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国风云----------“五胡乱华”那些事儿


@wywtjy 2016-04-30 13:42:20
请问那些至亲派,尊亲派,疏亲派各有什么说法?
-----------------------------
以司马衷为轴心,他的亲兄弟辈是至亲派,而他的几个爷爷辈(即司马懿)的几个儿子是尊亲派,疏亲派则不是司马懿一系,即和司马衷血缘离开的很远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4-30 17:13:12 +0800 CST  
适逢五一节假,翻了翻以前排演的几道逻辑关系题,大家可以试着猜一下。


1. A是南北朝人,A的大女儿嫁给了B,四女儿嫁给了C,小女儿嫁给了D,B的侄子娶了D的女儿生下E,E是一个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后来又把皇位禅让给了D,C后来升了一个儿子F,这个儿子F成了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而这个王朝是接受D开创的王朝的末代皇帝禅让建立的,问abcdef各自是谁,E要喊D什么,F又要喊D什么?

2. A也是南北朝人,A的哥哥B是皇帝,他的弟弟C也是皇帝,A自己也做过皇帝,但却不是在自己国家做的,并且还给皇帝D做过丞相,D后来有个N代子孙参与了谋害岳爷爷的事情,并被做成雕像跪在西湖边,B有个儿子被开国皇帝E领养,A的父亲的叔叔是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F,F和E是一个家族的,问ABCDEF各自是谁,另外,A和F什么关系?

3. A是五代人,是一个大将,A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B嫁给了皇帝C,皇帝C的前一任皇帝D不是他亲爹,C的儿子E后来禅位给F,F有一个弟弟G后来也做了皇帝,G的老婆H是A的另一个女儿。问ABCDEFGH各自是谁,C和G 是什么关系,G的老婆和F什么关系。

4. A是三国人,A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B做皇后,B在演义中被描述成A的干侄子,同时B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A 的老婆是C那个家族的,是C的族妹,C后来归降了B,B有儿子D,问abcd各自是谁,d又应该喊C一声什么呢?

5. A是汉朝人,A的父亲B是三朝元老,后来自刎而死。B的子侄辈中有C后来做了汉奸,D为其辩护被宫刑,A被E的外甥F射死,E另外又一个外甥G是太子,但未能做到皇帝,G的孙子H做了皇帝,问ABCDEFGH各自是谁。G和F是什么关系?

6. A也是三国人,A的父亲B曾经断发骗了敌军,A曾经给皇帝C效命,后来又给另一个朝代的皇帝D效命,A在D的儿子E在位期间战死沙场,E有个侄子F后来延续了D的王朝,A的儿子G后来为F的开创的王朝平灭三次叛乱,问ABCDEFG各自是谁F应该喊D一声什么?

7. A是三国时期一个部落酋长,后来被追封为皇帝,A在位可以算是三国时期首领中最长的,A后来是一个外族王朝B的始祖,B王朝的开国皇帝(算是复国)C曾经在与D建立的国家的一次战争中坑杀了五万人,C娶了D的孙女,D的儿子E在与C的战争中差点亡国,E的一个族叔F后来南下建立王朝,问ABCDEF各自是谁。C和E的关系是?

8. A是清朝人,是B的学生,B的儿子C是外交官,D骂了A,A把自己的女儿E嫁给了D,D的孙女F后来成了一个民国著名作家,问ABCDEF各自是谁,A是F的谁?

9. A是汉朝皇帝,A的大儿子B最终因为叛乱被A杀死,B有个孙子C后来也做了皇帝。A的另一个儿子D的儿子E也做了皇帝,D 的舅舅F后来做了汉奸。A 的小儿子G也做了皇帝,G娶了大臣H的外孙女I。问abcdefg各自是谁?C的父亲要喊D和G什么?

