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漫漫路∶致两千年来的汉家儿郎(连载)


【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分赃完毕,项羽也准备衣锦还乡去享受生活了,可项大王这种军事天才注定是享受不了生活的,他应该享受战争。
如果他不想打仗,战争也会找上门来。
项霸王回到彭城甚至可能刚出了函谷关还在回彭城的路上,各地的炸弹就相继发生了爆炸,引爆炸弹的不是别人,正是项羽自己。
最先爆炸的是燕国,项羽新封的燕王去燕国就封,故燕王不走,其实这也怪不得人家,只能怪你项兄弟完全没有考虑这些老领导的感受,换做谁也不会走。
不走就别走了,结果直接被新燕王干掉了,齐国和赵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闹的地方很多,但闹得比较凶的是齐国,因为这一带有两个猛人:齐国国相田荣和地方豪强彭越。
这两个人相当彪悍,但在这次分赃中没捞到什么好处,原因很简单,有功劳但不太配合工作,也没跟项羽入关,按照项羽的分封原则,两位兄台要是有什么额外奖励那就是见鬼了。
所以他们很不开心。
但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盏灯并不省油。
先说说这个田荣,这位先生有能力有野心,但没什么格局。作为原齐国的贵族,当初和堂兄田儋一起反秦,最后兵败,田儋被杀,田荣被秦军围困东阿。还是后来项梁同志拔刀相助,田荣才安全的回到了自己的地盘,然后立了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任国相,这都没什么问题。
可等到项梁打章邯需要齐国拉兄弟一把的时候,田荣竟然为了他们田家那些勾心斗角的破事儿拒绝出兵,完全忘记了上次被围在东阿时的狼狈样。
这……太不够意思了。
梁子算是结下了!
等到项羽打完巨鹿后入关的时候,齐国的代表是一位叫田都的将领,结果这次分封,田都被封为齐王,之前的齐王田市被改封了。
田荣虽然不太君子,但项羽这事也确实不怎么说得过去。
说不过去归说不过去,但要论生气,还真轮不到田荣,因为他只是齐国的相,要生气也是齐王生气,你操的哪门子心。
如果你这么想,那说明你还不了解田荣,因为田荣不满的原因正是如此:你田都这种货色都能称王,而我堂堂田荣还在这当二把手,凭什么?
现在能理解田荣的感受了吧!而这一切都是拜那个姓项的所赐。
当田都率领大军回来准备请齐王田市挪个地儿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田荣的大军,结果还没摸到王位的边儿,就被田荣轰走而成了流寇。新齐王既然赶跑了,老齐王就别走了,不用怕,就在这呆着。
但这田市实在不是什么英雄好汉,他很怕项羽,竟然偷偷的跑去封国了。
这就彻底的碰到田荣的底线了,结果他一不做二不休,连田市也干掉了。最后再接再厉,把项羽封在齐国的另一个王也干掉了。
如今三齐之地,尽入我手,谁敢称王?除了我。
田荣自封齐王。
绕了一大圈,原来是你自己想称王,这就没意思了!
再来说说这个彭越,这位仁兄可不得了。
彭越,昌邑人(今山东巨野),最早是江洋大盗级的人物。后来在秦末乱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被人拥立为带头大哥,随后拉起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刘邦西征的时候还跟他合作过。
但他一直都在昌邑这一带活动,谁也不靠,哪里也不去。在这里闷声发起了战争财,等到项羽分赃的时候,彭头领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万余人。
可不能小瞧这万余人,在别人手里可能就是一万人当几千人用,可在彭越手里能当几万人用,没办法,能耐大。
这么一个猛人带着一支没有归属的庞大队伍,竟然没被人当回事,当然也不满,你项羽算老几,有机会咱俩碰一下。
会有机会的
此时任何一个有实力的诸侯只要来伸一下橄榄枝,彭越就会被拉过去。
田荣很合适宜的来拉了兄弟一把:跟我干吧!
就这样,田荣和彭越暂时凑到了一起。而且一个成了最早反楚的力量之一,一个成了最后灭楚的力量之一。
不给名份,咱就单干,不给蛋糕,咱就去抢,谁还稀得跟你项羽混?
如果这两个人属于不开心的那种人,那还有一个人就属于很郁闷的人,这个人就是陈馀。
陈馀,大梁人(今河南开封),跟张耳是刎颈之交(曾经的),还在一起辅佐过赵王歇,后来在巨鹿之战中闹了点误会。陈馀一气之下退出了义军。
陈馀和张耳的关系那是一言难尽,这么说吧!他们两个深厚的交情和后来决裂程度的彻底,成为了历史中的经典:好的时候可以同生共死,翻脸的时候就是你死我活。
当陈馀还在生闷气的时候,张耳却因为跟项羽跑了一趟关中,而变成了张大王,关键还取代了赵王歇的地盘。把赵王歇轰到北边去做了个代王,自己却是个什么鸟常山王。
最最关键的是,我陈馀的功劳也不小,却只分了三个小县城,而且还是项羽勉为其难的封的,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这换作其他人也都会不舒服,更何况是有点才能的陈先生,主要是他也没那么大度,所以综上所述,他的心情比起前两位,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接到任命的陈馀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去游说田荣,说什么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如今乱局,项羽就是罪魁祸首,希望能借兵去攻打张耳。
就这样,田荣借兵给了陈馀去攻打张耳,又赐给彭越印信,让他去打楚军。
彻底地乱了。
再说说这个陈馀,和张耳那点破事就不说了。反秦的功劳确实有一点,但你半途而废本身就有问题,没有入关不说,巨鹿之战以后的行动你也都没有参与,分的地盘虽然少了点,但是也不至于那么不堪,只是你心里总有个张耳。
如今的局面都说是项羽造成的,也并不为过,至少他也要负主要责任。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项大王,首先见者有份的分赃方式并没有错,因为“见者”都有功劳。
但他不知道,利益分配错综复杂,并不是所有的“见者”都有份,也不是所有的“不见者”都没份。 所谓的“见者有份”,也是在保证不影响既得利益者的情况下,让后来的“见者”都有份。
可项大王不是这么认为的,在他看来,那些没功劳的王就应该像熊心那样被挂起来,没被废掉就已经不错了。
但他忘了,项羽只有一个。
现在好了,遍地狼烟,到处爆炸声四起,各诸侯之间打得一塌糊涂,这都得要项大王去解决,可霸主只有一个。
那就一个一个来,拆弹专家就带着他的队员们正式上任。
打完了这里又要打那里,项羽的余生就是在这种东征西战中结束的,第一个目标当然就是北边那个姓田的。
田荣,有本事别跑。
霸王忙得很,东边如此热闹,那此时汉中的刘大王在忙些什么呢?
刘先生从来都不是个喜欢安静的人。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8 00:58:13 +0800 CST  

第六章:胜败已经注定

【天才的加入】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就心不甘情不愿的带着他的队伍经子午道去了汉中,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进入汉中后,就烧掉了所经过的栈道,名义上是防止其他诸侯来犯,实际上更重要的目的是:项王放心,我刘邦以后就待在汉中了。
这些招数也只能忽悠项羽,他也很吃这一套:那就好,最好别再让我看到你。
既是不情愿的进去,就一定会如愿的出来,而且能进去就一定出得来,即使没有栈道。
但现在的刘邦很郁闷。说是韬光养晦,鬼知道这晦要养到什么时候,张良又去了韩王那里,我可不想一直待在这山坳里。刘邦很迷茫。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此人就是被后人称为国士无双的韩信,一个天才,军事天才。其实兄台早就出现了,只是还没被发现。
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在从军之前几乎被史书描写成了一个废人,当然从军之后也废了很久,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可能会废一生,可以说他的人生在被刘邦重用之前几乎是白活的。
小韩同志家里很穷,他又不喜欢种地,也不会经商,人品也不咋地,还不怎么说话,长大后就整天背着把破剑到处混吃混喝(我很好奇他是怎么长大的),后来有位好心的大娘可能看他可怜,就偶尔给他点吃的。
当然韩兄弟虽没什么能耐,却比较重义气,所以放下豪言:将来我发达了,一定会报答您老人家的。
给点吃的就让他感动成这样,可见他混得有多差,在他到目前的人生里,除了这位大娘,估计就没人正眼看过他。
综上所述,韩信几乎就是人见人厌,人人鄙视,人人羞辱的二愣子,因为他还有过一次特殊的经历——从别人的胯下钻了过去,没能力也就算了,还没尊严,彻底的完了。
不管他到底有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么不堪,他的过去应该也是比较落魄和凄凉的,如果没什么特别的际遇,那他真的就废了。
不过,有本事的人,往往都有一段很不堪的经历,因为这似乎更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只有经历过最黑暗,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韩信之所以能从别人的胯下钻过而不动声色,那不是懦弱,是不屑,只有心理极为强大的人才会不屑于侮辱,韩信就是这种人。
他有远大的志向,也有着王佐之才。尤其是极高的军事天赋,在他心目中,一直有着千军万马奔腾不息,但他需要一个被证实的机会。
对韩信来讲,乱世和识得千里马的伯乐就是机会。
如果是太平之世,韩老弟就只能每天自言自语的在那里看千军万马(蚂蚁)来回冲杀了,可就算是到了乱世,没有伯乐,那也是白搭。
韩兄弟的运气很好,在他这大好年华里,竟然碰到了乱世。
项梁起兵来到淮河以北后,韩老弟就很积极的揣着他的理想从军了,当然也背着那把破剑:头可断,血可流,破剑不能丢。因为这是他最后的家当和尊严。
从了军的韩信跟以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每天可以吃上饭了,仅此而已。
因为当了兵以后,他还是看不到希望,仍然没有人正眼看他,其实他也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他只在意一个人——能欣赏自己的人。
军营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可能遇见伯乐的平台,但这种高人哪是想有就能有的,除了运气,还需要耐心,等待的耐心。
同时他也在祈祷,在这过了今天就不一定看得到明天的乱世,希望在遇见阎王之前能遇见伯乐,机会很快就到了:项梁战死了。
因为在项梁死了之后,他就归到项羽帐下了,而且还调动了工作岗位——侍卫,至少离领导近了。
韩信也明白一点,想要碰到伯乐,就得展现出千里马的潜质,在这方面,韩兄弟还是比较主动的,于是就着接近领导的便利,曾经给项羽出过不少点子。可惜他的运气实在不怎么样,因为他碰到的是项羽。
人微言轻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以项羽那种高傲的性格,加上自认为天下无敌,怎么会听得进你一个侍卫的计策,太没面子了,关键是他不需要。
那只能说明,我该跳槽了。
今天你对我不睬不理,明天我让你追悔莫及。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8 23:25:53 +0800 CST  

