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德意志与西班牙的庞大帝国——哈布斯堡史话

此时,又一次主教会议在帝国领地的巴塞尔自治市举行,此次巴塞尔世界主教会议批准了上一次康斯坦茨世界主教会议的决议,即,世界主教会议高于教皇,并且,主教会议是不会解散的,除非它自己做出决定。

由于教皇马丁五世去世,会议选出了新教皇尤金四世,这位新教皇来自威尼斯共和国。

关于巴塞尔,在此多说两句。巴塞尔,在中世纪,以促成宗教和解的巴塞尔会议载入史册,在新世纪,则以监控金融风云的《巴塞尔协定》闻名于世。

在古时候,巴塞尔是帝国领地的自治市,后来成为帝国诸侯瑞士联邦的一部分。当今的巴塞尔,与苏黎世、日内瓦,同为瑞士联邦三大城市,以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和《巴塞尔协定》著称。巴塞尔还有国际知名的制药业大公司,还有网球名将费德勒等等。

国际清算银行,在一战结束后的1930年成立于瑞士巴塞尔,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金融组织,最初的任务是为了落实“杨格计划”、处理一战之后德国的赔偿支付及其有关清算业务等问题,是由英、法、德、意、比、日等国的中央银行与代表美国的摩根银行、花旗银行组成的大财团。

一战结束,德国战败,与德国不共戴天的法国咬牙切齿,想彻底削弱德国,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逼迫德国签署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严酷的《凡尔赛条约》,使得在战争前领土遍布欧非亚澳四大洲、面积达三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德意志帝国,领土缩减为四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减少了十分之一,连古代普鲁士王国弗雷德里克大王夺自哈布斯堡帝国的西里西亚,也被波兰割去一部分,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德国的军事力量也被削减到一支警察部队的层次;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还逼迫德国赔偿巨额战争赔款,令德国经济几近崩溃。残酷的《凡尔赛条约》使得德国上下产生广泛而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1923年,因德国无力支付赔款,法国出兵占领了德国西部工业区鲁尔区,这不但激怒了德国人民,还增加了德国的经济负担。为解决被法国搞得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美国遂提出“道威斯计划”,帮助德国恢复经济并解决赔款问题。1929年,因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德国经济再陷困境,美国又以“杨格计划”取代“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降低了德国的赔款额,并取消对德国的经济管制。“杨格计划”于1930年9月生效,计划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通过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活动,扩大了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与扶持。

二战结束后,国际清算银行的宗旨逐渐转变为促进各国央行的合作,接受委托或作为代理,办理国际清算业务等,实际上是各国央行的银行。

现在,国际清算银行是致力于国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合作的国际组织,由50多个国家的央行组成,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还分别在香港和墨西哥城设有办事处。

国际清算银行以各国央行、国际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国际电信同盟、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为服务对象,不办理个人业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补充,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际清算银行先后成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支付同盟、欧洲煤钢同盟、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等国际组织的金融业务代理,承担着大量的国际结算业务。

国际清算银行于每月的第一个周末在巴塞尔举行主要国家央行行长会议,商讨有关国际金融问题,协调有关国家的金融政策,促进各国央行的合作。

1974年,根据当时的形势,世界发达国家美、德、英、法、日、意等十大工业国的央行共同建立了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即国际清算银行的常设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央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

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包括1988年颁布的《巴塞尔资本充足协定》、2004年颁布的《巴塞尔协定II》、2010年颁布的《巴塞尔协定III》,这些协定的内容,都是旨在加强金融监管,通过颁布这些协定,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国际通用监管标准,不断完善强化,衡量金融风险,有效地遏制了债务危机。

《巴塞尔协定III》出台于雷曼兄弟银行破产两周年之际,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有直接关系,协定草案于2010年提出,在当年于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此协定获得正式批准实施。2013年1月,《巴塞尔协定III》又发布了最新规定。

《巴塞尔协定III》要求银行业持有更多股权资本用于支持自身业务,以便在2007-09年信贷危机之后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美联储于2013年7月批准美国银行业执行《巴塞尔协定III》,承诺将制定针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严厉新规。

中国大陆的“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11月加入国际清算银行,成为该行亚洲顾问委员会的成员,2006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加入国际清算银行董事会。

国际清算银行正在努力推动“去杠杆化”,即减少银行的金融投机行为,这是为迎接下一轮的金融风暴做准备,以求减少损失。

一旦国际资本开始清算房价泡沫,那么,对于其后果,现在的购房者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房地产泡沫问题迟早要解决,消费者应该有所准备,尽量减少损失。解决这个问题,有影响力的方面当然不止国际资本这一个,但国际资本肯定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巴塞尔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历史并不仅仅是历史,历史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现实生活是由历史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事件做出正确、全面、独立的认识与判断,不会人云亦云,轻信误导,这,就是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扯远了,回过头来再说中世纪的事。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5 08:02:06 +0800 CST  
@zlt4 437楼 2013-12-04 22:08:33
这个一定要出版 买一本珍藏
-----------------------------
呵呵,多谢支持!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5 08:06:06 +0800 CST  
@而你是我的光 438楼 2013-12-04 23:18:46
感谢楼主又一大贴

