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

来张图镇楼……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7:04:04 +0800 CST  
(十二)曹氏,姬姓,生卒年不详。史书上关于曹氏的记载非常简单,寥寥数语,一个“外妇也”就没有其它的了。
然而,曹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女人。她的身份信息关系到刘邦为人所争议的婚姻及作风问题。鉴于历史资料的匮乏,我们只能根据史书对其他人物的记载间接推理曹氏的轮廓。
《史记》中“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简单十个字,就确定了吕雉嫁给刘邦时的身份地位,即“妃也”。什么是妃?妃是中国古代皇帝侧室的一种。既然吕后是侧室,那谁是正室?很明显是曹氏!
但是,史书上明明说曹氏是外妇啊。
唯一的解释是,曹氏原本是“内妇”,后来成为了“外妇”。
内妇,就是在家的媳妇;外妇,就是在家外的媳妇。这是“外妇”最基本的引申义。然而,大多数人习惯于过度引申,非要把“外妇”解释为“外人的媳妇”,然后说刘邦年轻时娶不到媳妇,生活作风放荡淫乱。这大概就是典型的胡说八道、信口开河。事实上,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班固,他们都没有说刘邦未婚时与有夫之妇同居。
那么问题来了,曹氏为什么由内妇转换为外妇了呢?
这就要涉及到曹氏家族和吕氏家族对于刘邦太子人选的争夺。
曹氏家族,主要成员有曹无伤、曹参等。其中,曹无伤在曹吕两大家族的斗争中被杀,这还涉及到萧何、曹参二人矛盾产生的原因,后文会详细谈到。见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又或者是出于对丈夫的爱,不忍心见到丈夫夹在两个家族之间左右为难,曹氏选择离开了刘邦,放弃了正妻的名分。于是她的儿子刘肥失去了成为太子的机会。但是后来,刘肥得到父亲的补偿,受封齐王,成为汉除第一大诸侯王。刘肥的孙子刘襄差一点成为皇帝,不过这是后话。
而吕氏家族,成员有吕泽、吕释之等。其中,吕泽,作为吕雉的长兄,对刘邦的帮助是巨大的。史书称其为“佐高祖定天下,父兄及高祖而侯者三人”,即帮助刘邦平定天下,这是最高的评价,没有之一。刘邦为汉王后,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封赏,就先封吕泽的父亲吕文为临泗侯。由此看出,刘邦对吕氏家族的重视。等到吕雉接替曹氏成为刘邦正妻后,吕雉的儿子刘盈就有了成为太子的可能性,后来也成为太子。吕泽也拼了命地为了这个外甥辅佐刘邦平定天下。
曹氏离开刘邦后,到了哪里,是否活到了自己儿子受封齐王的时候,然后与儿子享受天伦之乐等等,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女人,更是一个低调的女人。也许她分享不到丈夫当皇帝之后的荣耀与辉煌,得不到令人羡慕的鲜花与掌声,她只是一个人默默地看着丈夫取得的一切,为他高兴,又为他担心。她毫无怨言,怀着对丈夫深沉的爱,沉默地走向了历史深处。



(十三)吕雉,字娥姁,姜姓吕氏,又称吕后,或者汉高后、吕太后等,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人。
吕雉父亲吕文,后世尊称为“吕公”,毕竟是皇帝的岳父,所以可以称“公”。汉王元年,吕文被女婿刘邦封为临泗侯。其后,又被女儿吕雉追谥为“吕宣王”。
长兄吕泽,高帝六年被封为周吕侯,两年后卒,谥为“令武”,全称周吕令武侯。高后二年被吕后追尊为王,谥曰“悼武王”。吕泽是刘邦的亲密战友,对汉帝国的建立至关重要。儿子是吕台、吕产。
次兄吕释之,高帝六年被封为建成侯,惠帝二年,卒。吕释之被长兄吕泽的光辉所遮蔽,但他仍然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儿子是吕则、吕禄。
妹妹吕媭,被封为临光侯,是舞阳侯樊哙的妻子。吕后薨后,吕媭和儿子樊伉死于政变中。
吕望、吕不韦、吕雉等等,这些吕氏名人都是同一个家族的,家族发源地在今天的山东省。秦之前的姓氏相对现在而言,纯洁多了,基本上可以凭借姓氏判断一个人的出身以及家族渊源。吕望,即后世耳熟能详的姜子牙,正确称呼是吕望,因为姜是姓,那个年代男子称氏不称姓。但是吕望的年代太遥远了。和吕雉年代最接近的吕不韦,秦国的相邦,号称仲父,是秦国官员教父级的人物,虽然后来败落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吕不韦的门生故吏依然遍布秦国政坛。吕雉和吕不韦是什么关系呢?
有人说吕雉的父亲是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侄重孙,但史书并无明文记载,应该是路边社的传闻,不足为信。或许存在一丝半缕的关系,或许是关系相隔十万八千里,暂且不论。
之所以在此处大费笔墨的叙述吕氏家族的成员,是因为吕氏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规模程度和丰邑的刘氏家族有得一比。吕雉嫁给了刘邦作侧室,恰好是两大家族强强联合的体现。后来,曹氏离开了刘邦,吕雉便成为了刘邦的正室。在刘邦的反秦灭项革命生涯中,吕氏家族的贡献都很突出。吕泽战死,刘邦想要更换太子,但奈何吕氏家族树大根深,最后以失败告终。刘邦死后,吕氏家族权力过于膨胀,行为过于疯狂,在吕雉死后,被汉皇室联合功臣集团所消灭。
关于吕雉的详细事迹,见于后文。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7:06:48 +0800 CST  
先上张风景图放松一下




(十四)戚夫人,姬姓,又称戚姬,秦末定陶人,是一个集美貌与愚蠢为一身的女人。她被后世尊称为“厕神”。
姬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后宫妇人的一种美称。而夫人,是西汉时后宫嫔妃等级的一种,地位仅次于皇后。
可能是刘邦征战到定陶时与戚姬相识,之后刘邦非常宠爱戚姬。戚姬为刘邦生下了赵隐王刘如意。
戚姬本人能歌善舞,尤其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此外,她还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不过,戚姬下围棋更多的是为了祈福消灾。
刘邦去世后,吕雉对戚姬处以惨无人道的酷刑,戚姬惨死于厕所中。随后,她的儿子刘如意也被吕雉毒死。
汉帝国建立后,宫廷内上演了一出权力争夺大戏,即刘邦、吕雉围绕着太子之位暗中较劲。我们不确定刘邦是因为想削弱吕氏家族的权力而选择立刘如意为太子,还是因为听从戚姬的鼓动要立刘如意为太子而选择与吕氏家族较劲。总之,戚姬母子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根据史书记载,推测其父亲为临辕坚侯戚鳃,于高帝十一年二月初,即公元前196年被封侯。直到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第四代临辕侯戚贤因为酎金问题被中央政府废除爵位,临辕侯国也随之被废除。临辕侯国并没有因为戚夫人的缘故而遭受灭顶之灾,原因有二:一是戚鳃和戚夫人没有父女关系或是戚鳃主动与戚夫人断绝了父女关系,二是吕雉对事不对人,并没有让仇恨蒙蔽了眼睛而大开杀戒。
之所以戚夫人没有为儿子争得太子之位,归根结底,是因为戚氏家族实力弱小,远远不及吕氏家族枝繁叶茂。