10. A是秦国国君,A娶了当时晋国国君B的女儿,B有两个儿子CD后来逃亡列国,D是C的兄长。C在A的帮助下做了国君,并娶了A的女儿E,C后来在与A的交战中被俘,D 曾经在齐国受到当时齐国国君E的热情招待,并差点做了女婿,后来A又把E嫁给了D,并帮助D做了国君。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02 14:56:52 +0800 CST  






四幅图简要介绍完两晋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03 21:14:18 +0800 CST  
因为最近恰巧下部要写到王猛,又看到所谓“王猛,张宾,崔浩是否是汉奸”这个焦点一度被人炒冷饭,所以在这先提前写点东西,论一论这个议题。


首先,何为“汉奸”,当年明月在《明事》里只给出的是“给外族打工的”便是汉奸,但汪老板是让倭寇给自己打工的,所以不能算汉奸。关于“外族”两字,抛开现在乱七八糟的上纲上线,仅仅将汉族以外的民族统称为外族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在开讲这个问题前,先帖一个奇论,“王,张,崔算不上汉奸,只不过是给外企打工。”他们是不是汉奸我们往下要讨论,但是这个比喻纯粹是胡说八道的典型,讲这类话的人至少没弄清外企是个什么性质。

外企,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其所称的中国投资者包括中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看清楚了吧,这必须是在中国设立的,受中国管的。敢问那时候的后赵,前秦,北魏是东晋政府认可的合法藩镇,亦或是受东晋管辖?所以其参照物压根就是没找对。当然,东晋时代确实有可以称之为在“外企”上班的例子,比如一个谋士去给归附姚襄打工,我们可以称之为在外企上班,因为当时的姚襄是受东晋管辖的,亦或是张家的前凉,慕容廆时代的燕邦,都属于这个合理范畴之内,但上述三人,绝对不是。

好了,回归正题,说说这三人的属性吧。首先帖一段我早先发的话:

“有人把张宾和王猛,崔浩相提并论,认为他也是在暗地里维护汉人利益的。这种说法是非常扯淡的,王猛在前秦国内积极推进汉化,并帮助苻坚把汉化的成果推向了整个北方,甚至临死前都在说着东晋才是正统。而崔浩则是努力用门阀制度将汉人逐步拉近统治阶层,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而张宾做了什么?他除了教会石勒不择手段的称王称霸,从来就没有教会石勒如何去进行汉化。甚至说苦县之难的时候他就在石勒军中,他都没有为那些无辜百姓说过一句话,坐视羯胡屠杀自己的同胞,游子远一个大荔的奴仆都不顾危险劝谏刘曜宽仁远怀。

所以张宾其实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汉奸,走狗败类罢了,和汉初的中行说没有任何本质区别。有人把他比作石勒的郭嘉到真是侮辱了郭嘉了,至少郭嘉得知袁绍目无君上还能做到“去殷归汉”。 ”


当初只是大致说下,里面还有很多当时考虑不周的地方。张宾所辅助的羯胡是五胡乱华中最低劣和肮脏的民族,即使是后来的日本人都没这个民族低贱,和这样一个民族合作,张宾“汉奸”之名板上钉钉。他主动跪舔石勒谋求高位的一番话语即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听来都令人作呕,王猛,崔浩虽然也效力于外族,但却不像张宾一样主动迎合胡主,张宾在大乱之际,中原动荡之时,没有北投刘琨,南归牛睿,反倒千里迢迢归附石勒,其人格之低贱史书明明白白地记载下来了。“苦县之难”爆发的时候,连佛图澄这样一个番僧都知道要劝惜石勒手下留情,可他作为一个汉人,坐视同胞被杀却不发一言。最后病死这个下场对于他来说真是天大的福利,像这样的人应该和江陵王伟一样被明正典刑。


再来说王猛,王猛是一个复杂的人,以至于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至少我不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汉奸”的。前秦在王猛的治理下,从一个落后不健全的政权一跃成为汉化程度相当高的政权,可以说前秦的存在是可以满足汉民族利益,它比后世的辽元清都先进。再加上原本氐人和汉族就没有特别重大的利益冲突,辅助这样一个政权王猛确实没有太多饱受指责的。

但是,我们却要注意这一点,王猛虽然不是“汉奸”,但也绝非别人口中的“晋朝忠臣”,“王猛灭了鲜卑人的前燕,却劝苻坚不要打汉人政权东晋,可见他的民族感情还是很强的 ”,“王猛临死时要求不得图晋,甚至他影响到苻坚的兄弟,苻融竟然跑去跟苻坚说“人家是正统,咱是蛮夷”,而且前秦满朝文武赞同苻坚南征的主要就剩姚家、慕容家等少数派。汉奸要是做到把主子调教到这地步,也是醉了”

