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我说,你听,或者不听

圣人是不存在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的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的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一个人想要表现出善良,那他就不是真的善良。尽力的去照顾别人,这样的人被称为善良,其实并不是真的善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善良是表现出来的,是活在别人的嘴里的,是靠别人来传诵的。真正的善良是像圣人一样,尽力的照顾别人,并不占有善良这个名声。同样,尽力的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因为大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活动准则,是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不争其实是最大的争。不争不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是我对万物没有占有之心,所以不争。不争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状态。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08 17:23:17 +0800 CST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以调和;修身养性,最忌讳的就是不调,何谓不调?就是过了。血气上头,是过于急躁;思虑过深,会导致失眠多梦神经痛;每天充满负能量,看谁都不顺眼,是气量过于狭隘。过于贪图小利,落入骗子的圈套事小,最大的危害是志向不高,志向不高,家庭事业总不会太和顺。调理性情,修养身心不是让你每天一杯茶,每天乐呵呵,过早的过上退休生活,更不是让你丢了真性情,变得千人一面。少年大多血气刚强,不懂修身养性,当然,他们也不屑修身养性。如果劝一个少年修身养性,就像劝一个和尚修道,总是会让人啐一脸的。少年的血气刚强体现的就是叛逆,不懂跟这个世界和解,总觉得父母家长老师都是跟自己作对的,自己引领潮流成了宇宙中心。对于这样的少年,就要用心平气和来调和他。万不可针尖对麦芒,他叛逆你急躁,如此,你们两个都血气上头,家庭问题就出现了。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0 18:19:16 +0800 CST  
懒散轻浮、自暴自弃的人,就用祸福之事来告诫他。修身养性忌懒散轻浮,自暴自弃,何谓懒散轻浮,自暴自弃?一个人懒散轻浮,必然不会庄重,对事对人都提不起积极的态度,随之而来的就是不重视,不重视别人,也不重视自己。而自暴自弃呢,对自己就更不重视了,自己都把自己放弃了。这样的人,不求上进,既然不求上进,生活的态度势必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凡事过得去就可以。这样的生活态度,于修身养性是大不利的。修身养性要求什么?专心致志,调理性情。对于这样的人,该怎样让他们振作呢?用祸福之事来告诫他。譬如,你懒散轻浮,专心在家啃老,对工作深恶痛绝,对游戏不能自拔。这样的人,有一天也会幡然醒悟,而让他幡然醒悟的必然是关系祸福的一件大事,不是生老病死,就是生活陷入危机了。所以,对于那些因为某些事情自暴自弃的人,好言好语的安慰是行不通的,深入骨髓的痛骂也是行不通的,与他断绝关系也不好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明白,你自暴自弃可以,但前面有很大的祸事在等着你,如若你改变自己,前面的祸事就会消弭。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1 18:44:28 +0800 CST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不过是由于侥幸避免了灾祸。”孔子提倡仁义道德,做人要仁,行事要守礼,换句话来说,孔子让人做君子,做善人。何谓君子?君子坦荡荡,胸怀宽广,仁义守礼,谦虚谨慎。与君子相对的就是小人,小人心胸狭窄,急功好利,你若不小心得罪了他,他定会像个毒蛇一样窥视着你。我们说宁惹君子,不惹小人,不是因为君子好欺负,而是因为,你欺负了君子,君子不会与你一般见识。而小人正好相反,你觉得自己没欺负他,可他就是会报复你,而报复你的手段,一般都会跟阴狠毒辣挂钩的。这样说来,做君子可是得不偿失,不但要善良,还要守礼,讲道德,对亲人要孝顺,对不是亲人还要一般的孝顺,做人做到君子这份上,实在是憋屈的很。似乎做小人痛快多了,人敬我一尺,我觉得理所当然,人不敬我一寸,我让他倾家荡产。可是,孔子说了,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上,正直是充分必要条件,没了正直,人就生存不下去了。