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漫漫路∶致两千年来的汉家儿郎(连载)


第十二章:这个男孩不简单

【漫长的会议】

一切安排妥当,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皆大欢喜。
确实有人欢喜,但不是皆欢喜,后事解决了,后面的人就该搞事了。
此时的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是皇帝刘弗陵小朋友,实际上的统治者却是四大金刚,而四大金刚里又是头号金刚说了算,关键是这头号金刚是跳级上来的,所以其他的金刚很自然的就不满。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如果不斗出个结果来,那就枉为我中华儿女。
在皇帝面前,这四个人就相当于是并排坐,共同的服务着皇帝,而实际上这四位兄台就是一桌麻将,各有各的方位,各有各的算盘。
之前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打麻将,但因为他认为的运气不好和别人认为的水平太差,所以就是出了名的常输将军,后来有一段时间却成为了常胜将军,我一问才知道另有玄机。
因为他每次在打麻将之前,先会打开手机,用里面的罗盘软件测算一下哪个方位最吉利。
“这个也行?”原来我认为的那个摆设的功能还能用于实战。
“有没有那么神我不知道,但自从用了这玩意儿,火比较好。”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
这……
霍金刚是肯定没有手机的,但他有罗盘,此罗盘就是刘彻。
刘彻已经帮他选了一个十局九嬴的方位,这样霍金刚就能安安心心的辅佐小皇帝了,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却是危机四伏,因为在政治这种游戏里,任何理论都不靠谱。
特别是上官桀和桑弘羊两位金刚,人家之前都在霍光的前面,如今却都要听你的,心里有点不舒服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是天下太平的。
因为霍光也是有帮手的,那就是金日磾,这是个好同志,绝对支持霍光。
但好景不长,没多久,金日磾就去见老领导去了,霍光很孤独。
更不妙的是,金先生这个车骑将军的位置,被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接任了,上官氏独占两席,霍光很难。
实际上你多虑了。
霍氏和上官氏两家的关系其实很不一般,这两家可能有一定的前瞻性或是因为利益的原因,在之前就结成了儿女亲家: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
那现在两家就是亲家加联盟,所向无敌,实际上至少在表面上,两家的关系还是维持的不错的,霍光有时候休息,就是上官桀说了算,然而在利益面前,父子兄弟都会兵戎相见,更别说是这种建立在利益上的亲戚关系了。
亲戚的小船是很容易翻的,而翻船的的罪魁祸首正是霍光的这个女婿上官安。
在四大金刚里,说话最算数的是霍光,心里最不舒服的却是上官桀,他之前就在霍光之上不说,现在人家父子两个又占了优势,如果还听你霍光的,那实在是有点憋屈,但上官桀也算是官场高手,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把不开心挂在脸上的。
相比于老爹,上官安就很不沉稳了,他很喜欢表现,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这个人很浮躁,而且很不安分。
可能是老爹的授意,也可能是这小子自己的想法,他提出想让自己五岁的女儿到后宫成为昭帝的妃子,傻子都知道,他就是想成为皇后的爹(一步一步来),不管是妃是后,都必须得有老丈人霍光的签字。
事实上能不能进宫或进去当什么,那就是霍光一句话的事,然而当霍光听到女婿的这句话时,一句话都没用,只用了两个字:不行。
霍光的理由是这个外孙女的年龄太小,这确实是事实。
其实年龄根本不是问题,真正的事实是政治利益的需要,说好听点是工作的需要。
一旦上官安的女儿为后,这个外公是不值钱的,真正值钱的是她的老爸和爷爷,到时候上官氏肯定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说轻一点会影响霍光的工作,说重一点可能会影响帝国统治层的稳定。
然而上官安虽然很浮躁,但是比较执着,霍光这条路走不通,他就走了另外一条路——鄂邑长公主。
这位公主可不简单,虽然是汉昭帝的姐姐,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还担任着母亲的角色,对汉昭帝算是有养育之恩,所以在汉昭帝那里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事实证明,上官安找对了人。
结果在鄂邑长公主的活动下,上官安的女儿顺利入宫被封为了婕妤,第二年成为皇后,时年六岁。
也就是说,还不到上小学的年龄就是皇后了,不过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还在娘胎里的娃娃亲都可以,别说是几岁的娃娃皇后了,上官安如愿的成为了皇帝的老丈人。
现在的霍光是一个大写的尴尬,这皇后也是自己的外孙女,倒也无妨,但这皇后的亲爹和爷爷实在不是省油的灯。
现在这对活宝父子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想办什么事,不用霍光同意也是可以办得成的。
霍光以后会用行动告诉他们,这个想法是很不成熟的:我说办不成,谁都办不了。
但霍先生的处境现在很不妙,跟上官氏父子的联盟正式成为了过去,别说联盟了,平时上班不给你捣乱,那就阿弥陀佛了。
剩下的三个辅政大臣里面,如果有两个人不支持你,那你的工作是很难开展的。
霍光需要帮手,别急,还有一个桑弘羊。
桑弘羊是可以争取的,但是很难,因为他和霍光不是一个道上的,实际上桑弘羊先生此刻的心情不是很好。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6-20 17:51:05 +0800 CST  



桑弘羊最大的成就就是当初帮刘彻制定了盐铁官营之类的政策,因此刘彻才有钱四处搞扩张,不知是过于崇拜刘彻还是受了领导的影响,桑弘羊也属于扩张有为的类型。
刘彻晚年的轮台诏就是因桑弘羊的西域屯田的建议而起,说明刘彻的思想在晚年发生了变化,但桑弘羊同志的思想却没拐过来弯:一直想帮老板扩大地盘,乃至于扩大地盘都成了自己的理想。
霍光已经走上了刘彻晚年的那条道,而桑弘羊还很执着的在刘彻早年的那条道上漫步。
让桑弘羊倍感欣慰的是,虽然没能以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但他当年主导制定的盐铁政策还在。
这项政策不但是桑弘羊先生的得意之作,还是他最后的尊严,谁要是破坏这项制度,就是否定他的贡献,就是他的敌人。
很遗憾,霍光和桑弘羊这两个不同道上的人,看来是没法在一起并肩作战了,而让他们走向决裂的是一场特殊的会议。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帝国官僚系统的新陈代谢时间到了,朝廷下令各郡国举荐一批贤良文学,到中央来讨论一下政策问题,如果发现有好苗子就留下来为国效力。
于是朝廷就问这些从基层来的新人们,现在老百姓最不方便和最需要的是什么,几乎所有的贤良们都认为:目前让老百姓最不方便的就是盐铁专卖,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能取消这些制度。
这些提议就是一个炸弹,但能在这个时候发生爆炸也是一种必然。
前面讲过这个盐铁专卖,就是刘彻在经济困难的特殊时期,在桑弘羊的帮助下,用这种政策捞了一大笔钱,也帮朝廷当时度过了财政危机。
在当时来讲,这项政策简直是神来之笔,但从长远来看,对经济发展却极为不利,就有点像现在的计划经济一样都是国企,没有什么私企,就没有竞争力,经济就是一潭死水,而且容易产生腐败,比如贪官,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往兜里拿钱的机会,员工也是,发工资都是第一个上,干活都是能闪就闪,反正都是死工资,很多都是混日子的思想,这种经济能有什么活力。
而盐铁官营对老百姓的影响更大,因为这些直接涉及到的是百姓的生活用品,官员捞点钱是可以理解的,但产品质量太差,价格也比较贵,这叫个什么事儿嘛!而且时间越长副作用越大。
所以取消盐铁官营,于百姓于国家的稳定和长远的经济发展都是利大于弊,但有一个人很不认同且强烈反对。
桑弘羊是也,因为这是他最后的阵地,也是他的底线。
这又不是打仗,反对也需要理由,这个完全不用担心,关于这个理由,桑弘羊可以不吃不喝讲个三天三夜。
可桑弘羊忽略了他的对手,因为对方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甚至是有备而来。
那也不用担心,因为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也是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就这样,关于盐铁这个议题的两大派系正式形成,而且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火药味很足,讨论的面也越来越广,从经济扩展到了政治、军事甚至外交等各领域。
这样下去就不是三天两天能解决得了的,而且双方实力相当,一时间难分胜负,那就打太极吧!反正不用费什么体力,工资也照发,就这样,这场太极从二月一直打到了七月。
朝廷一看就急了,再这样下去,今年会议的闭幕式和明年会议的开幕式就可以同时进行了,该做出决断了。
于是,霍光代表朝廷作出最后的决定,也可以说是打了最后一场太极——酒类的专卖取消,盐铁的专卖继续。
辩了半年就辩了这么个玩意儿。
这不是玩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表面上看,这个决定是两全其美:没有让桑弘羊很难堪,也让贤良们看到了希望。
实际上决定背后的秘密是霍光坚定的立场和决心,坚定的执行刘彻晚年与民休息的政策,且会一直走下去,但他知道任何的政策调整都需要一个过程,这次会议就是调整的完美过渡。
而桑弘羊虽然没有很难堪,却知道了一个让他更难堪的秘密:这群新人能和当朝官员打这么久的口水战,背后的支持者正是霍光。
到目前为止,他和霍光算是正式踏上了各自的道,但还没有完全翻脸,在后来桑弘羊为自己的子弟求官遭到霍光的拒绝后,二人正式决裂。
处于权利之巅的两个人,如果走的不是同一条道,那就一定会有一个人走黄泉道。
说句公道话,他并没有太多的私心,贡献也是不可否认的,但他的悲哀之处就在于,一直在固执的坚持和坚守着,他那个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所谓理想,跟不上时代就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而淘汰桑弘羊大人的是他自己。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6-23 15:50:13 +0800 CST  

【这个男孩不简单】

现在好了,闹了一圈下来,霍光成了孤家寡人,事实证明,即使有了好的方位,如果没有帮手,去以寡敌众的话,胜负还是难料。
但是霍光很幸运,除了有个好方位,他还有一张王牌——老板很信任,刘弗陵虽然年龄小,但他很相信老爸的眼光,而且他能感受到霍大叔的忠心。
然而君臣的互信本身就是脆弱的,这种脆弱的关系即将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制造这种考验的不是别人,而是皇帝的岳父、霍光的女婿——上官安。
上官安这个人除了浮躁还很狂躁,特别是女儿成了皇后以后,他自己就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简直狂得没了谱。
比如有一次他去皇宫跟皇帝吃了个饭,出来就很得意也很嚣张的跟别人说,和女婿喝酒去了,女儿嫁给了皇帝,你还真把自己当皇帝他爹了,狂到这个份上,就是你女婿也救不了你了。
当然如果只是打打诳语,那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问题,如果不闯祸,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像他这样的人,如果不闯祸,太阳就不会从东边出来了,他所闯的祸源自他的一个诺言——对鄂邑长公主的诺言。
应该说是对公主和她的情人丁外人的一个承诺,当时上官安的女儿是因为公主的帮忙才最终成为了皇后,公主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丁外人很想帮,丁外人想帮是因为和上官安的关系好,当然这种事情光靠关系好是不顶用的,主要是跟上官安达成了一笔交易。
上官安当时找到了丁外人,对他讲:如果你能让公主帮我的女儿入宫成为皇后,我就一定让你和公主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是什么情况呢?
这位鄂邑长公主呀!来头不小,她是刘弗陵的姐姐,但比他大很多,刘弗陵的老妈去世后,公主就负责抚养刘弗陵,换句话说,她对刘弗陵是有恩的,如今年龄也不小了,丈夫也不在了,可能因为孤独,就喜欢上了儿子的一个门客,就是丁外人同志了,但因身份悬殊,就只能暂时的保持情人关系,昭帝和霍光也都知道这个事,就专门派丁外人去服侍公主,这也是最大限度的如你所愿了,至少你们能天天见面。
意思很明确,这个事到此打住,为什么呢?
因为汉代有个规定,公主嫁的人一定得是有身份的,比如侯爵,照这么看,丁外人这辈子都没什么希望了。
上官兄弟让他看到了希望。
在上官安看来,这已然没有任何问题,由皇帝、皇后、公主和两位辅政大臣都支持的事,谁还敢说个不字。
霍光敢,因为皇帝是不会表态的,而且也听霍光的。
霍同志是一个谨慎而有原则的人,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如此,只要不合规矩,不管是谁都不行,就算老领导活过来也不可以。
所以当上官桀父子请求封丁外人为侯的事到了霍光这里时,没有任何意外的遭到了反对。
封不了侯也没事,那就退一步封个官吧!至少可以经常看到皇帝,混个脸熟,一步一步来。
这些套路在霍光面前就是小儿科,他又重复了那两个字:不行。
这样一来就不止得罪了上官桀父子了,还捎带了鄂邑长公主,更可怕的是,公主不但没因上官安未实现承诺而不痛快,反而在经过和上官氏的不断交流后发现,原来都是同道中人,直到最后结成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政治联盟,因为他们坚信,他们所有的计划未能实现,只因为一个人——霍光。
最后联盟达成了一个共识,想要公主抱得情人归和上官氏的利益扩大化,就必须先干掉姓霍的。
是时候出手了。
但霍光的厉害,他们已经领教过了,还得找帮手。
鉴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桑弘羊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盟友,桑弘羊是什么想法,上官氏是很清楚的,所以这对桑弘羊很有诱惑力。
这还不够,盟友自然是多多益善,他们将目标锁定了燕王刘旦。
前面介绍过这位仁兄,是刘彻的亲儿子,博学多才,算是个文化人,但办起事来却相当的没文化,他的一系列行为用两个字形容最合适不过——作死。
作死一:当初太子刘据死后,这小子就蠢蠢欲动,心想着这皇位轮也该轮到自己了,可他真没点自知之明,就他那个德行,皇位撞都撞不到他,特别是在向汉武帝表达了自己的欲望后,他老子没废了他都是看在是他爹的情分上。
作死二:等到昭帝上台了,氛围就缓和多了,不但没为难这位兄弟,还给了不少赏赐,事情做到这份上算是可以了,可他还不死心,竟然联系宗室的人准备谋反,结果事发,这下是死定了,然而刘弗陵不是一般的够意思,把参与者都杀了,就没动他。
可刘旦兄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反而愈战愈勇,当上官桀把希望兄弟入股一起干掉霍光的消息告诉刘旦时,他便毫不犹豫的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作死之路,却不是最后一次。
上官联盟在确定刘旦入伙以后,就以刘旦的名义趁霍光休息的时候让人上了一道奏章给刘弗陵,大致意思是:
霍光在朝中拉帮结伙,还到外面去检阅羽林军,图谋不轨,你哥哥我愿意进京助你一臂之力,以防不测。
这道奏章水平如何不说,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
但现在只要刘弗陵点个头,就可以解决我们的对手,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上官氏有十足的把握,甚至已经做好了准备,让桑弘羊随时准备抓人。
可他们左等右等天都黑了,皇帝那边也没什么动静,那是有理由的,秘密就在那奏章里。
不知道上官桀这几个人是斗争经验不足,还是低估了小皇帝的智商,因为奏章的内容出现了一个致命的漏洞,照目前的情形看,他们似乎并没有发现。
然而刘弗陵发现了,所以奏章被他压下来了。
这边的人还在执着的等待着好消息,从早上等到晚上,再等到第二天早上,没戏了。
第二天,霍光刚上班就知道了这个事,想不到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就被人给告了,虽然他很自信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但还是很担忧,所以来到宫中后并没有直接去大殿,而是来到了朝房,等待皇帝的“判决”——刘弗陵的态度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6-26 15:37:36 +0800 CST  