此类言论带有主观色彩过于浓重,这些言论只能证明王猛不是汉奸,但证明不了他是晋朝的忠臣。如果他是晋朝忠臣他不会拒绝桓温南下,如果他是晋朝忠臣他不会把前秦缔造成一个国力强过晋朝数倍的国家。我们不要忘了,前秦取梁,益就是王猛给的主意,对于一个江左政权来说,打下长江上游等同于扼住其命门。

之前我对王猛看法也过于浅显,但后来再次体会发觉这个人是个非常善于“沽名钓誉”的人,当然也可以称之为高风亮节的人。他给东晋培养这么大的一个敌人,却因为一席话让晋朝人对其普遍不怀敌意,甚至后来后人王镇恶出仕晋朝也是借了他的威名。同时,他大力汉化前秦,却不拉帮结派,以至于氐人也感念他的恩德,氐人贵族对于汉人的恶意远远低于鲜卑人。而且,王猛死的也很巧,这更是将其捧上了神坛。如果后来的历史背离了王猛的预言,苻坚灭掉了东晋亦或是前秦失败后没有奔溃,王猛的地位也不会那么高。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07 15:27:58 +0800 CST  
最后说下崔浩,先截一段他人评论“首先能肯定的是他没出卖本族利益,统一黄河流域这是对境内的人民有益处的, 若干年后的汉族复国运动就是在王猛与他建立次第的统一的中古汉民族经济体主干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像孙中山的革命基础是李鸿章这代洋务派所建立的资本主义一样。


但是那时北魏政权还未必能完全代表汉民族利益,拓跋焘和刘宋为敌,在撤军的路上搞大屠杀,不过这和他无关。 汉鲜冲突这件事,后来完全将两人吞噬,拓跋焘在统一华北后试图建立鲜卑本位的行政, 而崔浩就死在这件事上, 他的死几乎是可以看成是一种殉国了,我相信王猛也不畏惧殉国,但是他的运气却比崔浩要好,弱小的氐族几乎是无条件的为汉族利益而奋斗了,而拓跋鲜卑在当时却多少还没驯化,但是驯化鲜卑复兴汉族这个历史进程是从崔浩开始的。

生前为汉民族复国运动的经济政治的本体的建立和巩固呕心沥血,身后又为冯后孝文的改制埋下的伏笔的崔浩,不但不是汉奸,而且还是个民族英雄!”



这句话前半段是人言,后半段则是胡说了。崔浩确实在北魏汉化过程中下了不少功夫,甚至他拉拢不少汉人亲贵充斥鲜卑庙堂,当然这也为其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但是,这个和后世所谓的“汉族复国运动”八竿子都打不着一块。



实际上,“国史之狱”的爆发已经标志着崔浩时代的汉化改革夭亡了,而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汉化实则是另一拨兴起的运动,与崔浩无太多联系,唯一的一根联系就是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那条线。冯太后,孝文帝的汉化其实起步于拓跋浚的上台,如果不是拓跋浚上台,南安王拓跋余又和宗爱没有闹矛盾,那北魏的历史进程很容易照着拓跋焘后期的胡化模式重回老路了。恰恰是亲汉化的太子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的上台才开启了北魏又一次的汉化契机,但这件事又是偶然性的突发事件。

的确,有人要说了,汉化是历史的必然,没有这些突发事件北魏肯定还是会走向汉化的。But,注意下虽然汉化是必然事情,但北魏完成这项历史使命却未必是板上钉钉的,要知道当初前后秦,前后凉等一些政权早在十六国中后期就完成汉化改革了,都未能避免历史的淘汰,北魏又凭什么一定会成为这汉化的最终完成者呢?



