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

八、刘邦的教育(上)
公元前247年,刘邦10岁了。如果生活在2200多年后的今天,刘邦至少上小学三年级了。但是生活在“后东周时代”的刘邦,其接受的教育和诸君所知道的大相径庭。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曾盛赞周代君子“他们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美,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高尚的道德水准,当然这和周代“以德治国”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
出生于公元前257年的刘邦,虽然周国在一年后就被秦国灭掉了。但作为宗主国而且享国将近800年的姬周,其所制定以《周礼》为代表的礼仪规范已经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直到公元前225年,梁国被秦国所灭,刘邦一下了成为了无国籍人士。五年后,秦国灭掉齐国,天下一统,秦王政摇身一变成为了秦始皇。天下彻底被秦国征服了!刘氏家族或许在这一年之前就已经归顺了新的政府,成为了秦民,此时刘邦37岁,逐渐接触到了迥异于《周礼》的法家思想。
综上所述,青少年时期的刘邦的教育以传统的周代教育为主。
对于周代教育,它的核心是培养君子人格,因此道德教育便成为重中之重,而行为和技能教育只能退居其次。当时的学校组织已经比较完善,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其中大学两年,重在提升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小学一到七年,重在完善自我,提高技能。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根据地方区域大小的不同,设有塾、庠、序、校等不同级别的教育组织。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同样,庠、序、校中的优秀者也可以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对于丰邑刘氏家族,根据现有的史书记载,我们无法直接得知刘邦受教育的情况,但从其弟刘交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出刘煓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丰邑城中,至少有塾这一级的教育组织,或许还有庠、序等地方教育组织。至于国学,则是在大梁城中了。刘邦年轻时曾经多次远离家乡,到大梁城,可能为了求学,也可能为了追寻偶像信陵君的痕迹,然后认识了当时的名士张耳。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9 14:28:59 +0800 CST  
八、刘邦的教育(中)
具体到教育内容,则分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属于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属于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分类阐述如下:
第一,礼、乐等道德层面的教育。礼,指行为规范,直接与人的德性相联系。由于周代前期没有法律,统治者只能通过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礼记•文王世子》说:“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恭敬而温文”也就是每个时代都提倡的温良恭俭让。
礼也指五种礼节,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囿于篇幅限制,此处不作详述。
乐,对于周人而言,首先是一种精神修养的手段和才能,然后才是一种娱乐方式。乐有六种,分别为最早的《云门大卷》、唐虞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殷商时代的《大濩》、周代的《大武》等六套乐舞。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礼、乐之间相辅相成,对于维持着周代的统治秩序至关重要。同时,礼、乐和德行教育也十分紧密。根据《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三行”教诸侯卿大夫之子。师氏,即今天的老师,在周代前期,指以职业为氏的人。三德包含至德、敏德、孝德,分别表示中和之德、勤劳、尊祖爱亲。而三行则指孝行、友行、顺行,分别代表亲父母、尊贤良、事师长。三德、三行教育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标志,而礼乐文明则是周代的重要标志。

第二,射、御等技能层面的教育。射,指射箭;御,则指驾车。射和御是古人在战争频发的年代赖以生存的两项技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枪法要好,驾驶技术一流。
好的射术有五种表现,分别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其中,白矢,指箭矢穿过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指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指发矢速度快,瞄准时间短促,上箭即放箭,放则必中;襄尺,指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指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周代著名射手有春秋时期楚国将军养由基,是个神箭手。据《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的距离换算成今天至少100多米,在这么远的距离居然能射中柳叶,可谓是神人也。如果养由基同志生活在今天,在奥运会射箭比赛中,一定能独占鳌头,为国争光。四百多年后的李广被司马迁吹成神箭手,不过他只能在近距离才能保证百发百中,和养由基相比,差远了。还有刘邦的好射手——楼烦将,下文还会提到。
好的御术也有五种表现,分别为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其中,鸣和鸾,指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即驾车有节奏感;逐水车,指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即精准把握车辆的方向;过君表,指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即必须掌握“发动机”的性能;舞交衢,指过通道而驱驰自如,即能够精确地控制车辆加减速;逐禽左,指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即能准确预测行车状况。
周代著名车手有公元前10世纪的周穆王专职司机造父,即赵国君主的祖先。据《赵世家》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造父驾车载着周穆王奔驰了千里,这技术、这体力非常人所能及,所以得到领导的赏识,被分封于赵城。三百多年后,鲁庄公的司机东野稷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可谓是神技。还有刘邦的老司机——夏侯婴,下文还会提到。