实际上霍先生多虑了,刘弗陵留住他们的奏章不发,正是说明他对霍光的信任经住了考验。
霍光正在忐忑之际,皇帝突然派人来召他进殿,待进殿之后,不管情况如何,先叩头再说。
“将军起来吧!不用担心,这奏章是假的。”
霍光大惊:“陛下怎么知道是假的呢?”
“将军上次出去阅兵,到现在也就十天,这燕王就算第一时间知道消息,用六百里加急到京城上奏也不可能这么快。”
意思很明确,我虽然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但我至少会算数吧!所以这个事情就此打住,你们也最好给我消停一点。
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但上官桀团伙似乎没这个觉悟,继续指使人攻击霍光。
刘少年终于忍不住了:“大将军是受我老爸的托付来帮我的,谁再说大将军的不是,我就送他去见我老爸。”
谁说年纪小就不能发火,谁说年纪小就镇不住这些老江湖,刘小弟当时才十四岁。
都说刘弗陵明对错,晓是非,有察人之明,可能都有一点,这个年龄要说有多厉害也还不至于,但他明白一点:相信老爸的眼光,通过观察他也更相信霍大叔的能力和忠心。
一把手如果和二把手联手,下面多少把手联手都白搭,现在应该消停了吧!
事情发展到这里,如果就此打住,也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了,然而政治斗争,不出现最后的胜利者,就不算结局,更不算圆满。
上官集团已经刹不住车了,好不容易策划一个方案,就这么被一个小男孩简单的点破了,太伤自尊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现在他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霍光和这个小皇帝已经穿一条裤子了,既然如此,那就把你们一起干掉,我相信我们可以。
人的欲望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欲望带来的那种满足感让你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的时候,你就无法接受挫折,更无法接受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那就离死不远了。
上官团伙迅速制定出了最新方案,相比于之前的动笔和动嘴,这次他们决定干脆一点:动手。
他们计划由鄂邑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吃饭,在席间趁机干掉霍光,再废掉汉昭帝,让刘旦做皇帝,这样我们所有人的目标就都可以实现了,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一起努力吧!小伙伴们!
刘旦一听说要立自己做皇帝,自然就是继续作死了(我怀疑他读了那么多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既然你那么相死,那这次就是你爹也救不了你了,顺便给你的求死之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当然不想死,只是想博一博,可他不知道的是,博嬴博输都是死,只是死法不同。
因为上官氏,压根就没想让他当皇帝,人家只是拿他当枪使,他们是计划让上官桀当皇帝,等造反成功后,刘旦的归宿就不是垃圾堆了,而是坟堆。
这就有点缺德了,人家一心一意不惜兄弟反目的为团伙服务,你们倒好,对手还没解决,就想着解决队友了,这样的队伍最终的结局就是都被解决。
当他们自认为都是在秘密的进行时,有一个局外人认为这已经不是秘密了,一个小人物。
我们经常把大事情和小人物放在一起,有些是小人物做了大事,但更多的是大事情栽在了小人物手里,这次的小人物是鄂邑长公主的一 位侍从的老爸,记住这个名字:燕仓。
燕大叔的职位是稻田使者(看官名就知道是干什么的),当他发现了这个秘密后,第一反应当然是报官。
但他突然发现,想报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以他的职位往上报,有没有人信是其次,越级上报是有麻烦的,所以他就先告诉了他的部门主管大司农杨敞。
这位杨先生怕不怕死还不知道,但很怕事,当他知道了这个能让人升官发财的好消息时,并不兴奋,而是害怕,竟然称病在家休息,还好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他托人报告给了朝廷。
像他这个胆量能混到大司农(九卿之一)着实不易,这位兄台以后还有不少戏份,但怕事的毛病从未改过。
好了,信息传递结束,在这关键时刻,霍光展现出了一位政治高手应该具备的特质:果断。
上官氏、桑弘羊、丁外人等凡事跟此案有关的人连根拔起,当然不包括他们刘家人,像鄂邑长公主和刘旦这种级别的亲人,还是留了一点尊严——自尽。
霍光不是一个很残忍的人,确实跟此案无关的,即使是主谋的亲人,也不会滥杀无辜,比如上官皇后,当时才八九岁,懂个啥,可能也因为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还是继续当她的皇后。
霍光也不是一个喜欢惹事的人,但他不怕事,也不喜欢斗争,但也不怕斗争,至少目前为止是如此。他明白,身处如此让人趋之若鹜的位置,不得不斗,如果斗了,就一定要斗死对方,现在该杀的杀了,该办的也办了,当然顺便把那些平时不配合工作的刺头们顺便办一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人办完了就该办正事了。
办正事之前还要办一件事,有了那么多人,空出了那么多位置,按照流程一般都会安排自己人,霍光也不例外,什么门生啦亲信啦能上的就上,霍先生并不是一个特别任人唯亲的人,但一点点任人唯亲是可以的。前提得是有能力,能力差一点点的也是可以的。
这里面有一个特殊群体,就是霍光的家人,霍家的财产肯定是不少的,但人丁也不少,尤以女婿为最,包括已经挂掉的上官安在内有七个,当然也包括后来的汉宣帝,这次补缺,女婿们自然是跑不了的。
这样做当然是有好处的,满朝都是自己人,办事比较方便,能为将来执行政令铺平道路,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坏处,为将来霍氏的覆灭铺平了道路。
斗争和善于斗争是官场的生存之道,大部分人的斗争是为斗而斗,一小部分人的斗争是为了干活而斗,霍光属于后者。
如今已经扫平了所有对手,才真正有了一个辅政大臣的样子,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去实现当初的理想和兑现自己的承诺。
即使目前霍先生成了帝国实际的掌控者,但他时刻都谨记着两点原则:打工者的身份和业绩才能体现价值。
虽然最后出现了一点偏差,但至少目前是忠实的执行着这两条原则的。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6-28 17:47:50 +0800 CST  

【霍光的贡献】

当初老领导在快挂掉的时候,将政策做了一个调整,也确定了大概的方向,主体节奏是不折腾,让老百姓好好休息。
具体该怎么休息也讲了,但是不够细化,上司没想到的,霍先生想到了,但他的下属想得更仔细,此人就是谏大夫杜延年,应该说是霍光的下属兼得力助手。
杜延年的老爸叫杜周,是刘彻时期的官员,我们只需知道他爹是一个酷吏型的人就可以了,所谓酷吏,就是罪犯按法律应该判个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的,到他这可能就不用那么麻烦了——死刑,冤死在他手上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可能是老天觉得老杜造孽太多,所以就让他的儿子来帮他赎罪来了。
小杜同志就是来赎罪的,因为他的风格和他爹是截然相反:宽厚和仁慈。这是个明事理的好人。
可在官场上光靠好是很难混的,杜先生当然不只是好,除了好,他还很有想法,很有勇气,这几种一结合,那就不得了,要不然怎么入得了老霍同志的法眼。
当初刀光剑影的盐铁会议,杜先生就是主要的推动者,当然他是站在霍光这边的,到了后来上官桀谋反时,燕仓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杨敞,杨敞知道自己胆小,就把这个消息转给了胆大的杜延年,由杜延年上报了朝廷。
这些都不算个啥,只有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官员才能称为是好官,杜同志就是这样的,他可是文帝的粉丝,曾经多次建议霍光,要多向文帝学习,对百姓好一点,霍先生相当认同,他也做到了。
春天到了,该播种了,可很多老百姓连自己的口粮都没有,哪里还有种子呀!不要紧,政府提供,该供的供,该赈的赈。
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也到了,朝廷又下了一道诏书:今年的年成好像不太好,年初借的那些粮食就不用还了,对了,今年的田租也免了吧!
年成如果还过得去了,但是百姓都没有什么积蓄,不要紧,霍大人又开口了,看样子你们过得并不好,那今年就少收点人头税吧!
在杜延年的建议下,对老百姓是能免的免,能减的减,总之老百姓就是咱的衣食父母。
在同僚之间,杜先生提倡的就是以和为贵,在张三面前说李四这个人不错,在李四面前说张三这个人挺好,他的观念是,不管是种地的还是当官的,活着都不容易,能帮的就帮一点,与其在背后嚼舌根子,不如说点别人的好话,你我都好,何乐而不为。
在执法方面,也是尽显好人本色,除非十恶不赦,要判砍头的,就判有期,该判个十年八年的,就给你来个三五年,当然你不能说他不依法办事,也不能说他是老好人,杜先生认为,犯了错就一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只是尽量柔一点。
柔正是他的特点,也是霍光欣赏他的原因,因为霍将军知道,自己的风格过于严苛,太刚了容易折断,只有刚柔相济才能使效果最大化,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最大程度的皆大欢喜。
所以杜先生的建议,霍光基本都认可,而且对他极为信赖,下面的官员有什么事或者建议,也都会先让杜先生过一下目,看看有没有需要柔一点的地方,搭档到了这种程度也算是一种境界了。
在霍光的带领和杜延年等一干人的辅佐下,帝国平稳的走着上坡路,经济开始复苏,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过得去,被刘彻折腾得要死不活的国家,又开始焕发了生机。
像内部的这种团结和升平景象,只要前面的人不折腾,认真工作,是不难实现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可国际事务就不是你不折腾和认真能解决的,得靠实力,有了实力,虽然不能控制即将发生的事,却可以控制已经发生的事。
此时的帝国有那个实力,眼下最头疼的当然还是北边那个庞然大物了。
在经过刘彻同志几十年坚持不懈的打击和他们内部的矛盾分化后,匈奴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匈奴了。
可即便是瘦了,人家还是骆驼,即便是病了,人家还是有过来抢的体力,没办法,再不来抢点,那就不是病的问题了。
可不知是他们之前被卫青霍去病打怕了,有心理阴影,还是汉帝国太强悍,有一次匈奴派了两万骑兵来找事,结果被咱干掉了九千多,关键是咱这边还没什么损失,真搞不懂这仗是怎么打的。
这也说明,战争中装备和人数固然重要,但信心更重要,将领的信心,国家的信心,此时的大汉帝国可能没那么彪悍,但是自信心爆表。在河西那里也是一样的,北方的兄弟好不容易找机会过去抢点,谁知咱们早有准备,结果吃了大亏,还被干掉了一个王。
不是他们不行,而是我们太行。
在北边除了这个大个子好找事,还有个小个子也不消停,这就是乌桓。
乌桓,是早期东胡的一个分支,在今河北的北部和内蒙部分地区,占着一块不小还很重要的地方,在刘彻时期还帮过他们,可没想到把他们养大后,才发现是一匹狼,白眼狼,很不老实。
他们甚至连自己曾经的老大哥匈奴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他们两边在干仗的时候,霍光就准备趁机收拾一个——匈奴,于是就派了一个叫范明友的将领(霍家女婿之一)出击。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6-30 18:01:24 +0800 CST  