事实上,正是“拓跋浚上台”和“刘义隆被杀”这一南一北交替发生的偶然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了整个南北朝的历史。所以,崔浩虽然无汉奸之心,却有汉奸之行(他主导下的北魏政府对刘宋王朝造成的危害比前秦对东晋大得多得多),道德方面又不如王猛,介于王猛,张宾之间,但绝对称不上民族英雄。也许他缔造的新式门阀制度比王猛的模式更容易汉化北魏,但失败就是失败了,历史绝不以主观情感发展。






所以,回归头来,说了那么多,我再把这三人和另一个时代的三人对照一下,方便大家理解。张宾就好比伪齐的刘豫,既有汉奸之心,又有汉奸之实,说他汉奸不冤枉。崔浩则好比伪楚张邦昌,无汉奸之心,却有汉奸之实,最后只能以“死”来引发后人的同情与唏嘘。王猛则如秦桧,虽然骂名很大,但却拿不出实质性的汉奸举措。很多人都说秦桧是金国的奸细,但杀岳飞却是宋高宗授意的,此外他更无建立什么伪政权的行为,甚至吕思勉还认为秦桧又被刻意抹黑的地方。

那么,也有人说秦桧主和的心态就是“汉奸行为”,事实上就整个南宋而言,“和”才是基本国策。从绍兴和议到隆兴和议再到嘉定和议我们发觉“北伐只是手段,和谈才是目的”。而秦桧的主张却无比贴合了这个国策。(PS绝无为秦桧开脱之词)


那么对张,王,崔的汉奸问题讨论这边就该结束了。最后我觉得这类问题无太大意义,与其纠结别人是不是汉奸,到不如考虑下,如何在思想崩塌的时代,避免更多的人去做“汉奸”或是“疑似汉奸”的事,这才是当下应该警醒的。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07 15:29:01 +0800 CST  
@江湖庙堂abc @元豹儿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07 15:30:59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5-08 11:45:26
谈下我对这个汉奸问题的看法:
五胡在建国时本族胡人的汉文化水平,是氐羌最高,慕容鲜卑其次,之后是匈奴刘氏,最差差的是石赵,而不得不提一下,拓跋鲜卑在当时中原建国的胡族之中,汉化水准是最烂的,落后于同属鲜卑的慕容鲜卑的距离,是五十年到一百年那样。后人一直议论北魏的汉化汉化汉化,好像北魏汉化是北魏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因为是全班最差的一个学生,所以不得不每天补习补习......
-----------------------------
嗯看到了,姐姐和我认可度差不多,拓跋鲜卑的汉化水平横向比较确实是渣,同时期的胡族基本在五胡十六国后期已经完成汉化了,而索虏的汉化还得到南北朝中期。结果偏偏还有人非要说索虏汉化起步如何如何早。。。。


只不过在慕容鲜卑和匈奴上面略有分歧,感觉匈奴屠各部的汉化要高于慕容家,至于刘勃勃之流跟同时期的拓跋鲜卑基本持平。

北方士族的家族认同感确实是毒瘤,发展到后期尤其体现在弘农杨氏洛阳痛斥陈庆之。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08 12:25:44 +0800 CST  
@yu_xiangyu 2016-05-08 17:01:15
我觉得汉奸要这样定义,本国公民与外来入侵民族一起合作,做出有损本国或民族利益的事情。汪精卫是汉奸无疑,我们不能从他的角度来看他做的事情怎么样,我们得从第三方角度来看,
-----------------------------
如果这么算,崔浩王猛都不是,因为他们出身的时候,已经是东晋衣冠南渡了。张宾倒是正儿八经的晋国公民。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09 10:56:43 +0800 CST  
@stefansun 2016-05-18 10:28:10
六月开馆吧公子
-----------------------------
额,这个不好意思地提前抱歉下,因为之前进度没有把控好,以至于还有两章没完结,可能要到6月底更新了。所以只能再等1个多月了,不过开发之后便不会断更。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18 11:31:52 +0800 CST  
今天是520佳节,小公子就不凑别的热闹了,发一首新填词的歌,送给一位同样感慨那段西晋末年的旷世绝恋的朋友。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20 11:53:29 +0800 CST  







原曲:忘尘
策划:墨月【潇声莫歌】
填词:明轩公子【潇声莫歌】
歌姬:喵次
美工:長短句【聆听音控工作室】
后期:醉微沉

离愁 渐远
芳草凄
残月初升 落影
眼迷离
羌笛声起 几番萧索
西风去
吹散多少笙歌
往事 斑驳
绕心间
柳絮 纷飞
似白雪
岁月蹉跎 悲欢交错
伤心事
又与何人说