后来还是随军入关见识了一下大场面,顺便了解一下市场行情,看哪个公司更有发展前途,在他看来,秦虽然灭了,但乱世还没有结束,还有机会。
经过观察之后,他发现大大小小这么多公司,竟然没有一家适合自己的,就在他准备退伍仗剑走天涯的绝望之际,突然听说,在这众多的土匪头子当中,有一位头头虽然有点匪,但是心胸豁达,礼贤下士,愿意给有能力的人更多的机会,比如像他这样的。
这个土匪头子就是沛公刘邦。
其实韩信的要求也不高,他的理想虽然是统帅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但他现在只希望有展现的机会就好,再不济能上前线就行,他坚信,刘邦就是他要找的人。
当项羽还在给诸侯们热热闹闹的分蛋糕时,韩信就已经背着行李悄悄的跳槽到了刘邦的公司,还一起随军跋山涉水来到了汉中。
从关东到关中,再到汉中,韩老弟的表现很稳定——从芝麻官做到了绿豆官。
看来这个公司也不怎么样,然而接下来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以他丰富的从军经历,在这么个小公司里,很快连这么个小官都做不了。
终于有一天,他等来了一个彻底解脱的机会 —— 砍头。因为犯了法要和十几个犯人一起被斩首。
这个时候奇迹就出现了,可能是老天感觉他这么多年能活到现在不容易,这么快就让他去见阎王有点对不住他,也可能感觉他是个人才,就这样挂了还是有点可惜,于是给他导演了一幕狗血剧的情景。
奇迹总是出现在最后一刻。
前面十几个人都杀完了,该轮到韩信了,刀斧手也已准备就位。当他用生无可恋的眼神准备看一眼最后的夕阳时,却看到了夏侯婴(刘邦的老乡兼铁粉),然后就发泄了两句豪言壮语,准备就义,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刀下留人。
就这样,韩信不但没死成,还见到了高层,机会终于来了。
史书记载,韩信在与夏侯婴交谈过后就被引荐给了刘邦。这个过程虽然有点扯,引荐韩信的人也不一定是夏侯婴,但肯定是有高层的引荐,要不然也不会爬得这么快。
其实这次的引荐爬得并不算快,但却使他遇到了真正的伯乐,与其说是伯乐,倒不如说是他人生中的火箭,此人就是萧何。遇到萧何后,韩信就相当于坐上了火箭。
韩信刚被引荐给刘邦的时候,刘大王并不觉得此人有什么过人之处,于是就给了他一个管后勤的官。韩信郁闷到了极点,我这辈子难道就跟打仗无缘吗?不是当侍卫就是搞后勤?上个前线这么难吗?
郁闷归郁闷,毕竟捡了条命,还升了官,先干着吧!
萧何这个人一向都是比较重视后勤的,最后一来二去就跟韩信有了接触,经过交谈,萧伯乐断言:此人就是世间罕有的千里马,一定要向汉王推荐。但因为太忙,这事就给耽搁了。
此时的汉军不单是刘邦有点郁闷和迷茫,整个军队都是如此。因为绝大部分将士都是从关中和关东过来的,在这偏僻之地耗着,有啥意思,于是很多人都跑了。
这些人里面也包括韩信,他是认为干这后勤就是浪费生命,因为混的再好最后还是个搞后勤的,于是也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跑了,二话不说也跑了,但不是逃跑,而是去追逃跑的韩信。
让后世津津乐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精彩上演了。都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我看不一定,萧何追韩信可是追了好几天的,为了快点赶上,白天追到了晚上,然后在月亮下赶赶夜路也是很正常的嘛!
好了,不扯了。萧何追韩信的时候可是没来得及跟刘邦讲的,这很严重。于是所有人都认为萧何也跑了,这下完了,刘邦彻底绝望了:他都走了,以后该怎么办?
过了几天,萧何回来了。刘邦又生气又开心,骂道:“连你也跑?”
萧何说:“如果大王身边最后只剩下一个人,那就是我萧何,我只是去追逃跑的人。”
刘邦问:“是什么人这么大的面子值得你去追?”
萧何:“韩信。”
“骗鬼吧你,那么多将领跑了你不去追,会去追一个搞后勤的韩信?”
萧何解释道:“那些将领一抓一大把,而韩信,天下抓不到第二个,如果大王想留在汉中享福,那我现在就让韩信走,如果您想图谋天下,非韩信不可。”
“这是什么话,我还得回我的家乡呢!可我看韩信这个人也没你说的那么邪乎!”
“如果大王想往东发展,就必须要重用韩信,而不是随便打发他,要不然您发展不了,他也发展不了,而且还会跑。”
刘邦让步了:“那就卖你个面子,给他个将军做吧!”
萧何契而不舍:“他照跑不误。”
刘邦不解:“想咋地!难不成让他做大将军?”
“大王英明……”
“这?……”刘邦有点无奈:“真有这么厉害?”
被你说得像神仙下凡一样,那就先这么着吧!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0 01:06:42 +0800 CST  

在萧何的力荐和请求之下,刘邦不大情愿的同意了。随后搞了个仪式,正式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就这样,从上顿没得吃就愁下顿的万人之下的闲杂人士。短短时间就一跃而成为了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的万人之上的大将军。
其实刘大王的心里是真没底,这韩信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到底怎么样,可能只有那小子自己知道。
而且封了韩信做大将军,像樊哙和周勃那些跟着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又得郁闷一阵子了。
管不了那么多了,韩老弟,来来来,萧大人把你说得天上有地上无,你总得跟我说说你有什么绝密武器吧!
相信通过这次交谈之后,刘邦一定会相信一句话:人不可貌相。
韩信到了刘邦这里,先谦虚了一番,接着跟刘邦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势,然后又聊了一下与项羽的区别,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项羽残暴,必输;大王仁义,必赢。而且要夺天下,先定关中。
简单明了:大王,你一定可以消灭项羽而夺得天下,但要夺天下,必须先夺关中。
这简直说到刘邦的心坎里去了,刘先生顿感豁然开朗,你简直就是上天派过来拯救我的呀!
对韩信的任用,将刘邦的那一套用人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前提是你得有看人识人的能力,刘老江湖具备这种能力。
除了看人之外,还得有冒险精神,因为这韩信没有任何指挥作战的经验,不管是萧何说他厉害还是他自己说得很厉害,那都是仅限于理论之上,难道他真的是个天才?
刘邦当然也不傻,因为后来他也花了很长时间去了解韩信,直到他在独当一面之前。
即便如此,要去完全信任一个人,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风险的,刘邦虽然不太放心,但他要让所有的人感觉到他很放心。
成功是有原因的。
如果要问刘邦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有图谋天下的想法和计划的,那就是在韩信来到之后。在此之前,他可能也想过,但更实际地可能只是想做个关中王。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根据韩信的谋划,在萧何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准备夺取关中。
汉中到关中只隔着一道秦岭,过秦岭有多条山道,当初进汉中的时候走的是最东部的子午道,这条道是最近也是最险的。所谓险是除了这条道本身很险,还因为这条道太显 —— 关中那边盯得紧。
而且来的时候把栈道都烧掉了,没法走,主要是汉军也没打算从这走。
既然最东边的走不通,那就走最西边的故道,这条道非一般人能想到,而关中已经没有非一般的人了,汉中有。
所谓故道,就是曾经走过,后来没走,今天准备走,是为陈仓道。
关中以章邯为首的三秦,没人会算出汉军会走这条又远又偏又绕的道,而且还这么快,更没算出汉军加入了一位军事天才。
其实说到底就是,他们压根就没想过汉军会出来,会这么快出来。
这就是历史上的暗度陈仓,有没有明修栈道还不好说,但陈仓确实是暗度的,从陈仓道进入关中就是章邯的地界了,对章邯来讲,这些汉军简直就是从天而降,当然就来不及反应了。当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结果正如韩信所料,三秦传檄而定。
争夺天下,将从这里开始。
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布局:以关中为根本,往东以天下为目的。这个战略似乎很熟悉!没错,以前叫秦,现在叫汉。
正是有了这个根本,刘邦在后来多次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牙之后也能迅速地恢复元气,而这也是他和项羽的最大区别——稳定的后方。
后方之所以能稳定,是因为有一个稳定甚至伟大的战略伙伴——萧何。
当刘邦从汉中进攻关中的时候,萧何经营着后方汉中和巴蜀,当刘邦进攻关东的时候,萧何又经营根据地关中。前线的兵员和物质能源源不断地得到供应,萧大人功不可没。
如果说韩信是军事方面的天才,那萧何就是搞后勤方面的天才。当初刘邦刚进关中的时候,他的这种才能就体现出来了。 别的将领都在抢金银财宝,萧何在抢他所认为的财宝—— 所有与法律、地图和户籍等有关的文献资料,以此来了解天下的地形状况与人口分布等等。
对萧何这种高手来讲,这些就是财,也是才,宰相之才。所以在刘邦成为汉王之后,就让萧何做了相。
有了如此优秀的助手坐镇关中,我就可以放心的东进了。
项老弟,我们马上又要见面了,可惜我们不再是战友,而是对手,你死我活的对手。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1 00:31:13 +0800 CST  

【决战彭城】

当初张良送刘邦进入汉中之后,就准备回到韩国,继续着他们张家的伟大事业——效力韩王成。
韩王成是个可怜的同志,作为正牌的前韩国宗室,本想在这乱世恢复祖宗的产业,奈何能力有限,在反秦活动中没出多大力,又加上张良跟刘邦混的缘故,所以不讨项羽的喜欢,项大王就没让韩兄弟去封国,而是带到彭城先贬后杀。
等到刘邦开始闹腾时,项羽就立了一个叫郑昌的自己人为韩王,以抵御汉军东进。
最伤心的就数张良同学了,用报国无门来形容他此时的感受一点都不过,当年嬴政何等猛人灭了韩国,我都敢去暗杀,别说今天你项羽了,此仇不报,我就不叫张良。
当然张良不会再像当年那样冲动,他需要借助一种强大的力量才能灭掉项羽,这个力量就是刘邦,他毫不犹豫的回到了刘邦这里,从此不离左右,为了自己的事业(灭楚)和刘邦的事业(统一天下),尽心尽力的辅佐着刘大王。
刘邦安排好关中后,就兵出函谷关,去实现他心目中那宏伟的理想。
出关以后,刘大王感觉良好,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因为他首先面对的都是几个小虾米。
还是老一套,先谈一谈,谈不拢再打,打到你投降为止。出关后第一个搞定的是河南王,投降。
下一个,韩王昌。
这个不打是肯定不会投降的,刘邦就命战国时韩襄王的孙子韩信去攻打韩王昌,后者投降。刘邦就立韩信为韩王,提示一下:此韩信非彼韩信。
为了区分我们的军事天才韩信,这个韩信以后就称韩王信。多说两句这个韩王信,后来刘邦称帝后,就把韩王信封到北边跟匈奴成为了邻居,再后来这哥们因为各种原因投降了匈奴,使得刘老大在第一次对外战争中就蒙受了羞辱。
这是之后的事了,现在大王很风光。
一连串的胜利让刘邦有些意外,意外之后还有惊喜:项羽送来了两份大礼。
要指望项霸王突然大发善心,给你送东西是不可能的,只是这些东西对他来讲已没有价值。
第一份不是东西,是一个人。一个奇人:陈平是也。
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家里穷,读不起书,但又喜欢读书。
陈胜起兵后,陈平开始跟着魏王咎混,后来投奔项羽。可项羽太厉害,也自以为很厉害,使得项羽阵营简直成了人才的火葬场,陈平在项羽这里,可能就比普通人强一点。
如今刘邦东征,又碰上殷王司马卯(河南王和韩王北边的一个小诸侯王)反楚,陈平受到了牵连,害怕项羽怪罪,加上在鸿门宴上一睹过刘大王的风采,感觉还是老刘靠谱一点,于是就跳槽到了刘老板这里。
陈平在项羽那里都快生了锈,在刘邦这里却成了闪闪发光的利剑,甚至是在关键时候能帮上大忙的神器。用人真的是个技术活,非常高超的技术活。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即使你能力不凡,没有平台也只是个凡人;但如果你真的很不凡,平台迟早会有的。
刘邦收到的第二份大礼是一个消息,一个“悲惨”的消息:义帝熊心死了。
如果说第一个消息带给刘邦的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第二个消息带给刘邦千军万马的同时,还使刘邦成了正义的化身和道义的守护者。
前面说过,义帝被迁到南方不久,就被当地的诸侯干掉了。不管是不是项羽的杰作,他也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在当时诸侯王还没有选边站的情况下,这是项羽的巨大破绽。
刘邦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破绽,于是马上把这个新闻通过媒体(使者)昭告天下,当然会加点柴火:杀义帝就是弑君,而且这肯定就是项羽干的,项羽就不是人。
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他能让全天下的人都支持你,也能让全天下的人与你为敌。
当然,光凭刘邦那两把刷子是发现不了这个破绽的,因为他身边有高人,高人还告诉他:马上扛起道义的大旗,召集诸侯,共同讨伐项羽。
史书上只称这位高人为董公,没有留下名号,董先生也不用感到委屈,因为以后很多为刘邦支高招的人都是某公或某生,有的还是某人,连姓都没留下,没办法,刘大王太吃香。
按董先生的意思是先为义帝发丧,发丧也是有流程的,刘邦裸露左臂,痛哭流涕。虽然不想哭,但眼泪还是要有的,而且眼泪越多,来的帮手就越多。再表现得义愤填膺,说一些“为义帝报仇呀,项羽逆贼人人得而诛之”等等。
完了,威风八面的项霸王短短几个月就变成了逆贼,而且之前跟在项羽后面屁颠屁颠的虾兵蟹将们,如今都被刘邦用吸铁磁都吸到汉公司来了,这就是政治。
利益就是爹和娘,为了爹娘,兄弟都可以插一刀,别说盟友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1 22:44:52 +0800 CST  