匈奴在得知汉军过来的消息后就溜了,范明友同志就临时换了目标——乌桓,结果又砍了个六千多,当然这不是范将军有多勇猛和灵活,而是霍岳丈的英明决定,在出发前老丈人专门有交代,干不到匈奴就干乌桓,不能白跑一趟。
咱就是这么自信,总之,在当时的北边是怎么打怎么有,而在西边是怎么玩怎么有。
因为打北方好歹是派了大部队去硬碰硬,而在西边就用不着大部队了,一个小分队就能解决问题。
在北方那是明着砍,而这支队伍却是暗着来,也可以说是背后捅,不管是暗地里还是背地里,都可以用一个好听的专用称呼来形容——诡。
带头诡的人就是小队队长傅介子,在西域的英雄人物榜上,张骞毫无疑问是第一,紧随其后的就是傅先生了(到目前为止是如此,以后随着诸多英雄人物的出现,最终的排名会有所变动)。
绝大部分人都知道张骞,而只有一部分人知道傅介子,那并非傅兄弟没有光芒,只怪张先生太耀眼。
傅介子,北地郡人(今甘肃庆阳),这里出生的人,在童年的记忆里,心目中的偶像不是卫青霍去病,就是张骞,所以后来就参了军,还升了官,这都是小事,重要的是军旅生涯使他拥有了军人的特质——果断。更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像他心目中的英雄们一样建功立业。
机会很快就来了。
到了昭帝时期,虽然没有专注于发展西域,但西域的业务还处于稳定发展时期,与我们的对手匈奴在这块地方的竞争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激烈。
在经过刘彻时期的推广后,西域的很多国家都了解了汉朝的富庶和强大,愿意建立贸易关系,那些有远见的也愿意认咱做带头大哥,但他们的老牌主顾并不打算放弃西域那个市场。
这就难为了西域的那些小兄弟们了,跟汉朝走得太近了吧!匈奴会生气,跟匈奴套近乎吧!汉朝又不舒服,所以有很多就脚踩两只船,有的甚至光明正大的踩——往两个国家都派人质。
汉朝的使者去了,愿意听皇帝的吩咐,匈奴的使者去了,愿意受单于差遣,久而久之也都习惯了,就这样吧!都是为了生存,也不容易。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为了点利益,两边搞一下平衡都不得罪也无所谓,但力度的掌控也是个技术活,一旦失去平衡就很麻烦。
古往今来,信息的速度决定了发展速度,而在当时,信息的速度就直接影响了西域玩平衡的效果。
汉朝当时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因为离西域太远,需要传递个消息什么的,就算是六百里加急,到了沙漠戈壁那种地方,有一百里就不错了,而匈奴就不一样了,早上骑上马出发,晚上就可能到西域某些国家喝葡萄酒了,速度一点不比早期那冒烟的火车速度慢。
出兵也一样,你汉朝还没收到消息,人家匈奴大兵已经入城了,时间久了,这种平衡就倾向了匈奴那边,汉朝这艘船就容易发生事故了,这次制造事故的是两个国家:西域靠西的龟兹和靠东的楼兰——杀了汉使。
老虎打个盹,你就当我是猫啦!就算你们后面有头狮子,我照样收拾,都给我等着。
如今正赶上朝廷要出使大宛,傅介子就自告奋勇的以骏马监(看官名就知道是什么官,反正不大)的身份,出使大宛,当然还有另外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教训一下那两个小地主。
反正也不用绕路,两国都在去大宛的必经之路上,可当傅介子以嚣张的语气责问这两个地主时,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态度:我错了,请恕罪。
你看看,又是这个鸟态度,我们的傅兄弟岂是好忽悠的,但伸手不打笑脸人,认罪态度如此诚恳,难道还杀了人家不成?
难道不能杀,就没有傅介子不敢干的事,但条件还不成熟,等傅大使从大宛回来再经过龟兹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匈奴使臣也来了,真是来得好不如来得巧,傅兄弟二话不说,带着随从把匈奴人都干净利落的送走了。
部队里待过的人果然不一样,抓住机会果断出击,而傅兄弟除了果断还挺横:人已经杀了,以后我大汉才是你们的老大哥。
这是要何等的勇气与自信,才能如此的嚣张,嚣张的其实不是他,但他有这个资本,因为他背后有个强大的帝国。
事已至此,这个事应该告一段落了吧!如果这样那就有点看不起傅大使了,我刚才忘了说了,他除了横,还比较狠。
回到长安后,傅介子给霍光建议,说这两个地主变化无常,应该干掉他们。这就有点不讲理了。
而霍光显然也是那种能动手解决就懒得跟你废话的人:可以,不过龟兹太远了,可以先到楼兰测试一下效果。
再说说这个楼兰,地处今天新疆境内的罗布泊西边,在我们的印象里,楼兰的代名词就是神秘,神不神秘另说,主要是比较小,也就一万多人,还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个小镇多,但在西域的地主群里面可不小,小不小另说,主要是地理位置很重要。
阳关出关没多远就是楼兰,不管走哪条道都要经过楼兰,其实刚开始楼兰还算配合,可以对汉使提供物资和向导方面的支援,可不是所有出使西域的汉使都那么有素质,一来二去加上匈奴在那一鼓捣,就很难免的会跟汉朝经常来点摩擦,国王都因此被汉朝抓了两次,也真的是挺不容易。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03 19:40:43 +0800 CST  

迫于环境的无奈,他们把对汉匈耍两面派的技术练的是炉火纯青,比如说两头都说好听的话,两头都拿好处,当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两边都派人质。
而这次楼兰王之所以跟汉朝闹得不痛快,就是汉朝在人质的这块业务上慢了半拍。
前楼兰王在两边都放有人质,可他如果挂了,那在汉匈两边的人质就都有资格回去继承遗产,这得看谁的速度快了。
这方面匈奴有着绝对的优势,在得知老楼兰王挂掉的第一时间,就以高铁的速度送质子回楼兰继承王位,这就是新的楼兰王安归。
安归是匈奴扶立的,当然就是听匈奴的,所以汉朝对他也没什么特别要求,只要平时配合工作不惹事就行,偶尔有点不愉快,也是可以协商的,可傅介子却认为,协商是没有用的,道歉也是不够的,偿命才是必须的。
傅介子带着他的小队伍来到楼兰后,以赏赐财物的名义,将楼兰王忽悠到了酒桌上,从背后一刀了事,然后就立了投降到汉朝的安归的弟弟尉屠耆为楼兰王,为了表达与过去的不愉快一刀两断和我大汉的诚意,我们还提供了完善的后勤服务——将楼兰的国名改为鄯善。
咱汉朝老大哥办事就是这么霸气,这看似简单的一套动作其实很不简单,这代表的是国家的一种态度,一种力量。
傅介子也因此成为了在西域英雄榜上继张骞之后的又一位英雄人物,兄台的光辉事迹就告一段落了,其影响力却停不下来。
因为受了傅英雄的启发,西域英雄榜上将会人才辈出,而这些英雄们将会续写西域英雄传的传奇,其代表人物有郑吉和陈汤等,目前还没到二位兄弟的戏份。
再来看看傅介子的这种行为,表面上看,确实是用诡道实现了不俗的业绩,但说得不好听一点,这不叫诡,叫骗更合适,所以后世很多人对傅先生的行为也很不认可,这些人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司马光先生,甚至还用上了“羞辱”二字,认为收拾小小的蛮夷之国还要用上如此不光彩的手段,着实太丢人。
我想说,傅英雄的行为,虽然不太英雄,但很英勇,够了。
外面的情况大概就这样了,来降的来降,来朝的来朝,如果有哪个不怕死的想来切磋一下功夫,也奉陪,反正打死不负责。
内部也是一派升平,此时的帝国虽然没有达到真正的中兴,但已经为中兴打下了基础,也为中兴拉开了大幕。
而在这一切景象的背后,最可贵最核心的就是君臣和谐,我经常说,只要管理层铁板一块,即使能力不是很突出(能团结的人能力都不会很差),至少不会有大问题,如果能力超群,那就天下无敌,霍大叔和刘弗陵这对老少搭档基本上做到了和谐这一点。
这个和谐的问题拿到民族层面上讲也是一个道理,在历史中,只要国家内部不折腾,外面没人敢惹,在今天的局面中也是一个道理,只要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重回世界之颠只是个早晚的问题,谁都挡不住,这是趋势。那些曾经的列强们,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总会千方百计的阻挠我们的团结甚至统一,然后再时不时来点语言攻击,以此来显示他们的优越感和自信,其实这只能暴露出他们的自卑,甚至恐惧。
很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去找他爹去了。
都说刘弗陵二十岁了,作为权臣的霍光竟然不还政于他,肯定有某些方面的嫌疑。
这一点基本可以排除,因为没必要,都辅了十几年了,自己也一大把年纪了,把小朋友也培养成大人了,还废那个劲干嘛!而且领导信任,同事关系也不错,算是功德圆满了,当官当到这个程度,够本了,还图个啥!
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汉昭帝自己——身体不好,从各种记载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刘弗陵同志的身体一直都是病怏怏的,这也可能是他一直将政权交给霍光的原因之一。
也有说如果汉昭帝再多活个十年八年的又会是怎样的,别猜了,哪有那么多如果,挂了就是挂了。
作为君主的汉昭帝先走了,而作为辅臣的霍光还要继续走下去,前路很难,因为在看似风光的辅臣背后,其实隐藏着不为太多人所知的一个秘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07 19:44:43 +0800 CST  

【论辅政大臣的工种】

辅政大臣,即顾命大臣,就是老皇帝在快要挂掉的时候,把孤儿寡母托付给一位有能力的值得信赖的大臣去照顾。
他们娘俩的命就交给兄弟你了,国家的命也交给你了,即为顾命(我的理解)。
一般这种大臣会有好几个,但说话算数的只能有一个,要不然就乱套了,这个说话算数的我们就称首辅。
要问这几千年的历史中,那个位置最受欢迎,那毫无疑问是皇位,而受欢迎程度仅次于皇位的,就是首辅,甚至比皇位更受欢迎,竞争也更激烈。
因为皇位的竞争只有在那个特别的年月才可以,而这种特别的年月几百年才会出现一次,太平时期的皇位就别惦记了。
但首辅之位就不一样了,竞争很激烈,竞争空间也很大,有能力就可以上,合法合规。
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的,首辅确实是要竞争,确实是要能力,也没有任期限制,但并不是有能力的人都可以上,他还要有皇帝的绝对信任。
首辅与平时的丞相最大的区别就是,丞相是听皇帝的,也是给皇帝办事的,如果不听话随时都会被换掉,后面排队的多的是,而首辅却不一样,是前任皇帝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短时间也无人可以取代,而且权利极大,管天管地管皇帝,相当的威风。
连皇帝都要看自己的脸色,要是没人想做,那就是天理难容,但位置越高,风险也越大,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首辅所蕴藏的风险并不比皇帝创业时的风险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首辅这工作就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干活。
先来看看历史上几位网红级首辅的结局,就能感受到这个工种的风险性。
作为辅佐之臣的标杆,说得最多的就是伊尹和周公,可这些标杆是要打很多折扣的,伊尹是传说型人物,且是最有争议的(有说被后来的君主给干掉了),周公也算半个传说型人物,他在后人的心目中是完美的,那样他也曾经遭遇过兄弟的捅刀子行为和成王的怀疑,后来算是自动退休才保住了一条命。
而后面的就是霍光、张居正和鳌拜了,鳌拜还在活着的时候就被干掉了,霍光和张居正这两位大叔虽然都混到了非他杀死亡,却可怜了他们的家人——非自然死亡,张大叔的家人稍微好一点,有的死,有的生不如死,而霍家更惨,连个生不如死的名额都没给。
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归根结底是他们面对的敌人太多太广泛,不分阶层,不分老少……任你再狠再能斗,遇到铺天盖地的敌人也只能疲于招架。
首辅的第一个对手当然是上面的皇帝,小皇帝,之所以需要辅佐,因为都是小朋友,之所以能辅佐小朋友,那因为是老油条。
小朋友再小,那也是老板,老油条再老,那也是打工的,而且小朋友是会长大的,当他明白皇位是个什么玩意的时候,就时刻都会担心,老油条对自己的位置有想法,小朋友因为太小,容易瞎想和受人蛊惑,老油条就时刻担心小朋友会对自己有看法,表面上的相互信任与和谐还是要有的,但却是极度的脆弱。
第二位敌人当然是中间的竞争对手了,你再怎么排挤和打压,在这种土壤中从来都不缺上官桀这种人,而且能量很大。
第三位就是下面的老百姓,当然可不是说与老百姓为敌,而是给老百姓做点实事,如果不够实,或者弄得百姓怨声载道,你在那上面待着也没什么意思。
当然了,搞斗争和出政绩,也是首辅的工作之一,能做到首辅,这些自然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他们也都是经过摸爬滚打和过关斩将才爬到这个位置的,都是有着爱因斯坦级智商的人精,这些敌人对他们构不成威胁。
而接下来这个对手,才是他们真正的威胁,智商再高也不是对手,这个对手就是他们自己。
都说伴君如伴虎,并不夸张,而首辅虽然伴的是个小孩,但也是个小老虎,他们的相处过程就是一个驯虎过程,等到了成年虎时,如果首辅的初心不变,继续的和平相处,也并非不可能。
然而并不可能的是——初心不变,随着辅政这个工作做得越来越久,辅臣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习惯了万人之上的感觉,还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更不会轻易放弃,更可怕的是,时间久了,他们并不认为身边的是虎,而是猫。
最可怕的是,这种观念还传染给了辅臣的家人,这种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自己一家都忘了打工者的身份,这就完了。
久而久之,老虎越来越觉得自己像猫,而为了证明自己还是虎,最后都硬生生被这些权臣逼成了阎王。
现在应该能理解辅政大臣和其家属最后的悲惨结局了吧!
其实参与这种游戏的人,并没有什么对错,不能怪辅臣,更不能怪皇帝,只能说他们相信了一个他们不该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的人,这个人比皇帝和首辅还厉害,他的名字叫权利。
当身处权利的巅峰时,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也不懂得激流勇退(不包括皇帝),还想安享晚年或永葆子孙富贵?做梦吧你!
霍光很幸运,他遇到了几百年一遇的刘弗陵这只温顺的老虎,如果可以,他们在创造人虎和平相处奇迹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人虎共创大业的佳话。
然而,霍光又是不幸的,好不容易驯出了优秀的老虎,正在期待他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这小子却先走了。
这就妥妥的坑了霍大叔了,因为这说明霍大叔又要以如此高龄再次踏上驯虎之路,接下来他的运气可没这么好。
而正是后面的这只虎,差点让霍光的辅政大业毁于一旦。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11 20:48:41 +0800 CST  

