不知道那些弹劾许敬宗的大臣对唐太宗把公主们嫁到吐谷浑、吐蕃去和亲又是作何评价的。

许敬宗的低门槛亲家不光有冯盎,还有钱九陇。钱九陇虽是大唐的开国功臣,被唐高祖封为巢国公,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潭州都督,可他出身低贱,曾经是李渊的奴隶。但是许敬宗非但把女儿嫁给了钱九陇的儿子,还利用自己编修国史的机会,把钱大将军着实美誉了一番。结果这又成了许敬宗的“历史污点”。史官们说许敬宗对钱九陇“曲叙门阀,妄加功绩”。不过,很难说到底是许敬宗对钱九陇“妄加功绩”,还是史官们看到他出身奴隶就心怀偏见。其实人家钱九陇的祖上在南朝也是大族,只因陈朝被灭,所以才籍没为奴,可是《旧唐书》只说钱九陇是“皇家隶人,敬宗贪财与婚”。

许敬宗不但低嫁女儿,还“以婢为妻”--这又犯了上流社会的大忌。原来,许敬宗的原配妻子裴氏早亡,他就把裴氏的一个婢女扶正,让她做了继室。不过这位婢女虞氏一直和许敬宗的儿子许昂有旧情,成为继母后还旧情不断,继续私通。许敬宗一怒之下废了虞氏,又上表将许昂流放岭南,但后来又替儿子求情,让许昂从岭南回来。这些事情后来统统成为许敬宗的污点。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0:57:10 +0800 CST  
【(14)许敬宗-02】

我们知道了许敬宗这些公然无视士族礼法的行为,就更好理解他在“废王立武”事件中的表现了。他支持武后,固然是一种政治投机,但未尝没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心在里面。武则天被立为后,也被来济暗示为“以婢为妻”。她父亲武士彟,其经历、待遇、遭遇,也都和许敬宗的亲家钱九陇有些类似。

唐高宗立先朝才人、寒门出身的武则天为皇后,又把数次违背礼法的许敬宗委任为礼部尚书,还让他大力参与修订国家重要法典《显庆新礼》,可见这位帝王不拘一格的潇洒态度。这几人惺惺相惜,大概是性格使然。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熟知礼法,但都不死板教条。礼法,更多地是在为他们服务。

显庆以后,无论是废李忠、立李弘为太子,还是扳倒长孙无忌、诛杀上官仪,许敬宗都很卖力,也难怪被视为武后党,尽管他这些行为更多地是在为唐高宗效力。许敬宗没能活到武则天独自掌政的那一天,所以不知道他对女人称帝到底会是个什么态度。

唐太宗推崇敢于直谏的臣子,许敬宗也有直谏事迹,并未被正史湮没。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作,一大批能臣受牵连,多位五品以上官员被除名。第二年许敬宗就给太宗上表,引经据典讲了一番大道理,请求皇帝不要因为一个案子就迁怒多人,说“张玄素、令狐德棻、赵弘智、裴宣机、萧钧等,并砥节励操,有雅望于当朝...”这封上疏还真起了点儿作用,因此“玄素等稍得叙用”。(旧唐书)

许敬宗大才不拘小节,很有南朝士子的风流作派。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世,在隆重的丧仪期间,许敬宗居然因为同僚欧阳询的长相丑怪,忍不住大笑,失了礼仪,被御史弹劾,由中书舍人贬为洪州司马。但这终究是小过,太宗很快原谅了他,将他重新调回长安,参与编修国史。

唐太宗征辽东,他的笔杆子岑文本病死在战场上。太宗让许敬宗临时顶替。不久太宗在驻跸山大破敌军,许敬宗“立于马前受旨草诏”,替写诏书连草稿都不打,文章顷刻而成,言辞华丽,大获赞赏。

唐高宗时代,许敬宗更得重用,人也更得意了。麟德二年,君臣浩浩荡荡前往泰山封禅,路过濮阳,高宗问身边的宰相窦德元:古代把濮阳称为帝丘,何也?窦德元答不上来,许敬宗策马上前,侃侃而谈,把前因后果说得清清楚楚,皇帝问到的他说了,没问到的他也说了。高宗继续发问,许敬宗对答如流。高宗十分满意。

许敬宗在皇帝跟前出够了风头,事后还对别人说:“(窦)德元连这些都回答不上来,我都替他害臊。”窦德元给搞得很没面子,所幸心态良好,回答说:“人各有所能。我的优点就是善于守拙,不强逞我不能的。”大将军李绩出来做和事佬,说:“敬宗见闻广博,是美事。德元的话也是善言。”

