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

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经过嫪毐事件,秦政对外国人很失望,因此听信宗室大臣的话,下达逐客令。而客卿李斯通过向秦王政上书,秦政顿悟,于是废除了逐客令。该封书信就是后世非常闻名的《谏逐客令》,感性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
这一年,秦政22岁,已经牢牢掌控秦王国的命运了,对未来雄心勃勃;刘邦19岁,快要到了加冠的年龄,内心开始计划着向西到达大梁城,以追寻信陵君的足迹;至于项籍,还没有出生。
这里详细地谈谈在秦汉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李斯。
李斯,嬴姓,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上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集市。他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籍贯为上蔡,姓李氏,和李耳籍贯苦县相距不远,李斯或许为李耳后人。他的名字是“斯”,与魏文侯魏斯同名,或许他的先祖曾侍奉过魏文侯吧,其父因为怀念过去于是给他其名为“斯”。李斯,字通古,可能他妻子字博今吧。通古博今,刚好是一对。其历史记载见于《李斯列传》。
李斯年轻时,担任过“郡小吏”,或许是上蔡郡小吏。有一次,在小吏们宿舍的厕所里,李斯看到老鼠在吃脏东西,每当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于是李斯就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人之贤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句话就是著名的老鼠哲学,即环境对人的影响大于自身的才能。这个关于李斯的段子有可能是司马迁杜撰的,目的是解释李斯远离故乡而向西投奔秦国以求取富贵的原因。显而易见,李斯早于司马迁一百多年,李斯的个人感慨岂会传到司马迁耳中。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12:20:15 +0800 CST  
十四、嬴姓人物之李斯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12:36:08 +0800 CST  
不过,这无关紧要。关键是李斯,他顿悟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先从改变自己的环境做起。当务之急,先是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文凭做自己通往成功之道的敲门砖。所以,李斯向北而行,到了兰陵,拜当时的著名学者荀况为师。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12:38:22 +0800 CST  
古代有三皇,不过那还处于传说之中,不足为信。最遥远的当属五帝了,从五帝到本朝,已有上千年历史。虽然,本朝的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实力虽然亡了,但还有名,关键是名还存着呢。周王依然是天下诸侯的老大。
虽然周王还是老大,但是老大已经不管事几百年了,而且看情形越来越不妙,恰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胜一年了。而楚国政治太黑暗,大权都在屈、昭、景三大贵族手中,现在的楚王完毫无作为、尸位素餐,把国事都交给春申君黄歇处理。有黄歇在,自己很难出人头地。东方的齐国已经变成了羊,失去了进取之心,燕国弱小又太远,三晋也开始衰落了。综合讨论,还是去秦国有希望,一是和自己专业对口,二是秦王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在临行之前,李斯郑重地向荀子辞行,说:“斯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今秦王想吞并天下,称帝治理国家,这正是布衣和游说者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只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而勉强直立行走啊。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人的本意。所以,斯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荀况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或许说了什么,或许一句话也没说。我们不知道,因为在司马导演的心目中,荀况是配角,怎么能有台词呢?主角是李斯!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用浪费想象力去遥想他们师徒二人分别时的情景了。
公元前247年,李斯终于来到了秦国。他一路上风餐露宿,背负着行李,从东方的兰陵,到上蔡,再到西方的咸阳,横跨大半个中国,历经数月。如今,终于来到了咸阳城,他衣衫褴褛的站着,内心汹涌澎湃,却故作镇定的盯着城门上方的“咸阳”两个秦篆大字。
不幸的是,他刚到咸阳,就赶上了国丧。秦王楚薨了,也就是大秦庄襄王。其实,即使秦王不薨,李斯同志现在仍然没戏。身为一国之王,谁会冒然去见一个身份不明的外国人,即使见面了,怎么沟通?秦王只会赵语,不懂楚语。于是李斯去求见秦国相邦文信侯吕不韦。
李斯没有钱送给吕不韦,但是他有文凭。他拿出写有荀校长签名的文凭,递给吕府的工作人员。于是,吕不韦接待了他。李斯用蹩脚的秦国话同吕不韦交谈,边说边比划着。吕不韦年轻时走南闯北,对各国方言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与李斯的沟通并无大的障碍。一番交流后,吕不韦认为李斯很贤明,任命他为郎官。