这话说的,好像我们都正直似的,但是,我们都活着,这又怎么说呢?孔子又说了,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不过是由于侥幸避免了灾祸。这意思明白吧,我们都是侥幸活着的,换句话来说,我们早该死了,但由于侥幸,所以,上天还没来得及取我们的狗命。孔子这话说的太狠了,骂了一多半的人啊。可是,孔子说的有道理吗?有道理。一个人不正直,看似得到一些好处,但从长远来看,一定会遇到灾祸。这不是吓唬人的话,而是有科学依据的。譬如,你为人不正直,做事基本上远离仁义道德,跟善良也八竿子打不着,这样的人一般急功好利,对朋友也不会诚心相交。如果世界上就你一个人不正直,那你会得到厚利,而且还会远离灾祸,但是,世界上不正直的人太多,你不正直,别人也不正直,你急功好利,别人也急功好利,到最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们两个总归有一个会遇到灾祸,或者两个一起遇到灾祸。所以说,一个人生存是由于正直。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2 18:28:18 +0800 CST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老子让人归于质朴,但孔子显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质朴多了,就会粗野,当然,文采也不能太多,太多就浮夸虚伪,最好两者配合得当,不多也不少。什么是质朴?是一个人本来的样子,虽不懂礼仪教化,但淳朴老实,不会用文采粉饰,天生一副质朴样子,像天生天养的石头,不声不响,但质地朴素。什么是文采?就是一个人通礼仪,懂教义,知荣辱,会音乐,懂得食不厌精的道理,还会用自己知道的道理教化别人。质朴多了,就会粗野,像山野村夫一样,淳朴是淳朴,可也太淳朴了。文采多了,就会浮夸虚伪,这道理很简单。谁最爱夸夸其谈,学者嘛,谁最爱炫耀,自以为懂得多的嘛,谁最虚伪,知道礼仪却不想遵守礼仪,把礼仪玩弄于股掌中的人嘛,譬如伪君子岳不群之流……这样的人,知道何为礼义廉耻,更知道遵守礼义廉耻的好处,但又不想遵守礼义廉耻,却单想得到好处,于是浮夸虚伪。所以,孔子说,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能成为君子啊。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2 18:30:10 +0800 CST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的饭菜不好,穿的衣服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商议的。”孔子吃饭可是很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可是越精致越好。而且,孔子还说,食色性也。说吃和性是人本性。照这样说,一个人吃的越精致,穿的越守礼才是学习孔子之道,才是回归人的本性。按照礼的规定,士大夫穿衣可是很讲究,什么人穿什么衣裳,什么场合换什么服装,这不叫奢侈,这叫守礼,换句话来说,这叫懂规矩。既然食物要越精致越好,那嫌弃饭菜不好的人才是遵循孔子之道啊,为什么孔子要说,这种人,不值得与他商议,换句话来说,就是,这种人,孔子是不屑于相交的?因为这种人是以吃的饭菜不好,穿的衣服不好为耻辱的,什么人有这种思维?嫌贫爱富的人,沽名钓誉的人,爱好摆谱的人。当然,换到现在的说法,还有上进的人。上进是个好词,但是,什么是鞭策我们上进的理由?理想?太渺茫。志向?太高大。其实,我们上进最大的理由就是,以自己所处的环境为耻辱。觉得家贫为耻辱,那就上进挣大钱;觉得文凭低为耻辱,那就先镀个金,弄个博士学位;觉得自己阶层低为耻辱,那就忍辱负重,跳跃阶级……其实,孔子提倡吃的讲究,穿美好的衣裳,但圣人绝对不会以吃的饭菜不好,穿的衣服不好为耻辱,在他看来,这种人根本没有资格学习圣人的道理,更不足以与之谋。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3 12:14:50 +0800 CST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面对河流,很感慨,消逝的时光就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的流去。孔子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感慨?因为时光催人老,岁月留不住,看着时光就这样流去,他很心疼。孔子为什么要心疼?因为他还没有功成名就,时光却找不回来了。道家讲究功成身退,孔子讲究显达于诸侯,要上进,要努力,要成名,而且要成大名,成名越早越好。什么样的人会发出如此的感慨?一个珍惜时光的人。什么人最珍惜时光?一个努力奋进,坚持不懈的人。所以,看到了吗,面对我们现在的“996”工作制,老子是批判的态度,认为打破了平衡,不符合人生的规律,可是对于孔子来说,这就是珍惜时光的表现,是努力奋斗的表现。