有了众多一流高手的辅助,超一流高手刘邦成功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惊天大逆转,这真是个莫大的惊喜。
一般来讲,惊喜过后都会是失落,而意外的惊喜过后往往就是极度的失落甚至悲催,但只有在悲催之后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惊喜。听着有点绕吧!待我慢慢道来。
刘邦在东征之前是经过充分准备的,所以他认为,现在的顺利不管有多意外都是理所当然,有了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理所当然的不顺。而只有在经历了不顺之后,才不会让自己以后顺得昏过头,刘大王基本都是按这个路数来走的。
用大白话就是,凡事太顺利,都不会太当回事,只有吃过亏,才会珍惜。其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都懂,却都要经历一次,人这种高级动物就是这么个玩意儿。
目前的大王还沉浸在顺利的喜悦之中,全然不知前面有个大坑等着他,这个坑是他自己挖的。
刘邦得到众诸侯的支持后迅速组建了一支五十多万人的联军,虽然这么多人都是临时拼凑的,但毕竟有这么多,在刘邦看来,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应该直捣黄龙——彭城。
可他似乎忘了自己要面对的对手是项霸王,对了,他还从来没有真正领教过项羽的厉害,现在领教也不迟,好长点记性。
项羽对刘邦其实是有防备的,但此时的楚军主力都随项羽攻打齐国去了,一时半会儿抽不出身来,这些所谓的防备在五十多万人面前实在不堪一击,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大军没有遇到太大阻碍的就开进了彭城。
彭城,我来了,项羽不过如此。
项羽绝非如此。
刘邦终于可以做一些第一次去咸阳时就想做的事了:今天我才是胜利者,终于可以想干嘛就干嘛了!
山大王刘邦到了彭城之后,贪财好色的本性开始暴露无疑,因为如此伟大的胜利,让他有理由和底气拒绝所有人的劝谏,有理由去肆无忌惮的享受着胜利果实,这样想就已经在失败的门口打转了。
他还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就是个俗人:搜罗美女,瓜分财帛,竟然大摆宴席,生怕项羽不知道他占了人家老窝。难道他忘了项羽还活着?
当然没忘,刘邦在彭城四周设置了层层防御圈,他坚信,只要项羽敢进这个圈,就别想出去(项羽也没打算出去)。他的计划可以说是很周详的,无奈项羽的猛超出了他的想象。
而且刘先生还始终把彭城当咸阳,认为只要搞定了都城,基本上就搞定了这个国家。
当胜利让自己觉得已经天下无敌时,就需要用失败来变得清醒。按这个逻辑,刘邦应该感谢项羽,他让自己明白了人一旦随心所欲的时候,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你可以很俗,但别表现出来,那样会俗上加俗。
项羽在齐地消灭了齐王田荣的力量以后(田荣是被齐地的百姓杀的),因为战后问题处理的太干脆(烧杀掳掠),本来已经降服的齐人又反了。田荣的弟弟田横就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誓与项羽斗争到底,项大王被拖住了。
其实在刘邦东进的时候,项羽是有心理准备的,准备打完了齐国再来收拾刘邦,但没想到齐国打这么难缠,刘邦又来得这么快,既然来了,那就做个了断吧!
项羽的反应速度似乎也在刘邦的意料之外,在收到汉军进攻彭城的消息后,项羽迅速决定,留下大部分兵力在此继续攻打齐国,自己亲率三万精兵,南下回击彭城,没听错,对付刘邦,三万足矣!
在这里强调一下,这三万精兵可不是很多人都认为的全是骑兵,当时还没那么奢侈,但是包括部分骑兵。
此时项羽的处境已是非常艰难,舆论对他极为不利,刘邦的联军能达到五十多万,说明大部分诸侯都站到了刘邦这边,还有一部分是墙头草,谁赢跟谁混,不就是站个队嘛!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是绝对支持楚军的,项大哥混得再差也是有粉丝的。关键是楚军此时没有后方,属于一支没有补给的孤军,必须速战速决。
孤军又何妨,一战解决所有问题。
楚军应该在南下不久就碰到了汉军的防御圈,在突破了外围防线后就从鲁县(今曲阜地区)径直来到了胡陵,就在沛县的北部地区,也属于彭城的北边。
刘邦应该是将北方列为了重点关照的方向。项羽认为从正北取彭城可能有风险,至少会耗时间,所以小绕了一下:往西绕到了彭城西部几十里外的萧县。
不要以为只有你会绕(绕陈仓),我也会绕。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2 23:33:20 +0800 CST  

绕也是为了更快,对军事天才来讲,打最强的从来都不是目的,打最有用的才是目标。以此为指导思想,楚军在夜间抵达萧县,拂晓开始往彭城方向进军。
项霸王正式开始了他的表演。
知道你一定会来,但你怎么可以来这么早,而且招呼也不打就从西边冒出来了,太不礼貌了。
毫无疑问,楚军从萧县开始一接触到汉军就势如破竹,到了中午便大败汉军。
面对和项羽的较量,刘邦有一个秘诀:跑。这个秘诀就是这次开始掌握的。
在大败汉军之后,楚军继续追至彭城近郊,再败汉军,斩杀敌军十多万。刘邦继续跑,项羽继续追,最后追到灵壁(今安徽灵壁地区)以东的雎水,复败汉军,十多万人都掉到水里去了,死伤不可胜记。
史书记载这种惨状一般都是某某河水成为红色,或某某河水为之断流,这次也一样:雎水为之断流。
反正此战的过程是一触即溃,结果是惨不忍睹。
打起仗来人多固然是好事,但遇到像刘邦这样的领导就不一定了,赢了还好,一旦输了,领导带头跑,只会徒增伤亡,什么被河水淹死呀!相互践踏而死呀之类的。要不然就算是都伸着脖子让楚军砍,这么短的时间内砍这么多也是个大工程。
其实呢!刘邦确实败了,也很惨,但死亡人数就不能太当真了,一回死了十几万,又死十几万,这几十万的蚂蚁,你一时半会也踩不完,淹死的是有的,踏死的也是不少的,砍死的也挺多的,至于几十万就当是个数字吧!
当然,败了就是败了,归根结底,就是带头的不行,再说得伤自尊一点,刘老兄和项老弟在军事上还隔着几条街。
继续跑吧!跑啊跑啊跑啊跑!最后很顺利的跑进了楚军的包围圈——看来是跑不掉了!
在史书记载中,凡是帝王在生死攸关的存亡之际,都会得到老天爷的帮助,唯恐真命天子被人给干掉,而影响了剧情的发展,于是派风雨雷电各路神仙前来助阵……
当刘邦被楚军包围得九死一生之际,突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然后刘邦趁机突围而去。
天气原因可能有一点,不过更多的是瞎扯,刘先生突围靠的可是本事,打仗不行,跑路还是很有天赋的,这项技能必须要熟练,因为以后会常用。这可不能说是刘邦没用,“跑”对刘邦来讲可是必备的生存法则:情况不对就跑,时机成熟再来。
死了就真的死了,活着至少还活着——刘邦的生存法则虽然不够英雄,但却适合所有为了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坚持的人们,古往,今来。
当初几十万人出去,如今却只有几十个人随自己突围而出(大部分都打散了),大起大落,莫过如此。
逃跑也不尽是狼狈,还有惊喜,在路上遇到了同在逃难的儿子和女儿(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但刘邦并不开心,反而更狼狈,如今楚军追得紧,我本来就嫌这马车跑得慢,如今又多了一百多斤,那还跑得了?这简直就是两个累赘,所以在逃跑的过程中刘邦数次将两个孩子踹下马车,又数次被他的一个随从抱上了车。
老刘的这种行为实在不像话,自己的儿女怎么忍心,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是错怪我刘大哥了。
天下间哪个父母不爱孩子,而这正是刘邦的一种爱的方式:只要我还在,两个孩子被抓了也没太大事,如果我也被抓了,那就被人家一窝端了。
但他的那个随从却不这么认为: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
我在这里插一段主要是想再点一下这个随从的名,此人就是当初救韩信的那个好人夏侯婴,之所以要着重提一下他,不只是因为他好,还因为他够兄弟,以后刘邦不管在多惨多黑暗的日子里,都会有夏侯兄的陪伴,忠贞,情义,莫过如此。
刘邦刚拿下彭城的时候,就派人去沛县接家眷,但因为楚军来得太突然,家人都逃散了,他虽然很幸运的碰到了两个孩子,但他的老爸和老婆(后来的吕后)却很不幸运的碰到了楚军……
管不了那么多了,先跑吧!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一行跑到了荥阳,他现在算是明白了,项羽这小子太能打,硬碰硬是不行了,项羽想快,那我就跟他来慢的——拖。
可彭城一战,投敌的投敌,中立的中立,自己带出来的那些主力吧!也有些损失,主要是都冲散了,怎么办?
好办,有什么大不了的,重新再来嘛!用我自己的方式。
人打完了可以再招,但精神上的创伤却不是招几个人就能解决的,这一仗太他娘的丢人了,我得好好休息一下。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4 00:06:39 +0800 CST  

【荥阳是个好地方】

就从这里开始——荥阳。
荥阳是个小地方,却是个好地方,刘邦来了就不想走了,也不能走。
先看看荥阳的地理位置吧!古荥阳就在今天的荥阳地区,也在今郑州西部。荥阳的东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北部是黄河,西部是丘陵山地,再西部就是洛阳,洛阳的西部就是函谷关,函谷关的西部是……
你说这里好不好!简直好的要命。
现在明白了吧!还能往哪逃。相比于东部的平原,这里好守;再看看西部的老窝(大本营关中),必须守;再看看那个死对头,只能守。
这里,将使项羽走下神坛;这里,将使刘邦转败为胜,也将从这里定鼎天下。
美好的憧憬是可以有的,现实的问题也是要解决的,眼下就这么点人,如何守。
彭城一役,汉军虽然也有一定的损失,但和项羽一样,再怎么样也是有自己的固定粉丝的,可和项羽不一样的是,他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叫关中,还有一个稳定的伙伴叫萧何。
萧兄弟得知他大哥在彭城惨败的消息后,就开始东奔西走的筹钱筹人,而源源不断的送到荥阳一带,加上各地溃散的汉军知道刘大哥在荥阳后也陆续汇集于此。
一顿操作之后,汉军不但恢复元气,还功力大增,因为他的部队多了一个新品种——骑兵(之前也是有的,比较少),骑兵的主将是一个叫灌婴的年轻人(后起之秀,很猛),骑兵在当时可是奢侈品。
总之,经过东拼西凑,又依靠有利地形,刘大王的信心又回来了,甚至准备和项羽再博一博,然而这一次,他用行动告诉了项羽:别把兔子逼急了……
项羽来到荥阳后,可能是想干掉刘邦的心情过于急迫,也可能是有点轻敌,竟然在荥阳周边吃了败仗。
反正我也累了,既然暂时拿不下你,那就在这守着,迟早拿下你。
就这样楚汉两军在荥阳这里进入了僵持状态。僵持,对刘邦来讲是积累,可对项羽来讲是消耗。
刘邦准备和项羽拖,光有人是不够的,还得有吃的,这个可以解决,在荥阳不远的东北方向,有一个秦朝时的粮仓——敖仓。
秦朝虽然不在了,但敖仓里从老百姓那里榨过来的粮食还在,这就便宜了刘邦了,于是就修了一条荥阳通往敖仓运粮的甬道,以保证汉军能有吃的。
人也解决了,吃的也解决了,但仅凭这些坚守荥阳还是不够的,还得有最重要的一点——决心。
刘大王虽然在彭城受了不小的打击,但眼前的大好形势,还是让他有这个决心,重要的是如果守不住,那他就只能西归,然后归西。
然而汉军要守的地方并不只是荥阳,如果说荥阳的大后方是关中,小后方却是一个小山城,也是荥阳的兄弟城——成皋。
在楚汉的对决中,这个小城和荥阳一样有名,甚至名气更大。
这两座城相互的重要性就不细说了,这么说吧!如果成皋丢了,荥阳就成了孤城,如果荥阳丢了,成皋这道最后的防线也坚持不了多久。
此时的项羽已经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解决刘邦就不姓项。而要解决刘邦就必须解决关中,要入关中就必须经过荥阳和成皋。
刘邦若不想自己的老窝被端掉,就必须守住这里。项兄弟一如既往的希望速战,刘老兄却自始至终的喜欢拖,只有拖久了,他才有时间准备,有时间思考,思考一些非常规手段。
有一天,刘邦跟大家分享他思考的结果,意思是谁要是能帮他打败楚国夺得天下,他就将关东的地区封给谁。空头支票的诱惑力就在于,万一要成了呢!
不过以后他会为这句话付出代价的,但眼下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
张良向他建议三个人:
一个是韩信,这个是自己人,随时可以用。
还有一个就是一直在楚国后方活动的彭越,这个是自由人,打个招呼就可以了。
第三个人就是九江王英布,这个是项羽的人,他的地盘是在楚国的南方,也算是楚国的后方,不太稳定的后方,就像他现在和项羽的关系一样不太稳定,因为跟项羽有隔阂,现在应该是如坐针毡,此人争取一下就可以是自己人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个人,刘邦才有了以后,后来也因为有了这三个人,刘邦就没睡过一天好觉,当然刘邦是不会允许因为某些人而长期影响自己的睡眠的,所以这几位后来也依次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地府,这是后话了。
现在要做的就是赶快行动:挖人,目标:英布。
谁去?一个叫随何的自告奋勇。
在古代,毛遂自荐的人执行任务的成功率都是挺高的,因为都有真本事,如毛遂。随何很有信心。
在乱世,干这行不但要懂业务,还要口才好、胆量大,因为可能有去无回,而随何显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脑袋发热的人,他的目的不但是有去有回,还准备带着英布一起回。
在随何这种有口才又善于做心理辅导的人面前,只知道打打杀杀且立场不坚定的英布是招架不住的,在一番横飞的唾沫之后,英布同志就决定弃楚投汉了。
而就在他做这个决定不久,项羽的讨伐部队就来了,来的好不如来的巧,结果大败,英布。
现在没得选了,只能去刘邦那里拜码头了,真是缘分呀!
刘邦很高兴,虽然仗打败了,人没事就好,既然来了,那就陪兄弟一起守成皋吧!
像这一类的活动在刘邦这边有很多,表面上是在和项羽打太极,私下里却在四处搞小动作,除了荥阳这里没怎么动,其它的地方就没有不动的,该挖人的挖人,该招人的招人,该打的照样打。
南方的问题解决了,该轮到北方了,北方用谈是解决不了的,得打。
用高大上的说法是在北方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项羽,这一举措被后世认为是一项伟大的战略构想。
这种构想到底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不管是谁提出来的,都是刘邦最后拍板的。这个战略很重要。
自从这个战略提出来后,项羽就正式被逼上了毁灭之路。
那战略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其实是个偶然。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4 23:40:09 +0800 CST  