射、御的本质不是单纯的技能,而是强身健体的体育精神。刘邦的身体素质就一向很好,在58岁时,还能生下儿子刘长,然后是刘建,这与其年轻时的身体锻炼密切相关。革命家毛泽东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对于刘邦来说,十分正确,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刘邦没有一个好的身体,能统一天下吗?答案是否定的。项籍的头脑中只有称霸天下的想法,而一统天下则是靠刘邦那自己的身体逐月逐年实现的。

第三,数学等科学知识的教育。数,指理数、气数,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古代数学家把数学的起源归于“洛书河图”以及《周易》。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则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九章算术》的原作者已不可考,经过西汉的张苍、耿寿昌的增补和整理,在当时差不多已成定本,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现今流传的大多是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其中,张苍这位和刘邦同龄的能人还会在下文多次出现。既然张苍能看到数学书,刘邦也一定看到。现代我们认为非常珍奇宝贵的古书,在刘邦那个年代可能是司空见惯。刘邦的数学能力或许赶不上张苍,但至少也在一般人之上,否则排兵布阵就很困难。
据考证,最晚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掌握了完备的十进位置值制记数法,普遍使用了算筹这种先进的计算工具,并且谙熟九九乘法表、整数四则运算,并使用了分数。这里所说的“人们”指受过教育的贵族以及少部分士人,而算筹是算盘的雏形,由270多枚小棍子组成,放在布袋里,系在腰部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时,就把算筹取出来,摊开摆弄。
诸君可能觉得这太简单了,太幼稚了。不过,在当时,普通人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能熟练计数就不错了,更别提加减乘除运算了。所以,生活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脑子反应慢可以用计算器,小巧玲珑而且精确迅速。
关于刘邦的数学能力,计数肯定没问题,估计简单的加减乘除勉强能行,至于复杂的,估计只有请教身边的谋士了。

第四,书籍典章的教育。此处的“书”指书法,包括书写、识字、作文。刘邦所在的年代,百家争鸣已经成为了过往,各个学派的书籍不可计数。由于丰邑城离齐国的稷下学宫不算太远,而稷下学宫曾经是诸子百家辩论求知、探讨学问的地方所在,丰邑城中经商的齐国人也不少,所以只要刘邦愿意付钱读书,想看什么书,就可以看什么。刘煓也肯定是支持儿子读书学习的。
21世纪的今天,图书资源丰富多彩,什么玄幻、修仙、言情、推理等各式各样的文学体裁层出不穷,而且携带方便,一个电子存储卡就可以将世界上现存的一半以上的书籍装进去,然后放进手机或者平板等电子产品中阅读。
而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书籍少,而且大部分都以竹简存在,少部分以丝帛形式存在,因为成熟的纸还没有出现。所以这时,“一本书”应该称为“一卷书”,一本完整的书需要至少十几甚至成百上千的竹简,存放起来可是蔚为大观。如果要想收藏一本书,还得从书的主人处借过来,再抄写一遍,毕竟活字印刷书要到1300年多后的北宋才出现。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9 14:35:22 +0800 CST  
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末期都存在些什么书籍呢?
儒家类:《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等;
法家类:《商君书》、《韩非子》等;
道家类:《道德经》、《庄子》、《列子》等;
兵家类:春秋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战国时,孙膑所著的《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
杂家类:《吕氏春秋》等;
诗词类:《楚辞》等;
历史类:各国史书,包括《秦纪》、《魏纪》、《韩纪》、《赵纪》、《楚纪》、《齐纪》、《鲁纪》等众多原汁原味的历史文献,其中《鲁纪》经孔子修订后为《春秋》,后来鲁国史官左丘明又重新编辑整理,世人称其为《春秋左传》
以上所列书单,都是刘邦出生后可能阅读到的书籍。从那时已存在的书籍,可以推断刘邦本人的知识架构。对于历史类书籍,一般情况下,估计丰邑刘氏家族也接触不到。看来,今天的我们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历史书籍,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啊!

关于刘邦的受教育程度,晚唐诗人章碣曾经作《焚书坑》一诗间接地提及到,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用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以上是教学工作者经常说的话,对章诗人大加赞扬,而对诗中的谬误之处鲜有批评。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不仅黑了项籍,还黑了刘邦一千多年。
然而,诗人毕竟是诗人,头脑中浪漫主义太严重,缺少对现实情况的调查和思考,像大多数女人一样习惯于用感性思维解决问题。根据刘邦遗留下来的《高帝求贤诏》、《大风歌》、《鸿鹄歌》以及《手敕太子书》等,可以看出刘邦虽然不至于才高八斗,但也不是泯然于众人。
尤其是刘邦临终前的《手敕太子书》,可以看出刘邦年轻时开始时不怎么喜欢儒学那些空洞无味的说教,后来逐渐意识到枯燥的儒学理论对个人良好品德的修养甚至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劝诫太子刘盈多读些那些书。关于上述作品,下文还会提到。
汉唐氏估计,刘邦经常读兵书类著作,原因可能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或者是长辈的教导。毕竟丰邑城位于三国交界处,良好的军事素养对于守卫城邑至关重要。他读得那些兵书为自己未来的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9 14:43:46 +0800 CST  
九、秦政即位
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秦国太子政即秦王位,号称秦王政。此时,刘邦10岁,正在丰邑城中快乐而单纯地玩耍、学习,而项籍还没有出生。
秦王政,也就是未来的秦始皇。
而关于秦始皇,历史上总是习惯于道听途说,添油加醋,从而导致某些事情以讹传讹,不足为信。这主要集中于秦始皇的氏、容貌、生物学父亲等方面,现论述如下:
第一,氏。氏名是秦始皇所在时代对男性人物的称呼,而今天的人们用“姓名”称呼别人。由于时代的差异,今人闹了很多笑话,比如动不动就称秦始皇为“嬴政”。如果这样的话,汉高帝刘邦也应该称为“祁邦”了!