-----------------------------
多谢支持!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5 08:06:56 +0800 CST  
@林四公子 446楼 2013-12-05 17:41:36
这几个国家都是欧盟穷国。贪污受贿腐败挺严重。穷国特点。和欧洲富裕国家差距非常大。认识几个来自匈牙利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孩到北欧西欧一带当nanny照看小孩挣钱,然后再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也挺不容易的。
现在这些国家也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到过斯洛伐克的一个投资区。一站式服务。里面的办事流程条款和国内某些投资区几乎是一摸一样。非常有趣。绝对是到中国考察一番后的结果。
-----------------------------

欢迎林兄光临!很乐意与更多的朋友交流、探讨。对于欧洲,林兄有近距离的观察,非常不错,今后一定要常来,多多赐教,非常欢迎!
Discussion: Related to the gap between the “Old Europe” and the “New Europe”, it was caused by USSR's rule from nineteen forty-five to nineteen eighty-nine, after the “New Europe” joined EU, the gap should be shrunk as time goes on.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5 19:20:07 +0800 CST  
@潇湘观渔
@河西铁匠
@guzub338
@狡童何求


多谢支持!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5 21:12:31 +0800 CST  
对于如何平息捷克战乱,西吉斯孟德显示出了不凡的魄力,他不顾教皇的反对,邀请捷克人参加在巴塞尔举行的宗教会议,胡司派的各派势力都决定参加此次宗教会议,他们于1433年1月抵达巴塞尔。宗教会议上举行了长达五十天的宗教学术辨论,大普罗克普善于引经据典,且善于雄辩,他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三个月后,捷克的代表们回国,宗教会议的代表团也跟着来到布拉格,与圣杯派进行谈判。

由于多年的胡司战争,西吉斯孟德迟迟不能加冕为皇帝,此时,多年的捷克战乱,有了平息的可能,西吉斯孟德开始考虑加冕的事了。

由于在巴塞尔主教会议上,主教们力图压制教皇,教皇尤金四世气愤之下,离开了巴塞尔会议。帝国君主西吉斯孟德是站在主教们一边的,尤金四世需要得到西吉斯孟德的支持,于是,他设法与西吉斯孟德进行交易。西吉斯孟德保证支持教皇尤金四世,实际上这位奸雄只打算说说而已,而教皇则答应承担他的旅费和举行加冕典礼的开支。这一年的5月21日,西吉斯孟德隆重地进入罗马,并在31日举行加冕大典,他终于加“罗马皇帝”尊号,戴上了皇冠,他刻在帝玺上的“双头鹰”从此成为了帝国的帝徽。

很有意思的是,昏庸无能的文策尔在任帝国君主二十二年后被废黜,精明强干的西吉斯孟德则在任帝国君主二十二年后终于加冕为皇帝。

加冕之后,西吉斯孟德一直关注着布拉格的谈判。

再看胡司派,一方面,激进的“塔波尔派”继续四处袭击,他们劫掠巴伐利亚,屡次入侵匈牙利和西里西亚;另一方面,“圣杯派”则与宗教会议派往布拉格的代表们进行和谈,并提出他们的要求。

作为老练的政治家,西吉斯孟德以敏锐的眼光,看出这是结束胡司战争的最佳时机,于是,这位老谋深算的皇帝,以非凡的魄力,竭力敦促宗教会议作出妥协,接受稳健派的要求,这一年的11月30日,会议代表们与圣杯派在布拉格签署协定,根据这个协定,巴塞尔宗教会议承认一般教徒可以用圣杯领取圣餐,同时胡司派已经得到的教会财产不必归还。

在皇帝的努力下,教会做出了重大让步,此次胡司宗教改革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圣杯派与教会、皇帝,最终达成了和解。1434年,民族大会投票通过巴塞尔宗教大会的提议。

但是,激进的塔波尔派已经杀红了眼,他们不管这些,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们继续进行烧杀抢掠,根本不听劝说,那么,就只有用圣杯派来对付他们了。这一年的5 月,为了捷克的最终和平,圣杯派在天主教会和皇帝的支持下,在利帕内与塔波尔派进行了会战。圣杯派出动了两万五千步兵、数千骑兵、六百辆大车,此时,波希米亚全国人心向往和平,塔波尔派大势已去,他们的人已经不多了,只有一万步兵、八百骑兵和三百辆大车参战。

圣杯派与塔波尔派长期并肩作战,对其作战方式实在太熟悉了,因此,也完全知道如何击败他们。圣杯派先是派步兵进行佯攻,然后卖个破绽,假装不敌,向后退却。大普罗克普中计,他杀得性起,率队冲出战车阵,向圣杯派步兵猛扑过去,这样一来,战车阵的严密阵势就被打乱了,圣杯派骑兵趁机对塔波尔派的侧翼发动进攻,切断了追击的塔波尔派与战车阵的联系,并一举杀入战车阵。面对圣杯派的进攻,塔波尔派骑兵不想与昔日的战友作战,临阵脱逃,遂导致全军的溃败,大普罗克普、小普罗克普等阵亡,塔波尔派战败。利帕内之战标志着胡司战争基本结束。

从塔波尔骑兵离开战阵一去不返,也可以看出,再打下去不得人心,因为,人们不禁要问,既然皇帝与教皇已经接受了胡司派的要求,为什么还要继续与帝国打仗呢?