一段时间后,李斯终于能熟练讲秦国话了,于是吕不韦把李斯推荐给秦王。李斯趁机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建立伟大功业的人能抓住机会并且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向东吞并六国,什么原因呢?诸侯还很多,周德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出现了六个国家,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中央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为天下一统,这是万世难逢的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于是秦王拜李斯为长史。长史是具有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
秦王听从李斯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去各诸侯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刺杀。在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后,紧随而来的是,秦王派本国的优秀将领带兵攻打。李斯的计谋高明之极!后来的赵国名将李牧、廉颇等都是败在了李斯的反间计上。
李斯如此优秀,于是秦政任命李斯为客卿。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12:39:58 +0800 CST  
然后,《史记》中接下来记载,“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侍奉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都驱逐出国。’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逐的客卿之列。”
根据这部分记载,秦政下逐客令与韩国人郑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经过认真考证,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理由如下:
第一,时间上矛盾。据司马迁《六国年表》记载:“始皇帝元年,击取晋阳,作郑国渠。”而到始皇帝十年时,秦政才下达逐客令。隔了十年时间,郑国渠此时已接近完工或已经完工。而这样的大工程至少是在秦庄襄王,甚至于秦昭王时期定下的基本国策。秦政为了郑国而否定先王的决定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李斯列传》与《河渠书》记载矛盾。韩国的水利工程师郑国来秦国,指导秦人修渠。后来郑国被发现是韩国间谍,秦国想要杀掉他,郑国辩解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国认为有道理,让他继续领导修渠。如果这是逐客令的根本原因,那么在《李斯列传》中,李斯上书秦政的《谏逐客书》就应该对郑国的事情有所体现,然而并没有;
第三,不合常理。如果秦政因为郑国是韩国间谍而对外国人失去信任,然后下逐客令,那么郑国作为始作俑者,也应该和李斯等功臣一起在驱逐之列。此时的韩国已经衰落,不值得秦政为了一个小小的间谍而下达逐客令。
综上所述,秦政冲动地下达逐客令的真正原因是,嫪毐等人的反叛。当秦政读完《谏逐客书》后,觉得不能因噎废食,于是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最终采用了李斯的计谋。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2 12:42:01 +0800 CST  
十六、青年刘邦的恋爱婚姻(上)
研究刘邦年轻时的爱情婚姻有些困难,因为史料对于刘邦前半生的记载甚少。于是就有人展开丰富的联想,说什么刘邦年轻时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什么挑衅良家妇女,导致已婚妇女曹氏怀孕,并生下了私生子刘肥等等。这样的故事似乎很符合人们猎奇的心理,因此流传很广。但一经认真审视,上述说法却荒唐透顶。
其实,历史还是留给了我们许多细节的。只要我们注意这些细节,作出合理的推断,就会觉得历史是如此合情合理,当然刘邦的爱情婚姻也变得寻常无奇。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周代的婚姻制度。
周人的婚礼要比现代的婚礼隆重得多。《礼记·昏义》载:“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婚礼也。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唐初学者孔颖达对此解释说:“纳采,谓纳采择之礼也。问名,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纳吉,谓男家既卜吉,以告女氏也。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昏成。”简言之,周代婚礼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即周代婚姻仪式之“六礼”。
第一,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正式求婚。周代的聘礼大多是雁。《仪礼·士昏礼》记载:“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用大雁作为聘礼,是因为大雁是随阳之鸟,或者大雁随时节而南北迁移,永远是一心一意,借此希望妻子对丈夫忠诚,进而婚姻和谐、美满。
第二,问名,即男方在向女方家求婚后,托媒人问清楚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仪礼·士昏礼》记载:“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 此处的“姓名”,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姓名,秦汉前女子称姓名,男子称氏名。“同姓不婚”是当时人们奉行的结婚准则,如果不知女方的姓,就要占卜。