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3 17:36:40 +0800 CST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德,爱慕仁德,好色,爱慕美色。孔子说,他没见过爱慕仁德像爱慕美色那样热切的人,其实,我们也没见过。不但我们没见过,子孙后代想必也不会见到。为什么?什么是仁德?仁德是美好品德,讲究仁义教化,德行要符合某些标准。一旦说某个人仁德,他一定勤于修身,思想永远保持在某种高度,行为始终符合最严苛的标准,这样的人,活的累啊,活的不爽啊。而美色是什么?是悦目的,是爽的,是能带给我们直接兴奋的感觉的,爱慕美色,是本性,是天性,人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觉到愉快的。看到了吗,一个是约束天性,一个是释放天性,一个活的累,一个看的爽。所以,仁德的人有很多,但爱慕仁德的人很少,大家最大的愿望是,别人仁德,自己不仁德。而拥有美色的人很少,但爱慕美色的人太多,大家最大的愿望是,把美色据为己有,自己有美色,别人都没有。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3 17:38:04 +0800 CST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孔子说,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停止了,那是我自己要停止。这是什么意思呢?堆山就是建功立业,眼看马上就要功成名就,自己却撂挑子了,最后功亏一篑。为什么要功亏一篑,是觉得功成名就不好玩,觉得默默无闻其实挺好的?当然不是。儒家可是要让人出仕,功成名就的,如果不功成名就,那叫怀才不遇,是很伤人的。所以,人为什么会功亏一篑?有很多原因,譬如最后大意了,大意失荆州嘛;最后坚持不下去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嘛;还有很多,觉得太难了,觉得很辛苦,觉得放弃很容易……总之,最后功亏一篑了,不要怪别人,不要怪社会,要怪就怪自己,是自己坚持不下去了,自己不坚持就是自己要停止。功亏一篑的原因很简单,是自己放弃了坚持不懈这个美好品德。什么是坚持不懈,什么是美好品德?就是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仍然前进继续堆土,因为这是我自己坚持向前的。看到了吗,要坚持一个目标,然后坚持不懈,虽然只有一筐土,离堆成山还很远,但这是我自己坚持的方向,就不要放弃,一直向前。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3 17:39:04 +0800 CST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其实人只要受过教育,都知道何谓对错,就算没受过教育,也知道何谓对错。对的就是对别人有利的,错的就是只对自己有利的,对的都是约束自己的,错的都是肆意妄为的。符合礼法的话,大家都知道那是对的,是我们应该遵从的,但我们觉得对的一定会改正吗?当然不会。譬如你知道闯红灯不好,但还是会闯红灯;你知道爹娘需要孝顺,可还是会一年回家一趟;你知道投机取巧走捷径不好,但一遇到事情,还是会投机取巧走捷径。就像我们都厌恶走后门,可到了自己身上,最先想到的还是走后门。为什么人觉得礼法是对的却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呢?很简单,改正错误会丢掉自己的利益,什么利益呢?自己舒服的利益,自己省时间的利益,自己不劳而获的利益,自己投机取巧的利益……总之,在人性面前,利益大过一切,所以人都知道要听从礼法,但却不改正自己的错误。顺耳好听的话,人都喜欢听,但很多人却不鉴别它的真伪是非,是人傻吗,不知道何谓真伪是非?是人被蒙蔽了吗?忘记了鉴别?当然不是。人骂你一句,你会生气,不管他骂的有没有道理。人夸你一句,你会高兴,不管他夸得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人会这样?因为顺耳的话听着高兴,不顺耳的话听着闹心。孔子说了,就算你高兴,也要先鉴别这话是真的还是假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鉴别了真伪是非,才能不被蒙蔽。可是听到顺耳的话人只有高兴,很少会去鉴别真伪是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顺耳的话,让人高兴的话,人从内心里觉得这是真的,不希望这是假的,既然是发自内心,所以,鉴别的话就是跟内心作对,什么叫跟内心作对?就是你早上不想起床,却必须起床,你不想加班,却必须加班,你想看电影,却不得不把票给别人……所以,顺耳的话很难鉴别真伪是非,不是不能鉴别,是不想。