老谋深算的西吉斯孟德皇帝曾说:“只有波希米亚人才能战胜波希米亚人。”他也因此决心“以夷制夷”,至此,他的政策取得了彻底的成功,历经多年战乱,帝国终于恢复了和平。

1436年7月5日,皇帝、世界主教会议代表与波希米亚代表们签署和约,在和约中,皇帝明确表示同意以胡司派的习俗为整个波希米亚的社会规范,只有那些保持着天主教仪式的地区例外,从而恢复了波希米亚的和平。7月12日,胡司派正式同罗马教会和解,承认西吉斯孟德为国王。8月25日,西吉斯孟德作为公认的波希米亚国王进入布拉格。巴塞尔会议最终促成了宗教和解。

胡司圣杯派,实际上统治了波希米亚,此后,他们仍继续与天主教会进行斗争,捍卫胜利果实。当年胡司的血没有白流,波希米亚人民通过武装抗争,迫使帝国与教会低下了头,向波希米亚人民屈服。胡司派实实在在地用暴力斗争,很狂很暴力,硬是把帝国与教会打服了,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如果不是暴力斗争,如果不是打得敌人遭受惨痛失败与损失,谁会平白无故地低头认输呢?

胡司战争是捷克历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十几年的战争,捷克民族赢得了重大胜利,捍卫了自己的信仰,用战争方式获得了初步的独立。捷克人民反对天主教的斗争,对后来的欧洲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6 08:12:07 +0800 CST  
@快刀四 454楼 2013-12-06 12:31:32
请教:英法也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吗,依据是什么?谢谢
-----------------------------
很欢迎你这样认真的读者,历史知识,就是需要多多讨论,才更有趣。关于德法英的关系问题,是这样的,帝国只是在哈布斯堡家族占据皇位之后才称为德意志罗马帝国,此前的几百年,长时期称为神圣罗马帝国,作为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实际上就是欧洲帝国。全欧洲,一个皇帝,一个教皇,其他君主只能称国王、公爵、侯爵、伯爵等。

帝国大空位时代结束时,竞选帝国君主之位的包括法国国王菲力浦三世、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之弟康沃尔伯爵理查、卡斯提亚国王阿方索十世、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等等。

再后来,皇帝路易四世去世后,诸侯还拥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与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争夺帝国君主之位。

还有,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萨克森选侯弗雷德里克三世和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一起竞选帝国君主,查理五世夺得大位之后,弗朗索瓦一世不服,为此与查理五世多年交战。

哈布斯堡家族占据皇位之后,正是为了排除竞争对手,帝国才由欧洲帝国逐渐变为德意志帝国,后来更进一步变为奥地利帝国。

PS: You are welcome, the challenge and the answer are important to both of reader and writer related to the article because it will excite the reading interest. Thanks.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6 14:20:05 +0800 CST  
@河西铁匠 453楼 2013-12-06 12:05:44
顶起,周末愉快~~~
-----------------------------
多谢,周末愉快!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6 15:12:06 +0800 CST  
反抗天主教会腐败黑暗统治、波澜壮阔的胡司战争,终于结束了,后人读到这段历史,看到胡司战争结束时,往往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里,再说一说捷克这个民族。

捷克民族是最接近德意志的斯拉夫民族,也是斯拉夫民族中最优秀的部分,身处中欧各民族十字路口的捷克民族,兼收并蓄了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的特点,融合成极富特色的捷克文化。

与德意志民族一样,捷克民族也是贤才辈出,产生了众多的思想家、文化艺术大师和诺奖得主。捷克首都布拉格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代捷克,以思想界知识分子、艺术大师以及精良的工业制造闻名。在走向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前线,总是可以看到捷克思想家与艺术大师的身影。经历了许多年的外国的侵略压迫统治,捷克民族在追求自由独立的道路上养成一种非凡的品质,斗志顽强,不屈不挠,对外国侵略毫无惧色,敢于向暴政强权反抗。

这里简单说说几位捷克名人。

弗朗茨·卡夫卡,二十世纪著名的德语小说家,1883年生于奥匈帝国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他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1912年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1915年,发表代表作《变形记》。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1924年去世。卡夫卡的写作具有奇诡的想象力,常采用寓言体,他创作小说的别开生面写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在清末民初时,德语国家人士对中国的优秀文化并不陌生,1912年,卡夫卡在给女友的信中,曾引用中国诗人袁枚的诗句。

从1978年起,在德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一批来自各国的德语文学专家,开始按照当代学术标准来编辑、整理卡夫卡的小说、日记、书信、遗稿,并陆续出版。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作家,1983年发现的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以《挪威的森林》闻名的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很爱读卡夫卡,后来,他发表了《海边的卡夫卡》。

米兰·昆德拉,著名作家,1929年生于捷克布尔诺,1968年参加反抗俄国统治的“布拉格之春”活动,1975年流亡法国,1981年加入法国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笑忘书》,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关于小说艺术,米兰·昆德拉有一段著名的讲话,大意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什么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呢?因为在以前,那时的人们是看不清自己的,因此人们越思考,离真理越远,只有当人们从中世纪迈进现代社会的门槛,才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踏进现代门槛的欧洲最早的小说家看到了人类的新处境,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小说艺术。在这里,米兰·昆德拉把小说创作提高到探索真理的思想高度。