刘邦在彭城战败以后,他的盟友之一魏王豹就请假回家探亲了,可他过了黄河就露出了尾巴:跟着你刘邦没啥混的,我还是回到项大哥身边吧!
魏先生完美的演绎了墙头草是什么个样子,这个行为虽然是落井下石,但刘邦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刘邦确实会睁眼看着,他要亲眼看着你魏豹怎么写“后悔”两个字。
后院既然着火了,那就得灭。老规矩,先谈一谈,你若回头,既往不咎,为了表示重视,还派了重要谋士郦食其前往。
岂料这魏豹吃硬不吃软,让郦先生白跑了一趟,既然想吃硬的,那就成全你吧!
刘邦在荥阳暂时走不开,也走不了,派谁去呢?
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和观察,刘邦得出了结论:韩信确实是块金子。
既然是金子,那就去绽放你的光芒吧!韩信,上吧!
于是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曹参和灌婴为副手,发兵魏国。
金牌打手韩信正式开始了他的表演。
此战过程很简单,声东击西,一战解决问题,结果更简单,俘获魏王豹,在魏地设置郡县,下一步怎么走?
开辟北方的战略构想应该是在这时候定下来的,还是那句话,这个计划是刘老大最后点了头的。
下一步就是代国和赵国,然后是燕国和齐国,然后……
先一步一步来吧!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九月灭魏,闰九月灭代,下一个:赵国。
之前陈馀在得到了田荣的支援后,就率军直奔昔日的好友、现在的死敌——常山王张耳。
一支满腔怒火与仇恨的军队去打一支没有太大防备的军队,结果可想而知——张耳大败,之后就去跟着刘邦混了。
陈馀虽然对张耳很不怎么样,对老领导赵王歇却实在是没得说,在赶走了张耳后,就把在北边喝风的代王歇,接回赵地又做回了赵王歇,老领导为了表示感谢,就把代地送给了陈馀,虽然地方不咋地,但好歹也算是个王了。
这陈馀不知道是准备誓死效忠赵王歇,还是有什么别的目的,竟然让一个叫夏说的人以国相的身份去打理代国,自己就在这一心一意的服务老领导,然而他并不知道,他永远都去不了代国了。
跟韩信率领的伐赵大军一起来的,还有陈馀的老冤家张耳,两人这次势必要做一个了断。
派张耳陪韩信伐赵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陈馀难堪,因为张耳对赵国和赵国人比较了解,特别是对陈馀和赵王歇,这样对灭赵也多了几分胜算。顺便还成全了张耳——战胜陈馀后那种复仇的快感。
在秦灭六国的时候,赵国就是个最难啃的骨头,因为赵地人才多,而且善战,此时的赵国虽然今非昔比,但人才还是有的。
陈馀算一个,就军事能力而言,虽然在韩信面前不太拿得出手,但好歹也是辅佐赵王歇的,算是有点能耐。
当然赵国也有让韩信忌惮的高手,广武君李左车是也,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此人,但他的爷爷却无人不识——李牧。李左车多少还是继承了一点他爷爷的天赋的,可惜他在赵国人微言轻,而且以陈馀的能力是发现不了他的天赋的,李先生颇有当初韩信在项羽帐下的感觉(可能强一点)。
在韩信这种高手眼里,李左车就是高手,陈馀当然不这么认为,所以他不是高手。
汉军要攻赵,就得过太行山,过太行山就要过井陉口。
井陉口,在今河北石家庄西部的井陉地区,是山西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也在两地交界处,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要过井陉口,就必须要过狭长的井陉道,那行军队伍就必定很长,这对有点军事常识的人来讲就是个机会,比如李左车,但有人认为只要守在井陉口就是最好的机会,比如陈馀。
李左车的意思很简单,汉军远道而来,粮食不多,而且路也窄,队伍又长,派人绕到后面去截断汉军的粮草,这样汉军就进退不得,几天之内,韩信和张耳的首级就可以奉上来了。
其实陈馀也并不是没有军事常识,只是他不屑于这些奇谋诡计,他希望与汉军来一场光明正大的对决。与他的死对头来一次公平的较量。
陈先生难道是从春秋穿越过来的,都什么年代了打仗还讲这一套,或是他没读过什么兵书,看来多读点和专业相关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韩信得知陈馀没有听李左车的建议后,大喜。就担心有人给你出这个主意,但我也知道你不会听。
待破了赵军之后,我一定要一个活的李左车,你不用,我用。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初,韩信带领汉军大摇大摆的走出了狭长的井陉道,来到了宽阔的井陉口。
出了井陉之后,前面就是几十里的宽阔地带,再往前就是井陉口,陈馀和赵军就守在井陉口外:你们终于到了,今天我就在这包你们的饺子。
打死他们也想不到,饺子不但没包成,最后自己连人带窝都被人给端了。
刚才说过,出了井陉道就是一片宽阔地,前面就是井陉口,可忘了交代井陉口外还有一大块地方,这里有条河,过了河就能看到等待已久的陈馀同志了。
决定双方生死的正是这条不起眼的河。
此战的过程就不详述了,但还是得捋一捋,毕竟这是韩大将军真正的成名之战,也是他以少胜多的传奇之战——背水一战,我们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汉军是如何战胜以逸待劳的赵军的。
为了防止赵军偷袭(毕竟李左车还在),韩信选择晚上行动,出了井陉口,过了河,天亮以后,汉军背靠河水列阵于赵军营前。
看到汉军这莫名其妙的列阵,赵军大笑,汉军却想哭,哭和笑都是因为一个原因:这是怎么个打法!?
韩信知道就好。
他可是跟项羽经历过巨鹿之战的,知道一个人在没有退路的时候,便会爆发沉寂的小宇宙。当整支军队陷入绝地时,求生欲会让他们的战斗潜力发挥到极致。项羽知道,韩信当然也知道,陈馀不可能知道,所以他在那里带头笑。
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又更胜一筹,因为韩信还有后手:在激发自身斗志的同时还会去削弱敌方的斗志。
此时的敌方还暴露出了一个弱点——轻敌,这当然逃不过韩信的眼睛。
第一步,韩信和张耳率先头部队出击,双方大战,韩信败退,假的。
看见汉军败逃,赵军倾巢而出进行追击,倾巢,真的。
机会来了。
韩信的汉军退回来之后就与河边的汉军合兵一处,力战赵军主力,此时的另外一支汉军已经开始了第二步行动:
在赵军倾巢而出时,韩信提前安排好的两千骑兵就绕到了赵军的大本营,插满了汉军旗帜,以扰乱赵军军心。现在只要河边的汉军能撑住就大功告成了。
河边那些背水一战的兄弟们当然没问题,退又不能退,不撑住还能怎么办!其实这边只要能顶住赵军的攻击就好,顶住了。
赵军久战不胜想回营休息,也有可能是知道了大营遭袭而回军,能回军却无法回天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5 23:23:28 +0800 CST  

看到满是汉军旗帜的大营,赵军以为走错了地方,等反应过来之后,军心也乱了。
汉军抓住机会,两边夹击,赵军的结果可想而知。陈馀被杀,赵王歇跑掉了,没跑多久,就去见陈馀了。
背水一战完全展现了韩信的军事才华,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及特征——谋。
韩信的作战特点是不以硬碰硬见长,也可以碰;也不一定要靠人多,多了当然更好,不多也可以打;也不一定要很精良的装备,有了就更好,没有也照样打。韩信注重的是激发每位将士潜在求生的渴望和必胜的决心,当军队具备这种力量的时候,再去寻找对方的破绽,如果没有就给对方制造破绽,是为谋也。
当然,他所谓的军事思想,除了源自于他对军事的热爱以外,还有就是他的天赋,在数年后,他与刘邦的一次对话就能窥得一二。
刘邦问韩信:“我可以带多少兵,”韩信:“十万;”
又问:“你能带多少,”答:"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刘老大当时是什么表情和感受就不得而知了,但如果用这些话结合一下韩信的战功,我大哥心里肯定是很高兴,高兴得想干掉对方,这次对话对韩信最终的结局有没有影响也不说了。但可以总结一点就是,对普通或是有点能力的将领而言,三万、五万或十几万都是有区别的,但对不普通的天才韩信而言,只是数字不同而已。
“兵仙”的称号可不是白送的,背水一战后,韩大将军正式开启了他开挂的人生。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战虽然精彩,但只是整个灭赵之战的一部分,与韩信对战的赵军虽然比汉军多,但肯定没有记载的那么多,也只是赵军的一部分。
汉军对赵的战略是南北夹击,韩信的是北路军,在解决陈馀之后就往南与经邯郸往北攻赵的汉军会师,史书记载南路汉军的行动是由刘邦率周勃等人进行的。
两军会师之后,赵国基本上解决了。
问题来了,刘邦离开了荥阳、成皋一线来打赵国了?
如果真的去了,至少得有两个前提,第一是秘密进行的,没让项羽知道,这一点基本可以排除。因为项羽坚信,只要解决了刘邦,就解决了汉军,其它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而且项兄弟不但有着熊的力量,还有着鹰的眼睛和豹的速度,在这种环境下,刘邦想要悄悄的跟项羽玩躲猫猫是没那么容易的,这种冒险程度对刘邦来讲就是开玩笑。
第二就是项羽消失了,这可不是搞笑,从汉二年五月荥阳对峙到现在也有小一年了,项羽却被史学家给搞丢了,刘邦的汉军到处打得热火朝天,项羽却像出了家一样,杳无音讯。
这两点当然都不成立。
现在应该明白了吧!项羽当然没出家,他一直都在这里坚守岗位,因为刘邦也在这里,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刘邦派人去干的。
项羽太执着:你不动,我也不动。而事实是项霸王真没动,但楚军在动,小动;刘大王也没动,但汉军却在四处动,天翻地覆的动。
楚汉双方的对峙从汉二年五月到汉三年五月,项羽的忍耐也到了极限,开始发力了。
目标直指汉军的咽喉——到敖仓的粮道。刘邦终于撑不住了,使出了他的绝招——谈判。
刘邦的意思就是,你看咱哥俩打了这么久,也没个结果,还搞得天下不得安宁,不如以荥阳为界,东边归你,西边归我。
世上最痛苦的事就是,明明觉得不对的事情,却经不住一些人的三寸不乱之舌,或是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选择了妥协,最后都酿成了悲剧,天下事皆是如此。
项羽也是个感性的人,心动了。但有个人一点都没动。
在所有的史料上,凡是项羽在面对该怎么处理刘邦的问题而犹豫时,一个人的声音就出现了:一定要杀了他,要不然后患无穷。
范老头又来搞事情了。
这次项羽很听话,就按亚父说的办。
好好的事情又被这姓范的给搅和了,既然如此,那就留不得你了。
范增的好日子到头了,在刘邦眼里,项羽很强,如果有人辅佐,那就是强大,所以……即使是像范增这种不是很厉害的谋士,也不能放过。
结果奇人陈平使了一个并不高级的离间计,项羽就开始怀疑范增了。
说得不好听一点,此计很低级。但很多只要涉及到人性的事情,低级的处理方法却能达到很高级的效果,所以是人都吃这一套,只是程度不同。
这个计是怎么使的就不介绍了,总之,项羽开始怀疑亚父了。
范老头当然气不过,那就……项大王,我要回家养老去了,剩下的路你自己走吧!祝你好运。
好走,不送。
结果走到一半就一命呜呼了,说是发病而亡,估计是心病,憋着一口气没缓过来就去见阎王了。
不管谁走还是谁来,都不会影响我的决定:迅速拿下荥阳。
荥阳实在是顶不住了,此时刘邦手下有一个叫纪信的将领,为了救领导,就假冒刘邦带着一群人出东门向项羽投降。刘邦就趁机带着一行人,从西门跑了,最后纪信同志壮烈牺牲,真是精彩又感人。
说两句这个纪信,此人似乎是个小人物,但在领导身边的人干的都不是小事。纪信此人除了有胆色还很忠心,之前刘邦狼狈的离开鸿门宴时,纪信就是几个负责殿后的重要人物之一。
总结:他是刘邦身边的人,是小人物,干的却都是大事情,此处给纪兄弟一个赞。
史书上把这个逃跑的桥段写得很电视剧,但不管刘先生是狼狈而逃还是力战突围,反正人是出来了,后经成皋回了关中。随后项羽毫不客气的拿下了成皋。
得到这个小山城可真是不容易呀!
但丢得却很容易。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6 23:24:54 +0800 CST  