(十五)薄姬,子姓。出生年不详,于景帝前元二年,即公元前155年去世,比儿子刘恒晚二年去世,葬在南陵。因为吕后与高帝刘邦合葬在长陵,所以她为自己单独起建陵墓,靠近儿子文帝的霸陵。
她的父亲是吴地人,在秦朝时,与原魏王宗族的女子魏媪发生关系,生下了薄姬。然后,薄姬的父亲回到吴地,最后死在山阴县。山阴,位于今天的绍兴市。
这位薄父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由吴地跑到魏地,公务出差还是政治避难?已不可考。推究薄氏的来源,如下: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即今天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为姓氏,称薄氏。再后来,宋国被齐、魏、楚瓜分,可能薄氏家族自此迁徙到了楚国吴地。
秦始皇死后,九州大地掀起反抗秦国统治的浪潮,原魏国宗室成员魏豹自立为魏王。这位魏媪不知和魏王豹有什么关系,她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魏王宫中。
接下来,司马迁《史记》中神奇的一幕出现了!
魏媪带着薄姬到许负那里看相,许负说薄姬应当生天子。那时项籍正和刘邦在荥阳相持不下,谁最终拥有天下还不一定。魏豹起初是与刘邦一同攻打项籍,等他听了许负的话,心里偷偷地高兴,便脱离了刘邦,先是中立,接着又与项籍联合。
又是许负!只要一算命,许负同志总是蹦出来刷存在感!
刘邦派大将曹参等人进攻并俘虏了魏王豹,把魏国改为郡,并把薄姬等原魏王豹的妃子们送入织室劳动改造。织室,就是纺织丝帛的地方。
魏王豹死后,刘邦突然想起魏王豹的妃子们还在劳动改造,便走进织室,看到了薄姬、管夫人、赵子儿等有姿色的女人,下诏把她们送进后宫。后来管夫人、赵子儿都先后得到刘邦的宠幸。但是,刘邦一年多没有宠幸薄姬。
当初薄姬年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很亲密,三人约定:苟富贵,勿相忘。
有一次,刘邦坐在河南宫的成皋台上,管夫人和赵子儿笑着谈起当初与薄姬的誓约。刘邦听到后,问她们缘故,两人把实情都告诉了汉王。刘邦心中有些伤感,可怜薄姬,当天就召见并宠幸了她。薄姬说:“昨天夜里,妾梦见苍龙盘据在我的腹上。”刘邦说:“这是显贵的征兆,我来成全你吧。”于是薄姬为刘邦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代王刘恒。此后薄姬就很少见到刘邦了。
刘邦去世后,吕雉把那些经常为刘邦侍寝而得宠幸的妃子,比如戚夫人,吕太后非常气愤,就把她们都囚禁起来,不准出宫。而薄姬由于极少见高祖的缘故,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到代国,成为代王太后。太后的弟弟薄昭也跟随到代国。
代王在位十七年,吕后去世。大臣们商议立新君,都痛恨外戚吕氏势力强盛,都称赞薄氏家族仁厚善良,所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薄太后改称号为皇太后。
此时,薄太后的母亲魏媪已经死去,葬在栎阳北边。文帝刘恒追尊薄太后的父亲为灵文侯,在会稽郡设置在三百户的园邑,长丞以下的人被派去侍奉看守陵墓,宗庙供奉祭品及祀典都依照规定的礼制进行。在栎阳北边也设置了灵文侯夫人陵园,所有礼仪都和灵文侯陵园一样。
薄太后认为母家是魏王的后代,她的父母早逝,魏氏家族中有人侍奉薄太后很尽力,于是下令恢复魏氏家族地位,分别按照亲疏程度接受赏赐。
其弟薄昭,文帝元年被封为轵侯。十年后,因为杀害使者,薄昭自杀,但轵侯国又传承了两代,然后不知所踪。具体事迹见于后文。

(十六)赵姬,嬴姓,真定人。真定,即今天河北省正定县。赵姬的出生年不详,死于高帝九年,即公元前198年,葬于真定县。儿子刘长于高帝十一年受封淮南王。
赵姬曾经是赵王张敖的美人。美人是汉代妃嫔的一种称号,仅次于皇后、夫人。
高帝八年,刘邦从东垣县经过赵国,张敖把赵姬献给刘邦。赵姬受到刘邦的宠幸, 怀下身孕。张敖不敢让她再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
高帝九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刘邦的事情被朝廷发觉,张敖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都被汉中央政府拘捕,关入河内郡官府。赵姬在狱中对狱吏说:“我曾受到陛下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刘邦正因张敖的事气恼,没有理会赵姬申诉。
赵姬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告知吕后,吕后妒嫉赵姬受到宠幸,不肯向刘邦进言求情,审食其便不再尽力相劝。赵姬生下刘长后,心中怨恨而自杀。
狱吏抱着刘长送到刘邦面前,刘邦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赵姬。真定是赵姬的故乡,她的祖辈就居住在那里。
她的兄弟赵兼因为外甥是淮南王的原因,在文帝元年四月被封为周阳侯。周阳侯国的国都在今山西省绛县西南。
六年后,即公元前174年,赵兼因参与了一次荒唐的谋反,失败后,被免去侯爵。具体事迹见于后文。
周阳侯国在景帝时期,又迎来了一位新的主人。这位新周阳侯的外甥是我们中华史上彪炳千秋的伟大人物。不过,这是后话,暂时不论。
因为父亲是周阳侯,所以他的儿子由改赵氏为周阳氏,即周阳由。周阳由是汉武帝时期一位著名的酷吏,后文中登场。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7:15:07 +0800 CST  
以下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在此向制作者表达谢意!
部分汉皇室成员图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7:17:50 +0800 CST  
(十七)刘肥,刘邦长子,曹氏之子。高帝六年正月,即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刘肥为齐王。刘肥薨于惠帝六年,即公元前188年去世,谥号为“齐悼惠王”。
谥法曰:年中早夭曰悼,爱民好与曰惠。据此推断,刘肥去世时,大概是在中年。他性格宽厚,在齐国为王时,对人民施行仁政,坚持藏富于民的国策。有趣的是,他和他的二弟刘盈死于同一年,即公元前188年,而且两人的谥号中都有一个“惠”字,看来兄弟二人的性格中都有仁慈宽厚的成分。至于兄弟二人谁先死的,那就不确定了。
提起刘肥,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有着臃肿的肥胖、窝囊的性格。“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刘邦本人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究其原因,无怪乎受“肥”字现代含义的影响。
然而,“肥”这个字在战国末年那个特定时代的含义,主要指土地肥沃、富裕等积极意义,其它的含义可以指水名、地名、鸟名、蛇名。肥也是一种姓氏姓氏,如赵武灵王时期大臣肥义。肥用于人名时,如春秋时期鲁国风云人物季孙肥,姬姓,季氏或季孙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
关键问题来了,刘肥是哪一年出生的?
据《刘氏族谱》记载,刘肥死时46岁,推断其出生于梁景湣王九年,即公元前234年,比项籍还大一岁。但此种记载是否准确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它是合理的,理由如下:
第一,刘邦与刘肥父子间年龄相差22岁,是一代人,符合那个时代的生育特点。
第二,吕后时,刘肥的第二个儿子刘章,被吕后封为“朱虚侯”。《汉书》记载:“章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所以,刘肥去世时年龄在46岁是合理的。
刘肥在其父刘邦起兵时,已25岁,而此时他仅有的弟弟刘盈才1岁多。刘邦出于家族传承的需要,把刘肥带在自己的身边。在刘邦身边几年的耳濡目染,刘肥也算上一个将军了,尽管他可能没有上过前线。他的儿子刘章曾在吕后的宴席上宣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由此可知,刘肥有一定的军事修养。
刘肥妻子驷氏,姬姓。驷氏的兄弟驷钧品行不端,因此大臣们在商议拥立新君时,没有选择拥立齐王刘襄为帝,而是选择了代王刘恒。从这一点看,驷钧够坑自己外甥的。
刘肥的儿子仅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十三个,其中,九个儿子被先后封为王,四个儿子被封为侯。后来,有五个王因为谋反而死,这些事迹见于后文。
西汉末年的风云人物刘盆子就是刘肥第二子刘章的后裔,东汉时的“一钱太守”刘宠与汉末群雄刘岱刘繇兄弟是刘肥第八子刘将闾的后代。




(十八)鲁元公主,吕后的长女,弟弟是汉惠帝刘盈。野史记载,鲁元公主叫刘乐,但正史中无明确记载,此处姑且称其为刘乐吧,不影响大局。
刘乐约出生于212年,死于公元前187年,晚弟弟刘盈一年。因为是吕后掌上明珠的缘故,封地在鲁国,死后谥号“元”,后世称其为“鲁元公主”。
她的丈夫张敖性格平和,是一个暖男。张敖曾经是赵王,因为臣子谋反的缘故被牵连,贬爵位为宣平侯。宣平侯张敖死后,“夫以妻贵”,跟着妻子谥号为“鲁元王”。张敖的谥号算是中国谥号史上的一大特列!
关于鲁元公主,大多数人有两处错误的认识,现澄清如下:
1.惠帝刘盈的皇后张嫣是张敖与其他妃妾的女儿,而非与刘乐的女儿。张敖在娶鲁元公主为妻前已结过婚,生下儿子张寿、张侈。因为刘乐是皇帝的女儿,所以张敖原来的正妻只能退居其次,刘乐成为张敖的正室。
2.《史记》中记载:“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很多人误以为齐王刘肥尊自己的妹妹刘乐为自己的太后,即母亲,非常荒唐。上述理解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是:刘肥尊妹妹为鲁国王太后,此时张敖已死,他和刘乐的亲身儿子张偃,“子以母贵”,成为了鲁王,所以刘乐对于儿子张偃来说是王太后。
鲁元公主的坟墓于2013年11月被盗,但盗墓贼在盗墓时被警方抓个现行。