瓦茨拉夫·哈维尔,著名剧作家和散文作家,1936年出生于布拉格,1967年完成戏剧学校的校外课程,1968年参加“布拉格之春”活动,反抗俄国侵略。1977年,哈维尔与其他作家发表《七七宪章》,在这一年,哈维尔还给当时的捷克领导人写过一封公开信,他指出,人性的彰显和人权的释放才是社会的唯一出路。在此期间,哈维尔的著作在欧洲大陆广为流传,许多年轻人读过哈维尔的著作。

1989年12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选举中,出狱仅42天的哈维尔被选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解散,捷克共和国成立,1993年,哈维尔当选捷克共和国总统,并且于1998年连任,2003年卸任。2011年,哈维尔去世。

哈维尔的著作包括,《无权力者的权力》、《狱中书简》、《给胡萨克的公开信》、《论七七宪章的意义》、《政治与良心》、《哈维尔自传》、《车间主任》等。

与哈维尔经历相似的有刚刚去世的南非反种族隔离斗士曼德拉,他们都曾长期坐牢,后来又都当了国家总统。为纪念曼德拉,这里说一说他的著作,曼德拉的著作包括,《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等。

贝德里赫·斯迈塔纳,1824年生于捷克的莱托米什尔,著名音乐家,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代表作是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

斯迈塔纳出生在一个酿酒商人的家庭里,从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六岁就举行钢琴演奏会,八岁开始作曲。

少年斯迈塔纳在比尔森度过了平静的三年时光,在那里,他完成了正规教育,之后,于1843年动身前往布拉格,决心开始自己钢琴家的职业生涯。他的父母亲无法在经济上帮助他,斯迈塔纳只得自己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他的音乐才能帮了大忙,在他到达布拉格不久,他就找到了教人弹奏钢琴的工作。

斯迈塔纳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了1848年反对专制统治、争取自由独立的革命运动。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斯迈塔纳一直都在为生存而奔忙,直到李斯特、柏辽兹和舒曼夫妇访问布拉格,才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1863年,斯迈塔纳创作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勃兰登堡人在波希米亚》。这部反映13世纪捷克人民反抗勃兰登堡封建主统治的历史剧,表现了斯迈塔纳的爱国主义思想,塑造了捷克人民英勇不屈的形象,展现了斯迈塔纳擅长清新优美的民族旋律的创作技巧,特别是体现了把波尔卡舞曲引入音乐创作中的独有风格特征。

波尔卡是斯迈塔纳创作风格的主要特征,他对起源于波希米亚的波尔卡舞曲,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他的愿望是实现波尔卡舞曲的艺术化,在他几乎所有作品中,波尔卡舞曲的旋律和节奏随处可见。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7 08:02:57 +0800 CST  
1866年秋天,斯迈塔纳成为布拉格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在接下来的18年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作是捷克经典作品的歌剧,

1874年,斯迈塔纳因梅毒而导致失聪。他不得不结束了他的指挥生涯,但他仍坚持作曲,创作了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其中包括反映胡司战争的三部交响诗,《维谢格拉德》、《塔波尔》和《布兰尼克》。

《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部交响诗《伏尔塔瓦河》,是组曲中最著名最优美的乐曲。伏尔塔瓦河是捷克境内最大的河流,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捷克国土,它是波希米亚民族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曲家通过交响诗的形式,描写了伏尔塔瓦河的美丽景色以及两岸的风俗人情。

斯迈塔纳于1884年去世。斯迈塔纳作为捷克民族音乐奠基人的盛名得到了确立。时至今日,《伏尔塔瓦河》仍然作为斯迈塔纳的代表作被广泛演奏,从这部作品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伏尔塔瓦河的美丽景色,还有那赤诚的爱国精神。这部作品有各种版本,就效果而言,首推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著名音乐家,1841年出生于布拉格,他的父亲继承祖业,是布拉格郊区的一个小客店店主兼屠夫,同时又是个优秀的业余音乐家,擅长演奏小提琴等乐器,还能谱写舞曲。儿时的德沃夏克是在捷克民谣和舞曲声中长大的,十六岁那年,他得到舅舅的资助,进入以德语教学的布拉格管风琴学校,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担任布拉格国家剧院的中提琴师,从此走上音乐的道路。

此后,德沃夏克在德语音乐界开始渐渐崭露头角。1890年,他成为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

1892年至1895年间,德沃夏克受邀,到纽约市的美国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在美国期间,德沃夏克创作出了不朽名曲、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其中的第二乐章,后来被美国音乐家改编为著名歌曲《念故乡》,风靡世界。

德沃夏克返回捷克后,回到布拉格音乐学院。1904年,德沃夏克去世,捷克为他举行了国葬。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思乡,那如泣如诉、优美而又伤感的旋律,抒发浓郁的思乡之情,这正是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他乡为异客,尽管新大陆很精彩,但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这一充满无限乡愁的动人旋律感人至深,很快便被世界各地的作曲家们纷纷改编为思念故乡的歌曲,在各种版本中,流传最广、最为优秀的当属德沃夏克的学生、美国音乐家费西尔改编的《念故乡》。费西尔的改编歌曲首先在美国广为流行,家喻户晓,后来传唱到了各个国家。

伟大的捷克民族,在艺术领域,斯迈塔纳的《我的祖国》,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都是属于人类全体的文化精品,能创作出这些艺术精品的民族,足以傲立世界民族之林。

附: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3MjMwODI4.html

歌曲《念故乡》: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xNzE4NzI=.html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7 08:06:07 +0800 CST  
@林四公子
@潇湘观渔
@史海五面怪02
@牌品不好
@wamtwwamtw
@tanghui510
@wfdq

各位朋友周末愉快!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7 08:12:17 +0800 CST  
@潇湘观渔 时间:2013-12-07 11:17:35
周六的问候
--------------------------------
多谢好友,愉快,开心!