金谷园
埋葬几许繁花
似锦成云烟
承君意 重拾
笑语嫣然犹胜当年
叹人生 世事无常
总把情丝断绝
黄泉碧落人影
终归是斑驳

金谷园
埋葬几许繁花
似锦成云烟
承君意 重拾
笑语嫣然犹胜当年
叹人生 世事无常
总把情丝断绝
黄泉碧落人影
终归是斑驳


http://5sing.kugou.com/fc/15183697.html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20 11:55:16 +0800 CST  

-----------------------------
@zl天下无双 2016-05-30 17:29:41
公子,等休整了这么长时间了,话说下半部什么时候开始啊,每天都来看,结果都没看见更新。
-----------------------------
原本是定在六月中旬开始的,但还有一章半的内容未完工,所以到7月1日正式恢复更新。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5-30 19:05:59 +0800 CST  

@zl天下无双 2016-06-03 17:23:40
好的,等你写完,到了7.1准时回来,每天签到。
-----------------------------
谢谢,目前已经写完下部七章,最后一章月底前就可以搞定,7月1日期待一干老朋友正式回归。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6-04 15:29:31 +0800 CST  
下部章节略作调整,目前已到收官阶段,顺便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



(下部)
9.蜀地悲歌——桓公西征灭成汉

10.辽东烽火——慕容鲜卑的天下

11.君生为髯——北地苍凉事可伤

12.逐鹿天下——关东走马鲜卑儿

13.人何以堪——谁使神州竟陆沉

14.紫气东来——王猛入关治前秦

15.东山再起——桓温时代的谢幕

16.睥睨北国——雄主渐生窥江意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6-08 17:05:32 +0800 CST  
@亮伊琳 2016-06-30 13:03:17
群主今天是六月的最后一天,说好的六月底开更。
-----------------------------
群主。。。。。我是哪个群的群主啊。。。嗯,今天参加了个活动有些晚了,明天开始更新。


先回顾下上部,贴三张图,下部的局势就从晋朝的西南方开始说起。








顺带欢迎老朋友正式回归。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6-30 18:30:58 +0800 CST  
蜀地悲歌——桓公西征灭成汉(一)

如果说“昌黎会战”是北方局势的一次转折,那么,之后在大江对岸发生的一件事,则是彻底改变了胡赵,氐成,汉晋这三足鼎立的态势。因为这个变故,间接地推动了中三国后期新三极的形成——前秦,前燕,东晋。那么,这件事究竟是什么事情呢?

在提起这件事之前,我们还是把时光轴拨回苏峻之乱后,看看在这之后的若干年里,东晋政坛又经过了几番变动。“苏峻之乱”是公元328年彻底平定的,然而,恰恰第二年(即公元329年)一代帝师,两平内乱的名臣温峤也撒手西归了。温峤的突然死亡让他手里的江州并入到了陶侃手中,陶侃自是成了东晋军界说一不二的主了,都督荆、湘、雍、梁、交、广、宁、江八州诸军事,烜赫一时。

然而,也正是因为温峤的离世,刚刚建立起来微弱的三头格局(即陶侃,王导,温峤)面临着解体考验。站在权力顶峰的只能有一人,当然,绝不是司马家的皇帝,可究竟花落谁家,陶侃和王导这两个老江湖都展开了暗地里的较劲。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暗中较劲呢?这一来,刚刚打完一场仗,谁都不愿意再次挑起内战,因为那个时间段石勒已经统一北方,随时准备南下,王导,陶侃还不至于拿华夏的命运做赌本。其次,王导虽然出身名门,但手里没枪,陶侃倒是有枪,可寒门的身份让他在门阀政治下的东晋很是尴尬。所以两人各有长短,因而也就采用了二战后美苏争霸所用的模式——“非战争性质的对抗”,俗称“冷战”。而最能体现王,陶两人暗斗的一次事件便是“郭默案”。

之前这位郭默也出场过,但没怎么仔细介绍,这边我们就岔开话题说下此人生平。因为,不得不说,这位乱世中的老油条还是很有料的。郭默这个人是在永嘉之乱后,留在北方一批抵抗胡人的汉将之一,一定程度上可以划归为乞活军的行列。祖逖北伐的时候此人便投靠在了祖逖麾下,与李矩,赵固,苏峻可以并称为祖帅手下“四名将”。郭默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会耍滑,在乱世中屡屡能从险境中开溜。