(十九)刘盈,刘邦第二子,即汉孝惠皇帝。子嗣不明。
个人主要简历如下:
公元前210年,刘盈出生;
公元前205年六月,刘邦立刘盈为汉王太子;
公元前188年,刘盈去世,谥号“惠”。
具体事迹见于后文。

(二十)刘如意,刘邦第三子,约公元前204年出生。因母亲戚夫人有宠,刘邦曾 多次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因大臣与吕后反对而作罢。刘邦害怕吕后谋害刘如意,便以周昌为赵国丞相护卫。刘邦死后,吕后专政,派人毒杀了刘如意。无子嗣。
个人主要简历如下:
高帝七年,即公元前200年,受封为代王。
高帝九年,即公元前198年,改封为赵王。
惠帝元年,即公元前194年,吕后派人毒死刘如意,谥号“隐”。
陈胜死于自己的司机庄贾之手,谥号也是“隐”。谥法曰:怀情不尽曰隐。看来,陈胜和刘如意的死都让人怀着一种遗憾之情。

(廿一)刘恒,刘邦第四子,即汉孝文皇帝。母亲薄姬。子嗣为:嫡长子刘启,嫡次子梁孝王刘武,三子代孝王刘参,四子梁怀王刘揖;嫡长女刘嫖,次女绛邑公主。
个人主要简历如下:
公元前202年,刘恒出生;
公元前196年,刘邦封刘恒为代王;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大臣迎立刘恒为皇帝,次年改元;
公元前157年,刘恒去世,谥号“文”。
具体事迹见于后文。

(廿二)刘恢,刘邦第五子,即赵恭王。约公元前200年出生,母亲不详。子嗣不明。
在梁王彭越被诛杀后,刘邦立刘恢为梁王。十六年后,赵幽王刘友,即刘恢的六弟,死于非命。吕后把刘恢改封为赵王,刘恢心中很不高兴。
吕后又把吕产的女儿嫁给刘恢当赵王后。赵王后的随从官员都是吕氏家族的人,把控了赵国的大权,并暗中监察刘恢,使刘恢不能自由行使赵王的权力。刘恢有一个爱姬,王后毒杀了她。刘恢于是谱写了四篇诗歌,让乐人唱出来。刘恢内心悲伤思念爱姬,不久后殉情自杀。吕后听到刘恢自杀的消息后,认为刘恢因为女人而自杀,没有资 格奉祀宗庙,废除了赵国。
个人主要简历如下:
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受封梁王,定都于大梁;
吕后七年二月,即公元前181年,吕后下诏让刘恢迁往赵地为赵王;
同年六月,刘恢自杀。

(廿三)刘友,刘邦第六子,即赵幽王。约公元前199年出生,母亲不详。长子刘遂继承赵王爵位,后来因参与七国之乱失败后自杀,赵国被废除;次子刘辟彊被封为河间王,传国至儿子刘福而断绝。总之,刘友的后嗣不明。
吕后毒杀刘如意后,把刘邦第六子刘友改封到赵地为王。十年后,吕后又把吕氏家族的女子嫁给刘友当赵王后。刘友不喜欢王后,而喜欢别的姬妾。王后很妒忌,恼怒之下便离开家,到吕后面前诽谤刘友,说:“刘友说‘吕氏怎么能称王?太后百岁后,我一定攻打吕氏’。”吕后大怒,于是召赵王刘友进京。
刘友来到长安后,吕后把他安置在官邸里却不接见,并派护卫队将他围困起来,不给他饭吃。刘友的臣下有偷着给送饭的,就抓起来问罪。刘友饥饿,就作一首歌,唱道:“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彊授我妃。我妃既妬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快中野兮,苍天与直!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讬天报仇!”
歌词大意为:诸吕朝中掌大权,刘氏江山实已危;以势胁迫诸王侯,强行嫁女为我妃。我妃嫉妒其无比,竟然谗言诬我罪;谗女害人又乱国,不料皇上也蒙昧。并非是我无忠臣,如今失国为哪般?途中自尽弃荒野,曲直是非天能辨。可惜悔之时已晚,宁愿及早入黄泉。为王却将饥饿死,无声无息有谁怜!吕氏天理已灭绝,祈望苍天报仇冤。
刘友最终因幽禁而饿死,死后被以普通平民的葬礼埋葬在长安。
个人主要简历如下:
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受封淮阳王;
惠帝元年,即公元前194年,吕后派人毒杀了赵隐王刘如意,改封刘友为赵王;
吕后七年,即公元前181年,刘友被关押饥饿而死,谥号“幽”。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9:56:36 +0800 CST  
(廿四)刘长,刘邦第七子,母亲赵姬。儿子为淮南王刘安、济北贞王刘勃、衡山王刘赐、东成侯刘良。其中,刘安就是著名的《淮南子》一书的作者,后文会详细提到此人的故事。
刘长出生时,他的母亲赵姬因为受赵王张敖的谋反而被牵连入狱,而刘邦没有赦免赵姬。在生下刘长后,赵姬悲愤自杀。刘邦为此后悔万分,便把刘长交给吕后抚养。由于赵姬未得到刘邦宠幸,所以吕后对刘长还算关爱,在屠杀刘邦其他妃妾儿子的同时,对他网开一面。
刘长长大后,《史记》记载他“有材力,力能扛鼎”,景帝时期的大臣袁盎评价他“淮南王为人刚”。由此看来,刘长是一个性格刚烈、四肢发达的人,根据他后来的表现,说他头脑简单也很符合事实。
史书上明文记载“力能扛鼎”的人有大名鼎鼎的项籍,最后兵败自杀而死。还有一个力气大的秦武王,自不量力,与别人比试举鼎,结果折断膑骨而死。刘长也最终因谋反绝食而死。看来,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必定会为你关闭另外一扇窗。在获得力气大的同时,头脑也会相应地缺少一根弦啊。
关于刘长荒唐谋反的故事,具体见于后文。
个人主要简历如下:
高帝九年,即公元前198年,出生于河内郡;
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受封淮南王;
公元前174年,绝食而死,谥号“厉”。
谥法云:暴慢无亲曰厉,杀戮无辜曰厉。“厉”是个恶谥!