捷克的局势已经平安无事,1437年12月,七十岁的老皇帝西吉斯孟德打算落叶归根,返回他的老家匈牙利,但是他年事已高,已是风烛残年,就在从捷克去匈牙利的途中,老皇帝去世。由于西吉斯蒙德没有男性子嗣,卢森堡朝终于结束了。忠诚的匈牙利人根据老皇帝的遗愿,立他的女婿、哈布斯堡家族的下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为匈牙利国王。1438年3月,阿尔布雷希特被选为罗马人的国王,即帝国君主,是为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同年5月,他被捷克天主教徒承认为波希米亚国王。帝国哈布斯堡朝复辟。

从此,哈布斯堡皇室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918年,如果从开国君主鲁道夫一世1273年即位为罗马人的国王开始算的话,哈布斯堡朝在德意志、匈牙利等中欧地区的统治持续了大约六个半世纪,相对应地,在这漫长的时期统治东方中国地区的朝代,则是元明清三朝。

西吉斯孟德是个能干的帝王,但又颇具奸雄本色,他在位期间,结束了天主教会的分裂,平息了捷克的战争,这是其两大历史功绩,但是,背弃胡司,则是他失德之处。

西吉斯孟德没有儿子,虽然他精明强干、东征西讨、辛辛苦苦一辈子,最终江山却落入外姓人之手,改朝换代,虽说是女婿,但毕竟是两姓旁人,也是当年他对胡司背信弃义,致有此报。

除了这些功过以外,西吉斯孟德还有贪财的特点,他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帝王,屡挑战端,花起钱来漫无节制。对于西吉斯孟德来说,皇室收入远远不够他挥霍的,于是,他开动脑筋,想了不少办法搞钱。

一是利用他帝国君主的地位大收贿赂,科隆的市民曾反对其大主教,为争取帝国君主的支持,双方都向西吉斯孟德送去大笔贿赂;有时,西吉斯孟德还从特殊来源得到大笔收入,在他加冕皇帝后,他从德意志城镇和犹太人那里得到大笔金钱。

二是不停地借钱,并且经常欠债不还,这使得他名誉扫地,不过,在他整个统治时期,他都能借到钱,他的官员和诸侯都乐于向他贷款,因为他们知道西吉斯孟德会因此放纵他们猖獗的腐败行为。西吉斯孟德的首相、迈恩茨选侯、大主教卡斯帕尔·施利克,就大量借钱给西吉斯孟德和他的女婿、下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

三是抵押皇室财产,皇室财产因此缩水不少,帝国领地的各自治市因此对他抵押财产强烈抵制。

四是抵押他家族的地产,他曾把勃兰登堡边区抵押给堂兄、摩拉维亚边区伯爵约布斯特。

五是抵押他的皇冠,有钱了就赎回,缺钱了再抵押,在两次宗教会议期间,他的皇冠曾两次被抵押给康斯坦茨和巴塞尔的市民。

六是干脆出卖,他把家族封地勃兰登堡边区封给部将、纽伦堡伯爵弗雷德里克,原因之一就是他向弗雷德里克借了一笔巨款。

七是向处于他直接统治下的帝国领地的自治市要钱,这是皇帝自己的领地,虽然还是以借的名义,但拿到钱后,他就不还了,纽伦堡自治市就曾无偿为皇帝提供过费用。

八是把手伸向意大利,德意志都借遍了,于是,西吉斯孟德又伸手向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借钱。

贪婪成性的西吉斯孟德,尽管捞了很多,但是,他一直不改他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习惯,再多的金钱也不够他挥霍,因此他总是交替处在时而富足、时而贫穷的状态里。西吉斯孟德留给女婿的,不只是帝国,还有巨额债务。

不过这也可以看出,由于有教会、教皇的影响和牵制,西方的君主很少能做到随心所欲地进行独裁统治,不能肆无忌惮地搜刮人民,还得遵循一定的章法,不能豪夺,只能巧取,东方的君主则可以无法无天,蛮横地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这是东西方所不同的。

关于西吉斯孟德的内容,就要结束了,本节的标题是,“三大帝国的开山老祖西吉斯孟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吉斯孟德的女婿、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继位成为了帝国君主,此外,西吉斯孟德加封他的部将、霍亨索伦家族的弗雷德里克为勃兰登堡选侯,又加封他另一位部将、维廷家族的弗雷德里克为萨克森选侯,这三次加封和继位,实为后世三大强国奥地利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的肇始,至今英国王室还是维廷家族的后裔,因此,说西吉斯孟德是这后世三大帝国的开山老祖,也不为过。

帝国卢森堡朝,自1308年亨利七世开国,断断续续历经四代,一百三十年,至此终于结束,阿尔布雷希特登上帝国君主的宝座,哈布斯堡朝复辟,此后,哈布斯堡皇室长期统治帝国,皇位一直在哈布斯堡家族中传递,除了一个短暂时期以外,再没有旁落他人。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8 08:02:06 +0800 CST  