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3 17:39:36 +0800 CST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都学孔子,尊为圣人圣言,一个字也敢改动,也不敢随意发挥,唯恐玷污了圣人的教诲,好不容易出了个王阳明,举一反三了一下,立刻就成了集大成者。古今中外,大家这么尊敬孔子,孔子高兴吗?我觉得他是不高兴的,为什么?因为孔子教导学生,并不是填鸭式教学,他主张启发教育。譬如,我们学过很多的道理,尊师重道,要有气节什么的,都是从教科书里学得的,后来,我们懂得的道理,都是媒体告诉我们的,他说过年要回家,团圆大于一切,他说要做创新型国家,要爱国……这些道理对吗?当然对,但我们懂吗?好像懂了,但其实并不懂。要是懂了,为何现在的人大多没有气节?要是懂了,为何有钱能使鬼推磨?要是懂了,为何山寨的货会那么多?要是懂了,为何精英们那么喜欢移民呢?所以,我们不懂。就像孔子的学生,知道要仁德,知道要孝顺,知道要坚持不懈,但很多都是知道而已,离真正懂还很远,所以,孔子教导学生用的是启发教育。当他苦思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当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才去启发他;交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能举一反三,推知三个方面的东西,这就不需要再教导他了。看到了吗,孔子不需要人人照他说的做,而是让人自己思索,我觉得,他最喜欢的学生,应该是王阳明这样的,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而如今的我们,知道太多的道理,却做着跟道理相悖的事情,就是因为我们从不思索,只会拿来就用,所以,我们才被公众号的文章绑架。今天他们说哈佛弄了个神药,能让人活150岁,很多人信了,明天他们说寒门的状元连羽绒服都买不起,我们又信了,后天,他们说要向外国人学习优雅,跟杨澜一样,我们还信了……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4 12:29:22 +0800 CST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政治黑暗的时候,他就装傻。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得清形势,懂得进退,是个拎的清的人。这种人,我们叫聪明人,任何时候都能立于不败之地。按照儒家的理论,宁武子这种人其实有点小人的潜质,他们认为,政治清明的时候要做忠臣,要发挥才干,政治黑暗的时候同样要做忠臣,要发挥才干,这样才是表里如一的人,才是正直的人,才是忠臣良将。不能国君开明的时候你聪明勤奋又能干,一旦国君不开明了,你马上撂挑子,装傻充愣,这不是君子所为。可是,孔子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宁武子的聪明别人可以赶得上,他的那种装傻却不是别人能赶得上的。看出来了吗,孔子对宁武子可是赞誉有加,为什么孔子要称赞他?因为他审时度势,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没有一味的装忠臣良将,也没有留恋始终如一这个名声。所以,后世用儒家来治国,出了很多迂腐的观点,都是对孔子言论的曲解。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4 17:38:48 +0800 CST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没有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的人。孔子时代,仁德的人不少,君子也很多,舍生取义,连王位都能放弃的人也有,譬如伯夷、叔齐哥俩,但他还是说,没有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的人,而且,他没见过,就说明一件事,连孔子都不是这样的人。想想很恐怖,就是做个自我批评而已,连圣人都不达标,更遑论我们这样追求名利的凡夫俗子乎?什么是自我批评,混过机关的都清楚,说一说自己的缺点呗。如果让你说一说自己的缺点,你会很快的列举出一二三,兴许还有四五六,大度的可能还会专门列个单子。现代社会,谁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完美的人,别说缺点,就是缺陷也能列个单子。照这样看,我们都是可以自我批评的人了?孔子没见过能自我批评的人,可到了我们这儿,人人都是可以自我批评的人,那我们岂不是比圣人还要圣人,我们是完人了?当然不是这样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容易,能自我批评也容易,关键是要发自内心,何为发自内心?就是你有一个缺点,就是懒,你也知道是自己的缺点,也知道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甚至可能影响自己的家庭和未来,如此想想,懒还真是个大缺点呢。