起初,郭默曾被刘曜围困,长久围城之下城内闹起了饥荒,于是郭默就以妻子小孩为质,希望刘曜发点米粮给城内人员,表示刘曜前脚放粮,他后脚便投降。刘曜本是个性情中人,觉得郭默这厮品行不错,就应允了。哪知道郭默一拿到粮食,立刻反悔了,高筑城墙以抗刘曜。刘曜眼看被人耍了,心里顿时火冒三丈,当下就把郭默妻子小孩沉河了。

死了老婆孩子的郭默又派弟弟去刘琨那求援,结果刘琨知道郭默平日里就是个偷奸耍滑之辈,担心自己一旦出兵等同于给郭默做了挡板。刘曜会转而咬上自己,而郭默却趁机开溜,便扣下了郭默弟弟。郭默弟弟眼看苗头不对,便从刘琨大营溜了出来,哪知道他前脚回来,郭默后脚又派他去出使石勒。

那时候石勒和刘曜还没翻脸,当下绑了郭默弟弟准备送给刘曜,可惜半路又给郭默弟弟开溜了。郭默寻思坐等下去只能死路一条,便抛下百姓,带着少数人员逃出了城池。祖逖死后李矩和郭默合兵一处,哪知道李矩被围之时,郭默一看苗头不对,又抛妻弃子(不知道第几任了),逃了出去。

逃出生天的郭默南下投靠了东晋政府,对当时的皇帝司马绍一同吹嘘,说自己在前方英勇作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得不退回来搬救兵。晋明帝司马绍听完感动地一伸大拇指说道:“忠臣啊,封你做征虏将军啦!”

而后没过多久晋明帝司马绍暴毙,随即庾亮上台,逼反了苏峻,祖约。这一次郭默没有站在昔日战友的一边,而是倒向了陶侃庾亮那边,并在平定苏峻之乱中立下战功。“苏峻之乱”虽然有多方势力共同参与,但最后分割权力之下也仅是王导,温峤,陶侃三家鼎足而立。作为像郭默这样的小角色自然是靠边站了,那么,一向喜欢偷奸耍滑的郭默自然不甘心,不久兴兵杀了时任江州刺史的刘胤。

说到这里,大家会有个疑问,不是温峤死后陶侃兼管了江州吗,那这刘胤又是何人?原来,陶侃当时兼管的只是军事,台面上的一些事情还是让刘胤这个挂名刺史操控的。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7-01 10:29:47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7-01 15:47:52
开更新啦! 撒花庆贺。

温峤死后接管江州的就是刘胤啊,江州这个荆,扬缓冲区的行政经济和军事都在刘胤手上。 并没陶侃管军事的事。 陶侃如果在温峤死后就控制了江州军事,就没郭默后来那一档档子事了。
-----------------------------
然而陶侃总督诸州中不就有江州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7-01 15:57:32 +0800 CST  
@vanridin 2016-07-01 14:33:45
南渡时代能在河南坚持的都不容易。郭默也打了不少边境冲突的战斗,石勒军很多人对他也很头疼。郭离开李矩应该是实在撑不下去了,李矩最后也不得不撤到江南,底下人都不想打了,要投靠后赵。
-----------------------------
欢迎老伙伴回归。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7-02 11:15:00 +0800 CST  
蜀地悲歌——桓公西征灭成汉(二)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豁然开朗了吧,陶侃可以允许一位文官暂领着江州的事宜,但绝不容许一个具有军事才干的军阀从他口中夺食!

所以,当郭默做完这件事情的时候,在他的头顶上方便出现了一个由咱们侃爷亲手书写的大大的“死”字。当然,郭默也不傻,凭他多年在乱世中打滚的经验,他很敏锐地觉察出这江州便是王导和陶侃较劲的场所,只要自己抱上王导这颗大树,难道还怕他陶侃?