【二十七天的皇帝】

公元2015年底,在江西南昌地区的一座汉代墓葬发掘现场,发掘工作已进入了收尾阶段,自从发掘以来,这个墓是惊喜不断。
与其说这是一座墓,不如说是一座汉代地下博物馆,因为里面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包括铜器、玉器、陶器等让人眼花缭乱,光黄金就可以开一个珠宝店——230斤左右,按现在的一斤相当于汉代的两斤算,在当时就是近500斤。所以史书中记载的动不动就是千金万金,看来真不是忽悠人的。
除了几百斤黄金和十几吨铜钱这些物质财富外,还有难得的精神财富——简牍,这墓主人看来不但来头不小,还是个文化人。
当考古工作者打开内棺看到墓主人的印章时,上面的两个字揭开了最后的谜底,也印证了人们一直以来的猜测——刘贺,就是海昏侯刘贺。
西汉最悲催最短命的帝王刘贺同志正式亮相了,刘兄弟也是霍光将要面对的第二只虎。
汉昭帝挂的时候才二十岁,皇后也才十几岁,可能是皇后太小,也可能是皇帝身体一直不好,他们一直没来得及做一件事——生儿子。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不生儿子的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和国家命运问题,弄不好会变成腥风血雨的权力斗争,总之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幸运的是,霍光这几年的工作干的还不错,专权的工作干的也不错,因为现在谁当下一任皇帝基本上是霍先生说了算,谁都不敢说一个不字。
即便如此,还是得谨慎,因为接班人不但决定了国家命运,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刘彻的儿子中,现在只剩下一个独苗——广陵王刘胥,这个前面说过,不靠谱,可以排除,那就只能从孙子辈中选了,选到最后比较符合条件的就只有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刘贺了。
经过群臣的商量后,霍光一拍桌子,就他了,如果霍光知道了这位兄台以后的表现,估计他会把桌子掀了。
不管怎么说,霍先生艰难的二次驯虎之路正式开始。
刘贺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从小老爸走得早,就没什么人管,加上又是富二代兼官二代,所以难免有些放纵和不好的个人习惯,虽然具备了渣男的条件,但是刘贺并不渣,他也没有什么不良的嗜好,唯一的爱好就是玩。
当然了,这么好的条件,平时又不用工作,虽然平常也读一些孔孟那些无聊的东西,但在他的生活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骑马、打猎、喝酒这些刺激性的项目。
放在今天就是,天天没事就去飙车、泡吧、聚餐和泡妞(这个他不需要),刘贺的实力比今天的那些二代们强了不止一个档次,却没有二代们那种惯有的嚣张。
虽然从小缺少父爱,但毕竟是诸侯王,身边绝对少不了给他父爱的人,而且还是高质量的父爱,首先贡献父爱的是一个叫王吉的中尉:
大王,你平时应该少做骑马打猎等剧烈运动,多做一些如散步跑步之类的养生运动,还要多读书,当今皇上这么低调,您是他亲侄子,可不能给他丢脸呀!
真是比亲爸还管得多,但是刘大王非但不生气,还很谦虚:“都是我不好,中尉说得对。”
人家可不是嘴上说说,为了表达诚意和认同,还送给王中尉酒肉若干,至于先生说的那些话,我再想想。
王先生还只是说说,算是温和的了,另一个人简直比刘贺的老爸还老爸——郎中令龚遂,龚先生的方式是连哭带说,这还不算,还要跪着哭,然后用膝盖走到刘贺的面前哭,这种死了老子的哭法,是个人都会被感动,所以刘贺身边的人都被感动的进入状态哭了起来,刘贺也不好意思了:
“就按先生说的办吧!”
最后龚先生选了一批读书人陪他玩,刘贺竟然破天荒的答应了,三天,然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把人家都轰走了,跟这些读书人在一起实在没什么意思。
能辅佐刘贺又能扮演这种父亲般角色的人,首先肯定是正派人物,而且都比较忠诚,刘贺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从来都不顶嘴:说我是可以的,赏赐是必须的,改邪归正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刘贺是一个贪玩的人,可能有点坏习惯,但懂得尊师重道,至少明是非且不算太坏,而他也有一个普通年轻人该有的问题:不稳重。
我在这个可以放飞的大好年华,要那么稳重干嘛!我只想玩,我的理想也是玩,玩出新花样,新高度。
然而天意弄人,一个天底下最让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他从未想过的理想,就一不小心在他身上实现了——皇位。
当朝廷召他继位的诏书传到昌邑国时,刘贺虽然不傻,但跟他爷爷的爷爷刘恒接到诏书时的表现比起来,兄台的辈分不但差很多,整体的表现也差一大截。
刘恒接到继位诏书的感觉是:哪有这么好的事。所以他很谨慎。
刘贺的感觉是:哇!有这么好的事。表现出来的是兴奋,因为刘贺的口碑不太好,所以后来的史学家让他背了很多锅,比如说他在晚上接到诏书,迫不及待的在烛火之下打开诏书(废话,难道还要等到天亮再看),到了第二天中午就急匆匆的出发了,而且在路上也是发挥了飙车精神,把马都累死了好多,就这样也没忘记玩,什么抢女人,找长鸣鸡等等……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16 13:40:14 +0800 CST  
是的,刘贺虽然没有史书上说的那么夸张,但他还是比较贪玩的,如果让他一直干下去,国家迟早是要完的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16 17:52:39 +0800 CST  

鉴于成王败寇的传统文化,史学家把这位败寇从准备入京到最后离京,一直是往死了写,怎么渣怎么写。
刘贺也是喝过墨水的,加上身边有那么多高人,着急呀兴奋呀等等小问题是有的,毕竟天上掉下来个皇位,至于那些记载,胡说的成分多些。
刘贺知道,皇位是最诱人的,但他可能不知道这工作也是最难做的,不过也不用担心,他身边有高手提醒他。
王吉对他讲:“霍光在朝廷中树大根深,朝廷基本上都是他说了算,而且他对你是有恩的,加上我们对长安又不太了解,所以你入宫后先不要管什么事,尽量都听他的,这样你的皇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切记。”
听他的?我是皇帝还是他是皇帝?
当然,年轻人刘贺是想不到这些的,在他纯真的观念里,皇帝就是天下人都听他的,哪里还有看别人脸色这个说法的。
很快他就会知道,他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你也不是啥事都不用干,现在你要干的事就是哭,”王吉说道。
王吉是对的,等快到长安城的时候,龚遂提醒他:“可以开始哭了。”
很多事情刘贺真的不太懂:“喉咙痛,哭不出来。”
等到了未央宫的时候,龚遂再次提醒:“一定要哭,这是礼仪,要趴在地上哭,越伤心越好。”
刘贺很勉强,意思了一下,行礼,即皇帝位,这一天是公元前74年的六月初一。
可能是跟刘弗陵一起待得太久了,霍光认为,皇帝就应该是像汉昭帝这样的,至少得像昭帝一样听话,霍大将军坚信,在他的精心辅佐和引导下,将会出现下一个刘弗陵。
然而不用太久,几天之后他就会发现,他错的很离谱。
皇帝这个工作可是责任重大且很严谨的工作,至少是不能玩的,但刘贺小兄弟没有那么快就进入角色,也还没有从玩耍的世界里拐过弯来。
所以,在刚坐上皇帝宝座的日子里,刘贺肯定是没有放弃他的玩耍事业的,而且肯定也是犯了不少错的,表现也确实没那么好,他并不知道,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盯着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应该是几天,霍光发现,这个家伙比前任伙伴差远了,完全不是那回事,但如果仅仅因为刘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还绝对不至于到最后让霍光有换人的想法。
能走到大臣换皇帝这一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那个公开的秘密——权力,但霍光并不想当皇帝,权力迟早要还给皇帝的,有必要走到换人这一步吗?
很有必要,因为比权利更重要的是生命,在霍光看来,这小子并不是虎,而是狼,白眼狼。
在嚣张了十几年且年轻气盛的刘贺看来,当然不希望大权旁落,因为自己是空降的,很没安全感,而且他来的时候,并不是只带了王吉和龚遂,而是一大群——两百多人(一部分都是酒肉朋友),想掌握权力当然是提拔自己的心腹,于是他将太后寝宫的卫队长换成了自己人。
年轻人还是太年轻了,这对你来讲,是一个很高明的策略,对霍光来讲,这就是小儿科。而且也太着急了,当你想找安全感的时候,霍光就没有安全感,较量已经开始了。
第一个发言的是太仆丞张敞,不过也算是提醒刘贺,他上书的大概意思是:
昭帝挂了没儿子,我们大老远把你接过来当皇帝,我们当然也希望捞点好处,可如今帮你当皇帝的功臣连口水都没得喝,而跟你从昌邑国一起过来的连拉车的都能喝酒吃肉,这样做是不对的。
这封上书还是很有杀伤力的,也可以说是对刘贺最后的警告,可以刘贺并不识趣。
如果没有霍光的支持,张敞敢上这个书,鬼都不信。
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是管理不好国家的,既然你这么的执迷不悟那就对不住了。
霍光不想再跟刘贺浪费时间了,任由你这么造下去,我到时候想混个自然死亡都是一种奢望,如今看来,已经没有比换人更好的解决方法了。
换皇帝不但是个大事,还是个很机密的事,所以得找个机密的人商量一下,此人就是大司农田延年。
田延年之前在做地方官的时候是出了名的酷吏,也就是比较狠,所以很适合搞阴谋诡计。
霍光在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想法后,田延年同志相当直接,大概意思是:
“如今都是你说了算,你感觉他不行,废掉就可以了。”
找对人了。
“我也是这个意思,可以前有人干过这事吗?”
“有啊!商朝的伊尹立了太甲,感觉太甲不是那回事,就把他给废了。”
虽然扯得有点远,还是个传说的,但好歹是个案例,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但毕竟是废皇帝,两个人是不够的,还得再找个信得过的人一起干,最后找到了车骑将军张安世。
张安世和田延年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反而和杜延年一样,张安世的老爸也是个酷吏,自己也是被老天爷派下来还债的——一个宽厚程度与杜延年不相上下的人,但张老爹比杜老爹名气更大,那就是武帝时期大名鼎鼎的张汤同志。总之,张安世是一个与他爹截然不同的好人,更为难得的是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好人。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17 20:26:28 +0800 CST  