许敬宗参与编修国史,包括重要的武德、贞观《实录》。唐太宗对他的工作很满意,赐爵高阳县男,赐物八百段。可是后来别人都批评他修史不公正。《旧唐书》说:“敬宗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

连唐高宗也这么说。据《唐会要》,许敬宗去世后,高宗让刘仁轨重新修史,说许敬宗写的那些事情不实,对先帝唐太宗当年创业打天下的光辉事迹说得不够。高宗指示刘仁轨等人要继续发掘,务必“盛业鸿勋、咸使详备。”--李治确实是个大孝子。高宗还说,太宗当年做《威凤赋》,是写给他舅舅长孙无忌、以及无忌的舅舅高士廉的,可是许敬宗说成是写给尉迟敬德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1:00:39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01 00:55:19
你这么温柔有礼貌的人还会喷? 我要看,快给甩个链接!
-----------------------------

嘿嘿,你没看见我喷粪的时候 :D
就是百度的“武则天吧”。其实挺浪费时间的,不要笑话俺。
http://tieba.baidu.com/f?kw=%E6%AD%A6%E5%88%99%E5%A4%A9&frs=yqtb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1:03:18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01 01:01:36
读完先点赞!
你这段思路对了,可是没打到点子上。 冯盎的家世你没挖对。
-----------------------------

赶紧指点一下吧。先谢谢哦!
我把冯家说得高了还是低了?P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1:08:42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01 01:09:51
冯盎的出身是冀州长乐冯氏,是正儿八经的汉人,或者说其祖先冯跋是鲜卑化的汉人,在十六国时代建立北燕国。长乐冯氏在北朝的地位可一点也不低,魏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魏孝文帝的两任皇后都是出自冯家。长乐冯氏和元魏宗室的联姻和山东门阀一样频繁,参考《乐安王妃冯氏墓志跋》:“志载妃七姊,二为皇后、二为昭仪、三为王妃,并妃为四。又文成文明皇后为妃之姑,又后之姑为世祖昭仪,是冯氏凡三后、三昭仪、四王妃。古今戚里之......
-----------------------------

太感谢了。我要去更新一下正文,但是这里改不了了,只能在博客里改了。

要是照这样说起来,冯家也好,钱家也好,其实都比武家更有根基啊。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1:23:40 +0800 CST  

-----------------------------
@元豹儿 2015-10-01 01:27:50
我一定要去看去看去看!
-----------------------------

我刚刚又自己去看了一眼。好无聊啊!:DD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1:35:50 +0800 CST  
@人間知己最難尋 2015-09-30 22:25:49

我這幾天在天涯論壇看別人乱編的
南山空同揭密 历史 故事后面的真相武則天是誰來轉世的文章
我接觸過的宗教界各個高人 其實私底下都有說過 ,我剛剛有在 感秋華姊姊那樓發過文
既然中國這邊沒人說 那我就 根據我接觸過的宗教界高人 說說
唐高宗 武則天 以及唐玄宗 楊貴妃 是什麼關係??
沒人回答得出來了吧 !......
-----------------------------

谢谢知己妹子。
不过玄学这一块,我实在不熟悉。而且我觉得什么事情一说到天命,就说不清楚乐。咱们还是尽量立足于说理吧。我写文的时候当然会有立场,但是尽量找依据。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1:39:03 +0800 CST  
@枫昀 402楼 2015-10-01 01:35:00
-----------------------------
@元豹儿 2015-10-01 01:27:50
我一定要去看去看去看!
-----------------------------
@元豹儿 2015-10-01 01:38:42
我刚刚又自己去看了一眼。好无聊啊!:DDD
—————————————————
贴吧的传统就是撕? ( •̀∀•́ )
-----------------------------

不是。主要那来现在没有版主,所以各路粉丝黑子都出来乱骂,呵呵。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1:40:19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01 01:20:28
许敬宗不重视门第的说法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看看以上两家的家室就能说明他选的亲家不算侮辱门第。另外你看他那个以婢女为妻的离经叛道的做法,裴夫人的婢女,本来不知道姓什么的,许敬宗让她冒姓虞氏,江南会稽虞氏可是兴旺了数百年的大族,人才代出一等一的门第,即使到了北方,还有虞世基虞世南这样的牛人撑起门面。 这等于是给这个婢女找了个很厉害的士族干爹。门第观念他还是有的,只是他不是一般士大夫那么墨守成规而......
-----------------------------

说得对。后来我也觉得我那个论断不妥,但是要写正确了的话,又得多绕个弯子。因为按照正史上的说法,许敬宗就是不遵守门第观念,但正史是为了批评他才这么说。我现在是反驳正史。