第三,纳吉,即占卜吉日,主要是男方在宗庙里占卜,看看双方结合是吉是凶,若卜得吉兆之后,再请媒人通知女方家里,这时双方才正式订婚。《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吉用雁如纳采礼。”纳吉和纳采一样还需要用到雁。
第四,纳征,又称纳币,也就是订婚,男方家派人给女方家下聘帖、送聘礼。《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也就是说送给女方家的聘礼主要有三种:一是玄纁,即用深红和浅红两种颜色制成的衣物;二是束帛,即一束五匹长的布帛;三是俪皮,即一对鹿皮。
第五,请期,即男方家选择好吉日良辰后,派媒人到女方家约定婚期。《仪礼·士昏礼》记载:“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
第六,亲迎,指正式迎娶。除了天子以外,周代贵族、平民均要亲自迎娶新娘,但这并不代表着对女性的重视,而是为了履行家族义务。《礼记·郊特牲》载:“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意思是男刚女柔,刚代表前进,柔代表后退。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3 19:42:38 +0800 CST  
事实上,周代的婚礼制度是按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严密划分等级的。不同等级的人在婚礼的一些关键环节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周天子,结婚时不用亲自迎娶,而是委托同姓诸侯代为主持,而且迎接王后的婚使按照礼制必须是周王室的大臣,等级为卿。比如公元前6世纪的周灵王娶后时,派去迎接王后的婚使是姬姓刘国的刘定公,即刘夏,而刘夏只是周天子的大夫,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境况。
而刘邦的婚礼应该介于大夫和士之间,因此我们详细的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规定。
卿、大夫娶妻一定要亲自前往女方迎接新妇,称之为“逆女”,而且还有反马之礼。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对此解释道:“至大夫以上娶妇者,则乘母家之车,驾母家之马。即婚三月以后,夫家留其车而返其马。”简言之,反马就是将女方家的马返回、送回。
士人娶妻,其婚礼要把上述六个步骤都走上一遍。《诗经·卫风·氓》中以女子的口吻形象描述了士人的婚礼,摘录如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翻译如下: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子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子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子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卫风,即卫国的风土人情。卫国,即今天的河南省东北部一带,和刘邦的第一故乡大梁以及第二故乡丰邑的距离均不是太远。从《氓》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周代士人阶层婚礼中媒聘、占卜、定婚期、亲迎等仪式,而且也记载了士人以车来迎娶新妇,与卿、大夫以女方车马迎娶新妇不同。
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还是士,其结婚都要讲究媒、聘。未经聘娶的妻室,地位很低贱。《左传》成公十一年记载,鲁国大夫公孙婴齐的母亲未经媒聘之礼,待公孙婴齐出生后,她就被遗弃。《氓》诗中描述的女子虽钟情于“抱布贸丝”的男子,却因为男子未托媒人直接求婚,而不愿草率地嫁给他。看来,“私定终生”这个词不适合当时。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3 19:46:28 +0800 CST  
当时人们的择偶标准和现代差不多,男人都喜欢美女。但女子不一定喜欢帅哥,而是喜欢尚武有男子汉气概的男性。这和当今社会部分女性喜欢娘炮的情形截然不同。《左传·昭公元年》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郑国徐吾犯的妹妹很漂亮,公孙楚已经和她订了婚,公孙黑又强行派人送去聘礼。徐吾犯害怕,告诉子产。
子产说:“这是国家政事混乱,不是子的忧患。让她自己决定吧。”
徐吾犯请求公孙楚和公孙黑,让妹妹自己选择,都答应了。子皙(公孙黑)打扮得非常华丽,进来,把财礼陈设后就出去了。子南(公孙楚)穿着军服进来,左右开弓,跃上马车而去。
妹妹在房间内观看他们,说:“子皙确实是很美,不过子南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丈夫要像丈夫,妻子要像妻子,这就是所谓的顺。”
最终嫁给了子南。子皙发怒,没多久,把皮甲穿在衣服里面去见子南,想要杀死他并霸占他的妻子。子南知道这件事后,拿着戈追赶他,到达交叉路口,用戈击打他。
子皙受伤回去,告诉大夫说:“我很友好地去见他,不知道他有别的想法,所以受了伤。”
大夫们都议论这件事。
子产说:“各有理由,年幼地位低的有罪,有罪的是公孙楚。”
于是,子产就抓住子南而列举他的罪状,说:“国家的大节有五条,你都触犯了。惧怕国君的威严,听从他的政令,尊重贵者,事奉长者,奉养亲属,这五条是用来治理国家的。现在国君在国都里,你动用武器,这是不惧怕威严。触犯国家的法纪,这是不听从政令。子皙是上大夫,你是下大夫,而又不肯在屈尊于他之下,这是不尊重贵者。年纪小而不恭敬,这是不事奉长者。用武器对付堂兄,这是不奉养亲属。国君说:‘我不忍杀你,赦免你让你到远方。’尽你的力量,快走吧,不要加重你的罪行!”