(廿五)刘建,刘邦第八子,母亲不详。约公元前197年出生,死时约十七岁。刘建与姬妾生有一子,吕后派人将他杀死,所以刘建没有后代,封国也被废除。
个人主要简历如下:
高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受封燕王;
吕后七年,即公元前181年,刘建去世,谥号“灵”。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9:57:26 +0800 CST  
@梦剑倪 2016-10-03 18:52:24
今天还更吗?
-----------------------------
每天都更。现在是介绍刘邦的详细情况,之后会进入正文。正文内容会比较有趣,敬请期待!本帖与“汉唐星空”的新浪博客同步。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20:20:21 +0800 CST  
六、刘邦的生卒年
至于刘邦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历史上都是明确的。但偏偏有些专家胡乱怀疑,硬是把刘邦的出生年份搞的扑朔迷离。比如说颜师古,他认为刘邦出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即公元前247年,因为如果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那么刘邦娶吕雉为妻时已年近40岁,不合常规,所以刘邦出生年份应该提前。
这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很多人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吕雉是刘邦的第一个妻子,大错特错!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里说的很清楚“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一个“妃”字就说明了全部问题!曹氏是正妻,吕后是小妾,只不过后来曹氏病死,吕雉从“妾”转正为“妻”而已。所以,刘邦的首次结婚年龄是正常的。
然后是刘邦出生的公历纪年。如果刘邦出生月份确定是周赧王五十九年冬十二月的话,那么刘邦应该是公元前257年的人,而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公元前256年。这就涉及到周代的纪年方式,周代是以十一月为岁首,即一年十二个月的排序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秦王政灭六国后,改变了纪年方式,以十月为岁首。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汉政府颁布了《太初历》,纪年方式才以一月为岁首,一直沿袭至今。
可能会有读者问“夏和商的纪年方式是什么样的”,夏代的不好说,因为夏还是传说中的朝代,即使存在,也不是像商和周一样以天下共主的姿态存在。商,后期称为殷,纪年方式以十二月为岁首。
研究汉武帝以前的历史,如果对纪年方式不了解的话,很容易犯错误而不自知。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开始于秦二世元年七月,结束于秦二世二年十二月,乍看之下起义坚持了一年六个月,实际则是六个月。这就是因古今纪年方式不同而引起的思维定势的错误。
由于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刘邦的死亡时间就没有争议了。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20:29:35 +0800 CST  
七、刘邦的谥号与庙号
最后一个争议的焦点,即刘邦是高祖还是?答案是!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95年)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公元前157年)丞相臣嘉等奏曰:“…臣谨议: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诸太宗之庙。所以“高皇帝”和“”是大汉官方对刘邦的称呼,“高祖”只是司马迁在自己书中对刘邦的称呼。已出土的汉代文物对刘邦的称呼均没有“高祖”这一称呼。
但是,司马迁为什么不顾官方的称呼而固执地称刘邦为“高祖”呢?
第一种说法,高祖是刘邦的第一个庙号,到他的孙子汉景帝时,才明确为。这种说法忽视了和高祖的区别,举个例子,唐是李虎,而唐高祖是李渊。另外,史书上并无庙号初是高祖后是的记载。
第二种说法,《周书•康王之诰》:“无坏我高祖寡命”,高祖指文王、武王,因为是肇基建国之王,功高至伟,所以称高祖。汉武帝称曾祖父刘邦为“高祖”也是同样道理,于是司马迁沿袭汉武帝对刘邦的尊称“高祖”。这种说法也是没有历史根据。另外,对于“无坏我高祖寡命”的“高祖”并没有确切的解释,既可以解释为文王,也可以解释为文王之父周王季,甚至解释为文王之祖父周太王。所以,这种说法也不能使人信服。
第三种说法,司马迁把“高皇帝”简称为“高祖”。这种说法仅仅从表面上回答了问题,但未涉及到问题的核心。该核心就是司马迁的“扮演上帝心理”。
这里简要分析一下司马迁的心理,在后文将详细论述司马迁家族的历史渊源与其本人的心理状态对《史记》客观中正性的影响。
第一,在汉楚战争时期,司马家族的两名杰出人物——塞王司马欣和殷王司马卯均死于汉王刘邦之手。尤其是塞王司马欣和司马迁家族同属于秦系司马氏,司马迁的曾祖父和司马欣很有可能是堂兄弟或者叔侄关系呢!
设想一下,如果他们两位不死的话,司马迁的祖父或曾祖父可以投靠他们,因为“天下同姓是一家”,更何况大家同是司马氏呢,然后会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司马迁本人后来也就不会遭受的宫刑。但是,刘邦消灭了他们,司马迁的先祖只好给刘邦打工,司马迁才会有了悲惨遭遇。
第二,司马迁在汉武帝朝为了生存而接受腐刑。腐刑,也称宫刑,就是阉割掉男性的生殖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最下腐刑,极矣”,即腐刑是最残酷的刑罚。他自认为自己是忠臣,无过错,却不得不接受这种最具侮辱性的刑罚,更何况他还没有儿子,所以心理严重扭曲变态,以至失去了史家应有的中立性。。
第三,话语权掌握在司马迁手中。在他的书中,他就是上帝,他可以肆无忌惮的报复任何人,包括他可恶的顶头上司汉武帝等;也可以热情洋溢的褒扬他认同的人,比如李广、李陵祖孙二人等。另外,有一点不可思议的是,作为太史令,司马迁却对自己家族史语焉不详,闪烁其辞。司马迁与中山国名声狼藉的司马熹家族有什么关系?与司马欣和司马卯又是什么关系?司马迁掌握了话语权,他就是上帝,说一不二的上帝。
很多人都相信司马迁的坚强,深信他即使挨了刀子,也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客观中正的立场叙写历史。悲乎!其实这种有重大心理残疾的人是不能撰写史书的。宫刑,对于司马迁这样心高气傲的文人的摧残性远大于普通人。
所以,从汉高帝刘邦到汉武帝刘彻这段历史都或多或少都缠有一些虚假的水分。我辈读史时不得不小心谨慎啊!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20:37:13 +0800 CST  
明天开始进入正文,敬请期待!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20:47:36 +0800 CST  
@汉唐星空 读者诸君,正文内容从32楼开始,敬请期待!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20:56:27 +0800 CST  
@ss节 2016-10-04 09:11:07
比那些所谓史学家不知要严谨多少倍!
-----------------------------
谢谢称赞!汉唐氏尽力还原真实的历史!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4 09:56:07 +0800 CST  
@黑色斯芬克司Nova 2016-10-04 10:58:28
楼主一会猜测曹氏让位给吕雉,一会又说病死,不大严谨,建议统一下。吕氏军功集团是丰沛集团中当之无愧的第二大股东。
-----------------------------
曹氏让位给吕氏,最终结局不详,可能是病死。因为相关史料太少了。吕氏派系是刘邦集团中当之无愧的第二股东,曹氏派系属于第三。曹参为什么跟着刘邦打天下?不可能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这样高尚的目标,肯定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的,而曹氏的儿子——刘肥,就代表了曹家的利益。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4 11:22:49 +0800 CST  
一、圣人初降
公元前3世纪,欧洲,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沿岸霸权,发生了两次战争;
公元前3世纪,西亚、北非,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为争夺叙利亚等地,发生了五次战争;
公元前3世纪,南亚,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在阿育王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分裂;
公元前3世纪,神州大地,狼烟四起,七大诸侯国合纵连横,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公元前3世纪,除上述地区,其它地区处于蒙昧时代。
公元前257年,埃拉西斯特拉托逝世。他是希腊最早从事比较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的学者。
公元前257年,梁公子无忌的军队在邯郸城外击败秦军,赵国转危为安;
公元前257年,秦国攻占梁国宁新中,更名为安阳;
公元前257年,萧何出生在楚国沛县;
公元前257年的年底,周赧王五十九年,梁安僖王二十一年的第二个月,一个男婴在梁国的边境小城丰邑诞生。他就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人物刘邦。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是,此时的刘邦仅仅是一个小婴儿。他只会啼哭、要奶水喝,完全不顾什么大任。
刘邦的出生过程和很多婴儿的出生一样,平常无奇。但是,在司马迁的书中,刘邦的出生却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书中说刘邦的母亲刘媪曾经在大泽湖畔休息,梦中和神相遇,天色晦暗,雷电交加,父亲刘太公去寻找她,看见一条龙盘旋在刘媪身上,不久,刘媪怀孕了,便生下了刘邦。这个神话编造地不太高明,以至于后世老有人怀疑刘邦不是刘太公的亲生儿子。
其实,这是司马迁一贯黑刘邦的做法。毕竟,刘邦消灭了司马家族的两个王,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又阉割了司马迁。有仇不报非君子,更何是这种让人断子绝孙的仇恨呢?所以,司马迁必须黑,不黑不足以平自己的愤怒!
只不过第一次黑刘邦,司马迁就黑出了水平,黑出了高度,黑得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堪称是黑人界的鼻祖!
司马迁,真所谓天下第一黑!名不虚传,名符其实,实至名归!
言归正传,刘邦出生时的家庭环境并非后世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属于无产阶级,是一穷二白饱受万恶的地主阶级剥削的农民。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是梁国的大夫,祖父刘荣更因为有功劳于国家,在刘邦出生的那一年,被梁王任命为丰邑城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当时的人们称刘荣为“丰公”。
“丰公”中的“公”并不能说明刘邦祖父担任的是楚国的官员,司马迁想要表达的是官职的大小而已。比如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载“项氏败,利几为陈公”,而班固在《高帝纪》中记载“羽败,利几为陈令”。由此可见,“陈公”和“陈令”是相同的。
魏国,在魏侯罃(婴)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城后,又称之为梁国,所以魏侯罃在史书上被称作梁惠成王。本文力图准确地还原历史,把部分魏国改成梁国。
在这样优越的家庭环境成长,刘邦可以接受中上等的文化教育,可以培养“豁达大度”的性格;在这样的边境城市中成长,刘邦可以锻炼自己与各类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从小耳濡目染地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
至于刘邦出生时的那条传说中的“龙父”,则是古汉族崇拜龙的有力证据。在东汉学者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写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在刘邦出生以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以及信史中的刘邦的远祖唐尧与靠政变上台的虞舜,他们的诞生和形貌都与龙有关,被称为龙种或龙子。夏人的后代古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他们断发纹身的目的,就是使自己外形与龙相近。
成年后的刘邦,史书记载其容貌“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在此记载上,班固和司马迁是一致的,大概是两位史学家都见到了刘邦的画像以及听到了相关的传言。
隆准,即高鼻梁。龙颜,不好用现代汉语描述,应该是美化刘邦的一个形容词。后世,一提到皇帝很高兴,总是用“龙颜大悦”这个词语,想必出处就在这里。
美须髯,即漂亮的胡须,和400年后的关羽、太史慈一样。其中,须指面部的毛发,比如须眉,即眉毛,髯则指两鬓的胡子。古人对胡子的态度,一方面,古人不像现代人一样有锋利的剃须刀,所以有了胡子,也只能让其自然生长;另一方面,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非常谨慎地对待自己的须发。
这里插一句,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剪刀,是上世纪90年代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南越国铁剪,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是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而诞生的,初期的性状就像今天的镊子一样,是利用铁的弹性而恢复原先的性状。所以,那个年代修理毛发真的很难。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则应是后人的穿凿附会,不足为信。中国古代认为一年有360天,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主宰着宇宙万物,平均下来,每一行有72天,所以“七十二”是个吉利而且尊贵的数字。
后世的隋文帝杨坚出生时,紫气充满了房间,杨坚的母亲抱起小杨坚时,“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而且长着“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简直是真龙再生啊!对此,汉唐氏只能说,魏征同志,你的想象力太好了,居然把杨坚吹成了这样,佩服,佩服!
刘邦的粉丝耶律阿保机,也就是辽,汉名是刘忆,《辽史》记载他的母亲因梦见“日堕怀中”,于是怀孕,生下耶律阿保机时,室内有“神光异香”,一出生便“体如三岁儿”,立即能够匍匐前行。“梦日入怀”,可能有的读者要会心一笑了,这不是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出生时的征兆吗。看来,《辽史》的编纂者元末丞相脱脱帖木儿同志等人想象力太匮乏了。归根结底,羊放得多,书读得少啊!
刘邦的另一位铁杆粉丝,即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他的母亲怀孕时“梦神授药一丸”,放在手中发着光,吞下去,醒了,口有余香,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室”,出生的这天夜晚,多次有光芒产生,邻居们看见了,还以为着火了,急忙过来救火,到了朱元璋的家里,红光消失了,却听到婴儿的啼哭声。由此得出,《明史》的作者张廷玉很有创新精神啊!这段描写,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落窠臼!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关于刘邦的身高,《史记》和《汉书》等正史中均无记载,看来刘邦应该是中等身高了。《河图》一书中提到“帝刘季…长七尺八寸。”七尺八寸,按现代标准为180.18公分。放在今天,论家世、出身、长相,刘邦可谓是标准的高富帅了。但七尺八寸的身高,放在周代,也是一般身高,所以史学家没有记载刘邦身高。大概是八尺以上的身高才会引起史学家的注意,比如刘邦的小兄弟项籍,《汉书》记载“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八尺二寸,有189.42公分,比刘邦高了大半个头,四肢发达,所以力能扛鼎。
公元前257年,这一年,秦始皇将近3岁了,项籍的父亲可能还没有出生。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4 18:40:33 +0800 CST  
二、宋偃王的传说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是梁国大梁人。在大梁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豪门巨族数不胜数,而像刘氏家族这样默默无闻太久的小家族更是不计其数。使家族重现昔日的辉煌成为了刘清心头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大梁城太沉闷了,太让人窒息了!刘氏家族何去何从?
幸运的是,大梁城的东南方向,即宋国,出现了一个奋斗不息的老年人。他成了改变这沉闷一切的“一只蝴蝶”!他只是“煽动几下翅膀”,于是刘氏家族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让我们屏住呼吸,公元前4世纪最充满传奇色彩的王登场了!
他就是宋康王,或宋献王,或宋偃王,再或者徐偃王!因为宋国从商丘迁都彭城,彭城又是古徐国所在地,所以宋国又被称为徐国,同样的道理韩国迁都郑地后又称郑国,魏国迁都大梁后又称梁国。
子姓宋氏,名偃,字不详,宋国剔成君的弟弟,战国时期宋国最后一任国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86年在位。因为宋偃是亡国之君,宋偃的臣子们在给他上谥号时又意见不统一,就给了他两个谥号,即“康王”和“献王”。至于“宋偃王”那是宋国遗民对他的一种尊称。
两个谥号都是美谥,但宋偃王留给后世的背影却是昏庸暴虐的君主形象,这就是成王败寇的道理了。诸侯国攻灭并瓜分了宋国,当然要向宋偃王身上泼脏水,宋偃王形象愈是差劲,诸侯国的行动愈是光明伟大正确。
提到宋偃的出生年,这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史书中无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勉强推断出来。
《宋世家》记载,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他。
所以,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假设宋君剔成即位时,他的弟弟偃是个遗腹子,还未出生,那么四十一年后的那场政变时,宋偃就应该四十岁了。三国灭宋时,宋王偃该八十七岁了。一个垂垂老人!
以上考虑到的是宋偃的最小年龄,真实的宋偃死时估计已经九十多岁了!
之所以说他传奇,是因为即位之初的他,年富力强,于是励精图治,宋国曾在一系列的战役中获得大胜,到了执政晚期,便头脑发昏,干下了许多蠢事,最终国破身死,为后世所笑。
拨去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梳理一下史书上为数不多的关于宋偃王的记载:
剔成四十一年,即公元前329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
君偃十一年,即公元前318年,(宋君偃)自立为王。
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
王偃立四十七年,即公元前286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他。
透过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一个中老年人形象。他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战役恢复先祖七百多年前的荣耀与辉煌。然而,周围对手的实力过于强大,而自己又没有制定正确的国策,单纯的依靠武力想解决一切问题,那是不现实的。于是,悲剧发生了,曾经强大的宋国如昙花一现般灭亡在齐、梁、楚三个超级大国滚滚的战车下。