三人秘密的拟定好了具体的换人计划后,就是走法律程序了,要走法律程序就必须得经过两个人,第一个就是丞相杨敞,毕竟在名义上,他是百官之长,当然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就是个背锅的,这位兄台就是上次上官桀案中的那个怂货。
想不到他这个胆量竟然还当上了丞相,杨丞相果然不负怂人之名,当田延年来到他家里对他说了这个机密之后,竟然吓得他身上直冒汗(当个丞相也是够辛苦的),这些事怎么都他娘的让我给碰上了。
田延年当然已经觉察到了他的恐惧,为了给兄台一点独处的空间,让他冷静的考虑一下再做决定,就找了个理由出去逛一下。
杨大人虽然怂,但他有一位不简单的夫人,与丈夫不知所措的表现截然相反的是,老婆大人却是异常冷静,她刚才已经听到了杨敞他们的对话,于是对她这个怂丈夫说:
“这么大的事情,你以为大将军是来找你商量的?你还真把自己当丞相了,人家是已经决定好了,来通知你的,你如果不答应,我们一家都得见阎王。”
没多久,田延年回来了,问杨敞决定的怎么样,杨大人的反应还没那么快,他的老婆反应却很快:
“一切都听大将军的,大将军说怎样就怎样。”
这个女人可真不一般,当然不一般,人家可是堂堂司马迁的女儿,司马家没一个怂货。
一切准备就绪,这一天是六月二十七日。
六月二十八日一大早,霍光就在未央宫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然后直入主题:“昌邑王的言行不适合做皇帝,你们觉得呢?”
与会人员除了杨敞以外,其余的人个个都像当初的杨敞一样大惊失色:竟然敢骂皇帝,这是要干什么?
现场顿时死一般的安静,只有一个人缓缓地走到群臣面前,手按剑柄责备霍光道:
“武帝当初把国家交给你,那是相信你,现在被你搞成这个样子,将来你有什么脸去见老领导呢?”
敢这么说大将军?当众人都为田延年捏了一把汗时,霍光却态度诚恳的承认错误:
“对对对,田大人说的是,都是我的错。”
等大家反应过来才明白,搞了个半天,原来是两个人在台上演戏。
随后田延年的戏份到了高潮阶段:
“今天的事必须马上做出决断,谁的反应要是慢了,我就让他脑袋搬家。”
得,人家是有备而来,连剑都带上来了(大殿上是不能带剑的),而且田延年在演戏的时候手一直是按在剑柄上的,再不答应,就真的出不了这个门了,于是说出了和杨敞老婆一样的话:
“大将军说了算。”
你想干嘛说就是了,我们也不敢反对,还要搞这么一出,累不累呀!
接下来就是走最后的法律程序了,这就是继杨敞之后必须要经过的第二位人物——上官太后,前面说过,这位皇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面对这种事,基本上是外公怎么说怎么是。
如果说杨敞是个背锅的人,那这位太后就是签字盖章的,因为在名义上唯一在皇帝之上的就是太后,唯一有资格废皇帝的就是太后了。
霍光通报了太后之后,就把太后请到了未央宫,再以太后的名义召刘贺入宫,其实刘贺早上已经去见过太后了,前脚刚走,现在又召我肯定没好事,但太后的面子不能不给,于是就带着他那两百多昌邑的弟兄向未央宫走去。
他的猜测是对的,当刘贺刚进入宫门时,早已准备好的太监就关上了大门,将他的弟兄们都关在了门外,这些人就交给张安世了。
此时刘贺虽然不知道霍光他们的阴谋,但已经有了不详的预感,当他来到大殿看到穿戴隆重的皇太后,和排列整齐的文武大臣时,已经感觉到了不妙,随后尚书令就开始宣读早已准备好的由霍光写的,以杨敞的名义上的一道奏章:臣杨敞……
内容就不说了,反正是刘贺从昌邑国动身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坏事都写在上面了,如果有好事也会当成坏事写,反正是尽量往死里写。
其中最令人咂舌的内容就是刘兄弟在这二十七天里竟然下达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干坏事的命令(数据的采集也是挺辛苦的),古今的好事者就会去算,平均一天干多少件,一个小时又是多少件……
出来的结果一般是两种,一种是:太荒唐了;另一种就是:不可能吧!
这个数据当然不能较真,但数字背后的秘密却一定要较真——权利。
一边是,我是皇帝我不下命令谁下。
而另一边是,你小子才来几天,如果你这么想管事,那就废你没商量。
就这样,奏章读完之后,刘贺的皇帝生涯基本也结束了,霍光很伤心的说了声对不起。
刘兄前前后后过了二十七天的皇帝瘾,如今皇帝做不了,那就还是回去做你的昌邑王吧!暂时的。后来宣帝即位后,总感觉有点不对劲,于是将他降了一级,顺便帮他换了一个工作环境,迁到南边去当海昏侯了,至于他那两百多名兄弟们,除了个别表现还可以的,其余的就都被张安世打包送到阎王爷那去了。
在南边待了没几年后,就于公元前59年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也就二十出头,兄弟虽然年纪轻轻,皇帝也当的很憋屈,但他这辈子也算是风光了,因为他把帝、王、侯都过了一把瘾,试问天下间能有几人?这也说明他的一生虽然很悲,结局却并不惨,至少在下葬的时候是风光无限,从墓葬中那些金灿灿的黄金就能看得出来。
那真正的刘贺到底有没有那么不堪或者霍光有没有冤枉他呢?应该说他没有那么不堪,但他最后的下场并不冤。
你当上了皇帝并不假,但与功臣派的和睦相处也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内容,刘贺同志显然没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当然也没这方面的水平。
反而是一上来就想来个下马威,这只会适得其反,最后搞得大家没安全感,人家不趁着能废你的时候把你废掉,还等着你来废他们呀!
当然在这里也不得不佩服霍大将军的政治水平和素养,把刘贺迁回原地之后,并没有给他来个意外死亡或以绝后患之类的缺德事,再一个就是像大臣废皇帝这么大的事情,朝廷内外竟然都没什么反应。
由此可见,霍光的工作和对汉家的忠心,是得到了广泛认可的,因为在霍光的内心深处,辅佐汉家的事业和对汉家的忠心,由始至终都是他的理想,从未变过,而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培养出一位优秀的皇帝,而已。
从这一点看,除去刘贺这段时间的小插曲,霍光无疑是成功的。
确实很成功,他成功的管理好了自己,所以他混了个自然死亡,然而他也很失败,因为没管好家里人,最后整个家族都落得个非自然死亡。
老天爷是公平的。
好了,第二段驯虎工作宣告失败,也正式结束了,结束就代表着开始。
这个陪老虎的工作虽然很风光很诱人,但也很危险很无奈,因为你没有选择,唯有勇往直前,即使危机四伏。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19 20:53:32 +0800 CST  

第二部:再续辉煌 第一章 中兴

【苦命的孩子】

经过上一次的教训,老霍变得很谨慎,而事实上他确实没有更好的人选。
霍光和他的团队在对刘彻的儿子和孙子这两辈进行严格的摸排后惊奇的发现,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
儿子和孙子辈的没有,就不知道去查一下曾孙辈的吗?
“孝武皇帝还有一位曾孙尚在,如今有十八九岁了,是个人才,性格也不错,将军可以先对他考核一下,看看合不合适。”
说这个话的人是光禄大夫给事中丙吉,这位丙大叔和张安世是一个种类,宽容,善良。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他没有那么有名的爹,现在的一切都是他从最底层,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的,但他的善良程度比起张安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位大叔做起好事来都是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进行的,生怕别人知道他做善事了。
丙大叔说的这位曾孙就是刘彻的曾孙刘病已,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位小兄弟。这还要从他们俩那次完美的邂逅说起,当然这种邂逅也源自善良。
在刘彻晚年的巫蛊惨案中,太子刘据冤死,更冤的是刘据的亲人,老婆、儿子和孙子一个都没留下来,可不知是被漏掉了,还是不够被杀的法定年龄,或是老天爷看刘据可怜,给他留了一条缝——有个几个月大的孙子躲过了一劫。
这个幸运的婴儿叫刘病已,就是所谓的皇曾孙,曾爷爷叫刘彻,曾奶奶叫卫子夫,爷爷叫刘据,奶奶是一个姓史的女子,因被封为良娣,史称史良娣,父亲叫刘进,母亲姓王,刚出生几个月,包括爷爷奶奶在内的所有亲人竟然都被曾爷爷杀了,世界上最痛苦的家庭和出身莫过于此。
更痛苦的事,他将来想报仇都没法报。
然而太过悲惨的人总是会受到老天的眷顾,几个月大的刘病已被收押到监狱后,就遇到了他的第一个贵人——负责审理相关案件的廷尉监丙吉。
丙吉知道刘据是被冤枉的,当他看到襁褓中的刘病已时,心都快化了,于是善心大发,在监狱里找了两个女囚犯专门哺养刘病已。
刘病已是幸运的,虽然没有了父母,但仍然得到了父母般的爱,至少可以继续活下去,然而他并没有完全脱离危险。
有一天,刘彻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谣言,说监狱里有人会取代他的位置,于是二话不说,下令全部杀光,一个不留,可当行刑的官员晚上来到监狱的门口时,却被丙吉堵在了门外,死活不让进还大喊:“皇曾孙在此,看谁敢动。”
这样一来,外面的人也不敢用力过猛,就这样僵持了一晚上,第二天此人就到刘彻那里去告丙吉的状,刘彻却突然像酒醒了一样:这是天意,就这样吧!
就这样,丙吉不但救了小病已一命,还救了整个监狱的人。
老是这样在监狱呆着也不是个事呀!刘彻的态度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灭,放心,有丙吉在,小朋友不会自生,更不会自灭。
丙吉同志想的并不只是让刘病已活下去,而是想着让他活得有质量,于是给相关官员写信,希望得到一些资助,结果没人理。
更艰难的是,有一个哺养的女犯人该刑满释放了,总不能不让人家走吧!可小朋友不想让她走,丙大叔就自己掏钱雇佣此人照顾病已,平时吃喝拉撒的费用也都是丙吉供给的,朝廷可是不给任何补贴的。
即便如此艰难,小病已除了住的是监狱,其它的该吃的吃,还穿的穿,病了就找医生,一样都没少,说丙吉是他的再生父母,一点都不夸张。
丙大叔又打听到史良娣的母亲和兄长还在,于是就把长大了一点的小病已送到了史家去抚养,老太太看着自己女儿的孙子如此凄惨,顿时老泪纵横,就亲自抚养。
好歹算是有个家了,刘病已小朋友的好日子似乎也开始了,他的曾爷爷在最后的岁月里,不知是气消了还是感觉这小孩能活下来不容易,于是大发慈悲承认了他的皇族身份,还安排主管后宫事务的掖庭负责供养。
所谓供养,好像也没供什么,小刘的日子依然艰难,也正因为艰难,他也在这段日子里遇到了人生的第二个贵人——掖庭主管张贺。
张贺是张安世的哥哥,跟张安世属于一样的好人类型,关键是他以前跟着刘据混过,而且刘据对他很不错,如今算是给了他一个报恩的机会,一看到可怜的刘病已,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以后张家孩子有的,你就有。
天下的好人都让你小子碰到了。
张大叔不但解决了小病已的生活问题,还帮他解决了教育问题,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又到了该解决人生大事的年龄了,可像他这样无房无车无存款的三无青年,是很难找到老婆的,不要紧,有张大叔在。
张贺本来是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的,但因为一些政治原因,被张安世否决了,那就不好弄了,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张贺一样不嫌弃他。
最后张大叔把目光盯在了一个同部门的叫许广汉的低级官员身上,因为他有个女儿跟刘病已差不多的年纪,然后张媒人就请许广汉喝酒,说刘病已这个孩子怎样怎样好,将来混得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许广汉可能感觉这孩子是真不错,也可能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前途,反正领导能看上我的女儿,那是我的荣幸。
于是很爽快的就答应了。
但是很遗憾,许广汉的老婆不同意:我的女儿怎么可以嫁给这么个三无人员,还是犯过罪的。
幸运的是,许大叔并不是妻管严:反对无效,就这么定了。
婚是定下来了,但结婚这个事,再怎么省,办酒席总要花钱吧!可一贫如洗的刘病已就算把自己卖了也拿不出钱来呀!
这个也不用担心,有张大叔在,什么聘礼呀酒席呀之类的一切用度都算我的。
就这样,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刘病已同志又多了一家吃饭的地方,还成了家,放在今天,也绝对算得上是完成了人生的大事,有了史家、张家和许家的资助,刘病已残缺的人生并不孤独。
婚后的刘病已继续着他的半流浪生活,在外面学习呀旅游呀之类的,走到哪里就住哪里,整个长安及周边地区都被他游遍了。
在结婚之前虽然有史家为依靠,也有张家的接济,但对他来讲,始终没有那种父慈母爱般的家的温暖,所以在他看来,哪里都是家。
这样看他倒有点像侠客,不过至少有侠客精神。
对于普通人来讲,这种出身和经历肯定是不堪回首,而对于侠客般的刘病已来说,这些反而是巨大的财富:体会了百姓的最疾苦,看到了基层官员的最黑暗。
这些悲惨的过去还会让他更懂得珍惜,珍惜帮过自己的人,珍惜和自己同甘共苦的人。
现在有了自己的家了,他要抓紧时间来享受这不多的侠客时光,可他不知道这种幸福生活很快就会走到终点,因为他将面对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验。
还有一点我忘了说了,这小子很聪明,我相信聪明的刘病已凭着他十几年的社会大学的学习经验,他有能力面对任何考验。
当听到丙吉说的这个皇曾孙时,霍光绝对不会很吃惊,他之前是知道也可能是见过这个人的,只是一时没想起来,更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万一又是一个刘贺呢?
有一个人出来打消了他的疑虑,那就是杜延年同志:这个男孩确实不错。
既然杜先生也说不错,那就这么着吧!
公元前74年七月,刘病已即皇帝位,这就是传奇皇帝汉宣帝,这个无父无母被遗忘被放养的孩子,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至高无上的一国之君,这位西汉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即将开始他的传奇之路。
从乡野之间一下来到了庙堂之巅,确实还有点不习惯,虽然还没有完全进入这个角色,但他知道那些对自己毕恭毕敬满脸笑容的背后,却是处处充满了危机。
而他即位以来的第一次危机,已经不知不觉的向他走来。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22 16:01:19 +0800 CST  