十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除了与皇帝西吉斯孟德有关的部分,哈布斯堡家族的大部分,很长时间没有提了,这里就说说,哈布斯堡朝的前两个君主鲁道夫一世、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去世之后,卢森堡家族与威登巴赫家族轮流执政,哈布斯堡家族是怎样度过这一百几十年的。

哈布斯堡朝的开国君主、高大威猛的鲁道夫一世在位时,大力扩充家族势力,他把从波希米亚王国夺来的奥地利公国和施地利亚公国分别封给两个儿子阿尔布雷希特和鲁道夫,此后奥地利、施地利亚永久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此外,他还把子女与波希米亚王国、布格涅公国的王子公主联姻,后来,他干脆自己娶了布格涅公国的公主。骁勇善战的鲁道夫一世还多次出兵,镇压诸侯的反抗。由于他的努力,哈布斯堡家族在帝国内势力大增。

在鲁道夫一世的晚年,他竭尽全力,企图使诸侯能同意他的长子阿尔布雷希特在他去世后继承帝国君主大位,但是,因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暴涨,当初支持鲁道夫一世上台的帝国其它诸侯们大为后悔,因此,当鲁道夫一世去世后,他们并未选举其子阿尔布雷希特即位,而是推举纳萨欧伯爵阿道夫为帝国君主。

雄主离世,诸侯们又反对哈布斯堡家族,于是,哈布斯堡统治下的瑞士,有三个小邦趁机独立,并组成了瑞士联邦,开始与仍统治瑞士其余地区的哈布斯堡家族对抗。

瑞士是帝国的一部分,先后由哈布斯堡等家族统治,哈布斯堡家族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他们统治着瑞士和阿尔萨斯,实力强大。哈布斯堡官员中有不少施行暴政的恶官,使得被统治的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常生反抗之心。桀骜不驯的瑞士山民,酷爱自由,并不好惹。瑞士联邦从哈布斯堡家族争取独立的历史,其实质就是,自由农民奋起反抗哈布斯堡暴政压迫。

在我们学中学英语时,其中有一课,讲述瑞士英雄威廉·泰尔的故事,说的就是瑞士农民反抗哈布斯堡封建家族反动统治的事迹,后来的拿破仑战争时,德国的伟大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曾创作歌剧《威廉·泰尔》,剧情是这样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恶霸总督盖斯勒肆意压迫人民,于闹市竖一长竿,竿顶置一帽,行人经过都必须鞠躬。一日,自由农民神射手泰尔路过,拒不鞠躬,总督盖斯勒于是命令在泰尔幼子头顶置一苹果,令泰尔以箭射之,射中方得免罪,泰尔一箭射中苹果,同时又出示一箭,说如不幸射中幼子,即以此箭返射总督。总督大怒,食言抓捕泰尔。押解途中,登舟经一湖面,风浪大作,哈布斯堡官兵危惧,泰尔伺机一箭射杀总督盖斯勒之后逃脱虎口,民众拥戴泰尔,起义反抗哈布斯堡统治,终得自由。

歌剧《威廉·泰尔》由席勒创作于1803年,这一年正值拿破仑侵略军占领瑞士。席勒的故乡是帝国西南部的符腾堡公国,首都斯图加特,早在1796年,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已经打到了席勒的故乡符腾堡公国,席勒的父母姊妹都在法国侵略军的刺刀下生活。1801年,帝国与法国签订和约,使莱茵河左岸土地全部沦陷。对祖国和自由的热爱使席勒把创作放到重大的时代问题上来,他把瑞士人民结盟推翻哈布斯堡统治的史实、和瑞士民间关于威廉·泰尔的英雄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出一个反抗封建统治、进行解放斗争的典型。这部歌剧是席勒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于1804年3月在魏玛和莱比锡演出时,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被看成是一部有高度现实意义的爱国剧本,唤起了人民解放意识,是反抗暴政的有力呼声,德意志1848年革命前后,各地剧院也都演出了《威廉·泰尔》。

瑞士人民为了感谢席勒,把发生泰尔传说的“四州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石命名为“席勒石”。

十九世纪初的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也曾创作歌剧《威廉·泰尔》。

自由射手威廉·泰尔的形象无数次鼓舞了瑞士人民,席勒和威尔第的杰作更使他蜚声四海,与不列颠的罗宾汉一起,成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象征。

瑞士联邦反抗哈布斯堡统治者,是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到后来,瑞士联邦逐渐强大,最终竟然把哈布斯堡家族逐出瑞士,鹰堡家族由此失去了祖先建立的鹰堡,统治中心由瑞士完全转移到奥地利。

再说那阿尔布雷希特,被诸侯反对,未能当上帝国君主,但他并不气馁,等待时机。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父风,也是很能打仗的,后来,他击杀竞争对手、纳萨欧家族的阿道夫一世,于1298年夺了大位,成为帝国君主,是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他的五个儿子,鲁道夫三世、弗雷德里克、利奥波德、阿尔布雷希特、奥托,个个都很能干。

130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因独霸家族领地,引起其弟鲁道夫二世之子约翰不满,被侄子约翰刺杀。此时,哈布斯堡家族在帝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强大家族,出于对强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忌惮,帝国的诸侯们选举卢森堡家族继续统治帝国。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次子弗雷德里克继位为奥地利公爵,是为弗雷德里克三世。弗雷德里克三世长得很英俊,人称“帅哥”弗雷德里克。