宋国作为殷商王室的后裔,被周王室封在了旧商国的土地上,爵位为公爵。宋国版图最大时跨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端之间,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特别是一些大城市,比如睢水北岸的原首都商丘城、济水北岸的陶丘城,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
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君主,只要他心智正常,并且稍微有点雄心壮志,都不会不对这片富得流油的土地垂涎三尺。
宋国的任何一个君主,只要有理想抱负,并制定正确的国策,都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重现七百多年前大商的尊严与地位。
公元前329年,公子偃终于对这位尸位素餐、毫无作为、混吃等死的兄长剔成君失去了最后的耐心和希望,于是发动了政变,结局是剔成君失败,然后流亡齐国,公子偃成为了宋君偃。
宋君偃依靠富庶的宋国,开始了励精图治。根据《孟子》一书,万章问(孟子)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所以,人到中年的宋君偃头脑是清醒的,他知道只有治理好国家,国家富强了,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公元前318年,宋君偃自立为王,此时称呼转变为“宋王偃”。
早在春秋时期,在周国体系外的楚、吴、越三国率先称王,当然是自立为王,周天子不同意。然后是著名的“徐州相王”,即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随后是韩宣惠王、秦惠文王、燕王哙、赵武灵王、中山王错。称王的国家一多,尤其是受周天子册封的国家称王,“王”这一地位称号,像通货膨胀的钞票一样迅速贬值。
但是贬值的钞票仍然是钱,有总比没有好吧。
宋君偃眼看其他国家元首都已称王,比自己的公爵高了一级,于是也开始称王,但是别的国家不承认,所以他就开始了一连串的对外战争。在证明自己实力的同时,还可以扩张宋国的领土。
史书记载,(宋王偃)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这样的辉煌战果不可能是短期内取得的,应该是积年累月的结果。至于具体都发生在哪一年,已不可考。
与齐、梁、楚这样的大国打仗,还是接连取胜,对于宋国国力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于是宋王偃偃旗息鼓了。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周边在战争中失利的齐、梁、楚三国的君主,红着眼睛,死死盯着宋王偃的一举一动,只要时机一到,就派遣军队攻打宋国,以雪前耻。
随着宋王偃身体的逐渐衰老,他的头脑也逐渐发昏,于是荒唐的事情发生了。
周人敬天,但作为殷商的后裔,宋王偃可不吃这一套,相反,他还要强烈反对,采用“囊血射天”的方式尽情奚落周人的精神信仰。这种方式早在殷商时期,武乙和他的曾孙辛就采用过,用以鼓励臣民,摧毁周人的精神信仰,继而战胜周人。其中,辛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纣王。
《吕氏春秋》记载:宋王偃筑起高台,用皮袋子盛满血液,再套上铠甲头盔,高高地悬挂起来当做天帝。宋王偃则搭弓射箭,射中皮袋子后,血液从高空落下,流到地上。他的左右侍从都祝贺他说,大王的贤明超过商汤王和周武王了,他们两人只能胜人,如今大王却能胜天,大王的贤明无法超越了!
宋康王举行完这个仪式后非常高兴,于是设宴饮酒。室中有人喊万岁,堂上的人都应和。堂上一应和,堂下的人也都应和,门外和院中的人听到了,没有一个人敢不应和。
这种射天的行为让宋国臣民一时陷入了巨大的精神高潮之中。但是,却激怒了齐国、梁国等周人国家。敌国蓄势待发,等着宋王偃犯下致命的错误。
宋王偃的思想渐渐发生了转变,不再勤于政事,开始沉迷于美酒女色。群臣只要敢劝谏他,他就用弓箭射他们。不知何时起,舆论把宋国成为“桀宋”,意思是残暴的国家。
齐国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桀宋”的称呼传遍了国际社会,宋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有道义和担当的国家去解放。
于是以齐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开进了宋国都城彭城,宋国灭亡了,宋王偃死了。齐、梁、楚三国过分了宋国。
宋王偃死了,关于他的传说却回荡在历史的天空里。
《战国策》里有一个编排宋王偃的段子,说宋国城墙上有只小鸟生了只鹑鸟,宋王让太史占卜,太史说:“小而生大,必霸天下”,于是宋王很兴奋,出兵灭了滕国,进攻齐国的附属国薛国,夺取了楚国淮北的土地,用箭射天,又鞭打土地,还砍掉了土神、谷神的神位,并烧掉,辱骂劝谏的大臣,带遮不住额头的帽子来表示勇敢,剖开驼背人的背,砍断早晨过河人的腿,国人非常恐慌,然后齐国进攻宋国,宋王逃跑但被齐国人抓住又杀掉了。段子结束后,作者又辛辣地讽刺宋康王,说他看到吉兆却不做好事,吉祥反而成了祸害。
野史关于宋王偃的记载也有很多,比如说他“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这面有神光,该是怎样一番风采,是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还是什么的,看来用世俗语言无法形容“神光”这两字。
至于“力能屈伸铁钩”嘛。这说明宋偃臂力极强,可以把铁钩拧弯再拉直。这要是把手向敌人头上一摸,估计敌人会头骨破裂而死,比九阴白骨爪要厉害得多。黑白双煞见了都自愧不如。当然,不排除宋王偃像裘千丈一样故弄玄虚,弄一把看似铁钩的东西,装模作样的用力掰弯,并向外界展示,制造自己虽年纪大了但依然很强壮的舆论假象。
可以想象一下,宋王向其他诸侯展示自身力量时的情景,宋王偃拿起一个铁钩,用力一拉,铁器便被拉成了面条,然后把铁面条往釜里一扔,霸气的说道,告诉厨工,中午我和各国的元首们吃铁面条。荒唐的记载,荒唐的想象!
宋国灭亡了,宋偃王死了,繁华的偃王城也成了废墟。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一场战争,有人欢喜有人愁。
梁国大夫刘清终于可以离开这令人窒息的大梁城了。他得到梁王的命令,要在偃王城的废墟上重新建一座新城。于是刘清父子乘坐马车缓缓驶出大梁城,向东南驶去。
大夫刘清是否与三国灭宋有关,史书上已不可考。但刘氏家族却分享了灭宋战役的胜利果实,并以此为跳板,逐渐发展壮大。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4 20:12:40 +0800 CST  
@浅饮低啜 2016-10-05 00:30:38