【故剑情深】

把刘贺赶走以后,霍权臣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心理阴影,废皇帝这种事毕竟是亘古未有,能干这事的那都是权臣中的极品,作为极品权臣的霍光很清楚,这种游戏极为危险,玩不好就会带着全族人永久定居地府,到阎王那里去做权臣了。
虽然有点后怕,但真实的情况是在废掉刘贺以后,霍光的权势达到了巅峰,想废谁就废谁,想立谁就立谁,满朝文武,大部分都是我的人,谁与争峰。
此时的霍大将军当然没有对手了,一旦达到这种程度,一个强大且无法战胜的对手就会出现——霍光自己。
不是皇帝胜皇帝,这种感觉真好,这一切都是我努力得来的,我不会失去这一切,也不想失去这一切。
只要是有点智商的人都明白月圆则缺的道理,可即使是智商情商极高的人一旦到了月圆的状态,他们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低智商:圆圆的月亮真美,如果能一直这样多好。
人性如此,霍光也不能幸免。
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刘病已完全可以亲政了,霍光当然是舍不得的,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在刘病已登基之后,霍光就很有诚意的跪拜在地请求还政于皇帝,其实明白人都看得出来,霍大将军只是想试探一下这位年轻的领导是什么立场。
这一招相当于赌博,但霍光很有把握,事实证明他赌赢了。
刘病已同志很识时务的坚决拒绝了霍大将军的请求。
别闹了,满朝都是你的人,我可还想多活几年。
霍光放心了,这样就最好了,你做你的皇帝,我还当我的权臣,皆大欢喜。
可刘病已并不欢喜,虽然他也很想亲政,但他很清楚目前的局势,往不好了说,霍光树大根深,暂时动不了他;往好了说,霍光执政经验丰富,也正好学习学习,只要霍光明白自己的身份就行。
可过去的十几年可以证明,霍光是明白这一点的。
那么现在的状况基本就是,如果你想亲政,就只能拼年龄了,耗死姓霍的。
刘病已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朝中的所有大小事务,还是像以前一样,都要先经过霍光这里,再由霍光选择性的报告给皇帝。
而且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对霍光的感恩,还将霍光的食邑增加一万七千户,凑个两万的整数,对张安世等所有有功人员全部加封。
就凭这一点,刘病已已经把刘贺甩得不见了。
霍光虽然感动的不得了,但是经验告诉他,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霍光的直觉是对的,刘病已虽然没当过官,但在基层的流浪经验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告诉他:想玩政治,隐忍是必备武器之一,所以他对霍权臣平时是恭恭敬敬的,甚至有时候都没有一点君王的样子。
能隐藏自己的锋芒和想法的人,绝对是一个有情商的人,隐藏的越深,情商越高,而刘病已的这个高度,情商已经不足以来形容他的智慧了,这叫道行。
刘兄弟的道行虽然很深,但也是有底线的。
什么都可以听你的,什么我都可以忍,但有一件事绝不能忍——老婆问题。
皇帝当顺了,自然就得有个皇后了,以目前霍光的势力和影响力,霍将军和他的老婆霍显一致认为,这个皇后之位非他们家小女儿霍成君莫属。
鉴于皇帝大人平时对霍将军的言听计从,立霍家的女儿为皇后,皇帝应该也不会反对,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皇后之位毫无疑问是霍大小姐的了。
事实告诉刘病已,到了该露两把刷子的时候了。
刘兄大概也是听到了一些风声,有一天,他突然下诏:希望各位能帮忙找找我曾经在微贱时用过的一把宝剑。
你这不是扯吗!现在所有人都想着立皇后的事,谁有功夫去帮你找那把破剑,然而混官场的没有一个是傻的,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了,原来你是想立你那个平民妻子为后,绕那么大弯子累不累呀!
他的这位妻子就是许广汉的女儿,叫许平君,虽然跟刘病已结婚没多久,但当初愿意嫁给一无所有的自己,在刘病已看来,这位不嫌弃自己并与自己共患难的人,就应该是一辈子的人,能与我共患难,我就一定要与她共富贵。
这足以说明刘病已同志还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许平君当然也不会想到,她的老公会对自己如此的不离不弃,但她如果知道,有那么多人为了那个皇后的位置会不择手段时,她宁愿回到过去,与刘病已去过那种平凡的男耕女织的普通生活。
在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后,大臣们就很识趣的奏请立许平君为后。
霍氏当然不开心了,但事已至此,没必要闹得太僵,主要是霍大将军很没面子,那么接下来一定要想办法挽回一点面子。
按照规定,皇后的父亲应该被封为侯,但霍光认为,受过刑的人(许广汉曾因犯罪受过刑)没资格封侯,结果耗了一年多后才封了个昌成君。
这就有点找茬了,不要紧,你有面儿就行,女儿成了皇后,还担心老爹以后封不了侯!
这是刘病已和霍光的第一次较量,年轻人小胜,在低调配合的同时,还小露了一下肌肉,而且还恰到好处。
我没有刘贺那么蠢,也没有刘弗陵那么好说话。
这次较量就当是双方相互的了解一下,皇后的事情过去了,我们还是一切照旧,和睦相处。
刘病已是这么想的,霍光也是这么想的,但霍光的老婆不这么想,她很不甘心她的女儿没当上皇后,她也一定不会放弃把女儿送上皇后的宝座。
机会很快就来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24 17:06:27 +0800 CST  

【霍氏的覆灭】

可能是霍光平时都在忙于工作,没时间教育家里人,也可能是霍光执政十几年来一手遮天的办事风格,给了家里人一种错觉:只要霍家想办,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他家里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甚至有时候霍光都是这么想的,当这个危险的想法发展到最后无法控制的时候,就是霍家准备跟阎王见面的时候了。
霍光的太太霍显是绝对没有这个觉悟的,她的觉悟就是一定要让女儿成为皇后,一定要让霍家的权利更上层楼。
而正当霍太太在为她的这些理想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好消息从天而降——许皇后要生孩子了。
其实这对许皇后来讲才真是个好消息,首先跟刘病已的感情是好的没得说,在进宫之前还给小刘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如今又要生二胎,不仅可以加强和皇帝之间的感情,还可以稳定自己的后位,然而让她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个二胎带给她的并不是幸福生活,而是生命的终结。
生孩子这种事本来是个喜事,但在那些坏人眼里,就是做坏事的契机,正当霍显正在苦恼于怎么抓住这个机会时,一个人找上门来了,这个人就是宫廷的女医淳于衍。
这个淳于衍不但是宫廷的女医,而且是能接触到皇后的高级女医,这倒不算啥,关键是她跟霍显很熟,熟也不是最关键的,更关键的是她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事要求霍显帮忙——把自己丈夫的那个芝麻官能提一提。
当淳于衍对霍显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后,霍太太突然感觉天时地利人和,心中顿生一条歹计,于是和善而亲切的对淳于衍说:
“少夫,你的这个事,是小菜一碟,但我也有一件事请你帮忙。”
淳于衍虽然略有吃惊,但她知道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所以她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大人请讲,有什么事可以帮得到的,我一定赴汤蹈火。”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霍将军和我一直都希望我们的小女儿成为皇后,这件事只有你能帮得上忙。”
淳于衍很诧异,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请夫人明说。”
“女人生孩子那是九死一生,如今皇后马上就要分娩,你如果在她的汤药里动点手脚,那就……事成之后,那就不是升官的问题了。”作为一个女人能说出如此狠毒的话,也真是够不容易的。
霍显眼里透漏出的杀机已经把淳于衍吓出了一身冷汗,惊掉了下巴的淳于衍大夫进行着无力的推辞:“皇后的药都是有人先尝的,怕是行不通吧!”
霍显略带威胁性的说道:“就看你愿不愿意帮忙了,我家将军权倾天下,出了任何事都可以给你担着,你只管干便是。”
这下完了,一边是有名无实的一把手皇帝,一边是有实无名的一把手大将军,我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我只想让丈夫涨点工资而已,为什么要把我扯进这么大的阴谋呢?
当然,淳于大夫也不是没有选择,她可以拒绝,或者可以向皇帝告发这件事。
那是不可能的,霍将军的权利她是知道的,这贼船是下不来了。
淳于衍这种小人物的无奈只是当时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人有千千万,他们只是努力的想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点,他们不敢奢望大富大贵,更不想惹什么事,只想好好的过日子。
可你一个小小的底层人物,愿不愿意已由不得你了,权贵的大门不是那么好进来的。
大夫毒害皇后的大戏就这样上演了,许皇后很顺利的生完孩子之后,就很顺利的喝了淳于衍动过手脚的汤药,然后就很顺利的见了阎王。
这还得了,皇后死了可是大事,皇帝很伤心,把相关的大夫全部下狱,给我狠狠的查。
霍显虽然贵为大将军夫人,但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泼妇,当然鉴于她如此的心狠手辣,应该送她一个光荣称号——悍妇或毒妇。
悍妇是啥事都敢想,毒妇是啥事都敢干,但却从来都不想后果,事实上说她毒还真不是冤枉她,说她悍却是抬举她了,因为悍妇至少很强悍,这一点他实在是不及格,因为当她得知皇帝要彻查此事时,怂了。
这个时候,她只能靠她老公霍光了,于是向老霍同志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就这样,霍显轻松的把锅甩给了霍光,但此锅对霍光来讲却是相当不轻松,甚至是对他执政以来的最大考验。
听到霍太太的坦白后,老霍同志在大惊失色之余的第一反应当然是举报这个敢害皇后的人,可当他反应过来后,这个人可是自己的妻子,再想想自己可是权倾朝野的大将军,这个事可能没那么糟糕。
他的感觉和现实的状况给了他一个错觉:可以用我的权力把这个事情解决掉。
这个愚蠢的决定也最终让整个霍氏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世上很多事情的发展,之所以是一错再错直到最后酿成大祸,都有一个近乎相同的过程,坚持正义,迫于无奈,最后却怀着侥幸的心理走上了不归路。
而霍先生的这个决定,也让他与世上独一无二、最成功、最完美的辅政大臣失之交臂,似乎是一念之差,又像是一步之遥,其实这一步太遥远。
因为霍光的家人在他的权利长期毒害之下,已无药可救,而更可怕的是,事后的一系列现象证明,霍大将军本人也受到了权力的腐蚀。
在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之后,霍光向有关部门批示:淳于衍这个人工作没问题,不用查,其他人往死里查。
霍先生已经为他的家人们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这种事情能压一时,难道可以压一世?
当然不止一时,但也没有一世,三年。
那也就是说霍显还可以嚣张几年,连霍光自己都没这个认识,更别提他的悍妇老婆了,在这个事情暂时的搞定之后,她的宝贝女儿霍成君顺利地成为了皇后,一系列操作的顺利,让霍显愚蠢的认为:弄死了皇后都没事,这天下就没有霍家办不到的事。
你这是在向阎王叫板。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26 19:00:25 +0800 CST  

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三年后的公元前68年,霍家的顶梁柱和保护伞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然而霍光却不这么认为,他在临死的时候还在为家人挖坑:请求从自己的封地中挪一块出来封给霍去病的儿子霍山。
也有说霍山是孙子辈的,是儿子还是孙子,咱就不去较那个真了,反正不是霍去病亲生的,是从霍光的兄长那里过继过去的。
刘病已是很够意思的,不但封霍山为侯,还把霍去病的另外一个儿子霍云也封了侯,霍光的爵位自然也是由其子霍禹继承,这是对待活着的人。对待死去的霍光那更是没得说,死后的什么葬具之类的跟皇帝御用的那都是一样的,还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守墓和祭祀事务。
从某种程度上讲,霍光受得起这份荣誉,但他的家人就是另一回事了,可他们如果看清楚形势,有自知之明,再低调一点,也可以名不副实的这样继续混下去,虽然达不到霍光那样的水平,当个官二代兼富二代是没问题的。
但是很遗憾,拜霍光所赐,霍家人愚蠢的认为,霍大将军不在了,霍家却还是那个一手遮天的霍家,皇帝还是那个唯唯诺诺的皇帝,正是这个认识,最终让霍家人组团去找霍光了。
因为霍家已经不是原来的霍家,刘病已更不是原来的刘病已,没有了霍光,霍家啥也不是,没有了霍光,刘病已才是真正的刘病已。
该大显身手了,终于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可刘病已突然发现,即使没有了霍光,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好像也没那么容易,这是个问题。
有一个人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此人在霍氏最后的覆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他不是故意的,也不想置霍家人于死地,只怪霍家人太不争气。
此人就是御史大夫魏相。
魏相是个什么人,一会就明白了,魏兄与霍光乃至霍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更懂刘病已,他知道这个年轻人是有理想的,也知道他的想法,所以想找机会跟刘老板沟通一下。
但又不知道刘病已此时的态度,万一去碰了一鼻子灰咋办!他决定,先向皇帝上一道奏章试探一下。
既是试探,为了安全起见,这奏章还是不要自己上比较好,于是他找了一个很合适也很安全的人——皇帝的老丈人许广汉,因为这奏章就算不合皇帝的心意,他也不可能把老丈人怎么样。
此举证明,魏相这个人,不仅相当的谨慎,还很聪明有手段。
在霍光时期,官员们上书,都要由尚书的官员(霍光负责的)先检查一遍,如果感觉是无关紧要的事,就递给皇帝意思一下,算是走个流程,如果感觉不需要递上去的,比如对自己和党羽们不利的奏章,就不用递,自己处理一下就行。
当然,权臣都是这么干的,因为皇帝看不看都一样的,给你看是给面子。可如今不一样了,权臣挂了,皇帝成了真正的老大了,过去的规矩也该改改了,魏相精准的抓住了这一时机。
他的这道奏章大概意思就是,应该取消这项规定,大臣们以后上书不需要经过尚书,可以直接给皇帝,以免阻塞了言路,蒙蔽了朝廷,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是亲政呀!
这句话真是够狠,句句击中刘病已的要害。同时也击中了霍家人的要害,因为尚书目前还是霍家人在管,这是要拿霍家开刀呀!
结果自然在魏大人的意料之中,于是魏相再接再厉,又上了一道奏章谈了一下对霍家人的看法,当然还是通过的许广汉大叔。
魏先生并不是一个落井下石的人,我反而认为他是一个有爱的人,因为他虽然说的是霍家的问题,但其实是在帮他们,大概意思是:
现在霍家人已经嚣张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像这样下去迟早会误入歧途,为了避免他们犯大错,应该削弱霍家的权势,让他们安静的做个富二代就好,这样对霍家对国家都好。
魏相是对的,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权势似乎没有太大影响,霍禹为右将军,继承了老爸的爵位,霍山为奉车都尉兼领尚书事,其他的女婿什么的岗位基本没动,可怜的霍家人在这个时候不反省自己有没有能力去享受这种风光,反而愚蠢的理解成这是他们嚣张的资本。
魏相之所以不看好霍家,因为对于霍家的嚣张,魏大人可是亲自领教过的。有一次魏家的仆人和霍家的仆人,在路上可能因为交通发生了冲突,毫无疑问是霍家的占了上风。
两家应该离得很近,这霍家的仆人仗着主人家的威风,感觉在街上骂了魏家的人还不过瘾,竟然又跑到御史府要踢魏家的大门,后来还是魏大人出来叩头请罪,霍家的仆人才小人不计大人过,满意的扬长而去。
上天要让你灭亡,一定会先让你疯狂,如果在疯狂之路上连仆人都不落后,老天都救不了你了。
与霍家在天上飞的姿态截然不同的是,魏相低调得就差把头埋土里面了(叩头),此时的魏大人可是御史大夫,堂堂的副丞相竟然向一个仆人叩头,这说明,一个比霍光更能忍,更厉害的人出现了。
魏相的这道奏章,要说一点私怨都没有,鬼都不信,但他考虑的更多的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你们如果没那个能力,就别占着茅坑不拉屎,要不然迟早会掉里面,最后不但被淹死了,还很臭。
真的是为你们好。
霍家人如果有这个觉悟,那就不是霍家人了,事实上他们在作死的路上已渐行渐远。
在霍光死后不久,刘病已就立了跟许平君生的儿子为太子,当这个消息传到霍显的耳朵里时,她竟然气得吐了血,心胸能狭隘到这种程度,也真是一种境界。
很简单,霍显认为,将来的皇帝,应该是她的外孙,也就是霍成君的孩子,这就有点无理取闹了,因为你家霍大小姐还没有孩子呀!
那也不行,于是霍显那黑暗的心理又生出了一条毒计,让太子永远都做不了皇帝——干掉。
怎么干?还是那一招——下毒,毒死了人家母亲,又想毒人家儿子,一个女人能恶毒到这种程度也着实不容易。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28 18:10:16 +0800 CST  