刘邦回到关中之后经过休整,准备再出函谷关,从姓项的手里夺回失去的地盘,此时高人又出现了。
有一个叫辕生的人向刘邦建议,大概意思是,这项羽像狗皮膏药一样缠着你,所以你最好从武关出关,到宛、叶地区(今南阳一带),把项羽吸引到南边来继续拖,荥阳、成皋一带的压力就会小很多,然后再派人去北边袭扰项羽的后方,这样一来,楚军战线拉长,且力量分散,最后就一定可以击败(破之必矣)。
真是个好主意呀!
此人又没有留下名号,我只能理解为刘邦身边的能人太多了,多得连名字都记不住了。
果不其然,当刘邦从武关来到宛、叶一带时,项羽就像猎人追踪猎物一样跑了过来,楚军的战线就拐了个弯儿。
楚军的大本营在彭城,本来从彭城往荥阳输送物资就已经不近,现在往南方一拉,线拉长了,点也多了——兵家大忌。
项羽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希望快,可是到了刘邦那里,快不快就是刘邦说了算。
如果只是这些,对项羽来讲问题倒不是很大,关键是在楚军漫长的补给线上,有一颗定时炸弹——彭越。
当初刘邦打彭城时,彭越就投了刘邦,等刘邦失败以后,彭越也没走太远,退到了黄河边,离他的势力范围不远。
史书上说彭越是江洋大盗,我刚开始并不这么认为,毕竟人家也算是正规军,而且看他起义后的表现也不太像大盗级的人物,后来才明白,原来我错了。
待我研究之后才豁然发现,说他是大盗算是客气了,其实他是个超级大盗,因为他和土匪、黑社会等团伙组织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准确的说是情结——地盘情结。
无论天下多么乱,无论你们怎么打,也无论谁来拉拢我,我尽量的都待在自己的地盘上,实在不行也尽量不要离势力范围太远,对一个团伙来讲,地盘就是实力的象征。比如陈浩南,让他换个新地盘, 他就没安全感,如果实在要换地盘,那团伙的人数就一定要够量。
所以起义至今,彭头领基本上都在这一带混。
在张良的建议下,经过活动之后,彭越名义上就是刘邦的人了,主要是他也不喜欢项羽,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就相当于悬在楚军头上的一把剑,只要这把剑往下挪一挪,楚军的补给线就可能会断。
在后台准备了这么久,该轮到彭头领表演了。
当项羽南下宛、叶之后,彭越也南下了,但不是来追项羽的,而是来切线——切断楚军的补给线。
彭头领一出马,楚军后方必乱。
这还得了,没有补给怎么打,项羽毫不犹豫的回击彭城,刘邦也毫不犹豫的回击成皋一带。
结果很明确,项羽疏通了补给线,刘邦也夺回了成皋。
但项霸王的问题解决得不彻底,因为彭越不是被打跑的,而是撤退的,记住,是自己撤走。本想追上去彻底解决,西边又传来成皋丢失的消息。我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多的成皋就这样丢了?!
真的丢了。
你们一个个都算他娘的什么英雄好汉,我来打,你们又不打,不打不说,还在后面搞偷袭。
他忘了刘邦打仗从来都不英雄,彭越那个大盗就更不用说了。
项羽当然也知道,打仗除了硬仗还有阴仗,只是他喜欢打硬仗,但也能对付得了阴仗,可没想到对方阴得超出了他的想象。
这次我要快速拿下成皋。
项羽很生气,结果可想而知,首先拿下荥阳,杀了守城主将,接着兵发成皋,拿下。
果然很快,但不彻底,刘邦又跑了,和他的忠实粉丝夏侯婴一起跑的,很惨。如果说在刘邦的逃跑生涯中哪次最惨的话,那就是这一次。
看来司马迁先生不但是史学家还是哲学家,在哲学家的笔下,当一个人惨得不能再惨的时候,以后每走一步都是进步,都会越来越好。
刘邦这次最惨,那就会越来越好。
狼狈的刘老大一行过了黄河,来到了韩信军队的驻地修武(今河南焦作地区),史书上说刘邦晚上到达修武,第二天早上便以使者的身份来到韩信营中夺了兵权。
说得太难听了,此时刘邦虽然对韩信已经有些忌惮,作为最高统帅到部下这里来调用军队,是再正常不过的军事调动。刘统帅虽然被项羽打得很难堪,但在自己的部下面前还不至于这么不堪。
得到了韩信的一部分军队后,再加上荥阳方面退下来的散军,刘邦又活跃起来了,随即向韩信指示,迅速向东攻打齐国,准备包围项羽。
当初灭赵之后,韩信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劝降燕国,燕王臧荼投降,至此,北方只剩下齐国了。
交代完后,刘邦就准备南下再战项羽,在此关键时刻,出主意的高人又出现了,这个人很幸运的留下了姓名,郑忠是也。
郑忠的大概意思是,上次彭越那一仗就很漂亮,这次可以多派点人给他,让他彻底扰乱楚军的后方。
说得有道理呀!彭头领,辛苦了,这次一定要让项羽好好的喝一壶。
在得到了汉军的协助后,彭越再攻楚军补给线,这次很威风,一举攻下了楚国的十多座城池,彻底断掉了项羽的生命线。
项霸王很没面子,竟然让本大王在同一个地方栽倒两次,彭越你给我等着。
可成皋这里得有人守,如果这里再丢第二次,我真的丢不起这个人了。所以选来选去决定让一个叫曹咎的人来守成皋,并再三嘱咐:坚守不出,只需坚持十五天,我就回来了。
尽管项羽作了充分的准备,尽管他不想重蹈覆辙,可还是一不小心成为了上次的翻版。
既然二了,那就二到底。
项羽大军刚到,彭越又跑了。彭越,你真是个孬种。
彭越并不孬,他的这种打法在今天有个雅称叫游击战, 他也有个雅号叫游击战鼻祖,所谓游击战,就是游来游去,然后时不时给你一击。
在项羽看来,这就是无赖战,他对此不屑一顾,殊不知世上烦扰之事多源自不屑。
此时的项羽很烦,不只是因为打不着,也打不了——成皋又出状况了。
项羽当时离开成皋后,汉军就兵临城下,守城的曹将军很听话:坚守不出。
于是汉军又使出了低级的绝招——军前骂阵。就是把对方主将往死里骂,骂得你出战为止,这一招确实不高级。
再次强调,很多低级的方法不但有用还很绝,这招对曹咎就很绝。
曹咎虽然是个急脾气,但也是见过世面的,知道这是小儿科,而且又是受霸王所托,一定要沉得住气。
可是骂一天两天是沉得住的,三天五天也是能忍受的,如果天天不间歇的骂就不一定了。骂的人只需费点口水就行,而被骂的人却每天都要受着精神上的煎熬,作为主将天天被人家骂祖宗十八代,脑细胞死得快不说,尊严何在!
不能再忍了,那就无需再忍,出击。
前面说过,世上痛苦之事就是明知不对,但为了一口气,非要去冒险 ,最后连一口气都没了——城破身死。
汉军夺回了成皋,刘邦驻军广武。
项羽,我等你。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8 10:31:35 +0800 CST  

【楚河汉界】

广武,这个小山城,位于荥阳东北部的广武山,在黄河边上,城虽小,位置却很重要。而且取敖仓的粮食也比较方便。
这个很不起眼的小城镇,却注定将像当初的鸿门一样被载入史册。不同的是,鸿门是这对冤家的开始,而广武却是他们的结束,在鸿门时,项羽是真正的老大哥,而到了今天的广武,却是时移势易,该轮到刘大王嚣张了。
广武山可能不太有名,但中间有一条战国时魏国修的运河却很有名,是为广武涧,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鸿沟,说鸿沟可能只有一大部分人知道,而说楚河汉界却没有人不知道。
广武涧将广武山一分为二,也将广武城一分为二,刘邦就在广武涧的西边,东边就留给项羽,既然是运河,应该不会太宽,至少双方喊话是可以听见的。
项羽在赶走彭越准备彻底将其解决之时,得知成皋丢了,莫非这彭无赖和刘土匪是商量好的?
当然是商量好的,你能怎么样?
虽然恨不能生啖彭越其肉,但项羽明白,如果在这里跟他纠缠,那就正中他们下怀,马上回军。
可能是已经被消耗得没有实力和精力再去攻打成皋,也可能是想快点结束这一切。于是项羽直接来到了广武涧的东面,面对这个无数次被自己打得抱头鼠窜的人,项羽第一次决定,换一种方式来解决他们的恩怨,于是就开始了和刘邦的无线聊天模式。
为了表达聊天的诚意,项羽带来了他的法宝——刘邦他爹。
“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煮了你爹。”
“哈哈!我们可是结义兄弟,我爹也是你爹,如果你煮了你爹,一定要给大哥一碗汤喝。”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既然来不了硬的,那就来点忽悠的吧!第二招:
“刘邦,如今天下大乱,都是你我二人的原因,要不咱俩出来单挑,一决高下,免得百姓受苦”(这简直就是骗小孩)
“跟你一决高下?我又不傻!”
项羽呀项羽,若论打仗,你可以顶十个刘邦,若论打嘴仗玩套路,刘邦顶一百个你都不止。
该轮到刘邦了。
看看人家这套路是何等的高大上,准确地说,这不是套路,也不是喊话,而是一份准备了很久的声讨项羽的檄文,还条理清晰的列出了项贼人的十大罪状,什么杀降、背约、杀子婴和义帝等等。看看,这内容一看又刘邦身边高人的作品,开始算总账了。
这就是政治,堂堂霸王,再次被刘邦塑造成了反贼,而且这次反贼的含金量大大超过了上次,因为刘邦早已不是当初的刘邦,项羽也不再是昔日的项羽。
项霸主自然是怒不可遏,史书载其用箭射伤了刘邦,这可能有点夸张,无论有没有射箭或有没有射中,项羽肯定很怒。
怒,不只是因为刘邦的话,而是窘迫的处境,如今是进也进不了,退又没法退,那就等待机会——对峙。
此时的项羽可能还不知道,汉军经营许久的对楚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项老弟,现在就是给你一对翅膀,你也跑不了啦!
如今刘邦的信心已是前所未有,因为他收到齐国已经被拿下的消息了,也就是说北方都姓刘了。
之前韩信受命攻齐,就一路攻城略地,直接平定了齐都临淄,齐王田广败走高密,随后向敌人的敌人楚军求援。
即使昨天还是敌人,今天我们有了共同的敌人,那我们就是朋友,项羽不计前嫌,出兵。为了表示重视,还派了自己的大将龙且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前往。
齐楚两军会师于高密,韩信虽强,但龙且也是猛人,而且人家身边还有高手。
不过因为龙且太猛,身边的高手再高也发挥不了作用。
这个高手的处境就是第二个李左车,他向龙且建议,大概意思是,汉军远道而来,我们只需坚守,时间久了,汉军粮草不继,到时候齐人也都知道齐王还活着,就一定会起来反汉,汉军必败。
这跟当初李左车的那个建议似乎很像,所以龙且也成为了第二个陈馀,但他并非认为这个主意不好,而是他得了绝症——轻敌。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9 01:18:13 +0800 CST  