首先,感谢浅饮低啜君的关注。
“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司马迁的祖先最初的是武职“司马”,子孙遂以官职为氏。后来,司马氏弃武从文,成为了周天子负责历史的官员。周惠王、周襄王时期,即公元前7世纪,司马氏离开周天子,来到了晋国。具体原因估计是在王子颓的政变中失败,因此亡命晋国。
公元前620年,即周襄王三十二年,晋国高官随会政治避难逃到秦国。
公元前617年,晋国攻取秦国的少梁地区。司马氏家族大概在这个时候搬到少梁居住。后来,少梁更名为“夏阳”,即司马迁的出生地。
插一句,随会是刘邦的祖先。后来,随会在晋国国内政治平稳后,返回了晋国,重掌晋国大权。他在秦国留下了部分子孙,这部分子孙恢复了原先的刘氏。
司马氏由周国逃到晋国,晋国攻取秦国的少梁地区时,司马氏家族才由晋国首都搬迁到少梁,大概是晋国统治者为了壮大晋国在少梁的统治力量吧。
随会和司马氏家族是没有关系的。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5 07:04:08 +0800 CST  
三、边城丰邑
2200多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在气候、地形、森林覆盖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把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由于本书的主人公是刘邦,所以论述的是刘邦所生活时代的气候特点。如果读者诸君对中国各个时代气候变化感兴趣的话,不妨阅读原文。
以下内容节选自《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并有所删改:
1.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
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080—公元前3600年)和河南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400—公元前1100年)的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獐、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而现在西安和安阳一带已经不存在这些动物了。此外,从殷商留下来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当时安阳人种稻比现在大约要早一个月。在山东历城县发掘龙山文化遗迹中找到一块炭化竹节,有些陶器外表也似竹节。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可直到东部沿海。
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以假设,五千年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1至3个纬度。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可以说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
2.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
物候是指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周代初期,气候还是温暖湿润的。但是,不久就开始恶化了,比如汉江在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就两次结冰。
然而,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81年)又和暖了。《左传》中提到,山东鲁国过冬,冰库里得不到冰块。
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到处可以生长梅树。《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现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都无梅树了。而且在商周时期,梅子被普遍用来调和饮食,因为当时醋还无法被生产出来。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
战国秦汉时期,气候继续暖和。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氏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齐鲁(山东),竹在渭川(陕西),漆在陈夏(今河南南部)。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都推向北方。
……
丰邑在战国末期是写成“丰邑”,还是“酆邑”呢?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感到困惑。大概是汉武帝时期,重新规定了地名的写法,凡是表示地名的,都要在旁边加上“邑”,所以“豊”被写成了“酆”。在今天的“一简字”中,“丰”、“酆”和“酆”都被简化成“丰”。或许这个原因正是产生上述问题根源的所在。
“丰”是象形字,形状犹如萌发枝叶的植物,代表茁壮成长的一种趋势或过程。“丰”与“沛”组合在一起为“丰沛”,表示雨水充足而草木繁盛的意思。丰沛地区处于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在2200多年前,这里五风十雨,森林繁茂,沼泽遍布,放在现在至少是5A级国家湿地。
而“豊”字在甲骨文中,其形状犹如古代盛放祭品的器皿,代表着一种结果。 以“豊”为偏旁的“醴”字代表一种低浓度的甜酒。总之,“豊”字与器皿、食物、祭祀等有关。另外,在周代时期有一个豊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和湖北省交界处。
出土文物也证明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在1983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记载“栎阳、长安、频阳、临晋、成都、□雒、雒阳、酆、云中、…、新丰、槐里、雍、好畤、沛、颌阳,郎中司马,尉司马,秩各千石,丞四百石。”句中的“新丰”是刘邦仿造丰邑而建造的新城,目的是为了安慰父亲刘煓远离故乡落寞的心。虽然没有出现“丰邑”的字眼,但从“酆”、“新丰”两处就可以看出,丰邑的“丰”确实是“丰”。
具体到丰邑这座边城,由于经常下雨,所以气候温暖的同时又显得十分湿润,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很高。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顿觉心旷神怡、精神抖擞。天空是湛蓝色的,仿佛被认真洗过似的。白云是洁白的,是那种一尘不染纯净的白。森林是翠绿的,原生态的绿色,非常养眼。空气中弥漫着幽香,不知是何种花草所散发。此时此地,无需担心大气污染、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灯光污染,更不必忧虑各种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食物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原生态,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人下地耕耘,女人在家纺织。
当然,前提是没有战争!
对于边境城市而言,战争似乎是永远不变的一个主题。然而,对于丰邑,则不然。自从宋国被齐、梁、楚三国瓜分后,丰邑成为了三国交界处。
但是幸运的是,三国之间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其中,齐国于公元前284年被联合国军群殴后,差一点亡国,缓过气后的齐国成为了一个和平主义国家,对西方六国的争斗变得心灰意冷、不闻不顾,直至秦军攻至临淄城下,齐王建举白旗投降;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扣押,3年后死在了秦国,之后秦国对于楚国的军事进攻一直没有停止过,逼得楚顷襄王和楚考烈王这对父子三次迁都,楚国哪有心思再对梁国开战;梁国则是出现了一个伟大人物——公子无忌,即刘邦的偶像,在公元前258年,组建联合国军,一路向西,群殴秦国,秦国吓得一时不敢出函谷关。
而刘氏家族时刻守卫着这座城,让她温柔、安静的沉睡者,防止她陷入战争的噩梦中。
丰邑城内的大部分居民以故宋人为主,其余由齐人、鲁人、梁人,当然还有楚人。 宋人是殷人的后裔,尽管宗主国由殷商变为姬周差不多八百年了,但他们还保留着殷人的生活习惯,与周人相比,区别明显。比如说祭祀,宋人习惯于用白色皮毛的牲畜,而周人习惯于红色皮毛的牲畜;在服饰上,宋人以白色为主,周人则无所谓,;在生存上,宋人习惯于经商周人则习惯于农牧;在信仰上,宋人崇拜祖先,周人崇拜上帝,此处的上帝指天神;在传承上,宋人以“兄终弟及”为主,周人则以“父死子继”为主。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丰邑城内,熙熙攘攘,人流如织,讲着卫宋方言的商人,带着齐国口音的学者,或许还有操着陈郑口音的楚国间谍。人们在沟通交流时,习惯打着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毕竟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子。一言不合,也不会大打出手,因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除非你是王二代,或是军二代、官二代。
都是混口饭吃,不容易啊,多多包涵啊!或许这就是开放而又包容的丰邑精神。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5 19:37:56 +0800 CST  
四、无忌的故事(上)
公子无忌,姬姓,公子氏,名无忌,字不详,梁昭王的小儿子,梁安僖王的异母弟,出生于约公元前296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战国时代梁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梁安僖王元年,即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君子”。
后世的某些人们习惯称信陵君为魏无忌,这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国君才能以国为氏。秦国攻灭梁国后后,公子无忌的孙子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后来改为王氏。
历史上,名为“无忌”的人还有三位,分别为:东晋末年,有“苏武”之称的何无忌,曾和刘裕等人起兵讨伐篡位的桓玄,后在与叛军的作战中战死,谥曰“忠肃”;唐初,有著名的宰相长孙无忌,作为唐太宗皇后长孙无忌的兄长,参与了玄武门政变,在唐高宗时期被逼自杀;再后来,有本名为《倚天屠龙记》的小说,书中的男主角叫作张无忌,号称“谦谦君子”、“绝世好男人”等。只不过,前三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都不得善终,最后一个虚拟的小说人物倒是和自己的心上人退隐江湖。
之所以提到公子无忌,并不是因为他长得帅或者有钱、有地位,而是因为他是青年刘邦的偶像。刘邦即位当了皇帝后,每次路经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无忌。高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刘邦从击败叛将英布的前线归来,经过大梁时为公子无忌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陵墓,让他们世世代代祭祀公子。
作为“青春版信陵君”,青少年时期的刘邦是公子无忌的铁杆粉丝。加冠后的刘邦为了追随信陵君逝去的脚步,远游大梁城,当时信陵君已经死去几年了。或许,在人流如织的大梁城街道上,年轻的刘邦因为见不到偶像而心情沮丧。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邦得知张耳曾经是信陵君的门客,号称“低配版信陵君”,于是他的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跟着张耳一混就数个月,史书称“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刘邦处处以公子无忌为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公子无忌的事迹,我们可以间接勾勒出刘邦的性格轮廓,了解刘邦为人处世的哲学。