可是实际上许敬宗还是有门第观念的,只不过不是因为政治立场错误,被“官方”把他的门第观念也歪曲了。

而且不是后来的史官这么歪曲他,当时那些朝中大臣就认为他的亲家不合格,后来在评议谥号时又翻出这件事来说。

真是一言难尽的许敬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1:44:49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01 01:52:23
当时大臣为了打击他说他亲家不合格也是仅仅为了没事找事故意贬低别人的,你想连博陵崔,赵郡李这种门第,在当时一些人的吐槽里还P都不是呢,更别提冯家和钱家了。

-----------------------------

这么细扣起来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从这些细节正好可以反映出唐朝的士族观念是怎么逐步瓦解的。

其实武则天也是一样的。她也有门第观念,但是现在对她的一个评价是:冲破了门第观念。这么说也不是很准确我觉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1:59:07 +0800 CST  
@元豹儿

【修改了一下关于冯盎的一段,如下:】

(14)许敬宗 --01 修改稿


在当时,以及后来的正史上,许敬宗都因为一件事而备受责难,那就是他的儿女婚姻。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南方少数民族领袖冯盎的儿子,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曾经做过奴隶的钱九陇。与冯盎的儿女亲事让他在当时就付出了代价。

许敬宗出身于江南的士族阶层,其家虽算不上一等门阀,但在南朝也是数代为官。正因为此,他对于儿女亲家的选择就备受时人责难。唐高宗永徽初年,许敬宗本来官至礼部尚书,却被人弹劾说他贪图财礼,把女儿嫁给了“蛮酋”的儿子。哇,这难道不是“卖女儿”吗?唐朝人的婚姻门第观念很强,普遍认为谁家“低嫁”女儿,那肯定是贪图财礼,有失斯文体面。只是不知道那些弹劾许敬宗的大臣对唐太宗把公主们嫁到吐谷浑、吐蕃去和亲又是作何评价的。

总之,许敬宗因为儿女婚姻失当,被贬为郑州刺史,直到永徽三年才重返长安,但是只担任卫尉卿,后来总算又做了弘文馆学士。那么他被贬官的这个理由到底说不说得过去呢?如果我们对冯盎多一些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很荒唐。

首先,冯盎虽是少数民族首领,却也是根基深厚的地方领袖,为唐朝南疆的稳定出过大力,被唐高祖封为越国公,被唐太宗追赠为荆州都督、左骁卫大将军。其次,冯盎被当时人说成“蛮酋”,其实冯家不但是汉人,而且门第还相当高,祖上为冀州长乐冯氏,乃是十六国时期汉人政权“北燕”的皇族。虽然北燕很快就被北魏灭掉,但冯家依然与北魏皇族联姻。大名鼎鼎的文明太后冯氏就出自这个家族。冯氏族人中的一支后来南渡,投奔了刘宋,其子孙便扎根南朝,成为岭南长乐冯氏。冯盎的祖母是南越大族冼氏,史称冼夫人。(注释1)

可是到了唐高宗时代,长安的这班大臣们却敢对冯家如此轻贱,可见当时朝中得势的长孙无忌一党的气焰。考虑到永徽初年的官场斗争,也不难看出许敬宗也是备受排挤。他的政敌实在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弹劾他,居然拿他的儿女亲家来大做文章。而唐高宗呢,虽然继位之初一手提拔了许敬宗,此时却也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荒谬的理由,把许敬宗贬出长安。

(注释1):关于冯盎的门第出身,感谢天涯网友元豹儿的指点。冯氏的传承,参考了网文《冀州冯氏两千年的传承》。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09:53:39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01 09:59:00
嗯。。还有一点儿小问题,北燕灭后,留在北魏的一支是冯太后的家人,南渡到刘宋的一支是冯盎家,这两支一南一北长乐冯氏是齐头并进的,同时发展。
-----------------------------

我的天。。。好吧,我再想想怎么改。因为对冯家说得太多了会跑题,读者也会绕晕了:D

我只知道南渡的这一支,是从冯业开始的。冯业和冯太后是啥关系呀?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10:05:16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01 10:11:06
冯业是冯太后的叔叔,也有史料说是堂叔。
-----------------------------

哦,这时候就分开了。难怪说是齐头并进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10:15:19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01 10:18:17
嗯!冯太后的祖父冯弘带着冯业他们去了高句丽然后逃去刘宋,把冯太后这一家子丢下在北了。
-----------------------------