1314年卢森堡朝老皇帝亨利七世去世后,诸侯选举威登巴赫家族的路易为帝国君主,是为路易四世,奥地利公爵弗雷德里克三世也被选为并立的帝国君主,并且与路易四世开战,1322年,“帅哥”弗雷德里克三世战败被俘。1325年,弗雷德里克三世被迫承认路易四世为帝国君主,这才被释放,此后,两君主并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弗雷德里克去世,此后,帝国完全归于威登巴赫朝统治。

1330年,弗雷德里克三世去世,其弟阿尔布雷希特继位为奥地利公爵,是为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注意,这个不是后来的那个皇帝西吉斯孟德的驸马阿尔布雷希特,后来做驸马的那个阿尔布雷希特,是阿尔布雷希特五世,是前面这个老阿尔布雷希特的曾孙。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被世人称为“智者”,足智多谋,脑子非常够用。1337年,当时的法国国王菲力浦六世曾向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求援,期待他能帮助法国,向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及皇帝路易四世作战,但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却非常清楚皇帝的实力与当时的局势,很明智地选择做皇帝路易四世的臣子,自然不会帮助法国与帝国作战。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9 08:06:07 +0800 CST  
@zlt4
@牌品不好
@laoshi46
-----------------

多谢支持。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9 08:11:22 +0800 CST  
@河西铁匠 507楼 2013-12-09 07:57:55
顶起!新一周快乐~~~
-----------------------------
多谢好友,愉快,开心!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9 08:12:37 +0800 CST  
@潇湘观渔 505楼 2013-12-08 10:25:12
星期天问好,加油!
-----------------------------
多谢好友!愉快,开心!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9 08:16:18 +0800 CST  
@wakeuporliedown 226楼 2013-11-20 22:46:53
先M后看!支持好贴!~
-----------------------------
多谢支持。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9 08:20:07 +0800 CST  
@潇湘观渔 513楼 2013-12-09 10:11:27
新的一周,大力鼎
-----------------------------
多谢好友!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9 18:02:06 +0800 CST  
@河西铁匠 514楼 2013-12-09 16:35:42
顶顶更给力~~
-----------------------------
多谢好友!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09 18:03:06 +0800 CST  

“智者”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是哈布斯堡历史上最重要的诸侯,是后来帝国哈布斯堡朝所有帝王的祖先。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有四个儿子,都继承了奥地利公爵之位,他们是,长子鲁道夫四世(1358年-1365年在位),次子弗雷德里克(1358年-1362年在位),三子阿尔布雷希特三世(1365年-1395年在位),四子利奥波德三世(1365年-1386年在位),也就是说,统一的奥地利公国有四个公爵。

此时的帝国,正是卢森堡朝与威登巴赫朝轮流统治时期。

1379年,根据哈布斯堡家族内部的《诺伊堡条约》,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被一分为二,哈布斯堡从此分裂了一百多年。

大致说来,奥地利分为三个部分,下奥地利、内奥地利和上奥地利。

下奥地利位于多瑙河下游,是哈布斯堡各领地的核心,首府维也纳;内奥地利则包括施地里亚、克恩滕和卡尼奥拉;上奥地利位于多瑙河上游,包括第罗尔与外奥地利,外奥地利即阿尔萨斯以及瑞士的剩余领地。

也就是说,下奥地利为核心,位于东部,上奥地利位于西部,内奥地利位于南部。

将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二,指的是,三子阿尔布雷希特分得了下奥地利,四子利奥波德分得了内奥地利和上奥地利。

这里贴一张现代奥地利联邦各州的地图,可以帮助读者大致了解奥地利各邦的位置。



先说内奥地利与上奥地利,开创者是“智者”的四子利奥波德三世,当初,他是统一的奥地利的四个公爵之一,在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二以后,他成为施地里亚公爵、克恩滕公爵、卡尼奥拉公爵及第罗尔伯爵。这位诸侯颇为勇武,在位期间不断开疆拓土。一番征战之后,利奥波德三世频频得手,于是,利奥波德三世又开始着手加强哈布斯堡在瑞士的统治,这激起了瑞士联邦的反抗怒火。此时的瑞士联邦,经过发展壮大,已经包括了八个邦,实力强大。瑞士联邦主动出击,抢占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部分瑞士领土,年轻气盛的利奥波德三世决心消灭瑞士联邦。

1386年6月,利奥波德三世集结了四千骑士,精心准备对瑞士联邦开战。瑞士联邦获悉奥地利军队来犯,迅速召集了一千六百名大戟步兵,准备迎战。两军在瑞士森帕赫湖一带遭遇。由于地形崎岖,利奥波德三世下令他的青年骑士下马接战,以密集队形前进,以长槊压制著名的瑞士大戟。