那称秦始皇为“赵政”怎么样呢?答案也是错的!
有人或许会跳着脚,争辩道:“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所以秦始皇应该是赵氏。”
真不知道这是司马迁的原创,还是后世无聊之人添加的。秦国的君主竟然姓赵国的氏!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秦国和赵国的共同祖先最早可以上溯到舜时代的大费,大费因为擅长于调训飞禽走兽,所以被舜赐为嬴氏。到了殷商末年,大费的第十代传人蜚廉,又被称为飞廉,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恶来和季胜。《秦本纪》中记载:“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飞廉继承了家族的绝技,即擅长于驱使动物驾车飞奔,长子恶来可能没有学会这种技术,而季胜却学会了。所以,当周武王兴兵征伐殷商时,恶来为殷商战死,而飞廉却驾车逃跑。
《清华简•系年》第三章记载:“……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的文物,比《史记》还要早上百余年,由于未受到秦代焚书的影响,以及汉武帝时期“大兴儒学”的熏陶,所以《清华简》比《史记》等史书记载更为客观准确。飞廉父子都为殷商殉国而死。而现存的史书却对恶来极尽丑化之描写,毕竟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无论对于周王室还是汉皇室,恶来的形象越是丑陋,殷商和秦国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细枝末节来了解恶来的为人。在曹魏时代,有一个将军叫典韦,武艺勇猛,最后为保护曹操而战死。因此,典韦被曹操称赞为“古之恶来”。所以,恶来应该是一个勇猛忠诚的代表词,而非小说《封神演义》中描写的善于翻云覆雨、诋毁忠良的奸臣。
季胜的曾孙造父擅长于驾车,得到周王室的宠信,在一次叛乱中,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造父同志凭借良好的技术,为周王室的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因此,周缪王把赵城封赏给造父,从此造父的后代就以“赵”为氏。
恶来死时还有一个儿子叫女防,后来得到周王室的赦免。他的后代大骆曾经在赵城居住过,姓赵氏。后来不知道这个家族内部发生了什么矛盾,大骆父子离开了安逸的赵城,来到了危机重重的西部,选择和戎狄混居,并作为周王室在西方的屏障。
大骆的儿子非子,字仲。他重新拾起了祖先擅长于驯养动物的技能,靠养马得到周王室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的开国之君,史书上称其为“秦非子”。这是第一位姓秦氏的历史人物。
综上所述,秦国和赵国的共同祖先是飞廉,而秦国的祖先是飞廉的大儿子恶来,恶来的后代被分封到秦地;赵国的祖先是飞廉的小儿子季胜,季胜的后代被分封到赵地。这就是秦国和赵国的历史渊源。
另外,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对秦汉之前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研究,然后总结了规律,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此处的王父指祖父。
根据这一规定,秦始皇刚出生时的氏应该以祖父安国君的字为氏,而安国君字什么,已不可考。按照安国君在秦昭襄王儿子中的排行,估计安国君的字可能是仲。所以,秦始皇的称呼可能是“仲孙政”。等到安国君即秦王位,秦始皇则以公孙为氏,称呼为“公孙政”。而到了秦始皇的父亲楚即秦王位,秦始皇的称呼为“太子政”或“公子政”,或者“王子政”。

而到了秦始皇即秦王位后,称呼为“秦王政”。
在秦始皇灭六国后,建立“皇帝”称号,则称呼为“秦始皇”。当然,你也可以蔑视地直接称呼其氏名,即“秦政”。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0 14:47:25 +0800 CST  
第二,容貌。由于是汉高帝刘邦首先攻破了咸阳城,结束了秦国的统治,建立了汉国,所以汉代的大多数学者在谈论秦国时,倾向于褒扬汉国而诋毁秦国。于是,很多像“残暴”、“不行仁义”、“肆虐无道”等词语都和秦国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汉代的统治时间持续长达四百多年,经过官方坚持不懈的宣传,久而久之,秦国就成为了残暴的代表词。秦的开创者秦始皇也被后人骂个不停。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借大梁人尉缭之口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以上描写明显充斥着鄙视的味道。只是不知道是出于司马迁对秦始皇容貌的故意歪曲,还是尉缭对秦始皇真实的讲述。总之,尉缭的这席话不可能正大光明的流传出去,否则再大度的秦始皇也容忍不了尉缭赤裸裸的攻击和污蔑。
尉缭同志,不可能吃秦国的饭,砸秦国的锅!否则,寡人一定会开除其国籍,免去其公职。这一定是少数怀有不可告人目的之人恶意的中伤,希望广大黔首一定要擦亮眼睛、洗净耳朵,不要盲目轻信这种低劣的谣言。秦始皇或许这样告诫过秦国的臣民。
而真实的秦始皇容貌,根据常理推算,他的整体形象应和陕甘人种接近,和兵马俑中的大多数士兵一样,具有细长的眼睛,上翘的外眼角,窄鼻长颅。其他详细的面部情况只有等到始皇陵发掘后,真相才会大白于天下。
第三,秦始皇的生父。这本来是一件很清楚的事情,《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但是,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又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这段话以记录片的方式描写秦始皇的父亲公孙楚与赵姬见面的过程,可谓是生动、简洁而富有戏剧性。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为司马迁小说功底之深厚大声喝好
与上述记载情节相似的,还有《春申君列传》中李园的妹妹和春申君的详细对话。读起来使人身临其境,好像春申君夫妇就在自己眼前密谋一样,有鼻子有眼的。