在上述故事中,公孙黑是公孙楚的堂兄,地位稍高一些。两人都是郑穆公的孙子,为了一个美女居然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最终造成公孙黑重伤,公孙楚也因此获罪逃亡外国。不过,公孙楚毕竟凭着一身军装捕获了美女的芳心,带着美女亡命天涯。当然,嚣张的公孙黑最后因为预谋作乱,消息走漏后,自杀而死。
历史告诉我们,在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相同的情况下,美女更喜欢具有阳刚气质的男人而非娘炮。很明显,在丰邑成长的刘邦属于勇武型的男人。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3 19:50:19 +0800 CST  
另外,当时的婚礼都讲究门当会对。周天子一般娶诸侯宗室的女子为王后,诸侯的妻子多为各国宗室的女子,极少数是周王室、卿大夫家的女子,而卿、大夫以及士人的妻子也各自与相应的阶层匹配。
所以,刘邦的结婚对象应该有着和其家族相对应的家庭背景,至少不是奴隶或者无权无势的平民。结婚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结婚,也掺入了一些政治因素,通过结婚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比如刘邦和曹氏、吕雉的结合,使刘邦在秦末战争中得到了曹氏家族与吕氏家族的鼎力相助。
关于曹氏的历史地位,很多人都相信曹氏是刘邦未婚时私通的情妇,实际上并非如此,司马迁仅仅在《齐悼惠王世家》中说:“其母外妇也,曰曹氏”,班固秉承“述而不作”的优良传统,照抄司马迁的话,在《高五王传》中说:“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司马迁明明比班固更有时间优势,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为曹氏写一篇详细的传记,然而出于对汉皇室的怨恨,有意或无意地只用了两个字“外妇”去记载刘邦的第一任妻子。
在《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无意中给我们透漏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班固则未对此信息加以记录。什么是“微时妃”?即刘邦为发迹前的妾,那么谁是妻呢?
根据两处的史料记载,很明显是曹氏!司马迁从来没有说曹氏是刘邦的姘头,而是七百多年后的初唐学者颜师古对此解释,说:“谓与旁通者。”于是,后世的某些学者根据“有水便有鱼,有鱼便有水”的神奇逻辑,推断青年刘邦游手好闲、不种地,整天乱搞女人。
其实,“外妇”两个字很好明白,它与“内妇”相对应,而与“内妇”相似的词语还有“内子”、“内人”、“内弟”等,意思是妻妾和妻妾的弟弟,所以“外妇”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不在家内的妻妾”,用现代话说就是“分居”。为什么分居呢?原因很多,比如夫妻双方性格不合发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或者因为外部因素被迫分居等等。
个人认为,刘邦和曹氏的分居是因为曹氏家族和吕氏家族斗争的白热化。这发生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06年,在刘邦入关灭秦后、鸿门宴发生前。根据楚怀王与天下诸侯的约定,即“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已经成为了名义上的关中王或者秦王,只等待着楚怀王红头文件的正式下达。此时,跟随刘邦浴血战斗的将士们也都等待着分封。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3 19:53:21 +0800 CST  
对于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吕泽,作为吕氏家族的优秀代表,理所当然的为自己的家族争取利益的最大化。班固曾这样地评价吕氏家族“佐高祖定天下,父兄及高祖而侯者三人。”因为吕泽在反秦斗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刘邦入关后立即分封吕父为临泗侯,而刘邦的父亲刘煓此时还是庶民一个。刘邦称帝后,又分封吕泽为周吕侯,分封吕泽的弟弟吕释之为建成侯。吕泽在某次平叛战役中莫名其妙、悄无声息的地死去了,然后刘邦想趁机改换太子,但是失败了。后来吕氏家族抢班夺权失败,遭到刘氏皇族与功臣们的诛杀与灭族,其记录在档的功劳也被刻意地抹去很多。
相对于吕氏家族的辉煌战功,曹氏家族就显得黯淡很多,在史书上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曹无伤和曹参。
曹无伤的最大功劳是作为沛公的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其中,“泗川守壮”,即四川郡太守壮,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左司马相当于刘邦集团中的三号人物。至于右司马,估计是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吕泽。根据功臣表记载,吕氏家族的规模相当庞大,光舍人封侯的就有数十人。曹氏家族大概与刘邦合作的太紧密的,其派系成员可能融入到刘邦嫡系中了。曹无伤的结局有些悲惨,当刘邦成功进入的关中,按照怀王之约,成为关中王后,他还没有享受胜利果实,就被杀掉了。