于是,朝廷的红头文件下来了——“刘胤该死,郭默有功、”郭默很清楚这是王导在向自己示好呢,他便天真地以为从此之后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郭默的自作聪明非但没让自己多活一阵子,反倒更激起侃爷杀他的决心了。

得知郭默和王导搭上线了,陶侃二话不说,一方面上书朝廷谴责王导姑息养奸,另一方面提兵就朝江州杀来。正所谓“侃爷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面对陶侃大军压境,郭默都没扛住几下就被砍了脑袋。陶侃用郭默的人头在向世人宣示:在这片土地上,你得分清楚大小王,别以为占块地方就能呼风唤雨了,侃爷真要动你就算是王导也保不住你!!

郭默,这个活跃于两晋之交的军阀,就这般轻而易举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他的离世,祖逖当年的那批人马也正式尘封于历史。

对于郭默这个人,后人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为了守住城池,不惜以妻小的性命去刘曜那换粮,还派他弟弟两入虎穴搬救兵。但也有人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几次抛弃家眷,又几次坑卖队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是个十足的投机分子!当然,也有人对其知之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留意此人。

小公子觉得,郭默这个人是个悲剧式人物:他一生都在乱世中挣扎浮沉,想抓住一根枝条飞黄腾达,可无奈抓住的却是水中的稻草,最终伴随着片刻的欣慰而永坠水底。他不是陶侃,并非每个人在乱世中都能出人头地,而他很不幸地成为了大人物博弈间的棋子。一个“棋子”的悲哀之处在于,当他成为棋子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不再自己的手中了,而那一刻恰恰是郭默介入到“陶王之争”中去的时候。

“如果一个人的命运,注定悲惨的话,他抗拒也好,不抗拒也好,结局可能都是悲惨,这就是宿命的可怕之处……”这是电视剧《天下第一》中段天涯的台词,我觉得用来总结郭默的一生倒也很贴切。有些无奈,有些遗憾,有些落寞,有些可悲,最终被人所淡忘。当然,这悲剧性并不仅体现在郭默一个人身上,在同时期的许多英才身上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后面我们要提到的桓大司马,其人生轨迹亦如是,只不过他的故事读来更令人唏嘘和落泪。

“郭默案”的发生从侧面表现出王导和陶侃双方暗斗的激烈状况,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爆发实质性的公开战争,这为后来江左七十余年的和平局面打下了基础。当然,有人将这一局势的形成都归功于陶侃的识大体,我还是持些许意见的。因为,陶侃死后不久,他在荆州的影响力就被另一个人给取代了,那时候东晋的走向已经取决于他人,又怎么能将后来的历史发展轨迹都归结于陶侃个人呢?平心而论,后来那个人恰恰才是奠定东晋七十余年海内无事的关键性人物。

《晋书》也称陶侃有“窥窬之志”,可见在当时,陶侃或多或少还是能让人看出其部分野心的。只不过陶侃也知道,自己这样一个依靠军功上位的寒门子弟是不可能在门阀当政的东晋王朝秉政的,因而他也是“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所以说,许多时候,把握好一个“度”很重要,陶侃便是做到了,也成了东晋诸多军事大佬中名声最好的一个,在他后面的桓温和刘裕都是被后人评论为“毁誉参半”的人物。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六月,陶侃在病中上表逊位,遣人将官印节传等送还朝廷。不久之后,他便死在回朝途中,时年七十六岁。 至此,东晋大权全部归于王导手中,可是此时的王导也是时日无多了。陶侃死后第五年,王导也在京城的乌衣巷中阖上了眼睛。而此时,东晋帝国的第三位皇帝司马衍也是十八岁了,他能否拿回本应属于他的帝王权力呢?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7-02 11:18:14 +0800 CST  




插一下另一版本这一时期时局图

另外,在网上突然看到了一番“经典”论断,


挂了个汉族英雄的马甲去跪舔羯胡也就不去说了,毕竟中华之大,总有些日伪期间遗留下来的来历不明的“知母不知父”的后代。不过,这跪舔也起码懂一些常识嘛,诸如什么“石勒的政权叫襄国不叫赵”,“石勒的弟弟叫石虎”这种论断还是少说为妙吧。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7-02 13:50:14 +0800 CST  

楼主:明轩公子

字数:407698

发表时间:2015-09-01 16: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6:16:49 +0800 CST

评论数:23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