可是,你认识到懒是自己的缺点,也知道要改正,但改正的日期是遥遥无期,最后等到你死,可能还是懒死的。为什么你改不了呢?就是因为你没有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是个缺点,更不会发自内心的对这个缺点进行自我批评。你可能有疑问,我就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是个缺点,也发自内心的想要改正,但就是改不掉,我也没办法的。什么叫发自内心,你自我批评的时候,会说自己是个阴暗小人吗?会说自己嫉妒心超强吗?你可能会说,但很快,你会为自己的阴暗和嫉妒找借口。譬如,不是我阴暗,是他们太坏,是社会环境不好,我是被逼的;不是我嫉妒心强,是他们在我面前炫耀,示威,让我不得不嫉妒。说到底,我们对自己太好,你想象不到的好,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为自己的缺点找借口,这是我们的本能,别害怕,其他人也是这样,我们都是同类。所以,孔子才说,他没有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的人。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4 17:39:54 +0800 CST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忧愁悲伤。按照孔子的观点,君子可是不好当,不但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还要仁德,还要宽容,还要有气节,别人打了他,可能还不能还手,因为那人可能是无意的。所以,君子不好当啊,凡是当君子的,都要面对世人严苛的目光。可是小人呢,却是好当的很。不必在乎世人的眼光,只管自己爽了就好,睚眦必报,以怨报德,都是家常便饭,自私自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如此说来,君子过的生活应该憋屈啊,小人过的生活应该快乐啊,可是,事实正好相反,受着各种约束的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常可以获得快乐,而小人呢,却常常忧愁悲伤,这是为何呢?因为做君子的,凡事为别人考虑,不在乎得失,既然不在乎得失,那得失就不重要,既然得失不重要,得到或者失去就不会感到快乐或者悲伤了,而且,君子心胸坦荡,心胸坦荡之人,绝不会为了得失之事忧烦愁苦。而小人呢,在乎得失在乎的要死,即便得到的已经很多,但仍觉得不够,即便只失去一点点,却觉得失去很多。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忧愁悲伤呢?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5 12:15:54 +0800 CST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孔子说:“喜好勇敢又恨贫穷,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恨的太厉害,也会出祸乱。”孔子一句话点出了农民起义的真相。历史上各个朝代,起义的队伍数不胜数,有农民出身的,有贵族出身的,有读书人,还有大字不识的。这些人,为什么要起义?你肯定会说,当权的无道,政治太黑暗,社会太崩溃,他们都是被逼的。其实,被逼的人有很多,可为什么犯上作乱的会是他们几个?而且,从感情上来说,有很多真不是被逼的。其实,起义换一个称呼,就是犯上作乱,哪些人会犯上作乱呢?首先是要勇敢,不勇敢你连只鸡都不敢杀,谈何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可是,光勇敢还不够,勇敢的人很多,但敢于犯上作乱的人很少,因为勇敢充其量是敢于面对强权,而不会想着推翻强权,所以,勇敢的同时还要憎恨贫穷。什么是憎恨贫穷?你一定会说,这还用解释吗,贫穷,有谁不憎恨吗?不,你错了,很多人不喜欢贫穷,但说到憎恨,就没有多少人了。想想你的同学邻居和同事,贫穷的有很多吧,但得过且过的更多,他们嘴上抱怨着生活的不公,但回过头,仍然兴致勃勃的在淘宝上买衣服。真正憎恨贫穷的人会怎样?会想方设法,哪怕赌上尊严,赌上名声,赌上性命也要离开贫穷的环境。所以,你看看周围人有哪个不折手段的往上爬,不折手段的嫁富豪,他就是憎恨贫穷,譬如港姐李嘉欣,虽然她并不贫穷,但是,她特别的憎恨贫穷。当然,每次起义的由头都是皇帝无德,换个说法,就是当权的人不仁德。对于不仁德的人,我们恨吗?当然恨。但是,我们的恨都是有限的。譬如你的邻居无德,老是殴打他的老娘,还虐待他的孩子,对你也不好,坑了你好几次,这样的人,你恨吗?当然恨,恨得牙痒痒,可是,你会怎么恨?把他揍一顿?好像太暴力。向公安局举报?好像不至于。下毒害他?你当然不会。所以,最后你的恨只会是,在网上发个贴,说一说你的奇葩邻居,或者,跟亲戚朋友抱怨,我怎么跟这样的人做邻居呢?这就是你的恨。这样的恨会引起祸乱吗?当然不会。对不仁德的人恨的太厉害会怎样?会想着让他死,让他离开人世间。所以,对不仁德的人,恨得太厉害,也会引起祸乱。