以下请读者诸君欣赏司马迁的历史小说《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魏安僖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薨,安僖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当时范睢从魏国逃到秦国担任秦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的缘故,就派秦军包围大梁,击败了魏国驻扎在华阳的军队,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魏王和公子对这件事十分忧虑。
【汉唐氏曰:自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后,魏国就被习惯性的称呼为梁国了,比如在《孟子》一书中,魏惠王被称为梁惠王,在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中,魏惠王被称为梁惠成王。另外,秦军包围大梁及攻打华阳的时间发生在秦昭王三十二与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75年和前273年,当时秦相是穰侯魏冉,范睢在秦昭四十二年,即公元前265年才任秦相,不可能因为小人物范雎怨恨魏齐就兴兵攻打魏国,《史记》此处的记载是错误的。】
公子为人仁爱而且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地以礼相待,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数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致食客三千人。当时,各诸侯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发兵进犯魏国。
【汉唐氏曰:信陵君是个特别的二代。他不会因为自己身份尊贵而对人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相反,他会谦虚谨慎、言辞恳切的以礼相待对方,无论对方聪明愚钝、勇敢怯懦还是贤明昏庸。既然信陵君有钱,素质又高,所以方圆数千里的士都争相依附。
士,就是可以办事的人,有侠士、勇士、死士、辩士、文士、博士、隐士等等。当时的中国,人们按照社会地位,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奴隶,而士位于大夫和平民之间。
信陵君养士的数量最高时期达到三千人,各色人等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公子无忌凭着强大的人格魅力管理着这个精英与败类同在的团队。这个团队既给他带来了如日中天的成功,也给他带来了领导的不信任,以至于引来杀身之祸。】

公子与魏王下棋,而北部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放下棋子,想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公子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下棋如同没事一样。魏王惊恐,心思没放在下棋上。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
魏王十分吃惊,说:“公子是怎么知道的?”
公子回答说:“臣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探听到赵王的秘密,赵王的一举一动,他都会向臣报告,臣因此知道这件事。”
从此以后,魏王畏惧公子贤能,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家大事。
【汉唐氏曰:这段带有表情、动作的细微描写,好像是司马迁坐在电脑前面看梁王宫里的监控而记录下来似的。对于信陵君公子无忌而言,一方面说明了其门客厉害之处,居然能把远在邯郸城赵王的一举一动准确无误、及时地传回大梁城,另一方面突出了信陵君锋芒毕露,不懂得低调,就算梁王是你的兄弟,你也不能如此表现,让梁王很没面子。
对于梁王而言,一方面说明了其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连自己的弟弟都怀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梁王面对突发事件,比如敌国突然进攻,反应迅速,处置得当。其实,梁王排斥公子无忌也是正确的,你能再遥远的邯郸城安插卧底,那近在咫尺的王宫呢,如果卧底是个刺客,我的性命不是掌握在你手中了吗?你要是想抢班夺权,我怎么办?所以,贤弟你还是滚得远远得吧!
这段描写极有可能是司马迁为了解释公子无忌得不到梁王重用而虚构出来的。】

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年七十,家贫,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去拜见,想送给他一份厚礼。
侯嬴不肯接受,说:“臣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为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钱财。”
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就坐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上的左位,亲自到城东门去迎接侯生。侯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位置,没有谦让,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可是公子手握缰绳更加恭敬。
侯生又对公子说:“臣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搭载公子的车马去拜访他。”
公子驾车到了街市,侯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中观察公子。公子的面色更加和悦。当时,魏国的将相宗室以及宾客座无虚席,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缰绳,随从人员都暗中责骂侯生。侯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别朋友上了车。到家后,公子让侯生坐在了上座,并向在席的所有人员赞扬了侯生,客人们都感到吃惊。酒意正浓时,公子站起来,举杯为侯生祝寿。
侯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嬴为难公子太多了。嬴只是个城东门看门的人,可是公子乘着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嬴,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着嬴拜访朋友。然而,嬴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以为嬴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长者能礼贤下士啊。”
在这次宴会结束后,侯生成为了公子的贵客。
侯生对公子说:“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是个贤能的人,只是人们不了解他,所以隐没在屠夫中罢了。”
公子多次前往拜见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认为他很奇怪。