至于曹参,和曹无伤有些相似,他斩杀的是三川守李由,即秦国丞相李斯的儿子。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我们无法确知曹无伤、曹参以及曹氏的具体关系,但三人至少是同族,或者血缘关系更近。曹参在刘邦称帝后,曾经到齐国出任国相,而齐王正是曹氏和刘邦的儿子刘肥。曹参是汉帝国公认的大汉第一名将,而且根据功臣表的记载,曹参后代封侯的时间长达四百多年,和汉帝国的时间跨度相媲美。
刘邦的父母在其20岁之时,按照礼制给刘邦迎娶了姬姓曹氏之女。至于刘邦和曹氏在结婚前认识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了。如果想象力再丰富一些,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丰邑第一家族的三公子刘邦与沛县豪族之女曹氏浪漫的邂逅过程。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3 19:55:13 +0800 CST  
至于曹氏的性格,按照常理推断,属于具有传统美德型的女子。根据其与刘邦婚后的生活,我们可以推测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主要指内心。当然,曹氏的外表也应该位于中等以上。或许,她还有以下美德:
第一,忠诚。司马迁在《张耳陈馀列传》中记载:“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这大概是关于刘邦的前半生仅有的记载了。事实上,刘邦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父母虽然为他娶了媳妇,但是小小的丰邑城仍然留不住他的心。在有了长子刘肥后,刘邦便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目标是大梁城。这可苦了曹氏,年纪轻轻,就很少与自己的夫君见面。然而,曹氏从来没有绯闻,她表现的很平静、淡定,以至于让人们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她不像后来的吕雉,在刘邦死去后,居然和辟阳侯审食其不清不白。大概刘邦知道曹氏是一个忠贞的女人,所以才毫无顾忌地外出活动,结交英雄豪杰,而且经常是一连几个月不回家。
第二,贤惠。现在并直接的证据表明曹氏是一个贤惠的女人。因为曹氏很低调,低调的让史家意识不到她的存在。俗语云:“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刘邦背后的女人就是曹氏吧。当刘邦入关灭秦,就要成为关中王时,我们相信,曹氏一定会为丈夫感到自豪,毕竟夫贵妇荣嘛。但围绕着未来关中王王后的继承人选时,吕氏家族和曹氏家族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此时的刘邦来说,其情绪一定是苦闷、纠结、烦躁而又无可奈何。然而,曹氏为了刘邦的事业,主动把正妻的位子让给了吕雉,自己则离开了刘邦。如此贤惠!如此善解人意!如此识大体、顾大局!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总而言之,青年刘邦的恋爱婚姻是正常而又普通的,而非后世所误解的那样——因为贫穷而娶不起媳妇。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3 20:00:45 +0800 CST  
十八、项籍的出生
公元前232年,项籍终于出生了。此时,秦政27岁,刘邦24岁。
对于三人的出生,可以这样比喻,秦政含着金钥匙出生,刘邦含着铜钥匙出生,而项籍则含着银钥匙出生。
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人物,我们很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项籍的家世背景。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道:“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而班固在《陈胜项籍传》中则写道:“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从两人对项籍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态度,很明显,司马迁非常尊敬项籍,以致用项籍的字称呼项籍。这或许就是他挨刀子的原因吧,一点政治敏感性也没有。
汉唐氏认为,司马迁在《史记》的称呼非常混乱,在叙事时,经常氏名和氏字的来回使用,比如周章和周文,以及吴广和吴叔等等。这会让对那段历史研究不深的人感到困惑。当提到秦末汉初这段历史时,总有人动不动“刘邦和项羽”的称呼,还有日本人司马辽太郎甚至写了一本书《刘邦和项羽》。当然,对于该书,汉唐氏只看了书名和简介,就断定那是一本胡说八道的书。连古人的氏名就分不清,怎么还期待那本书会有多好!