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5 18:05:04 +0800 CST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说:“一个人假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且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周公之才,多高的评价,基本上这个人的才能能让所有人纷纷赞叹了,放到现在,那是文能治国安邦,理能获诺贝尔奖啊。这样的人,十有八九会骄傲啊,不骄傲才是例外吧。像才高八斗的曹植,不就是一个骄傲的人吗,世人也没有不喜欢他啊?至于说到吝啬,其实不就是小气吗,小气是个缺点,可是瑕不掩瑜啊,一个这么有才能的人小气一点,应该叫做有特点吧,譬如,一个普通人吝啬叫吝啬,富人吝啬那叫节俭。所以说,一个这么有才能的人吝啬,那是一种生活态度,很值得学习的。可是,孔子却说,这样的人,不值得一观。意思很简单,不值得一观,连看都不值得一看,很不值得一提。为什么孔子对这样的人这么的不感冒呢?试想一下,一个人骄傲自大且又吝啬小气,这样的人会怎样生活呢?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最爱做的事肯定就是抱怨,你对他好,他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他骄傲自大,你对他不好,他觉得你良心坏掉了,竟然对他这样的人这种态度!而他对别人呢,肯定不会好,因为他吝啬啊,小气啊,这样的人,在财物方面吝啬,在其他方面也肯定会吝啬,譬如责任感,同情心等等。这样的人,做个普通人尚且不及格,更遑论他有周公之才,要统治一个国家了。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这样的人,对百姓肯定尽情压榨,而不会感到任何不好意思,一旦有人反对他,他就会委屈到不行,觉得反对他的人都是坏人。这样的人,一定不会仁德,所以,孔子才说,这样的人不值得一观。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5 18:08:12 +0800 CST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孔子说,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孔子颇有点明哲保身的意思,但危险,有时候等同于机遇,祸乱,有时候等同于富贵,不是有一句话,富贵险中求吗。不入危险的地方,不住祸乱的国家,固然保全了生命,可是也牺牲了大大的机遇,乱世中多少英雄被扬名,不都是因为他们敢于入危邦,敢于住祸乱之地吗?换一种说法,把盛世治理的好不算什么本事,真正的本事是把一个祸乱的国家带上正轨,可为什么孔子这样的圣人不是这么想的呢?因为孔子怕死吗?好像是这样的。但孔子为什么怕死呢?你肯定会说,不但孔子怕死,人人都怕死啊。可是,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宣扬仁德仁孝的孔子,怎么可能是贪生怕死之辈呢?这要从孔子的孝说起。孔子的孝是,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损坏一点点,既然不敢损坏,那么远离危险的地方就叫孝,所以,孔子的不入危邦是一种孝的表现。而且,孔子治理天下用什么?用仁德啊。而祸乱的地方要想恢复靠的是什么?仁德?应该不管用。用的是拳头,用的是武力,所以,孔子就算入了危邦,乱邦,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但如此,孔子甚至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什么是天下有道?就是有明君,有忠臣,法制完备,没有犯上作乱之徒。什么是天下无道?就是政治黑暗,法制废弛,国君有个人的小爱好,譬如烽火戏诸侯,酒池肉林什么的。其实,这话要不是孔子说的,颇有点欠揍的意思。你想想,天下有道的时候,你出来做官,天下无道的时候,你就隐居起来,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人家发展的好的时候,你过去分一杯羹,人家发展的一不好,你马上撇清关系,这跟急功近利的小人有什么区别?圣人怎么会这样想呢?其实,孔子应该不是这个意思。他应该觉得,天下有道,他的仁德和仁孝就有用武之地,天下无道,他的仁德和仁孝就成了狗屁,所以,审时度势,孔子说出了上面的那番话。这番话证明孔子,其实并不是一个死心眼的人,换种说法,其实孔子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6 17:53:40 +0800 CST  