司马迁同志有七十二变的能力,他能化身为蛔虫,寄身于吕不韦腹中。吕不韦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他都能成功窃听。他还有穿越时空的超能力,在春申君和李园的妹妹睡觉时藏在其床下。不,是梁上!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床,春申君夫妇是睡在榻上,而非床上。他左手执竹简,右手握刀笔,攀附于梁上,黑夜中凝视着春申君夫妇的行为,并把他们的悄悄话都记录下来。
此时秦政虽然已贵为秦王,但年纪还小,因此国家大事都取决于文信侯吕不韦。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0 14:51:13 +0800 CST  
十、赵国名将廉颇(上)
????公元前245年,赵相廉颇攻打梁国,占领了繁阳城。秦政14岁,刘邦11岁,项籍还没有出生。
????廉颇在此之前官职为假相邦。假相邦,即代理相邦。这一年,公子无忌已得不到梁安僖王信任,距离病死还有两年,梁国开始走向衰落。因此,连赵国这样经历过长平之战而国力大损的国家都能攻打梁国。
????廉颇留给国人的背影大概是一个负荆请罪的武夫形象,同时,“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充满无奈的话语又让后世的很多文人骚客为之唏嘘不已。
????廉颇,嬴姓,廉氏,字不详,生卒年不详,后代不详。和赵国君主同姓,不过血缘关系很远,远不及秦国和赵国国君的血缘关系之近。所以,廉颇是靠自己的真实本领逐渐步入赵国军界的。
????简历如下:
????公元前283年,在伐齐战役中,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官拜上卿;
????公元前280年,秦国、赵国会于渑池,廉颇、蔺相如上演“将相和”;
????公元前279年,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公元前276年,攻打梁国,夺取了防陵、安阳城;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薨,儿子孝成王即位;
????公元前262年,赵王不满意廉颇固守上党,让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公元前251年,大破燕军于鄗,斩杀燕将栗腹,封信平君,拜假相邦;
????公元前245年,攻打梁国,夺取了繁阳城;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薨,儿子悼襄王即位,使乐乘代廉颇为将。廉颇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也逃到梁都大梁,后来又跑到楚国,死在楚都寿春。

????具体事迹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现摘录如下: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名于诸侯。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
????【汉唐氏曰: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上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燕国、韩国、赵国、梁国、秦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湣王逃到莒地,被楚将淖齿所杀。
????此时的廉颇估计是赵国军队中的一名中层将领,年纪约二三十岁,正值壮年。五国伐齐,齐军兵败如山倒,廉颇所在的赵军趁机侵占了齐国的阳晋。廉颇在此次战役中的优秀表现引起了赵惠文王的注意,战役结束后,便被授予上卿的爵位。
????上卿是周代时一种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地位相当于国相。与此对应的还有中卿、下卿。
????而舍人,是战国时代特定的一种群体。它是无权势的士依附有权势的贵族而形成的一种拟制的家庭成员的群体,地位高于奴隶,而低于门客。刘邦家族的舍人光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22人。】
????赵惠文王时,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给赵王写了一封书信,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群臣商量:想要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受骗;想要不给,又担心秦兵来攻打。计策还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出使秦国的人,没能找到。
????宦者令缪贤说:“臣的舍人蔺相如可以派去。”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说:“臣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臣的舍人相如阻止臣,说:‘君怎么会了解燕王呢?’臣说:‘臣曾经跟随大王在两国交界处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臣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臣了解他,所以想去燕国。’相如对臣说:‘赵国强,燕国弱,而君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君结交。现在君是从赵国逃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必定不敢收留君,而且还会把君捆起来送回赵国。君不如脱掉上衣,伏在斧刃上向大王请罪,这样还有希望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赦免了臣。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合适。”
????于是赵王召见,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寡人的和氏璧,能不能给?”