言归正传,司马迁和班固二人的记载基本上一致,估计班固沿袭了司马迁的说法。这种说法在汉代时没多大问题,到了宋代就开始有人提出项氏家族属于芈姓的说法,进而推出项籍是楚国贵族的论断。他们认为,项籍是楚国王室的后代,因为有功而被封于项县,所以改为项氏。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4 16:56:18 +0800 CST  
事实上,要驳斥这种论断很简单,从项籍的籍贯上就可以看出来。两位史学家都提到项籍是下相人,下相县位于四川郡的东部,与东海郡交界。而项县则位于淮阳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沈丘县与项城市的交界处。如果项氏家族因为有功而被封于项地,那么项籍的籍贯就应该位于项县。这就犹如刘邦的祖父成为了丰公,刘邦家族就在丰邑城中扎根一样。
综上所述,两位史学家所谓的“封于项,故姓项氏”,指的是项籍的祖先在周代前期被封于项地一事。因此,项籍属于姬姓。
项国是子爵国,属于姬姓。公元前647年,项国君主因不服从春秋霸主齐桓公之令,齐桓公大怒,因此在当年夏季出兵一举灭之。但是,不久齐桓公又在贤相管仲的劝告之下恢复了项国。四年后,齐桓公病逝,鲁国趁齐国国丧时期火中取栗,灭了项国。再后来楚国灭了鲁国。到秦末时,楚怀王把鲁县专门分封给项籍,或许楚怀王知道鲁灭项国的历史吧。
插一句,秦灭六国后,刘邦也成了四川郡人。也就是说,他们二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老乡。
另外,司马迁说得“项氏世世为楚将”中的“世世”带有夸大的成分。项氏家族最早的名人就是项籍的祖父项燕,至于项燕的父亲可能是楚军中一名中下层将领,再往前推算,就不可能了。公元前4世纪之前的楚国政治生态中,一般情况下,不是芈姓王族的成员很难得到重用。直到春申君黄歇担任楚国二把手以后,这个潜规则才被打破,估计项燕或者项燕的父亲就是黄歇提拔重用的,以制衡楚国的王室成员。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4 16:57:22 +0800 CST  
项籍出生在楚国的下相县,即今天的江苏省宿迁市。按照《项氏家谱》的记载,项籍是家中的嫡长孙。从他称呼项梁、项缠等人为“季父”,可以看出,项籍的父亲应该是家族中的老大。
项籍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楚军中的将领。在那个年代,这意味着他们过得都是刀口上添血的日子。因此,当项籍出生时,家族中的长辈给他起名为“籍”,大概希望他长大后从事于文职官员,不要干武将这样危险性的行业。他的父母或许希望他能像黄歇、李园一样当上楚国令尹这样的高级文官。至于项籍的“字羽”,大概是楚国人自由浪漫的精神的体现。他的祖父名燕,他的字是羽,两者应该有联系吧。
项籍的出生在历史长河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但是对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而言,意义却很重大。
此时27岁的秦政,作为秦王国的一把手,他已经着手攻灭六国了。他看着案几上铺开的地图,心中憧憬着未来,眼神一定是刚毅而果断的。
至于24岁的刘邦,在丰邑城中过着富贵的公子生活,他的儿子刘肥刚一岁。娇妻、幼子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或许他正计划着去大梁城追随偶像信陵君的足迹,或许他身披盔甲和长兄刘元一样在丰邑城墙上防守。
当项籍还躺在母亲的怀中无意识的吃奶时,秦政和刘邦的身体发育早已完成,并且有了自己的子女。秦刘二人的智商也基本上发育成熟了,剩下的就是情商在内的各种商的发育。
项籍后来输给了刘邦,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项籍太年轻了!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4 16:58:13 +0800 CST  
图中,陈郡、泗水郡在秦代时分别为淮阳郡、四川郡。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4 17:47:29 +0800 CST  
十九、内史腾与韩国的灭亡
秦王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
这一年,秦政29岁了,开始实施他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梦想。而刘邦26岁,当秦国攻灭韩国的消息传到丰邑城时,或许他才把注意力投向西方的那位年长自己三岁的王,并且开始关注、思考天下大事。至于项籍,才2岁,正在蹒跚学步。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书籍资料非常匮乏。如果想要获取思想上的进步,必须要靠自己多听、多看、多想,前人留下的治国理政经验太少了。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4 20:17:36 +0800 CST  