得了绝症还不治疗,那就只能早点归西了,韩大将军要做的当然是热情的送他一程。
汉军和齐楚联军对阵于潍水。一见到水韩信似乎就有了灵感,于是他命人连夜做了沙袋,然后装满土堵住了潍水的上游。
第二天,汉军主动渡河出击,结果一触即溃,大败而回,又是假的。
龙且应该是没来得及研究“背水一战”的,所以他认为韩信是真败,追。
结果就很悲剧了,开闸防水,反击。
韩信的胜利一如既往,龙且的失败咎由自取,最后和田广一起兵败身死。龙且很猛,但他死得并不冤,能死在韩信的手上也算是他的荣幸了,至少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逞强是人的本性,而示弱才是人的本领,这句话好像不太适合韩信和龙且,但似乎又很适合,真正的强者才懂得示弱(韩信很擅长这一招)。所以韩兄弟这招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是屡试不爽。
好了,三齐之地全部平定。
龙且战死的消息传到项羽那里后,项羽很难过,也很害怕(大惧),项霸王也有害怕的时候?
真的害怕了,这次他没有再愤怒的派兵去攻打韩信,也可以说是没兵可派了,分给龙且的楚军虽然没有号称的那么多,但也是项大王最后家当的一部分,实在没有力量再去跟韩信碰了,那就换一种策略。
于是派了一个叫武涉的人去游说韩信,这可不是项羽的风格,也不是他的强项,可到了如此窘困之时,也只能试一试了。
应该说武涉这个人的沟通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只可惜他面对的是韩信,是曾经在项羽手上当兵,如今在刘邦手上为帅的韩信,结果已经注定了。
武涉来到韩信这里后,可能对过去的事还是有些了解的,所以姿态放得很低:
楚汉相争到现在,如今最后的结果都取决于您,您和项王是有交情的(这话真不太好意思说出口),如果不能站到项王这边,那保持中立也是可以的。
很有诚意,还是那句话,很可惜,对方是韩信。
你说的很对,但只说对了三分之二,最后什么结果确实取决于我,我也确实不打算站到项羽那边,但我没打算中立。
韩信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实际:在项王那里我只是个兵,在汉王这里我是大将军,你说我该怎么做,麻烦你替我跟项王说声对不起!
聊天聊到这份上基本就算是聊死了,武涉口才再厉害也没法反驳了。
武兄的游说自然是失败的,项羽很失望,从来都不屑于谈判的他,如果不是陷入了绝境,他是不会去丢这个人的。史书对此时项羽的记载是,没有援助,没有粮食(少助,食尽)。
没有物资,也不会再有支援,也就是接近弹尽粮绝了,但这一切还没结束,在韩信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再到刘邦这里来碰碰吧!
正好此时刘邦派人来劝项羽放了他俩的爹,机会来了,再谈一谈。
可能刘邦也感觉累了,加上项兄弟那么有诚意,那就谈谈吧!
过程不知怎样!结局很圆满,至少暂时是圆满的。
双方约定,楚汉就以鸿沟为界,东部归楚,西部归汉,做个好邻居吧!
这就是鸿沟议和,楚河汉界正式诞生了。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九月,项羽放了刘邦的老爹和老婆。有人说项羽太蠢,不该就这样放了刘邦他爹,说这话的人就是不怕腰疼,在当时的形势下,不是一个两个爹能改变得了什么的。
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打了这么多年,也都累了,就这么着吧!
从汉二年刘邦退守荥阳开始到现在鸿沟议和,谈谈打打闹了两年多,这两年多有太多的疑问,很多时间、地点和人物在史书上都交待得有点不清不楚,今天的我们就不可能很清楚,所以我也只能在此基础上用我的方式继续不清不楚。
可世上有多少事又能说得清楚呢!
我们只需明白一点,真实的历史只会比我们知道的甚至想象的更复杂,更精彩。
不管怎样,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曾经近乎走投无路的刘邦,被风头正盛的项羽逼到了荥阳。到如今,却是浴火重生的刘邦把不可一世的项羽折磨得近乎山穷水尽。
是什么导致了项霸王变得如此少食寡助,是性格,是能力,也是命运,更是历史的必然。
但这绝不是最后的结果,双方都闹腾了这么久,如果不闹出个你死我活实在对不住这几年的努力。
双方的强弱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换,而刘邦的强并不只是要战胜项羽,而是要问鼎天下,他已经具备了这个资本。
当世人对弱者充满同情的时候,那强弱的对决就显得异常悲壮。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29 23:34:36 +0800 CST  

【垓下的歌声】

鸿沟议和其实对楚汉双方来讲都只是权宜之计,尤其是对于弱势的楚军,非常需要这次机会,
而处于强势的汉军却不打算给项羽这个机会,应该说是张良和陈平不给他这次机会。
议和之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打算西归。事实上,刘邦深知一个山头只能有一只虎的道理,但现在双方都是伤痕累累,而且议和刚结束,虽然我的脸皮很厚,但还不至于厚的那么不讲理。
再一个如今确实需要休息了,他也可能只想暂时的西归,而张良和陈平并没有让他休息的打算,告诉他只有将厚脸皮的风格进行到底才会有胜利的希望:
项羽如今已是强弩之末,此时不趁机灭之,将后患无穷。
刘邦当然也是有这个想法的,加上这两个人一个烧火,一个添柴……那就尽情的烧吧!
管不了那么多了,迟早要干这一仗,追。
在生死存亡之际,信誉值几个钱。
项羽也知道自己已经不能再跟汉军来硬的了,只能选择撤退,可是往哪撤呢!如今彭城已属于汉军的势力范围,不能去。
为了安全起见,楚军决定往东南方向撤退,目标:日思夜想的江东。
刘邦虽然在项羽后面追,其实他心里是没底的,光凭他自己的力量去跟项羽硬碰,仍然属于拿将士的生命开玩笑。
于是他就和韩信、彭越约定日期合击项羽,可他们会如约吗?如果等追上了项羽,他们没来怎么办?
刘邦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韩将军和彭大盗都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姓韩的。
他当初在平定齐国的时候,就有想法了,一个人的功业在达到无人能及的时候,欲望也将无人可及,韩信的情商显然不足以控制这种欲望。他竟然以齐国人反复无常为由,派人向刘邦上书,希望能封他个代理齐王。
是个傻子都看得出来是啥意思,刘邦当然不傻,革命尚未成功,你就在这讲条件,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如果哪天革命成功了,那你不还要个代理皇帝,实在找不到可以放过你的理由。
当时还与项羽对峙在广武的刘邦,看到韩信的上书后应该是想剐了他的心都有,先是大骂一通,还扬言要收拾他。
在张良和陈平的示意下,刘邦的高情商就体现出来了,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继续骂道:
真是个没出息的东西,当代理王有什么意思,要当就当真王。
随即就封韩信为齐王。
韩兄弟这是在光明正大的为自己挖坑。
可韩大王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刘邦封他这个王很勉强,那就只有在刘邦的危难之际,用实际行动来坐实这个齐王。
看来玩军事的人思考政治问题都是用军事思维来思考的。
彭越的想法也是类似的,可能感觉没有韩信功劳大,所以没那么明目张胆。
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想在关键的时候捞点好处,说难听一点是趁火打劫。没办法,人家有那个实力。
所以此时刘邦率军追击项羽的时候,这二位都没来,那就麻烦了。刘邦很麻烦,万一项羽这小子杀个回马枪怎么办!
猜对了,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初,当刘邦追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地区)时,项羽忍无可忍,自起兵之日起,只有我追别人的分,还从未被人如此追着打,真是奇耻大辱,反击。
事实证明,在刘邦这匹马面前,项羽再惨也是骆驼,汉军大败,刘邦只能坚守固陵不出。
刘大王很烦躁,那些诸侯约好的为什么都不来,难道我又要逃跑了?关键时刻张良又出主意了,应该说是提醒:
汉王,你封韩信为齐王,却没有给他实际的封地,还有那彭越也想封王,如果将他们现在所在的地盘都封给他们,那他们就一定会日夜兼程的赶来。
那就试试吧!
早这样不就好了,有了地盘,一切都好商量。就比如今天,口头承诺甚至白纸黑字到最后都不一定是我的,只有钱到账了才是我的。我们也不跟你争夺天下,只要一块地就可以了。
可那二位仁兄都不太明白,钱有时候就算到了你账上也不一定会是你的。而且玩这些套路,你们二位在刘邦的面前只能称为粗人。
收到了汇款之后,二位大神随即发兵合围楚军,本来已是穷途末路的项羽,碰到这两位业内高手就彻底歇菜了,只能继续跑。一直跑到了一个注定要让他落泪的地方——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
此时,包括英布等众多高手在内的六十万汉家军,将只有一位最顶级高手在内的十万楚家军团团围在垓下,项羽,这次就算你踏上筋斗云,也要用导弹把你打下来。
项羽再次反击,这次失败了,而且以后也不会再有胜利。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3-01 23:11:19 +0800 CST  

天黑了,有着几十万楚汉大军的垓下,本应该热闹非凡,此时却是静得出奇,静得凄凉。
听,有歌声响起来了,越来越大,原来是楚歌(有楚国特色的音乐)。
没多久,歌声响彻了垓下,响彻了楚军大营,听到哀婉的歌声,项羽大惊,问道:
难道楚国都被汉军占领了吗!怎么有这么多人在唱楚歌?
说罢,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伤感,再也控制不住那英雄热泪,此时能安慰自己的只有美酒和美人虞姬了。可是,酒能让自己暂时的忘记伤感,而虞姬却只会让自己更伤感。
于是乘着酒兴,伤感至极的霸王高歌一曲: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哽咽的歌声表达了对自己的感慨、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虞姬的担忧。
美人和宝马是英雄的标配,可在如此凄凉的环境下,结局注定会更凄凉。英雄到了最后做决断的时候了:
虞姬呀虞姬!我要是走了,你该怎么办呢!
大王勿忧,你放心的走吧!我自有安排,虞姬随后翩翩起舞,也唱起了楚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等到歌毕舞罢,便拔剑自刎。
曾经威震四方的霸王此时已泣不成声,看到自己的女人自刎却无可奈何,这感觉是何等的痛苦,这场面又是何等的凄凉,连左右侍从都悲从中来,无不落泪。
对于这个情节,我一直是不太较真的,作为十万军队的统帅,如今大军压境,你还有心思在这儿女情长唱歌跳舞。但对于真性情的项羽,在这三十岁的大好年华,在这人生的危急时刻,上演一点生离死别的场景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英雄项羽确实是穷途末路,史书上记载虞姬的出现和离去,似乎也是为了衬托英雄的落寞。
虽然很落寞,但绝不可以在此坐以待毙,项羽决定:突围。
对不住了,楚军的兄弟们,你们保重,我们来世还做好兄弟,随后项羽只带领了八百壮士趁夜突围而去。
到了天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溜了,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刘邦马上命灌婴率领骑兵快速追击, 总之,项羽是死是活我都得见着,要不然我睡不着呀!
跑出来了,却跑不掉了。
等项羽一行过了淮河到达阳陵(今安徽定远西北)时,只剩一百多人,后来因为迷了路,汉军又追上来了,项羽等又突围至东城(定远东南)时,只剩二十八骑。
项英雄带着他的二十八位壮士,边战边退来到了他的最后归宿——乌江畔(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支流),此时乌江的亭长将船停在岸边等候多时,希望霸王先乘船渡江,以后东山再起。项羽笑着拒绝了,还将他的宝马送给了亭长,随后与汉军再战,最后自刎而死。
结果很简单,过程很悲壮。
司马迁老先生可能太过欣赏项羽,所以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如亲临现场一般。将霸王的神勇与豪迈表述得淋漓尽致。从项羽刚突围时的八百余人,到一百多人,再至二十八名骑兵,最后步战,再杀杀杀,战到最后只剩下自己重伤力竭无法再战,然后自刎。
即使死了也要让自己的身体产生价值:在自刎前承诺用自己的身体去成就汉军中一个故人的富贵(项羽的头颅值千金,还可以封侯,得不到头抢个其他的部位也是可以的)。
虽然有点夸张,但能让人从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霸王的英雄气概。
这个精彩的过程我就不概述了,但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两段话还是要品味一下,不过与其说是项羽说的,还不如说是史学家对项羽的性格和起兵之后的一个总结。
第一段话是在乌江边遇见亭长前,率二十八名骑兵与汉军作战时所说,大概意思是:我起兵至今,身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今天这个局面,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用兵的过错(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段话首先表达的是项羽的性格缺陷:至死都不承认自己的错,至死都不认为自己打仗不行,竟然将最终的失败归于天意。再一个表达的就是项羽的战绩和军事能力。
你确实很能打,正因为如此,战争才使你承担了责任,可你所承担的责任大部分又是战争解决不了的,而你依然执着的认为战争可以解决,所以最终失败。“非战之罪”只是失败的借口。
第二段就是遇见亭长后,亭长劝他渡江,项羽笑着说了一段话(终于笑了,这一次,这一生),大概意思是:当初八千江东子弟随我渡江西征,如今无一人还,即使江东父老不怪我,我又有何面目回去见他们呢!这也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主要原因,真的是这样吗?
不一定,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几乎成了千古之谜,古今多少文人墨客都会或诗或歌的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慨,其实都不是绝对的原因,但似乎又都有点道理。
原因真没有那么复杂,不过江东大概分为感性和理性两大原因。
感性就是所谓的无颜见江东父老,听上去似乎有点扯,其实不然。就好比今天你从老家带着一群人出来闯事业,结果混的是一个比一个差,有的还不在了,你一个人好意思回去吗?如果是我,我是不会回的。
就算是像刘邦那种能屈能伸的人,如果当初和他在沛县一起起兵的人都不在了,就剩他一个人还是逃回去的,他也可能会选择在泗水边上自刎,更别说是性格刚毅的项羽了。
理性就是项羽清楚的知道大势已去,几无翻盘可能,在垓下时他就已经意识到了,之所以没在垓下自刎,因为在垓下时只是困境。刚烈的人在遇到困境时,第一反应就是如何摆脱困境,可等他到乌江边的时候面对的却是绝境。
虽然还有千里之广的江东,岂不说此时的江东还是不是他的势力范围,就算是,到了江东真的可以东山再起吗?
项羽明白,不可能了,如果有一点可能的话,那这种“可能”就是后人对项羽怀念和惋惜的理由。
与其最后山穷水尽的被杀,还不如在尚有余力时选择自刎,在获得同情的同时,还能让人记住:有一个英雄叫项羽。
此时有一句影视剧中的台词很适合项霸王:我虽死,却还是西楚霸王。
没错,你一直都是我们心目中的霸王。
项羽的失败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性格和格局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说只有一个原因——能力,性格和格局也属于能力范围之内。如果单论项羽的军事能力,刘邦不可比,但若要论综合能力,项羽没得比,两人的碰撞从刚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胜败。
别说是江东,就算让他们二人从头到尾的再来一次,项羽还是会输。
项羽的失败不仅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一直到今天所有关于“汉”的一切,都是因为这个强大的王朝。
汉朝之后,汉已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甚至一种尊严,在以后和以后的以后,所有的故事都将源自这种尊严。
到今天我们也在为这种尊严而奋斗,以后也会继续下去。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霸王成就了汉。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3-03 00:16:19 +0800 CST  