????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
????赵王说:“得到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相如说:“秦国用城换璧,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让秦国理亏。”
????赵王说:“谁可以出使?”
????相如说:“大王一定无人派遣,臣愿带着璧出使秦国。城邑给赵国了,就把璧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臣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了秦国。
????秦王坐章台上接见相如,相如把璧献给秦王。秦王大喜,把璧传给爱妃和左右侍从观看,左右侍从都高呼万岁。
????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补偿赵国城邑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个瑕疵,允许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双手持璧,退后几步站着,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璧,补偿城邑恐怕不能得到。’商议不准备把璧给秦国。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可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使臣奉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今天臣来了,大王却在章台这样的普通场所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璧后,传给爱妃观看,这样来戏弄臣。臣观察大王没有补偿赵王城邑的意思,所以臣又收回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臣,臣的头今天就同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相如用手持璧,斜视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担心他把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他慎重,并召来有关部门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割给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不可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时,斋戒了五天,今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之礼,臣才敢献璧。”
????秦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答应斋戒五天,让相如住在广成传舍。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给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上短褐,怀中藏着璧,从小路逃出,把璧送回赵国。
????【汉唐氏曰:司马迁能把历史写得像电影剧本一样,足以证明其不愧为文章高手。如果他生活在今天,一定会创造出历史小说的新高度,可能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者矛盾文学奖。他会和马克·吐温、莫泊桑、契诃夫等国际知名小说家齐名。
????短褐,类似于今天的运动服,穿着轻便舒适。不过,这种服装并不适合庄重的场所。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人们衣服的标准是上边衣服、下边裙裳,而且是开裆的,没有“裤子”这一名词。裤子来源于游牧民族,而古华夏则穿开档的绔。
????赵武灵王,也就是文中赵惠文王的父亲,为了消灭赵国的心腹大患——中山国,开始了著名的“胡服骑射”。他改变国内传统的上衣下裳衣服样式,学习游牧民族,带领国人穿起了死裆裤,练习骑射,最终攻灭了中山国。赵武灵王虽然在政变中饿死于沙丘,但他的改革成果,即胡服,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穿着轻便的短褐。】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1 18:53:33 +0800 CST  
十、赵国名将廉颇(中)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之礼,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1 18:55:20 +0800 CST  
????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从没有一个坚守盟约的。臣实在是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况且秦强赵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把璧送来。今天凭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臣知道欺骗大王,犯了罪应当被诛杀,臣情愿下油锅被烹杀,希望大王与群臣仔细商议此事。”
????秦王和群臣互相看着,都很惊讶。左右侍从中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1 18:58:37 +0800 CST  
????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嘛!”
????最终,秦王在殿堂上接见相如,完成九宾之礼后,让他回去了。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贤明的大夫,出使而不受到诸侯的欺辱,拜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割给赵国,赵国也最终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赵,杀死两万人。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1 19:09:48 +0800 CST  
????本次回帖是检查一下,文字排版是否恢复正常。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1 19:25:42 +0800 CST  
十、赵国名将廉颇(中)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之礼,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从没有一个坚守盟约的。臣实在是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况且秦强赵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把璧送来。今天凭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臣知道欺骗大王,犯了罪应当被诛杀,臣情愿下油锅被烹杀,希望大王与群臣仔细商议此事。”
秦王和群臣互相看着,都很惊讶。左右侍从中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
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嘛!”
最终,秦王在殿堂上接见相如,完成九宾之礼后,让他回去了。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贤明的大夫,出使而不受到诸侯的欺辱,拜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割给赵国,赵国也最终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赵,杀死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告知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谈。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
廉颇、蔺相如商议说:“大王不去的话,就显得赵国软弱而且胆小。”
赵王于是前往,相如随行。
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见礼仪结束,再加上返回,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拥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妄想。”
赵王同意这个建议,就去渑池与秦王会见。
秦王酒意正浓时,说:“寡人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演奏瑟吧!”