魏安僖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已经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接着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阿姊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公子写信,向魏国求救。魏王使将军晋鄙带领十万军队去救赵国。
秦王派遣使者警告魏王说:“我马上要攻下赵国了,诸侯中敢救赵国的,攻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
魏王害怕了,派人让晋鄙停止进军,把军队驻扎在邺城,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是动摇不定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使臣的车子络绎不绝地来到魏国,责备公子说:“胜之所以与魏国联姻,是因为公子道义高尚,能热情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如今邯郸危在旦夕,快要投降秦国,而魏国救兵还没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而且公子即使轻视胜,抛弃让胜投降秦国,难道就不怜惜公子的阿姊吗?”
公子担心这件事,屡次请求魏王发兵救赵,又让宾客辩士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估计终究不能说服魏王,就决定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请来宾客,征集了大约一百多辆战车,想要带着宾客去和秦军拼命,与赵国人共赴国难。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5 22:12:05 +0800 CST  
四、无忌的故事(上)
公子无忌,姬姓,公子氏,名无忌,字不详,梁昭王的小儿子,梁安僖王的异母弟,出生于约公元前296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战国时代梁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梁安僖王元年,即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君子”。
后世的某些人们习惯称信陵君为魏无忌,这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国君才能以国为氏。秦国攻灭梁国后后,公子无忌的孙子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后来改为王氏。
历史上,名为“无忌”的人还有三位,分别为:东晋末年,有“苏武”之称的何无忌,曾和刘裕等人起兵讨伐篡位的桓玄,后在与叛军的作战中战死,谥曰“忠肃”;唐初,有著名的宰相长孙无忌,作为唐太宗皇后长孙无忌的兄长,参与了玄武门政变,在唐高宗时期被逼自杀;再后来,有本名为《倚天屠龙记》的小说,书中的男主角叫作张无忌,号称“谦谦君子”、“绝世好男人”等。只不过,前三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都不得善终,最后一个虚拟的小说人物倒是和自己的心上人退隐江湖。
之所以提到公子无忌,并不是因为他长得帅或者有钱、有地位,而是因为他是青年刘邦的偶像。刘邦即位当了皇帝后,每次路经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无忌。高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刘邦从击败叛将英布的前线归来,经过大梁时为公子无忌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陵墓,让他们世世代代祭祀公子。
作为“青春版信陵君”,青少年时期的刘邦是公子无忌的铁杆粉丝。加冠后的刘邦为了追随信陵君逝去的脚步,远游大梁城,当时信陵君已经死去几年了。或许,在人流如织的大梁城街道上,年轻的刘邦因为见不到偶像而心情沮丧。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邦得知张耳曾经是信陵君的门客,号称“低配版信陵君”,于是他的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跟着张耳一混就数个月,史书称“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刘邦处处以公子无忌为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公子无忌的事迹,我们可以间接勾勒出刘邦的性格轮廓,了解刘邦为人处世的哲学。

以下请读者诸君欣赏司马迁的历史小说《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魏安僖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薨,安僖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当时范睢从魏国逃到秦国担任秦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的缘故,就派秦军包围大梁,击败了魏国驻扎在华阳的军队,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魏王和公子对这件事十分忧虑。
【汉唐氏曰:自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后,魏国就被习惯性的称呼为梁国了,比如在《孟子》一书中,魏惠王被称为梁惠王,在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中,魏惠王被称为梁惠成王。另外,秦军包围大梁及攻打华阳的时间发生在秦昭王三十二与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75年和前273年,当时秦相是穰侯魏冉,范睢在秦昭四十二年,即公元前265年才任秦相,不可能因为小人物范雎怨恨魏齐就兴兵攻打魏国,《史记》此处的记载是错误的。】
公子为人仁爱而且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地以礼相待,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数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致食客三千人。当时,各诸侯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发兵进犯魏国。
【汉唐氏曰:信陵君是个特别的二代。他不会因为自己身份尊贵而对人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相反,他会谦虚谨慎、言辞恳切的以礼相待对方,无论对方聪明愚钝、勇敢怯懦还是贤明昏庸。既然信陵君有钱,素质又高,所以方圆数千里的士都争相依附。
士,就是可以办事的人,有侠士、勇士、死士、辩士、文士、博士、隐士等等。当时的中国,人们按照社会地位,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奴隶,而士位于大夫和平民之间。
信陵君养士的数量最高时期达到三千人,各色人等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公子无忌凭着强大的人格魅力管理着这个精英与败类同在的团队。这个团队既给他带来了如日中天的成功,也给他带来了领导的不信任,以至于引来杀身之祸。】

公子与魏王下棋,而北部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放下棋子,想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公子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下棋如同没事一样。魏王惊恐,心思没放在下棋上。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
魏王十分吃惊,说:“公子是怎么知道的?”
公子回答说:“臣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探听到赵王的秘密,赵王的一举一动,他都会向臣报告,臣因此知道这件事。”
从此以后,魏王畏惧公子贤能,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家大事。
【汉唐氏曰:这段带有表情、动作的细微描写,好像是司马迁坐在电脑前面看梁王宫里的监控而记录下来似的。对于信陵君公子无忌而言,一方面说明了其门客厉害之处,居然能把远在邯郸城赵王的一举一动准确无误、及时地传回大梁城,另一方面突出了信陵君锋芒毕露,不懂得低调,就算梁王是你的兄弟,你也不能如此表现,让梁王很没面子。
对于梁王而言,一方面说明了其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连自己的弟弟都怀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梁王面对突发事件,比如敌国突然进攻,反应迅速,处置得当。其实,梁王排斥公子无忌也是正确的,你能再遥远的邯郸城安插卧底,那近在咫尺的王宫呢,如果卧底是个刺客,我的性命不是掌握在你手中了吗?你要是想抢班夺权,我怎么办?所以,贤弟你还是滚得远远得吧!
这段描写极有可能是司马迁为了解释公子无忌得不到梁王重用而虚构出来的。】

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年七十,家贫,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去拜见,想送给他一份厚礼。
侯嬴不肯接受,说:“臣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为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钱财。”
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就坐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上的左位,亲自到城东门去迎接侯生。侯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位置,没有谦让,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可是公子手握缰绳更加恭敬。
侯生又对公子说:“臣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搭载公子的车马去拜访他。”
公子驾车到了街市,侯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中观察公子。公子的面色更加和悦。当时,魏国的将相宗室以及宾客座无虚席,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缰绳,随从人员都暗中责骂侯生。侯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别朋友上了车。到家后,公子让侯生坐在了上座,并向在席的所有人员赞扬了侯生,客人们都感到吃惊。酒意正浓时,公子站起来,举杯为侯生祝寿。
侯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嬴为难公子太多了。嬴只是个城东门看门的人,可是公子乘着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嬴,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着嬴拜访朋友。然而,嬴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以为嬴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长者能礼贤下士啊。”
在这次宴会结束后,侯生成为了公子的贵客。
侯生对公子说:“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是个贤能的人,只是人们不了解他,所以隐没在屠夫中罢了。”
公子多次前往拜见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认为他很奇怪。

魏安僖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已经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接着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阿姊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公子写信,向魏国求救。魏王使将军晋鄙带领十万军队去救赵国。
秦王派遣使者警告魏王说:“我马上要攻下赵国了,诸侯中敢救赵国的,攻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
魏王害怕了,派人让晋鄙停止进军,把军队驻扎在邺城,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是动摇不定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使臣的车子络绎不绝地来到魏国,责备公子说:“胜之所以与魏国联姻,是因为公子道义高尚,能热情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如今邯郸危在旦夕,快要投降秦国,而魏国救兵还没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而且公子即使轻视胜,抛弃让胜投降秦国,难道就不怜惜公子的阿姊吗?”
公子担心这件事,屡次请求魏王发兵救赵,又让宾客辩士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估计终究不能说服魏王,就决定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请来宾客,征集了大约一百多辆战车,想要带着宾客去和秦军拼命,与赵国人共赴国难。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5 22:12:16 +0800 CST  
上张图轻松一下……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6 16:44:29 +0800 CST  

楼主:汉唐星空

字数:270588

发表时间:2016-10-01 18: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0:16:54 +0800 CST

评论数:9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