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不管国家有道无道,都有富贵的人,也都有贫贱的人。一个人富贵或者贫贱,跟国家有道无道虽然有关系,但最终看的是个人的本事,你本事大,即便沙漠里也能种出绿洲,你没本事,给你一串珍珠你也会当成鱼目。可是,孔子却说,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居然是耻辱,这怎么解释呢?想想一个有道的国家,鼓励生产和创新,给你减轻赋税,甚至还能小额贷款,人人安居乐业,风调雨顺,这样的世道,你居然还会贫贱,是怎么做到的呢?只有两个原因,你懒,或者蠢。当然,你还可以说出第三个原因,你不务正业,走的是歪门邪道。所以,孔子才说,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而国家无道呢,人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只有你,赚的盆满钵满,甚至富可敌国,你是觉得风光呢,还是耻辱呢?民国时期风雨飘摇,国家危在旦夕,但赚的盆满钵满的不在少数,他们赚的是什么钱,发的是什么财?国难财。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感到耻辱吗?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6 17:56:02 +0800 CST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孔子说他没见过刚强的人,于是有人不乐意,给他普及,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可是,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会是刚强呢?孔子这话什么意思?很简单,用四个字来总结,就是无欲则刚。一个人欲望太多,然后顾忌就多了,顾忌多了,人就不会坚持自己最初坚持的东西了,这样的人,随时改变自己的原则,怎么能称作刚强呢?真正刚强的人,孔子没见过,可能他也不想看见,为什么?真正刚强的人会怎样?六亲不认。譬如,这个人的爹犯了事,杀了人,按照朝廷律法,要杀头的。这个人该怎么办?如果他真正刚强的话,应该是把自己的爹扭送到衙门,然后义正言辞的说,朝廷你秉公执法吧,我没有任何怨言的。这样的人,刚强是刚强了,可完全不合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是什么?是会为了自己的爹隐瞒,甚至还能造个假供,替自己的爹脱罪,有关系的会走走后门,没关系的会劫个狱,劫个法场什么的。这些做法对吗?当然不对。可不对的做法却很多人去做,为什么?孔子说,这是孝。他是提倡子为父隐的,什么意思?就是父亲犯了事,做儿子的有义务替父亲隐瞒,这是孝。你大义凛然,秉公执法,反而是不孝。所以,对于孔子来说,刚强的人,他未必会喜欢。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8 12:19:45 +0800 CST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换个意思就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别因为自己是王侯将相就强行凌驾在我之上,我也不因为学问比你大就看不起你,你别使唤我,我也不使唤别人。听到子贡这样说,孔子很是打击了他一下,赐啊,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孔子的意思很明白,你想的固然好,但是,根本做不到啊。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是个社会人啊,只要是个社会人,就有利益关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谈什么人人平等,都是在讲笑话。人怎么可能平等?想想就是不可能啊。人天生就是有差别的,出身,智商,情商,身体素质,还有领悟能力,这些差异只要存在,人就绝对不可能平等。即便这些都没有差别,还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运气。两个人,一样的智商,一样的待人接物,一样的能力,但就是一个混的好,一个混的差,为什么?运气使然啊。孔子是维护周礼的,礼并不提倡人人平等,反而要加深等级这种制度。譬如国君用的东西,臣子就不能用,臣子用了就算逾礼。其实,人人都有一个小目标,就是不能有人凌驾在我之上,没有人能打我,骂我,辱我,剥削我。但在这个目标之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想凌驾在别人之上。所以,孔子说,赐啊,这就不是你能做到的了。
楼主 晓月听澜  发布于 2019-02-18 17:38:28 +0800 CST  

楼主:晓月听澜

字数:108021

发表时间:2018-12-21 02:08: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6 22:49:36 +0800 CST

评论数:35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