赵王鼓瑟。
秦国的御史上前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音乐,请允许向秦王奉上盆缻,以互相娱乐。”
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相如向前献上缻,并跪下请求秦王。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可以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左右侍从想要杀相如,相如瞪圆了双眼呵斥他们,左右侍从都溃退。此时秦王很不高兴,只好敲了一下缻。
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御史,让他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敲缻。”
秦国的群臣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祝寿。”
蔺相如也说:“请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祝寿。”
秦王直到酒宴结束,始终也未能压倒赵国。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国不敢有所举动。
【汉唐氏曰:如果这件事真实存在,秦、赵两国的史官为什么记载“某年月日……”,而不是具体的日期。就算赵国的史书没有躲过后来的两次焚书,为什么秦国的史书也对这次事件的具体日期语焉不详呢?】
结束后回到赵国,由于相如功劳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口舌立了点功劳,而地位却在我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微贱之人,我感到羞耻,难以忍受地位在他之下。”
廉颇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排列。不久,相如外出,望见廉颇,相如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相如的舍人就一起来劝谏说:“臣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君,只是因为仰慕君高尚的道义啊。如今君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君口出恶言,而君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将相呢!臣等不贤明,请允许告辞离开!”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公认为廉将军可以和秦王相比吗?”
舍人回答说:“比不了。”
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相如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存在。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谢罪。
廉颇说:“我是粗野卑贱的人啊,想不到将军是如此的宽厚啊!”
二人最终相互和好,成为刎颈之交。
这一年,廉颇向东进攻齐国,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过了两年,廉颇又攻打齐国的几邑,攻占了几邑。后三年,廉颇进攻魏国的防陵、安阳,都攻克了。后四年,蔺相如带兵攻打齐国,到平邑就收兵了。第二年,赵奢在阏与城下大败秦军。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1 19:29:43 +0800 CST  
十、赵国名将廉颇(下)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率领梁军击退了秦军,邯郸城解围。赵军在这一系列战役中元气大伤,赵王不得不起用廉颇。
根据《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摘录如下: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发兵攻赵。
赵王派廉颇领兵,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分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代理相邦。
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
廉颇说:“门客请回吧!”
门客说:“吁!君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人都是按市场交易的方法进行结交,君有权势,我就跟随君,君没有权势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汉唐氏曰:这名门客如此势力,但不知何故,司马迁为何让他露了一下脸,但是没有交代其氏名和结果,属于可有可无的角色。根据廉颇的性格,轻则让他滚,重则拿剑给他放血。如果拍摄成影视作品,门客一定属于路人甲一类的角色,只会给个背影和几句干巴巴的台词。】
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攻克了繁阳。
赵孝成王薨,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逃奔到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便以李牧为将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并不信任重用他。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
赵王派了使者去看望廉颇还能否被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
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但是和臣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
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汉唐氏曰:公元前245年,廉颇虽然攻取了梁国的繁阳。但是,当廉颇因为不服从赵王命令而攻打代替自己的将领乐乘,然后逃到了梁国,梁安僖王还是接纳了廉颇。大概梁王也认同廉颇的军事才能,再加上梁国军事人才稀少,虽然有了一个公子无忌,梁王又不敢重用,所以允许廉颇在大梁城住了好久,但是最终并没有重用他。】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1 19:30:37 +0800 CST  
十一、赵国名将赵奢(上)
赵奢,嬴姓,赵氏,名奢,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赵奢墓坐落在邯郸市区西北十五公里处的紫山。
作为现代大多数马姓的先祖,很有必要讲一下赵奢。
由于赵奢被赵王封为马服君,马服是赵国的一个地方,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赵奢的儿子赵括因为在长平之战中丧师辱国,被赵王诛杀,但是他还有别的儿子。其后代有汉武帝时期的武将马何罗、马通、马安成三兄弟,因谋反被诛杀,但不知何故,马通的儿子马宾却活了下来,马宾的孙子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这是后话。
赵奢,看氏名估计是赵国宗室,和现任赵王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否则根据“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规则,赵奢凭借其自身才干,恐怕早已是赵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了。

关于赵奢的记载,主要见于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现摘录如下:
赵奢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
赵奢趁机劝说道:“君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纵容君的家臣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君怎么拥有这些财富呢?以君尊贵的地位,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国就会稳固,而君作为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平原君认为赵奢贤明,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而国库充实。
秦国进攻韩国,驻扎在阏与。
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救吗?”
廉颇回答说:“路途遥远,而且危险、狭窄,很难援救。”
赵王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
赵奢回答说:“道路遥远并且危险狭窄,就好像两只老鼠在洞穴里争斗,勇敢的将领才能取胜。”
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为军事进谏的人,处以死刑。”
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斥候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来了,赵奢就用好的食物款待并把他遣送回去。
间谍把情况向秦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
赵奢既然已经遣送了秦军间谍,就令士兵卸下铠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了,下令善射的士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
赵奢说:“让他进来。”
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他们赶来时,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一定失败。”
赵奢说:“愿意接受指教。”
许历说:“我请求受死。”
赵奢说:“等待邯郸的指示吧。”
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
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赶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攻打,大败秦军。秦军撤离逃跑,于是解除了阏与的包围而回国。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马服君的称号,并任命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官位同级。
【汉唐氏曰:“齐国的几邑”是错误的记载,根据《赵世家》的记载,应该是梁国的几邑。看来,司马迁犯下的错误不少啊。】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1 19:32:40 +0800 CST  
十一、赵国名将赵奢(下)
四年以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薨,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赵王相信了秦军的间谍。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的赵将,只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
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胶柱鼓瑟。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比得过他。曾经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括却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括啊。”
等到赵括将要出发时,他母亲上书赵王说:“括不可以为将。”
赵王说:“为什么?”