跑高句丽去了?好复杂。说不定冯家在高句丽也有点儿影响力哦,以常理推测的话。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11:23:09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0-01 11:28:29
先跑到高句丽,然后从高句丽逃到南朝了,没在高句丽呆太久,冯弘性格不太好,把高句丽得罪透了。
冯太后留在北方,也是一个中国 历史 的大幸事,她是 历史 上和武则天最相似的女人了。 北魏能成为后来的北魏,拓跋宏之所以能成为元弘,北方能变成汉化文明的中心,她功不可没。
-----------------------------

nod nod。冯太后也是够传奇的。还有宋朝的刘娥,传奇程度不亚于武则天。。。好吧,又歪了,赶紧打住 :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11:42:41 +0800 CST  
◆●★◆●★◆●★◆●★

~~~继续贴正文,把许敬宗这一节贴完~~~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4)许敬宗 -- 03


许敬宗参与编修国史,包括重要的武德、贞观《实录》。唐太宗对他的工作很满意,赐爵高阳县男,赐物八百段。可是后来别人都批评他修史不公正。《旧唐书》说:“敬宗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

连唐高宗也这么说。据《唐会要》,许敬宗去世后,高宗让刘仁轨重新修史,说许敬宗写的那些事情不实,对先帝唐太宗当年创业打天下的光辉事迹说得不够。高宗指示刘仁轨等人要继续发掘,务必“盛业鸿勋、咸使详备。”--李治确实是个大孝子。高宗还说,太宗当年做《威凤赋》,是写给他舅舅长孙无忌、以及无忌的舅舅高士廉的,可是许敬宗说成是写给尉迟敬德的。

既然高宗都这么说了,别人批判起许敬宗来就更理直气壮了。大家纷纷表示,许敬宗在国史中美化他的姻亲钱九陇,又故意丑化封德彝,因为封德彝曾经揭发许敬宗当年在隋朝叛臣宇文化及面前贪生怕死,“舞蹈求生。”。人们还说许敬宗把太宗的《威凤赋》送给尉迟敬德,是因为他儿子娶了尉迟敬德的重孙女。

不过,封德彝的坏话不是只有许敬宗一个人说过;而唐太宗的《实录》主要不是许敬宗,恰是长孙无忌主修;至于《威凤赋》到底写给谁的,还真不好说。唐玄宗时吴兢编写著名的《贞观政要》,里面说《威凤赋》是写给房玄龄的。难道吴兢跟房玄龄有姻亲关系?

许敬宗在高宗朝虽然位极人臣,但口碑并不好。他去世后,大臣们围绕他的谥号展开争论。太常博士袁思古说,许敬宗“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有辱斯文,名不副实,提议给一个“缪”字。许敬宗的孙子许彦伯当然是强烈反对。后来高宗下令尚书省五品以上官员重新讨论,最后礼部尚书袁思敬出来打圆场,说按照谥法,既过能改曰恭,提议给个“恭”字。高宗最后拍板:就这么定了。

对于别人背后的坏话,许敬宗早就看开了。早在贞观年间,他与唐太宗就有过一次对话。太宗说:“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人有言卿之过者,何也?”

许敬宗回答说:“春雨如膏,滋润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妒其光辉,臣无羔羊美酒,焉能以调众口?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诛,父听子遭灭;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兄弟听之别!人长七尺躯,口内三寸舌,舌下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许敬宗对太宗说:那些个闲言碎语,谁听多了谁自己倒霉。

这次“君臣对”也是太宗朝的一则佳话,不但被《贞观政要》记录下来,还刻到了药王庙的石碑上,现存于陕西省耀州市孙思邈故居。



本节参考了曹为平先生的文章:《唐周历史研究之十五——许敬宗与李义府》。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81289-1.shtml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11:46:50 +0800 CST  

~~~说两句题外话~~~

关于许敬宗的修史,好像是大家一提起唐朝的历史被改过,往往说是许敬宗在搞鬼。就连我看到的一些当代学者的研究文章,也是一提到唐朝开国史有什么错,就说是许敬宗干的。

其实,如果许敬宗撰写的那部分唐史真的有什么问题,也应该唐太宗来负责嘛。就因为许敬宗按照太宗的意思去写了,所以太宗给他封赏、晋爵。

而且许敬宗撰写的那些史料到底有什么问题?是夸大了唐太宗的功绩,隐瞒了他的错误,还是正好相反呢?按照《唐会要》里面讲的,唐高宗李治还嫌许敬宗没有把太宗写得更好,还有这样那样的美事没给写进去呢。

高宗让刘仁轨负责重新修改许敬宗写的史,那刘仁轨他们改了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唐史,到底是许敬宗写的还是刘仁轨以及后人改过的?如果今天的人看到唐史有问题,到底该怪谁?

另外一点是,旧唐书的作者明白地承认了一件事:他把武士彟的一些功绩给删掉了,因为他认为那是许敬宗在故意夸大武士彟的功劳。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0-01 11:58:18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