第七章:伟大的使命

【确定方向】

结束永远都代表着开始,更艰难的开始。
最大的对手解决了,其他的小虾米基本上是传檄而定,但还有一个更小的虾米始终未定,那就是当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时的封地——鲁县。
鲁县人民好样的,他们不想知道什么霸王,只想知道他们的鲁公,也只忠于他们的鲁公,此时他们却不知道鲁公已经不在了。
刘邦率领大军兵临鲁县城下,本想攻城后就上演一场拿手好戏——屠灭。后来一想,这鲁县可是信守礼义之地,他们忠于自己的主人有什么错呢!那就换一种方式。
刘邦拿出了项羽的人头,投降吧!鲁县的父老们,你们还在坚持什么呢?就让鲁公永远活在你们的精神世界里吧!
打开城门,投降。
刘邦还是很够意思的,当着鲁县人民的面以鲁公的规格和礼仪安葬了项羽,鲁县的父老乡亲们,我对你们鲁公的死也很惋惜,你们节哀吧!
除了鲁公的支持者,刘邦对鲁公的族人(项氏)也体现出了王者风范,你们都好好活着吧!
仗都打完了,下一步就要面对项羽曾经面对过的问题了:分赃大会。刘邦的分赃相对简单一点,因为他不用分十八路,他主要处理的大神只有七个,而最主要的大神就是这七个中的三个,
首先当然是头号大神韩信,先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级别不动,势力范围动了;然后是二号大神彭越,封其为梁王,都定陶,辖魏国故地,从江洋大盗翻身成王的感觉真不错;韩王信仍为韩王,都阳翟;改封项羽时期的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之前的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和赵王张敖(张耳之子)等封号不变。
记住这七个人,这就是汉初刘邦不得已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这绝对不是刘邦想要的结果,他要的是一统天下,真正的一统天下。
可如果没有这些人,这天下也打不下来,但有了这七个神,又不能称为真正的一统,刘邦很头疼。
再头疼也得妥协,虽然是暂时的。目前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七个炸弹可以先放一放,不要与其发生碰撞就行了,以免爆炸。
真正的重头戏开始了,各王侯将相们都心照不宣的尊请汉王称帝,刘先生自然要推辞一番,准确的说是三番,说一些什么我何德何能称帝之类的话,大臣们就说一些大王推翻暴秦平定天下,称帝是众望所归之类的话。
这种推来推去的做法真的很无聊,但是又不得不做。
好了,形式走完了,刘邦就“迫不得已”的接受了:承蒙各位都看得起我,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这一套在以后的历史中就成了程序化的老把戏。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在定陶汜水的北面正式登基称帝,国号自然就还是沿用“汉”了。据说刘邦当时曾考虑过用“沛”作为国号,这两个字虽然偏旁相同,意义却大为不同,至于沛,还是叫沛县吧!
从此,汉的艰辛与辉煌的历程开始了,汉家之路也正式开始了,且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因为没有尽头。
大汉公司成立了,刘董事长也就位了,一切似乎都办好了,实际上才刚刚开始,因为公司的总部还没有确定在哪里。
也就是都城问题,这可是大事,连普通人家做房子都得讲个风水,更何况是都城,用得好可是要用几百年的事,马虎不得。其实刘董事长的心里早就有了一个理想的地方——天下之中的洛阳。
刘邦和他的领导班子来到了他认为的风水宝地洛阳,不愧是天下之中啊!风水好,风景好,气候不错,还是黄金地段,就这里了。
因为他的班子里大部分都是关东地区的人,也都认为这里好,大家都认为对的事情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对的,但在特殊时候,只有特殊的人才是对的。
张良同志就不这么认为,但他希望有人先提出来,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3-04 00:38:41 +0800 CST  

此时有一个叫娄敬的齐国人要到陇西去戍边,在经过洛阳时正好碰上了这事,于是通过熟人见到了刘邦,向刘老大进言,大概意思是:
陛下是想学周朝吧!洛阳确实不错,但不适合你,最适合你的地方还是秦朝故地关中,那里有秦朝留下来的基础不说,土地还很肥沃,而且里面的人容易出来,外面的人却不容易进去,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绝非洛阳可比。
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我还得去问一个人——张良。
孤掌是难鸣的,双掌才是有声音的。
张军师趁热打铁:娄敬说得对呀!洛阳虽好,关中更好,那里资源丰富,一旦供应不足,还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将天下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确实是个风水宝地。
一看就是有准备的,跟娄敬的说法基本一致。
刘老大高兴得一拍手,好,就这么定了,谁反对都没用,当天就起驾进发关中。
对了,那个叫娄敬的是个人才,陇西那个鬼地方就别去了,留在我身边做事吧!以后你就姓刘了。
刘邦一行进入关中,抵达咸阳,咸阳的位置在渭河的北岸,虽然从当初项羽放火到现在也有好几年了,此时的咸阳还是跟废墟差不多,但渭河的南岸因为隔着一条河,当初的火就没烧过来,所以这边的基础设施损毁不大,那新的都城就定在这里吧!
既然是新都城,那就不能再叫咸阳了,这里的风水这么好,那也得起个风水好的名字,在此建都当然是希望都城和我们刘家天下都长治久安了,对,就叫长安。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刘邦称帝这一年,汉王朝正式定都长安。
现在公司的名号有了,总部也定下来了,该告一段落了吧!是的,小问题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要面对的才是大问题,真正考验刘董事长的时候到了。
其实刘邦面临的就是当初周武王和秦始皇一样的烦恼:采取什么模式让自己的公司成为百年甚至千年企业?
好在前面有人建立的模板,现在刘老板面对的只是个选择题:用周公司的合资模式还是秦公司的独资模式?
其实答案已经明朗,既然你选择称了帝,而且还定都关中,说明认可了秦公司那一套。要说刘邦有多崇拜嬴政,倒还不至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一定认可嬴政的方法,但认可嬴政的想法。
因为他已经意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所以在他的内心里,不但想要像嬴政那样的天下,还要像嬴政那样,天下都是他说了算。
但嬴政那一套又不能完全照搬,毕竟是个失败的案例,所以要改良一下,得一步一步来。
中央是可以照搬的,还是三公九卿那一套,因为太好用太科学了,那地方呢?
周公司和秦公司当初在管理模式上都属于是创新型的,如今刘老板虽然是二选一,但他也准备玩一下创新,就是合资与独资相结合——郡国并行。
所谓郡国并行,就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进行,他认为目前这样是最保险的。
这种局面虽然不是刘老大想看到的,但却是比较适合当时的,他知道郡县制势不可挡,但目前还是得挡一挡,秦朝的例子还在那摆着的,风险实在太大,这从他后来消灭异姓王后,又分封了更多的同姓王就能看得出来。
还有一点就是如今那些较远的地方已经形成了分封的事实,要是再改成郡县制,就是在向那些大神们宣战,这个局面至少在目前是无法改变的。
具体做法就是在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和巴蜀等离中央较近的地区,都实行郡县制,在函谷关以东的偏远地区,不得已实行分封制。
在后来同姓王取代了异姓王之后,分封制就暂时稳定了,这也证明,因为大神们的原因和郡县制本身的问题,导致郡国并行是一种必然。
在我的有生之年,看来是无法践行嬴政兄的大一统了,但我至少得解决异姓王的问题,用我自己的方式为我的后代留一盘好棋,要不然我死也瞑不了目。
这个事就先告一段落吧!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内部问题,因为他马上将面临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外部问题,不,是外部威胁,这个问题很严重,搞不好皇帝的位置还没坐热就要被外人给报销了。
考验刘邦政治智慧的时候又来了。不不,是再次考验他军事能力的时候到了。
下面隆重的介绍一下这个曾经给我们民族和文明带来无数屈辱和荣耀,也成就了我们无数的英雄与豪杰的纠缠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强大对手——游牧游猎民族。
刘邦所建立的汉朝,乃至以后的汉文化和汉家精神,都是因为有了这个强悍邻居的存在。
这个邻居之所以强悍,是因为跟我们有太多的不同,比如他们的特点是放牧或打猎,光靠这些如果没有手工业或农业的话,生活就会很艰难,为了改善生活,他们又发展了业余爱好——抢掠,为了能更高效率的抢掠,他们还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砍人,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打仗,当然抢和砍的对象就都是南边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不过他们的爱好和习惯也属于他们的特点。
你来抢,我不能等着让你抢吧!你来砍,我也不可能伸着头让你砍吧!矛盾就来了,碰撞也开始了,故事也开始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3-05 02:03:51 +0800 CST  

【文明的碰撞】

我们这个民族在几千甚至几万年前,也是过着茹毛饮血的流浪生活,然后我们用智慧建造了房子,驯化了农作物,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同时驯化的还有曾经的野蛮和彪悍。
慢慢的我们就开始以种地为生(农业),闲暇之余还做点手工活(手工业),再没事就写写画画和谈谈唱唱(文化),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久而久之我们的性格也变得温顺和宽容,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族群和文化——农耕民族和文明。
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喜欢打猎的朋友们,不知是不喜欢种地还是习惯了过去,结果他们在动物身上也创造了他们的专业——驯化了牲畜,当然也包括一些打猎的,然后就慢慢的往北迁,越来越北,最后去了属于他们的地方——草原,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族群和文化——游牧游猎民族和文明。
前面说过,如果没有我们,北方的兄弟也可以过,但如果有我们,他们会过得很好很快乐,因为他们可以享受抢掠所带来的成就感,也可以享受中原人民死在他们刀下时的那种惨叫声。
没有了他们,我们可以过得很好,有了他们,我们会过得很惨,但我们也可以享受通过与他们的碰撞而激发出来的英雄气概,享受征服他们所带来的那种荣耀感。
在人们的印象里,草原应该有着湛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流,错落有致的蒙古包和纯朴的牧民,还有那漫山的野花和遍野的牛羊,实在不要太美丽。奔腾于美丽无边的草原,依然是很多人的向往和愿望,在马背上弯弓搭箭似乎才是男儿的风采和该有的模样。
然而当时的草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天空依然湛蓝,河水依然清澈,但向往已经被恐惧所取代,成群的牛羊背后是滚滚的铁骑,接着便是烧杀抢掠,鸣镝箭和马头琴的声音似乎比快马弯刀还恐怖,能看见草原的地方都成了危机四伏的前线。
这就是那个传说中让人胆寒的马背上的民族,因为马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是他们的家,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他们的弯刀和铁骑。
他们内部也是分种类的,比如有放牧的(游牧)、打猎的(游猎)和抓鱼的(渔猎),也可以统称为游牧,不管他们怎么分或做什么,只要不打扰我们,那就是好邻居,如果总打扰我们,那他们就属于一类人——强盗和侵略者。
当他们遇到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时,就会到南边来抢,当他们闹内讧时,也会过来抢,甚至连心情不好时,也会过来抢点,反正到南边来走一趟,可以解决他们下至生活上至政治的很多问题,何乐而不为。
如果只是来抢点东西,那也没啥,毕竟我们家大业大心也大,自己苦点帮邻居一把也不是多大个事,可万一他们要遇到一个有野心的带头大哥,如鲜卑拓跋氏和慕容氏、蒙古的铁木真和女真的皇太极这些顶级流氓,那就是我们的灾难,给钱给物是不够的,送人送命也是不足的,他们要的是将我们的整个天下打包拿走。
可拿走了他们又玩不转,最终还是苦了我们,我们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东西被他们弄得乱七八糟,最后还是得我们来玩,我们的终究是我们的。
他们的流氓大哥带着他们的抢掠团伙四面出击,远的都打到欧洲那里去了,但被他们蹂躏和摧残的最厉害的就是我们,因为离得近比较方便,所以频率非常高,而我们忍受的不仅仅只是皮肉之苦,还有精神上的摧残,到今天这种创伤都还未痊愈。
不管是他们的需求,还是我们因为内部矛盾而使他们钻了空子,反正他们从来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南下抢掠的机会,如果有能在中原永久性居住的条件,他们来了就绝不会走。
正因为如此,他们带给我们的是俘君之辱和亡国之痛,他们代表的也是野蛮、凶残和血腥。
邻居竟然如此的强悍,如此的不要脸,搞得我们如此的不得安宁,那我们就得反击,交锋在所难免。
虽然中原也会偶尔出几个猛人,如汉武帝和唐太宗之类的,也会礼尚往来的时不时让华夏儿郎去草原上看看风景,但大部分只能在边境远眺草原风光。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3-06 12:27:09 +0800 CST  