内史,相当于北京市的市委书记。秦代时,在京师咸阳不设郡,让内史治理,类似于今天在北京设直辖市而不设省。腾,《资治通鉴》中写为“胜”。胜的繁体字与腾相近。
内史腾,姓氏不详,生卒年不详。估计是靠军功晋升的平民,后来以内史为氏,以至于失去了原来的氏。或者,原来他因地位低贱,可能是奴隶出身,而没有氏。他是秦国处理其东南边境所接壤的韩、楚两国事务的重臣,而非秦国的重要将领。
关于内史腾的史书记载,仅见于《秦始皇本纪》“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秦置丽邑。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翻译为:十六年九月,派军队去接收原韩国南阳一带土地,任命腾为代理南阳太守。开始命令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征发兵卒、徭役。魏国向秦国献地。秦国设置丽邑。十七年,内史腾去攻打韩国,擒获了韩王安,收缴了他的全部土地。把那个地方设置为郡。命名为颍川郡。
有学者认为腾本来是韩国南阳郡的代理太守,投降秦国后,又带领军队灭亡了韩国,属于 “韩奸”。但此说法不合情理,因为腾曾经担任过秦国的内史,而此时的秦国并不缺少人才,没有重用投降之人的必要性。万一腾和之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一样是韩国的间谍,让他担任内史不是自寻麻烦吗?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4 20:18:36 +0800 CST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现了秦竹简一千余枚,其中有《南郡守腾文书》、《为吏之道》等8种简书。
《南郡守腾文书》共有14枚简文,发现于第11号秦墓墓主人喜的遗骨前,是南郡守腾为严明法律、加强战备而发布的公文。在文章的开头,记载“二十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即“秦王政二十年四月初三,南郡守腾对县、道啬夫说”。啬夫,指郡县以下级别的小吏。《为吏之道》则是腾对下属的教诲,墓主人喜把《为吏之道》随葬在自己的身边,折射出基层秦吏对工作的认真。囿于篇幅限制,不能将上述两文陈列于此,感兴趣的读者诸君,可以自行欣赏。
可以看出腾的仕途生涯,先是代理南阳郡守,其次是内史,再次是南郡守,最后不详。南阳郡位于内史的东南方,南郡的正北方,从内史到南阳郡,再到南郡,三个地方连成一条直线。秦政把腾调到南郡担任一把手,而南郡正是秦国进攻楚国的前线,由此看出秦政对腾的重视。而腾也没有辜负秦政的信任,把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条,法令严明,官吏恪尽职守,为进攻楚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按照“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既定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韩国。公元前230年,南阳假守腾率军北上,集中优势兵力,突然袭击,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了韩国。秦国在韩地设置了颍川郡。
这场战争水到渠成,波澜不惊,毫无悬念!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4 20:19:30 +0800 CST  
韩国是东周时代的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韩国从公元前403年成立到公元前230年灭亡,历时173年,先后13位君主。其中,后五位称王,王国历时104年。如果再加上秦末汉初韩国的复国运动,韩国王室后裔韩王成在公元前206年2月被分封为韩王,4个月后被项籍杀害。而同为韩国宗室的韩王信从公元前206年11月被刘邦立为韩王,到公元前201年9月投降匈奴,将近5年时间。也就是说,韩国断断续续复国的时间有5年多。
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韩武子,名万,晋穆侯的孙子,晋武公的叔父,谥号“武”。在侄子公孙称从曲沃武公升级为晋武公后,公子万得到了韩原这一封地,因此,他以韩为氏。韩原,即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韩城。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
公元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韩宣惠王,即韩威侯;