摊上这样的老妈也是挺为难的,因为这种暗杀的任务霍成君最合适不过了,当然了,老娘怎么说就怎么做的霍成君也准备干,但没干成,主要还是没那个胆,虽然平时有点娇生惯养,但要霍大小姐去干这种杀人的勾当,确实太看得起她了。
人虽然没杀成,但丝毫不耽误霍家人的嚣张跋扈,尤其是霍显,心情不好那就建豪宅,买豪车,把豪宅建得像公园一样,然后就坐着豪车在公园里飙车,当然她坐的车不是用马拉的,而是有专门的司机——仆人在前面拉。
一家之主都这个德行,家庭成员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尤以霍云最盛,他竟然在该上朝的时候请病假,然后叫仆人到朝廷去打个卡,你要是真的身体哪里不舒服倒也说得过去,关键是你小子在上班时间竟然请假出去游山玩水。好日子不过,非要一心作死,就算是霍光活过来,也救不了你们了。
实在是不把皇帝当村长,殊不知皇帝不但是干部,还是最大的干部。
对于这些行为,刘村长当然是不舒服的,加上自己在民间时就听说过霍氏的不可一世,如今看到魏相的奏章后,突然意识到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首先是采纳了魏相的建议,以后所有人的上奏可以直接上奏皇帝,不用再经过尚书,这样一来,霍家在尚书那里就成了挂牌的了,顺便对霍家的人事也作了一定的调整。
正在这个敏感时期,刘病已听说了一件他自己也曾经怀疑过的事情:霍氏毒死了许皇后。
以刘病已的聪明,他是不会一点都感觉不到的。而且纸是包不住火的,更何况杀皇后可不是一般的火,而是熊熊烈火,没法包。
如今这事都已经成了热门话题,这不但又勾起了刘病已同志的伤心回忆,也激起了他的愤怒。
于是下令将霍氏所有位高权重的人进行调整,在中央掌权的都调到闲职部门,掌军权的都调为地方官。
到现在为止,刘病已也只是想惩罚一下霍家,让霍家收敛一点,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主要还是看霍家人自己了。
事情发展到了这里,霍家人肯定是已经有了危机意识,不会再折腾,从此谦虚谨慎,安享富贵,最后的结局自然也是皆大欢喜。
那是不可能的,人性的贪婪从来都没有适可而止,而是得寸进尺。
霍家人似乎不知道谦虚两个字怎么写,折腾两个字他们却是可以倒着写。
对于皇帝的态度,霍家的少爷们当然也是感到了不安,在向霍显证实了毒死皇后的传闻后(当时这个事是极度保密的),他们终于害怕了,可害怕归害怕,害怕之后并不是自责和反省,而是准备破罐子破摔。
任何人在顶峰呆的久了,他们就无法接受和习惯走下神坛,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们的位置受到了威胁,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去保护这一切,甚至铤而走险。
霍家人一不小心成为了上官氏的翻版,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霍家的力量似乎要强很多,而且霍家除了姓霍的,还有一群非姓霍的——霍家女婿,这可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可不管你的队伍有多强,遇到了猪一样的队长,所有的行动都是自杀。
这个团伙里可是有几个猪队长,按照猪队长们的计划,就还是按照当初上官氏的剧本一样,人都不知道换一个,竟然还是请上官太后出面(上官太后跟这两家有亲戚关系也是倒了血霉),请魏相和许广汉吃饭,然后趁机干掉他们,再废掉皇帝,立霍禹为帝。
真是一点新意都没有。
这么一群浮躁而又愚蠢的一群人在一起办事,如果能成功,那就是侮辱了成功这两个字,结果本来是秘密行动,硬是还没开始就被他们搞成了公开行动——泄密了。
当这帮人正在一起分配任务准备行动的时候,刘病已已经得到消息开始行动了,结果是自杀的自杀,被杀的被杀,霍氏和霍氏的女婿们被一锅端了,一个不留,除了霍皇后。
这霍皇后吧!当初没有毒死太子,不是她不想,只是他没那个胆,说明也不是什么善类,所以没过多久,皇后的位置就腾出来了,凭她的智商是不可能自己退下来的,靠山没了,刘病已本来对她也没感觉,加上她的表现也不好,被废掉已经是个不错的结局了。
曾经显赫一时的霍家就这样被一网打尽了,这都怪谁,怪霍显?还是霍禹这帮愣头青?当然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霍光。
是他,太贪恋权利舍不得放手,皇帝都快二十了,你还抓着权力不放,搞得皇帝天天提心吊胆的,忌惮的很。
是他,掌权十几年,让霍家的风光达到了极限,也使天下人对霍家的羡慕嫉妒恨达到了极限。
即使是上忌下恨,他仍然可以驾驭权利,可以控制自己,也可以控制这一切,但是很可惜,他的家人继承了他的权力,却没能继承他的能力。
权力,对有能力的人来讲,是成就功名的工具,对没能力的人来讲,就是置人于死地的毒药。
事实证明,霍先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是他亲自把毒药送到了家人面前。
单就辅臣的层面讲,霍光无疑是绝对的成功,但在治家方面,霍先生却是绝对的失败。
从西周开始到清朝灭亡,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半传说的周公外,作为辅政大臣,唯一能与霍光相提并论的就属张居正了,虽然张先生也是千年一遇之奇才,但比起霍先生仍然略逊一筹。
就个人政务能力而言,张先生是差不了多少的,但就驯虎的惊险程度和最后的效果而言,张先生就差点意思了。
霍光有过三次驯虎历程,其中立过两次废过一次,最后立的那一次还是一只不出世的猛虎,虽然张居正无法选择他驯什么虎,虽然他也是想驯一只猛虎,但事实证明,他的驯虎水平真不怎么样,张先生在的时候都没啥,等他死后,就差从坟里把他刨出来了,而且他曾经的很多制度和很多人都被废了。
霍先生却截然不同,在霍光死后,有过废皇帝和造反“业绩”的霍氏,除了霍家人自找的一些特殊待遇外,霍光时期的政策和用过的人,一切照旧,杜延年因为和霍光搭档得太好,刚开始也受了点牵连,最后还是混到了御史大夫。
就凭这些,霍先生再无超越。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30 18:22:37 +0800 CST  

摊上这样的老妈也是挺为难的,因为这种暗杀的任务霍成君最合适不过了,当然了,老娘怎么说就怎么做的霍成君也准备干,但没干成,主要还是没那个胆,虽然平时有点娇生惯养,但要霍大小姐去干这种杀人的勾当,确实太看得起她了。
人虽然没杀成,但丝毫不耽误霍家人的嚣张跋扈,尤其是霍显,心情不好那就建豪宅,买豪车,把豪宅建得像公园一样,然后就坐着豪车在公园里飙车,当然她坐的车不是用马拉的,而是有专门的司机——仆人在前面拉。
一家之主都这个德行,家庭成员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尤以霍云最盛,他竟然在该上朝的时候请病假,然后叫仆人到朝廷去打个卡,你要是真的身体哪里不舒服倒也说得过去,关键是你小子在上班时间竟然请假出去游山玩水。好日子不过,非要一心作死,就算是霍光活过来,也救不了你们了。
实在是不把皇帝当村长,殊不知皇帝不但是干部,还是最大的干部。
对于这些行为,刘村长当然是不舒服的,加上自己在民间时就听说过霍氏的不可一世,如今看到魏相的奏章后,突然意识到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首先是采纳了魏相的建议,以后所有人的上奏可以直接上奏皇帝,不用再经过尚书,这样一来,霍家在尚书那里就成了挂牌的了,顺便对霍家的人事也作了一定的调整。
正在这个敏感时期,刘病已听说了一件他自己也曾经怀疑过的事情:霍氏毒死了许皇后。
以刘病已的聪明,他是不会一点都感觉不到的。而且纸是包不住火的,更何况杀皇后可不是一般的火,而是熊熊烈火,没法包。
如今这事都已经成了热门话题,这不但又勾起了刘病已同志的伤心回忆,也激起了他的愤怒。
于是下令将霍氏所有位高权重的人进行调整,在中央掌权的都调到闲职部门,掌军权的都调为地方官。
到现在为止,刘病已也只是想惩罚一下霍家,让霍家收敛一点,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主要还是看霍家人自己了。
事情发展到了这里,霍家人肯定是已经有了危机意识,不会再折腾,从此谦虚谨慎,安享富贵,最后的结局自然也是皆大欢喜。
那是不可能的,人性的贪婪从来都没有适可而止,而是得寸进尺。
霍家人似乎不知道谦虚两个字怎么写,折腾两个字他们却是可以倒着写。
对于皇帝的态度,霍家的少爷们当然也是感到了不安,在向霍显证实了毒死皇后的传闻后(当时这个事是极度保密的),他们终于害怕了,可害怕归害怕,害怕之后并不是自责和反省,而是准备破罐子破摔。
任何人在顶峰呆的久了,他们就无法接受和习惯走下神坛,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们的位置受到了威胁,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去保护这一切,甚至铤而走险。
霍家人一不小心成为了上官氏的翻版,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霍家的力量似乎要强很多,而且霍家除了姓霍的,还有一群非姓霍的——霍家女婿,这可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可不管你的队伍有多强,遇到了猪一样的队长,所有的行动都是自杀。
这个团伙里可是有几个猪队长,按照猪队长们的计划,就还是按照当初上官氏的剧本一样,人都不知道换一个,竟然还是请上官太后出面(上官太后跟这两家有亲戚关系也是倒了血霉),请魏相和许广汉吃饭,然后趁机干掉他们,再废掉皇帝,立霍禹为帝。
真是一点新意都没有。
这么一群浮躁而又愚蠢的一群人在一起办事,如果能成功,那就是侮辱了成功这两个字,结果本来是秘密行动,硬是还没开始就被他们搞成了公开行动——泄密了。
当这帮人正在一起分配任务准备行动的时候,刘病已已经得到消息开始行动了,结果是自杀的自杀,被杀的被杀,霍氏和霍氏的女婿们被一锅端了,一个不留,除了霍皇后。
这霍皇后吧!当初没有毒死太子,不是她不想,只是他没那个胆,说明也不是什么善类,所以没过多久,皇后的位置就腾出来了,凭她的智商是不可能自己退下来的,靠山没了,刘病已本来对她也没感觉,加上她的表现也不好,被废掉已经是个不错的结局了。
曾经显赫一时的霍家就这样被一网打尽了,这都怪谁,怪霍显?还是霍禹这帮愣头青?当然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霍光。
是他,太贪恋权利舍不得放手,皇帝都快二十了,你还抓着权力不放,搞得皇帝天天提心吊胆的,忌惮的很。
是他,掌权十几年,让霍家的风光达到了极限,也使天下人对霍家的羡慕嫉妒恨达到了极限。
即使是上忌下恨,他仍然可以驾驭权利,可以控制自己,也可以控制这一切,但是很可惜,他的家人继承了他的权力,却没能继承他的能力。
权力,对有能力的人来讲,是成就功名的工具,对没能力的人来讲,就是置人于死地的毒药。
事实证明,霍先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是他亲自把毒药送到了家人面前。
单就辅臣的层面讲,霍光无疑是绝对的成功,但在治家方面,霍先生却是绝对的失败。
从西周开始到清朝灭亡,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半传说的周公外,作为辅政大臣,唯一能与霍光相提并论的就属张居正了,虽然张先生也是千年一遇之奇才,但比起霍先生仍然略逊一筹。
就个人政务能力而言,张先生是差不了多少的,但就驯虎的惊险程度和最后的效果而言,张先生就差点意思了。
霍光有过三次驯虎历程,其中立过两次废过一次,最后立的那一次还是一只不出世的猛虎,虽然张居正无法选择他驯什么虎,虽然他也是想驯一只猛虎,但事实证明,他的驯虎水平真不怎么样,张先生在的时候都没啥,等他死后,就差从坟里把他刨出来了,而且他曾经的很多制度和很多人都被废了。
霍先生却截然不同,在霍光死后,有过废皇帝和造反“业绩”的霍氏,除了霍家人自找的一些特殊待遇外,霍光时期的政策和用过的人,一切照旧,杜延年因为和霍光搭档得太好,刚开始也受了点牵连,最后还是混到了御史大夫。
就凭这些,霍先生再无超越。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7-31 17:07:14 +0800 CST  