在整个冷兵器时代,中原政权最大的威胁就是在北方放牧的这些兄弟们,在与他们几千年的交往中,不是在经历战争,就是时刻都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面对北方的威胁和挑衅,每一个中原王朝的应对方法都不太一样,但大部分都是被动的,有的是用修长城来加以抵御,也有的是用和亲的方式来换取脆弱的和平,个别的猛人则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但不管是哪种方法,你都得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要不然你就是把粮食和财宝都送给他们,他们也是照抢不误,流氓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欺软怕硬和永不满足。
想拥有这种实力就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中原政权来说是极大的负担。
若是在太平盛世,这些所谓的负担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也能保证有与他们对抗的实力,可一旦出现了内部动荡,就无法维持这种实力,这个时候你不用发邀请函,北方的强盗们已经迫不及待。
那为什么投入这么多还如此的被动呢?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军事实力的象征,而游牧民族的骑射技能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游牧民族的男人就是天生的骑兵。
可我们不一样,平时一般都是种地,再就是弄点手工,玩点娱乐,天天都是想着过日子和过舒服的日子,谁有时间去想那些骑马射箭的事,所以如果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骑兵,就要花大量的精力和经济,还有数年的时间。
因为在与北方的较量中,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对抗他们的骑兵,这是个历史问题。
其实就是如何克制骑兵的冲击力,方法有很多,如用远程射击的弩来克制,也有用长枪和盾墙组成的方阵来抵挡,还有后来的火器,然而靠谱的不多。
真正靠谱的能有效克制骑兵的只有以骑对骑,其他的所有方法能在家门守住就算是表现优秀了,汉唐时期对外的风光,之所以一两千年来还能让人如此的热血沸腾,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骑兵。
那我们如何才能有一支还可以的骑兵力量呢?这个话题就说来有点话长,简单的说吧!我们只能在那些天然的短板如战马的不足、训练周期和后勤补给之外,用科技来弥补,比如盔甲和兵器之类等等。
可就算我们能克服那些短板,也用了大量的科技,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那也是白搭,而决心就取决于将领的能力了,这才是最关键的。
综上所述,就算我们用够多的战马花大量的时间训练出了一支合格的骑兵队伍,还得有足够的后勤、精良的装备和优秀的将领,最重要的是还要有敢死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
现在明白了吧!为什我们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能到草原上去很风光的溜达的也就那么几次(有的是纯溜达),就那么几个人,因为要同时满足以上条件,也是个周期问题——几百年。
之所以有的队伍到草原上白跑了一趟,或者吃了败仗,因为就算你有了足够的准备,你到了草原上还得面对一些你无法准备的问题:因为后勤的原因走不了太远,到了草原上还要碰运气,因为很难找到他们,就算运气好碰到他们了,打不打得赢又是一码事,这就是我们的硬伤:走不远,找不着,打不赢。关于这个问题以后还会说到的。
所以我们如果要跑到草原上去打,那就相当于赌博,几千年来也只有那些赌神级别的人物敢去玩两把,一般情况下就只能在家门口呆着。
因为习俗和性格的不同,加上生存的需要(游牧民族),种地的和放牧的这两个冤家的碰撞史,就是一个漫长的战争史,这两位兄弟似乎都是为对方而生,他们相爱相杀,相互成就,成就了对方精彩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我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遇到了强大的敌人,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有了伟大的对手。
与北方邻居的较量也让我们明白了,面对强大的敌人,只能更强大,才能生存,才能获得尊重,如果要靠别人的同情来生存的话,得到的只能是屈辱,古今如此。
就比如今天的我们,虽然还不是最强大,但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可还是被那些犊子们发自内心的瞧不起,虽然我们可以做我们自己,完全不用鸟他们,但还是得需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们是羡慕,是嫉妒,是恨,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不够强,他们之所以羡慕嫉妒恨,也并不只是我们现在不够强,而是怕我们将来太强,但恐怕要让他们失望了。
他们在最近几百年是走在了前头,却总想嚣张几千年,可别忘了,我大中华才是在世界之颠待了几千年的人,要论嚣张,他们还不配,但咱不嚣张,因为咱有文化,像我们这种有文化,又勤奋,性格又好简直不要太优秀的民族,如果不遭人嫉妒,那就是没天理了。
在工业方面,我们确实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但在文化方面,那些个没文化还要装作有文化的流氓国家永远都学不完,也学不会。当然我们的文化工作也在复兴中,因为他们太多的流氓行为,导致我们到现在还不够自信。
说了这么多,核心就是只有强大了,才能有话语权,如果不够强大,我们就要变得强大,至少我们得有这个意识。
很显然,现在的刘邦同志在这方面的认识是不够的,因为他认为世上已经没有比他更强的了,这也难怪,刚刚统一了天下的刘大王就是最牛的了,哪里还会有对手呢?很快他就会为他的这种单纯的想法付出代价。
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信息不够发达,刘邦同志不知道,就在他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时,北方的草原经过几千年的打打杀杀也完成了统一,这就是草原上的第一个帝国——匈奴。
而刘邦也不知道,他代表的农耕集团即将与匈奴代表的游牧集团发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碰撞,正是这次碰撞,才让刘邦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屈辱,也为汉朝将来十几年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更使我们在这种高手之间的千年对决中有了一个不利的开始。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3-07 01:16:15 +0800 CST  
【真正的对手】

在几个异姓王里面,韩王信的地盘是最小的,但却是最重要的,他的封地在颖川郡,背靠洛阳,东部紧邻淮阳,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加上韩王信这个人又有两把刷子,刘邦很忌惮。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七个大神里面有两个叫韩信的,精神压力实在太大,那就先处理一个容易处理的,
随后就找个理由把韩王信迁到北边去了,说是去防备北边的胡人,实际就是防着你韩老弟,美其名曰:加以重用。
把你放远一点,谅你也不能闹出什么动静来,刘邦很快就明白,远也有远的闹法。
新的封地就在当时的太原郡北部地区(今山西北部地区),都晋阳(今太原地区)。韩王信从中原的富庶之地一下来到了这北边的偏僻之地,肯定是郁闷的,但还是表现得很乐意的去了。
去就去吧!毕竟还是个王,只是挪个窝而已,为了表达忠心,韩王信还请求将自己的都城迁到离边境更近的马邑(今山西朔州地区)。
领导很满意,虽然我不满意,但是安全嘛!
由此可见,韩王信是一个很有城府和智慧的人,至少他知道,开国功臣想继续活下去,就应该明白一些针对功臣的注意事项,所以他的表现虽不是他愿意的,但却是认真的,他只想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当一个安全的王而已。
很遗憾,他的这个地方很远,但是很不安全,因为他来了没多久,就出了意外,这个意外就是匈奴。
此时匈奴的带头大哥就是刚刚统一了北方草原的冒顿单于。这个时候的匈奴很强,是因为冒顿太强,这位冒顿同志就是草原上的第一个帝国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当然,兄台虽然让我们的民族很没面子,但不可否认他是位英雄人物。
之前提到过匈奴的故事,曾经在战国末期被李牧打怕了,等到秦帝国时又被蒙恬打趴了,趴到了阴山以北,对匈奴来讲,这些都是些不堪的经历,接下来的才是他们的风光时刻。
秦朝时匈奴的单于是冒顿的父亲头冒单于,也是匈奴的第一位单于。此时的头曼虽然也称单于,但当时的匈奴真的很不单于。
头曼也算是个人物,然而却栽在了他的英雄儿子冒顿手里。
冒顿是头曼的长子,后来被立为太子,如不出意外,冒顿就是下一任单于。
和中原王朝一样,在通往最高权利的路上总是有很多意外,意外的内容也都是差不多的,后来头曼有了宠爱的阏氏(相当于中原的皇后级别),就想立这位阏氏的儿子为太子。
不知是受了中原王朝的影响还是人性如此(我相信是后者),游牧民族的权力斗争也很残忍,很直接,总之,头曼要处理冒顿了。
但草原的兄弟干这种事,就不会像中原王朝还要走法律程序那样繁琐和虚伪。而是简单干脆:人死了什么都解决了。
虽然他们崇尚用弯刀解决问题,但如果要自己杀自己的儿子,还是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头曼决定,自己不好杀就让敌人去杀。
此时匈奴的东部有强大的部族东胡,西部有月氏。头曼就把冒顿送到月氏当人质,以表示双方的关系是友好的,可是当他前脚友好的把儿子送到月氏,后脚就开始不友好的行动了:发兵攻打月氏。
到底是为了打月氏还是为了杀自己的儿子,可能只有头曼知道了,我相信是后者,杀自己的儿子就如此的迫不及待?这样当爹是不对的。
月氏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杀冒顿了,很可惜月氏的配合工作干的很差劲,因为冒顿不见了。
如果那么容易被杀掉,那他就不叫冒顿了,这小子偷了匹马回匈奴了。
中原讲有能力者居之,而草原讲的是勇武者居之,头曼看到冒顿竟然跑回来了,应该是欣喜多于无奈:这才像我头曼的儿子。结果不但没杀他,还给他万名骑兵让他率领。
难道他忘了,儿子可是刚从他的刀下捡回的一条命,头曼老爷子的心真是大。他没忘,只是不知道他这个儿子还有一个特点:有仇必报。
在头曼看来,那个不愉快的事已经过去了,可是在冒顿看来,那个事过不去,而此时在他的眼里,那个叫头曼的老头,已不再是父亲,而是敌人,是阻挡自己成就大业的障碍。
在拥有万名骑兵之后,冒顿不但燃起了复仇之火,还有了复仇的资本。
这次的经历,让冒顿深刻的明白,想要生存或活得更好,就一定要强大自己,而冒顿强大的内心让他不甘心只是生存或过得更好,他要最好,他要消除阻挡自己成为最好的一切,包括亲人。
第一个障碍当然是自己的老爸。但能成为他老爸,肯定也是勇士级别的人,得慢慢来。
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带有声音的箭,是为鸣镝箭,其实也相当于信号箭,然后就精心挑选和培养了一批死士,目的只有一个:我的鸣镝箭射向哪,你们的箭就射向哪。
培养死士的过程是血腥和残忍的,为了检验他们对自己的忠诚度,冒顿先后牺牲了自己的宝马、心爱的妻子和单于的马。他对最后的检验结果很满意,是时候出击了,去复仇吧!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吧!
在一次陪同头曼出猎的时候,冒顿将鸣镝箭射向了那个等待已久的目标——曾经想要自己小命的老爹,他的死士们也没有一个含糊的万箭齐发,头曼老先生瞬间变成了刺猬。
最后冒顿又发挥了人性的优良基因,将之前那个可能代替他的弟弟和所有的反对者都一网打尽。
冒顿无疑是残忍的,如果说他在成为单于之前体现的是残,那在成为单于之后体现的就是忍。什么都可以忍,但有一样东西绝不能忍——国家利益。
东边的东胡听说冒顿自立,就想试探一下这个年轻人的斤两,便派使者来说想要头曼单于的一匹千里马,冒顿就问群臣的意见,群臣当然是反对的,这好歹也是前任领导的坐骑,怎么可以随便送人。
冒顿却说,与邻邦友好相处,何必在乎区区一匹马呢!送。
看来这冒顿是个软柿子,再捏一捏。这次东胡的口气更大了,竟然说想要单于的阏氏。真是欺人太甚,冒顿再问群臣,群臣们已是群情激愤。
“窝囊”的冒顿又说,邻里之间来日方长,怎么可以吝惜一个女子呢!送。
看来成为冒顿的女人除了美貌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风险太大,说不定哪天就被他送了人或是不明不白的被万箭穿心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3-08 11:57:55 +0800 CST  

楼主:我非扶苏

字数:439867

发表时间:2020-01-16 07:39: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1 02:26:26 +0800 CST

评论数:10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