中午过后没多久,两军先头部队交锋。奥地利的徒步骑士作为先锋,他们的奥地利长槊显示了威力,长槊比大戟更长,造成瑞士先头部队的重大伤亡。前军失利,于是后续的瑞士军队开始从侧翼向奥地利军队发动进攻,奥军排成长槊阵,阵形严密,千百枝长槊,齐齐对外,锋利无比,瑞士军队冲不进去,形势危急,正在此时,瑞士军中一个名叫阿诺德的战士挺身而出,高呼:“战友们,我来开路,你们替我照管我的妻子和孩子!”说完,飞身扑向奥军那寒光闪闪的锋利的长槊,压倒长槊一片。这一意想不到的英勇行动,打乱了奥军的阵势,长槊阵被冲开了一道缺口,后续的瑞士步兵沿着阿诺德用生命打开的缺口冲了进去,重戟的利刃上下翻飞,将奥军成片砍倒。阿诺德英勇牺牲了,他和他的战友们的勇气令人敬仰,他们顶住巨大的恐惧,不怕牺牲,反而抓住机会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阿诺德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震慑了奥军,两小时之内,战局逆转,很快分出了胜负,瑞士军队付出两百人的生命,杀敌一千八百,包括杀死了利奥波德三世。森帕赫战役突显了瑞士大戟布兵单独迎战长槊骑士的能力,当时瑞士大戟步兵的标准配置,大戟,斧子,瑞士军刀,壶盔。瑞士步兵骁勇善战,已渐渐远近闻名。

战斗中的英雄阿诺德的英名从此和威廉·泰尔一样,永留瑞士人民心间。十九世纪初的苏格兰历史作家兼诗人沃尔特·司各特把阿诺德的遗言改写为感人的诗篇:

“我有一个贤惠的妻子,
她和我们刚刚出生的儿子等在家中:
为了祖国,我离开了他们。
因此,我们一定要胜利!”
危机关头,
他冲向奥军的队伍中,
用身体、胸膛和双手抵挡敌人的长矛;
四支长矛刺穿了他的胸膛,
六支将他的身体撕裂,
在密集的矛锋中,他坚持反抗,
用尽全力,挣扎出敌人的队伍,死去!

瑞士人民与波希米亚人民一样,对暴政绝不屈服,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斗志顽强,爱憎分明。瑞士人民反抗暴政、抵御侵略的森帕赫之战永载史册。此次战役使得瑞士中部地区的人民彻底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此战之后,哈布斯堡家族的瑞士领土只剩下祖先的发源地阿尔高与图尔高两个邦。至今保留在瑞士联邦档案馆的一面战旗,上面写道:“1386年,在森帕赫与利奥波德公爵鏖战,利奥波德毙命!”

追求自由、独立的瑞士联邦,其强悍一直延续,在二战中,瑞士联邦武装中立,即使当时横行欧洲的第三帝国,也对瑞士联邦肃然起敬。

利奥波德三世的阵亡让哈布斯堡家族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他的四个儿子都还年幼,在利奥波德三世的三哥阿尔布雷希特三世的安排下,利奥波德三世的两个大一点的儿子,威廉继位为内奥地利公爵与第罗尔伯爵,利奥波德四世继位为外奥地利公爵。

利奥波德三世是哈布斯堡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诸侯,因为,他也是以后帝国哈布斯堡朝大部分帝王的祖先。

且说两子继位,利奥波德三世曾为长子威廉与出身安茹家族的波兰公主雅德维加订婚,但是波兰贵族却为公主物色了强大的立陶宛大公亚盖洛,十四岁的威廉只得与十一岁的雅德维加取消婚约。后来,威廉与另一位安茹家族的公主、那不勒斯王国的乔万娜结婚,后来乔万娜继位为那不勒斯女王乔万娜二世,但威廉却无福消受,于女王继位前的1406年就去世了,无子嗣。

其弟利奥波德四世亦无子嗣,并且也是早逝,此后,威廉与利奥波德四世的两个幼弟继位,其中,三弟恩斯特继位为内奥地利公爵,四弟弗雷德里克继位为外奥地利公爵、第罗尔伯爵,是为弗雷德里克四世。

于是,统治内奥地利与上奥地利的四子系又一分为二,分为内奥地利与上奥地利,至此,奥地利的三个部分各有其主。

统治上奥地利的弗雷德里克四世,在1415年康斯坦茨会议支持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因而被帝国君主西吉斯孟德惩罚,虽然勉强保住了第罗尔,但却因此被瑞士联邦夺取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阿尔高邦。直至1425年,弗雷德里克四世才因开采银矿增加了财富,得以稳定了他在第罗尔伯国的统治,此后,他将首府迁往因斯布鲁克。

内奥地利这一部分,由三弟、内奥地利公爵恩斯特进行统治,管辖施地利亚、克恩滕和卡尼奥拉等地。恩斯特人称“铁公爵”,意志顽强,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长,在哈布斯堡家族各系中,这一系最为强大。铁公爵恩斯特于1424年去世,其子继位为内奥地利公爵,是为弗雷德里克五世,继续统治内奥地利三国,此人就是后来的罗马国王、皇帝弗雷德里克三世。

内奥地利的恩斯特与弗雷德里克父子,是此后、除了皇帝西吉斯孟德的女婿阿尔布雷希特以外、帝国哈布斯堡朝其他各位帝王的祖先,弗雷德里克是日后建立世界两大“日不落帝国”之一、统治大半个世界的查理五世大帝的曾祖父。

楼主 大军冯毅  发布于 2013-12-10 08:02:57 +0800 CST  

楼主:大军冯毅

字数:641677

发表时间:2013-11-10 00: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29 15:17:21 +0800 CST

评论数:51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