【一个感恩的人】

连窝都被端了,固然是因为老霍齐家太失败,但在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在刘病已刚上台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霍氏的结局。
刘病已即位不久,就在霍光的陪同下一起去祭拜高庙,两个人乘的是同一辆车,当时刘兄弟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十分不安,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最终将霍氏送上了西天,也就是所谓的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当然了,我也没能去采访刘病已当时有没有这种感觉,刘病已也不会公开的说他当时的感受,不过即便是如此,这种描述也并不夸张。
试想一下,一个二十岁的平头百姓,被一个呼风唤雨的权臣立为皇帝,关键是这个权臣前几天才废了一个皇帝,如今你作为新上任的皇帝和这个权臣同乘一辆车,如果你心里不发怵,那就不是正常人。
其实说来说去,所有的原因只是因为一个原因——霍光对权力的无法自拔,要不然仅凭同乘一辆车,就干掉霍氏,那就太低估刘病已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大度且很感恩的人。
后来刘病已在功成名就之后,即将挂掉之际,命人在未央宫的麒麟阁,为帮他创造功业的十一个人绘制了画像,然后还标注了个人生平简介,以供后人瞻仰。
这就是麒麟阁十一功臣图,后来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和李世民的二十四功臣凌烟阁,都是模仿这个来着,还有什么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估计也都是受了这个的影响。
这玩意就相当于一张英雄榜,排名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像我这种市井之人是很在意英雄榜的名次的,而麒麟阁的第一名毫无疑问属于霍光。
刘病已很够意思,不但把霍光排在了第一名,为了表达尊敬,都没有写霍光的名字,直接标注: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足矣。
即使你曾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即使你的家人想废掉我,但一码归一码,你是好样的,是你让我成为了九五之尊,是你帮助国家走向了稳定繁荣。
当然,麒麟阁里除了霍光,其余的十位英雄要么是帮助自己成为了皇帝,要么就是为国家鞠躬尽瘁。
在刘病已的一生中,帮过他的人很多,但有两个人非常重要,一个是让他达到人生巅峰的人,这个人当然是霍光。
而另一位就是让他活下来的人,相比之下,这个人更重要,如果不能活下来,又哪来的巅峰,此人就是好同志丙吉。
如果按照剧本来,刚登帝位的刘病已同志,对如再生父母的丙吉大叔,肯定是给以毫无限度的涌泉相报,但现实终究不是剧本,却比剧本还剧本。
现实里有比剧本中那些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人还坏的人,也有一些连剧本都写不出来的好人,丙大叔就属于后者。
当初丙大叔把小病已送到史家的时候,小朋友太小,还没开始记事,所以在他即位后,也不太清楚丙吉对他做过什么,丙大叔也一直没跟他提这事。
并不是没机会提,而是丙吉没打算提,他可是一直都在中央工作的,平时也经常见到皇帝,在霍氏灭亡之前,丙大叔已经凭自己的能力干到了御史大夫,看样子他要让这个事永远的成为秘密。
既然不图升官,至少得让他知道你帮过他,为什么就不说呢?
其实丙大叔想的很简单,真正的善良和帮助,是没有目的也不图回报的,而且如果你去对皇帝说,你曾有恩于他,那就有讨赏的嫌疑了,这也有违丙吉的初衷,他也不需要。
然而,是秘密就迟早会有公开的那一刻,丙吉的计划被一个意外打乱了,这个意外就是一个叫则的宫女。
则是掖庭下面的一位婢女,在刘病已小的时候,也被丙吉安排去照顾刘病已,但因为表现不好,被丙吉轰走了。可当她听说当今的皇帝就是当初的那个小孩时,可能是过得不太好,竟然跑过来讨赏,说自己对皇帝有什么养育之恩,足以证明这位则女士不但没有责任心,脸皮还挺厚,像丙大叔这种厚道人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不厚道的人了。
你说你对皇帝有养育之恩,得拿出证据来呀!结果则说丙吉可以作证,丙吉看到则时,当年的那股气似乎还没消,一见面就将她指责了一番,于是就说出了当年主要照顾他的是胡女士和郭女士,都这份儿了,大叔还是没提自己的事。
虽然当年对自己不怎么样,但刘病已还是给了则不少赏赐,顺便跟她聊了一下童年往事,这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原来曾经的大恩人一直都在自己身边,丙大叔,你太过分了。
刘病已同志瞬间对丙吉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和人的区别怎么这么大呢!这就是施恩不图报的最高境界。
丙大叔是个好人不假,可在官场光凭好是走不远的,更不可能混到御史大夫这个位置,关键还得有能力,丙吉的风格跟杜延年很像,认真工作,为政宽和,小事不计较,大事有原则,这样的人如果遇到个好领导,想不升官都难,所以他才能干到御史大夫。
他这个职位,如果再有个好搭档的话,那就是天下无敌,很幸运,此时的丙吉就有一个很难得的搭档——魏相(此时已是丞相),这两位大叔在西汉历史上也是一对经典搭档,两个人的默契程度堪比萧何与曹参,二人的配合也在当时传为佳话。
简单说吧!丙吉不但是个好人,还是个好官。所谓的好官有一个专用称呼——循吏,循吏和能吏是有区别的,能吏就是做事没问题,但做人不一定没问题,在同一时期,大名鼎鼎的赵广汉就是典型,而循吏就是做事没问题,做人更没问题。
就好人的层面来讲,能达到丙吉这个段位的不多,但是按好官的标准来讲,像丙吉这样的却是不少,麒麟阁里面的同志们大部分都是这个级别的,以丙吉、张安世和杜延年为典型,除了麒麟阁之外,还有很多这一类的官员。
在汉书的《循吏传》里面,记载有六位循吏,其中有五位是在宣帝时期,之所以留了一个名额出去,估计是为了不让别的皇帝难堪,而这五位也只是刘病已团队中的一小部分。
好官多,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一个国家太不太平,繁不繁荣,主要看老百姓,百姓过得好,官员就不差,官员不差,皇帝就不错。
如果说在霍光的辅佐下,让被刘彻折腾得要死不活的国家活过来了,那宣帝就让这个国家活得很舒适,很快乐。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是一个有着武帝时期的风光,有着文帝时期的繁荣稳定的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中兴时代,而创造这一切的人就是刘病已。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8-01 18:36:57 +0800 CST  

【中兴】

在霍大叔管事的这几年里,刘病已是名义上的皇帝,而霍大叔是实际上的皇帝,基本上都是霍先生说了算,刘兄弟虽然不至于是傀儡,但应该也是比较憋屈的。
其实这几年对刘病已来讲也并非一无所获,反而对他以后的皇帝生涯来讲,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对权臣的隐忍不但是一位统治者的必备技能,也是混政治圈所要具备的基本功,这对他能否继续的做那个位置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政治新手,能从霍老油条那里学习很多经验。
事实证明,他虽然很有政治天赋,但在霍大叔这里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刘病已看来,霍光死后,他才是一个真正的皇帝,一个可以一展抱负的皇帝,虽然没说,但从他的很多行为就可以看得出来。
一般皇帝登基之后,就开始修自己的陵墓,刘兄弟不是,他是在霍光死后才开始动工的,因为只要老霍还在,他就不能肯定自己这个位置能坐多久,万一陵墓修到一半,被赶下来了,那就丢人丢大了。
除此之外,为了证明一切都是一个重新的开始,他把名字从刘病已改为了刘询。
所谓重新开始,就是以他的方式开启他的时代,而不是去老霍化,反之他完好的继承了霍光留下来的两大财富。
首先就是霍光留下的大政方针和相关的利民政策,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刘询,深知老百姓的需求,也知道该怎么做,而霍光时代的政策,正是在刘彻晚年政策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做到了为老百姓着想。
刘询同志在继承了一些优良政策的同时,还进行了完善。
第二大财富就是霍光的班子,如果是一般的领导上台,肯定会将之前权臣的那些政策和人,该废掉的都废掉,该干掉的都干掉,而刘询同志实在不一般。
霍光这些年之所以干的不错,是因为制定了不错的政策,之所以有不错的政策,是因为他组建了不错的队伍,刘询当然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所以除了霍家谋反案所牵连的个别人外,基本上人员不变。
霍家人虽然因为不老实都被干掉了,但属于霍光的荣誉和名号,一样都没少,该给他的都给他了,似乎就没有他家谋反那个事一样。
这是感恩,是豁达,也是自信。
他有自信掌控这一切,有自信带着这群优秀的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帝国的辉煌。
他做到了。
一个国家怎么样,要看百姓过得怎么样,百姓怎么样,在今天就主要看收入是不是过得去,物价是不是在飞涨,房价是不是吓死人,而在农业社会却没那么复杂:粮价的高低。
刘询治下的谷价,低到每石五钱,比文帝时还低,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因为谷价低的背后是一个稳定而太平的天下,简单说就是有好皇帝,好官员,给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可谷价如果太便宜,老百姓也伤不起呀!不要紧,刘询同志又专门设立了常平仓,其作用就是在粮价低的时候买进来,等遇到个灾荒年月或粮价太高时,再低价卖出去。
老板都想得这么周到了,老百姓的日子如果还过不好那就没天理了,生活奔小康了,那么其它方面自然也不会差,比如说在律法方面,刘询同志在不但完善司法体系的同时,还努力的做到了尽量不放过一个坏人,也尽量不冤枉一个好人。
除此之外,文化的发展也不甘落后,比如司马迁先生的那部大作《史记》,在刘彻时期那都属于禁书,最后只能放在家里成了藏书,到了刘询同志这里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么好的作品放在家里可惜了,应该拿出来让天下人共享。
这就是刘询,善良、自信、睿智的刘询,在他身上似乎看到了刘恒的影子,在我看来,刘询更胜一筹,至少在业绩方面是如此。
这些都只是在文治方面,虽然没到文景时那样粮食吃不完放到长霉的程度,但日子也是过的相当舒适。最关键的是优越感很强,这就要说到武治方面,在这一点上,刘恒连刘询的背影都看不到。
一个国家想要富,可能没那么难,而想要强,那就相当难,刘询同志却都做到了,不但达到了文景时期的富,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
只有富强,才能成为真正的盛世,而刘询的富强,不但是盛世,还是中兴。
所谓富,自然是都过上小康生活了,所谓富,就是全世界都羡慕我们的生活,都学习我们,都尊重我们,至少没人敢欺负我们。
可光靠有钱就能做到这些吗?不。
想要不受欺负或得到别人的尊重,有几个钱是远远不够的,得拳头硬,自古以来,从来都是拳头决定话语权,特别是国与国之间。
而此时的汉朝因为拳头很硬,西域才正式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拳头硬,匈奴的带头大哥才史无前例的来到中原臣服我汉家王朝。
北方的兄弟之所以混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有刘彻同志的功劳,但能实现他的盛世理想的还是他的这个曾孙刘询。
是刘询让汉帝国实现了国泰民安,万邦来朝,是刘询实现了华夏一统以来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巅峰。历史上像刘询这种有作为的皇帝倒也不少,但能达到盛世的并不多,能达到刘询这个段位的盛世的,更是少的可怜,两千多年历史中,真正能和刘询的盛世略比一下的,也只有唐朝李隆基的开元盛世。
之所以是略比,那是有区别的,李隆基的所谓盛世只能算半个,因为在他的上半场确实很风光,但到了下半场,却也是李兄亲手将帝国从盛世变成了乱世,算半个已经是给他面子了。
所以刘询同志实现的中兴,是历史上少有的,而含金量如此高的盛世,只此一家。
在巅峰待的久了,自然是要下山的,但因为有汉宣帝的坐阵,帝国一直在山顶上欣赏着风景,等到他的离开之日,就是国家的下坡之时。
公元前49年,这也是汉家盛世的最后一个年头,因为这一年,刘询同志去找他的许皇后去了,帝国也正式开始了下坡之旅。
带领着国家走向光荣的下坡之路的,就是刘询和许皇后的那个宝贝儿子刘奭,也就是汉元帝。
说起这位兄台,那真是一言难尽。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8-02 20:58:45 +0800 CST  

楼主:我非扶苏

字数:439867

发表时间:2020-01-16 07:39: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1 02:26:26 +0800 CST

评论数:10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