赵母回答说:“当初妾侍奉他的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宗室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士大夫,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心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赵王说:“别管这事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接着说:“大王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有不称职的情形,妾能不受株连吗?”
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后,改变了所有的规章制度,更换了的军吏。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参与搏战,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之围。赵王也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诛杀她。
以上为司马迁的记载。马服君赵奢似乎从赵括这一代就断绝了,但是后来的历史表明,马服君的后代并没有灭亡,而是从赵氏改为马氏。嬴姓马氏产生了很多名人,后文还会涉及。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1 19:33:40 +0800 CST  
十二、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
公元前244年,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这一年,秦政15岁,刘邦12岁,项籍还没有出生。
李姓,准确地说,应该是李氏,在公元前3世纪时只有两个来源:
第一,殷商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即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西北。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巴人于巴,即今天的重庆巴南区,史称巴子国。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郡地领导西北难民反抗西晋的统治,三年后,其子李雄称成都王。
代表人物有秦昭王时期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第二,出自嬴姓,以李树为图腾。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皋陶曾被舜任命为大理,遂为理氏。大理,即掌管刑法的官,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改为李氏。理徵的儿子,即李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李耳为十一世。
李耳,即老子,嬴姓,李氏,字聃,约公元前574年出生,约公元前460年去世,春秋时代陈国苦县人。苦县,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他是中国周代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老师。
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惠王所灭。老子如果还活着,应该是楚国人了。
根据扬雄的《方言》一书,在楚地方言中,“虎”发音为“李耳”,或许李氏家族以老虎为图腾。另外,老子也是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太白金星”的兄长。
李耳的儿子叫李宗,李宗是魏文侯时期的将领,被分封到段干,于是李氏改为段干氏。段干宗的儿子是段干注,段干注的儿子是段干宫。到段干宫这一代,估计失去了段干这一封地,部分家族成员开始恢复原来的李氏。直到段干宫的玄孙李假,在汉文帝时期为官,李氏家族才又见于史策。李假的儿子李解是胶西王刘卬的太傅,而胶西国位于齐地,于是李解一家留在了齐地。刘卬是刘邦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后来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自杀。
另外,李氏名人还有魏文侯时期的丞相李悝,不过,关于李悝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其正确写法应该是“季悝”。就算他是李悝,也应该和李耳没有直接关系,否则司马迁一定会把他和同时期的段干木相提并论。估计李悝是李耳是同一个宗族。
与李牧同时代的还有秦国高官楚国人李斯、少壮派高级将领李信,楚国权贵赵人李园,当然,还有刘邦的庶母、刘交的生母梁国人李氏。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已不可考。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07:37:09 +0800 CST  
李牧的简历如下:
约在公元前246年后,以赵相出使秦国,定立盟约,秦国归还了赵国在秦国的人质;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继位;
公元前244年,廉颇投奔魏国。赵奢、蔺相如已经死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方城。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
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攻取赵国的平阳、武城,在武遂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
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攻取赵国的赤丽、宜安,李牧在肥下打败了秦军。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国攻取赵国的番吾,李牧打败了秦军;
公元前229年,秦国打攻赵国,李牧、司马尚率领赵军抵抗。赵王迁听信谗言,诛杀了李牧,罢免了司马尚。秦军打败了赵军。赵王迁投降秦国,赵国灭亡。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07:37:31 +0800 CST  
关于李牧的记载,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现摘录如下: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的雁门关,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集市的租税都送入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李牧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
他制定军规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有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匈奴认为李牧胆小,即使赵国守边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于是一再坚持,使李牧出来领兵。
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臣还是像以前那样,才敢奉命。”
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规定。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士兵每天得到赏赐而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精心准备了挑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挑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攻打敌人,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攻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廉颇已经逃到魏国,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
过了两年,庞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
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赵国于是以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秦将桓齮逃跑。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人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逮捕了李牧,杀了他,废黜了司马尚。
三个月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于是灭了赵国。
【汉唐氏曰:公元前229年,赵王听信郭开谗言,诛杀李牧,于是秦军攻破了赵军,赵王迁投降秦国,赵国灭亡。
郭开,这位仁兄在前文已经出现过一次了。他作为廉颇的仇人,用重金贿赂赵王的使者,污蔑廉颇说廉颇年纪大、身体不好,吃顿饭就拉了三泡屎,于是赵悼襄王最终没有起用使廉颇。如今,他又登场了,为了一己私利,又污蔑李牧、司马尚谋反,于是赵幽穆王,也就是赵王迁,派人诛杀了李牧、废黜了司马尚。因此,秦军战胜了赵军,赵王迁投降秦国,赵国灭亡。
呜呼哀哉!赵悼襄王、赵王迁这对糊涂父子!