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由于韩国北临魏国、赵国,东接齐国,南依楚国,西靠秦国,四面受敌。韩国发展空间小,国土面积也最小,屡遭周围诸侯国攻伐。幸运的是,韩国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弩,被各国所忌惮。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此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韩国的武器如此厉害,仅仅能在列强环绕的情况下勉强自保,而称霸天下则是妄想,最终被秦国灭亡。这多少和一千多年后的宋国有些相似。宋国拥有床子弩、神臂弓、发石机、突火枪、各种火炮等先进武器,但连西夏小国都搞不定,先是被金国所灭,又被蒙元所灭。由此可见,武器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韩国建国后的第三任君主韩哀侯,在其即位后第二年,即公元前375年,趁着魏国与楚国在榆关进行鏖战,韩哀侯火中取栗,攻灭了郑国。为巩固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韩哀侯把都城从阳翟迁到了郑国都城新郑。为什么扩张了领土,谥号不是“桓”或者“武”而是“哀”呢?按《竹书纪年》,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韩山坚贼其君哀侯”。韩哀侯刚到了三年国君,就被贼臣韩山坚杀死,所以谥号“哀”。
等到韩哀侯的孙子韩昭侯即位时,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等一系列措施,韩国国力大增。数十年间,诸侯不敢侵犯。经历了韩昭侯时代的短暂强盛后,韩国迅速衰落,沦为大国之间较量的牺牲品。
在魏国、齐国争霸时期,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直必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成功解救了韩国。
秦国、楚国争霸时,秦国又要挟韩国、魏国共同进攻楚国。
秦国、齐国争霸时,韩国又成了秦、齐两国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
公元前265年,秦国进攻韩国上党郡。上党不愿被秦占有,向赵国投降,引发了秦赵长平之战。最终在35年后,韩国灭亡,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4 20:20:58 +0800 CST  
韩国虽然灭亡,但韩国的故事还在继续。韩国王室后裔韩王成、韩王信、韩信在秦末时叱咤风云、烜赫一时,韩相后裔张良也是秦汉之际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并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提到张良,不得不说到张氏的来源。根据近几年人口统计分析,张氏人口在中国姓氏中稳居第三。张氏源于姬姓,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晋国大夫解张。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字为氏,称张氏。晋国解体后,晋国张氏也一分为二,分别为魏国张氏和韩国张氏。魏国张氏以张仪、张耳为代表,韩国张氏以张良、张苍为代表。其中张良的祖父张开地是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三代君主的丞相,张良的父亲是韩釐王、韩悼惠王两代君主的丞相。所以,张良祖上是“五世相韩”,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但是,韩国还是灭亡了,韩非得不到韩王的重用,与张平有关吗?或许是张平嫉贤妒能,霸占着韩相位子,宁愿尸位素餐,看着韩国衰落,也不愿意让贤。如果是这样, “五世相韩”对韩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韩国还是灭亡了,但不是最后一个,而只是开始。
一旦你让我开始,我就不会停止!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14 20:22:09 +0800 CST  

楼主:汉唐星空

字数:270588

发表时间:2016-10-01 18: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0:16:54 +0800 CST

评论数:9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