郭开,姬姓,郭氏,名开,字不详。郭和虢同音,通用。
周代初年,武王封其二叔虢仲于西虢,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原来的西虢,史称“小虢”,后被秦国所灭;周武王封其三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北,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对王室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至山西省平陆县,史称“北虢”,后被晋国所灭。
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虢序之后均有郭氏,但虢序之后的郭氏是现代郭姓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郭氏名人最早见于史册的是燕昭王时期的客卿郭隗。他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人才,终于使得燕国富强。至于郭隗和郭开的关系,两人或者是同宗,就好像乐乘与乐毅一样。郭隗和乐毅都是燕昭王的重臣,而在燕惠王时期,乐毅受到怀疑,于是逃到赵国,其宗族比如乐乘也随之到了赵国。因此,郭开也可能是郭隗的族人,或者血缘关系更近。
正史中并没有记载郭开的结局,反而是一些野史对郭开如何死的而津津乐道。
据路边社知情人士透漏,赵国灭亡后,郭开同志在回邯郸搬运家中财物之时被沿途盗贼所杀。这事在邯郸城传得沸沸扬扬、真假莫辨。但由于当局封锁信息,故不为后世所知。】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07:38:38 +0800 CST  
上张风景图,放松一下眼睛……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07:48:22 +0800 CST  
十三、春申君黄歇
公元前241年,春申君率领楚、赵、梁、韩、卫等五国联军攻打秦国,攻占了寿陵。至函谷关,秦军出击,五国联军溃败而逃。楚王为此责备春申君,春申君也因此被楚王疏远。
这一年,秦政18岁了,已经即位九年了,嫪毐在秦国作乱,被发觉后,夷灭三族,而吕不韦也被废黜;刘邦15岁,还在丰邑城中学习各种技能,比如骑马、驾车、射箭等;至于项籍,他还没有出生,或许他的父亲还没有结婚。
然而,就在六年前,信陵君率领梁、赵、楚、燕、韩等五国联军成功打败了秦军。
为什么同是某某君而差别这么大呢?
春申君,嬴姓,黄氏,名歇。公元前314年出生,公元前238年去世,楚国江夏人。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战国四公子之一。他曾任楚相。他游学博闻,善辩,与著名学者荀子是朋友。
歇,“曷”声,从“欠”。本义是休息,引申义是到了尽头。黄歇父亲叫惠,在周王室担任内史,所以全称是内史惠。内史惠给儿子取名“歇”,大概意思是周王室的气数到头了吧。或许在早期,黄歇的称呼为内史歇。当黄歇到楚国后,“内史”这个氏已毫无意义,所以恢复黄氏。就像范会留在秦国的子孙一样抛弃了范氏,而选择刘氏。
春申君的出生年并非史书记载,而是后人推算。如果这是正确的话,则春申君死亡时有七十六岁,在那个年代,算是长寿老人了。更何况,春申君又是非正常死亡呢。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11:53:57 +0800 CST  
黄氏的先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35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亡国只恨早已烟消云淡,黄歇所能做的,就是尽忠于楚王室,在乱世之中求取富贵。
由于黄歇为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在53岁时,被楚王分封为春申君,并赐予淮河以北十二个县的土地。十五年后,黄歇被改封到吴地。他到达吴地后,带领当地居民疏浚治理河流,使百姓不再受水患的影响,安居乐业。后来,这条河流被称为“春申江”或“黄歇江”,也就是今天的黄浦江。再后来,“申”字就成了上海的简称。
简历如下:
公元前314年,即周赧王二年,时周王室气数将尽,故黄歇父亲给黄歇取名“歇”;
公元前299年,秦国伐楚,攻占了八个城邑,楚怀王入秦国求和,被秦昭王强行扣留;
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即位,秦昭王非常轻视他,大举出兵准备灭掉楚国;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逃到赵国,赵国没有收留,又返回秦国,病死于秦国;
公元前272年,黄歇出使秦国,并说服秦王与楚王结为盟国;
公元前263年,黄歇说服秦相范雎,用计谋使太子完逃回楚国;
公元前262年,太子完即楚王位,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之地12县;
公元前257年,楚王派遣春申君领兵救援赵国;
公元前255年,黄歇灭掉鲁国,拜荀况为兰陵令。黄歇名噪一时;
公元前247年,黄歇献出了淮北的封地,楚王把吴地赐给黄歇;
公元前242年,黄歇率领五国联军伐秦失败,被楚王疏远;
公元前238年,楚王病逝,黄歇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11:55:05 +0800 CST  

楼主:汉唐星空

字数:270588

发表时间:2016-10-01 18: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0:16:54 +0800 CST

评论数:9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